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x 页
肃斋集卷之十七
书
书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4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40H.gif)
尊堂周巾隔日。仰想佥庆祝之诚。喜惧之情。倍切于前。第举国缟素。八路遏密之时。恐无以设宴饰喜。舞彩献寿。是为欠也。且贵宅之贫。其异乎朱夫子之灶陉不炀者几希。则办甘脆陈壶觞之节。安得为朱夫子之所不能为耶。惟作善降祥。厚德天报。是为献贺之大者也。大全寿母诗。皆可考也。伯氏。竭力耕田。恭为子职。如舜而已矣。季氏。着力读书。立身扬名。亦当如孔子所教而已矣。此其为尊亲养亲之至。而超出乎流俗者也。敢以是奉勖而献庆焉。
与赵镇鹤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汪汾头注曰。自鸡鸣时便起。而孳孳尽一日而言之耳。非只谓鸡鸣时孳孳也。又曰。鸡鸣而起云者。只是极言其才醒来。即从事于此。以见其自朝至暮。无刻不从事于此也。与夜气平朝之气。话头绝不相关。愚于此说。甚有契焉。以小纸录。付于本章矣。虽高明已见之昭陵。而又于此书。告幸望俯谅。须勿以不新奇为欠焉。又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4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40L.gif)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4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41H.gif)
与赵镇鹤
中庸。果能有朱先生所谓恍然得其要领者否。虽以朱先生。盖费许多年沈潜反复之功而后。能致于此。则其在后学。安得遽然说得此说耶。所以吴德溪读了几万遍。思了几许遍。而始有所云尔已矣者也。千万勉旃。切仰切仰。二程外书曰。明道闻司马温公解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4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41L.gif)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4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42H.gif)
伊川先生。甚爱表记君子庄敬日彊。安肆日偷之语。此一段。虽在于小学广敬身篇。而近思录之不入。亦其可惜。大全答时子云书曰。向编近思录。欲入数段说科举坏人心术处。而伯恭不肯云云。语类又以横渠语一故神两故化。为说得极好。须当仔细看。因曰近思录所载。与本书不同。当时缘伯恭不肯全载。故后来不曾与他添得云云。大全附录年谱。编近思录条曰。先生守临漳时。添入数条。刊之于学数条。未知为何说。而其前未及编入者。恐不得没数添补也。若以此低看近思录。而谓不足观者。是为朱门之叛卒也。我 朝静庵先生之尊此书。岂无以也。向者仰告侯无可与申颜为友事及谢氏引侯申之语。恐当编入于小学广明伦实明伦等篇。而见漏者极可恨。语类陈安卿问小学实明伦篇。何以无朋友一条。曰当时是众编类来。偶无此尔。而今见小学训义总目。实明伦条。李氏以包孝肃公尹京时一章。为实朋友之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4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42L.gif)
每念左右饿乏劳苦之状。不胜伤恻。然第有所仰勉者。朱夫子不云乎。穷须是忍。忍到熟处。自无戚戚之念。又曰。贫者士之常。惟无易其操则甚善。此二语。在前往复于襟溪李丈时。李丈以此勉之。俱见于节要者也。愚至今不敢忘也。退溪先生尝叹曰。古人因困穷而学益进。今人因困穷而志遂媮。又曰。苟志之诚笃。一穷字岂能夺之。栗谷先生曰。居家贫窭所困。失其所守者多矣。学者正当于此处用功。击蒙要诀居家章第九条。当详考。尤庵答申曼倩书曰。朝不食夕不食。不胜相念。然不死则幸矣。只祝舍置他事。力于穑事。以为收杀前头之策。如何。晦翁以力田自给。为养浩气之一事。诚以不能力田。则救死之际。不能无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4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43H.gif)
