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凤栖集卷之六
凤栖集卷之六 第 x 页
凤栖集卷之六(杞溪俞莘焕景衡 著)
 杂著
  
凤栖集卷之六 第 95H 页
动静问
 瑞岩和尚。常自问惺惺以否。而朱子善之。佛之徒亦然。矧儒者乎。然儒之为道。静存动察。异于佛矣。岂惺惺之问而止乎。作动静问。
存乎。否乎。
 
右。静时问。
天理耶。人欲耶。
 右。动时问。 无时不如此。无事不如此。死而后已。或曰。静存动察。虽则云然。而以存属静。其义不备。夫敬者。通动静者也。静存而动不存可乎。曰。察夫天理与人欲。则心已存矣。
为学之方图说
凤栖集卷之六 第 95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黄勉斋所撰朱子行状曰。其为学也。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居敬以成其始终。致知不以敬。则昏惑纷扰。无以察义理之归。躬行不以敬。则怠惰放肆。无以致义理之实。盖致知也躬行也居敬也。是为学之纲领。而居敬又是致知躬行之标的也。朱子格物之说曰。或考之事为之著。或察之念虑之微。或求之文字之中。或索之讲论之际。此四者。致知之条目。而躬行之张本也。程门言敬曰主一无适。曰整齐严肃。主一无适。敬之在内者也。整齐严肃。敬之在外者也。而主一无适。该动静。整齐严肃。亦该动静。故敬斋箴。有曰。动静无违。表里交正。非此之谓乎。虽然。为学而不志于圣人。则其所谓致知而躬行者。亦不免安于偏见而急于小成。故胡五峰有言。格物之道。必立志以定其本。立志者。致知躬行之头脑也。其立志将奈何。如颜子,孟子,周濂溪,程明道,伊川,朱子,李栗谷而已矣。颜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曰。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濂溪先生曰。志伊尹之所志。学颜渊之所学。张横渠曰。二程自十四五时。锐然以圣人自期。朱子自言十五六时。读孟子。至尧舜与我同类者。其喜不可言。栗谷之言曰。一毫不及圣人。则是吾事未了。
 
