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x 页
肃斋集卷之十六
书
书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1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15H.gif)
陶庵先生尝曰。论语二十篇。只是为己二字蔽得了。又曰。世衰道微。正宜多读孟朱书。又曰。小学为始。近思录为终。先师吴文元公先生。又曰。朱子非惟有大功于经传。其编成小学,近思录两书者。实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愚则又窃谓栗谷先生圣学辑要,击蒙要诀二书。即吾东之大小学。而朱子后儒家著述。未有可以伦比。真是天壤间有数文字。当为小学,近思录之阶梯。同其继开之功也。幸于此。实下百千之功。终了此一大事。千万千万。
答金基勉
大学正心章。有所云云。老洲读书随记。辨圃阴说处。有曰。经文自有所。至不得其正。作一串说病看云云。则有所与不得其正。不必分而二之。更详之。为仰。
金圃阴有所之义。先辈多从之。而或问,语类及大全。多有不合。故不敢从圃阴说。来喻正与鄙之所闻。不异矣。老洲答人书甚好。而姑未及录呈。
传五章五知字。愚尝以一个义看矣。然知觉之知。与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1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15L.gif)
农岩智与知觉之辨。愚尝以农岩说。为不可易矣。以农岩说为非者。非但南塘也。寒水斋,厚斋诸贤之论。皆如是矣。大全答潘谦之第一书。是为农翁所主。此是朱子晚年定论也。尤庵大全劄疑。亦曰。恐是晚年所定。当以此为正。近见金参判迈淳氏劄疑问目标补。有曰。知觉与智。合有分别之说。始见于农岩杂识后。与闵公以升。屡牍辨论。而折衷考信。实据此书。或疑朱子之以知觉言智。前后非一。不可单据此书。而尽废诸说也。同时儒林诸公。多立说相难。今以此段劄疑观之。尤翁议论已在农岩之先。而见行劄疑中删去不载。未详其由。尤庵劄疑。农岩问目。姑皆不得录呈。而大全卷之五十五第一板。有潘书而节要十四卷。亦载之矣。
答金基勉
吾辈究竟法。只是穷理修身事。而专藉于读书。书乃小学,近思及四书,三经,朱子大全而已。我东栗谷。是朱子之适传也。须于辑要,要诀二者。尽心从事。千万切仰切仰。天下无上好事。莫如学问。人间无上至乐。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1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16H.gif)
答金基勉
书题所谓无古今之异。集解谓即朱子蒐辑。以成此书者。是也。大学或问论小学处。有曰。古法之宜于今者。亦既辑而成书云云。正与此互相发。
题辞培根达枝。分属于小大学陈氏说也。曾承我梅山先师。从陈氏说。近见退溪经筵说。亦然矣。
明父子之亲十四章。毋上于面。面是父之面也。增注所引。凡视上于面之面。亦非指己之面也。未知如何。十五章不能读不能饮云云。沙溪辨疑谓此非谓不读不饮也。谓其心有所不忍者云耳。
十六章毋敢视父母所爱云云。陈氏所谓不敢以私爱。违父母之情。即其父母所爱衣服饮食。比私爱优厚。执事亦以此意推之。则可知矣。何足疑哉。
三十五章君亲临之云云。来喻董氏注。未及考。然易曰。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以此解之。似好矣。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1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16L.gif)
明夫妇之分。日月以告君。古礼也。何可以今日之无制。而疑于古耶。
敬身篇明衣服之制三意注。緅绛色。三年之丧。以饰练服。朱子语类辅广录云。便是不可晓。
稽古篇明伦二章云云。此章虽以孟子本文本注观之。终未能瞭然矣。来喻体注。是在何书。愚未尝见。不敢为说。幸因后便示之焉。
答金基勉
中庸未发系是深奥之义。而朱子章句或问及大全语类。已尽之矣。众人无未发固也。而若以原头而言。则亦不可谓之无也。此非卒乍间可尽说者也。但来书所谓未发。只是性也云云。恐与章句未发则性也之意。小不同。金厚斋录尤庵先生语曰。寂然不动之中。万理具备。今谓寂然不动时。可见性之本体则可。若只把寂然不动做性看。大段有病云云。此实本于朱子矣。大全与湖南诸公书云。喜怒哀乐之未发。即是此心寂然不动之体。而天命之性。本体具焉。然则未发已发。只以心之动静而言也。不可便以未发谓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1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17H.gif)
答金基勉
孟子求放心章。则先贤如栎泉,閒静堂兄弟及我梅山先师。皆从任鹿门说。即语类贺孙㽦所录。是晚年定论云云。又曰。集注未及改云云。閒静堂集三册五之三十三板仁人心章以下。亦可考小注双峰所引勉斋说。鹿门谓明白有味。未能尽记鹿门说矣。而又谓退溪,栗谷二先生。皆于语类定论。恐未及照勘云。盖集注则求放心为学问之本。语类则学问皆所以求放心。盖求放心。即求仁也。愚尝以此书。质于梅山先生。答以当从后。又问于大隐丈。则曰安知集注之不为定论耶云云。终不以宋,任两先贤说。为可从矣。恨未及就正于老洲在世之日。何敢折衷于其间耶。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1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17L.gif)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1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18H.gif)
