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圭斋遗藁卷五
圭斋遗藁卷五 第 x 页
圭斋遗藁卷五(宜宁 南秉哲 子明)
 记
  
圭斋遗藁卷五 第 628H 页
晦谷公善政碑重修记
夫珠玉之美。出泥土而始明。松柏之直。得扶植而逾挺。凡事之显晦。时以进退者。亦莫不待人而成。若造物者存乎其间。而诚以大善终不得掩矣。昔我晦谷公仕 仁祖朝。历七道方伯。俱以清德著。被选廉吏。为世所推宗。此其赫赫大节。昭载国乘。而至若知郡时事。则略而不叙。鲜得与闻于家庭之间矣。及甲辰春。余忝 恩除安岳郡。得公去思碑。碑题清白善政。在衙门数十武外。而处于左右闾阎。垣篱掩蔽。泥污聚集。倾踣之患在朝夕。余愕然是惧。择地建一阁。卜日移妥。众目咸耸。焕然改观。于是窃有所感焉。噫。碑之建在崇祯纪元后七年。则迄今为二百有馀岁矣。上下乎此。立石纪功者。不知其几。而野火焚之。牛角砺之。终归于过鸟飘花之顷。倏忽无迹者。亦不知其几。而惟此屹然特立于风磨雨泐之中者。虽以公清德之所扶持。而苟使余后至。失今不修。则亦安知其不归于一时湮灭者乎。然而惟公遗爱之在邑。如硕
圭斋遗藁卷五 第 628L 页
果之存阳。虽上九剥尽之际。犹有复生之理。则往而来者时也。绝而继者人也。人与时至。事无不立。自今而往。复有如我者。至而修举。则此碑之寿。岂有穷哉。至于为治之旧绩。世故屡变。载籍俱空。漠然无可觅。但见冰清而月白。搭一影子于碑面而已。况余莅邑视事龃龉。不能追遗爱之万一。尤有感于忝先之耻云尔。
圭斋遗藁卷五(宜宁 南秉哲 子明)
 跋
  
圭斋遗藁卷五 第 629H 页
璿源谱略跋
维我 纯元王后。母临五纪。再御帘帷。己酉震剥之会。整天枢于垂倾。挈坤轴而底定。以后妃而行尧舜之化。丰功盛烈。旷宇宙而未之有。粤我两 慈圣殿下盛德至善。绍休趾美。宫闱之内。协气雍穆。岁丁巳。上与大臣礼官。议上鸿号于 三殿。将以扬徽致隆。摹绘万一。呜呼。旻天不吊。八月壬子。 纯元后上宾。百僚嵩呼之庆。遽变攀号之恸。既成服。尊 孝裕王大妃为大王大妃。 明宪大妃为王大妃。以继序之次也。乃追上徽号于 殡殿如常仪。维两 慈圣煢然在疚。未敢以陈请。粤三年己未十月癸卯。 祔庙礼成。始加上 大王大妃尊号曰慈惠。 王大妃尊号曰睿仁。所以蒇未遑之典也。时领敦宁府事金汶根。疏陈 宪宗大王治化之盛。轶于三古。请预定世献之礼。 上询于在廷而佥同。遂同日癸卯。 上亲祼 太室。尊 宪宗庙为世室。 命宗正寺。谨书于璿谱。以臣秉哲曾忝太史。 命识其后。臣猥陋不知攸言。窃伏念我 圣上。光膺景命。孝思罔极。长乐承欢。养隆备物。宝牒熙号。光烛无际。至矣尽矣。无遗憾
圭斋遗藁卷五 第 629L 页
矣。猗我 大王大妃。思齐如太任。事 纯元后。愉色婉容。尽伦克敬。宫壸化之。施及远迩。 王大妃嗣徽如太姒。事 大王大妃。壹遵乎 大王大妃所以孝于 纯元后。弘敷柔教。丕阐母仪。 圣上以事 纯元后者。事两 慈圣。严恭洞属。夙夜匪懈。在昔年殷荐。鸿徽于 殡殿。而以未及乎两 慈圣。 圣心欿然三载如一日。式至于今。亟举缛仪。玉简腾休于璧府。金篆耀瑞于云汉。位以序而益尊。德以号而益显。物采燀奕。声光昭濩。斯莫非 圣上诚孝所极。而两慈圣徽音哲范。祇承 纯元后心法。合于大德必得之理也。况以 先大王天纵睿圣。禀聪明刚健之姿。备文武中和之德。润如江海。泽之渥也。赫然雷风。威之神也。临御十有五载。揽乾纲而总万几。敬天毖祀之诚。仁民恤刑之政。惟 祖宗为法。以之宁谧区宇。浃洽渗漉。 圣功神化之至。允符乎殷宗周室世世右飨。暨于万子孙。引翼勿替。肆惟 圣上协谋神人。参揆精义。克成大礼。适在于玆辰。吉庆荐臻。休祥毕应。编之简册。播于声诗。悠久齐天地。辉光并日月。不特 璿谱之所录而已也。传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又曰。上老老而民兴孝。 圣上崇报 先王。若是其
圭斋遗藁卷五 第 630H 页
极。尊显 两殿。若是其盛。将见薄海黎献。日进于曾闵之行。咸归于熙皞之化。臣谨秉简而俟之。
璿源谱略跋
昔岁辛酉。我 纯祖大王受终纪元。景运重启。丕基是宅。粤明年壬戌。又有我 纯元王后舟梁之庆。正位俪极。坤化肇阐。谨按春秋。人君践祚。特书其元。后妃纳吉。必系年月。盖以王道基于履端。生民本于妃匹。其礼重。其义大也。伏况我 圣祖居正之治。 圣母嗣徽之颂。自是年始。启佑我后人。骏惠我 圣嗣者。自是年始。则诗所谓于乎不忘之思。其于是年。当何如哉。 圣上十有二祀。是年重回。 圣孝不匮。蔼然愀然。追 先王负扆之初。念 慈圣定祥之休。且于生成保护之恩。思所以加隆阐飏之典。仰稽彝宪。俯询廷议。月正乙未。 上亲祼 太庙。献册宝。追上纯祖尊号曰乾始泰亨昌运弘基。 纯元后尊号曰洪化。礼成。宗正寺谨书于 璿谱。 上命臣秉哲识后。臣窃伏念惟我 先王纯粹之德。荡乎无名。而渊穆端拱。囿物泰和。则唐虞雍熙之象也。孽芽其间。歼厥渠魁。则文武弛张之道也。辟邪说扶正道。彝伦有叙。则圣师继开之功也。三十四载。如初元之日。运而
