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x 页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书
书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20H.gif)
峭寒欲总。侍学增毖。静室庤经。日有观玩之乐。每溯北风。不任𢝋𢝋。念世叔矣道丧矣。环顾大岭以南。卓然有立者。未可多见。而独座下以好资地好志尚。地步已高矣。人望已属矣。挺身担夯。挂牌秉拂。以致成己成人之极功。岂不美欤。大抵此学。在正吾经而已。然亦必疏其横溃之别流。塞其异趋之曲径。而身先大路。以导群武。乃可终始不迷。直造大原。夫天地间一种邪气。始也为老庄杨墨于战国之末。而白马西来。又是外夷乱华之大者。自玆以往。异言纷起。头头逞怪。佛变为禅。禅化为儒。直指心性。陷溺高明。宗杲之于无垢。得光之于子静。又授以本来面目。改换名姓。虽经朱夫子之一一勘破。而愈往愈肆。层生叠出。程可勤之道一。王馀姚之定论。赵东山之六君子策。又颠倒矫诬。震耀张王。正学几乎熄矣。而管归又只在养精神一路。最其子见之白首穷经。尚有九气之图。泰和之世号瓒享。犹有二歧之诋。其攻禅者。不过勺水之于车薪。而徇私害正。反有以束脂灌膏。吾东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20L.gif)
答姜耘父(甲辰)
岁弊风饕。病者多思。敢问定馀。湛乐益胜。玩索益精。仆至初偶得寒膈奇證。跨朔阽危。近始少可。而已觉悼前猛而起新懦矣。世衰道微。邪说横生。近闻一文人负时望者。乃敢别立考校之目。掇拾马郑。挤抑程朱。至以十六言传心。为梅赜伪撰。其说自清人来。盛行于畿甸。此非细忧。吾辈每好作悠悠閒话。而绝无大受之器。独座下庶乎任辟异扶正之责。光前倡后之业。不当退然自画。俾有沦胥之患也。疑问数条呈似。细覆如何。
别纸
性理大全月中暗虚。指以地形倒遮。然看来恐不然。日未落而月已现时。亦有暗虚。一天相射。岂有地形来碍。窃意月是太阴之精。其体本黑。故虽十分受光。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21H.gif)
学蔀通辨。以为朱子中年疑信相半。至晚年始觉其非。恐亦误。盖朱子未尝信陆氏之说。而但以此道甚孤。不欲于中自相攻击。故姑含容不发。至欲与学者集长。而其说愈肆。有易天下之虑。故不得已极力辨斥也。且其所摭中年条。亦别无信陆之语。而南康会义利说。乃不以人废言者也。
清澜以为朱子早年。专说求心。亦恐未然。求放心。虽陆氏之借辎。而亦岂吾学之所缓哉。但吾之求心。主敬以存之。彼之求心。觅心而捉住之。
又曰朱子初年。亦只说一个心。以存斋记为误。夫旧学安心苦觅心之句。虽出于困学诗自道之辞。而吾学独非以心为主乎。岂可以释氏本心之故。专力于讲究。不事夫清原端本之工耶。瞭然有见之语。亦似不至为病。
朱子时有废讲学者。有阙践履者。因病之药。或斥其陷禅。或戒其缴绕。则不可以戒缴绕者。为中年未定之论。而戒陷禅者。专属之晚年矣。清澜之学。恐亦考校为主。观于通记之见焚可见。然斥禅甚严。可敬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21L.gif)
顷于公山逢那里人。叩谂近日玄趣。言座下益复刻厉。考證四七编帙垂完。此诚吾积年研索之理。而愿闻于君子者。大抵陶山翁中下两图。说横说竖。段落甚明。其后诸贤往往偏靠而骤辨。主竖者或归于一物之病。主横者不免乎两歧之惑。微言未彰。大义已乖。砌凑一路。而太极沦于空寂。对说双关而达道骛于形气。七情理发之窾。星湖始启而未勘。四端气发之差。农岩洞辨而自异。想已次第搜罗。追勘百年之案。而无由面商。重为之怅然耳。鄙亦年前有所记辨。掩置尘笥。不敢以示人。今辄录送数条。求斤于博考之馀。但其说或涉刱新。不必烦佗眼耳。
答姜耘父
承知事育之资。益就旁落。箪瓢之乐。几不可保。而尚能一味守泊。不住翻阅之工。良慰良慰。从古有志之士。困拂多而丰亨少。天心仁爱。欲使之玉成。而人事未副。每失之陨穫。仆亦饱经生受。常以穷不失义四字。著在心头。而急煎之地。不觉有怨尤无聊之意。窃恐按住不得。驯致一蹉而重堑。积此危惧。若涉渊冰。执事所处。尤有难于排忍者。每念之。实深代闷。别幅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22H.gif)
别纸
朱子答蔡季通书。其后自谓未莹而不足据者。全在上段。非独认人心为人欲者。然性即理也。谓性主理。似乎二之。且无形有质。不足为私正善恶之本。语脉晦而不章。既以为或不善而谓其发皆人欲之所作。则其或善者。不可并谓之人欲。根本已然一句。虽指理气公私之别。已为发后淑慝之根本。然大本是理。理本无恶。今谓根本已然。则反有善恶在性中相对为两物之病。故节要并删去之。若夫舜戒禹以下。明莹无疑。可据而为说。故节要采录之。退陶取舍之精如此。大山先生分开说后论。亦曰私正之分。自根本而已然。盖尝活看于斯语矣。然来喻所辨。甚是明晢。今有美玉焉。良工攻之。去其粗厉之璞。而全其温润之质。然后始得为天下之所共宝。苟其杂璞而未纯。则不知者谓非良玉必矣。如欲并录后段。定论之混被黯𪑓。不亦可惜乎。
