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x 页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书
书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65H 页
答李济汝(相奭○壬午)
仆之向𨓏于座右者。非直世契姻谊而已。诚知其心地坦夷。材资通明。可以有受而有为也。只缘相对之际。谦挹太过。殊无切磨之意。故不敢以窾启之识。自为不叩之鸣。苟蒙相与。则欲相厚。岂有量哉。顷枉得之于积阻之馀。始颇开端于实际。犹未能竭尽底蕴。别后更觉怅然。胤器委访。袖致惠书。无异续接清范。况谂省馀学履增祉。曷任慰仰。来书痛陈切己之病。深致求药之意。而仆之药方。乃其已试而不验者。圣贤书中。自有对證之良剂。何必佗求。座右资禀醇和而或少激昂之气。文学赡博而或欠细密之工。良由立志不笃。察理未精。日用应物。率多厌烦而占便。居閒读书。每患贪多而好新。到今精力向衰。尤难鞭辟近里。然知如此是病。不如此是药。从今日稍改节度。常行之事。更勿如前放过。著意省察。审求是处。看书之际。只将已熟底书。拈出头段。研究精蕴。今日辨一义。明日辨一义。一年之内。便可识三百五十四种道理。积累将去。果何义之不透乎。今日行一善事。明日
仆之向𨓏于座右者。非直世契姻谊而已。诚知其心地坦夷。材资通明。可以有受而有为也。只缘相对之际。谦挹太过。殊无切磨之意。故不敢以窾启之识。自为不叩之鸣。苟蒙相与。则欲相厚。岂有量哉。顷枉得之于积阻之馀。始颇开端于实际。犹未能竭尽底蕴。别后更觉怅然。胤器委访。袖致惠书。无异续接清范。况谂省馀学履增祉。曷任慰仰。来书痛陈切己之病。深致求药之意。而仆之药方。乃其已试而不验者。圣贤书中。自有对證之良剂。何必佗求。座右资禀醇和而或少激昂之气。文学赡博而或欠细密之工。良由立志不笃。察理未精。日用应物。率多厌烦而占便。居閒读书。每患贪多而好新。到今精力向衰。尤难鞭辟近里。然知如此是病。不如此是药。从今日稍改节度。常行之事。更勿如前放过。著意省察。审求是处。看书之际。只将已熟底书。拈出头段。研究精蕴。今日辨一义。明日辨一义。一年之内。便可识三百五十四种道理。积累将去。果何义之不透乎。今日行一善事。明日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65L 页
行一善事。习熟久之。将无一刻之不善。不出十数年。万善居然在我。鄙人知此而知之不真。习此而习之不察。不逮之言。未必有概于盛心。而其法则如此。依此法为之而终无实效。则便可斫取老僧头去矣。理体气用之失。朱李之所尝辨。有何依据而摆脱不得耶。盖尝论之。理与气。相须为体。相待为用。太极在阴静而体立。太极乘阳动而用行。今若曰理体气用则理为静有而动无。气为静无而动有。体用两截。何自而成造化乎。且道心者。人之太极也。其体则性。而性立于阴。其用则情。而情行乎阳。性则曰仁义礼智而皆此理之蕴也。情则曰爱恭宜别而皆此理之发也。仁义礼智。本不外于健顺。而健顺五常。实具于阴阳五行。何尝有无气之理而为之体。无理之气而为之用哉。虽然体用之说。本主乎理。故仁为体而孝悌为用。本于鲁论。礼为体而恭敬为用。著于邹传。大本为体而达道为用。昉于中庸。正义为体而中仁为用。揭于通书。大易以敬义分体用。曾子以忠恕言体用。是皆不杂气而只指理。若气则阴阳消息。莫非健顺之所为。春夏秋冬之生长收藏。只是元亨利贞之流行。木火金水之明通公溥。亦皆仁义礼智之妙应。耳目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66H 页
之视听而聪明为其用。手足之运奔而恭重为其用。聪明恭重。莫非是理之则也。鸢鱼之飞跃。鬼神之屈伸。皆指费隐之理。体之隐固是理。而用之费独非理乎。是以朱子答吕子约书曰以形而上者言之。冲漠者固为体。而发见于事物之间者为之用。以形而下者言之。则事物为体。而其理之发见者为之用。夫理之曰冲漠曰发见。体用皆真。而气之以物为体。体非其体。因理为用。用非其用。如是而谓之理为无用。气独作用可乎。近世性理情气仁理爱气之说。反归于局理通气。座右宁或恋著于彼耶。为学无佗妙诀。妙在专一。读此书则只究此一书。无以佗书杂之。应此事则必了此一事。无以佗事搀之。一者万之基也。以一应万。会万而归一。为圣为贤。亦只是这个一。初非执一之谓也。座右既知主理之为的诀。聊此奉告耳。
答李济汝
来书发明亲切。深有读朱训之馀味。此世所罕见。望依此做本领。曲畅旁通而勇往实践。则何患乎不远到哉。但须知性之发出底。便是心之分殊处。心之主宰底。便是性之理一处。分殊非有外于理一也。理虽难明。第于心定时见得事之是者便是理。程子所以
答李济汝
来书发明亲切。深有读朱训之馀味。此世所罕见。望依此做本领。曲畅旁通而勇往实践。则何患乎不远到哉。但须知性之发出底。便是心之分殊处。心之主宰底。便是性之理一处。分殊非有外于理一也。理虽难明。第于心定时见得事之是者便是理。程子所以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66L 页
发挥求是之旨者也。心不定则谓之是者便不是。故存养省察。为心学之大要。存即存此是。察即察此是耳。震相精力渐替。血气难强。旧知寝忘。新得无几。自夏秋来。远近畏友。不相讲讨。想因焚溺之患。迫在目前。义理商确。都属閒漫。然兴废关数。死生有命。政使焦心竭虑。别无良策。但孤负朝闻夕可之圣训。窃谓不动心三字。为此时要诀。心定则理明。一条生路。岂在理外耶。惟冀实用力向上而已。
答李济汝
心性。鄙说果甚迂晦。然理一分殊。自是学问头脑。而分殊非外于理一。以心为太极之意推之。则心为理一而性为分殊。故朱子曰主宰常定底是心。发出不同底是性。主宰常定。是言太极全体之浑然在中。发出不同。是指仁义礼智之各有端绪也。然则性之发出底。果非心之分殊处耶。以心无体以性为体之说推之。则性便是心。心性一理。故朱子曰心固是主宰底。而所谓主宰者即此理。非心外别有个理。理外别有个心。然则心之主宰。果非性之理一底乎。盖性之仁专一心则仁为酬酢万变之主。性之义专一心则义为断制万事之主。仁与义为定名。性之礼专一心
答李济汝
心性。鄙说果甚迂晦。然理一分殊。自是学问头脑。而分殊非外于理一。以心为太极之意推之。则心为理一而性为分殊。故朱子曰主宰常定底是心。发出不同底是性。主宰常定。是言太极全体之浑然在中。发出不同。是指仁义礼智之各有端绪也。然则性之发出底。果非心之分殊处耶。以心无体以性为体之说推之。则性便是心。心性一理。故朱子曰心固是主宰底。而所谓主宰者即此理。非心外别有个理。理外别有个心。然则心之主宰。果非性之理一底乎。盖性之仁专一心则仁为酬酢万变之主。性之义专一心则义为断制万事之主。仁与义为定名。性之礼专一心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67H 页
者。其名为敬。而敬为一心之主宰。性之智专一心者。其名为知。而知能妙众理而宰万物。则心之所以主宰者。本只是性之理。而性之真体。理之一者也。心之妙用。分之殊者也。以来说言之则性者心之理。故条理之所发。皆心之分殊处也。心者性之主。故主宰之所存。皆性之理一底也。以心之妙用。究性之真体。则来谕所谓心能尽性。而性不知检其心者也。以心之全体。包性之大用。则来谕所谓性情上便有心而宰之也。然而心之体便是性。心之用便是情。初非性情之外。别有心而主宰之也。心性之别。只在心兼体用。而性只是体上说也。指本体而言则心即性也。不害其同为一物。指妙用而言则心能尽性。不害其相为体用也。
答许舜歌别纸(庚午)
三袪
仆于此屡致疑。盖袪之为袖口。而又为怀袌。一疑也。三袪果七尺二寸之变文。则七尺二寸。宜可通用于人人。而朱子删之于大全。二疑也。与其必准于疑文。无宁宗朱子不拘尺寸否。
袼
答许舜歌别纸(庚午)
三袪
仆于此屡致疑。盖袪之为袖口。而又为怀袌。一疑也。三袪果七尺二寸之变文。则七尺二寸。宜可通用于人人。而朱子删之于大全。二疑也。与其必准于疑文。无宁宗朱子不拘尺寸否。
袼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67L 页
