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x 页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书
  
与新斋张公
天将为吾道一伸。今蒙 恩宥。曷容慰抃。伏惟异乡受生。远路驰驱。寝膳无损。荣卫有胜。尤可验学力处为之艳仰。福枢拜侯于聋川亭上。粗伸积仰之私。兼承舍达之旨。心非不切。而长汩汤忧。尚尔未遑。包容盛度。想必曲宥。而悚仄则深矣。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322H 页
与藏园黄公
属玆阳复。德体亨泰。福枢定省之腵。一任悠泛。中夜以思。祇自太息而已。大抵为学之要。动以见静之所存。静以涵动之所本。一动一静。交相为用。而大学不言静时工夫。圣人教人用工。多在动处故耶。胡云峰以正心一条。谓有存养省察工夫。然以传文考之。忿惧视听。皆是已发。则指以静时工夫。何如也。幸赐批诲焉。
答藏园黄公
先墓志文。盥手敬读。感极而涕。亦不无一二可删可增处。标识伏呈。幸商量取舍如何。先稿校勘极精。并文又形容得到。当作传家之宝。仰惟仁恩。铭感罔涯。
与藏园黄公
愚院复设疏举。自是不容已事。而八耋笃老。当此首任。堪居为难。递任亦不无畏祸苟免之嫌。未知措处。何以得宜也。鄙名亦忝爬录中。其在尊卫之地。虽受钱唐之箭。义有所不辞。若乃制疏之任。则其行其止。与他任名。事体不同。望须详细。示及如何。轩铭。辞简意备。当揭之壁上。以为昕夕警省之资矣。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322L 页
答尹方伯(滋承)
望实如閤下。而自㫌节南莅。尤切景仰之私。匪意下书。恍若获奉冠履。就审旬宣有相。台体万安。区区慰仰。实副远祝。福枢穷山樵牧。依分自遣。知荷腆念。俯掷两种拜领。无以为谢。施之者。自是韩山斗高义。而受之者。愧非卢玉川也。
答严方伯(世永)
按节南莅。声光甚迩。猥荷降屈位德。伏承下书。苟非慕古下士之风。沟壑中废物。何以获此。就伏审台体万康。伏慰满心。福枢行年九十。昏昏仆席。只俟朝暮归尽耳。赐一言之教。可见采荛之盛德。澄清之至意。实苍生之福也。但垂死之物。神识茫昧。无以塞教意之勤。无任主臣。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323H 页
答李公(懿秀)
学固成己而后成物。未有己未成而能成物者也。福枢自成童。粗知科臼之外。有古人成己成物之学。不为无其志。然内乏刚毅奋发之姿。外无师友策励之益。有志无成。居然已三十有四矣。每闭门自讼。恭俟见斥于向上君子。乃蒙存录。降屈年德。责之以辅仁。喻之以成物。仰惟座下。非不知福枢无一长可取。仁恕攸及。不加鞭箠之施。而反致过当之教。是岂平日所仰望之本意哉。世道日降。士趋不古。独座下以高蹈拔俗之标。加沈潜笃实之功。积真践实。成己有裕。其为任。顾重且大矣。后生属望。岂浅鲜哉。愿以馀波见及。则福也虽卤。当竭力奉承。庶或有变愚为明。变柔为刚之日。而福也之成。即座下成之也。
答吕公(应奎)
福枢罪积不孝。祸延替事。孤露馀生。益复靡庇。乃荷存录。俯垂慰问。奉读未半。感泪先零。先祖入立岩时。永辞先垄文。考诸年谱。只有告仪而无文为恨。今始得于先先生撰述中。微先生尊卫之诚。岂如是乎哉。感幸万万。
答蔡公(国烈)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323L 页
谬询服制一款。自是先王之定礼。孙妇之为夫之祖父母服大功。从夫降一等也。出嫁孙女之为己之祖父母不降。有归宗之义也。岂当服功之孙妇。不服功而反服期。当服期之孙女。不服期而反服功。有所过不及于其间耶。
与尹公(振玉)
月峰公家七庙变节。昔年景命之大人公。曾有所谬询者。而未及往复。景命若其大人公。次第作泉下人。非惟立宗无其期。摄宗亦无其人。则为月峰故家。实有无疆之忧。猥荷冥托。而以鄙家载籍未广。未见权宜可据之文为恨。近得李陶庵说。有问宗子死而无子。将迁奉于最长房而合祭。无人可主。待吉祭后移奉。则无其期。或云措辞以告而当迁奉。答曰。如或说。权宜行之。无害云云。此可为一据耶。
答李夏瑞(时容)
襞怀来书先获矣。以审棣床膺难老之庆。带下蔓川至之休。慰忭𠯴祝。福枢分外 恩命。自多愧缩。凡平日心爱者。宜警而不宜贺也。何勤挚之乃尔耶。数年栖屑之馀。屋役方始。而苟完无期。从君不病而病。去以益甚。愁闷奈何。此边。座下牵情之地。每谓夤缘源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324H 页
源矣。衰老事。自难如意。一奉居然已积年。古所谓神交违面。住世无几者。实为吾辈准备语也。
答李德厚(相善)
