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x 页
肃斋集卷之十二
书
书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37H 页
答李士九(鼎荣)
过房人之于本生丧。礼经既以伯叔父之服不杖期载焉。则只当以此义推去。故奔本生亲丧所著。先辈谓以白布巾白布衫。依齐衰以下之制。(栎泉,閒静堂。皆如此。)此以不在所后丧者而言也。今此所后丧中。遭本生丧者。孝巾中单。恐不当脱。未知如何。
为父代服时告由。南溪则曰父亡在葬前。告在启殡。在葬后则告在小祥前一日。近斋则曰受服时。当告于两代几筵云云。而告词俱无可考。未知当从何说。若从近斋说。则如是措语。恐或无妨否。告辞在下。(南溪说。亦似无妨。告辞与此似有不同。)
父丧若在祖丧葬后。则告曰先考某官。不幸未克终丧。以某月某日。不起疾。孤孙某。谨依礼家定论。将为父代行丧礼。玆以今日成服。敢告。(右。告前丧几筵。)
后丧几筵。告曰显考某官府君。不幸未克终丧而下世。孤子某。谨依礼家定论。将代行丧礼。玆以今日成服。敢告。
与李士九
过房人之于本生丧。礼经既以伯叔父之服不杖期载焉。则只当以此义推去。故奔本生亲丧所著。先辈谓以白布巾白布衫。依齐衰以下之制。(栎泉,閒静堂。皆如此。)此以不在所后丧者而言也。今此所后丧中。遭本生丧者。孝巾中单。恐不当脱。未知如何。
为父代服时告由。南溪则曰父亡在葬前。告在启殡。在葬后则告在小祥前一日。近斋则曰受服时。当告于两代几筵云云。而告词俱无可考。未知当从何说。若从近斋说。则如是措语。恐或无妨否。告辞在下。(南溪说。亦似无妨。告辞与此似有不同。)
父丧若在祖丧葬后。则告曰先考某官。不幸未克终丧。以某月某日。不起疾。孤孙某。谨依礼家定论。将为父代行丧礼。玆以今日成服。敢告。(右。告前丧几筵。)
后丧几筵。告曰显考某官府君。不幸未克终丧而下世。孤子某。谨依礼家定论。将代行丧礼。玆以今日成服。敢告。
与李士九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37L 页
俯询疑节。近斋答人书云。出主告辞。当以亡室书之。人或以此。为不安。而实则无可嫌。盖主祀者为主。虽摄行。当仍用主祀人之属称。至行祭祝。有使字。始说其替行之由。前后相应。何必为疑。曾以告辞请字上。欲添入使某字之意。仰禀于师席。而未蒙印可。然愚见则终觉不稳。窃意虽有烦渎之嫌。而远讳之辰下。添入使某字。恐叶于别嫌明微之义。不敢质言。惟在量处之。如何。
答李士九
俯询嫡庶之分。自是正名之最重者也。庶孽之不得呼父呼祖。虽是东俗。然自胜国时。已如此。其来盖久矣。古者。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不得称先君。公子之孙。称公孙。公孙不得祖诸侯。其不得祖以称之者。乃君臣之分也。鲁之三家。皆桓公庶子。初以仲叔季。为氏。其后。加以孙字。公子之子。称公孙也。仲改为孟者。庶子自为长少。不敢与庄公。为伯仲叔季。公孙。不敢祖诸侯也。故自以庶长为孟。(此乃胡氏说。见于论语小注。)是皆天子诸侯之礼也。而士夫家。亦用此义。 国典至有以孽凌嫡之律矣。非但周礼为然。夫以微子之贤。却让他独夫纣王殷者。岂非以庶兄。不敢先于嫡弟故也
答李士九
俯询嫡庶之分。自是正名之最重者也。庶孽之不得呼父呼祖。虽是东俗。然自胜国时。已如此。其来盖久矣。古者。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不得称先君。公子之孙。称公孙。公孙不得祖诸侯。其不得祖以称之者。乃君臣之分也。鲁之三家。皆桓公庶子。初以仲叔季。为氏。其后。加以孙字。公子之子。称公孙也。仲改为孟者。庶子自为长少。不敢与庄公。为伯仲叔季。公孙。不敢祖诸侯也。故自以庶长为孟。(此乃胡氏说。见于论语小注。)是皆天子诸侯之礼也。而士夫家。亦用此义。 国典至有以孽凌嫡之律矣。非但周礼为然。夫以微子之贤。却让他独夫纣王殷者。岂非以庶兄。不敢先于嫡弟故也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38H 页
欤。至于周公制礼时。则嫡庶之分。又益严明。盖自聘则为妻。奔则为妾之义。而推之者也。是故。朱子曰妻齐体于上。妾接承于下。而嫡庶之分定者。家之齐也。栗谷先生以此说。载于圣学辑要正家章。正伦理笃恩义条之下。而程子有曰。未有伦理不正而恩义可笃者也。又辑要谨严章。载春秋传辛有之言曰。并后匹嫡。两政耦国。乱之本也。真氏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尊无二上。故妾不可以并后。(本注曰。并后谓妾如后。)庶不可以加嫡。(本注曰。匹嫡谓庶如嫡。)臣不可以儗君。(本注曰。两政谓臣擅命。耦国谓大夫之邑。如国都也。)此天地之常经。古今之大义也。以此观之。嫡庶妻妾之分。与君臣大伦无异。而如乾坤定位。不可得而变易者也。大抵名分。即天地自然之理。而通乎上下。则岂可以不严乎。是知嫡庶不明。则妻妾无分。妻妾无分。则夫妇无礼。夫妇无礼。则男女无别。男女无别。则人道废而入于禽兽矣。是岂不凛然而寒心哉。吾夫子论名不正之害。至于民无所措手足而后已。此是自然住不得者也。其可畏如此矣。 本朝以儒立国。诸贤辈出。讲明礼义。扶植名检束一世。而卒走这个样子不得。故士大夫诗礼故家。皆严嫡庶之分。无一不谨守。以至于四百馀年。而 国家之所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38L 页
以维持者。未尝不由于此。亦如周之八百。盖赖其名分也。降自近日儒化已斩。而礼义名检。随而扫地。甚至于士夫家。嫡庶不明。妻妾不分者甚多。而古所谓法家拂士底典刑。无处可见。则 国将何赖。言之痛心。奈何奈何。后生末学。何所知识。只以窥得于古纸堆中者。草草仰报。而退溪,栗谷两先生说及龟峰论庶母位次者。略举大槩。录在别纸。以备裁择。
退溪曰。妾子之于嫡母。称于人。则曰嫡母。可也。但以方言。称于母前及家内。则别无可当之称。恐只得如今人家婢御称主母之辞而已。盖于父。既不得称曰父主。于母。安得而宜称曰母主耶。(答郑惟一书)
栗谷曰。妾子之于嫡母称号。退溪之言。似合义理。
龟峰曰。凡礼。守名分。别嫌疑为重。故自古礼家。未许庶母位次者。良以此也。礼莫重于祭。而祭礼序立之次。未有庶母之位。其馀家众大小之礼。俱未见庶母之序云云。又曰。栗谷之欲尊庶母者。以为奉御先君耳。以为奉御先君。而加之子妇之上。独不念嫌逼于先妣耶云云。又曰。自三代。至于今日。千百载之间。行礼与说礼家。不可量数。而未闻有令庶母。杂坐于嫡妇女之间。而行礼者云云。答牛溪书文多不能尽录。
退溪曰。妾子之于嫡母。称于人。则曰嫡母。可也。但以方言。称于母前及家内。则别无可当之称。恐只得如今人家婢御称主母之辞而已。盖于父。既不得称曰父主。于母。安得而宜称曰母主耶。(答郑惟一书)
栗谷曰。妾子之于嫡母称号。退溪之言。似合义理。
龟峰曰。凡礼。守名分。别嫌疑为重。故自古礼家。未许庶母位次者。良以此也。礼莫重于祭。而祭礼序立之次。未有庶母之位。其馀家众大小之礼。俱未见庶母之序云云。又曰。栗谷之欲尊庶母者。以为奉御先君耳。以为奉御先君。而加之子妇之上。独不念嫌逼于先妣耶云云。又曰。自三代。至于今日。千百载之间。行礼与说礼家。不可量数。而未闻有令庶母。杂坐于嫡妇女之间。而行礼者云云。答牛溪书文多不能尽录。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39H 页
答李士九
承喻以所居太窄。夜则为蝎所苦。昼则为暑所困。不得看书云云。愚窃恐此为推诿之言。撝谦之意。非真实由中而出也。朱子尝论陈龙川云。大风吹倒亭子之不足叹。而曰即更掀却卧房。亦且露地睡。似此。方是真正大英雄人。以此言之。复何忧何惧。且闻退溪先生在都下。得朱子书。闭户静观。或以暑热致伤为戒。答曰。讲此书。便觉胸膈生凉。何病之有。前辈每以退翁此事。举似于后生。想座下。亦熟于耳矣。然则座下所托以不可佔毕者。无乃欲效古人韬晦之义而然耶。愚未敢信也。鄙人之每当翻阅。辄思座下者。诚以同学诸人皆在远。远莫致之。而座下则室迩人遐故也。盖人生能几何。真所谓上有千万世。下有千万世。此身不再来。以不再来之身。如欲做无上好事。则夫孰如读书之至乐乎。读书而无可与言。书中许多滋味。则虽不得不独乐其乐。而不有曰独乐与人乐。孰乐云乎。鄙人读书。直是鹘囵吞枣。隔靴爬痒。何足以窥古人之藩篱。且少日所闻于师友者。散落无馀。然平生嗜好。更无他事。惟此文字而已。而历数近邑。交识无踰座下。所以不得已眷眷于座下。而座下则
承喻以所居太窄。夜则为蝎所苦。昼则为暑所困。不得看书云云。愚窃恐此为推诿之言。撝谦之意。非真实由中而出也。朱子尝论陈龙川云。大风吹倒亭子之不足叹。而曰即更掀却卧房。亦且露地睡。似此。方是真正大英雄人。以此言之。复何忧何惧。且闻退溪先生在都下。得朱子书。闭户静观。或以暑热致伤为戒。答曰。讲此书。便觉胸膈生凉。何病之有。前辈每以退翁此事。举似于后生。想座下。亦熟于耳矣。然则座下所托以不可佔毕者。无乃欲效古人韬晦之义而然耶。愚未敢信也。鄙人之每当翻阅。辄思座下者。诚以同学诸人皆在远。远莫致之。而座下则室迩人遐故也。盖人生能几何。真所谓上有千万世。下有千万世。此身不再来。以不再来之身。如欲做无上好事。则夫孰如读书之至乐乎。读书而无可与言。书中许多滋味。则虽不得不独乐其乐。而不有曰独乐与人乐。孰乐云乎。鄙人读书。直是鹘囵吞枣。隔靴爬痒。何足以窥古人之藩篱。且少日所闻于师友者。散落无馀。然平生嗜好。更无他事。惟此文字而已。而历数近邑。交识无踰座下。所以不得已眷眷于座下。而座下则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39L 页