袼缝之高一尺。果可免衣前浮洪之弊。袪袼领之通长尺二寸。亦有法象。
丧服裳幅
秦末尝禁法服。而齐鲁儒士袭用古制。岂不知衰裳之幅数而刱设之乎。丧服先出。深衣后出。多仿之谕。恐未然。
衽二尺五寸
十二幅裳则前八幅皆交掩也。何独边两幅为交掩乎。裳幅皆长二尺五寸则何独以边两幅别称衽乎。衽亦裳幅则深衣之衽。何独是衣边乎。窃意深衣不殊裳而衽杀在旁。丧服则裳皆正幅殊裳而裳不嫌短。故特著尺寸。观经文深衣则言衽而不言裳。丧服则言裳而又言衽。其义可见。
为人后者本亲服
生父母而以小宗降则生祖父母之为小宗者。何由而不降哉。经文简质。多有言于此而阙于彼者。不可谓经无定案也。既有二本之嫌。则从厚之意著不得。若女子则不易宗。故不降其祖父母。而特以所天在夫。故为父母降服期而已。男出继则易宗。故虽祖父母亦降。礼意至严。不容佗议。
丧服裳幅
秦末尝禁法服。而齐鲁儒士袭用古制。岂不知衰裳之幅数而刱设之乎。丧服先出。深衣后出。多仿之谕。恐未然。
衽二尺五寸
十二幅裳则前八幅皆交掩也。何独边两幅为交掩乎。裳幅皆长二尺五寸则何独以边两幅别称衽乎。衽亦裳幅则深衣之衽。何独是衣边乎。窃意深衣不殊裳而衽杀在旁。丧服则裳皆正幅殊裳而裳不嫌短。故特著尺寸。观经文深衣则言衽而不言裳。丧服则言裳而又言衽。其义可见。
为人后者本亲服
生父母而以小宗降则生祖父母之为小宗者。何由而不降哉。经文简质。多有言于此而阙于彼者。不可谓经无定案也。既有二本之嫌。则从厚之意著不得。若女子则不易宗。故不降其祖父母。而特以所天在夫。故为父母降服期而已。男出继则易宗。故虽祖父母亦降。礼意至严。不容佗议。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68H 页
答许舜歌
求志录诚荷斤正。徐俟了勘以为去就计。而人能弘道章。湖中学者每以气能动理。理不能动气为解。如此则以心为气。气为大本矣。鄙意则人心有觉。是以妙用言。道体无为。是以本体言。心无体。以性为体。朱子训也。妙用发挥。正所以弘大本体。而才涉妙用。便乘气机。本体之真。亦非离气而独立者。故所以劄记中有理在气中之说。而来示太简。未详主意。然鄙之主见。以心为性情之统名。而知觉是情之始萌处。以体言则性外无心。以用言则知觉外无心。但未发则气不用事。才动则气便为资耳。如有未当。幸赐反复。此乃学问头脑处。而亦鄙人平生立脚处。于此不合则文义特其馀事耳。晨起得书。拭眸胡写。惟希亮照。
答李器汝
自闻座右住足颓波之中。确然自力于为己之学。常怀愿见之念。年来一再承眄。每值凌遽。未得深叩其所存。匪意邻便。损惠华笺。披读数回。若对雅范。而第其句语之间。推重太过。令人汗缩。书后有日。侍馀学体。承欢增相。承谕偏滞䵝昧之云。认是谦挹之意。而大率此学。于里面事。只合默修深省。惩窒迁改。俱非
求志录诚荷斤正。徐俟了勘以为去就计。而人能弘道章。湖中学者每以气能动理。理不能动气为解。如此则以心为气。气为大本矣。鄙意则人心有觉。是以妙用言。道体无为。是以本体言。心无体。以性为体。朱子训也。妙用发挥。正所以弘大本体。而才涉妙用。便乘气机。本体之真。亦非离气而独立者。故所以劄记中有理在气中之说。而来示太简。未详主意。然鄙之主见。以心为性情之统名。而知觉是情之始萌处。以体言则性外无心。以用言则知觉外无心。但未发则气不用事。才动则气便为资耳。如有未当。幸赐反复。此乃学问头脑处。而亦鄙人平生立脚处。于此不合则文义特其馀事耳。晨起得书。拭眸胡写。惟希亮照。
答李器汝
自闻座右住足颓波之中。确然自力于为己之学。常怀愿见之念。年来一再承眄。每值凌遽。未得深叩其所存。匪意邻便。损惠华笺。披读数回。若对雅范。而第其句语之间。推重太过。令人汗缩。书后有日。侍馀学体。承欢增相。承谕偏滞䵝昧之云。认是谦挹之意。而大率此学。于里面事。只合默修深省。惩窒迁改。俱非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68L 页
佗人可预。而至于文义有疑则录以待问。随处评證。自有相发之益。不当护短蓄疑。养成私吝之根。反害本原之地。仆常怪世之言笃行者多。而能审问明辨者少。盖笃行字题目甚高。话头甚好。故开口辄说。往往有似乎昔贤声气。而至于文义讲说则易于露拙。难于贴实。所以含糊笼罩。苟为弥缝。一有相挨。斥之为口耳之末。而隐然自处以躬行心得之科。其实则伪冒而已。故遇事变则手脚俱乱。处隐暗则罪恶潜滋。学者心路。最好白直。有过则人皆知。有善则已不私而已。一时愤悱之辞。无益于竿尺之步。而海阔天高。亦出于蚕丝牛毛之馀。贤座亦应知之矣。渊院讲录序。果弆尘箱。谨此誊呈。每想当日运笔飒飒。顷刻成章。叹其敏而服其赡。迄今不能忘也。仆与先丈年纪差间。而契分甚隆。每以岁寒相期。而寿止中年。大业未究。最有一语可传。伊日讲罢之夕。与诸友论理。仆曰凡情之发。发者理也。发之者气也。诸友皆以气反为所以然驳之。而先丈独曰君必谓发于事者理也。发此理者气也。理为主而气为资。其曰发之者。乃发而出之之意。此一段深发得鄙人心事。虽使自为分疏。未必若是之精畅。今犹琅然在耳。印之在心。弦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69H 页
断之后。知音益希。未尝不慨然兴思。叹九原之难作耳。众人无未发之说。昉于延平。朱子亦尝引之。(见答林择之书)康叟盖亦本此。而朱子定论。乃谓厮役贱隶。皆有未发。贤座疑之是矣。康叟近因郑建叔往复。亦已改定。然方论未发。当以天然自有之中言之。不当挨及于湛一之气。盖以气而言则众人自不免胶扰之患。而湛一已有不存故也。气虽昏蔽之甚。而此理劈坼出来。未发者性之理也。已发者情之理也。朱子所谓太极者性情之妙者。已道得尽矣。
答李器汝
未发说。大体既合。但湛一之谕。想必体验之际。自见此境界。而谦抑之心。因以众人自居也。然座右则有工夫可语上者也。若众人云者。中人以下至于下愚是也。下愚之气。全副浊驳生下来。元未湛一。中人之气。浊多而清少。驳多而粹寡。虽其未感物时。亦安有湛然纯一底境界。若能集义以生之。主敬以治之。则始可稍复其湛一之体。而到此地位。乃贤者事也。盖众人之于圣贤。性虽同而气绝异。性本同故不可谓无未发。气则异故不可谓未发时气亦善。若待此气之复。方得为未发之地。则不下工夫。气安能自复。如
答李器汝
未发说。大体既合。但湛一之谕。想必体验之际。自见此境界。而谦抑之心。因以众人自居也。然座右则有工夫可语上者也。若众人云者。中人以下至于下愚是也。下愚之气。全副浊驳生下来。元未湛一。中人之气。浊多而清少。驳多而粹寡。虽其未感物时。亦安有湛然纯一底境界。若能集义以生之。主敬以治之。则始可稍复其湛一之体。而到此地位。乃贤者事也。盖众人之于圣贤。性虽同而气绝异。性本同故不可谓无未发。气则异故不可谓未发时气亦善。若待此气之复。方得为未发之地。则不下工夫。气安能自复。如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69L 页
是则众人元无未发矣。此理劈坼之阶。亦待于气之复。则气为大本而无所贵于性善矣。理与气固不相离。而亦不相杂。气虽偏而理自正。气虽恶而理自善。特气之炽荡。性被其凿。理为所汩。然急切之地。真心蓦出。非气之所能掩也。彼蹠蹻之徒。逐日役役。无非伤人害物之事。若见孺子入井。鲜不恻隐而往救之。是其所禀之极乖戾者。安有可复之善气乎。但气者根于理而日生者也。真心蓦出。便是太极之动而生阳。故此理才发。清气自生。理仍乘此而直遂耳。此乃理气相须之妙。执事于此。说得少差。幸更思之。天然自有之中。程子固就事物上说。而惟其在心上也。故方能在事物上。中则性之德也。得于天而具于心。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也。故鄙人借用程语。不以辞害意可也。操存舍亡。极言此心之难于保守而已。非谓此理真有存亡也。理若有存亡之别。则天下多无性之物矣。理与气动则俱动静则俱静。百虑纷扰之中。更安有至静自若之体。众人未接物之时。虽或不甚胶扰。而阴沴昏塞。其气越不好了。反不若动时之犹有新气。若其天赋之性则动而乘气。或失其不偏不倚之体。而静则气不用事。理为自在。初不以气之昏塞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0H 页