匪意惠存。以审腊寒。静养动止卫重。第季难兄。数旬欠安。似涉轮行。自当不远就复。而今衰年也。献念满心。志喜韵。尝缘情露拙而旋失之者。天将以藏吾之拙。为幸甚大。更何俯索之有哉。然勤教有不敢违。玆写呈耳。
与张子仁
近工四七辨与数学。是学之微妙处。有不学。学之当不得不措。吾辈读书。才有一半点明处。辄生厌倦之心。又欲转而他求。于东于西。了无得焉。此乃福也之平日覆辙。敢此奉告。不以人废言。益求其志。如何如何。
答金应五
俯示两世同忌。而并祭各祭之疑。按尤庵曰。祖曾忌祭同日。当先后行之。大山曰。祖祢同忌。恐不必逐位各行也。二说虽不同。愚意则先后行祭。恐不免窘束。当依大山说。同堂并祭。似甚便顺。虽一堂并设。各祝各参神。各降神。各献酌。各辞神。则各祭之义。自在于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324L 页
并祭之中矣。至若祔位多而龛小难容处。有一證。退陶曰。祔主龛小难设。及其设酒果时。出置东壁下行之。梅山曰。分祔于东西壁下。设位于阶下。此皆所祔位众多。而用权宜不得已也。幸深思而裁处之如何。
答金应五
示喻令孙为亡从子立后。而今将服承重于季氏小祥之后。寔出平日笃友之至意。然若因大祥除服为计。则不免见讥于礼家也。昔有问于韩南塘曰。丧中为后者。始于初期受练缞。拟欲再期除之。答曰。大端失礼。如欲追补。自初期始受服日。为服丧之始。计满二十七月而除。此则非南塘之创说也。乃通典已决之案。则座下何不察此。而只欲径情直行也。福枢蒙陋。实难容喙于其间。幸广询博采。务从至当。如何。
答朴伯贤(永鲁)
承审望八精力。能撰辑颜子大全。可知学力之不以年老而少衰也。较诸福也之不学便衰者。岂不远甚哉。第斤正增益之教。实非迷劣所敢承当。论定中。参列鄙名。不但爽实。亦涉猥越。抹去如何。俯示颜渊之丧。夫子若有财。则还与椁。朱子说恐不必致疑。盖丧具。称家有无。以颜子之贫。备椁而葬。有不免苟得之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325H 页
失。非颜子所安。故夫子所以不许。然礼缘人情。其在子视之地。若有备椁之财。似无不与之义矣。如何。
与李禹则(以宣)
礼书近又梳洗否。窃瞷柳东岩常变通考。为礼家大方。而于聚讼之中。𨓏𨓏有未及断案处。识者犹为恨之。幸以座下高明。能删烦就简。发此书未发之旨。则其为嘉惠。岂其微哉。乡饮笏记。乃尚之龙门书堂曾所行而雨坪黄公所录者也。依教呈似。录入于盛撰中似好。向论尊德性道问学。尊德性而至洋洋峻极之大。道问学而尽三百三千之细。虽是两项工夫。而问学。为德性里面工夫。德性。为问学全体道理。未知如何。
与徐稚仁
福枢少不耐寒。到老益甚。数月山房。稳过饕风虐雪。而所得。只是三纲录刊补一事。大抵此书。出于励俗敦化之至意。而其取舍之间。或不无过中之行。忘其僭越。有所刊补。然謏见寡闻。乌可免珷玞之讥耶。祠院复设疏举。自是不容已事。凡为儒名者。皆有蹈白刃之志。然后可得鸣冤。其成败利钝。只付苍苍之在上也。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325L 页
答李汝雷
索居恋想。如饥如渴。忽奉宠翰。欣审定履珍毖。曾于心经。富有新得。劄记成书。犹有终非已有之叹。无乃身不体之故耶。以执事高明。何不知行并进。而有是罔殆之患也。况如福者。才钝思竭。徒能读是书耳。乌可望有补于黥刖之馀耶。惟幸亲知如执事者。时惠德音。痛加镌诲。满幅纚纚。无非对證之良剂。而抑有一二合商量处。大抵为学。贵乎真知实践。成己而后成物。则不行之空言。有何益于身心哉。世之学者。志非不远也。才非不高也。而苟或好名太过。为人太甚。得一新知。有一善行。傲然自大。犹恐人之不知也。飞扬躁扰之气。不能按伏。入耳出口之弊。日渐滋长。所谈者。天人性命之际。而操存践履之实则蔑如。所诵者。圣贤道义之文。而正心修身之道则阙焉。其如是者。恐不免上蔡鹦鹉之讥矣。鲁论不云乎。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又曰。非言之艰。而行之艰。吾辈一未得吃紧体察。徒坐说仁义。若一朝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其于欺世盗名。何哉。来教中。师德之贼者。不觉锋颖太露。彼石奋。虽是黄老之流。其所不言躬行。亦足为处淆世之一端。而不害为造吾道之一助。则乌可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326H 页
以人而废言哉。吾所谓不言。非当言而不言也。欲其先行而后从也。吾所谓躬行。非胡庸而冯乐也。欲其践实而达德也。则语虽同。而意绝不同。兄何不察。而有此过当之教也。其曰有一长可取云云。福所不屑。如有异道之人。生并一世。断当排其道恕其人。使之回心向道。无绝自新之路。是乃吾儒之不轻绝人而尽己之心者也。至其不可正而后。痛绝之。亦不为晚耳。只信情爱之至。妄率至此。傥不一笑而鄙斥之否。向日奉复诸条。既荷容纳。又被牖迷之益。得以濯旧来新。受赐大矣。其从其违。具如别纸呈似。盖欲言而不能发明其意思。临书而不能模写其言语。只缘平日见得。无端的明白故也。愧叹奈何。
