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x 页
肃斋集卷之十四
书
书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7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73H.gif)
伊川先生有曰。人若不习举业而望及第。却是责天理而不修人事。但举业。既可以及第即已。若更去上面。尽力求必得之道。是惑也。又曰。一月之中。十日为举业。馀日足可为学。又曰。科举之事。不患妨功。惟患夺志。(近思录七篇册三条卅五条。)朱子又曰。非是科举累人。自是人累科举。读圣贤书。据吾所见。而为文以应之。得失利害。寘之度外。虽日日应举。亦不累也。(语类)又曰。科举之习。前贤所不免。但循理安命。不追时好。则心地恬愉。自无怵迫之累。又曰。以未必得之心。随例一试。亦未为害也。栗谷先生击蒙要诀处世章一二条。亦与程朱说。互相表里。幸望详细体认。如何。虽曰埋头于功令。而能有一念念及于作书。则可知足下之不忘斯学。决非可与流俗人只知有科举。不知有他事者例视之也。此愚所以诵传先▦说如右也。可能谅此苦心否。
答田相默
中庸首章第二节章句。无物不有之义。来谕。以物之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7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73L.gif)
答田相默
无物不有。即或问无所不在之义也。来喻得之矣。又或问论杨氏无适云云者。与其上无所不在四字。参看尤好矣。更加详考于语类。如何。朱子语黄毅然曰。天命之谓性。不只是这处有。处处皆有。只是寻时先从自家身上寻起。由是观之。则性不是只具于心者。凡散为事物之理者。莫非天命实体。而与具于心者。实相通贯。所谓万物皆备于我者。盖指此矣。
立后后。改题其祖先神主。当待三年丧毕。吉祭之时。摄祀者之改题。自尤翁以下已不许之。况追后立主。岂可于新丧吉祭前为之乎。况摄祀者。尤岂敢议到耶。以五岁儿继后。如难决定。则姑俟其长成冠婚之时。追成几代神主。恐好。摄祀者之傍题。先辈皆不详。而老洲答其从侄致秀书。录送矣。如欲摄祀。则依此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7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74H.gif)
不立主告词
维岁次云云。哀子某敢昭告于显妣某封某氏。形归窀穸。神返室堂。未遑立主。依旧束帛。伏惟尊灵。是凭是依。宗孙未及立嗣。某今姑摄祀。兼告厥由。
虞卒祝则年月日子下。当云摄祀哀子某敢昭告于云云。祔祭小大祥祝文。则只当云摄祀子某云云。祔祭祭曾祖告祝。孝曾孙之孝字。去之。
葬不立主。则不成葬礼。然考位及祖以上。俱未及立主。则独于此立主而有许多难处者。亦无可据之礼矣。丧毕后。考位立主。则非摄祀者所敢也。葬时立主。盖以丧不可一日无主之义也。摄祀者。不敢改题者。于礼无据故也。故先辈皆曰万万未安。则孰敢杜撰。出无于礼之礼耶。
答田相默
朱子答黄商伯书。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云者。非以气异二字。并属之一原也。老洲所谓理之一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7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74L.gif)
未及立主者。纸榜行祭。先降后参。一依家礼祭初祖例。可也。(始祖先祖祭。朱子晚年所不敢祭者。而降神告词。则可仿也。)诣香炉前跪。告曰。孝子某。今以显考某官府君远讳之辰。敢请尊灵。降居神位。恭伸追慕。遂焚香再拜。又酹酒再拜。(此即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7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75H.gif)
别纸
三月不违章小注。黄勉斋仁与心之互为内外。恐未安。非但此也。小注中语类。亦多可疑。幸望以或问及集注。参看如何。
支子异居者。亲忌略设伸情。尤翁所不许。而积费思量。累烦质问于师门者也。又考尤翁后诸贤说者多矣。恐或无嫌于干统。故敢用鹿门之例矣。然何敢自信也。幸望更加入思而教之。如何。理到之言。不敢不服也。此与时祭有异。且愚之情理切迫。与他自别。故也。尤翁后芝村说。亦与尤翁同。而栎泉说则与鹿门。无异矣。未及录送。可叹。凡事当以十分道理为主。可也。苟其有害于理。则固当速改。而此则姑未见其必不可行故耳。
沙溪曰。为人后者。为本生父母丧。称丧人而已。不可称孤哀也。人之为吊书者。亦只以丧人待之。不可称大孝至孝也。尤庵曰。问解中。丧人之称。古今书籍。未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7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75L.gif)
答田相默
