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肃斋集卷之二十六
肃斋集卷之二十六 第 x 页
肃斋集卷之二十六
 行录
  
肃斋集卷之二十六 第 522H 页
先妣淑夫人恩津宋氏行录
先妣淑夫人宋氏。恩津大姓。初祖讳大原。高丽判院事。三传至司宪执端讳明谊。与郑圃隐诸贤相友善。世称名人。聘怀德黄氏判书粹女。子孙因居焉。入我 朝。有讳愉。隐德不仕。号双清堂。其后亦以簪缨相承。七传至讳浚吉。左参赞。号同春堂。 赠领议政谥文正公。后又从享 文庙。而为 三朝之宾师。百代之儒宗。同世同道者。有尤庵宋先生。世称两宋云。寔生讳光栻。工曹正郎 赠吏曹参判。于先妣为五代祖也。高祖讳炳翼。尚州牧使。曾祖讳尧弼。祖讳肃钦。皆不幸早世。考讳厚渊。醴泉郡守。府君天资其美。学业亦笃。能绳先祖之武。至有道臣之荐。而府君深以世之学者。无实地而盗虚名为病而自戒。遂黾勉于荫仕。自同于冗人。而所莅诸邑。咸有去后之思焉。府君之配曰淑人李氏。完山 国姓。讳恒中之女。府使讳涣之曾孙。判官镇川宋宜孙之外孙。妇德纯备。家法严正。为六亲所楷范。以 崇祯壬辰八月十二日寅时。生夫人于怀德县之法泉私第。先妣天资温淑。
肃斋集卷之二十六 第 522L 页
性度宽柔。立心则幽静而谨严。制行则孝友而和厚。鄙亵之语。不出于口。惰慢之容。不设于身。不待学习文字。而至德懿行。自符于内训女史等书。事舅姑如父母。尽其孝顺。而敬慎则有加。教诸子。必以义方。不专慈爱为也。配君子三十馀年。敬恭唯诺。如子弟之奉令承事。平生未尝亢色均礼。每事不敢自专。而终始无违。执女工制家产。勤瘁而周密。服用不喜芬华。饮食不尚珍嘉。奉祭祀诚信而致敬。待宾客周洽而无缺。御婢仆慈而庄。教妇息和而正。妯娌服其德而无悖言。姻亲称其贤而无异辞。一家之内。和气蔼然。其于宗党。随其戚疏。莫不尽其睦姻之道。以至邻里下贱。无不感其惠泽。得其欢心。为妇为母。皆取则焉。先妣自在孩提。已知孝于亲。爱兄弟。稍长。擩染于家庭。未有师姆之训饬。而妇容妇德妇功三者克备。外王考甚爱而惜其为女子云。外王考于先王考荣川府君。交分偏深。而先王考常称美外王考学行。故不待媒妁而遂有待岁之约。 祟祯戊申。先妣年十七。归于我家君。入门执笄之日。礼容閒整。折旋中仪。先王考暨先王母甚喜而宗党。皆贺啧啧叹美云。既归吾门。以事父母者。事舅姑。柔色婉容。以温其志。恪修
肃斋集卷之二十六 第 523H 页
妇道。孝谨无违。先王考有子四人。而家君于伦次为第二也。先王考性素严正。一门之内。子弟妇女。小心洞洞。莫敢少越绳度。而于先妣则爱之特甚。每事常称之曰。奇哉。此真吾之贤妇也。其考顺诚敬。深得舅姑之心。至于如此。当戊申聘礼时。外王考见莅杨口之任。其后所历。亦为数邑。己酉以后。先王考亦莅任三四邑。两家俱有禄奉之厚。则其于衣食之用。似有丰洁鲜盛。而先妣一从俭约。未始有华靡之节。其为儿子之服。尤无罗绢锦绣之属。率多浣濯补缀之物。先王考每曰。此妇可爱。能知节俭之道。可为子孙之法。盖吾家与外宅。家法如此。而亦先妣素性然也。事君子主于和顺。一于敬戒。事无钜细。一唯家君意是承。家君或有病患。昼夜躬侍汤药。竭意扶护。以至厕牏浣濯之役。务称家君之意。未尝少解。晚年下乡。家势贫困。至于衣食之用。多有窘束。而处之怡然。不以有无。溷于君子焉。家君性严怒急。而先妣先意奉承。务从和顺。盖自聘礼之后。以至属纩。毫毛不敢有违。对诸子。先以家居孝友之行传信于一家者。训诲而戒饬之。我家君禀性峻整。志行洁烈。子弟中少有过差。则必严诃不饶。虽堂内诸亲疏远宗党。若见有不
肃斋集卷之二十六 第 523L 页
