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x 页
肃斋集卷之十一
书
书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5H 页
答尹天赉(弼铉)
岁换新旧。益切瞻仰。昨拜下覆。乃初六所赐也。急坼疾读。如更合并。况审元正。经体饯迓万祉。进修与岁俱新。何等贡贺。来教盈幅。无非格言。钦赞不已。盖讲论不同处。正好往复归一。而如或有一毫私意参错。则反不如不讲之为愈。朱子不云乎。讲论义理。只是大家商量。寻个是处。初无彼此之间。不容更似世俗。遮掩回护。爱惜人情。才有异同。便成嫌隙也。退溪先生。又曰。道同则片言足以相符。不同则多言适以害道。又曰。其心求胜。而不揆诸道者。终无可合之理。只待天下之公论而已。志在明道。而两无私意者。必有同归之日。此非好学达理之居子。不能也。愚尝诵味乎。朱李二先生之言。每于与人讲辨。辄念斯言。参前倚衡。欲学之而未能矣。如或彼此豁然无间。则终日连夜。讲之而不足。连纸累幅。论之而不尽矣。曾于两先师。每承湖洛论互相攻击之失。累累指示者多矣。故今又不觉引笔张皇矣。
答尹天赉
岁换新旧。益切瞻仰。昨拜下覆。乃初六所赐也。急坼疾读。如更合并。况审元正。经体饯迓万祉。进修与岁俱新。何等贡贺。来教盈幅。无非格言。钦赞不已。盖讲论不同处。正好往复归一。而如或有一毫私意参错。则反不如不讲之为愈。朱子不云乎。讲论义理。只是大家商量。寻个是处。初无彼此之间。不容更似世俗。遮掩回护。爱惜人情。才有异同。便成嫌隙也。退溪先生。又曰。道同则片言足以相符。不同则多言适以害道。又曰。其心求胜。而不揆诸道者。终无可合之理。只待天下之公论而已。志在明道。而两无私意者。必有同归之日。此非好学达理之居子。不能也。愚尝诵味乎。朱李二先生之言。每于与人讲辨。辄念斯言。参前倚衡。欲学之而未能矣。如或彼此豁然无间。则终日连夜。讲之而不足。连纸累幅。论之而不尽矣。曾于两先师。每承湖洛论互相攻击之失。累累指示者多矣。故今又不觉引笔张皇矣。
答尹天赉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5L 页
俯教士踰月而葬云云。不得不仰复矣。昔承老洲先师之教。谓士踰月之制。虽云古礼。朱子既不别大夫士。而一以三月为断。载之家礼。故虽近世知礼之家。未闻引踰月之制以葬其亲。惟于妻子之丧。或有引此为援者。岂不班驳之甚乎。盖葬期之以尊卑贵贱有缓速者。疏家虽以远近赴会。葬具辨备为言。然以义则三月者。三年之小数也。以时则三月。而天时一变。迨此送死。殆其时也。家礼之不别大夫士者。非徒宋时国制也。抑以斯欤。今也既不得一用成周之制以葬。则当以家礼为正。而若或拘于事势。不得迟待三月。可以渴葬论。不必苟引踰月之制矣。既断以渴葬。则虞当报虞。卒哭当迟待三月。沙溪答同春。引丧服小记文者在类辑。可取考焉。若陶庵说。窃尝疑之而有不敢信矣。先辈之说如此者多矣。非但老洲先师也。梅山先师。大隐李丈。亦莫不然矣。盖士踰月而葬云者。左氏说也。非古礼也。考诸礼记王制,檀弓,杂记。皆以士庶人三月而葬为正。而士虞记亦然。则家礼之不论大夫士。必以三月为定者。恐其本于此矣。盖贫家。家殡三月为难。则涂殡沙殡为好。不然则内舍后择净处。作土坎殡之。无女。其节次。四礼便览二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6H 页
册详之矣。此亦追后行之。则择日可也。未知如何。古人云。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今老兄方为一路之望。而四方之所观瞻也。此何等大事。而少忽焉乎。近思录十一篇第三条。观之上九观其生云者。不可不念也。未知如何。
