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x 页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书
书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0H 页
与金继孟(兴洛○癸丑)
仆尝从一士友。历数当世志道之士。辄指先偻于执事曰。是立心甚实。制行甚笃。持身处家之际。逡巡有法度。不令而威。不矫而庄。佗日长进。主吾南牌拂者必此人也。客冬承眄。益觉气味之深醇。而粗轻顿沮。敬爱自形。所得乎声音笑貌之外者。盖不浅鲜。归栖穷庐。独抱遗经。旧疑新昧。无处开露。做措修为之际。尤无以依循。古人之以索居寡闻为耻者。果不虚矣。居然献岁而发春。谨问省事承欢。学履增毖。震相奉老饯迓。喜惧交切。而疏迂之性。不閒世务。百冗交攻。寸胶难救。故纸寻数。亦未能专意柰何。仆早挟薄才。粗有文字伎俩。掇拾口耳之馀。研究性命之奥。一斑之窥。时得于豹管。其柰独见易差。群疑难罄。略拈可疑。仰尘崇照。幸细评深覈。以示指一之论。
别纸
人心人欲。道心天理。即程朱已弃之论。而西山心经赞。言人心而必曰惟欲。言道心而必曰惟理。退陶论此曰道心之微妙难明。以性命之理。无形象可见也。
仆尝从一士友。历数当世志道之士。辄指先偻于执事曰。是立心甚实。制行甚笃。持身处家之际。逡巡有法度。不令而威。不矫而庄。佗日长进。主吾南牌拂者必此人也。客冬承眄。益觉气味之深醇。而粗轻顿沮。敬爱自形。所得乎声音笑貌之外者。盖不浅鲜。归栖穷庐。独抱遗经。旧疑新昧。无处开露。做措修为之际。尤无以依循。古人之以索居寡闻为耻者。果不虚矣。居然献岁而发春。谨问省事承欢。学履增毖。震相奉老饯迓。喜惧交切。而疏迂之性。不閒世务。百冗交攻。寸胶难救。故纸寻数。亦未能专意柰何。仆早挟薄才。粗有文字伎俩。掇拾口耳之馀。研究性命之奥。一斑之窥。时得于豹管。其柰独见易差。群疑难罄。略拈可疑。仰尘崇照。幸细评深覈。以示指一之论。
别纸
人心人欲。道心天理。即程朱已弃之论。而西山心经赞。言人心而必曰惟欲。言道心而必曰惟理。退陶论此曰道心之微妙难明。以性命之理。无形象可见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0L 页
由此推之。人心之危动难安。亦以形气之欲。易陷于邪妄也。人心则讨其流。以示克治之端。道心则沿其源。以示存养之机。此说如何。孟子论四端。直指性之才发处。故未尝说及于恶一边。以为非恶其声。非内交非要誉。朱子论四端。统言情之已发处。故以为有中节不中节。栗谷从孟子立论。故曰就其中择善一边。尤庵从朱子立论。故以栗说为未备而兼善恶说。吾老先生则先言发于理。自纯善无恶。而更言掩于气。流为不善者。善恶各有段落。理致尤为明备。如此为说如何。
孟子之四端。独言其从理发者而合乎道心之说。礼运之七情。独言其从气发者而合乎人心之说。此朱李互发之论所本也。横看于既发之后。而辨其所从来之苗脉。则生于气者谓之气发。根于理者谓之理发。而气发者元有所乘之理。理发者元有所随之气也。竖看于所发之处。而指其所由之根本。则情虽万般。而皆是此理之发。此乃退陶之本意。而当时之疑。信竖而疑横。近日之疑。信横而疑竖。其欲致一于大本者。反涉于理气一物之病。而其主互发之论者。又以为理气灼然相对。判然各出。反归心性二歧之病。
孟子之四端。独言其从理发者而合乎道心之说。礼运之七情。独言其从气发者而合乎人心之说。此朱李互发之论所本也。横看于既发之后。而辨其所从来之苗脉。则生于气者谓之气发。根于理者谓之理发。而气发者元有所乘之理。理发者元有所随之气也。竖看于所发之处。而指其所由之根本。则情虽万般。而皆是此理之发。此乃退陶之本意。而当时之疑。信竖而疑横。近日之疑。信横而疑竖。其欲致一于大本者。反涉于理气一物之病。而其主互发之论者。又以为理气灼然相对。判然各出。反归心性二歧之病。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1H 页
如何则可折衷。
答郑建叔
伏惟霜令。哀体动止若何。震相百感弸结。一缕苟延。读礼之工。冀补宿黥。而神精收拾不上。何能研索精微。梳栉疑变哉。顷呈妄论。辱赐反覆。此意甚盛。窃惟哀兄非不以祧位之废祭。正位之权奉为未安。而特以规例难明。情礼多碍。务相讲确。以归至当耳。夹纸瞽说。极知僭率。而以哀座察言之精辨理之明。必无致误于此礼。幸立定成式。俾为世宪。
别纸
所询疑节。礼无明證。盖父丧三年内。母殁仍服期。出于仪礼疏。而主疏说者不伸三年之制。故无此碍。家礼因大祥改题递迁。与祫祭不相蒙。故又无此碍。既无此碍。则其不曾推说及。此固其势也。今哀兄不泥疏说。得伸三年之制。果合情文。深为得之。而独于改题递迁之节。有许多委折。仆敢悉言之。父丧毕后改题递迁。礼之正也。今以母丧伸情。而废此正礼。至于母丧毕后。乃行改题递迁。则父统之重。反有所屈。而亦涉于母在不祧迁之嫌也。此一难也。父丧已毕。五世祖祧出。礼之大节。今拘于未祫祭而不为祧出。则
答郑建叔
伏惟霜令。哀体动止若何。震相百感弸结。一缕苟延。读礼之工。冀补宿黥。而神精收拾不上。何能研索精微。梳栉疑变哉。顷呈妄论。辱赐反覆。此意甚盛。窃惟哀兄非不以祧位之废祭。正位之权奉为未安。而特以规例难明。情礼多碍。务相讲确。以归至当耳。夹纸瞽说。极知僭率。而以哀座察言之精辨理之明。必无致误于此礼。幸立定成式。俾为世宪。
别纸
所询疑节。礼无明證。盖父丧三年内。母殁仍服期。出于仪礼疏。而主疏说者不伸三年之制。故无此碍。家礼因大祥改题递迁。与祫祭不相蒙。故又无此碍。既无此碍。则其不曾推说及。此固其势也。今哀兄不泥疏说。得伸三年之制。果合情文。深为得之。而独于改题递迁之节。有许多委折。仆敢悉言之。父丧毕后改题递迁。礼之正也。今以母丧伸情。而废此正礼。至于母丧毕后。乃行改题递迁。则父统之重。反有所屈。而亦涉于母在不祧迁之嫌也。此一难也。父丧已毕。五世祖祧出。礼之大节。今拘于未祫祭而不为祧出。则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1L 页
匹夫而祭五代。僭不可为也。来喻曰既未改题。而序昭穆则元非有嫌于五庙。然丧中祭先虽无祝。而有出主告辞。礼家许称属号。最尊位忌日。将何以为之。告之则成其祭五代。不告则又有昧然之讥。此二难也。第二龛主面尚有显祖考之题。而新主亦应以宗子名题以显祖考矣。宗子之祢位祭时。如有出主告。则当曰显考。而第三龛亦尚有显考之题矣。一庙之内。主面属号相袭。旷岁弥时。宜改不改。大丧三年之内。既不以受重自处。则固无可憾。而三年已毕。我重已立。则一日因仍。便觉未安。此三难也。当祧之主。仍留不当处之位。而当跻之两正位。久从祔食之列。内丧之无拘于继序。实是一本之义。而反以自己之哀遑。遽废祖庙之礼。则其为未安尤极矣。此四难也。母丧毕后。改题递迁。礼无其文。而告迁祝辞曰先考丧期已尽。礼当迁主入庙。而今于母丧毕后合祭。辄告以此辞。则其为不可明甚。欲用父先亡母丧祝辞。则又无世次迭迁昭穆继序之句。如欲添入此句则又有违于为父丧之旨。杜撰措辞。亦涉汰哉之讥。此五难也。鄙人反覆思之。得此五难。所以有前日冒昧之言。哀兄所以持难者。固亦多端。而要不出哀遑不成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2H 页
事五字。然为父祔祭。自称曰孝子孝孙。以衰服入庙。以盛祭行事。初不以哀遑而废之者。以其父之祔祖。一日为急也。家礼之大祥前告迁改题者。亦以父祖之昭穆继序。一日为急也。其礼亦甚直截。而其后改从横渠说者。乃夫子善殷之意也。晦翁既已行之于身而笔之于书。则设有未尽礼意者。不可以缺于情理而疑之也。退陶亦言祔祭告迁两处。皆主人所自行。衰绖不入庙之说。恐不可为准云云。则凶服行事。未见有亏于礼意也。丧制中许多礼节。初不以哀遑而不行。则今此改题递迁。为父祖正昭穆者。似无难行之端。特祔祭重而告迁轻。故彼以盛祭。此以酒果耳。今世告迁。亦何尝不以酒果哉。特于明日别行祫祭以安之。故愚所以言因上元节祀前一日。告迁改题。递入正龛。仍行节祀。迁奉之家。别设盛祭者。乃就通行节目中略仿而行之。上以全继序之礼。俯不失哀遑之意。而但恨礼无经据。不得已而有直用家礼之说。诚以外此二者则尤无可据耳。来喻中大功废祫云云。似据通考明斋说。而此反为鄙说之證。明斋以迭迁祧埋。虽是重事。期功葬前。不容纯吉。谓当一献无祝而行之。盖齐衰既练之服。犹大功未葬之服。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2L 页
而既以行吉祭为未安。又谓迭迁祧理。无祝行事。则鄙说中不行吉祭。犹改迁者。不为无据。若论践位行礼之实。则自祔祭而已然。节祀时丧服行事。忌祭时主祭去拜。莫非这道理。则改题递迁于父丧都毕之后者。有何不可乎。来谕又以如恐不及于继序之事者为疑。然礼所谓昭穆继序。即父祖之继序。非专指自家之继序。则为父祖序昭穆。犹恐少缓者。天理人情之至也。宁以自已传重之嫌。而不致隆于祖考宗统耶。十月之后。备吉服而行吉礼。乃是母丧毕后正祭也。初不可以父丧始毕为告。则以此时改题递迁。恐无所当。而疑其出于姑息因循之失也。今勿于己身上看。而特就祖庙中求其道理合当处如何。一说之曰或迁于卒哭之后。或迁于吉祭之后者。似谓有迁奉而无递升也。然首龛既虚。而祖祢尚处祔食之列。尤恐未安。其下一说。正与鄙说不约而同。果是谁说耶。然不说及改题亦可疑。有递迁而无改题。则半上落下。恐亦未安。
