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x 页
肃斋集卷之十五
书
书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29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98H.gif)
自昨秋至今春。相守几个月。所事不过鲁论数卷。而未能极意讲讨。固有不慊于心。而又千里徒步而归。亦未克优助行资。忧念憧憧。未尝忘矣。匪意前月二十八日。承五月旬日惠书。始谛无挠返侍。侍事一安。何等慰喜。但喻以观稼。无暇于读书云者。岂不閒董邵南朝耕暮读。徐孺子非其力不食之说乎。此亦学问中一事也。竭力耕田。恭为子职。岂非大舜乎。高凤之读书漂麦。非圣人所以教人读书之意也。吾平生于生理全疏。以致老年受困。每每戒人以视我。勿为高凤者此也。不能养亲。则读书何为。君以独身事偏亲。岂可不略营生理。而有此云云耶。衰年离家固难。而况父母之衰年。岂可遽离其侧。必令家事无虞。父母不戚戚。然后乃可远游也。此在当者自谅之如何。不必屑屑耳。
答洪一厚
望墓为坛。以时祭之。孔子之训也。而此本指宗子去在他国。庶子无爵而居者也。然世或有失先墓者。虽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29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98L.gif)
既以忠节 赠职。则祭时纸榜。恐当只书忠臣赠某官某公神位。盖从事非官名。此二字去之。恐宜。
答洪一厚
盛业之在寒泉篇。真是好消息。朱子虽云近思录。四子之阶梯。而自后学言之。多有难解者。盖四子则朱子注解。如昏衢之指南。而此书则叶解。多可疑故耳。然我东则静庵赵先生之所尊。而诸先正无不从事于此书矣。朱子云修身大法。小学书备矣。义理精微。近思录详之。先师老洲吴先生尝曰。朱子非惟有大功于经传。其编成小学,近思录两书者。实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愚所常诵念者也。贤者。须于此二书。周而复始。以为终身家计焉。小学为始。近思录为终。即陶庵李先生为学节度也。然其紧于日用行事者。小学书也。愚于近日。辞 召命疏。愿以此书。为本云云。大抵自上达下。自幼至老。不可须臾离者。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29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99H.gif)
朱子曰。论语一章。不过数句。易以成诵。成诵之后。反复玩味于燕閒静一之中。必须其浃洽可也。又曰。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先生熟读精思四字。无所处而不当。四书三经。皆可如是矣。
答洪一厚
示喻湖洛人物性同异之论。只求之朱子书。可矣。四书章句集注,庸学或问及语类,大全。浩如河海。而实则同归于一矣。未发前有气质之性云云亦然。而此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29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99L.gif)
答文载显(辛酉五月)
不远千馀里。徒步来访于穷乡。是何等力量。何等风义。但所访者。非其人为愧耳。意外洪原朴君袖致正月二十五手书。如更面话。岂胜欣荷。不审学履际玆午热。更何似。声利滔天。正学坠地。我老洲先师所谓宇宙间阳气(以读书种子言)无处可见。使我先生见之。必痛哭流涕。而何幸北青洪原等处。有志于学者。间见层出。不绝如线。无乃阳复之渐。渐起于北方而然耶。千万努力。以孟子所愿则学孔子一句为志。而栗谷所谓幸生朱子后。学问庶几不差一段语。是吾辈之指南也。击蒙要诀,圣学辑要。又为吾东之小大学也。读小学及七书时。不可不参商也。但要诀祭仪。多与备要不同。而备要后出者也。当从备要也。沙溪先生。岂非栗谷先生之门人耶。所以先辈说栗翁礼学。少逊于沙翁也。贱状罔生幸免。老而不死。何足道哉。朴敬时是后来之秀。可与共学者也。三及吾门。而不能副其远来之意。愧叹何言。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00H.gif)
