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肃斋集卷之十三 第 x 页
肃斋集卷之十三
书
书
肃斋集卷之十三 第 259H 页
答李士蕴(镇玉)
仆于左右。素是同门友也。顾未及于先师未捐馆时联床联业。而每从洪始兴。稔闻左右之为妙年英才。虽幸识荆于先师下世后。而窃以不得叩其所存。以遂既见之愿为恨。乃于鄙人忧服之中。躬致慰问。此意良厚。伊时哀感。固不容为喻。而留连十数日。得承绪论。虽愚陋寡闻。靡足以互相资益。而座下之笃志好学。因此可以仰揣其万一。区区向𨓏。比前益深。而昨年委顾。信宿披心。幸非不厚。一别后。声闻顿绝。秪劳梦想。匪意专价俯问。情意恳至。三复以还。尤不胜感叹。仍审春峭。侍学起居。不至有大损。甚慰恋德之私。第门人之称。大不衬着。既有同门之义。亦当以同门处之可也。犬马之齿。纵有一饭之先于座下。而真是空疏灭裂。千万可笑之一下愚也。以故出入于老洲,梅山两先生门下。不为不久。受其针砭。不为不多。而行之不力。老而无闻。今焉桑榆景迫。死亡无日。假使不死。亦不过为老不死之贼矣。座下何所据而妄下此等字耶。昔农翁门人。有黄柱河者。往来门下数
仆于左右。素是同门友也。顾未及于先师未捐馆时联床联业。而每从洪始兴。稔闻左右之为妙年英才。虽幸识荆于先师下世后。而窃以不得叩其所存。以遂既见之愿为恨。乃于鄙人忧服之中。躬致慰问。此意良厚。伊时哀感。固不容为喻。而留连十数日。得承绪论。虽愚陋寡闻。靡足以互相资益。而座下之笃志好学。因此可以仰揣其万一。区区向𨓏。比前益深。而昨年委顾。信宿披心。幸非不厚。一别后。声闻顿绝。秪劳梦想。匪意专价俯问。情意恳至。三复以还。尤不胜感叹。仍审春峭。侍学起居。不至有大损。甚慰恋德之私。第门人之称。大不衬着。既有同门之义。亦当以同门处之可也。犬马之齿。纵有一饭之先于座下。而真是空疏灭裂。千万可笑之一下愚也。以故出入于老洲,梅山两先生门下。不为不久。受其针砭。不为不多。而行之不力。老而无闻。今焉桑榆景迫。死亡无日。假使不死。亦不过为老不死之贼矣。座下何所据而妄下此等字耶。昔农翁门人。有黄柱河者。往来门下数
肃斋集卷之十三 第 259L 页
年。心知其所可师。然后始请执弟子之礼。其从师之际。郑重而不苟。正可法也。近世儒门滔滔然寻流逐影。曰师曰弟子者。夷考其实。无有是处。愚之所尝慨叹者也。老渊先生。每以此申戒于后人。愚何敢背驰师训。而身蹈于其辙也。自此书来。削去此等字。切仰。先师遗稿删定。是为吾辈目下一重担负也。雠校之役。始虽谓无欠。后必有是非。未校者亦多。已校者。未精。计非时月所可了当。当从容参绎。无或归于汲汲苟且矣。
曲礼曰。措之庙立之主曰帝云云一条。有主又有尸。考诸家礼集考治丧章作主条。所引诸说可知矣。文多不能尽记。姑俟后日面商。而木主之自程先生义起云者。盖以五经异义所谓惟天子诸侯有主。卿大夫无主而言耳。然而此不可草草了当。当俟细考。
陈馔图醋楪之用与不用。非但备要要诀之互有异同。先儒论说甚多。尚未归一。鄙家只从备要图式。而谓之醋姜。未知果如何。
备要题主条。炷香之炷。只以焚字义同看。而未尝致疑矣。今贤者提出以为有异。而遍考先儒说。无有别加解释者。则又何敢创说也。然而题主无奠。奠则非
曲礼曰。措之庙立之主曰帝云云一条。有主又有尸。考诸家礼集考治丧章作主条。所引诸说可知矣。文多不能尽记。姑俟后日面商。而木主之自程先生义起云者。盖以五经异义所谓惟天子诸侯有主。卿大夫无主而言耳。然而此不可草草了当。当俟细考。
陈馔图醋楪之用与不用。非但备要要诀之互有异同。先儒论说甚多。尚未归一。鄙家只从备要图式。而谓之醋姜。未知果如何。
备要题主条。炷香之炷。只以焚字义同看。而未尝致疑矣。今贤者提出以为有异。而遍考先儒说。无有别加解释者。则又何敢创说也。然而题主无奠。奠则非
肃斋集卷之十三 第 260H 页
礼。不必设奠。即速反虞可也。
答李士蕴
所询礼疑。师丧。外也。家有忌祭。不可废也。只当备礼。使人替行。祝辞。告以有故在外。使某昭告云云。忌日当位墓展拜。恐合情礼。单献无祝。亦可代神祭。有过斋说矣。本生丧中。不可废所后家练祥。多有前辈说。并有祖母及父丧者。前丧祥日变服。宋栎泉。以蔽阳子,白布网巾,白布直领,白布带行事。祭讫反丧服。梅山先生以是为正。愚果亲承面教矣。近因礼官远临。以 纯祖大王庙号追上时。改 题主。承命来问。不敢仰对。然而 国恤卒哭前。恐难行此吉礼。三年后 祔太庙时。行之可也。未知 朝廷处置之毕竟如何也。
答李士蕴
孝经除经一章外。虽不无格言。而盖多可议者。细看刊误及语类。则可知其不足比例于小学四书也。论读书次第处。不一言及此者。何足疑乎。今当以小学。为先读之书。如栗谷说。而孝经参看。无妨。
中庸廿一章。通论天道人道。而廿二章廿四章。即章句所谓德无不实。而明无不照也。廿三章廿五章。亦
答李士蕴
所询礼疑。师丧。外也。家有忌祭。不可废也。只当备礼。使人替行。祝辞。告以有故在外。使某昭告云云。忌日当位墓展拜。恐合情礼。单献无祝。亦可代神祭。有过斋说矣。本生丧中。不可废所后家练祥。多有前辈说。并有祖母及父丧者。前丧祥日变服。宋栎泉。以蔽阳子,白布网巾,白布直领,白布带行事。祭讫反丧服。梅山先生以是为正。愚果亲承面教矣。近因礼官远临。以 纯祖大王庙号追上时。改 题主。承命来问。不敢仰对。然而 国恤卒哭前。恐难行此吉礼。三年后 祔太庙时。行之可也。未知 朝廷处置之毕竟如何也。
答李士蕴
孝经除经一章外。虽不无格言。而盖多可议者。细看刊误及语类。则可知其不足比例于小学四书也。论读书次第处。不一言及此者。何足疑乎。今当以小学。为先读之书。如栗谷说。而孝经参看。无妨。
中庸廿一章。通论天道人道。而廿二章廿四章。即章句所谓德无不实。而明无不照也。廿三章廿五章。亦