答郑建叔
示来疑节。哀座既有成说。有成说则有成事。不必更论。而鄙人之终未释惑。当是荒迷之极耳。然其主意
答郑建叔
示来疑节。哀座既有成说。有成说则有成事。不必更论。而鄙人之终未释惑。当是荒迷之极耳。然其主意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3H 页
则容有更㬥者。鄙人尝闻宣城一士人家。曾祖妣尚以亡室题。而三位显考。同处一庙二十年所者。诘其由则曰屡次偕丧。拘于丧中无吉祭。以至于此。心甚疑之。以为礼意必不如此。昨冬以来。留意礼书。始得以究观本末。僭有论述。及至祫迁一节。忽念旧疑。仍为细商。果若有省悟于心者。盖古人以时祭为重。四时常行。而名之为吉祭。所以对丧祭之凶也。故士虞注曰当四时吉祭之月。朱子于家礼。不别出吉祭一节者。亦以丧毕正祭。自用时祭之礼也。今人不行时祭。独于三年毕后。一设正祭。而借称吉祭。故因以为终丧之别祭。而谓非四时之常祭。盖其正祭为急。孟月亦行者。为异于时祭之必用仲月也。然孟月祭者。不再祭于仲月。其实则只是时祭而已。若夫改迁之礼。必在此时者。即期祭除丧之义也。时而祫。道也。祫而改迁。礼也。祫不为改迁也明矣。无故而当祫则祫而改迁。礼之常也。有故而不祫则或因祥之日而改迁。或因祫之月而改迁。礼之变也。循常规而不究其变则礼有所废。不成其为礼。此不可不察也。礼制以通行为贵。而人家之祸变无穷。设有不幸如右所言宣城事及密庵集所载赵氏家事。则其为伤人情而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3L 页
害天理甚矣。区区所以为吉祭改迁不相蒙之见者。良以此也。来疏反以赵氏家事为證。而欲伸无祫不改迁之论。窃恐未安。母忧中不改迁。自是赵家事。初非有密翁之论。则已不足籍而为重。且其究竟则依然是鄙说之左契。何尝有母丧祫祭序父祖昭穆之證乎。密庵则许以未禫之前殷奠如仪。东岩则以为且仿家礼酒果告迁之仪。夫未禫而行吉祭。告迁而不殷奠。俱非常礼。而先辈犹许之者。以其有非常之变也。若使赵氏家早依家礼改迁。则岂有此碍耶。况鄙说则用父丧二十七月终制之后。因节祀前一日告由改题。明日特设盛奠。仍行递迁者。初非专用家礼。而未见其有违于朱子定论也。特一献无祝。为丧中未遑之仪耳。虽无祝而有告辞。初非默地祧。虽一献而致盛奠。又不可谓无吉祭。用意婉转。似无迫切之患。既立此见。特以烦告于哀兄者。大家行礼。足为世宪故耳。哀兄既不采纳。只得休之。而伊后一年之间。仁孝君子之心。亦必种种有惕然而伤。赧然而悔者矣。后丧毕。正祭之日。亦或有情礼疏缓。名实缪戾之叹。目前之观美。身上之便顺。恐不足恔于心也。来谕曰丧中不可行庙礼。而古礼祔祥皆行于庙。的有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4H 页
仪礼可据。丧服入庙。自用属称。祖考之前。亦得以主祭去拜。则此非庙礼而何哉。其佗忌辰节享之不涉于丧礼者。苟无可代。亦许自行。则丧中庙礼。贤圣之所不禁也。特时祭一款。朱子始行而终废。答范伯崇窦文卿二书。尚可考也。盖时祭则吉礼之盛也。丧中固不可行。而改迁则丧礼之终也。谓之凶礼则可。而谓之纯吉之礼则不可。哀兄既许其为至哀绝悲之举。而犹谓无凶底意思。礼缘情起。世岂有至哀绝悲而纯吉无凶者乎。盖丧祭则奠而已。虞卒以后依吉祭行之。故卒哭而谓之吉祭。二祥而谓之吉祭。时祭而谓之吉祭。吉祭初无定名。三献备礼之祭。皆得谓之吉祭也。苟以改迁为吉礼。则亦当以祔祥为吉礼。行之于前而不行于后何也。哀座之谓吉礼者。即虞祭以后用吉礼之类也。愚之谓凶礼者。因其哀恸之实而名之也。不论其为吉为凶。要之为丧中可行则一也。哀座既以密庵说为断案。则不禫而吉。为胜于不祫而迁耶。且赵家已经再期。稍延一两月。自可循常合祭。而密庵犹使之不待丧毕而合祭。哀座则反欲于一周之后。待丧毕而合祭。何其不相似也。祫祭之月。杀礼行祭而改题递迁者。明斋说也。仿家礼酒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4L 页
果告迁者。东岩说也。最长房措辞迁奉者。陶庵说也。此皆朱夫子以后之论。何为不可哉。禫祭追行。今未知诸贤之取舍何如。通国之用否何如。而母丧毕后改题递迁。窃恐非知礼者之所当取也。父丧未毕则其间节忌之享。虽不备礼。而不可谓不成礼。同于父在。亦自是当祭之祭。而父丧已毕则五世之祖泽已斩矣。神不享非礼之奉矣。哀座所谓不成礼之礼。不当祭之祭。不如且已。而行之一期之久。始得成礼于泽已斩之后。设祭于神不享之辰。以快一日之私情者。亦未知如何耳。上元茶礼。见行具馔之品。果下于家礼时祭之式耶。虽设盛奠。自无所拘。其佗哭辞之节。亦当如礼。独一献无祝。不变服不受胙。为异于吉礼耳。心虽无穷。礼则有限。何必违先王之典。而冒行权奉于易世之后耶。震相此论。不合则已矣。而窃恐本意未㬥。重为礼家之弃。故如是累累。倘加恕谅。
愚于此别有疑焉。先辈论祫祭。或谓丧毕之别祭。或谓四时之常祭。果是四时之常祭。则正祭不可行。已有朱子定论。固无可疑。果是丧毕之别祭则行此别祭。示于前丧有终。一如祥除之为。何不可哉。南溪曰不可行吉祭。以斩衰正服而言。盖母先父殁。斩重齐
愚于此别有疑焉。先辈论祫祭。或谓丧毕之别祭。或谓四时之常祭。果是四时之常祭。则正祭不可行。已有朱子定论。固无可疑。果是丧毕之别祭则行此别祭。示于前丧有终。一如祥除之为。何不可哉。南溪曰不可行吉祭。以斩衰正服而言。盖母先父殁。斩重齐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5H 页
轻。固不可行吉祭。而父先母殁。斩讫齐练。似可行吉祭耳。旅轩曰大丧之禫。不可以齐衰之在身而废其事也。释之者曰此必祖禫在母葬后也。母葬未练。犹可为祖禫。则母丧既练。独不得为父祫乎。以此观之。今虽直行祫祭。似无未安。若又以名为吉祭。而不可行吉礼云。则朱子曰卒哭谓之吉祭。退溪曰虞祭渐用吉礼。虞卒亦不可丧中行之耶。愚尝以此祭为本于四时之正祭。故谓之丧中不可行。而哀兄则谓不可谓四时之常祭。则丧终之祭。丧中可行明矣。若谓母丧未阕。先灵亦戚。不可受吉祭。则丧中死者受吉祭。子孙葬前行吉祭。并载于通考。此又非所拘也。愚意序昭穆者。祖祢所处之正礼也。备献祝者。子孙自处之正礼也。祖祢之体貌。初不以仪物之丰薄隆杀。有所加损。吾所以自处于事神之礼者。容或以丧哀不遑。而祖祢体貌之不正当不尊严。时刻未安也。宗子之重。以其为祖祢之正统。而既不能为祖祢正昭穆。则乌在其为重乎。果如来说则祖祢之尊。反屈于宗子。此何道理。且丧中退祭者。例不变服。如依来说追行禫祫。则斩衰既祥之服。不可遽变。缟以待禫。纤而待祫矣。母衰而包父缟。父纤而包母缟。既无追后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5L 页
成服之拘。而四年持制。果何礼乎。
继此而尤有大疑焉。盖虞祔祥禫祫五者。丧中始终之大祭也。其名义必非苟然而已。虞者欲其神之安于主也。祔者欲其神之祔于祖也。小祥有迁庙之节。大祥有入庙之礼。而殡凶庙吉。神道自凶而趋吉。故谓之祥也。既入庙矣。欲其神之安于庙。故设祭而谓之禫。禫者澹澹平安之义也。欲其神之合于祖。故设祭而谓之祫。祫者洽洽孚合之意也。禫与虞对。祫与祔对。皆所以为亡灵保固之也。今之说者。以丧人之变除向吉谓之祥。以丧人之复常履安谓之禫。丧除有节。摧霣如新。此果吉祥耶。慨然廓然。切切馀哀。此果澹澹平安者耶。且同宫之丧。犹行虞祔。异宫之丧。犹行练祥。亦只以葬为限。而葬以往则又无此拘。奚独于禫祫有偕丧之拘乎。偕丧未葬前。固不可行祭。而既葬既练。为亡灵安之而合之者。奚不可哉。如是则禫与祫。三献有祝。备礼以祭。如虞祔之为。亦无不可。但鄙人之所疑于祫者。为出于四时之正祭也。然以朱子四时祭日。墨衰常祀之义推之。则不至有大未安者。窃恐后圣有作。丧中无禫无吉祭之说。或在所废也。仆之所录礼书。今方在祥禫条。而觉得礼意
继此而尤有大疑焉。盖虞祔祥禫祫五者。丧中始终之大祭也。其名义必非苟然而已。虞者欲其神之安于主也。祔者欲其神之祔于祖也。小祥有迁庙之节。大祥有入庙之礼。而殡凶庙吉。神道自凶而趋吉。故谓之祥也。既入庙矣。欲其神之安于庙。故设祭而谓之禫。禫者澹澹平安之义也。欲其神之合于祖。故设祭而谓之祫。祫者洽洽孚合之意也。禫与虞对。祫与祔对。皆所以为亡灵保固之也。今之说者。以丧人之变除向吉谓之祥。以丧人之复常履安谓之禫。丧除有节。摧霣如新。此果吉祥耶。慨然廓然。切切馀哀。此果澹澹平安者耶。且同宫之丧。犹行虞祔。异宫之丧。犹行练祥。亦只以葬为限。而葬以往则又无此拘。奚独于禫祫有偕丧之拘乎。偕丧未葬前。固不可行祭。而既葬既练。为亡灵安之而合之者。奚不可哉。如是则禫与祫。三献有祝。备礼以祭。如虞祔之为。亦无不可。但鄙人之所疑于祫者。为出于四时之正祭也。然以朱子四时祭日。墨衰常祀之义推之。则不至有大未安者。窃恐后圣有作。丧中无禫无吉祭之说。或在所废也。仆之所录礼书。今方在祥禫条。而觉得礼意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6H 页
如此。不能无稍变于前见者。僭论附呈。幸密切评證。
答郑建叔