与赵镇鹤
今番枉临。幸得详考中和旧说诸条。而犹有所未尽者。姑俟徐徐推寻。而亦不可不汲汲讲究。老洲先生尝曰。从古学问之差。皆由于性字之误认也。又曰。从古经之不正。邪慝之并作。皆由于大本之不明也。世儒之性命二字。推而置诸不可知不必究之地者。吁亦殆矣。幸望深以此事为戒。大段着力于致知工夫。千万千万。程子不云乎。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朱夫子一生论学。皆本于此两言矣。寒泉尝曰。世衰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4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43L.gif)
好学论。见于论语集注者。与近思录第二卷第三章。小有异同。而执事所疑上下一段语。似架叠者。退溪先生已有所论。见于近思录释疑。而本集姑未及考矣。退溪先生曰。盖其本也真而静。与其未发也。五性具焉者。固非两截事。但其为说。则实作两重说了。第一番。只指本然之性。不杂人伪。湛然渊妙处说。故曰其本也真而静。第二番。再就前所谓静处。说破所谓真字之名目。故曰其未发也。五性具焉云云。非因此而有彼也。故朱子与蔡元定论此云。伊川文字如此多头项。又谓之叠说是也。(按蔡元定之定字。似是思字之误。更考焉。)
语类问性上如何说凿。曰。性固不可凿。但人不循此理。任意妄作。夫伤乎他耳。凿与孟子所谓凿。一般。故孟子只说养其性。养谓顺之而不害也。愚按性非别件物事。只是一个道理之在我者耳。人之言不顺理者。即害乎性者也。事不顺理者。亦害乎性者也。静而不能涵养。则即害乎性。动而不能省察。则亦害乎性。事物而理。与吾心生理。理无彼此内外之异焉。理无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4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44H.gif)
与赵镇鹤
朝晡号霣之馀。不可不读礼。曲礼所谓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是也。家礼增解居丧杂仪。可考。读礼之暇。又不可不读书。如论语则农岩所读也。中庸则遂庵所读也。讲礼读经。俱不可废。然襄礼前。则讲礼为主。如何。经则论语为好。而不可修好音声。只是翻阅考检。暗暗念诵。似无妨矣。兄弟有知不知。则受吊时同为受吊。亦不至大害。而讣告处则以令伯氏哀为主。恐好矣。讣告于丧人。则书以哀座前亦例也。
与赵镇鹤
近思录圣学辑要。间有寻绎之业耶。朱子非惟有大功于经传。其编成小学近思录两书者。实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此乃老洲吴先生雅言之见于杂识者也。又闻梅山洪先生之教。每以圣学辑要,击蒙要诀二书。谓吾东之小大学也。此皆天壤间有数文字也。秉德之外翁聿修斋所编读书要诀曰。击蒙要诀明白简要。甚切于初学。圣学辑要。体用该备。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4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44L.gif)
大全答何叔京书曰。若颜曾以下。须就视听言动容貌辞气上做工夫。盖人心无形。出入不定。须就规矩绳墨上守定。便自内外帖然。此日用工夫。至要约处。于此审之。则知内外未始相离。而所谓庄整齐肃者。正所以存其心也。又答陈明仲书曰。洪范五事。以思为主。然操存之渐。必自其可见者而为之法。则切近明白。而易以持守。故五事之次思最居后。夫子于四勿。不及思焉。盖欲学者。循其可见易守之法。以养其不可见不可系之心也。至于久而不懈。则表里如一。而私意无所容矣。退溪先生答金而精书曰。古人欲存无形影之心。必自其有形影可据守处。加工颜,曾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4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45H.gif)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4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45L.gif)
与赵镇鹤
