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肃斋集卷之十五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x 页
肃斋集卷之十五
 书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298H 页
答洪一厚(子坤)
自昨秋至今春。相守几个月。所事不过鲁论数卷。而未能极意讲讨。固有不慊于心。而又千里徒步而归。亦未克优助行资。忧念憧憧。未尝忘矣。匪意前月二十八日。承五月旬日惠书。始谛无挠返侍。侍事一安。何等慰喜。但喻以观稼。无暇于读书云者。岂不閒董邵南朝耕暮读。徐孺子非其力不食之说乎。此亦学问中一事也。竭力耕田。恭为子职。岂非大舜乎。高凤之读书漂麦。非圣人所以教人读书之意也。吾平生于生理全疏。以致老年受困。每每戒人以视我。勿为高凤者此也。不能养亲。则读书何为。君以独身事偏亲。岂可不略营生理。而有此云云耶。衰年离家固难。而况父母之衰年。岂可遽离其侧。必令家事无虞。父母不戚戚。然后乃可远游也。此在当者自谅之如何。不必屑屑耳。
答洪一厚
望墓为坛。以时祭之。孔子之训也。而此本指宗子去在他国。庶子无爵而居者也。然世或有失先墓者。虽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298L 页
略知其墓之在某山某冈。而犹未能的知某坟为先墓。则不得已设坛于其傍而望祭者有之。见家礼增解墓祭条。如安东金氏始祖太师墓坛之类。是也。今以子孙之以路远。不得往行岁一祀。而设虚位望祭者。于义未安。恐不可引此为据。不敢以为是也。
既以忠节 赠职。则祭时纸榜。恐当只书忠臣赠某官某公神位。盖从事非官名。此二字去之。恐宜。
答洪一厚
盛业之在寒泉篇。真是好消息。朱子虽云近思录。四子之阶梯。而自后学言之。多有难解者。盖四子则朱子注解。如昏衢之指南。而此书则叶解。多可疑故耳。然我东则静庵赵先生之所尊。而诸先正无不从事于此书矣。朱子云修身大法。小学书备矣。义理精微。近思录详之。先师老洲吴先生尝曰。朱子非惟有大功于经传。其编成小学,近思录两书者。实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愚所常诵念者也。贤者。须于此二书。周而复始。以为终身家计焉。小学为始。近思录为终。即陶庵李先生为学节度也。然其紧于日用行事者。小学书也。愚于近日。辞 召命疏。愿以此书。为本云云。大抵自上达下。自幼至老。不可须臾离者。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299H 页
小学书也。若使我东臣民。家家小学。人人小学。则比屋可封之美。将复见于今日矣。未知如何。贤閤丧。期年后再聘。固无大害。尤翁之所尝行也。 国典亦许之矣。备要可考矣。四礼便览小祥条。主人闻丧在后月者。其亡日只行一奠。而追行练祥云者。今不必从。此则家礼增解。以祭不为除丧之义。详著先贤定论者。可从矣。是为礼家后来所遵。而不疑其所行者也。俯询礼疑。草草奉答。而禫祭条参神。便览补入似好。故愚果从之矣。外祖葬前不赴举者。是也。曾有所质于老洲先师。以为所自行者矣。虞卒哭设馔图。增解说虽有所据。恐不如一从备要之为好。未知如何。
朱子曰。论语一章。不过数句。易以成诵。成诵之后。反复玩味于燕閒静一之中。必须其浃洽可也。又曰。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先生熟读精思四字。无所处而不当。四书三经。皆可如是矣。
答洪一厚
示喻湖洛人物性同异之论。只求之朱子书。可矣。四书章句集注,庸学或问及语类,大全。浩如河海。而实则同归于一矣。未发前有气质之性云云亦然。而此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299L 页
非卒乍间可尽也。然而且置此说。只以小大学。以至三经。实心讲究。则自当有解悟之日矣。书末绝句。诗意甚好。而鄙诗之为何语。今不能记得。奈何。
答文载显(辛酉五月)
不远千馀里。徒步来访于穷乡。是何等力量。何等风义。但所访者。非其人为愧耳。意外洪原朴君袖致正月二十五手书。如更面话。岂胜欣荷。不审学履际玆午热。更何似。声利滔天。正学坠地。我老洲先师所谓宇宙间阳气(以读书种子言)无处可见。使我先生见之。必痛哭流涕。而何幸北青洪原等处。有志于学者。间见层出。不绝如线。无乃阳复之渐。渐起于北方而然耶。千万努力。以孟子所愿则学孔子一句为志。而栗谷所谓幸生朱子后。学问庶几不差一段语。是吾辈之指南也。击蒙要诀,圣学辑要。又为吾东之小大学也。读小学及七书时。不可不参商也。但要诀祭仪。多与备要不同。而备要后出者也。当从备要也。沙溪先生。岂非栗谷先生之门人耶。所以先辈说栗翁礼学。少逊于沙翁也。贱状罔生幸免。老而不死。何足道哉。朴敬时是后来之秀。可与共学者也。三及吾门。而不能副其远来之意。愧叹何言。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0H 页
