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x 页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书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65H 页
答郭鸣远
山川辽阔。便禠易沈。俊风送书。始到于落花之后。其间阻怀。两地愁绝。更问清和。省馀学履珍裕。中庸引常棣诗如鼓瑟琴和乐且湛之句。而继之曰父母其顺矣乎。菽水之窘虽切。而不失此乐。亦足以顺志。读书事实名物之不干吾身心者。不妨阙疑。惟以切己者体验。方有得力处。尤当保啬精神。优游涵泳。常置此心于顺境。纳此身于安地。然后根基立而路脉定矣。鄙人之无成。正坐早役聪明。不务培养。幸视此而为戒也。前来盛录。近才草答。而雾眼扫秃。兼多点改。荒杂难看。傥不为诛否。史学勤荷劝成。而数十年前偶读明史。妄加论断。旋恐是非颠错。冤屈古人。故揉坏之矣。况今精力衰替。何能更进而扬千古耶。
  别纸
 第一初生阳生阴。摩荡万八百岁。天象始开。日月星辰风云霜雪雨露䨓电。亦同开于子会否。
临川吴氏曰当子会之中。轻清之气腾上。有日月星辰。四者成象而共为天。盖二气滋萌。四象便分。太阳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65L 页
之精聚而为日。太阴之精聚而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固无待乎地质之辟也。但于地辟之后。躔次相应而精华益盛耳。至如水气。蒸而为云泄而为雨。火气散而为风(火生土)激而为电。士气润而为露(土生金)郁而为雾。木气奋而为䨓逆而为虹。金气包而为雹轰而为霆。露得金气则结而为霜。(金克木)雨得金气则硬而为雪。(金生水)是皆阴阳聚散之常形。五质未成而五气先布。丑会之前。理所俱有。但其微著稚盛。稍有别焉欤。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该地几里。
考灵曜曰天如弹丸。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四百六十一分里之三百四十八。周天百七万一千里者。是天圆周围之里数也。此与乾卦小注安定说小异。然安定特举其大略耳。
 海东为箕尾之野。然东南极处。似当别论。或以二十八宿。分定列郡。其说似无据。
我国椭长。头起箕尾。而南方犯斗分。列郡之分定二十八宿。容有其理。而推步之说。未可准信。姑阙如何。
 高山之无雨雪。不敢深信。
高山顶上。超在天半。刚风吹得转紧。云不得聚。故罕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66H 页
有雨雪。但天地慢缓时。有时而雨雪耳。从兄尝与数十友人。登伽倻绝顶。天日清明。但见山腰以下云雾湓出。瀰漫下界而已。迫暮下来则溪涧涨溢。恰成犁雨。与朱子云谷之说合。盖云气多从半天聚散故也。
 蜥蜴之含水造雹。容或其然。而及其输去散打。却是何气使然。
蜥蜴亦造化中一物。又是居水而感阴气之深者。故却被造化所驱。使含水造雹。而及其输去打散则亦造化之为之也。此与龙之嘘云吐雨。大小虽殊。而理则一也。驱之以风包之以云。则气之所透。何物之不能输散乎。
 天河是何气积成。果是黄河之源否。
水乃元气之母。银河疑是水气之成象于天者。夜色清明则天元自呈。河源之说未敢信。
 河为最灵之水。而乃反浑浊何欤。
黄河横跨土中。受土气之厚者。故带了中央之色。东海青如松林。西海白如雪山。其理一也。士气重浊。故河亦浑浊。
 古人之占斗建作甲子。其术如之何。
占斗作甲之法。未之详。窃意斗柄随十二月各有所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66L 页
指。而所指又逐岁而差高差下。如斗建于寅而差高则为甲寅。差下则为丙寅。从此推去。如今地理家分金透地法。而撰成六十甲子耳。
 八卦纳甲。盖取何义。
虞翻曰日月悬天。成八卦象。晦夕朔朝则坎象水流戊。日中则离象火就己。戊己土象见于中。日月相推而明生乾坤。二五交则生坎离而日月出焉。三日震象月出庚。八日兑象月见丁。十五日乾象月盈甲壬。十八日巽象月退辛。二十三日艮象月消丙。三十日坤象月灭乙癸。此證参同契乾坤括始终一节。而其原出于焦京飞伏之术。盖以月之盈朒。参之卦气。以为占候者也。若以先天本度言则震当甲离当乙兑当丙乾当丁巽当庚坎当辛艮当壬坤当癸。故巽卦言先庚后庚。而蛊之先甲。亦取互卦震象也。
 后汉书东方九夷。权阳村以为檀君所起之域。
汉书地理志。亦以朝鲜为夫子欲居之九夷。
 旧时朝鲜之境。或云止于海西。或云至于汉北。
箕准以前朝鲜则三韩未分。北至辽。南传于海。但小小属国。羁縻去来而已。卫满朝鲜则京畿以南。尽属马韩。而东邻秽貊。北接挹娄。西近鲜卑。其地不过平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67H 页
安黄海咸镜之南界江原之西界而已。
 三韩地分。
箕准为卫满所逐。开国于金马郡。今之益山也。统国五十。地界全罗京畿公洪西南。此马韩也。秦之亡人适韩国。马韩割东界而与之。此辰韩也。统国十二。其界则庆尚东北也。弁韩未详何君。国于弁山下。统国十二。其界则庆尚西南也。马韩后为百济所并。辰韩亡而新罗兴。弁韩降于罗。而其地皆为百济所有云。
 按三国史。句丽始祖朱蒙。至卒本川。结庐于沸流水上居之。又按通典。朱蒙自北扶馀东南行。渡普率水至纥升骨城居焉。两书互出。殊甚可疑云云。
卒本川。即沸流江。在成川客馆三十步。纥升骨山在成川府西北二里。有峰十二。沸流水回抱其下。山底有四石穴。水入穴中。通流沸腾而出故名。北扶馀今之宁边。普率水在其东南。
 后汉书以辰韩属乐浪。倭韩属带方。是时三韩已亡。而犹有辰韩何也。且倭韩是三韩之所无者。
乐浪平壤也。带方南原也。中国之人。得于传闻。误以高句丽为辰韩。百济为倭韩。抑以其地边海而近倭。故谓之倭韩欤。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67L 页