肃斋集卷之十三 第 260L 页
所谓先明乎善而后能实其善者也。或先行后知。或先知后行。而勇皆在其中焉。二十章十七节。不勉之先于不思。择善之先于固执。亦此意也。廿六章。乃极言至诚无息之功用。或问所谓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之事。而易恒之彖传可考也。通前后论天道之义。而处其中者。则其可偏属于勇乎。先儒此说。不可从也。而圣人之与天为一。皆言其功用之著见者耳。
答李士蕴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遏人欲存天理。以变化其气质而已。孔,曾,思,孟以来。相传旨诀。端的在此。用工之道。洙泗之博文约礼。洛建之居敬穷理。是也。固为士蕴已见之昭陵。便不神奇。而舍此更无馀法矣。然汲汲乎无欲速也。徐徐乎无或怠也。怠则忘。欲速则助长。此其为学节度也。窃以为士蕴才气过人。立志坚固。历数交识。罕与伦比。而又不可有自足之心。须以老洲先生杂识第三编所谓学者。但当真知圣贤之必可学。以百不能百不解之心。俛俛焉孽孽焉。不计利钝。没身钻仰。力学而求至云云一段语。为自勉之资。如何。此四编。已传写否。不徒传写。必期传心。苦
答李士蕴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遏人欲存天理。以变化其气质而已。孔,曾,思,孟以来。相传旨诀。端的在此。用工之道。洙泗之博文约礼。洛建之居敬穷理。是也。固为士蕴已见之昭陵。便不神奇。而舍此更无馀法矣。然汲汲乎无欲速也。徐徐乎无或怠也。怠则忘。欲速则助长。此其为学节度也。窃以为士蕴才气过人。立志坚固。历数交识。罕与伦比。而又不可有自足之心。须以老洲先生杂识第三编所谓学者。但当真知圣贤之必可学。以百不能百不解之心。俛俛焉孽孽焉。不计利钝。没身钻仰。力学而求至云云一段语。为自勉之资。如何。此四编。已传写否。不徒传写。必期传心。苦
肃斋集卷之十三 第 261H 页
望。梅山先师尝称之以为农翁杂识后第一文字。幸座下。深体此意。
明德章句。所发。亦以心之所发看。可也。然而言心则性在其中。言性则心在其中。不必强以分属也。云峰说。恐涉破碎。栗谷之辨。恐不可已。
栗谷之知行。各有止至善云者。恐有窒碍处。鹿门大学劄疑曰。至善。只是一个至善。知此至善。十分透彻。则为知所止。行此至善。十分纯熟。则为得所止。非知与行。各有一般至善。而各有所当上也。此说恐好。今以栗谷说为可疑者。恐似然矣。知意情是明德之发见。则明德与知之分。可知也。物字之无所不宜。而谓之有形体者。则恐狭看了。
知止一节。是功效。非工夫。无次第云者。恐与朱子说。相悖。未知如何。
或问曰。明德新民。两物而内外相对。故曰本末。知止能得。一事而首尾相因。故曰终始。事与物之分。无容他说。而曰定体。曰工夫云者。恐涉骤说。南塘所谓物。以本为重。事。以终为贵。姑从其说。亦无妨耳。
鹿门曰。格物犹言穷理。使物理。穷极无馀也。物格。犹言理穷。使物理。穷极无馀也。然则格物物格两格字。
明德章句。所发。亦以心之所发看。可也。然而言心则性在其中。言性则心在其中。不必强以分属也。云峰说。恐涉破碎。栗谷之辨。恐不可已。
栗谷之知行。各有止至善云者。恐有窒碍处。鹿门大学劄疑曰。至善。只是一个至善。知此至善。十分透彻。则为知所止。行此至善。十分纯熟。则为得所止。非知与行。各有一般至善。而各有所当上也。此说恐好。今以栗谷说为可疑者。恐似然矣。知意情是明德之发见。则明德与知之分。可知也。物字之无所不宜。而谓之有形体者。则恐狭看了。
知止一节。是功效。非工夫。无次第云者。恐与朱子说。相悖。未知如何。
或问曰。明德新民。两物而内外相对。故曰本末。知止能得。一事而首尾相因。故曰终始。事与物之分。无容他说。而曰定体。曰工夫云者。恐涉骤说。南塘所谓物。以本为重。事。以终为贵。姑从其说。亦无妨耳。
鹿门曰。格物犹言穷理。使物理。穷极无馀也。物格。犹言理穷。使物理。穷极无馀也。然则格物物格两格字。
肃斋集卷之十三 第 261L 页
通为一义。与诚正修齐之例同。愚尝以此说。为解得的确。北溪说。恐不如鹿门说之分明也。
顾諟之顾。通动静云者。来说恐是。其曰听于无声。视于无形。栗谷谓非静中气象。而中庸或问。论未发时戒慎恐惧。亦引此语。则恐不必以此归咎于饶氏也。未知如何。
明明德之明。兼知行。无不明之明。只属知。
中庸之致中。是只言未发工夫。大学之正心。是兼体用。而主用者。则不必引而为比。诚意修身之属诸致和。亦似不稳。恐未免牵合。朱子读书法。最所不取者也。当各从本文。看其主意所在如何。
正心修身两章。只言其病。而不言其治病之方。正所谓言病则药在其中。朱子不云乎。知得如此是病。便不如此是药。大全六十四卷答或人第十书。当与五十九卷答李处谦书。凡日用以下云云。参看如何。第八章结语之与他章例不同者。先儒虽有所论。而此非大义所关。不必费力寻究矣。
传九章首节。只言家齐而国治之意。语类所谓动化为本者。是也。忠孝。只是一个道理。在臣唤做忠。在子唤做孝。虽以移孝为忠看。亦似无妨。未知如何。
顾諟之顾。通动静云者。来说恐是。其曰听于无声。视于无形。栗谷谓非静中气象。而中庸或问。论未发时戒慎恐惧。亦引此语。则恐不必以此归咎于饶氏也。未知如何。
明明德之明。兼知行。无不明之明。只属知。
中庸之致中。是只言未发工夫。大学之正心。是兼体用。而主用者。则不必引而为比。诚意修身之属诸致和。亦似不稳。恐未免牵合。朱子读书法。最所不取者也。当各从本文。看其主意所在如何。
正心修身两章。只言其病。而不言其治病之方。正所谓言病则药在其中。朱子不云乎。知得如此是病。便不如此是药。大全六十四卷答或人第十书。当与五十九卷答李处谦书。凡日用以下云云。参看如何。第八章结语之与他章例不同者。先儒虽有所论。而此非大义所关。不必费力寻究矣。