是处。则亦直言不隐。当面切责。故有时取忤于人。先妣每以怡声愉色。随时仰譬。而子弟奴仆辈。微细之过。必为随隙警策。堂内亲族中。传闻之失。亦为到处隐讳。不曾以闻于家君。故家君常曰。吾无过激之举者。内助为多云。先王考先王母。在世之日。一家上下老少。与奴仆婢指。几至近百口。上自舅姑。与我大姑母伯叔父母暨姑母。下至侄子侄妇。以至疏远之亲。婢奴之辈。未尝有一毫不快之言。及于先妣曰。某妇有如许之过失。某嫂有谁何之病痛。某妯娌之某言可怒。某弟妇之某事可怪。某宅叔母有如此之歉德。某它某妇。有如彼之愆行。某宅某夫人之某事。有可怨者云尔。则不惟对面而无悖色之相加。亦无退后之私论。一切美之以口。服之以心。则其至行至德之著于郊。信于人。盖如此。以至分产各居下乡远居之时亦然。而其德行言动之无半点疵瑕者。可因此而验得矣。辛酉。先王母下世。其翌年。遭外王考丧。甲子。先王考又捐馆。四年之内。先妣连遭三丧。哀毁备至。终丧靡弛。每值讳日。必自入斋之日。思慕之情。发于色辞。将事之夜。哭泣之哀。有足感动人者。甲子以后。虽各居异宅。且甚病惫。而犹必自力轿往。不敢一废
肃斋集卷之二十六 第 524H 页
参祀。每举先王考与外王考德业言行之卓卓显者。以喻诸子侄辈。谆谆导饬。又以先王母与外王母孝敬之实。和顺之美。对妇媳而娓娓说到。俾为取法焉。癸酉。先伯父正言公捐馆。五代祖考 赠吏判府君。于伯从氏亲尽。而家君以最长房。奉其祀。丁丑。伯从氏又不幸早世。高祖考判书府君。于从侄孟熙。又亲尽。而家君又奉其祀。先妣极其诚敬。每得珍味。必谨藏之。以备祭用。馀外凡百。亦预为之具。虽有病患。而力疾亲莅。坐待鸡鸣以行事。不敢有少懈。蘋蘩之荐。笾豆之实。极其静嘉。又皆鲜洁。其于烹饪之际。洗濯之类。如或有一毫不惬于意者。则愧叹不已。辄自引咎曰。是吾之罪也。其奉祭祀之诚。大率类此。先妣举八男。而夭椓者五。慈爱虽至。而少无呴呴之意。如有过失而其过也大。则必严诃而切责。其失也小。则微示以色辞。待其自悟。从容警语。不肖等性皆粗劣褊急。叱责奴婢。时或有迫切之辞。则先妣必以温言诲谕。又从以戒之曰。女子而褊急亦不可。况男子而无宽大之量。则将何用乎。不肖辈又于室家之内。有不合意。便加怒气。显有远之之色。则先妣百端宽譬。务归和合之域。且曰。人非尧舜。安得每事尽善。如非别
肃斋集卷之二十六 第 524L 页
般怪恶底人。则亦是大幸。且家室不和。则吾心何可安乎。家道亦岂成乎。晚生子秉愚。先妣最钟爱。而不以慈爱弛其规戒。随时随处。有过则必责之不贷焉。疾革之时。又以努力课业。振起门户。戒诸子。其于子妇情义交深。有若母女。爱之教之。各尽其道。有过而警责。亦如诸子而隐疵。微失则随处掩蔽。未曾说出。故诸妇等亦皆爱之如母。而敬戒尤深。其于姑妇之际。人不得以间之。常谓曰妇人之道。惟孝舅姑。顺君子。敬祭祀。谨馈食。备衣裳而已。馀无可为者。每引先姑之德行以晓焉。若闻有妇人之聪明识达。干预大事者。则先妣辄曰。此非妇人之美事。且吾则本无聪慧之才。虽欲为之。而亦不可得也云。其于妯娌之相与。视之如娣妹。笃其恩爱之情。尽其雍睦之道。言语之间。事为之际。或有不合之端。而先妣唯尽其在我之理。而不曾明其是非。辨其黑白。一未有变乎色形于言。而闻其过见其失。则忧悯而不至讥诋。慨叹而不为显出。我伯叔诸母。皆心爱而貌敬。未有一毫睽违之言。其有假贷者。先妣随其有无。一一酬应。得一馈遗。辄即分送。馀外如有饮食之物。则亦然。其待诸叔。友爱甚至。敬恭亦深。情如兄弟。而不失礼貌。我伯
肃斋集卷之二十六 第 525H 页
叔父之丧。悲哀之色。哭泣之节。少无异于同气。其于侄子侄女。爱敬抚恤。出于情实。而不有间架之别。故皆事之如母而无间焉。我叔母有孤儿秉璋而稍长。家君即置一室而教之。先妣矜怜其失怙。抚爱顾护。无间己出。衣服饮食。必自检察。终始靡弛。随时警饬。亦如诸子。而皆出诚心。无一分私伪。我叔母常曰。某也置在于二宅之后。少无不忘之端。而其无病善就。则喜幸之甚。不可胜言云。我伯母癸酉。遭未亡人之忧。而丁丑。又见伯从氏逆理之痛。吾宗家之一脉。只有从侄孟熙。家君亦罝膝下而教护之。先妣益矜其失怙恃鲜兄弟于髫龁。甚爱而甚重之。其抚护之节。人之来见者。不辨其为从孙也。每值先祖与我伯叔父讳日生辰。则先妣必亲往。亲检其蘋藻之烹湘。笾豆之粢盛。以勤以敬。必诚必信。俾无未及不洁之叹。我伯叔母奉祀之节。每待先妣而后有成焉。常于昧爽。必先家众起。盥栉不怠。笄縰必整。虽有病患。不至委卧则不废。而少有差度。亦即依旧。不肖辈。或以有奴于慎疾之道仰达。则先妣辄曰。不如是。志气解惰。精神昏迷。且病今少愈而不能自力。则懈意益甚。而病气不祛云。经纪内政。甚有条理。每于未明。洒扫室