圭斋遗藁卷五 第 630L 页
不息。基命益巩。则大哉乾元之道也。暨我 圣母齐庄之德。配我 圣人。再御帘帷。克殚劬劳。横庚协瑞。宝鬯凝光。回缀旒而奠磐泰。五纪阴功。亦如嫔京之日。黄裳之化。于是至矣。于戏。天覆地载。翊我 圣躬。式至今日无疆之休。以我 圣上法祖之念。追周王之访落。体商孙之省度。缉熙殚心。靡不周至。而书曰。慎厥终。惟其始。弘璧琬琰。若 先王践位之始。关雎葛覃。若 先后于归之始。继自今圣神承承。爰及室家之壸。图终如是。则宝历绵长。天休日至。缵 烈祖之祜。受 王母之福。于万斯年。显名懿称。将继书于是谱。臣敬以是献。
重刊陶水部增损功过格跋
过有知与不知之二。知居三之一。不知常十之七。而知者不可谏。不知者觉斯改焉。今之当官者异于是。过果有不知者欤。夫以人心之仁。岂其无也。是卷武人崔君星玉所重刊也。凡当官者览之。彼觉斯改者固无论。而虽不可谏者。其将动心乎否耶。余以为得其位。泽利民生者。其功若算百。则不得其位而刊是书者。当算五十。然使陶水部吕叔简算之。其或不五十于彼而百于此。亦未可知也已。
圭斋遗藁卷五(宜宁 南秉哲 子明)
 书后
  
圭斋遗藁卷五 第 631H 页
书大藏一览后
自古士君子。论佛氏之法多矣。至若韩退之原道篇。曾子固梁书目录序。非不言之切而辨之详。然而其所论者。即以仁义道德之说。心性内外之别。斥之以圣贤之道。何其望之过而责之备也。夫绩毛饮湩之徒。雕题漆齿之类。父子不严。男女不别。故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佛则夷狄之一尔。身不服尧舜禹汤之化。目不睹诗书礼乐之文。则虽兽行而禽心。亦于汝何诛者也。而能具知觉而识道理。作法而教其徒者。已可谓庸中之佼佼。则又奚暇论其法之善否也哉。盖彼所云西天东土三十三祖。既不知为何人。而又所云六十品因缘及一千一百八十一则文字。亦不知为何书。而取其说而观之。则文章未逮于庄列。论辨不及于杨墨。然往往有治世病而砭俗污者。曰證明者。能不自恃满假也。曰羼提者。能不强愎声色也。曰烦恼者。可以愧患得失之鄙夫。曰堂狱者。尤可以惧夫天下之恶人。谓天堂无之则已。有之。必使仁者居之也。谓地狱无之则已。有之。必使恶者居之也。夫然则佛之说。殆亦悯世而出者乎。且其说之
圭斋遗藁卷五 第 631L 页
善者。足以戒无识之类。而不善者无足以惑有知之士。则士君子于佛氏之法。但摈而不与之而已。若以圣贤之道斥之。其所以斥之者。乃反为尊之也。苏子瞻云佛书旧亦尝看。但闇塞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余以为佛书之好。止在于粗浅假说。而如其所谓妙者。不惟不能通。亦不必通而不足通云尔。
书李橘山尚书(裕元)寿藏记后
橘山李尚书景春。年未至知命。而作寿堂于杨州嘉梧之谷。世或以太早讥之。或以达观称之焉。其友人宜宁南子明曰。其讥其称。其不尽知尚书之志也。噫。昔尚书妙年蜚英。受知 宪庙。义兼父师。恩同家人。出入迩密。厥有年所。而无禄。遽遭己酉六月之变。呜呼恸矣。其在今 宗祊延洪。日月依旧。追先报今。有可以仰酬万一。而然绝髯之痛。拖肠之冤。蕴积结轖于中。星霜屡易而冤抑深深。轩冕倘来而掁触愈切。以当日之不能一恸即殊。终身若负大何。天荒地老。劫尽灰飞。而此恨无有穷矣。尚书之有乐斯邱而终焉之志者。则为其密迩于 景陵也。虽然人或有自择其葬地。而终不遂其意者。盖窀窆之事。常在于其
圭斋遗藁卷五 第 632H 页
子孙。在于其妇女家老。堪舆祸福之术。阴阳避忌之说。易动其心而然也。尚书知其然也。故营兆域备仪物。而以省其役。借古人表识瘗器而以誇其地。自制其铭而刻之石。又遍求文字于知旧。而以示其决意行之。俾后人易其为便其事。不得不从其命也。尚书之志其苦哉。不然凶事之不预。化台茧室之放旷。尚书奚取焉。余亦与尚书同其志者。言之如此。尚书必首肯也。
书推步续解后