传九章首节。只言家齐而国治之意。语类所谓动化为本者。是也。忠孝。只是一个道理。在臣唤做忠。在子唤做孝。虽以移孝为忠看。亦似无妨。未知如何。
肃斋集卷之十三 第 262H 页
幼幼之变以恤孤。恐只是变文。民不背之说。来未然矣。
絜矩之道道字。当以方法看。至于大学论语之矩字。同中识其所异。异中看其所同。未知如何。
答李士蕴
人于一日之内。动静循环无间。然当分三时节看。老洲先生此说。盖因中庸首章第五节致中和章句而言也。曾于侍坐时。讲问及此。先生以此意。详细下教。因于其翌。录此一条于杂识矣。大抵其曰自戒惧而约之。盖谓自所睹所闻约之。以至于未发处耳。非谓自不睹不闻而始也。其曰自谨独而精之。即先生所谓动静之交也。盖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则一念初动之时。万事皆未萌芽者。岂非复卦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乎。然则动静之交。善恶之几。亦岂非朱子所谓道之至精至极者。此最紧要着工夫处乎。此乃老洲所以发挥朱子章句之义也。不必谓前贤所未发也。大全五十二卷答胡季随书。有曰。上文全体工夫之中。见得此处。是一念起处。万事根源。又更紧切。故当于此。加意省察。欲其自隐而见。自微而显。皆无人欲之私也云云。此书当与语类参看。
絜矩之道道字。当以方法看。至于大学论语之矩字。同中识其所异。异中看其所同。未知如何。
答李士蕴
人于一日之内。动静循环无间。然当分三时节看。老洲先生此说。盖因中庸首章第五节致中和章句而言也。曾于侍坐时。讲问及此。先生以此意。详细下教。因于其翌。录此一条于杂识矣。大抵其曰自戒惧而约之。盖谓自所睹所闻约之。以至于未发处耳。非谓自不睹不闻而始也。其曰自谨独而精之。即先生所谓动静之交也。盖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则一念初动之时。万事皆未萌芽者。岂非复卦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乎。然则动静之交。善恶之几。亦岂非朱子所谓道之至精至极者。此最紧要着工夫处乎。此乃老洲所以发挥朱子章句之义也。不必谓前贤所未发也。大全五十二卷答胡季随书。有曰。上文全体工夫之中。见得此处。是一念起处。万事根源。又更紧切。故当于此。加意省察。欲其自隐而见。自微而显。皆无人欲之私也云云。此书当与语类参看。
肃斋集卷之十三 第 262L 页
鹿门性说。晚年改见之误。老洲杂识中。辨之者多矣。而至若引孟子天下之言性故而已。形色天性章集注。为人物性异之證。大违朱子之旨。故先生以动静体用之别。主理主气之殊。明其地头之不同者。可谓八字打开。十分分明。正所以辨鹿门之误也。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四者用工之要。详著于心经一卷六章七章。须详细体认。而加省察之工焉。性偏难克处。每在忿欲上云者。可认贤者日用工夫之不尚口耳。而有实体自省之工也。老洲先生杂识。所谓精察而斡旋云云一端。果甚紧要。愚亦每欲从事于此。而自幼学至老。旧习依然。终无以变化气质之如先生所戒。孤负此翁。愧汗沾衣而已。
答李士蕴
追丧。退翁已据朱子说。谓非得礼之正。尤翁亦以经情直行论之。则孟子所谓非礼之礼。大人不为者。正指此等事也。恐不可以傍引曲据而谓之无害也。先师梅山先生追丧说及屏溪所称金判书有庆已行之例。似可仿而行之矣。张仁友事栗谷。以其 个笃行之超出流俗。特志其事。以警夫末世愚不肖之不及者也。非欲后世人人取法也。恐不可遵以为准。未
答李士蕴
追丧。退翁已据朱子说。谓非得礼之正。尤翁亦以经情直行论之。则孟子所谓非礼之礼。大人不为者。正指此等事也。恐不可以傍引曲据而谓之无害也。先师梅山先生追丧说及屏溪所称金判书有庆已行之例。似可仿而行之矣。张仁友事栗谷。以其 个笃行之超出流俗。特志其事。以警夫末世愚不肖之不及者也。非欲后世人人取法也。恐不可遵以为准。未
肃斋集卷之十三 第 263H 页
知如何。
缅礼出柩。柩行及上食之先重后轻。下棺时。先轻后重。礼也。考妣位各设几筵。亦以礼有异几之文故也。改葬受服之节。群说纷纠。未归于一。而老洲,梅山两先生。皆以见柩而哭。奉柩就殡而后服缌。为有层节。此乃潜冶说也。而愚所遵行者也。四日成服。是初丧礼也。恐不可引用矣。
两几筵各服其服。虽霎时旋脱旋服。亦宜也。
追丧既曰不可行。则岂有三年上食之理乎。又岂有小祥,大祥之名乎。
改葬虞。从尤庵,陶庵说。不行恐宜。四礼便览改葬条。可考矣。
更详金尚书是因亲忌回甲日行心丧。张仁友因缅礼而追丧。二事不伦。恐不可混合说。且前辈心丧之云。亦皆如金尚书所处而后乃可为也。又黎湖朴先生。生时母夫人下世。故黎翁平生抱终天之痛。有与凡人异者云。而未尝闻其有追丧矣。此亦大贤事。可證者也。
答朴敬尧(寅羲)
我东以科举为重。父兄之教诏。朋友之劝勉。不外于
缅礼出柩。柩行及上食之先重后轻。下棺时。先轻后重。礼也。考妣位各设几筵。亦以礼有异几之文故也。改葬受服之节。群说纷纠。未归于一。而老洲,梅山两先生。皆以见柩而哭。奉柩就殡而后服缌。为有层节。此乃潜冶说也。而愚所遵行者也。四日成服。是初丧礼也。恐不可引用矣。
两几筵各服其服。虽霎时旋脱旋服。亦宜也。
追丧既曰不可行。则岂有三年上食之理乎。又岂有小祥,大祥之名乎。
改葬虞。从尤庵,陶庵说。不行恐宜。四礼便览改葬条。可考矣。