答郑子上书觉于理一段。果似精简。而联说灵觉。嫌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22L.gif)
勉斋此说。乃与李果斋往复者也。果斋以喜怒哀乐之由形气而发者为人心。由道义而发者为道心。此语不可谓不精。而勉斋以喜怒哀乐全属之人心。而仁义礼智为道心。反攻果斋之说。以为理气无别。愚诚未晓。果如勉斋说则理自东发而为道心。气自西发而为人心。判然相离。不相涉入中庸之达道。混为形气之私矣。然勉斋后答胡伯量书。言其说未精确。想亦自觉其偏而改正之。大抵喜怒固属乎人心。而其实不能无道心发处。故朱子曰如喜怒人心也。一如字。意可见。勉斋泥于分而忘实相。恐难据而为说。鄙见亦何尝于凡佗喜怒哀乐上。只作性命看耶。
星湖之于礼运七情。专就形气上说。恐无不可。盖礼运以何谓人情。何谓人义对说。而七情以饮食男女死亡贫苦为大端。是四者皆形气之私也。十义以慈孝仁忠悌义惠顺为大伦。是十者皆性命之正也。其下讲信修睦则本乎十义之公。争夺相杀则萌于七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23H.gif)
林隐所谓气质之性气也。亦恐非程朱之指。程朱所论气质之性。直是兼气而言性。何可认性而为气乎。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23L.gif)
农岩说虽未尽契于退陶之言。而见理甚确。深得退陶之意。近世诸儒之所罕及。采录诚不可草草。沧溪说大抵同于农说。当访问而求呈耳。
吴氏之言恻隐之气。羞恶之气。专由于理生气立论之致。程子曰有仁义之心者。必有仁义之气。恻隐羞恶。已发之理。亦须有恻隐羞恶之气。然若谓仁义是理。恻隐羞恶是气。则便涉于理体气用之谬。理为静有而动无。气为动有而静无。其为一物两截之病审矣。元亨利贞。运行于四时之间。而有生长成固之妙用。然直谓四德发为四时则非朱子之意也。理则难明而气为易见。故以春生之气。无所不通。證恻隐之心无所不贯而已。玉山讲义曰如春之生气。贯彻四时。一如字义益明。不可执此而谓四端便是气也。北溪四然之答。朱子以为此义甚备。更提出所以然一句。其谓甚备者。在于四然。不在于恻隐气也之说。大义既好则字句间小出入处。自可略也。然而后人藉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24H.gif)
浩然章说出气之体段最详。而将道义作骨子。又以集义为养气之节度。非于气上有用工处。则主理之实明矣。夜气章虽于时分上说气。而特欲其存此仁义之心。仁义之心。非理而何。且气未有无理之气。湛然清明之象。亦只是配道之气。岂必言气象时仁义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24L.gif)
凡论四端名义。当先从一心字究竟。孟子七篇中许多心字。虽若求放心不动心之微有迹处。都未说近于气禀。一则曰恶欲之本心也。一则曰仁义之良心也。其体则性。其用则情。初无别一个地头。故张子曰心统性情。而朱门以心为性情之统名。今此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四个心字。只是情字之变文。而不曰情而曰心。所以示贯动静该体用之妙也。凡情之发。意或缘起。情者心之直遂者也。意者心之横出者也。气机之作用。专在于此。独于四端之蓦直发出处。心不暇施其计度之巧。气不敢售其作弄之机。大抵动底便是性。动处便是心。前辈心先动性先动之争。都未晓朱子处底之辨。而心性之妙。疑于有二用矣。盖动与发之从心言从性言。只是互文而已。非如近世之论指心为气。而谓四端亦气发也。怵惕二字。朱子以谢氏真心天理之说明之。其所谓真心者。即纯粹至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25H.gif)
附书别幅后
吾友姜耘父尝著四七考證。推本朱李之旨。而博取诸家之说。其于异同之际。不偏主一说。以极乎浑沦分开之妙。鄙说数三条。亦在其间。间尝录示抄节取舍之意甚详。要有商确。盖其学术该洽。见解疏通。无执泥胶固依样涂辙处。余于理气分合。往往寡谐于世。独于吾耘父有不约而同者。尽底披露。要相订正。不久而耘父下世矣。弦断之恸。不能自已。数月其家递送其临殁前长书别幅未及寄者。其书曰四七编辑。窃欲更写一本。就勘于高见。而楮政极艰。贫病败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25L.gif)
道心人心。岂心有二本之谓耶。(止)今于诸家文字编辑之际。凡以根本已然为言者。一切删去。