伏惟番风向阑。孝体支卫。礼课精进否。震相内疾既深。外感乘之。浃朔委疾。几难支吾。嗟呼。式谷之诲。兄我同受。而匪莪之痛。此物偏深。鬓丝龙钟。学业无成。君子之子。谁复名之。哀执事志虑方强。身无疾恙。及今著力。尚可及之。若夫才之敏钝。不必较量。才高气锐者。每易摧沮。而鲁而确者。每多成就。兄如能卓然竖起。孳孳晋修。则其才自足以语上。仆虽空疏。愿附于切偲之末。求有以短长相济耳。示喻理外无事。事上求理。果切实有依据。而但有不谅鄙意者。盖所谓太一者。不必求之于天道高远之处。亦不必求之于繁文乱节之间。窃谓吾心之天理。便是太一。百体之所主宰。万化之所根柢。致知所以明此一。居敬所以存此一。天理本明则物累无得以蔽之。天理常存则人欲不得以间之。主一以应万。会万以归一。礼之所由起也。苟不先著力于本原之地。而惟切切求之于三千三百疑变琐细之间。则糜精费神而未得其要领。不免有承讹而袭谬。认欲而为理者矣。此岂非不孺其本而欲齐其末者耶。寻枝而达根。不若先培其
答郑建叔
伏惟番风向阑。孝体支卫。礼课精进否。震相内疾既深。外感乘之。浃朔委疾。几难支吾。嗟呼。式谷之诲。兄我同受。而匪莪之痛。此物偏深。鬓丝龙钟。学业无成。君子之子。谁复名之。哀执事志虑方强。身无疾恙。及今著力。尚可及之。若夫才之敏钝。不必较量。才高气锐者。每易摧沮。而鲁而确者。每多成就。兄如能卓然竖起。孳孳晋修。则其才自足以语上。仆虽空疏。愿附于切偲之末。求有以短长相济耳。示喻理外无事。事上求理。果切实有依据。而但有不谅鄙意者。盖所谓太一者。不必求之于天道高远之处。亦不必求之于繁文乱节之间。窃谓吾心之天理。便是太一。百体之所主宰。万化之所根柢。致知所以明此一。居敬所以存此一。天理本明则物累无得以蔽之。天理常存则人欲不得以间之。主一以应万。会万以归一。礼之所由起也。苟不先著力于本原之地。而惟切切求之于三千三百疑变琐细之间。则糜精费神而未得其要领。不免有承讹而袭谬。认欲而为理者矣。此岂非不孺其本而欲齐其末者耶。寻枝而达根。不若先培其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6L 页
根。逐影而求表。不若自建其表。兄意以为如何。先儒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愚窃以为主敬为明礼之本。若此可以对越上帝。肃事天君。神明舍里。岂非太一之常居耶。
别纸
言而不语。亦谓其可以无语者也。若其语之而无害于吾哀。则岂容胶守此一说。读书讲学。又是继述之大端。尤不可废。然亦未必尽如常时讲读。皆当以礼为主。而乐章诗篇。在所废也。朱子答南轩书论天下事。又出于不可已。盖此乃乾道六年事也。先生曾经侍从。尝面陈复雠斥和之议。既已移孝于忠。与韦布不同矣。当是时。虞相允文。建遣祈请之使。南轩以世臣之义经幄之任。将入对论修攘之道。因以书质于先生。先生虽在丧哀中。同志切友之问。系国家安危之机。则岂容不答也。礼大夫士既葬言公事。况其对而非问。何害于礼乎。苟身非朝官。彼无言责。而情理又不至于切密。则自不容问。问亦不敢答。礼有时措。不可拘也。吕东莱丧中送子受学事。又无可疑。讲学既可。则受学何害。就藁席之前。行纳拜之礼而已。何尝有坐皋比受贽献之事乎。先生所与受之书。言一
别纸
言而不语。亦谓其可以无语者也。若其语之而无害于吾哀。则岂容胶守此一说。读书讲学。又是继述之大端。尤不可废。然亦未必尽如常时讲读。皆当以礼为主。而乐章诗篇。在所废也。朱子答南轩书论天下事。又出于不可已。盖此乃乾道六年事也。先生曾经侍从。尝面陈复雠斥和之议。既已移孝于忠。与韦布不同矣。当是时。虞相允文。建遣祈请之使。南轩以世臣之义经幄之任。将入对论修攘之道。因以书质于先生。先生虽在丧哀中。同志切友之问。系国家安危之机。则岂容不答也。礼大夫士既葬言公事。况其对而非问。何害于礼乎。苟身非朝官。彼无言责。而情理又不至于切密。则自不容问。问亦不敢答。礼有时措。不可拘也。吕东莱丧中送子受学事。又无可疑。讲学既可。则受学何害。就藁席之前。行纳拜之礼而已。何尝有坐皋比受贽献之事乎。先生所与受之书。言一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7H 页
及礼物可见。女弟闻讣事。来示稍似失实。淳熙八年。先生方在南康。二月妹刘氏妇卒。闰三月二十七日始得解绂。未替任。不得不在官成服。已替任。情急赴哭。故初欲取路长沙。自分宁径还。而却走山南山北。亡妹家或在此间耶。其葬在是年十月。而古之葬埋。多不及时。故未葬之拘。不如今礼之严。
答郑建叔
新年上元。得去年腊七书。粹雅之味。规警之旨。俱令人起敬而衔戢也。恪问新元。静体崇护。经趣长进。震相孤露衰跧。既无迎新之况。拭眵呵寒。尤妨温故之业。前头日月。无足把弄。抚躬悲叹。尚何言哉。大学讲义。忙中缀辑。其有疵病固当。盛劄诸条。亦不无将同做异。破全为偏之处。正心章以后。别无所劄。如絜矩推化等大头段处。未见取舍。为可泄泄也。
别纸
敬是诚之始而为下学工夫。诚是敬之成而为上达工夫。
如是则圣人无事于居敬。而学者不得以思诚乎。
诚意之意。兼善恶看。诚为其善意。诚去其恶意。
善必为恶必去。皆所以实其心之所发。然其究欲其
答郑建叔
新年上元。得去年腊七书。粹雅之味。规警之旨。俱令人起敬而衔戢也。恪问新元。静体崇护。经趣长进。震相孤露衰跧。既无迎新之况。拭眵呵寒。尤妨温故之业。前头日月。无足把弄。抚躬悲叹。尚何言哉。大学讲义。忙中缀辑。其有疵病固当。盛劄诸条。亦不无将同做异。破全为偏之处。正心章以后。别无所劄。如絜矩推化等大头段处。未见取舍。为可泄泄也。
别纸
敬是诚之始而为下学工夫。诚是敬之成而为上达工夫。
如是则圣人无事于居敬。而学者不得以思诚乎。
诚意之意。兼善恶看。诚为其善意。诚去其恶意。
善必为恶必去。皆所以实其心之所发。然其究欲其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7L 页
一于善。实底是善。未实底是恶。单言善意则实字意足。兼言恶意则实字意短。盖为善则诚其为善之意。去恶则诚其去恶之意。是诚意也。非以诚为其善意。诚去其恶意。为诚意也。
谓此不正则彼亦不正。似不可。
心之本体。即亭亭当当大本之中也。才不立则便塌倒了。不正孰甚焉。用是体之行。体是用之立。则体用只是一物。初非一头留中而一头出外也。亦非体乘在用上而自为行也。岂有彼不正而此独正者乎。性情一理。故可以论体用。情之荡。便是性之凿也。理气二物。不可分体用。气虽偏而理自正也。
揉曲正方。是谓之正。则未发之时。何以正之乎。
来说训正字太急切。易文言曰直其正也。敬以直内。主敬而内自直。存心而心自正。初非将敬去直内。将心去正心。则何尝有用力矫揉之方乎。朱子章句既以能存是心释正心。而吾兄反欲歧说之。何也。未发之时。有意于正心固不可。但存此心。使之自正。岂不可乎。存与察。正相对。密察此心之存否则是已发也。敬以直之而此心常存。则亦有以该夫未发矣。存养省察。独不可分动静乎。
谓此不正则彼亦不正。似不可。
心之本体。即亭亭当当大本之中也。才不立则便塌倒了。不正孰甚焉。用是体之行。体是用之立。则体用只是一物。初非一头留中而一头出外也。亦非体乘在用上而自为行也。岂有彼不正而此独正者乎。性情一理。故可以论体用。情之荡。便是性之凿也。理气二物。不可分体用。气虽偏而理自正也。
揉曲正方。是谓之正。则未发之时。何以正之乎。
来说训正字太急切。易文言曰直其正也。敬以直内。主敬而内自直。存心而心自正。初非将敬去直内。将心去正心。则何尝有用力矫揉之方乎。朱子章句既以能存是心释正心。而吾兄反欲歧说之。何也。未发之时。有意于正心固不可。但存此心。使之自正。岂不可乎。存与察。正相对。密察此心之存否则是已发也。敬以直之而此心常存。则亦有以该夫未发矣。存养省察。独不可分动静乎。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8H 页
答郑建叔
塾奴便惠覆。仰荷不外。不学先衰。仆所深叹。仁兄亦复及此否。三复怅然。震相耽书伎俩。无益于身心。而遗落世务。被人笑骂。然而狷性难回。一任打乖。化翁见憎。眩以迷雾。囱明稍退。便似摸象之盲柰何。讲磨之工。异处尤好。旧知益以温燖。新知又有开发。近日受赐于文兄大矣。至于太极动静达道理发之旨。尤为发挥精到。朋侪之间。得此一臂之助。何幸何幸。岭学本主分开。而分析太过。反伤理一之原。差却大本。淫于主气之说。故鄙人和章。更叠三韵。以发其未尽之意。佗日若对康叟。倘赐觅览否。更有一奇。今见盛作。扩约宾主之句。暗合于鄙稿。抑以此正是对说之关棙故耶。盛作理明辞正。无容更评。劄疑诸条。不无参差。而此皆非大关键。纵不烂漫。亦无大害。惟是正心体用之说。不得不究竟磨勘。故更草一说付呈。细察而驳惠之如何。
别纸
敬是诚之始。
鄙录本曰下学则诚不如敬之切。上达则敬不如诚之安。固已分之矣。但大学主敬而诚意为自修之首。
塾奴便惠覆。仰荷不外。不学先衰。仆所深叹。仁兄亦复及此否。三复怅然。震相耽书伎俩。无益于身心。而遗落世务。被人笑骂。然而狷性难回。一任打乖。化翁见憎。眩以迷雾。囱明稍退。便似摸象之盲柰何。讲磨之工。异处尤好。旧知益以温燖。新知又有开发。近日受赐于文兄大矣。至于太极动静达道理发之旨。尤为发挥精到。朋侪之间。得此一臂之助。何幸何幸。岭学本主分开。而分析太过。反伤理一之原。差却大本。淫于主气之说。故鄙人和章。更叠三韵。以发其未尽之意。佗日若对康叟。倘赐觅览否。更有一奇。今见盛作。扩约宾主之句。暗合于鄙稿。抑以此正是对说之关棙故耶。盛作理明辞正。无容更评。劄疑诸条。不无参差。而此皆非大关键。纵不烂漫。亦无大害。惟是正心体用之说。不得不究竟磨勘。故更草一说付呈。细察而驳惠之如何。
