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自动笺注)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書
  
金聖問目(庚辰)
禮饋食之籩。
其實
周用明矣。
家語亦曰果屬有六而爲下
周頌曰鰷鱨鰋鯉。
以享以祀。
鯉固可也。
唐時以鯉李同音。
始不用云
燒酒於元時
不見經傳
而我國文昭殿夏月燒酒
蓋以淸酒夏節味變也。
周禮犬人犬牲
記犬曰羹獻
不用狗肉
亦非古典
祭終之拜。
非辭神。
所以告禮畢。
何害於常侍之義。
果籩當偶數
六果減爲四加爲八。
亦無不可
油蜜果則古禮所不
先賢所禁。
勿用可也
禮曰膏煎之屬不用
祭日在朔。
但書某月朔日干支
日必記朔。
謹始也。
女子在室
爲父三年
疏通已許嫁者。
出嫁女。
不爲本親禫。
未聞許嫁之無禫也。
踰月而嫁未爲晩。
緦者布之極細。
而但表心戚者也。
齊衰三月
月雖同緦。
布麤如朞制。
服義則重。
南溪儀禮之子之子
實包姊妹其中
增解內姊適人不降。
備要偶從古註不書
何可無服。
喪中死者
葬前旣用事生之禮。
則只用蔬菜
不用魚肉
何害於禮。
時朝夕奠題主奠之用殷奠
俗例也。
別設饌物。
隨家餉軍
而以正禮亡親宜矣。
儀禮享同几。
而只設兩敦(食)兩鉶(羹)兩觶。
(爵)其餘皆無一類而兩設者。
兩器
亦無可据
無已則依家禮並用二分之饌。
逮事之說。
不必拘。
世有逮事高曾
不得逮事祖父母者。
竊意祖考以下未逮事猶當哭。
以上逮事方哭。
若其臨祭興感
哭臨亦似無害
金聖
來諭細領。
大率學固不止記誦
而非記誦則亦無以循省
道固莫要於體行
而欲體行必先乎易近。
日用常行
莫非性命之所發。
而察之事爲則顯而易知。
究其性命則隱而難明。
但於常行處。
各得其當。
性命之在是。
不待別求矣。
人之才竅。
有通有塞。
學路所從入。
必因其通處。
性理之書。
如其無味看不得
則今所讀小學一部
便成做人樣子
自可飽讀
隨時體驗
隨處踐行
則此皆日用茶飯
如飢得食如渴得飮。
便須食之飮之。
以至於飽耳。
又進之於家禮
而參之以東巖通考
細察節文之宜。
而施之行
事之間。
則切於日用無外馳之病。
根於性命而無高遠之患。
乃賢者之萬金良劑也。
至如時文
雖以親意不能盡廢。
十日餘業。
自足向上
說病而不治病
得藥而不服藥
扁鵲華佗亦無所施。
積年之病。
一服藥可打疊
事親御妻
此最切己當務
而讀小學未得力。
想亦讀之不熟而體之不深
至如言語之不愼密
步履之不安詳
淫侈之慾未窒。
忿戾之氣未消
所以自訟者。
來諭輕薄二字
爲其祟耳。
謝上蔡相別一年
只得去箇矜字。
又曰克己從性難克克將去。
凡遇忿心萌處。
須念和平字。
強忍而不發之。
侈心萌處。
須念儉約字。
剛制而勿爲之。
在親前則常以和氣婉容愉色柔聲先之。
無敢拂意
惟思承志
御妻孥則律己以嚴而待之以寬。
勇變粗㬥。
必以呂伯恭忽覺平了爲法
鄙人日短
便同覆水之無及。
賢者年富力強
及今立志
自此勵行從前過失
比如日月之蝕。
向後進修
便似風䨓之迅矣。
岡翁四法
體認是認其未形之理。
體察是察其已發之幾。
體行是行其所知。
體驗是驗其所行耳。
金聖必別紙(書傳問目)
 盤庚殷。
成湯伐桀。
民不說而猶爲之。
先王忠厚惻怛之意。
每於用民之際。
預道其勞苦之情。
有以慰悅其心。
未嘗事理當行
迫脅以從已。
湯誓盤誥皆此意也。
蓋亳衆之憚於征役。
耿民之動於浮言
雖出於姑息私意
平心舒究
自當知時義之當然
所以反覆誥諭
非不悅而遽爲之也。
蘇氏此論。
特以盤庚信於民者未至。
致此紛紛
何嘗厲民自用乎。
至於湯誓則民非不信服
我但道其情耳。
 西伯戡黎稱王稱乃。
非鄙斥之辭。
周公洛誥云承保乃文祖越乃光烈是也
祖伊貴戚之卿。
而力不能易位
又傷宗國淪喪
故其言痛切如此
君之罪大而不怨
亦非忠臣也。
始言天子
明其不畏天命也。
中言惟王。
明其不謹王度也。
終言乃猶。
有親之戚之之意。
 比干安於義之當死。
微子自靖之義。
箕子已詳告之。
比干更何言哉。
微子有宗祀之責。
不當死。
箕比兩公
但有雖死亦諫之心。
義之當諫。
卽義之當死。
未嘗以諫而求死。
不容不諫以免死。
箕子諫而偶免。
比干諫而不免
比干旣死則箕子更爲徒死無益之諫也。
 
成惟一月註。
建寅之月。
殷革夏正不改月。
故伊訓曰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
周革夏正而並改時月
觀於春秋可知
集傳不詳考而偶失實
蓋十有三年春。
周正之春。
夏正十一月
所謂惟一月。
豳風所謂一之日
而周俗所尙。