俯询太极图说。五行之生。各一其性一段。朱子以后。我东先辈论说甚多。不能尽记。而大全答严时亨第一书之第一条。第二书之第二条。见六十一卷。此书入于性理大全一卷本文下小注。幸考见焉。老洲先师。所论亦多。傍无倩手者。又被促。不得录出。只以渼湖集答人书录送。此或贤者所已见者耶。练祥日酒肉待客之非。先贤说。皆以程子所告周恭叔。勿陷人于恶一段语。为正论。故朱子亦曰。丧葬之时。只当以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7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76H.gif)
渼湖答玄子敬书曰。五行各一其性。此性字。为本然之性。无疑。其意若曰。其气质既殊。则其所禀之理。固亦随以不同。然即此不同。而亦非别是一性。只是浑然全体本然之性。盖亦明夫五行者。本皆具此本然之性也。譬如月之在水。水有江海川涧池渠行潦。其为大小阔狭。至于万殊。而月之光也者。随以为大小阔狭。然月只是一个月耳。岂有大小阔狭哉。(三渊从祖。尝论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7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76L.gif)
农岩集答闵彦晖书。论仁义礼智之德。有曰。名虽立于乘气之后。体实具于一理之中。愚每尊信于此言矣。语类(一卷太极图解小注。载焉性理大全卷一之七左。)金木水火土。虽曰五行各一其性。然一物又各具五行之理。不可不知。康节曾细推来。此与程子居一有四之训。互相发明也。栗谷先生曰。气之一本者。理之通故也。理之万殊者。气之局故也。老洲先生曰。从未发而语一原。则理之通也。从已发而语分殊。则气之局也。气局则理亦局。然所以局者。气而非理也。然则犬之守。牛之顺。自有当然之则。而无精粗彼此者。理之通也。守而不能顺。顺而不能守。则气之局也。又曰。犬牛人性。其分虽殊。其天命本体之全。则实未尝或离于是矣。今以栗谷,老洲说推之。来喻五行之生。各一其性之义。亦可以反隅矣。未知如何。
别纸
致渊所引栗谷说固好。而全书十卷。有曰。理通气局。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7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77H.gif)
答田相默
朱子云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以愚见之。六经。固难于四子则先读四子。可也。近思录。却比四书为难读。盖四子则朱子之章句集注。明且尽矣。近思录注解。则不如四书之注故也。而朱子以为四子阶梯者。盖以四先生。为当世人。此以其言之为易晓于时人也。我东静庵赵先生为学。专主于近思录。则其识解之明。必有许多讲论。而惜乎其未传于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7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77L.gif)
答田相默
赞明所谓未发本然。不可混称于已发云者。盖谓本然二字。不可属于已发云云。而此有不然者。盖本然二字。只是言此理之妙也。老洲先生曰。此理之妙。浑浑在中。冲漠无眹者。体之本然也。此理之妙。见于流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7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78H.gif)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7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78L.gif)
答田相默
所询礼疑。近斋先生答梅山先师书曰。乳下儿。定名傍题。沙溪有定论矣。乳儿犹然。况九岁儿乎。九岁夙成。足以行祭。则长者指导其礼节。若未然则以幼未将事。用摄主告之文。今尊仲父丧。七岁儿承重者。当依此行之矣。礼疑类辑中。退溪以下诸说。不能尽录。而南溪曰儿名摄主告。乃退溪用朱子语者也。其祝辞似当曰。孤子某(▣之定名。非乳时名。)幼。不能将事。属某亲某敢昭告于显考云云。沙溪谓夙兴夜处。哀慕不宁等语。当改用。然既以儿名告。则此处下语极难。直继以清酌云云。恐亦无妨矣。(南溪说止此)今尊门摄行祝曰。孤孙某幼。不能将事。属仲祖父。(不敢书名)敢昭告于显祖考云云。可也。夙兴以下八字。虽书之。恐亦无妨于八九岁承重者。未知如何。且既非主丧。只是摄行。则虽致渊。亦何妨之有。又宗家不立主。而支孙之家。当其父母丧。恐不可不立主。岂可以宗家之不立主而同之耶。尤庵先生尝论生辰祭之非礼曰。若知其非礼。而以先世所行。为难停废。则是非礼之礼。无时可改也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7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79H.gif)
答田相默
曾在老洲吴先生门下。偶因讲舍生取义及以义为利。引栗谷先生与门人问答者。以就质于师席以为在己则可以不受强盗之物。为父母则恐难如是。其时同门诸人。辨说不一。而吴先生以为己为亲。只是一事为答。而曰下此一等。或有随时行权之道。而不可质言云云。而未能归一矣。栗谷说。见全书三十一卷及三十二卷。是语录也。幸考阅焉。今贤者所询。正与吾辈当日问难相似。故玆不觉覼缕至此。而无以的答盛问。姑俟更商耳。