别纸
敬是诚之始。
鄙录本曰下学则诚不如敬之切。上达则敬不如诚之安。固已分之矣。但大学主敬而诚意为自修之首。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8L 页
中庸主诚而笃恭居成物之终。来谕当更商。
能静为功效。
有主静之工。故有能静之效。盖心不妄动。是动亦静静亦静者也。正其用则体自正。正其心。所以求复其本体之正也。世岂有无工之效无体之用乎。
虚主理。灵兼气。
此固玉溪说。不为无义。而终涉破碎。故先辈亦已病之。然主理者非无气也。特所主在理耳。若言兼气则如以某官兼某职。亦可见所主之在理。恐不可分也。灵固能感之妙。而虚乃至寂之体。以太极言则无形无方之谓虚。能动能静之谓灵。主宰万化之谓知觉。虚灵知觉。皆心之本体也。太极不离于阴阳。故阴以虚静阳以虚明。阴之灵阳之灵。又有能知能觉之事。则此皆兼气之实也。今以灵字当生阴生阳之妙。则灵之主固在于太极。而若以知觉当阳变阴合之妙。则未发时知觉不昧之体。果安在哉。愚尝曰理至虚而至实。虚底是心。实底是性。理至灵而至善。灵底是心善底是性。智之德。专一心而妙众理。为知觉之体。别之理。统群情而宰万物。为知觉之用。此说何如。
明德明命
能静为功效。
有主静之工。故有能静之效。盖心不妄动。是动亦静静亦静者也。正其用则体自正。正其心。所以求复其本体之正也。世岂有无工之效无体之用乎。
虚主理。灵兼气。
此固玉溪说。不为无义。而终涉破碎。故先辈亦已病之。然主理者非无气也。特所主在理耳。若言兼气则如以某官兼某职。亦可见所主之在理。恐不可分也。灵固能感之妙。而虚乃至寂之体。以太极言则无形无方之谓虚。能动能静之谓灵。主宰万化之谓知觉。虚灵知觉。皆心之本体也。太极不离于阴阳。故阴以虚静阳以虚明。阴之灵阳之灵。又有能知能觉之事。则此皆兼气之实也。今以灵字当生阴生阳之妙。则灵之主固在于太极。而若以知觉当阳变阴合之妙。则未发时知觉不昧之体。果安在哉。愚尝曰理至虚而至实。虚底是心。实底是性。理至灵而至善。灵底是心善底是性。智之德。专一心而妙众理。为知觉之体。别之理。统群情而宰万物。为知觉之用。此说何如。
明德明命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9H 页
朱子释中庸首章。引道之大原出于天为言。则谓性出于命。道出于性。亦何不可。但中庸命字虚。此章命字实。明命却包得明德。明德包不得明命。若曰人之明德。即天之所以明命则可。直曰明德便是明命则不可。须看章句所以为三字及卢注本原二字。
性发心发。蹊径既殊。
心发性发。各就其重处言之。心性岂有两歧乎。(发底是性。发处是心。)情自性发。意缘情起。忿懥等情之不得其正。乃私意之系累者也。盖情是直遂底。意是潜行间发底。且大学言意而不言情。所说心之用不正。不得不以意当之。细读经传。血脉互相贯通。新民传首言自新。是照上明德。止善传首言惟民所止。是照上新民。诚意传首言好善恶恶。是知善之当为。恶之当去故也。正心传首言四有。以意之未诚者言。修身章首言五辟。以心之未正者言。四有果非私意而五辟果非偏心乎。就心上说私意。就身上说偏心。其旨一也。若治国章言孝悌慈。亦所以照上齐家之旨。章章如此。更细察之。
体用
体用只是一物。用不正则体有不在。体不在则失其
性发心发。蹊径既殊。
心发性发。各就其重处言之。心性岂有两歧乎。(发底是性。发处是心。)情自性发。意缘情起。忿懥等情之不得其正。乃私意之系累者也。盖情是直遂底。意是潜行间发底。且大学言意而不言情。所说心之用不正。不得不以意当之。细读经传。血脉互相贯通。新民传首言自新。是照上明德。止善传首言惟民所止。是照上新民。诚意传首言好善恶恶。是知善之当为。恶之当去故也。正心传首言四有。以意之未诚者言。修身章首言五辟。以心之未正者言。四有果非私意而五辟果非偏心乎。就心上说私意。就身上说偏心。其旨一也。若治国章言孝悌慈。亦所以照上齐家之旨。章章如此。更细察之。
体用
体用只是一物。用不正则体有不在。体不在则失其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9L 页
本原之正。故便说敬以直之。直其正也。细察兄意则体用元不相离。只在一处。用虽不正而体则自正。如是则性情对层俱立。而动静同时。阴阳同位矣。理气之妙。固当分合两看。而合看则相须为体相对为用。如云性立于阴。情行于阳。分看则各有体用。理则曰冲漠流行。气则曰往屈来伸。
答柳巩甫
初夏历晋。盖欲与吾兄周旋于晚愚仙游之间。缅仰芳躅。款听绪言。沴火适炽。败兴而归。长夏孤亭。每切朗月之思。匪意禠便。获承惠讯。十行辞旨。令人感涕。此从继至。详叩近致。经体启居履玆万相。区区慰泻。实副瞻仰。仆恶湿而居下。义理之谈。不接于耳。迂僻之行。不谐于人。重以钻研之习。枉费精神。衰懒之力。益难振励。韩公所谓道德日负于初心者。已亲见境界矣。但观世之好谈论者。将诚正赞叹一场。以存省吟讽半饷。关人口而夺之气。此特护短之巧法。而非其实得也。好修饰者。庄厉其容色。谨愿其言行。骤见者致敬。乍闻者称美。而假面傀儡。毕竟露真。亦止于逞奸行诈。惟真心向学直前任道者。虽有小节之微欠。而非无大致之可观。所以圣人必致意于狂狷者
答柳巩甫
初夏历晋。盖欲与吾兄周旋于晚愚仙游之间。缅仰芳躅。款听绪言。沴火适炽。败兴而归。长夏孤亭。每切朗月之思。匪意禠便。获承惠讯。十行辞旨。令人感涕。此从继至。详叩近致。经体启居履玆万相。区区慰泻。实副瞻仰。仆恶湿而居下。义理之谈。不接于耳。迂僻之行。不谐于人。重以钻研之习。枉费精神。衰懒之力。益难振励。韩公所谓道德日负于初心者。已亲见境界矣。但观世之好谈论者。将诚正赞叹一场。以存省吟讽半饷。关人口而夺之气。此特护短之巧法。而非其实得也。好修饰者。庄厉其容色。谨愿其言行。骤见者致敬。乍闻者称美。而假面傀儡。毕竟露真。亦止于逞奸行诈。惟真心向学直前任道者。虽有小节之微欠。而非无大致之可观。所以圣人必致意于狂狷者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10H 页
也。仆少日刻厉于考订。人以为注疏之学。中年费力于论著。人以为多言害道。默修无迹。衰精有限。学步寿陵。亦且匍匐而归。安望其更进耶。老兄资禀安详。见解精明。兼以门巷湖湘。涂辙相承。下学上达。易于为力。少加之意。何患不长进也。元佐一行。差强人意。而声海中不坠家风。是所望也。乃永南来。稍慰积怀。而拔来报往。老怀更惘。惟冀益崇明德。频惠嗣音。
答柳巩甫(甲戌)
来书有借听之意。而仆何能有所忠益。老兄操履端方。守此挨过。要之为一路之善士。而如欲进乎此而造道之奥。则政须敬义夹持。博约两至。盖义未精则敬为虚饰。学不博则无约可守故也。然蚕丝牛毛。政非衰境之可力。且于群经中拣出明德达道。一贯四端。烝民之则。道心之微。太极太一等大头段。一番更细推勘。以立定本。实见得千圣主理之宗旨。然后可得以存理于心而顺理于事。近日含胡笼罩之说。无非所以自欺欺人。不宜狃以为可安也。仆博而似杂。约而似陋。或恐义有所未精。敬有所未立。政似丘仲深只有一屋散钱。都不得索子入手。欲以零星数叶。博得索子于兄。而反恐十袭珍藏。不许把与耳。谨休
答柳巩甫(甲戌)
来书有借听之意。而仆何能有所忠益。老兄操履端方。守此挨过。要之为一路之善士。而如欲进乎此而造道之奥。则政须敬义夹持。博约两至。盖义未精则敬为虚饰。学不博则无约可守故也。然蚕丝牛毛。政非衰境之可力。且于群经中拣出明德达道。一贯四端。烝民之则。道心之微。太极太一等大头段。一番更细推勘。以立定本。实见得千圣主理之宗旨。然后可得以存理于心而顺理于事。近日含胡笼罩之说。无非所以自欺欺人。不宜狃以为可安也。仆博而似杂。约而似陋。或恐义有所未精。敬有所未立。政似丘仲深只有一屋散钱。都不得索子入手。欲以零星数叶。博得索子于兄。而反恐十袭珍藏。不许把与耳。谨休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10L 页
兄精神气魄。似非止于斯者。士善则春初得书。云有水土之祟。而不料其危㞃也。吾辈运气不佳。此等人宜不免造化者所猜。柰何。
答张迩可
兄吟漳滨之病。我没剡溪之兴。诗以寄意则有之。而书则便属忘言矣。非意先施。硕言满幅。何感如之。仍谂觱寒。调体动止别无近添。穷而工诗理也。而反疑于诗能穷人。作诗本为忘病。而反有妨于调病。正如鄙人之癖文而反为文困者。但云断遣思虑。见得活泼界境。则大胜似不病之我。盖思索之苦而不能断除。终未见虚明静一之时。是所自病而不自药者。今于病兄而让此境深所愧也。深衣鄙式。曾于劄经时认得古制如此。及其新制之颁。庶与同志稍存古服。所以作此论。而抉句传讹。谤言喧播。然窃怪夫世之服深衣者。例皆漫漶袖样。不成形制。反以此制之有神者。为迎合时议耶。然鄙性疏迂。不能谐俗。所以招尤。祇可自反耳。
答张迩可别纸
据礼丧出稍间。则先丧先葬。后丧后葬。而两丧既皆踰月。则各因其地所宜之日。从便行之或可欤。盖用
答张迩可