本自如此
代商之前
不敢遽稱正月故也。
雜記孟子漢書
並用正直書。
 帝乃震怒註。
帝以主宰言。
天以理言
帝是天理尊號
言其爲萬化主宰也。
蒼蒼之天。
豈眞有錫於人。
特以理推之而已。
程子曰天專言之則道也。
主宰謂之帝。
妙用謂之神。
愚意帝以理之主宰者言。
天以理之自然者言。
震怒是天之有心底。
錫禹是帝之降命底。
天帝豈有二哉。
天啓其心。
故曰天錫禹範
亦何更詰理之所從來乎。
 無偏無黨
覆說無黨無偏
蕩蕩平平
其義不同
偏是不中
黨是不公
無偏無黨
戒其生於心而害其事。
無黨無偏
戒其遂於事而害其心也。
蕩蕩心不窄狹也。
平平不傾倒也。
况上以覆說而下以疊說。
豈不相襯乎。
 八政一曰食。
而食非帝王所急
八政所以治民
而食爲民之所急故居首。
若在帝王則在道不行
不患食之不足
吳說如此
蓋言飮食之常而猶有分限
則權不下移
於此可見
 先筮後卜大事小事筮。
筮短龜長
古人重卜而輕筮。
大事有疑。
將欲參驗
則先輕後重
由粗入精。
所以先筮而後卜也。
其次大小事
大以卜而小以筮。
此亦輕重之別也。
 金縢篇題
殷民未服。
代虐以寬。
易㬥以惠。
其始則悅服
迹已冷。
殷社遂墟。
先王之德。
尙在人心
世族之家。
浸以淪落
追思感慨
自不能心服新朝
人情固然也。
 武王百里而有天下
三分天下之二。
西伯總領各國之地也。
雖爲方伯
其實則大殷壃土也。
周之本國
自止於百里
故由百里而有天下
 微子武王封之。
林氏樂記語。
微子先封之說。
而以事勢推之。
未有兩立殷後之義。
史記武王釋微子復其位。
微國子爵也。
微國在商圻內。
抑其地在宋歟。
竊意微子旣讓武庚
投身宋地。
以就其國。
武庚叛誅。
王仍
所在立爲宋國
以奉湯祀。
篇題似得其實
 康誥殪戎殷。
集傳曰殪滅大殷。
蓋殪者討誅其君也。
戎者伐滅其國也。
如戎商必克之克。
訓戎大也
故諺釋於殪戎作句。
 孟侯朕其弟小子封。
武王母弟十人
康叔居九。
以爲孟侯
擇其德也。
金聖必別紙
公元前1040年
冠旣著到一年
垢屈必矣。
練之何難而欲不改乎。
今俗非徒練冠
不改衰服
其誤甚矣。
纓亦以細練易之固好。
葛帶曾漚去皮爲之。
不至鮮白
麤皮不當用。
依禮三重
有何駭俗
絞帶亦以細練爲之。
大山說。
見答崔汝浩書。
用布則賈氏之謬。
古稱鄕用顈。
俗稱作外
色白云。
成服後時
退行小祥
非禮意。
小記曰朞而祭禮也。
朞而除喪道也。
不爲除喪也。
士虞記疏一期天氣變易
子思之而祭。
是其常事
據此則祭爲死者而設。
不爲喪人變除明矣。
通典聞喜王事
亦可旁照
朱子曾無疑所謂成服月日者。
祥練變除之節也。
所謂其間忌日設祭奠者。
祥祭自用本日也。
以其不除而祭。
故謂之別設耳。
死者畢命之期而設其祭。
生人聞喪之期而除其服。
禮也。
生人致喪之故。
不擧死者當行之祭。
決不可也
今之禮家多主退行二祥之論。
古禮祥以卜日
猶可退行
而今禮必用忌日則死日果可退耶。
星湖類編亦曰不可以生人聞訃後時故而退行二祥
只祥於忌日可矣。
在外朞功
父母爲何親歟。
上食象生
可以三不食再不食之文而處之。
恰限成服則過矣。
雜記有入奠出奠之文。
未成服尙可饋也。
神道異於生人
旣異宮則雖不廢上食
輕服者行之亦無不可
吾深以嶺俗之無難廢饋爲非也。
金聖
所詢禮疑。
先輩所未歸一。
妄論實懼汰哉。
受服晩者不撤几筵
嶺中固有其論。
而此變除爲主
練祥退行
饋奠可仍設。
送死有禮
復生有節
祭奠本爲死者設。
不爲生者之變除
變除自是生者事。
不爲死者祭奠
所謂不爲除喪者此也。
練祥之祭。
旣定以死日。
則旣當死日。
不可以輕退。
旣行練祥
不可以更設饋食
不可以仍留几筵
若乃服之變除
乃生者復生之節。
固當除之於受服之期。
受服
旣有早晩
則除服自有先後
除與不除。
何關神道乎。
况哀座所處
初非三年內立後者之比。
彼以練後入後。
饋奠之日無幾
遽撤几筵
誠爲罔極
而此三年行饋。
但少持服日數
可以之無事。
瀆神有事乎。
抑或不入廟。
仍停饋食
只行朔參。
卜日變縞。
至禫月更變纖。
不必更退也。
前日告妣位。
禫畢入廟。
以俟祫祭復吉否。
 大祥前一日告妣位。
云云攝祀子某。
昭告于顯妣某封某氏。
以先大祥已屆。
明將入廟。
祫祭未敢合櫝。
權奉于右方
謹以酒果云云
 大祥祝辭措語。
哀慕不寧下。
添書曰重以服限未滿
祭除異時
受縞之節。
勢將退行
冞增罔極
謹以淸酌云云
 變除服。
白笠白布網巾白布直領白布帶。
布皆用熟。
屨用麤熟麻
 禫服
緇笠緇布網巾黑緣深衣黑緣細布大帶
(本質皆白)屨用細熟麻
黑後絇亦可。
 
祫祭
哀家有立後事
雖已率養於祫祭前。
當擇吉日
嗣子祠堂
酒果告由云云
