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x 页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书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22H 页
答宋康叟(丙辰)
顷来劄录。尽有疑得好说得紧者。如此积习用工。将何理之不透。更望益加展拓。不使有鼓罢树拔之势。僭以謏见。略此条答。如有未尽。十回驳正。继此不住用工。随录俯示也。
  别纸
 若有所不通则意味自不能浃洽。如之何浃洽然后易一书乎。
意味浃洽。在乎所读之通熟。其间节目之难解。固当渐次条析。其终有所不通者。亦姑放下。更就易知易通处温习之。令意思长长地新则自有浃洽之味。始可以易读佗书。然心平气和之际。更为究研乎向所未通者。如是用工而已。
 欲为时文则有钝敏。而为学则无钝敏。
为时文为学。亦无二致。到得人力胜造化处。一也。
 看讲解不可专徇佗说。(止)遗书中语。岂无过当失实处。
讲解即诸经讲解。遗书即程氏遗书。盖讲解固出于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22L 页
前贤。而不能无是非。遗书门人所记。亦不能无差失。若一例尊信则岂不自误误人。讲求其是而决去其非。辨正其误而服膺其善。乃所以尊贤也。设使己见不明。疑之妄辨之僭。初无加损于前贤。而专事曲徇。则非徒己无实得。前贤亦受其掩蔽矣。恰似小人逢迎。外似尊君而实则慢君。此方是放恣无忌。
 后学未曾识目前大略。便要说圣贤。
东莱尝与朱文公共编近思录。首之以太极图说。仍言学者之于性道本原。当知其名义。有所向望。盖性命之梗槩。固当先知。而其理精深。难于说得透。故于此又戒之。夫初学虽于大原上。略绰见得。而既于下学处。犹未习熟。则要说性命。便非循序。当默修而实践之。以造乎高明耳。但鄙人元无悫实之工。而骤究性命之蕴。𨓏𨓏说得颇横肆。深愧躐等而无益也。
 解经须还佗成句。次还文义。(止)添重字不得。
还。返之也。注经者不要破碎拖长。须于造语之际。先还佗见成本句。更还佗元文正意。不可别添重字。重字是实字。无紧要字。是虚字。虚字无义。故不害正义。实字有义。故却害正义。
 程先生解理皆在解语内。某集注理皆在经文内。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23H 页
凡解经文。当解其正意。使元文之理自明。理在解语内。是自说道理也。理在经文内则经文之理。由己解而益明也。程先生之说道理固甚好。而于经文上。终不若朱子之衬切。
 合只书甲子。而分注年号于下。
以蜀为主者。正论也。附注年号者。初间未定之论也。吴魏年号。虽不可不分注。而章武几年则只合大书甲子之下。故纲目用此例。可见其得正。
 程子曰学之而不养。养之而不存。
孟子曰存其心养其性。此存养说之所本也。合看则一事。贯动静而主乎敬者也。分看则二义。养以充养言。存以保存言。学而不养则学为无实而终于口耳矣。养而不存则养为非真而流于漭荡矣。
 一动一静。无时不养。莫是指圣人地位否。
学者于身心动静之间。无时不养。养之熟则不患不到圣人地位。养之岂非学者事。有时而不能养则敬为间断矣。初学虽难遽无间断。而其立志做工则当以无时不养。为己分事。岂可诿之于圣人地位乎。
 涵养持守。
涵如水之浸涵。而养又如木之培养。持如器之护持。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23L 页
而守又如城之保守。何必养与守为无依据。而涵与持独可玩味耶。涵养所以居敬。涵泳所以温理。所就而言者微不同。而其机相因。涵养其所已存。涵泳其所已知。故间著如此二字。
 敬贯动静。彻上彻下。则不只为涵养之一事。
涵养二字。亦固贯动静彻上下。未可以对省察而单言静处赚看也。养耳养目。表之养。养心养性。里之养。表里交养。其要在敬。何可谓敬不在这时养耶。
 先存养后省察。(止)人须是学颜子。
以用工而言则存养居先而省察较后。以心之动静而言则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存养而省察。省察而存养。终则复始。循环无间。而君子之学。主静而养动。故先存后察。其序固然。而既察后存。虽谓之反本复初可也。孟子才高。如说操存求放心养性等处。却不曾说到下手处。不若颜子之克己复礼。博文约礼。真切下工。为学者之准则也。须看佗不迁怒不贰过。无伐善无施劳。得一善则服膺勿失。知不善则未尝复行。是甚么用力处也。且如道性善。虽发前人所未发。而未说佗矫揉气质。复其本善之节度。此亦是无可依据。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24H 页
以正对中则中为重。以义配仁则仁为本。
周子本旨。中仁属动而正义属静。以主静意看则正义为重为本。朱子图说解用此意。而其谓中为重仁为本者。乃一时未定之论。然四者之外。非别有主静一段事者则不可易也。中仁是阳动属木火。正义是阴静属金水。静为动之根。而主乎静所以养其动。何谓四者之无关于主静乎。
 敬字工夫贯动静。而以静为本。(止)不静则无以用敬。故静为本否。
天地之化。不专一则不能直遂不翕聚则不能辟施。此便是静为本处。是故君子之学。固无间于动静。而亦必以静为本。敬者一心之主宰也。动静固皆主宰。而体立于静。用行于动。体非本乎。静存此性。动察此情。性非本乎。若谓不静无以用敬则却无动时敬矣。朱子曰主静所以养动。又曰静者养动之根。
答宋康叟(戊午)
客腊一书。洒洒名理语。剖析之精深。规警之婉切。足令耸精神而开襟抱。仆每到花山川水之间。见朋侪盍聚。辄以道义相策励。经旨相磨研。以是为日用之常。无异农夫之说农。绩妇之说绩。其心未必尽诚。其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24L 页
言未必尽是。而要之不愧于儒士之名。独江右风气异于是。以讲道为要名。论经为生事。谩辞谜语。许以疏通。冥行浪走。诿之情实。盖昔时厚德先辈。务默修而黜虚誉。崇近思而戒远骛。流风馀韵。非不笃厚。而柰何一变之后。反不能学佗渊悫。而徒持往日之戒。恶名而自沮。舍道而不求。骎骎然胥溺于下流。一有聪明才慧之士。研究义理之奥。讨论贤圣之旨。则众怒群猜。指作无用之曲学。阻人为善之路。妨道术败风教。其弊反甚。今座下不以仆为空疏迂滞。辱索其讲说而宠赐条析。尽有发明。尽有谛到。深所叹服。有副宿愿。幸益加勉厉。使吾党有所赖也。
  别纸
 浩然章宰我子贡善为说辞以下。似与本文不相贯续。凤乃曰此为说出孔子张本。终以有若之言结之。以为我岂止于不动心而已。以此仰质于坪上。答曰宰我以下。因问者之意而答之。岂有意于我岂止于不动心而已耶。何者为得欤。