朔望俗节。同春说。可据也。私丧馈奠。则虽殷奠。乃是凶事也。 国恤卒哭前行之。似或无妨。而至于家庙参礼。则虽小事。乃是吉事也。行之未安云云。盖朔望参。其物品节度。虽下于忌祭。而其礼则视忌祭为吉。尤不可行。
礼当十一月行练。而适值(期功)惨。不得行祭。当从礼家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7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79L.gif)
答田相默
尊慈闱周甲供欢。想喜惧交至。适值尊伯父忌日。果不得如意设宴否。盖于忌日前期行素者非礼意。则入齐日。不必以素馔进。而同气也犹父也。恐不可设宴于前一日也。退日置酒。恐好矣。所询四代奉祀者。未及改题递迁而死者之奉祧主。恐当于其葬后。具由告之。以迁于长房。然无分明可据之前辈说。未敢质言。或可傍照于礼疑类辑递迁诸条。而姑以多挠。且被促不得详报。第此录于下方告词。幸望详量。回示如何。
维岁次云云。伏以先考某官府君在时。先祖考某官府君丧期既尽。礼当迁主入庙。显六代祖考某官府君。显六代祖妣某封某氏神主当祧。而先考不幸下世。改题递迁之仪。过时未行。若待丧毕之后。又将三年废祭。揆以情礼。尤恐未安。玆于先考葬后。拟以奉迁于某亲某之房。不胜憾怆。谨以酒果。用伸虔告谨告。如是措语。得无所妨否。
答田相默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8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80H.gif)
程子云。凡解经。不同无害。但紧要处。不可不同。贤者所举黄商伯书所论中庸首章与孟子生之谓性章。是紧要处也。当极意论辨。而未发已发之义。又不可不深加讲究。说中和于戒惧慎独之下者。要其用功而后可得为大本达道也。众人既无所存养居敬则无主宰。非昏则散。不可谓之中也。此以无用功后未发而云尔。非谓并无原头未发也。(说中和以下先师答人书)愚于此。不能无疑。而苏友则谓戒惧慎独后。方有未发之中。已发之和云云。多般辨论不合而罢。姑俟更商矣。贤者于此。更加深思焉。
答田相默
中庸首章喜怒哀乐之未发一节。尝以明人谓戒惧慎独后。方有中和。为有违于章句或问。而遍考大全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8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80L.gif)
示谕未发说。是中庸开卷第一义。而义理。极精微难言者也。然众人未发有无之说。曾所承教于老洲吴先生者。求诸语类,大全及或问。无一处不相合。后见宋子大全有疑。故又更加遍考。而今于益山之行。偶见梅山洪先生答李拱五书。论此义。正与尤翁说同。而苏友之见。又与梅山先师之说无异。半日辨论。不合而罢矣。归家偶见近斋集答人书。以尤翁说为主。其说亦多。始知梅山先师之说。有所本也。然时时入思。更考大全,语类,或问及栗谷,农岩说。益知前见之不误。而苏友则益坚墨守。无乃愚见之先入为主而然耶。义理。天下之公。不可着一毫私意。方欲虚心平气。公听并观。以求其义理之至当。未知贤意。如何。
答田相默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8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81H.gif)
答田相默
与苏友。论未发说。未归一者。自昨年至今日。惟恐吾说之或有不合于中庸本旨。看书辄以此等说。考阅者甚多。而尤翁,近翁说。终有不敢信者。而苏友则先入为主。万牛难回。为之奈何。又有近思录二之九十五。为天地立心条。守梦释疑。甚合细商。盖叶注。别无可疑故也。圣学辑要立志章立志之目条及穷理章人贵于万物条及太极图说解第六节。参看如何。
朱子云圣贤之言。意旨深远。子细反覆。十年二十年。尚未见到一二分。此乃答江德功论易中庸之说者也。大全二十一卷五十七板。节要十之十五板末。考见如何。尤翁谓中庸比周易尤难读。而集解序曰。行思坐诵。没世穷年。而不得其所以言者。章句序曰。沉潜反覆。盖亦有年。夫以朱子,宋子之大贤。尚云乃尔。则岂可易而读之哉。然今则有章句焉。有或问焉。有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8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81L.gif)
答田相默
示喻思传卒业。岂胜企羡。然朱子每称此书之难读。而集解序。是四十四岁所作也。有曰。某之浅陋。盖有行思坐诵。没世穷年。而不得其所以言者。其答江德功己亥十一月初五书。乃五十岁时也。有曰。圣贤之言。意旨深远。子细反覆。十年二十年。尚未见到一二分。岂可如此才方拨冗。看得一过。便敢遽然立论。至于章句序。则曰沈潜反覆。盖亦有年。一朝恍然。似有得其要领者。夫以先生之聪明。尚云乃尔。幸以朱先生为法。必勿得小为足。益加沈潜反覆之工。期于一朝豁然贯通。如先生之云。如何如何。二十二章章句。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但以所赋形气不同而有异耳。此一段。是先生论人物之平生话头也。
