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x 页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书
书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46H.gif)
顷执事不惮脩道。迂临弊庐。两宵谭讨。虽未罄竭。而已覸得气味温醇。辞令典雅。远大之志。敏妙之识。非叔世所多得。心窃敬叹。而华驾一旋。南云益杳。雪积穷山。吟望政劳。贵使过门。两翰联翩。满幅恳挚之语。写出实际。谦挹之盛。相与之厚。尤令人感佩而不敢忘也。承谕立志之方。果是向上之基。而大率人之志不立。每由于外物挠夺。内欲缠挐。盖人不容无事。而省事为贵。人不能无欲。而寡欲最善。省事之要。在乎循理。寡欲之要。在乎明理。循理则事至斯应。所行自简。明理则物累退听。可欲惟善。心之所向。始能专一而志以立矣。座下既知主理之为宗旨。则明理循理。特其所主之节度也。居敬立诚。以存此理。克己闲邪。去其所以害理者而已。吾之一身。常在天理中。则真乐自生。尚何悠泛放倒之为患哉。鄙人盛年。粗有好善之心。寻师取友。不为不勤。而失步邯郸。退甘株守。今已衰洫。兼有傍省之难于旷离者。久怀南游之念而无路抽身。但望如执事者远来相就。日有警省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46L.gif)
别纸
动静者所乘之机一段。果涉疑难。周先生既明言太极动静。则朱子之解不应横出别义。而语类有动静犹马之论。先辈多祖之。此于周先生本旨。果何如哉。若谓太极动静已是气。则理气为一物而迭变。体用两截矣。近世气发理乘之说。亶由于此。不容不辨。
邵子曰用起天地先。体立天地后。用先体后明矣。况阳既生则阳中有阴。动既形则动中有静。乌可谓无体之用无静之动乎。静只是动之息。无动之静。死底静也。阴只是阳之翕。无阳之阴。死底阴也。知此为死底。则可知太极生阳之为大原头矣。以横渠之贤焉而气上推究。不免有大轮回之讥。佗尚何说哉。
中图之为皆理发。情之实也。下图之理气互发。所发之机也。惟其交互也。故理发处气便随。气发处理便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47H.gif)
答许退而(癸酉)
客夏之枉。未遂投辖之诚。经岁之阻。每切停云之思。匪意华笺入手。仍谂花煦。省候康旺。经体晏重。尤慰远怀。震相正初遭仲姊丧。恸霣靡及。年光向衰。志业易颓。贤者宜有此叹。而来头下山之势。尤所难免。及今著力。立得根基。然后稍可受用于晚节。不至为虚生此世之人。如仆者。精力几尽耗缩。而日月无足把弄。何能以不逮之言。助人振拔之资耶。畏天命三字。果是正法眼藏。而又当知天命只在己心。己心之可畏。凛若渊冰之易陷。而心之所信。莫如圣人。圣言尤可畏也。若贽疑求志之属。疑则当阙。求之无益。而但其积集之劳。有可以奉闻于左右者。盖圣人之言。何者非切实。而其中自有大头段。如来谕所谓明德达道及心体者是已。如于此处有疑。则便当各寻其来历去处。因以折衷于朱子。朱书朱语中。如有一处说明德是兼气之心。达道是兼气之情。心之本体亦属乎气。则鄙说差矣。当归于乱道悖德全不识心之科。而其柰千爬百栉。未见一證。故近世主气之学。莫如韩南塘。而其引文成之言曰理之体用。大本达道是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47L.gif)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48H.gif)
答许退而(甲戌)
客腊得二书于南山便。开正一书。又自法山至。春意蔼然。有朋友劝勉之情。道理切磨之谊。感服钦尚。历时靡弛。新元载届。省馀经履珍裕。震相孤露增悲。外拶多端。旧业弛废柰何。第一书花山云云。盖由于竖横之异执。然才高识博者。𨓏𨓏有骛奇凿新之病。仆虽才识不逮古人。常持此戒。屡入思量。不敢以无根据者。创立为说也。气本善云云。自太极生阳处看则何尝不然。但人物禀受。已属乎游气杂糅之后。朱子所谓腾倒到今日者也。心之本体。自是太极。而今欲以本气当之者。可非新说乎。未发之前。正属乎纯阴界分。拈此而谓之本善。则阴善阳恶必矣。从古贤哲。每说阳善阴恶何也。理与气决是二物。今以本善之气本善之理。目之为心体。则一心上。果有两本乎。气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48L.gif)