答文载显(甲子腊八)
圣学辑要。是吾东之大学也。体用该备。阶级分明。真是天地间有数文字也。四时讲习。以此为准。佥贤盛会。恨不得往参也。讲究不可无疑。自谓无可疑者。非本无可疑也。实不能到会疑之境故耳。第有愚见。玆奉闻焉。统说第一。中庸首章之先于大学经文者。即先生与退翁。往复谓仁说图。当在心学图前之义也。而经一章之有所删节者。恐为一欠。穷理章太极图说注解之因袭近思录叶解。恐不如直用朱子本解也。修己功效章。由行达于知之效末一条。决是误勘而未及照管者也。幸详考于大全答胡季随第十三及十四书焉。贱身前日。仰禀于梅山老先生者也。此如孟子许行章。汝汉淮泗四水。皆入于江云者。为行文之失也。未知如何。
论语孝弟为仁之本章。或问曰。智则别之理。大全玉山讲义。知则是个分别是非底道理。皆朱子亲笔也。此与仁者爱之理及仁则是个温和慈爱底道理。其义例无不同矣。何以谓智字之独无训义耶。
孙为祖父母期年。传曰。何以期也。至尊也。疏曰。祖为孙止大功。孙为祖何以期也。祖至尊。故为孙降至大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0L 页
功。似父母于子。降至期也。又曰。孙卑。理不得相报。故祖为众孙男女为九月。然则外孙为外祖小功。而外祖为外孙缌之义。恐亦祖为孙之例也欤。当更考。
栗谷先生。是我东方圣人也。沙溪,尤庵及同春继之。有若祖子孙三世适适相承者然。此乃前辈之言也。须以要诀,辑要。为终身家计。如何如何。辑要虽有数处误勘。岂可以此而少有忽焉哉。姜君来自远方。固因吾而误也。未满十日而归。何能副具来意耶。
进馔鱼东肉西。礼也。鱼则右首。而腹腴则向醋楪也。鄙家进炙如此。便览及增解。可考。
妇人无奉祀之义。如以缌功之亲。主丧则为之再祭。而其祝辞无可考。日月不居。奄及初虞之下。不可书夙兴夜处以下八字。则直接以谨以清酌庶羞云云。无妨。妇人。不可参涉于疏远族人替行处。只宜参于哭与辞神而已也。然亦当各为妇人之位。重其男女之别耳。
与都信圭(敬直)
愚之所闻于先师者。只是栗谷击蒙要诀开卷第一义。而年已六十有一。尚未能有得于学问上。一身自理不得。则何敢有开门授法之意也。然与人为善。自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1H 页
是秉彝好德之不容已者。故每于同志。以此事相勉者多矣。而未见有信听者。意外贤者。误闻尊师爱而不知其恶之言。不远千里来访于穷巷。数月留止。略有所讲诵。而实无其效。专由于此身之虚名无实致误贤者也。然贤者。既有志此事。则必须实用工夫。务有实效。毋归于有名无实如贱身者。则可以不负皇天降衷之意。而不虚作一世人。未知如何。果于何间还侍。而省定馀课业专笃否。圣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此是千万世千万人所当从事者也。而滔滔是汩于流俗。误了一生。贤者须于此。深思之焉。
答都信圭
贤者之于贱身。不过一番良觌。而屡烦惠书。眷眷乃尔。实所感荷。今又因姜君承手诠。以审省馀学履珍卫。尤慰悬系。盛课在大学近思录云。诚所欣闻。但此二书。非一时并读者也。须先以一书用工。专心致志。着力熟读。然后更读一书可也。不以杂然前陈。致有不精之叹。未知如何。且必先之以小学。然后学有本领也。今答洪子坤书。详言之矣。盖践形尽伦。圣人之能事。而小学之明伦敬身。尽之矣。学焉而不以圣人自期则已矣。学问而不以小学为本。则亦伪而已矣。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1L 页
且小学之书。虽是小子之学。实与大学相为表里。小学之明伦敬身。横说也。大学之三纲八条。竖说也。小学为纬。大学为经。虽各有间架。各有条目。不必离为两层。以此配彼。以彼合此。作为一个涂辙。常常思量。参倚于心目之间。意思自好。此乃老洲吴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曰。大小学。虽有先后大小之分。若其用工。则不可分作各项事。须终始并致其力。而融为一致。方可谓真正学问也。愚之所闻于先师者如是。敢为贤者诵之。贤者。勿以贱身之浅浅而忽之哉。
今闻贤方读中庸云。道不可须臾离。为开卷第一义。如衣之有领。其下许多义理。都凑泊此一句。而第四章章句释之曰。道者。天理之当然。中而已矣。与上首章第一节。率性之谓道注解相应。而论语集注。即此义也。贤于此。果能体认其旨否。然愚窃有奉勉者。贤其毋忽焉。尤庵先生答金圣徵书曰。闻见读中庸。恐其躐等。此书甚难看。故古贤论读书次第。以此为读大学论孟之后。始可读矣。吾意莫若且读小学书百千遍。则必见开心明目之效矣。陶庵先生答安衢书曰。中庸义理极精微。而其实不外乎日用彝伦云云。可谓切至矣。至于更读小学。尤得反本务实之意。以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2H 页