太似泛泛于我。何也。新凉入郊。正是亲灯之时。未知将以何处。为吾辈今日兴国耶。但贱身采薪之忧。尚尔进退。所以难于證期耳。
鬼神之为理为气。章句或问。已分明道破。则其主气而言。不待他说而可知也。何也。如曰二气之良能。曰阴之灵阳之灵。曰其气发扬于上云云者。盖皆从气上说去。而二气非鬼神。二气之良能。是鬼神也。阴阳非鬼神。阴之灵阳之灵。是鬼神也。百物非鬼神。百物之精。是鬼神也。总只是气之灵。而与理之妙。混融为一者也。即其气之灵之所为。便是理之妙之发见处。是故。黄勉斋尝问鬼神是形而下者。若中庸之言。则是形而上者矣。朱子答曰。今且只就形而下者说来。但只是他皆是实理处发见云云。则谓之费者。亦主气说理者也。大槩如斯。姑俟日后面商。然鬼神与德。不可分开于一真一灵。惟于其盛矣乎。可认取诚字意思。故不可掩与盛矣乎。实相照应于起结也。此即先师吴文元公。本之或问而立论者也。玆敢奉闻南塘尝论此章云。后三章治国平天下之人。即前三章修身齐家之人也。使是人居是位者。天命也。而鬼神即天命之所以行也。来谕云云。即此意也。而亦可备
鬼神之为理为气。章句或问。已分明道破。则其主气而言。不待他说而可知也。何也。如曰二气之良能。曰阴之灵阳之灵。曰其气发扬于上云云者。盖皆从气上说去。而二气非鬼神。二气之良能。是鬼神也。阴阳非鬼神。阴之灵阳之灵。是鬼神也。百物非鬼神。百物之精。是鬼神也。总只是气之灵。而与理之妙。混融为一者也。即其气之灵之所为。便是理之妙之发见处。是故。黄勉斋尝问鬼神是形而下者。若中庸之言。则是形而上者矣。朱子答曰。今且只就形而下者说来。但只是他皆是实理处发见云云。则谓之费者。亦主气说理者也。大槩如斯。姑俟日后面商。然鬼神与德。不可分开于一真一灵。惟于其盛矣乎。可认取诚字意思。故不可掩与盛矣乎。实相照应于起结也。此即先师吴文元公。本之或问而立论者也。玆敢奉闻南塘尝论此章云。后三章治国平天下之人。即前三章修身齐家之人也。使是人居是位者。天命也。而鬼神即天命之所以行也。来谕云云。即此意也。而亦可备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0H 页
一说也。未知如何。
鬼神章微之显。即隐而费之意也。首章及末章所谓微显。皆就心上说者也。所指杀有不同。而究其实则亦有可以互看者矣。
鬼神章。是从天道而言者也。九经章。是主人道而言者也。二十章之以学问思辨四者。为穷理之事。而诚之之工夫在此焉。则穷理之不见于十六章者。可推而知也。未知如何。先贤说。未记其有无耳。
费隐二字。观乎君子之道。道字。亦可知其费与隐之皆以理言之也。费为所当然则此非理之用乎。隐为所以然则此非理之体乎。道之用。见于形而下之器上。而不可便以形而下者。为费也。是以。退栗沙尤农渊以下诸先贤。皆以理为费。此恐无可疑者耳。未知如何。
第六章独举舜之大知而不及尧者。四书中如此例甚多。如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曰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云云。皆是也。非独舜也。历代群圣贤之单举者。何限。别无深意。不必深究。
十三章历叙人伦。而不言夫妇者。只以上文例之。而若曰所求乎妇以事夫未能也云尔。则将成何许说
鬼神章微之显。即隐而费之意也。首章及末章所谓微显。皆就心上说者也。所指杀有不同。而究其实则亦有可以互看者矣。
鬼神章。是从天道而言者也。九经章。是主人道而言者也。二十章之以学问思辨四者。为穷理之事。而诚之之工夫在此焉。则穷理之不见于十六章者。可推而知也。未知如何。先贤说。未记其有无耳。
费隐二字。观乎君子之道。道字。亦可知其费与隐之皆以理言之也。费为所当然则此非理之用乎。隐为所以然则此非理之体乎。道之用。见于形而下之器上。而不可便以形而下者。为费也。是以。退栗沙尤农渊以下诸先贤。皆以理为费。此恐无可疑者耳。未知如何。
第六章独举舜之大知而不及尧者。四书中如此例甚多。如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曰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云云。皆是也。非独舜也。历代群圣贤之单举者。何限。别无深意。不必深究。
十三章历叙人伦。而不言夫妇者。只以上文例之。而若曰所求乎妇以事夫未能也云尔。则将成何许说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0L 页
话。将成何许义理耶。以此思之。自可知矣。未知如何。
与李士九
心气之辨。渼湖说。无可代书者。不能录上。而朱子感兴诗曰。人心妙不测。出入乘气机。中庸二十章或问曰。心无形而气有物。答林德久书曰。知觉。正是气之虚灵处。语类曰。心比性则微有迹。比气则自然又灵。答杜仁仲书曰。谓神即是理。却恐未然。后书又曰。神是理之发用。而乘气以出入者。却将神字。全作气看。则又误耳。语类曰。气之精英者为神。又曰。神是气之至妙处。如此等文字。不能尽记。彼谓心即气质云者。求诸朱子诸书。而不可得矣。盖不离于气质。而不囿于气质者。心也。岂可唤心作气质耶。
与李士九
老洲尝曰。从古学问之差。皆由于性字之误认也。又曰。看心字一差。则并与圣贤论学之旨而湮晦也。若是乎心性理气之不可不讲究到底也。岂细事乎。然朱子答江德功书曰圣贤之言。意旨深远。子细反覆。十年二十年。尚未见到一二分。岂可如此。才方拨冗。看得一过。便敢遽然立论似此。恐不但解释文义有所差错。且是气象轻浅。直与理不相似。愿且放下此
与李士九
心气之辨。渼湖说。无可代书者。不能录上。而朱子感兴诗曰。人心妙不测。出入乘气机。中庸二十章或问曰。心无形而气有物。答林德久书曰。知觉。正是气之虚灵处。语类曰。心比性则微有迹。比气则自然又灵。答杜仁仲书曰。谓神即是理。却恐未然。后书又曰。神是理之发用。而乘气以出入者。却将神字。全作气看。则又误耳。语类曰。气之精英者为神。又曰。神是气之至妙处。如此等文字。不能尽记。彼谓心即气质云者。求诸朱子诸书。而不可得矣。盖不离于气质。而不囿于气质者。心也。岂可唤心作气质耶。
与李士九
老洲尝曰。从古学问之差。皆由于性字之误认也。又曰。看心字一差。则并与圣贤论学之旨而湮晦也。若是乎心性理气之不可不讲究到底也。岂细事乎。然朱子答江德功书曰圣贤之言。意旨深远。子细反覆。十年二十年。尚未见到一二分。岂可如此。才方拨冗。看得一过。便敢遽然立论似此。恐不但解释文义有所差错。且是气象轻浅。直与理不相似。愿且放下此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1H 页
意思。将圣贤言语反覆玩味。直是有不通处。方可权立疑义。与朋友商量。庶几稍存沈浸醲郁气像。所系实不轻也。愚每钦诵此训。不敢失坠。玆敢奉闻閒静堂宋公尝论湖洛之分争曰。性理之争。将见玄黄。从古斯文。未有此事。圣贤论性。将求益于身心。而今人论性。惟取快于口舌。喜怒骄吝。皆由此作。虽似有得于空言。其为伤败于实德大矣。又老洲雅言。有曰。心性理气之论。分裂也久矣。此是则彼非。彼是则此非。必自有一副不易之公案。非人智力所可推移也。承学之士。苟有诚心求道之志。虽其父师之所传授。决不可容纤毫私意固必于其间。且教胸中虚逊坦荡。彼此长短。还他长短。到头讲究。惟是之寻。毋负皇天降衷之意。乃所以光前启后之真实道理也。顾今习俗靡靡。徒尚閒气。以至公之义理。把作家计。是非得失。初不措意。一以先王之见。立为定本。硬设畦畛。隔限遮拦。莫之或踰。毕竟成就得一团私意窠窟而已。即此头脑。不啻悖违于圣门宗旨。尚何学之为乎哉。噫。世间许多有志之士。为此个习俗压得重。拨转不得。枉过了一生者几人。良可吁也。愚所承教者如右。不惮烦陈。庶垂谅察。必也摆脱此个习俗。然后始可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1L 页
以语学。不者。终难免枉过一生。未知如何。
与李士九
所谕心性诸说。犹不无未尽究者。未知重加研索。益有超诣之趣否。中庸序心之虚灵知觉下小注。程勿斋以虚灵知觉。分属体用。先辈多从之。而同春,农岩两先生。独明其不然。愚尝以朱子之说析之。以知其分属之未安矣。大学明德章句曰。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其曰应万事。是虚灵之用也。大全答潘谦之书曰。心之知觉。所以具此理而行此情。答胡广仲书曰。未发而知觉不昧。其曰具此理。曰未发。是知觉之体也。然则虚灵。何尝专言其用乎。且以神明言之。孟子尽其心注曰。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此与明德注及潘书。无一字不同。则可知虚灵也。知觉也。神明也。俱是一般名心之语。而明德之为心。亦可知矣。知觉便是神。又心比性则微有迹。比气则自然又灵。心固气也。而乃曰比气云尔。则心与气质之分可见矣。大全答林德久书曰。知觉正是气之虚灵处。于此一言。亦可验心虽属气。而非气之粗者矣。此所以心经心学图心圈内。俱书虚灵知觉神明六字者也。盖性者。心所具之理也。心者。性所寓之
与李士九
所谕心性诸说。犹不无未尽究者。未知重加研索。益有超诣之趣否。中庸序心之虚灵知觉下小注。程勿斋以虚灵知觉。分属体用。先辈多从之。而同春,农岩两先生。独明其不然。愚尝以朱子之说析之。以知其分属之未安矣。大学明德章句曰。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其曰应万事。是虚灵之用也。大全答潘谦之书曰。心之知觉。所以具此理而行此情。答胡广仲书曰。未发而知觉不昧。其曰具此理。曰未发。是知觉之体也。然则虚灵。何尝专言其用乎。且以神明言之。孟子尽其心注曰。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此与明德注及潘书。无一字不同。则可知虚灵也。知觉也。神明也。俱是一般名心之语。而明德之为心。亦可知矣。知觉便是神。又心比性则微有迹。比气则自然又灵。心固气也。而乃曰比气云尔。则心与气质之分可见矣。大全答林德久书曰。知觉正是气之虚灵处。于此一言。亦可验心虽属气。而非气之粗者矣。此所以心经心学图心圈内。俱书虚灵知觉神明六字者也。盖性者。心所具之理也。心者。性所寓之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2H 页