答许退而
近日番风。恪惟侍节康卫。学体休茂。俯育无挠。佔毕有暇否。独守空堂。每当朗月之夜。政不禁玄度之思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49H.gif)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49L.gif)
答许退而
珍函次面。尚胜阻恋。间日稍久。省温节连膺天和。震家季搬寓莽苍。老年分荆。尤觉踽凉。岁暮百感。亦自攻心柰何。道疏事在山时入闻。而身既隐矣。何用文为。顷付渊上书。略示不往之义。而若欲加于此则适涉于揣觇时象之嫌。只吟得吾南近日几儒疏。义利双行自劈初。箭若当胸须勇往。金如假面莫纷挐之句而已。圣养遭艰。闻甚惊怛。其于鄙说。未始肯诺。而终相契合。此人相信则謏见不至大谬否。
答许退而
四初出书。六初得见。其间想已左还于嬴博矣。死固可惜。生固无乐。温凊之奉。门户之责。担在一身。铁轮旋顶。不失定慧。外道犹能之。况吾儒家顺理安命之诀。自有亨屯倾否之机也耶。更请熇赩省下。服体万护。仲哥闻已成童。器业如何。震相五初赴昌山礼会。盘薄浃旬。历吊李圣养。旋马而北。更行礼饮于钟山斋。是行与后进之秀。讨名理讲洞规。乐而不倦。归卧穷巷。始觉困惫。月初又哭梅湖表从之秀而文者。气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50H.gif)
答许退而
春气暄研。侍体崇重。闻有搬移之意。既颇动心。则即当速图。然苟非福地。亦岂永图也。震相日用猷为。无非枉费衰精。冬间默感时事。草定春秋传。既始之役。亦难停掇。而𨓏𨓏有解不去处。朱先生所谓隔四五重者。果不欺我矣。圣养之丧。吾党尤丧气。端方刻厉。世复有其人耶。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50L.gif)
法山付书。乃南游后第一音信。从君归又得续候。此心开泻。如更对春风颜范。居然夏树成阴。恪惟闱省承卫。案经无挠。贵近最多好人。相长相发之益。非比此间之幽独。但閒谈名理。犹不若密切究索。每恐乐正之美质。或止于二中四下。而未能如曾郕公之真积力久。所以从前屡发不逮之言也。来谕南岳之游。太不著题。择之伯崇。纵有好问之诚。其于朱子不在何哉。此身固不敢担当此事。以取标揭之诮。政使妄费唇舌。宁足有概于佥贤之听耶。鄙人近辑一书。乃古人顺理存理之旨诀。倘得卒业。可省暮年考订之劳。而非惟太费精力。亦恐不中便宜耳。南沙头流录。一回吟讽。顿觉理趣流动。而盛作圆莹。气格俱高。儿子妄作跋语。不必更添耄言。只于轴中拣出四五编。扳和以寄遐想耳。
答许退而
南游归。首得惠书镇案。荷感可胜。书后秋色益阑。慈闱寿候万康。胤哥醮礼。其间倘有定处否。好德者鲜。论财者众。逢人辄诵。适取迂阔之目柰何。仆夏间积苦疡尰。如因风火上煽。凉秋借驴作椒井之行。目睹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51H.gif)
别纸
非太极。阴阳何自而动静。非阴阳。太极何资而动静。太极乘乎阴阳而为动静之妙。阴阳生乎太极而为动静之机。
阴阳已生。固为太极之所资。而阴阳未生。太极便自会动静。盖动静者。气之未形者也。阴阳者。气之已形者也。直从大原头说则旧气才绝。太极便生出新气。而生出之始。动静为其机焉。太极之动静。正如人心之有仁义。仁固属阳。义固属阴。而仁义只是理。动固属阳。静固属阴。而动静只是理。盖阴阳未判。人心未发。一例是气不用事时。有仁义之心者。固自有仁义之气。而只可曰仁之端义之端。不须言所乘之气。既形于喜怒。方可以言气。况太极动而静而之际。何尝有已形之气乎。末一句尤似做病。动静自是阴阳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51L.gif)
动而生阳之动。是静中有动之动也。静而生阴之静。是动中有静之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此动静即动中有静之动。静中有动之静也。
