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x 页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书
书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82H.gif)
春城立谈。别怀悠悠。归经旧庄。尤有人遐之叹。湖岭漠然。并与霎面而未易。远凭东云。只有这心流照而已。伏惟初冬。经体动止崇卫。高栖水云。兴味超胜。丹邱是山水名区。灵仙窟宅。仆亦昔年一经。只及于岛潭云仙。而龟潭则未之目。然尚今清夜寒枕。梦因诗意。𨓏𨓏神游乎其间。况如执事之雅致逸韵。宅青山而门绿水。读古书味道腴。间以游泳触目清幽。世间何乐。有以加此。顷接贤器。可不负诗礼之传。侍学亦珍毖否。执事则抽身如意。想或有踰岭之行。坪门溪舍。必多讲质之益。而此身年来苦无暇于从师取友。因缘邂逅。旧约在耳。而索居恋仰。无异昔人所谓神交。何时得霁净界。得偿此愿耶。新编或问。幸荷借瓻。果即誊校以读。深有开发处。其时僭有论辨。敢为附书于盛册之末。极知妄率。而第有可恕者存。盖鄙说虽浅。亦自有一副定见。种种出于传袭之外。窃欲以寡谐于今者。留待后日子云。而一尘华案。无异藏之名山。尊兄手抄之编。必为传世之宝。欲藉其力。以图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82L.gif)
答尹士善别纸
理气浑融。随感而动。即所谓性之发。
先言理气浑融。而继言性之发。则有似以理气之浑融者为性。恐涉未安。退陶曰心之未发。气不用事。惟理而已。此方是大本卓然处。
若形气之私。虽中节亦自是气发。高峰并此而谓非气发则未安。
奇高峰后说总论。以七情之发于公而不干形气者。谓非气发。乃指中庸达道而言。中庸之曰性曰道曰中和。初不说近于形气之私。搀入本无之旨。自是世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83H.gif)
四端或有蔽于私者。是则昏于义理而不得发。
当恻隐处。反或恶怒。当羞恶处。反或喜爱。只当以恶底情论。不得发之四端。何必提起耶。恐须以不当恻隐处恻隐。不当羞恶处羞恶者明之。然此亦非孟子之本旨也。盛说中昏于义理四字未稳。似宜改正。
星湖见理之为主。而谓理发气发。同是理发。是语理而遗乎气。
仆于星湖说。颇见有主气处。如发者气一款是已。然人心七情之为理因形气发。则深得一本之妙。后贤复起。恐不可易也。
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则性未有知觉。感者乃心之事。
朱子尝辨横渠此说。以为不能无病。恰似性外别有知觉了。又曰有心则自有知觉。又何合性与知觉之有。盖心之知觉。亦自是知之德专一心处。心外无性。性外无心。今之以性理心气分言者。非知道之旨也。
主气而言其发则曰发者气也。所以发者理也。
理本主也。可以主理而言。而气本资也。乌可主气而言乎。才主气。便乱道。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83L.gif)
此虽问者之辞。而既无所辨。不能无疑。盖气质之性。固兼指气。而气非性也。性非气也。气安得自占一性乎。气质之性。正对天地之性。天地之性。性之实体。若乃气质之性。言之于善恶不齐之处。非性之本也。
理发气发。自其本根而已然。
一心上无两个根本。故心经赞曰根于性命而已。形气则但言生人心。七情只是傍荣侧秀底物事。根本已然一句。朱子自以为未莹。退陶又删之于节要。后贤之遵用。莫无未安否。
虽当乎理。本属乎气。则可谓达道。不可谓理发。
不可谓之理发。则亦不可谓之达道。盖达道则纯乎理而不属于气。此已有朱李正论。后人不察。可叹。
气而可遗则何必言气发。大舜只可言道心。不须复言人心。
以四七同为理发。乃推本之论。理发亦自是乘气而发则非遗气也。但发而从气则权在于气。故拣其从气者而目之为气之发。岂有相妨。人心是理之属乎血气者。朱子已言之言。人心亦何害于主理之旨乎。理发者其实也。气发者其机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84H.gif)