圣学辑要。是吾东之大学也。体用该备。阶级分明。真是天地间有数文字也。四时讲习。以此为准。佥贤盛会。恨不得往参也。讲究不可无疑。自谓无可疑者。非本无可疑也。实不能到会疑之境故耳。第有愚见。玆奉闻焉。统说第一。中庸首章之先于大学经文者。即先生与退翁。往复谓仁说图。当在心学图前之义也。而经一章之有所删节者。恐为一欠。穷理章太极图说注解之因袭近思录叶解。恐不如直用朱子本解也。修己功效章。由行达于知之效末一条。决是误勘而未及照管者也。幸详考于大全答胡季随第十三及十四书焉。贱身前日。仰禀于梅山老先生者也。此如孟子许行章。汝汉淮泗四水。皆入于江云者。为行文之失也。未知如何。
论语孝弟为仁之本章。或问曰。智则别之理。大全玉山讲义。知则是个分别是非底道理。皆朱子亲笔也。此与仁者爱之理及仁则是个温和慈爱底道理。其义例无不同矣。何以谓智字之独无训义耶。
孙为祖父母期年。传曰。何以期也。至尊也。疏曰。祖为孙止大功。孙为祖何以期也。祖至尊。故为孙降至大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00L.gif)
栗谷先生。是我东方圣人也。沙溪,尤庵及同春继之。有若祖子孙三世适适相承者然。此乃前辈之言也。须以要诀,辑要。为终身家计。如何如何。辑要虽有数处误勘。岂可以此而少有忽焉哉。姜君来自远方。固因吾而误也。未满十日而归。何能副具来意耶。
进馔鱼东肉西。礼也。鱼则右首。而腹腴则向醋楪也。鄙家进炙如此。便览及增解。可考。
妇人无奉祀之义。如以缌功之亲。主丧则为之再祭。而其祝辞无可考。日月不居。奄及初虞之下。不可书夙兴夜处以下八字。则直接以谨以清酌庶羞云云。无妨。妇人。不可参涉于疏远族人替行处。只宜参于哭与辞神而已也。然亦当各为妇人之位。重其男女之别耳。
与都信圭(敬直)
愚之所闻于先师者。只是栗谷击蒙要诀开卷第一义。而年已六十有一。尚未能有得于学问上。一身自理不得。则何敢有开门授法之意也。然与人为善。自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01H.gif)
答都信圭
贤者之于贱身。不过一番良觌。而屡烦惠书。眷眷乃尔。实所感荷。今又因姜君承手诠。以审省馀学履珍卫。尤慰悬系。盛课在大学近思录云。诚所欣闻。但此二书。非一时并读者也。须先以一书用工。专心致志。着力熟读。然后更读一书可也。不以杂然前陈。致有不精之叹。未知如何。且必先之以小学。然后学有本领也。今答洪子坤书。详言之矣。盖践形尽伦。圣人之能事。而小学之明伦敬身。尽之矣。学焉而不以圣人自期则已矣。学问而不以小学为本。则亦伪而已矣。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01L.gif)
今闻贤方读中庸云。道不可须臾离。为开卷第一义。如衣之有领。其下许多义理。都凑泊此一句。而第四章章句释之曰。道者。天理之当然。中而已矣。与上首章第一节。率性之谓道注解相应。而论语集注。即此义也。贤于此。果能体认其旨否。然愚窃有奉勉者。贤其毋忽焉。尤庵先生答金圣徵书曰。闻见读中庸。恐其躐等。此书甚难看。故古贤论读书次第。以此为读大学论孟之后。始可读矣。吾意莫若且读小学书百千遍。则必见开心明目之效矣。陶庵先生答安衢书曰。中庸义理极精微。而其实不外乎日用彝伦云云。可谓切至矣。至于更读小学。尤得反本务实之意。以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02H.gif)
答罗时镛(声叔)
昨冬幸遂既见之愿。累被枉顾。披心道素。其异乎旧要者几希。别后怅怀。时或发乎梦寐。尽知人情之有不可穷也。抵京后惠书。藏之怀中。若可以三岁不灭。匪意手诠又辱。急拆疾读。如更良觌。不觉千里之为远。况审重侍奉诸节连胜者乎。令季氏快复常度。尤慰所思。当此声利滔天。正学坠地之际。贤者既谢绝荣途。季氏又益修旧业。真所谓难为兄难为弟。且小学是做人底样子。作圣之阶梯。人不可一日离侧。夫以清阴先生之身任天下纲常。名闻华夷。而平生言行。皆本于是书。此乃我尤庵先生之言也。朱子于大学。自谓平生精力。尽在此书。以序文考之。此书之显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02L.gif)
朱子曰。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做人而已矣。又举尹和靖之言。以为切要曰。所谓学者。所以学为人也。学而至于圣人。亦不过尽为人之道而已。又曰。小学书。做人底样子。栗谷先生击蒙要诀开卷第一言曰。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03H.gif)