器也。非性则心无所准则。非心则性不能运用。心性之辨如此。朱子之训。已至矣尽矣。而或有误认而混之者。则一蹴而坠于释氏之域矣。可不戒哉。此说甚长。非幅纸可既。而日者奉诲时。虚灵知觉神明之说。有发端而未竟者。玆敢信笔仰报。幸有以回教其可否千万千万。
答李士九
别纸所谕性命之说。是义理极精微处。圣人之所罕言。虽以子贡之颖悟。尚叹其未闻。岂非天下之至难欤。所以先辈于此。亦各执一说。终身相持。而不能决焉。今世所谓曰湖曰洛者。是也。然其说已竭尽。而无馀恨矣。今虽广搜博据。极意谈论。要不出前辈所论之外。何必更费笔舌。以犯叠床之讥。只宜先使吾心。廓然大公。毋主先入。毋滞旧见。必以论孟集注,庸学章句,或问。为权衡尺度。而参之于濂溪太极,通书,二程全书,朱子大全,语类等文字。以求其定论所在。则庶有涣然冰释时节。而可期于归一矣。未知如何。
愚闻诸老洲先生。曰理之一原。气亦一原。气之分殊。理亦分殊。一原本然同一地头。分殊气质同一地头。是故。以本然之性而言之。非但圣凡之同。人与物未
答李士九
别纸所谕性命之说。是义理极精微处。圣人之所罕言。虽以子贡之颖悟。尚叹其未闻。岂非天下之至难欤。所以先辈于此。亦各执一说。终身相持。而不能决焉。今世所谓曰湖曰洛者。是也。然其说已竭尽。而无馀恨矣。今虽广搜博据。极意谈论。要不出前辈所论之外。何必更费笔舌。以犯叠床之讥。只宜先使吾心。廓然大公。毋主先入。毋滞旧见。必以论孟集注,庸学章句,或问。为权衡尺度。而参之于濂溪太极,通书,二程全书,朱子大全,语类等文字。以求其定论所在。则庶有涣然冰释时节。而可期于归一矣。未知如何。
愚闻诸老洲先生。曰理之一原。气亦一原。气之分殊。理亦分殊。一原本然同一地头。分殊气质同一地头。是故。以本然之性而言之。非但圣凡之同。人与物未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2L 页
尝不同矣。此所谓一原也。以气质之性而言之。非但圣凡之异。人与物之所以异者。亦在于此矣。此所谓分殊也。若夫朱子所谓人物之所不同心也者。实指其举本末终始之心也。若指其气之一原。则程子所谓自家之心。便是草木鸟兽之心一语。正可体认矣。所谓性异者。犬牛人性之以气质言者也。所谓性同者。天命之性之以本然言者也。所不同心也一言。以分殊气质。同看地头。恐好矣。未知如何。
明德有分数无分殊之说。只看章句人之所得乎天以下二十一字。可知圣凡之同一本心也。或问惟人之生。至所谓明德者也一段。又是注脚之注脚。而何尝有一句一字优劣底意乎。愚尝谓明德有分数五字。全不成义理。全不成说话。直是荀扬纳供。而叛背孔孟程朱者也。不几近于毁冠裂冕。拔本塞源之类耶。千万不是。千万不是。愿勿更言。更加详审于章句或问。如何如何。
与李士九
向喻以鹭江丈席。多有悭惜于文字者。盖以兰菊斋集序所称道。或不满于所求而云尔。然以愚见之恐似不然。未知高明。何所歉何所嫌而然耶。曾承誊示
明德有分数无分殊之说。只看章句人之所得乎天以下二十一字。可知圣凡之同一本心也。或问惟人之生。至所谓明德者也一段。又是注脚之注脚。而何尝有一句一字优劣底意乎。愚尝谓明德有分数五字。全不成义理。全不成说话。直是荀扬纳供。而叛背孔孟程朱者也。不几近于毁冠裂冕。拔本塞源之类耶。千万不是。千万不是。愿勿更言。更加详审于章句或问。如何如何。
与李士九
向喻以鹭江丈席。多有悭惜于文字者。盖以兰菊斋集序所称道。或不满于所求而云尔。然以愚见之恐似不然。未知高明。何所歉何所嫌而然耶。曾承誊示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3H 页
其文。今适披觅不得。幸更付送。当考其出处。以为一一供对之地矣。曾见三渊所撰农岩墓志。末有云先生尝病末俗浮夸之弊。甚以拟人非伦。传神失真。为叹。今于撰述有是兢兢。即有雅训而弊习是踵。是自欺吾心。以及吾兄也。某虽污固。亦知其不敢。夫以农翁之道德。而渊翁志之。犹有所不敢。则文集序。虽与志状不同。而其为纪实垂后则无异矣。且农翁之撰尤翁像赞。有曰。三百年间气。此盖就画像言。故欲以是见禀赋之杰特。亦自为国朝所罕人物。语既着题。意无不足矣。而尤翁门下。多欲改作五百年者。以有孟子名世语。可藉而为重。然农翁终不许其改三百字曰。盖古人为文。只据己意。随事直书。而语意自足。故后人读之。亦觉真实有味。今人动喜引用古文。假借妆点。务为张大。而毕竟只成一副套语。故读者亦认作备礼说话。而不以为实录云云。伊时寒水斋先生。深有契于农岩先生此语。而极言三百字之不可改矣。又见性理大全欧阳玄。称许鲁齐。太不的当。农翁甚以为非。其说不能尽记。而末乃曰。大抵称道前贤。须要真实的当。若一味推尊。无复斟酌。则便不是道理。譬如画像。不问肖似。只要美好。美则美矣。如非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3L 页
其人何。退溪论李履素行状。说得此意甚切。观近世儒贤碑志文字。惟溪谷所撰牛溪,沙溪碑。最简当。其馀恐皆不免退溪之讥矣。此一段。见于本集杂识。退溪所论。乃与金而精往复书也。亦不能尽记。而有曰。大抵为人纪行传后。须勿为虚张誇逞之语。乃真是其人之事。若不问当否。惟务赞扬。则后世虽有见之者。是别有一般人。其实。非当年李风后也。何益之有云云。退,农两先生语。寻常所钦叹。敢此奉闻。而若如尊座之意。必如李履素门人之为。然后乃慊于心耶。程子尝论以影祭之非曰。或一髭发不相似。则已是别人。此即农翁所譬画像之喻所本也。愚尝称兰菊斋为笃志力行。清修苦节。而叹美者久矣。今其序文所赞。比诸愚之八字。有过焉而无不及者。此八字。即涑水先生像赞也。未知高明所以不足于序文者。果在何处。必欲极意赞美。不问当否。则正所谓唤做别人也。兰菊斋有灵。其肯曰。后世之子云尧夫乎。盛意所在。有不敢知。幸详细回教。以破此惑。千万千万。
慎斋使尤庵。撰沙溪行状。谓或有溢词。颇令财酌。于此可见仁者之用心。不欺之诚意乃如此。若使慎老。观后世谀墓之弊。果以为如何。所以三渊诗。有曰。短
慎斋使尤庵。撰沙溪行状。谓或有溢词。颇令财酌。于此可见仁者之用心。不欺之诚意乃如此。若使慎老。观后世谀墓之弊。果以为如何。所以三渊诗。有曰。短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4H 页
短长长知己存。尊师岂可著谀言。精金矿铁难同价。秤称无差是报恩。又曰。晦翁不讳延平短。张子能删胡氏言。看他洒落真情在。未见师门或贬尊。幸于此等义理。深加体认。毋令一毫私意。着在肚里。以造广大高明之域。未知如何。
答李士九
俯询孟子疑义。无乃指尽心上四十五章耶。爱之而弗仁仁字。集注既以推己及人为解。则仁字可用于人。而不可施于物也。爱物之爱。亦不必但以爱惜之义看了。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则不忍之意。自在其中。盖此章。与首篇觳觫章同看。意义有互相发者。细审集注脉络。则亲仁爱三字意味。可以晓然无疑。未知如何。皇侄辨。将欲携往京中。与他所誊。考订其误脱而来矣。幸望少俟焉。处士二字。不必固辞如是其至也。此亦姑俟日后面商耳。
与李士九
程子曰。人苟有朝闻道夕死可矣之志。则不肯一日安于所不安也。何止一日。须臾不能。此见近思录第七篇二十五条。幸望取考如何。贱身所钦诵于早夜者也。只是成就一个是七字为结语。而儒家单传旨
答李士九
俯询孟子疑义。无乃指尽心上四十五章耶。爱之而弗仁仁字。集注既以推己及人为解。则仁字可用于人。而不可施于物也。爱物之爱。亦不必但以爱惜之义看了。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则不忍之意。自在其中。盖此章。与首篇觳觫章同看。意义有互相发者。细审集注脉络。则亲仁爱三字意味。可以晓然无疑。未知如何。皇侄辨。将欲携往京中。与他所誊。考订其误脱而来矣。幸望少俟焉。处士二字。不必固辞如是其至也。此亦姑俟日后面商耳。
与李士九
程子曰。人苟有朝闻道夕死可矣之志。则不肯一日安于所不安也。何止一日。须臾不能。此见近思录第七篇二十五条。幸望取考如何。贱身所钦诵于早夜者也。只是成就一个是七字为结语。而儒家单传旨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4L 页
诀。不外于此一句矣。近又见易之困大象传。致命遂志四字。深有所契。恨不参对烂商耳。
志士不忘在沟壑一句。自鄙人出入江门时铭心者。而今乃知沟壑。为吾万世真宅。则俯仰天地。更何愧惧。 皇明顾英王。自河南副使。中谮归秦淮。训童蒙数人以糊口。尝绝粮。东桥公馈斗粟。不肯受。名其斋曰寒松。松者。自励之名。生平鲠介。颇能自信。年踰四十。沟壑见逼。恐不能自坚。流为小人之归。故自励曰。今日寒矣。天地冻塞。汝当为寒松之荣。无为靡草之死。古人之当贫穷。益励其操如此。顾贱身比寒松自励之时。又过十年。而恐无此力量。有愧于彼。故偶记此事。以验吾毕竟之如何。幸俯谅焉。
与李士九
心说有非卒乍可论。而栗谷语录。偶有虚灵底有优劣一句。故湖中诸公。每藉口于此。以谓心之本体。亦有善恶之可言。要诀。乃其手笔。有曰。心之虚灵。不拘于禀受。此可见心与气质之不可混说。而语录之失指。可知也已矣。程子曰。心本善。发于思虑。则有善有不善。朱子曰。心本善。亦能流而入于不善。下得本字。所以别于性之纯善也。苟能精思默认于本与纯之