理不是笼统浑沌底物事。有条绪有分段。此谓之理。心之理事之理。虽云本来贯通。而亦自有内外宾主之别。今以孺子入井言之。彼有当救之理。此有可救之理。一理相感。所以有往救之心。则孺子之于我。分有彼此之殊。而其理未尝不一。在彼则当救而得救。在此则可救而便救。各得其分。而即乎天理。理之一者固理也。而分之殊者。独非理乎。若知分殊之为理。则谓之来而实非来。谓之去而实非去。古人之于物我交际处。说来去字何限。朱子曰事物之理。来到面前。便成分段。又曰知觉从义理上去。便是道心。
情之发。理气浑融无间。岂可专言理之发乎。性固理也。而不离于气。故言其发则理与气都在其中。
以性之不离于气而谓性发实兼气发则谓之理发而理何尝离气而独发乎。理固乘气。而发为情者。理也非气也。人固乘马而往。干事者。人也非马也。愚以性发为情之。故于合说处同谓之理发。而兄反以性发之。故谓有气发之。实认气为性。窃恐差却大本。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84L.gif)
朱子曰发而中节。即此在中之理发见于外。陈北溪曰喜怒之中节处。是性中道理流出来。李子中图说曰子思,孟子只指理言。大山先生曰中庸喜怒哀乐之中节。为天性之发。吾党相传宗旨。本自如此。
高峰方论理气分开处。而曰七情之中节。乃发于理。而与四端不异也。盖无论义理发形气发。凡中节者。并谓之理发。
高峰此说。退陶深以为通透精当。而因以论定于中图说。盖形气之私。终不可为天下之达道。则中节之情。乃七情之发于义理者。不干形气。与四端无异。高峰何尝以形气之发。亦作理发也。
心之有知。虽原于智之理。亦理气合而能有知。理有知而气无知。岂不为语病乎。
理与气合。固能知觉。而知之本。在理而不在气。盖理如烛火。气如脂膏。火固因脂膏而明。其实则火有明而脂无明。由此推之。理有知而气无知。恐不做病。理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85H.gif)
中节二字。本为气发之情而发。
气发处。未见有以中节言者。不中节。乃理发而掩于气。善端微偏。不能无过不及者也。若夫气发而当乎理者。乃朱子所谓形气之偶然。未可遽认以为道心。本为气发四字。无或近于迁就否。(以上四七辨)
窃按盛论酝藉和平。深有涵泳之味。兼有指说仆病处。有似仓偏妙术。洞见垣外人脏腑。良庸感叹。敢不受而自砭。但恐不究覈而遽涵泳。殆似无星之秤。直以私意低昂。自谓已占平实。而反陷于苟且弥缝之地耳。兄既厚惠。我何敢一例唯阿。意见之所未契。辄又悉陈如右。倘十反以求一否。
愚于易学。尤所蒙昧。今承垂问。良觉赧然。但屡次究玩。终有所领会不得者。盖八卦之用先天方位。似因胡双湖说。而文王所序之卦。终非伏羲之旧。则位置之际。自不相值。先天图每宫内以一天二泽三火四䨓为序者。皆取其上体。而此则或取上体或取下体。规例不纯。序卦专以反对不易之卦。错综成文。三十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85L.gif)
答尹士善别纸
浑沦说则情而已。无分于理发气发。
性即理也。情其发底。(朱子曰性以理言。情乃发用处。)这情字直是已发之理。乐记感物而动。性之欲。朱子释之曰未有感时。便是浑然天理。及其有感。便是此理之发。此乃浑沦说。而直谓之理发。何欤。
单举性字。而不兼举知觉。则说心字不尽。
朱子尝论横渠此说曰。使明道状出。决不如此。愚谓明道若论此则当曰。合性与情。有心之名。今谓性外有知觉。乃心性二本也。朱子尝曰四德最大仁智。智之所以为大者。以其有知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86H.gif)
所论明备。不任叹服。但茄与蟾。虽有动植之别。而踏茄亦所不忍。纳履固与摘瓜不同。而瓜田纳履。自可羞恶。未可直以为虚发。
圣人之喜怒。虽浑然是理。此是气清理彻云云。