此为根基。而又熟读近思四子。使居敬穷理实践三者。交相养而互相发。猛下工夫。方可以成德矣云云。本集九册十七卷。可详考也。又曰。学者。所以学为人也。为人之方。都在小学一书。故朱子曰。那个是做人底样子。士之有志于学者。舍是书。何以哉。盖小学六篇中所载。无非事物当行之理也。必以小学为本。然后可以读近思,四子及六经也。如欲闻道。则其可不以小学为先乎。愚之所闻于先生长者。只此而已。
答罗时镛(声叔)
昨冬幸遂既见之愿。累被枉顾。披心道素。其异乎旧要者几希。别后怅怀。时或发乎梦寐。尽知人情之有不可穷也。抵京后惠书。藏之怀中。若可以三岁不灭。匪意手诠又辱。急拆疾读。如更良觌。不觉千里之为远。况审重侍奉诸节连胜者乎。令季氏快复常度。尤慰所思。当此声利滔天。正学坠地之际。贤者既谢绝荣途。季氏又益修旧业。真所谓难为兄难为弟。且小学是做人底样子。作圣之阶梯。人不可一日离侧。夫以清阴先生之身任天下纲常。名闻华夷。而平生言行。皆本于是书。此乃我尤庵先生之言也。朱子于大学。自谓平生精力。尽在此书。以序文考之。此书之显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2L 页
晦。系斯文之兴替。而斯文之兴替。可知世道之升降也。贤者昆季。从事于此二书。真令人喜而不寐也。千万相与努力。毋负我朱先生苦心。切仰切仰。然而必以栗谷先生击蒙要诀,圣学辑要二书。参看如何。小学题辞。仁义礼智。人性之纲注。统万善而不遗。则以万善为目云。来说得之。然而中庸天命之性为一原。而率性之道为分殊。则朱子所谓仁义礼智。便是性之大目者是也。中庸或问论性道教处详考之则可知矣。明伦篇父子之亲十四章注。容其思之。且为敬也。中视抱之解也。而其字正指大人而言也。以容物之容看无妨。而愚则欲以俟字意看。未知如何。长子斩。出入服色。录呈尤庵,陶庵说三条。而或平凉子。或白布笠。或黑布笠。或粗布漆笠。世俗所着不一。而麻带则同。又生布道袍则亦同。当之者量意为之无妨。大抵京中则无平凉子白布笠矣。彊所不知。以供奉对。殊愧殊愧。
朱子曰。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做人而已矣。又举尹和靖之言。以为切要曰。所谓学者。所以学为人也。学而至于圣人。亦不过尽为人之道而已。又曰。小学书。做人底样子。栗谷先生击蒙要诀开卷第一言曰。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3H 页
人生斯世。非学问。无以为人。此通智愚贵贱而为言。愚非不眼惯耳熟于此等语。少时发愿。亦非不真切。及其老也。血气既衰。因无所成。只自悲叹于穷庐。永负初心。无以自恕。
谨空沙溪,尤庵说文。多不能尽录。而遂庵云惶恐敬谨。不敢多谈而空其下方也。如谨不备之意。又云谨空于所尊者。书之。平交以下。虽不书。可也云矣。
补其阙略。南塘谓诚意正心章章下注。非指传五章云云。恐误矣。此则决是补亡章也。渼湖,贞庵两贤文集。已辨南塘之误矣。
传八章之结语。传九章之头辞。与前后诸章之起结不类。恐此二章。乃明新之交。动化之始。故特变其文欤。此老洲之言也。
答罗时镛
以前持平。永谢世纷。高卧乡庐。读书教子。埙篪唱和。固一世稀有之杰士。而又能不忘如我千万无似之老而不死者。时赐存讯。则亦可见其异于俗人。而但恨此身不足为贤者之所称。愧骍靡容而已。然先生门人之称。大不衬着。可谓非所常施。何也。愚固不足为人师。而况贤者未尝有一番执册请业之时。则此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3L 页
无乃戏言耶。令季氏之以是称于贱身者。虽其无实效之所及。而亦或有开卷于鄙人案上者。而贤者则无是也。自今以后。幸去此四字。以安鄙怀。千万千万。
答罗时钟(声吉)
猥以无似。误贤者远来。然一面如旧。心心相照者。盖以学绝道丧之际。声气相感于千里之外。所讲者经传义理故也。意外美慎。真是好事多魔也。移次于一舍地。恒切贡虑。虽承已奏药效。尚未优入安域。是用耿耿。匪意惠书。荷慰何喻。况审刀圭诸节。不至添损。尤系欣闻。第来书中。推诩太过。所以见称者。无异唤做别人。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实恐贤者未免世俗所讥相赞契之叹耶。吾辈相与。当以古人为己之学交勉。而胥戒以浮文。然后始可以不背于圣门之四教也。千万谅此苦心。切仰切仰。德门族谱序。为令伯氏累恳。不得已破戒搆拙。全无足观。而不朽二字。岂非题外语而厚招人讥者耶。然所望于贤者昆仲之意。则不轻而重。幸体此意。勿少泛视。如何如何。栗谷先生曰。人生斯世。非学问。无以为人。又曰。先须大其志。以圣人为准则。一毫不及圣人。吾事未了。昔我先师吴先生。有曰。人之立乎两间。而不泯不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4H 页