肃斋集卷之二十六 第 525L 页
堂及庭。家事巨细。皆自检察。纤悉无遗。少不暇逸。自米盐菜薪烦细之事。至井臼灶厨之间。饮食器用与杯棬诸物。无不秩然有度。绝无私货私畜。亦不敢私与人。终日闺房之内。纺绩之具。针线之红。不离于手。虽杼轴刀尺及一个针一寸线。皆有定处焉。我家君好宾客。先妣咄嗟之办。周洽无缺。酒食之物。烹饪之节。虽不尚珍嘉。亦极其纯洁而有味。落南后。乡曲诸客之接待。亦无差等之别。人皆叹嗟其善于中馈。家势清贫而疏食菜羹。务尽其盐淡之味。上下内外。皆有和乐之心。饭时长幼。咸萃一室。有欣欣之和气。而无戚戚之意焉。先妣自奉甚薄。如有衣食之物。则必先奉家长。次及诸子诸妇。以至于婢奴衣食之具。亦皆亲为看检。而自安于菲服恶食曰。妇人之不御嘉膳美衣。乃常事云。其至贫之制产。若是其勤瘁劳苦。时且逼于艰窭。而先妣一不形于辞色少有戚容。而亦必思义于见得。不受无名之物焉。家君布衣四十馀年。不知衣服之艰。至于如此也。御使婢仆。庄以莅。慈以畜。轸饥寒。均劳逸。视之无纤毫薄厚。而衣食必均。又不偏于爱恶。虽有微过。常加恕贷。虽有诮责。而未尝道其旧故。又绝无加以迫切之辞。剔其隐匿之
肃斋集卷之二十六 第 526H 页
失。故先妣所使之婢。自始至终。无一在逃者。先妣下世之时。莫不悲号痛割。如丧其父母。而数三日前新来为仆者。亦悲泣不自胜焉。邻里有穷乏而假贷者。人人各称其意而去。又怀其惠而不忘。下逮诸家之廊属。同里之贱品。亦待之无厚薄。如有来谒者。则与之以酒食之馀。又从以颜色之赐。如有祭膳之馀。饮食之物。一一均分。而用心所及。必以诚实。少不矫饰。人无不爱戴而悦服。其仁爱之深入人心如此。然而其中险诐巧诈诸般杂色之人。虑或生弊者。则必疏而远之。如巫觋之类。亦不近之。闺门之内肃如也。每曰如异类之人。固虑其有弊。而不必严禁。疏之则自远。如巫觋之类。非但妖诞。其亦生弊不少云。盖吾家累世家法。与先王母治家之规如此。而先妣亲见而克嗣焉。吾家自落南以后。耕治门前薄田。以为嗣岁之资。其锄锸之役。耕种之时。洞人之来役者多。则几至百人。而其饟馌之节。一洞之内。皆以为第一。而咸曰。非但饮食之洁而有味。其惠泽之远及。最可感戴云。待宗党有道。随其戚疏。极其敦睦。不失于礼貌。各得其欢心。退而必曰某家某妇。贤而无欠云。又皆敬惮而怀其惠。至若连姻诸家。一切仰其贤德。称之无
肃斋集卷之二十六 第 526L 页
异辞焉。先王考侧室一人。依居于我大宅。而其性禀诡激。与人不和。且多不逊于我伯父。馀外起闹之端。不一而足。由是不得容于我伯母。不得已癸酉之后。来依于吾家。而先妣抚恤甚至。衣食之用。随力营办。随处看检。而其他顾念之节。难以尽言。终先妣之世。不惟无一番起闹。亦不敢一毫有违。时或以妯娌妇息之言。若将有寻隙。而离间诋毁。则先妣虽闻而不应。其敬惮者。厥惟久矣。而先妣之病患也。忧念而尽其力。先妣之下世也。哭泣而尽其情。其至德之感化人如此。先妣平生寡言语。又无疾声遽色。傲言悖容。故虽长古而善间人之姑妇妯娌者。不敢于先妣之前肆其说。虽险口而善毁人之言行动止者。不能举先妣之事著其讥。此其寡言慎行之验。人所共识者也。先妣多产之馀。间以夭戚。又以贫艰。极其劳瘁。致有虚劳之證。筋力以年而减。元气以日而下。年未及五旬。凡节无异隆老。而不肖无状之儿子辈。矇然闇然。不知不觉之中。药治食补。并不及时。月异而时不同。渐至深痼。忽然己卯之至月念后。忽有痢痁。未及一望。至十二月四日。疾势猝革。仍顾谓不肖子秉宪曰。汝妻在京。当此极寒。率儿远行。极为可虑。而吾病
肃斋集卷之二十六 第 527H 页