凤栖集卷之六 第 96H 页
尹生秉鼎。以余礼先一饭。尝从我。老湖请益甚勤。余为图若说如右以赠之。今朴生洪嚋之请。又如尹生。故以所赠尹生者赠之。二生。皆可与有为者也。余故不敢以匪其人辞。
志感
圣人亦人耳。何尝两其口而四其目哉。人无有不可为圣人者。此吾所受于皇考者也。(十一岁闻之。)大学章句曰。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尽字。须著眼。极字须著眼。无一毫字须著眼。此吾所受于先师者也。(时受大学。)合而言之。程子所谓言学。便以道为志。言人。便以圣为志者。是也。言犹在耳。何日忘之。而年与时驰。白纷如也。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也必矣。言念及此。怛焉心疚。其所以孤负父师者。果何如也。然失晨之鸡。思补更鸣。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不曰行年六十而六十化乎。笔之于书。常目在之。庶几乎日有孳孳。毙而后已云尔。
文学难
客有问于凤栖子曰。君子亦学文乎。凤栖子曰。然。君子不可以不学文。文学。子游,子夏。此之谓也。客曰。异乎吾所闻。德行实也。渊,骞居之。文学华也。游夏居之。君子之道。不当去华而就实耶。且人之为人。得如颜子足矣。何必游,夏氏之为也。凤栖子曰。唯唯否否。与其华而不实也。宁实而不华。然野之与
凤栖集卷之六 第 96L 页
史。所谓楚失而齐未得也。实而不华。其蔽也野。奈何。去华如子之言。圣人之门。宜不道文学。而夫子所以设科者。匪三伊四。子将何以教我。子言颜子。颜子之为颜子。其以德行而已乎。且游,夏之徒。皆馀力学文者也。游夏之学。亦未尝不实。而子以为华过矣。夫德行之在四科。犹仁之在四德也。程子之论仁。不曰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乎。德行亦然。颜子之德行。专言之德行也。如冉,闵之德行。则偏言之德行也。何也。行夏乘殷服周而韶舞。惟颜子可以闻之。则颜子政事之才。殆非冉有,季路之所可几也。举一隅。可以三隅反矣。闵子。得夫人不言之评。仲弓。被仁而不佞之目。则二子之于言语。容有所短。举一隅可以三隅反矣。善乎。颜子之言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观此十有二句。不馀一言。不失一辞。而所以从横捭阖者。晔如成章。颜子之言语文学。果何如也。惜乎。天阏其年。未及吐辞而为经也。传曰。成己仁也。成物知也。能于成己。而不能于成物。则其所以为德者。不亦偏而不全乎。是故。君子之修德也。言语以发之。政事以施之。发而不信。施而不行。则文学以传之。此三者。皆所以成物也。故曾子作大学。传之子思。子思作中庸。传之孟子。大学不云乎。明明德于天下。曾
凤栖集卷之六 第 97H 页
子之德。其亦专言之德欤。不然则曾,闵之行。其间不甚相远。何曾氏之得其传。而闵氏之不得其传也。抑尝论之。言不可以家喻。故言之成物。其功未博。政不可以世守。故政之成物。其功未久。至于文学则不然。所以成物者。旁可以达四海。下可以逮万世。此其为功。岂直与言语政事比哉。吾尝以为子夏之贤。以德则不如冉,闵。而以功则冉,闵不如。虽谓之亚于曾子。可也。何则。德者。所以凝道也。文者。所以载道也。凝道,载道。虚实不侔。而道之所寄则一也。故曰在则人。亡则书。杨氏之为此说。亦岂无所见而然哉。嗟呼。凝道如颜曾者。世不常有。向使六经而不传。则仁义道德之说。吾其孰从而求之耶。子夏所以传经者。于诗有序。于礼有丧服传。其于春秋。则未及自为之说。而公羊高,谷梁赤。皆是子夏之门人也。又有尔雅一部。以释六经。凡此诸书。不无粹驳醇疵之可议。而所以羽翼乎六经者不少。且子夏之教人。藉手文学。学之有所依据。故西河之门弟子云集。转相授受。久而不替。两汉诸儒。凡以专门见称者。有不以子夏氏为祖者乎。盖曾申受诗于子夏。传之李克。李克传之孟仲子。孟仲子传之根牟子。根牟子传之荀卿。荀卿传之毛亨。毛亨传之牟苌。而诗之故训传作焉。公羊氏以春秋。传其子平。而平之子地。地之子敢。敢之子寿。世传其学。学于寿者。董仲舒也。仲舒岂但为春秋之学哉。
凤栖集卷之六 第 97L 页
有道之大原。出于天。正其谊。不谋其利之说。所谓青出于蓝者。其是之谓乎。谷梁氏之学。再传而得申公。三传而得孔安国。安国以书。申公以诗。有尚书传若鲁诗故训。荀卿又以左氏春秋。传之张苍。张苍传之贾谊。贾谊传之贯公。而贯公之子长卿。学诗于毛苌。学春秋于贯公。传之张禹。传之尹更始。传之翟方进。传之刘歆。传之杜子春。为杜氏之役者。若郑兴若贾逵若马融。是也。兴之门。有郑司农。著周礼解。逵之门。有许祭酒。撰五经异义。说文解字。融之门。有郑康成。笺毛诗。注三礼。凡此诸家。裂辐异户。各尊所闻。而溯而上之。则皆出于子夏。子夏之文学。其可少之乎。六经之不亡。伊谁之功也。客曰。子夏之学。不为不传。而传之无弊。不如曾子之学。如田子方一派。流而为庄周。是也。且所贵乎传经者。为其传道也。道不传。传经何为。自曾申公谷以下。可以议到于斯道者。惟董仲舒一人而已。其馀诸子止于传经。而所以传经者。类多傅会穿凿。以害本旨。故一转而为孔颖逵(一作达)贾公彦。再转而为邢炳孙奭。则承误踵讹。旁證侧引。或书三纸而未有驴字。或说五字之文而至于二三万言。其辞愈繁而其旨愈晦。程朱氏所以一扫笺注。良以此也。然则子夏之文学。适足以启末流之弊。度吾所学。既不能作大学。又不能作中庸。则与其启末流之弊。无宁文学之不事乎。以吾所见则冉,闵之不事文学。
凤栖集卷之六 第 98H 页
乃所以贤于子夏也。凤栖子曰。吾子之言。君子则君子矣。惜乎。其太快阔而少斟酌也。子以子夏为启末流之弊。而不知子说之亦将有弊耶。商也之不及。夫子言之。则其学不能无偏传之无弊。固不如曾子之学。然末流之弊。圣人之所不免也。庄周之出于子夏。曾是子夏之罪乎。且子夏之所以偏。不在于文学。而在于文行(行文)之抑扬太过。如所谓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者。是也。而庄氏之学。异乎章句训诂之学。则其弊之不生于传经也。亦明矣。今吾子以不学文为贤。此正子夏末流之弊。而乃以文学为子夏之弊耶。汉儒之止于传经。诚如吾子之说。然方诗书之炀而为烟也。掇拾断简。作为笺注。其功不小。汉儒之传经。亦岂易言也哉。大抵汉儒笺注。得于文而不得于辞。得于辞而不得于意。其说之傅会穿凿。亦职此之由也。程子病之。思以矫其弊。故程子经说。以辞而不以文。以意而不以辞。又使学者。求之言意之表。乃得鱼忘筌之意也。非所以一扫笺注也。至于朱子。则其为说又不如程氏。其意则本之程氏。其言则参以汉儒。如说仁而不离于爱。说权而曰与经有辨之类。是也。朱子所以心公而见明者如此。故集注之改于旧说者。乃其大义所在。不得不改者耳。如名物事證。若其言之无害于义。则悉沿汉儒。汉儒笺注。其果见扫于朱子乎。其当扶而不当抑如此。然汉儒之传经。诚有穿
凤栖集卷之六 第 98L 页
凿之弊。虽弗予可也。并与子夏而欲弗予。则吾不知其可也。噫。汉儒之训诂。由于子夏之传经。宋儒之道学。亦由于子夏之传经。程朱其生而知之者乎。将得之于遗经也。由前而言则子夏之学。不可谓无弊。由后而言则子夏之学。不可谓无功。子乃其弊之为言。而其功之不言。独何欤。无成与亏。是昭氏之不鼓琴也。吾儒之学。亦如昭氏之不鼓琴可乎。客有问曰。吾亦惟之。子夏传经。果有功于吾道。但以文学。为可以传经。则予甚惑焉。子游之学无闻于后世。何也。子游不亦在文学之科乎。曰。子游之学。其传与不传。吾不可详已。然子夏卫人也。中国之处而开门授徒。四方学者。可以辐凑。乃若子游则吴人。而学于中国者也。古人言吴学始于言偃。楚学始于陈良。以鲁变吴。所谓章甫而适越也。一齐而众楚也。此其所以一传而一不传也欤。曰。后世为文者。动辄以游夏为言。是皆游夏之徒欤。曰。不然。文亦有华实之可言。依乎道而为文者。实也。不依乎道而为文者。华也。以实则为游夏之徒。以华则为司马迁相如之徒。文不可以一槩言也。客喜曰。问一闻三。闻所以为德者。闻所以为文者。又闻君子之道无往而不在也。
文学难后说(辛亥)
亡友沈君宪。余从之游累年。君宪常以为学道者。不可学文。
凤栖集卷之六 第 99H 页
而余以为学道者。不可不学文。君宪辄正色曰。君何为学之杂也。余曰。君何为学之固也。与之相持而不相下。此余文学难之所由作也。久之。君宪谓余曰。君言。是也。吾将学文。自是。君宪之学。日益进。余谓君宪所就将不可涯涘。噫。今已矣夫。岁辛亥秋。余在石华山中。病日深。一日风雨至。卧念少壮时。为之瞿然。良久。嗟呼。吾已老白首矣。学道有年而无闻于道。何为其然也。其学文之过乎。夫文不工则不得也。文之日工。乃道之所以日远也。余以君宪为固。君宪既已从吾言矣。君宪以余为杂。吾独不从君宪之言乎。使君宪而在者。吾将告之悔。以毕其说。一弦一韦。顾不相笑而莫逆耶。惜乎。九原之不可作也。近李公五,金定汝与余游。二君皆学道而文者也。余既喜其不固。又惧夫日工而日远。如余今日之悔尤而效之二君必不然。始余为二君言。如所告君宪者既告。告君宪者。故并其未告于君宪者而告之。
三十六声译
 等韵字母。凡三十有六。而训民正音初声。止于二十六字。其于字母。殆三分阙一。四声通解。虽增五字。以别正齿齿头。而知彻澄娘敷五字。依旧与照穿床泥非无别。夫等韵增减言。人人殊。莫适所从。然等韵之学。创于神珙。而成于守温。字母之淆乱。不折于神珙。守温而折于何人乎。训民
凤栖集卷之六 第 99L 页
正音。只信黄翰林一人。(梅竹成公。奉 教撰正音时。皇明翰林学士黄瓒谪辽东。成公为质问音韵。往来辽东者。凡十三。)四声通解。只凭洪武正韵一书。其略而不备也宜哉。今因顾野王玉篇排位。参之吕介孺方合山诸说。就通解所增而复增五字。仍并新旧字为谱如左。以俟知音。
 
角。 牙音。 或曰。腭音。吕介孺以为牙音。用龂声在上腭。是也。ㄱ之为牙。ㄴ之为舌。口之为唇。人之为齿。ㅇ之为喉。皆所以象形也。馀皆仿此。
 
见견。初声ㄱ。
溪키。初声ㅋ。
 
群뀬。初声ㄲ。
疑이。初声ㅇ。
 
徵。 舌音。
 
端뒨。初声ㄷ。知디。初声工。[新增]
透。初声ㅌ。彻텨。初声。[新增]
定뎡。初声ㄸ。澄。初声。[新增]
泥니。初声ㄴ。娘。初声。[新增]
右。舌头。右。舌上。
 吕介孺曰。泥舌头。娘舌上。今就玉篇排位。以吕说例之。则端透定。亦舌头。知彻澄。亦舌上。○ㄴ。(泥母)字竖画。在横画左
凤栖集卷之六 第 100H 页
边。是舌头象形ㄴ。(娘母)字竖画。稍近中间。是舌上象形。方合山曰。知照终别。知以舌卷。舐中腭。照乃伸舌。就上齿内而微缩焉。今按彻与穿。澄与床。其别亦如此。
 