谨空沙溪,尤庵说文。多不能尽录。而遂庵云惶恐敬谨。不敢多谈而空其下方也。如谨不备之意。又云谨空于所尊者。书之。平交以下。虽不书。可也云矣。
补其阙略。南塘谓诚意正心章章下注。非指传五章云云。恐误矣。此则决是补亡章也。渼湖,贞庵两贤文集。已辨南塘之误矣。
传八章之结语。传九章之头辞。与前后诸章之起结不类。恐此二章。乃明新之交。动化之始。故特变其文欤。此老洲之言也。
答罗时镛
以前持平。永谢世纷。高卧乡庐。读书教子。埙篪唱和。固一世稀有之杰士。而又能不忘如我千万无似之老而不死者。时赐存讯。则亦可见其异于俗人。而但恨此身不足为贤者之所称。愧骍靡容而已。然先生门人之称。大不衬着。可谓非所常施。何也。愚固不足为人师。而况贤者未尝有一番执册请业之时。则此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03L.gif)
答罗时钟(声吉)
猥以无似。误贤者远来。然一面如旧。心心相照者。盖以学绝道丧之际。声气相感于千里之外。所讲者经传义理故也。意外美慎。真是好事多魔也。移次于一舍地。恒切贡虑。虽承已奏药效。尚未优入安域。是用耿耿。匪意惠书。荷慰何喻。况审刀圭诸节。不至添损。尤系欣闻。第来书中。推诩太过。所以见称者。无异唤做别人。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实恐贤者未免世俗所讥相赞契之叹耶。吾辈相与。当以古人为己之学交勉。而胥戒以浮文。然后始可以不背于圣门之四教也。千万谅此苦心。切仰切仰。德门族谱序。为令伯氏累恳。不得已破戒搆拙。全无足观。而不朽二字。岂非题外语而厚招人讥者耶。然所望于贤者昆仲之意。则不轻而重。幸体此意。勿少泛视。如何如何。栗谷先生曰。人生斯世。非学问。无以为人。又曰。先须大其志。以圣人为准则。一毫不及圣人。吾事未了。昔我先师吴先生。有曰。人之立乎两间。而不泯不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04H.gif)
曾传虽是一卷书。是入德之门户也。阶级分明。节目该备。程朱教法。必以此为先。须努力体究。以为毕生家计。如何。适答令伯书。以此为言耳。经一章。致知在格物在字。朱子谓紧得些子者。以其异于致知诚意以上文法故耳。不必引传文之例而疑之矣。传六章。善恶之不可掩善字。只是带说。不必深疑。传七章章句。一有之一字。不可谓四者之一。而只是少许或暂时之意也。一有之三字。合作有所意看。恐好。未知如何。
答罗时钟
盛课鲁论。不以盛暑而或辍否。昔退溪先生。得朱子全书于都下。闭户静观。历夏不辍。或以暑热致伤为戒。先生曰。讲此书。便觉胸膈生凉。自不知其暑。何病之有。近斋先生与人书曰。长日无事。昏眠可闷。时取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04L.gif)
答郑昊淳(伯钦)
学绝道丧也久矣。其能变俗臼从正道者。绝未之见。乃有贤者。挺然拔出。奋然有志于古人为己之学。岂胜钦赞。但所问业于千万无似者为可愧。而况又申之以心画。如更良觌。慰感良深。不审菊秋。重侍馀学履何似。大抵斯学。是吾人终身事。而莫不权舆于发轫之初。须见得天畀之重。吾不得不然。毋欲速而助之。毋惮难而忘之。立心之正。则以诸葛武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为则。进修之勇。则以项羽烧庐舍破釜甑。持三日粮。示士卒无还心。为准。若其用工之序。则又莫详于大学一书。苟能循是以往。何患不到圣贤地位也。此乃吾先师老洲吴先生所尝教于门人者也。荷见予之切。聊诵少日所闻如右。深谅此苦衷。惟日孜孜。有进无退。终了此一大事。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自期。必勿一毫退托。千万。栗谷教人读书。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05H.gif)
答郑昊淳
朱夫子云世间万事。须臾变灭。惟有穷理修身。为究竟法耳。穷理修身。非读书则不能也。且栗谷先生击蒙要诀。不可须臾离也。为学节度。大槩备于斯矣。昔我先师老洲吴先生恒言。四书三经。如七曜之不可阙一云矣。小学为始。近思为终。是陶庵李先生之训也。然礼学又一大事也。前辈之说。尽之矣。幸须勿视以老生常谈。千万千万。
答郑万中