虽安。汝妻则不可离居。吾病不幸。则亦不可无汝妻。此意告于汝大人。即为率来可也。时长子妇安东金氏。率三子未成人者。适归宁在清枫溪本第故也。既又谓曰汝必努力。俾成家样焉。盖以吾家衰替落拓于穷乡故。以振起门户。望之诸子而责之者也。少间扶人起坐。竦身整容。语于我家君曰。吾病如此。吾将不起。今吾虽死少无可恨。而最是老亲在世。若念振威之事。则胸内若裂。岂无可哀之端。而终无一点之泪。此亦将死之候而儿子辈甚可怜。况第三儿视之若乳儿。尤不忍忘也。盖外王母时在伯舅氏振衙任所。而第三子秉愚。时方十二岁也。又曰。夫子怒气太过。幸勿为过激之责于儿子辈焉。又顾谓庶姑曰。君亦可矜。自此以后。往往于大宅焉。盖虑其下世之后。或有不靖之端于家间故也。语终因卧。举止雍容。辞气严峻。一言半语。更不及家间细琐之端。天明后。不肖辈皆在侧。顾秉宪曰。汝大人怒气甚急。虽有过激之责。汝勿用心。秉宪垂泣而坐。又顾谓曰。何其庸劣之甚也。汝母岂可寿百年之久乎。死亦常事也。又曰。吾之债贷钱。汝必即报。俾无后言之及于死后。而某处某处。各有几许数矣。盖其所贷者。前日窘乏制产
肃斋集卷之二十六 第 527L 页
之时所取者。而数三处所贷者。合而计之。不过十馀两钱矣。因无他言。晚后。益至危笃。逐以申时。奄忽下世。天乎天乎。罔极罔极。大抵自病患之初。自知其危重。言语之间。多有遗后之嘱。不肖无状。全不省觉。及干临终之时。少无胡乱之意。浮杂之谈。神气了了。动作安妥。光明正大。磊磊落落。殆若正人君子临死不乱底气众。岂宽柔之中。亦有刚正之气欤。讣出。亲戚乡党及同里下贱。皆惊怛奔赴曰。贤夫人丧矣。洞内之人。有移居于十里之外者。闻讣之后。即为来哭而呜咽。以至姻家妇人。涕泣而嗟惜不已曰。世间不善之妇人。皆得其寿。而吾姻家妇人。其贤如彼。何其天耶。我季父之岳翁金参判相休氏。闻先妣之丧。谓吾季父曰。汝仲嫂氏之贤。吾尝闻之。为汝家之最贤妇人云。而今贤妇人先逝。则意者汝家之运。亦衰矣。不肖等为子而罪逆无状。生不能致其志物之养。而自己衣食。亦贻忧恼。病不能审于医药之用。屡日刀圭不善调治。又不能积诚祈代请先妣一日之延。又不能刎决随死。身蓐蝼蚁。以至居忧而拘于病弱。不胜丧制。而亦不能如礼执丧。不孝之罪。上通于天。而顽如木石。犹言犹食。动作如常。此何人哉。此何人哉。惟
肃斋集卷之二十六 第 528H 页
当追记其言行之万一。以著其淑德之实迹。以喻诸子孙之稚昧者。不肖等昏迷不明。不能诠次。只录其大槩。而又当随思追录。故聊此识之。
  追录
外王考与先王考荣川府君。倾盖而契密金兰。且有戚义先王考。常称美外王考学行。故不待媒妁。而遂有待岁之约云。先妣平生喜自执谦。人有称善。腼然若愧。又不善辞外饰。于待人之际。虽于私亲及诸子。恩爱虽至。而恋恋不忘眷眷不已之意。未尝形于辞邑焉。不肖等侍坐时。或语及于妇人多言。可为祸阶。而又或以先妣之寡言。能致一家之和为言。则先妣每曰我非无言。惟以忍为务。故自然寡语。盖忍是第一好道理。且于妯娌姑妇之间。其过其失。吾未尝对人说出。亦不欲因人闻得。故一家之内。自无间言云。又尝戒诸不肖曰。男子于室家之内若多言。则虽所言皆是。听者亦支离而不足取信。反为见侮。汝必忍之。虽或少有不如意者。闻而不闻。见而不见。则人皆已惮而不敢见非矣。子妇有或以微细事。数加请责于婢辈。则每从容戒之曰。婢辈如有罪。青之橽之可也。而若微事而数言。小过而必责。则习于见闻。不复
肃斋集卷之二十六 第 528L 页
忌惮。彼将怨我无恩。苦我多言。终至于不可使而后已。汝须于到处。可忍者忍之。毋复如是。我外宅世居怀德。距京四百里。外王考之壬戌捐馆也。先妣不得奔丧。几终三年。盖以其前辛酉之岁。吾王母下世。忧服哀毁之馀。先王考晚婴风痁。沈绵多年。我家严夙夜侍汤。日不暇逸。又无儿子长成者故也。先妣屡请于尊堂及我家严。终未得其暇。而遂其诚。乃于甲子初春。始得奔哭。其人马之贳。盘缠之具。先妣躬自营办。少不遗漏焉。盖外王考终祥之期。在于是年二月也。此可见已嫁而孝不衰于父母。亦可见。每事不敢自专之意矣。▦云甲子四月禫事前奔哭云。而盖外宅家法。禫事前不为撤灵筵。朔望会哭云耳。辛未冬下乡。诚出于歉岁穷计。而昔我先王考每曰。某妇能尽节俭。善治家产。若使之居乡制产。则不劳而衣食无忧云矣。且吾先妣一言一行。不惟一门之内。至若宗族乡党。咸称以必享福寿矣。自先王考与外王考下世之后。至于落南几数十馀年。吃苦食贫。勤瘁劳苦。而终未见家事之有立。不肖等。罪大恶极。见怒神天。奄至于己卯之变。穷天此痛。虽死而何可已耶。先妣性甚仁。虽他人之不知者。若有祸变夭戚可怜可