苏友未发辨。君既携往。则有所入量者耶。愚以此为非细事。故前后所鸠聚可以辨此者不一而足。然苏友则必将终身不移。为之奈何。吾非欲彼之信我而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8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82H.gif)
居丧之节。栗谷先生击蒙要诀丧制章十二条以上。是为后学之柯则。质无疑而俟不惑者也。节文则备要及便览可考。而大敛,后主人以下。各归丧次之下。非时见乎母也。不入中门之义。尤为居丧之大节。近来丧纪大坏。全昧此义。吾辈自谓为学。于此失礼。馀无足观。彼居丧食肉饮酒。无异平日。固不足道。然酒肉则有疾。暂须食饮者。谓之从权。而至于内外不相见。则大防所在。分毫不可踰越。今之人无有知大防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8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82L.gif)
中庸未发说。近思录生之谓性章。愚与任苏两友。议论不合。既知其卒不可合。而徒事辨争为无益。所以止之矣。然苏友则先入为主。自信太过者也。任友之先立一说。期欲务胜者。恐或其病有甚于纯汝也。然置之。不必哓哓也。
答田相默
来喻朱子于韦斋葬前从师。愚尝疑之。大全附录卷五之四(湖南本)云。遵遗训。禀学于胡籍溪,刘白水,刘屏山三君子之门。小注。未知何岁。姑附于此。以是而言。不可直谓葬前从师也。语类卷四十四。爱之能勿劳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8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83H.gif)
答李亨一(礼中)
向者枉顾。才经一旬。别后恋嫪深深。匪意巍帖。慰沃曷已。仍谛迩来旅履增卫。尤切欣泻。况华院之行。祇拜大老之祠。大读万东之碑。高山之仰。风泉之感。备见于书词。左右妙龄。办此奇游。不胜赞叹。只恨匏系。未克往同其乐也。生衰颓多病。依旧时样。而同门诸贤。皆已言归。缺然之怀。久愈未已。书面称谓。大不着题。吾以左右之朝耕暮读。谓以务实。切所爱好。不意有此意外之浮文也。
答李亨一
孟子首章章下注云云。造端。出中庸。托始。出春秋。取此以明篇首。特揭仁义之意也。此乃陶庵集答人书。前所录付于纸头者也。后见鹿门说。谓托始本出范宁梁谷传序。愚则未克躬考。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8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83L.gif)
答李亨一
孟子首章圈下注。造端托始。张子尧以端始二字。为孟子书首者。是也。利心。人欲也。仁义。天理也。七篇之指。不外乎遏人欲存天理六字。而何必曰利。遏人欲也。亦有仁义而已。存天理之意也。以此二句。为七篇之首也。故曰造端托始之深意也。不必但以仁义。为言也。拔本塞源。指利字而言也。来示得之矣。
沼上与雪宫二章。贤字之不同。只据集注可知也。须以孟子见梁王及齐王见孟子之义。推之可也。
晋国章章下注。说得孟子本意。而辅氏所谓不当报者。恐未然。然而为天吏。然后可以伐之而报怨之愿遂矣。故孟子云然矣。
觳觫章十三节。物皆然以上。无可疑。而集注所解心为甚三字者。不可不细思也。来喻云云。恐似未然。大全四十六卷。答黄商伯书四之五条。与集注参看。如何。如未快解疑焉。则更示之也。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8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84H.gif)
交邻国章。事小之事。孟子则混称于大小。而集注之分别言之者。经传中。如此处多矣。何独于此疑之耶。明堂章章下注。其法其事云云。小注辅氏说。恐得之矣。
伐燕胜之章。齐王之意。在于取之。故取之在前矣。孟子之意在勿取。故勿取在后矣。文王之后于武王者。语势自然如此。恐无可疑矣。
浩然章不异之异。集注以怪字解之。何必更生他说也。然而差异。与怪异。恰似矣。布衣之权。泛指战国时事。而孟子亦在其中矣。
告子不得之言。指自家言者。是也。来喻所引朱子所谓告子闻他人之言。未见其本文。是语类耶。大全耶。不敢妄为之说也。更详之。如何。
语类周谟录。浩然之气。清明不足以言之一段。来书所引。而此段似有误字。蔡虚斋说。见于汪订者。可考。血气与浩气云者。语类辅广录曰。只是一气义理。附于其中。则为浩然之气。若不由义而发。则只是血气云者。甚好。人心道心云云。恐未然矣。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8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84L.gif)
经义未及细思。只据见今所见。而奉答草草太甚。甚可愧也。安得无差失耶。
答李亨一
中庸。必兼或问读之。为好矣。执其两端。以过不及看者。大非本意。细玩章句及小注如何。
孟子七篇末。论乡愿乱德曰。君子反经而已矣。顾今日距诐斥邪之道。惟在反经。反经之所当先者。莫若尊小学。须如尤翁答金圣徵书。所谓且读小学百千遍。如何如何。
与韩锡瓒