如是则阴静之中。理不能为主乎静而只为动之理。阳动之中。理不能为主乎动而只为静之理。理反为动而无静静而无动之物矣。真个动静专属于气。而理为有体无用矣。朱子以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为理之体。以动而能静静而能动。为理之用。愚意则无极而太极。是说所以动所以静之本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可当此句。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是说太极之动而阳静而阴。则动而能静静而能动。可当此一句。所乘之机。通释第二节动静太极之能动能静。为生阳生阴之机。太极之一动一静。为分阴分阳之机。
太极乘阴静之机而静中自有能动之妙。太极乘阳动之机而动中自有能静之妙。能动能静之妙。必资乎阴静阳动之机。
太极乘机之乘。若如乘此机会之乘则不做病。而谓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52H.gif)
太极之妙。主宰乎其中。乘阴而生阳。乘阳而生阴。曷尝于阴阳之外。别有一个太极自动而自静耶。
朱子曰太极者。性情之妙。既有主宰之妙。则亦须有发出之实。静极则自会动。非以乘阴而方得生阳也。动极则自会静。非以乘阳而方得生阴也。太极固不离于阴阳。而亦不杂于阴阳。故退溪曰太极之动静。太极之自动静也。此与朱子只是理动静之说合。
太极生阴阳之妙。万古常然。而当先说起于此天地第一初。夫天地之有阖辟。由于气之有生死。而阖而能辟。实由于理能生气。造化无推旧为新之理。初非已屈之死气。能为生气之资也。先天地之末。阳气消灭。如人命之先绝。而犹有微温之气。此是将屈之阴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52L.gif)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53H.gif)
答许退而(壬午)
九坪伴宿。十里送饯。恋恋有未尽之怀。祇恨此行之拔报也。月初历南山。获奉惠翰。感慨今古。意致勤挚。重以琼章屡幅。辞理俱到。有足以警发愦愦者。有时讽咏。便觉清气逼人。嗣后夏届。恪请萱闱笃候万卫。省馀德器充旺。胤君学有课程。日就规矩。震相知旧酬答。每费精力。殊失摄养之宜。儿子非惟不赴京。兼废乡举。课农之暇。颇以朱书补刖。相知如琢源诸人。寄声劝起而终不动。但任之而已。道山之计。力不从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53L.gif)
别纸
后天坤在西南。谓之得位则可。未可曰得朋。艮居东北。艮本从坤。(本象太阴)不当曰丧朋。而先天则巽居西南。一阴始生。阴与阴。固其朋也。纯阳之次。忽得一阴。正所谓得朋。而自巽以往。坎二阴艮二阴。皆坤属也。震居东北。一阳始生。自坤东转。忽失一阴。正所谓丧朋。而自震以往。离二阳兑二阳。皆乾属也。但阴阳相遇。方有唱和生育之乐。故始虽丧而终有庆也。本义以反之西南为说。似涉牵强。不敢从也。易以筮作。筮以象决。卦中有筮象。方可言筮。而蒙比皆有四阴分耦。乃左右策揲之以四之象也。蒙则一阳居下卦之中。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54H.gif)
郭君动静说。非不思之极深合之转密。而其意终有未明。以鄙人观之。正似蔡季通之于中和旧说。其曰动者乘阳之由。静者乘阴之由。抑谓太极之有动静。实为阴阳之所由。如是则合乎程子之说。而鄙意之所安也。其下却说太极之动静。乘阴阳而动静。如是则太极本无动静。由阴阳而有动静。反涉于吴澄说。此于孔周本旨。不亦背驰之甚乎。其曰前天地至静之中。已有此天地能动之理则固也。而其曰前天地极阴之中。已有此天地根阳之气。则是以已屈之气。欲作方伸之气。如死母腹中。忽生出活男。岂其理耶。阳无可尽之理。亦以理言。非谓新气之只是旧气也。特此气才绝而彼气已生。根于理者。固无穷也。才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54L.gif)
答许退而
近来好人。不可得见。好语尤不可得闻。忽此新春。得好人心画。仍审省馀学体晏裕。普庸慰幸。析居之易于离侧。势所难免。而兢惧安得不如谕。岁饥家寒。想有剥肤之愁。而书中不概及之。必有玩乐而忘穷苦者。况于嫠忧之无益乎。震相衰相更添。而修改旧劄。以为消遣法。此固不足为不朽之业。而一则朝闻夕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55H.gif)
答李琢源(根洙)