灭者。赖有经传义理耳。人不讲而明之。则如长夜而无昼。天理晦而人道熄矣。岂可一日而舍之哉。又尝曰。读书种子。实宇宙间阳气。又曰。读书种子若绝焉。则天壤必将易处。惟愿声吉终身从事于学门。卓然为今世读书之人。则非但贱身之与有荣也。其于世道。岂无有所扶者耶。不觉引笔至此。恕亮为仰。
曾传虽是一卷书。是入德之门户也。阶级分明。节目该备。程朱教法。必以此为先。须努力体究。以为毕生家计。如何。适答令伯书。以此为言耳。经一章。致知在格物在字。朱子谓紧得些子者。以其异于致知诚意以上文法故耳。不必引传文之例而疑之矣。传六章。善恶之不可掩善字。只是带说。不必深疑。传七章章句。一有之一字。不可谓四者之一。而只是少许或暂时之意也。一有之三字。合作有所意看。恐好。未知如何。
答罗时钟
盛课鲁论。不以盛暑而或辍否。昔退溪先生。得朱子全书于都下。闭户静观。历夏不辍。或以暑热致伤为戒。先生曰。讲此书。便觉胸膈生凉。自不知其暑。何病之有。近斋先生与人书曰。长日无事。昏眠可闷。时取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4L 页
孟子第六卷。作声伊吾。睡魔顿去。朽木之责。于是乎免。且此书。理明意畅。方夏读之。尤令胸中爽然。所谓却暑之方。邹经与朱文何异。愚则窃谓座下之读鲁论。亦可谓却暑之良剂。何让乎邹经与朱子书耶。
答郑昊淳(伯钦)
学绝道丧也久矣。其能变俗臼从正道者。绝未之见。乃有贤者。挺然拔出。奋然有志于古人为己之学。岂胜钦赞。但所问业于千万无似者为可愧。而况又申之以心画。如更良觌。慰感良深。不审菊秋。重侍馀学履何似。大抵斯学。是吾人终身事。而莫不权舆于发轫之初。须见得天畀之重。吾不得不然。毋欲速而助之。毋惮难而忘之。立心之正。则以诸葛武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为则。进修之勇。则以项羽烧庐舍破釜甑。持三日粮。示士卒无还心。为准。若其用工之序。则又莫详于大学一书。苟能循是以往。何患不到圣贤地位也。此乃吾先师老洲吴先生所尝教于门人者也。荷见予之切。聊诵少日所闻如右。深谅此苦衷。惟日孜孜。有进无退。终了此一大事。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自期。必勿一毫退托。千万。栗谷教人读书。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5H 页
必先小学。须以此为基本。然后可也。亦幸体念。
答郑昊淳
朱夫子云世间万事。须臾变灭。惟有穷理修身。为究竟法耳。穷理修身。非读书则不能也。且栗谷先生击蒙要诀。不可须臾离也。为学节度。大槩备于斯矣。昔我先师老洲吴先生恒言。四书三经。如七曜之不可阙一云矣。小学为始。近思为终。是陶庵李先生之训也。然礼学又一大事也。前辈之说。尽之矣。幸须勿视以老生常谈。千万千万。
答郑万中
不面而书。古之道也。何幸贤者。施之于贱陋耶。不胜感愧。第说及贱身者。多失称停。无乃隔面摸真。而唤做别人之例欤。顾此当初发愿。非不真切。负笈从师。亦非出于浮慕。而粪土之质。教无所施。学未成章。虚名误播。终未免为假真售伪。欺人欺天之归。每一思之。汗流浃背。置身无地。虽欲猛加警省。收之桑榆。而气血已耗。神霣精亡。如老骀之鞭不起。未知将何面目。归拜先生长者于地下也。梅山先师遗集删定剞劂之计。同门诸贤。经营数年。尚未有成。都是门弟之责也。至于洪果川之为老洲高弟。梅山肖子。实是实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5L 页
际语也。非但为愚之言也。同门诸贤公共之计也。而贤者之疑之也。以未尝见洪友故也。我东听松之牛溪。沙溪之慎斋。渼湖之三山斋。亦父子相传之正学也。何独于洪果川而疑之也。然而牛溪,慎斋,三山斋。毕竟大成就而善继述者也。洪始兴不得极意了。此事为可欠也。若其遗稿之与梅山集同刊云者。非愚之言也。无乃传之者。误而贤者信之耶。然而笃学力行。识见高明。践履得正。出于咳唾之馀者。岂无可以收拾者耶。同门同学诸人中。或为传写其零零星星之文字。不使其泯没。则亦不必禁切。岂不闻邢居实秋风三叠之附楚辞之后者耶。且金氏之泽斋观复庵。皆有寂寥诗篇之刊行者。而未闻有非之者。况洪丈之谈经论理之可以传后者。时或有之。则零金片玉之埋没不见。又不为识者之恨耶。然而文集书院二者。诚为末世之痼弊。则所当审慎。而不必切切于此也。若复大言以禁止之。则恐或过矣。未知如何。