更详金尚书是因亲忌回甲日行心丧。张仁友因缅礼而追丧。二事不伦。恐不可混合说。且前辈心丧之云。亦皆如金尚书所处而后乃可为也。又黎湖朴先生。生时母夫人下世。故黎翁平生抱终天之痛。有与凡人异者云。而未尝闻其有追丧矣。此亦大贤事。可證者也。
答朴敬尧(寅羲)
我东以科举为重。父兄之教诏。朋友之劝勉。不外于
肃斋集卷之十三 第 263L 页
是。科举之外。不知有他事。国俗之使然。厥惟久矣。今左右已小成矣。无论大小。其为悦亲则一也。此其所以不能不奉贺。然科举外。自有真用心处。栗谷先生不曰人生斯世。非学问。无以为人乎。自今以后。悉力从事于实地上。毋徒为俗下秀才。则岂非人间无上好事耶。闻看纲目。此固好矣。朱子尝曰。小学。是做人底样子。又曰。修身大法。小学书备矣。然则从事于进取之学者。亦不可不以此书为本。纲目虽为朱子所修。未尝教人先读。而小学,四书,近思录。合为六书者。乃朱门所以教也。又每以先经后史。戒饬于后生。则读纲目者。尤宜先从六书。为始也。愚于左右。不过再逢。而心乎爱矣。中心藏之。诚如诗人所二。故敢此覼缕。贤者其谅之。
答朴敬尧
千里一书。彼此替面。欣倒感荷。岂寻常可比者乎。况审侍履万卫。尤切慰仰。令季氏。专人相问。认出眷眷之至意。而贤者又赐寒暄之问。其引朱子答吕东莱书以喻之者。恐非所敢当也。读小学之喻。直是好消息。朱子答陈同父书。谓欲从事于古人。所谓小学。乃五十七岁时也。其翌年成此书。以教天下万世。此虽
答朴敬尧
千里一书。彼此替面。欣倒感荷。岂寻常可比者乎。况审侍履万卫。尤切慰仰。令季氏。专人相问。认出眷眷之至意。而贤者又赐寒暄之问。其引朱子答吕东莱书以喻之者。恐非所敢当也。读小学之喻。直是好消息。朱子答陈同父书。谓欲从事于古人。所谓小学。乃五十七岁时也。其翌年成此书。以教天下万世。此虽
肃斋集卷之十三 第 264H 页
名以小学。而实四书六经之本也。以故重峰赵先生于后生。虽年至三四十者。必劝学此书。则不可以小学之小字而小之也明矣。未知如何。
答白城之(宗洙)
尤庵论墓祭曰。家礼小注。朱子有前期行祭之说。又小注。有一日祭其曾祖及祖及父。馀子孙与祭次日。却令次位子孙。自祭其祖及父之文。据此两条而参商之。则或先或后。恐皆无妨。节日荐庙。异于墓祭之无定期。而元朝参礼之阙然不行。恐有未安者。当依家礼小注而追行之。然廊底丧尸出后。过一日。始可举也。盖参礼。有斋宿一日。然后厥明行事故也。至若立春云云。伊川所以祀先祖。朱子先行后废者。则恐不可引證于参礼也。又告庙亦可废。如何。(献酌后再并前。告曰元朝参礼。虽因有故而停。情理缺然。不胜感慕。谨以礼家说。追行于今日。敢告。)
与白士元(观洙)
昨拜幸遂识荆之愿。奉诲移时归来。慰仰不少。夜来旅体候若何。旋切仰溯。令季胤。既定为令族从之后矣。夫为人后者。非其名而已。将使因其名而致其实者也。谓之父谓之子者。名也。生而养之。死而哀之。主其丧与祭者。实也。苟使生不养死不哀。不主丧与祭
答白城之(宗洙)
尤庵论墓祭曰。家礼小注。朱子有前期行祭之说。又小注。有一日祭其曾祖及祖及父。馀子孙与祭次日。却令次位子孙。自祭其祖及父之文。据此两条而参商之。则或先或后。恐皆无妨。节日荐庙。异于墓祭之无定期。而元朝参礼之阙然不行。恐有未安者。当依家礼小注而追行之。然廊底丧尸出后。过一日。始可举也。盖参礼。有斋宿一日。然后厥明行事故也。至若立春云云。伊川所以祀先祖。朱子先行后废者。则恐不可引證于参礼也。又告庙亦可废。如何。(献酌后再并前。告曰元朝参礼。虽因有故而停。情理缺然。不胜感慕。谨以礼家说。追行于今日。敢告。)
与白士元(观洙)
昨拜幸遂识荆之愿。奉诲移时归来。慰仰不少。夜来旅体候若何。旋切仰溯。令季胤。既定为令族从之后矣。夫为人后者。非其名而已。将使因其名而致其实者也。谓之父谓之子者。名也。生而养之。死而哀之。主其丧与祭者。实也。苟使生不养死不哀。不主丧与祭
肃斋集卷之十三 第 264L 页
者。则恶在其为父为子。而安用立后焉。然为人后者。由人立名。非若生我者之出于天也。故鲜克自尽于此。不克自尽。不可以为人。然幼稚之年不晓礼义。又在乎长者之教导耳。然则使子弟陷于过者。为父兄者。不得辞其责。且为人后。必谓君命者。所以重其礼耳。乃若其情。则非待君命而始为之也。此皆先贤之说也。非愚所创出。而实是万世不易之理也。幸望深谅。善处千万。
奔丧。入门诣柩前。且拜且哭。(再拜)初变服。如初丧。(去冠及上服被发徒跣。男子服道袍白布带。妇人服白衣白裳。哭不绝声。)明日变服。(着头巾。加以麻免。束发为髻。妇人先以竹木簪。安髻乃髽。)又明日变服。又明日成服。(四日成服。与家人相吊如仪。)饭含时袒。饭含毕。袭之。小敛时袒。迁尸后。袭之。礼也。今俗或于发丧。至成服前。长袒不袭。甚非也。宜改之。
几筵告词。维岁次某年某月某日。从兄某告于从弟某官之灵筵。初丧时未及立后。从兄姑为摄主矣。谨依遗意。以族兄某之第几子某为后。今已率来。将成追服之节。玆告其由。
祠堂告词。(成服后。勿设酒果。只焚香告由祝为之。)孝玄孙(或孝曾孙。或孝孙。或孝子。随所称。)某。殁而无子。谨依其遗意。以族兄某之第几子
奔丧。入门诣柩前。且拜且哭。(再拜)初变服。如初丧。(去冠及上服被发徒跣。男子服道袍白布带。妇人服白衣白裳。哭不绝声。)明日变服。(着头巾。加以麻免。束发为髻。妇人先以竹木簪。安髻乃髽。)又明日变服。又明日成服。(四日成服。与家人相吊如仪。)饭含时袒。饭含毕。袭之。小敛时袒。迁尸后。袭之。礼也。今俗或于发丧。至成服前。长袒不袭。甚非也。宜改之。
几筵告词。维岁次某年某月某日。从兄某告于从弟某官之灵筵。初丧时未及立后。从兄姑为摄主矣。谨依遗意。以族兄某之第几子某为后。今已率来。将成追服之节。玆告其由。
祠堂告词。(成服后。勿设酒果。只焚香告由祝为之。)孝玄孙(或孝曾孙。或孝孙。或孝子。随所称。)某。殁而无子。谨依其遗意。以族兄某之第几子