承喻以家务废工课。此正朱子所谓门内细琐。不得不关心者。然自古圣贤。未尝以是废学者。幸望以张子西铭所谓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及孟子所谓劳苦饿乏中。增益其所不能。为法。益加动心忍性底工夫。以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为终身恪守之八字符。如何如何。鳌谷丈。是我老洲先生之高弟。梅山先生之肖子也。在贱身。又为潘叔度之吕东莱。申颜之侯无可。而有疑必问。有事必议。情同骨肉。事同一家者。三十馀年。今遽失之伥伥踽踽。靡所依泊。将何以了此残生耶。悲哉悲哉。恸矣恸矣。况师门后事。如山压头。亦将何以区处耶。文稿之未尽蒐辑者尚多。虽已编次者。亦未有头绪。则删定完粹之役。谁当任其责耶。惟在我同门诸贤之同心协力。期于有成而已。
答张宅镐
居本生忧者状式。愚则窃以为近斋遗式较好。而降字之加于期服上者。所以表其为本生也。此乃陶庵宅之状式。而陶庵则一用伯叔父母之例。恐甚严正。而末俗不知其不贰本之意。多有薄于所生之弊。故老洲先师。深以此为忧。所以答洪始兴书如彼也。然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1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18L.gif)
答张宅镐
中庸未发之中。是义理精微处。何敢妄言。然或问解得明白。似不必疑。而人见之。各自不同。何可汲汲归一乎。大全答林择之第二十书。有曰。不能谨独。则虽事物未至。固已纷纶胶扰。无复未发之时。尤庵先生据此。谓众人无未发。答徐彦章第四书第九条曰。未发。只是未应物时。虽市井贩夫厮役贱隶。亦不无此等时节。如何讳得。尤庵劄疑曰。先生尝言众人。无未发时。盖众人之心。常汩于欲而摇荡。故虽未应物时。亦不能寂然与此不同。此恐初年说。金台山丈云。按鹿门任氏曰。两说善观。则亦不相妨。盖众人无未发。然其外物未接。内欲未萌之际。或有瞥乍间寂然之时。亦无足怪也。但不能存而旋复失之。则不足谓之有也。此书诸条。皆是定论。似非初年说。又农岩集。亦多可證。今不能尽记。大全答吕子约书曰。须知上四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1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19H.gif)
愚于叔文。常所钦叹者有之矣。向于叔文之丧配也。问以再聘之迟速。故愚以不可于期年内议到之意。据备要小祥章按说以对之。而贤乃从之。此乃今世所难得也。凡期服期年内。尚不得嫁娶。况妻丧平。今人多以老亲在嗣续急。为辞。葬后。即为继娶。如之何其可也。时俗所行。辄以事势。不顾义理。而无难为之。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1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19L.gif)
答朴寅和(敬时○丁巳四月)
两度垂问。岂胜欣荷。况盈幅纚纚。无一非如不及犹恐失之至意。尤切钦叹。然朱夫子论学。每以口耳为戒。其于为己务实。辨别义利。毋自欺慎其独之义。未尝不三致意焉。幸望深加警省于此。以勉斋所谓真实心地。刻苦工夫两句语。为终身服行之资。毋招鹦鹉之讥焉。千万千万。间者。待履万卫。为学。不越乎事亲从兄应事接物之际。而天理人欲之辨。辨在毫发之间。可不兢兢致慎。而徒事言语文字为哉。须有实下工夫于日用上。然后始可为真个善读书人。未知如何。
答朴寅和(丁巳闰五月)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2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20H.gif)
答朴寅和(丁巳复月)
承示读小学。真是好消息。尝闻老洲吴先生之教曰。学者蹉过路头。多由于小学欠了工夫也。虽老大之后。将他明伦敬身。逐旋理会。逐旋践履。知与行。由是充拓向上去。庶不失圣贤门庭矣。又曰。践形尽伦。圣人之能事。而小学之明伦敬身。尽之矣。学焉而不以圣人自期则已矣。学问而不以小学为本。则亦伪而已矣。又曰。天资虽美。不肯志于圣人之道者。是亦自弃已矣。愚每诵味乎斯三言。学而未能也。盖此书是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2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20L.gif)
答朴寅和(戊午七月)
退溪先生云百练丝能白。千磨镜始明。幸佥贤勉旃勉旃。以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八字。为修身准则。早夜孜孜。卒副其发愿之初心。俾如我之老而无成者。有所奋发于未死之前。则圣人所谓后生可畏者。安知非足下昆弟耶。士虽以四书三经。为用工功程。而必先之以小学。终之以近思。然后路脉不差。千万勿泛。切望切望。修身大法。小学书备矣。义理精微。近思录详之。朱子之训。炳如日星。其可忽哉。
答朴寅和(己未)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2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21H.gif)
今将移奉于玄孙某之房。敢请神主出就要舆。