读礼之暇。或有课程从事者否。古人于围城中。行冠子礼。陆秀夫日诵大学章句。劝讲于大洋中片木上。我东则同春堂宋先生。于 仁庙丙子金虏之入寇也。避兵于公州沙寒里。虽在流离窜伏之中。忌祀及参礼。未尝废阙。此与曾子之易箦。子路之结缨。同一意也。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欤。君子人也。朱子答连嵩卿书曰。易箦结缨。未须论优劣。但看古人谨于礼法。不以死生之变。易其所守如此。便使人有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不为之心。此是紧要处。秉德常所诵念者。玆敢奉闻。顾今危乱之世。天下事虽多。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者也。只宜自守吾身。以朝闻夕死。为第一义。未知如何。
与赵镇鹤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4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46H.gif)
练祥退行者。本丧日不可昧然。而尤庵曰。忌日。略设单献。祭而哭之而已。祝文则阙之。而只告不行练祥之由。南溪曰。依朔奠行礼时。当措辞。告以因丧不得行祥之意。近斋曰。前丧大祥退行一节。礼当告由于前丧几筵。而设馔单献。则后丧在殡不可行。但用告辞恐宜。以此三说。择而行之。似好矣。本祥日前期告由。则因上食可也。当日告由。则在焚香后无妨。告辞录于下方。参酌用之。如何。若以当日告由。则今月之月。改以日字。明日二字。改以今者二字。若不设馔。则当去明日讳辰以下十字。为宜耶。
维岁次干支。某月干支。某日干支。孝子某。敢昭告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4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46L.gif)
并有祖母丧父丧者。以服言则斩衰为重。以世言则祖母为重。尤翁尝以为当持祖母服。似然矣。此见近斋朴先生礼说六卷。可考。虽在父丧未毕之时。既常持祖母丧。则书疏往复。当称以哀孙。不可称以孤子。又非并有祖父母丧。则又不可称以孤哀孙也。若有以前丧问者。则当称以孤子。然又非并有父母丧。则亦不可称以孤哀子也。世俗以孤哀子。或以为永感下之称。虽非并有丧。而混称孤哀子。已是谬例之不可袭用者。而又只承重祖父丧及或只承重祖母丧者之混称孤哀孙者。尤涉无稽之甚者。不可不改之也。
前丧大祥。当在后丧卒哭祔祭之后。卜日行之可也。杂记说二条。载于丧礼备要小祥章注。并有祖母丧父丧者。亦当依此例。先辈说皆如是。
遂庵曰。并有丧而行大小祥。则当备礼无节略之义。据此追行大祥者。亦可备礼也。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4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47H.gif)
卜吉则难用古礼。只依先儒说。或丁或亥或辛。凡属柔日。皆可用。尤翁云或用历书宜祭祀日云云。
父丧中遭祖母丧者。前丧祥日变除之节。杂记有父之丧。如未没丧而母死。其除父之丧也。服其除服。卒事。反丧服注。除服谓祥祭之服。以示于前丧有终。此见丧礼备要大祥章注。据此则虽方持承重服。其行父之祥也。当服白笠白直领行事。恐宜然栎泉宋先生。祖母丧中。行父祥祭。以蔽阳子,白布纲巾,白布真领,白布带行事。先师梅山洪先生。尝以此为得礼之正。而可从矣。又有尤春说录于左。
同春曰。叠遭丧者。前丧祥日。似当以衰入哭。祥服承祭。讫。反后丧衰服。
尤庵曰。祥祭毕。奉神主入庙后。反服后丧之服。
出后人。为本生祖母丧。当服大功。而本服则期年也。虽于第十月朔易服。而期年内。当释去华盛之服。而白衣白带。以终期年之数。先菫多如是行之矣。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4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47L.gif)
秉德。近以咳嗽腹痛。气息凛缀。盖以初寒感触故也。而亡室祥期。只隔七日。俯仰悲伤。无以自聊。不得躬进面慰。而谨以渼湖集与赵寅哲,宪哲书录。呈其大槩。哀执事其恕谅焉。书疏。未葬不答。固是也。然尤翁于完南。朋友耳。而亦尝有破格往复。况于吾与哀之间也。久不得手字。此心不堪悲郁。略与报来。以慰此怀。如何。
令伯氏孝行。可谓根于天性。而又割指以进血。以保数日之无事者。尤庸钦叹。直欲为之作传。用俟太常氏采择。而愧无笔力。可堪不朽也。