与尹天赉
曾受大学于我吴文元公先师也。至传十章曰。财者人所同欲。而专之则乱也。故从古亡国败家。其道不一。而要其终。则未尝不由于渎货无厌。往古来今。滔滔一辙。此章之拳拳于财用。其旨微矣。先师说如此。今适有远方士子有来问字者。至此书此章。恍然觉得先师之言。而不觉长吁永叹也。故敢以仰闻。且昔者宋帝之泊舟崖山。亡在呼吸。而陆秀夫。犹书大学。日与劝讲。诚以流离颠沛之际。人不知亲上死长之道。则不能一朝居也。此乃赵重峰先生上疏中语也。今于平安无事之时。曾未见有以此书劝讲于吾君者。而士大夫家。无一不束阁此书者久矣。如是则士习安得不偷薄。世道安得不坏败耶。朱夫子平生精力。尽在此书。以垂教于万世者。至于今日。其将湮灭乃尔耶。若于大学序文细玩。则此书之显晦。关于世
与尹天赉
曾受大学于我吴文元公先师也。至传十章曰。财者人所同欲。而专之则乱也。故从古亡国败家。其道不一。而要其终。则未尝不由于渎货无厌。往古来今。滔滔一辙。此章之拳拳于财用。其旨微矣。先师说如此。今适有远方士子有来问字者。至此书此章。恍然觉得先师之言。而不觉长吁永叹也。故敢以仰闻。且昔者宋帝之泊舟崖山。亡在呼吸。而陆秀夫。犹书大学。日与劝讲。诚以流离颠沛之际。人不知亲上死长之道。则不能一朝居也。此乃赵重峰先生上疏中语也。今于平安无事之时。曾未见有以此书劝讲于吾君者。而士大夫家。无一不束阁此书者久矣。如是则士习安得不偷薄。世道安得不坏败耶。朱夫子平生精力。尽在此书。以垂教于万世者。至于今日。其将湮灭乃尔耶。若于大学序文细玩。则此书之显晦。关于世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6L 页
道之升降。斯文之兴替也审矣。适有入思者。不觉信笔至此。未知如何。
与尹天赉
重峰赵先生上疏。有曰。昔者。宋帝之泊舟崖山。亡在呼吸。而陆秀夫。犹书大学。日与劝讲。诚以流离颠沛之际。人不知亲上死长之道。则不能一朝居也。尹谷于围城中。行冠子礼。今人于平常之时而废之。先辈以为叹。昔在丙子。金虏之入寇也。同春先生。避兵入公洲沙寒里。流离窜伏之中。忌祀及参礼。未尝废阙。今人之慢先而废祀者甚多。愚窃痛之。以此言之。士子之从事经礼。岂可以一日或间断也哉。我国专尚科举。非此则无以扶持门户。非此则无以出身事君。所以举世奔蹶。若河决而海移。只知有此事。不知有学问。世道之坏败。至于此极。莫可收拾者。专由于此。吾辈无以救得一半于危乱之世者。事势固不得不然。而其于教导后生之际。不可不深知此弊而亟反之。然后庶几不至于坏了后生。未知如何。中庸鬼神章之主理看者。决非子思朱子之本旨。已经先辈勘破。而犹有如此说者。甚可怪也。从当更以愚之所闻仰浼矣。至若大学正心章。金圃阴所论有所者。亦有
与尹天赉
重峰赵先生上疏。有曰。昔者。宋帝之泊舟崖山。亡在呼吸。而陆秀夫。犹书大学。日与劝讲。诚以流离颠沛之际。人不知亲上死长之道。则不能一朝居也。尹谷于围城中。行冠子礼。今人于平常之时而废之。先辈以为叹。昔在丙子。金虏之入寇也。同春先生。避兵入公洲沙寒里。流离窜伏之中。忌祀及参礼。未尝废阙。今人之慢先而废祀者甚多。愚窃痛之。以此言之。士子之从事经礼。岂可以一日或间断也哉。我国专尚科举。非此则无以扶持门户。非此则无以出身事君。所以举世奔蹶。若河决而海移。只知有此事。不知有学问。世道之坏败。至于此极。莫可收拾者。专由于此。吾辈无以救得一半于危乱之世者。事势固不得不然。而其于教导后生之际。不可不深知此弊而亟反之。然后庶几不至于坏了后生。未知如何。中庸鬼神章之主理看者。决非子思朱子之本旨。已经先辈勘破。而犹有如此说者。甚可怪也。从当更以愚之所闻仰浼矣。至若大学正心章。金圃阴所论有所者。亦有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7H 页