肃斋集卷之二十六 第 529H 页
悲之事。入于见闻。则辄嗟愕矜怜不已。廊属一人。有移居于近洞者。一日失火。尽烧家藏。先妣见其火光之远照。为之悯恻不已。至于含泪。其至仁至慈之心。类多如是。一日闻伯舅氏。与权贵有待岁之约。先妣即嚬蹙曰。若念吾家故事。则不觉慨然。盖外王考尝以不欲与赫赫之门。皎皎之人。相婚为言。故先妣之言如此。而其洞见大义。槩可知也。其后其待岁之儿夭戚云。先妣于儿子衣服之节。只以浣濯补缀之什。取其蔽寒而已。未尝加以佩囊玩好之物。其于饮食。亦未尝有邪味。而惟以纯洁为务矣。
支溪宋公节行录
公讳锡后。字子裕。以所居地。自号支溪。宋氏。系出镇川。自镇川伯讳仁。显于丽朝。继以五公八相。而有讳匡辅。以门下评理。入我 朝。不仕完节。载之信史。冒祖讳杖。乃郑北窗𥖝之妹婿也。相与讲劘。以学行。显名于世。所与交皆一时闻人。诸生观感而就学者众矣。以文荫入仕。官至监察。又监燕岐县。祖讳尚仁。将仕郎。考讳埈。宣教郎。妣光山金氏。主簿允恭女。公以六世祖监役讳环周之后。继宣教郎为嗣。笃学力行。杜门自修。以成就后生。为己任。郡邑荐才行之士。每
肃斋集卷之二十六 第 529L 页
以公为首。没后。乡人立祠。祭以乡先生。虽因 朝禁而撤。公之学行。见孚于一乡者。可验于此矣。悔轩赵文简公。表公之墓以为知公实迹。无如余详。极其称述曰。公诚饬行好学。有内美无外慕之君子人也。又曰。使如公者。只作乡塾之仪表。终归草野之乾没。可胜惜哉。末乃以欧阳公所述连处士墓文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比之。又以乡祠尊奉之意。为应山所无之事。而谓幺之贤于连处士远矣。盖舒川。公之乡也。文简公。以二忧堂忠翼公茔域之在此地。尝往留丙舍。熟闻其乡之长老称道公。久犹不衰。有如应山人之诵连处山故也。公有前后配生六男。长曰道涵。生员文科。官至掌令。 肃庙己巳。以兵曹佐郎。当 仁显王后逊位之日。贼黯。使写颁赦文。掷聿正色曰。吾手可断。此文不可写。遂裂朝衣。弃官归乡里。次曰德涵。生员文科。官至都事。方正刚毅。尝在南邑。与上官论事不合。遂弃官归。终于家。其恬于荣利。贞洁自守。可知也。次曰善涵。进士。文词绝人。名重士流。 英宗戊申逆变。与苏大晋,李世连,任以大,士人任守大,赵挺宇。北望痛哭。倡义传檄。未几乱止遂已。次曰大涵。生员。早游太学。士类推诩。居家至行。一乡称善。
肃斋集卷之二十六 第 530H 页
次曰胤涵。生员文科。官至佐郎。次曰时涵。文科正言。官至佥枢。掌令男柱恒。文科正字。乃公之长孙也。 英宗二十九年癸酉。因筵臣陈达以公四男阐又科。二男中司马。长孙又登第。用五子登科例。 赠吏曹参议。此皆宋氏家乘舒川邑志之所著。而志载公事实曰。至行卓操。居家尽礼。律身有法。因以公之六子一孙列于下。而与李鸣谷讳山用。赵风玉轩讳守伦。赵沧江讳涑。诸名贤。并载赞之。于乎美哉。公之世系子孙及学行事实。表文可考。无容更赘。呜呼。公之志行。为一乡之矜式。虽贤而无命。卒于布衣。而积善馀庆。克昌厥后。名节字行。萃于一门。不止为科宦而已。则真所谓有是父有是子。难为兄难为弟。而苟非公之绳祖武贻孙谟者。克尽其道。则曷能乃尔。然君子之为善也。何尝望报于天。徼祸于后也哉。正所谓天理当然。吾不得不然。无所为而为之者也。抑天之报施善人。亦自然而然耳。余在邻邑。闻公之家世济其美者雅矣。今其后孙习铉。来示墓志及谱牒邑志而道其详焉。则不觉敛衽而起敬。顾文简公所述。亦足以不朽公矣。然而其胤掌令都事进士三公之名节。生员公之学行。又不可不表而出之。且秉德穷居无