虽圣人之喜怒。本缘形气之私。则亦只是气之发。若夫本原于性命者。则乌不为理之发乎。且道大舜之怒。文王之喜。孔子之哀与乐。果是声色臭味乎。果是饥寒痛痒乎。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可乎。气之清者。但能不隔于理而助其发挥而已。求其貌象。则恻隐亦似涉气。况喜怒乎。
今论四端理发之义。则当以吾心之理自一本处流出者言之。
单言四端理发时。不必言事之属理。而直指吾心之理可也。对说七情气发时。不可以吾心之气。去贰佗大本。且事物无所感而心之理自流出者。未之有也。先言事物之属理属气。更说吾心之从理从气。果何妨乎。
所引朱子说。(止)看同有知物事。则不得为明理之论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86L.gif)
声色臭味之动于中者。便属于私。
义理则物我无间。故曰公。形气则人己有别。故曰私。吾之耳目口鼻。非人之耳目口鼻也。吾之视听言嗅。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87H.gif)
高峰剔举七情之不善者。谓之气发。
高峰后说总论。退陶深许之。正宜活看以通之。若加抉摘则得无未安乎。首段曰有善恶云者。似但出于气。第二段。即尊兄气须节约之意。末段又但曰易流于恶。则何尝以形气之发。尽为不善也。孟子之喜。舜之怒。孔子之哀与乐。是皆不干形气而善者。故谓非气顺理之发。则气顺理而发者。果非发于形气而善者耶。至于中庸达道之直以为发于理而无不善。则是诚建天地俟百世之论。更味退陶中图说如何。
既言达道。则不当阙却一情。(止)七情之气发。理乘之而为主。然后可以中节。
达是通达无碍之名。则所发于形气者。果可以达之天下乎。气发之情之善。固多由于理为主之致。(亦或有不待理之节制。而偶然合理之时。)然若如尊喻则不中节。理不乘之耶。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87L.gif)
中图四情。无分于理发气发。
退陶曰子思浑沦言之。安有主理主气之分。大山曰此时何尝分此是理彼是气。又曰是所谓浑沦言之者。又安有属理属气之分。尊喻盖本于此。而恐失其本意。夫此言浑沦。以其合四七故也。对说四七时。有主理主气之分。有属理属气之别。而合说四七。并指作本性所发。则皆主乎理皆属乎理。不得以分之也。两先生本意。只是如此。故既曰无主理主气之分。而中图说则直以中节之情。四端之情。为不杂气而只指理。既曰无属理属气之分。而上文便谓中节者。固天命之性本然之体。则天命之性本然之体。果不可谓之理耶。答李天牖曰天下之达道。何曾有生于形气气发底意思。辨高峰说曰固不可谓是气之发。又安得谓属于气。其意岂不明乎。
后来诸先生。就气发而言中节者多矣。
气发处借说中节。果无大悖。而中庸本指则不杂气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88H.gif)
乃以理发气发分开时句语。逐处浑施。随语粘著。
浑沦理气则固不当单说理发。而中图剔拨说处。果不可谓专是理发耶。剔拨看时。便见大本。而大本即理。非气之所可窃据。则推本说时。果不可谓俱是理发乎。章句之曰天下之理。皆由此出。即俱是理发之说也。大全之曰中节之情。即此在中之理发形于外者。即专是理发之说也。浑施粘著之诮。果何所归。虽前辈成说。苟见其不合于朱子。则决然舍却可也。
浑沦说处。只当曰无分于理发气发而已。
才说情。已涉分殊。不专是浑沦意。且中庸以性命字发端。直继以率性之道。是循性之谓。则达道实原于性命之正矣。朱子曰天命率性。道心之谓。而不谓之人心。则初不干形气之私者明矣。本文中字下。便有发字。中即理也。本文明说理发。而今欲以气发者贰之。其可得乎。朱子释大本曰天下之理皆由此出。而大本之所发。便是达道。训道曰日用事物当行之理。则其不可认气而为道也亦明矣。况子思论天下之达道。便以五伦当之。则其为天性之所发。断然无疑。而只缘喜怒哀乐四字似涉于形象。故后贤于此。每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88L.gif)