伯兄先亡。
未有胤嗣
玆體先志
謹聘伯從兄第幾子某。
承統主祀。
尙冀先靈陰隲
世業永承。
前一日行改題。
翌朝以吉服莅祭。
並以嗣孫主之。
合享後合櫝。
答李洛七(英勳)別紙
 孔明不用魏延子午谷之計。
千秋恨之。
孔明亦有遺策歟。
魏延之計固妙矣。
孔明不用其策。
故有三。
一則兵貴萬全
而以孤軍輕入重地
賊若以輕騎絶其歸路
大兵蹙其前。
進退無路
不降則死矣。
賊若有勇將健卒
以一魏延數千士卒
安保必勝
臨陣之道。
不可以輕敵
雖無謀如夏侯懋。
尙有鍾繇輔之。
豈可輕視
孔明伐國賊。
固非一朝一夕之事。
範我馳驅
常用萬全之策
豈可僥倖之謀哉。
孔明常疑魏延爲人
未可專任也。
說得之。
 陶侃不預顧命
不赴國難
朱子狀請加封
極其讚揚何歟。
陶侃之始不欲赴難
在於深罪庾亮
姑使其困急
而更不敢沮撓也。
蘇峻之叛。
由於庾亮
而獨奔尋陽
死有餘罪。
今雖赴援
恐又敗事
不預顧命
乃其託辭也。
朱先生狀中力辨其誣。
深知用意公正
而兼有大功於晉也。
舊史多爲庾亮地。
而佗無可據。
只得載錄耳。
只是棄短取長
則豈容極其讚揚耶。
答金洛初(煕㴤)別紙
 堯知鯀方命圮族
而猶使治水何歟。
聖人之心。
非惟億逆
不責備於人。
任事惟能
洪水初年命鯀往治。
以其才之足了也。
豈料洪水之患至於九年
悻直之性。
卒以敗事耶。
 心之發於形氣
發於義理
似有兩箇根本
道心是理之直發底。
人心是理因形氣發。
心非有兩箇根本
 禹之時洪水始平
可耕之地少
人民多聚乾淨處居之。
不能井田之制。
故行貢法
周制鄕遂貢法亦此意。
且禹時貢未嘗不善
龍子但道其末弊。
說得是。
答金坦夫(永胄)疑問
納拜之禮。
行者旣尠。
受者何安。
古人於所尊處。
拜於牀下而已
堂下則未之聞。
六經之旨。
雖若千門萬戶
其究則皆所以充養德性
管攝一敬字。
平居整齊嚴肅爲主
外之不肅內之定者未之有也。
應事接物
妙在主一
整肅則心便一。
主一則事不煩
動靜無違
表裏交正之工也。
愼獨又就一念萌處。
另著精采者也。
苟其存養之無素則焉能處獨如處顯哉。
天德在躳。
眞樂自足
世間名利
都是無益妄想
身者先人遺體
爲身所以爲先。
小學書明倫之次。
便接敬身者此也。
今但就吾身上分別孰爲天理爲人欲。
天理由之
人欲則遏之。
稼穡誦讀
皆吾本分
隨其緩急
審其本末而已
不可逐利而忘義。
精力有限道理無竆
衰老者固所歎嗟
少壯時節
不可悠泛放過
且人之精力
用之則充旺。
不用則耗敗。
流水不腐
戶樞不蠧
不可不思。
伊川作主式。
朱先生以爲貴賤皆可通用
有家室者方有祠宇
祠宇者方有神主。
今或貧無以爲家。
棲屑東西者。
不能立祠設主
吾心常篤於追慕
則神便依我。
臨祭時精設紙牓。
極吾誠意
則神便顧歆
矣。
自家禮後庶人通祭四代不爲僭。
薄其物而厚其誠。
貧者尙可勉也。
李肅明(浚久)別紙
公元1853年
語類曰心固是主宰底。
所謂主宰者。
卽此理也。
不是心外別有箇理。
理外別有箇心。
人字似天字
心字似帝字。
(丁巳後錄)又曰心者天理在人之全體
(己未錄)按孟程論心
皆以義理言。
朱子初年認心爲已發。
性爲未發。
謂未發者恒乘在已發上。
不明說心卽氣如近世湖學之論。
而以性乘心。
無異於理乘氣。
其時論心
有曰性猶太極。
心猶陰陽
又曰太極卽是性。
動靜陰陽是心。
癸丑年間。
又以氣之靈言心
而靈上說合理近世洛學之說。
而丙辰以後始有定論
來書所引心比性則微有迹。
以其用是情而情爲有迹也。
比氣則自然又靈。
以其體是性而性爲最靈也。
來書朱子曰此心之靈。
覺於理者道心
覺於欲者人心
按此條見刪於節要
蓋以理欲對說。
嫌同於舊時道心天理人心人欲之說也。
今若活看則此心之靈。
卽其本體最靈之性也。
覺乃智之事也。
覺於理者。
果非從理而直發乎。
覺於欲者。
果非從氣而橫發乎。
來書朱子曰所覺者心之理。
能覺者氣之靈。
按此乃
癸丑錄。
朱子此時謂氣中自有靈底物事。
而以精神魂魄屬當之。
然氣之靈亦便是理之妙。
退陶曰氣。
安能自靈。
緣與理合
所以能靈。
則靈非可以對理說明矣。
以愚觀之。
所以覺者理之體。
能覺者理之用。
乘氣者也。
其言所覺。
非謂覺其心之理。
如謝氏知仁覺仁之謬也。
來書道心理發而亦存乎氣之中。
人心氣發而要主乎理。
儘有見到於理乘氣隨之妙。
而但未知理氣相對在心中。
各發而爲人爲道心耶。
此當更思也。
來書朱子曰心者氣之精爽
按此乃節錄所謂精爽固指靈處。
而植錄曰氣之精英者爲神。
水火木土非神。
所以水火木土者是神。
在人則理。
仁義禮智信是也。
兩錄同在癸丑。
而氣之精英
猶謂之理。
則氣精爽
安知其不指理乎。
但與晩年定論恐異。
學者不容無取舍耳。