粤自清初。至今二百馀年。宏儒辈出。经学大备。实事求是。六艺昌明。以象数之学。为儒者所当务。若王晓庵梅勿庵阮芸台诸公。或专门用工。或治经傍通。莫不造乎精奥渊微。然余则谓以江慎修先生为最。何哉。以其确信西法而不毁也。信西法而不毁。奚取焉。以其公平也。何以言之。夫虞在璿玑。周测土圭。则步算之术。非不毕具于三代之上。然畴人之子弟分散。羲和之法数不传。杂术参互。妄作纷兴。汉魏之法。冀合图谶。唐宋之术。拘泥演撰。河图洛书之数。传者非真。元会运世之篇。言之无据。履观台而领司天者。皆为合验天。失之弥远。是以躔离之爽。交食之舛。何代
圭斋遗藁卷五 第 632L 页
不然。而虽世有改宪。后出愈巧。知而不精。言而不详。障蔽尚存。渣滓不去矣。明万历间。西法始入中国。今则用其法为时宪。中国之士。乃通其术。不惟从前知者益精。言者益详而已。得其所不睹而所不闻者甚多。而亦有中国素有之法而不能通者。因西法而始通者。乃知其法之精明简易。过中国远甚。于是中国之士病之。如魏文魁,吴明烜,杨光先诸人。前后讥斥之。然所以讥斥者。皆妄庸逞臆。徒欲以意气相胜。故举皆自败。而有聪明学识之士。知其法之不可讥斥。乃有巧取豪夺之事。于是乎地圆则徵之以大戴礼。里差则徵之以周髀经。浑盖相通则徵之以灵恩之论。清蒙有差则徵之以姜岌之言。九天重包则徵之以楚辞。七曜异道则徵之以郤萌。太阳之有高卑。则徵之以考灵曜地有四游也。恒星东移而为岁差。则徵之以考亭先论太虚天行也。月与五星。有本轮次轮。则徵之以康节星法月月法日日法天也。三百六十整度。则徵之以皇极经世书也。苟有一毫疑似髣髴者则断章取义。敷演牵合。援以为徵。至于螺旋牙轮微琐之类。无不如是。故一事一物。莫不夺之为中国之法。而亦莫不有其为中国法之援徵。诚异哉。假
圭斋遗藁卷五 第 633H 页
如其言。西法皆是中国之所已有者。师授既绝。不传久矣。譬若有人厥祖先有美第宅。其子孙不能葺修而颓圮之。有人依其制度而筑焉。其子孙者见之曰。铺之以砌。是我家之法也。又曰擎之以柱。是我家之法也。是亦我家也已。遂夺以居之。则天下无是理矣。中国之士。其于西法。无或近是欤。且以是为尊华攘夷之学问。故每见知识愈胜则其弊愈甚。盖历法者。验天为长。自三代以至于今。或盖之或浑之。或轮之或撱之。天何言哉。大象寥廓。诸曜参差。不择中西。惟精测巧算是合。彼日月五星。安知世间有尊华攘夷之义哉。故以西法则验者多。以中法则不验者多。此岂非不可以怨尤者乎。是以只论天之验否。不论人之华夷可也。然历象虽为儒者之事。不过是一艺。西人之所能也。知仁圣义忠和之德。孝友睦姻任恤之行。礼乐射御书数之艺咸通者。中国之士所能也。可尊也可攘也实在是。而且攘之者。即攘其人。非并其所能而攘之也。鲧之城桀之瓦。何尝以人而废之欤。彼西人者。九万里海外之蠢夷也。不被尧舜之化。不知礼乐之教。而以货利为命。故强弱相食。是虑是患。惟器械数术是务。其圆颅方趾。虽类乎人。其性也偏。
圭斋遗藁卷五 第 633L 页
其性偏。故其聪明知觉亦偏。偏则易专。专则易慧。故其所为有时乎到底焉。偏则隘。隘则不能傍通。故其所为有时乎不移焉。彼历法之能胜于中国者。一言以蔽曰精于测验也。其测验之精。实非一人一时之能。乃终之以身。传之以世。千百人为群。千百岁为期。矻矻不已以得之也。是所谓偏则专。专则慧者。何尝其聪明知觉有胜于中国者而然哉。譬风雨人所难占。巢居知风。穴居知雨。未闻人与居巢穴者争风雨也。中国之士。于西法亦如是观可也。或曰。彼西人以其器械之精利。数术之微妙。誇耀于中国而遍行海内。一则为交易也。一则为行教也。其所谓教者。虚荒诞妄。不伦无理之说。则稍有分个者。知其为祸人病国必矣。然而浸浸然入于其中。今伊川被发之叹。无处不有。其故何也。意者彼愚不知。见其器械之精数术之微曰。彼之器械数术能若是。则其所谓教者。亦必有若彼者矣。由是之故。染污益众也。中国之士。亦或虑乎是。而故夺彼所以誇耀者。使人知彼之能精利微妙者。是实中国之所有。而非彼所能自获。则艳羡之心。无从而生矣。历法之斤斤于中西者。其非为此而然欤。曰不然。凡中人以下。并其器械数术而不
圭斋遗藁卷五 第 634H 页
知。其所染教。不在是也。中人以上。不待人言而知其教之为悖。其所不染教。又不在是也。其染教一事。是当别论者也。至于历学。知者少。不知者多。而况其辨难中西。溯穷源委。则非博学多闻。不能焉。苟欲因是以牖夫夫之迷。其计甚迂远矣。夫善者善之。不善者不善之。忠信之事也。待人之道。忠信为贵。而至若待夷狄之道。尤有甚焉。故夫子言可行于蛮貊。以忠信笃敬也。初利玛窦,汤若望辈。以其历算之法来中国。其时徐李诸公。请设局而译之为崇祯历指。是善之也。译已。因诸议之携贰。竟不用焉。是不善之也。其后清人遂用其书。是又善之也。用之既十年。又因杨光先诸人之言。复废之。是又不善之也。其后五六年。光先败。还用其法。是又善之也。法固一也。而其善不善之无常。彼本狡黠。已窥中国之无定见。然此犹属于疏于历法。非德之二三也。自是厥后。虽未有废弃之事。然文学之士。考据经传。穷搜冥索。尽夺彼之所称刱获独得之妙。以为中国之法。然其所以夺之之辞。亦多苟且矣。彼既久处中国。能通言语。以解文字。一一得见其说。知其无诚心扬善之意。是乃疑以嫉能。认以掠美。其所憾有甚于不知之进退无据之讥斥。