同门诸贤中。从我先师游者。粤自童年。最蒙我先师之期待以远大者。惟有先丈立轩而已。如我无似者。固十驾之不及。而同门中。亦未见有与立轩丈比肩者。今见张君启勋书。以以若道学文章。竟不免穷山一布衣为叹。而愚之左见。窃谓颜子,曾子。是孔门中第一人。而终未免于一布衣。则此于颜,曾。有何所损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8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85H.gif)
答韩锡瓒
先师行状事。先丈每谓此是了债一大事。以书以面。戒之勉之于贱身者多矣。终未能副其真实切磨之教矣。今则任全斋以洪得老之言。已撰出于昨夏。送于京中。而腊月见任友书。始言此事矣。贱身之释重负幸矣。恨不得参闻其多少。如勉斋同门人也。先丈状草。赵友所起草。非不好矣。亦恨今番悤悤阅过。未能烂商也。玆敢正书以呈。略加点删已矣。
听松之牛溪。及沙溪之慎斋。皆称其继述之善。愚窃愿贤之为先丈肖子。克承家学。终有所成就。则忝在知旧者。与有荣矣。千万努力。毋负先丈。切仰切仰。
答吴衡弼(景殷)
自我不见。于今几年。湖岭隔远。无异天涯地角而然耶。瞻言耿耿已矣。匪意蔚山车雅传到昨年十一月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8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85L.gif)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8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86H.gif)
大学篇题。学者必由是之是字。观乎其上独赖此篇之存一句。则其下是字。似指大学而言。又以经一章或问末。论,孟犹处其次之意参看。亦恐专指大学也。且小学广敬身二十六章集说。亦曰是指大学而言。然昔我老洲先师。尝曰读法大学为间架。以他书填补去。今此是字。虽兼论,孟看。无妨云矣。愚谓此非大义所系。不必屑屑也。未知如何。
明德章句虚灵二字。卢玉溪之分属寂感。栗谷非之曰。灵者。心之知处。虽未感物。灵固自若。不可曰心之感也。亡友洪始与。吾先师肖子也。尝曰栗谷说。无容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8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86L.gif)
栗谷答安应休书曰。合心性而总名曰明德。其曰合心性而言之者。非不为善矣。而渼湖以为语意浑沦。似若小宾主之分。未若直云此心之具此性者。老洲亦曰。栗谷说。诚无容更评。但恐殊没主客之分。章句虚灵不昧。具众理之间。下一以字。实有精义。着眼于此。其主心之义可见。盖虚灵不昧。故便能以之具理而应事也。然理不离心。苟无是能事。亦奚贵乎虚灵哉。明德之义。斯数言尽之矣。性无无心之性。心无无性之心。言心而性在其中。言性而心在其中。大学之明德。主言心而性自在于其中矣。中庸天命之性。主言性而心自在于其中矣。只观其所言之地头而已。可也。
传四章本末之义。闻诸老洲矣。无讼。末也。使无讼。本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8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87H.gif)
致知格物。只是一事。主物而言曰物格。主心而言曰知至。章句及语类之入于小注者细绎。则可知。尤庵经礼问答。详论此义。须更详质于立轩丈。如何。
毋自欺之毋字。是禁止之辞也。经一章章句。无自欺之无字。不待禁止而自无之辞也。论诚意处。可着毋字。论意诚处。可着无字。言工夫则曰诚意。言功效则曰意诚。二意自分明。自欺自慊二者。皆当作工夫看。细玩章句。可知也。
絜矩之义。大全答江德功书曰。度物而得其方也。答周舜弼书曰。度之以矩。而取其方耳。二说不同。而其初晚亦不可考。然矩字。直作方义。似未稳贴。周书似是定论。盖以矩。而度上度下。度前度后。度左度右。使彼此相去。均一平直。则方正之形成矣。鹿门说如此。而老洲先师。亦以周书为合于章句矣。以此观之。来喻所设难者。可以解释无馀矣。
答吴衡弼
论语为政十六章。攻乎异端之攻字。非攻击之攻。章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8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87L.gif)
里仁十章。无适无莫。集注与圈注。互相发明。不可取一而废一也。
不违仁章小注。多有初终说混入者。则读者。当细拣也。
雍也九章。不改其乐之乐。程子以乐道为浅。而朱子引伊尹乐尧舜之道而曰。虽说乐道无妨。二说当须加体会。不可只在一场话说也。
泰伯第九章注。当然所以然。不必分属于性道。只是一个地头也。所以然。即所以当然之理也。民可使由之者。指其事而言也。不可使知之者。指其理而言也。如此看。如何。
答吴衡弼
中庸序文尧之所以授舜。只是允执厥中四字。可庶几也下小注可考。不必谓精一工夫在其中。何也。盖尧与舜。皆生知安行。不勉不思焉。则恐不待工夫。而自中乎道故也。未知如何。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8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88H.gif)