平壤之箕子田。其制何如。抑可以通行于今否。
箕子田。据韩久庵说。乃田字形四区。区各七十亩。非井制也。余尝往平壤。石标犹在。虽未踏验。然但古今异宜。七十而已则何足以为生。
 眉翁退潮。果有其理否。
眉翁之文章笔格。自可以感动神灵。然东海无潮。非退潮也。但海患息耳。
 利者生物之遂。贞者生物之成。遂与成何别。或曰利者生物之成。贞者生物之藏。
遂者成之渐。论语注曰遂事。谓事虽未成而势不能已者。遂与成之别可推也。谓之生物之藏。叶于冬意而未尽贞义。或说未妥。
 丧服记注曰齐衰正服五升。目录疏曰齐衰惟有正服四升。丧服传疏曰齐衰降服四升。若是互出。
注家以父卒为母齐衰四升。为降服。盖同是三年。而齐之于斩。降一等也。以杖期之为妻。不杖期之为祖父母者。为正服。盖非降非义。得所服之正也。疏家以三年齐衰。对期齐衰而言。故曰三年齐衰。惟有正服四升。不杖期齐衰。正五升义六升。所就而言之者不同也。丧服疏间传陈注。皆从降服之说。然目录疏恐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68H 页
较明白。父卒为母。如果降服。则父在为母。尤是降之大者。而反为杖期之正乎。
 次子主丧。其祝辞当用孤哀之称而无别否。丧毕之祫。亦不敢行。而姑待长子之立后否。
孤哀子某上。当有摄祀事三字。免丧则当称摄祀子丧毕之祫。乃以父之灵。上合于祖考也。立后无期。安得不速祫以依归之乎。
 支子主伯从祖之丧。题以从祖。而仍隮本庙。似不称当。且祝辞中夙夜哀慕等语。改以何辞。
非班祔而祭之本家则旁题以从孙某摄祀何害。祝则奄及某祭下。只去不胜悲感似可。
 主远族之丧。题主以族父族兄否。家有妇人则不得不用显辟之称欤。
主丧可用远族。而主祭则诚敬不逮。礼大功者为之再祭。缌小功练而已。则无服之亲。未可以题主摄祀。不得不用显辟题主。
 东国妇人。不可施髽制。当从增解说否。
今之妇人。平时编发环髻。而重丧则被发。及小敛敛发而束之以绳布。更无所谓髽制也。盖古礼有笄总纚。皆所以韬发。而当丧则有恶笄布总。特去纚而用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68L 页
髽。今则男子以网巾代纚。而妇人则不用纚。又不撮髻。则髽制之交额绕髻。皆为虚文。增解说以此。然如有好体者。依古特施亦何妨。
 男女之俱用布头𢄼。当遵书仪否。
家礼以括免为撮髻之名。而又用布为𢄼。似因书仪而误。古时男子有总。而凶时去饰。何事于总。
 自齐衰至缌。皆布髽。当从贾疏说否。
齐衰以外。似不当用髽。男子则五服外犹有免。而妇人之礼。简为贵。似难以轻服去饰。
 士丧礼大小敛奠。酒皆用醴。今当遵行否。
小敛以前之奠。当以馀阁为之。有酒醴则可设。
 士丧礼小敛一鼎。大敛三鼎。大敛诸具。皆倍于小敛。而家礼大敛奠具之如小敛仪何也。
大敛之奠。稍丰于小敛。渐备礼也。家礼之设馔如小敛。从简也。然依古礼稍加其馔则好。
 古礼大敛方不奠于尸。家礼小敛已奠于灵座。
灵座之设。当从古礼。俟大敛乃设。家礼袭后便徙尸于堂。故即设灵座。然今则行不得。
 妾之铭旌。亦当用某氏否。
贵妾称氏无妨。且今之异居者。其子题主。不得不以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69H 页
先母某氏称之。铭旌只云某氏之柩。
 齐衰绞带。备要以为广四寸。期功以下当递减否。
苴绞去要绖五分之一。则为五寸七分。布绞则四寸六分。但夹缝之一面。同于周围之全度。准此则大功三寸五分。小功二寸八分。缌麻一寸七分。然略为递减而已。岂必巧准耶。
 小记为君母后者君母卒则不为君母之党服。市南,明斋皆有不改外祖之论。然既为君母子。不以母之父为外祖云云。
小记为君母后一段。吾亦深疑。然此当以父命处之。父以庶子为后则当使服君母之党矣。父不在则既为父后。安得不以父之外舅为外祖乎。
 家礼为妻不论父在父亡。通为杖期。故尤庵陶庵皆欲杖禫。此果何如。
丧服传大夫之适子为妻不杖期。抑士卑不得用大夫之礼欤。今以家礼酌之。父主祭在位则子不敢杖。而其服之为杖期自若也。然礼有为妻禫。无为妇禫。父既主祭。子安得私行妻禫乎。
 通典为殇后者。以其服服之。夫殇无为人父之理。而今为之后。既为其后。反以本服服之何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69L 页
古礼丈夫冠而不为殇。便可立后。故为殇后者。犹以父服服之。此小记之说也。不冠而殇则不为立后。更取佗子代之。此曾子问之说也。注家赚看。以为殇后谓为殇者父作子。只以本亲之服服之。非徒失礼意。亦不成文理。
 既为妻母服缌。又为妻继母嫡母缌。则果无外亲贰统之嫌否。
妻之服继母嫡母如母则我之服妻母。前后何异。
 加麻古制。而今吊服只是道袍。则身穿道袍。首戴麻绖。莫无骇俗。
穿道袍者。亦可著巾。巾上加麻何妨。麻是环绖之一股纠者。古者庶人吊服。用白布深衣白布带白巾环绖而已。但师服加麻则直用缌绖带。
 为弟子者。多有拜师妻者。果有据否。
师妻年老则可用升堂拜母之礼。然必事之如父者。乃可拜其妻。
 师服追税。当从增解说否。师服中赴举亦何如。
传道之师。可以税服。不可以赴举。其馀当量其情义而处之。
 书仪名纸右卷之。以线横系。题其阴面。其制未详。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70H 页
今之简札。向左卷右。而名纸用凶仪。向右卷左。左掩之端为阳面。右掩之端为阴面。
 少仪尊长于己踰等。丧俟事不犆吊。今吊尊者。不俟事。为失礼否。
远涂赴吊。何能必趁其朝夕哭时。抑以不犆吊之意。先布于将命。而先见于庐次。俟事而哭于灵位。如朱受之之于吕东莱否。然朱以受学之故。先拜师耳。将命之后。主人哭于灵座前。岂可不吊。但侧身避位。俟孝子礼毕。始入位答拜。
 与兄弟相阻者。我当与之相阻否。若佗人是而兄弟非则何为。
佗人虽是。若与兄弟相阻。则内则微谕以曲直而挽回之。外则告之以兄弟之义无异同。而始为携贰可也。但兄弟差殊。在弟则劝其不校。不必阻绝也。