我岂止于不动心云云。话头太迫切。微涉矜大。似非孟子之意。然不动心。在鲁论则为不惑而已。未便到从心所欲上。孟子所愿则学孔子。决不以不动心为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25H 页
足。下文便说是不难。可见首章之由告,贲,黝,舍,子夏,子襄而说到曾子约处。所以著不动心之原也。知言养气。所以著自家不动心之要法。而终以圣人复起必从吾言者。毅然自任。公孙丑又以宰我以下质之。承提出一圣字。故下文便说不敢当之实。然孟子之志。未尝以第一等逊与人。故游夏颜闵。并以为姑舍是。伯夷,伊尹。亦非所愿学。而专说孔子之圣。凤乃所言。略有其意。但未畅耳。坪上立言。简而淡。所以不能回凤乃之意。逢场试以吾说叩之如何。孟子自言吾未能有行。乃所愿则云云。可见目前造诣。非以颜子以上人自处。而其志则便要做孔子。盖君子之自处甚实而自任甚大。岂若得小为足之浅丈夫哉。
 其偏其全。皆其本然之性。
本然之性。乃指受生以后自然如此之性。非有以超乎形气之外也。则人之性全。人之本自如此者也。物之性偏。物之本自如此者也。初非有性之后。气拘欲蔽而偏其本全也。若周子之言性。先言五行之生。以著其气殊质异之旨。故程张因之而说出气质之性。与子思直从天命原头。不犯气而立言者。不亦异乎。
 一者非此与彼为一。即五行之各一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25L 页
各一之一。虽非此与彼为一之一。而此亦一性。彼亦一性。所以谓之各一。则这一字岂非有性之同乎。朱子释之曰各一其性则浑然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太极全体。其可不谓之本然之性乎。细玩盛说。每以人物之同者。为本然之性。异者为气质之性。然言本然时。纯善则同而偏全则异。鄙所谓有性则同。为性则异者也。盖本然之性论偏全。气质之性论善恶。而今此五行各一之性。言之于善恶未分之前则未可遽以气质性目之。特五行字已带得气殊质异之义。故程张之说。因此而起耳。木有木之性。火有火之性。金水亦然。各循当然之理。非有所变于气。如附子之热大黄之寒。朱门直作本然之性。则况乎太极全体。何尝杂气而言耶。
 人之乘马而出入。喻太极之乘阴阳而动静可疑。(止)动静者。阴阳以前物事。出入者。有马而后物事。
盛说疑得甚精。说得甚密。可见近日晓解之长长。深庸敬叹。但鄙说亦自有段落。先辈之以动静为马者。掉了本原之妙。而专说流行之迹。固为可欠。而一向于本原上悬空说去。则亦恐理不周遍。无所据依。故直释所乘之机则太极之动静。为阴阳生出之机。此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26H 页
就天地大原上言之也。泛论动静之用则曰太极乘阴阳而动静。此就见在事物上言之也。且人马之譬理气。只取乘随之义。初未有理生气底意思。活看可也。鄙亦非以此出入字而释机字地头。特以明以动静为马者。既不协于本原之妙。又不当于流行之实耳。细看则当知。
答宋康叟
顷执事病余文多对偶语。有不类古文者。盖亦爱其才之不至于愦愦而激厉之。使能陶冶而至于古也。待我厚矣。期我之远且大矣。然仆乃今人也。才不逮古人万万。而不能如古人读尽天下书。以博其理趣。又不能如古人遍游名山大川。以鼓发其气。乃以出入四寸之馀。骤学古人文。虽使摹拟之工而蹈袭之精。只样得其外之文。而终欠古人风神。语益似而旨益远矣。盖亦妄效而为之钩章棘句。鉥目刿心。毕竟是东野之陋。以艰深之辞。文浅易之说。子云犹未免。况其每下而裨取剽窃。成就得假面傀子耶。于是乎知古文之不可剿而学也。又略见本之在道。不当倒去费力于其末也。故遂乃专精于洛建之书。而探赜乎义理之原。诚以理无古今。犹可穷之而诣其极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26L 页
近年以来。心目之间。如有了然而不乱者。自家之心。虽未能与理为一。而尚见到古人之文与道为一处。玩味之久。路脉渐熟。𨓏𨓏心融神解。不知手之舞足之蹈。及见唐宋大家之以古文自命者。类皆虚辞谩语。乍若可喜。而不堪咀嚼。久而益厌。盖其为文而不本于道。影外窥测。已非真谛。而探奇剔怪。胡叫乱喊。苟以工其文而害道弥甚故也。吾心之取舍既决。而渐觉气味乳入。痼癖于心近之中。沈淫于性命之奥。稍有一斑之窥。辄生著述之念。随意纾思。放笔恣言。横竖说理。务有以发尽无馀蕴。文之古今。又不暇恤也。吾为吾文。聊以自憙而已。读力未至而论述太早。实行未逮而空言无补。此乃吾所以自病。而世之人皆知之矣。若其病之以排偶则固亦推借之过。而其实又有未然者。请试言之。夫文者。以理为主而以气为补。理寓于气。自然有动静体用之分。流行待对之别。静而为体。阴为之器。动而为用。阳为之器。阴者偶也。阳者奇也。自其流行处看则理一而气亦一。然自其待对者看则气分两而理两在。无独而必有对。况复以气一而对理一。亦不可谓无对。则天地之原。造化之妙。何尝独任其奇而无待乎其偶哉。圣人之经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27H 页
纬天地模范造化者。亦此文也。文果有奇而无偶。有独而无对。则与天地造化不相似。而与道为二矣。是以文莫古于典谟。而典谟多对语。亦莫高于系辞。而系辞少只句。准之六经四子。莫不皆然。降而战国之末。道术分裂。吊诡之士。务作惊世之谈。乃以奇邪峣侧之辞。驰骛于一时。然亦未尝全没对语也。西京之文。号为尔雅。而不免战国之馀习。时露其奇峭戍削之气。而其文之至者。亦未尝偏于奇也。自夫赋策考试之法行。而文体渐卑。委靡至于六代。抽黄媲白。骈四俪六。天下之文。日趋于对偶。此乃愆阳之极。沴阴反盛。尚奇之甚而翻之为偶者也。惜乎韩柳两家。但知文体之当变。而不曾本之于道。抗赤帜以号于天下曰。吾为古文。而亦不过离剔其句。生割其字。孤立只行以为高。梯虚步险以为奇。然鞣长平鏺广济。难掩好怪之本色。而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尚袭六朝之绮丽。此可付之一噱。而其集中最粹处如原道梓人传。亦不在此科。特文而离道。正者少而偏者众。终无以夺时好而一洗之。自唐末至宋初。一直是二人者之所曾唾斥。而其稍出头角者。狂肆险怪。只学佗不善处而已。及夫周程张邵朱六君子者作。而文与道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27L 页
