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x 页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书
书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8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83H.gif)
恪谂春暄。经履万啬。梅檐索笑。兴致可掬。龈痛之苦。一付东坡翁割耳之方。亦何妨耶。至于素志之难副。果知非出于退逊。然兄天姿恬静近道。而兼有薰炙函席之益。至于外累妨夺。亦当较寡于震。著力之日必多。放意之日必少。何患不长长地新耶。顷呈鄙录。曾已猥彻于坪上。虽承批诲。终未尽领。但大耋精力。难于屡渎。掩置尘笥。抱此耿耿。故因俯索而辄露拙。乃蒙不鄙条答。理致圆恰。文章典雅。殊可敬服。而但未见掴血棒痕处。抚摩多而勘覈少。倘因鄙性之伤于密而然耶。玆又披露腷臆。以听去就之命。其或有抉摘抵挡之处。亦出于相信之谊。想恕谅矣。
别纸
正心体用之辨。乃是先辈大议论。数百年未勘之案。正是学者之所精著眼处。贤兄容易觑过。宛转说来。窃恐有未能了然者。吾心亦有病痛以下。又近日老宿人例备底好话头。言非不正大切实。而反长人虚伪盖饰之风。不愿贤兄之袭用此规也。四有三不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8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83L.gif)
君子之戒。无身过易而无心过难。缓于治心而严于治身者。恐或未然。(以上大学)
知觉固自有体用。故知觉不昧以体言。知觉不差以用言。单言知觉。指用指体。惟在所言之如何。若虚灵则只是心之体段。应用处固未尝不虚灵。而不可谓虚灵亦不同。故此处知觉为重。以其言心之全体。故统言虚灵知觉。以其言心之妙用。故剔言知觉。所谓不同者。亦非有两知觉。知觉一而为知觉者不同。
飞跃之为气。孰不知之。而在中庸则是理而非气。凡论经旨。不就本文上劈画。而搀入佗说。泛论己见。乃学者之大禁。元文一言费隐。而其后则只说费不说隐。但言飞跃而不及于飞跃上面乘载之理。若以飞跃为气则非徒不说隐。亦且不说费。乌乎可哉。且章句以所以然而不可见闻者为隐。则所以飞跃者。果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8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84H.gif)
答张仲谦别纸
中庸赞道之书。言理而不言气。若鸢鱼之飞跃。鬼神之洋格。并直以道体之流行者言之。而初不拘其分之属乎气也。子思子立言造意上元未有这气字。而朱子又恐夫学者之驰心玄妙。悬空揣摸。故详气于章句。使之有据而易晓。此正不言不为少。而言之不为多者也。且理气心性之说。至宋而始备。自后人看之。正见其借气明理。而元文本意则一直言理而已。第观首一章。子思言性道而已。性道非气也。而章句则说阴阳五行。气以成形。子思言中和而已。中和非气也。而章句说气之顺。及夫第二大支。首发费隐之旨。费是理之所能然。隐是理之所以然。首以鸢鱼发之。次以夫妇明之。皆从费处说而隐在其中。十六章忽提出鬼神二字。以其隐微之极。有非见闻之所及也。虽其章内曰盛曰格曰洋洋曰显曰不可掩。而其主意则在乎隐。以为至费底功用之本。朱子之著章句也。鸢鱼则费也。故言理以破后人理隐气费之谬。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8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84L.gif)
来谕曰实有是理。故实有是气。其气至实故其德又如此。气与德犹似有分别。而其下反曰顾鬼神是实有底气。此德字不可不做气。此尤未莹。夫鬼神固是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8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85H.gif)
来谕鬼神鸢鱼以下云云。窃详兄意。以为合散飞跃。是气。而合散飞跃上面所以然处。乃理也。恐失本指。鸢鱼章句曰化育流行。上下昭著。莫非此理之用。所谓费也。其所以然者则非见闻所及。所谓隐也。朱子既以上下昭著为费。而所以然者谓之隐。则上下昭著。果非指鸢鱼之飞跃乎。所以然者。果非指飞跃上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8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85L.gif)