 时祭之馂。母在女尊长之位。则子不敢居男尊长之位否。若家无尊行。只有兄弟之列。则其中最长者。当居男尊长之位否。
时祭之馂。男女虽异处。而母以女尊长。坐于室中尊位。则子虽是男尊长。不敢自居于堂中南面之位。当率众男。先献寿于母。受胙然后退坐于堂中东向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70L 页
位。以受众男之礼。而诸妇女自当献寿于内矣。其或家无尊行。而俱皆年少。则推兄弟中最长者为男尊。主祭之宗子则虽卑幼特席。如祭前之位恐当。
 自鲞大王。(见北溪字义)
自鲞未详。但地志有白鲞河。抑立庙于山断水转处。以祭其神而尊之为大王。如云仰山大王欤。
 窃铁之疑。出于何书。
宋人亡其铁。疑邻人之子。观其言语动作。皆窃铁者也。已而得铁于室。及观其儿。言语动作。皆非窃铁者也。似出管子。
答郭鸣远
李童来。适值省扫之行。好梯违覆。深庸缺怅。而两度珍函。可认属意之勤挚。曷任感叹。第谂伊时眼祟委苦。大率役心或过。心不宁则目受病。无乃用工之伤于急迫而致有此患耶。折臂之馀。认證为详。过计之忧。反在于学道而致病也。无秋之患。相怜则极。而无乃天将降任。动忍而增益之耶。随分安命。但尽惋愉之节。则菽水为欢。夫子之所谓孝也。应一事若无佗事。得一书若无佗书。用此迟钝之工。庶免躁扰之患。何可左挐右攫。恒令本原掀动耶。鄙人坐此而无成。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71H 页
故切切奉告耳。诗书二劄。读时随意辄录。果歉于笃信之义。然诗书难看。朱先生犹有隔两重之叹。且其训诂名物。非比直说道义之截然难犯。故所以自为一说。以订疑于后贤而已。仆为此事。已是昔年。到今聪明渐衰。志气益倦。合考检处。有阙之无妨之念。闻好书时有见之何益之叹。无望乎德业之有进也。管窥往往有钩深索隐之处。说象又似粗浅。其于四圣之心。一贯之道。何敢议到。贤座未免失言也。
  别纸
 雨露霜雪之显然有质者。其在子会。只是𩁺然之气。而其质则成于丑云云。
开辟时事。以理推之而已。若欲究说谁去。看佗雨露霜雪。质虽未成。而气则已行。特微而不著耳。风云䨓电。虽似非质。土气嘘而为风。水气蒸而为云。金火激薄。䨓电乃发。皆似待地而成著。恐亦作一例看。日月星辰。有象可见。而天开时便有。则佗气何独不然。但有经气纬气之别。
 其在地也。一经开阙。便成别局。
窃谓天之七曜六气。地之五岳四渎。人之三纲五常。虽万万开辟。自当如是。名号虽变。而山峙西北。水注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71L 页
东南。皆必有发源处。何必独疑于地之变迁乎。
 钟尝曰风者木生火之气。如人情之有喜。露者火生土之气。如人情之有乐云云。
大易以风属木。又有风自火出之象。则以风为木生火。固似然矣。而洪范以风属土。说者以大块嘘气。出自土囊證之。属之火生土。亦似无妨。露固土气之结液。而才结液则便属金。故程朱皆以为金气。霜又是露之结。而其所杀偏在于草木。则似出于金盛克木之致。恐非始生之金也。金始流液清莹而已。及其成形。方能斩断。则露结为霜。无乃类是乎。愚尝以人之十情。推配乎天之十气。而略有髣髴者。盖雨(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者。犹人之爱喜乐忧哀。霜(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木克土)者。犹人之恶怒惧欲悔也。此但象类之似耳。一行各具五行。诚如尊说。若细推则非惟露也。风亦然云亦然。
 水流戊火就己。未晓其义。
朱子曰坎纳戊。离纳己。乾之一爻属戊。(第三爻戊辰)坤之一爻属己。(第六爻己酉)流戊就己。方成坎离。(坎起戊寅离起己卯)水流火就。是用文言。在十干而戊己居中。在八卦而坎离得阴阳之中气。故纳甲法以此分属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72H 页
金富轼谓纥升骨卒本川。在汉玄菟郡界大辽国东。据此则远在于成川以北千里之地。盖朱蒙避北扶馀东南行。来居卒本。及琉璃王南迁于国内城。李绩奏状。国内城在鸭绿水以北云云。
玄菟郡。今之咸镜道。咸镜西界。实接平安东界。而成川乃其界邑。辽国旧疆。皆直其西。则金富轼之说固然。然过成川千里而北则便入于瀚海矣。何处寄得城池乎。今据地图。成川在宁边之东南。平壤在成川之西南。则卒本在国内之北。扶馀在卒本之北者。岂不信乎。鸭绿江在义州界。而义州在平壤之西北。李绩奏状。反以国内城为北。抑据鸭江入海之处而言耶。禹贡尚以南汇为北汇。则远人之不习地方者。何遽准信其说耶。
 今欲行井田。其措置閒田之方。将何为而可。
欲行井田。不拘其形。而但宗其意可也。通量附近九百亩之地。折长补短。均授八家。则井在其中。可画则画之。其不成井。则又各为馀田。以业馀夫。或揍合成井。使各通力而已。但疆理之役。非一二年可毕。土沃而地僻则动众而垦荒。地广而人稀则移民而就宽。或随山刊木。或浚川筑堤。以尽地利。则何患乎田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72L 页
不敷也。天不生无土之民。民自有受田之限。第恐王政不行。人才不古耳。假使八域之内。无一閒田。此以十五而受田。则彼以六十而纳田。此以死亡而废田。则彼以生殖而起田。从其情愿。互相推移。则岂无变通于其间。且或民有馀力。能垦额外之田。则限年停税。以奖其勤。而其有无田者。自可分与。
 绞带之五分去一。出于通典及开元礼。然王肃以为绞带如要绖。丧服疏以为当如王义云云。
绞带如要绖。似谓初丧之绞带。亦两股相纠也。要绖七寸馀。而又用七寸馀绞带。则决非腋下之可容。而束缚之形。甚于桎梏矣。其能动作乎。绞麻为绳作带。则带是一条两股之绳也。何尝曰绞绳作带乎。朱子晚年。既不用家礼之制。而绞带又小于要绖。则不当还寻家礼。葛带三重。经有明文。则麻绞三重。无乃致饰之早乎。增解亦不取备要说。
 父死未殡则孝子犹望其复生。祖死于望父生之日。则当以父生处之云云。