志士不忘在沟壑一句。自鄙人出入江门时铭心者。而今乃知沟壑。为吾万世真宅。则俯仰天地。更何愧惧。 皇明顾英王。自河南副使。中谮归秦淮。训童蒙数人以糊口。尝绝粮。东桥公馈斗粟。不肯受。名其斋曰寒松。松者。自励之名。生平鲠介。颇能自信。年踰四十。沟壑见逼。恐不能自坚。流为小人之归。故自励曰。今日寒矣。天地冻塞。汝当为寒松之荣。无为靡草之死。古人之当贫穷。益励其操如此。顾贱身比寒松自励之时。又过十年。而恐无此力量。有愧于彼。故偶记此事。以验吾毕竟之如何。幸俯谅焉。
与李士九
心说有非卒乍可论。而栗谷语录。偶有虚灵底有优劣一句。故湖中诸公。每藉口于此。以谓心之本体。亦有善恶之可言。要诀。乃其手笔。有曰。心之虚灵。不拘于禀受。此可见心与气质之不可混说。而语录之失指。可知也已矣。程子曰。心本善。发于思虑。则有善有不善。朱子曰。心本善。亦能流而入于不善。下得本字。所以别于性之纯善也。苟能精思默认于本与纯之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5H 页
间。则理与气之分。庶可推究。心之不可恃。性之为准则。且可得以知矣。而南塘诸贤。乃以心善之说。勒归于释氏之旨。其亦不考于此也。其曰清气聚而虚灵。浊气聚而虚灵者。求之朱子之语。全无可据。鹿门以浊气聚而虚灵一句。谓之荀杨纳供者。恐非过语。未知如何。
与李士九
示喻形而上下之分。易系辞上传十二章第四节小注及本义下小注。亦可考矣。然而以语类所谓才有作用。便是形而下者推之。则心之无形而能有作用者。非形而下而何。大抵黄勉斋形气神理四字分解者甚好。此在性理大全三十四卷理字类。所谓神字。即心之谓也。未知如何。敬义二字。心经第一卷第五章附注。幸详考焉。小学宽温直简四字。亦不可不推寻其来历。尚书舜典及皋陶谟集传论九德处。亦可證矣。未知如何。
与李士九
嫂叔之无服。推而远之也。此是檀弓文。又仪礼丧服传曰。夫之昆弟。何以无服也。其夫属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属乎子道者。妻皆妇道也云云。家礼增
与李士九
示喻形而上下之分。易系辞上传十二章第四节小注及本义下小注。亦可考矣。然而以语类所谓才有作用。便是形而下者推之。则心之无形而能有作用者。非形而下而何。大抵黄勉斋形气神理四字分解者甚好。此在性理大全三十四卷理字类。所谓神字。即心之谓也。未知如何。敬义二字。心经第一卷第五章附注。幸详考焉。小学宽温直简四字。亦不可不推寻其来历。尚书舜典及皋陶谟集传论九德处。亦可證矣。未知如何。
与李士九
嫂叔之无服。推而远之也。此是檀弓文。又仪礼丧服传曰。夫之昆弟。何以无服也。其夫属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属乎子道者。妻皆妇道也云云。家礼增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5L 页
解五册。可考。郑注。道犹行也。据此夫之从祖兄弟之子。有子道云者。可推而知矣。
天命之性天字。愚尝以三渊大形壳而包道理之说。为主者久矣。
明德之德字。是以心言之。故近斋谓之器。然而明德。是心之贮此性者。则恐不可专谓之形而下之器也。
与李士九
所询告词曰。维岁次云云。孝几代孙某官某敢昭告于显几代祖考某官府君。显几代祖妣某封某氏。在昔先曾祖考某官府君为主时。以其属题主矣。世次迭迁。已过三代。适因事故。未遑变改。今某将以显几代祖考显几代祖妣改题。谨以酒果。用伸虔告谨告。
与李士九
南塘集论心性者。不啻累数千言。而寒泉诗所谓气质当心体。偏全作本然二句。尽之矣。言心而混气质于大本。论性而认本然为二层。从古所未有之新说也。幸望深加辨析。毋至错了路头。千万千万。近偶因考阅尤庵集沙溪行状。见所引程子语。有曰。少而好学。固可爱。老而好学。尤可爱。遍考全书。姑未得而十一卷洛阳议论条。有曰。吕进伯老而好学。理会直是
天命之性天字。愚尝以三渊大形壳而包道理之说。为主者久矣。
明德之德字。是以心言之。故近斋谓之器。然而明德。是心之贮此性者。则恐不可专谓之形而下之器也。
与李士九
所询告词曰。维岁次云云。孝几代孙某官某敢昭告于显几代祖考某官府君。显几代祖妣某封某氏。在昔先曾祖考某官府君为主时。以其属题主矣。世次迭迁。已过三代。适因事故。未遑变改。今某将以显几代祖考显几代祖妣改题。谨以酒果。用伸虔告谨告。
与李士九
南塘集论心性者。不啻累数千言。而寒泉诗所谓气质当心体。偏全作本然二句。尽之矣。言心而混气质于大本。论性而认本然为二层。从古所未有之新说也。幸望深加辨析。毋至错了路头。千万千万。近偶因考阅尤庵集沙溪行状。见所引程子语。有曰。少而好学。固可爱。老而好学。尤可爱。遍考全书。姑未得而十一卷洛阳议论条。有曰。吕进伯老而好学。理会直是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6H 页
到底。正叔谓老喜学者。尤可爱。人少壮则自当勉。至于老矣。志力须倦。又虑学之不能及。又年数之不多。不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乎。学不多年数之不足。不犹愈于终不闻乎。此一段。甚宜于贱身。其味甚美。敢以分味于尊座及令从氏矣。幸甚味之焉。未知如何。
答李士九
在昔负笈老洲门下时。往来。必历拜梅山先师矣。吴尚州丈案上。有水心集。唐本也。问此为谁也。尚州丈曰。即叶正则也。君岂不知耶。入京拜梅山。则问尚州丈案上书。以水心集为对。梅山曰。文章虽好。而为犬声之赵师罼撰墓文。亦在集中。每鄙恶不欲看。愚于其时。适有事即归。未及详问其事实而退矣。其后往老湖。又问吴尚州丈以赵师罼事。则尚洲丈大笑详说一遍。然未及考于宋史及他册矣。历几年后。始得见于续纲目正史约等册。愚之出入两先生门下时。如此等事。笔不胜记。此虽一事。其有警于后人者。深矣。既欲闻其由。玆录呈。
寒水斋先生序家礼源流。以邢七狼狈。斥尼尹。以为本来伎俩。真是着题语。而尤庵则可谓有伊川先生气像也。未知如何。此不可草草说过便休了也。
答李士九
在昔负笈老洲门下时。往来。必历拜梅山先师矣。吴尚州丈案上。有水心集。唐本也。问此为谁也。尚州丈曰。即叶正则也。君岂不知耶。入京拜梅山。则问尚州丈案上书。以水心集为对。梅山曰。文章虽好。而为犬声之赵师罼撰墓文。亦在集中。每鄙恶不欲看。愚于其时。适有事即归。未及详问其事实而退矣。其后往老湖。又问吴尚州丈以赵师罼事。则尚洲丈大笑详说一遍。然未及考于宋史及他册矣。历几年后。始得见于续纲目正史约等册。愚之出入两先生门下时。如此等事。笔不胜记。此虽一事。其有警于后人者。深矣。既欲闻其由。玆录呈。
寒水斋先生序家礼源流。以邢七狼狈。斥尼尹。以为本来伎俩。真是着题语。而尤庵则可谓有伊川先生气像也。未知如何。此不可草草说过便休了也。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6L 页
孔子时事。史多阙文。有不可详。而只观论语微子篇及孟子答淳于髡之语。则可以知圣人所处之事。必有所以然也。不可只据纸上语。容易立说。且南塘之每欲以孔子出处摸拟者。恐有所未及深思也。
答李士九
丌上尊阁。依旧不离塘翁文字否。此老非不为湖中杰然之儒者。而见得心性二字。终未免大段误解。为斯道之害。以至于今。馀波漫漫也。其外论礼二条。谓天子诸侯。不可为长子斩。谓由旁支入承大统。而不得以先君为父。当称其私亲为父。为之服三年云云者。先辈皆斥以无据。又谓之僭汰。虽使此老复起纳供。恐难免背驰沙尤之归。甚令人惶恐。看斯集者。须先识得此个义谛。然后不至误了我知见。未知如何。
答李士九
南塘集困知记辨。有得有失。恐难尽从。而整庵所谓性以命同。道以形异两句八字。可谓见得极分明。说得甚的确。而南塘以其有害于理同性异之说。攻之不遗馀力。愚尝谓当从罗整庵。而不敢从韩南塘矣。盖性同气异四字。包含无限道理。朱子答徐元聘书尽之矣。塘老又抑勒以为初年未定之说。愚于此。甚
答李士九
丌上尊阁。依旧不离塘翁文字否。此老非不为湖中杰然之儒者。而见得心性二字。终未免大段误解。为斯道之害。以至于今。馀波漫漫也。其外论礼二条。谓天子诸侯。不可为长子斩。谓由旁支入承大统。而不得以先君为父。当称其私亲为父。为之服三年云云者。先辈皆斥以无据。又谓之僭汰。虽使此老复起纳供。恐难免背驰沙尤之归。甚令人惶恐。看斯集者。须先识得此个义谛。然后不至误了我知见。未知如何。
答李士九
南塘集困知记辨。有得有失。恐难尽从。而整庵所谓性以命同。道以形异两句八字。可谓见得极分明。说得甚的确。而南塘以其有害于理同性异之说。攻之不遗馀力。愚尝谓当从罗整庵。而不敢从韩南塘矣。盖性同气异四字。包含无限道理。朱子答徐元聘书尽之矣。塘老又抑勒以为初年未定之说。愚于此。甚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7H 页
涉惶恐。其曰谓性异而道同。亦得云者。愚亦未详其所指。无乃谓主于理而曰同。主于气而曰异乎。此老又每斥主理主气之说以为理气二物。则恐难如是解之也。姑俟日后面商。姑非卒乍间所可仰答也。
答李士九
夫心之为体。聚五行之精英。至神至妙。自为一身之最贵。故能以之具理应事。而其所以为尧舜参天地者。岂但以性善而已哉。实亦由于此心之虚灵洞彻。无分数无优劣。而不隔于此理之喜也。盖无论统性与主气。心之本来体段。则自如是耳。故朱子所谓精英者。亦就气中拣别出本体。以示其灵。足以妙此而不可与百体等焉。然则名言虽殊。其实一也。若谓与气质。槩论是天君降同百体。其可乎。苟欲讨看气质。则尝论于偏言之心。即圆外窍中之火脏已矣。巍岩心非气质之说。虽似太快。亦不可谓非也。大抵心虽不外于气质。心是精底。气质是粗底。如鬼神。虽不离于阴阳二气。然阴阳二气。非鬼神。其灵与良能。是鬼神也。渼湖所谓中庸鬼神。是个天地公共底鬼神。心是个人身上鬼神者。政好思议也。