羽。 唇音。
 
帮방。初声ㅂ。非。初声
滂팡。初声ㅍ。敷。初声。[新增]
并삥。初声ㅃ。奉。初声
明밍。初声ㅁ。微。初声
右。重唇。右。轻唇。
 方合山曰。非乃外唇之最轻声。以上齿压下唇。而气挨下唇出声。出声则唇即开。夫(即敷)则始终不开唇。唇中微有缝。放声出耳。
 
商。 齿音。
 
精징。初声ㅈ。照。初声ㅈ。
清칭。初声ㅊ。穿。初声ㅊ。
从쯩。初声ㅉ。床짱。初声ㅉ。
心심。初声ㅅ。审심。初声ㅅ。
邪앀。初声ㅆ。禅쎤。初声ㅆ。
右。齿头。右。正齿。
 
宫。 喉音。
 
凤栖集卷之六 第 100L 页
晓。初声ㅎ。
匣。初声
。初声
喻유。初声ㅇ。
 
ㅇ三声。东俗作一声。中国亦谓疑影喻易混。而方合山辨之。以为疑用力龂腭。使声横放于两牙间。喻影。但虚引喉。与腭无涉。其说得之。
 
半徵。 半舌音。
 
来래。初声ㄹ。
 
半商。 半齿音。
 
日이。初声
读重峰集
一阴而一阳者。数之不得不然者也。抑阴而扶阳者。道之不可不然者也。是二者。皆天也。然不得不然者。天而已矣。若夫不可不然者。则待人而行。人者。天地之心也。人之为人。斯其天地之所以为天地乎。传曰。志壹则动气。天人一也。吾安知其不可不然而然者。不使不得不然者而不然也。是故。君子。喜言善恶。小人。喜言吉凶。如阴阳卜筮之流。是也。君子。不为也。不为也者。为其害于不可不然之道也。余尝问于客。重峰先生何如人也。曰。有道之君子人也。然则君子之所不言而
凤栖集卷之六 第 101H 页
言之者。何也。先生尝见白气亘天者三。语人曰。倭将分三道攻我。闻有声如雷。曰。此天鼓声也。今日倭已发船。诸君盍去诸。已而。皆如先生言。凡此之类。神则神矣。而此乃甘石之伦之说耳。奈何。以有道之君子而说甘石之所说也。曰。若先生所谓。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者也。未必工于其说。如甘石之为。吾子比而同之过矣。曰。不然。夫至诚也者。至圣之道也。先生固有道者也。至圣则吾不知也。且所谓至诚前知者。异乎象数之说矣。先生尝言郑汝立必反。汝立果反。言玄苏归。倭兵必至。玄苏归。倭兵果至。子以先生为至诚之前知者耶。以此则可。以彼则不可。道言三道。日言今日者。不亦象数之说乎。吾未见不工而能之也。客未有以应。久之。读先生文集。涣然而悟。噫。先生之所不可及者。其在是乎。先生之战于锦山也。以孤军撄强敌。其势必败。不待明者而后知之也。而况先生乎。既以为三道攻我矣。又以为今日发船矣。其所前知者。若是其神也。独于锦山之战。而不知其胜败。岂其然乎。何为其战于锦山而死之也。以为人臣子。其道不可不然而然耳。自古战而死者非一。而知其必死而战如先生者。果几人耶。数之不得不然者。先生固言之。而观于先生之为。一出于不可不然之道。其亦以不得不然。而为不可不然之道之害者耶。呜呼。先生一呼。从者如云。七百义士。有死无二。何其壮也。其
凤栖集卷之六 第 101L 页
所摧败。亦足以折倭人僄悍之势。倭之不敢长驱而西。伊谁之功也。观于先生之为。必欲使不得不然者。不然。此乃先生所以说甘石之所说者也。先生之所不可及者。其在是乎。呜呼。世之君子。亦有以先生之心为心者乎。不幸而丁阳九之数。亦思所以不可不然者而已矣。不此之为。辄曰时也势也。一木不可以支厦。只手不可以擎天。呜呼。为此说者。其皆先生之罪人乎。
小喻
凤栖子閒坐。童子爪其虱于前。凤栖子曰。吁。虱可杀乎。对曰。噆人肌肤。不可不杀。凤栖子曰。虱何从生。曰。肌肤。肌肤则不杀。不亦可乎。虱之为物。以肌为父。以衣为母。是亦属毛而离里者也。天生人。人生虱。虱生虮。虱也者。气化者也。虮也者。形化者也。虮与虱。如人子若孙然。奈何杀之。曰。生于肌。反害于肌。是忘本者也。尤不可不杀。然则汝之忘本也。亦多矣。人之生也。始也气化。继而形化。生齿横目。有不父天而母地者乎。天地之道。健也顺也元也亨也利也贞也。道立天地位。道不立天地不位。使古圣人不作。即天崩而地坼。久矣。是故。君子之道。静虚动直。明通公溥。所以撑霄而拄壤也。不明。不义。不公。不仁。不仁不义。不亦害于天耶。其忘本。果何如也。若此者。虽人面乎。其与六足而趋北者。奚以异。故曰顺天者昌。逆天
凤栖集卷之六 第 102H 页
者亡。天亦有爪矣乎。童子哑然曰。先生欺予哉。善赏淫殃。天其可必乎哉。曰。吾闻之。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君子亦徼幸乎。徼而获免。虱亦有之。盍观于斯乎。指铤而北趋者。童子唯唯而退。识其说。为生于天而害于天者戒。
童难
余之赠言于金氏兄弟也。引诗风雨鸡鸣之语。未赠以示阿虎。虎圜视曰奚取焉。此非淫奔者诗欤。曰。然。朱子集传。虽则云然。小序则与朱传异。风雨。思贤才也。子衿。刺学校废也。有序说焉。是之取尔。虎曰。吁。奈何取与朱传异者。此未可易之耶。余瞿然曰。唯。尔言是也。朱传之异于小序者。不止于此。故汉学宋学。各习其师。至若风雨子衿。虽为朱子者。往往舍此而取彼。引之如吾之所引者。不可一二数。吾亦沿常袭故而然耳。尔能以正谕我。庸讵以童观而小之耶。吾将易之。既而曰。易固可矣。不易亦何不可之有。夫诗也者。断章而取义者也。吾则断而取之而已。何嫌乎异于朱传耶。断而取之。朱子亦然。白鹿洞赋。不曰广青衿之疑问乎。衿亦以学校言。鸡独不得以贤才言耶。呜呼。断而取之可。舍此而取彼不可。奈何取与朱传异者。尔言是也。尔其慎守之哉。
远色
远色者。鲜矣。士大夫亦以为难。况卑者乎。卑而远色者。有二
凤栖集卷之六 第 102L 页
人焉。崔润身也。崔昌奎也。其远色。奈何。润身尝随试官。周游关西数十日。妓无日不在其傍。润身若不见也者。有一妓前而自荐曰。愿以身奉匜周旋。润身不可曰。赖君之惠。剃而裳斯亦荣矣。又不可。妓曰。剃吾所有。裳吾所有。妾岂敢希君抄忽耶。止得君一顾之名足矣。再三请不去。润身竟不许。试官尹学士士弘也。归而道其事如此。昌奎其家在骊州。里有游女。心悦昌奎。乘夜投昌奎所。以其私告。昌奎正色曰。女子之行。乃如是耶。不抶不悛。趣折枝来。女晚首有间。折枝来。褰禅(一作禈)惟谨。语稍泄里中少年。辄揶揄昌奎以为非夫。其夫闻之。亟诣昌奎拜谢而去。呜呼。二人者。其贤乎哉。识其事。以谂年少士大夫从吾游者。卑者亦然。况士大夫乎。既又语二人者曰。尔毋或有始无终。既识之矣。又以覆瓿可乎。二人者。皆学于余者也。
同心言
凤栖子。在全义县三年。庖人继肉。使令足于前。有不出。出则有轮有蹄。人皆以凤栖子为安。乃凤栖子不能安。郁然者白。渥然者憔悴。一日。得尹周老所为弥陀山读书记而读之。曰十月庚申。予入弥陀山中。借禅房读书。就乎静也。前二日。随伯氏及诸从游 恭陵。是日也。有酒有肉。酣饮且饫。歌吟笑呼以相乐也。既入此山。共僧斋食。终日对卷。掩卷则㗳然隐