根本已然一句。诚难据而为说。鄙说大本在理四字。已明非有二本之义。而盛辨尤明白条畅。其中感于外者虽缘形气。而发于内者都是天理一段。尽是确论。盖以人心言之。饥寒痛痒。形气之私也。饥当食寒当衣。即吾心固有之天理。而其思食思衣者。人心之发也。不受嘑蹴之食。不服权贵之衣者。道心之从以节制之也。至于邪念横生。服食其所不当者。气来掩之。而人心之流于人欲者也。彼形气之所触。只是外感而已。初非内出之本真。而所发之理。岂有二本哉。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26H.gif)
朴潜冶有言人心道心未发之前。已有二者相对而生。
潜冶说未之见。果如所视则诚涉未安。大抵先辈之为此论。槩谓理气二物。都具于一心之中。而其发也迭相为主。然理气之不容有分歧各出者甚明。如是立说。亦恐有害于一本之义。来辨得之。
关西问答。问耳目口鼻之欲。是私欲乎。南冥辨之以同一天理。葛庵,息山又以南冥说为非。
晦斋之言。正所以明人心之非私欲。而南冥之辨。诚有不察言意之叹。然其谓同一天理者。实本于朱子之旨。葛息两翁之非之者。恐涉太执。自天理而有人欲。朱门已有其论。则人欲犹然。况人心乎。不原于天理则不可谓之心。不合于天理则人心都是恶。揆之始终。不容歧之。来说得之。
答蔡季通书所谓序文。庸序初本。答郑子上书所谓改定。即庸序定本。
答蔡书之言序文。果是初本。而讲录指作见行之序。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26L.gif)
勉斋曰人心道心。相对而生。犹孟子之气与义。
此说亦恐做病。盖单说浩然之气则诚有义理之附其中。而对说气与义则气只是血气而已。岂对道心说时。人心专是血气做成耶。
勉斋尝谓敬本于天一之水
仆亦未见全集。不敢妄为之说。仆尝谓心之气生于天一之水。心之质成于地二之火。故知为一心之全德而敬为一心之主宰。知者所以行水也。敬者所以束火也。然而水火有互根交济之妙。故知之体光明不昧。而敬又为心之贞。
先辈往往以形气字。换作气质。(止)或称发于气质。
形气与气质。指意不甚远。而但谓发于气质则有病。盖气质非所发底物事。又非所发之缘因故也。
本然气质一段议论。已见得性理头脑。(止)栗翁以为不分开之證。
来谕于本然气质之辨。尽看得精尽说得圆。而退栗可分开不可分开之异證处。犹有未尽言者。盖退爷之谓可分开者。非以本然气质为两性。特言立言之际。有主理主气之别。而曰本然曰气质。亦自是分开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27H.gif)
东岩尝言圣人分上。不可言气质之性。恐有不然。
东岩之言。骤看之若涉可骇。然亦自有见。盖气质之性云者。非直以气质为性也。是言气质所变之性也。古人之语到气质性。每每言之于发处。如云节性忍性性相近者皆是也。周子始发其端。而纯粹至善之性。言之于未发。刚柔善恶之性。言之于发后。至朱子而后。固或有未发时气质性之说。然初非气质之性所以得名之本旨也。圣人分上。气极清质极粹。善恶不齐之实。有不容言。来喻所论。似专以气质为性。
南塘云未发之前。亦有气质之性。三渊言其非。(止)塘说非无据。
未发前气质性之争。乃湖洛分界大关。以愚观之。两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27L.gif)
四德之流行。为四时。四性之发用。为四端。(止)栗翁先言气后言理。
四德流行于四时之间。而其妙用则有生长收藏。四性发出于万事之殊。而其妙用则有爱恭宜别。其理一也。夫元亨利贞者。四时之性也。犹人之四性也。生长收藏者。四时之情也。犹人之四端也。今谓四德流行而为四时。则理变为气。道易为器。名义恐不然。朱子以生长收藏为情。而未尝以春夏秋冬为情。则其以生长收藏。为春夏秋冬者。不几乎以方圆为天地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28H.gif)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28L.gif)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29H.gif)
四端之发谓之端。七情之发谓之几。曰端曰几。已有形迹。安能不属之于气乎。
理是有条理底名字。故指那发出之条理而谓之端谓之几。周子言几。曰动而未形。朱子释几。以为实理发见之端。则几之为理而无形者明矣。几犹如此。况于理发之端乎。虽以有形迹言之。此只是所乘之气之迹也。无形之理。自为其主。如人坐车中。虽不见其容。而其行也亦自是人之有所干。非车之有所干也。乌得不以人为主。执迹而论心。已为末矣。至若三段。盛说圆洽精深。深所敬叹。(耘父曰若就本原处言则七情四端。皆是自理而发也。若就发用处言则七情四端。皆是因气而发也。合而言之则七情四端。皆是理乘气而发也。)但理乘气而发则主资之别益明矣。今于所发之情。不属之为主之理。而反属之为资之气。抑何故也。