父未殡则望父生。祖未殡则亦应望祖生矣。父祖皆殡则望生之意缺。而哀死之心切。所以为之服也。宁可以未殡之望生。致生于既殡乎。况于哀死之服。参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73H 页
用望生之意可乎。且先丧后葬礼也。先葬父而题主则当称孝子。次葬祖而题主。独不可称孝孙乎。称孝孙则承重明矣。承重而服期。果实情耶。虚文耶。后圣制礼。当损文就质。父先卒则为祖承重而已。若父后亡而不承重者。以其服义已定于始死也。(先葬祖题主。只书孙某奉祀。)且父未殡服祖周。父未殡服母期。其义一也。以祖则犹为代服。而以母则徒然短丧于父卒之后者。非人情之大不忍乎。
 古礼大敛奠腊特。而遣奠鲜特。虞卒哭又腊特何也。特牲则腊特。而少牢则肤特亦何也。且遣奠之豆必南上。綪笾必北上。綪是何意。
大敛用三鼎。故腊豆特设于豕俎之北。遣奠用五鼎。故羊豕鱼腊皆对设。而鲜兽为特设也。虞卒哭还用三鼎。故依特牲礼。特牲士礼也。少牢大夫礼也。少牢则五鼎而肤俎最盛。故特设之也。推此则大夫遣奠。亦可肤特。而彼只据士丧礼耳。遣奠则四豆四笾物盛。且醴酒设在豆南笾西。故其势必綪屈以避之也。盖始以脾析荐在神前。(神位东向)次荐蜱醢于其北。(脾左)次以葵菹置蜱醢东。(蜱前)次以蠃醢置葵菹南。(葵右)次以枣设在蠃南。次以糗置枣南。次以栗置枣东。次以脯置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73L 页
栗南。更以醴甒奠脾析之南。(即枣笾之上)酒甒奠醴甒之南。(模笾之上)羊俎设于蠃醢之东。次以豕俎设于羊北。次以鱼俎设于羊东。次以腊俎设于鱼北。次以鲜兽设于豕北。凡设之之序。自南而北则谓之不綪。自北而南则谓之綪。右为尊故也。綪之便于设也。脾在醢南。羊在豕南。皆南上也。枣在糗北。醴在酒北。皆北上也。(南上北上。亦取设之便。而仍以在右者为重。)
 古者小敛奠于尸东。故无拜礼。家礼奠于灵座。故有卑幼再拜之礼。沙溪以为言卑幼则孝子在其中。大山谓孝子荒迷号绝。只使卑幼伸奠献之礼。
家礼袭后。侇堂便设灵座。故小敛奠于灵座。而今之堂不可徒尸。当还寻古礼仍奠于尸东。卑幼再拜之礼。亦不当行。况孝子乎。古礼葬前之奠。有哭踊而无拜。家礼之意则大山说得之。
 尸柩之前不拜。而家礼奔丧。诣柩前再拜何也。
古礼之葬前无拜。非必以在柩而不拜也。一则常侍之义。一则哀遑之意。家礼之奔丧再拜。所以象反面之节。以孝子不忍死其亲之心。固当有拜。愚于此欲从家礼。盖葬将下棺。卑幼者皆拜辞。赠币时。主人拜。此亦非柩前拜乎。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74H 页
孝庙之丧。若 仁庙以太上王尚在。则亦将为之服斩乎。伊川之没。太中若在。亦将为伊川服斩乎。
孝庙之丧。 仁庙若在太上王之位。其为服斩无疑。若伊川之没。太中虽在。明道自有适孙昂。伊川是第二子之不传重。而同名庶子者也。乌可废无佗故之长子。而径行移宗之事乎。私家之礼。与帝王传国之事自不同。况其有故无故之顿别者乎。但虽私家。适子有废疾及罪逆。而移宗于次子。又有孙(次子之子)可传则父亦当以长子服之。
 明庙之丧。 仁宗王后曾何服。若 仁宗王后先丧则 明庙当何服云云。
明庙之于 仁宗。尝为君臣。又有继序之道。则 恭懿大妃之于 明宗。当服非长子皆期之服。 大妃若先丧则 明宗之服以小君。恐无疑也。退陶之议。初以嫂叔疑于无服。而终悟于继体之当服。然亦不过以期为断。
 兄弟之继世者。若各为一世。则寿梦之四子继立。而寿梦之孙。其将祧去寿梦乎。
同昭穆共一位之说。朱,李并未能改正。以其祧去高曾之难也。今何敢别议。窃议后圣刱制。则当复七庙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74L 页
五庙昭穆之制。凡兄弟传世。并为一列作庙。昭则同昭。穆则同穆。当迁则坏庙而偕迁。
答郭鸣远
二客踵门。袖致惠札。老怀慰畅。第谂寒令。省体有损。控虑良深。盛年新气。如水有源。活水来时。清澈可鉴。以是为祝。震衰證转添。寒感委苦。方拟就温山房。而所约诸益。尚未见到。姑且吟病寒床耳。管窥用意虽勤。适足为酱瓿之资。表里启蒙。何抗尺木于岑楼也。易林寓眼无妨。而不必深覈。
  别纸(启蒙疑义)
 
程子说画八卦。因见河图洛书。管窥以为如刘牧说。刘是何人。其说如第四板小注蔡西山所引否。
刘牧字长民。宋仁宗时人。所撰钩隐图。易置图书。托言出于希夷。乃曲儒之妄见。其说槩云天地五十五数。河图四十五。虚十数而不用者。以四偶四正。皆合而得十。又合中央之土。而纵横皆十五。亦五十五也。又八卦之数三十六。(似以点数言)虚九数而不用者。乾与坤数九也。震与巽数九也。坎与离艮与兑皆九也。何独疑于九数之不为河图。而十数之不为洛书也。二者皆出于伏羲之世云云。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75H 页
陈潜室所谓其表为八卦而其里固可以为畴。管窥以为本于朱子云云。
朱子曰河图有九畴之象。洛书有五行之象。河图是常数。洛书是变数。河图以生数为主。洛书以奇数为主。河图表可以画卦。里可以叙畴。洛书表可以叙畴。里可以画卦。河图以生成合阴阳。合者未尝不分。故内外之文。有宾主之辨。洛书以奇耦分阴阳。分者未能不合。故对待之中。有流行之妙。其曰经纬者。非是以上下为经。左右为纬。盖经言其正。纬言其变也。其曰表里者。非指此为里彼为表。盖图中有书。书中有图也。主图而言则图为正书为变。主书而言则书为正图为变。表里亦然。观此则可知。
 蔡西山说。但谓伏羲兼取图书。则易范之数。诚相表里。为可疑耳。此段语意。窃所未详。
刘牧以图书为并出于伏羲时。而其所画卦。兼取图书云。则易范之数。果有相为表里者。疑若可通。然理无古今。暗与之相符耳。何必并出而然也。西山此说。即所以辨刘说者也。
答郭鸣远
松川付至。果即承领。而南风不能送北书。居常瞻咏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75L 页