来谕曰实然之理。指其实然合如此者。非为形上而言。夫实然之理。便是形上之理。理岂有两样乎。理字之可作合字看者。若理有善恶之理是也。此处理字在下而甚重。乌可反作虚字耶。
来谕曰若果理焉而已。则当即曰为德。即为理也而足矣。窃恐辞跲。盖此章之不直曰德而曰为德。专为隐字地也。天下之物。未有隐而可指说者。惟鬼神为然。若曰鬼神之德则是隐在于德。而不在鬼神矣。故谓之为德。以明鬼神之便是隐耳。
来谕曰理本无迹。何可曰如之使之体之。夫鬼神之所以使之者。以其有受享之理。而能致人之奉承也。所以如在者。以其有感之理。而能为人之思成也。所以体物者。以其有主宰之理。而能为物之干本也。非真有形迹可见。则乌在其不主于理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8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86H.gif)
来谕曰不见不闻上面隐之体在。体物如在上面费之用著。窃恐有意长意短之分。盖理气之不可混作一物。乃吾党相传之宗旨也。不见不闻。体物如在。苟都是气。而朱子直谓之隐与费。则是朱子为认气而为理矣。何暇责象山辈指阴阳为道之失乎。鸢鱼章句曰其所以然者则非见闻所及。所谓隐也。鬼神章下曰不见不闻隐也。两处说容有异乎。不见不闻已是隐。更有何上面安顿得隐之体。体物如在已是费。更有何上面可安顿得费之用。朱子于此。特明言子思之本指者。乃所以揭示头脑。俾有以推求实理也。岂不美哉。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8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86L.gif)
示来缕缕。尽是好议论。美箴规仁。兄所以眷眷于罪物。欲其救拔于迷涂者甚盛。仆早负才气。不伏作虚生浪死之人。初头功令之习。认作太上之业。而受读四子以来。方知有圣贤之学。就求其说。亦似无不可为者。遂乃历究经传。寻取纲要。见那天人性命之说最为高妙。专意研索。以求其通透洒落之妙。体之于行。察之于事。或不无契合于古道者。而中间死丧贫病。阅历世变。思虑贸乱。聪明衰歇。重以亲老替干。冗务绊累。心分力诎。未能刻厉如向日。但其熟处难忘。伎俩有在。拨郤探暇。磨研经旨。非病剧神迷则不能撤也。大抵学魔有三。一曰身疾。身有疾则筋骸不耐于拘检。二曰家故。家有故则志虑每分于冗琐。三曰居僻。盖学问之方。专资师友薰陶。得以维持此心。而傍无强辅。日处下流。弛放而无所惮。疑晦而无所订。孤立独行。临深为高。尚何进修之可冀哉。是三者。仆皆有之。创巨以来。尤为忒甚。前秋奇疾。几死仅生。到今胃败赐滑。脚疼头疢。百体痿枯。其受病已自不堪。而违背先慈。恸结终天。老母疚号。气息凛缀。哀弟析箸。窘束殊甚。独子没觉。成就尚远。疏迂乏干。私计渐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8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87H.gif)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8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87L.gif)
答张仲谦别纸
南轩张先生以公为仁。而谓爱非仁。故始也离爱而言仁。朱子力言爱之理便是仁。而公只是体仁之事。南轩乃谓仁者之心。廓然大公。天地万物。血脉贯通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8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88H.gif)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8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88L.gif)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8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89H.gif)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8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89L.gif)
德本挂搭于气。无是气则无是德。然若其实体则德自是德气自是气。不可认气而为德也。夫德者仁义礼智而已。仁义礼智非气也。孝忠悌慈而已。孝忠悌慈非气也。兄既以本心之异名言。则本心非仁义之心乎。又以至真至正。众善俱足目之。至真至正。果非理耶。朱子语中还有一处说气。亦明德者乎。