始合。若太极图西铭。若易传经世书。实是命世之文。浸浸乎系辞中庸之旨。而子朱子又集其成。平生精力。尽在于章句集注之间。固未尝以作者自居。而细读其文。体制之纯正。理趣之精密。自可知已。然而气数已漓。邪正迭作。苏陆之学。旁骛乎其间。宗苏者浮薄险诐而为道之阳沴。祖陆者包藏矜悻而为道之阴邪。以至皇明之衰而极矣。整庵之笼罩。阳明之矜夸。并出于陆沧溟之峭刻。空同之轻佻。俱原于苏。文章之一败涂地。莫此时若。而渠辈跃跃浮浮。自以为轶唐宋而肩左国。毕竟剿而赝三字。为其断案矣。大抵有道之文。行乎其所当行。止乎其所当止。对说处对说而非有意于对也。不对说处不对说而亦非故为之不对也。若夫只要变对偶而不免于险棘生割。则是为独阳而无阴。有道者所不能。若又句句而对之。字字而偶之。一任双关做去。则是为独阴而无阳。有道者所不为。独阴独阳。其不能成造化则一也。余观近世之文。有二涂。畸斜逼仄。自以为先秦而失之伪冒。依阿吞吐。自以为洛建而陷于流遁。没模棱者谓之涵畜。而直截任道。未免于粗露之评。太局促者谓之简当。而详密说理。或涉于支蔓之讥。此乃古道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28H 页
之不竞而然也。道之不古。安能其文之独古哉。若余之文。理弱而气馁。先秦笔力。梦想不到。而欲学洛建。尚歉根本之未完。既非适用于今。安望其符合于古。顷于拟疏之作。全用陆宣公奏议法。盖慕其忠诚恳切。辞理明白。有足以动主听而合时宜也。其佗鄙作。窃自谓得于朱文者为多。亦何尝苟为点对。一如时文之为耶。吾兄年力方强。才资紧笃。读古书慕古人。直当存心古道。而力行以及之耳。何必以古文云哉。
  别纸
示来疑节。遍考礼书。未见明證。此乃人家所罕有之事。震何敢语变哉。但变礼每多旁照行之者。寒冈先生曰神主因兵乱未保。诚为痛闷。追造于亲尽之后。恐未合礼。支孙之亲未尽者。虽为之权奉。而追造代尽之主。亦似未安。盖造主之礼。主乎宗子。而宗子代尽。不可追造。奉祀之序。属于长房。而长房亲未尽。不可不祭。故冈翁不许其造主。而特开权奉之路。夫遭乱失主。而至于代尽。则其间已屡年阙祭矣。犹于事平之后。支孙设祭。以尽追慕之诚。则值家故不得已埋主者。想其至痛在心。何曾安于阙祭。今在长房之地。诚有可伸之义。大抵长房递奉。程朱以后不易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28L 页
定礼。则既知其为当然。便可设祭。继述先志。修举阙典。有何直情径行之疑乎。但鄙意则不先告由。忽设纸榜之祭。亦欠事神之道。恐当前期以酒果。具由告墓。以宗子亲尽。礼宜迁奉长房。而当初迫于事势。遽有埋主之举。到今次长房某。觉其违礼。将以纸榜行祀。定为年例。即事之始。敢告厥由云云。而造成纸榜于墓所。引灵到家。安于净处。节朔茶礼。如礼先行。忌日则虽设纸榜。三献备礼。恐无未安。国制果有祭三代之说。其后士夫家通祭四代。 朝家不禁而许之。已成典故。礼案既成。有难别议。又必谓先世已行之规。不宜擅改。屡年未行之祭。不宜忽设。然来谕既谓中间事势迫不得已之举。则初非永永遵守之礼。事势可伸之日。岂容不勇行以从礼乎。举一阙典。百美俱完。顺天理而合人心。请勿疑焉。且高祖位虽或诿之国制。不欲设几尽之祭。而曾祖则更无佗辞。既祭曾祖则亲未尽之高祖。又安得不祭耶。来谕曰既往之误事。不可追悔。然由前则迫不得已而失礼。由今则可为而不为。此便是今日之误。不可诿之既往。告由因墓祀最便。但既知其失。则一日废祭。为一日未安耳。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29H 页
答宋康叟
理字兼善恶说。仆辞不达意。而高明亦有听莹者。盖理纯善无恶而已。其恶者气为之也。然气之生。根于理。理之发。乘其气。自理而看则善者理之嫡也。恶者理之孽也。木之瘿赘则赘矣。而不可不谓之木。玉之瑕疵则疵矣。而不可不谓之玉。但谓之恶者本非恶。本皆善而流于恶耳。是故程子曰善恶皆天理。朱子曰虽是妄。亦无非天理。勉斋曰原其所以为恶者。亦自此理而发。若别有恶。与理不相干。则是有性外之物。而数君子者非欲奖其恶而成就之。不如是则理有欠阙。择执不精。而反害其明善之宗旨也。仆尝说及乎此。而今来盛录。有未尽曲折者。若直曰理亦兼善恶及先有恶之理。则是荀卿性恶之论也。岂有是哉。至若治日少而乱日多。善人寡而恶人众者。仆尝以此明气强理弱。作用反重之势。非以乱多而恶众者。为天理之本然也。仆平生以主理太过。见讥于侪流。而今于执事。反以主气见讥。信乎道之难明也。高明说中。天下之事亦未有循理而为恶者一段。平正的确。深所钦服。望以此意推究于心性情志之间。一一寻出脉络也。顷论人之孝于亲寡。慈于子多。仆说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29L 页
今未记得。而槩谓此乃理不胜气之致。大抵五行相生之势。顺于我生而逆于生我。水能滋木而木不能滋水。木能炽火而火不能炽木。火能生土而土不能助火。土能生金而金不能助土。医书所谓虚则补母。实则泻子。亦是理也。吾兄于此。不免有气常掩理之论。而反不致思于气之缘何若是何也。善恶无二源。恶只是善之偏耳。程子所谓过不及。便如此者也。高明于此。不免作相对为两物看。政恐反堕于胡氏善恶几之失。未知果加另思否。小学入德说甚好。从今饱读而受用为未晚。幸于此著力。使鄙人之老大无得者。得以相观而善则为赐大矣。言行录誊写之际。多有著味处云。甚好消息。早惠临枉。对勘一遭如何。大凡人不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今有业时文而鉥心刿目者。有赌奕棋而专心致志者。有营财利而费心劳力者。此等处曾不以丧志为戒。而乃独于讲究义理。论述性命者。龂龂不已。还可好笑。来谕曰为文者。未始无可据之理。理果如是则乌在其至善也。理气说。尤难一字放过。误一字则其害甚于医书之流血千里。非理之理。果可据乎。紧密之过。易致滞陋。疏通之失。或骛空高。我韦兄弦。以是相勉耳。勿把作高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30H 页
奇玄妙想。且夯做平易白直工。横竖说洞见大原。坦易心常在顺境。仆尝一书柱联以自警。兄亦书揭之恐好。
答宋康叟别纸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注。
王勉说今本作不信不果。然小注辅氏正引作必信必果。其为板误无疑。
 人皆有之。
有之之之。虽不是勉彊存之之意。而与下文得之失之两之字相呼唤。盖无之而不能用之者固也。有之而不能扩之则终非已有。而有时乎失之矣。章句固有从本体上说。经文有之。从人分上说。
 士冠礼注。家事统于尊。祖在则为冠主。
南溪曰异庙者。不必并告。行礼后。因宗子谒之而已。据此则尊丈为冠主。当告于所奉之庙而行之。若大宗庙则冠后拜谒为当。
 乃醮,
此礼与昏之醮不同。昏则父醮之。冠则宾醮之。醮者酌酒而无酬酢之节者也。古礼有三加皆醮。家礼从简一醮。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30L 页
先拜父母。
冠是重礼。当先明尊卑之序。故既冠先见于祠堂。然后见于父母。则其有祖父母者。先见于祖父母。而后见于父母。为得其序。若昏礼则成亲之始也。故醮子命迎。虽有祖而父命之。女之来也。见婿而后见舅姑。见舅姑而后见其祖舅姑。又三日而后见于祠堂。此则由亲及疏之序也。增解则欲并冠礼而先拜父母。通考则欲并昏礼而先拜祖父母。然鄙见则冠当从通考。昏当从增解。未知如何。