与尹士善
博约两至。敬义夹持。尽学者终身受用之诀。而有未易言者。拣取好名目。拈起好话头。无或近于强僬侥而扛九鼎者耶。老兄既以理气性情之说。到底究诘。则斯乃夫子之所罕言。已不若文行忠信之切实低平。奉答之际。不得不谈玄说妙。而鄙人所极低心道得者。仅止于明理顺理四字。今反见责以高妙处太究覈。无乃高明看理字不透。推以远之耶。大学八德之要。无出于格致诚正。而格致者明理事也。诚正者顺理事也。日用事物之间。此理昭著。元无大小远近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89H.gif)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89L.gif)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90H.gif)
别纸(再论四七辨改本)
理气浑融。随感而动。
此八字。语圆而意滞。未发之前。混融而已。而理气随感送动。则是乃一室之中。两主合坐。而各自运用也。盖心之未发。浑然一理。浑然之中。粲然者存。气特为其田地贮载而已。及其有感。此理乘气而发。随所感而应之耳。如是言之。方见主资之实。
单举四端。不害为包七情于其中。
孟子单举四端。初不可谓包七情于其中。礼运但出七情字。而亦不可谓包四端于其中。盖孟子本语。已带理发意。祖运本语。已带气发意。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90L.gif)
始有理发之一念。次有气发之一念。亦固有之。而但恻隐而遂哀之。哀其人也。非自哀也。恶恶而遂怒之。怒其人也。非私怒也。哀是义理之哀。怒亦义理之怒。乌得以形气之私当之乎。且道圣人七情。亦有因四端而发者。圣人亦有气胜理之病乎。
高峰谓之非气发则恐未安。
高峰方论达道时。固不合先说属于气。然以此达道。为发于理。故谓之非气发。卓然无认气为道之病。
此是气清理彻。而气发则自若。
本以气发则气发也。本自理发则理发也。但圣人七情。理发者较多。盖圣人人伦之至故也。
究其貌象。终似宜约而不宜充。
论语曰亲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此等情。亦可宜约而不宜充乎。我欲仁之欲。亦当约之耶。愚以为七情之发于义理者。愈充愈好。
羞恶之心过重则便觉气动。而羞恶气动处。即是怒。
圣人亦不能无怒。而谓之有过重之心可乎。七情发处。四端间见。四端发时。七情层出。然亦或有七情单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91H.gif)
来书病仆于高妙处太究覈。而又询及性命太极之原。正与黄鲁直戒作诗而反送墨相似。还可奉呵。然盛问何敢不对。愚尝曰人与物。有性则同。为性则异。夫理充其气。初无气外之剩理。故昆虫之微。有只得土气者。有只得木气者。然一气上便具五行。而五行之理。便是五常。此所谓全体也。得木气多者。仁多而义少。得金气多者。义多而仁少。此所谓偏全也。虽以太极言之。曰统体曰各具。已可见大小之分。各具之中。亦岂无偏全之别乎。知偏亦全体全亦全体之妙。则可以见同中之异矣。今人才涉气处。便谓非性之本然。此乃不思之论也。极本穷源。何尝有离气之理乎。木之理偏于仁。金之理偏于义。方其为阳偏于健。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91L.gif)
愚所谓序卦图。只依周易卦序夬姤涣节之释。果涉牵强。然朱子尝言六十四卦。只是上经说得齐整。下经便乱董董。窃意上经明天道之常。下经明人事之变。故常者易见而变者难究。两处之可疑。亦至变之用也。但第三图夬姤。正对二图之剥复。而不以表出。第四图之震艮巽兑不相值。似与造化之机缄不类。故略为移动。兼改其说。而更思兄图中两用九参用六者。不无意义。故采之而别为一图。亦颇齐整。两本并送。指一回教是望。
与尹士善别纸