答李■(亻政)
旬一惠书。荷慰深矣。伊时被忙未谢。厥后又因循为病。阙然至此。愧叹何喻。近日乖了殷春和气。更询侍奉学履何似。晨昏之暇。盛课专笃。庶几不孤此悬仰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6H 页
之情否。学绝道丧久矣。所望于佥贤者。惟着实读书。为君子儒而已。幸体此苦心。慎终如始。切无负圣门之教。千万千万。小学背讲云者。亦欲诸贤之勤于工夫。岂以督责年幼未成者而比例也哉。所讲书不必多。但以一篇或二篇。量力下工。以为应讲之地焉。
答李■(亻政)
近斋与三山斋。论今忌祭之单献。既已废之。则朔望亦当并废。哀讳之事。犹不敢伸情。况常时之礼乎。愚意朔望。只焚香。如有时物鱼果之属可荐者。无时只一荐一器似宜云。而曾见我外家祭仪。则皆以丧礼补编为据。力主因山前废祭之说。但朔望焚香及荐新。如近斋所论矣。后游吴先生门下。又以行祭为非。而焚香与荐新。谓不可废。洪先生所论及襟溪李丈之教。亦然。
昨年父在母丧者。今又父亡。则母丧仍服杖期。盖未忍变于父在故也。父在时既以亡室题主。则父丧毕后吉祭时改题。是礼也。既代父主丧。则母丧行练。不可不前期告由。告辞在下。
维岁次月日孝子某。敢昭告于显妣某封某氏。先考在时。既以服先妣丧期年。礼律至严。今不敢变。当仍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6L 页
用父在母丧之礼。十一月而练。将以来日。哀荐练事。敢告。
答张锡轸
昨冬逢别。怅与慰并。匪意惠存。被洪子坤袖致。如更合并。间者。侍馀学履更何似。吾于汝经。一面如旧者。以其为令从叔景文之从侄故也。非直以贤之可爱已矣。爱其人。爱其屋上之乌。古语岂非先获我心者耶。遁岩实记之誊惠。可喜其不失信。而误字落书。乍看已有一二。则若细检其全卷。似必不少。是可叹也。景文虽没。犹可因此知其一二。不可不详审也。适因多扰。未暇阅矣。来书中坐春云云。化神之妙等文。虽是循例用下。已觉不安。而况书末扶持纲常。以继五百之期。是何等语也。尤不可妄施于人也。自今以后。必勿更袭前谬。千万切望。如或如前。则断当还送来书也。深谅之焉。人之为学。如男耕妇织。饥食渴饮之不可废者。而后之为名而学者。虽自谓诵法孔子。而实非孔子之道也。论语颜渊篇二十章闻达之义。必须子细研究。如何。汉书王莽传。以在家必闻。在国必闻。色取仁而行违斥之者。岂非可畏耶。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又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7H 页
人儒。子思子曰。诗曰衣绵(一作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贤若有志于为己之学。则自处与处人。皆以务实为主。必勿以外面虚假之言。加之于人也。大学诚意章。论语主忠信。不可不汲汲理会也。若无此本领。则谈经说礼。都不济事。此所谓不诚无物也。是故。朱夫子行状末言。先生教人之道。以为己务实。辨别义利。毋自欺慎其独之戒。三致意焉。结之矣。梁吉翂请代父死。固拒纯孝之荐。士子为学立心。当如此也。纲目二十九下可考也。
答金在学
相望千里。徒切瞻咏。匪意尊师枉访。喜慰之馀。惠书自其袖出。谨谛侍馀学履珍胜。岂胜欣仰。贱齿已满七十。而所知依旧。所行亦依旧。只是痴呆罔两汉。何足道哉。近以避暑调病之便于山寺。方作有发僧于二十里地。事多难处。为之奈何。文杓备见此事矣。贤者既委身于学。则小学四书近思录六书。求之有馀矣。何必远问于老而无成之如我者耶。千万有进无退。期于必要其成。切仰切仰。小学所载诸葛武侯戒子书。甚好体认警省。近思录人苟有朝闻道夕死可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7L 页
矣之志。则不肯一日安于所不安。何止一日须臾不能此一条。亦当着念而已。不可归咎于气质之不美。未知如何。中庸二十章末。虽愚必明。虽柔必彊下吕氏说。正可为贤者顶门针也。奚但贤者。人皆可为顶门针也。未知如何。
与金普均
侍奉数日来何似。霖雨终无快霁意。恐有人谷俱病之虑也。定省之暇。读书如意否。古人云。待有暇而后读书。终无读书之日。待有馀而后济人。终无济人之时。如我辈之穷。不能自存者。安得有济人之道哉。然栗谷先生击蒙要诀。有曰。常以温恭慈爱惠人济物。为心。若其伤人害物之事。则一毫不可留于心曲。凡人欲利于己。必至伤害人物。故学者。先绝利心。然后可以学仁矣。此是接人章第八条也。而每尝钦诵者也。若夫读书。则是不可须臾可废者也。非读书。则何以学仁耶。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章。是论语学而篇第二也。读书是格物一事。而朱子之告君则曰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吾辈所当终身服膺也。大学最初工夫。岂非恪物穷理乎。