心与气质。一气而特有本末之殊也。或恐其相混。以
答李士九
夫心之为体。聚五行之精英。至神至妙。自为一身之最贵。故能以之具理应事。而其所以为尧舜参天地者。岂但以性善而已哉。实亦由于此心之虚灵洞彻。无分数无优劣。而不隔于此理之喜也。盖无论统性与主气。心之本来体段。则自如是耳。故朱子所谓精英者。亦就气中拣别出本体。以示其灵。足以妙此而不可与百体等焉。然则名言虽殊。其实一也。若谓与气质。槩论是天君降同百体。其可乎。苟欲讨看气质。则尝论于偏言之心。即圆外窍中之火脏已矣。巍岩心非气质之说。虽似太快。亦不可谓非也。大抵心虽不外于气质。心是精底。气质是粗底。如鬼神。虽不离于阴阳二气。然阴阳二气。非鬼神。其灵与良能。是鬼神也。渼湖所谓中庸鬼神。是个天地公共底鬼神。心是个人身上鬼神者。政好思议也。
心与气质。一气而特有本末之殊也。或恐其相混。以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7L 页
方寸内外。区别为言者。殊不知心虽为形而下者。亦无象无体。不可以方所求也。只要于当体上。分动静本末。看得不离不杂之妙而已矣。然此个精义。要须体认得之。言语文字。尽不干事。
答李士九
家要续录。姑未翻阅。而家要二字。文理未畅。乍见题目。已可知其乖也。且以递迁条。必以慎斋续问解为主者。亦可见固滞之甚。终不及于宋龟峰论庶母位次之有识见无乡闇也。盖有识见。然后可无乡闇也。安能望今世有此人耶。南塘集十二卷十八板末及家礼增解一册八十五板。详著嫡先于庶之义。而先辈皆以续问解。为不可从。则今何可硬主偏见。而欲没嫡庶之分乎。亦可谓不自量之甚也。尝闻此人。只知礼说。不知字训云。则此何异于杜佑通典乎。可叹可叹。
与李士九
朱子曰。修身大法。小学书备矣。义理精微。近思录详之。又曰。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此二条皆见于语类一百五卷近思录条。又其下叶贺孙,杨道夫录。皆曰难看。然则此不可易视者也。今虽有
答李士九
家要续录。姑未翻阅。而家要二字。文理未畅。乍见题目。已可知其乖也。且以递迁条。必以慎斋续问解为主者。亦可见固滞之甚。终不及于宋龟峰论庶母位次之有识见无乡闇也。盖有识见。然后可无乡闇也。安能望今世有此人耶。南塘集十二卷十八板末及家礼增解一册八十五板。详著嫡先于庶之义。而先辈皆以续问解。为不可从。则今何可硬主偏见。而欲没嫡庶之分乎。亦可谓不自量之甚也。尝闻此人。只知礼说。不知字训云。则此何异于杜佑通典乎。可叹可叹。
与李士九
朱子曰。修身大法。小学书备矣。义理精微。近思录详之。又曰。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此二条皆见于语类一百五卷近思录条。又其下叶贺孙,杨道夫录。皆曰难看。然则此不可易视者也。今虽有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8H 页
叶氏集解。集解亦多差错。又甚疏略。所以吾东沙溪,守梦。皆有释疑。而亦有未尽。曾闻中原人。有专以朱子说分类作注者。而未及经眼矣。先师吴文元公。每劝以更作注解。如栗翁之于小学。而不敢承当。然于心终不敢忘而已矣。我东静庵最尊此书。近世陶庵。亦于此深用工夫。尝铭座右曰。欲知始终条理。小学近思之编。纬以四书六经。贯之朱子大全云云。又答人书言自己入道次第。有曰。小学则终身不敢少去。近思录晚后用力。视他书稍盛云云。此皆本于朱子教法。所以门路得正。传之无弊也。大抵小学为始。近思为终之意。不可不深加体念。未知如何。
与李士九
新安祠重修。还安之日。使倡优唱歌于讲堂云云。不胜骇愕。其时冠儒服儒者几人。曾无一人昌言沮止。严辞退斥者。则为蓝浦一乡。羞耻顾不大欤。来喻以孔子严斥倡优侏儒之戏于夹谷者而责之者。诚是矣。大抵孔子之所放者郑声也。又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又礼记曰。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吕荥公家传。亦称其幼时事曰。市井里巷之语。郑卫之音。未尝一经于耳。不正之书。非礼之色。未尝
与李士九
新安祠重修。还安之日。使倡优唱歌于讲堂云云。不胜骇愕。其时冠儒服儒者几人。曾无一人昌言沮止。严辞退斥者。则为蓝浦一乡。羞耻顾不大欤。来喻以孔子严斥倡优侏儒之戏于夹谷者而责之者。诚是矣。大抵孔子之所放者郑声也。又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又礼记曰。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吕荥公家传。亦称其幼时事曰。市井里巷之语。郑卫之音。未尝一经于耳。不正之书。非礼之色。未尝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8L 页
一接于目。况我紫阳夫子之祠。其可设倡优之戏乎。奸声淫乐之所。赫赫明明之灵。其肯降临乎。寒心极矣。宁欲无言。大全读吕氏诗记桑中篇曰。夫二南正风。房中之乐也。二雅之正。朝廷之乐也。商周之颂。宗庙之乐也。今曰三百篇者。皆朝聘祭祀之所用。则未知桑中溱洧之篇。当以荐何等之鬼神。接何等之宾客耶。语类之云太史公谓三百篇诗。圣人删之。使皆可弦歌。伯恭泥此。以为皆好。盖太史之评。自未必是。何必泥乎。又曰。司马迁。何足證。又曰。三百篇。皆欲被之弦歌。用之宗庙。此吕伯恭之言。如郑卫之诗。岂不亵渎。用以祭幽,厉,褒姒可也。施之宾客燕飨。亦待好宾不得。须卫灵陈幽。乃可耳。大全语类之训。炳如日星。则朱夫子之神。其肯顾歆于此祠耶。千不是。万不是。既往勿说。俾之痛改。如何如何。
答李士九
性者。万物之一原。此性。即天命之性也。故朱子以万物同一个原头解之。则正程子所谓性即理也。奚可以性与理。分而二之耶。理同性异之论。塘老之所主也。若以此理字。属之本然而谓之同。此性字。属之气质而谓之异。则庶几不失朱子之本旨。而塘老则不
答李士九
性者。万物之一原。此性。即天命之性也。故朱子以万物同一个原头解之。则正程子所谓性即理也。奚可以性与理。分而二之耶。理同性异之论。塘老之所主也。若以此理字。属之本然而谓之同。此性字。属之气质而谓之异。则庶几不失朱子之本旨。而塘老则不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9H 页
然为之奈何。任今是堂。在沙溪先生之门。请问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先生欣然曰。善哉问也。尔闻以心为师之语乎。人之善恶。皆出于心。而其是非之分。自己之心已明了。不必以人为师。以己心为师。动作云为。一听于心。善则行之。否则不行。虽有不中者。寡矣。何患不为君子乎。任公敬受而服膺。一生持守曰。此吾四字符也。
理一分殊四字。即理通气局之义也。老洲先生曰。理之一原。气亦一原。气之分殊。理亦分殊。本然则一原之理也。气质则分殊之气也。大抵一原本然。同一地头。分殊气质。亦同一地头云云。然则理一者。理之通是也。分殊者。气之局是也。幸以此意。细入思议。如何如何。
答李士九
南塘所论大学正心章说。近斋集取之。而老洲先师。终未以为然。每曰大学之正心。兼体用而主用。中庸之戒惧。统动静而主静。又曰。南塘所云。去妄动。存本体。语意自好。然若以此。遂专属之存养与省察作对看。则恐终非传文本旨也。
南塘以此章章句。敬以直之一句。做直内看。谓补传
理一分殊四字。即理通气局之义也。老洲先生曰。理之一原。气亦一原。气之分殊。理亦分殊。本然则一原之理也。气质则分殊之气也。大抵一原本然。同一地头。分殊气质。亦同一地头云云。然则理一者。理之通是也。分殊者。气之局是也。幸以此意。细入思议。如何如何。
答李士九
南塘所论大学正心章说。近斋集取之。而老洲先师。终未以为然。每曰大学之正心。兼体用而主用。中庸之戒惧。统动静而主静。又曰。南塘所云。去妄动。存本体。语意自好。然若以此。遂专属之存养与省察作对看。则恐终非传文本旨也。
南塘以此章章句。敬以直之一句。做直内看。谓补传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9L 页
文之阙。而为静时工夫。有若中庸之戒惧。然窃详此章与下章章句。皆下察字。则有以见其均是为省察工夫。且敬直之云。谓包动静则可也。谓专属静一边则不可也。盖动静相涵。体用互资。若此章用工于动用之地。及其收效体。亦得以正矣。细绎或问。可知已。虽嫌大学之无静时工夫。为此补阙之论。章句之意。未知其必然也。且朱子尝曰。某解经。只是顺圣贤语意。为之解释。不敢自以己意说道理。若如南塘此言。恐未免为己意说道理也。
与李士九
同春先生上疏。论赴哭之义曰。闻诸长者。以为 国恤之礼。在朝者。哭于朝。在外者。哭于外。在深山穷谷者。哭于深山穷谷。盖以一国之中。均是阃阈之内。无彼此之别故也。以此推之。今此 绥陵迁奉。下 玄宫时。在外望哭者。当依春翁之语。不至为罪也。春翁此说。见于别集尤翁所录遗事及 经筵日记者。可考。又尹屏溪亦曰。在朝者。哭于朝。在野者。哭于野。会于家后邱原。望京哭之。亦可。妇人于后庭。望哭可矣。而男子四拜。则妇人八拜。可也。此乃屏老答人书也。况顽喘方在草土中。凶服。不可入公门。虽别设一哭
与李士九