來書朱子杜仁仲神是理之發用云云
賀孫辛亥錄。
十年前曾聞神亦只是形而下者。
(此時則認心爲氣)曰神又心之至妙處。
滚在氣裏說。
只是氣。
然神又是氣之至妙處。
庚戌錄直卿云看來神字。
不專說氣。
可就上說
曰且就形而下者說。
畢竟就氣處多發
光彩
此時則認心爲氣之靈。
通書晩年出示學者
杜仁仲書又在黨事后
而斷之爲理發用
定論固有在矣。
來書朱子曰理與氣合
便能知覺
此段首言有知覺之理。
以智之德專一心者言之。
未發之時知覺不昧是也
未知覺。
言其但有能知覺者而未有所知覺也。
理與氣合者。
言已發之際。
理乘氣氣隨理。
相合而應之也。
理氣本無離合
而特以未發之際。
氣不用事
已發之際。
氣乃用事
至此而言合耳。
便能知覺則知此事覺此理。
寒暖飢飽
皆是也。
或問之言能知覺。
本體言。
此言能知覺。
以發處言。
來書退溪理氣合而爲心。
此當以先生之說。
還證之。
洪應吉書曰心合理氣。
未免有惡。
極其初而論之。
心亦有善無惡。
何者
心之未發。
氣不用事
惟理而已
安有惡乎
惟於發處。
理蔽於氣。
方趨於惡。
所謂幾分善惡
先儒力辨其非有兩物相對而生者也。
心本動靜體用
故言其未發之本體則不雜氣而只指理。
言其已發之妙用理發氣順。
未有不善
若乃理蔽於氣。
繫是用事以後
放辟邪侈
不可非心
故通擧其始終眞妄而謂之合理氣。
非謂心之本體
亦可合氣說也。
朱子曰人有不仁
無不仁。
(言心眞體妙用)心有不仁
心之本體無不仁。
(言性善)今從心不仁說則當曰理氣合。
從心無不仁處說則當曰心卽理。
况其本體已合氣。
則烏得以無不仁乎。
答李道天(憲永)
五性之用。
專一心。
皆有迭爲主之妙。
而心屬火。
火神禮。
敬爲一心主宰
敬不原性
果是何物
謂之氣則氣不得爲主宰。
謂之人爲則以人爲主宰天德朱子所謂子孫反能孕育父祖者也。
天下有是理乎。
持守體驗
不過以所當然之用。
推到所以然之體。
當然
禮之敬也。
所以然
卽心之禮也。
禮制心。
(動時主宰)以禮存心。
(靜時主宰)非心學耶。
但言敬曰心之主。
專言之禮也。
禮之端。
偏言之禮也。
坐談持敬
不如自去持敬
用力目前常行
務持此心。
不至弛放
眞積力久。
自當恍然體用一原之妙矣。
答崔純夫(正愚○戊寅)
來書雅馴
老成文字
可欽尙。
而第於志學之年。
當以粗厲猛奮過爲患。
何遽昏惰自處
淬礪成就之地。
不宜經用乎韜鋒斂鍔之法。
望益鼓作
益恢
遠大之氣如何
心得者少而塗說者夥。
古來通患
特患不立
所以向道不誠。
任重致遠
不在弘毅二字耶。
戒懼動靜之義。
大山集中詳言之。
而其說悉根於語類
就考則可知
凡究經義
當先立其本。
大根本然後枝葉暢茂。
主理宗旨
最忌夾雜說。
答崔純夫
見餘得接英妙
願聞際又承訊翰。
慰喜何可量也。
向時北行
歷造名碩
觀感之餘。
又得宿道向方
區區奉賀
不但吉禮順成也。
呵筆寒囱。
不住訂著。
年數不足
良覺自苦
示諭縷縷
可認求益之切。
而君之資質
正非昏昧
發軔之初。
未可謂已放之心。
但恐恃才而不能耐煩理會
挾氣而不能虛心遜志耳。
爲學蹊逕
不在多言
惟在敬勝怠義勝欲。
主理制氣而已
好學論疑處。
朱子已道之盡矣。
五氣之秀。
本乎無極之眞。
眞卽太極
靜亦太極之靜。
則其本乃圖解所謂陰陽
而指其本體者。
來示氣之本是理已得之。
程子於此
疊說多頭項。
靜便是未發。
便是五性
(朱訓)但上說天道之靜。
下說人生而靜
亦未爲無界分也。
氣之本固理。
而理實寓於氣中。
理雖寓於氣。
而亦非氣之所能囿。
兩下看取可也
理氣心性名義
不必求於古今人言語。
須於吾心所發之處。
察識那何者爲義理
何者私欲
義理則當擴充之。
私欲則當克治之。
又於所當然處。
見得所以然
由愛恭宜別而達之於仁義禮智。
仁義禮智而達之於元亨利貞
元亨利貞約之以健順。
由健順而約之以太極。
一一體認得精細。
然後拈此爲大本順推下來
以及萬事萬物千枝百葉
一理貫衆理。
眞箇見得聖人宗旨不外乎一理字矣。
私欲之根。
在乎氣質之累。
大則攻除之。
小則節約之。
纔主乎氣。
便是亂道異端
拕氣說理
歸於籠罩曲學
定見旣立
歷訂經傳
無所不通矣。
相愛之極。
無隱而實㬥。
不以無實得而空言之爲誅耶。
答崔純夫
心卽理說
紙條答。
第念醫家血肉之心。
朱子以爲非心
佛家精魂之心。
朱子以爲不識心體
愚於心體上單指理。
果何疑乎。
從古才高而識敏者。
例患心麤而氣銳。
凡諸文字精深
義理微妙
率皆麤看而麤說之。
人言稍異。
不復致思先入爲主
銳意難回。
鄙生亦曾有此病。
而頗得醫治之方矣。
讀書詳味元文
切勿先看註解
集註雖精。
猶是主人之奴
僕。
則况其小註
又是奴僕家之雇工也。
講說詳究本旨