答宋康叟
二先生书类节事。震所廿载经营者。而坐于楮觚。竟莫之遂。所以奉勖于兄。兄如有志则何患不成。但望无欲速无惮烦。先录退陶文。分类各条。以多为主。而名之曰退陶文类选。却以见寄。则当入正传者圈之。冗而可删者抹之。不入于彼而可存于此者仍之。因以送呈矣。兄更以续近思合其圈处。编为几卷。命之曰云陶正传。蔡录中取舍未莹处。仆当任其删补。如是则一举而兄能办两件事业矣。道理公物。兄果为之则何异于吾为之也。誊写一事为少劳。而见解与力量。不须言耳。至于成书则震亦效力于其间。如寒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31H 页
泉会编之例。勿疑而亟图之如何。在类选则天命图心统性情中下图。当在上头。在正传则当以朱子说为首。类选当依朱书节要法。一编文字。不宜分裂。其指意之相出入者。不妨就其重处为主。惟问目更端处。不在此例。其中如谈山水评花卉之类。虽似閒漫。亦依节要蝉声益清例入录。以见大贤风范。若文字出处订释之类。不必入录。如欲考据则别以一册抄之亦可。惟经说中关系重者。不可遗也。言行录则别为抄誊。以备采入于正传。而不当入于类选耳。盖朱子大全。书有节要。文有酌海。合之为节酌通编。类之为浦渚要类。今退陶书只有节要。犹未行世。今若为类选则是节酌要类统会之编也。岂不美哉。此与正传之编。面目自异。故篇目不专用近思例。曰理气。(太极阴阳五行鬼神)曰心性。(四七人道论仁等说)曰存省。(扩充克治主静居敬)曰知行。(如论格致诚正等)曰修身。(起居语默饮食言语容貌威仪)曰齐家。(奉亲训子)曰礼学。(冠昏丧祭)曰交际。(处乡接人辞受取予)曰玩赏。(山水琴壶花卉图史)曰出处。(辞官等说)曰政事。(居官莅政)曰君德。(勉圣学)曰 治道。(礼乐刑政道德功利)曰时事。(如用兵交邻科举等说)曰人物。(古今人物)曰训门人。曰辟异端。曰崇正学。合十八条。此外如有可立为纲者。随见别录。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31L 页
别纸
单拈四端而举其终始则中节者。理发而气不得掩之者也。不中节者。理发而气或掩之者也。若其本色则纯善无恶。孟子所谓非纳交要誉者是也。(全属道心)语类所谓不中节便是恶。已不是情之本色矣。
单拈七情而统说之则兼理气有善恶者是已。理之善者。理发而气顺之者也。(禹谟之道心。中庸之达道。)虽是理发而气或逆之则便不中节。虽不中节而不可谓之气发也。(大学五辟是已。先儒以五者为四端者有之。然只是七情之与四端相似者也。)气之善者。气发而顺乎理者也。(禹谟所谓人心。而朱子所谓形气之偶然。不可便认之为道心 者也。)苟或逆乎理则心失其正。(大学四有是已。)流为人欲矣。虽是气发而理能制之则便自中节。(朱子所谓人心听命。)虽云中节而不可谓之理发。(朱子所谓毕竟是生于形气。)若其实体则好学论尽之矣。外物触其形而动其中者。气之感也。(外感)其中动者。理之发也。(内出)情既炽而益荡者。气之逆也。(末变也即人欲是也。)觉者约其情以合于中者。理之制也。(内出为主。故兼理气说中。亦有只是理发之意。)
合四七而竖说则皆是理发。退陶中图之义也。原于性命之正者。固不待言。而生于形气之私者。亦只是理因形气发。(朱子曰人心。理之属乎血气者。)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32H 页
分四七而横说则四端理之发。包达道在其中。单属道心。七情气之发。该四有在其中。单属人心。此乃退陶下图之义也。由民彝物则而发。故曰理之发。由声色臭味而发。故曰气之发。非谓内出者之有二本也。(此只就发处而立论。指其所主之不同。故退陶下图不曰情。而曰发为。)
通按四端专指理。横竖单并。元无异处。而七情本兼理气。故或单指理。或单指气。单指理时。虽以气发。而顺乎理者不与焉。单指气时。虽以理发。而掩于气者不与焉。若又兼指其实则有主理而发者。有主气而发者。气发而顺乎理。理发而掩于气。皆得与焉耳。今欲为七情气发之论则当祖礼运。欲为七情理发之论则当祖中庸。欲为七情兼理气之论则当祖乐记好学论。而兼理气之中。又可见其实之皆理发。朱子以性之欲。为理之发。程子以中之动。为性之用故也。盖七情气发之说。元从礼运来。而诸先生偶未及此。只以中庸乐记好学论单指理兼指理处为證。故多费辞说而卒不能归一。若使礼运之旨早明。则十义之为道心。七情之为人心。断然无疑。高峰栗谷之辨。何自而生乎。及至大山星湖两先生出。然后稍采礼运之说。以示后人。对四端底七情之为气之发者。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32L 页
有的證矣。(但大山采礼运说。入于浑沦说。故南损斋以此为兼理气之證。亦恐未安。礼运既以饮食男女死亡贫苦之大端。对说于君仁臣忠父慈子孝之大伦。以何谓人义何谓人情发端。则其与人心道心之说。初无异也。)今乃舍礼运而搀中庸以为气发之證者。不亦戛戛乎难合哉。(退陶以中节之情四端之情。合说不杂气之情。而其后大山亦谓达道之情。何曾有生于形气。气顺理而发底意思耶。)或谓七情本果兼理气。则七非四也。四非七也。虽对四端。何得为气之发乎。然一心之中。元无两理交窟。七情所兼之理。只是四端之理。对四端言时。七情之理一边。已为四端之所该。而七情只是气一边也。焉得不谓之气之发乎。况道心之发于理。人心之发于气。既不可讳。则对四端底七情。果非人心耶。又谓心之发于形气之私者。苟能中节。则何不可谓之和。然所谓和者。指其可以为天下之达道。而一身私有之情。终非天下之公理。只得为人心之善。而不可认之为道心。况达道乎。
答宋康叟
退陶集漏刊事。何从闻知也。请略言之。退陶答金而精书。论心统性情中下图。第一书有倒置当改之云。第二书意又与别纸图说相左。鄙人读而生疑。僭为论辨。寄示李谨休。俾考之草本。而果得其实。方信鄙见之不谬。盖先生此图。三次改本。初图则智上礼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33H 页
仁左义右。次图则只改礼智上下。后图则又改仁义左右。最后仍以次图为定本。即今十图中所载本也。校勘之际。前书之随后编送云者。仍录于后书之下。而删去前书末十四字及初图面目。故语脉互相矛盾。位次终无段落。此事极可怪也。溪门诸贤。屡次丁乙。而犹未免欠阙。遂使今图之不合于河洛者。反为定本之归。式至今日。謏浅如震相者。乃得发之何也。然而草本不至埋没。犹得以考据断定。谨休欲为之作一文字。若尔则虽不敢釐正于本集。而亦足传示于来世。岂非千古之一快耶。赵倅家疑节。既不得的知里面。难于立言。而但少二岁取后。犹为非礼。况加二岁者乎。其为不可明甚。虽疏族中如有昭穆相当。则当不以其疏为拘。如或今姑无而后可有。则虽令已没后从孙摄祀。以待立后之期可也。大祥后书疏。仍前不改。有礼家成说。寒冈曰家礼大祥后无改之之文。必是仍称孤哀。南溪曰禫前主客。皆当称疏称孤子。称疏则其仍书稽颡亦明矣。而今俗有禫制人之称于未经禫制之日。恐涉未安。