惟精惟一。工夫也。允执厥中。功效也。大全蔡季通李时可赵致道书。皆此义也。序文之意。亦如此。幸细思之如何。
虚灵知觉之通动静兼体用。农岩答道以书。已详之矣。但序文心之虚灵知觉。则愚之欲以动用处言之者。亦农翁意也。盖尝论之以下。只以人道心之心字言之。非为论心之体用动静而发也。杂识二篇三十二卷末。心物也性则也条及答道以书。论虚灵者细考。则可知愚说之所本也。
天命率性。皆兼人物言。章句然矣。修道之教。专就人事上说。亦观章句则可知。何待小注也。言性则道在其中。言道则性在其中。理固然矣。而细思其所以然可也。不必包笼说乃尔。
莫见乎隐之隐字。与费隐之隐。不同。
莫显乎微之微字。与十六章末三十三章首节微字。相照应。则不必曰相为表里也。
慎其独上。必字之或有或无。恐不必深疑。大学是教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8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88L.gif)
几字。大学章句。较紧于中庸章句。中庸则泛言善恶之几。大学则言好善恶恶之实与不实。故曰较紧也。喜怒哀乐一节。特地更端。就人说实体之备于己而不可离也。子思吃紧为人处。宜入细思焉。
若不能立大本于未发。则安能有发而皆中节之和也哉。时中之中。即允执厥中之中。岂有异也。世教衰民不兴行云云。不必深看。
第十一章第三节章句详矣。遁世不见知而不悔。章句曰。正吾夫子之事。恐不必以颜子当之。
十二章费隐二字。只是状此理之体用。农岩集九册卷十七答李子三书。可考。
鸢鱼之能飞能跃。气也。当飞当跃。理也。章句此理之用四字。宜着眼。小注不可舍鸢鱼。不可泥鸢鱼云云。亦宜考也。
十三章某未能一焉。虽圣人之谦辞。亦可见此理之无穷无尽也。
与吴衡弼
思传盛课不住钻研否。千周万遍。自有豁然时。朱子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8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89H.gif)
别纸
十五章。吕氏以父母顺。为远与高。和妻子宜兄弟。为迩与卑。而朱子以为详实。今当从之。见或问为好。然通下十七八九三章观之。此章当为迩与卑。后三章。为远与高也。
十六章天地之鬼神。即人之鬼神。人之鬼神。乃魂魄五脏百骸之神也。而统会主宰则心也。非但于人。可言性情功效。天地万物。皆可言性情功效也。
第四节小注陈氏说。恐不然。只是发见不可掩之意也。先贤说皆然。
兼与包不同。兼是其中所言者也。包是不言而自在其中之意也。以是观之。十六章二十章章下注意。可推矣。
二十五章章首二句。姑依章句依俙解释。而终未通透矣。老洲读书随记。张子尧有录去者。借看似好。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8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89L.gif)
首章云云。陶庵讲说曰。问首章先言戒惧。而后谨独。此章先言谨独。而后戒惧。何也。曰此章自下学立心之始言之。故由浅而入深。此所以异于首章也。
三十三章南塘记闻录。朱子曰。首章。是自里说出外面。盖自天命之性。说到天地位万物育处。末章。却自外面一节。收敛入一节。直约到里面无声无臭处。此与首章。实相表里也。又参之章句。则首章曰一篇之体要。此章曰一篇之要。其表里之意。尤可见矣。盖首章自一本而散为万殊。此章自万殊而合为一本。始以天字。终以天字。非惟义理之至。亦见文章之妙矣。学者。须常令胸中通透洒落。胡季随语也。非延平语。其病在于今字。大全及节要。详看如何。此非难解底文字。幸与子尧共商。向所答未尽者。玆又草草走草。想多未妥。幸深加详量。
答吴衡弼
近来风俗之日败。伦气之斁伤。诚如来喻。此由于利欲滔天。正学坠地而然也。吾以匹夫之贱。其如彼。何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9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90H.gif)
答朴祥圭(章五)
贵乡诸贤之枉顾。已极奇幸。而贤者又垂俯问。若复参对。岂胜感荷。况审奉欢劬书。尤慰所思。邹圣云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贤者既有一乐矣。而此则系于天者也。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怍而已。而无所愧怍。由于克己。克己必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此皆备见于朱子书者也。惟贤者。勉之勉之。然后可以教人。而君子之三乐。可以有之矣。千万勿视以陈腐之谈。切仰切仰。如我者。非不有志于此。而行之不力。老矣无闻。贤者视我为戒。无致穷庐之叹如我也。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9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90L.gif)