不面而书。古之道也。何幸贤者。施之于贱陋耶。不胜感愧。第说及贱身者。多失称停。无乃隔面摸真。而唤做别人之例欤。顾此当初发愿。非不真切。负笈从师。亦非出于浮慕。而粪土之质。教无所施。学未成章。虚名误播。终未免为假真售伪。欺人欺天之归。每一思之。汗流浃背。置身无地。虽欲猛加警省。收之桑榆。而气血已耗。神霣精亡。如老骀之鞭不起。未知将何面目。归拜先生长者于地下也。梅山先师遗集删定剞劂之计。同门诸贤。经营数年。尚未有成。都是门弟之责也。至于洪果川之为老洲高弟。梅山肖子。实是实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05L.gif)
答李■(亻政)
旬一惠书。荷慰深矣。伊时被忙未谢。厥后又因循为病。阙然至此。愧叹何喻。近日乖了殷春和气。更询侍奉学履何似。晨昏之暇。盛课专笃。庶几不孤此悬仰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06H.gif)
答李■(亻政)
近斋与三山斋。论今忌祭之单献。既已废之。则朔望亦当并废。哀讳之事。犹不敢伸情。况常时之礼乎。愚意朔望。只焚香。如有时物鱼果之属可荐者。无时只一荐一器似宜云。而曾见我外家祭仪。则皆以丧礼补编为据。力主因山前废祭之说。但朔望焚香及荐新。如近斋所论矣。后游吴先生门下。又以行祭为非。而焚香与荐新。谓不可废。洪先生所论及襟溪李丈之教。亦然。
昨年父在母丧者。今又父亡。则母丧仍服杖期。盖未忍变于父在故也。父在时既以亡室题主。则父丧毕后吉祭时改题。是礼也。既代父主丧。则母丧行练。不可不前期告由。告辞在下。
维岁次月日孝子某。敢昭告于显妣某封某氏。先考在时。既以服先妣丧期年。礼律至严。今不敢变。当仍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06L.gif)
答张锡轸
昨冬逢别。怅与慰并。匪意惠存。被洪子坤袖致。如更合并。间者。侍馀学履更何似。吾于汝经。一面如旧者。以其为令从叔景文之从侄故也。非直以贤之可爱已矣。爱其人。爱其屋上之乌。古语岂非先获我心者耶。遁岩实记之誊惠。可喜其不失信。而误字落书。乍看已有一二。则若细检其全卷。似必不少。是可叹也。景文虽没。犹可因此知其一二。不可不详审也。适因多扰。未暇阅矣。来书中坐春云云。化神之妙等文。虽是循例用下。已觉不安。而况书末扶持纲常。以继五百之期。是何等语也。尤不可妄施于人也。自今以后。必勿更袭前谬。千万切望。如或如前。则断当还送来书也。深谅之焉。人之为学。如男耕妇织。饥食渴饮之不可废者。而后之为名而学者。虽自谓诵法孔子。而实非孔子之道也。论语颜渊篇二十章闻达之义。必须子细研究。如何。汉书王莽传。以在家必闻。在国必闻。色取仁而行违斥之者。岂非可畏耶。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又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07H.gif)
答金在学
相望千里。徒切瞻咏。匪意尊师枉访。喜慰之馀。惠书自其袖出。谨谛侍馀学履珍胜。岂胜欣仰。贱齿已满七十。而所知依旧。所行亦依旧。只是痴呆罔两汉。何足道哉。近以避暑调病之便于山寺。方作有发僧于二十里地。事多难处。为之奈何。文杓备见此事矣。贤者既委身于学。则小学四书近思录六书。求之有馀矣。何必远问于老而无成之如我者耶。千万有进无退。期于必要其成。切仰切仰。小学所载诸葛武侯戒子书。甚好体认警省。近思录人苟有朝闻道夕死可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07L.gif)
与金普均
侍奉数日来何似。霖雨终无快霁意。恐有人谷俱病之虑也。定省之暇。读书如意否。古人云。待有暇而后读书。终无读书之日。待有馀而后济人。终无济人之时。如我辈之穷。不能自存者。安得有济人之道哉。然栗谷先生击蒙要诀。有曰。常以温恭慈爱惠人济物。为心。若其伤人害物之事。则一毫不可留于心曲。凡人欲利于己。必至伤害人物。故学者。先绝利心。然后可以学仁矣。此是接人章第八条也。而每尝钦诵者也。若夫读书。则是不可须臾可废者也。非读书。则何以学仁耶。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章。是论语学而篇第二也。读书是格物一事。而朱子之告君则曰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吾辈所当终身服膺也。大学最初工夫。岂非恪物穷理乎。
与金普均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08H.gif)