而理有所偏倚也。况子思以未发谓之中。中即理也。何必搀说气耶。四七理气。不当只就一句一语上看。当就退陶全文上看。若只就句语上看。则四端理发。固可曰发者理。七情气发。固可曰发者气。然此特分开而对说者也。若又推本而合说则心无二本。情无两歧。故心统性情中图。明以四七通作本性所发。而子思中节之情。孟子四端之情。合而目之为不杂气只指理。于此只指理处。特书情字。于下图分理气处。但书发为。此等处当细眼看。盖四七皆情也。不自性发。不名为情。性则理也。其实则只有理发一路。而但其所发之机。有从理从气之别。事之属乎理义者来感则理为主而气随之。事之属乎形气者来感则理因形气发。气反重而理隐焉。故所以有理发气发之分也。然历选前贤之书。言理发者指不胜偻。而言气发者无几。此特发后之横说。而非其本实也明矣。一边先辈之专管气发。有未敢知也。退陶宗旨。亶在理发。故鄙人力为分疏。非敢立异于定论而求多于前人也。座右之精详缜密。深所敬重。愿相磨研。故鄙录小册曾所订正于金寝郎泰叟者。谨此附呈。如有未当。细加驳惠。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0L 页
答李器汝
鄙家请宾之席。政望尊驾左顾。惠覆际至。书中名理语。煞多相发之益。较诸稠中霎面。反复胜之。但今秋雨乖候。川涂贻阻。恪问侍事承卫。凉郊亲灯。玩味古书。新知长长。月造昭旷之原否。旋庸溯祷。震相焚诰礼成。阖门感祝。而仲父粗免大惫。惟拙状逢秋益惙。匏屋霜鬓。感物伤心。柰何乎哉。未发说。比旧益洒然。可认虚心观理之致。至于理气之论。昔贤已多听莹。似非下学所宜。而鄙人用工入头。偶在此处。博集深勘。极费精力。自谓不谬于宗旨者。未免寡谐于当世。居常咄咄。无可告语。际见吾执事见理甚精。体道甚实。故不顾翻誊之讥。因便冒呈。祇俟驳回。来谕过加推借。至有不敢当之拟。良深惶恨。无乃以年纪之差间。稍存形迹耶。别纸拈疑。一一自思绎中出。实味蔼然。令人起敬。初不在其说之同异也。大抵学有定本。方可进步。定本相合则馀者可略也。主理二字。自是千圣相传之心法。于此端的。则触类引伸。安往而不沛然哉。幸望终始确执。互相资益。以塞受中之责。
别纸
气之精英。何可曰便是理乎。
鄙家请宾之席。政望尊驾左顾。惠覆际至。书中名理语。煞多相发之益。较诸稠中霎面。反复胜之。但今秋雨乖候。川涂贻阻。恪问侍事承卫。凉郊亲灯。玩味古书。新知长长。月造昭旷之原否。旋庸溯祷。震相焚诰礼成。阖门感祝。而仲父粗免大惫。惟拙状逢秋益惙。匏屋霜鬓。感物伤心。柰何乎哉。未发说。比旧益洒然。可认虚心观理之致。至于理气之论。昔贤已多听莹。似非下学所宜。而鄙人用工入头。偶在此处。博集深勘。极费精力。自谓不谬于宗旨者。未免寡谐于当世。居常咄咄。无可告语。际见吾执事见理甚精。体道甚实。故不顾翻誊之讥。因便冒呈。祇俟驳回。来谕过加推借。至有不敢当之拟。良深惶恨。无乃以年纪之差间。稍存形迹耶。别纸拈疑。一一自思绎中出。实味蔼然。令人起敬。初不在其说之同异也。大抵学有定本。方可进步。定本相合则馀者可略也。主理二字。自是千圣相传之心法。于此端的。则触类引伸。安往而不沛然哉。幸望终始确执。互相资益。以塞受中之责。
别纸
气之精英。何可曰便是理乎。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1H 页
朱子尝论中庸鬼神曰。鬼神亦只是实理。自实理而言则鬼神不害为气之精英。古人立言。不可以一槩相准。有以功用言鬼神者。有以妙用言神者。心亦犹是也。夫理非别物。气中之主宰。神妙底便是理。故汉儒有木神仁金神义之说。而朱子亟取之。气之精英一段。盖亦本此。初非以功用起头而妙用转换说也。古人言心。皆主理言之。而独语类有一句说气之精爽。是当有说以通之。而论神处。乃以仁义礼智信之理。为气之精英。故鄙人因以立说。盖太极虽理。只是即阴阳而指其本体。将本体而较形器则本体为精而形气为粗。初非以气之精者为理。理之粗者为气。此当敏妙看。未可以太重看。幸更思之。
四七辨末段。理弱气强。强弱字如何。
见理之难。每由于气胜理。故言之如此。然果似未莹。依尊谕请改以理微气著何如。
理本无为。太极缘何而自动静乎。
鄙人因周子本意。每就源头上说了。毕竟是先有此理处故如此。理之无为。言其无作为也。动静自然之妙。乃其无为之为也。君道无为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臣下奉行而已。何莫非君事乎。朱子曰仁便是动。
四七辨末段。理弱气强。强弱字如何。
见理之难。每由于气胜理。故言之如此。然果似未莹。依尊谕请改以理微气著何如。
理本无为。太极缘何而自动静乎。
鄙人因周子本意。每就源头上说了。毕竟是先有此理处故如此。理之无为。言其无作为也。动静自然之妙。乃其无为之为也。君道无为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臣下奉行而已。何莫非君事乎。朱子曰仁便是动。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1L 页
义便是静。此又何关于气乎。此说亦可以理与气不相资而疑之乎。理之生气。既不可讳。则理不自动。阳何从生。理不自静。阴何从生。
答李器汝
理气之妙。相须为体。相对为用。动则俱动。静则俱静。然理为主而气为资。理纯善而气或恶。故主理则顺而正。主气则逆而偏。从古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异端之所以为异端。特在乎主理主气之间而已。今者盛说。固有见于相须之实。而其于先有此理处。犹未能信得及。则其所谓主理者。殆似尸位之阳尊。而反有偏主之惑者也。理亦无挂搭处云云。乃阴阳已生以后事。其上却云推其所从来。须说先有此理。朱子之意自可见。理本全而气本偏。理无生灭而气有生灭。太极未动。阴阳未生。则虽谓之无气可也。作用字与动静字煞异。以理之有动静而谓涉于作用则殆不免认子为贼矣。天下之物。莫不一本而万殊。有一而后有二。有二而。后有万。若以其本之一而谓之畸零侧仄则圣人为欺我矣。退陶夫子尝斥花潭之学曰。今欲以气为常存不灭之物。不知不觉已陷于释氏之见。又答人书曰。但有见于本体之无为。而不知妙
答李器汝
理气之妙。相须为体。相对为用。动则俱动。静则俱静。然理为主而气为资。理纯善而气或恶。故主理则顺而正。主气则逆而偏。从古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异端之所以为异端。特在乎主理主气之间而已。今者盛说。固有见于相须之实。而其于先有此理处。犹未能信得及。则其所谓主理者。殆似尸位之阳尊。而反有偏主之惑者也。理亦无挂搭处云云。乃阴阳已生以后事。其上却云推其所从来。须说先有此理。朱子之意自可见。理本全而气本偏。理无生灭而气有生灭。太极未动。阴阳未生。则虽谓之无气可也。作用字与动静字煞异。以理之有动静而谓涉于作用则殆不免认子为贼矣。天下之物。莫不一本而万殊。有一而后有二。有二而。后有万。若以其本之一而谓之畸零侧仄则圣人为欺我矣。退陶夫子尝斥花潭之学曰。今欲以气为常存不灭之物。不知不觉已陷于释氏之见。又答人书曰。但有见于本体之无为。而不知妙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2H 页
用之能显行。殆若认理为死物。而去道远甚。熟复此训。可知来说之差矣。明理之要。亦在乎降伏这气。幸谅之。
别纸
气无端始
气有不存。理却常在。亦朱书中语。盖气生于理而有屈有伸。才屈则气有不存。既屈则理便会生。既生则气便得伸。屈伸之际。可见理却常在之妙。其机则间不容发。而先天后天之分在此。所谓理先气后。亦即此而言之耳。气无存亡则天地何以有阖辟。人物何以有死生。
动静阴阳
仁动处木之气固随之。义动处金之气固随之。而仁便会动。义便会静。初非因气而动静者。故朱子谓之何关于气。此所以明图说动静之为理动静者也。
一阴一阳