肃斋集卷之十三 第 265H 页
某为后。今以发丧成服。谨告。
答李士毅(达洙)
四礼便览成服条斩衰章曰。父未终丧而亡。其子之为父代服。断不可已也。然则正月遭母丧。丧未毕而殁。则其子当于父丧成服后。即受祖母服。而虽未及受服。蹉过几日。亦当追后受服。是为承重代丧之不可已者。而先贤说可考者。来教。既以退溪,尤庵,遂庵三先生说。为据。愚亦曾所得见。而傍无册子。不得考见。甚恨来教中。未及誊送诸说也。然而来教之以代丧为是者。的然无疑矣。告辞亦无可考之册。只以今日臆见搆呈。览而取舍之。如何。
显祖妣某封某氏丧未毕。先考不幸。以今月某日丧逝。谨依礼家定论。不肖某当承重代丧。今将成服。敢告。(右告前丧几筵。)
先祖妣某封某氏丧未毕。今至大故。而不肖昧礼。未及为之先祖妣代服。今见先贤说。父未终丧而亡。其子之为父代服云者。当为礼家定论。所以追后成服。敢告。(右告新丧几筵。)
虽曰斩重于齐。然为父代服。则祖母服为重矣。常居所着。当服齐衰。此有先贤说可据矣。各几筵。各服其
答李士毅(达洙)
四礼便览成服条斩衰章曰。父未终丧而亡。其子之为父代服。断不可已也。然则正月遭母丧。丧未毕而殁。则其子当于父丧成服后。即受祖母服。而虽未及受服。蹉过几日。亦当追后受服。是为承重代丧之不可已者。而先贤说可考者。来教。既以退溪,尤庵,遂庵三先生说。为据。愚亦曾所得见。而傍无册子。不得考见。甚恨来教中。未及誊送诸说也。然而来教之以代丧为是者。的然无疑矣。告辞亦无可考之册。只以今日臆见搆呈。览而取舍之。如何。
显祖妣某封某氏丧未毕。先考不幸。以今月某日丧逝。谨依礼家定论。不肖某当承重代丧。今将成服。敢告。(右告前丧几筵。)
先祖妣某封某氏丧未毕。今至大故。而不肖昧礼。未及为之先祖妣代服。今见先贤说。父未终丧而亡。其子之为父代服云者。当为礼家定论。所以追后成服。敢告。(右告新丧几筵。)
虽曰斩重于齐。然为父代服。则祖母服为重矣。常居所着。当服齐衰。此有先贤说可据矣。各几筵。各服其
肃斋集卷之十三 第 265L 页
服。来教诚然。
同宫丧。虽臣妾。葬而后祭者。礼也。而祭则大小祥也。前丧小祥。当在后丧。卒哭后。虽明年二月。择日行之如何。
显祖妣小祥。以先考未葬前。不敢行。当于明日。只行一献之奠。尤增罔极。敢告。(右本祥日前期告词。)
当以明日。追行练事。敢告。(右择日追行时告词。)
小祥祝文。当以承重者为主。而前丧小祥时易服。当以练服。则常时所着。亦何敢变其练否。
前丧大祥丧毕则已。盖接服其馀月。礼也。又岂有加服三年之理乎。后丧中。不可行前丧禫祭。只待后丧毕后行吉祭已矣。
丧中。不可行子妇于归之礼。而孙妇之奔祖舅丧。恐宜。未知如何。
前丧大祥变制。在后丧未毕前。则白笠,(或平凉子)布带,布直领。变服以行事。事毕反后丧之服。来教然矣。
前丧未毕之前。当称哀孙。不可称孤子。以常持前丧服之义。推之则然矣。父之衰服。置于父之几筵。来教后说。是矣。
答李洛汝(思存)
同宫丧。虽臣妾。葬而后祭者。礼也。而祭则大小祥也。前丧小祥。当在后丧。卒哭后。虽明年二月。择日行之如何。
显祖妣小祥。以先考未葬前。不敢行。当于明日。只行一献之奠。尤增罔极。敢告。(右本祥日前期告词。)
当以明日。追行练事。敢告。(右择日追行时告词。)
小祥祝文。当以承重者为主。而前丧小祥时易服。当以练服。则常时所着。亦何敢变其练否。
前丧大祥丧毕则已。盖接服其馀月。礼也。又岂有加服三年之理乎。后丧中。不可行前丧禫祭。只待后丧毕后行吉祭已矣。
丧中。不可行子妇于归之礼。而孙妇之奔祖舅丧。恐宜。未知如何。
前丧大祥变制。在后丧未毕前。则白笠,(或平凉子)布带,布直领。变服以行事。事毕反后丧之服。来教然矣。
前丧未毕之前。当称哀孙。不可称孤子。以常持前丧服之义。推之则然矣。父之衰服。置于父之几筵。来教后说。是矣。
答李洛汝(思存)
肃斋集卷之十三 第 266H 页
丧礼补编受教条。启曰。 国恤时。私家练祥之不得行。曾子问。已有明白定论。先正献议。 肃宗定式。卒哭前练祥之不得行。恐不可更议。 上曰。依启。又启曰。卒哭前私家忌祭。亦有备礼行之者。极涉未安矣。传曰。卿大夫士忌墓祭。依练祥礼。 国恤卒哭后。行之。
补编戒令中三献单献。初不举论。而只令诸祀卒哭后行之。则盖使之停废也。虽有先贤单献之论。于此只合遵 时王之制而已。先贤单献之论。其时 朝家。无禁祭之令故也。今则有异于前。若使先贤。在于今日禁祭之时。则必不令单献矣。此乃近斋朴先生。与云湖任公。往复书也。而 正庙朝受教之意。亦如此矣。曷敢违越乎。
国恤卒哭后。择日行练祥。可也。而几筵未彻前。上食。何可废乎。此则尤翁答人之书意也。但小祥本日。有服之人。于此时。皆可除服也。虽出继出嫁之人。似无异同云云。此则尤翁及先贤之说也。
答徐幼七(政淳)
来喻。以春秋大义之寖晦为忧。然吾辈既穷而在下。惟朝耕暮读。穷理居敬。为切身己事也。其如世道何
补编戒令中三献单献。初不举论。而只令诸祀卒哭后行之。则盖使之停废也。虽有先贤单献之论。于此只合遵 时王之制而已。先贤单献之论。其时 朝家。无禁祭之令故也。今则有异于前。若使先贤。在于今日禁祭之时。则必不令单献矣。此乃近斋朴先生。与云湖任公。往复书也。而 正庙朝受教之意。亦如此矣。曷敢违越乎。
国恤卒哭后。择日行练祥。可也。而几筵未彻前。上食。何可废乎。此则尤翁答人之书意也。但小祥本日。有服之人。于此时。皆可除服也。虽出继出嫁之人。似无异同云云。此则尤翁及先贤之说也。
答徐幼七(政淳)
来喻。以春秋大义之寖晦为忧。然吾辈既穷而在下。惟朝耕暮读。穷理居敬。为切身己事也。其如世道何
肃斋集卷之十三 第 266L 页
哉。须于言孙之戒。深加体认焉。尤翁答尹尔和寀书。玆誊呈。其曰担当与能言。事体不同。不可不深思也。此汉。便是程子所讥不学便老而衰者也。何足道哉。李君存汝。相守数月。非无些少相讲。而无以副其远来之意。为愧。