圭斋遗藁卷五 第 634L 页
而轻易侮嫚之心。于是乎生焉。虽以近日所传闻者论之。彼果无轻侮中国之心。中国宰相。知不可以货利动其心。则自可无八百万包苴之金。既无其金。则自可无受其赂而背其嘱之冤。既无其冤。则亦可无天津之猖獗皇城之冲突。此非不能以忠信见孚于夷狄。自侮而来侮之致哉。事端各异。大小不同。则此事不可归咎于历法之辨论。而其损失体貌于夷狄。未能悦服彼心则一也。故言之如此。尝见王晓庵。数理俱到。测验亦精。顾亭林先生所言学究天人。确乎不拔者也。其主持中法。力攻西术特甚。然其新法。躔次则不以赤道起算。割圜则不以三乘得数。所异者不过是逐限从消等。刱立新名。其实则用西法。而亦皆因西法而得之者也。梅勿庵积毕生之精力。从事一艺。是以所造能究极精微。神明变化。其于西法。发明甚多。然恒气注历及十二宫号。论辨不已。其可否已有定论。而大抵此二条。原不足为历理之大关系。非不知之。犹此费辞者。直为所谓镕西人之姿质。归中国之型范之语所致也。阮芸台经术文学。为天下宗匠。博极百家。咸通三物。古训是式。实用是务。尝掇拾诸史。荟萃群籍。上自黄帝。下至近世。外附西洋。凡
圭斋遗藁卷五 第 635H 页
为历法算学之人。录为畴人传。若梓慎裨灶之说。太乙壬遁之方。涉于内学者。一不收焉。已见其名义归正。后来读者。始知历算本是儒者之实学。古今名公大儒。从事于此者甚多。庶几起其向慕之心。而其论评则洞见本原。深彻底蕴。是非公而取舍正。钩玄摘微之旨。分渭辨泾之义。启牖后学。如示诸掌矣。此虽与出法例。成为一家之言者。规模不同。其有功于历算之学。实莫之与京。然于中西扶抑。亦不免太过。随处张皇。读者支离。余于芸台之学。尝有心悦。然惟此一事。不敢无窃议焉。惟江慎修确信西法。未尝诋毁。而或议其便否。但持论公平。无过激扶抑之语。以是如梅瑴成以谄附西人目之。夫江慎修亦中国之士。而况其经学文章。为世通儒。其所著述。行于海内。读其书则其人可知。抑以何故。谄附于西人。此不足多辨也。盖先生之意。历象一术。西法果善于中国。则善者不可掩也。既因其术。我之所获益多。则不可曰无其效也。以其道反害其道。君子不为。是故虽有可议。每持纡馀。不似诸人吹毛觅瘢之习。不然以若先生淹博考證之学。何难翻阅于断简残编。剿掠掩夺。攻击排斥。不如人哉。不徒如是。夫相与辨难是非者。惟
圭斋遗藁卷五 第 635L 页
士君子为能。是以惟善人。能受尽言。否则少拂其意。疑怒生焉。彼西人者。士君子乎。善人乎。况其历算。即彼之所恃而所爱也。非其所恃。夺其所爱。则拂于其性。当何如哉。又况与不知周公孔子。只知轮船火炮者。有何较短长而论善恶哉。故余之取先生不毁西法。非但为历算。其于待夷狄之道。为有得也。余东夷之人也。先忧后乐。虽非所敢居。所愿则学孔子也。所慕则在中华也。每闻日边消息。不禁𡠉妇之叹。故借历说而薄言之。以自附于沔水鹤鸣之义。而至若小邦之忧。顾以菲材。忝据上卿。廊庙之事。非敢曰不知。而既无嘉谟嘉猷而纾之。则亦不敢私论。
圭斋遗藁卷五(宜宁 南秉哲 子明)
 铭
  
圭斋遗藁卷五 第 636H 页
清心堂铭(并序)
杨岳政堂之扁曰清心。夫礼乐刑法。莅民之具也。严明公平。莅民之术也。名莅民之堂。舍此而为彼。必有以也。余未能知之。臆以叙曰。昔国侨知民之病解弛也。故治郑以刚果。曹参知民之病锻鍊也。故相齐以安抚。古之善为民者。如良医之视疾。从所甚者而攻之矣。盖汉有张武之愧。晋有和峤之癖。世上半是之诗作于唐。天下太平之叹起于宋。自是以来。江河日下。风俗渐污。则今民之所病者。亦可知也已。苟欲医之。宜有其术。窃以谓名斯堂者。其得之然乎否欤。余又未能知之也。诗曰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余之居是堂。岁既再周。故作铭以自警。且遗后之君子。其词曰。
坐此堂而治此众者。手书判决。耳听争讼。目识黑白长短。口说是非轻重。则四肢五官。皆可为利民之用也。然手之浊也。簿牒滞而百事积。耳之浊也。众言嚣而群情塞。目之浊也。不能于辨别而能于货色。口之浊也。不善于臧否而善于俸禄。则四肢五官。皆可为害民之毒也。夫四肢五官之不浊也。民利孔赡。四肢
圭斋遗藁卷五 第 636L 页
五官之浊也。民害亦惨。反于浊曰清。物皆然。心为甚。
文木杖铭(并序)