若以心与性分开对待。而谓之性是理心是气。则固无害义。(止)其曰气发者气为发用之资云云。得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29L.gif)
心以性为体。不可以对性言。故朱子曰惟心无对。若欲以理气分开则颠矣。性即理心即气。程朱之所未尝对说。而近世忽有此论。愚诚未知其可也。
四德之发为四时。气之发也。四性之动为四端。气之动也。(止)未发之时。理具于体。已发之时。气行乎用。
四德是理则四德之发。何以为气之发也。四性是理则四性之动。何以为气之动也。殆所谓名义俱失者也。今夫水自泉达。为湍为瀑为濑为潭。固是地势之使然。而一是水也。不可谓之地。则今指发动处而认作发动底者。何异于指水为地。未发之时。理具于体。已发之时。气行乎明。亦恐做病。夫体用只是使用底字。未发之时。理之体立于阴。其名为性。而阴是那气之体。此乃相须而为体也。已发之时。理之用行乎阳。其名为情。而阳是那气之用。此乃相待而为用也。然用是体之行。体行则便是用。体是用之立。用立则便是体。初非有见定地头。今若谓理具于体。气行乎用。则体用别有地头。而分占理气。不相涉入矣。执事之论。元主乎不相离。而反归于离之之科。诚所未晓。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30H.gif)
农岩知觉说。当时已有两歧之疑。而意思颇精详。余尝爱此等气味。不睹不闻之义。曾见南塘说稍是。
答权可器(庚申)
罪衅以来。自分见弃于君子。不意仁兄贬损高明。辱赐条析。伏读十回。感涕交零。受德此厚。不敢以哀遑之私。反孤问寡之意。且见朱先生丧中。与知旧书疏。不废名理之论。此非鄙人之所敢拟为。而亦恐不至于害礼。辄敢罄竭愚见。以为续奉嘉诲之梯。而其中又不免有抵冒之迹。尤可罪也。倘又曲谅而细商之否。仍念才高者凿。识滞者拘。诚如盛谕。但或惩于凿而务为笼罩。伤于拘而径欲脱洒。则病亦不浅。害有所归。先辈固已有成说。而安知其非典要也。后学固难有新见。而安知其非创立也。说得透见得的。则昔贤之所尝采也。学道者之所不厌也。盛意以为如何。
别纸
昭穆说
此乃坪门大论。而鄙见偶未有契。居常兢惧。今读盛谕。南北面势。自有高下。观于君之南面臣之北面。可知已一段。通透的确。今可有恃而无恐矣。但所引黄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30L.gif)
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
心之为物。贯动静兼体用。若于此分体用。则未发而知觉不昧。便是虚灵底体而浑然一原矣。已发而知觉不差。便是虚灵底用而粲然一路矣。一原而涵万理。故一路而适万殊。朱子于此。语用而遗体则一为无本。语体而遗用则一为无分。今于一而已处。只指其用。则心体之炯然明觉。见于何处耶。朱子曰至静之时。但有能知觉者。而未有所知觉。来喻既以能知觉。为一而已之实。则能知觉之妙。果非静时之体耶。且体用相涵。元非两截。单说一而已。则体一而用亦一。虚灵知觉。皆兼体用矣。只言其体段如是而已。何尝有意于分体用耶。来说中耳之听目之视水之流等。喻于情无二歧处。说得透。深契鄙怀。但恐语用而遗体。为可欠耳。
知觉
栗谷论心。每欲一之于气。故其言知觉。亦以属于气者蔽之。若夫知觉之妙。实主于智之德专一心者则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31H.gif)
人心生于形气
心固理气之合。而理为主气为资。初非所发之实。一本于理一本于气也。特因其发而分看则有感于理而从理者。有感于气而从气者。其分不同。南塘气上立见。认理为死物。骤讥黄许之说。又以朱子语。为出于记录之误。多见其不韪。然其形气心气之辨。则似有见处。幸详之。
戒慎恐惧
坪上答条。槩以此章贯动静者为正意。而下段鄙说之为此心未动则深诩之。不睹不闻。既得为此心未动。则不睹不闻时戒惧之反占动边。诚难领会。今见来喻。以此章对慎独说。则为静时工夫。已有定论云。鄙说果无害理否。
喜怒哀乐
立斋先生七情亦有理发之说。未必出于中图之指。而其说自分明直截。若中图说。谓之皆理发则可。而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31L.gif)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32H.gif)
官师一庙