与赵镇鹤
性即理也。理则尧舜。至于涂人。一也。孟子六上六。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章章下注。详考。此乃二程全书十九卷刘元承手编廿四卷。伊川杂录唐棣彦思编。合而一之者也。近思录一之卅八条四十条。亦可考。老洲曰。盖自孟子没后。千有馀年。无人识得性善之理。于是性恶善恶混三品之说竞起。皆坐不知性之为理。而认气为性也。于是。程子以性即理三字。发挥出来。以折诸子之非其下。又云天下之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4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48H.gif)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4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48L.gif)
与赵镇鹤
论语子路,子贡问管仲两章。桓与纠之行。第程子特以义理断之耳。如荀卿说及春秋公谷传。无得以考其得失矣。然吾夫子既不责管仲之死。而程朱说又如许。则只当信之而已。昔寒泉门人。有问孟之反。策马一节。无或近于有心之公。则先生答曰。孟之反策马。万一出于有心之公。圣人观人。观其所由。岂轻许其不伐耶。吾则信诸夫子。今于管仲之事桓。敢以此例例之曰。愚则信诸程朱。未知如何。至若召忽之为匹夫之谅。朱子于或问。亦已明言之。则无容更为他说。然而其下又曰。后之君子。有不幸而处此者。苟自度其无管仲之才。是殆不若为召忽之不失其正也。又曰。夫子特以忽之功无足称。而其死不为过仲之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4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49H.gif)
与赵镇鹤
退溪先生答赵月川书曰。暮年方窥古人之绪馀。顾心力俱弊。无望于分寸之功。盖知年富力强者。不可不思勉也。如足下常以如仆老而无及者为戒。则日进矣。此在先生五十岁时书也。如贱子者。今已六十八矣。愚騃如一。尚何学之云乎。朱夫子暮年。答蔡季通书曰。精神日耗。血气日衰。旧学荒芜。有退无进。恐邃没没无闻而死耳。此是西山谪舂陵后书也。则先生为六十八岁矣。朱子尚云如此。则如贱子者。尤何足道哉。其为无闻之鬼也必矣。悲叹奈何。高明及时勉励不虚作世人。千万千万。又见语类。有言贫困不得专意问学者。先生曰。不干事。世间。岂有无事底人。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4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49L.gif)
与赵镇鹤
近考中庸首章下。陈新安云。一章大旨。独有本原。有工夫。有功用。始知汪订所载许白云,蔡虚斋,史氏伯璿说。皆因此意而推演说。夫盖性也。通人与物。言本然之义理也。此乃陈氏所谓本原也。戒慎恐惧慎独六字。是当然之工夫也。天地位万物育。岂非自然之功用乎。细绎章句或问。可以知此言之不可易也。但陈新安所谓未发之中。除中庸外。他因罕见云云。罕字恐当作未字。雍也廿七章小注。辅氏谓未发二字。始出于子思。此言为是。今晓偶因考阅至此矣。
圣贤千言万语。夫孰非垂世立教之片片赤心。而不我欺也。要其归。只欲使人。遏人欲存天理也。语类答周舜弼天理人欲同行异情之问者。甚好。玆敢节略。录于左方。其独示直就吾身上理欲几微之际。密察而致功者。可见吃紧为人之意。而至若所云簇合零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5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50H.gif)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5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50L.gif)
与赵镇鹤
老峰闵公之伯氏大司宪公。以半百乾柿送尤翁。答书云。曾闻栗谷先生。以乾石鱼数个。挟入简封。以投龟峰之菜畦。每叹先贤风义。物益薄而情益厚。非后世之所及也。不料于公瑞。亲逢之矣。此事又有退陶已行者。退溪集与赵士敬,李仁仲,琴闻远书曰。有馈乾鱼。敢以浼呈。一破食淡之戒。何如。贱身敢效诸先生事。有馈乾鱼者。大一小五付呈。幸领纳焉。
与赵镇鹤