  别纸
 赤子心
当兼未发已发看。如何。
 主一无适
心贵乎无适。事贵乎主一。而若专心应事。则事不舛错。故敬斋箴第五章。言心之正达于事。而以无适先之。第六章。言事之主一本于心。而以主一继焉。其序次缓急。不得不如此。然主一无适。交相为用。本无先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326L 页
后之可言。不敢臆断。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心一也。而有人心道心之二名。各因其所发而名之。非谓彼此相因。而或危或微也。盖人心发于气。而气本危殆。故其发也亦危。道心发于理。而理本微妙。故其发也亦微。若曰道心之微。由于人心之危。则人心之危。由于甚么耶。
 人能弘道
鲁论本旨。恐非指理气论。只是从修为上说。则示喻中。人心有知觉而能运用。故可以扩充是道而弘大之也。道体之无为。安得以弘人哉。此说得之。
 豫让
让之事。吾不知其可也。既已许身于范氏。而智氏从以灭之。则智氏于让。为不共戴天之雠也。乌可以一时众人之遇。忍心害义。忘主事雠哉。此则宜不免再嫁之讥。兄尝以卿家。为恕让之把柄。然赵氏亦卿家。而让以愧天下后世为人臣怀二心者。不事赵氏。甘心作漆身吞炭之人。而罔念前后义理之相反。大抵不事赵氏是。则又事智氏非矣。既事智氏是。则不事赵氏亦非矣。何以譬让于管仲。仲之所事弟也。与其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327H 页
弟。争其兄之国。只是私于所事。故弟死事兄。容有可恕者。而当时犹有子路之疑问。况于让乎。让本节侠士也。任情循私。只知为知己者死。则其不可与管仲。同日而语明矣。
答李汝雷
俯示仪文。以能问于不能。意甚盛也。为诵旧闻。大抵服妻杖期。彼以父服服我。故我以母服服之。然父在为妻不杖不禫。礼经已言之。而独于练不及者。恐不无意义也。愚尝问诸黄岳翁云。不杖则不禫。以示压屈之义。只行练祭。以示略具三年之体。此非创说也。乃愚伏诸先生已定之论。而似合礼经之旨云云。若以压屈而并与练无之。则于不杖不禫之文。何必越练而只言不禫耶。想必折衷于其间。更详细示破。如何。
答李汝雷
远游临瀛。洽费数朔。选关东八景。观江海大洋。想浩浩胸次。尤有别焉。傥有助于读书研性之工耶。第体上劳惫。寔为奉虑。然归自丹邱。必得羽人鍊药之方。些个恙。乌能敌金鼎气耶。奉呵奉呵。福缀拾鲁论若干篇。尘冗妨夺。未见从颂涵泳之实。才思钝竭。敢望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327L 页
温理心得之效。但于寡过二字。觉得用功地头。盖酬接之间。存心谨畏。而一毫不放倒。则随所遇而庶几寡过矣。兄亦试依此加勉如何。来喻。尝责之以泯默。疑之以戒名。诚非知余者言也。顾余见素浅识素肤。则助发朋友。非所能也。身未修家未齐。则无实衒名。伊可耻也。以而一切退让。姑守此不言躬行之科。然幸或异时赖天之灵。见高识富而理义之无一不精到。身修家齐而言行之无一不中矩。有名而名不愧于心。责人而人将信诸己。则乌可恶名而默晦哉。至若世无人可问而不语云者。是何等说话。而遽加于空空一痴汉也。奉读未竟。汗下竟趾也。明诚十六章图。苟非见知之明。造诣之笃。何能说得到此耶。寄示则深荷不外。而求正则愧非湔劣所敢耳。晋叔兄素以厚重明睿。兼得兄发问之益。想必长进一格。如福之索居钝滞者。曷任健羡。
与李汝雷
亡妻练祀。以 国哀在殡。既不得依礼设行。则势将退停。而凡他期服。当除于本祥日。如鄙服则未练而遽除之。恐非具三年之体者也。愚意。待他 因山。卜日行练祥而除之。似合礼意。而未见明文。未知如何。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328H 页
与李汝雷
向者面论。中庸道不远人一款。以阶级言者。盛见非不精白。而愚意犹未释然于中。试考本文人字。是槩言众人。道即人所当然之道。而昭著于人伦日用之间。则道何尝远于人哉。但人自远之。每欲离人事而求高远。故特以道不远人四字。以见道即在人身上。指出人字。正要学者当身体认。虽至卑至近之地。尽其当然。则道便在是矣。子思立言本旨。恐非以道之阶级为言。若以阶级为言。则与下十五章之意。亦无重叠之嫌耶。幸有以示破焉。月川讲会。定在今晦。为望贲临。指日奉告。
答郑晋叔