古人庙制未详。然以出于传记者考之。则大夫以上有木主。以下束帛依神而谓之主。祭讫则藏主于西壁之埳中。大夫三庙。其一乃太祖之庙。适士只是二庙而已。既有二庙则必序昭穆。盖大夫以下。莫不有祔。而祔必于祖。祖在则祔于高祖。不序昭穆。何自而祔其班耶。且大夫士有事干祫。及其高祖。方其始祫。必立帛主。既有帛主。不宜旋毁。祖庙中藏。高祖之主。然后孙可以祔于其室矣。官师只是一庙。然先王之世。仕者世禄。假如大夫之子为适士。适士之子为官师。亲苟未尽则已成之庙不可毁。已立之主不可埋。庙有大夫之主则祭虽以士而庙主仍存。此乃位尊而流泽远也。若无世荫而始为官师者。只得立祢庙。而祖以上则无主。以茅菆依神而祭于有主之庙。亦自是一庙而祭四代也。若庶人则无田可祭。只得荐于寝。此非位卑而流泽浅者乎。中士以下之祭祖祢而不及高曾者。此主时祭而言。以其田禄薄。不足以供粢盛也。但荐礼则无间于四代耳。分祭荐而言则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32L.gif)
答权可器(壬戌)
震相居在僻陋。既无蓬麻之益。早事场屋。每持和战之术。重以死丧贫病。心力耗烁。其于此学。全没腔窠。而特因文字之伎俩。粗窥义理之肯綮。刻意深探。大言无怍。近年以来。始知无补于身心。窃欲趯著于脚指。而草土馀喘。鼎器先亏。韩公所谓道德日负初心者。诚是准备语也。当初请业于坪门。非有求于文义之末。而庶或于本原之地。有所观感而依循者。事乃大缪。三年侍汤。仍遭悯凶。守庐之日。梁木遽摧。悠悠此生。无处依归。所望于畏友强辅者。有不浅鲜。而山川脩阻。书面俱难以时月期。只凭案上古训。略致默修之实。而模范未易。熟处难忘。每于温理之馀。辄起著述之念。𨓏𨓏随意放心。究极精微。徒妨静坐之工。致欠完养之力。终不免子静辈笑骂。尚何藉手于高明哉。坪上烦张之戒。承闻惕然。如亲受诲。而第念修辞之烦简。大略有四种。才短学浅而无实得者。有意于简而卒不能简。才说数十字。已多冗剩。才高学博而欠本领者。不期于烦而卒不胜烦。枝蔓盛而实味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33H.gif)
别纸
细玩尊喻。恐未必深究溪训本末。而反似乎临场猎故之为。请卒条之。盖老先生四七往复。始于己未。初。尝于兼理气浑沦说。得七情主气之意。故先引好学论触其形动其中之论。(触形而动中。虽四端亦然。)次引中庸喜怒哀乐中节为和之说。又引大学四有五辟(五者在人。本有当然之则。亦涉四端。故后本删去。)等说而错综之。第二书。又以孟子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33L.gif)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34H.gif)
子思孟子初未尝说及于不中节。而中节者既是理发而气顺之。则不中节者乃是理发而掩于气。初非根本之地别有不中节之苗脉也。退陶中图既以中节之情四端之情。合而言之。则其于下图说四端之纯善无恶。便是中节之情也。理发未遂而掩于气。然后流为不善者。即不中节之情也。若拟之于气发之情则大非其类。此原于性而彼生于形故也。生于形者只是一身之私。则岂得为天下之达道。中节者固为和。而才说致和。即四端扩充之说也。推而极之与扩而充之。果有二致乎。不中节者。固不得为和。而善端之微差。只可约之使合于中。其与夫气发不中之情。克治之遏绝之者。同乎异乎。本从理发则虽说七情。实该四端。其不中节者。亦不可直属之气。元从气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34L.gif)
答李孟实(癸亥)
北峡归后。堕在忧遑悲苦中。不暇作门外念。匪意贬翰遥投。询及死生。勖以处变之道。感诵则极。而稽谢可悚。伏惟春殷。体度增相。观玩益密否。震相恶业挻祸。伯女玉折。摧酸难忍。奉老挈幼。百道艰虞。村沴鸱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35H.gif)
别纸
程训中恶亦不可不谓之性。诚甚可疑。而黄勉斋尝明说此义曰。原其所以为恶。亦自此理而发。若谓恶与理不相干。则是天下有性外之物也。今以是言参认如何。盖水本至清。而其流或浊。性本纯善。而其发或恶。清浊固不并立于源头。善恶固不相对于性中。而浊只是清之汩。恶只是善之偏。所以不可不谓之性也。虽然水之浊者。泥汩之也。性之恶者。气掩之也。浊非水之性。恶非性之真。故朱子初时。盖尝活看以求通。而晚年深致未安。大全语类多有之。幸更细考焉。大抵学者立心。但当以性善为宗旨。存养得德性之真。而矫救其气质之偏可也。何必别讨得恶底根源。去贰佗一真之净净耶。
答李稚肃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35L.gif)
答李稚肃
九条名目。闻来犹觉胸里勃勃。惜乎未见全本也。第念天下事。如用药治疾。缓则治本。急则治末。今就三政上方便矫救。亦不害为治末之义。腹心内虚而疮痈外溃。若于此直施以巴豆,三棱斩关破门之剂。则𣪎而不受。徒损元气耳。此时之第一件义理。无乃与平世不同否。鬼神鸢鱼等说。果似平正。而犹恐未尽于主理之旨。幸加涵泳如何。孔思立言上似未有今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36H.gif)
别纸