此理所以然之妙。专在一字上。朱子曰若只言阴阳之谓道则阴阳是道。今曰一阴一阳则是所以循环者乃道也。鄙说一阴一阳便是道。盖本乎此。若如尊谕单说阴阳之谓道。亦可见阴阳非道。何待一字耶。
别纸
气无端始
气有不存。理却常在。亦朱书中语。盖气生于理而有屈有伸。才屈则气有不存。既屈则理便会生。既生则气便得伸。屈伸之际。可见理却常在之妙。其机则间不容发。而先天后天之分在此。所谓理先气后。亦即此而言之耳。气无存亡则天地何以有阖辟。人物何以有死生。
动静阴阳
仁动处木之气固随之。义动处金之气固随之。而仁便会动。义便会静。初非因气而动静者。故朱子谓之何关于气。此所以明图说动静之为理动静者也。
一阴一阳
此理所以然之妙。专在一字上。朱子曰若只言阴阳之谓道则阴阳是道。今曰一阴一阳则是所以循环者乃道也。鄙说一阴一阳便是道。盖本乎此。若如尊谕单说阴阳之谓道。亦可见阴阳非道。何待一字耶。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2L 页
古人所训一动一静一阖一辟。皆于一字上带说理。
理无为
无为而为。言其无情意无造作。而妙用实能显行也。理自如此。更安有所由而为之乎。窃观盛意。盖谓太极动时。已先有非阴非阳之气。而以气成形。方有阴阳也。虽然太极是理非气。则周子不说到气也。太极动。如言理发则亦非和气说。阴阳之外更无气。则气未生之前。宁有气也。细读图说自可知。
答李器汝
理气之说。固是学问之头脑。而终欠平易朴实底工夫。谈龙不饱。反生入头之悔。且其说大备于朱子。而尚不无初晚之别记录之误。故自其门人而亦或失其宗旨。(勉斋谓太极不自会动静。节斋又有性理情气之论。)象山一派主气之学。又从以眩惑之。吴草庐为太极无体用之论。许庸斋为元气不死之说。王阳明为真阴真阳互为父母之说。而其在吾东则又有认理为气之学。传法于花潭。其说槩谓气之有生有灭者。游气之散也。若乃一元之气。通天地亘万古常存不灭。实为天地万物之妙。吾李夫子作而深辟之。一洗而反之正。然李文成谓理气无先后。谓理无动静。以性为理气之合。而以
理无为
无为而为。言其无情意无造作。而妙用实能显行也。理自如此。更安有所由而为之乎。窃观盛意。盖谓太极动时。已先有非阴非阳之气。而以气成形。方有阴阳也。虽然太极是理非气。则周子不说到气也。太极动。如言理发则亦非和气说。阴阳之外更无气。则气未生之前。宁有气也。细读图说自可知。
答李器汝
理气之说。固是学问之头脑。而终欠平易朴实底工夫。谈龙不饱。反生入头之悔。且其说大备于朱子。而尚不无初晚之别记录之误。故自其门人而亦或失其宗旨。(勉斋谓太极不自会动静。节斋又有性理情气之论。)象山一派主气之学。又从以眩惑之。吴草庐为太极无体用之论。许庸斋为元气不死之说。王阳明为真阴真阳互为父母之说。而其在吾东则又有认理为气之学。传法于花潭。其说槩谓气之有生有灭者。游气之散也。若乃一元之气。通天地亘万古常存不灭。实为天地万物之妙。吾李夫子作而深辟之。一洗而反之正。然李文成谓理气无先后。谓理无动静。以性为理气之合。而以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3H 页
情为气。以心为气。凡属发处皆归之气。而太虚寂然。只阴而已者。又极高深。若将以一元之气。替换佗太极源头。南塘韩氏因说得太横肆。所著记闻录同异考等书。广布一世。偏为功令家之要诀。吾南前辈亦颇狃于其说。反成先入之惑。盖其四七皆气发之论。实由于理无动静。理不先气。而谓理无动则理发字说不去。谓理非先则气随字尤有病。祖彼伸此。不恤其矛盾。愚诚未之知也。贤者不由师承。独契道妙。非出入四寸者之比。而既不得细读于朱李之书。求其宗旨所在。汎观诸书。继以思索。仍成胶固。诚难濯旧。此中庸所以博学审问。必在于慎思明辨之前者也。今见来书。缕缕千言。可谓煞费商量。竭尽底蕴。而不合之端。更多于前书。鄙人之四十年博考深勘。自谓打成一片者。才遇高明。便似琉璃瓶子。纵欲改图以从高见。而无柰云陶定论。凿凿可据。不得不尊所闻行所知。且今日暮道远。易失寿陵之故步。无以远学于邯郸也。贤座年富力强。前头长远。幸勿以一说为终身之守。而反覆参究。以立定本。毋使主气之学。更蔓于吾林如何。
别纸
别纸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3L 页
亦不敢偏主理。
主理则顺而正。主气则逆而舛。才不敢主理。便差了学问头脑。
常存不灭者气之体。有生有灭者气之用。
此正花潭之说。而见斥于退陶者。气之体若果常存不灭。则天地何从而有消灭乎。上文所谓水之波沦。亦恐与横渠之冰凝释释氏之沤浮没。同一意见。
根于理而本具者。体段固自如。
此谓气在理中。如程林隐太极图中之气欤。抑谓这理中元有所以阴之本体欤。此本体便是理。只有为气之理。非真气在理中也。
今乃自动而生阳。自静而生阴。则非作用而何。
理之动静。似天然。气之作用。似人为。今以一身上言之。手之执捉。足之运奔。目之视耳之听。口之辨味。鼻之嗅香。皆作用之气。仁发为恻隐。义发为羞恶。礼之宣著。智之收敛。皆动静之理也。认动静为作用。则真不免认主为奴仆矣。
果谓本无是气。而因集而忽生耶。
孟子先说无是馁也。而方说集义所生。盖人梏丧之极。都无此浩气。而才能集义。便生出浩气。正如天地
主理则顺而正。主气则逆而舛。才不敢主理。便差了学问头脑。
常存不灭者气之体。有生有灭者气之用。
此正花潭之说。而见斥于退陶者。气之体若果常存不灭。则天地何从而有消灭乎。上文所谓水之波沦。亦恐与横渠之冰凝释释氏之沤浮没。同一意见。
根于理而本具者。体段固自如。
此谓气在理中。如程林隐太极图中之气欤。抑谓这理中元有所以阴之本体欤。此本体便是理。只有为气之理。非真气在理中也。
今乃自动而生阳。自静而生阴。则非作用而何。
理之动静。似天然。气之作用。似人为。今以一身上言之。手之执捉。足之运奔。目之视耳之听。口之辨味。鼻之嗅香。皆作用之气。仁发为恻隐。义发为羞恶。礼之宣著。智之收敛。皆动静之理也。认动静为作用。则真不免认主为奴仆矣。
果谓本无是气。而因集而忽生耶。
孟子先说无是馁也。而方说集义所生。盖人梏丧之极。都无此浩气。而才能集义。便生出浩气。正如天地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4H 页
消灭之极。都无此元气。而既有此理。便生出新气。体段之本自如是。未梏丧以前之体段也。方梏丧时。体段安能自如耶。颓塌粗腐之气。终不可以配道。
第一初理气。
气之第一初固有之。而理岂有第一初乎。
不论某事与某物。必曰未有此气。先有此理。
今夫人有一事可怒。因有忿怒之气。未怒之前。固无此怒气。而元有可怒之理。故方有所怒之气。此乃未有此气。先有此理之明验也。然就一事一物上说则虽未有此气。固自有佗气。而若就开辟初大一初言则未有此天地之气。而先有此为天地之理。既无天地底气。则宁有馀气留作后天之用乎。
妙用显行者。亦就理气窠中指其理为主者言。非谓理自显自行也。
如是则显行之用只是气。而特以乘在气上之故。理窃得妙用显行之名也。得无近于死人之驮活马乎。
天未开时。更安有动静。
如是则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者。何乃在太极动极静极之后乎。
独不可谓资是气而生是气乎。
第一初理气。
气之第一初固有之。而理岂有第一初乎。
不论某事与某物。必曰未有此气。先有此理。
今夫人有一事可怒。因有忿怒之气。未怒之前。固无此怒气。而元有可怒之理。故方有所怒之气。此乃未有此气。先有此理之明验也。然就一事一物上说则虽未有此气。固自有佗气。而若就开辟初大一初言则未有此天地之气。而先有此为天地之理。既无天地底气。则宁有馀气留作后天之用乎。
妙用显行者。亦就理气窠中指其理为主者言。非谓理自显自行也。
如是则显行之用只是气。而特以乘在气上之故。理窃得妙用显行之名也。得无近于死人之驮活马乎。
天未开时。更安有动静。
如是则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者。何乃在太极动极静极之后乎。
独不可谓资是气而生是气乎。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4L 页