维岁次云云。玄孙某。敢昭告于显高祖考某官府君。显高祖妣某封某氏。宗子亲尽。某以长房。礼当主祀。而事多掣曳。未及迁奉。因循至此。今日神舆。无事远临。不胜感幸。将行改题之仪。谨以酒果。用伸虔告谨告。(入祠堂告词见下)
移安及改题在一日内。则移安时。不用酒果。不然则移安时。以酒果告由。一日不再祭礼也。
奉考妣位者。为最长房。则考妣位当先告。
维岁次云云。孝子某。敢昭告于显考云云。显妣云云。先高祖考云云。先高祖妣云云。今将迁奉于某之家。某以长房。今当改题祠版。入于祠堂。啜享于一室。原事揆情。幽明俱安矣。敢请显考显妣神主。移奉于东边。谨以酒果。用伸虔告谨告。(祧迁位入祠堂之前也。)
祧迁位改题礼毕。祝跪告曰。请入于祠堂。以曾孙某官。啜享于一室。
筑坛告辞(考妣墓合享时)
显考显妣封茔。相去咫尺。而每当祭时。逐位各设。不得使考妣尊灵。一处合享。诚为欠事。故欲就两墓间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2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21L.gif)
追成神主入庙之节
孝子某。今以追造神主。有事于显妣某封某氏。伏惟尊灵。降居神位。(右题主前告)
维岁次云云。孝子某。敢昭告于显妣某封某氏。葬不立主。礼固未遑。奄已积岁。益切痛伤。今依先儒之论。追成神主。伏惟尊灵。是凭是依。谨以酒果。用伸虔告谨告。(右题主后祝文。祖考妣则改痛伤。为怆伤。)
先设虚位(椅子用纸榜。)于厅事。(或正寝。)焚香。告曰云云。少退立再拜。酹茅。俛伏兴。少退再拜。参神(主人以下皆再拜。)斟酒再拜。(主人)主人进奉主。卧寘卓上。使善书者。盥手西向立。(或坐书。便于事。)先题陷中。次题粉面。题毕。奉置椅上。祝读祝文。读毕。主人再拜。肃俟少顷。主人以下。皆再拜。以辞神。(焚祝文撤馔。)四礼便览题主条。及告迁于祠堂下小注及有事则告条。并参考。
祖考祖妣。俱未立主。则追成时告词及祝文。列书纸榜。焚之。入于祠堂时。祝跪告曰请入于祠堂。(便览大祥条。可考。)入于祠堂。前期告先祖。
维岁次云云。孝玄孙某。敢昭告于显高祖考某官府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2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22H.gif)
设坛告辞
维岁次云云。几代孙某。敢昭告于显几代祖考某官府君。显几代祖妣之墓。伏以府君墓。久失其处。祖妣姓贯。虽已失传。合窆于府君之墓则审矣。古来相传以为在此山中。而既无碑志。莫可指的。岁一之荐。无处可设。窃惟古者之祭。固有望墓而坛者。近世安东金氏。骊兴闵氏。皆有始祖墓坛之例。此不可谓无于礼者。而亦为名门右族之通行者。则今若仿而为之。以为祀享之所。其于礼义。可幸无罪焉。将以某月某日。除地为坛于洞中。今方始役。敢告。
告埋志文
维岁次云云。孝子某。敢昭告于显考某官府君。显妣某封某氏之墓。伏以幽志之埋。久而阙焉。常切悲恨。今具志石。将纳壤中。伏惟尊灵。是凭是安。
维岁次云云。某官姓名。敢昭告于土地之神。某今以某亲某官府君之墓。志石已具。埋于羡门。神其保佑。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2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22L.gif)
改竖碑石告文
维岁次云云。孝子某。敢昭告于显考某官府君。显妣某封某氏之墓。前日所具碑石。多有不可不变改者。今将新备竖之墓前。谨以酒果。敢告事由。
维岁次云云。某官姓名。敢昭告于土地之神。某今以某亲某官府君之墓。碑石改竖。神其保佑。俾无后艰。谨以清酌脯醢。祇荐于神尚飨。
答朴寅和(庚申六月)
昔承老洲,梅山两先生之言。每以舜典篇首二十八字。谓果可疑。其馀不敢疑。只取其文字之好。义理之正。为宜云云矣。小学明父子十二章。如新受赐。如更受赐。两赐字。辅庆源。以人赐亲赐。分属。故谚解。亦依此解之。前辈。多从之。何必致疑耶。若如盛谕。恐语叠矣。曲礼。不为父作谥。姑未检本注。而此与近世赠职,赠谥事。恐似不同矣。曲礼所谓居丧未葬。读丧礼云云。今载于家礼。居丧杂仪,增解所载朱子说。即语类九十三卷叶贺孙录。可以解贤之所疑也。陈氏说。其敢抵当我朱先生乎。二程全书三十八卷外书时氏本拾遗。与语类。参考如何。然居忧中。虽礼书。不可作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2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23H.gif)
近思录不可不读。读后又时时温习。如四书小学。可也。无论唐本常本。必求置也。静庵先生。最所尊信者也。但恨其绪言之。寂寥乃尔也。甚多掣肘不得。各幅于朴敬伯。幸说与此意。而其大人许。则仅仅作谢耳。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2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23L.gif)
答朴寅和(庚申十二月)
来喻向道一念。寤寐不忘。赞叹何喻。尊庭买书劝学。真是教之以义方。诚衰末所难见。然吴伯丰。虽为朱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2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24H.gif)
鹿门明德说。果欠宾主之分。曾看渼湖说。明德甚详。此与近斋及先师说无异。盖虚灵不昧。是心也。具众理应万事者。包性情在其中。以是心而具是性情者。非所谓明德乎。故曰心之尊称也。幸以章句推之。如何。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2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24L.gif)