天佑我东。 圣嗣诞降。臣民庆抃。远尔同情。昨冬阅月相守。慰非不多。而别后。漠然不相问闻。虽缘道远。难于便梯。而一念耿耿。未尝少弛。初夏。楸川贵宗致渊之来。亦莫之详探。尤切纡郁。匪意权雅袖致惠书。其意可感。况审学履卫胜。欣慰之极。如奉清仪。但来喻因循之为病。吾辈通患。然古人其不曰吾心诚有志于学。天其遂吾愿乎。又曰。学不进。率由于因循。苟能实心向学。勇往直前。何足以因循为患乎。圣人云学如不及。惟恐失之。朱夫子又以项羽沉船破釜。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还心之说。提警于学者。幸体此意。只从今日为始。讲习讨论。省察克治。日积月累。有进无退。终了此一大事焉。己所不能。愿贤者之从事于此。勿以人废言。如何。秉德犬马之齿。已至六旬。学无所成。颓塌日甚。是孔子所斥老不死之贼。何足为贤者道也。
答田凤奎
缅礼果不得已耶。朱子答程正思书曰。迁葬重事。似不宜容易举动。若得已。不如且已也。然而朱先生。亦未免再迁韦斋墓矣。鄙人亦于先考丧葬时。先妣迁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9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91H.gif)
与张启勋(子尧)
气质之性。程朱以下。其说备矣。细考可知。何必更事烦屑也。我东则栗谷圣学辑要气质之性条。矫气质章及农岩集答李芝村(讳喜朝。字同甫。)书在韩丈所矣。托人誊来以看。如何。近世金本庵心气质辨颇详备。玆录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9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91L.gif)
学而篇题。入道之门。以致知而言。积德之基。以力行而言。大学篇题。入德之门。兼知行而言。则今以入道之门。与入德之门。混而一之。恐于彼此文义。皆失其本旨也。
时习二字。以时时习之为解者。朱子之意也。陈新安之以谢氏言时字。与时时之意异者。恐得之矣。
程子所谓孝悌顺德之德字。与下文德有本之德。恐不必异看。
集注所谓为仁犹曰行仁六字。实原于程子所谓行仁。自孝悌始之意也。语类训包扬曰。仁便是本。仁更无本了。若说孝悌是仁之本。则是头上安头。以脚为头。伊川所以将为字。属行字读。农岩杂识曰。伊川解论语。发明圣人言意。有极精微处。如论孝悌为仁之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9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92H.gif)
贫而无谄。未若贫而乐。来喻云为人子者。上有笃老之亲。而菽水莫继。则必将忧窘之不暇。虽欲乐而不可得也。愚谓贫穷。非忧窘所可免。且颜子之乐。只是私欲克尽。故自有个乐。非以道为乐而乐之者。程朱之意也。则乐字上。不可下欲字也。栗谷先生曰。古人养亲。有躬耕者。有行佣者。有负米者。夫躬耕行佣负米之时。勤苦甚矣。何暇读书乎。惟其为亲任劳。既修子职。而馀力学文。亦可进德。李先生此训。正合吾辈受用。而退溪先生与金而精李刚而书。详考则可解贤者之惑矣。
答张启勋
省式。日月不居。禫事已毕。盖以至尊在。不敢伸其私尊。诚如礼经之训。而分虽有限。心则无穷。仰想罔极如新。悲系不已。朱子曰。如父在为母期。非是薄于母。只为尊在其父。不可复尊在母。然亦须心丧三年。又曰。卢履冰议是。但今条例如此。不敢违耳。家礼增解。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9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92L.gif)
父在母丧。十五月禫后。申心丧。至二十八月。始可服吉。则心丧中。居处饮食。出入言语。一以丧中处之。然后始可谓心有哀戚之情也。岂可以身无衰麻之服。而遽欲同于无故之人乎。既以丧人自处。则负笈从师。恐非丧中所宜也。近斋先生答梅山先生书曰。朱子葬前从师。则学之为急可知。然愚尝于此。有疑焉。盖勉斋所撰行状。盖据朱子所撰刘屏山墓表而言也。年谱别本小注曰。遵遗训。禀学于三君子。未知何岁。姑附于此。此在朱子十四岁。丁韦斋忧条下矣。屏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9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93H.gif)
来喻使无讼。是明德为本。无讼。是新民为末云者。得之矣。章句之意。正如是矣。
夫为妻服禫。尽十五月而除云者。来喻谓以尤庵说。姑未考出。而夫为妻。祥(十三月)后禫(十五月)前。当着白带。寒水斋说也。
答张启勋
中庸第一章第四节未发之中。来喻所引语类六十二卷三十八板陈淳录。若论源头未发都一般此一条。恐晚年定论也。或问论未发曰。不以圣愚而有加损也。又曰。众人之心。莫不有未发之时。亦莫不有已发之时。不以老稚贤愚而有别也。大全答吕子约第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9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93L.gif)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9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94H.gif)