愚敢曰理无资于气而自能生气。
鬼神一章。自是主气。
鬼神之本色气也。子思借气而明理。若以汎言鬼神者谓之理则子思之罪人也。中庸之本指理也。朱子即理而言气。若以中庸鬼神为气。则此又朱子之罪人也。是以黄勉斋曰鬼神是形而下者。若中庸之言则乃形而上者。
亦之一字。自有曲折。
朱子本语曰诚是实然之理。鬼神亦只是实理。详此曲折。果如盛说乎。
朱子释为德曰性情功效。
不见不闻隐也。此可认鬼神之性情。体物如在费也。此可见鬼神之功效。费隐果可谓气乎。
饶氏释良能则曰二气之能屈能伸。
能是理之所能然也。朱子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是说往来屈伸自然之理。非有安排布置。故曰良能。
性太极。情阴阳也。
性是未发之理而立于阴。情是已发之理而行乎阳。故朱子曰太极者。性情之妙。乃一动一静。未发已发之理也。若如来说则已发无理而未发无气乎。抑性
鬼神一章。自是主气。
鬼神之本色气也。子思借气而明理。若以汎言鬼神者谓之理则子思之罪人也。中庸之本指理也。朱子即理而言气。若以中庸鬼神为气。则此又朱子之罪人也。是以黄勉斋曰鬼神是形而下者。若中庸之言则乃形而上者。
亦之一字。自有曲折。
朱子本语曰诚是实然之理。鬼神亦只是实理。详此曲折。果如盛说乎。
朱子释为德曰性情功效。
不见不闻隐也。此可认鬼神之性情。体物如在费也。此可见鬼神之功效。费隐果可谓气乎。
饶氏释良能则曰二气之能屈能伸。
能是理之所能然也。朱子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是说往来屈伸自然之理。非有安排布置。故曰良能。
性太极。情阴阳也。
性是未发之理而立于阴。情是已发之理而行乎阳。故朱子曰太极者。性情之妙。乃一动一静。未发已发之理也。若如来说则已发无理而未发无气乎。抑性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5H 页
常在情中。如理常在气中乎。抑太极为体而阴阳为用乎。千不是万不是。
性太极也。心阴阳也。
此说见在何书。心果是阴阳则气便是主宰。愚所滋惑者也。朱子曰心者天理在人之全体。又曰心为太极。
气之有体段。犹人之有真元。
人之死也。真元自如乎。真元绝然后人方死。元气绝然后天地浑沌。
理固有体用。而气亦有体用。
朱子答吕子约书。论理气体用曰。以形而上者言之则冲漠者为体。而发见于事物之间者为之用。以形而下者言之则事物为体。而其理之发见者为之用。贤座所论则异于是。才属发见。便归之气。而气之体段则超然于事物之前。信乎主见各异。
气体一语。殆若千圣所未发。
气体无生灭之说。横渠言之而见斥于程朱。花潭言之而见斥于退陶。恐非贤者之所创说也。更细考之。气以事物为体而已。其所以然之本体则又只是理。
答李器汝别纸
性太极也。心阴阳也。
此说见在何书。心果是阴阳则气便是主宰。愚所滋惑者也。朱子曰心者天理在人之全体。又曰心为太极。
气之有体段。犹人之有真元。
人之死也。真元自如乎。真元绝然后人方死。元气绝然后天地浑沌。
理固有体用。而气亦有体用。
朱子答吕子约书。论理气体用曰。以形而上者言之则冲漠者为体。而发见于事物之间者为之用。以形而下者言之则事物为体。而其理之发见者为之用。贤座所论则异于是。才属发见。便归之气。而气之体段则超然于事物之前。信乎主见各异。
气体一语。殆若千圣所未发。
气体无生灭之说。横渠言之而见斥于程朱。花潭言之而见斥于退陶。恐非贤者之所创说也。更细考之。气以事物为体而已。其所以然之本体则又只是理。
答李器汝别纸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5L 页
家儿方读中庸。问皆中节之义。余曰此喜怒哀乐之情。直发于性命之正。初无彼此人我之别。故曰皆中节。所以呼唤得下文达道字。若其生于形气之私者。则在此而中节者。未必中节于彼。在人而中节者。未必中节于我也。儿曰理义之情。随所发而皆中节。恻隐中于仁之节。辞让中于礼之节。羞恶中于义之节。是非中于智之节。父母寿康而喜则中于仁之节。赃吏犯罪而怒则中于义之节。善人云亡而哀则中于智之节。宾主献酬而乐则中于礼之节。节节皆中。无时而不中也。余问四端亦有不中节柰何。儿曰当恻隐处不恻隐则不可谓恻隐之发。不当恻隐处恻隐。初非仁之端。私意所发。似是而非。焉得为天性之发乎。余问大罪刑讯而不忍其死伤。仍欲宥之。非恻隐之不中节乎。儿曰好生恶死仁也。此囚罪固当死。而刑讯之际。自发恻隐之心。不害为中节。而但其欲宥之心。乃私意之害仁者也。中节与否。当论于才发之际。故孟子论四端。以为非纳交非要誉者此也。其言甚新。亦似有理。儿又曰理则有节而气则无节。理则在中而气为非中。形气之善。谓之合于中则可。恐不当以中节论。此言亦何如。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6H 页
答李器汝
谓外耑疏。仍谂侍奠万支。深庸慰幸。而瀼屋屡移。郭茅未完。契活生受。在哀座无非玉成之地。宁有陨穫之患。如吾衰退者。政须彊辅讲劘之益。粗收桑榆之功。柰有拘掣。未能专力于讲讨。岂不可惜。嘉乡数友。果有逐臭之癖。以面以书。可谓源源。虽其礼数不敢承当。而才高识博。切问妙契。深有丽泽之助。李圣养间亦有书。而语到哀史。欲探信息。槩知其合志同方者也。气数不古。道术多厄。丰亨豫大。决非吾辈可冀。而随处自得。不愿其外。则这中政好进取。哀座之刻厉清苦。吾深恃而无恐。岁寒之意。容有既乎。礼疑谬问。别纸条答。倘无纰缪。
别纸
小祥后只有上食哭。而出入当哭拜。然暂时行归则未必尽然。九思堂曰平时于尊长。经宿则拜。今于几筵。当用此礼。即日而归者。只瞻哭似得。此亦当通看于练后否。窃意经宿而当拜则亦当有哭。盖其间阙参朝晡之馈。情不容无哭。
有执事则伏哭厅下而人代灌献。无执事则不得不以孝巾深衣。亲行馈奠。无深衣则用直领。但孝巾非
谓外耑疏。仍谂侍奠万支。深庸慰幸。而瀼屋屡移。郭茅未完。契活生受。在哀座无非玉成之地。宁有陨穫之患。如吾衰退者。政须彊辅讲劘之益。粗收桑榆之功。柰有拘掣。未能专力于讲讨。岂不可惜。嘉乡数友。果有逐臭之癖。以面以书。可谓源源。虽其礼数不敢承当。而才高识博。切问妙契。深有丽泽之助。李圣养间亦有书。而语到哀史。欲探信息。槩知其合志同方者也。气数不古。道术多厄。丰亨豫大。决非吾辈可冀。而随处自得。不愿其外。则这中政好进取。哀座之刻厉清苦。吾深恃而无恐。岁寒之意。容有既乎。礼疑谬问。别纸条答。倘无纰缪。
别纸
小祥后只有上食哭。而出入当哭拜。然暂时行归则未必尽然。九思堂曰平时于尊长。经宿则拜。今于几筵。当用此礼。即日而归者。只瞻哭似得。此亦当通看于练后否。窃意经宿而当拜则亦当有哭。盖其间阙参朝晡之馈。情不容无哭。
有执事则伏哭厅下而人代灌献。无执事则不得不以孝巾深衣。亲行馈奠。无深衣则用直领。但孝巾非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6L 页
新洁则加凉笠。别具白巾。仿周之素委貌好矣。
遵古礼则大祥前日。告于考龛。既祥仍以各椟。奉安考左。吉月行祫祭始合椟。但王朝仪有祥后仍留殡宫。吉禘后入庙之规。或有依此行之者。盖寒素之家。不得每行朔参。而徒以新隮之故。暂用并设之礼。既吉之后。旋废不行。亦涉未安也。然窃意祥是入庙之名。则入庙固是正礼。
答李器汝
旱魃之酷。有生初睹。饥馑之患。虽强难保。况年丰啼饥之退之家乎。每念曾郕公三日不食。曳履而歌商颂。若出金石。是其定力之确。出于信道之笃。吾辈虽不能梦到佗脚板。亦安可不持此志耶。恪惟老炎。学体无损。震相注夏为祟。乾咳淹朔。头风眼雾。迭作交攻。抛书就凉。无一猷为。心田内荒。奚恤野外之无秋哉。且闻岛槎报聘。京司受困。关市将开。岭圉孔棘。耶稣淫祸。将剥及一隅之线阳。老者不足惜。年少而质美者。将何以立脚于颓波也。所辑春秋传。尚未到昭公以下。俟凉生更施手。此书虽成。读于何地。
与李器汝
自闻南还。每靳一枉。而人云座下以无骑持难。高士
遵古礼则大祥前日。告于考龛。既祥仍以各椟。奉安考左。吉月行祫祭始合椟。但王朝仪有祥后仍留殡宫。吉禘后入庙之规。或有依此行之者。盖寒素之家。不得每行朔参。而徒以新隮之故。暂用并设之礼。既吉之后。旋废不行。亦涉未安也。然窃意祥是入庙之名。则入庙固是正礼。