朱先生与黄勉斋书曰。所谓艰窘之状。令人惕然。自困涸辙。无力相赒。深负愧叹也。然于此患难之际。正当有以自处。不至大段为彼所动。乃见学力。不然。即与世俗戚戚于贫贱者。何以异耶。又曰。古之禅宿。有虑其学之无传。而至于感泣流涕者。不意今乃亲见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5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51H.gif)
一生尤悔甚多般。七耋虽衰敢自宽。片片赤心先圣说。中宵独坐屡回看。老洲先生与人书曰。每夜静境虚。明烛在前。展卷讽读。想得来圣贤片片赤心说与人。要使此个道理不坠地。奈无毫分承当。不觉怃然自失也。先师与门弟子相对。未尝不申复于此等说。愚虽习闻此教。而亦不能率。只自愧叹。偶成二绝曰。生如寄也死如归。但愿生前不作非。耻过何如闻过喜。每宵兢兢畏天威。山雷大象显。是我顶门针。每愧蹉过处。未能内省深。幸斤正焉。
与赵镇鹤
日昨枉临幸矣。而一宿之间。焉能尽所怀之万一耶。拜别后。怅仰倍甚于未拜时。小雅之湿桑。郑风之缁衣。唐风有杕之杜。自昨夜至今朝。为尊座讽咏。而深玩之已矣。即辰。经候更何如。晓烛下看孟子牛山章及离娄下二十章章下圈注。天理之所以常存。人心之所以不死一段。及纸头付签。仍成一绝。死生祸福付之天。案上尘编是我年。一息尚存其敢懈。面前明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5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51L.gif)
答沈宜丰(致大)
承谕以甘旨有阙。药饵难备。以韩退之送穷。杨子云逐贫。为无怪。此恐贤者之识见。犹有所未逮也。贫穷岂可逐送乎。此皆见讥于君子。而贤之引喻也过矣。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贫而无谄可也。未若贫而乐也。穷须是忍。忍到熟处。自无戚戚之念矣。贫者士之常。惟无易其操。则甚善。孔子,朱子之训。昭如日星。以诏万世。彼韩,杨之说。何足道哉。昔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孔子教之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王近思问。颜子在陋巷。而颜路甘旨有阙。则人予不能无忧。朱子答之曰。此重则彼自轻。别无方法。别无意思也。我东退溪栗谷。以至陶庵诸先生。皆有所发明。而小学所载。江革王延诸人事亲之节。皆可为吾辈所当法也。栗谷先生。每念王延事。而感叹流涕。贤者须于此等处。深加体认。可也。不可以文人杂说。乱其知见也。
与沈宜丰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5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52H.gif)
答沈宜丰
先师梅山洪先生与人书曰。从古儒者。未曾以侍汤而废学。展书于药炉茶铛之侧。幸体斯义。慥慥施力。莫或以形神俱弊。而倚阁程课。今亦以此奉闻。而老洲吴先生。亦尝云尔。则此学之不可须臾离。可知也。宋帝之泊舟崖山。亡在呼吸。而陆秀夫犹书大学章句。日与劝讲。诚以流离颠沛之际。人不知亲上死长之道。则不能一朝居也。尹谷之在围城中。死在顷刻。而犹为二子。行冠礼。以此观之。古人之尊经敦礼。果何如也。然侍汤中。则容或有参酌处中者矣。
答沈宜丰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5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52L.gif)
黄朽浅曰。世俗于妻父曰聘君。或聘父。夫聘君。徵君也。错认朱子谓妇翁为聘君。虽识者。亦多冒用。固可笑也。若聘父。则尤无据云云。沙溪答书是之矣。论语雍也廿四宰我问章小注。人多错看。故以妇翁为聘君。而来书中聘祖之称。又是大碍眼处。故玆考礼疑类辑。奉报。
小学篇题。引中庸首章。尤庵先生答人问曰。初学虽未遽知天命性道之奥。而须知此等名目。然后可以渐向这里去。朱先生于近思录首言太极图说。而东莱先生论其意者。正如此矣。(尤庵说止此。)又朱子答吕东莱书论仁说曰。窃意此等名义。古人之教自小学之时。已有白直分明训说。而其学者亦晓然知得如此名字。但是如此道理。不可不着实践履。所以圣门学者。皆以求仁为务。盖皆已略晓其名义。而求实造其地位也。若似今人茫然理会不得。则其所汲汲以求者。乃其平生所不识之物。复何所向望爱说。而知所以用其力耶。今日之言。有所不得已者。但剔得名义稍分界分脉络有条理。免得学者胡乱揣摸。唤东作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5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53H.gif)