答沈中卿(宜允)
见谕以小学为盛课云。岂胜欣闻。昔我老洲先师。尝教贱身先读此书。盖于其时。贱齿已二十七矣。其雅言曰。学者蹉过路头。多由于小学欠了工夫也。虽老大之后。将他明伦敬身。逐旋理会。逐旋践履。知与行由是充拓向上去。庶不失圣贤门庭矣。又曰。践形尽伦。圣人之能事。而小学之明伦,敬身尽之矣。学焉而不以圣人自期则已矣。学问而不以小学为本。则亦伪而已矣。愚之所闻。敢为贤者诵之。陶庵李先生深谷书院学规曰。学者。所以学为人也。为人之方。都在小学一书。故朱子曰。那个是做人底样子。士之有志于学者。舍是书。何以哉。惟我静庵文正公先生。实东方道学之宗。而其学一以小学为主。以及于四书,近思录。盖闻寒暄金先生。老年犹以小学童子自处。先生少受学于寒暄。故笃信是书如此。渊源其有所自
答沈中卿(宜允)
见谕以小学为盛课云。岂胜欣闻。昔我老洲先师。尝教贱身先读此书。盖于其时。贱齿已二十七矣。其雅言曰。学者蹉过路头。多由于小学欠了工夫也。虽老大之后。将他明伦敬身。逐旋理会。逐旋践履。知与行由是充拓向上去。庶不失圣贤门庭矣。又曰。践形尽伦。圣人之能事。而小学之明伦,敬身尽之矣。学焉而不以圣人自期则已矣。学问而不以小学为本。则亦伪而已矣。愚之所闻。敢为贤者诵之。陶庵李先生深谷书院学规曰。学者。所以学为人也。为人之方。都在小学一书。故朱子曰。那个是做人底样子。士之有志于学者。舍是书。何以哉。惟我静庵文正公先生。实东方道学之宗。而其学一以小学为主。以及于四书,近思录。盖闻寒暄金先生。老年犹以小学童子自处。先生少受学于寒暄。故笃信是书如此。渊源其有所自
肃斋集卷之十三 第 267H 页
矣。静庵以来。我东诸先生如退溪,栗谷,沙溪,尤庵,同春。以及栎泉,渼湖。无不尊信服行于是书者。历历可考。尤庵先生撰文谷金公墓志。有曰。石室老先生。身任天下纲常。名闻华夷。第考其根基。则文公小学也。文公论真正大英雄。必以战兢临履为言者。益验焉。公受家庭学。最主于小学敬身一篇。老先生在安东。书寄九容四勿以勉之。其所期待深且远矣云云。渼湖集十三卷题跋类书小学后。赠族侄履大。又书小学卷端。与麟淳。文字无非恻怛为人处。其语录云。有年五十而愿学者。问先读何书。先生曰。可读小学。今以此等说。观之。岂可以长大自处。而不读此书乎。朱夫子五十八岁。编次是书。而其答陈同用书。在五十七岁时也。有曰。至今日用工夫。养病之馀。却且收拾身心。从事于古人所谓小学者。以补前日粗疏脱略之咎。盖亦心庶几焉。而力或有所未能也。夫以朱子之圣焉。而为孔子后一人者。犹于老年从事于小学。则如我眇然后生。尤当如何。愚于五十后。亦再读是书矣。然而行之不力。老矣无成。何足为贤者说也。惟望深以此身之悲叹穷庐为戒。千万千万。近患外感。兼以滞气。艰此不宣。
肃斋集卷之十三 第 267L 页
答沈中卿
愚之答书皮封。降期服座云者。非有所杜撰也。曾见陶庵李先生后孙过房者。答人唁状。自称以降期服人。盖圣人制礼本意。重其所后之义。而降三年为期服不杖。使同于伯叔父母故也。所后之义。虽重。所生之恩。亦不可轻云者。程子,栗谷之言。昭如日星矣。必加降字于期服上者。所以明其为本生丧也。虽是后贤之论。而亦不可忽也。近见本生丧慰答书式。本生大孝。本生至孝等文字。可谓无识极矣。而又一托于所后。便忘其所生。尤不胜其骇愕。寻常痛叹。故不觉覼缕至此耳。
与沈中卿
世人。每以多事废学为诿。而此皆托辞。不足云尔。朱子尝答门人书言。贫困不得专意问学者曰。不干事世间。岂有无事底人。但十二时。看那个时閒。一时閒。便做一时工夫。一刻閒。便做一刻工夫。积累久。自然别。程子云世事虽多。尽是人事。人事不教人做。更责谁做。然不可以应事之烦。而或忽读书之志也。盖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而礼义。由读书出。岂可一日舍之哉。贤须思老友真切为人之语。以大着心胸。牢
愚之答书皮封。降期服座云者。非有所杜撰也。曾见陶庵李先生后孙过房者。答人唁状。自称以降期服人。盖圣人制礼本意。重其所后之义。而降三年为期服不杖。使同于伯叔父母故也。所后之义。虽重。所生之恩。亦不可轻云者。程子,栗谷之言。昭如日星矣。必加降字于期服上者。所以明其为本生丧也。虽是后贤之论。而亦不可忽也。近见本生丧慰答书式。本生大孝。本生至孝等文字。可谓无识极矣。而又一托于所后。便忘其所生。尤不胜其骇愕。寻常痛叹。故不觉覼缕至此耳。
与沈中卿
世人。每以多事废学为诿。而此皆托辞。不足云尔。朱子尝答门人书言。贫困不得专意问学者曰。不干事世间。岂有无事底人。但十二时。看那个时閒。一时閒。便做一时工夫。一刻閒。便做一刻工夫。积累久。自然别。程子云世事虽多。尽是人事。人事不教人做。更责谁做。然不可以应事之烦。而或忽读书之志也。盖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而礼义。由读书出。岂可一日舍之哉。贤须思老友真切为人之语。以大着心胸。牢
肃斋集卷之十三 第 268H 页
着脚跟为意。毋使天生男子之身。归于自㬥自弃。千万千万。
答田子明(愚)
未发说。愚与尊师门不同。所以致疑先师说。而来书之每引农岩说。不觉心开目明耳。形而上下尤翁说。恐或未然。此亦惟以农翁说。为主矣。檗溪门人之以明德为理者。曾熟所知。只宜各尊所闻已矣。惟望以农岩书。为归宿。如何。