切勿先看文集
攙引外義
文集比則主人家之客員。
固已有親疏緊歇之別。
其外義。
便同不相識之外人。
何干主人事乎。
今此所疑。
吾雖詳說
未必見信
何不熟考於經文中心字。
會通朱李雅訓也。
雖以鄙說言之。
但拈一句
不深全篇命意
容有不盡人言之弊耳。
惟冀篤志密察
先立大本
  別紙
心果理氣主宰
則心在理之外矣。
天理上面
有主宰者乎。
若謂理氣之合爲主宰。
國有二君
邑有二長可乎。
平看朱子此說。
可以揷入氣字乎。
(心之主宰
卽是理條。)
心之未發一條
退陶說。
旣以心爲兼理氣。
而又言其惟理而已
心包得已發未發。
心之未發。
渾然一理
而已則氣作用故也。
主宰是理。
作用是氣。
退陶圖說
旣自謂不雜氣而只指理。
不分四七。
是爲渾淪
非以合理氣者而謂之渾淪也。
詳考大山李致道書可見。
未嘗不在爲此心所寓之器。
心之本體
不可以賺氣說。
且單指其理而謂未嘗離氣則謂心卽理。
何嘗落空乎。
愚之言心卽理。
正指眞心而言。
通言心之眞妄邪正何嘗兼理氣。
况其體用動靜之間。
寧無氣用事之處耶。
但氣雖用事
而理之爲主則不可易也。
月川儒生呂忠兼(永義),金仁夫(昊象),郭和顯(昌燮),李道興(基容)問目
 中庸首章章句性道之同。
而曰各得曰各循曰各有。
似指人物之異。
(忠兼)
天命賦予處言則人物皆同此性道
蓋其渾然一理
純善無惡者同也。
率性上說則人與人同。
物與物同
人之性皆全。
而物之性皆偏也。
修道上說則氣用事
不能過不及善惡始分。
章句到此方說性道雖同。
氣稟或異。
然若又道行而敎成則異可使同。
可見本同之實。
朱子所論異體上理絶不同。
只說人物之偏全。
未說到善惡
理本無惡
性之發處。
因氣而有惡。
 大學明德
開卷第一義
而有是心是性是理是氣之疑。
(仁夫)
朱子中年。
固嘗曰靈底是心不是性。
而晩勘通書解。
以最靈爲純粹至善之性。
人之太極明之。
蓋以本體
言則心卽性也。
心之靈。
非性而何哉。
分而言之則虛靈不昧固心也。
衆理性也。
萬事情也。
竊謂明德是就心中專指理。
性是其未發之理而其德曰仁義禮智。
情是其已發之理而其德曰孝敬忠恕
或疑明字之帶得氣
朱子曰此理對濁而言則謂之淸。
對昏而言則謂之明。
又論明德曰這道理在心裏。
光明照澈。
一毫不明
今曰不可曰是心是性。
不可曰是理是氣。
明德何物乎。
 論語克己復禮爲仁。
朱子克己之外
非別有復禮工夫
又謂克己而不復禮則墮於空寂
又謂克己外。
又須著復禮
兩說不同
(和顯)
顔子亞聖
以禮克己
故禮纔復而心德便全。
雖謂克己之外
非別有復禮工夫可也
顔子一等克己又須著復禮
復禮又須著爲仁。
程子言雖無邪心不合正理及夫子許淸忠而不許仁可見
猶言
非以復禮而謂之也。
顔子但能不違
而未至於安仁
佛氏以禮克己
而但以習忘爲事
故雖能無欲。
蔑棄禮法
不仁之甚也。
 孟子不動心章。
告子曰勿求於氣。
孟子曰無㬥其氣。
似同而實異何歟。
下文憂氣之反動其心。
而又
言心不慊則此氣餒
心與氣之別。
可得聞歟。
(道興)
告子以氣爲心之主。
(如說生之謂性。
亦是認氣爲性
)悍然守氣而不動心
常恐慊於心而害其氣。
故寧不得於心。
而勿求諸氣。
孟子以氣爲心之卒。
(如說志氣之帥)肅然御氣而不動心
實能順其氣而寧其心。
故旣常持乎志。
而亦無㬥其氣。
以勿求諸氣。
爲近可者
心爲本而氣爲末。
本當急而末可緩也。
無㬥其氣。
行師而㬥其卒則卒反害將。
將而無卒。
不成將故也。
氣㬥則反動其心。
氣餒無以存心
心卽道義之心。
而氣是其配。
心氣之別。
卽此可見
答莘巷齋儒生子三(鎬文),宋敬夫(乾明),宋士範(箕用),宋子敬(鎬彥)。
華宗文雅之盛。
曾所艶聞南鄕士友
而再經嘉樹
每懷無因前之歎。
不意晩暮。
獲遂倒屣之願。
二妙聯翩
輝生蓽門
吾猶啞鍾
未盡舂容之聲。
而且投轄之誠。
竟使垂槖而歸。
別後寥廓
殆似希有之暫遇。
猶幸講義一編
留作案實。
近思之味。
藹然條例之間。
可知鄧林美木
競秀齊茂。
摩挲玩繹
久未能釋手也。
流光易駛。
潦暑正驕。
僉學履恪惟增相。
入孝出悌
根本旣立
親師取友
講討無擾否。
世運漓僿。
每見
資稟有志尙者。
常患進銳退速
不能自拔流俗
卻少時節
而卒未臻昭曠之域。
如我者卽其尤也。
倘可視之爲戒
及時慥慥否。
震相日暮道悠。
精衰力詘。
勘覆瓿。
有似掃塵
後世子雲
未必其好之。
而使子靜旁觀
便有枉費精神之譏。
何足道哉
講錄警切可喜
略控謏見
不逮之言。
有相發之益。
僕乃柳州所謂無足把弄者。
默數吾黨
醇粹南黎
實如膠宇。
老物之所曾倚賴
後進之所當模範
君輩又與之相從薰陶
漸染不患無地
幸望力究大業
以幸斯文
  