中庸首章或问。论中和位育之义曰。此万化之本原。一心之妙用。圣神之能事。学问之极功。固有非始学所当议者。然射者之的。行者之归。亦学者立志之初所当知也。昔中洲李公。自幼志气不常。读中庸首章。不觉蹈舞曰。吾亦何以致中和而见位育乎。仍喜不自胜云云。此与朱夫子十数岁时。读孟子言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以为圣人。亦易做云者。无异。幼时须有如此意思。然后乃有所可望。未知如何。又退溪集答李宏仲曰。近得曹南冥书云。近见学者。手不知洒扫之节。而口谈天理。计欲盗名而用以欺人。反为人所中伤。而害及他人。岂非先生长者无以诃止之故耶。请十分抑规之。此说虽有病。吾辈于此。不可不痛自警饬云云。李先生此训。甚有警于后生口耳之学。故玆又录送。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此是朱子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5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53L.gif)
游氏所云。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则曰中庸。此甚明白无可疑。而君乃尚未解得者。何也。程子曰。若一事上。穷不得。且别穷一事。语类问此与中庸弗得弗措。相发明否。朱子曰。看来有别样底。若不得弗措。一向思量这个少间。便会担阁了云云。须于此从事焉。夔孙录上条。道夫录同看。如何。
答沈宜丰
铭旌书别号。向与渭阳善濂斋。有所商确。而来示如此。玆别纸供对。家礼立铭旌注曰。无官。即其随生时所称。增解曰。按备要题主条。曰生时所称。如处士秀才之类。此亦恐当以一例看。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5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54H.gif)
尤庵曰。神主之题。既以别号。则铭旌尤无可问矣。神主称别号。载于二程全书。有曰。属谓高曾祖考。称谓官或称行。号是别号。行如元二刘九之类。生时以别号见称。则铭旌书以别号。题主亦当如之。先贤说。历历可考。
祔祭。必使继祖之宗子。主之。南溪说。是也。宗子过其家葬礼后行之。可也。四礼便览。有告词。
与沈宜丰
礼曰。非时见乎母也。不入中门。此为礼之大防也。昔我尤庵先生。丁睡翁公忧。守庐荩制。朝夕炊爨。亦令男仆为之。三年不见夫人。虽蔬菜。来自夫人。则辄却不食。时年二十二岁矣。大抵人子居丧之礼。惟内外之别尤重。幸哀侍。钦念哉。警戒哉。若于此失之。馀无足观。可不惧哉。所询出继者。于本生父之所后及本生。皆降一等。则本生父之父。岂不为出继者之生祖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5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54L.gif)
与沈宜丰
经一章章句。以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三纲领。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八条目。条目。为纲领之条目。则修身以上五者。是明明德之条目。齐家以下。是新民之条目也。而欲求止至善之条目。则当以何者为言耶。既无条目之可言。则止至善。安得为纲领耶。止至善之为纲领也。其义何居。大学或问论明德处。气之正偏通塞。以人与物大分而言者也。气之清浊美恶。以人之智愚贤不肖所以然而言也。盖人虽得正通之气。而明德之不能免于有时而昏者。何也。于此思之。则可知清浊美恶之专主人说。而不可恃其正通之气异于禽兽而懈于用力也。小学立教一章末集解。可考矣。栗谷圣学辑要统说章末臣按条曰。天命之性。明德之所具也。以此参看亦好。盖偏正通塞也。清浊美恶也。皆以气质言矣。章句所谓虚灵不昧也。或问所谓虚灵通彻也。皆以心言也。气质气之末也。心则气之本也。心与气质。一气。而特有本末之殊。若不能辨别气之本末而槩以心为气质者。误矣。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5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55H.gif)