答李器汝
旱魃之酷。有生初睹。饥馑之患。虽强难保。况年丰啼饥之退之家乎。每念曾郕公三日不食。曳履而歌商颂。若出金石。是其定力之确。出于信道之笃。吾辈虽不能梦到佗脚板。亦安可不持此志耶。恪惟老炎。学体无损。震相注夏为祟。乾咳淹朔。头风眼雾。迭作交攻。抛书就凉。无一猷为。心田内荒。奚恤野外之无秋哉。且闻岛槎报聘。京司受困。关市将开。岭圉孔棘。耶稣淫祸。将剥及一隅之线阳。老者不足惜。年少而质美者。将何以立脚于颓波也。所辑春秋传。尚未到昭公以下。俟凉生更施手。此书虽成。读于何地。
与李器汝
自闻南还。每靳一枉。而人云座下以无骑持难。高士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7H 页
亦有俗情哉。恪问新凉。经体晏重。课业不至弛放。家计稍可定顿否。震相雾眼玄花。每妨佔毕。灵芝筼壁。岁暮增感。近幸南乡。胜友联袂鼎来。稍有讲讨之乐。其一则与贵中有戚分。先发委进。相对可悉。而其二则郭鸣远,金致受也。方与儿子往高山芝泉。仍以盘薄于金乌。而吾亦欲邀会于神光。此座不可无公。幸即以短筇芒屦。飘然抵鄙家。
答李舜若(铎韶)
世契之厚。乡居之迩。而我病于疏懒。兄过于恬退。殊欠丽泽之义。儿回月谷。略道奉际之由。续赐长笺。深慰瞻咏。第审美慎弥留。起居不适。是皆困拂之极而志气不舒。扰攘之甚而摄养未完也。深庸虑叹。震相閒居佔毕。每怀年数不足之叹。日勘旧劄。𨓏𨓏眼眵而气惫。还可自笑。四七之为理之发气之发。正如书集传之曰发于理发于气者也。但单说七情而细寻路脉则也有理发也有气发。今以喜一事明之。父母寿康而喜。善人为政而喜。则喜之发于义理者也。虽庸㬥如齐宣。闻仁而喜者。不可谓之气发也。见食色而喜。得名利而喜。则喜之发于形气者也。虽大贤如明道。见猎而喜者。不可谓之理发也。情有万殊。而礼
答李舜若(铎韶)
世契之厚。乡居之迩。而我病于疏懒。兄过于恬退。殊欠丽泽之义。儿回月谷。略道奉际之由。续赐长笺。深慰瞻咏。第审美慎弥留。起居不适。是皆困拂之极而志气不舒。扰攘之甚而摄养未完也。深庸虑叹。震相閒居佔毕。每怀年数不足之叹。日勘旧劄。𨓏𨓏眼眵而气惫。还可自笑。四七之为理之发气之发。正如书集传之曰发于理发于气者也。但单说七情而细寻路脉则也有理发也有气发。今以喜一事明之。父母寿康而喜。善人为政而喜。则喜之发于义理者也。虽庸㬥如齐宣。闻仁而喜者。不可谓之气发也。见食色而喜。得名利而喜。则喜之发于形气者也。虽大贤如明道。见猎而喜者。不可谓之理发也。情有万殊。而礼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7L 页
运适举其七。七非见成之数也。朱子言七情不可分配四端。则其四其七。何必相准耶。分而言之则四端之恶。恶人之不义。七情之恶。恶己之不便。此公彼私。安得无理气之分也。以四端单属本体之性。以七情专属气质之性。先辈或有是论。如是则本然气质。相对为两性。而四端七情。各出为两歧。恐其未然也。即下图而看则四是道心。七是人心。就中图而看则四与七。皆属道心。而人心亦只是理之属乎血气(朱书)者也。单指此理。乃情之实。故中图直书情字。兼指其气。乃发处分看者。故下图但书发为。圣贤主理之旨。于此可见。
答李和仲(发永)
玄都之面。稠中失稳。归见惠书镇案。礼说覼缕。用意之勤。殊可嘉叹。人家日用之常。莫要于礼学。而近世操觚之士。例不屑此等事。临时副急。往往茅缠而纸里。贤者年力富强。苟能留心究解。则节文之际。依循有资。利益于身心。需用于家乡。初非高远难行之事也。顾此甘白无本。不足以语礼。尚觊彊辅。庶免茅鸱之刺。幸更探本钩要。俾老物有相发之益也。鄙所编四礼或问。专为向者条答。而晋阳士友借去未还。病
答李和仲(发永)
玄都之面。稠中失稳。归见惠书镇案。礼说覼缕。用意之勤。殊可嘉叹。人家日用之常。莫要于礼学。而近世操觚之士。例不屑此等事。临时副急。往往茅缠而纸里。贤者年力富强。苟能留心究解。则节文之际。依循有资。利益于身心。需用于家乡。初非高远难行之事也。顾此甘白无本。不足以语礼。尚觊彊辅。庶免茅鸱之刺。幸更探本钩要。俾老物有相发之益也。鄙所编四礼或问。专为向者条答。而晋阳士友借去未还。病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8H 页
中略抖衰精。批在盛录纸头。殊觉未尽。然初筮之告。政好微发其端。惟在洗心研几。益致其精。则反胜于尽言之无可更商。如有未契。更赐拈示为望。
答郑若重(辛巳)
心苏颜范。已卜之眉睫。而联诗雁宕之瀑。行礼九江之亭。温雅勤悫。深慰同人之怀。但恨归期甚急。无以详叩所存。匪意远问。心画灿然。深庸松爽。仍审柏寒。省候承安。学体增裕。实惬劳傃。震相遇寒深藏。仅保佔毕。儿子替干妨学。好资地欠展拓。殊可闷。顷覸门庭甚好。日夕征迈。想多相发。而此事非悠汎可办。切望卓然扶竖。慥慥晋修。使响绝之际。有所凑续。
答郑若重
示来自讼之辞。仰认向上之勤。而掩卷消散。每由于作辍之无常。志不帅气。果是的探病源。而年纪衰暮。尤难确持而坚定。吾辈可相戒也。震相精力异昔。遇寒洒浙。而随暇佔毕。粗有毙而后已之志。所劄旧编。略已勘定。而理学综要则本欲为暮年考据之资。门目浩博。草本一成。包罗不得。切欲梳洗。以遗儿孙。而精力似难及此。曾为崔肃仲朴贞献所借痴。而近看有可增可删者。且其取舍之际。稍与世学有龃龉者。
答郑若重(辛巳)
心苏颜范。已卜之眉睫。而联诗雁宕之瀑。行礼九江之亭。温雅勤悫。深慰同人之怀。但恨归期甚急。无以详叩所存。匪意远问。心画灿然。深庸松爽。仍审柏寒。省候承安。学体增裕。实惬劳傃。震相遇寒深藏。仅保佔毕。儿子替干妨学。好资地欠展拓。殊可闷。顷覸门庭甚好。日夕征迈。想多相发。而此事非悠汎可办。切望卓然扶竖。慥慥晋修。使响绝之际。有所凑续。
答郑若重
示来自讼之辞。仰认向上之勤。而掩卷消散。每由于作辍之无常。志不帅气。果是的探病源。而年纪衰暮。尤难确持而坚定。吾辈可相戒也。震相精力异昔。遇寒洒浙。而随暇佔毕。粗有毙而后已之志。所劄旧编。略已勘定。而理学综要则本欲为暮年考据之资。门目浩博。草本一成。包罗不得。切欲梳洗。以遗儿孙。而精力似难及此。曾为崔肃仲朴贞献所借痴。而近看有可增可删者。且其取舍之际。稍与世学有龃龉者。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8L 页
诚难示朴。然盛意不敢咈。玆以付呈。如有可取。分手毕誊。春间期于还鸱也。
答郑若重
老年偏恋朋知。况此险荒。得故人情翰。仍审省馀经体万相。是庸慰祝。荒忧策应。尽觉苦业。而随力喣沫。以待麦登。亦君子经济中一事耳。震相入岁来。与四未翁行礼于道东院。与成圣会勘渔村集于吾与斋。近又修契武屹。俛仰芳躅。归栖少惫。而稚孙助欢。颇能出气作雏凤音。其父昨赴灵川会辅契。倘与好朋友做好议论否。理学之同异矛盾。古今通患。邪正之判在此。固当博求明辨也。
答成翰远(瀷)
海山从游之乐。每形梦寐。而人地两隔。便风莫凭。居常怅叹而已。匪意乡便。忽奉珍函。积雪穷山。如觌春风之面也。书出有月。恪惟侨居体度万重。震相春末东游。遍赏八景。朗吟于天逸台上。粗遂宿愿。而但伴行甚寡。不似南游之兼得同人。归程阻水。又添衰惫。近日寒囱佔毕。但恨精力之异昔。切磋之无由耳。座下资禀温雅。藻翰妙丽。固所叹尚。而及今笃志。尚可闻道。另加炳烛之工。不负受中之责。惟冀珍重。
答郑若重
老年偏恋朋知。况此险荒。得故人情翰。仍审省馀经体万相。是庸慰祝。荒忧策应。尽觉苦业。而随力喣沫。以待麦登。亦君子经济中一事耳。震相入岁来。与四未翁行礼于道东院。与成圣会勘渔村集于吾与斋。近又修契武屹。俛仰芳躅。归栖少惫。而稚孙助欢。颇能出气作雏凤音。其父昨赴灵川会辅契。倘与好朋友做好议论否。理学之同异矛盾。古今通患。邪正之判在此。固当博求明辨也。
答成翰远(瀷)