仆于足下。久已得之于声华。卜之于眉睫。见其骛而望其归。恨于远而幸于迩。及其既迩而又不得源源。则每怀杕杜之叹。匪意贬翰委投。文章之浩汗。意寄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55L.gif)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56H.gif)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56L.gif)
答金凤乃
抱笈山房。攻苦吃淡。盛暑不能移。俗声无自入。岂徒做工精专。抑亦摄身之一助。惜此身多绊。不暇百源之访。无由得闻名理之绪也。顷覆忙中胡写。不成头段。谬问踵至。若将借听于聋。独不念晋人爱鹜之讥耶。元书两条。正是合起疑处。可见近日所得之近里贴实。而故事诸条。正犯得鲁叟阙疑之戒。仆于十许年前。恃其薄才。左搜右剔。务欲博涉奇古。天下之僻书不可穷。而精力已觉糜损。遂决意舍去。专力于洙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57H.gif)
别纸
朱子既以求中体中。皆谓有病。则延平之验未发前气像。而求所谓中者。果无病耶。
未发。元无见定时分。念虑不萌便是。(句)才有意于求中体中。便不成未发而徒贻觅心之困横也。但延平性本沈静。学极纯粹。日用之间。无閒杂之事。身心常在于顺境而静得甚好。却于静中时时提省。略略照顾。认得未发前气像为何如。方其体认之际。固是已发。而才认得过。便即放下。依然在未发界中。其初固如是用工。到熟时静中有物。炯然不昧。又不待于著意体认也。此延平所以有得于大本。而不流于异学者也。后来学者。资性未必皆沈静。思虑未必皆精专。学力未必皆纯深。而只依佗言语。认来认去。不肯放下。用工急迫。用意躁率。故身心常在于飞扬超忽之域而静得不好。又重以寻觅助长安排等待之病。则是终身求未发而不可得也。朱子亲受旨诀。不敢主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57L.gif)
以性言之。浑然一理。都混了仁义礼智。而成一块物事耶。抑四者各有分别。仁在一边。义在一边。
此义详在朱子答陈器之书。读节要当自见之。盖性本浑然而已。然而条理粲然。初不相紊。以浑然言则冲漠无眹而亦自有间架。不是儱侗一物。以粲然言则情状自别。而亦非有墙壁之互遮拦。方体之可撮摩。浑然者。理之所以一也。粲然者。分之所以殊也。
答金凤乃
贤者敛守固有馀而心地或欠于洪放。探究非不精而规模每欠于展拓。当由玩理之未熟。主见之未坚也。以座右清贫家计。不吝重价。买得朱书朱语而镇之架上。诚自今专意此中。濯旧见而起新知。六经之旨以而契證。百家之说以而折衷。务求其是而作为定本。久久融会。自当打成一片矣。录示四条。足见思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58H.gif)
答金凤乃
愚廿许年前。闻之长者曰。性即理心即气。反覆思之。于心统性情之说不通。盖心若是气则心之统性。为以卒统将。以臣统君。以子统父。以妇统夫也。又闻之曰。兼理气。是退陶定论也。始信之。然看语类曰。心统性情。不如曰心者性情之统名。又曰性者心之体。情者心之用。乃敢立说曰。心者主理而兼气。性体而情用者也。性外无心。性之体立于阴而已。情外无心。情之用行乎阳而已。又见心妙性情之德。以仁爱以义恶一段又不通。思之屡年。终不免有疑。近年以来。若有所了然者。因作主宰说以会通之。其曰兼理气者。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58L.gif)
别纸
主宰是理之体。而发出是理之用。
主宰之妙。无间于动静。发出界头。亦须有主宰。若于此分体用则对为两截矣。理果留头而出尾耶。
发出者。即主宰也。主宰者。即发出也云云。
以在情之理言则固自为万事万物之宰。此言诚得其要。而情才发出。意又缘起。在意之理。真能妙情意。果无这理而能计度耶。情意虽非两歧。发出之理直。计度之理横。朱子曰直是一般理。横是一般理。理则一般。而发出与主宰者之情状界分。犹若可见。愚则曰情之蔼然发出者。仁为之主。虽其所发之由礼由义。主之者只是仁。意之截然裁度者。义为之主。虽其所发之由仁由智。主之者只是义也。然此亦就天理流行中。各指其境界而言。非此理彼理对峙而互援也。愚之以理一分殊言之者即此意。只是仁只是义。理之一者也。一定而不易。由礼由义由仁由智。分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59H.gif)