与金普均
数日留连。都未稳叙为叹。士相聚则。谈经说礼外。更有何事。士之于学。犹男耕妇织。自是其职分也。非有所为而为之。故曰天理当然而吾不得不然耳。然学莫先于立志。立志要如饥渴之于饮食。才有悠悠。便是志不立。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唯有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08L.gif)
答朴镛夏
愚于贤者。未尝有一日之雅。而先枉书问。审知志尚之高远。岂胜欣仰。但恨愚非其人。不足以副贤者所问之勤也。第侍馀学履卫胜。是为贡贺。栗谷先生击蒙要诀。开卷第一义。只是人生斯世。非学问。无以为人十一字。而大学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即此意也。孟子曰。所愿则学孔子。是为千万世为学之标准。贤者既有志于此事。孔子所谓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正可体认。何待多言也哉。来示中清白守操四字。是为无忝之图。无容更加奉勉。
答李义英
昨冬。幸遂既见之愿。今春又承心画之惠。若更良觌。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09H.gif)
答尹珖仪
宋高彦先云。修学。须是出于本心。不待父母先生督责。造次不忘。寝食在念。然后可成功。朱夫子云近时朋友谩说为学。然读书尚不能记得本文。讲说尚不能通得训诂。因循苟且。一㬥十寒。日往月来。渐次老大。则遂漠然忘之。更无头绪可以接续。至有不获讲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0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09L.gif)
答尹珖仪
穷巷穷腊。益劳瞻恋。匪意便至。心画入手。披复慰豁。不比寻常。况审侍馀学履连卫。尤切欣喜。细察书词。可认工课之不废。钻研之有味。为之心开目明。然而人物性道之说。系是义理极精微处。不妨姑徐。但既有问。姑先贡愚。盖从上圣贤性命理气之论。有从理推气。从气理推(理推当乙)两涂而已。各随其所言之地头。必先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1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10H.gif)
答尹珖仪
示喻理气说。难以卒乍形言。而理之一原。气亦一原。气之分殊。理亦分殊。气之本湛一虚灵。是也。而未发也与理无间。气之末清浊粹驳。是也。而已发也理以气局。则未发。非无气也。气不用事。故主理而言。已发。非无理也。气已用事。故主气而言。主气而言。则清浊粹驳。有万不同。而理随而不同。故有善恶之异。然而性本善而无恶。故顺之而无不善。反之而后为恶也。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反其固有之善而复其性也。复性之工。只在变化其气质也。大学之明明德。中庸之致中和。一是皆以变化气质为功而已。变化气质之道。亦在遏人欲存天理也。约而言之。只是为善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1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10L.gif)
答金汶宰
即奉惠疏。审孝履支安。是慰鄙私。丧礼备要卒哭章注。报葬者报虞。三月而后卒哭。是小记也。此是大夫士通行之礼也。治葬章。士踰月之义。四礼便览解以死之翌月者。是寒泉未定之论也。初不入于便览者。而后人添入甚误矣。所以不为礼家之所取。我先师吴先生尝曰。踰月即三月云云。近考礼书。孔氏曰。大夫除死月为三月。士数死月为三月。是踰越一月。故曰言踰月耳。此正先师之说也。然则未及三月而葬。是所谓报葬。亦可曰渴葬也。卒哭之必待三月为是矣。父丧中祖母丧承重者。禫祭不可行于后丧中者。备要禫祭章按说可考矣。吉祭则待祖母丧毕后。可行矣。至于承重者之弟。则禫月或丁或亥日。设位哭除。而服吉于翌月初吉。可也。吉祭后。复寝之节。惟在当之者。或早或晚。各随其宜。可也。此皆有先贤说。历历可据耳。
答金汶宰