顷疏敢以读朱书为勉。而兼及于语类之不可不朝夕披阅。盖朱子以前。天下义理。未归于一。故学者得以各尊所闻。各行所知。而朱子以后义理大明。其书海涵地负。而精粗本末。纤悉无遗。群圣微奥之旨。订明于斯。百家异同之论。折衷于斯。讲究者得其金秤。践履者得其程历。如大都之市。百物俱在。无所求而不得焉。今之学者。诚幸而出于朱子之后。事半而功倍之矣。独怪夫世之以求道自命者。舍程历而冥行。抛金秤而臆度。中途自画。反失寿陵之故步。弊帚自珍。徒疑明珠之暗投。推援之辞。每谓道在六经。不必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9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90H.gif)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9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90L.gif)
答张仲谦
顷书规勉语。非仁兄何以及此。仆于此学。求之甚力。而伤于急迫。说之甚快而欠却涵滀。亦颇自知。而人之材具各异。不可以守一死法。因材而笃。各有所从入之方。仆之平生见解。多在于名理同异之辨。至于考校之学。盖尝耻之。然援经摭传。参互演绎。此非考校之谓也。窃念由孔氏以后。事功之盛。莫如朱子。由朱子以后德学之纯。莫如退陶。而朱子之世。有讥之以枉费精神者。有讽之以颇伤简易者。以吕伯恭之同志相爱。屡书戒勉。每以损约收敛为言。退陶之门。薰炙承受。如金而精。亦谓其凝定不如穷格。夫朱先生刚大严毅之规模。岂有不足于收敛。李先生从容洒落之气像。岂有不足于凝定。而学问思辨之头绪最多。继往开来之责任甚重。用工之博著意之密。不得不较著于此。况如震相者。粗免下愚耳。人十己千。尚惧其事倍而功半。况敢泯泯沁沁。占小而自便耶。盖天下之义理无穷。一己之聪明有限。宜及此年龄未暮。志虑未衰之时。惜取光阴。刻厉用工。博采多积。为晚年受用之地。若反诿以守约。不务集义。兀然措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9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91H.gif)
别纸
言性必本于二五积气之天。(至)鸢鱼夫妇天地。
中庸开端天字。若果指二五积气而言。则程子所谓始言理。朱子所谓专言理。皆非耶。无人物则性无所挂搭。无喜怒则中和亦无所指的。然言性处主意在性。言中和处主意在中和。当先有主意处。费隐章鸢鱼夫妇天地。莫不皆然。主理看时。无非理中之一物。何必屑屑于馀意带说之物耶。
自所以者然者。主鬼神为言。(至)滞了人意思。
鬼神比气则有灵。比理则有迹。盛说极正当。盖灵妙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9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91L.gif)
自只此费处。(至)认物为道。
费隐体用。有不可一例局定者。竖看则先隐而后费。太极之本体流行。人心之性发为情是也。横看则隐中有费。费中有隐。如冲漠无眹而万象森然已具及妙用显行而其实则非有形迹者是也。来谕既以已然为理之用。而又以鸢天鱼渊为已然底用。则尚何以飞跃为气乎。子思固于有形体之物上。见得无形体之理。而便将有形体之物。说出无形体之理。以鸢鱼言之。飞跃即费。非于飞跃上面别有所谓费也。舍鸢鱼而言则理本无形。有离气之嫌。泥鸢鱼而言则物为有形。有非理之疑。兄之曰费隐自费隐。鸢鱼自鸢鱼。是舍鸢鱼而言也。其曰飞跃即气。费隐即理。是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9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92H.gif)
朱子曰鸢飞可见。
所以飞所以跃。是隐也非费也。则鸢飞可见鱼跃可见者。果非费乎。此果是费则费之非气明矣。兄既以鸢飞鱼跃费也之说。为洞见道体。目击至理之论。又何以飞跃为气乎。
自主道看则隐体费用。(止)但说本色而不及本指。
中庸鬼神。言德而不言气。鬼神之体便是隐。鬼神之用便是费。更何待隐之所在费之所著乎。不见不闻。即上所谓初非见闻之所及。此便是隐。不可谓即气。体物如在。又是实者之所行。其为理之妙用无疑。大抵理气浑合也。故朱子说理。必因乎气。以其不可杂也。故理底自名为理。必因乎气。故曰今且只就形而下底说来。理底自名为理。故曰不见不闻隐也。体物如在费也。岂不明甚乎。章句天地之功用造化之迹。本色之气也。曰良能曰灵。本指之理也。伸者为神归者为鬼。本色之论也。性情功效。又归重于本指也。