凤栖集卷之六 第 103H 页
几。听沙弥诵经。比丘婆念佛而已。其视 恭陵。时酣饮且饫。歌吟而笑呼者。何枯淡之甚也。噫。富贵贫贱之不可常如是夫。昔之芬华。忽焉丧之。宜乎郁悒佗傺。不堪其忧也。而予安之何也。予之所就。乃予心之所好也。苟非其所好。岂能一日安于深山敝利之中乎。读未既。凤栖子喟然而叹曰。周老贤乎哉。宽閒之野。寂寞之滨。高山峨峨。流水洋洋。微斯人。吾谁与归。
金生庆烈字说
金生熹烈。字曰永和。既而更名庆烈。而难其字。问于余。余曰。盍仍其旧。生曰。有说乎。曰。有。和风庆云。颜氏之象也。以庆名。字之以和。不亦可乎。生悦曰。唯唯。何谓和风庆云。曰。和风庆云。天地之和气也。在人其中庸之道乎。夫焚轮扶摇。为风不一。而清清泠泠。是曰和风。草莽鱼鳞。为云不一。而郁郁纷纷。是曰庆云。是故。君子之道。匪彊匪变。弗绞弗葸。葸其焚轮而绞其扶摇乎。故曰。中也者。和也。天下之达道也。周子岂欺我哉。颜氏之道。中庸之道也。拳拳服膺而弗失之。斯其为和风庆云之象乎。睎骥则骥。睎颜则颜。永和其睎之哉。生曰。睎颜有道乎。曰。博之以文。约之以礼。如斯而已矣。抑吾闻之。程朱孔颜之阶也。世亦有躇阶而造乎堂者耶。乃歌曰。瑞日祥云。和风甘雨。龙德正中。厥施斯普。又歌曰。豪杰之才。圣贤之学。
凤栖集卷之六 第 103L 页
景星庆云。泰山乔岳。生悄乎若有思者。良久曰。敢不敬蚤夜奉而周旋。
记金致冈(凤周)
金致冈。学于吾先君子者也。未三十而卒。时余甫五六岁。不能记也。先君子尝以有志无命。称惜致冈。余时尚少。亦不能问其详也。致冈顺天人也。父曰。南海县令志和。母曰赵氏。赵氏之未嫁也。为其母。扼虎以尸还。闻者以比杨香。南海。亦以孝子闻。先君子云。金明叔。吾所兄事者也。往往为余说故事。其言曰。吾少也。家南山下。与金南海之子字曰致冈者游。噫。致冈。端人也。与客如道峰书院读书。有一女子居院前。其容丰然。致冈见而悦之。女子亦悦。致冈与之期乎溷轩之中。明日致冈。出由道门俟。由道门者。书院之大门也。踟蹰良久。反顾其门。翻然悔曰。出自由道门。为此不合于道者耶。女子至。告之悔。遂去不顾。近余读先君子遗藁。得致冈所为大学问太极问。问皆不泛而切。言亦凿凿中窾。读其书。未尝不思先君子语。及闻由道门事。为之愀然有顷。呜呼。此其所以为有志者欤。既又念之。使吾先君子闻此。其所称惜。必不止于一再。殆未之闻也。余问明叔。致冈之家何之。曰。不知其所之。或云在杨州。致冈有子乎。曰。不知也。呜呼。致冈寒族也。家又不知其所之。吾不为之言。孰为致冈表章之者。记其事。使后人。
凤栖集卷之六 第 104H 页
知其有志者金致冈也。
宁海府宗贤祠上梁文
在古则庐山之下。有卧龙之潭。在今则洌水之南。有白鹿之洞。武侯之像。既在于卧龙。文公之祠则宜于白鹿。恭惟文公先生。如天地之无不覆载。非管蠡之所可测窥。而乾之文言则曰纯粹精。坤之六二则曰直方大。孔子之言可證。周公之辞不诬。精其先生之天资。大其先生之日用乎。所以备春生秋杀之气。全岳镇海运之功。明于庶物而察于人伦。蕴为德行而行为事业。延和夜半之疏。绻绻乎尧君而舜民。寒栖秋风之辞。嚣嚣然木食而涧饮。濂洛之后。展也大成。洙泗以还。一人而已。既举足而为法。亦矢口而成言。玄萌黄芽之前。元元本本之妙。绿图丹书以下。生生化化之机。井井如𥲤(一作簴)立而笋横。灿灿如圭合而璋判。其小无内。其大无垠。其远如天。其近如地。记所谓川流而敦化。易所谓知崇而礼卑。于是聚讼息于后郑小毛。是非定于九师五传。柱下之史。漆园之吏。相与钳口吞舌于玄玄之门。黄面之释。绀眼之禅。不敢开喙弄吻于空空之界。总而言之。则为去圣而继绝学。为万世而开太平。先生之言可湮。则五岳可崩。四渎可竭。先生之道可变。则天行可东。七曜可西。于乎道大而德宏。翕然家尸而户祝。武夷考亭云谷星溪之院。婺源晋江霞洲漳台之祠。棋布星
凤栖集卷之六 第 104L 页
罗。雾列云合。纵横万里。何地而无笙簧金石之堂。上下千年。何代而无蘋蘩蕴(一作蕴)藻之豆。然神州赤县之地。久矣服左衽而言侏𠌯。而乐浪玄菟之邦。犹自冠章甫而衣缝掖。辽阳城郭。非昔日之人民。江左山河。似中土之风景。使先生精灵而不眛。则将曰此邦之不可与处而东方兮可以久留。矧玆白鹿之洞。望日凤翥于南。腾云龙蟠于北。崇冈西走。巍巍乎竞秀千岩。钜海东来。浩浩乎一碧万顷。葱珑之山。汩㶁之水。不须少室之所盘旋。藏脩之室。游息之堂。何必升元之所经始。于是即榛荒之故址。起藻艧之新祠。询谋之所佥同。造物之所阴相。救土则如云于举锸。度木则成风于运斤。吉日良辰。上栋下宇。其形势之巩。如周寝之松茂竹笣。其规模之宏。如蜀祠之槐新杏古。矩步方领。可以周旋于其前。奇鼎偶笾。可以陈列于其下。升斯堂而歌涧水山木之句。入其室而诵白石光风之诗。俨然野服之容。莞尔跏趺而坐。使人如蹑后尘于黄直卿李方子之列。抠衣而趋隅。顺下风于隐求。斋止宿寮之间。执经而问难。千载而如朝暮。江汉濯之而秋阳曝之。一日而动四方。高山仰止而景行行止。壸奥沈沈。扃除肃肃。瞻华构而永怀。云山苍苍。江水泱泱。诵遗风而延行。载陈善颂。助举脩梁。
儿郎伟抛梁东。碧海茫茫一望同。天畔群峰初罢雾。扶桑红
凤栖集卷之六 第 105H 页
日出曈曈。
儿郎伟抛梁西。龙头岩畔暮云低。郊原漠漠滋新绿。过雨前宵恰一犁。
儿郎伟抛梁南。棹歌宛听武夷岩。依然第四曲中景。月满空山水满潭。
儿郎伟抛梁北。天摩巨石苍苍色。山巅日日雨兼风。万古苔颜长不泐。
儿郎伟抛梁上。一天星斗清而朗。夜深灏气通虚襟。碧落无云涵万象。
儿郎伟抛梁下。涧水泠泠日夜泻。独抱瑶琴谁与言。鸟啼深树云横野。
伏愿上梁之后。云师雷公。前拥而后卫。山祗水若。左叱而右呵。雨不洗而风不磨。丘不夷而渊不实。蛟龙虎豹为之遁藏。荆棘蓬蒿为之不入。云集乎端弁搢绅之士。风动乎皂隶舆儓之流。鸟岭以南七十二州。里为冠盖而门成邹鲁。鸭水之东方数千里。家知礼让而人识廉隅。
示全义县诸生
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为人说四句偈。胜于七宝布施。老佛亦然。况圣人之徒乎。郡县之课艺也。例以纸墨酬之。而余易之以书。是坐进此道之意也。是为人说四句偈之意
凤栖集卷之六 第 105L 页
也。诸生志之哉。传有之。君子之爱人也以德。
白阳说赠徐应淳