虚灵知觉四字。贯动静而兼体用。农严说备矣。皆本于朱子。不必更事纷纭也。
老洲先生所论。继善成性之义。愚所禀质于未捐馆时。而未及归一者也。且病昏中。姑不可细考耳。中庸篇题下小注。夷齐所为。都不是庸了一段。本出于语类。而寻常蓄疑未决者也。先辈论及此者。多不能尽记。而其中陶庵说。恐不如鹿门之细入思议也。然不可遽断以记录之误。初年之说也。姑付之马肝。恐好。伯夷采薇歌。恐未可信。而武王之行权。伯夷之守经。栗谷先生以为两是者固好。而閒静堂集伯夷论备矣。文多不能尽记。(閒静堂以三渊说。为未安。醇庵集。亦辨王安石说。)
生日献寿当否。朱子答陈安卿书。可考。父母不禁。则人子岂可不设酌乎。只在所值之如何。而不必以农岩集寿序。为可据也。
中庸或问八章。求见圣人之止一句云云。来喻所设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2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25H.gif)
朱子所引魏郑公之言。只是借用之文也。大全三十八篇答袁机仲第九书。可考。
诸葛武侯有儒者气象者。以其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与董子正义明道之论。同归故也。为汉报雠之心。光明正大。如青天白日。所以见称于朱子也。每诵杜子美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之句。未尝不于邑。来喻所引小学胡文定语。此亦愚所钦诵者。不必以多少杂说之出于衍义者。辄议其大节也。朱子所说孔明事。见于大全语类者。类聚观之。如何。
士小节甚好。李公德懋字懋官 正庙朝奎章阁设立时。检书官四人之首也。官至积城县监。自号雅亭。妇人簇兜,北髻之见斥于此人者固宜。而国俗猝难遽变。鄙家近用假髻。虽欲效怀德宋氏之制。而未知其必合于礼也。又见礼家多用花冠。而不取簇兜者矣。其制姑未暇造样。姑俟后日。问诸人。如何。
诗经集传小注疑义。病昏中无以考详供对。三条。皆姑俟后日。然病既如此。恐难及于生前为之。奈何。箕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2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25L.gif)
南灵是妖草也。顾今举一国。无不吸其烟。近斋尝严斥之有著说。前有誊来者亡之矣。仙源所斥溪谷之言。曾见于野史。而未能记得。无论如此如彼。若能断之则甚好。南塘亦初嗜此物。后有断绝之诗。见于集中耳。
答朴寅和(辛酉复月)
我国人以门地相誇。每以非名门右族。而有志于学者。谓无益云者。以渠贪位慕禄之心。度人之心。妄意为学之人。率皆如彼也。颜子固早卒。而仲尼之门。能不仕大夫之家者。闵子,曾子数人而已。程子之言也。彼其视季氏不义之富贵。不啻犬彘。又从而臣之。岂其心哉。朱子谓谢氏此语。可以廉顽立懦。须于此等处。激昂慷慨如何。且以近世儒选。为俗所称者言之。柳磻溪,许沧海,赵拙修三贤。皆不得参于徵辟而亦为人之名祖。以其有实德实行也。何必名贤之后。徵辟之名而后。为学者耶。此不满识者之一笑。何足道哉。孔,孟,程,朱之书。此等说。可以朝夕体认也。不必呶呶与俗流辨诘也。书册之多贸。诚是喜事。如我居于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2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26H.gif)
本生父母称考妣。家礼增解生父母丧所称条中。汪德辅及芝村,南塘说。非礼也。不可从也。增解本生亲祝条。沙溪说。亦可考。
出后人属称。南塘引语类语。以所后父母。为养父母云者。恐未安。所后父母。只以父母称之。本生父母。加本生二字以别之。若对本生父母而言之。则当曰所后父母也。
南塘所举尤庵撰人墓碣。有所生考妣之语。恐因其本家文字。而偶失照勘也。尤庵平日定论。炳如日星。岂可以墓碣之偶有考妣字。而不遵其定论也。
渼湖所撰牧谷李公墓志。有所后考妣。所生父母之语。此与尤庵,陶庵之论无异。其义正且严。当从无疑。慰人本主亲状式。固当一从陶庵定论。而尊伯父,尊叔父或改以尊本生父府君,尊本生母夫人云云。亦似无妨。盖家礼。自有本生父母字故也。未知如何。
陶庵答沈潮曰。慰人本生亲丧。鄙人则一遵尤翁遗式。用伯叔父母例云云。又答赵宗溥答人慰状。只当书以期服人姓某状上而已。文字间不必变改。(礼疑类辑。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2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26L.gif)
答朴寅和(壬戌二月)
虽在忧扰中。一念耿耿。未尝不在于关岭千里外贤者所矣。匪意人来。得承初五日书。盈幅纚纚。无一非情话。无一非格言。认出至意。而学问之力。亦不可诬也。三复以还。所警于昏惰者多矣。慰荷欣释。无容为喻。第腊晦正初之横逆。甚为惊叹。朱子与陈同甫书(卅六卷廿四板第四书)曰。人生万事。真无所不有也。此正为贤者道也耶。承读诗经。正符渊翁之训矣。渊翁诗曰。诗书乃是群言祖。论孟犹将祢位看。濂洛关闽来历远。知孙昧祖岂能安。(其答俞兼山书。今世为学者。徒知祢洛闽祖孔孟。而不识诗书之为孔孟所宗云云。亦考。)盖渊翁用工于三经者深故云尔。温柔敦厚之教。岂可忽哉。所以栗谷读书法。本于朱子。而诗书在于四书之后矣。然而农岩则着力于四书。来谕所谓六书之不可一日而释手者。正是朱门教法也。诚然诚然。其曰延平涵养处着力。正是学者之要。此语最好诵味云者。奚但诵味。不如体之于身也。龙谷宗人遭外艰。苟非吾往。则不得相面。昨年至晦至今未葬。子路所叹伤哉。正为此哀设也。鄙家方营先考妣迁窆。以三月初三日。择吉追慕。罔极之中。百事无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2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27H.gif)