自鄙说上面字甚粗。(止)鄙说亦可旁通。
三处改正。可见自新之勇。而犹未免有恋著之意。是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9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92L.gif)
附或问释义
[或问鬼神之说。(至)庶有以识之。]此直说鬼神字义。
[曰诸说如何。(至)理之实。果如何也。]此一节历辨诸说而妙万物者。即妙用之理也。故结之以是理之实。
[侯氏曰(至)失之远矣。]侯氏以鬼神为气。而德与诚为理。分作形而上下之两物。是不知此章鬼神。元指德与诚而言也。故先生辨之曰鬼神之德所以盛者。盖以其诚耳。因于诚者自成条。说诚之不可掩。以理之实而言则和鬼神都作形而上者明矣。
[天下之物。(止)干事亦犹是也。]此论体物处。不言理而言气。盖体物者固实理。而体之必须气故也。
[诚名义章。盖以自然之理。(至)鬼神之德是也。]鬼神之德。若果是气则同一或问。而此独以理断之何也。大抵在大全或可挥之以初年说。在语类或挥之以记录之误。在章句者。或可目之以只说气。而或问二条。不可谓初年说。又不可谓记录之误。又不可谓只说气。于此说不通则无以回惑。幸谅之。
附退陶说印證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9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93H.gif)
答侄子书曰。其飞其跃。固是气也。所以飞所以跃者。乃是理也。然子思引此诗之意。本不在气上。只为就二物而观此理本体呈露妙用显行之妙。故章句只曰莫非此理之用。何可问气之与不与乎。按泛论飞跃则固气也。而子思之意。不在气上。则只当以飞跃为此理之用。
答李叔献书曰。朱子只指形而下之鬼神性情功效之实然处。以是为德。即其理也其诚也。按单言鬼神则固是形而下者。而连说鬼神之为德。则只是实理而已。幸就此细察焉。
附论朱子答吕子约书
此书冲漠无眹一段。近世有湖洛之争。然鄙意则只此当然之理。便自兼动静该费隐。(中庸首章第二节章句可见。)当行之路。主动而本乎静。(中庸首章第一节章句可见。)冲漠之妙。主静而贯乎动。(程子本语可见)然其实则一也。故此书上段曰道之得名。只是事物当然之理。元德直以训行固不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9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93L.gif)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9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94H.gif)
答张仲谦别纸
不违仁章
语类节录。问莫是心与仁合而为一否。曰不是合。心自是仁。其下先生曰心常在内常为主。心常在外常为客。问如此则心不违者。是心在仁内。曰不可言心在仁内。略略地是恁地意思。
正名章
辄若于初。自能从父而逃。则事之当理者也。果何害于嫡孙当立之义乎。聩得罪于父。不当立。郢有夺嫡之嫌。亦应守子臧之节。辄如无拒父之罪。有率德之实。则卫之宗统。终归于辄。如蔡仲之邦蔡矣。(以上论语)
充虞路问章
孟子去齐之日。天意之不欲平治决矣。孔子犹有已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9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94L.gif)
正心章
忿懥只是怒。事有可怒而心诚怒之。固无害。但事过而心留。如伊川之心中有妓。则乃偏而失正者也。且如按治赃吏。固宜怒形于色。而按治既毕。对案而食。馀怒尚勃勃。食而不知咸淡。则是心在赃吏。而不在饮食也。其为一串病痛无疑。试尝体验。怒之过而至于㬥气。一病也。此事已过。后事未至。而不能忘怒。一病也。后事方至。前怒未释。一病也。怒意为祟。应事有差。一病也。传文所谓不得其正者。该尽诸病。而尊谕只说最后一病。恐未尽。四有是贴上意之不诚。(心与物接时。私意系累。)五辟是贴上心之不正。(身与物接时。偏心作用。)私意害心。偏心害事。四情人所不能无。五情人所不可无。若其有其辟。虽非大段恶。亦自不容有。来谕失之过恕矣。四有言或者。知为善以去恶之人。未必常有此欲动情胜之患。特意有所未尽实而心之用或差也。五辟言必者。私意虽去。偏心犹在。则从恶如崩。一差而重堑矣。盖进道益高而设戒愈严。虽以诚正君子。才有偏心。便无以自拔于众人。无此则为圣为贤。有此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9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95H.gif)