香山莲峰大师致瓒。访余于安邑。赠木杖三。长皆过眉也。瓒之言曰。此俗名黑榧。生于毗卢最高地。体轻而直。有纹甚怪。沙弥得之。削圆涂墨而待其乾。以水涤之。黑淰于腠理。其皮膜坚硬处。则墨退反白。自然成纹。余择其硬直者。依其法试之。其纹尤细而奇。有类画家披麻云头之皴者。果为杖之可珍者也。因以名之曰文木杖。又作铭以赆瓒之归。铭曰。
手以扪之。有木无文。目以击之。有文无木。口以名之。曰文木杖。杖以行之。木文俱丧。并三难合。离一不成。谁其似之。佛法众生。
吾叉砚铭
石可泐之而不可夺其坚也。墨可研之而不可夺其玄也。士可贫贱而穷困之。而不可夺其涅不缁而磨不磷也。尔与我而周旋。性相近也。
圭斋遗藁卷五(宜宁 南秉哲 子明)
 说
  
圭斋遗藁卷五 第 637H 页
奕说
奕之道。三百六十有一。一是赢输所由出矣。盖其为数小数。然其术甚深微。及其至也。非天下之静者。莫能焉。余癖于奕。时使善之者赌赛而观之。有铺列声势。箕张翼舒。如郝廷玉一用李临淮遗法。不遵规矩轨度。随机变迁。如霍去病不师糟粕。只守壁垒壕堑。使敌不能先犯。如晋之羊陆。明之俞戚。虽无赫赫之功。而自不见败。然术出于才。品出于性。恢弘范围者。或遗于琐尾。巧黠窃偷者。多昧于大体。若备责其巨细。则鲜其人矣。设或有积薪不疑之高手。方其奕也。目劳心焦。役役于攻守劫夺之中。而不自知其高雅清适之趣。全输于局外之人。且当局者鲜不迷。道在迩而求诸远。彼垂手于枰外者。岂能尽胜于执棋者也。以其胸中无得失之心。故见机自明。是以非天下之静者。不甚至也。一行曰。念贫道四句乘除语。人人可为国手。余亦有小诀曰。我自不竞。物莫能害。求安心处。无如局外。非敢曰至也。亦可裨于慎修之十要云。昔陆氏以攻玉致家。何氏以刻印养生。天下之理一也。是故虽小术。入其妙则通其神。有推此加彼。触
圭斋遗藁卷五 第 637L 页
类而解者在。况奕之为技。深且微者乎。高君乐汝善奕。且与余好。以陆氏何氏之说赠之。愿君以是富而昌。余以是寿而康。乙巳九月。书赠高君镇丰。
浑天仪说
浑仪旧制。天经,地浑,天常三规。合为六合仪在外。黄道赤道。附于三辰仪在次内。直距望筒。附于四游仪在次内。天经规。古云外双规。又称阳经子午。地浑规。一名金浑。又称阴纬,阴浑,地盘,地平。四游仪。古云璇玑。又称璇枢游规。六合四游之名自唐始。宋书天文志。徐爰曰浑仪之制。未详厥始。王蕃言虞书称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则今浑仪日月五星是也。浑仪羲和氏之旧器。历代相传。谓之玑衡。其所由来有原统矣。尚书孔颖达疏曰。玑衡者。王者正天文之器。汉世以来。谓之浑天仪者是也。马融云浑天仪可旋转。故曰玑衡。其横箫所以视星宿也。盖后世之制仪测验。皆权舆于此也。扬子法言问浑天。曰洛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闳与妄人。武帝时人。耿寿昌。宣帝时司农中丞。始铸铜为之象。和帝时。贾逵作员仪。顺帝时。张衡作铜浑天仪。于密室中。以漏水转之。吴陆绩造浑象。其形如鸟卵。宋王蕃制浑象仪。元
圭斋遗藁卷五 第 638H 页
嘉年。太史丞钱乐之。铸铜作浑天仪。是后代有述作。此其铸造之渊源也。洛下闳之仪无黄道。或云贾逵加之。张衡之仪。具内外规南北极黄赤道。列二十四气二十八宿中外星官及日月五纬。钱乐之仪。设黄道而不设黄道经圈。四游圈不贯于黄极。唐李淳风以为贾张旧仪。推验七曜于赤道。不合于周礼土圭之义。更造仪六合四游。用旧制。始设三辰仪。具璇玑月游二规。僧一行以为后魏斛兰所作。赤道不动。李淳风之仪。以玉衡旋规。别带日道。旁列二百四十九交以携月游。法颇难术。更造仪。使黄道运行。黄道内。施白道月环。宋至道年。司天正韩显符制铜仪。移三辰仪之黄赤二道。置于六合仪。皇祐年。复移黄赤道。附于三辰仪。熙宁年。沈括论旧法不合者十三事。制浑仪。而又去旧仪望筒旁之白道仪。元祐年。苏颂制仪。用六合三辰四游之制。而设四象天运二圈。元郭守敬变浑仪之制。制简仪。不设黄道。设立运圈。以测地平经纬。明崇祯年。山东布政使李天经。与西洋人汤若望制浑仪。设天球地球及地平上高弧。康熙年。制天体仪。即浑仪也。铸铜为球。以象天体。黄赤二道。镌于球面而不设规。乾隆年。制玑衡抚辰仪。设游旋
圭斋遗藁卷五 第 638L 页
赤道。去黄道地平两圈。此其制度之异同也。水运之用。始于张衡。而盛于梁令瓒。天运之设。刱于张思训。而盛于苏颂。盖历代以来。其法渐密。其用渐便。至于西法入中国。三运螺旋之器。平行借弧之表。无不毕具。巧思精造。蔑以加焉。今考诸法。损益烦简。作新仪。仪凡五重八圈。其外环即地平圈。附于跗坐。以准方向及地经。立子午圈。以象天经。中结赤道圈。以象天纬。次内立三辰圈。以象宗动左旋。中结游旋赤道与黄道两圈。以象七政运行。次内立载极圈。以备表圈推移。次内安四游圈。以为占候之用。盖于崇祯浑仪。去其星地两球。于乾隆抚辰。取其游旋赤道。竖圈则不为双环。窥表则恒用平行。是为简易于造制与测量焉。