答张友书中道俗眼云云。颇涉于戏。然子思立言之意。初不在气上。只是洞见天理之流行底。此岂非道眼乎。子思既单以理看。则吾何独兼气看也。朱子之初用侯说。未之前闻。性情功效。朱子谓与情状字一般。而先言鬼神之情状。只是实理而已。则朱子训释之意。庸有外于实理耶。大全答徐居甫第一书。言顷与钦夫商量云云。此当在中和说未究竟之前。且夫师弟之间。或先往复而后记闻。先记闻而后往复。亦非一例。其书单说鬼神者。气之往来。故疑其非定论。杨道夫录。果在论定后。而既云佗皆实理处发见。则实理之发见。即费也。形而上者也。形而上者。实未离乎形而下者。故就那形而下者。说出形而上者。所主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36L.gif)
答李稚肃
两度书一时承聆。始也潸然而涕。情境之绝悲也。继又洒然而喜。名理之综密也。信后条过二旬。更伏问服体万相。芦旨近节若何。富侄所业。顷见其大有步趣。不食之报。其在斯乎。书中有追服二字。将来莫无祭除异时之拘否。震相慈癠。每致愆损。殊极煎泣。贱状随分饮啄。而合下斲伤。种种不健。长夏光阴。浪费多矣。顷书中斩关破门云云。所指有在。非谓本原之不可补也。毒药虽利于病。而侍疾者忌医而却药。则吾兄峻补之方。恐亦难施。为良医者只合抱方而深藏耳。鬼神理气之辨。乃吾东学者大是非。而吾辈径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37H.gif)
别纸
鸢鱼鬼神
鸢鱼本著。著则易见。故章句主理言之。鬼神本隐。隐则难明。故章句借气而明之。然鸢鱼鬼神。以本色言则俱是气。(飞跃屈伸)以本指言则只是理。高明反以鸢鱼为理。鬼神为气。歧费隐而二之。理隐气费。且不可。况于理费而气隐乎。
其从气训释。已分明直截。而高明犹以北溪一录。直认实理而勘之。
章句中曰良能曰灵曰性情功效。皆所以明实理。而兄以不出理字。直断以气。然则或问明有是理之实四字。明斥侯氏形而下之说。又于诚名义。以鬼神之德。明作至实之天理。诚者自成章明说作理之实。此等处果皆非定论而然欤。答欧阳书。既不以鬼神之德定作气说。则虽是手笔。将何据而断定也。苟的知鬼神与德。只是实理。则虽说百气字。不害为此理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37L.gif)
既曰实理处发见。则理之发见即气。岂可遽认谓理。
理之发见。理之用也。若如兄说则鸢鱼章之上下昭著。亦是气耶。中庸鬼神。是形而上者。隐为体费为用。而气则元无自占体用者。以物为体。因理为用。莫无不同否。训解总论云云。此实可通之机。训解则当先明鬼神字义。故多说气。总论则当直说本文正意。故专言理。
情状指气。已详于前。(止)孔子之言则气也。非理也。
朱子明以情状为实理。而高明硬定作气何也。孔子之曰德曰使曰如。皆指理而言。而若其所答于宰我者。别是一说。朱子引之。以明鬼神字义。要使人就气上见得理而已。今认作孔子言气子思言理。得无未安乎。
答徐居甫。定论审矣。
此书首引孟子勿正心处。与集注异。所以疑其非定论也。
北溪录有童伯羽之语。似亦庚戌记闻。何以最在晚年也。淳录有三段。亦有去取于其间耶。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38H.gif)
中和论以理气。是果子思之本义乎。以四情言则兼理气有善恶。而浑沦说处。焉有理气之可分。
大本达道。不以论理。则将论之于何处。推明性情之德。使致存省之功。果是思圣之本旨。而性是未发之理。情是已发之理。存是存此理。省是省此理。此非主理而何。且中庸言中节。不言不中节。正如孟子言四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38L.gif)
名之为达道。即指情之正。恐不可援及九经达道。
九经章达道之训曰。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云峰曰是言率性之道。不离此五者。此与首章达道之训。有何少异。夫人之秉彝。本乎天性。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礼之于长幼。智之于夫妇。莫不有爱恭宜别之则。仁义礼智性也。爱恭宜别情也。即此便是性情之德。今论天下之达道。而舍是何先也。
既浑说情之正。则虽一身之私喜怒。发之中节。亦在其中。其发于天命本然之全体者。焉有性命形气之分乎。
朱先生发明正私二字极分明。才说私便非正。且理发之不中节。程子所谓虽是善。不合于正理者也。若乃一身之私喜怒。虽或有合理之时。初非直出于性命之正。则此乃人心之听命于道心者也。苟非圣人。无缘浑化为道心。乌可目之以达道乎。单说人心都是好。如孟子仁人心是也。虽曰人心而实指此性。有何干涉于喜怒之私乎。夫义理之公。无一物之不通。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39H.gif)
礼运七情非十义之对说。此亦兼理气浑沦说。