与田子明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则以二字。与然后字。不同。农岩先生详说其义。想已经眼。而吾辈所当劬心者。非圣经贤传而何。只为后世学者。多从口耳去故。贵行贱知之论。瞎人眼目。此亦老洲先生之意也。千万努力于轮翼。不可偏废处。卓然以圣人自期。毋徒苟循于俗习。千万切望。近思一之廿一生之谓性章。中庸未发之义。大易形而上下之辨。鲁论日月至焉之义。无非深奥未易言者。而程朱以后。大杀分明。不可诿以难解。而少缓于讲究也。如此汉不学便老而衰者。何足道哉。惟贤者。前程甚远。则圣人所谓后生可畏。不必他求。千万更加自警。终能自立于清明正大之域。
答田子明(愚)
未发说。愚与尊师门不同。所以致疑先师说。而来书之每引农岩说。不觉心开目明耳。形而上下尤翁说。恐或未然。此亦惟以农翁说。为主矣。檗溪门人之以明德为理者。曾熟所知。只宜各尊所闻已矣。惟望以农岩书。为归宿。如何。
与田子明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则以二字。与然后字。不同。农岩先生详说其义。想已经眼。而吾辈所当劬心者。非圣经贤传而何。只为后世学者。多从口耳去故。贵行贱知之论。瞎人眼目。此亦老洲先生之意也。千万努力于轮翼。不可偏废处。卓然以圣人自期。毋徒苟循于俗习。千万切望。近思一之廿一生之谓性章。中庸未发之义。大易形而上下之辨。鲁论日月至焉之义。无非深奥未易言者。而程朱以后。大杀分明。不可诿以难解。而少缓于讲究也。如此汉不学便老而衰者。何足道哉。惟贤者。前程甚远。则圣人所谓后生可畏。不必他求。千万更加自警。终能自立于清明正大之域。
肃斋集卷之十三 第 268L 页
则如我悲叹穷庐者。亦当有所观感也。岂不美哉。惟贤者谅之。
答田子明
朋友讲习。著乎兑之大象。而传曰。天下之可悦。莫若朋友讲习。程子又曰。天下之悦不可极。惟朋友讲习。虽过悦无害。兑泽有相滋益处。先贤说虽如此。三渊先生则曰莫悦乎朋友讲习。而不善为之。或无益而有损云云。此见乎答李正庵书矣。且以虚受人。见于咸之大象。而传曰。君子观山泽通气之象。而虚其中以受于人。夫人中虚则能受。实则不能入矣。虚中者。无我也。中无私主则无感不通。朱子答胡伯逢书。虚心平气。答赵子钦书。虚心退步。皆程子中虚之意也。大舜之好问而好察迩言。颜子之以能问不能。以多问寡。盖皆虚中无我而然也。苟有一毫私主之意。则人孰肯乐告也哉。近见设难问人者。率多有先主之见。而故为问人者。则答之者。未免失于语嘿之节也。此身平生所见如是。故敢此缕缕。未知如何。
答任士贤(羲伯)
在昔己亥年间。任氏之来问也。在讼决之后。而愚之敢引安东金氏先祖太师坛故例。以告之者。盖有由
答田子明
朋友讲习。著乎兑之大象。而传曰。天下之可悦。莫若朋友讲习。程子又曰。天下之悦不可极。惟朋友讲习。虽过悦无害。兑泽有相滋益处。先贤说虽如此。三渊先生则曰莫悦乎朋友讲习。而不善为之。或无益而有损云云。此见乎答李正庵书矣。且以虚受人。见于咸之大象。而传曰。君子观山泽通气之象。而虚其中以受于人。夫人中虚则能受。实则不能入矣。虚中者。无我也。中无私主则无感不通。朱子答胡伯逢书。虚心平气。答赵子钦书。虚心退步。皆程子中虚之意也。大舜之好问而好察迩言。颜子之以能问不能。以多问寡。盖皆虚中无我而然也。苟有一毫私主之意。则人孰肯乐告也哉。近见设难问人者。率多有先主之见。而故为问人者。则答之者。未免失于语嘿之节也。此身平生所见如是。故敢此缕缕。未知如何。
答任士贤(羲伯)
在昔己亥年间。任氏之来问也。在讼决之后。而愚之敢引安东金氏先祖太师坛故例。以告之者。盖有由
肃斋集卷之十三 第 269H 页
焉。志石之见失一也。而今日之碎。与彼之匿。略相似故也。恐不可以筑坛而谓之疑坛也。此则亡友金进士声伯。与鄙人。亦有酬酢。至若慷慨翁立后事。又似不关于此事。亦当别论。未知如何。
答任士贤
今任,白两家相争。顾何关于鄙人也。然当初设坛。果缘鄙言而为之矣。今日许多纷纭。职由于设坛一事。则此都是鄙之在昔所答于任氏者。未能详考礼书。又未及见十九明證故也。到今思之。率尔之失。追悔何及也。任氏家之礼。既由我一言。而前既失之。则今不得不自我又有一言。然后可免任氏家莫重礼节之失宜矣。近考家礼增解墓祭条。有曰。世或有失先墓者。虽略知其墓在某山某冈。而犹未能的知其坟为先墓。则不得已设坛于其傍。而望祭者有之云云。所以金氏家墓坛记曰。茔域毁伤。碑版泯灭。卒无以验其实。而加封筑焉。何以慰追远之思。惟仿古之望墓而坛云云。今见任氏诸文迹。详其本末。则实与金氏设坛之义。显有不同者矣。既明辨其墓之为先山。则破其坛而改封筑于其墓。继自今岁一之祭。直设于墓前。而百世不改。是为今日十分当然底道理。而
答任士贤
今任,白两家相争。顾何关于鄙人也。然当初设坛。果缘鄙言而为之矣。今日许多纷纭。职由于设坛一事。则此都是鄙之在昔所答于任氏者。未能详考礼书。又未及见十九明證故也。到今思之。率尔之失。追悔何及也。任氏家之礼。既由我一言。而前既失之。则今不得不自我又有一言。然后可免任氏家莫重礼节之失宜矣。近考家礼增解墓祭条。有曰。世或有失先墓者。虽略知其墓在某山某冈。而犹未能的知其坟为先墓。则不得已设坛于其傍。而望祭者有之云云。所以金氏家墓坛记曰。茔域毁伤。碑版泯灭。卒无以验其实。而加封筑焉。何以慰追远之思。惟仿古之望墓而坛云云。今见任氏诸文迹。详其本末。则实与金氏设坛之义。显有不同者矣。既明辨其墓之为先山。则破其坛而改封筑于其墓。继自今岁一之祭。直设于墓前。而百世不改。是为今日十分当然底道理。而
肃斋集卷之十三 第 269L 页
无可疑矣。鄙既自执其咎。而今欲归正。则真是俗所谓结者解之也。于任氏之意。庶几无牴牾也欤。
与李幼行(圭道)