同春先生上疏。论赴哭之义曰。闻诸长者。以为 国恤之礼。在朝者。哭于朝。在外者。哭于外。在深山穷谷者。哭于深山穷谷。盖以一国之中。均是阃阈之内。无彼此之别故也。以此推之。今此 绥陵迁奉。下 玄宫时。在外望哭者。当依春翁之语。不至为罪也。春翁此说。见于别集尤翁所录遗事及 经筵日记者。可考。又尹屏溪亦曰。在朝者。哭于朝。在野者。哭于野。会于家后邱原。望京哭之。亦可。妇人于后庭。望哭可矣。而男子四拜。则妇人八拜。可也。此乃屏老答人书也。况顽喘方在草土中。凶服。不可入公门。虽别设一哭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0H 页
班于客舍外。而曳衰入县。终涉未安。不得已依前日例。设哭班于望京处为计。而沃川。又有身病。且以家内忧患孔棘。有难暂离。所以欲与之同其哭班耳。
答李士九
洪始兴。以梅山先师行状及墓文。俯托于贱身。不敢当也。不敢辞也。将何以处之也。李令逐日以鲁论疑义。厮炒来来去去。酬酢不暇。亦足贻笑于人。而又是此友谪居消遣法也。书末俯询太极说疑义。讵敢以矇识妄对也。第见大全答陆子静第六书之十三条曰。上天之载。是就有中说无。无极而太极。是就无中说有。若实见得。即说有说无。或先或后。都无妨碍。又枢纽根柢之义。性理大全太极图说附录。谢氏方叔说。今载于近思录释疑。又吴宁斋太极图说句释。亦可考矣。来喻所以分属者。反复观之。姑未领解。十书不如一面古语也。都在日后枉临时参商。幸望深谅。
与李士九
向与令再从有所酬酢者。玆誊报。禫前书疏。既称孤哀。则祥后。亦当依祥前。而丧者则去祇奉几筵四字。人之问之者。改孝庐。为哀前而已可矣。心制之称。大不衬当。出继人奉生丧除服后也。父在母丧禫后也。
答李士九
洪始兴。以梅山先师行状及墓文。俯托于贱身。不敢当也。不敢辞也。将何以处之也。李令逐日以鲁论疑义。厮炒来来去去。酬酢不暇。亦足贻笑于人。而又是此友谪居消遣法也。书末俯询太极说疑义。讵敢以矇识妄对也。第见大全答陆子静第六书之十三条曰。上天之载。是就有中说无。无极而太极。是就无中说有。若实见得。即说有说无。或先或后。都无妨碍。又枢纽根柢之义。性理大全太极图说附录。谢氏方叔说。今载于近思录释疑。又吴宁斋太极图说句释。亦可考矣。来喻所以分属者。反复观之。姑未领解。十书不如一面古语也。都在日后枉临时参商。幸望深谅。
与李士九
向与令再从有所酬酢者。玆誊报。禫前书疏。既称孤哀。则祥后。亦当依祥前。而丧者则去祇奉几筵四字。人之问之者。改孝庐。为哀前而已可矣。心制之称。大不衬当。出继人奉生丧除服后也。父在母丧禫后也。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0L 页
此二者外。更无心制之称。而世俗例于三年丧祥后。称以心制者。无识甚矣。为之奈何。禫后书疏。则自称当如平时。或有称禫制人者。而似非是。渼湖以居禫二字。为不可用矣。贞庵答人书曰。禫后方即吉。禫前则只当以丧人自处矣。自称当以孤子。至于禫制人云者。礼无此称。盖既禫则已即吉而除服矣。服既除则制字。无所当。与人书疏。只当用平常人书例。而或不欲遽同平人。则虽于平交。以小楷。具书姓名为好。盖禫后黑(黑恐墨)笠黑(黑恐墨)带之制。是哀未忘。而不欲遽同平人之意也。所以书疏。亦然矣。
与李士九
三渊论智与知觉之辨。闵彦晖,李芝村等书。尽之矣可谓深契紫阳之旨。质无疑而俟不惑矣。当时儒林诸公之听莹。诚不能无馀憾。而近日朱书劄问标补之表出尤翁定论者。亦可考矣。恨不面商多少也。昨日判府事族叔。自庇仁次谷。逶迤存问于穷乡贱生。其意可感。而其从侄有长子丧者。欲于服尽后撤几筵。然以小记大功者主人之丧。有三年者。则必为之再祭一条观之。其妻之在而不可撤筵。自是正礼。今乃以主丧者之服尽。为撤筵之限者。大违礼经而不
与李士九
三渊论智与知觉之辨。闵彦晖,李芝村等书。尽之矣可谓深契紫阳之旨。质无疑而俟不惑矣。当时儒林诸公之听莹。诚不能无馀憾。而近日朱书劄问标补之表出尤翁定论者。亦可考矣。恨不面商多少也。昨日判府事族叔。自庇仁次谷。逶迤存问于穷乡贱生。其意可感。而其从侄有长子丧者。欲于服尽后撤几筵。然以小记大功者主人之丧。有三年者。则必为之再祭一条观之。其妻之在而不可撤筵。自是正礼。今乃以主丧者之服尽。为撤筵之限者。大违礼经而不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1H 页
可从矣。曾见南塘里朴元伯。欲于其弟之丧。为其母亲之厌闻哭声。欲于期年撤灵。故愚果极言其不可。而不见从矣。今族叔之言。殆近于此。如此通行之礼。多有欲废者。为之奈何。馀外多少酬酢。不必烦屑。而此丈之欲主南塘心性说云者。亦有所閒。故果有所问及者耳。
与李士九
农翁论知觉与智。合有分别之义。与闵公以升彦晖。屡牍辨论者。不啻八字打开。而折衷考信。实据大全答潘谦之书。或疑朱子之以知觉言智。前后非一。不可单据此书。而尽废诸说也。同时儒林诸公。多立说相难。不但遂庵及南塘为然而已也。然尤翁议论。已在农翁之先此书之断以定论者。的的无疑。而见行大全劄疑中。删去尤翁说者。无乃寒水斋之不能信及于师说而然耶。农翁问目曰。以知觉为智之用。盖曰心之知觉。即智之发用也。夫智为五性之一。而其发专一心之妙用者。犹仁为五性之一。而专一心之德也。然性之发为情。心之灵为知觉。情者。理之乘气者也。知觉者。气之妙用也。是故。以是非之情。为智之用则可。以知觉。为智之用则不可。二者之分。虽极微
与李士九
农翁论知觉与智。合有分别之义。与闵公以升彦晖。屡牍辨论者。不啻八字打开。而折衷考信。实据大全答潘谦之书。或疑朱子之以知觉言智。前后非一。不可单据此书。而尽废诸说也。同时儒林诸公。多立说相难。不但遂庵及南塘为然而已也。然尤翁议论。已在农翁之先此书之断以定论者。的的无疑。而见行大全劄疑中。删去尤翁说者。无乃寒水斋之不能信及于师说而然耶。农翁问目曰。以知觉为智之用。盖曰心之知觉。即智之发用也。夫智为五性之一。而其发专一心之妙用者。犹仁为五性之一。而专一心之德也。然性之发为情。心之灵为知觉。情者。理之乘气者也。知觉者。气之妙用也。是故。以是非之情。为智之用则可。以知觉。为智之用则不可。二者之分。虽极微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1L 页
妙。而有不容混而一之也。此说之所以为精确。而劄疑为定论者得之矣。农岩集此卷答闵彦晖书。既为那中所借。不得考见。只以劄问标补所载仰答。幸望更加详考焉。盖愚于未见老洲,梅山两先生之前。已于农岩说有所深契。继以历考厚斋,芝村及寒水斋,南塘集。犹难改见。只得确信农岩集矣。及夫负笈于老洲门下也。质其是非。亦以农翁说为主。而梅山先师。亦然。所以自信前见之果不至误入。厥后更加商确者久矣。于是尤知两师之说。不可易焉。则到今只是磨驴之踏旧迹耳。更有何别见以仰答耶。然义理自是天下之公。不可偏主也。须更深究。以定其是非。如何。
与李士九
来谕所引程传君子所贲。世俗所羞。世俗所贵。君子所贱。四句语以勉之者。敢不承教。因此窃有所感怀者。在昔自大隐岩洞。往南山洞。拜谒梅山先师者。每月不止一二度。而一日先师于贱子辞退之际。指而教之曰。君能舍车而徒。为可贵也。因诵其上四句而曰。此在近思录出处义利篇云云。盖南洞之于隐洞。几乎十里之远。而番番徒步往来。且愚所着衣冠。皆
与李士九
来谕所引程传君子所贲。世俗所羞。世俗所贵。君子所贱。四句语以勉之者。敢不承教。因此窃有所感怀者。在昔自大隐岩洞。往南山洞。拜谒梅山先师者。每月不止一二度。而一日先师于贱子辞退之际。指而教之曰。君能舍车而徒。为可贵也。因诵其上四句而曰。此在近思录出处义利篇云云。盖南洞之于隐洞。几乎十里之远。而番番徒步往来。且愚所着衣冠。皆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2H 页
弊垢。不与人同。故先师恐其不能无羞愧之意。而以此警戒焉。愚虽极不肖。不能承当其意。而此时此教。则铭在心曲。而不敢忘之矣。今见贤者之举此一段。于我心有戚戚焉。深荷见念之深也。
与李士九
近日篱菊盛开。偶吟一绝曰。尔为渊明名益彰。偶然种得满篱黄。草堂自此生颜色。何似寒花晚节香。又因思平生所愿。只是朝耕暮读。为圣世之閒氓而已。三渊先生尝曰。世间万事。尽属虚伪。惟春日野田。叱牛躬耕者。差强人意。学者务实当如此。又尝叹虚伪之弊。在儒林尤甚。至作诗以警世。有曰。学未成章好爵縻。推排直以上台期。东皋议赠花潭职。刑部郎官谓不卑。愚之饱闻于先师者如此。每三复此诗。不觉洒然若闻晨钟。今乃坐在里许掉脱不得。未免为渊翁之罪人。因吟一绝曰。少小穷经戒不诚。朝耕暮读愿为氓。年将六十成何事。 圣世堪羞充隐名。只是写出渠之实情。而敢为座下诵之。
答李士九
读礼通考吕坤曰。两妇夹夫亵也。夫一位妇一位。左右分矣。虽三五妇同一位尔。集考曰。朱子以西为上
与李士九
近日篱菊盛开。偶吟一绝曰。尔为渊明名益彰。偶然种得满篱黄。草堂自此生颜色。何似寒花晚节香。又因思平生所愿。只是朝耕暮读。为圣世之閒氓而已。三渊先生尝曰。世间万事。尽属虚伪。惟春日野田。叱牛躬耕者。差强人意。学者务实当如此。又尝叹虚伪之弊。在儒林尤甚。至作诗以警世。有曰。学未成章好爵縻。推排直以上台期。东皋议赠花潭职。刑部郎官谓不卑。愚之饱闻于先师者如此。每三复此诗。不觉洒然若闻晨钟。今乃坐在里许掉脱不得。未免为渊翁之罪人。因吟一绝曰。少小穷经戒不诚。朝耕暮读愿为氓。年将六十成何事。 圣世堪羞充隐名。只是写出渠之实情。而敢为座下诵之。
答李士九
读礼通考吕坤曰。两妇夹夫亵也。夫一位妇一位。左右分矣。虽三五妇同一位尔。集考曰。朱子以西为上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2L 页
之说。已可见此义。今二妻祔者。合以此为正。秉德前见襟溪李丈。与梅山先师往复时以为前后室左右葬而虚其中。以待夫死后。合为一墓云云。愚以通考集考说仰禀。而先师以李丈说为无妨矣。礼疑类辑陶庵曰。祔者。所以从葬也。其夫生存而前后妻合葬。则未知何所从也。阳能统阴。夫既葬则虽两室三室。皆可统于夫矣。夫既生存而两妻同穴。则将使后妻。统于前妻耶。天下岂有阴统阴之理也。