而已。谨惟溽暑。学履增相。大比之年。想或被功令家惹绊。而光阴易逝。精力有限。既非所乐。不必分工。鄙人曾所折臂。日暮途远。追悔莫及也。闻始析著。啙窳者势不免此。而家累担身。尤妨学业。任之则害道理。徇之则害心志。傥其主一之功。能有以两全之否。每庸耿耿。震相长夏所得。惟是三行饮礼。行时乐不知疲。而归来燕息。便觉困悴。深愧斛水之无供也。礼辑间已断手。而梳洗犹似未尽。意欲别为或问。以附其后。而前录草略。特为之兆耳。来问虽尽条答。而姑未合编者。实欲与座下通勘辑要。细加商订。合并为书计也。若经高眼删繁补漏。以至成编。则虽不可翻誊出世。似可以传示家人。而远涂诚难旷离。赍送亦欠对勘。何以则可。南行时历吊李圣养。滞雨一日。略有商确。而似已稍契于主理之旨矣。晚醒语类说。方欲采入于鄙劄。但惜其自为论断。而略于考据。往往有信不及处。俟凉生更勘一回对證后奉完。宽暇之为望。盛录首一条。昨夏自悟其失。已为改正。今果相契。可幸不谬。其下四条。直以郭某曰入录。末两条稍似未莹。当更商。然继此而另赐究覈。则鄙劄之许多纰缪。可以釐改。深所望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76H 页
别纸
 夏小正必以二月。(以下冠礼)
夏小正。但言绥多士女。盖以春序将暮。嫁娶愆期也。注言冠子之时。以士庶之不能准礼者。自可因娶而冠也。
 天子诸侯冠于始祖之庙。则天子之太子。诸侯之世子。当降从士礼冠于祢庙否。
天子诸侯自冠及冠其元子。则当行于始祖庙。以其有君道也。其介弟众子皆臣道也。父不为冠主则虽祢庙亦不敢冠之矣。大夫自冠而如有不迁庙则亦可以冠于其庙。而其子则犹是士也。不敢以祔于大夫则不得不降从亲者行之于祢庙。况士之只有祢庙者乎。
 杂记并举小功之末。而家礼止举大功未葬何也。或以杂记所谓小功。为指降服。其信然否。
杂记说。张子已疑有衍。而朱子更加折哀。则不必深究。然降小功未葬。似可以本服大功准之。
 深衣之得中果难。邵子所谓我是今人为便。
尧夫语。朱子以为未是。一以经文为据。亦未必骇于时眼。要在适体而已。法服何可废也。圣人复起。想必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76L 页
以深衣一天下。
 程冠之制。正如今笠子样。而但以布为材。有欠硬直。易于垫亸柰何。
帽以桶言则其制必高硬。岂有垫亸之患乎。
 曾子问冠者至揖让而入。闻齐衰大功之丧。外丧则冠而不醴注。家以大门辨内外。闻异居伯叔父母兄弟之丧。且行三加礼乎。
伯叔父母与昆季。不可以门外论。
 妇人不冠。而书仪家礼皆有载。背子今无。而短衫长裙皆不雅。髻制之束在脑后。似非古意。笄制之用骨用金。都无明文。
妇人古无冠。只用副编首饰。而汉时有步摇冠。唐后有凤冠。时尚之异也。背子今之京中亦有之。便览载其制。如今快子样。但旁边皆缘耳。短衫长裙皆不雅。褖衣之当用明矣。北髻罗俗相传。不可猝变。故禁剃之后。京中皆髻。而犹未能易北为中。笄用象。见士冠礼疏。而后世用金钗玉簪。辫发之为胡俗。如今童子之纠发垂后者耶。
 父为门长为宗子。而有齐斩之丧。则亦可以族人主昏而命子成昏否。(以下昏礼)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77H 页
家礼宗子昏。以族人之长为主。推此义则宗子有丧。亦可以近族之年长者。主其子昏。虽其年稍下于主人。亦似无害。
 宗子自主。古礼可据。而会成以孤而无族者。谓当母舅主之。父执里宰亦可。此则何为。
后世早昏。未能躬命。故家礼变古。而会成说亦以此。然人为摄行。而用古躬命之何难也。
 宗子在幼。且为昏者之卑行。则其主昏之节辞命之间。皆当如何。
宗子实有君道。故旅轩有弟主兄昏之说。则况于族人。何妨称兄称叔乎。若其甚幼而不省事。则尤庵谓以族人之长为主。亦诚实之道也。
 通典所谓三代之迎于庭迎于堂迎于户者。皆指庙而言否。三代之所以不同者何。
通典说未详何据。今以周礼考之。亲迎时女在房中。父将戒女。女出房。婿则升堂。奠雁而已。此皆庙中事。然未闻其迎于户也。
 越国亲迎。程子不许。而楚围辞郑女之野赐何也。
程子所论。乃国君事也。然大夫之越境迎女。公羊以为非礼。若楚围则何足为法。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77L 页
迎新妇以奉宗庙。尤有重于以遗体与佗人。而其用醴用酒在庙在寝之轻重互换何也。
古礼娶妇三月而乃见庙。以其妇道不修则将还之也。所以醮子则不在庙。女则辞庙而将去。故重以醴礼。体先祖之慈也。
 古礼奠雁于庙。而家礼移于厅事。古礼傧请则对。而家礼阙其辞命何也。
庙制不立。祠堂欠窄。故从便而移之厅事。若其傧对之阙。以从简也。
 古礼亲迎。宾降妇从。而家礼之女出婿揖。无乃早乎。伊川昏礼。婿拜妇答。而家礼之妇先婿后。无乃左乎。
宾降妇从。当遵仪礼。妇拜婿答。当遵朱训。女出中门。婿揖便就车。于礼意何妨。
 妇席之不即西向。而必待同牢之时。方移就对筵。人子之不敢主奥。而其在有室之夕。便冒处尊道何也。
妇席南向。主家所以宾礼待之也。牢席西向。乃主馈致养之道也。室是私室。初非尊长之所居。而在其室则婿为主。故妇从者尊之以主奥之礼也。处私室何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78H 页
嫌于处尊乎。观于庙主之皆东向可认。
 户东之尊。若是馀众之外酌者。则卺爵之篚在其南何也。
爵篚之在外。欲其便于洗也。婿妇不亲酳。而赞酳之故耳。
 门东之鼎。既是摄盛。则羊豕之牢。独不摄何也。腊是乾肉而何云鲜者之必用。鲋取相附而其柰兔腊之无义。古礼之不用铏羹。家礼之不用黍稷。三礼仪薏在上行。增解图果用七品。得损益之义否。
婿虽用大夫礼。馈之者士。故不并用羊豕。豚鱼腊只充三鼎。无义则一也。而豚取合胖。腊用鲜。鱼用鲋。方有所取也。乾肉谓之鲜者。抑以新乾而犹为鲜洁欤。不用铏羹。示之以质不充其味也。家礼之不用黍稷。三礼仪之薏在前行。只是当时之俗例。增解图果用七品。殊违笾偶之义。今拟用六品。
 士昏礼再三酳之有祭而无从何也。家礼则以无殽而并不祭何也。士昏礼婿妇皆拜赞者。而家礼不拜从者。亦何也。