答宋康叟
学体字勿复云云可怪。学有浅深高下。自小子以至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33L 页
大人。皆可承当。为学而讳言学。何异为农而讳农为工而讳工耶。敬义章条。诚宜细绎。而读诵则数日可了。体行则终身不尽。今若吟讽一遍赞叹一场而已。则虽曰单方。其于不曾一顿服何哉。且道理甚活。不可局定在一处。敬义二字。固是圣学之真诠。千言万语。走它不得。然今必欲除却百书。兀然注意于发挥中一条。以为终身诵之之资。则六经四子。皆可焚坏。而只留得坤文言八字足矣。细究此病。只从厌烦取简处出来。幸留意少改节度否。至约之中。至博者在。理固然矣。而孟子不曰约学而略说之。将以推说博。则立言之意。居可知已。近世学者。才资不及古人。万殊之理。包罗不得。而但见一两条好语。便揽作家计。用工偏枯。修辞笼罩。半间不界。过了一生。只窃得乡里间好人之名。兄果有泛博之病则吾言自不如此。惟其恐止于偏滞。故深欲其展拓地步。而陶山夫子。心法中正和粹。文章平易洒落。最易于开发人。所以奉勖。非苟强之以所惮之类选也。
  别纸
克己四勿之说。近更思之。集注说有可通者。盖耳目口体。各有私欲。耳欲闻靡曼之声。目欲接妖冶之色。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34H 页
口欲亵言。体欲妄动。此皆非礼之极。此念才萌。便即克去。勿使之发作于外。所以为克己之目也。故朱子以己之私。释非礼字义。初非以外面事物之不正当者。搀谓之己私也。如是则奸声乱色。不可遽谓之非礼。兄说得之。而直待我视然后为非礼之色。我听然后为非礼之声者。又恐未然。苟如是也。奸声之入耳。必须侧耳详听。成其为非礼之声。乱色之触目。又须定目审视。成其为非礼之色然后乃施勿之之工。得无如涉水者之欲试其深浅而先自陷溺耶。外累才接。内欲便萌。即此一念。已涉非礼。视听言动。是指有心时所以下勿字。若其耳目之偶相揍著。是无心时。苟其无心。有何可勿耶。从前看得非礼字轻。误疑集注。而偶因一事上体验。见得此个境界。恍然有悟于本旨。始知不体验之言。终难贴实。益切反躬之惧耳。
 退陶答寒冈问。摄主妻为亚献。得无嫌于冢妇。
摄主妻之为亚献。何嫌于冢妇。盖礼舅没则姑老不与于祭。子妇代为亚献。姑虽与祭。特位于前而已。则今于此礼。弟代已亡之兄。弟妇代未亡之嫂。以成外内之官。而冢妇特位在前。无替其主妇之名。而尊之如传重之姑者。不亦宜乎。但有可疑者。此条既以当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34L 页
避嫂叔之嫌云云。为似然。下条注更以兄为亚献。主妇为终献者。为恐当如此。此主妇是亡兄之妻则以冢妇而行终献。以丘嫂而后二叔。极涉未安。若是摄主之妻则冢妇有在。不可遽夺其主妇之名也。寒冈问辞以丘嫂为主妇。答条反以摄主妻为主妇。亦似未然。细观此集。往往有后人添注处。此注恐非先生之言。季为初献。季之妻为亚献。仲为终献者。道理至当。先生之谓恐当如此者。疑指此也。
答宋康叟
韬晦二字。自是好语。而亦必有可韬可晦之实。然后不至于自误误人。今夫衣锦尚絅。以其至美之文存乎中。正好守之以质也。若本衣褴缕而徒以襌布裼之曰吾恶其文之著。则乌在其温而理淡而不厌者乎。且有宝剑于斯。冲星掣电之光。剸犀截蛟之利。不可轻以示人。所宜藏之于匣。若乃芒钝刃缺。初无一割之用。拊鞘而语人曰吾不欲衒吾有也。则宁不为识者笑乎。今之以零知碎行。遽自㬥外。窃取名誉者。可耻之甚。固无足道。而其以韬晦自命者。往在悠泛卤莽。自知其无所发明。而虚作遮盖。巧占便宜耳。
答宋康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35H 页
来谕深言泛博之病。因以规警于我。此意甚厚。似未有深烛其本末者。请复言之。鄙人之学。较世之得小为足者。诚似浩汗不收。而若其自知则殊甚寡约。盖古之君子。于天文地理律吕兵阵。皆能究其源极其赜。而草木鸟兽之名。靡不辨覈。佛老刑名之书。无不爬罗。而鄙人于此数者。皆阙焉而不敢用意。平生所辛苦而仅窥者有三。曰理学也礼学也易学也。研究心性之精微。以为明体适用之地。往往有足不副目手不从心之病。故旋旋约之以礼。求是于节文之际而受用于事为之閒。果似有规可运有矩可守。而年纪老大。世变推迁。窃有感于消长盛衰之机。近始读易。窥测象数之蕴而折之以实理。会万归一。是为究竟之法。居之而安。玩之而乐。有以忘穷苦之愁。一片心地。保得洁净。循此以往。宜无大过。而孝不能成亲。忠不能致主。信不能先施于朋友。仁不能有济于孤寡。所以于行之一字。不敢诵言及之。然每愿得躬行心得之士。资其相观之善。而亦未有卓然可依恃者。是亦命也。来谕所谓反身穷理。未知有别样方法。而博物丧志则自顾无是也。仆虽疏迂。何尝不量已力。而欲尽穷天下之理耶。辅仁之仁。亦自是吾仁之仁。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35L 页
而但于会友之初。遽以仁言则人为鲜仁而会友之路狭矣。以文会友。致知之事。以友辅仁。力行之事。讲辨义理。将以行之。世岂有不可行之义理耶。以友辅仁。故吾言详说于义理。为仁由己。故吾言内笃其践履。兄乃歧说之何也。大抵伯公之说。设或未尽。犹有敦厚和平之意。季公之说。虽或得当。每有窒碍之病。弘毅二字之互相弦韦。不可不念也。且目今之无约可守。只缘欠个博字。而这一字还是救病之药。盖识进而量自弘。理明而志益毅。任重致远。决非寡昧之所能当也。鄙人之博而不约。自为可戒。而不博则无所约。兄所以力攻于博而归重于约。只是惮烦求𥳑之计。护短剋长之意。若使吾因兄说。敛就平实。则易于为力。诚是莫大之益。而兄守兄说。只事掩置。则终于苟简。了无入道之日。为仁由己。果如是乎。
答宋康叟
前书可谓发尽无馀蕴。自以为至诚告晓。宜无难明之端。而今来盛覆。又未见洒然无累处。此道寡谐。实关命数。不可尤人。祇可自叹而已。虽然较之前书。已转得十之六七矣。时于清风朗月之夜。一回思绎。由本及末。期使之互相贯毕。则以兄见解。岂有终不相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36H 页
契之理。惟是之望。大抵理。比则君也父也。气比则臣也子也。天下之大本。惟在于理。故古圣人千言万语。主理而已。气说在所略也。是以言气之详。莫如正蒙。而程先生犹有别处走之讥。盖主气为说。虽使精到。已落在第二义。况不能无失乎。鄙人积年勘究。仅得窥谛。辛苦立命。墨守颇坚。到今白首。岂有挠改之理哉。
  别纸
 理本无形。若谓无这气之前。理独能动静。则是有极而太极也。奚可曰无极哉。