有白而无黑可乎。曰。不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有白而无黑。则吾将恶乎息矣。有阳而无阴可乎。曰。不可。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有阳而无阴。则吾将恶乎生矣。然则君子之道贵白而贱黑。尊阳而卑阴者。何也。曰。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得其二。是孔子之徒也。得其一。是老氏之徒也。有说乎。曰。仁者爱人。知者知人。爱之周也。无黑白之谓也。知之择也。有黑白之谓也。有与无。并行而不相悖。而老氏之言曰。圣人为腹而不为目。为腹而不为目。则一于无而已矣。故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又曰。倏与忽。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庄氏之道。其亦老氏之支流也欤。以腹则彼与我同。以目则彼与我不同。同其所同。不同其所不同。不亦可乎。故曰。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又曰。五性感动而善恶分。夫动极而静。静极复动。则吾安得是此而非彼耶。是同其所同之谓也。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则吾安得不是是而非非耶。是不同其所不同之谓也。动静以经之。善恶以纬之。周子之旨。其微妙矣哉。然同其所同。则彼既同乎我矣。凡吾所欲言者。彼亦言之。吾虽不言。可也。不同其所不同。则彼其不同乎我矣。凡吾所欲言者。彼则不言之。为吾徒者。又安
凤栖集卷之六 第 106H 页
得而不言之耶。吾闻之也。道不可以两是。德不可以双行。双行。不义也。两是。不智也。天地之道。通于元亨而复于利贞。通而不复。则天地之道。几乎息矣。故君子之道。其处之也正。裁之也义。之白而不之黑。之阳而不之阴。彼半黑而半白者。黑之徒也。终亦必归于黑而已矣。乍阴而乍阳者。阴之徒也。终亦必归于阴而已矣。大丘徐生从余游。一日谓余吾将以白阳为号。余曰。善哉。生之为道也。从其有黑白者。不从其无黑白者。生其孔氏之徒欤。生曰。否否。吾之所居。是白岳之阳也。是以为号。子所谓黑白阴阳。不几于郢书而燕说乎。然子言是也。敢不敬蚤夜以奉教。遂书其说以赠之。
赠金器卿(晚植),洵卿(允植)
立志。为学之本也。学者之立志。其犹行者之有归。而射者之有的乎。是故。击蒙要诀。以立志为首。圣学辑要。亦然。李先生岂欺我哉。为学之道。知与行而已。志不崇则狃于偏见而安于小成。志不固则思未至于精思。而践未至于力践。不崇不固。非吾所谓立志者也。玆掇先民所言以赠器卿,洵卿。吾赠言乎哉。先民之言也。
内则曰。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
程子曰。莫说道将第一等。让与别人。且做第二等。才如此说。便是自弃。
凤栖集卷之六 第 106L 页
张子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右。言立志。
朱子曰。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右。言有志者。事竟成。
 丙辰冬。器卿,洵卿。日来访余。问曾思二传。器之德器。洵之力量。皆可与有为者也。一此不懈。异日所就。其可量乎。余故书此以赠之。既又转而谂国卿。国亦才气过人者也。区区所望之深。岂遽出器洵下哉。诗曰。风雨凄凄。鸡鸣喈喈。请为金氏诸兄弟诵之。
赠沈乐中
勇。其知仁之归乎。困而知之。虽愚必明。勉强而行之。虽柔必刚。困知勉行。非勇而何。摭古格言。以赠稚和。所以勉勇于向前也。
朱子曰。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许鲁斋曰。虽在千万人中。常知有己。
薛敬轩曰。吾心诚有志于学。天其遂吾愿乎。
赠沈鲁日
千万人中。常知有己。天理之公也。天上天下。惟我独尊。未免乎人欲之私者也。何也。由前则守身者也。由后则谓人莫己
凤栖集卷之六 第 107H 页
若者也。
赠李(旸秀),朱(润)二生。
君子之道。温而理。温也者。春之象也。理也者。秋之象也。其德不孤。此其为中庸之道乎。李朱二生。自此(一作北)来。与余说大学中庸。朱生温者也。李生理者也。将归。请余赠言。余何言哉。曰。温而理而已。盍各裒而益之。请益。曰。一于温。其蔽也流。故曰直而温。勉之哉朱生。一于理则文。文则史。故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勉之哉李生。既又告朱生曰。生朱子之后也。不闻朱子之言乎。天地之生万物。圣人之应万事。直而已矣。
荣木
 四月五日。游得月楼。冠者十二人。童子二人。以花似锦时高阁望。草如茵处小车行。分韵。和渊明荣木。
菀彼荣木。戎戎其花。有客莘莘。君子之华。
菀彼荣木。牂牂其叶。有客莘莘。君子之业。
荣木之实。睆其硕而。君子之德。渊其塞而。
木之荣矣。岁云徂矣。先民有言。良士瞿瞿。
读书记[上]
程子之言引而不发。故门人未达。往往向别处走。朱子则叩其两端而竭焉。故学者无所自得。又不免依样画葫。噫。天
凤栖集卷之六 第 107L 页
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此之谓乎。
只如说诚。程子曰。无安之谓诚。朱子曰。诚者。真实无妄之谓也。无忘。是遮诠也。容有可思。真实。是表诠也。不容有可思。中庸之不易平常。亦然。(表诠遮诠。出于佛书。)
程子曰。易。变易也。朱子曰。有交易变易之义。故谓之易。程子只说流行。而朱子则兼对待而言之。程子曰。不偏之谓中。朱子曰。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程子只说未发。而朱子则兼已发而言之。
伊川之言。如官桂,大黄。对症投剂。沈疴脱然。朱子之言。如八物汤,双补丸。阴虚者。可以调荣。阳虚者。可以养卫。
自大学而之论孟。须用分析功夫。如协时月正日。自论孟而之中庸。须用凑合功夫。如浚畎浍距川。
大学之明命。中庸之天命。同耶。不同耶。曰。不同。明命之命。所命也理也。天命之命。命之也气也。而理在其中。
四有五辟。均是情也。而忿懥好乐。由己而生。亲爱贱恶。由人而生。故四有之病不除。则身不可修。五辟之病不袪。则家不可齐。
论语集注。训仁者三。曰心之德爱之理。曰全体而不息。曰当理而无私心。何其为说之不一也。前一说。以仁体而言之也。后两说。以体仁而言之也。然全体而不息。是就存心说。
凤栖集卷之六 第 108H 页
当理而无私心。是就制事说。