以之者虽谓之气。而亦未见有气为所以然之意。
心与性情。不是别一个地头。自其未发而谓之性。自其发出而谓之情。自其主宰而谓之心。才说以字。便有主张宰制之意。盖仁义礼智之性已发。为爱恶让知之情。而心于是经营计度。将以去爱佗恶佗让佗知佗则此心之理。见乘在纬气上。所以妙之也。愚见尽如此。若以以之者。专谓之气。则主宰之妙。何处可见得耶。主是主张之主。宰是宰制之宰。不是寂如空如。无所猷为。虚饷美号。如倭皇之为。则此正贤者所谓无为而有为者也。气本无知。只为所发之资。则当不得这以字。况朱子言此而以心为性情之主继之。则以便是主宰之妙明矣。
以之者。如曰妙性情。曰心能检性。
心妙性情。以智之德专一心者言之。心能检性。以礼之德主一心者言之。贤者不免错看于此。
仁义礼智是性。而其上又有以而使之者。
心无体。以性为体。非仁义礼智本体上有以之者。乃于仁义礼智所发之处。自有主宰之妙用。请以一事明之。今有尊宾在座。酌献方行。此礼发为恭之时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59L.gif)
妙非理之所为。
妙字见于易大传,通书程传者。并以实理之用言之。而图说解曰太极者。本然之妙。妙果气乎。或问注曰运用字有病。故只下得妙字。运用字之为病。以其可以气言故也。贤者反引此而證妙之为气乎。气能妙理则朱子何以曰妙用言其理。亦何以曰人心妙不测。出入乘气机耶。
大率鄙说。每病于剖析太过而牙角未蘖。盛说每病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60H.gif)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60L.gif)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61H.gif)
答金凤乃别纸(丁巳)
中庸或问。能知觉所知觉。能为主而所为宾。语类之言。所觉能觉。所为主而能为辅。
所示深契鄙怀。近见前辈论此者。一例以能为主而以所为宾。槩谓知觉气也。能具此理。为知觉之体。能行此情。为知觉之用。爱亲敬兄。为所觉之理。知寒暖识饥饱。为所知觉之事。分得恐未然。故妄尝著辨。大意与尊说同。而尊说益精切。可认见解之超诣处。鄙亦藉此而无恐矣。然不徒曰理而曰心之理。不徒曰气而曰气之灵处。尤当著眼看。
论语集注。由孝悌可以至仁。朱子曰仁不可言至。
孝悌是仁之一事。仁是全体。初非孝悌在一处。仁别在一处。可得由此而至彼也。盖才能入孝出悌。便是行仁之实。仁与我为一。不可道由仁而至仁。贤者反以斯仁至日月至两至字。赚看于此。恐有未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61L.gif)
巧其言令其色。便是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即此便做病。盖礼之言辞欲巧。先言情欲信。则辞之巧。出于情之实也。诗之言令仪令色。继言小心翼翼。则色之令由于心之敬也。巧言令色上面。更别无事。则其务外可知。其于仁不亦远乎。贤者以巧诸言令诸色之意。看取于巧其言令其色之旨。所以有此疑。
曾子三省章注。陈氏曰如子夏传田子方云云。
子夏固未尝不用心于内。而未必似曾子之专。盖笃信圣人。便不反躬而体验。则渐向外面去。其弊易至于浮虚骄诞。论语所记子夏之言。细看可认。且陈氏此言。非以弟子之不善学处。追究其师。正所以发明那愈远而愈失处。以著曾子渊源之美也。
答金凤乃
谏伐之辞。采薇之歌。恐非出于夷齐之言也。盖伯夷心下。以为殷虽无道君也。周虽齐圣臣也。以臣伐君。终涉于利天下之迹而启后世篡夺之祸。不若直任其天命而不容一毫人为。才见其有未尽善处。便无食其食之心。此乃所以为清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62H.gif)
尊德性上四句下而字。下一句下以字。语类曰而字顺词。以字反说。条辨曰而是相对言。以是相须言。(止)云峰说上下股。