论四七。当先究理发气发立言之本意。理气非相离之物。岂有各发之理。无论百千万情。其为理乘气而发则无异也。理为主本而气为资具。谓之理发则顺。谓之气发则逆矣。然则朱李之分言气发何意。夫四端七情。莫不因感而发。由义理而发者(人伦天则)谓之理发。非谓理无气而独发也。缘形气而发者(饥寒痛痒)谓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92H.gif)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92L.gif)
答尹士善(辛未)
湖岭远隔。声闻顿阻。其间表哀之制。想已从吉。廓然人世。各抱孤露之痛。而眷言情界。长吟停云之篇。去年九月出疏。始到于二月廿六。惊喜俯读。旋觉涕陨。伏惟花煦。守静养真德体万重。膝下之乐。有足以宽譬。而案上之玩。有足以抒怀否。别久思深。每庸远祝。震相伊间经历。固足以耗铄心神。而但揣分以忘世。替干以忘家。专力于宿昔伎俩。亦足以忘其身之老且病。不涉事为。物欲自轻。潜究昭旷。天理自呈。虽非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93H.gif)
别纸
性自是禀赋以后之名。而人物之性。皆纯善无恶。皆备有五常。是则同也。各随其气之禀而生下来。便有偏全之异同。异只在一处。尊喻尽精到。而鄙说本意。亦谓盆水杓水。同是水也。而水自有多寡。初非推同于未禀之前。而专说异于既禀之后也。但理虽无形。而各充其气。气多则多。气寡则寡。必然之理。才说在人在物。已涉分殊。只执其体之一而谓之无合散无大小。则不几于莽荡无交涉乎。要之统体而不害有各具。各具而不害为统体。虽使不杂气而单指理。理在气上。何尝不异。以其因气而异而谓非理不得。此有一喻。人身之长短广狭。有万不齐。而百体备具。具则无不同。短小者亦全体。长大者亦全体。性犹是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93L.gif)
程张所论本然之性。是指本体之纯善。气质之性。是指发后之善恶。本不就偏全上说。未发前气质则固有。而不可谓有气质之性。盖性只是理。若气质则非性也。性无两副。而发见在气质上者。方唤做气质之性。今于未发前。谓有气质之性。则本然之性。更在何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94H.gif)
答尹士善(癸酉)
盛论平正悫实。虽抵滞之甚者。不待虚心。自可领会。辨语改本。比旧益简洁。虽有字句出入。大体则不做病。诲语亦尽好承受。第鄙说头绪甚繁。意气凌厉。不能有概于盛心。故牴牾而不相乳入耳。其实则何尝有大异。以单论七情。为兼理气者同也。以对说七情。为因形气者同也。以公喜怒属之理发者同也。谓四端不中节。不害为理发者同也。谓本然气质。非二体者同也。谓达道即理者同也。但其所异。在于推本之论。盖兄于理气平等看。不相离合。不相先后。感物之际。有理为主而发者。有气为主而发者。理虽为主而非无其气。气虽为主而非无其理。理发而气掩之则归之气。气发而理制之则属之理。此义亦尽平实。而但语脉之间。每每主浑沦而欠剔拨。泥对待而略本原。仆于理气。常分主资看。虽不相离。亦不相杂。推之于本原而理先气后。达之于流行而理乘气随。理非气。虽不能独发。而气非理。实无以自发。发者理也。非气也。气由理发而理自为主。理缘气发而气非为主。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94L.gif)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95H.gif)
别纸
中庸中节
中庸言未发。而特曰喜怒哀乐之未发。喜怒哀乐。固是气用事之情。而其曰未发则气不用事矣。谓之中则一理浑然。无所偏倚。谓之大本则天下之理。皆由此出矣。谓之发则大本所发。谓之皆中节则不中节或中节者。不在言下。谓之达道则天下古今所共由之正理。章句曰发皆中节。情之正也。盖情之原于性命之正者。乃能发皆中节。而其佗则或中或不中。不得谓之和也。今以形气所发之情言之。当食之喜。中节于饥者。而不中节于饱者。(虽当食之食。饱则不当食。)无衣之哀。中节于寒者。而不中节于温者。(虽无后继。而目下则有衣而温。)见捽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95L.gif)