小学书为万世师。程朱一脉寓于斯。诸生勉尽修行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1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11H.gif)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1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11L.gif)
丈夫唱喏。唱喏揖时声。妇人道万福。道。言也。万福。问亲夜来平安之意。亦含祈祝之意。
答金汶宰
令侄妇不免古所谓还葬。贫家常事。而在哀安得无悲怜之私耶。父丧中母死者。贾氏疏说之误。流害千古。我朝诸老先生。皆疑之耳。今则陶庵四礼便览按说。为礼家之定论。集考及增解。皆从之。今无容更议矣。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1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12H.gif)
与金汶宰
近因千里外龙冈人来顾。数日语短说长。彊半是经礼上说话。稍觉胸怀之爽豁。自有许多答札修人事处。果难自力。而废之则不可也。为之奈何。要书格语殷卿之纸。乾没于我者。愚岂尽忘也。其如不能振作何哉。夫善者。受中以生之本然也。而天下之公理也。在己在人。初无彼此。但能力去有我之私。而虚心乐取。则天下之善。皆为一己之用。而其善无穷矣。此乃牛溪先生之言也。吾非不欲告贤以善言。而贤无虚心乐取之意。则虽书送格语。果何益哉。只是文具耳。贤须深谅之也。
提撕收拾整顿。就存主处。说体究讨论理会。就穷极处说。凡朱先生论学处。许多说话。无非此法。程先生所谓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十字。即其宗旨也。孔门之博文约礼也。朱门之居敬穷理。无非此个义谛。而其曰只从今日为始六字。宜着眼也。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1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12L.gif)
朝耕暮读。自是吾辈分内事。朱夫子所谓略营生理舍力穑。何以哉。舜之竭力耕田。共为子职。伊尹之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者。其非吾辈所当法者哉。其不曰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乎。乐尧舜之道者。诵其诗读其书。而欣慕爱乐之也。此非邹传之集注乎。幸勿以贫贱自阻。亦勿以耕农自诿。惟以颜之希舜为法。千万千万。渼湖金先生曰。彼谓不遑于谋食。而不能为学者。非养小而失大欤。况耕田之暇。不患无读书之时乎。古之豪杰之士。奋乎𤱶亩之中。而能为圣贤事业者何限。此乃渼湖书与门人以韩退之朝耕夜读之意也。尤庵先生答畏斋李公(名端夏。字季周。)书曰。尝记朱夫子与人书。大意以为略求自资之策。是亦养浩然之一端。盖人不能上壤下泉。则不能不为口食之谋。谋之而或不慊于心。则不能无妨于养气。气不能养而能养病。或未之有矣。尤庵此语。先辈多有称之者。而朱子本文。不可不知也。大全答许顺之书。而入于节要者。玆以别纸录送耳。
顺之既有室家。不免略营生理。书中所说。不知当
肃斋集卷之十五 第 31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313H.gif)
答孙暻默
盛课邹传。想已卒业矣。陶庵李先生尝云叔季人。正宜多读孟朱书。此言甚好。须于义利之辨。舜蹠之分。深察而明辨之焉。朱夫子晚年。每语学者。且观道性善求放心两章。务收敛凝定。以致克己求仁之实功。(大全答周叔谨第一书。见五十四卷。亦载节要。又附录三之五卷卅八板。又语类一百四卷十板。)尤庵先生易箦时。所教遂翁者。亦不外此。左右须深加体察焉。且邹圣所以养浩然之气。只是一直字。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朱子曰。天地生万物。圣人应万事。直而已。是则孔,孟,朱三圣同一揆也。尤庵先生所以教门人。每每举此以申申焉。贤者读孟子。果能体此意否。愚于洪原诸士子。勤勤向学之诚。有胜于他邑。甚加嘉尚。左右须常以孟子所谓豪杰之士。不待文王而兴。自期自勉。千万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