答李士九
来谕知觉与理。盖有能所之分。是本农岩杂识中语。而此因语类五卷甘节录。所觉者。心之理。能觉者。气之灵二句。而解之者也。人或误以所觉。为所以觉之理。故农翁之说乃尔。而高明所举。无乃非农翁所解耶。玆以杂识本条录呈。而大全答吕子约书。论能所之分者参看。如何。向者汪订中庸序。心之虚灵知觉下。祔以语类此条。改所觉二字。为所以觉三字。此亦不识朱子之旨。而误添一以字者也。农翁说。政使朱先生复生。亦必莞尔而笑也。幸望更加详细。虚心孰玩。审知其一字不可易处。千万千万。
答李士九
答李士九
来谕知觉与理。盖有能所之分。是本农岩杂识中语。而此因语类五卷甘节录。所觉者。心之理。能觉者。气之灵二句。而解之者也。人或误以所觉。为所以觉之理。故农翁之说乃尔。而高明所举。无乃非农翁所解耶。玆以杂识本条录呈。而大全答吕子约书。论能所之分者参看。如何。向者汪订中庸序。心之虚灵知觉下。祔以语类此条。改所觉二字。为所以觉三字。此亦不识朱子之旨。而误添一以字者也。农翁说。政使朱先生复生。亦必莞尔而笑也。幸望更加详细。虚心孰玩。审知其一字不可易处。千万千万。
答李士九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3H 页
古人读庸学而曰。老来百事无味。惟此为有味。愚亦万念都灰。惟翻阅古书。庶几有无味之味。馀味之味。而俄所告从事小学云者。非一时过去说也。盖朱门以小学,近思与四书。为六书。谓之规矩准绳。饮食裘葛。不可以须臾离也。吾辈所以毕生归宿处。其不在玆乎。俯询中与诚仁之分。语类九十五卷程子之书条。近思录前卷所论云云。周谟录可考。幸详量焉。至善便是无过不及之中也。正所谓言虽殊。而理则一也。论语三贵章。以远㬥慢近信远鄙倍三者。为功效者。集注初解也。盖遵程子说而然也。或问亦然。而今集注改修身之验。为修身之要。是晚年定论也。大全语类。初晚之别。正当细辨。而小注混载矣。然而大全问答。盖多初说。南塘同异考。亦言之耳。
答李士九
近思录生之谓性章。其义甚多。然朱子答杨仲思书曰。字义同异之间。分殊未明。故难遽晓。今但看横渠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一段。将此两个性字。分别自生之谓性以下凡说性字者。孰是天地之性。孰是气质之性。则其理自明矣。老洲先师。与闵扩斋书曰。性固一也。所指而言者既异。则
答李士九
近思录生之谓性章。其义甚多。然朱子答杨仲思书曰。字义同异之间。分殊未明。故难遽晓。今但看横渠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一段。将此两个性字。分别自生之谓性以下凡说性字者。孰是天地之性。孰是气质之性。则其理自明矣。老洲先师。与闵扩斋书曰。性固一也。所指而言者既异。则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3L 页
当着眼分别。否则恐终碍却性善之论矣。盖此章性字凡十三。其曰生之谓性。曰性即气。气即性。曰善固性。恶亦不可不谓之性。曰盖生之谓性。曰才说性。是指气质之性也。其曰不是性中。曰便已不是性。曰凡人说性。曰孟子言性善之谓。曰不是善与恶在性中。此言本然之性也。气质本然。错互更迭。自相叫应。要之。以明气质虽不齐。性本纯善。若善加澄治。则可以复本然之善。而其说本然处。犹恐或杂气。虚心讽诵。可以得之矣。老洲此书外。又有一书。而其分别本然气质者甚分明。故玆以奉闻。
答李士九
论语二十篇。孰非要切。而其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此二章甚好。又曰。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亦好体认。其注记庄周之言曰。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以是观之。尊座进德之功。老而不倦。真能如伯玉。则愚将愿从尊座。共学而适道也。伯玉耻独为君子。幸尊座谅察焉。
与李士九
长房未及立后。支子权摄之礼。家礼增解六之六十六板。可考。先师吴文元公。答再从侄致寿书曰。汝兄
答李士九
论语二十篇。孰非要切。而其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此二章甚好。又曰。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亦好体认。其注记庄周之言曰。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以是观之。尊座进德之功。老而不倦。真能如伯玉。则愚将愿从尊座。共学而适道也。伯玉耻独为君子。幸尊座谅察焉。
与李士九
长房未及立后。支子权摄之礼。家礼增解六之六十六板。可考。先师吴文元公。答再从侄致寿书曰。汝兄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4H 页
未及立后。则汝当为权摄之礼。题主之节。向闻洪伯应。则以为当以显妣题主。而阙旁题为宜。其意盖欲深别干统之嫌也。然不书旁题。乃是用于旁亲者。而援用于此。恐为不伦。且支子之奉祧主者。亦不废旁题。其为支子之礼则一也。子字上。去孝字。奉字改以摄字。书曰。子某摄祀云尔。则岂不足以别嫌耶云云。文元公此说。盖取陶庵说。其书不得尽录。又答曰。摄祀之由。不可不告。而既阙于丧初矣。神主既成之后。是凭是依之祝。其急间不容发。不可别告于其前。势将祔告于原祝之末。是凭是依下。添长房未及立嗣。致寿今姑摄祀。兼告厥由十六字。为宜矣。
朱子答曾择之书。愚亦已见之久矣。陶庵说。见在于类辑及便览。而增解所载。不如本文之全也。此盖以答曾书推之也。然士庶人三月而葬。未尝不为古礼也。况自家礼以来。不问尊卑。必待三月。恐不可不遵也。是故。近斋,老洲。皆谓陶庵说。恐难遵。然则未及三月而葬者。只是报葬也。不可以士踰月之文。为诿也。大抵朱子大全,语类之与四书注不同者。先辈皆以集注章句为正。今此疑礼。恐亦当以家礼正文。为主可也。未知如何。增解只载王制文。而士虞记,杂记。皆
朱子答曾择之书。愚亦已见之久矣。陶庵说。见在于类辑及便览。而增解所载。不如本文之全也。此盖以答曾书推之也。然士庶人三月而葬。未尝不为古礼也。况自家礼以来。不问尊卑。必待三月。恐不可不遵也。是故。近斋,老洲。皆谓陶庵说。恐难遵。然则未及三月而葬者。只是报葬也。不可以士踰月之文。为诿也。大抵朱子大全,语类之与四书注不同者。先辈皆以集注章句为正。今此疑礼。恐亦当以家礼正文。为主可也。未知如何。增解只载王制文。而士虞记,杂记。皆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4L 页
与王制同。且左传何休注。据礼而疑之以为左氏为短。亦可见左氏说之不可必从也。
与李士九
无后外祖母。服尽日撤几筵告词。
维岁次戊午三月朔日丁丑。外孙姓名敢昭告于外祖母某封某氏。先王制礼。服止五月。服尽之日。当撤几筵。先贤定论。不敢不从。心虽无穷。分则有限。葬不立主。礼固未备。束帛依神。又难依旧。将以今日。理于墓所。永诀终天。不胜悲感。谨因朔奠。用伸虔告谨告。此答再从侄观熙者也。词意果无悖于礼耶。
丧中祭先庙服色。家礼增解丧中行祭条。八册五十板左栗谷,沙溪,尤庵,陶庵说。可考。近来礼家。皆从陶庵说。然老洲先生。从贞庵说。谓以平京子固宜。而方笠亦无妨。且斩衰中别具布带。恐未安云矣。增解八册五十七板左朱子说。是大全六十三卷答胡伯量书也。问目中。汉之武夫亦能六字。农岩曰。唐书李光弼传。终父丧。不入妻室。舜弼所指岂指此。而唐误作汉耶。抑汉时。自有武人如此否。
与李士九
近见续史略。明末死节之多。殆载籍以来所未有。前
与李士九
无后外祖母。服尽日撤几筵告词。
维岁次戊午三月朔日丁丑。外孙姓名敢昭告于外祖母某封某氏。先王制礼。服止五月。服尽之日。当撤几筵。先贤定论。不敢不从。心虽无穷。分则有限。葬不立主。礼固未备。束帛依神。又难依旧。将以今日。理于墓所。永诀终天。不胜悲感。谨因朔奠。用伸虔告谨告。此答再从侄观熙者也。词意果无悖于礼耶。
丧中祭先庙服色。家礼增解丧中行祭条。八册五十板左栗谷,沙溪,尤庵,陶庵说。可考。近来礼家。皆从陶庵说。然老洲先生。从贞庵说。谓以平京子固宜。而方笠亦无妨。且斩衰中别具布带。恐未安云矣。增解八册五十七板左朱子说。是大全六十三卷答胡伯量书也。问目中。汉之武夫亦能六字。农岩曰。唐书李光弼传。终父丧。不入妻室。舜弼所指岂指此。而唐误作汉耶。抑汉时。自有武人如此否。
与李士九
近见续史略。明末死节之多。殆载籍以来所未有。前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5H 页
承梅山先师之教。谓是程朱倡明之功云矣。明儒学案末。刘宗周号念台。虽是阳明之学。而其人则可用。毕竟立节于隆武之世。而其人有曰。小人只是无忌惮。便结果一生。至大学止言閒居为不善耳。閒居时有何不善可为。只是一种懒散精神。漫无着落处。便是万恶渊薮。正是小人无忌惮处。可畏哉。愚于平日最爱此言。今又见于续史略翼笺之中。恍然有悟。惕然有省。推是义也。吾夫子所谓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及居处恭三字。皆谓是也。汉东平王所谓居家。何事为善最乐者。即閒居为善也。夙兴夜寐箴。所谓盥栉衣冠。端坐敛形。乃启方册。对越圣贤等事。无一非閒居为善也。未知如何。未死前。犹可以此自律也。故玆敢奉闻。朱夫子绝笔曰。临深履薄谅无几。且将馀日付残编。三复而有馀味矣。
与李士九