与朴寅和(壬戌八月)
固知贤者好学。与流俗不啻相反。而不可徒恃此意。须以真实刻苦四字。铭在肺腑。如何如何。人生斯世。既知有此事。则必也此事之外。更无他好事。举天下万物。皆不足以易吾好学之心。然后可以望其有成。千万勉旃。北青李君实。虽晚学少文。而千五百里负笈。其志极可尚也。寔愧无实盗名。误其远来。以其书粮之不足久留。薄著之难以过冬。未满一月。还寻归路。因其便。忙修此书。今番上疏。盖欲效古人所云草野孤臣。毕义愿忠之诚也。而或谓之触犯时讳。未知其果尔耶。李君携去疏草耳。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2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27L.gif)
中庸序文。虚灵知觉之义。愚窃以动用专言之。何也。其上心字。即人道心之心字接来者故也。泛以虚灵知觉言之。则固当兼动静贯体用而言之。诚如农岩答道以书矣。至若此序心之虚灵知觉云云者。只是人心道心之心字也。其曰一而已矣者。盖人道心均是虚灵知觉也云尔。大意如此。不能尽记。未知如何。幸入商量焉。首章章下注。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首三句也。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指第四节也。存养省察之要。指第二节三节。圣神功化之极。指末一节也。此与小注及南塘说小异。而以章句推之。决是如此。未知如何。
答朴寅和(乙丑闰五月)
孔子曰。主忠信。朱子释之云。人不忠信。事皆无实。为恶则易。为善则难。此为万世不可易之大训至论也。栗谷先生。以此三字。特书于击蒙要诀持身章首。圣学辑要诚实章首。则可知其为吾儒家传授心法也。一或违于此三字。则便是色取仁而行违者也。其不为陆棠者几希。可不畏哉。此愚之日夜悚惧者也。贤者。须视我为戒。勿如我悲叹无及。千万千万。
答朴寅和(丁卯二月)
佔毕之工。不住钻研否。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然后始可谓刚毅。幸详览士不可以不弘毅章及集注焉。舟中讲大学章句。围城中。行冠子礼。是为吾辈今日所当法也。陶庵集及勉斋集补落。生前得此奇事。可谓死而无悔也。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2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28H.gif)
重岭复水。千里其远。固难望鳞羽之频接。而令伯氏既旅宦在京。则何不付数字安否。俾传于鄙家从侄家。以为转到之道耶。即因北青韩雅维行。槩闻途上相逢。虽未奉手字。亦可审其近者之安。何幸何幸。韩君谓当历入贵里。岂可无数行寒暄于敬时耶。贵乡固多相知者。而挽近往复。贤惟最多。必从近存问于此身。何慰如之。亦以多少商量者。因便示及如何。
答朴寅和
来喻俞兼山鬼神说。恐与愚见不相似。甚欲详考奉对。而姑未及矣。上蔡说。既为朱子所取。则其何敢不尊信耶。鬼神恐当主气看。其专以理看者。固非本旨。而其曰兼理气看者。亦模糊不分明矣。
与朴寅和(己巳十月)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2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28L.gif)
近思录生之为性。勒定为本然之性者。固无足论。亦不必辨任他呼叫。可也。至于未发说。则尤庵及近斋所主。而先师又有书牍之见于印集者。有不敢放胆说去。而苏斯文力主此说。然愚窃以尤庵说为未定之论。虚心平气而思之。又历考朱子说及我东先贤说。决知其然矣。此则不可不深思力辨也。讲明义理。尊畏先辈。并行不悖。岂非朱先生之训乎。环顾一世。无可与语此者。惟清洞申台之见。与愚不异。所以有往复矣。贤者须深思之焉。愚之所期乎贤者。只是第一等事。而贤者则终有退托之意。此不能无少恨于座下矣。
除却许多说。除却许多事。惟以经礼为事千万。
颜子有若无。实若虚。以能问不能。以多问寡。惟知义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2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29H.gif)
答朴寅和(己巳除月十九日)
虽在病伏不省人事之中。一念憧憧。果尔无日不悬于贤者。以其可与共学。此世难得。而贤能有契于鄙怀故也。匪意扶风官便。传到前月十五日手诠。不觉蹶然起坐。是何为而然也。令伯氏。移拜镜城通判。慰贺不可胜喻。但不能更逢令伯。而便使难凭。将有甚于前为大恨也。德自今月初五六间。腰背挟痰。坐不得卧不得。呼吸咳嗽。俱为牵引痛楚。有甚于转侧须人之重病。委卧十馀日。今始把笔作书。则可知也。且两目暴昏。来书原幅。字细莫看。为之奈何。鄙所期望于敬时者。第一等事也。朱子答吕道一书。须加体认。千万千万。虽曰平生不免生员之号。为俗流所少。而仲尼之门。闵子,曾子。何尝有宦名耶。卓然自立于流俗之外。终身游泳于孔朱门庭。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岂非吾辈之乐耶。己所不能。愿敬时勉之。庶可谅也。三渊集买得。直是奇事。而物常聚于所好。真是实题也。安义楸川田致渊。春间遭外艰。每每相对讲说者。惟此一人。无以相逢。其亦吾命之穷也。