传九章
首节固未说到推上。而亦自有可推之实。故祖道录曰此是言一家事。然因此推将去。天下国家。皆只如此。盖卿录曰不必言不待推。玩其文义。亦未尝有此意。保赤子慈也一段与上未说到推上。只是一录。而录之者乃徐居父。但小注既分之。又合节录一句。故尊兄不免有疑耳。推广之与推化。果有人己之别。而推广之极。亦必有推化之妙。故或问及语类又如彼。鄙见则此虽有正意馀意之别。而皆不可废也。盖我之孝悌慈于家者。非以欲推于国而为之。然孝可推于事君。悌可推于事长。慈可推于使众。朱子所谓不必言不待推者是已。若夫保赤子一段。特举慈之一事。以明立教之本。而孝悌之道亦然。皆在乎识其端推广之。苟能即此而推广。则一家兴仁兴让而一国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9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95L.gif)
答张仲谦
顷领尊谕。皆悫实谨厚之旨。心窃慕循。而未及趁便仰覆。春日渐暄。雅趣清适。季方新从萨上还。不咸檀木之间。想有异闻。可以宽醯瓮之界者矣。低一头退一步。果是学道之绳尺。而苟无前此进步鏖杀之工。则或恐安于卑近。无以造于高明远大之域。而终为不践迹不入室之归。但吾辈年纪。俱已向阑。正宜回头反约。鄙人每觉放开多而敛退少。常以自病。窃欲担阁了许多杜撰。密切加工于平易白直之处。而区区所欲成就者。渐次断手。但一部易及语类下一半。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9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96H.gif)
答黄同甫
甘文之会。苦企不来。儿子自山阳还。擎致两度书信。故人之不我遐也。春序向阑。花间对酒。重有感于一樽细论之句。恪惟閒居摄养。韵致清新。邻里朋俦。迭相招邀。赏奇文析疑义。有契于素心否。震相头疢脚疼。虚送三春。文字酬接。固难谢却而箧中论著。未勘居多。来头日月。亦何足把弄哉。疏事申勤倡动。毕竟为趋时媒利者所挠坏。西来消息。甚可羞吝。 批旨中斥邪卫正四字。尚可为藉口之资耶。大抵义理之事。苟非彻底真实之念。则鲜克有终。而今人每以邀名求利之念。假借义理名目。始若决裂做去。而风吹草动。手慌脚乱。适足陷败。吾辈可视而为戒耳。鄙家延谥之举。久稽未安。以今五月初十日设行计。伊时与意中诸益。联临相礼。因以盘薄于武屹归亭之间。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9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96L.gif)
答郑顺举(乙丑)
俯询礼变。何敢妄对。而第以昔贤垂世之训。粗有过目。私家已行之规。亦记在心。夫在庙则精气合。故用同几之仪。在柩则体魄异。故设隔屏之位。如欲设位行祀。则当先启攒奉柩。暂行馈食之礼。象生之馈。宁可合设耶。位既各设。则受吊见客。自无难安。但墓上之虞。朱子亦不许行。如从葬毕奠而归之训。则奠于墓者。自不容各设。归而哭庙。又当循从前合祭之规。幸以此折衷如何。大槩未封之前。隔屏设位而分馈。既封之后。墓前设席而合奠。归又出二主于寝。合祭告之耳。
与朴季亮(英佐○丁卯)
花辰多雨。恪问养静玩高。体韵冲和。曾知美疴有蒂。调护得宜。倘臻清快。床书玩乐。足以忘世。震相风树馀身。便似秋蒲之易衰。伎俩探究。亦多妨掣。劄疑语类。近才洗面。而其中欠考而阙释者尚多。拟欲广蒐填去。而精力渐惫。难于包罗。环顾旁近。无可相资。唯吾执事博通古书。多识前言。幸望各注出处。兼释名义。从近录示。虽未尽填一二于什。尚可珍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9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97H.gif)
六旬而得一晌之晤。一期而得十行之札。辞采之美。诚可把玩。而称道之盛。尤所愧汗。书后月朒。伏惟经体卫重。宝婘平稳。秋水道阻。旋切伊人之思也。震相离索之愁。忘之以卷中师友。衰病之苦。涤之以录里海山。但恐漏器无盛。玩索不切于身心。过境成虚。陟历徒损于精力耳。致受之笃学好义。曾所钦尚。而远来求益。诚勤事左。精微之蕴。竟无所启发。垂橐而归。良可愧叹。然向上路脉。大体相合。深庸爱敬。贵近多秀隽。文学蔚然。殆为一路最。老兄以悫实之工。益励晚修。以幸吾党。
答郑国乔(冕教)