合葬三年内墓祭。先辈有甲乙之论。而愚尝以陶庵先生各行之说。为合于礼。又新旧墓。皆宜一献无祝。栗翁,龟峰说。而陶庵从之矣。陶庵曰。母先亡。父丧三年内。以衰服哭而祭父毕。脱衰服。以平凉子直领。不哭而行母祀。似为合宜。四礼便览,家礼增解。皆可考
与李士九
合葬三年内墓祭。先辈有甲乙之论。而愚尝以陶庵先生各行之说。为合于礼。又新旧墓。皆宜一献无祝。栗翁,龟峰说。而陶庵从之矣。陶庵曰。母先亡。父丧三年内。以衰服哭而祭父毕。脱衰服。以平凉子直领。不哭而行母祀。似为合宜。四礼便览,家礼增解。皆可考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5L 页
矣。前后配及考位三番各设。各各行事。如何。
司几筵。每敦一几。郑氏注。虽合葬及同时在殡。皆异几。体实不同。祭于庙同几。精气合。此陶翁所据以为三年内异几。明有礼文者也。故神主未合牍之前。墓所并祭。甚未安。鄙人所遵行于甲寅外艰时者。如此矣。墓祭不行则已矣。若行之则只当各设。各行三位。恐宜。老洲先师。亦以合祭之说。为不可从矣。
答李士九
三纲领之分。非朱子自创也。经文已有此意。而朱子述之耳。观经文。连下三在字。其以明德为一意。新民为一意。止至善。又为一意者可知。而此于大学。为三项大旨。故朱子因以有纲领之说。盖圣人恐人徒知明德。而不复以新民为意。或及于新民。而不知以明德为本。或粗知明德新民。而不求止于至善。故于此必分作三项说。以见大学大旨有此三者耳。然则朱子三纲领之说。夫岂无稽。而亦岂谓止至善。判然与明德新民。各为一事。而不相干涉哉。
彼所云欲求至善之目。而终不可得者。其迷暗滞泥。真所谓痴人前说梦。而辨语尚似未尽。夫明德新民。皆止于当然之极者。止至善之纲也。物格知至。而知
司几筵。每敦一几。郑氏注。虽合葬及同时在殡。皆异几。体实不同。祭于庙同几。精气合。此陶翁所据以为三年内异几。明有礼文者也。故神主未合牍之前。墓所并祭。甚未安。鄙人所遵行于甲寅外艰时者。如此矣。墓祭不行则已矣。若行之则只当各设。各行三位。恐宜。老洲先师。亦以合祭之说。为不可从矣。
答李士九
三纲领之分。非朱子自创也。经文已有此意。而朱子述之耳。观经文。连下三在字。其以明德为一意。新民为一意。止至善。又为一意者可知。而此于大学。为三项大旨。故朱子因以有纲领之说。盖圣人恐人徒知明德。而不复以新民为意。或及于新民。而不知以明德为本。或粗知明德新民。而不求止于至善。故于此必分作三项说。以见大学大旨有此三者耳。然则朱子三纲领之说。夫岂无稽。而亦岂谓止至善。判然与明德新民。各为一事。而不相干涉哉。
彼所云欲求至善之目。而终不可得者。其迷暗滞泥。真所谓痴人前说梦。而辨语尚似未尽。夫明德新民。皆止于当然之极者。止至善之纲也。物格知至。而知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6H 页
事理当然之极。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而各止于当然之极者。止至善之目也。何谓求其目而不可得哉。此意章句已言之。而彼特未之察耳。
答李士九
孟子梁惠王下三章七节。适见唐本载浅说曰。天降下民。立我为之君师。亦以我能助上帝以安民。故以君师之位。而宠异之于四方也。上天立我之意如此。然则有罪者。我得而诛之。无罪者。我得而安之。天下岂敢有自越其心志而作乱。以虐民者乎。以此言观之。则当时设有一夫横行。倡乱于天下。武王必以为己之耻而诛之矣。此武王之勇也云云。浅说。即明儒经说也。乂蒙引曰。或曰一人横行于天下。谓纣也。如此则集注当有明训。此说亦好。昔我老洲先师。亦教以一人为泛说。非专指纣也。既有俯询。敢此录上诸说耳。
与李士九
四安字之在于礼记,周易,大学者。各当于本文求义。何必考较其同异也。农岩论四端七情之同异处。有曰学者于圣贤之言。要当各随其所指。而体认其名义意思。反求诸吾心。而审察其几微运用。正不必牵
答李士九
孟子梁惠王下三章七节。适见唐本载浅说曰。天降下民。立我为之君师。亦以我能助上帝以安民。故以君师之位。而宠异之于四方也。上天立我之意如此。然则有罪者。我得而诛之。无罪者。我得而安之。天下岂敢有自越其心志而作乱。以虐民者乎。以此言观之。则当时设有一夫横行。倡乱于天下。武王必以为己之耻而诛之矣。此武王之勇也云云。浅说。即明儒经说也。乂蒙引曰。或曰一人横行于天下。谓纣也。如此则集注当有明训。此说亦好。昔我老洲先师。亦教以一人为泛说。非专指纣也。既有俯询。敢此录上诸说耳。
与李士九
四安字之在于礼记,周易,大学者。各当于本文求义。何必考较其同异也。农岩论四端七情之同异处。有曰学者于圣贤之言。要当各随其所指。而体认其名义意思。反求诸吾心。而审察其几微运用。正不必牵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6L 页
合同异。排定名数。以为事了也。四端七情之同异。犹谓之不必牵合。况如安字之同异。又何必屑屑分别也哉。程子曰。凡观书。不可以相类泥其义。不尔则字字相梗。当观其文势上下之意。幸于此加意焉。
与李幼文(学荣)
祥日白布网巾。详著于四礼便览。而先贤多有行之者。以近世言之。秉德之外祖聿修斋府君。遗戒内舅。以从栎泉遗制。而勿循俗谬。先师吴文元公,洪祭酒两先生。皆以鬣网巾为非。顽愚于此耳熟焉。又亲见梅山先生所行矣。盖黑白粗騣杂造之。是禫服也。今既用白笠白布直领之制。以合于古礼与国法。而独于网巾尚尔袭谬者。寻常慨叹。因历考古今礼书。无一不合。方欲用两先师所定断然遵行耳。近日偶因考證。见农岩年谱。其遭大夫人丧也。居庐于伯氏第。服除始还三洲。则服除云者。吉祭后也。顽愚将于撤筵后还家。自以为庶无悖于礼意者。盖以备要小祥章末按说推之。谓朝夕上食罢后。主既入庙。则因留前日所居之室。多有难便之端故也。今见此文。始知鄙意之未尽合于礼也。虽以事势不得不于祥后归家为计。而于义未安矣。幸望详量以教。如何。
与李幼文(学荣)
祥日白布网巾。详著于四礼便览。而先贤多有行之者。以近世言之。秉德之外祖聿修斋府君。遗戒内舅。以从栎泉遗制。而勿循俗谬。先师吴文元公,洪祭酒两先生。皆以鬣网巾为非。顽愚于此耳熟焉。又亲见梅山先生所行矣。盖黑白粗騣杂造之。是禫服也。今既用白笠白布直领之制。以合于古礼与国法。而独于网巾尚尔袭谬者。寻常慨叹。因历考古今礼书。无一不合。方欲用两先师所定断然遵行耳。近日偶因考證。见农岩年谱。其遭大夫人丧也。居庐于伯氏第。服除始还三洲。则服除云者。吉祭后也。顽愚将于撤筵后还家。自以为庶无悖于礼意者。盖以备要小祥章末按说推之。谓朝夕上食罢后。主既入庙。则因留前日所居之室。多有难便之端故也。今见此文。始知鄙意之未尽合于礼也。虽以事势不得不于祥后归家为计。而于义未安矣。幸望详量以教。如何。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7H 页
答李幼文
昔三渊先生。以林沧溪书面足谀辞。为造道不深而巽软为讥。愚尝叹其理到矣。不料贤者。亦不免于渊翁之讥也。如我无才无德。徒窃虚名者。犬马之齿。虽云六十。而达尊之称。岂有一毫可假者耶。自识者闻之。以为如何。贤者素以心契许我而乃尔耶。
衡(一作冲)寒越岭。徒步枉顾于僻陋之居。此意甚厚。何敢忘。况卜▣▣灯。披心腹道情素。娓娓不已。愚之得此于人。盖鲜矣。且栗谷先生圣学辑要。是平生所尊信。而无与讲确。幸得于是时。讨论多小疑义。此又今世之所罕也。高明之欲继述家学也乃尔。则善濂二子之作斋号。固有所不可避者。故敢用先辈故事。以仰助老而好学之至意。亦或不至于僭猥。则何其撝谦之甚如是耶。
与李幼文
维岁次云云。祖父告于亡孙某。有应服三年者。礼许再祭。吾服虽除。几筵仍存。丧期未尽。汝妻下从。今不获已。准礼撤灵。感念悲伤。怀不能裁。玆以酒果。用伸告仪玆告。
开元礼虞祭。父告子祝云。悲念相续。心焉如燬。备要,
昔三渊先生。以林沧溪书面足谀辞。为造道不深而巽软为讥。愚尝叹其理到矣。不料贤者。亦不免于渊翁之讥也。如我无才无德。徒窃虚名者。犬马之齿。虽云六十。而达尊之称。岂有一毫可假者耶。自识者闻之。以为如何。贤者素以心契许我而乃尔耶。
衡(一作冲)寒越岭。徒步枉顾于僻陋之居。此意甚厚。何敢忘。况卜▣▣灯。披心腹道情素。娓娓不已。愚之得此于人。盖鲜矣。且栗谷先生圣学辑要。是平生所尊信。而无与讲确。幸得于是时。讨论多小疑义。此又今世之所罕也。高明之欲继述家学也乃尔。则善濂二子之作斋号。固有所不可避者。故敢用先辈故事。以仰助老而好学之至意。亦或不至于僭猥。则何其撝谦之甚如是耶。
与李幼文
维岁次云云。祖父告于亡孙某。有应服三年者。礼许再祭。吾服虽除。几筵仍存。丧期未尽。汝妻下从。今不获已。准礼撤灵。感念悲伤。怀不能裁。玆以酒果。用伸告仪玆告。
开元礼虞祭。父告子祝云。悲念相续。心焉如燬。备要,
肃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7L 页
便览。皆从之。而祖之于孙。则恐不必用矣。备要。夫告妻云。悲悼酸苦。不自胜堪。家礼增解。谓此用慰状答辞。今亦恐当依备要。夫告妻祝。例用慰状答辞。悲念酸苦。不自堪忍之语。则正与尤,遂两先生。告孙妇祝相似。未知如何。
与李子羽(翼荣)
向闻有远驾。旋审返第。未审静候何似。令胤安侍动业否。善濂斋。是令叔氏别号也。今又以芳沼居士。为座下号。想发一大笑。而居士二字。出礼记玉藻。与处士字无异。恐贤者谦退不敢当。而有不然者。史记注。士未仕。处士也。犹女未嫁曰处女。然则以士之未仕。而谓之居士者。何不可之有也哉。
与李子羽(翼荣)
向闻有远驾。旋审返第。未审静候何似。令胤安侍动业否。善濂斋。是令叔氏别号也。今又以芳沼居士。为座下号。想发一大笑。而居士二字。出礼记玉藻。与处士字无异。恐贤者谦退不敢当。而有不然者。史记注。士未仕。处士也。犹女未嫁曰处女。然则以士之未仕。而谓之居士者。何不可之有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