老洲先师所辨者。亦当录上。而被忙不得如意耳。
与尹天赉
先师老洲。尝以贵行贱知之论。瞎人眼目。为叹曰。从古经之不正。邪慝之并作。皆由于大本之不明也云云。此盖承受朱门旨诀而然也。陆子静不喜人说性。朱子曰。学而不论性。不知所学何事。此则语类璘录也。学虽以躬行力践为极。然未有不由讲学穷理。而今恶人言仁言恕言西铭言太极者之纷纷。而吾乃不能一出其思虑以致察焉。是恶人说河而甘自渴死也。岂不误哉。此则大全答杨子顺书也。向者。湖洛论之互相攻击也。实有口耳之学。可闷底事多。故先辈之申戒于后生者。不可不警省。而至于近日并与出入四寸之学而无之。则举世贸贸。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少日所闻于先生长者者。每愿与老兄。质其可否而不能矣。安得从近合并。大开眼看觑。大开口说话。以快其彼此胸襟。则岂不识好事耶。弟间又往韩山光村而归。尚尔咳嗽。食念亦减。百味俱淡。惟以经传中性理说。时时温过。而终无以穷得其真意。为之奈何。
与尹天赉
与尹天赉
先师老洲。尝以贵行贱知之论。瞎人眼目。为叹曰。从古经之不正。邪慝之并作。皆由于大本之不明也云云。此盖承受朱门旨诀而然也。陆子静不喜人说性。朱子曰。学而不论性。不知所学何事。此则语类璘录也。学虽以躬行力践为极。然未有不由讲学穷理。而今恶人言仁言恕言西铭言太极者之纷纷。而吾乃不能一出其思虑以致察焉。是恶人说河而甘自渴死也。岂不误哉。此则大全答杨子顺书也。向者。湖洛论之互相攻击也。实有口耳之学。可闷底事多。故先辈之申戒于后生者。不可不警省。而至于近日并与出入四寸之学而无之。则举世贸贸。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少日所闻于先生长者者。每愿与老兄。质其可否而不能矣。安得从近合并。大开眼看觑。大开口说话。以快其彼此胸襟。则岂不识好事耶。弟间又往韩山光村而归。尚尔咳嗽。食念亦减。百味俱淡。惟以经传中性理说。时时温过。而终无以穷得其真意。为之奈何。
与尹天赉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7L 页
晓起偶考礼辑续。有 国恤中私丧葬期之目。而巍岩答赵观彦书。谓 君父在殡。臣民不可先营私葬云云。此一书。幸望命侍者誊惠焉。家无可考故耳。宋宁宗。以庚申八月升遐。至十二月始因山。而朱子卒于是年三月。葬礼行于十一月。又神宗以元丰八年三月崩。以是年十一月葬裕陵。而明道程先生卒于是年六月。葬礼行于十月云云。此乃岭人常变通考所载。谓 国葬前私丧襄窆无疑云。此可与补编所载受教中。许葬于因山前者。有可相證者。而巍翁恐考之不详。乃有此说。未知如何。
与尹天赉
孟子云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此乃君子之所以易子而教也。又曰。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然若使听松之牛溪。沙溪之慎独斋。渼湖之三山斋。当之。亦可用此语耶。师是友之尊者。所以以责善之道。属之于师承。而分则伦于君父。近世全昧师友之义。吾辈所当极力明之也。尤翁封事中节哀保躬条。极言严内外之防者。可为帝王之法。亦可通于士庶人。其曰不惟孝思无憾。聪明日开。志气日强。大有所益云云者。居丧。谨内外
与尹天赉
孟子云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此乃君子之所以易子而教也。又曰。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然若使听松之牛溪。沙溪之慎独斋。渼湖之三山斋。当之。亦可用此语耶。师是友之尊者。所以以责善之道。属之于师承。而分则伦于君父。近世全昧师友之义。吾辈所当极力明之也。尤翁封事中节哀保躬条。极言严内外之防者。可为帝王之法。亦可通于士庶人。其曰不惟孝思无憾。聪明日开。志气日强。大有所益云云者。居丧。谨内外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8H 页