古礼设馔盛。故随品皆祭。家礼设馔略。故只一祭酒举殽而已。再酳以往。有祭无从。以其用肝而不用燔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78L 页
也。家礼无赞。而从者贱。所以无拜也。
 家礼两卺分置于前。而仪节和合以进何也。
和合以进。似因合卺之文而遂成换饮之谬。然卺本同体。各执一片。不害为合体。
 古礼姑独南面而临其妇。家礼舅姑相向而避其妇。皆何意。
姑之房外南面本位也。故醮女迎婿亦然。犹僎之于主人。导以行礼也。舅以主道当阼。妇以宾礼拜西。礼意甚整。而家礼之东西相对。乃俗例也。妇既拜在堂下。故少避其正对欤。今皆拜在堂上。从古为是。
 
古礼衻衣以见夫。宵衣以见舅。今礼煞无分别。古礼舅姑答拜。今礼坐而不起。此皆如何。况家礼既不答拜。则妇之于舅。宜无又拜之例。且于姑乎。
见夫见舅姑之一服两用。果似苟简。舅姑答拜之节。诚有古今之异宜。而通行再拜。亦似合礼。无已则既即席先再拜。进贽后更再拜似好。
 因舅来遂执贽。沙翁谓之违礼。虽姑没可奠菜。而疏家诿之无庙何也。
因舅来献贽。今无其例。但进酒殽则无妨。舅在姑没虽无庙。三日之朝。当设位而奠菜。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79H 页
曾祖舅姑若在则亦将先祖而后曾欤。同居宗子若卑则亦可献贽而纳拜否。
先见夫次见舅姑则祖曾祖舅姑。亦以序推明矣。家礼如舅姑云者。言其拜礼之同也。拜尊长既云无贽。则见宗子不当献贽。婿见宗子。亦不用币。
 奠菜用草。堇是何草。无堇则以枣栗腵脩无妨否。
堇是乌头堇。与附子同根者也。设馔以菜为主。然酒果脯醢。自当如礼。
 古礼礼妇飨妇。其仪节煞异。而家礼谓飨如礼妇之仪。同牢有鱼有稷。其馔品颇盛。而妇馈谓佗如取女之礼何也。飨以一献。果合待卑之宜。而馈以一酳。无乃礼尊之薄乎。妇必馂姑。果合亲爱之情。而婿不馂父。得无斑驳之嫌乎。馈礼之牲用特豚。抑亦可施于大夫之家。飨礼之洗在北堂。奚独不取于左海之义。
家礼礼飨从简。今当酌用仪礼。同牢即取女礼。而馈礼无鱼腊无稷则不敢以祭礼为馈也。一酳一献亦然。妇则主馈而子只侍食。既非亲馈则何用馂耶。况妇既馂舅。而舅辞则虽不馂亦馂也。夫岂可更馂之乎。大夫之馈。当备三牲。故疏已有非惟特豚之说。南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79L 页
洗在东荣之南。北洗在东房之北。则南北虽殊。祖左则一也。
 其所以加新衣者何也。疏家又安知新衣之是庙服乎。若然则妇人当何服。(以下丧礼)
加新衣。欲其受生气。而用朝服。欲其终于正也。妇人则当用展衣。士庶则当用深衣。
 今人平居不用床。依古礼设之于复后否。
平居不用床者。只当设席迁尸。夏月则有床者用之于沐浴时。以便于盝水设冰可也。
 古礼虞后设几筵。而家礼之即设灵座何也。男子吉时有总。而丧服之独无何也。
古礼始死设奠于尸东床上。既小敛奉尸侇堂。亦奠于尸东。既大敛乃以巾席设于奥东面。下室别设馈食之位。而家礼才袭便侇堂。卒袭便设灵座。既大敛设灵床于堂东。盖以室窄而堂密故也。今之堂不可设灵。当寻古礼。而但小敛后犹不敢即侇堂。将大敛始行之。下室馈食不便。故从家礼奠馈同卓。而既殡后先设灵床于室奥。次设灵座于床前。以从时宜也。古礼下室之馈。元有吉几筵。而虞时更设素几筵于室奥。以代巾席。而下室几筵撤矣。然则家礼之设灵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80H 页
座。乃古礼之下室几筵也。总所以束发而垂后为饰者也。男子当丧。既小敛以麻绳束发。且去饰则更何用总也。
 男子重在首。而丧冠之必加锻濯可疑。
冠用六升。比衣布较细。疑于灰治。故特言锻而勿灰。只用水濯以去污。勿令灰治以加功也。
 若不裁袼则虽可交掩。而独无浮起之弊否。深衣而有袼则丧服何独不然。
盛说甚正。正合吾意。相继行之则足为世宪欤。
 备要以前掩后后掩前之说。谓出于礼疏。而今未见其文。抑别有所据否。
只得阙之。
 父母偕没而无先后。则其服也当如之何。
鄙尝论此曰当各伸三年。成服后葬前不易斩衰。葬后各服其服。平居常持父服而已。如何。
 祖主义母主恩。而门内之治恩为重。父祖偕丧。恐有别于父母偕丧之例。况于祖则虽不承重。自有代服之可以无憾者乎。
代服固可无憾。然父丧先毕。祖丧尚未尽。则代服之义安居。父卒则承重正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80L 页
五代祖承重则其题主若祝辞。必当曰显五代祖考。曰五代孙某云云。恰似不祧之位。
庙与殡有异。虽称五代。宜无未安。
 宗子既冠未娶而死者。多不立后。遂以次子承宗。其父当为长子不斩否。
通考顾斋曰长子二十未娶而死。既无传重之事。只当为期服。增解虽未娶而若已冠则降斩衰而犹服期。世未有无母之子。未娶果难立后。而据小记有为殇后之文。陈注断之以为殇立后。抑古今异宜欤。
 家礼承重者之妻从服。皆载三年之下。而不言姑在与否。今欲执期制。未知如何。若欲从古礼。必先正妇为舅姑之服。然后此可无碍。
服舅姑三年。时王之制也。不敢降处其薄。而夫承重从服。世多不行者。又无时王之禁。则依古礼从服。尚为从厚。若又引之于三年。则情有未至而礼为虚饰矣。留此一款。以示复古之渐何妨也。然依家礼从服三年。亦不为无据。
 丧服疏谓持重于大宗者。降其小宗。若本生父是大宗。而我后于小宗则其将不降否。
古礼非大宗不立后。故有此说。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81H 页
出继之时。若在本生父所后父二丧之内。则其除制之节。当依南溪说否。
天定则不可违。所以有南溪说。愚尝制告其本亲辞曰小子罪逆不天。先考三祥未毕。遽以君命出继大宗。死辞不获。今当远离几筵。所受斩服。亦以义断。痛陨罔极敢告。盖非君命非大宗。则不当以孤子出后。
 从母被出后。为从母兄弟服不服之疑。宋涛之庾蔚之两论不同。如何。
彼为父厌。绝于外族。非得已也。我为从母。当服其子。当以宋涛之议为得。
 
世或有己有本生所后二父。而二父又如是则是四祖也。四祖又如是则是八曾也。其服当如何。