朝窗。始详览来书矣。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2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29L.gif)
中庸首章章句。气以成形。理亦赋焉云云。贤者所辨解。明白真的。不胜赞叹。然当更入思为意。故不欲离病侧也。
中庸当作四大支看。王鲁斋说。是遵章句也。兼山集以六大节为主。以为可备一说。不料此老之有此说也。六大节。考之语类大全。皆未见。然此是朱子说之传自黄饶者也。或可备一说耶。南塘记闻录。可考。
与朴寅和(庚午元月廿五日)
古语云学者。不可谓少年自缓。须以当惜分阴为意。念念不懈。如何如何。李君希善。相守经旬。稍慰病怀。而今又言归。将何以自聊。深劝其历入仙扉。修送数字矣。朱子释体君臣之体字曰。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此即恕也。吾夫子所谓终身行之者。不可不深体认之也。顾今病势临纸运笔。难于移山走海。书赠李君中庸说。誊出一件。考讲之如何。
与朴寅和(庚午元月廿八日)
昨因北青李君希善。付数字。恐或先此入照。忽因思山老人。有书作答。又不得不折简于敬时矣。德病伏如昨。而忽见季子妇夭戚。悲恸惨惜之外。贫家送死。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3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30H.gif)
中庸卒章衣锦尚絅之义。触处受用。千万以为己二字。贴在额上。无时不警省。如何如何。寒泉谓论语二十篇。只在为己二字可了。岂非吾辈所当体念者耶。
答李宪永
愚于贤者。倾盖如故。猥托金兰之契者。今已屡年。虽良觌稀阔。而一念耿耿。未尝不悬悬。每遇贵洞往来便。辄先问左右行止安稳。然后始乃我心则降。但书词不能如意。咎实在我。而诗不云乎。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又不云乎。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此正为吾与贤者。准备语耶。向蒙二十一日惠书。谨审生庭觐驾稳旋。佔毕规度姑安。宝眷均庆。家务整顿。种种慰欣。实叶愿闻。朱先生云。粗有衣食之资。便免俯仰于人。败人意思。此亦养气之一助也。又与人书曰。年少家温所欠者。腹中书耳。顾贤者文学。虽颇夙成。须勿得小为足。安于小成。而必以古圣贤远大事业。自期于大成。不胜其厚冀也。世或以贫穷而废学者。其志气之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3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30L.gif)
答李宪永
顾今学绝道丧。圣经贤传。其将束之高阁。而无以扶持得宇宙。则五百年礼义之邦。浸浸入于夷狄禽兽之域。几何不天壤易处乎。幸望大家着力于经传上工夫。终有所成就。接得一线之脉。千万千万。此非可以悠悠泛泛而致之。必须汲汲如救火追亡。然后庶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3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31H.gif)
答白乐丰
丧中立后。练祥撤灵。丧人受除。丧服小记曰。期而祭。礼也。期而除丧。道也。祭不为除丧也。盖自初终生死与日。条件各异。祭与除丧之不相为。其义一也。六年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3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31L.gif)
问追后立后者。既用祭不为除丧之文。于其死日。行大祥而撤筵矣。未知追服者。再期前。无论禫前后。朔望茶礼。或可出主。哭而行礼。如三年内耶。老洲先生曰。祥后禫前朔望茶礼。哭而行事。尤庵及渼湖,栎泉诸贤。皆以为不可。况禫后乎。今虽有追服者。只存朝夕哭于设位处。不可出主行礼如三年内矣。栎泉曰。禫后未禫前朔望。只当依祔位。例行参礼而已。奉出厅事。似未安。退溪请出他所之告。恐未然。渼湖曰。禫前后朔望参。恐不当哭而行事。尤庵曰。奉出神主于正寝。哭而行参。既非正礼。又不可哭于庙中云。老洲先生。即吾师也。所引渼湖,栎泉诸贤说。考诸类辑。而录呈。非但尤,渼,栎有此说。栗谷,龟峰,慎斋,南溪,陶庵说皆然。又遂庵,南塘,近斋说。亦为可参考者。烦不能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3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32H.gif)
问庙中。在前朔望奠。不行于旧神主。而今忽并行。何如云云。寒冈曰。既奉祔庙。朔望奠。似难请出别行。依家礼并行庙中。不妨。或因此。遂不废参礼。亦何甚妨。此则只当深量家力事势。可以永久无废而后。乃可举也。陶庵曰。入庙后。新主殷奠。若一如祥前。则乌在其撤筵祔庙之意也。近斋又引遂庵说而曰。既入庙之后。何可复出主于几筵而行之耶。先辈说皆然。惟在量处之如何。
答白乐丰
所询礼疑。前已屡供己见。非己见也。乃先辈说。而何不体谅。复有此示耶。神主既入庙。则岂可以望参。而更出于灵座故处耶。意者。尊门不得行朔望茶礼。而哀之所处。与常礼有异。故云尔矣。然前既不得行参礼。今不可不顾家力事势之如何。而遽尔行之。未免有始无终也明矣。又况新祔位之出就灵座故处云者。是所谓非礼之大者也。情理虽甚缺然。只得如礼而已。撤几筵后禫前朝夕哭。或于灵座故处者。未为不可。禫后则又无所谓灵座故处。只当朝夕哭于墓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3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32L.gif)