有形之动静。物则不通者也。无形之动静。方是真动静。理之能动能静。何尝有模样乎。气为动静之资。当就分阴分阳以后说。于其生气之际。岂有气为之资乎。苟有是气则更安用生气为哉。无极而太极。勉斋训作无形而至形。以动静言之则虽无动静之形。而自有动静之妙者也。
 气有休息时。理何所依靠乎。阴阳未生之前。亦岂无天地公共之气乎。
此天地生阴生阳之前。固自有前天地已屈之气。而已屈之气。初不用事。太极何尝藉彼死物而生此新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36L 页
气耶。有形之物。必待依靠。而无形之理。岂有方所。朱子曰气有不存。理却常在。天地公共之气。本指人物未生之际。非指阴阳未生之前。引用殊未安。
 朱子图说解三项。皆言阴阳。则太极非截然独立于无气之前可见。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谓无动静之形也。非不动不静。言其有动静之实也。与理无动静之说。大煞不同。周子于阴阳圈中挑出太极。以明先有此理之妙。故朱子解之先言非有以离乎阴阳。而终以不杂乎阴阳为言。则其意可见。且有理便有气。间不容发。则何尝有截然底时分独立底地头乎。若以先有此理。谓有悬空独立之嫌。则是乃认理为有形体有方所者也。
 太极含阴阳之动静。故太极有动静。(止)来录中动静为妙用五字未安。
天命流行处。验得太极动静。果是可通之机。而至诚无息。以理言者也。理果能流行则妙用在是。更何待拈气以贰之乎。太极函动静。只有阴阳之理。未有阴阳之气。气在理中。非其实也。太极有动静。既以流行言则流行者。果非妙用乎。以动静分体用则静体而动用。以函动静之本体。对了有动静之流行。则流行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37H 页
即是妙用。此当随处活看者也。朱子尝曰静亦动之息。故一动一静。皆命之行。程子以妙用谓之神。神即能动而又能静者也。(含动静则静为主。故谓之本体。有动静则动为主。故谓之妙用。)
答宋康叟别纸
 龟山所谓未发之际。能体所谓中。
龟山体中之说。微有求中之意。故言其近之而有病。延平之学。盖原于此。而先生未能深信。故微婉其辞。谓之不能尽记。更不深思。其曰人虽有无所喜怒哀乐之时。谓之未发则不可。与定论所谓厮役皆有未发者不同。其言慎独然后可及中和。则中和非性情之实德。而得之于工夫到后也。且单言慎独亦有病。此皆先生之所未安者也。来谕所谓有主宰然后未发而中已发而和者。亦有此病。心无主宰者。大本固不立。妙用固不行。而中和之实。得之于天而存之于人。未尝亡也。盖中则性也。和则情也。虽至恶至愚之人。亦不能无。孟子所论性善及恻隐之心处可见。
 致字如致师之致。
致师。出春秋传。然恐与致中和本意不同。盖致中和者。因其固有之德而推极之也。致师者。求致外至之兵也。抑李先生以中和为工夫所成。故其说如此欤。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37L 页
一息之间。便有晦朔。
此论参同契调息鍊气之法。气吸而将消处。是一息之晦也。气晦而将长处。是一息之朔也。滋养真水。以灭邪火。注心脐腹之法也。举水而灭火则火不能克金。而金能生水。复其本性也。医家以命门水三焦火。属肾藏。而肺金生肾水。为天元一气。
 所答杨子直心之全体。
心之全体。以体段言。贯动静该体用而言之。非对用之体也。体立于内者固心也。用行于外者亦心也。盖身有内外。而心无内外。浑然全体。初无间隔。
 
所答廖子晦不忘二字是活句。
沟壑丧元。亦所不恤。则将无入而不自得。达而在廊庙。穷而在陋巷。安而在衽席。危而在滟滪。皆当不忘此心。故谓之活句。
 所答方宾王书。闻道方能理会得。
闻道。即论语朝闻道之谓。盖宾王谓既闻道则更无馀事。而先生谓始闻此道。方能理会得人道从此实著工夫。以行此道。便有多少事在。安得遽谓都无事。
答宋康叟
朱子答徐彦章书曰。未发只是未应物时。虽市井贩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38H 页
夫厮役贱隶。亦不无此等时节。此盖定论也。先生尝引延平说以答林择之曰。人固有无所喜怒哀乐之时。然谓之未发则不可。言无主也。近世有以答林书为定论。而谓合于中庸之旨。然中庸章句曰未发则性也。苟谓有无未发者。则是有无性者也。或问曰众人之心。莫不有未发之时。不以贤愚有别。然则彼所谓中庸之旨者谬矣。答林书以谨独工夫。为涵养之意。又以不能慎独。谓无以致夫中。惟戒谨恐惧然后大本达道乃在我。此皆以戒惧谨独。合为一事。而非其定论也。且谓之未发则不可云者。既非先生定论。其明白可据者。如答胡广仲,许景阳书。语类端蒙录宇录。莫不谓未发之中。众人皆有。则更何疑也。且答林择之后书曰。前日中和之说。看得如何。但恐其间言语不能无病。据此则可知初书之非定论也。
答宋康叟
雪打风囱。岁色凄然。伏惟省事万卫。甥君辈读书声益可听否。顷者垂问。略控謏见。而退溪集适在山亭。未能记其语脉。倘有相左。容俟后日对勘。
  别纸
 天一生水。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38L 页
天者众阳之宗。故阳谓之天。地者众阴之宗。故阴谓之地。天一者天之一也。一阳始生。便有滋润意。是水气也。到得地六成之。然后水始有形质。以质言则水固为阴盛。(六是阴盛)而以气言则水乃阳稚。(一为阳始)此之言天一生水。气生之序也。太极图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质生之序也。太极动而生阳。第一生底便是水。静而生阴。第二生底便是火。此则理生气之原头也。阳变于阴。以生阴盛之水。阴合于阳。以生阳盛之火。此则气生质之坯朴也。若谓天一生水之水。便是水阴根阳之水。则土未生之前。何从有滔滔之水。况金木之确然者乎。退陶书水为天地之所由生。是推本而言其气也。休庵之说。盖谓天地成象之初。水最先成。是推本而言其实也。二说相须乃备。而天一生水之本意则当以退训为正。
 心学图心在。
心在之说。本于正心章。视则心在视。听则心在听。食则心在食。此乃心之应物。随处省察者也。苟不省察。则必有不见不闻不知其味之患矣。然察其不在而使之存在。则是能敬以直之而涵养之实著矣。敬以直内。固属乎涵养。而初动处必须省察。岂可以偏属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39H 页
之乎。栗谷以正心心在。偏属涵养。故答之如此。盖主乎中以察其外。制乎外以养其中。二者之工交须。而心正可言矣。
 敬不可以礼之用言。包得仁义礼智。而为主宰于心者也。