审慰岁弊寒凶。定履卫重。滔滔此世。惟执事者。能留意古人声响。与龟冈李丈。资强辅之益。又沈潜思传。诚一字。为求道吃紧处。夫士之患。在志之不诚。苟志之诚。何难得到圣贤地位耶。福枢。事与心违。欲入山恬养。则颓懒乘之。欲在家寻数。则尘冗夺之。穷年没岁。无甚事济得。政朱夫子所谓犹豫以老其身者也。俯示不可矶之论。亲之过小而子辄怨怒。则亲何有所容乎。故孟子以不可矶言之。亲之过比。则石微激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328L 页
也。子之怨比。则水遽怒也。一有激石。水便怒号不已。水中岂可容一激石。此之谓不可矶也。不可矶。是无所容一矶之谓也。与子之怨其亲而不容也。奚异焉。
与郑晋叔
福枢索居钝滞。日甚一日。默数海内亲知。直谅多闻。如执事者。居近莽苍。思有以奉尺素。资警益。亦颓懒自放。不敢与之上下其论久矣。欲免下流之归。可得乎。省温之暇。学履清裕。案上朱书。整顿得几卷。而心与理相涵。有超然独得之妙否。福枢。亦于今冬。粗窥是书。论议宏博。义理深奥。只有望洋之叹。到平易切实处。𨓏𨓏有偶合已病者。则自不觉手舞足蹈耳。
与郑晋叔
谨问惕斋长。日讲性理学耶。做水经业耶。抑观百家书。以尽文章步趣耶。三者中紧要。莫大于性理之学。须收敛心神。寻向上去。知之真行之力。则义理之无穷。举在吾目前。到得圣贤地位不难。若分精力于杂书。恐枉费光阴。役耳目于索隐。恐反昧正义意下。以为如何。福枢自分为一弃物。纵使处宽閒之界。道义之场。专心此等上。迷钝不足以有成。况今虞忧熏其心。尘冗夺其工。做主不定者乎。只自慨叹。
与张显可(锡骏)
以座下因心之友。奄遭钟离之戚。其为半割。岂以外成而有间耶。转承沴祲逼邻。谢客深居。未知抵年长曰。将何事消遣也。甪里一区。独保清净。幸赐一枉。作累日谈话。千万。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329H 页
与黄义叔达夫
费隐说。子思子既曰道。则其为形而上者固无疑。而今以形上形下分言。非但有违于子思立言之本旨。亦非朱子所云其形而下者甚广。其形而上者实行乎其间之意矣。故退陶先生曰。若以形而下者为费。则是分道为二也。此非已决之案耶。幸详禀于堂上。以定取舍如何。
答宋肃显
牣幅张皇谓福枢有万一之闻。欲与之相资相益。意甚盛也。而实非愚陋之所可承当者。然福也。亦何敢一向持不逮之戒。而不自尽于切偲之地哉。请言福之所折肱者。为吾执事鉴戒。福枢自十五六时。因家庭间教导。非无意于古人为己之学。才素短。志亦不固。重之以世故。曝寒无常。毕竟为空空一陈人而已矣。及此衰暮之境。虽有朝闻夕可之愿。其于鼎器已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329L 页
弊。何哉。如执事较诸福也。相去不啻三十里。早力时文。蔚有场屋声。晚而回心向上。定省之暇。读得圣贤书。乐不为疲。常以无疑为忧。此乃生疑之渐。而为工夫长进处也。以所读。验于事为。积习之久。疑自然生。而渐至融会贯通。然后眼前无非是理。脚底无非是道。惟以盖棺前自期。不当期之以朝耕而暮穫也。玆感不外。敢竭愚衷。未知高明。何以教也。
答宋肃显
来谕以病。不能持缞守制。为孝子至痛。此则虽强壮者。犹有所不免。况哀座之年高衰甚者乎。丧大记注曰。五十不致毁不散送。书仪曰。羸惫恐成疾者。可以肉汁及脯醢。助其滋味。皆眷眷于胜丧以终孝。而因时量宜之不得不然者也。望须一饮一食。一起一处。量吾气血之虚实。勿拘礼闲。稍存节度。如何。
答朴文叔(周尚)
谬询明文自在。而执事偶未及照管耶。盖为妻杖期者。实具三年之体。故虽无子。而犹得行练禫。况今执事有哀胤在乎。为妻为母。行练禫。尤无可疑。祝式。依教誊送吾先祖所制。依用之。如何。
答成顺若(锡汇)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330H 页
向论朱子仲长之辨。来谕。以勉斋加服报服之说为證。然此不足以破世俗无稽之惑也。或者以朱子表德之改元为仲。致疑于韦斋之仲子。而为其长子塾服斩。然就考韦斋行状。男只有朱子一人。女只有刘子翔一人而已。又于朱子七十传重告庙文曰。伏惟祖考。实鉴临之。其为继祖继祢之宗也的矣。承此二重。而安得不为长子斩乎。
答吕极老(东会)
谬询仪节。只于告文中。略悉变处。如起主告文。(当列书诸位。)恐当曰。伏以粤昔葬时。不遑起主。名节忌辰。奉设纸牌。情礼有欠。追造曷已。简吉题奉。洋洋如在。伏惟尊灵。是凭是依。如祧埋位告文。恐当曰。伏以祀止四代。不易定制。祖未改题。祢亦早世。尚今七龛。尸事无人。武余是生。先荫所因。式遵典礼。敢容情私。今将祧埋。奉享何时。合爵荐诚。泣血告辞。如同庙诸位告文。(自祧主以下。当列书。)恐当曰。伏以显几代祖考。亲尽己久。祸变连仍。尸事无人。今孙某年稍长。行改题递迁之礼。同堂荐享。只有今日。玆举合祀。感怀无穷。谨以后。同如祧埋之墓告文。恐当曰。典祀有限。亲尽乃止。敢迁神主。将埋墓所。分虽难越。心切感慕。谨以酒果。先告事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330L 页