兄吟漳滨之病。我没剡溪之兴。诗以寄意则有之。而书则便属忘言矣。非意先施。硕言满幅。何感如之。仍谂觱寒。调体动止别无近添。穷而工诗理也。而反疑于诗能穷人。作诗本为忘病。而反有妨于调病。正如鄙人之癖文而反为文困者。但云断遣思虑。见得活泼界境。则大胜似不病之我。盖思索之苦而不能断除。终未见虚明静一之时。是所自病而不自药者。今于病兄而让此境深所愧也。深衣鄙式。曾于劄经时认得古制如此。及其新制之颁。庶与同志稍存古服。所以作此论。而抉句传讹。谤言喧播。然窃怪夫世之服深衣者。例皆漫漶袖样。不成形制。反以此制之有神者。为迎合时议耶。然鄙性疏迂。不能谐俗。所以招尤。祇可自反耳。
答张迩可别纸
据礼丧出稍间。则先丧先葬。后丧后葬。而两丧既皆踰月。则各因其地所宜之日。从便行之或可欤。盖用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11H 页
恩则母重。用义则祖重故也。
两丧皆重。不虞祔待后事。礼有明文。先葬返魂之日。略设奠告。以迎精之祭。理宜即行。而重丧(母则曰新丧)在殡。行祭有碍。以其葬后退行虞祔敢告。后葬毕后。次次行虞祔。而先尊后卑。但后葬返魂。不得不先行其初虞。
承重既有日而遭母丧。成母服则仍持母服。唯入祖母殡乃易。先葬母则还持祖母服。先葬祖母则自启殡还持祖母服。毕葬行虞时各服其服。平居伸恩。母服为重。接宾主义。以祖母服为重。待祖母小祥后。当服未练之母服。以居庐以接宾。母丧小祥后。还持祖母服。以居庐以接宾。易月之后。亦平居服母服。接宾服祖母服。但入其殡服其服。则无间于前后也。包特之制。此非所当。不敢立说。
未新行而奔丧者。葬后见祠堂。似当因节祀。素服参拜。而祢位无奉出释菜之礼。以其丧中未敢受盛礼也。节祀若未及则既祔后。以参礼别行庙见。
与柳元佐(止镐○乙卯)
内制将阕。宿慎未妥。而严程陪往。僦庐留侍。一身之私。犹不足恤。而大耋匪所调将。异于在家。炎海瘴雾。
两丧皆重。不虞祔待后事。礼有明文。先葬返魂之日。略设奠告。以迎精之祭。理宜即行。而重丧(母则曰新丧)在殡。行祭有碍。以其葬后退行虞祔敢告。后葬毕后。次次行虞祔。而先尊后卑。但后葬返魂。不得不先行其初虞。
承重既有日而遭母丧。成母服则仍持母服。唯入祖母殡乃易。先葬母则还持祖母服。先葬祖母则自启殡还持祖母服。毕葬行虞时各服其服。平居伸恩。母服为重。接宾主义。以祖母服为重。待祖母小祥后。当服未练之母服。以居庐以接宾。母丧小祥后。还持祖母服。以居庐以接宾。易月之后。亦平居服母服。接宾服祖母服。但入其殡服其服。则无间于前后也。包特之制。此非所当。不敢立说。
未新行而奔丧者。葬后见祠堂。似当因节祀。素服参拜。而祢位无奉出释菜之礼。以其丧中未敢受盛礼也。节祀若未及则既祔后。以参礼别行庙见。
与柳元佐(止镐○乙卯)
内制将阕。宿慎未妥。而严程陪往。僦庐留侍。一身之私。犹不足恤。而大耋匪所调将。异于在家。炎海瘴雾。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11L 页
暑节益肆。不谂到彼后大丈体节神护万康。制履支相。相从过海果几员。而家伻果赶到。云林橘薏。能消不伏之祟。而穷岛民士能有慕义之心否。端彦无柰于涪舟。仲默莫弭于舂管。祸患之至。正当安心定虑。不应愁沮郁悒以贻惟忧也。震失计京行。既违攀辀之饯。绊身家累。又失举幡之会。亲节入夏善𠎝。拙业依旧灭裂。诚无足仰浼。替伻遥探。亦已晚矣。未知何间抵达。惟冀处困增泰。
答金铉可(台应○庚辰)
北风吹雪。八表将昏。缅怀同志。何日不切。顷承仲氏兄书。今又得季公书。埙篪唱和之际。自有一副当义理炳炳于心膈间者。深庸敬叹。仍审穷律。动止万相。朱李书镇日究玩。想必有崇深之味。今番疏事。一道同声。庶可以仰体 先朝之褒谕。太遽云云。恐有未详其里面者。大僚 筵奏。廷臣陈章。无不目见。朝议之抑此伸彼又如许。更待处置。必将鼠窜于岩穴。否则蒲伏于耶苏堂下。吾身之为夷为兽为鬼为人。且不可保。何能为正己正人之图。震方以寒疾贴席叫苦。未得躬参议处。乡议若谓吾家不可无一人陪疏。则霖季亦可备数耶。病里轮囷。潦草不宣。
答金铉可(台应○庚辰)
北风吹雪。八表将昏。缅怀同志。何日不切。顷承仲氏兄书。今又得季公书。埙篪唱和之际。自有一副当义理炳炳于心膈间者。深庸敬叹。仍审穷律。动止万相。朱李书镇日究玩。想必有崇深之味。今番疏事。一道同声。庶可以仰体 先朝之褒谕。太遽云云。恐有未详其里面者。大僚 筵奏。廷臣陈章。无不目见。朝议之抑此伸彼又如许。更待处置。必将鼠窜于岩穴。否则蒲伏于耶苏堂下。吾身之为夷为兽为鬼为人。且不可保。何能为正己正人之图。震方以寒疾贴席叫苦。未得躬参议处。乡议若谓吾家不可无一人陪疏。则霖季亦可备数耶。病里轮囷。潦草不宣。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12H 页
答金圣夫
山天一别。已隔六年之面。恪请番风。静体卫重。震相家事付儿。身计任天。惟冀盖棺之前。粗遂闻道之愿。而岁不我与。血气不可复强柰何。中坪寄书。不曾留草。今未知中作何说。而要之钦尚之极。出于相勉之意。来谕何其自贬之过耶。老兄资禀高亢。必无柔愞之病。志气牢确。必无偷惰之失。特以早淹经典。尚通熟而欠究索。晚肆文章。喜简易而厌支离。见人拘检类出矫饰。而宁自安于脱洒。闻人讲说多涉破碎。而宁自便于笼罩。重以阅历世患。有蕴不施。常欲摧刚为柔。用晦韬明。而刚处每自发露。明处反被黯𪑓。此殆贤者过之之事也。仆平生疏直。信人如己。逢场吐露。每到实际。盖其钻研之久。粗若有得。而謏见寡谐。不敢自信。所以商确于益友。冀或启发其迷衷。说欲其详。意或近于担当。辨欲其明。辞或欠于逊让。座右疑之是矣。然而程子曰圣人之言。降而自卑。不如是则人不亲。贤人之言。引而自高。不如是则道不尊。诚以宣圣之恂恂退让。自是德盛礼恭之极。而颜子之几于化。为能从事于有若无实若虚。若曾思孟以下。壁立千仞。勇往万夫。以至于摽使者而藐大人。伊川
山天一别。已隔六年之面。恪请番风。静体卫重。震相家事付儿。身计任天。惟冀盖棺之前。粗遂闻道之愿。而岁不我与。血气不可复强柰何。中坪寄书。不曾留草。今未知中作何说。而要之钦尚之极。出于相勉之意。来谕何其自贬之过耶。老兄资禀高亢。必无柔愞之病。志气牢确。必无偷惰之失。特以早淹经典。尚通熟而欠究索。晚肆文章。喜简易而厌支离。见人拘检类出矫饰。而宁自安于脱洒。闻人讲说多涉破碎。而宁自便于笼罩。重以阅历世患。有蕴不施。常欲摧刚为柔。用晦韬明。而刚处每自发露。明处反被黯𪑓。此殆贤者过之之事也。仆平生疏直。信人如己。逢场吐露。每到实际。盖其钻研之久。粗若有得。而謏见寡谐。不敢自信。所以商确于益友。冀或启发其迷衷。说欲其详。意或近于担当。辨欲其明。辞或欠于逊让。座右疑之是矣。然而程子曰圣人之言。降而自卑。不如是则人不亲。贤人之言。引而自高。不如是则道不尊。诚以宣圣之恂恂退让。自是德盛礼恭之极。而颜子之几于化。为能从事于有若无实若虚。若曾思孟以下。壁立千仞。勇往万夫。以至于摽使者而藐大人。伊川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12L 页
之尊严。晦庵之刚厉。自任斯道之重。何尝一于谦抑。然则士之希贤。虽不敢自高。亦不敢不自重也。世或有中怀矜高之念。而外作卑逊之态。亦或有虚假撝谦之辞。而阴售护短之计者。反不若有曰有无曰无之犹为近实也。况今世教衰败。士习颓靡。后进之秀稍欲振厉。而流俗之见。反肆訾嗷。必欲相安于苟且卤莽之地。驯致气学内蚀。洋邪外侵。世无韩公。孰得以抗赤帜而障狂澜哉。仆不量区区之力。不揆䎒䎒之识。窃欲倡率同志。扶护吾道。其计太愚而其意良悲。以吾兄之高才赡识。少垂一臂之力。则尚可以鼓动已衰之气。挽回既倒之势。而一味退托。安坐而高笑之。窃恐君子成物之仁。不宜如是。而反己之道。亦有亏欠矣。仆则日暮道远。神徂圣伏。思索太苦。反失摄养之方。论著太博。尤犯损约之戒。修为颇乖。厚被迂僻之诮。辨析太深。反惹争竞之端。晚节难保。诚如所戒。而俛孳一念。毙而后已。况如吾兄馀年尚赊。反今担夯。自可深造。曾谓谦抑二字。可塞受中之责耶。重逢未易。临楮增怅。惟愿益加自爱。
答李甥启衍(晚正○丙辰)
顷有越吊之行。巧值邻价拔报。归见手墨作案实。居
答李甥启衍(晚正○丙辰)
顷有越吊之行。巧值邻价拔报。归见手墨作案实。居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13H 页
然冬殷。重闱寿体。对序康卫。省况佳迪。身兼樵爨。穷者之常。而第令闺闼之间。不见有戚戚之色。世间何乐。可以代此。峡农易致霜损。嗣岁百口之忧。滚滚到头。然直恐心田先荒。理豢不充。始也陨穫之失。终为欿然之馁耳。岩后兄所遭。果甚慨咄。而得之传闻。疑若有自取之端。今已覆水矣。若惩既偾之辙。更加服膺于慎字名庵之义。则岂非朋知之幸耶。吾亦早也为浮气所役。轻犯世患。至今噬脐。欲以折臂之馀。力陈反躬之恳。此兄得闻。当复以为如何。细料今世循常袭故者。尚有立命之地。而若于泥涂之中。稍出头角则众怒群猜。祸败立至。只当缄金塞兑。无起竞辨之端。怀玉自珍。无损默修之实。而徐以研究之馀。与同志密切评證。不至有营私护短之弊。方能无负吾晦翁至训耳。
答宋楚叟(壬戌)
闻读退陶书。极是得计。盖退陶之学。专出朱子。力量范围。稍似有间。然规模之切实。气像之和平。文辞之简整。尤为易知而易循。诚以进道自有梯级。而近述易于远宗也。今人之才具气魄。不逮古人。骤读朱书。未易得力。而学退陶所以学朱子。此书尤于尊兄乎