別紙
 孟子首章
大學結語不以爲利而以義爲利
孟子起頭
何必曰利。
已示君子不求利之意。
未有遺君後親處。
便說義之無不利
可見心法之無異。
而上下交征利一段
極言以利爲利之害。
所得乎曾氏者深矣。
 定性遽忘其怒。
素有明理之工。
故知怒之當忘。
素有循理之工。
故能於怒時遽忘其怒。
然怒甚則氣熾而掩理。
故忘怒而後可以觀理。
雖未至廓然大公之域。
而當習忘怒之
法。
下文曰於道亦思過半
則非必聖人而後可也
然學至於忘怒。
亦可謂公且明矣。
 論語禮之本。
問禮見於節文
本是本質之本。
非問性中之禮爲本原本體者。
故夫子以儉戚答之。
記之言禮必本於太一
乃於見行禮上究極天理之原。
 大學或問
爲主宰。
爲主宰。
方寸之心。
水火交濟之地。
其氣水(心出血)而水神智。
故智德專一心者謂之知。
知能衆理萬物
心之質火而火神禮。
禮之德專一心者謂之敬。
而敬能主一心宰萬事
心爲一身之主。
固重在知。
而知之光明底資乎敬。
故敬爲一心主宰
敬之常惺底。
亦自是知也。
血肉之心。
君子不謂之心。
而以其主宰一身者謂之心。
主宰便是理。
朱子所謂心與理爲一。
而理外無心者也。
心學之工。
亦惟以主宰爲事
致知居敬之外
無佗事也。
單言敬字工夫朱子所言三方入處。
豈不是貫通爲一。
初學用工整齊嚴肅爲最要。
成德根基主一無適定法
不容一物常惺惺
亦其佐使之要材。
戒愼恐懼四字
最狀得敬字親切
非若整齊嚴肅尙可僞爲。
非若主一無適之或失於拘滯
不容一物之或失於昏昧
常惺惺之或失於尋覓也。
朱子所訓惟畏近之者是也
 孟子性善
命是天道之流行。
而道之善。
因命而著。
性是天命賦予
性之善
因情而著。
孟子性善乃若其情則可以爲善
其理一般
在性前。
天人之別也。
在性後。
名實之異也。
其名爲性
其實卽善性之善
便是命之也。
 中庸仁者人。
孟子仁人心。
通言仁人心。
可見其爲心之全德
單言仁者人。
可見爲人生理
初非全德之外
別有生理
惻隱慈愛
非所以爲全德也。
仁者之心。
固有知覺
而又不可以知覺爲仁之全德也。
 大學補亡章知字。
莫不有知
是其本心之良知。
而知有不盡
知之爲氣拘欲蔽者也。
因其已知。
知之爲氣通理透者也。
傳中六知字。
莫非知識之知。
但有淺深精粗之別耳。
 大學誠意
誠意
當先致知
而知未至。
猶當誠其意。
當此
時。
固能知爲善去惡。
而猶未能實爲善實去惡。
意雖屬善邊。
而未實處便非善。
顔子三月之後微有違仁。
豈可以違仁者爲善乎。
誠意不必推之過高。
一至仁。
一至仁者
當其至也。
亦可謂無自欺
而苟其一分未實。
便可自欺
 大學或問理氣偏全。
人物之生。
固皆有健順五常之性。
隨其氣稟
不能無偏全之異。
偏者非此有而彼無。
特有仁而不如人之仁之粹。
有義而不如人之義之粹。
此乃理一之中。
未嘗不殊
(分是理之等差)然此心未發則分殊者不可見
渾然全體
與人同。
惟其發見之際。
偏全畢露
可認體段之本自如此。
 孟子權度
心之本然權度
義字最襯。
心之應事
必須以義而裁制之。
牛觳觫
便知其將死者智也。
不忍之心藹然流出者仁也。
品節釁鍾不可廢者禮也。
以羊易之
裁之以仁術者義之制也。
義爲權度
不亦明乎。
若乃甲兵構怨諸侯
爲慾所蔽。
失其權度者也。
 孟子景春
廣居立正位行大道
不言智與信。
而知如此
智。
實如此是信。
惟其知之明而信之篤。
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能屈
 大學或問
睿知禮智之別。
睿知之知。
通言心之德。
專言之知也。
禮智之智。
專言別之理。
偏言之知也。
睿知之知。
能盡其性。
心能盡性者也。
禮智之智。
各指一性
不能檢其心者也。
 中庸大本達道章註。
於此識得心。
就此看得則中心之體。
和乃心之用。
大本達道
皆此心也。
通全章看得心則戒懼致中
妙此性而立大本者。
心之體上敬也。
謹獨致和
妙此情而行達道者
心之用上敬也。
本文正意
未說到心之體用
只主於道而該性敎言之。
是當行之理。
仁義禮智愛恭宜別。
粲然條理件數
心之渾然全具
主宰常定。
乃其理之一者也。
 孟子仁愛禮敬體用
禮之在貌。
敬之在心
則敬反爲體而禮反爲用。
非若性之禮爲敬之體。
 論語里仁集註失本心
上節言仁歸重於知。
故特明言是非之本心。
下節兼知而歸重於仁。
單言本心
失其本心非徒
不足以安仁
知亦不足以利仁
 孟子以直養。
人之生理本直
而習得來不直便須敬以直內
主敬則內自直而義以立矣。
養氣之方。
專靠集義
則此直字亦固主義而言。
而上文持志又爲集義之本
敬以直內
亦自是持志事
 孟子責難君章恭敬之別。
事君之際。