省礼。日月不居。三虞已毕。月又改矣。罔极靡逮。想益如新。不审侍奠气力。何以支保。悲系切切。反虞之后。宜即奉问。而因循至此。疏慢极矣。襄礼之不得待礼月。虽缘事势。而终未免渴葬之讥。则今当用小记说。报葬者报虞。三月而后卒哭。疏曰。三月而后卒哭者。虽急即虞。而不即卒哭。犹待三月卒哭。所以然者。卒哭是夺于哀痛。故不忍急而待哀杀也。曲礼曰。丧事先远日。左传曰。礼卜葬先远日。辟不怀也。杜云。怀思也。辟不思亲也。此尊卑俱然。先丈在世时。曾与论及此者也。盖不得已而报葬者。观于此礼说两条。则卒哭之待三月者。知所以处之也。未知如何。先丈平生好礼。故愚不得不尽言于哀侍。其谅之也。
与李幼行
朱子曰。先王制礼。本缘人情。吉凶之际。其变有渐。古礼以卒哭为吉祭者。以其比初丧朝夕奠葬虞。为吉也。栗谷先生曰。成服之前。哭泣不绝于口。葬前。哭无定时。哀至则哭。卒哭后则朝夕哭二时而已。礼文大
与李幼行(圭道)
省礼。日月不居。三虞已毕。月又改矣。罔极靡逮。想益如新。不审侍奠气力。何以支保。悲系切切。反虞之后。宜即奉问。而因循至此。疏慢极矣。襄礼之不得待礼月。虽缘事势。而终未免渴葬之讥。则今当用小记说。报葬者报虞。三月而后卒哭。疏曰。三月而后卒哭者。虽急即虞。而不即卒哭。犹待三月卒哭。所以然者。卒哭是夺于哀痛。故不忍急而待哀杀也。曲礼曰。丧事先远日。左传曰。礼卜葬先远日。辟不怀也。杜云。怀思也。辟不思亲也。此尊卑俱然。先丈在世时。曾与论及此者也。盖不得已而报葬者。观于此礼说两条。则卒哭之待三月者。知所以处之也。未知如何。先丈平生好礼。故愚不得不尽言于哀侍。其谅之也。
与李幼行
朱子曰。先王制礼。本缘人情。吉凶之际。其变有渐。古礼以卒哭为吉祭者。以其比初丧朝夕奠葬虞。为吉也。栗谷先生曰。成服之前。哭泣不绝于口。葬前。哭无定时。哀至则哭。卒哭后则朝夕哭二时而已。礼文大
肃斋集卷之十三 第 270H 页
槩如此。若孝子情至则哭泣。岂有定数哉。盖三月而葬者。是待天时一小变也。大夫与士庶人无异。而士踰月云者。本出于左传。非仪礼,礼记所载也。所以先辈皆从家礼正文三月之期。而以踰月为未安者也。今既未免报葬。则固当报虞。而卒哭则必待三月。当从小记。而卜葬先远日。卒哭待哀杀。既著于礼。则愚所谓渴葬而卒哭待三月者。恐不可以初遇刚日行之云者。本非无所据之言也。既而既待三月。则中旬中择刚日。行卒哭。明日祔祭似好。谅处之如何。
上食则左饭右羹。所以象生也。虞卒哭大小祥。则右饭左羹。所以神之而用祭礼也。然上食则依旧象生。朔奠。亦当依上食之例也。
与李伯见(圭龙)
昨日令仲哀还后。更考前贤说。多有与慎独斋说。不同。盖慎独斋谓妻丧。虽重于兄弟。殡既异宫。则父丧祥禫。似当行之云。故意虽贤閤葬礼。若在今晦来初。则虽未及行卒哭。而庶或以异宫视之。而可行大祥。所以奉答于令仲哀者。有所云云矣。更思之。则三年之丧。既顈其练祥皆行。杂记也。此是礼之大节。而集考云妻丧。亦具三年之体。且系主妇。则恐不可以偶
上食则左饭右羹。所以象生也。虞卒哭大小祥。则右饭左羹。所以神之而用祭礼也。然上食则依旧象生。朔奠。亦当依上食之例也。
与李伯见(圭龙)
昨日令仲哀还后。更考前贤说。多有与慎独斋说。不同。盖慎独斋谓妻丧。虽重于兄弟。殡既异宫。则父丧祥禫。似当行之云。故意虽贤閤葬礼。若在今晦来初。则虽未及行卒哭。而庶或以异宫视之。而可行大祥。所以奉答于令仲哀者。有所云云矣。更思之。则三年之丧。既顈其练祥皆行。杂记也。此是礼之大节。而集考云妻丧。亦具三年之体。且系主妇。则恐不可以偶
肃斋集卷之十三 第 270L 页
在异宫。而于其葬前。行前丧之祥也云云。据此。贤閤葬礼。虽行于来月初。而先府君祥期在望日。则卒哭前。便是未葬也。然则不可不退行大祥。而贤閤葬礼。必汲汲行之如何。杂记又曰。如同宫。则虽臣妾。葬而后祭。以是而言。则贤閤葬后卒哭前大祥日。只以无祝单献行之。卒哭后。卜日行之。可也。
与李瑞仲(圭龟)
省式。尺地贻阻。因以哀曳衰行色之难于寻访也。抑亦此身为暑所困。不敢徒行于烈日之下也。故每念及先丈。未尝不悽然感伤也。若使先丈在世。虽炎天火伞。非但先丈之几度枉顾。此身亦不得不频往贵洞矣。九原难作。悲哉悲哉。每对经礼文字。遇有可议。无时不思先丈也。今奉惠疏。尤觉悲怀之层生。第慈闱无损节。佥哀俱支安。是慰是慰。所询朝夕哭时无拜。沙溪先生答同春先生曰。丧人常侍几筵。故无朝夕拜谒之礼也。朝夕奠再拜。非为朝夕哭也。为设奠也。详考家礼增解五卷焉。
答李仲明(圭玉)
日者谁何便。传到惠问。乃前月廿六日书也。其出虽久。其慰则新。向奉未尽之怀可纾矣。月改而春殷。风
与李瑞仲(圭龟)
省式。尺地贻阻。因以哀曳衰行色之难于寻访也。抑亦此身为暑所困。不敢徒行于烈日之下也。故每念及先丈。未尝不悽然感伤也。若使先丈在世。虽炎天火伞。非但先丈之几度枉顾。此身亦不得不频往贵洞矣。九原难作。悲哉悲哉。每对经礼文字。遇有可议。无时不思先丈也。今奉惠疏。尤觉悲怀之层生。第慈闱无损节。佥哀俱支安。是慰是慰。所询朝夕哭时无拜。沙溪先生答同春先生曰。丧人常侍几筵。故无朝夕拜谒之礼也。朝夕奠再拜。非为朝夕哭也。为设奠也。详考家礼增解五卷焉。
答李仲明(圭玉)
日者谁何便。传到惠问。乃前月廿六日书也。其出虽久。其慰则新。向奉未尽之怀可纾矣。月改而春殷。风
肃斋集卷之十三 第 271H 页
雨以寒。气其乘宜。即者。侍馀棣履何似。旋切溯𨓏。示喻所工。作辙无常。何为其然也。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诗此四句。与小学广立教第八诸葛武侯戒子书末句相似。幸以是自省。毋至颓惰。千万千万。醒心录非难借瓻。而长儿送于其子之过房者云尔。则日后自京还来。然后可议奉副矣。栗谷先生击蒙要诀。是吾东之小学。而开卷第一义曰。人生斯世。非学问。无以为人。愚尝诵念于平生者也。不可不着工于此书。须勿以老生常谈而忽之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