之节也。又曰。 殿下居丧之礼。纯粹明白。无少瑕翳。则聪明日开。志气日强。大有益于圣学矣。愚尝钦仰赞叹于 孝庙尤翁之鱼水际遇。肇于此矣。惟大人。为能格君者。讵不信哉。
与尹天赉
尤庵先生。尝告寒水斋先生曰。身不出则言不出。有如未行之女。不当先论婿家之得失。此乃儒家法门也。是故。尤翁之未出也。只是辞职而已。未尝一言及时事。及其出而当之。则天下事无不以为己责。而极言竭论。死而无悔。故渼湖先生以为此实士君子出处语默之大防。而昔我先师老洲吴先生。亦以此为准。其前后辞职之疏。虽勉圣学一事。亦因辞职之意。而牵连及之。愚敢效之。未尝以勉 圣学。特然言之矣。至若年前三政策间之时。疏陈数条以对者。非但为草野孤臣毕义愿忠之意而已。诚以其时策问之馀。有此 敦谕者。实是谋及庶人之义。故愚虽不敢以官自处。便同庶人。而不得不言者。或冀其万一之提醒于当路宰相也。毕竟徒归文具。则愚之此事。便是不当言而言也。然事关斯文。义系纲常。则不可专以不言为主矣。盖念今此 恩除。虽甚感祝。而实则
与尹天赉
尤庵先生。尝告寒水斋先生曰。身不出则言不出。有如未行之女。不当先论婿家之得失。此乃儒家法门也。是故。尤翁之未出也。只是辞职而已。未尝一言及时事。及其出而当之。则天下事无不以为己责。而极言竭论。死而无悔。故渼湖先生以为此实士君子出处语默之大防。而昔我先师老洲吴先生。亦以此为准。其前后辞职之疏。虽勉圣学一事。亦因辞职之意。而牵连及之。愚敢效之。未尝以勉 圣学。特然言之矣。至若年前三政策间之时。疏陈数条以对者。非但为草野孤臣毕义愿忠之意而已。诚以其时策问之馀。有此 敦谕者。实是谋及庶人之义。故愚虽不敢以官自处。便同庶人。而不得不言者。或冀其万一之提醒于当路宰相也。毕竟徒归文具。则愚之此事。便是不当言而言也。然事关斯文。义系纲常。则不可专以不言为主矣。盖念今此 恩除。虽甚感祝。而实则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8L 页
文具也。何尝使贱臣。出而行公耶。只是吏曹之写出一张官教而已。若无 下谕。则岂敢上疏乎。以故闵贞庵与兄子百奋书曰。职名至今虚带云云。从前下谕而后。始上辞疏者。盖必招之。然后方可陈不敢进之义。不待其招而先进辞章。失先后之序故也云云。愚尝以此意从事。一自玷污选籍以来。未尝有一番无下谕之辞章。故水部天曹之除。亦不敢上一疏矣。近见朱子与魏元履书曰。某看得今日之事。只是士大夫不肯索性尽底里说话。不可专咎人主柳子厚曰。食君之禄畏不厚兮。悼得位之不昌。退自服以默默兮。曰吾言之不行。今人多是此般见识也。愚窃欲以此说与时人也。因看大全说及魏公抗疏事与其墓志。不觉慨然发叹也。然魏公则有诏特徵。以布衣入见。而论及时事。与渼湖,贞庵诸贤所处之地。有不同者矣。未知如何。
与尹天赉
偶考常变通考父在母丧祥后上食条及类辑祥后馈奠当否条权许说。则必欲与沙,尤,春三先生说。相反而然也。寒冈,旅轩之亦为其说之所本者。尤可叹也。至若玄石说。则直是两可之论。真所谓礼说之亦
与尹天赉
偶考常变通考父在母丧祥后上食条及类辑祥后馈奠当否条权许说。则必欲与沙,尤,春三先生说。相反而然也。寒冈,旅轩之亦为其说之所本者。尤可叹也。至若玄石说。则直是两可之论。真所谓礼说之亦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9H 页