近斋曰。丧中。读丧祭二礼之外。他经书。亦当读之。盖不欲以哀而废学也。又曰。礼记兼仪礼读之。无所不可。然以古人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之意。观之。则如士冠礼,婚,燕射饮等篇。似非其时云云。又曰。乐记。无异乐章。决不可读。又曰。至于四书中引诗处。不必废。只低声读过无妨。老洲曰。哀苦淡泊之中。无忧患外挠之妨夺。可以专意诵读。然读书。莫如以课程从事。譬如吃饭。一月三十日。日吃二盂饭。二盂饭虽少。不息之效。自然荣卫充润。务剧读而不用课程。如一吃数斗饭。而经日不食也。数斗虽多。不足以救馀日之馁也。须取一般经书。量力立课。非甚病。无遽废撤。而勿求近效。靠实认究。持之三数年。自有奇功之收也。盖朱子尝曰。居丧。初无不得读书之文故也。又以贪多务得为戒。见于语类读书法者。可考。又答陈明仲书曰。读书遗忘。士友之通患。无药可医。只有少读深思。令其意味浃洽。当稍见功耳。今哀之欲致力于朱子大全。岂不诚好消息。而须以课程从事。勿令贪多务得之意。胜其循序有常之法。千万切仰。四书章句集注。是朱夫子平生精力所在。而为万世标的也。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5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55L.gif)
答沈宜丰
中庸十七章与十九章。义例不同。而十七章之大孝二字。为一章之纲领。亦如十九章之达孝。而十九章。则结之以孝之至也。十七章。结之以大德必受命者。亦所以结之也。先儒云舜之孝所以为大者。德为圣人而父母得为圣人之亲。尊为天子。而父母得为天子之亲。富有四海之内。而父母得享天下之享。宗庙飨之。子孙保之。而父母之祀及于无穷。起于侧微。而终能显其父母如此。可谓孝之至大者也。章首称舜之大孝。下五句言其所以大者。又曰。此章是从庸行之常。看道之费处。章末须归到孝上。若但发德之得天。脱却孝字。亦非中庸大旨。此两说。皆见于汪订中庸矣。今新安陈氏说之载于小注者。亦可参看。然此特言舜之孝之功用耳。若言舜之所以为大孝者。则当于孟子万章上诸章及离娄上篇末章。求之矣。且德为圣人。是其本也。其外位禄名寿。皆自然而然者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5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56H.gif)
与沈宜丰
费隐之为体用。与首章中和之为体用。不同云者。来喻诚然矣。语类可考。本章甘节录曰。君子之道。费而隐。和亦有费有隐。不当以中为隐以和为费。汪订头注曰。费之所以然者为隐。隐即寓于费之中。而非别有所谓隐。与未发已发各为一时者。不同。故曰不可以中为隐以和为费。汪氏此语。恐得之矣。以此推之。第三节下小注胡云峰。以率性之道为费。固是也。而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5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56L.gif)
朱子于中庸章句序曰。沉潜反复。盖亦有年云云。于大学经一章章句末曰。熟读详味。久当见之。又语类论读书法。许多说归宿处。只是仔细读书。从古以来。读书者多。而其不得力也。皆由于不能仔细也。先须熟读。继以精思。必用朱子所谓死工夫。然后可以有得。而不负圣贤之教矣。哀须勉旃。
与沈宜丰
家礼增解。小祥设馔图。左饭右羹。与丧礼备要,四礼便览。不同。而鄙家则只从备要,便览右饭左羹。不敢猝变者。以虞后始用祭礼故也。未知如何。
小祥前一日。上食殷奠之非。已有先儒明训矣。虽有时俗谤言。恐不可违礼也。小祥后设馔待客。亦谓不可。则况于练祥前日耶。程子告周恭叔之言。见于近思录。(六卷十五条。)是为吾辈法此。则无容多疑。练日受吊。曾见梅山先师。议于老洲先师而行之。老洲先生曰。礼义由贤者出。正谓是也。又于大祥之用白布网巾。亟称其断然行之。而合于礼矣。
妇人服。家礼则大袖长裙。无负版,辟领,衰及绖,带,杖。而备要谓当以礼经为正。然近世。或有用大袖长裙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5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57H.gif)
