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肃斋集卷之十八 第 x 页
肃斋集卷之十八
书
书
肃斋集卷之十八 第 36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61H.gif)
中庸首章第四节第五节或问曰。天命之性。纯粹至善而具于人心者。其体用之全。本皆如此。不以圣愚而有加损也。又曰。众人之心。莫不有未发之时。亦莫不有已发之时。不以老稚贤愚而有别也。大全五十四卷卅六板答徐彦章书曰。未发。只是未应物时。虽市井贩夫厮役贱隶。亦不无此等时节。如何讳得。(答徐书止此)愚意此与中庸或问之意。互发。
或问有加损也下曰然。静而不知所以存之。则天理昧而大本有所不立矣。动而不知所以节之。则人欲肆而达道有所不行矣。大全答林择之书曰。未感物时。若无主宰。则亦不能安其静。只此便自昏了。天性不待交物之引。然后差也。不能慎独。(农岩曰。先生于此时。以戒惧与慎独。为一事。故其说如此。)则虽事物未至。固已纷纶胶扰。无复未发之时。既无以致夫所谓中。其发必乖而又无以致夫所谓和。(答林书止此。)愚意此与或问之意。相似。朱子大全劄疑。论徐彦章书曰。先生尝言。众人无未发时。盖众人之心。常汩于欲而摇荡。故虽未应物时。亦不能
肃斋集卷之十八 第 36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61L.gif)
尤翁所引语类与林书并论者。可考。刘砥所录朱子语见十二编曰。若无工夫。则动时固动。静时虽欲求静。亦不可得而静。静亦动。(语类说止此。)此亦以鹿门说推之。则可知矣。按语类六十二卷中庸首章陈淳录。朱子曰。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未是论圣人。只是泛论。众人。亦有此与圣人都一般。或曰。恐众人未发。与圣人异否。曰未发。只做得未发。不然。是无大本。道理绝了。或曰。恐众人于未发昏了否。曰这里未有昏明。须是还他做未发。若论原头。未发都一般。(语类说止此)若论原头四字。当句绝。又语类论语里仁篇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章。叶贺孙录曰。未发时。自著不得工夫。未发
肃斋集卷之十八 第 36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62H.gif)
问第一章。喜怒哀乐未发一节。忽入中间。文不相续云云。老洲先生曰。此篇篇首。性道教。通人物说。第二节。道不可须臾离。拈来道字。专归人说。而戒惧慎独。乃其不离道之功也。然但言道。而不曾说破道之实体。故第四节。特地更端。以中和二字。发明性情之德。指示道之体用循环。岂有可离之时。可离之地乎。末节。极言其效而工夫。则上文戒惧慎独已尽之故。只以一致字缴结。而意自足矣。盖以文势观之。虽若断若续。不可测度。苟开放心胸。徐求言外之旨。血脉实相贯通。奥而明。简而该。殆无以尚已。人心道心。大全卷五十一之三十四板。黄子耕第九书第六条曰。以道心为主。则人心亦化。而为道心矣。中庸序曰。虽上
肃斋集卷之十八 第 36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62L.gif)
答李相集(成老)
自我不见。于今三年。瞻恋耿耿。徒劳梦想。匪意申雅袖致心画。如奉而话。急坼疾读。喜慰不可言。矧审省馀德履晏卫。尤切贡贺。但书出已踰一月。而夏已季矣。更询侍学诸节更何似。如足下自有先业。恐坠之。一重担负。千万努力。期为文正公之肖孙。则如我老友。亦与有荣矣。必勿以家累为诿。叨慥慥乎居敬穷理上工夫。切仰切仰。朱夫子答陈肤仲书。说得此义。虽座下所已见之昭陵。无异日下添灯。而舍此。亦无以仰勉者矣。幸深体此苦心焉。人间无上乐事。岂有过于此者耶。已所不能。愿贤者。为之勿以人废言。如
肃斋集卷之十八 第 36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63H.gif)
别纸
第一条。在道丧至家成服。此有鹿门说。本集险川礼说及答金仁之书。可考。
第二条小敛。尊长卑幼。皆再拜云云。沙溪合同春问曰。言卑幼则孝子。似在其中。又曰。孝子不拜。当考。又引葬前无拜礼之说。于其下则盖疑之也。今见家礼集考。历引古礼者甚详。而亦难遽复。然今姑以祝与执事。为之奠而哭已矣。不必焚香。且无论卑幼与主人。其服。皆俟成服后。恐或无妨。虽曰置灵座。设魂帛。而尸未入棺。则小敛奠之在尸傍。诚如集考之云故也。若大敛奠于灵座。则须焚香矣。圣人云丧与其易也。宁戚。此为丧礼之大文也。未入棺未成服之时。孝子哀痛罔极。哭不绝声。则奚暇。念及于微文末节耶。当以宁戚之义。处之而从简省之。恐好。未知如何。