下而字处。大者先而小者后。本者先而末者后。此非顺词乎。下以字处。大反为用于小。本反为资于末。此非反说乎。大抵存心致知。元不须分轻重。而不能无本末大小之别。故朱子尝论论语可为人师之义曰。中庸温故重。此则知新重。温故既重则上四事之皆重可见。独下一段则崇礼字下得甚重。礼是天理之节文。人事之准则。最要于德性者也。尊德性居首。崇礼居终。有首尾相应之妙。尊德性者主敬存养。而德性之体以尊。行上说。崇礼者致谨节文。而德性之用益崇。知上说也。鄙见以为此十事。不得已而分轻重。则上四句重在上股。下一句重在下股。若胡说则反类失序。恐非子思之本意。
言礼或以恭敬。或以辞让。
此主明性善之本体。故不言端。彼主扩性善之妙用。故特言端。而礼之体恭敬较肖。礼之用辞让尤切。盖礼者敬之理。而辞让其大节著见处。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62L.gif)
古有虞变。而今只有练变。然父已葬而母亡则常服母衰。入父殡亦不易也。(古礼斩衰已葬之服。轻于齐衰未葬之服。故依父未葬不易斩衰之义处之。然今无虞变。入父殡服父服亦无害。)母已葬而毕虞则还服父衰。惟入母殡服母服也。父丧练则当祭而受练服。卒事而服母服。惟入父殡服父服也。母丧练则当祭而受练服。卒事而服父服也。惟入母殡服母服也。父丧既祥则当祭而暂著缟。卒事而反丧服。禫时以缟服入哭。当祭而暂著纤。卒事而反丧服。祫祭时以白巾布深衣行祀。以示前丧有终。祀毕返丧服。此乃偕丧持服之节也。但今人误看反重服之文。有常服斩衰之疑。而其实则斩衰既练之服。反轻于齐衰未练之服也。丧中无吉祭之说。世皆从之。而南溪曰问解虽有不可行之说。此以斩衰正服而言。齐衰服中何可以不行父之祫祭也。纤缟之变。古礼明的。而今或嫌于骇俗。只以孝巾深衣行事。其说出于明斋。然非礼之正也。但卒事反重。未见偕丧之意。服母服时。特留斩衰之要绖。服父服时。特留齐衰之要绖。略仿包特之制。未为不可耶。小祥后衰裳中衣都不练未详。所谓练冠见间传。练衰见服问。练中衣见于檀弓。不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63H.gif)
答李应赉
金刚归。先得仁兄书。见道三层之说。尤契鄙怀。但见道固有似乎登山。而登山者未必皆见道。故鄙人于金刚之游。兼有此三层时节。始而登隐仙台。但望其东一面。继而登白云台。但望其西一面。及登毗卢绝顶。万二千峰罗列膝下。全体胜妙之景。殆无所不见。可谓极天下之壮观。而及登歇惺楼天逸台之日。云雾迷茫。峰峦出没。白衲老僧以锡杖遥指曰某峰某峰。此特依俙之见。而闻人言而信之者也。贤兄既未尝登是山。而欲信鄙人之言则所作毗卢三诗足矣。谩以写呈。其馀只望一面与随僧一指之处则不必观耳。承书有日。恪惟韵体清适。庇致普迪。舜华录中。时有盛说付至。而往往占得多想。玩味之深。日益超然矣。震相东游七十日。周流二千八百许里。历数名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63L.gif)
答吕伯茂别纸
顷托变节。归考礼书。援例措辞。极涉僭猥。窃谓祫祭前造成四代栗主。前一日涂粉题面毕。先以纸榜书揭五代祖考妣神位。次奉三世栗主于其下。妣位则曲设于东序。各设酒果以奠。仍用告辞如左可耶。顷有先告后题之说。而更思之。此为便顺。
当日出主告辞。亦以一纸列书。以及妣位。奉至祭所。更奉考位。联卓于妣右以祭。祭毕纳主时乃合椟。
祝式依备要。代各异板。而五代祖位下。去神主当祧埋于墓所八字。但云烝尝永撤。不胜感怆。合祭新主祝。考妣位列书。而其文则显考丧期已尽。追远无及。今以吉辰。式遵典礼。隮入于庙。配以先妣云云。
前一日题主告辞。维岁次云云。(四代列书。以及妣位。)伏以昔际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364H.gif)
考位既不入庙而别奉。则亦当设奠以告。(头辞依前)伏以我家旁落。祭不立主。恭惟孝思。每庸悲悷。小子承听。敢负遗志。追造六位。爰及先妣。今既奉妥。明将合侑。继序递升。深增痛慕。
答许圣模
昨秋南游。喜见古心之士。直道相与。别久而未能忘也。七月旬间。始承四月出惠书。副以和章。盥诵数回。恍若羾清风而涤晚热也。仍审省事增裕。良庸慰泻。震相志业无成而精力已替。至于馀事之文。亦有笔退之叹。前秋鄙诗。已是忙中应副。殊愧镇楣之示。况又斋记之托。难于心诀之发挥。然尊谕此勤。忘僭构呈。倘无具眼之议其后欤。要之耳剽不如心得。口传不如脚踏。毋徒以耄言为农马。而反求吾易直之心。事事上顺理做去。此为实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