海山从游之乐。每形梦寐。而人地两隔。便风莫凭。居常怅叹而已。匪意乡便。忽奉珍函。积雪穷山。如觌春风之面也。书出有月。恪惟侨居体度万重。震相春末东游。遍赏八景。朗吟于天逸台上。粗遂宿愿。而但伴行甚寡。不似南游之兼得同人。归程阻水。又添衰惫。近日寒囱佔毕。但恨精力之异昔。切磋之无由耳。座下资禀温雅。藻翰妙丽。固所叹尚。而及今笃志。尚可闻道。另加炳烛之工。不负受中之责。惟冀珍重。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9H 页
答崔圣可(圭升)
置卵之地。谓宜接面之频。而阻阂无异于汎常。每以为怅。胤君历顾。袖致惠缄。可认其不我遐也。书后月易。夏树交阴。恪惟读体连护。近来帖括。尤无公选。谢却场屋。果似得计。然天津胡孙。易被扰乱。先澄心源。诚如来谕。第念公则老矣。炳烛未必似昼。而胤友则以若资禀之美。以若志尚之佳。苟使之虚心逊志。专力实地。则进就之工。当如河决东注。沛然而莫之御也。若使骛于博而失之杂。泥于近而忽诸远。则根基不立而规模窄矣。此来一宿旋发。亦无叩问之暇。仆之空疏。宁有资益之方。而历造名硕。必多崇论妙诀之可受用者矣。
答崔圣可(丙子)
岁暮穷山。缅怀同志。际承珍翰。足警眊聩。仍谂寒总。气韵温醇。浑庇清宁。贤器之万山一灯。想必笃著。但望不驱以时文雕篆之习。而早从事于尧夫所谓义理之学。则学无二致。何尝有妨于进就也。震相滚到耳顺。志气衰颓。寒囱佔毕。每有日暮道远之叹。家儿资地颇佳。而分心于事育之节。殊无棒掴之工。璟侄才钝失学。而近稍有向学之意。日有课读。然难望其
置卵之地。谓宜接面之频。而阻阂无异于汎常。每以为怅。胤君历顾。袖致惠缄。可认其不我遐也。书后月易。夏树交阴。恪惟读体连护。近来帖括。尤无公选。谢却场屋。果似得计。然天津胡孙。易被扰乱。先澄心源。诚如来谕。第念公则老矣。炳烛未必似昼。而胤友则以若资禀之美。以若志尚之佳。苟使之虚心逊志。专力实地。则进就之工。当如河决东注。沛然而莫之御也。若使骛于博而失之杂。泥于近而忽诸远。则根基不立而规模窄矣。此来一宿旋发。亦无叩问之暇。仆之空疏。宁有资益之方。而历造名硕。必多崇论妙诀之可受用者矣。
答崔圣可(丙子)
岁暮穷山。缅怀同志。际承珍翰。足警眊聩。仍谂寒总。气韵温醇。浑庇清宁。贤器之万山一灯。想必笃著。但望不驱以时文雕篆之习。而早从事于尧夫所谓义理之学。则学无二致。何尝有妨于进就也。震相滚到耳顺。志气衰颓。寒囱佔毕。每有日暮道远之叹。家儿资地颇佳。而分心于事育之节。殊无棒掴之工。璟侄才钝失学。而近稍有向学之意。日有课读。然难望其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9L 页
成器。随分做佳子弟则足矣。贤座之业。想亦在家多妨。而收拾放心。主宰常定。则陈烈先生不读书百馀日。亦且有记性顿进之效。况季方自足洽干耶。若得好文字新见者。切望寄来。以醒老眼。
答李鲁源(甲戌)
一哭未足为慰。惟以日对贤器。气味温醇。满心倾赏矣。顷于便中。更承惠疏。称道之盛。无以膺当。而事契之厚。重惹怆感。信后日富。老炎愈酷。仰惟拊时哀慕。何以堪抑。令胤步骤非凡。已可爱尚。而鄙所相期。更在向上事。第惫病涔伏。无以相发。临别殊庸怅缺。但鄙人拟于冬间。避寒入山。此计若遂则当释未尽之恨。幸勿以外事夺之。使之专意于文学。则佗日所得。必有卓然者矣。
答李鲁源
先大丈尧山公文字。以若衰耗精力。固不合承当。而平生景仰。不在人后。且以先契之重。有不敢辞者。忘僭构呈。庸俟反覆。性疏昧事。不量石面之广窄。悉心摸写。犹嫌事迹之阙略。字数冗长。果不合用。今依来示。重加减删得百数十字。窃恐彼此之意。徒急于减字。而反忽于阐微。殊非传信之道。深庸皇恐。至于石
答李鲁源(甲戌)
一哭未足为慰。惟以日对贤器。气味温醇。满心倾赏矣。顷于便中。更承惠疏。称道之盛。无以膺当。而事契之厚。重惹怆感。信后日富。老炎愈酷。仰惟拊时哀慕。何以堪抑。令胤步骤非凡。已可爱尚。而鄙所相期。更在向上事。第惫病涔伏。无以相发。临别殊庸怅缺。但鄙人拟于冬间。避寒入山。此计若遂则当释未尽之恨。幸勿以外事夺之。使之专意于文学。则佗日所得。必有卓然者矣。
答李鲁源
先大丈尧山公文字。以若衰耗精力。固不合承当。而平生景仰。不在人后。且以先契之重。有不敢辞者。忘僭构呈。庸俟反覆。性疏昧事。不量石面之广窄。悉心摸写。犹嫌事迹之阙略。字数冗长。果不合用。今依来示。重加减删得百数十字。窃恐彼此之意。徒急于减字。而反忽于阐微。殊非传信之道。深庸皇恐。至于石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80H 页
面二字之题。古之陈文范,孟贞曜尚得之。况以先大丈之实行。谁曰不可。但吾东礼家。多遵退陶遗戒。颇主勿书之论。鄙人既无潞公位望。不敢以礼许人。且恐有违于平日谦退之本意。然四未翁既以为合理。佥论又至询同。惟在烂熟量处之耳。碣文删补处有所从违。览之可悉。
答李舜文(赫明)
不面而书。古道也。况又以古义相讨哉。尊谕命辞高简。往往不能以句。又或未深晓旨意所在。殆由鄙见浅俗故也。经传中古人固皆躬行心得。而独行易迷。独得易差。故尧舜之圣焉。而好察迩言。敢人为善。颜曾之贤焉。而以多问寡。会友辅仁。下此学者。亦皆请业观善。审问明辨。未尝离群孤立。临深而为高也。来谕自讼之辞。固多自谦之意。而心烦意郁。似祟于独居粗行。膝强足倨。亦根于肆然闳大。材资不逮于古人。遽欲尚友。恐不我与。今人之学。固多出入四寸。而借人之口耳。亦足利己之身心。讲质于人。本所以为已。纵彼无实。于我有益。何耻之有哉。仆乃言出而躬不逮者也。高明之所不屑。乃反辱有以讨质。抑亦未见眉睫。疑其不专出于口耳者乎。鄙所著竖横两说。
答李舜文(赫明)
不面而书。古道也。况又以古义相讨哉。尊谕命辞高简。往往不能以句。又或未深晓旨意所在。殆由鄙见浅俗故也。经传中古人固皆躬行心得。而独行易迷。独得易差。故尧舜之圣焉。而好察迩言。敢人为善。颜曾之贤焉。而以多问寡。会友辅仁。下此学者。亦皆请业观善。审问明辨。未尝离群孤立。临深而为高也。来谕自讼之辞。固多自谦之意。而心烦意郁。似祟于独居粗行。膝强足倨。亦根于肆然闳大。材资不逮于古人。遽欲尚友。恐不我与。今人之学。固多出入四寸。而借人之口耳。亦足利己之身心。讲质于人。本所以为已。纵彼无实。于我有益。何耻之有哉。仆乃言出而躬不逮者也。高明之所不屑。乃反辱有以讨质。抑亦未见眉睫。疑其不专出于口耳者乎。鄙所著竖横两说。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80L 页
固亦集古之长。而寡谐于今者也。盖天下物事。无独有对。而所以对之者。或以竖对。或以横对。又或以侧对。竖对如父子君臣。横对如物我宾主。侧对如尧桀舜蹠。不可以一槩论。太极虽莫尊无对。既生阴阳。便与阴阳为对。此理彼气。决是二物故也。鄙说起头。既云一本于理。而有理斯有气。因以理则曰气则曰对说则无对之实。固已著于有对之先矣。一生二者。夫子所谓太极生两仪。二生四者。亦所谓两仪生四象。理生气气生质。其说已确。何所疑哉。心之本体理也。其为太极。亦自指理而言。上言理则曰太极。是以统体太极而言。下言心乃在人之太极。是以各具太极言。然易曰天地之心。书曰上帝之心。统体上亦言心。程子曰心也性也天也一理也。朱子曰心之主宰底固是理。各具处亦言理。心与理果可以二之乎。座右若以理气一物心即气气即大本。为主见。则固当各尊所闻。如或未然。幸赐驳辨以归一如何。
答李德吾()别纸
春秋隐公三年。君氏卒。左传以为隐公之母声子。而公谷胡程并以为周世卿尹氏。周尹氏之没。何关于鲁史乎。朱子尝言以爵氏为褒贬。非夫子之
答李德吾()别纸
春秋隐公三年。君氏卒。左传以为隐公之母声子。而公谷胡程并以为周世卿尹氏。周尹氏之没。何关于鲁史乎。朱子尝言以爵氏为褒贬。非夫子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81H 页
意。而引此于诗传何欤。
朱子论春秋。以为事实则当从左氏。而左传明以君氏为隐公之母。盖惠公元妃子氏。而声子其媵也。如其小君之氏。故当时目为君氏。亦未可知。或经有阙文。直书为君母子氏。亦未可知。而若乃周之尹氏则春秋无其例。周之卿士。非曾与鲁为傧或会盟则不书。隐公之立。不曾朝京。尹氏又不曾出盟。春秋书大夫刘卷卒。刘亦周之世卿而书名不书氏。盖氏者举族之称。如崔氏来奔尹氏叛王之类。而今以一人之卒而氏之。果非模糊之甚乎。春秋之不以爵氏为褒贬。朱子定论也。其于诗传。姑因公谷之文。以證尹氏之事。非直释春秋经文者也。