答沈宜丰
葬不立主。追后告由。有屏溪说。在续礼疑类辑者。太涉冗长。玆以愚意。录于下方。参酌用之。似好。
前期。告由于几筵曰。将以明日。追成神主。敢告。(因上食)维岁次云云。孝子某。敢昭告于显考某官府君。葬不立主。礼有未遑。今依先儒之论。玆敢追成神主。伏惟尊灵。是凭是依。谨因朔奠。用伸虔告谨告。更加商量焉。
练后。虽止朝夕哭。不可昧然于晨昏。故退溪先生以展拜几筵为教。然而三年内。有常侍之义。朝夕哭既不拜。则练后。何独行拜礼乎。尤庵先生之以为可从者。恐不可遽从。而农岩,陶庵二先生之言。似合情礼矣。且几筵。是象生之所。则除夕正朝之哭。恐情礼禁不得矣。拜礼则无可据。不敢为说。既练无时哭。载丧服传。此亦考诸增解。如何。
答沈宜丰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5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57L.gif)
答沈宜礼
示喻家务。与课业相妨。此固人人之通患。而其不曰待有暇而读书。则无读书之时乎。苟能诚心好学。则事务虽烦。自不妨于随隙佔毕。千万勉旃。毋负初心焉。悠悠岁月。岂肯待人。正宜惕然也。所询礼疑。适见近斋集答梅山先生书。可据以傍照。玆录送。谅之如何。君之无言忠信上工夫。只于君之不能勤学。可知矣。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注曰。忠信。本也。又主忠信注曰。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为恶则易。为善则难。君须念念勿忘于主忠信三字。如何如何。
问本生父与所后母之讣。一时并至云云。本生所后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5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58H.gif)
答沈宜丰
邹传。果开读否。是书也开卷第一义。义利之分也。士生叔季。须多读孟朱书。先辈之深戒也。凶年。事育之艰。固不可免。而其不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乎。然则读书然后可以不失其恒心。岂可一日而舍之哉。假使饿死冻死。属纩之前。此志不容少懈。圣人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七字。常常铭心刻骨。念释在玆。如何。君之从我游。今几年矣。学业犹夫前也。言行犹夫前也。今年犹是去年人。今日犹是昨日人。少无就将之意。何也。士别三日。刮目相对。而吾于贤者。未尝有刮目之日。无乃君实日进于默默加工之中。而愚之未及知耶。须深思其所以然而言之于我。如何如何。孟子告子篇。无名之指一章。亦可警发也。此则朱先生言之矣。君其猛省焉。
答沈宜丰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5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58L.gif)
答沈宜丰
近世湖洛诸儒之辨。条件纠纷。而其大纲有三。人物性曰同曰异。心体曰本善。曰有善恶。明德曰有分数。曰无分数。主性同者。从中庸天命之性章句。而曰物亦禀五常。而局于气质。故不能全其性。主性异者。从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5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59H.gif)
朱子论程子所说才字以为正。张子所谓气质之性。而其释才字。则曰人之能。曰发于性。是其以气质之性。就发后言之者明矣。或问于栗谷曰。朱子曰情有善恶。性则全善。然则气质之性。亦无有不善者乎。答曰。气质之性。固有善恶之不同矣。但此所谓性专指未发而言。人虽至恶者。未发之时。固无不善。才发便有善恶。其恶者。由于气禀物欲之拘蔽。而非性之本体也。故曰性则全善。据此则栗翁之意。亦可知矣。南塘则欲就未发上。以单指者。为本然之性。兼指者。为气质之性。而乃曰单指兼指者。只在一处。则是真荀,杨之见矣。
肃斋集卷之十七 第 35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59L.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