浑盖通宪仪说
四库全书提要曰。浑盖通宪图说二卷。明李之藻撰。是书出自西洋简平仪法。盖浑天与盖天皆立圆。而简平则绘浑天为平圆矣。浑天为全形。人目自外还视。盖天为半形。人目自内还视。而简平止于一面。则人目定于一处而直视之之所成也。其法设人目。自南极或北极。以视黄道赤道及昼长昼短诸规。凭视
圭斋遗藁卷五 第 639H 页
线所经之点。归界于一平圆之上。次依各地北极出地。以视法取天顶及地平之周。亦归界于前平圆之内。次依赤道经纬度。以视法取七曜恒星。亦归界于前平圆之内。其视法以赤道为中圈。赤道以内愈近目。则圈愈大而径愈长。赤道以外愈远目。则圈愈小而径愈短。之藻取昼短规为最大圈。乃自南极视之昼短规。近目而圈大。其意以为中华之地北极高。凡距北极百一十三度半以内者。皆在其大圈内也。梅文鼎尝作證补一卷。其说曰。浑盖之器。以盖天之法。代浑天之用。其制见于元史札玛鲁鼎所用仪器中。窃疑为周髀遗术。流入西方。然本书黄道分星之法。尚缺其半。故此器甚少。盖无从得其制也。玆为完其所缺。正其所误。可以依法成造云。
简平仪说
四库全书提要曰。简平仪说一卷。明西洋人熊三拔撰。据卷首徐光启序。盖尝参證于利玛窦者也。大旨以视法取浑圆为平圆。而以平圆测量浑圆之数也。凡名数十二则。用法十三则。其法用上下两盘。天盘在下。所以测赤道经纬。故有两极线,赤道线,节气线,时刻线。地盘在上。所以取地平经纬。故有天顶有地
圭斋遗藁卷五 第 639L 页
平。有高度线。有地平分度线。皆设人目。自浑体外远视其正对。大圆为平圆。斜倚于内者为撱圆。当圆心者为直线。其与大圈平行之距等。小圈亦皆为直线。地盘空其半圆。使可合视二盘。中挟枢纽。使可旋转。用时依其地北极高度。安定二盘。则赤道地平两经纬。交错分明。凡节气时刻。高度偏度。皆可互取其数。天盘用方板上设两耳。表以测日景。地盘中心。系坠线。以视度分立。用之可以得太阳高弧度。既得太阳高弧。则本时诸数。亦皆可取。盖是仪写浑于平。如取影于烛。虽云借象而实数出焉。弧三角以量代算之法。实本于此。今复推于测量。法简而用捷。亦可谓数学之利器矣。
验时仪说
仪面白磁圆周。细点为六十秒分。次内匀写十二。为昼夜六时之初正。以纪钟声之节。自丑未初一。止子午正十二。仪心三表。贯于时边中轮之轴。细而最长者为秒针。贯于刻轮之管。稍大而长者为刻针。贯于时轮之管。大如刻针而短者为时针。仪内分左右。以安时钟诸轮。时边四轮(或设五轮)在下。设六十齿而如工字形。腰具小乳。为第一大轮。在次上设五十四齿。为
圭斋遗藁卷五 第 640H 页
第二次轮。又在其上设四十八横齿。为第三中轮。又在其上设十三仰齿。为第四小轮。如曲尺形。一股横在小轮齿间。一股垂在后面摇动者为游锤。钟边四轮(或设五轮)在下。设六十齿而如工字形。腰具小乳。一面又具十二小杙。为第一大轮。在次上又设六十齿。为第二次轮。又在其上。亦设六十齿。一面具一小杙。为第三中轮。又在其上方形铜片。为第四风轮。仪上小钵形为钟。横杠于前后铜版。杠端具横股。与钟边大轮之小杙相切。杠中立茎。茎端安小铜片如茧。近在钟傍者为槌。贯众轮横安于前后铜版者。各为众轮之轴。独时边小轮之轴。别具安处立之。轴皆有六齿牙轮。而独两大轮之轴无之。大轮齿与次轮之牙轮相切。次轮齿与中轮之牙轮相切。如是递切。而上两边俱同。铜版前面。设四十齿。而限二十齿两界。具二小杙。中心又具八齿牙轮。而贯于时边大轮轴之端者。为初正轮。当中三轮。同贯一轴。设二十齿。中心具圆管。贯于时边中轮轴之端。与初正轮之齿相切者。为刻针轮。又具管而设四十八齿。叠贯于刻轮之管。与初正轮之牙轮相切者。为时针轮。设十二齿。渐次浅深刻之。如螺头形者为数轮。数轮锢合于时轮之
圭斋遗藁卷五 第 640L 页
前面。刻轮小而在内不见。小曲铜片一头如斧刃。贯于钟边中轮轴之端者。为止轮铁。在初正轮上。张两股。一垂一横。而横股具小杙者。为人字铁。在止轮铁上。横身而带小股。股端如刃者。为杵股铁。在止轮铁下。三股如山口形。头戴十五细斜齿。而另具一小杙者。为钜头铁。又在其下圈而曲者。为乙字铜条。止轮铁之一头。切钜头铁之小杙。一头斧刃。待轮转渐次旋推钜铁之齿。人字铁之一股。下切于初正轮之小杙。一股横切于杵铁之头横股之杙。从铜版孔入内。切于钟边中轮之小杙。杵股铁之刃形。切于钜铁之第一齿。钜头铁之下股。切于数轮之齿。乙字铜条。屈而求伸。恒力推钜铁。挂连环铜绠于两大轮之腰。如葫芦形。悬绠在中者。为悬锤。盖锤重求下。则第一轮轴随而转。于是第一轮齿。递转第二轮之牙轮。第二轮齿。又递转第三轮之牙轮。如是传至第四或第五轮。若无物以制之。则各轮之力。不能任锤重。砉然急转。锤顷刻下地。两边俱同时边。则用轮恒转而记时。故有游锤往来于小轮之齿间而节之。往顺而转。来逆而挽。使各轮之转。有序而无急。第一轮最迟。其次稍速。又其次稍速。渐次而转钟边。则用轮恒不转而