夫子大管仲之功。而春秋无所书。召忽死子纠之难。而不书召忽死之何欤。
春秋之法。列国大夫非聘盟与帅师则不书。管仲但从桓公战盟。未尝独任其制。故不书。若召忽之死子纠。非关大义。故阙之。盖纠非当立故也。
僖公之女季姬及鄫子遇于祊。左氏以为归宁之女。胡氏以为未嫁之女。绝婚而使之私遇。择配而使之遇祊。似皆可疑。季姬之归宁。在于鄫子不朝
朱子论春秋。以为事实则当从左氏。而左传明以君氏为隐公之母。盖惠公元妃子氏。而声子其媵也。如其小君之氏。故当时目为君氏。亦未可知。或经有阙文。直书为君母子氏。亦未可知。而若乃周之尹氏则春秋无其例。周之卿士。非曾与鲁为傧或会盟则不书。隐公之立。不曾朝京。尹氏又不曾出盟。春秋书大夫刘卷卒。刘亦周之世卿而书名不书氏。盖氏者举族之称。如崔氏来奔尹氏叛王之类。而今以一人之卒而氏之。果非模糊之甚乎。春秋之不以爵氏为褒贬。朱子定论也。其于诗传。姑因公谷之文。以證尹氏之事。非直释春秋经文者也。
夫子大管仲之功。而春秋无所书。召忽死子纠之难。而不书召忽死之何欤。
春秋之法。列国大夫非聘盟与帅师则不书。管仲但从桓公战盟。未尝独任其制。故不书。若召忽之死子纠。非关大义。故阙之。盖纠非当立故也。
僖公之女季姬及鄫子遇于祊。左氏以为归宁之女。胡氏以为未嫁之女。绝婚而使之私遇。择配而使之遇祊。似皆可疑。季姬之归宁。在于鄫子不朝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81L 页
之时。而鄫子之来朝。在于遇祊之后。则绝婚者怒其不朝而止季姬于鲁。以绝鄫国之昏谊也。使之私遇者。因季姬之行而要鄫子之朝也。
来说得之。胡氏以为未嫁之女。盖以季姬上不书鄫字。下文又言季姬归于鄫故也。然绝昏故不书鄫。得所故特书归耳。
答宋羽卿(鸿逵)
家贫亲老。仰事无资。则岂容不量其力之所及而尽心为之。但以君子之心。行小人(细民)之事。毋以小人之事而易其君子之操。古之人。有亲在之日。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啜菽饮水而尽其欢者。然亦非耽于学道。任佗放过也。必其力有所不逮。故尽心为之。而犹不免于空匮。虽至空匮。亦不敢以非义苟得。养其口而伤其志也。且心苟专一则山樵水渔。朝耕暮归。尚有读书之隙。古之带经而锄。担薪而读者。尚能以文学名世。今之人。例以家务妨学为辞。然每见悠汎之日多。而营干之时少。此特志不立耳。当干务则便去干务。无以读书事贰之。干务既毕则便读书。又不以未至之事不急之务夺之。日日如是则事集而学进。何患乎相妨也。仆乃世所谓耽书癖文而遗落世务
来说得之。胡氏以为未嫁之女。盖以季姬上不书鄫字。下文又言季姬归于鄫故也。然绝昏故不书鄫。得所故特书归耳。
答宋羽卿(鸿逵)
家贫亲老。仰事无资。则岂容不量其力之所及而尽心为之。但以君子之心。行小人(细民)之事。毋以小人之事而易其君子之操。古之人。有亲在之日。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啜菽饮水而尽其欢者。然亦非耽于学道。任佗放过也。必其力有所不逮。故尽心为之。而犹不免于空匮。虽至空匮。亦不敢以非义苟得。养其口而伤其志也。且心苟专一则山樵水渔。朝耕暮归。尚有读书之隙。古之带经而锄。担薪而读者。尚能以文学名世。今之人。例以家务妨学为辞。然每见悠汎之日多。而营干之时少。此特志不立耳。当干务则便去干务。无以读书事贰之。干务既毕则便读书。又不以未至之事不急之务夺之。日日如是则事集而学进。何患乎相妨也。仆乃世所谓耽书癖文而遗落世务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82H 页
者。言虽无怍。而为君谋。不得不以正对耳。科弊之极。果难索言。见世之驰骋于名利之场。巧发奇中者。自有天生。成一副才。是非可学而能也。况能之之可耻。殆有甚于不能者乎。人生世间。安能无立扬之念。但不可以非义。无命而力求之也。人多以亲命为辞而不能废举者。然此特心有所倖望。而托辞于亲耳。苟其量时量己。决知其必不成。揆义揆理。灼见其不当为。则亲意虽切。尚可挽回。况忍为枉尺直寻之事。而诿之于无大端害义乎。今之伺候卿相之门。图得嘱托者。亦曰吾为亲屈。可谓冤屈其亲矣。
答吕南翁(轸奎)
稠里之面。已是去岁重阳。而晚夏熇蒸。忽领清翰。爽然若羾寒门也。仍谂雅候晏裕。尤慰尤慰。悠汎二字。古今通患。误了天下英材。使之虚生浪死。此实为之祟。座右年光未暮。血气尚旺。宁不拊躬自悼而思所以振厉之耶。正衣冠尊瞻视。乃古人摄心要法。苟以贫贱自诿。而一任放倒。袒裼裸裎。看作能事。而讥贬学者。谓之矫饰。此乃侮蔑天常之恶口也。盖人之容仪。不系贵贱。随所处而各有攸宜。在朝则乌帽品带。跄跄济济。在乡而褒衣伟冠。莘莘与与。在野而黄冠
答吕南翁(轸奎)
稠里之面。已是去岁重阳。而晚夏熇蒸。忽领清翰。爽然若羾寒门也。仍谂雅候晏裕。尤慰尤慰。悠汎二字。古今通患。误了天下英材。使之虚生浪死。此实为之祟。座右年光未暮。血气尚旺。宁不拊躬自悼而思所以振厉之耶。正衣冠尊瞻视。乃古人摄心要法。苟以贫贱自诿。而一任放倒。袒裼裸裎。看作能事。而讥贬学者。谓之矫饰。此乃侮蔑天常之恶口也。盖人之容仪。不系贵贱。随所处而各有攸宜。在朝则乌帽品带。跄跄济济。在乡而褒衣伟冠。莘莘与与。在野而黄冠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82L 页
袯襫。侁侁于于。但能心存敬谨。惰慢邪僻之气。不设于身体。则劳而平坐。静而危坐。私而燕服。公而礼服。容有异乎。鄙人少而病。老益惫。居家接人。亦不能加意检束。颇似任真者之为。然不敢以己之不能。阻人之能行也。如座右自当以庄敬日强为法。安肆日偷为戒。外之不肃而能保其中者。未之有也。所著心即理说。乃指心之本体。主宰一身底。大贤以上能全天畀者。方见此境界。若吾侪则昏昧杂扰。心无住泊。所作用者。只是血气。虽谓之心即气可也。何可论圣人心浑然天理处乎。但望于孟程言下。认取心字本色。朱子语中拣出初晚定论而已。鄙说誊呈。第恐为少辈腾理竞辨之资。反被豪士所笑耳。惟冀刻厉奋发。
答尹孝一(永烨)
浴沂之辰。拜正月书。心画灿然。宛对颜范。即日省体更毖重。震相从前驰心高妙。殊失下学之序。衰晚填补。反有年数不足之叹。集传春秋劄疑纲目。僭妄极矣。而窃念朱先生以前。春秋未有断例。诚隔四五重。朱先生既已提纲挈领。以诏后生。则因其意而订正之。易为力耳。第恨体道不诚。本自有一重膜子。何敢望透脱去重重关锁耶。达道四端之不杂气。自有朱
答尹孝一(永烨)
浴沂之辰。拜正月书。心画灿然。宛对颜范。即日省体更毖重。震相从前驰心高妙。殊失下学之序。衰晚填补。反有年数不足之叹。集传春秋劄疑纲目。僭妄极矣。而窃念朱先生以前。春秋未有断例。诚隔四五重。朱先生既已提纲挈领。以诏后生。则因其意而订正之。易为力耳。第恨体道不诚。本自有一重膜子。何敢望透脱去重重关锁耶。达道四端之不杂气。自有朱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83H 页
李定论。来谕已觑得到矣。但或说所资而发者气一段。未见其有异。盖此达道之发。理在气中。动而乘气。气为之资。如人有马。为出入之资。初非混人马为一物也。第其性发则可。理发则不可云者。最是笼罩之甚者。若尔则性即理一语。何以为千古说性之根基耶。盖理气无各发之理。其实则皆理发。而人心七情。理因形气发。故可谓之气之发耳。分开则苗脉自异。浑沦则根源无二。况达道四端之元自属理者乎。
答都礼叔(汉基)
示谕斥邪一款。觑得事会深惬。鄙意年前沁舶之来。曾作一通。辟其谬妄。今则未详其里面。不曾出一文字。犹可自力者。在于反经。而世衰道微。扶竖无力柰何。
答都礼叔(汉基)
示谕斥邪一款。觑得事会深惬。鄙意年前沁舶之来。曾作一通。辟其谬妄。今则未详其里面。不曾出一文字。犹可自力者。在于反经。而世衰道微。扶竖无力柰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