肃斋集卷之二十六 第 530L 页
事。窃尝以世道人物为念。于学行之纯笃。名节之卓异。尤有所兴感而发叹焉。我东士大夫以名阀显族称者多矣。而论世德。必先于忠孝节行者。岂徒然也哉。昔尤庵先生。访牛山安公讳邦俊。请记先迹。安公为述忠孝传家录。渼湖金文敬公。为锦山全孝子瑜兄弟三人。状其行于一文。余敢依牛山及渼翁之例。因其表志。撮其槩。又略缀数行如右。以俟他日知德君子之采择焉。著雍敦牂殷秋下浣。杨州赵秉德。书。
姜氏七世行录
湖右之望族。以名节学行。世济其美者。有姜氏一门七世焉。曰讳行。字圣能。号东湖。系出晋山。丽朝门下侍中谥文贞公讳贞祐。其七代祖也。自是冠冕不绝。曾祖讳允辅。号酒隐。与圃隐郑先生。为道义交。祖讳思近。入 本朝。官至开城小尹。谥文忠公。考讳国兴。官代言。公自幼聪颖善属文。 世祖丁亥。李施爱乱。与龟城君浚。奉 命讨平。 命赐鞍马与光阳月浦地。 特下手教曰。此人子孙中。或有杀害人命。勿为偿命。 命勋 录其勋。其立朝言论。多有可观者。晚退江舍。以书籍自娱。每遇良辰。与一代名贤。载酒叙话于集贤殿。人莫不敬慕。男曰文会。字友仁。号逍遥
肃斋集卷之二十六 第 531H 页
堂。官至弘文馆校理。博通经传。华闻早扬。见燕山政乱。无意于世。遂弃官。归丹城别墅。著逍遥堂记。以见志。教诲后学。学者坌集。如鱼得江,金守敦,李迪。皆其门人。有三男。曰隐,损,显。隐,损早没。显字显之。号新安。谥惠平。公未成童。读庸学。毫分缕析。尤好辨论性理。为长者所推重。十八。丁外忧。庐于墓侧。虽风雨寒暑。不废上墓。见者莫不感叹。尝有大醉还山月欲低之句。天使适到。闻之。叹其词坛有主。中司马。旋擢第。选待教。时南衮搆诬诸贤。公陈疏力辨。冀回 天听。竟受配岛之 命。在持平时。论金安老奸党。台论不一。公独奋然抗章。 中庙大加惊悟。遂窜安老。旋拜侍讲院辅德。时 仁庙在东宫。锐意问学。公左右翼赞。辅养 圣德。 仁庙甚敬礼之。沈公连源。见公血心献规。出语东铨曰。忠良之臣。姜某一人而已。尝掌试。所选皆贤良文学之士。世称藻鉴之明。出按黄海时。李公铎抵书曰。权奸当路。而攻斥邪流。自是正人之事。日有加额之望。权奸。指尹元衡也。 中庙传教曰。姜某有可用之才。召引前席。 命赐红露。辄拜受饮。而为酒所困。少憩阙门。 中庙虑其触寒。以绫衾覆之。顾左右曰。古有醉学士。今亦然矣。以拜扫先茔。乞
肃斋集卷之二十六 第 531L 页
解职。 中庙不允。赐内厩马曰。勿久留速还。盖 特恩也。公律身清俭。虽位至卿相。无第宅。及还。寓宗戚之家。监司李公彦迪。恨公无第曰。古之俭。不治屋。今之俭。尚无第。兵使金秩来候而见公无第。请以其造船馀材。助营家。公谢曰。此地材木则有馀。相笑而罢。以中枢府事。赴京。行至凤山。闻 升遐。北望举哀。每到站所。不与人言笑。不近粥饮者七日。而及还。须发为之尽白。在燕京。一通使购鹦鹉欲还。公止之曰。今少主新立。不可以妖禽。致蛊上心。华人闻之。皆敬慕。谓之真可为少主辅。及还。 文定王后。特下谚批曰。国有巨创。少主新御。须竭力以辅不逮。公上章规戒。铨长崔汉辅恨公不附已。出尹庆州。是岁大饥。赈救流民。全活甚多。监司安玹。考公政治曰。入为忠直。出为清俭。以 谚批。拜京畿监司。寻除刑曹判书。公遂呈病辞递。未久。 明庙特教曰。某之功烈。愈久难忘。 命画工模像。以表朝野颙望之诚。又拜大司宪。群小畏避。 明庙传教曰。某之志虑忠节。与他自别。特升崇品正卿。寻除吏曹判书。公闻 命惶恐。日三疏请递。公病革。政院启请问疾之礼。 明庙遣宦官候问。 赐御膳。遣医药。及丧。 致赙。公历事 三朝。皆
肃斋集卷之二十六 第 532H 页