答宋楚叟(壬戌)
闻读退陶书。极是得计。盖退陶之学。专出朱子。力量范围。稍似有间。然规模之切实。气像之和平。文辞之简整。尤为易知而易循。诚以进道自有梯级。而近述易于远宗也。今人之才具气魄。不逮古人。骤读朱书。未易得力。而学退陶所以学朱子。此书尤于尊兄乎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13L 页
为宜。不住用工。久当著效。读而有疑。不妨俯询。以为相发之益如何。执事兄弟。姿性温谨。志趣深佳。重以门庭安稳。内无嗟戚之声。外无督迫之患。进德修业之此其时也。种学绩文之有其具矣。然而宴安之际。易致悠泛。敛守之久。或欠展拓。此则明者当自知而加勉耳。世之得小为足。占便自好者。读书应事。先寻一个约处。稍见人阔说道理。博究奥妙。则辄生厌恶之心。径探不足之处。以此规人。于人则益矣。而以此持己。所损实多。养成私吝之根。画断进取之涂。以此黯暗以终身。有志斯学者。政当视此为戒耳。
答宋楚叟(丙寅)
顷书缕缕。蔼然有温雅平粹之意。深所敬叹。而第于抵滞之见。不无可复者。来谕谓才智不可养以致之。而一片心地。庶可养以宁静。异乎愚之所闻。夫天之降才非殊。人之良知固有。君子所以汲汲于养心者。正所以养个才智也。中庸曰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刚。此道何道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是也。而其用工则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不得则不措而已。愚而明者。智得其养者也。柔而强者。才得其养者也。用工之始。疑若极辛苦不快活。而随佗进取。
答宋楚叟(丙寅)
顷书缕缕。蔼然有温雅平粹之意。深所敬叹。而第于抵滞之见。不无可复者。来谕谓才智不可养以致之。而一片心地。庶可养以宁静。异乎愚之所闻。夫天之降才非殊。人之良知固有。君子所以汲汲于养心者。正所以养个才智也。中庸曰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刚。此道何道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是也。而其用工则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不得则不措而已。愚而明者。智得其养者也。柔而强者。才得其养者也。用工之始。疑若极辛苦不快活。而随佗进取。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14H 页
渐次乳入。小得则小快活。大得则大快活。心体自然宁静。才智自然充旺。以至于豁然贯通之域。则向之歉然不足者。今焉绰然有裕矣。才智苟不可养以致。则何贵乎养心哉。且养心者。非谓瞑目僻室。只讨安静也。应事而顺理。读书而玩味。审几而闲邪。端本而凝道。随时随处。无非是事。博学之以下五事。皆所以明天理祛物累。物累退听。天理昭著。则静虚而明通。动直而公溥。明通者智也。公溥者才也。舍此而求之则必流于佛老之空寂矣。细悉尊意。似若以钝拙自画。而宁静自便。虽无邪心。而亦不合正理。此而不察则容护私吝。黯黮自欺。一片心地。难保其洒然无累。而既欠穷理之工。必将认人欲而为天理。吾所以养之者。适所以梏之。其弊反无异于汩没驰骛者。岂不惧哉。性理云云。昔人亦有此说。而恐非通论。盖道理隐彰。亦因时世而异。斯乃天机之自然也。唐虞之世。圣贤迭兴。心学大著。而性之一字。始见于汤诰。洙泗之间。师弟问难。文理密察。而未发之旨。始见于中庸。此非上世之人。有见于心而无见于性也。圣门之士。但求于动而不求于静也。只缘讲来讲去。由著及微。其机已拨。不可硬止故也。夫子之罕言性。以其当时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14L 页
之人。虽不言性。而自能兴行也。后贤之详言性。以其当时之士。苟不知性则无以尽心也。况乎濂洛以还。性理大阐。其说满世。有目皆睹。非特吾儒言之。而佛老亦言之。非独君子知之。而妇孺亦知之。然而言之多端。或流于空虚。知之不真。或涉于伪妄。苟不讲明则眩于邪说而失其本领。学无头脑而终于灭裂。故程朱大贤。非不识夫子之意。亦非自处以子贡以上。而发挥精蕴。极穷到底者。亦惟时焉而已。若谓今世之士。虽不识性理。而自可以入道。则程朱必不肯轻泄天机。而凡夫下士皆得以占佗上乘矣。知之将以行之。虽未即行。而犹有可行之理。如曰我未行得。不如不知。则是以其足之偶跛而欲瞎其目也。由孔孟以下。其能尽性知命者果几人哉。既不能尽性知命。而犹且谈天说性者。皆不免为邀名欺世之人乎。不知者之笑骂。彼自妄耳。我何与哉。鄙人向书。今未托得。略以所引语类说推之。盖谓穷究事物之理。以致吾心之知。如收聚得一堆散钱。便把一条索去贯串。不可占便宜自了云耳。所谓道理要须大处看者。亦欲分别于天理人欲义利公私之间。初非谓驰心于高深玄妙之处也。鄙意本在于下学。而兄谕却在于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15H 页
上达。无乃以鄙人用工。欠在高妙。而为此规砭耶。闻读论语。纵不可拘迫用工。亦不当间断度日。著味吃紧。要令意思接续。今人读书。每好看姿性之所近。而反忽它力量之不到处。切不当如此。正欲于己所未足处。反覆玩绎。久久自当融会耳。结绳固好而书契不得不造。尚质固好而礼乐不容不作。今以书契之多伪。而曰何不仍结绳。礼乐之繁文。而曰何不仍尚质。可乎。
答宋楚叟
用药治病之说。譬喻似不衬。兄所云宁静养心。乃平和之剂。似乎蔘苓芝朮。鄙所云辛苦用工。分别理欲。乃攻治之剂。似乎大黄芒硝。而今乃反之何也。兄本无病人也。非有大寒大热上膏下肓之證。特于心膈之间微有痞结而不痛快者。正当先服攻治之药。而后用平和之剂。今乃迁延待时。恬静占便。是无异用补药于关格也。思索不得。可且放下。而先易后难。相说而解。庖丁解牛。匠师攻木。皆可验也。书契云云。盛说固好。但结绳不能禁虚伪。所以为书契。尚质必至于椎鲁。所以兴礼乐。假使书契而又有欺冒。礼乐而至于繁文。明圣者自当因而修之。必不以结绳之约。
答宋楚叟
用药治病之说。譬喻似不衬。兄所云宁静养心。乃平和之剂。似乎蔘苓芝朮。鄙所云辛苦用工。分别理欲。乃攻治之剂。似乎大黄芒硝。而今乃反之何也。兄本无病人也。非有大寒大热上膏下肓之證。特于心膈之间微有痞结而不痛快者。正当先服攻治之药。而后用平和之剂。今乃迁延待时。恬静占便。是无异用补药于关格也。思索不得。可且放下。而先易后难。相说而解。庖丁解牛。匠师攻木。皆可验也。书契云云。盛说固好。但结绳不能禁虚伪。所以为书契。尚质必至于椎鲁。所以兴礼乐。假使书契而又有欺冒。礼乐而至于繁文。明圣者自当因而修之。必不以结绳之约。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15L 页
欲理亡秦之绪。二戚之舞。欲解平城之围。此正古今异宜处也。尊兄以好个姿质。处好个家庭。怡愉承奉。常有和气。应事接物。常在顺境。时于事亲干务之暇。展古书看大义。寻得好话头。吟讽一场。心气叙畅。自以为适。而稍似难通。便即放过。故精微之理。不经于心。刻苦之说。不入于耳。如是行之。果甚便顺。而日用之间。难保无认非为是认私为公者。况境不常顺。有时而逆。设遇事变。将无所措。未知亦尝念及于此否。兄之所患。不在于偏滞而在于悠泛。恬静为其方便。易近为其界限而已。如仆则心粗气亢。始欲立名以显扬而偃蹇不谐。中欲立言以图不朽而言非德出。𨓏𨓏有烦张驰骛之病。晚欲立德以成己而衰病侵凌。筋骸弛放。气质之病。消磨不尽。尤悔日积。兢惕常切。平生论著。粗若可传。而每怀老宿之涕。晚暮追随。庶相维持。而未见直谅之益。所以期望于执事兄弟者。有非寻常。而柰无孜孜之思。祇有訑訑之色。光阴荏苒。进修难期。念古人讲磨之乐。宁不慨然。
答宋楚叟
寥寥山屋。人迹绝稀。草色侵阶。每日晨起。手自薙辟。因念茂叔囱前草不除之说。辄蹙然于心曰吾无古
答宋楚叟
寥寥山屋。人迹绝稀。草色侵阶。每日晨起。手自薙辟。因念茂叔囱前草不除之说。辄蹙然于心曰吾无古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16H 页
人胸次。不恤生意之蔼然。务欲和根拔去也哉。来书际至。语到庭草交翠之句。辄复发一愧也。然朱先生常于云谷。使兵除草。逐一再锄。抑濂翁一时如此。初非可常底道理耶。来书意味渊永。气象和平。深庸敬叹。而第寡欲无欲之辨。恐有可商。盖这欲字。粗言之则便是嗜好之欲。绝无而尤好。以孟子之圣。不当只说寡欲。细言之则欲仁欲善。皆真心也。虽多而不厌。以周子之明。不当直说无欲。而但就人身上平说则欲之当有者少。而不当有者常多。虽人所不能无。而亦不容不节。故孟子谓其莫善于寡欲。周子见其欲寡而理纯则所欲无非天理。恰似无了欲一般。故更说无欲。兼且天姿恬淡。不为物累。无待乎制欲而自然循理。然苟谓并与期愿之欲而无之则恐非实际语也。观通书希圣希天及志伊尹学颜子处亦可知。语类论此曰濂溪言寡欲。是合不当如此者。如私欲之类。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止此)夫人有形气则饮食之欲。尚不能无。况于义理之欲。可得以消除耶。但近思叶注言由孟子寡欲。可至于周子之无欲。大山尝辨之曰以工夫次第言。当曰由无欲以至寡欲。两说不同。愚意则叶氏说周子之本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16L 页