由云云。如何。重违勤教。敢为搆呈。固知僭妄极矣。幸商量取舍之也。
答蔡而沃(溶)
先先生遗文。向于知旧姻戚家得来者。多有校本中删去。而今又混成为别本。此无乃福也之浅见蔑识。不念文字之零星。妄加删削而然耶。为其子孙者之心。容或无怪。而其在寿传之道。不当如是。大抵寿传。与其多而有疵。不若精而无疵。福既猥担此任。故尊卫之地。不得不自尽。更为付标以呈。傥不以烦渎罪之否。
答都德老
俯询仪节。所后丧。既练既缁。而本生丧。未练未缁。则所重虽在于所后。而所后之服。已外除矣。本生之服。未及除矣。愚意则出行及居家。还着本生未练未缁之服。若入于所后几筵。则反服练与缁恐当。此则诸先辈之说。有可以旁照。深量裁处之如何。
与黄同辅
未面也。有欲言者多。既面也。只脉脉看而已。及归还。复如前矣。居然星月易舍。益切同人之思。谨惟新元。经体增休。德学崇深。第念措大文章。不能送一穷字。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331H 页
古亦然矣。然此士之常也。到困苦难耐处。思不如我者。且将义理。浇灌胸中。则冻馁自不入心。而有无限乐地。兄必有得于此矣。福枢奉老饯迓。喜惧交至。每点检身家一年所得。非忧愁则放散。全失照管。奄作五十无闻之归。拊循初心。良足慨𢝋。窃想执事。才赡识富。閒中超悟。必非一二。而末由源源侧听。恨如之何。昔朱张以二千关为近。而兄我以百馀里为远。交道之不及古人而然耶。缘何更接。以续前未罄也。秖切怅黯。
与黄同辅
藏园公遗文。近得抄成几卷也。一自达夫兄逝。见高而知明者。惟吾执事在。望须随暇随抄。为本家宝藏。俾此老七十年宏词邃学。不至泯没。以待后世之子云。如何。执事于此事。必不歇后。而以福也。偏私之故。敢此烦缕。幸休咎而趁图之是仰。状行。如福不文不德。何敢当是役。盛嘱攸至。义不敢辞。只以平日所耳目者。略略条列。恐不如切近薰炙之为纤悉。恭俟谴斥。乃荷采纳。至有付标以示。当如教改正矣。
答张震伯(锡龙)
先淑夫人回卺。巧在尊令监晬日。其哀庆倍常矣。俯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331L 页
询仪节。生忌犹以为非礼。况此回卺之祭乎。然孝子既当是日。不能无痛慕之怀。又有奉寿杯酌之设。则以其物荐之。允合于张子所谓有食思祭祖先之至意。而亦足为人子伸情之一端。愚意依俗节荐时食之礼。恐得宜。未知如何。
答张震伯
俯询焚黄出主告辞。则辑要云教书下。当添以某叨沾崇秩。推恩三代赠(仪节。如再赠则云加赠。)显某亲某官(书旧衔。)府君。为某官。显某亲某封某氏。为某封。(赠三代则列书。而每代考位上。各书赠字。)敢请神主。出就正寝。改题官封。焚黄则朱子曰。以黄纸誊诏命。宣毕焚之。教旨前拜礼。则尤庵曰。依五礼仪行之无妨。依此行之。似好。
与张仲谦
龟社之设享。略仿影堂晬辰之规。立庙非始虑所及。故阖门纸牌之论。有往复于先府君者。而先府君所著梁颂。若是郑重。然到今营舍馀力。得以成庙宇。则既庙后仪节。果与未庙同耶。古者或有以纸牌。行于精舍。而未有有庙而行纸牌者也。若纸牌。则庙为虚设。而先父老立庙之本意安在也。揆以事体。与其纸牌。宁木牌。使神道有凭依。子孙有瞻慕。极为允合底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332H 页
道理。望须务从至当。俾无门论歧贰。如何。
答卞晖运
先先生褒 赠之典。尤庸感祝。俯询焚黄之祭。不于庙则于墓。而墓道远矣。家庙祧矣。与其之墓。恐不如权行于私室。而用纸牌。此无明文。更博询礼家。甚仰。
  别纸
 许性斋士仪。禫祭后。着缁笠直领。过尽橝月。至吉月朔日。除缁笠直领。着黑笠白衣云云。于渐吉之义。似可得当。
按鹤峰集。或云家礼不著服色。此乃仍禫服之明验。若如此说。则小祥受练。大祥受禫。皆自凶而向吉。何独于禫不变服乎。据此则禫不可无变服之节。而纯吉为未安。故用粗漆笠白衣带。以示丧事之有终。待吉祭用吉。恐得宜。未知如何。
答张大能(锡穆)
祸行不单。先夫人又违色养。重哀叠恸。是人理之极。惟愿强加俯从。念古人伤孝之戒。如何。询及仪节。谨按间传及杜元凯说。虽载于备要重丧未除。遭轻丧之下。与家礼既毕反重服之文。不同。恐当以家礼为正。不论已练未练。于恒居常服斩。而于母殡祭奠时。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332L 页
服齐衰。则压屈之中。亦容有自伸之道。此则明斋陶庵说皆然。幸有以酌处之也。
答张仲元(止睦)别纸
 本生先妣练期已过。而长子缞服尚在身。常居及出入时。当服黪欤。服缞欤。
按杂记有三年之练冠则以大功麻易之。注。大功之服。盖为长殇降服云。则虽殇大功之麻绖。犹易三年之练冠。况本生练期已过。则服已除矣。岂可以心制而不服长子斩乎。愚意则常居及出入服缞。在本生殡。服黪恐当。更询于知礼家。如何。