是礼也三言。真圣人之言乎。使凡人而当之耶。强者。怒于声。懦者。怒于色。所以自解者。呶呶不休。是则不足言。自好之士。深自降挹。徐曰。我实不知礼则可谓长者之言。然是口然而心不然也。不亦不平之辞乎。过此一等则文中子之无辨。是也。所以自为则善矣。如为人何。道理不明。其亦有体而无用乎。如孟子之言。我欲行礼。子敖以我为简。不亦异乎。斯可。谓有体有用。而我与子敖。不免对举其言。尹士恶知予亦然。何能如夫子之无我耶。惟颜子之犯而不校。可以与此。然颜子不校。夫子无校。(渊泉曰。尽甚精当。)
尝读子曰志于道章。曰。志道则二。据德则一。又曰。据德则二。依仁则一。
不忮不求。行乎贫贱之道也。富贵则如之何。曰。不骄不吝。何也。有而骄者。无则忮。有而吝者。无则求。骄吝忮求。其病一也。吕氏曰。强者必忮。弱者必求。愚亦曰。强者必骄。弱者必吝。朱子曰。骄者。吝之枝叶。吝者。骄之本根。愚亦曰。忮者。求之枝叶。求者。忮之本根。
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三子之自言其志。何其似夫子之言也。可以见夫子知人之明。可
凤栖集卷之六 第 108L 页
以见三子自知之明。可以见孔门诸子言行之如一。而夫子之于诸子。听其言而信其行。
暮春。和之至也。服春服则脱然。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则与众乐矣。浴乎沂则洁。风乎舞雩则清。咏则不迫。而归则不流。即其言而想其人。是和者也。是脱然者也。是与众乐者也。是洁而清者也。是不迫而不流者也。岂三子者之所可及哉。然则朱子之训。何不如此。曰。点之胸次。动而不括。非其言之所可既也。训之如此。则泥而不通矣。
咏而归。其乐盈而反之谓乎。咏而不归。是为庄子而已矣。是为列子而已矣。夫子将不与也。
不须愁日暮。天际是轻阴。其亦咏而归之意乎。或曰。明道此诗。吾不知其意味。曰。如不知此诗意味。何不取李商隐诗。与此相间而讽咏乎。其閒忙何如也。商隐诗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与师言者。相师之文也。相师者。与师言之实也。子张以文。夫子以实。
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此与舜之饭糗茹草。若将终身。被袗衣鼓琴。若固有之。意思一般。然舜之像夷然。孟子之
凤栖集卷之六 第 109H 页
像巍巍然。此其圣贤之别欤。先君子之言如此。
仲尼中和之至也。穷天地亘万世。天地位而万物育。伊谁之功也。
尊为天子。高明之象也。富有四海。博厚之象也。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悠久之象也。惟其高明博厚悠久。是以尊为天子。富有四海。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心之为病者四。曰昏。曰扰。曰怠。曰肆。所谓渊沦而天飞。凝冰而焦火也。昏之与扰。怠之与肆。其势相反而其病相因。何也。无思也昏则其有思也扰。无为也怠则其有为也肆。一昏一扰。互为其根。一怠一肆。亦互为其根。是以。君子惺惺然澹澹然。亹亹然兢兢然。能是四者。则昏扰怠肆之病去矣。然其功亦相因。非有四件工夫也。惺惺也。澹澹也。亹亹也。兢兢也。一言以敝之曰敬。
昏者。所以不智也。怠者。所以不仁也。扰者。所以无义也。肆者。所以无礼也。智者。义之藏故昏亦为扰之藏。礼者。仁之著故肆亦为怠之著。合而言之。昏与扰。不智之病也。怠与肆。不仁之病也。故昏扰则不能致知。怠肆则不能力行。或曰扰之所以无义。何为其然也。曰。千绪万族。胶胶扰扰。何能精义以致用乎。
医家脉法。可以喻心。春而弦。怠也。夏而洪。肆也。秋而浮。扰也。
凤栖集卷之六 第 109L 页
冬而沈。昏也。
朱子。万世学者之准的也。程朱之所不同。吾其舍程而从朱子。
由朱子而下。洞见大原者。二人。中国则罗整庵。东方则李栗谷。是也。整庵于朱子说。往往不从。程子不云乎。范氏之女。虽不识孟子。却识心。余则曰整庵。虽不识朱子。却识道。
尤庵。广大者也。农岩。精微者也。静庵。高明者也。而退溪沙溪道中庸者也。惟栗谷兼之。广大而精微。高明而中庸。惜乎。使天假之以年数。安知不致其广大而尽其精微乎。
问。程书。论蒲人要盟。其说有二。一说曰。盟可用也。要之则不可。故孔子与蒲人盟而适卫。(游定夫录。二先生粹言。又有与此章。大同小异者。)一说曰。蒲人要盟。知者所不为。况圣人乎。果要之。止不之卫可也。(吕与叔。东见二先生语。)是二说。何说为定论耶。曰。皆定论也。何也。曰。前说权也。其伯子之言乎。后说经也。其叔子之言乎。然则二先生说。吾虽适从。曰。柳下惠则可。吾则不可。吾其从叔子乎。
中庸首尾。皆有所由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即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之谓也。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即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谓也。然则子思其述而不作者乎。抑前圣后圣
凤栖集卷之六 第 110H 页
若合符节而然乎。
小学所载庾黔娄。求以身代之说。考之南史。有数日而愈四字。而小学删之。近思录所记程子责谢上蔡。归应乡举之语。考之遗书。有是岁亦登第一句。而近思录去之。朱子之旨。见于编书者。其深矣哉。朱子之旨。如何。曰。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陆放翁诗曰。人谁敢侮修身士。天不能穷力穑家。余尝有味于此语。书诸壁上。既而思之。此非知道者语也。修身力穑。皆吾所当为为。吾所当为而已。侮不侮穷不穷。不亦功利之说乎。是怨天尤人之根柢也。荀子修身篇。有曰。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注云。折损也。阅卖也。)不市。士大夫不为贫穷怠乎道。余欲以此易彼。
或曰。老子之被褐怀玉。其亦衣锦而尚絅也夫。余曰。似而非。曰。有说乎。曰。被褐怀玉。褐先于玉。衣锦尚絅。锦先于絅。所先不同也。
邵容春有言曰。愿为真士夫。不愿为假道学。善哉言乎。然抑扬太过。得无后弊乎。余欲改之曰。宁为真士夫。无为假道学。
益者三友。先言友直。直与谅。有差等乎。曰。以人则等。以益于所与游。则直愈于谅。李成伯云。噫。成伯直者也。益于我不
凤栖集卷之六 第 110L 页
訾。今也则亡。安得勤攻吾阙。如成伯者乎。