礼运本从顺人情上说。故先说七情而次以十义。合看则七情为主而十义为治情之具。分看则七情自与十义对。本文曰必知其情辟于其义者。合说也。曰何谓人情何谓人义者。分说也。讲信修睦则十义之有以制七情也。争夺相杀则七情之不能由十义也。高明于此。信其合而疑其分。殆亦过矣。此言七情若果兼指义理之所发。则何独以饮食男女。为人之大欲。死亡贫苦。为人之大恶乎。以义理言之则所欲有甚于饮食男女者。所恶有甚于死亡贫苦者。孟子所谓不啻刍豢。不愿膏粱。礼色轻重。舍生取义处。亦自可见。而今此所指。只是形气一边。则据之为气发之本指者。不亦可乎。且七情二字。始出于礼运。而佗经不见。则今谓朱先生据此为说。何害于道理乎。窃详盛意。若以鄙人之独得未发为不可。而孟子之言性善。无损于孔子。程子之言敬。无损于濂溪。况刍荛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39L.gif)
中节之情。虽为理发。而犹是浑沦说。故因无私喜怒形气之可分。
理发气发。已分于才发之初。中节不中节。当论于既发之后。故鄙人答友书曰不中节者。理发而气或掩也。又曰虽是不中节。而不可谓之气发。达道之为浑沦。在于合四七。而不在于兼理气。高明反于气顺理生于血气处。欲寻个达道之情。无乃有违于大山宗旨耶。
非谓七情之外复有四端。推原所从来等语。先生虽尝谓未安。何认此而谓非定论也。
立言之际。举七情而该四端则有之。而若其实体则四自四七自七。初非七情之外更无四端。故退陶旋自谓有异义。而愚伏星湖皆言其不可相合。此义美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4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40H.gif)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4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40L.gif)
答李稚肃
顷自族人葬所归。见惠牍在案。副以长幅名理语。眵眼顿明。而衰病相寻之语。尤令同病者怆然兴怀。伊后日积。伏惟端居味道。体韵清泰。高山之会。追随名硕。讲质疑难。是何等缺界胜事。其有同异。亦不妨互为资益。但今岭学打成圈套。颇伤胶固。稍有异闻。辄被厚讪。今来别录。除却鬼神一段。窃恐相契之多矣。达道之理发也。蔡书之未莹也。理因形气。亦可属理发。此皆世学之所大讳。时人之所大骂。仆则受镝既深。得兄一臂之助。良亦自幸。而在兄则特以所见之偶同。混被谤囮。无乃不择方便之甚耶。良可好笑。震相平生伎俩。惟在钻故纸缀文字。而不省世事。不恤家务久矣。一朝精力衰歇。眼雾先侵。担阁此业。便似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4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41H.gif)
别纸
大学一有之为一切有之之意。
一有之一。犹言少也暂也。兼包一番底意。
不能察以下。推说其转辗为病。
章句言有之。乃在不能察之前。而未做病。此退陶之意也。然虽未做病。而病根在此。此则刊补之意也。来喻疋似看察字不出。请更详之。
惟其所向与一有之。同有病底意。
以察字为主则一有之与惟其所向。俱不做病。以然字通看则俱涉病根。特将病与方病。有所差殊耳。盖传文有所。著则字。之其所。著而字。有所便做病。之其所不做病故也。心之所向便是志。所向字岂有病。但曰惟其所向则已含得偏向一处之意。(病始于有与之而。皆成于不察。)
朱子答蔡季通书。揆诸人心道心之分。自是已然。
此书之为未莹。全在此段。或不善则亦应有善者。而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4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41L.gif)
尽字偶字删改然后。同归于定论。(同上)
形气之发。有善有恶。善者则上智之不能无。恶者则众人之所多有。盖其情状。易恶而难善。故须著尽字偶然字。盖常人之情。昏浊驳杂。常常发作。而清明纯粹。乃其偶然处也。此心未发之前。固无人欲之根株。而才发之际。气便用事。人欲之私。已多萌蘖。如木之有寄生侧秀。形气之发。安能无不善。此一段退陶入之节要。后学何敢摘抉乎。(退陶言气发之情。亦无不善。盛说固本乎此。而彼则单言其始。此则兼举其终。)