此当先论本生曾祖何服。按礼齐衰五月三月。在大功之上。而与小功缌绝不同。本生祖既大功则本生曾祖当小功。高祖当缌矣。而通考增解皆谓本生曾祖缌。窃所未晓。礼为族曾祖父正服缌麻。以本生血脉之祖。而同之族人可乎。又曾祖之子。是从祖父母。而例服小功。则曾祖之名而轻于其子可乎。今论八曾祖。当以己所后之曾祖为齐衰五月。其馀七祖。要皆吾父之祖。而吾祖之父也。通服小功。如四祖之通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81L 页
服大功恐当。
 长子丧。或有白笠而绳缨者。若其祥后则当何冠。
既服斩衰则当著丧笠。而 国制不许解官。故有官者往往以黑笠布带从事。无官之人。亦狃于轻丧。鲜有持制者。可胜叹哉。此当以蔽阳子布深衣小竹杖。为出入之服。祥后著白笠。禫后著黪笠。
 心丧之人入期殡。乃服期制。
居母心丧者。于祖父母伯叔父丧。亦可以常著黪带耶。南溪所谓心制从心服义从服者。可施于此等处。
 父丧中除母丧。当易以心制否。
心服与吉服异。当以心服除母丧。以终父在之礼。卒事反重矣。将禫暂服黪亦可。
 朱寿昌之迎还出母。朱先生载之小学何也。
寿昌事不必律之以中行。然出母而流离行乞。无所依托。则不得不迎还同里。奉养终身。但不以与祭耳。
 士丧礼朝夕哭即位之时。妇人哭而主人无哭。辟门之后。主人哭而妇人但踊。此皆何义。
方奠辟门。主人以下有辟奠设奠之事。故但言妇人哭。而外位众丈夫不可先主人而哭也。但疏曰妇人哭则丈夫亦哭。抑经文有阙否。踊乃哭之节。主人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82H 页
哭。故不言踊。妇人先哭故直言踊。既奠则丈夫踊者二。妇人踊者二。而通言出门哭止。焉有不哭之踊乎。
 弁绖疑衰。今不可陡复。则不可变通否。
漆笠近于玄冠。然今人此外无可著。若带则当用白。
 母轫在途。闻祖父母丧。父在丧侧则虽未至山。可往而成窆否。
父果侍病则诸父亦应不得随丧。护丧发讣。当使待下棺告凶。盖祖丧虽重。母轫不可委诸野。虽已告凶当停柩路旁。设位以哭。如遭丧未奔之礼。往即下棺平土。留人成坟。不设奠迎精而归。俟殡后行虞似可。
 
既奔归则宜与在家者无异。而丧大记主人在东。由外来者在西何也。况诸妇因此而南面临尸乎。
奔丧而尸已侇堂则在家者皆括免袭绖矣。始奔者被发徒跣。岂可以同位乎。妇人南乡之位。本非为尊。故吉礼亦房外南面。则尸床之下。暂行南乡之哭。何害于礼意。况其哭尽哀后降堂东。西向哭则妇人便转而东向矣。
 古者筮宅命毕。主人哭而不踊。而家礼开茔域祀毕。主人之无哭何也。
始开幽宅。岂无哀恸之心。但祀后土才毕。不宜遽哭。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82L 页
故归哭于灵筵。乃家礼损益之意。
 朝祖古礼无旌从之文。家礼无烛从之文。
礼置铭置于重。重先则铭亦随矣。烛以破闇。而朝祖在晡前则礼不言。省繁文也。
 兄有废疾而使弟受重。则当以弟名题父主。而直称孝子否。
称孝子无疑。若已娶而有立后之望则虽有父命。弟当摄祀而还宗。以体伯夷当立之义。
 周礼已封而祭墓为位。檀弓反哭而释奠墓左。今礼之祀后土于实土之后。比古已早。而今又欲引而促行于赠币之后何也。
古礼无题主。既实土便反哭。留有司。俟成坟乃祀后土。家礼以有题主之故。才实土。(今之主人取土)便祀后士便使题主。恐其反哭之迟也。赠币后始设祭。则祭毕略已成坟矣。题主亦几毕矣。文则循序书之。似若有缓急之别。而其实则有司设奠。已在赠币之时。而降神奠爵。仅及于实土之后矣。急于反哭而促其祠土。非古礼反哭后奠墓左之意乎。
 朱子之于寒泉。大聚学徒。未知如何。
朱子在寒泉。编次家礼。诸生来学者。亦与之讲讨而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83H 页
已。大聚学徒则未之闻。
 杂记虞祭下大夫之亦用犆牲。何其陡降也。
上大夫不用大牢而用少牢。则下大夫不用少牢而用犆牲。固其宜也。盖丧祭从简。非比吉祭之备物。而祭奠之设。先约而后盛。故小敛奠不如大敛奠。祖奠不如遣奠。虞祭品不如卒哭。
 腊爨北上。通考以为南字之误。两笾亚之。疏家以为铏羹之次。
通考以豕鼎之北北字。疑作南。盖北上则以豕鱼腊为序。鱼腊当在豕南也。醢俎铏西上。而两笾北上则其位异也。枣北栗南。宜在铏之东北。亚之故知其近东。上焉故知其近北也。
 古礼初献主人有三再拜之节。而今礼不从古礼。亚献主妇有反两笾之节。而今礼不行。
奠觯再拜。犹今之焚香拜也。祭觯再拜。犹今之降神拜也。祝卒再拜。即今之献酌拜也。节文稍异。古今之异宜也。今礼果品已陈于灌前。则亚献之时更何用反两笾也。用尸不用尸。其礼自异耳。
 今之盏台。似近于有足之爵。而主人亦用之。虞之丧祭。恐非劝酢之时。而皇尸乃行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83L 页
私家既无爵觯。故通用盏盘。家礼亦然。损文而就质也。古祭用尸。必有劝酬。则虞亦祭也。事死如生。岂忍废之。特主人不啐不哜而已。
 虞祭敛主后辞神。时祭辞神后纳主。果得否。
虞祭主人以下哀恸罔极。故祝方敛主。而始行终祭之拜。犹未止哭也。时祭无哭。但致敬。故辞神后纳主。亦一义也。沙溪说大体固然。
 妻子丧未葬。行父母虞祔。未知如何。
练祥。古礼卜日行之。故有丧则退以避凶。若虞祔则已殡亦得行之。盖以神灵之飘散。不得不汲汲慰安。而妻是主妇。子是继体。则与凡佗轻丧异。故尤庵曰初再虞则即行。三虞卒祔。葬妻后行之。增解三虞皆当即行。惟卒哭取比于待三月之义。密庵则曰虞卒。与练祥有间。待后事之义用不得。三说各异。而原礼意则轻丧未葬。不可废重丧虞祔。重丧未葬。不敢行轻丧卒祔。略行一虞而已。
 今之报葬者。果必待三月而卒哭否。正卿以上当五月以卒哭否。
有故报葬。出于不得已。而若其哭泣之哀。可终三月之期也。大夫以上不数死月。而凶事先远日。葬在四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84H 页
月之下旬。故费了五虞日子八日。自至于五月也。何尝即行虞而退卒哭乎。
 今以复寝之主。而欲其依附于在庙之神。不亦情文之参差乎。