文文山。被执于元。其友王炎午。作生祭文。遍张驿道曰。进薄昭之素服。先元亮之挽歌。弘光末。南京不守。王毓蓍。自沈柳桥死。留书致刘念台曰。毓蓍已得死所。幸先生早自决。毋为王炎午所吊。毓蓍。念台门人也。噫。死生之际。人所难言。而二子言之。所以爱人以德者至矣。余常以为为朋友。不能于炎午之祭文。则朋友之道。有不尽分处。为师生。不能于毓蓍之留书。则师生之道。有不尽分处。
知仁勇。高明博厚悠久之德也。郊社禘尝。高明博厚悠久之业也。天地位万物育。高明博厚悠久之效也。尊富飨保。高明博厚悠久之应也。说人说天。要不出此三语。何为其然也。曰。道一而已矣。天与人。岂有间乎。
尝读至今夫山今夫水。而疑之曰。山与水。在天地之外乎。既言今夫天今夫地。而又言山水。子思何添蛇之足也。既而思之。今夫天。以覆物而言也。今夫地。以载物而言也。山与水则以成物而言也。生殖居兴。皆成物之谓也。去此二句。则其意不全矣。又尝读至日月所照。霜露所坠。而疑之曰。日月霜露。不在覆载之间乎。既言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而又言所照所坠。子思何续凫之胫也。既而思之。上二句。以地言也。下二句。以时言也。何也。天之所覆。应上章无不覆
凤栖集卷之六 第 111H 页
帱。地之所载。应上章无不持载。日月所照。应日月之代明。霜露所坠。应四时之错行。是亦高明博厚悠久之馀意也。去此二句。则其说不备矣。
朱子曰。无者。自然而然。勿者。禁止之谓。禁止。著力之辞也。论语集注。以自然著力。对举而言之者。不止于此。如言仁则曰无适不然。是自然。而言知则曰不易所守。是著力也。言仁则曰天理之周流。是自然。而言恕则曰全其天理之公。是著力也。此皆读者之所不可不察也。(渊泉曰。中窾。)
余又以颜子之明睿所照。为自然。赐也之推测而知。为著力。(渊泉曰。的当。)沈君宪难之曰。颜子知十。已是自然则孔子耳顺。更著何语。余曰。以颜比孔则著力。以颜比赐则自然。
止曰无喜色。则心未必不喜也。止曰无愠色。则心未必不愠也。故集注亦曰。喜怒不形。喜怒不形。即怨欲不行之意也。子张务外。故其于论人。亦以色而不以心。夫子之不许其仁宜哉。(渊泉曰。以是为子张务外之病。恐属太深攴。余故不敢自信。近见朱子答林择之书。已有此意。且引伊川说为證。)
颜子之物我无间。以心言。子文之物我无间。以事言。(渊泉曰。的当。)
无憾无伐无施。皆所以去不善也。安之信之怀之。则一于善而已。
人于鬼神。要无则不敬。要有则不远。敬而远之。则既不要无
凤栖集卷之六 第 111L 页
而又不要有矣。集注所谓鬼神之不可知者。其于有无。不落一边。但不惑二字。说得远底意较重。岂樊迟之病。在于要有。不在于要无而然欤。(渊泉曰。中窾。)
先难。所以求当理也。后获。则无私心矣。故曰。可谓仁矣。(渊泉曰。中窾。)
知者。动。是以乐水。仁者静。是以乐山。动则不滞。静则不迁。(渊泉曰。中窾。)
志字从之。(说文。志ㅆ心之声。)志于道。如足之所之。据字从手。据于德。如手之所执。(集解曰。据杖也。)依字从人从衣。依于仁。如人在衣中。做个骨子。(渊泉曰。剖析至精。)
安仁。又高于依仁一等。安仁则人即仁。心即道。
愤而不至于忘食。非愤之至也。乐而不至于忘忧。非乐之极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斯其所以纯亦不已也欤。(渊泉曰。得之。)
不曰以国让。而曰以天下让。则朱蔡剪商之说。亦有以知所左右哉。
君宪问曾子有疾章远近二字。余曰。动与出。所适善恶之马也。远乎彼。所以近乎此也。正则余马首欲东矣。稍益近之而已矣。
乡党前五节。孔子之画像也。记其容也。后十二节。孔子之行状也。记其事也。前言孔子以起之。后言君子以更端。作者
凤栖集卷之六 第 112H 页
所以分而二之也如是夫。有难者曰。如十七节何。曰。十与二五。有以异乎。
訚訚侃侃。各有所当。以侍侧言之。訚訚为中。而侃侃为过之矣。闵子为得时中之道。但恐闵子之为人。一于訚訚。颇欠侃侃底意。何也。其辞贵宰。善为我辞焉一句。其词婉是和悦底意。吾必在汶上一句。其言直是诤底意。其论长府。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二句。其意亦然。似不如夫子之訚訚侃侃。随其所遇而所施不同耳。岂季氏与鲁人。皆是上大夫而然欤。
樊迟问仁。子曰。先难而后获。后获者。不计其功之谓也。然则颜冉之问仁。并说其功者。何也。圣人教人。各因其材。如颜冉地位。不计其功。不足言也。且归仁无怨。说其功而已。非计功之说也。
颜渊为仁。天下归仁。仲弓为仁。家邦无怨。其大小深浅不同。
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斯义也。须触类而长之。岂持(一作特)用人也哉。舜之恭己正南面而已者。亦此道也。后世人主能存此道则与。不能存此道则亡。如屈群策群策屈群力及每事必令三司百官。皆先论定。然后奏行。此汉,唐之所以勃焉也。如衡石量书。及卫士传餐。此秦,隋之所以忽焉也。(渊泉曰。极当。)
凤栖集卷之六 第 112L 页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此与仲弓问仁章意思一般。而语更详切。
亡之命矣夫亡。如字。何氏集解及精义谢氏说(或问。不以为非。)可据。而谚解读如无字。俱不得其死然。与由也不得其死然。文势一般。集解连六字为句。而谚解以死字为句皆未允。
相师之道。即老安少怀底意思(渊泉曰。尽好。)
柳下惠三黜。其全凤之一羽乎。至于三黜。则降志而辱身矣。至于三黜。而辞气之雍容如是。是和也。曰。焉往而不三黜。有玩世之意。是不恭也。三黜而不欲枉道。是不易其介也。(渊泉曰。得之。)
诗曰。泾以渭浊。集解与集注之谓也。然只见集注。不见集解。亦何以知渭之为清乎。请以学而一篇言之。学而时习之。集解曰。以时诵习之。而集注则曰时复思绎。曰坐时习。立时习。人不知而不愠。集解曰。愠怒也。而集注则曰。愠含怒意。鲜矣仁。集解曰。少能有仁。而集注则曰绝无可知。传不习乎。集解曰。素不讲习而传之。而集注则曰。传谓受之于师。主忠信。集解曰。主。亲也。而集注则曰。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慎终追远。集解曰。丧尽其哀。祭尽其敬。而集注则曰丧尽其礼。祭尽其诚。言可复也。集解曰。其言可反覆。而集注则曰。复践言也。此其不同之大略也。夫学者。足目俱到
凤栖集卷之六 第 113H 页