用荡平手段。即自家所自期之模糊二字影子也。渼湖,陶谷随记曰。人当作豪杰儒。不可作穿窬儒。梅山先师尝看此条。谓贱身曰。穿窬儒。是指朴玄石。又尝教门生论语。至雍也十一章。顾贱身曰。朴玄石虽谈经说礼。而未免小人儒。又曰。尤翁尝谓玄石以为类聚学者。窃谓朴玄石之荡平论。其坏败世道也极矣。今无一人能辨荡平之非者。吁亦痛矣。不觉覼缕至此。还深悚恧。然恨不参对痛说也。何时可图一会耶。
与尹天赉
见今洋贼暂退。有平乱 朝令。比诸往日。人心少安。是为目前之幸也。无论如此如彼。吾辈所当讲求者。只是格致诚正四字而已。况儒者之告 君。岂有舍此言。而可以格君者乎。惜乎。俗儒之弁髦于此也甚矣。弟间以从孙冠首之期。自古阜欲其来见。辞甚恳恻。不得已以前月十八日。力疾冒寒而行。念日到侄衙。其翌见其加冠后。数日添病深卧。病小愈。往楚山之茅川。拜考岩书院。老先生祠版及寒水斋配享处。奉审其小影。因一读院庭碑。寒水所撰之文。不觉哽咽流涕。盖多感怀而然也。归路。历拜宋泉谷祠版妥享之旌忠祠。此乃壬辰倭乱首先立慬。鼓唱一时许
与尹天赉
见今洋贼暂退。有平乱 朝令。比诸往日。人心少安。是为目前之幸也。无论如此如彼。吾辈所当讲求者。只是格致诚正四字而已。况儒者之告 君。岂有舍此言。而可以格君者乎。惜乎。俗儒之弁髦于此也甚矣。弟间以从孙冠首之期。自古阜欲其来见。辞甚恳恻。不得已以前月十八日。力疾冒寒而行。念日到侄衙。其翌见其加冠后。数日添病深卧。病小愈。往楚山之茅川。拜考岩书院。老先生祠版及寒水斋配享处。奉审其小影。因一读院庭碑。寒水所撰之文。不觉哽咽流涕。盖多感怀而然也。归路。历拜宋泉谷祠版妥享之旌忠祠。此乃壬辰倭乱首先立慬。鼓唱一时许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9L 页
多节义。以基中兴之功者也。贞庵常举此谓节义之壮人家国。愈于甲兵。讵不信哉。此亦愚所钦叹于平日者而适其祠在于古阜故也。
答尹天赉
栗谷服中行祭仪曰。期大功则葬后当祭如平时。未葬前。时祭可废。忌祭,墓祭。略行如上仪。上仪云者。三年之丧。卒哭后则于四时节祀及忌祭,墓祭。使服轻者行荐。而馔品减于常时。只一献不读祝云云者也。又曰。今人以俗制丧服。着而出入。若无服轻者。则丧人恐可以俗制丧服。行祀。栗谷说。既如此。则今令从子妇服是大功也。若异宫则未葬前忌墓祭。当单献无祝而行之也。若同宫则礼曰虽臣妾。葬而后祭。况今从子妇乎。然既以事势之难处。至于渴葬。则礼所谓还葬而无椁。伤哉贫也者耳。然报葬者报虞。三月而后卒哭。礼也。而大夫与士。无所异同。亦礼也。则前月晦葬礼者。今日便是葬前也。虽忌墓祭。乌可行之如平日乎。亦当以一献不读祝。馔品减于常时。如栗谷说也。未知如何。但出生时。不可无告祠堂云。今以某亲某官府君。远讳之辰。当伸奠献。而前月某日。遭从子某之妇孺人某乡某氏之丧。虽已还葬。而丧在
答尹天赉
栗谷服中行祭仪曰。期大功则葬后当祭如平时。未葬前。时祭可废。忌祭,墓祭。略行如上仪。上仪云者。三年之丧。卒哭后则于四时节祀及忌祭,墓祭。使服轻者行荐。而馔品减于常时。只一献不读祝云云者也。又曰。今人以俗制丧服。着而出入。若无服轻者。则丧人恐可以俗制丧服。行祀。栗谷说。既如此。则今令从子妇服是大功也。若异宫则未葬前忌墓祭。当单献无祝而行之也。若同宫则礼曰虽臣妾。葬而后祭。况今从子妇乎。然既以事势之难处。至于渴葬。则礼所谓还葬而无椁。伤哉贫也者耳。然报葬者报虞。三月而后卒哭。礼也。而大夫与士。无所异同。亦礼也。则前月晦葬礼者。今日便是葬前也。虽忌墓祭。乌可行之如平日乎。亦当以一献不读祝。馔品减于常时。如栗谷说也。未知如何。但出生时。不可无告祠堂云。今以某亲某官府君。远讳之辰。当伸奠献。而前月某日。遭从子某之妇孺人某乡某氏之丧。虽已还葬。而丧在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0H 页