答白乐丰
示喻备悉。孔子曰。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中庸曰。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自汉文短丧后。能断然行三年之丧者。惟晋武帝,周高祖,宋孝宗。可谓难得矣。至我朝。一遵三年之制。但五礼仪多疏略苟简者。至 宣庙朝。诸贤更变旧制。 嗣圣以衰服终丧。以布衣冠。为视事服。然犹有未备。 英宗朝。丧礼补编出而灿然可考。此则一洗千古之谬矣。沙溪先生上疏曰。帝王之家。只以承统为主。虽叔父继侄兄继弟。亦有父子之道焉。不可谓考位阙然也云云。盖成服礼讫。 嗣圣释衰服。具冕服。宗亲文武百官。变服朝服。 殿下登极后。释冕。反丧服。百官亦释朝服。还着丧服。 魂殿则有参奉等官员矣。大槩如此。详考补编则可知。孟子曰。三年之丧。齐衰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集注曰。此古今贵贱通行之礼也。何可曰君上无三年之丧乎。无识之甚。至于如此。此何足辨也。
因山前葬礼许行。已有 英庙所定戒令矣。不葬则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3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33H.gif)
答白乐丰
语类陈淳问。地道以右为尊。恐男当居右。朱子曰。祭时以西为上。则葬时亦如此方是。坤位祔左。可也。朱子又曰。合葬者。只同穴而各用椁也。沙溪曰。古人有兼用一椁者。而鄙见则圹中大阔。易为崩陷。莫如用两椁。而两椁之间。填以石灰如何。问筑灰于两棺之间而隔之。此非古人祔葬之礼也云云。尤庵曰。祔葬。当从圣人之说。今人合葬同椁者。外盖用横板。益无摧陷之忧矣。旅轩曰。用同椁一个。则其盖板须加厚。可也。椁。外棺也。若用同椁。则横带必倍加其厚。可也。尤庵,沙溪说少异。谅处之。如何。
曾闻陶庵慰人本生亲丧书。以降期服前。又答人慰状。自称以降期服人云。而未见于文集中矣。在昔先人吊问李判书光文光正也。李台光正出后。故其答状。一从伯叔父母例。而自称以降期服人矣。渼湖亦一从尤翁遗式。每称竹醉翁为伯父。先师老洲吴先生生大人。即醇庵吴判书也。其文集跋曰。先伯父文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3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33L.gif)
答白乐丰
父丧中母丧。仪礼丧服疏。仍服期云者。先儒甚疑之。曾见通考。徐氏有曰。贾氏之妄。不但解经之谬。亦可见薄于天性之爱矣。我东沙溪,尤庵。亦以为可疑。故陶庵便览。谓父先卒母后死。虽一日之间。可伸三年。此为不可易之正论也。并有祖母丧父丧者。尤庵常持祖母服云者。似得礼意。然则出入时及拜谒先代墓时。何独不然。此恐无可疑。
答白乐丰
父丧。在于母丧未葬之前。仍服期。题主书以显妣。虽似径庭。实则并行。而不相悖之义也。盖仍服期年。则未忍变于父在也。显妣题主。则父既不在。不可以亡室题之也。各有攸当矣。显妣题主之义。亦当告由。措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3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34H.gif)
练祭前一日告。陶庵虽有各告考妣位之论。而愚意用玄石只告妣位无妨。盖父在时。已知其意。考位不必告故也。
维岁月日干支。孝子某。敢昭告于显妣某封某氏。某罪逆甚重。先妣丧事未葬。先考弃不肖。谨依礼家定论。先妣神主。题以显妣。而服制则不敢不引用父在母丧之礼。将以来日行十一月之练。敢告。
题主时。若已告代父主丧以题主之意。则练时告辞中。自某罪逆。至题以显妣数十字语。似为复叠。当改制用之。又见于下。
维岁月日干支。孝子某。敢昭告于显妣某封某氏。先考在时。既已服先妣丧期年。礼律至严。今不敢变。当仍用父在母丧之礼。十一月而练。将以来日哀荐练事。敢告。
出继者。生父母忌日。不能参祀。则先辈皆望哭而已。未尝有设馔者。二程母侯夫人及慎独斋小室事。恐不必引以为證。未始(一作知)如何。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3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34L.gif)
日月不居。 大行朝练事隔夜。率普罔极。益复如新。而恐不能入县庭易。 玆敢依先贤说。在野者。哭于野。在深山穷巷者。哭于深山穷巷之义。将与近处士友及洞民辈。当晓望哭。易服为计。而近处士友。只是座下一人而已。幸望必于夕饭后。即为枉顾于鄙家。共其哭仪。千万。如或未及夕饭而迫昏。则必于夕饭前。寻此老友。亦似无妨矣。座下若至昏不来。则当自此更送人矣。申须深谅。必思所以无负此苦心焉。
尊本生府君下世后。闻讣虽迟以五六日。既在同月之内。则本生兄弟。行练变制之时。出后者。亦当同为变制受心丧。服色恐不违礼不可创为。计日有所先后。诚如春翁说。未知如何。
答白乐丰
俯询礼疑妻丧三年内无改娶之礼。所以 国制。亦有禁条。而若因父母之命。或年过四十而无子者。 国家特许其改娶者。当从无疑。而其曰期年后。即妻丧禫祭后。为夫者服吉故也。不卜日行礼者。亦当于禫后而已。不可于撤几筵前改娶也。近斋曰。凡期服。期年内。尚不得嫁娶。况妻丧乎。世俗所行。辄以事势。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3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35H.gif)