答张周谦(祚远)
询及宗孙方在本生淑夫人葬前。其妻葬。似有难安之节。然揆以礼意。重丧葬前。无轻丧不葬之文。故父葬前。子妇葬服。有问于权遂庵。父葬前母丧题主。有问于李俛庵。然则虽同宫之轻丧。犹许行于重丧葬前。其在异宫。岂有不葬之理哉。
答安乃叔
台胤一疏。今世有古争臣风。孰不艳赏。如福枢。年癃路脩。尚稽一者。慰贺岂雅期也哉。匪意奉仲胤询。审颐养无损。匪所回信亦得安。慰仰满心。天鉴孔昭。自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333H 页
当匪久 赐环矣。仲胤积年面目。才奉旋别。不惟深怅。巧被稠扰。未克叩存。尤为之恨恨。
答宋楚叟(寅悫)康叟
俯询禫者。澹澹然平安之意。属之神道。似或然矣。而以人道言之。尤得礼经之本意矣。何者。祭不为除丧而设。然期而除丧道也。故自期取小吉之意。名曰小祥。则何独于禫。而别为属之神道者耶。未知如何。
答宋楚叟康叟
询及礼疑。肤识浅见。何敢容喙。谨采先儒说以复之。幸有以商量取舍焉。祥后服色。退老曰。祥后不即吉。有礼制过当失中之弊。愚老曰。祭之翌日。改漆黪笠以着其月。丧礼补编云。齐衰杖期。二十七月即吉。问解续云。心本非服也。何变制之有。若除于再期。则心制果尽于再期乎。南塘云。心丧亦以二十七月为限。禫月墨笠墨带布直领之制。恐无可变之义。据此数说。自不无歧贰。以缁笠缁带。终禫月。遵先儒礼疑从厚之训。恐当。
答宋楚叟康叟
丁愚潭四七辨。是学问头脑。益致其无疑中疑。无味中味。而有超然独得之妙。不任艳仰。若曰其谬误田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333L 页
于心术之微。而背先师定论云尔。则是岂贤者之心哉。盖以天下之义理无穷。人见不同耳。在今尚论者。无论心术与学术。但即其说。而有可言处。则自当发前人未发之旨。有难言处。则亦默守吾太玄。恐为公正道理。何采荛之有哉。俯示兵农律筮。不可搀说于异端。盛见恐得之。先儒有曰。百家众技。不能相通。是曰小道。邪说诐行。戾乎正道。是曰异端。然则兵农律筮。犹可搀说众技。而不可以搀说诐邪也审矣。寄诗。足见忧道之至意。三复叹赏。但拙搆未有以发。为愧耳。
答宋楚叟康叟
向对时养气说。茫不记如何为说。今承来教。以鄙所谓血肉之气养成浩气。致疑者。终觉未稳。盖血肉之气浩然之气。自是一气。而以血肉所禀之气。配义与道。便成浩然之气。故朱子云初下工夫时。集义然后生浩气。气已养成。然后又却助他道义而行。观此则合道义底是浩气。不合道义底是血气。何致疑之有哉。幸勿靳十反。以归至当。如何。
答卞士应(荣奎)
正元一游。稀年稀事。归犹梦魂相亲。匪意奉损惠长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334H 页
笺。以审春昼熏炉。花树团栾。曰以消遣。尤庸羡仰。福枢识蔑行薄。自分为山野弃物。 恩命荐降于千万意虑之外。感愧之极。靡所容措。向托文会斋记。义不敢以不文辞。草草塞责。恭俟覆瓿。乃欲揭之斋壁。早知若此。不若终辞之为愈也。露拙与其多。宁约。更为删呈。俯谅如何。
答李稚千(骥相)
春初一枉。尚今感篆。每念及此同衰暮。非复别离时之句。未始不凄然作恶。窝记再三勤嘱。顾此情谊。终不可恝然于老友。收拾昏精。草草搆呈。一览付丙。无使露拙。非爱人以德耶。许南黎平安在座否。以此兄高见。校雠吾亡友七十年精力所在。而得十分无憾。则吾党之幸。
答张圣集(义远)
俯示大家丧祸后。庙主权龛于先斋。忌日出主行祀。有所未安。此则势或然矣。先斋既与祭所绝远。则代木主设纸牌。出于迫不得已也。于不得已处。虽无于礼之礼。古有行之者。如大山先生。有祧主在乡。而长房居京。故权设纸牌于长房家。或可为傍照之一證耶。不敢质言。
答郑建叔
日月不留。前月。奄经先夫人常事。今又先府君终祥隔日。孝思哀陨。何以堪居。俯示疑问。是仪文大节。顾玆肤识。不敢容喙于其间。然改题递迁。若如浦说。行于后丧中。则恐不免粗率苟且之嫌。当如哀示。然后似合事宜。今哀兄外丧虽阕。内丧才期。则姑俟十朔后毕制。备吉服行盛祭。而为改题祧迁。与未祫而祧。服凶而改题者。其安于心惬于情。果何如也。更为广询博采。母有后悔。至望。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334L 页
答郑建叔
疏举自是吾岭大举。从叔文丈之强气力出座。执事之陪从。势不容已。虽有 朝饬之申严。断当视义所在。随机随应。恐为一副当道理。想已入于盛筹也。先仲公遗稿。勤心收拾。至成四编。使三十年笃学懿迹。得以未泯。非吾党之幸耶。抆泪奉读。自切难作之痛。其勘校之托。实非固陋所敢承当。而有不忍辞者存。容俟忧虞少霁。当随知付标以呈矣。
与郑建叔