第三条奔丧之节。一依家礼。不必以丘氏仪节杂之。而依初终之例。成服后受吊。愚见亦如来示矣。未知如何。
第四条。奉使死者。遂庵说。来书所引成服。似在见柩之后。下又曰。若反衬无期。迟速难知。则此如礼所谓
肃斋集卷之十八 第 36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63L.gif)
第五条云云。同春曰。显辟之称。出于千万不得已。陶庵曰。显辟之称。亦是穷极尽处。万不得已之事。又曰。妇人主祭。是万万迫不得之事。于礼未稳。先贤说虽如此。若四无亲属。而妇人独在。则自当主祭。何必疑问。
第六条。虞祭无参神。而有辞神。有陶庵说。可以参考。祝在主人之右者。檀弓注。吉事尚左。阳也。凶事尚右。阴也。据此。可知祝在右之义也。炙肝之并设于进馔者。自是仪节之误。而备要未及勘正。盖以家礼文不备之故也。今当依士虞礼。三献各进炙。如时忌祭之例。可也。或问备要所补进馔酌献之后。不复进炙。但老先生曾祭其女尹氏妇之常事也。乃具炙三献曰。祭异于奠爵。既三献则炙亦各进。以此。己巳老先生虞卒哭也。三献各进炙矣。遂庵曰。先生末年所行者如是。则吾辈只当遵行矣。以此观之。尤翁所行。其必有以也夫。
第七条时祭告利成之下。主人不拜。镜湖李公所编家礼增解。引慎独斋及尊先祖巍翁说。而曰俱未照
肃斋集卷之十八 第 36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64H.gif)
第八条男女已冠笄未嫁娶者。愚尝以沙翁勿殇之说。为礼宜从厚。未知如何。
与李相集
近思录一之二十一条。生之谓性。性字。自少。只认以气质之性。然与告子所谓者。自不同矣。且语类,大全许多说话。未尝以此为本然之性。而但性即气。气即性之性字。庆州韩处士以本然之性看。累烦往复。而未及归一。韩友已下世矣。大全答杨中思曰。但看横渠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一段。将此两个性字。分别自生之谓性以下凡说性字者。孰是天地之性。孰是气质之性。则其理自明矣。又答杜仁仲曰明道。此章内性字。有指其堕在气质中而言。有指其本原至善者而言。须且分别此一字。令分明不差。方可仔细逐项消详。语类九十五卷十四板末㽦录。二十四板铢录。亦与杨杜书。同矣。近斋答李善长书。详说此义。愚见正与此同。新阳必有此册。幸考见如何。又先师老洲吴先生。与闵扩斋书曰。此章性字凡十三。其曰生之谓性。曰性即气。气即性。曰
肃斋集卷之十八 第 36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64L.gif)
答金永夏
中庸序文虚灵知觉之分属体用。程勿斋有是言。见于小注。我东先儒。亦多因之。而心经释疑。亦载此语。独同春先生。尝于 经筵斥之曰。此言误矣。虚灵知觉。皆心之体也。其曰具众理应万事者。具众理。体也。应万事。用也。至于农严先生答人书。始极言其不可分动静体用而二之。见于本集卷十九末者。明且尽
肃斋集卷之十八 第 36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65H.gif)
肃斋集卷之十八 第 36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65L.gif)
答权命赫(德明)
君子之道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贤者其必思有进无退之道。终有所成就。则可以不负发愿之初心。未知如何。都雅亦于何日言旋耶。昨冬会讲。虽不足云尔。而所讲者只是小学四书中义理。此亦为吾辈一乐。可作山中故事。而聚散无常。今则相望千里。死亡无日。未知此生。能复有此会否。
答权命赫
孟子一篇。只是遏人欲存天理六字。足以蔽尽矣。此固先儒说。而须一一体贴于身心。一言一动。一事一行。无不以是裁之。一念之发。必思之曰。此为天理也耶。人欲也耶。天理则存之扩之。人欲则遏之绝之。使吾一身。常在天理上。而不流于人欲。然后始可谓读孟子人。千万谅此苦心。勿视以老生常谈。切仰切仰。
答韩致星
愚陋无似。误贤者远来。未能副其至意。每切愧叹。乃
肃斋集卷之十八 第 36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66H.gif)