义也。大山说孟子之正义也。盖人能绝去外累之欲。然后方充得义理之欲。自其绝去外累而谓之无欲。自其只有义理而谓之寡欲。周说高明脱洒。乍看可喜。孟训平易切实。深味尤好。
答宋楚叟
必有事焉一节。孟子从集义养气上说。元未曾说向持敬。故章句因其正义。释集义则曰。犹言积善。事事皆合于义也。又曰非由只行一事偶合于义。便可掩袭于外而得之也。又曰告子不知此义。乃曰仁内义外。而不复以义为事。则必不能集义以生浩然之气。释必有事焉则曰。此言养气者必以集义为事。亦未尝一言及于敬字也。惟是勿正勿忘勿助长之语。暗合于存心之旨。故程子借引作持敬之节度。其意煞好。而终非孟子本意。且于有事二字。殊涉颟顸。故旋以敬只是涵养一事。必有事焉。须用集义云云以正之。朱子初年。亦因程说。多于存养主敬处说。而晚答吕子约书曰。此章之义则未及夫敬字。此自程子门庭工夫因说出来。此盖定论也。然而集义二字。体面甚大。无事时静坐存养。亦集义也。有事时密切省察。亦集义也。凡诸事亲交友读书应物。无往而非集义
答宋楚叟
必有事焉一节。孟子从集义养气上说。元未曾说向持敬。故章句因其正义。释集义则曰。犹言积善。事事皆合于义也。又曰非由只行一事偶合于义。便可掩袭于外而得之也。又曰告子不知此义。乃曰仁内义外。而不复以义为事。则必不能集义以生浩然之气。释必有事焉则曰。此言养气者必以集义为事。亦未尝一言及于敬字也。惟是勿正勿忘勿助长之语。暗合于存心之旨。故程子借引作持敬之节度。其意煞好。而终非孟子本意。且于有事二字。殊涉颟顸。故旋以敬只是涵养一事。必有事焉。须用集义云云以正之。朱子初年。亦因程说。多于存养主敬处说。而晚答吕子约书曰。此章之义则未及夫敬字。此自程子门庭工夫因说出来。此盖定论也。然而集义二字。体面甚大。无事时静坐存养。亦集义也。有事时密切省察。亦集义也。凡诸事亲交友读书应物。无往而非集义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17H 页
也。故此义字。只可以包敬说。不可以对敬说。向日康叟偶见程朱之移说敬处。硬作孟子本旨。故鄙人屡辨之。然未尝不以敬以持志。为集义之本也。所争者不过以敬为事以义为事之不同耳。来谕曰敬与集义。皆是必有事焉以后事。亦所听莹。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未有事时。早已戒谨。则敬岂在事后乎。义本在心。非由外铄。君子行事。义以为质。则义岂在事后乎。若谓有事二字。泛说凡有所事之意则必字焉字。都无著落。反涉赘剩。况正之为事前期待者乎。孟子此章。先言持志固当以敬为主。而此言集义。所事者只是义。又何必搀说敬字乎。必有事焉。是以集义为事。而勿正者。勿期其为义之效也。与正其义不谋其利相似。心勿忘者。勿忘其所事之义。而勿助长者。又戒其作为以害义也。集义之外。了无一事。岂容先有事在而别以义防检之乎。况无事之时。颓然泯然。而方其有事。始以持敬存之耶。朱子尝曰某解此段。若有一字不是孟子意则天厌之。今请扫除佗说。一遵集注必以集义为事六字。
答宋楚叟
非义敬不立。非敬义不成。大体固然。而论学最忌笼
答宋楚叟
非义敬不立。非敬义不成。大体固然。而论学最忌笼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17L 页
罩。语意自有宾主。今说居敬则敬为主而义为宾。说集义则义为主而敬为宾。四未翁论孟子此条。以义为主材。以敬为馀意。固为无病。而若乃方言集义。以敬为主则说得虽好。买椟而还珠也。不分宾主。混沦说去则又犯佗獐鹿之讥。鸢飞鱼跃。程子之所谓同者。只是私欲净尽。天理流行。而朱子所谓晓然无疑者亦此也。然而日用之间。当察何者是私欲。何者是天理。然后方有净尽流行之日。若只玩弄而止则亦或以私欲为天理而终入于禅会。此朱子所谓易说得近禅者也。此等处必须先分后合。大忌乐浑全而厌剖析。苟焉以自欺也。今之学者。只有读书应事两段。若能今日知一义。明日知一义。今日行一义。明日行一义。积到三年。已集得千有馀义。触类以长。万善皆备。方见得一贯之妙居然在我。不务出此。而每思得捷径妙术不劳而至道者。此虽穷年阅岁。而终不可得者也。又似寒乞儿身边。不曾有十数文散钱。而要寻得一个索子。索子虽入手。其于无钱可贯何哉。曾子之守约。亦必融会万理。何尝只把一理。以求顿悟耶。盖活泼泼地与晓然无疑。乃是两先生真积力久超然自得之妙。非想像揣摸可以见到。但于日用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18H 页
间。精于制义。铢寸绩累。以至于贯通处。乃吾儒家正法眼藏也。
答宋楚叟
书来审笃老康旺。实惬慰祝。震相日用云为。莫非枉费精神。春秋正传既毕。更编翼传。考据各书。包罗不尽。然既始之役。势难中撤。未知后人得见渠成之利耶。通书大旨。只是一诚字。其用在于审几。其端在于笃志。何谓无下手处也。最是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一段。诚吾辈常常诵道而激仰者。鄙人果曾有劄义。而已是昔年事。何能有发明亲切处。况因奴仆见主人。自有朱先生明戒者乎。然俯索既勤。敢此仰呈。倘惠以郢斤耶。
延平说太极动而生阳。只是理。做已发看不得。窃详延平之意。以为太极之动。言之于未有此气之先。理未尝资气而动。人心之动。言之于已有此气之后。理未尝离气而动。且太极生阳。动而未形。喜怒哀乐。发而可见。所以不可相准。然人心未发。气不用事。恰似无了气一般而事物之来。此理才动。(智之理先觉)气便根之而生。(非已屈之气。亦非在外之气。)与太极生阳。其机一般。虽以天地言之。此天地气生之初。便接前天地气屈之终。
答宋楚叟
书来审笃老康旺。实惬慰祝。震相日用云为。莫非枉费精神。春秋正传既毕。更编翼传。考据各书。包罗不尽。然既始之役。势难中撤。未知后人得见渠成之利耶。通书大旨。只是一诚字。其用在于审几。其端在于笃志。何谓无下手处也。最是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一段。诚吾辈常常诵道而激仰者。鄙人果曾有劄义。而已是昔年事。何能有发明亲切处。况因奴仆见主人。自有朱先生明戒者乎。然俯索既勤。敢此仰呈。倘惠以郢斤耶。
延平说太极动而生阳。只是理。做已发看不得。窃详延平之意。以为太极之动。言之于未有此气之先。理未尝资气而动。人心之动。言之于已有此气之后。理未尝离气而动。且太极生阳。动而未形。喜怒哀乐。发而可见。所以不可相准。然人心未发。气不用事。恰似无了气一般而事物之来。此理才动。(智之理先觉)气便根之而生。(非已屈之气。亦非在外之气。)与太极生阳。其机一般。虽以天地言之。此天地气生之初。便接前天地气屈之终。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18L 页
才有此理。(理无生灭)便有此气。(气则常新)恰似人心气用事之初。便接未发气静之极而气才生则不可谓未发。心才动则便是已发。延平说终有所听莹者也。朱子初时。究其说而通之。乃谓一阳虽动。未发生万物。不可谓之已发。因以复卦为静中有物之妙。又反关于人心。以为思虑虽萌而喜怒哀乐不形则便谓之未发。知觉虽动而未接于事物则不害为未发。心为已发。性为未发。未发者恒乘在已发上。已发之际。常挟此而自随。以大化流行。未有一息之停者。准之于天道。是时为学。专以察识端倪为主。求中于未发。而阙却涵养一段。此意详见于中和七书张敬夫问答矣。一日与蔡季通论此不合。因忽自疑。更考程氏说。改定心说而顿变前见。动静之时分地头不相侵过而论始定。以太极为一动一静未发已发之理。而心为天理。在人之全体。心统性情而太极为性情之妙。未发之前。太极之静而阴也。性立乎阴而为心之本体。已发之后。太极之动而阳也。情行乎阳而为心之妙用。朱子说初晚不同。一案可知。而不主师说。不护己见。一洗而反之正者。可见仁者之勇也。尊兄天姿笃厚。且不为考校之学。故于朱子说。一例尊信。而又不欲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19H 页
其立异于师说。然朱子以后学之爱护前辈。承讹袭谬者。为侮圣言。辨明之道。尊慕之诚。两行而不相悖云。则为朱子考出定论。为延平立成断案。何不可之有哉。来谕曰中庸达道。亦只是理。然泛言已发之情则气发而理乘之者也。如是则四端达道。不得为已发之情。而七情之气发一边。独占已发界分耶。况此条专以中庸喜怒哀乐发处言之。则乌可谓舍达道而泛言乎。又曰再答一转语。更无论辨。则以此为定论明矣。此亦未然。延平在时。朱子祖用其说。而延平没后。始有定论。则早误晚悟。自是朱子事。何必追论于延平哉。又曰孟子四端之情。中庸达道之情。剔出理一边说。礼运好学论七情。专主气一边说。夫四端达道。虽主乎理。而理必乘气而发。则所乘之气。即生阳之气也。七情人心。虽主乎气。而气必因理而发。则所载之理。即太极之理也。且好学论统以五性为大本。七情为大用。包四端在其中。则恐不是专主气也。又曰延平朱子所就而言者不同。若尔则朱子之不以师说为断案可知。何疑于鄙说乎。末段动虽理动。生则气生。乃至论也。先辈说既有可疑。而大贤既有定论。则舍此取彼明矣。欲为延平护吝而反晦晦翁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19L 页