言敬而不本于礼则敬为虚位。不足为一心之主宰。若又偏属于礼之用。则不能该未发之敬。盖敬之于礼。犹知之于智诚之于信。五常之中。仁与义为定名。故无异称。而其馀则皆有别名。盖礼只是敬之体。而敬兼得礼之体用。智只是知之体。而知兼得智之体用。诚亦然耳。且道仁自是木之理。而专言则为一心之全德。偏言则为爱之理而已。然则敬自是火之德。而专言则为一心之主宰。偏言则为礼之用而已。盖四德各专一心。故贯动静该体用看。则敬亦兼仁义礼智如尊说。其标本则是属火之礼如鸣远说。但火之发动。乃用也。非所以言敬之体也。
答宋康叟别纸
 朱书论惟心之谓四句。发明非心之病。而犹以真妄邪正言之何也。
心之全体。太极也。太极无形状无方所。而其妙用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39L 页
神。乘气流行。变化不测。故孔子赞之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朱子释之曰神明不测。得失之易而保守之难。盖道体无为。妙用无方。求则得之。放则失之。出入存亡。在人之操舍如何耳。谓之存而未尝增一分。谓之亡而未尝减一分。谓之出而非走出外去。谓之入而非拽入里来。则存而入者固善。而非心之功也。出而亡者固不善。而非心之病也。今以祭祀之鬼神喻之。操则存舍则亡。犹言有其诚则有其神。无其诚则无其神。诚之有无人之责。而神之有无。非神之病也。出入无时。犹言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神之格。由人之感召。而不格非神之罪也。莫知其乡。犹言不知神之所在。于彼乎于此乎。神之在此在彼。俱是不测之妙。乌可以做病看耶。人能致爱而使之存。致悫而使之著。则神感它和气而降福致祥。人若亵黩而侮慢之。则神感它乖气而兴妖作孽。心之有真妄邪正。亦犹是也。人自病心。心非病人。(人指形气。心指理义。)故朱子断之以非心之病耳。答何叔京书是最后定论。而其中有曰心之体用始终。虽有真妄邪正之分。其实莫非神明不测之妙。虽皆神明不测之妙。而其真妄邪正。又不可不分。盖神明不测。心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40H 页
得于天分者也。真妄邪正。心之判于人为者也。天人合处。乌可以贰之乎。
答宋康叟
穷春忧念。每发于清夜无寐之际。而到今思之。犹未为知之深也。甥儿来。先见瘦容。继受缄书。亦似有戚戚之意。抑未能忍到熟处耶。渊深鱼生。称诵有素。涸辙之困。何至乃尔。世无监河。我亦浮阳柰何。颜曾皋夔。所遇则然。遇有道则颜曾亦皋夔。遇无道则皋夔亦颜曾。但古之贫富。以禄仕言。而今之贫富。系乎人为。生之有道。用之有节。素富者未必贫。素贫者犹可富。吾辈清寒。毕竟疏迂为祟。政所谓以其道得之而当去者也。至于取舍之分。亦当于颜曾身上看。孔子尚能与原宪粟九百。子贡积著千金。然颜子之一箪屡空。曾子亦三日不食。想其相资之际。可以取可以无取处。亦且不取。况于不相悉之地。有竭忠底意耶。仆则当室之际。非不经匮乏时。自有不待言而救急者。今则释负如寄。无一干涉。只有安分于蔬素一段事。设使室里有窘迫时节。非吾所知。亦能超然处之。义所不安。亦可舍之不吝。所以于利害路头。不难断除。非有存养之工而能然也。倘不以放旷见讥耶。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40L 页
答宋康叟别纸(论通书劄义)
 理动静
读通书而见得理能动静。可谓善读书矣。但既曰动而无动。静而无静。而删却下段非不动不静何欤。(此注朱子说最详。详味勿忘则更不为异说所挠。)
 人欲便是人心
曾以大全语类。参考年条。则先生己酉以前。以人心为全不好底。人欲。如徇人欲。自是危险及舍而亡者为人心等语是也。癸丑以前。又以人欲为不全是不好。如既无义理。如何不危。若只是人心也危。两录是也。甲寅以后。始断以人心不专是不好。而人欲为恶一边。如来示所引。不应只下个危字一段。直说人心人欲。此语有病。乃甲寅所闻之定论也。一个天理。一个人欲。即癸丑录。而犹谓人心便是饥思食寒思衣底心。则是以人欲为非全不好也。答张敬夫书以营为把捉底为人心。而又引动以人为有妄。以證人心私欲之说。而南轩卒于庚子则明是初年说也。中庸序固是定论。而答郑子上书。言中庸序。后亦改正。则此序虽成于己酉。而其时论犹未定也。抑所改正。在于甲寅以后耶。若曰人心之危者。人欲之萌看。一萌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41H 页
字便自可通。即中庸序危者愈危。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者也。朱先生廓然大公。心无私吝。故立言有差。屡改而从是。此类虽多。何疑于非定论乎。朱子之辛苦。反为后人之容易。但勤考而精择。则中才以上。必无误知之理。既不可以易知而自多。亦不可以难知而自沮。
答宋康叟(丁丑)
鄙人出入以沴歉而废。事务以传付而忘。惟有几卷残书。可资以消长日。非不知史书之闹热。而必欲讨究者。盖以群经略有成绪。而此为未了案。期欲于目力未竭时。得以究研。故姑置语类温绎之工。而历劄纲目。已至于金文贞所续宋史。但明史则深有不忍于评断。盖万历以上。皆吾不忘之前王。崇祯以来。常若见在之吾君。风泉百世之感。激薄胸里。欲言则心㾖。不得不阙之耳。然古人评史。多博引故实。铺张理致。而鄙劄则直陈其事。达意而已。后观者无所开眼。其于才不逮古何哉。精力销歇。诚如盛虑。而过此以往。又不如今日。安得不汲汲为之耶。人之意思。规模各不同。未可以一法拘也。鄙册俟便可完。传后与否。便属閒商量。心力之所寓。老年之所佔。俱可护惜。且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41L 页
道周礼所载三皇五帝之书。尽没于骊山之乱。鲁论所有问王知道二编。亦佚于硎谷之祸。况于幺么鄙文。宁有鬼神护持耶。尧水汤旱。隔并于两年。贵庄旱田。诚有乘除之理。鄙家所种。非沙覆则水渰。弱儿忧闷。而其父反以高轩六对沧江。老屋七入漏天为兴致。还可好笑。
  别纸
 心纯善之说。
湖中之论。以心为气。仍以湛一之气。当未发之心体而谓之纯善。与退陶说未发安有恶者。正如冰炭。退陶尝曰气何能纯善。惟是气未用事时理为主。故纯善耳。可破此失。今若据理而言。但曰心之本体无不善则宜矣。直曰心纯善。岂不是释氏说。况认心为气。失其主宰之尊者乎。
 周礼是周公自作否。
周礼规模缜密。意思公平。非周公决不能立定此法。然文字则恐非周公手笔。朱先生已言之。
答宋康叟别纸
 朱子集注。何不以配如夫妇之配释之。
语类端蒙录曰气须是配道义。如云地配天。地须在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42H 页
天后。随而合之。妇配夫亦然。饶说盖本于此。未可非也。天下之合而有助者。孰有加于妇配夫乎。且既有合而有助之的训则何必用譬喻乎。
 舍体用而只论费隐亦可。