答李晋荣(子明)
示喻多少。可认不懈益勤之意也。工夫之成与不成。只在于勤与不勤而已。黄勉斋所谓真实心地。刻苦工夫。是为吾辈八字符。苟能一此为度。实下百千之功。则人欲自遏。天理自存。圣人可学而至矣。李先生要诀。朱文公小学书。是来卿所读。而为学工程。如指诸掌。何待鄙人之言乎。须勉旃勉旃。
尤庵尝论前后配。当并祔之义曰。父之所娶。虽至于
肃斋集卷之十八 第 36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66L.gif)
与李晋荣
书院。本为士子讲学而设。因之祀享先贤焉。则居院者讲学。然后可以无负于先贤矣。今 国丧在殡。凡干吉事。皆不可行。而惟讲学则不可废也。礼有居丧读礼之训。而至于檀弓大功废业。注家以业。谓身所习。如学舞学射学琴瑟之类。朱夫子亦曰。居丧初无不读书之文。古人居丧废业。业是簨簴上板子。此皆以私丧而言也。朱子又请开经筵于寿皇山陵未卜之时。然为讲官者不讲学而可以侍讲乎。 国恤因山前。士子讲学之不可废。据此亦可知矣。
肃斋集卷之十八 第 36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67H.gif)
第多事废学之云。愚意恐不然。盖晨昏定省服劳奉养。无往非学问中事。随处致其诚敬。无或放过。且如有少隙。必着工以文字上。勿使有俄顷悠悠。则此是真实刻苦法门也。谅之焉。陶庵先生讲道寒泉。四方从学者甚众。时有水原一生来言终日挥锄。夜归辄读书而惫甚。不能着力。此为慨恨耳。傍有难之者曰。读书固可耕且为欤。曰古人有行之者。大舜是也。我所忧。不能为舜而为乡人耳。又问得无劳乎。曰父母兄弟皆服其劳。何敢言何敢言。陶翁亟称之。至举似于与人书中。责其为暑所困。看读全废之语。须体此意。服劳之馀。毋废佔毕之工。以副愿言。
答朴模(致叔)
先师老洲吴先生。言必称栗谷先生之言曰。人生斯世。非学问。无以为人。此通智愚贵贱。而为言普遍痛切。可作吾家之宝诀也。又举真西山三纲五常扶持宇宙之栋梁一段曰。可谓名言。然虽三纲五常。苟无圣人发明垂训。任其埋没。其何以得扶持耶。然则当曰三经四书。扶持宇宙之栋梁可也耳。击蒙要诀读书章。当与吴先生说参看。今来书。以庸学二书。为圣
肃斋集卷之十八 第 36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67L.gif)
答金勋(子元)
学不贵博。贵知要也。故四书,三经。圣人所以表章也。小学,近思录。又朱子所以为四书之始终。皆不可阙也。读之虽有次序。而小学,近思及七书。循环熟读。然后可以知要。固是吾辈终身事业。而不可拣别也。未知如何。
答李堉(伯厚)
先师老洲先生尝曰。科举取人之法。本领已失。固不足论其得失。而国家尤重此法。用人。只有此一路。故
肃斋集卷之十八 第 36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68H.gif)
答刘镕
父在之日。母亡已久。宁可以父亡而变之乎。此是庾蔚之说。见于丧礼备要齐衰杖期章。又曰。凡服。皆以始制为断。据此。母先亡而三年之内父又卒。则仍服母以期。据此以下。沙溪先生说也。然陶庵先生答人问。人有父母同日死者之礼曰。虽数时之顷。终是母死于父在之时。惟当一依礼律而已。谁敢斟酌通变于其间耶。(陶庵说至此)然则不必谓母亡已久。又不必言三年之内也。虽母死于朝。父死于日中。亦当依父在母丧之礼也无疑矣。父丧在于母丧未葬之前。则仍
肃斋集卷之十八 第 36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68L.gif)
答崔祚膺
不面而书。古道也。而秀才能行之。于此可见。乐善好义。加于人几层。但所施非其人。为可愧耳。第审侍彩增欢。攻业专笃。是所耸闻。多小见论。求助之意至矣。尤系赞喜。愚之承教于先师者。只是人生斯世。非学问。无以为人一言而已。乃栗谷先生击蒙要诀开卷第一义也。然而朱子尝举张南轩为己者无所为而为之语。以为语意深切。然则为名与为利。清浊虽不同。其为利心则一也。(程子语。)为学之初。先办得此段。然后为字。方有基址。秀才须将古之学者为己一章。深加体认焉。论语二十篇。为己二字。可以蔽之矣。愚之从游于有道之门。不为不久。而行之不力。老矣无闻。每切穷庐之悲叹。则曷足以副委书远问之意哉。
肃斋集卷之十八 第 36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69H.gif)
答崔祚膺