有不世之遇。而 仁庙以春坊辅导之功。赐晋州之大寺。咸阳之德峰。安东之春阳。而至 宣庙嗣服之初。 命太常。议易名。 赐谥惠平。男曰公宪。号敬斋。幼有大人度。弱冠中司马。与馆学诸生。屡上章。请复赵静庵官。丁考惠平公忧。守墓哀毁。三年啜粥。日三上墓。焚香拜跪。虽祈寒盛暑。未尝或废。时郑林塘,尹梧阴。感诚孝。有时躬慰。退语人曰。姜某平生持身接物。皆有法度。而今且庐墓节行。如是卓异。岂吾人之所可企及哉。服阕。游龟岩李公之门。以穷理正心之学为要。而脱然有守死善道之志。律身制行。一遵小学。常目在之者。惟心经,近思录。至于庸学。尤用力焉。丁贞夫人忧。执礼一如前丧。卢苏斋以公孝行。欲荐于 朝。问李廷馣。李公曰。 朝廷若求笃行之士。无出于姜某。而其人不求闻达。岂可以吾侪之荐。夺其不世之志乎。其见重于人如此。男你。号松窝。游思庵朴先生之门。先生尝语人曰。姜某。若得成就。当为巨儒也。公尝以所著。示梧阴尹公。请点抹。梧阴称赏曰。雄深健雅。鲜能争锋。以家庭之学。沈潜于性理之书。注意钻研。孜孜不已。壬辰倭乱。公谋起义师。时金鹤峰诚一。按岭右。统列邑兵。把截要害。公以所募兵欲
肃斋集卷之二十六 第 532L 页
从。以仲子应璜。奔问 行在。出家储千馀苞租。以给军粮。乃与鹤峰论控制之策。与金松庵志海。郭存斋养静。谋遮牛岘贼。列邑之民。倚以为保障。荐四山监役。俄拜司仆判官。皆不就。专意攻贼。以图兴复。自遭鹤峰丧后。昼夜隐痛。以至成疾。监司徐渻。以公勋绩。欲荐 朝。公抵书曰。主辱臣死。纲纪所关。况贼势跳梁。 銮舆西幸。期守关防。诚蔑涓埃。岂望禄勋乎。力辞遂已。丁酉六月。为贼所围。竟至不幸。有二男。曰受璜,应璜。应璜号白川。生有异质。孝友出于天。判官公常语人曰。振吾门者。此儿也。公自少不屑举子业。就閒寂处。搆一亭。扁以翠寒。俨然端坐。专意经学。弱冠。出八月沙李公之门。益加奋励。博观经传。至于典礼象数。无不精覈。李公深加叹赏。惠赠性理书。晚取朱子大全语类。沈潜玩赜。日有孜孜。一代名流。莫不倾心向慕。壬辰四月。倭奴入寇。公深自痛泣曰。吾虽布衣。今闻 君父播迁。岂可坐视乎。驰檄徵兵。将欲白衣从军。时象村申相国。在良材察访。抵书曰。贼势方鸱。上下劻勷。 国家爻象。危如一发。胡不遄提义兵。以先其急。公乃奋然挺身。率家丁数百。由水路。奔问 行在。 宣庙大嘉之。明年。天将李如松。率我国军。
肃斋集卷之二十六 第 533H 页
击破平壤贼。巡察李公元翼。与高彦伯。谋攻绫罗岛贼。公随时献筹。筹必如意。李公尤许之。十月。 扈驾还都。柳公永庆。以公奔问事筵奏。 除童蒙教官。俄迁 东宫副率。寻拜济用监主簿。时倭奴充斥。 大驾西迁。公虽切归养之心。诚以 天眷隆深。黾勉 扈从。与汉阴李德馨。讲陈御贼之策。未几。首相柳成龙,金命元。荐公勋烈。 除礼山县监。末乃以供养无主。乞递而归。凡执丧之节。祭奠之仪。一以朱文公家礼为主。乡党咸服其孝。男曰恂。号迂斋。自幼庄重罕言。不妄游嬉。至于文字。过眼辄诵。春湖柳永庆。见公才器出群。亟加惊异。及长。往拜愚伏郑先生。先生授以退陶集若干卷曰。为学门路。尽在此矣。公自少著意于朱子书。至是益励专笃。以操存心性为要。丙子。北虏充斥。 大驾播迁。公率家丁。将白衣从军。倾财破产。以备军饷。丁巳。 上在南汉。为贼所围。公愤欲死。泣语人曰。 君父受辱。为臣子者。义固当死。每日登高北望痛哭。闻者敬叹。丁外忧。庐墓。哀毁一如前丧。时监司俞檄。感公诚孝。别致赙。又躬慰。早好为诗。诗能得格。又能善书笔亦传神。道伯洪葳。赠以程朱书。日事寻数。以终馀年。此所谓姜氏一门七世。可见
肃斋集卷之二十六 第 533L 页
之迹。而其世系子孙及生卒年月。皆有行状可考。无容更赘。呜呼。名节。是道学之藩篱。而朱夫子生于南渡之后。尤以推明节义为大事。此盖 国家命脉所在。而天下之兴替所系。无大于此矣。顾今贤泽渐远。声利滔天。几何其遗亲后君之论。横骛于世。而惟此姜氏之一门。以忠孝成法。绳祖武贻孙谟而上下三百年。树风声于无穷。则其扶伦立纪之功。不但为姜氏一门之私也。且惠平公有孙曰倜。官奉事。幼而怀果。为父血指。避倭负母。祷天获鲫。倜子曰好宽。官佥枢。亲丧泣血而盲。取遗衣终身笥于傍。好宽从子曰瑀。 赠承旨。龆龄执父丧如礼。养偏慈。极其诚。及丧。毁瘠不胜。以上三世。 肃庙朝给复。瑀曾孙曰柱臣。父嗜獐。病中思甚。涕泣默祷。有虎投獐。柱臣子曰文焕。母病索石蜜。蜂忽引路。遂得进。文焕曾孙曰润哲。母久疾。尝粪浣厕牏。證宜鲫。时泽腹坚。即抱石敲之鱼跃出。又得效。以下三世。 哲庙时。皆蒙食物之 赐。有曰翰模。即佥枢公之后也。生十九而夭。其妇金氏。不踰刻殉从。 哲庙命旌闾。噫。吾夫子以孝为至德要道曰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此言万善百行。咸由于孝也。姜氏之门。既以此世笃家法。视若饮