恭遜而好干犯者。
必其悁狹而無闊大意思
嚴敬而善退縮者。
必其麤疎而無細密意思
責難向外而較麤。
故只言其容之恭。
陳閉向裏而較精。
極言心之
 孟子思誠
思誠明善則明善屬致知
思誠誠意
單言思誠則便兼知行
 大學欲動情勝。
便是聲色臭味之欲。
欲以動言則已有繫累期待者矣。
乃是喜怒憂懼之情。
情以勝言則已有偏重留滯者矣。
情非欲則亦自順理直遂
先言欲動而後言情勝。
所之病。
始於動而成於勝。
何可於忿懥恐懼字義重疊上尋病痛乎。
 
鬼神知覺
氣果盡則理亦盡。
固無知覺之可言。
而氣未盡則其氣之理。
自能知覺
子孫以至誠求之而來。
士林盛禮之而格。
其或邪妄鬼神則憑人言語。
託人祈祀。
反覆變詐
無異生人
但隨其本氣之衰盛而略有久近之理。
終止消滅耳。
 太極分殊
只是理之等差
謂之因氣有殊則可。
不可以分爲氣也。
太極固是理一。
而是理也在陽爲健。
陰爲順。
已有健順之分殊矣。
五行四時而爲元亨爲利貞。
莫非一誠之所行。
纔說四德
便是其分之殊。
健順四德之外
寧有太極乎。
在人則心爲太極
亦自是渾然全體
而以動靜分則性爲體而情爲用。
是有性情之殊。
朱子所謂太極性情之妙者是也
性言則有仁義禮智信之分殊
以情則有愛恭宜別實之分殊
非徒上方有分殊。
體上亦有分殊明矣。
且以統體太極
較之各具太極
統體者爲一。
而各具者有萬。
寧可一者獨爲太極
萬者不爲太極乎。
要之一之中。
未嘗不殊
分殊之處。
未嘗一耳
潛叟未曾見。
以太極之有分殊而謂
近於兼氣之論則恐是過當
劉舜思(錫中)
前春一枉。
垂槖是愧。
不意尙蒙記存
兼致前後兩書
辭旨勤摯。
深感見念之厚也。
謹問霜秋
侍學連穩。
爲學多端
眞知力行而已
讀書致知之要。
居敬制行之本
言之則一言可盡。
而行之則終身有餘。
前書已挈其領。
更何條路之別指哉。
惟在推實心實事而已
震相有得疾書
有問竭盡
每有寡諧之歎。
亦無相長之益。
然惟朝聞之志。
忠告之念。
不以是而少弛
良覺自笑而自悲也。
郭哀病㞃而不從權
屢書責譬
而終無見效
想其至慟之不能自抑。
無乃時運不佑斯文耶。
金秀才(逵○癸未)
我於令尊府契最深。
屬意賢昆季甚切。
日者之來。
適値族會之擾。
對未細叩。
不及挽。
以爲悵。
尊府儼臨。
兼獲手滋。
意寄勤懇
文翰夙就
令人愛玩不釋
仍審春暮
侍學珍毖。
奉慰
老生日理殘編
年光不貸
世事益乖。
深悔少壯馳騖博雜
枉費光陰也。
君旣志學
正須循序靠實
勿作高深想。
勿循淺陋規。
致察於日用常行之間。
以爲銖積寸累之地如何
年少之病。
每在欲速。
才俊之失。
每欠誠謹
涉事務。
便習悠泛。
懶學業。
甘伏批退。
至於經義問答
亦止文具塞責
荏䒣之頃。
不免虛生浪死之人。
正賢史之預以爲戒者也。
惟冀刻厲用工
以副親
嗣后如有疑難
討便相確。
所望也。
  別紙
 周子曰太極
動而生陽靜而生陰。
靜專就氣上而言歟。
太極
理也。
動其用也。
靜其體也。
不行則體不可見
先動而後靜。
陰陽
氣也。
太極體立於陰。
用行於陽。
一動一靜
循環不已
今以在人者明之。
心之主宰一身太極
靜則曰性。
心之體也。
動則曰情。
心之用也。
氣其動靜之資而有淸美惡之異。
有時反動其心。
但此亦微眇
初學所急
目下孝悌之道。
便是太極
 先儒大學序文當作六節看。
未有的實分解
今當如何看。
大學序。
六節分者多矣。
愚謂天降生民
莫不與性。
第一節。
一篇頭腦也。
君師之治以敎之。
以復其性。
第二節。
(堯舜以上)三代之隆。
學校之盛。
第三節。
(無不知性)
周衰學政不修
孔子誦傳。
始有大學之編。
是第四節
孟子沒而失其傳。
程子而始表章尊信
第五節。
書猶放失
朱子采輯補闕
第六節。
金秀才
來諭以學絶道喪之故。
虛奬老物
欲以師道相處
蜀日越雪。
古人亦宜見怪
况僕乃記聞之學。
有好善之衷。
每切同人之思。
以不逮之言。
冀得相觀之善。
而徐考其實
自無可采。
賢者於此
失言矣。
時事縱有可虞
時義在所當愼。
空費客氣
輕出危言可乎。
望日論語
玩味敦本務實之旨。
如曰弟子則孝出則悌。
行有餘力。
則以學文
切問近思
危行言孫及居處執事敬。
與人忠等處。
著力服膺
而更勿談及世事如何
惟冀晦養自重
  別紙
 平居些有檢束
猝當急遽
未免顚沛失容之病。
顚沛失容
每祟於平居弛放縱。
收斂應酬之際。
更無接續之工故也。
持敬之熟。
可無此患。
謹獨二字
最好著力。
 衆物表裏精粗
(止)理亦有表裏精粗歟。
衆物表裏精粗
莫不有理
而此之無不到
乃以理
言則理固有表裏精粗矣。
愛親敬兄之用著於外者表也。
所以所以敬之體存乎中者裏也。
孝敬發於繼志述事
理之精底。
發於溫凊甘旨者。