昔重峰赵先生。自幼嗜学。每激昂面自诵曰。天生男子。岂偶然哉。愚于少时。甚有默契于赵先生之言。至于今。不敢忘乎心。而因循汩没。不克遂其初心。今焉老而无闻。恐难免为圣人所谓贼。深愧无以副秀才所期望也。异端之害吾道者。非特杨墨老佛而已。先贤云流俗之害。甚于异端。此孟子所以深恶乡原也。许白云所以独不教人科举之文者也。栗谷虽云科业理学。并行不悖。此见要诀处世章。而吾未见从事于科业者之不至于妨工夺志也。惟当以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为意。然后始可以实心从事于古人为己之学也。
答安教翼
梅山先生。答贱身书曰。所谓三父八母之说。原于胡元典章。而载诸家礼图。图非出于朱子者也。父母之
肃斋集卷之十八 第 36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69L.gif)
家礼增解。亦多不可从者。如祖先亡父后亡。不承祖重之说及冠礼章末附以单加仪者。皆当删定。馀外合商量者不少。读此书者。不可不知。须更加考證焉。追成神主仪节。梅山先生答人问答多矣。愚亦与人往复者不少。而未尝留草。故今无存者。姑未细报。告词。亦不得搆送。而家礼增解所谓不必往拜于墓所者。正与先师说。相合矣。
父之继母党。本非亲属。焉有姊妹之可称乎。内外兄弟子女。议婚则恐不可。而异姓再从之子女为婚。有尤庵定论矣。鄙家则庶弟娶我内舅之庶女。则吾外
肃斋集卷之十八 第 37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70H.gif)
后妻之于夫之前妻父母。非其族也。而属称与服丧。无异己之父母云者。虽有遐土陋俗。而来谕所斥以悖理乱族之大者。诚然矣。儿时在京。闻闾巷常人家。亦有是例。每笑其无伦无义矣。今又闻此。不觉失笑。然不可不痛喻而亟改也。
诸姑尊姑之夫。必曰某姓姑夫。某姑尊姑夫。此非属称乎。小学实明伦三十三章可考矣。仍叔之说。愚所未闻。近来俗例。则作书于姑夫。称以叔主。自称以妇侄。而姑夫之于妇侄。自称以姻记。或姻末。愚亦未免从俗矣。
兄妻为兄嫂。弟妻为弟妇。而俗例称弟之妻。亦谓以嫂。似乎不合。而人皆通行。愚亦未免从俗。然恐无大害于义也。称嫂与称叔母之俚音嫌同。则称叔母以几位母如例。而使之不混。可也。未知如何。
承重孙受吊位次。在诸父之右而少退恐好。丧礼备要正至朔日家众叙立之图。似可旁照。而参酌处之。未知如何。
肃斋集卷之十八 第 37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70L.gif)
父妾之有子者为庶母。始有服。服则缌麻。焉得如继母之如母者。比而同之乎。庶母若当夕而御于父。摄女君之事。则待之当稍加敬。然恐不可行拜辞拜谒之礼。如事母也。
父死丧中。子代服之节。诸贤之说多矣。而陶庵以为后丧成服之日。仍即为祖制服。在练后。亦如之。当以此为正。家礼增解。依云坪说以为不可代服。此则不可从也。受服时。当告于两代几筵。告词在下。
维岁次干支某月干支朔某日干支。孤子某。敢昭告于显考某官府君。某罪逆深重。先祖考某官府君祥事未毕。显考弃不肖。以丧不可一日无主之义。谨依礼家定论。将自今日。代服练制。以终丧期。敢告。(右告考位。)
维岁次云云。孤孙某。敢昭告于显祖考某官府君。某罪逆深重。显祖考祥事未毕。先考某官府君弃不肖。以丧不可一日无主之义。谨依礼家定论。将自今日代服练制。以终丧期。敢告。(右告祖位。)
答燕歧台岳祠栗村朴公追配禀目
肃斋集卷之十八 第 37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71H.gif)
答连山儒生宋启馥禀状
文安公有功于斯文如是。而尚阙一区俎豆者。恐是儒家所未遑也。且平章洞建祠。亦合于事宜。而佥议归一。则其在后学尊慕之地。有不敢异议。然而玆事体重。幸望更加详禀于主张斯文之处以诀之焉。顾以千万不似。无足比数于士子。而平生拙规。本不欲干涉于此等事者。久矣。重违勤意。敢暴鄙私。惟在佥座谅处之如何耳。
答岭南儒生沈休泽禀目
伏惟晚炎。佥起居匀福。瞻溯区区。朴雅千里委顾。感与愧并。不安极矣。今此。尤庵老先生影帧移模。奉安
肃斋集卷之十八 第 37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71L.gif)
答鸿山三学宫斋会儒生
肃斋集卷之十八 第 37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72H.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