老兄白首林下。专心古道。以刻厉之气。用缜密之工。其于义理之原。绰有见解。子思中节之情。世多以气发者当之。而老兄独拈作理发。退陶中图之旨。久被末学之所䵝昧。而老兄阐挥之。朱子答蔡季通书。南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4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42H.gif)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4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42L.gif)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4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43H.gif)
与李稚肃
潦馀之旱。炎后之凉。气候朱常。老弱俱病。经体动止。莫无瑕损。穷须是忍。知遵紫阳之诀。而老而先衰。倘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4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43L.gif)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4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44H.gif)
答李稚肃
菊秋惠覆。擎读慰幸。无异十朋之益。而便梯一断。末由奉谢。居然岁弊而风饕矣。伏惟迩间。燕养日超。观玩日富。齿弊宜思刚道折。眼迷堪就熟书观。鄙人赠友诗也。其言有味。更为座下诵之。但鄙人顷往玄苞。落马伤臂。有友人书嘲曰。造化翁却憎佗一肘子种种漏泄了理数精蕴。致此亏损。大抵缺界措大。免不得穷苦二字。兄善读书而眼受伤。震癖著文而肘不仁。此有何好。而亦被造物者所靳也。贤祠毁撤。固是大同之厄。而吾辈不能阐明斯文。以壮元气。而驯致此境。祇可自反。前书警责。受赐大矣。而辞气之间。不无惶惑者。老兄探索之勤。自恃太过。标揭之久。自处太高。自谓读书甚精。必无误看之理。治心已密。必无偏蔽之私。然无證之说。不可以力伸。独胜之气。必至于理夺。纵或取快于一时。必难传信于百世。幸更平心而察言。忘怒而观理。使此抵滞之物。亦底于懑然心服之境如何。前书弘广之戒。乃为心知其是而嫌于俯从者设耳。诚知其是则虽百回辨驳。尤见其弘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4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44L.gif)
别纸
来喻责之以有违于圣贤成训。愚请反关而卒陈之。大禹谟人心生于形气之私。故谓之发于气。道心原于性命之正。故谓之发于理。而中庸四情。直发于天命之性。而直遂为天下之达道。子思初不说近于形气一边。而老兄乃谓形气之私亦为达道。愚不敢从者一也。朱子章句曰喜怒哀乐之未发性也。发皆中节。情之正也。大本者。天命之性。道之体也。达道者。循性之谓。道之用也。其曰性曰正曰道。分明是道心之原于性命之正也。生于形气之私者。亦不在言下矣。愚不敢从者二也。蔡季通尝言形气之有善。皆自道心出。朱子答之曰清明纯粹。固属形气之偶然。但能不隔乎理。不可便认以为道心。今兄乃以形气之偶然者。亦归于理皆为主而目之为达道。愚不敢从者三也。退陶先生中图。不杂气而为言。因以子思中节之情孟子四端之情。合而明之。而因曰子思孟子所以只指理言者。非不备也。以其并气而言。无以见性之本善也。今兄必于子思言下。欲其并气而杂气。愚不敢从者四也。大山答李希道书曰。心统性情中图。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4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45H.gif)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4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45L.gif)
答金致远(癸酉)
虹桥之断而云树之思。料外损惠长笺。恍若天风吹顶。拜谂新凉。端居摄养体韵冲和。宝婘普迪。俱庸仰慰。第自讼之痛切。不觉推借之过实。无或以晚修易隳。期欲策励而偕底也耶。震相早也妄恃聪明。糜精于性命之奥。谬图显荣。分心于经济之具。风树以来。世念消歇。始颇敛华就实。向里用工。而鼎器已亏。绳检易弛。将恐为宇宙间虚生之人。同志诸贤。又皆落落相望。未有切劘之益。自失替事。尤无依仰之地。炳烛之行。明不及远。此亦命也耶。座下早有就正之实。晚有恬静之乐。质美文肆。华闻日噪。而窃恐天津胡孙之扰。尚在于白纷之年。左右佩剑。踜蹬至此。方今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4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46H.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