集说跋文。辞简理明。第其遣辞之际。𨓏𨓏归人于不敢承当之地。此则非福枢集说之本意。兄亦不免为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335H 页
虚奖之失。每读。未尝不汗下竟趾也。先仲氏遗稿。其平日见解之超脱。志尚之高远。备载于此。若遇后世之子云。必不终为巾衍之物。以福管见肤识。何敢容易议到。而重违勤嘱。略加丁乙。兼以芜语为弁。岂敢曰揄扬其潜光隐德之万一哉。幸深量取舍之。如何。
答郑建叔
向谕养气云云。政在吾立志之坚确。志之所笃。气随以至。柔懒者能自强。畏缩者能勇往。则不患无是气。而患无是志。有是志则有是气也。吾辈卒日。常拘于燕安之心胜。而不能攻苦吃辛。以致老大追悔。可不惕然恐惧哉。所谓补疑。实非福也之所敢拟议者。而只为私家便览。敢此僭率。然素以蒙昧。取舍不明。安能梳洗成编耶。
答张迩可(升远)
向书今覆。逋慢极矣。更问动引卫重。间与宾朋唱和。消遣世虑否。其玉筮仕。不胜柏悦。福寄世此久。岂始虑所及耶。所谓礼抄。每看每有阙误。直欲火之。而不知者犹惜之。甚可愧也。其中父未殡而母死。服母三年。福也虽无似。岂敢以己见。自信太重。以取讥怒于人哉。此则愚伏,默轩诸先辈说皆然耳。示喻疑节立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335L 页
言处。广询博采。以务归至当。敢不佩服。
答李秀玉
向托先先生东湖公志铭。孝恳攸至。敢此搆呈。福于君家事。非不欲竭知尽虑。而昏耗荒废。无能为矣。其疏漏处。幸以盛见。添补如何。令族之吉祭前登科。告庙一款。尤是疑文变节。如福愚迷。何敢容喙于其间耶。此政朱夫子所谓本领未正。百事相碍者也。
答崔范九
来谕学业胶固。随语生解。临事舛谬。何撝谦之过也。大抵圣贤千言万语。切实明白。欲人易知而易行。诚能一一反躬体验。则意味政在言语之外。而必无胶固之理。然吾辈通患。喜新立异。不从源头上放得活水来。故所穷索。只是枝叶。毕竟何益于身心。何济于事为也。多感虚己之问。聊诵平日所闻见者。真所谓交浅言深。愧悚愧悚。俯询忌日是朔日。则祝辞干支。恐似架叠。盛疑然矣。恐当依朔日辛卯例书之。未知如何。
答蔡子晦(廷植)别纸
 孔子言易有太极。而周子特言无极而太极。愚谓易有太极。指阴阳中太极。则是混沦说也。无极而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336H 页
太极。是挑出阴阳中无形之理。则为一圈于上而命之。是分别说也。然则易有太极。是极图之第二圈。而易自是易。太极自是太极。则混沦中自有分别之意。如何更为一圈于上而曰无极而太极耶。
太极不是悬空独立而在阴阳中。故包太极于第二圈子之中。而恐人之误认太极阴阳之同于一物。又别立圈子于上。以明其不相杂。
答许退而(愈)
来谕曰。未发前元有气质之性。则恐善恶混了。愚向对时。岂以善恶混为言耶。盖未发之时。气质中可善可恶之类。虽不可言。然凡为气质性之理。即是本然之性。观于孟子形色天性。退老气未用事。惟理而已之训。可知。已面犹未尽。况可尽于纸墨上乎。都置之。以俟来后具眼者取舍如何。时事去益波荡。谁能以一寸胶。救此千丈浑耶。愚尝于贤执。视以泰之师矣。今荷函席先生之称。非但于愚猥不敢承当。亦于贤执不无择言之失。此后则只施箴规。而慎勿加此等语。以副平日区区之望。是仰。
答吕伯茂(英会)
谬询仪节。有一说可證。遭祠堂火变者。将之墓复主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336L 页
改题。而问于退陶先生。答曰。人死则葬于山野。题主毕。即速反魂者。使其神。安于生存之处也。一朝神主火烧。则神魂飘散。无依泊矣。即于前日安神之所。设虚位。改题神主。焚香设祭。使飘散之神。更依于神主。可也。前日已返之神。岂可更求体魄所在之处乎。此与哀家所处煞异。而其追复改题。则自是一串事。依此裁处之如何。大抵祖先神灵。只依子孙身上。故有其诚则有其神。无其诚则无其神。求神当于子孙所在之地。而恐不必从他求之也。至若告文。则不见于礼书。恐当曰伏以粤昔祸变。存寄靡家。神依就坎。寓慕无地。纸牌奉行。祭如不祭。先荫所暨。竟奠厥居。吾父孝思。恒拟复主。只缘世故。未就遽捐。不肖如某。尤无容措。追成遗志。趁此制终。伏惟尊灵。凭依于是。谨具馔品。(或玆因节荐。)敬伸慰仪。如何。重违孝恳。敢此制送。难免汰哉之讥也。
答金致建(德远)
示谕云云。以贤执沈潜凝定之工。昏睡怠心。何以有此。至若为贫而理财。为立扬而应举。亦有所不得已也。然富贵。非人力可致。虽应举而不低仰俗窠。虽理财而不汩没聚殖。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则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337H 页