体用一原。即体而用在其中。费而隐言用而体在其中。所以不同。显微无间。又象上说也。象之显。不同于理之费。引彼證此。泛而不切。故退陶改之。非谓费隐之不可分体用也。章句明言用之广体之微。退陶亦明说理自有体用。
 存养专以静言。涵养兼动静。
以存养对省察对致知。固有动静知行之别。而单言存养则亦可以通动静言之。但不可属之知。存其知养其知而已。语类问静中常用存养。曰说得有病。一动一静。无时不养。涵养亦有单言于静时者。曰惟涵养于未发之前。则其发处自然中节者多。
 答金士纯书不用丁宁防曲学云云。
此引朱子答林择之赴选诗语。然当时新经士祸。修身读书者。例得曲学之名。先生借以言不必巧避曲学之名。许多时相与会心于寒囱一灯之乐耳。观数月丽泽之语。可知为溪斋讲讨之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42L 页
约礼之训曰反而束之。以极其要。
韵书约之训。检也缚也。是皆敛束之意。盖博是开广意。约是敛束意。意正相对。而但训以束。便欠要切之意。故勉斋以束之说。约礼之工。以其要说约礼之功。发明集注之意。尤似分晓。盖束是要之之事。要是束之之意。
 理有所当然云云。
所以然者。理之体。在人则性是也。所当然者。理之用。道也自然。是理之直遂处。情也必然。是理之决定底。志也能然。是理之妙应底。才是也。此说四然。所当然为要切处。虽未能然。当自激昂。纵欠自然。亦须勉彊。当然者既然则自悟其所以然。
 程子四箴。
听箴最简。盖听最不费力。闲邪存诚四字。约而尽矣。视动两箴次之。而制外安内。顺理从欲之外。更无佗道。言箴最详。以其多失而难反也。非法不道。一于静专而已。大率遣辞之际。达意而止。意有未尽则可以加一句。意所未衬则可以减一句。四箴意尽而辞足。乌得以加减一句。
答成圣会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43H 页
南风涨麦。伏惟静体节宣晏重。震相依昔伎俩。而儿行久滞。更切瑕虑。新婿宜久留。而尊喻既勤。渠又欲去。新情颇怅然。观其气岸。颇不草草。而但有失学之叹。大率后生不受文字羁络。易于横迈。仆性柔才疏。亦难骤下钳锤。然义方之下。岂待讆言。惟煅鍊成器是望。洛滨礼会。其间有闻否。前期通示如何。
答成圣会
恪请花辰。静体起居万裕。曾闻有事校宫云。莫劳神用。震相头风挟感。浃旬苦㞃柰何。季君上京。但闻伏閤之奇。近日转闻承 批后疏首下去。新疏首更出。方谋再疏云。而未可的知也。天下事无可为。但人心尚知去就之分。京中士庶之颙仰于儒疏。非比寻常云。可见人性本善。而彼漂漂者。陷溺殊深可哀也。
答曹汉瑞
顷覆许郭两友书。念到座下。三复停云之篇。伻人远来。讯翰勤挚。问寡之意。向上之诚。蔼然于长幅之中。所警乎衰退者厚矣。第推借太过。惶窘更切。仍谂初春。经体晏重。宝婘和吉。深惬慰祝。身多疾患。旁无替干。安得无劳攘时节。但安心定气。一循此理。则学自进而事自省矣。震相以朱书集解校勘。逐日爬栉。太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43L 页
费衰精。年来深以钻研为悔。稍欲损约完养。道内疏举。门中谱役。并以闭户自守为定。而犹有此等役心。殊欠恬静。还可咄咄。山天契事。果已入闻。而一座之设。何敢承当。精舍重修。亦非容易。勉率同志。讲求绝学。是乃报佛恩之要道。居敬穷理四字。座下明知路脉。趯著脚时。其几在我。更安有外此方法乎。惟冀贴实用工。以幸吾党。
  别纸
体有以形体言。有以体实言。张子所谓太虚。以道体言则有。以形体言则无也。朱子曰天无体。以日月五星为体。盖亦以躔次度数而言则谓之有体亦得。以虚空积气不见穷际而言则谓之无体亦得。
天命图。天圆在外。地方在中。举天地芸芸职职之物。莫非受命含生之伦。则不可只于一处看。旧图之脉络。横跨地中。如织席之签。终欠自然。故新图改之。而人通物塞。各有定分矣。天则理也。理字内不必著天字。理本不囿于气。而天命非气所可当。气字内著理字。反有局理之嫌。理以妙之而气以凝之。正合于中庸首句及太极图之旨。
命字则同。而中庸重在性。人物之禀受者也。语(五十而知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44H 页
天命)易(尽性至命)重在命。天道之流行者也。天人一理而地头稍异。
良能与灵。以理之妙用言。中庸之本旨也。造化之迹屈伸合散。以气言鬼神之本色。性情功效情状。皆德字注脚。德只是实理。
存养用敬。非未发之工夫乎。肃然凝然如有所畏者。敬也。何尝著意于敬乎。敬不能无思。持敬之未熟也。思敬而敬。乃是已发之敬。
形气神理之分。固出于勉斋。而神只是理之妙用。形只是气之定体。朱子论邵子触物成四片之说曰。圣人看物。便成两片。愚于此亦云汉儒以五行之神。为仁义礼智。而朱子从之。果可谓理外有神乎。
答李敬章
对贤器。如对其尊府。而讲讨之乐则过之。非意贵星带书而至。审省体万护。深庸慰泻。而屋役浩汗。柱梁未坚。干劳之费神。殊极控闷。然此系贻后事业。暂劳永逸。吉气昭回。惟是之祝。震相衰状多苦。重以昏干有拘。姑未卜日。事不副心。良觉疏散之可吝。胤从来后。日有课业。读易而观阴阳之消长。作表而窥骈俪之藩篱。才资精敏。不烦檃括。夜令课诗。韵格清新。鄙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44L 页
人纵歉奖进之方。窃有相长之益。甚可乐也。但寒厨薄馔。枯淡无比。以渠居养之素。似难堪耐。然不害为攻苦吃辛治身养性之一助耳。
答李敬章
间非无便。而病未能有书。自外归。惠翰已镇案矣。就审省体增卫仰慰。震相强疾作动。山亭之险僻。渊斋之稠闹。殊失调将之宜。而契事圆满。讲会团栾。煞有修辞之益。不知为疲。昨而还栖。始觉惫薾。延婿日近。自多挠恼闷闷。胤君来留数旬。日覸其安详静密。制作精敏。极庸爱重。而缘此家扰。遽尔攀别。名理相长之馀。还就寂寥。老洫无以持循。怅缺甚矣。来旬拟作南游。倘历晤否。
答文圣仲(镇英)
襄树悲扰之夕。已隔三霜。怅昂旧契。每送目南云而已。匪意惠札。落自何边。就审穷居酸薄。世味飒然。君子知命之乐。想能理遣。而诲子式谷。亦不容揠苗喷草。调病进学。无负天衷。此为究竟法。老去受用。想不待躗言矣。震相白首孤立。无地依仰。贱疾逢秋。屡苦风眩。如干佔毕。亦觉意思阑珊柰何。示及礼疑。鄙浅何足以语变。但妻丧期后则祥禫已毕。除灵入庙矣。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45H 页
虽或立后。当迎于过禫之后。而不责其非时之恩可也。如有在室之女而欲行三年之馈。筵几尚未撤。则所迎儿当不敢持华盛之服。素衣黪带。略仿心制。俟再期后即吉。容或可也。追服于丧毕之后。恐未合礼。后丧中不行前丧禫云云。岭中礼家有此说。而禫亦丧祭。后丧葬后。恐无不可行禫之义。家礼增解中此义甚详。幸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