宗旨。岂不尤未安哉。
配义与道。既出孟子。当考集注。义是人心之裁制。用也。道是天理之自然。体也。浩然之气。如今人说气魄。当论强弱。不当论清浊。然道义。形而上之理也。气乃形而下者也。理气本自相配。而理则纯善。气则不齐。故气或有懦弱而不能配义者。亦有萧飒而不能配道者。孟子必欲集义而养气。又要持其志无㬥其气。以其相合而有助故也。今且就人事言之。为人子为人臣者之当孝当忠。义也。其所以孝所以忠者。道也。道是统体说。义是所用以处此理者也。气能配道则至大之体不可量。气能配义则至刚之用不可屈。然气每于发后用事。故先言配义而后言配道。配如妇配夫。夫妇二人。纵云齐体。何尝是一物耶。
答安景颜(钻)
一别殆近五载。而九月出书。始承于穷腊。瞻咏之怀。到老深切。伏请迩间。养静江舍体韵冲裕。贤器侍课。群从叙乐。晴囱对卷。日有新得否。田地本好。未必有卤莽之患。岁月虽晚。亦当有炳烛之辉。以是慰祝。震相分外 恩除。已极惶蹙。而国有事变。嫠忧更切。月前与数三友人。取温山房。昨才还楼耳。朝阳斋幽致。
配义与道。既出孟子。当考集注。义是人心之裁制。用也。道是天理之自然。体也。浩然之气。如今人说气魄。当论强弱。不当论清浊。然道义。形而上之理也。气乃形而下者也。理气本自相配。而理则纯善。气则不齐。故气或有懦弱而不能配义者。亦有萧飒而不能配道者。孟子必欲集义而养气。又要持其志无㬥其气。以其相合而有助故也。今且就人事言之。为人子为人臣者之当孝当忠。义也。其所以孝所以忠者。道也。道是统体说。义是所用以处此理者也。气能配道则至大之体不可量。气能配义则至刚之用不可屈。然气每于发后用事。故先言配义而后言配道。配如妇配夫。夫妇二人。纵云齐体。何尝是一物耶。
答安景颜(钻)
一别殆近五载。而九月出书。始承于穷腊。瞻咏之怀。到老深切。伏请迩间。养静江舍体韵冲裕。贤器侍课。群从叙乐。晴囱对卷。日有新得否。田地本好。未必有卤莽之患。岁月虽晚。亦当有炳烛之辉。以是慰祝。震相分外 恩除。已极惶蹙。而国有事变。嫠忧更切。月前与数三友人。取温山房。昨才还楼耳。朝阳斋幽致。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20H 页
每入梦想。而过境易忘。笔力且退。远承申嘱。甚庸愧窘。况今悲悴。意思索莫。强草记文。境伟辞拙。无望其中用矣。别纸条问。仰认观玩之富且精。盛论已多中理。何待耄言耶。如有未当。更赐镌驳。
别纸
未发之中。亦有儒释之分。儒则寂而存。此心虚明如悬镜止水。释则寂而灭。这心茫昧如枯木死灰。何可同也。戒慎恐惧。不可太重看。只是肃然如有所畏之名。存养工夫。非有著意。释氏之数珠竖拂。反有寻觅助长之病。气亦人之所得乎天。而单说明德则不犯气。其曰虚灵不昧。所以状心之本体。正似纯粹至善之言性。非以是为分合理气地也。事物之理。性命之理。只是一理。虚理灵气之分。似涉破碎。
为本生主祭而称叔父称从子。固是礼家不二统之义。而终未惬于人情天理。直称本生考妣。出继子摄祀。名实俱宜。恐未为不可。
续衽钩边之释。果是千载之疑案。而愚于此别立论。积受攻驳。然迷不知悟。亦何必隐。盖经文曰衽当旁。衽在衣旁而已。初不可以当中之幅。混谓之衽也。盖衽者。幅之斜裁者也。正幅居中直垂。斜幅属其旁。所
别纸
未发之中。亦有儒释之分。儒则寂而存。此心虚明如悬镜止水。释则寂而灭。这心茫昧如枯木死灰。何可同也。戒慎恐惧。不可太重看。只是肃然如有所畏之名。存养工夫。非有著意。释氏之数珠竖拂。反有寻觅助长之病。气亦人之所得乎天。而单说明德则不犯气。其曰虚灵不昧。所以状心之本体。正似纯粹至善之言性。非以是为分合理气地也。事物之理。性命之理。只是一理。虚理灵气之分。似涉破碎。
为本生主祭而称叔父称从子。固是礼家不二统之义。而终未惬于人情天理。直称本生考妣。出继子摄祀。名实俱宜。恐未为不可。
续衽钩边之释。果是千载之疑案。而愚于此别立论。积受攻驳。然迷不知悟。亦何必隐。盖经文曰衽当旁。衽在衣旁而已。初不可以当中之幅。混谓之衽也。盖衽者。幅之斜裁者也。正幅居中直垂。斜幅属其旁。所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20L 页
以为要缝半下之由也。丘仪之覆缝钩针。只指腋下之两旁。士仪之变矩为钩。只指领下之两旁。终恐文理不顺。
答李表弟孟健别纸(戊午○近思录疑义)
来谕大槩得之。天道先理。人赋先气处。尤说得精畅。第人属太极四字。微欠曲折。盖人之形气即阴阳。道理即太极。太极是理之尊号。未可以人字便当太极。故朱子解最灵字。以纯粹至善之性。人之太极当之。善恶为男女之分。万事为万物之象。固如来谕。但太极元非秀灵之合称也。世多以图中第二圈为太极。故特于此别白之。或赐谅采否。第一即太极本无极之圈也。第二即太极之在阴阳也。其中圆圈是已。第三即太极之在五行也。其下圆圈是也。太极阴阳。岂可浑而无别耶。且第五节以上。固所以解剥图体。而无极之真。即太极。二是阴阳。五是五行。男女万物。已自该贯了一图五圈之全体。故第六节。便就人上说出。亦恰有五圈之象。段落甚明。
静中有物。理为之主。静时有物。物为之障。此所以一谓之方得而一谓之不可。语意本异。故取舍不同。
程子之以心使心。从理而言故无病。若道心为主而
答李表弟孟健别纸(戊午○近思录疑义)
来谕大槩得之。天道先理。人赋先气处。尤说得精畅。第人属太极四字。微欠曲折。盖人之形气即阴阳。道理即太极。太极是理之尊号。未可以人字便当太极。故朱子解最灵字。以纯粹至善之性。人之太极当之。善恶为男女之分。万事为万物之象。固如来谕。但太极元非秀灵之合称也。世多以图中第二圈为太极。故特于此别白之。或赐谅采否。第一即太极本无极之圈也。第二即太极之在阴阳也。其中圆圈是已。第三即太极之在五行也。其下圆圈是也。太极阴阳。岂可浑而无别耶。且第五节以上。固所以解剥图体。而无极之真。即太极。二是阴阳。五是五行。男女万物。已自该贯了一图五圈之全体。故第六节。便就人上说出。亦恰有五圈之象。段落甚明。
静中有物。理为之主。静时有物。物为之障。此所以一谓之方得而一谓之不可。语意本异。故取舍不同。
程子之以心使心。从理而言故无病。若道心为主而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21H 页
人心听命及心之发处。以本心权度是也。释氏之以心使心。从气而言。作用为主。故朱子辨之以势逆机危。言虽同而意绝异。濂溪之无极。出于老氏。上蔡之常惺。借之瑞僧。不妨为吾儒之正法。独何疑于此乎。
答金国明(启默)疑目
不迁位宗家。宗子新丧。只有童孙承重。才经襄奉。盗入庙龛。窃去最尊二位神主。一则不迁位也。一则当祧位也。改题属称。何以为之。
此礼无经据。而惟丧中祠堂火题主条。为可旁照。李小山以题以丧人为断。而以并有丧题主为證。增解则以径行易世之礼为未安。东岩则谓皆有妨。而以依前题主。姑阙旁题。待丧毕改题。为无于礼之礼。而又谓若在葬后则以丧人题主。似亦有据。三说各异。然庙主之有祧位与无祧位。并失诸位与只失一二位不同。并失则都行改题。不得不以丧人题主。而只失一二位则最尊位用易世之礼。而以下位仍亡人之题。一庙之内。主面各异。一碍也。无祧位则以丧人题主。容或可也。而有祧位则不容题主面以五代。又不可遽然祧埋。二碍也。下位皆有旁题。而上位独阙。反近于班祔之规。虽不书旁题。而独书属号。则既有
答金国明(启默)疑目
不迁位宗家。宗子新丧。只有童孙承重。才经襄奉。盗入庙龛。窃去最尊二位神主。一则不迁位也。一则当祧位也。改题属称。何以为之。
此礼无经据。而惟丧中祠堂火题主条。为可旁照。李小山以题以丧人为断。而以并有丧题主为證。增解则以径行易世之礼为未安。东岩则谓皆有妨。而以依前题主。姑阙旁题。待丧毕改题。为无于礼之礼。而又谓若在葬后则以丧人题主。似亦有据。三说各异。然庙主之有祧位与无祧位。并失诸位与只失一二位不同。并失则都行改题。不得不以丧人题主。而只失一二位则最尊位用易世之礼。而以下位仍亡人之题。一庙之内。主面各异。一碍也。无祧位则以丧人题主。容或可也。而有祧位则不容题主面以五代。又不可遽然祧埋。二碍也。下位皆有旁题。而上位独阙。反近于班祔之规。虽不书旁题。而独书属号。则既有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21L 页
违于当丧告哀之实。而又不纯于未忍变在之义。半间不界。反害其诚悫矣。愚意则不得不依前题主。而族内亲而长者一人。主其事以告于庙曰。宗子新丧。奉守不虔。显先祖某官府君。显几祖某官府君神主。奄遭意外之患。惊惶痛陨。无地自容。今已改造神主。而宗子三年之内。不敢行易世之礼。一依旧题。奉安本位。仰冀尊灵。是凭是依云云如何。且闻不迁位已觅还。尝见李陶庵主仍用旧主之论。今若主身不至伤缺则恐可改粉仍安。次位则不得不新造。告辞内意外之患下。添先祖考妣神主。粉面被污。显几祖考妣神主。永无寻路云云。今已改造神主。改以玆敢改粉造主云云恐当。颇涉汰哉。幸广询以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