肃斋集卷之二十六 第 534H 页
食裘葛之不可须臾离。而子子孙孙。相傅不替。一德之立。众善毕集。则书所谓惟德动天。无远不届。诗所谓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者。其是之谓。而根深枝茂。源远川丰。固其理也。然今此一门之六孝一烈。历选往牒所未见者。而是孝也。虽谓以姜氏传家之物亦可矣。余居在湖邑。闻其家世者雅矣。今其后孙仁模致善甫。以其七世行状及孝烈录来示。要一言以记实。余谢非其人。而其请再三愈恳。遂考其状。我先祖赞成公与惠平公。有枕流亭酬唱之诗。而有三世讲好之义。愚于是。不觉抚卷兴感。因此而有一说。以奉勖焉者。夫阐明先祖之志节。以传诸后。固孝子慈孙之心也。然此特孝之一端耳。曷若继其志述其事以光其遗烈。为好子孙于其先祖之为孝之大乎。诗不云乎。无念尔祖。聿修厥德。今日之为姜氏诸族者。若识得此个义谛。则庶可以忠孝学行。世世相传。不坠其家声矣。致善乎其钦哉。 崇祯四乙丑仲秋日。杨州赵秉德。谨书。
肃斋集卷之二十六
 传
  
孝子吴公传
吴公相舜。蓝浦人。其先出宝城。本 朝开国功臣宝
肃斋集卷之二十六 第 534L 页
城君蒙乙。即其十八代祖。而宝山君子庆。兆阳君延纯。其子若孙也。又三传而有曰致仁。官至刑曹参议。自此三四世。圭组相联。其后虽或零替不振。而世以儒业从事。潜德久而不绝。公旧名相夏。字以汝忠。后更名相舜。然其以汝忠闻也久。故称者莫能易也。汝忠性至孝。早失怙恃。未能逮养。以为终身至痛。事祖母任氏。尽其诚力。有足感动人者。任氏素多病。汝忠夙夜侍汤。衣不解带。扶持抑搔。必敬必慎。时时背负以安之。家事旁落。无以为养。劳筋苦骨。有如负米之子路。行佣之江革。以供祖母。而滋味未尝缺。药饵不失时。犹以忠养之未能惬心。有时乎汪然流涕。及任氏殁。居忧一遵礼制。笑不见齿。怒不形色。其所嗜之物。终身不忍食。所爱之子女。以至婢仆。无不加以恩礼。家贫尝为赈贾之事。以供菽水。夜则取小学一篇。熟讲而深体之。及其丧毕。不复服贾。尤致严于奉先之节。未祭之前。不令人先食馔物焉。孝之所推。友爱甚笃。其从第公逋七百馀金。卖庄了偿。少无难色。又从以谆谆诲谕。优助产业。其馀内行之可纪者。笔不胜书。而年仅一周。寿不侔德。惜矣。呜呼。圣人读烝民之诗而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夫天地之间。未有有
肃斋集卷之二十六 第 535H 页
物而无其则者。物则之中。唯孝为先。然而自古及今。子之孝者。何鲜也。是气质物欲。有以蔽之也。若汝忠。可谓无所蔽也欤。公有三子。长曰鼎熙。次曰升熙。次曰观熙。又其后孙振振。皆克承考训。循循雅饬。其言谈举止遇之。不问可知为孝子子孙也。长子尤笃于孝。前后内外艰。执礼愈谨。逐日省墓。辄泣血不忍去。以善居丧闻。乡邻莫不嗟叹。所谓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正可为吴氏道也。其后安得不昌大乎。余与汝忠交。合并虽罕。而托契则厚。余家同县之三溪。距其家未满一舍。稔闻其行治之详。其耸动一邑人耳目者益深。噫。是可传也已。是可传也已。赞曰。孝在人道。贯源百行。公允蹈之。事可垂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