与金普均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8H 页
曾传不住课读否。此书有正经有章句有或问。而朱子云平生精力。尽在此书。又曰。不用某许多工夫。亦看某底不出。语类。可考。农岩则曰朱子后诸儒问学工夫。能及朱子三四分者。未见其人。农岩之勉人学朱子者。如是矣。中庸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须用百千之工夫。以朱子所谓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为主。如何如何。学者所以学为人也。故曰人生斯世。非学问。无以为人。大抵斯学。是吾人终身事。而莫不权舆于发轫之初。须见得天畀之重。吾不得不然。毋欲速而助之。毋惮难而忘之。立心之正。则以诸葛武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为则。进修之勇。则以项羽烧庐舍破釜甑。持三日粮。示士卒无还心。为准。若其用功之序。则又莫详于大学一书。苟能循是以往。何患不到圣贤地位也。
与金普均
数日留连。都未稳叙为叹。士相聚则。谈经说礼外。更有何事。士之于学。犹男耕妇织。自是其职分也。非有所为而为之。故曰天理当然而吾不得不然耳。然学莫先于立志。立志要如饥渴之于饮食。才有悠悠。便是志不立。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唯有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8L 页
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只如而今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作贵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所以栗谷先生于圣学辑要,击蒙要诀。必以立志。别作一章。开万世学者之门也。然为学最忌间断。故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曰义理之心。顷刻不存。则人道息。书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以上数语。愚所诵法。玆以奉闻。
答朴镛夏
愚于贤者。未尝有一日之雅。而先枉书问。审知志尚之高远。岂胜欣仰。但恨愚非其人。不足以副贤者所问之勤也。第侍馀学履卫胜。是为贡贺。栗谷先生击蒙要诀。开卷第一义。只是人生斯世。非学问。无以为人十一字。而大学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即此意也。孟子曰。所愿则学孔子。是为千万世为学之标准。贤者既有志于此事。孔子所谓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正可体认。何待多言也哉。来示中清白守操四字。是为无忝之图。无容更加奉勉。
答李义英
昨冬。幸遂既见之愿。今春又承心画之惠。若更良觌。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9H 页
岂胜▦荷。便发在仲春念三。而夏又届矣。不审即辰。侍馀学履何似。来谕所举击蒙要诀革旧习章语。所警乎昏惰者多矣。以贤者勇往直前之志。岂或虑此耶。求助之意。认出好学之诚。而顾此虽尝自谓学问。而行之不力。老矣无成。悲叹穷庐者。何足以及于人耶。第有一说。我东孔子。即栗谷先生也。贤既举要诀而言之矣。此是吾东之小学也。自立志章。至处世章。无一非吾辈之饮食裘葛准绳规矩。不可以须臾离者也。至于圣学辑要。虽主于帝王之学。而实通乎上下。其序文可考。不可不致力于此。未知如何。要诀末祭仪抄。多有不同于丧礼备要者。是栗谷先生门人沙溪先生之所著也。是必有所以然。而先辈之治礼者。每以备要为主。所以陶庵先生讲规。虽读要诀。而止于处世章若祭仪抄。则不无商量故也。
答尹珖仪
宋高彦先云。修学。须是出于本心。不待父母先生督责。造次不忘。寝食在念。然后可成功。朱夫子云近时朋友谩说为学。然读书尚不能记得本文。讲说尚不能通得训诂。因循苟且。一㬥十寒。日往月来。渐次老大。则遂漠然忘之。更无头绪可以接续。至有不获讲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9L 页