圭斋遗藁卷五 第 641H 页
但击钟。借轮转之力。故有止轮铁恒止之。且若击钟。专任轮转之力。则亦不免轮之急转而槌之疾击。故有风轮借风力。滞其转而缓之。此仪内诸物之用也。初正轮则随时边第一轮轴而转。以四十齿。切刻针轮之二十齿。本轮半周。当刻轮一周。以四刻一小时。分二十齿。则五齿当一刻。一周当四刻。本轮之牙轮。则以八齿切时针轮之四十八齿牙轮。六周当时轮一周。以四刻一小时。分四十八齿。则四齿当一小时。(初正轮半周。当刻轮一周。则牙轮四齿。亦当刻轮一周。故四齿当一小时。)一周当十二小时。初正轮转二十齿。则刻轮之针指四刻。而牙轮亦转四齿。使时轮之针指时之初。初正轮又转馀二十齿。则刻针复指第四刻。而牙轮亦转馀四齿。使时针指时之正。钟轮之机。亦管于时轮。初正轮转到半周二十齿。则齿傍小杙。推人字铁之股。其又一股递推杵股铁之头。又股端小杙。在铜版内。往支钟边第三轮之小杙。杵铁被人铁之推。其刃形脱于钜头铁之齿间。则钜头铁无锁。因乙字铜条之力推。乃急仄而其下股之小杙。往切于数轮之齿间以止之。切于数轮之浅齿则仄少。切于深齿则仄多。仄多则钜齿之脱亦多。仄少则钜齿之脱亦少。切数轮之第一齿则
圭斋遗藁卷五 第 641L 页
得钜齿一。切第二齿则得钜齿二。如是止十二齿。是为钟声之数。钜铁仄而止。轮铁亦卸。然人铁之杙。尚支钟边第三轮之杙。各轮不得转。初正轮又转过小杙。则人铁股脱而还垂。其一股之与钟边第三轮相支之小杙亦脱。于是钟边各轮乃转。而第一轮之小杙。因轮转之势。推钟槌杠之横股而举之。杙过则钟槌因还下之势以击钟。又止轮铁之一端刃形。随轮转渐次切推钜头铁之齿。尽其所脱之数。使杵铁之刃形。还锁于钜铁之第一齿。则本铁之一端。亦还切于钜头之小杙。于是各轮复止转。此铜版前面诸物之用也。一仪之用在旋转。故设轮既得旋转。则又其用在迟速。故设齿时边。各轮之齿。按数递减之。钟边则无定算。迟速之妙。又在轻重。设轮多则迟。设轮少则速。轮大而齿多则迟。轮少而齿少则速。悬锤轻则迟。重则速。以少齿转多齿则迟。以多齿转少齿则速。游锤重则迟。轻则速。游锤之杠齿正则迟。斜则速。此其大略也。又有一种坐仪。卷铁置筒中。捩之使屈。(俗称胎叶铁)筒外缠铁绠。(俗称羊肠铁)绠之一端。系于卷铁之端。筒具轴安于前后铜版。又造累级轮。(或称塔轮)中设不逆环。铁绠之一端。系于累级轮。亦具轴安之。以铁匕转
圭斋遗藁卷五 第 642H 页
累级。移缠铁绠。则筒中卷铁。由屈求伸。并筒旋转。复移铁绠。盖以卷铁代悬锤。我东不能造胎叶铁。无以作坐仪。此外物事之增减。制作之变通。形貌之异同。不可殚记也。自鸣钟。本西洋验时之仪。明万历年。始入中国。人皆异之。吴梅村诗。至有异物每邀天一笑。自鸣钟与自鸣琴之句。今则甚多。在我东者。亦不下累十百事。按瀛环志略海国图志等书。西洋各国。皆造此仪。而佛郎西则都城。有钟表匠二千人。每岁造时辰表四万件。自鸣钟一万八千架。其法时时变易。奇巧出人意表。以是观之。钟之几遍天下宜哉。阮芸台自鸣钟说曰。西洋之制器。其精者曰重学。重学者。以轻重为术。凡奇器皆出乎此。而其佐重学以为用者。曰轮曰螺。是以自鸣钟之理则重学也。其用则轮也螺也。又曰。自鸣钟之制。出于古之刻漏。刻漏有四。曰铜壶。曰香篆。曰圭表。曰辊弹。辊弹即自鸣钟之制。宋以前本有之。失其传。非西洋之刱造。
浑平仪说
仪南北面外周。为赤道规两面。在下曲线为蒙景弧。其上又一曲线为地平弧。两弧之间及地平之上皆虚之。在内旋转。为浑平版。窥衡在赤规南面中心。是
圭斋遗藁卷五 第 642L 页
仪友人朴桓卿制也。盖其法平立浑象。故两极为心。赤道为周。地平则随地而异。亦出于简平浑盖之视法。而为仪简便。甚善。
地球仪说