理之粗底。
饒氏說大槩得之
金秀才(乙酉)
歲承耑翰。
居然新元
春府調體夬復否。
賢侯倡敎。
良師勸講
丱角何妨赴課。
而衆會之地。
最難周旋
言語倍加詳愼
坐起常就隅末。
容儀每致整肅
課讀益用勤勵宜矣。
小學雖云小子之學。
其中有終身行不盡者。
勿以小覰而一一體念
古今異宜處。
亦宜倣大意以通之也。
奉際未易
此身衰暮
益勉大業
所期祝。
秋末除書到門。
後凋翁心不悅者。
不出肅。
依舊山野畸人
翁拭眵而勘舊箚。
兒忍痞而閱古經
不關門外事。
氣數衰薄
文獻零替
遠近未有承當此事者。
倘緣導率無方
振作不得耶。
近看心性理氣之論。
徒惹競辨之端。
縱能抵擋一時
何能傳信百世
只可各尊所聞
行所知。
以待識進量進之日。
未晩也。
况手不知灑掃之節。
口談天理之奧者乎。
余慣見知其誤而強辨者。
亦已倦矣。
  
別紙
 今人多以合理言心者。
或涉於齊頭並出
說似未穩。
然若專以理言心則心本是善底。
體用動靜
從此上流出來
更無下手處。
未發則理之體立於陰而氣不用事
惟理而已
已發則理之用行乎陽而氣始用事
或掩理或順理
至於放辟邪侈
只是此心。
此之謂理氣之合也。
若其專以理言心者。
的指其主宰之本體也。
雖是理而乘了氣機
氣能拘蔽之。
亦能發揮之。
心上用工
正欲明理制氣
使不得拘蔽而已
只觀明明三字可知
 欲直則每欠於溫。
欲寬則每欠於
直溫寬栗不可得兼。
在於氣質之偏。
不善矯揉故也。
驕矜非直
諂諛非寬。
直而不溫者。
當主於行恕。
寬而不者。
當主於居敬
敬以直內
內直則用自和。
恕以寬中
中寬則體自立
 大學心有所之弊。
不在之弊。
上下病痛
分看兩箇耶。
合看一箇耶。
或問仰面貪看鳥。
回頭應人爲證。
貪看鳥是心之有所。
應人心之不在
固是一項病痛
衆人
無靜。
心常如奔輪走馬者。
所之病較重。
然其本體不立
不可謂之在也。
禪家習忘。
心常如枯木死灰者。
不在之病較重。
妙用不行
不可之正也。
 鄙家家禮
先祖江湖先生裁定
而其時制初創
與今祝式略不同
忌祭祝云云
氣序流易
諱日復臨。
追感日增
昊天罔極
謹以菲薄
式陳明薦
顯妣某封某氏配尙饗
定式
不可妄改。
祖先祝式已定
何必追改
 西銘一篇之理。
不過乎理一分殊。
而自違曰以下
未見分殊之意。
悖德曰賊以下
是惡之分殊
惟肖善繼以下
善之分殊
不盡道盡道。
豈非其殊乎。
 敬齋箴勿貳勿參。
貳者益也。
參者參也。
敬在主一
謂勿以一事去貳佗成二。
勿以二事去參佗成三。
 朱子孟子生之謂性章章句。
知覺專指氣邊。
人物之生。
可見知覺運動
告子以生爲性
只是認知爲性
不知仁義爲性也。
其爲知覺
只是形氣所生底。
非指義理知覺
朱子釋此。
知覺偏屬氣。
佗日論此。
又曰不專是氣。
有知覺之
理。
未知覺。
氣聚成形
理與氣合
便能知覺
此則主理而兼氣說也。
其曰知覺智之事。
又謂心之德者。
單指理而言其所知覺之妙也。
所就而言者固各不同
而亦不無初晩之別。
 形氣氣質
只是耳目口鼻。
而其氣行乎視聽言動之間。
若氣指那體之充。
質兼那形質才質
氣則論淸濁
質則論粹駁。
形氣在外
氣質較近裏。
而氣則一也。
 齊家結語
與佗章例不同
以爲經文結語其本亂云云。
上文相反
此章之此謂身不修云云者。
經文相照應看何如
修齊之間。
有人己之分。
故反結之語較重。
而來引經文否矣未之有也兩結語以明之者
說得通。
 朱子釋明德曰具衆理
明德是理。
則倘無以理具理之病。
虛靈不昧
所以形容明德
中和之狀性形道者同。
虛中所具。
乃其實體
朱子言性曰涵具萬理。
言心曰具衆理
初非以氣具理之謂也。
一之中。
未嘗不殊
性言則性爲理一。
其中仁義禮智所發之惻隱羞惡
皆其分殊也。
主心則心爲理一。
而發
不同底是性。
性發爲情
皆其分殊也。
 七情只言喜怒哀樂
抑是愛懼欲統在中耶。
七情本非見成之數。
禮運說作七。
中庸只擧其四。
樂記只擧其六。
不必相準
但所愛所欲。
故喜而樂。
所惡所懼。
故怒而哀。
 陰陽合散
不曰實理
而曰實者。
非專是理故歟。
陰陽合散氣也。
而亦莫非實理所爲
謂之實者則初無認氣爲理之失。
而眞得卽氣見理之實矣。
退陶嘗言子思之意。
不在氣。
 仁者人也。
無以理干氣之病耶。
人之所以爲人
以其有仁。
人而不仁非人也。
今人只知人之爲形氣
而遺了人理
所以不能盡乎人道
 定昏納采後夫死。
再嫁之心。
成服往弔固也。
退陶成服往弔
亦恐難行
未知如何
納采只是言定
言定豈容守節
今或誤以納幣納采
然納幣猶當還送。
豈可使成服往弔
斬衰而往
非聖人之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