学之利。而徒取废锢之祸者。甚可叹也。是为愚所平生诵念而警戒者。故敢此奉闻。愿足下。勿以我徒言无实而泛看先贤亲切之训也。明道先生曰。书札于儒者事最近。然一向好者。亦自丧志。小学广立教第三章。有此言矣。栗谷先生击蒙要诀。历言旧习之害人者。大槩有八条。而其四曰。好以文辞。取誉于时。剽窃经传。以饰浮藻。其五曰。工于笔札。业于琴酒。优游卒岁。自谓清致。栗翁此言。与伯子说。相为表里。盖戒其丧志。然近见乡中诸士子。从事功令者。只知有七言之诗六字之赋而已。于儒者事。最近全不留意。都不济事。随时矫救之道。不可徒守丧志之戒。为不下工夫于书札一事也。此则不必他求。求之朱子书,退溪集而足矣。幸勿泛听焉。
答尹珖仪
穷巷穷腊。益劳瞻恋。匪意便至。心画入手。披复慰豁。不比寻常。况审侍馀学履连卫。尤切欣喜。细察书词。可认工课之不废。钻研之有味。为之心开目明。然而人物性道之说。系是义理极精微处。不妨姑徐。但既有问。姑先贡愚。盖从上圣贤性命理气之论。有从理推气。从气理推(理推当乙)两涂而已。各随其所言之地头。必先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10H 页
分别。得两涂历落。然后乃可以得意忘言。不然则鲜有不沦于执言迷旨也。然则其曰本然之性者。从理推气。而论万物之一原也。其曰气质之性者。从气推理。而论万物之异体也。主于一原而言。则人物性同是也。主于异体而言。则人物性异是也。所同者。必理也。所异者。必气也。程子所谓理一分殊。栗谷所谓理通气局。言虽殊。而理则一。近世湖洛之曰同曰异。皆可以此折衷为宜。不足疑眩于其间耳。
答尹珖仪
示喻理气说。难以卒乍形言。而理之一原。气亦一原。气之分殊。理亦分殊。气之本湛一虚灵。是也。而未发也与理无间。气之末清浊粹驳。是也。而已发也理以气局。则未发。非无气也。气不用事。故主理而言。已发。非无理也。气已用事。故主气而言。主气而言。则清浊粹驳。有万不同。而理随而不同。故有善恶之异。然而性本善而无恶。故顺之而无不善。反之而后为恶也。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反其固有之善而复其性也。复性之工。只在变化其气质也。大学之明明德。中庸之致中和。一是皆以变化气质为功而已。变化气质之道。亦在遏人欲存天理也。约而言之。只是为善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10L 页
去恶四字。经传及程朱书备矣。何待后人之赘言也哉。
答金汶宰
即奉惠疏。审孝履支安。是慰鄙私。丧礼备要卒哭章注。报葬者报虞。三月而后卒哭。是小记也。此是大夫士通行之礼也。治葬章。士踰月之义。四礼便览解以死之翌月者。是寒泉未定之论也。初不入于便览者。而后人添入甚误矣。所以不为礼家之所取。我先师吴先生尝曰。踰月即三月云云。近考礼书。孔氏曰。大夫除死月为三月。士数死月为三月。是踰越一月。故曰言踰月耳。此正先师之说也。然则未及三月而葬。是所谓报葬。亦可曰渴葬也。卒哭之必待三月为是矣。父丧中祖母丧承重者。禫祭不可行于后丧中者。备要禫祭章按说可考矣。吉祭则待祖母丧毕后。可行矣。至于承重者之弟。则禫月或丁或亥日。设位哭除。而服吉于翌月初吉。可也。吉祭后。复寝之节。惟在当之者。或早或晚。各随其宜。可也。此皆有先贤说。历历可据耳。
答金汶宰
小学书为万世师。程朱一脉寓于斯。诸生勉尽修行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11H 页
力。共作醇儒辅 圣时。此乃慕斋金先生明伦堂诗也。愚伏郑先生次韵。其小序曰。读书者。须知书中所言。莫非吾事。逐段逐句。皆即吾身以求之。则凡圣贤所知而吾所未知者。皆可勉而进。若但悦其文义。以资讲说而已。则虽日诵五车。毕竟干己何事。孟子曰。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不为耳。至哉言乎。此最是警发人处。推此而触类。则头容直。手容恭。岂人所不能。冠毋免。衣毋拨。毋放饭流歠。岂人所不能哉。凡小学六篇中所言。皆人人所能。初无圣贤独能。而吾不能之者。特今人立志既凡下。用功又肤浅。不能奋发向前。切己体验。故终身读书。未免为乡人而止。岂不深可慨然耶云云。其诗曰。六篇谟训是严师。为圣为贤本自斯。他日对君当刮目。莫依今日出门时。又曰。莫道归求自有师。且将精力俛于斯。培根溉土从今始。会见干云蔽日时。又曰。句句章章总我师。眼前道理只如斯。劝君莫作空言解。日日行持十二时。陶庵集深谷书院学规。又云静庵文正公先生。实东方道学之宗。而其学一以小学为主。以及于四书近思录。盖寒暄金先生老年。犹以小学童子自处。先生少受学于寒暄。故笃信是书如此。朱子大全文谷墓文曰。石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11L 页