岂同流谷污计功谋利之归哉。谩诵不逮之言。以报厚谊。亦其无耻之甚。
答金仲振
来谕云忿欲。人之所难制者也。忿发于自是。欲生于自私。只观己之有失。为惩忿之方。只观义之当否。为窒欲之方。苟无身体心得。何说到如是之详密耶。才知便力行。才行便致知。使知行并进。乃吾儒真诀。则以今执事所得之明。亟加勉励。克绳家学。是区区者期仰耳。
答金仲振
来谕治心则涉于枯涩。而不能圆活。检身则狃于傲惰。而不能端严。持志则失于悠泛。而不能常久。以之著于事为之间者。动辄谬戾云云。苟求其故。凡治心以下三者之病。亶由于治心之不能圆活。而心不圆活。乃执捉太过之致也。昔晦斋先生答苏斋曰。有物于此。握则破。不握则亡。是治心之要法也。若依此而用力之久。则心自圆活。身无狃于傲惰。志无失于悠泛。措诸事为。亦皆中节。自无谬戾之患矣。以执事平日笃实之工。兼有家庭承受之诀。则其治心制事。宁有是耶。寔出撝谦之至意。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337L 页
何。
答宋文甫(祺善)
贤器委枉。清翰损惠。种种感佩。第惟蘧兄。奄然作泉下人。读书种子。于今绝矣。吾辈将何所依赖也。懿亲相仗。想益痛苦。贤胤相长之托。福何敢承当。自顾钝滞。未尝实用力于一日。及今榆晖渐斜。虽欲收拾其万一。而神精已不及。更何有馀沥之及人哉。所以朋友之来。一切逊避。已成宿戒。而至于胤君。则事同一室。非欲必用此例。然大抵此事。只在自己用力。不必专靠他人。未知渠所用力。终必如何耳。
曹钦(秉万)别纸
 阴阳。有以一气言处。有以二气言处。何也。
统言阴阳流行。则是一气对言。分阴分阳。则是二气。
 毋自欺。用力最难。何以则可。
毋自欺。当以己心为严师。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则自无自欺之患矣。有何别般用力之方。
答李器汝(种杞)
昨夏殇戚。今夏功制。乃知于拜书之日。满心惊愕。曷容云喻。不奠旧居。势所然矣。何多口之有哉。大抵士君子处事及处人言之来也。视义所在。无愧于心。则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338H 页
彼言妄矣。若自反而有愧于心。则不如速改之为安。然如执事洁操高见。必不为一毫愧心之事矣。彼纷然而至者。果何为也。殊甚咄咄。
答李应贤(铉汶)
牣幅意寄。超乎俗学之外。实庸艳仰。大抵为学。随事省察乎义理是非之如何。而务从平实地用功。不当为崖异崭绝之行。过激惊俗之论。然学者皆舍本而趋末。遗内而务外。苟非执事自讼之至意。何能有惩于此。而至发此叹耶。贤器志气不凡。文义颇详。真所谓称其家者也。幸极尽义教。俾得大成就。至望至望。
答李应贤
先先生实记校刊。身亲担着。日夜贤劳。向衰精力。何以堪此。示喻系吾心术隐微公私之机。大有所警惧慎重等语。苟非执事之明。何知之深言之切若是。鄙作中。张燕公事。顾此管见。几乎致误人。揄扬大事。如欲用之。改以陈侍郎砥柱之望。韩魏公图像之传。其或可耶。至若有无二字。恐不必改。未知如何。
答李应贤
忠孝斋文会。尽吾林盛举。未知滔滔斯世。有此太和气像耶。其诗若序。典雅悫实。使儿辈朗读。顿觉一番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338L 页
风流。但彰睦亭记。似多欠处。是诚愚见之有所不逮。然退陶不云乎。一作不改。不是大圣。必是大痴。愿高明。勿肆力于文章。摭实以尽记体。如何。
  别纸
 鄙先祖影堂。冬至茶礼。非但不合于祭先祖之义。且有僭猥之嫌。而先辈说亦然。不得不从俗节。岁一荐重阳。何如。
盛谕然。
 既用祝文则当具祭礼。而以单献为之。似是欠阙。以茶礼之故。如是耶。闻某里之薇荐。报恩长山之益斋影堂。皆三献云云。
有祝则当三献。
 单揭影以祭。初非礼意。伊川曰。影不可用祭。家礼云。祭不可用影。今自道院撤享。移揭影帧。而虚位椅卓。至今因存。则书纸榜。安于椅上。祭毕后。揭以焚之。又似甚合于朱子二主相依之文。
影前。又设纸榜。揆以礼意。甚得宜。而傥无碍于邦命耶。谅处之如何。
答李圣瑞
渴仰中。承惠书。审经体卫重。寻绎退陶书。此是义理
四未轩文集卷之二 第 339H 页
精奥处。随材施教之地。岂无偶合于我者。而有感发兴起之端耶。贤器妙年世路。能不变于外慕风声。可见志尚之不凡。义教之有素也。不任叹赏。
答朴伯翁(在馨)
不见而书。古也。仆仆罔知攸谢。贤胤再次奉接。言貌动作。可知义教攸在。更何待他山之攻也。俯示诸条。可知博学无方。而恐费精于没紧要底事。大抵地球旋转。不见于经传。恐不足深辨。河洛之数。八卦之方。其说备于总目。引伸触长。能事可毕。而至于创新之说。非愚昧所敢知。若阳升阴降。当兴之时。如阳之始达。当废之时。如阴之闭结。盛谕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