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此则第一节也。章句。既详解性道教之义。而末乃结之曰董子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亦此意也。以是而意其当属于首三句也。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此则第四节也。盖天命之性。无形象可睹。无方体可求。学者。猝难理会。故即喜怒哀乐以明之。夫喜怒哀乐。人之所有而易见者。但不知其所谓中。不知其为天下之大本。故特指以示人。使知性命。即此而在也。子思子此言。所以开示后学最为深切处。此乃罗整庵之言也。大抵此篇篇首性道教通人物说。第二节。道不可须臾离。拈来道字。专归人说而戒惧慎独。乃其不离道之功也。然但言道。而不曾说破道之实体。故第四节。特地更端。以中和二字。发明性情之德。指示道之体用。体用循环。岂有可离之时。可离之地乎。此则先师老洲吴先生之言也。第四节章句曰。大本者。天命之性。道之体也。达道者。循性之谓。道之用也。此言性情之德。以明道不可离之意。愚窃以章句推之。而知其当与首一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9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94L.gif)
或云中者。本无过不及之名。故程子论时中。必引行止久速禹水颜巷。而朱子亦以尧逊汤伐夏葛冬裘为言。则宜若全作已发看。然朱子取游氏以德行言之则曰中庸。而继之曰然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此章。又以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解中字。又曰。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而无时不中。然则时中之义。当曰静而得性之中。动而得情之中。是为无时而不中也。愚闻之先师老洲吴先生。诵其伯氏宁斋处士之言曰。以时中兼未发看。恐非本旨。章句。虽言戒谨不睹。恐惧不闻。是溯源之论。非正释也。愚欲从宁斋。未知如何。第五章章句。不明故不行。第六章章句。知之所以无过不及。而道之所以行也。则第五第六。当属乎知矣。第七章章句。不行故不明。第八章章句。行之所以无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9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95H.gif)
十二章人所憾于天地如覆载生成之偏云云。曾见同春别集经筵日记。以小注陈氏说。为误解。当从或问说云云。今考大全答徐居甫第二书第三条之问。曰。既是不可。必望其全。便是有未足处。此与或问互发矣。
道不远人之人。及为道远人之人。皆指人身言也。人之为道之人。指为道之人也。如是看似好。盖为上文说得阔了。故此便说入身来。此上下相承之意也。性者。所以为人之理也。有耳目则有聪明之德。有父子则有慈孝之心。道何远于人哉。所以率性为道也。幸以此入思焉。
来喻云宗庙。是上下通行之礼也。禘尝。是天子之大礼也。故变文以别之。此说恐得之矣。然亦似为起下哀公问政章之意也欤。又有先师老洲先生说。有可参證。故有别录者耳。
第二十六章第四节。先用而后体者。只以上文博厚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9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95L.gif)
虚灵知觉之贯动静而兼体用。当以农岩答道以书。为正。程勿斋之以虚灵为体。知觉为用者。不可从矣。心之未发也。是虚灵知觉底物事。心之已发也。是虚灵知觉底物事。此乃农岩所以论虚灵知觉之意也。然中庸序文之虚灵知觉。恐是指其已发后虚灵知觉也。何也。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此心字。即承上文人心道心之心字而言之。而人心道心。皆从发后立名故也。其曰一而已矣者。盖言人心。也是虚灵知觉也。道心。也是虚灵知觉也。其上兼言虚灵知觉。而下文单言知觉者。亦以农岩说为主。则恐无可疑矣。答道以第十九书及此第三十书及杂识一条参看。则庶几知鄙说之无悖于农翁之意也。
答张启勋
诸贤之以太极中庸为问者。寥寥此世。非不欣闻。亦甚赞叹。然来喻勿安小成。毋负降衷等语。固愚所仰勉。而今请以论语学而十五章圈下注。所谓虽不可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9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96H.gif)
肃斋集卷之十四 第 29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96L.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