本生丧期年。阕服后。当自称心丧人。梅山先师答人书曰。状用顿首。用变稽颡之文恐宜。(此指期年前。)除服则当称心制人。顿首二字。不必改。先师说如此。然心丧之称。恐胜于心制人之称也。未知如何。
答白乐丰
尤庵先生曰。神主祧迁。则其宗毁。而族人不复相宗矣。又安有宗子之名乎。况神主既埋而尤远者。则宗子之名。益无所施矣。又答李君晦书曰。礼既祧之先祀。则其宗子名为毁宗。不复相宗。据此则尊先祖休庵先生。固为西人之所尊。乃儒林间公论也。然而既不得为不迁之位。则奉祀孙今已宗毁矣。不可以宗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3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35L.gif)
与白乐丰
省式。日来哀履何似。先王制礼。既抑而降之为期。同于伯叔父者。盖欲压屈。(恩为义压。情为礼屈。)而避贰统之嫌也。然本生父母。自有生我之恩。则罔极靡逮之痛。岂有极哉。悲系无已生心气。恒有不平不和者。素无心地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3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36H.gif)
答申命休
致中。是属戒惧工夫。致和。是属慎独工夫。章句或问语类大全。重言复言。已尽之矣。虽阖眼静坐。而才涉思虑。便是已发。只是寂寂不起思虑。惺惺不至昏昧。是未发也。而此处工夫。只是敬字。戒慎恐惧。即敬字注解也。独观昭旷之原。似指未发工夫。而观字易涉思虑。恐更详之可也。未发之前。气不用事。而只是鉴空衡平中万理咸备者也。未发则性也。尧舜至于涂人一也。但圣人立大本。而至于学问之极功。亦立大本而行达道也。凡人虽有未发之中。只是霎时未发。而不能立大本也。故谓无未发也。求中非未发也。或问及近思录存养编五十三条。可考矣。尽其性。是致中和者也。其兼知行而言也明矣。致曲章章句。善端发见。果与四端之端。相似矣。致曲固是明善工夫。而曲能有诚四字。章句释以曲无不致。则德无不实云尔。则形著明以下。当兼知行及化及于人者言。而与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3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36L.gif)
忌祭纸榜告词。曾所未及入商者也。然今依家礼初祖祭例。则当曰孝子某。今以显考某官府君远讳之辰。敢请尊灵降居神位。恭伸奠献。盖纸榜只书以某亲某官府君神位。故如是指语。且并祭考妣。则尊灵二字。改以显考显妣四字。为宜。
答申命休
今世思传疑义相问者。岂非稀贵底好事耶。窃为贤者赞叹也。其三十三章。以淡简温远风微。为体为静。后三句。为动为用。恐未然矣。章句彼此也内外也。皆就动用处说。不必分体用。章句及小注。幸细考如何。第二节之为慎独而属诸省察。第三节之为戒惧而属诸存养者。诚如来示。而亦不可以淡简等文分属。但因先师吴先生闻之者。玆书于下。览详如何。章句曰。有为己之心。而又知此三者。则知所谨而可入德矣。骤看为己与知此三者。似有层节。然为己是泛说立心。知此三者。是就其中。知得下手处。非有先后之可言。又字当活看。为己之心。指尚絅立心之诚而言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3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37H.gif)
答申命休
第洋胡之侵犯。至于江都失守。可为痛哭者。一也。窃以 国家内修外攘之疏忽。至于此极。为草野践踪之所忧叹。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未信而言。徒归虚地。为之奈何。别纸备悉。而座下固有董率七百义士之力量气槩也。如贱身者。无才无能。至愚极陋。自己一身。自救不得。则何暇念及起义赴难耶。只是坐而待死已矣。然座下与重峰赵先生处地与事势。大有不同。恐不必徒为此空言而已。未知如何。汉书天文志。座下曾有所用工者则可矣。不者生面文字。恐难洞解。此亦恐归于浪费精神也。 宣庙壬辰七月。倭寇之猖獗。 世子分朝时。牛溪先生被召上劄。自世俗观之。孰不以为迂阔也。然而儒子本色。自来如此。虽有时务便宜十五条。列录于下。而其元编则引朱子甲寅便殿第二奏劄。备言帝王为学之道。以读书穷理为主矣。溯观乎上世。则横渠先生行状云。当康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3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37L.gif)
与李承龟
穷巷僻村。只与樵牧为群。贤者贲顾。实是梦寐所不到。欣幸之私。久犹未已。不审至冱。定省馀学履何似。愚之以小学书劝读。自世俗观之。孰不以为迂阔也。使识者闻之。则必无有非之者。果能发此。听信身心也否。昔承先师吴文元公之教。谓天质虽美。不肯志于圣人之道者。是亦自弃已矣。又曰。践形尽伦。圣人之能事。而小学之明伦敬身。尽之矣。学焉而不以圣人自期则已矣。学问而不以小学为本。则亦伪而已矣。此语可谓质无惑而俟不疑者也。座下勖哉。栗谷先生云。人生斯世。非学问。无以为人。其论读书次第。以此书为先。吾辈所以诵法孔子者。舍是书何以哉。朱夫子尝称辅汉卿曰。身在都城俗学声利场中。而能闭门自守。味众人之所不味。此辅氏所以终能成就。为朱门第一等人。愚之所望于座下者。岂敢下于
肃斋集卷之十六 第 33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38H.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