之谓也。非出口入耳之谓也。止说诵习。岂若思绎坐立之备乎。君子之不愠。拔去病根。非但如子文之无愠也(一作色)而已。泛说不怒。岂若不含怒意之切乎。少。能辞也。绝。无意也。以辞而不以意。则巧言令色。十九不仁。而十一有仁矣。少能之疏。岂若绝无之密乎。曰不习而传。则是为人之辞也。曰受而不习。则是为己之辞也。为人而习之。岂若为己而习之乎。亲近忠信。岂若忠信之在己乎。言而反覆。岂若践言而不反覆乎。惟丧尽其哀。祭尽其敬二句。骤而看之。胜于集注。哀者。礼之本也。为得务本之意。徐而察之。则以哀贴慎。以敬贴追。不若礼诚二字之稳。朱子所谓不敢以己意释经者。政谓此尔。然以诚易敬。不亦务本之意乎。总而言之。则集解之说。泥于文而不寻意趣之所归。胶于辞而不究义理之所安。逐鹿而不见山。攫金而不见人。至于集注则不然。丰不馀而约不失。其文精致。其辞亭当。其意亲切而其味深长。岂独学而也哉。论语皆然。岂独论语也哉。四子皆然。彼此相去。不翅天渊。而世之学者。往往信古疑今。吾未知其何为而然也。
朱子集注。亦或有未照勘处。如夏瑚。(瑚珽注)当作殷瑚。固逊。(泰伯三让注)当作终辞。然此不过训诂考證之末耳。岂大义之所在乎。大抵朱子之释经也。随其紧漫。而功力之浅深不同。
凤栖集卷之六 第 113L 页
此乃朱子之所以为朱子也。语孟集注。亦有如此者。况诗传乎。如岵圮熠耀。山戴土石。鹤尾白黑之流。皆不足以枉费精神。其为薄物细故。岂但如九方之骊黄耶。不幸有毛奇龄,惠栋,胡渭之辈出。吹觅抉摘。执之如仇。并其大义所在。而思有以易之。(如中庸之中训之以忠大学之格物训之以量度事物)真所谓螳螂之拒辙也。蚍蜉之撼树也。多见其不知量也。夫夏瑚固逊之类。乃集注之白玉徵瑕耳。彼奇龄辈之汲汲于以瑕掩瑜者。其用意固可恶而吾党之士。又或回护周遮。不欲直截说去者。亦不免于以瑜掩瑕。岂可谓真知朱子也哉。
问。栗谷曰。心之虚灵。不拘于禀受。(见击蒙要诀。)又曰。虚灵底。亦有优劣。(见语录)二说何其矛盾也。是必有初晚之可言也。曰。以本心言之。则不拘于禀受。以气质有蔽之心言之。则亦有优劣。言各有所当也。曰。然则虚灵。有从心而言者。有从气而言者。南塘所谓清气聚而虚灵。浊气聚而虚灵者。亦何不可之有。曰。南塘说。亦无不可。但一向从气而言。则主客倒置。夫虚灵者。以心言也。非以气言也。何以明其然也。朱子曰。心比气则自然又灵。
栗谷理气咏曰。水逐方圆器。空随小大瓶。又与牛溪书曰。方圆之器不同。而器中之水一也。大小之瓶不同。而瓶中之空一也。此两语须合看。由前则理一而分殊也。由后则分
凤栖集卷之六 第 114H 页
殊而理一也。栗谷之说。两骖不倚。而湖中诸公。单引前说。以实己见。非所谓倒了一边者耶。
东方诸贤。栗谷第一。而媲于栗谷者。其沙溪乎。崇效天。卑法地。尤庵说得的当。抑又有一说焉。凡至敏之才。以道为卑近而不屑也。惟栗谷不然。凡至钝之才。以道为高远而自弃也。惟沙溪不然。历选东贤。彼亦一人也。此亦一人也。以沙溪媲栗谷。岂过也哉。圣人。于索隐行怪。则曰吾弗为之矣。栗翁有之。于半涂而废。则曰吾弗能已矣。沙翁有之。
道岂高远乎哉。平常而无过不及而已矣。噫。高看了栗谷。此道之所以不明也。低看了沙溪。此道之所以不行也。
问。朱子记论性。答藁后。以思虑未萌为坤。以知觉不昧为复。(程子养观说。亦然。)则坤与复。俱在未发之前。而观于中庸或问。则不然。未发为坤。已发为复。(答吕子约书。亦然。)当从何说。曰。答藁记后。作于壬辰。中庸或问。作于己酉。舍初取晚。不亦可乎。然止据朱子初晚。而定吾取舍。则是亦寻影逐响之语耳。请循其本。文言曰。利贞者。性情也。旨哉言也。夫利贞者。太极之静而生阴者也。所谓其静也。专是也。所谓成之者性。是也。语性则可。语情则不可。孔子之说。何为其然也。贞之为德。于时为冬。冬者。所以终万物而始万物者也。子半以前。翕而终之。则其卦为坤。子半以后。始而辟焉。则其卦为复。
凤栖集卷之六 第 114L 页
文言所谓性情者。其非坤复之谓乎。然则以复为已发。是孔子之意也。复艮二卦之本于程子者。(答藁记后语。)岂其然乎。此又朱子之所以取舍也。学者。不可不知也。
尝读定性书。至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曰。是正蒙太虚之意也。朱子所谓太虚字。落在一边者。其信矣乎。至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曰。是太极图说阴阳一太极之意也。朱子所谓程子之言性与天道。多出于此者。其信矣乎。
定性书与太极图说。相为表里。无内外。(不拒外物)太极之不离乎阴阳也。无将迎。(不流于外物。)太极之不杂乎阴阳也。扩然而大公。万物统体一太极也。物来而顺应。一物各具一太极也。
有以将迎。为留滞期待之说者。余曰。以将为留滞则可。以迎为期待则不可。何也。客至而下阶。曰迎客。未至而设榻。曰待迎与期待。事之至未至不同耳。无将迎无内外。皆兼动静。叶氏说是。
定性书。有一言以蔽之者。曰无适无莫而已。何也。无将迎。无适之谓也。无内外。无莫之谓也。已上一说。是对待说也。大公。以心言。无适无莫之体所以立也。顺应以事言。无适无莫之用所以行也。自私则不公。用智则不顺。故自私亦兼适莫二意。朱子所谓沦于空寂。累于物欲者。是也。不获其身。申言大公。所恶于智。申言顺应。已上三说。是一滚说也。
凤栖集卷之六 第 115H 页
凡四起四结。纵横反复。其起也。皆以无适无莫两下说去。而其结则止说无莫一边者。以横渠病处。在于莫而不在于适耳。然而适与莫。其病实相因。故至于篇末。又说无适以结之。易发而难制。适之谓也。忘怒而观理。无适之谓也。
问。何以训定。曰。主一。曰。然则与敬同乎。曰。伯子之定。叔子之敬。其道岂异也哉。但定是自然而敬是用力耳。善乎。朱子之赞二程也。浑然天成。定之谓也。展也大成。敬之谓也。闻者未达。曰动亦定。静亦定。敬之通动静也。定则明。故曰未有能致知而不在敬者。
问。定则明。与佛氏所谓定生慧。庄氏所谓宇泰定者。发乎天光。有以异乎。曰。定则一也。明与慧与天光。亦未始不同。但明则有为。慧与天光则无为。
朱子说戒慎恐惧曰。佛氏说得。甚相似。然而不同。佛氏。要空此心。道家。要守此气。(训德明。)此说甚分晓。所谓要空此心者。异乎吾儒所谓有主则实者矣。要守此气。亦只守此气而已。非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者也。
一者。诚也。主一者。敬也。故曰敬者。存诚之方也。
事之未至也。专一于寂。(不沈不掉)是静时主一。事之至也。专一于所感。是动时主一。静亦心专一。动亦心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