诗曰念玆皇祖。陟降庭止。神气悠扬。何尝塌在于寝庙之中乎。礼曰号召于天地之间。则独不可依附于一室之内耶。
 今礼卒哭无饯尸之节。而犹用玄酒。古礼士用特豕。而家礼虞祔有柔毛之祝何欤。
尊尚玄酒。不忘古也。不饯尸而用玄酒。亦不告朔而存饩羊也。况饯尸可废而玄酒不可废乎。家礼本书仪。温公自以大夫。合用羊牲。而家礼仍之。然用豕则曰刚鬣。无牲则曰庶羞。已尽其变矣。
 朝祖入庙犹哭。而祔祭至门而止哭。古者祔祭只用一祝。而贺氏以来分为两祝。
新亡永辞。祖考之情。同其哀戚。故哭于庙。魂精依附。神幽之理。贵乎安静。故入门止哭。丧主哀祭主敬也。合祔之地。只用一祝甚好。而家礼因书仪分祝。然晚年专主仪礼。今只用家礼初祝。而通告之亦可。
 小心畏忌。古之祔祝。而今用于小祥何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84L 页
小心畏忌下八字。今之礼家小祥亦有不用者。以此推想。祔祭之不用可知。抑以其涉于文欤。
 父母偕丧。其虞祔或谓之各行。或谓之并祭何如。
十次分祭。礼渎情散。费日多而安神晚。各行之说。无乃有未思乎。各葬则各虞各祔。固也。偕葬则偕虞偕祔。礼也。但隔障分祭。先重后轻之意行其间。
 舅主妇祔。妣前则固当主祝。而妇前亦可主祝欤。士主妾祔。祔女君则固当自主。而祔庶姑亦可自主欤。
于妇而用舅告于子妇。方叶于祔。则舅主之之文。虽庶妇亦然。贵妾之摄女君者自祔之曰。庶祖母而隮祔孙之副室云云无妨。其祔于女君则曰显祖妣也。不摄君则不主丧。其子易牲而祔于女君曰。庶曾孙而隮祔孙之副室则同。新主曰亡母。
 丧服之是上古常服。何据而云也。今之朝服。胸背则似矣。而肩腋则不侔。乃欲槩而同之何也。
丧服疏。唐虞之日。吉凶同服。惟白布衣白布冠。夏后以此为丧服云云。李巍庵曰今之朝服即古制。而与丧服无异。特文章灿烂而已。其曰后垂者。丧服之负版也。其曰曲领者。丧服之适也。其曰方心者。丧服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85H 页
衰也云云。亲验之家间所藏则果然。
 闻丧于三年之后。而新受丧服者。遭第三忌日。其行祭当以丧服否。其祝辞当称孤哀否。
适子则祔与祥。已告以孝子某奉命远出矣。税服当受于墓。而归哭于庙门之外。服亲先告以孝子某使事才返。今将税服敢告矣。第三忌日。当以丧服伏哭阶下。祝辞仍称孝子矣。众子则称介子而已。
 为妻之练。既是计月。则过期之后。不可追行否。
练即小祥。故曾子问有次月行练。次月行祥之节。南溪有引月行祭。无不可之说。
 
家礼有罢朝夕奠之文。而无罢上食之文。且卒哭既停无时哭。而练后复反之何也。
通考详载朱子前后说。考之则可知。但既无罢上食之文。则终三年上食正也。卒哭则哀渐杀而犹有朝夕哭。故停无时哭。既练则并废朝夕哭。而孝子思忆。不容无哭。故更复庐中十日五日哀至之哭。
 家礼禫祝。或谓其似泛。改从丘仪何如。
禫是丧终之祭。孝子之情。尤为罔极。故有哭尽哀之节。而仍用丧祭之祝。琼山认作吉祭。率意变古。未见其可从。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85L 页
杖而不禫。禫而不杖者。并有几条。
此出于小记注疏。而其说忒差。不足为据。宗子母在为妻禫。此言宗子之母。族人之所共尊。嫌于厌妇。而妇非姑之所厌。故特明其为禫。盖母不厌子。子得承重。而祧迁其祖则其得为妻行禫明矣。庶子异宫。以杖即位。而仍禫其妻。父在亦不禁。况父没母在乎。庶子在父之室。则父在而不敢杖矣。其母没而不敢私为禫。盖父自主祭。不为妾杖禫故也。若其异宫则自主其丧。固可杖且禫矣。三年而葬者。有祥无禫。已非经文。而虽云无禫。亦是变礼。则初非礼之不当禫者也。以此推之。杖则必禫。禫则必杖。不可以阙一者也。丧之有禫者。不过曰为父母为承重为妻三年者二而杖期者一也。若父在为母则自该于为妻之中。而非其主祭者也。为夫则系于子。为舅姑则系于夫。而虽无子。夫自具杖禫不须论。慈母有禫而与庶子之为母同。出母则夫不为出妻禫。子为后亦不得为出母禫。则支子之有禫以服言而支子固当杖也。嫁母亦同继母。嫁从杖且禫矣。而为父后则无杖无禫。如是则杖而不禫禫而不杖。未有一条明的。若以事拘不禫。则不可谓无禫。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86H 页
长子父在遭妻丧。以有子女故为之练祥。父为主而使子行之。祥后遭父丧则其禫也。当使其子女行事否。抑已为主。而祝辞中言为子禫之意否。
此虽为孙行。而其夫当初献。当曰舅使子。人知之则神自知也。祥后遭父丧。而父葬后行禫则当曰斩衰人某。使子某云云。虽不言为子禫。而神亦知之矣。
 祫是吉祭。则卜日当先近日耶。抑以易世祧埋。至哀绝悲之举。而先远日耶。
三年正祭。为亡灵合享。一日为急。当先近日。而其至哀绝悲之情。初不以是而加损也。
 
长子出外。不知存没而父死。在家支子摄事。以至丧毕。而长子晚闻。颠倒来奔。适值方祫之时。则其入哭之节。行祭之仪。何以则并行而不悖欤。
未改题之前则退祫祭而先发丧。成服后更卜日改题行祀。长子以孝巾深衣将事可也。已改题而鼎俎既设。则使之行祭后。入来发丧可也。既成服则因节祀即行旁题。以重宗事似当。
 父丧中行祖祫。犹为父而摄行也。
不改题则不可递迁。欲改题则必有属称。抑将以父名书耶。以己名书耶。思此则父丧中不可行祖祫。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86L 页
长子班祔。若非礼意。则家礼班祔注。有伯祖父母伯父母之文何也。(以下祭礼)
古礼非大宗则不轻许继后。故伯祖伯父亦班祔。而今礼皆许继后。不可犯夺宗之嫌。
 祖在时题母主以亡妇。题父主以亡子。而丧未毕祖又没。家偶失火。独救父主。其母主改造何题。
族亲摄主其事。而依前题主。奠告以未忍变在。权从旧题之意。则神自知之矣。
 今若用卜日之仪。则筊用竹。似乎无灵。
以心之灵。假物而验其实。故以蒿代蓍。松叶鸡骨。皆有验。筊亦此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