心之感。即性之动。
感是理一处可以心言。动是分殊处可以情言。而感后乃动。非感即是动。但曰心之感性便动。恐好。
七情之名。如礼运,乐记,中庸三书所言。是情之全体。
七情包四端说则固是情之全体。而对四端说则毕竟是形气一边。以三书言之。礼运是对十义而单指气。乐记是推本说。中庸是剔发说。不杂气而单指理。单指理者。不害为全体。而单指气者。恐不得为全体。
气发之际。理乘之为主。则中节乃以理乘。认作理发何也。以中节归之四端。则七情只是恶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96H.gif)
心之气。与理妙合。乃一身之气之精英。而为其主宰总脑。
朱子曰心固是主宰底。所谓主宰者即此理。非理外别有个心。今以心之气为主宰。恐未安。
于七情。亦谓有理发气随。则与四端无别。
爱亲之极。而喜其寿康。惧其衰迈。乐善之深。而欲其显扬。哀其死亡。此乃七情之发于理者。果与四端无别。
情皆理发。此是盛论之头脑。非愚见之所及也。
朱子曰太极者性情之妙。乃一动一静未发已发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96L.gif)
理有知理有分理从于理等语。更有商量。
智则理也。知乃智之用也。朱子曰智之所以为大者。以其有知也。故谓之理有知。今谓不然则宁有外智而为知者乎。才说理。便有分段。无分段则非理也。有条理者。安得无分段乎。盖是理也。合看则浑然。谓之一理亦得。分看则粲然。谓之万理亦得。今于分开说处。只执其本一可乎。心之理事之理。一理相应。今夫吾心。有仁之理礼之理。而仁之用为爱。礼之用为敬。故撞著事亲时节。知其有当爱之实而应之以爱。事君时节。知其有当敬之实而应之以敬。君臣之分。父子之亲。在事之理也。仁之爱礼之敬。在心之理也。父子君臣。分虽殊而理自一。愚所谓感于理而从理者。为其殊分故也。先说吾心之理。则理一之妙自著。何以为病。天下事物之理。固已具于吾心。而事物不交则吾心不动。事物才感则吾心便应。何可以外面事物。揽入本心上衮说乎。
气发而中节。亦理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97H.gif)
并以气发之情。硬做理发。见分开之论。而反疑未发之前理气各立。
理气固不相离。而心之未发。气不用事。故理而已。(溪训)恰似无气一般。(朱训)但说具在。已非极至之论。性发为情之实相。则理常为主而气常为资。才发之初。有善无恶。则泛言俱动。未见妙用之实。故单言情则当作理发看(朱子论通书诚神几之旨曰。动静体用之间。介然有顷之际。则实理发见之端也。)也。惟其所发之机。或直出于义理。或旁缘乎形气。故从理发者谓之理发。从气发者谓之气发。而初非气亦为主。对理而各发也。气果为主则逆理而凌节。有恶而无善矣。李子何以曰七情之发。亦无有不善乎。主资之分。只在于未发之体。而不在于已发之用耶。气而为主。乃私意恶念之横迸底。非直遂之情也。比如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97L.gif)
公喜怒理发之论。
尊兄于此。三变而论定。迁义之勇。固所钦叹。而公喜怒果是理发。则达道之喜怒。缘何包气发也。
一原之理同难见。(止)一原有偏全。太极有大小等语非常丑差。
一原之理同易见。而同中之异。正所难见。万物一原。语类以为方付与万物之初。而天命流行。亦不离于阴阳五行。其理之俵著者。健则一于健。顺则一于顺。润下炎上。曲直从革。各一其性。则分看而不能无偏。合看而浑然周全者。此乃一原之亦有偏全。而同中之异。不害其为同者也。太极只是理之尊号。分而言之则万物各具一太极。道之入于至小而无间者也。合而言之则万物统体一太极。道之极乎至大而无外者也。通书五殊二实。二本则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朱子释之曰一个大底。包在中间。自有细小去处。大底包小底。小底分大底。便是理一分殊处。此乃太极有大小之义也。盛说只此不同底。便是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98H.gif)