室老先生。身任天下纲常。名闻华夷。第考其根基。则小学也。文谷金公。受家庭学。最主于小学敬身一篇云云。推而上之。则朱子虽于五十八岁。编次小学。其前年丙子。答陈同父书曰。只今日用工夫。养病之馀。却且收拾身心。从事于古人所谓小学者。以补前日粗疏脱略之咎。盖亦心庶几焉。而力或有所未能也云云。以此观之。小学之书。岂可推与小儿辈。而不之读耶。又见重峰赵先生行状曰。先生居家。日用必本于小学。后生之请教者。虽年至三四十者。必先课以是书。为沙溪先生行状曰。先生最以小学。为学者之基本。尊信服行。以为终身准则。其外先贤。无一不以小学为准则。不能尽记。哀须深体此意。千万切望。
丈夫唱喏。唱喏揖时声。妇人道万福。道。言也。万福。问亲夜来平安之意。亦含祈祝之意。
答金汶宰
令侄妇不免古所谓还葬。贫家常事。而在哀安得无悲怜之私耶。父丧中母死者。贾氏疏说之误。流害千古。我朝诸老先生。皆疑之耳。今则陶庵四礼便览按说。为礼家之定论。集考及增解。皆从之。今无容更议矣。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12H 页
横渠先生曰。书以维特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矣。朱子曰。义理之心。顷刻不存。则人道息。又曰。圣人教人。只要救一个间断。此数语。当与当惜分阴之语。参看。
与金汶宰
近因千里外龙冈人来顾。数日语短说长。彊半是经礼上说话。稍觉胸怀之爽豁。自有许多答札修人事处。果难自力。而废之则不可也。为之奈何。要书格语殷卿之纸。乾没于我者。愚岂尽忘也。其如不能振作何哉。夫善者。受中以生之本然也。而天下之公理也。在己在人。初无彼此。但能力去有我之私。而虚心乐取。则天下之善。皆为一己之用。而其善无穷矣。此乃牛溪先生之言也。吾非不欲告贤以善言。而贤无虚心乐取之意。则虽书送格语。果何益哉。只是文具耳。贤须深谅之也。
提撕收拾整顿。就存主处。说体究讨论理会。就穷极处说。凡朱先生论学处。许多说话。无非此法。程先生所谓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十字。即其宗旨也。孔门之博文约礼也。朱门之居敬穷理。无非此个义谛。而其曰只从今日为始六字。宜着眼也。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12L 页
答孙暻默(德渊○己未七月)
朝耕暮读。自是吾辈分内事。朱夫子所谓略营生理舍力穑。何以哉。舜之竭力耕田。共为子职。伊尹之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者。其非吾辈所当法者哉。其不曰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乎。乐尧舜之道者。诵其诗读其书。而欣慕爱乐之也。此非邹传之集注乎。幸勿以贫贱自阻。亦勿以耕农自诿。惟以颜之希舜为法。千万千万。渼湖金先生曰。彼谓不遑于谋食。而不能为学者。非养小而失大欤。况耕田之暇。不患无读书之时乎。古之豪杰之士。奋乎𤱶亩之中。而能为圣贤事业者何限。此乃渼湖书与门人以韩退之朝耕夜读之意也。尤庵先生答畏斋李公(名端夏。字季周。)书曰。尝记朱夫子与人书。大意以为略求自资之策。是亦养浩然之一端。盖人不能上壤下泉。则不能不为口食之谋。谋之而或不慊于心。则不能无妨于养气。气不能养而能养病。或未之有矣。尤庵此语。先辈多有称之者。而朱子本文。不可不知也。大全答许顺之书。而入于节要者。玆以别纸录送耳。
 顺之既有室家。不免略营生理。书中所说。不知当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13H 页
如何措画。此固不得不尔也。粗有衣食之资。便免俯仰于人。败人意思。此亦养气之一助也。但不可汲汲皇皇役心规利耳。
答孙暻默
盛课邹传。想已卒业矣。陶庵李先生尝云叔季人。正宜多读孟朱书。此言甚好。须于义利之辨。舜蹠之分。深察而明辨之焉。朱夫子晚年。每语学者。且观道性善求放心两章。务收敛凝定。以致克己求仁之实功。(大全答周叔谨第一书。见五十四卷。亦载节要。又附录三之五卷卅八板。又语类一百四卷十板。)尤庵先生易箦时。所教遂翁者。亦不外此。左右须深加体察焉。且邹圣所以养浩然之气。只是一直字。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朱子曰。天地生万物。圣人应万事。直而已。是则孔,孟,朱三圣同一揆也。尤庵先生所以教门人。每每举此以申申焉。贤者读孟子。果能体此意否。愚于洪原诸士子。勤勤向学之诚。有胜于他邑。甚加嘉尚。左右须常以孟子所谓豪杰之士。不待文王而兴。自期自勉。千万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