画经纬线。布列坤舆全体于浑圆者为地球。贯于球者。为两极轴。承两极者。为半周弧。又承半周弧者。为勾股架。二圈十字相结。抱球四合而枢于两极者。纵为子午。横为赤道。在赤道之外。枢于卯酉而南北上下者。为利用圈。在赤道之内。枢于两极。以东西旋转者。为里差圈。直立利用圈之腰。适当子午圈之交者。为测日表。是仪亦朴桓卿所制也。其自序略曰。粤东夷寇之馀。有卲阳魏氏源。辑海国图志之书。盖为算海审敌而作也。据其书。作地势仪一具。其分经纬于浑圆之面。而周布河海邱陵者。坤舆之全体也。贯以轴者两极也。承之以弧。倚之以勾股而低仰之者。极出地之高下也。抱地四合而辏枢于两极者。子午卯酉之弧也。(卯酉今删。)圈于腰者赤道也。识赤道而东者。十二辰也。其南其北。皆占二十有三度。又半而识子午弧之背者。二至限也。分疏密为十一者。气候限也。立于赤道午弧之交者。测日表也。(表今移置于利用圈。)居于内而
圭斋遗藁卷五 第 643H 页
枢于两极。坤舆万方。无不受其量度者。曰里差尺也。居于里尺之外赤道之内。而枢于卯酉弧赤道之交者。曰利用尺。(利用尺今移置于赤道之外。而卯酉弧今删去。则枢于赤道圈之卯酉二处。)举之当二至之限则为黄道之圈。弛之当极出之度则为地平之圈。游乎环两极二十有三度半之内。则为四时宾饯之表。游乎两极赤道之间。则为诸方斜距之尺。故曰利用。此仪之制也。夫置诸赫曦之下。而其受光也有明暗。则一举目而知万国之昼夜焉。表景正直。(以没景为准。)其国方中于东乎于西乎。承之以午弧。切之以里尺。考之于赤道之识。则知万国之早晏焉。表景攸指(今表随利尺上下。)于南乎于北乎。视其及于疏密者。则知万国之寒暑焉。欲知南北之距者。考纬度于里尺焉。欲知东西之距者。先切之以里尺。考经度于赤道焉。其欲于须臾之顷。而周知四时日夜之永短者。低昂其出极。转移其向背焉。若夫坳堂之上。不见旭日而能准测纤密者。里差利用之尺。迭用而不穷。此仪之用也。盖前人之作。有乾隆地球之式。然诸法之悉具。大同欤。小异欤。所未能详焉尔云云。按自古制器象地。载于书籍者。张平子之地动仪始见。其法不传。厥后则惟乾隆所制旧仪及是仪而已。旧仪
圭斋遗藁卷五 第 643L 页
之制。只设子午一圈。北极上加时盘。黄赤二道。画于球面。若论二仪之用。其求时刻则理同而法不同。求道里则旧仪只凭其经纬线。而是仪有经纬线。又用圈尺理同而详约不同。而若随测各候之迁移。斜考诸方之远近。又旧仪所未备也。盖是仪非徒刱出于我东。实地学之善器也。
勾陈天枢合仪说
象限形一面。安勾陈仪在一直边之两端者。一为帝星。一为勾陈。在象限形内二圈。外为节候圈。内为时刻圈。系于时刻圈中心。恒下垂者为悬表。又一面安天枢仪。在弧上二圈。外为节候圈。内为时刻圈。安于对弧直角上者为窥衡。衡之一端。切于时刻弧。盖求夜时难于昼时。而月星诸仪中。惟勾陈仪。其制度与用法为简便。玆造一具。而然未谙星宿者。犹难辨识。故新造天枢仪以附之。天枢即北斗第一星。为其在汉阳地平。恒不隐而且体大易见。又无人不知也。
两景揆日仪说
三版如山口形。后立版与下横版上。纵直线为节候线。横斜线为时刻线。前立版为两景表。盖北极高低不同。则晷影长短。亦随地不同。而我东疏于历象。晷
圭斋遗藁卷五 第 644H 页
仪恒用中国所制。致日授时。其道阙焉。李君尚赫。深悟其学。以我东极高度及新测黄赤大距。推算太阳实景。制是仪。验诸日躔实轨。毫分无差。实我东之刱有。而太阳高度。有视实之不同。即因地半径视半径蒙气三差也。地半径差出于地心地面。蒙气差出于本方地势一定。其率常不变。而视差则随太阳高卑之变而变。然太阳最卑行。六十年。仅行一度有奇。而视半径高卑大差。不过三十二秒有奇。则最卑之行。所关无几。故一制此仪。可以累百年通用。允为久远之器也。
量度仪说
仪凡八物。方版一。子午大圈一。黄道游圈一。半周量度版一。分纬距等线一。量角直线一。量弧曲线二。是仪家弟子裳。因梅勿庵平仪论弧三角。以量代算之法以制也。按以量代算之法。本出于熊三拔之简平仪。其理则以侧望斜睨之形。写于平面。以为正形。以跻缩不齐之度。应于外周。以为实度。而其用则专在于距等之限。故其法先画平图大圈。次画距等小圈。视距圈所距之限。归于外周。以得弧度。视距圈相交之处。亦归于外周。以得角度。比于推算。非不十分便
圭斋遗藁卷五 第 644L 页
捷。而然有一弧角。必有一图。而有一图。必有屡次绘画。虽无握布之劳。未免笔写之烦。今以器代图。则诸物咸具。为用更捷。盖勿庵之法。出于简平仪。子裳之仪。出于勿庵之法。而触类递长。可谓后出之巧矣。
赌射说
学射者。以射赌赌其中。而傍观者。以其射人赌赌其货。俗称赌射是也。以赌射比比有倾产者。于是掌法者禁焉。夫己氏曰。是不可禁也。夫信民之所庇也。是以患民之无信。不患民之无产。彼赌射者。背不负韊。手不决拾。而以言为赌。赢者自居。输者自安。虽倾其产而不渝。是赌信也。为民上者。抚小民以信。今民自赌信。是不可禁也。举是有质于圭斋者。圭斋曰。昔公孙龙言则是也。理则非也。夫己氏理则是也。言则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