答尹士善
夏书而得之深秋。则此书又未知何间入照。诚意之不能凑泊。而讲说之自难乳入固也。伏惟花煦。宿慎苏快。德体清泰。瞻望东云。每劳心旌。而会面无期。若卷中之人。各懋晚修。相期于紫阳之门耶。震相杜门穷巷。罕接事物。而惟是文字之役。每妨摄养之节。伎俩为祟。精力每诎柰何。来教谆切痛劄抵滞者。可胜惶汗。主见既异。果难相合。而仆之所望于仁兄者。以其养德林下。真积力久。终必深喻乎一贯之妙也。我之从兄。自有其日矣。大抵理气决是二物。而天下万物。元无两个根本。则吾所以一本于理。而不容其有两实者。果为主见之误乎。性即理。既不可讳。则性发之指作理发。果为主见之误乎。发皆中节。情之正也。形气所发。情之私也。兄之浑私而为正者。果其正义乎。中节之情。朱子的谓之理发。则兄之和气而无分者。果其正义乎。藉重先儒。学者之常规。虽多而奚病也。仆于此学。诚有不循序之病。而所论理气心性。煞费积集之劳。勘作底本。自谓不悖于相传宗旨。而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98L.gif)
别纸
分而为万则称之为万殊之理。不名为太极。
朱子曰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又曰太极是一个理字。既曰万物各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99H.gif)
总论
一原异体之论。出于朱子。而一原从天命流行处说。异体从物性禀受后说。分而言之则一原之理。统体一太极者也。异体之理。各具一太极者也。合而言之则异体之妙。已具于一原。本同之实。亦根于异体。盖理一之中。分未尝不殊。故天德有元亨利贞。人性有仁义礼智。而分殊之处。理未尝不一。故元亨利贞。流行于四时。而同一生物之心也。仁义礼智。发见于四端。而同一纯善之心也。自其分之殊者言之。则春之德偏于元。秋之德偏于利。虎狼之性偏于仁。蜂蚁之性偏于义。自其理之一者言之。则未发而浑然。同一太极也。已发而粲然。各一太极也。天地之间。无一物无太极。则物性之偏者。比人则为小底太极。人性之全者。比物则为大底太极。将人物各具之太极。而较诸天命全体之太极。则人物之所各具者。毕竟是小底太极。而天道之所包涵者。毕竟是大底太极。然初非此太极之外。别有彼太极。(天下万物。都在太极圈中。)统体之分为各具。各具之合为统体故也。一原之理。果非异体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199L.gif)
细审来谕。似以通四情者为皆中。通理气者为达道。愚意则这皆字。与孟子人皆有之之皆无异。皆字便贴达字。达是那通天下古今公共之谓也。气发之情。果是人皆有之心。(文王嗜昌歜。曾晰嗜羊枣。海上又有逐臭者。)而形气之私。果是天下古今公共之道理乎。气发之情。容有中节。而必不能皆中节。故圣人以人心为危。人心之外。宁有气发者乎。
来论曰情之所发。一一皆中节。是谓和。此说固出于饶氏。而苟非上圣则情未必一一皆中。颜子以下。见不得和底境界矣。且和是达道。而一一中节。方是达道。则达道一而已矣。子思何以曰天下之达道五耶。来谕曰此是情之本然之德。而人不能全其本然之德。故圣人教人著工夫推极之若尔。则达道也之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20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0A/ITKC_MO_0640A_A317_200H.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