老兄之蕴抱经奇。盖尝领之于言议之间。客冬之临别呓拙。粗表倾向之意。岂图一粒之饵。能引盈车之鲖。损惠长笺。俯和佳什。擎诵十回。足令肚里生暖。书后有日。伏惟燕养节宣和泰。铅椠无挠否。震相所辑春秋传。粗成样子。正须更加磨砻。而取舍之际。𨓏𨓏生疑。朱先生谓最难理会者。尽不欺我也。从古治春秋者。只于字句上分晓。未能体验其义理。其有傅会牵合之失固宜。董子汉儒之最醇者。而习见春秋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9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97L.gif)
答郑国乔(丁丑)
高轩之不能信宿。实缘寒程之急。而以不得卒听奇伟之论为恨。华缄远投。意寄深重。未知此物。何以有概于高明也。示来看书节度。鄙人本未能务博。而但有见成定论。墨守甚固。况今衰迈。宁有许多头绪。居敬穷理。果是千圣要诀。第念所贵乎居敬者。表里交正。动静无违。苟或内怀浮杂之念。而外饰矜庄之貌。阴为邪僻之行。而阳做严厉之色。则是虽以敬自居。而实未尝一刻居敬也。所贵乎穷理者。以其主理制气。立大本行达道。而近世学者。认理为死物。而惟气是尚。赚气做性。理为大本者差矣。谓心即气。理为主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9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98H.gif)
答李景实(辅会○辛巳)
礼会稠扰未稳。行尘交违。旱熇罕古。每想江榭风致。恪承华翰。静体万相。是庸慰鬯。震相抛却故纸。避暑先亭。还觉急景可惜耳。三洞行祇俟凉生。略收拾行具。以待兄驾之动。幸示定算。前期相通。约会于海印耶。馀不宣。
答朴薰卿
间凭南来人。闻深考黄钟之元。将使大乐还魂。何喜如之。但恐郢氏之白雪寡和。而燕南击筑。徒酿志士之泪。匪意三友远来。袖致华笺。宛是故人声气。第恨剖判之际。未承奇伟之论也。旱馀得雨。政似茅塞之得开。更请玆际。静中观玩。韵致清适。竱意于向上之业否。晚节著力。想见区区外物之不足置心。而吾辈每为才气所役。骛空言而欠实得。来示中閒漫冷话。旋即遗失者。终是自谦之辞。而未必非惕然警省处。洪匀赋予聪明。而自家不能到豪雄境界。岂非可惜之甚乎。震相气衰精耗。渐谋反约。而文字酬应。反似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9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98L.gif)
答郑圣仁(敏锡)别纸
家礼改题递迁。并以大祥前一日酒果告由而行之。若吉祭则直用时祭之礼。后贤遵横渠说。移附于吉祭。然吉祭之义。以其三年丧毕。始举四时正祭。盛服殷奠。致吉礼而受吉福也。初不以改题递迁易世之事。谓之吉也。今建叔兄家内丧才期。大丧先毕。丧中不可行吉礼。先辈固有其说。然改题递迁则恐不得延至一年之久。盖五世而祧。所以远僭。而昭穆继序。其事至重。当祧之祖。不可以每飨无名之祭。正位之祢。不可以久居祔食之列。窃意当祫之月。以酒果告由改题。仍行递迁之礼。祧位则移奉长房。新位则跻享正龛。然后节节皆顺矣。盖不行祫祭。而犹待祫月者。二十七月自有定制也。不举殷奠。而直行递迁者。丧中不可盛祭。而酒果告迁。家礼可据也。其仪节则以孝巾布直领平凉子。丧中祭先之服行事。告辞则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9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99H.gif)
答柳表弟乃构(肯镐○庚子)
吾党不禄。先从祖文丈奄弃儒拂。仪行之修敕。经学之渊邃。实为岭以南主盟。而寿不称脩。器不究蕴。震也晚矣一拜。亦未能稳听绪馀。而文清出处之议。印可于函席之质。卫武屋漏之说。符合于窥窡之见。谆谆诱掖之恩。恳恳惰轻之戒。迄于今铭在心肺。已矣已矣。将安依仰。
与李皓叔(耆汉○庚子)
前书读之未半。不觉惘然。岂意高明乃发斯言。仆恶业招祟。不能保有家相。衰亲久失厨养。老慈更亲针缝。至若奉祭接宾之大节目。种种阙碍。则岂不知胶弦之为急哉。然此特情势耳。较诸义理。轻重有截。故以至于今日。家君平日有问之以此事者。每曰过初期当图之。及往贵庄。被盛念指示一处。盛意可感。佳昏不易。而家间事势。又有万不得已者。故果有劝成之约。归而语震。震以为情势固急。而道理似不当如是。便释然回悟曰是吾心。座下以为从不易之命可乎。从一时偶然之命可乎。仆之于此事。著在心中者。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9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99L.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