同宫。尚未卒哭。今日祀事。将依先贤定论。减馔单献。敢请神主。出就正寝。入庙时。用白带。代布带似宜。未知如何。
与尹天赉
晋平公谓师旷曰。吾年已七十七。欲学恐年耄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为人臣而戏其君可乎。师旷曰。盲臣。何敢戏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如昧行乎。公然之。朱子语类论小学曰。纵待八九十岁。觉悟也。当据现在劄住将去。大全戊申封事曰。且以卫武公言之。其年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以求规谏。而作抑戒之诗。以自警。使人朝夕诵之。不离于其侧。此其年岂不甚高。而其戒慎恐惧之心。岂以是而少衰乎。况陛下视武公之年三分未及其二。而责任之重。地位之高。又有十百千万于武公者。臣虽不肖。又安敢处陛下于武公之下。而直谓其不能乎。朱子七十岁己未四月。告休得请之时。答刘德修书曰。比来閒中。何以过。老来。始觉读书有味。所恨。来日无多光阴。真可惜也。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子曰。诗之好仁如此。向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
与尹天赉
晋平公谓师旷曰。吾年已七十七。欲学恐年耄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为人臣而戏其君可乎。师旷曰。盲臣。何敢戏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如昧行乎。公然之。朱子语类论小学曰。纵待八九十岁。觉悟也。当据现在劄住将去。大全戊申封事曰。且以卫武公言之。其年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以求规谏。而作抑戒之诗。以自警。使人朝夕诵之。不离于其侧。此其年岂不甚高。而其戒慎恐惧之心。岂以是而少衰乎。况陛下视武公之年三分未及其二。而责任之重。地位之高。又有十百千万于武公者。臣虽不肖。又安敢处陛下于武公之下。而直谓其不能乎。朱子七十岁己未四月。告休得请之时。答刘德修书曰。比来閒中。何以过。老来。始觉读书有味。所恨。来日无多光阴。真可惜也。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子曰。诗之好仁如此。向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0L 页
数之不足也。俛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庆源辅氏曰。时过而学者。宜常常涵泳此数语。以自警省。晨岩答芝村书曰。每读诗。至此。未尝不三复感奋。辄为左右一诵之。宋子大全沙溪先生行状曰。先生学已至于高明。而勉勉乎如未及见。德已臻于纯茂。而谦谦然如未有得。年已踰于八耋。而玩索之功。日加一日。悠然不知老之将至云云。程子曰。少而好学。固可爱。老而好学。尤可爱。使后世之年力衰迟。惧于难成。而懈于用力者。闻先生之风。亦必有所感发而兴起者矣。贱子今已六十有九岁矣。东首在即。每观此等语。未尝不感奋而追思。言行之尤悔甚多。此便是孔子所谓老而不死之贼也。夫复何言。
尊宗家立后事。老兄之主论。恐有许多唇舌窃。为之仰念。盖次养二字。礼无可据。圃隐先生立宗议之载于类辑附录者。陶庵正论。多有傍照之可證。仰惟已入俯谅矣。
答朴元吉(亨求○丙辰)
稽颡匪意。贵里三贤。误自远方来。袖致手教。陈义过高。寄意郑重。感与愧并。不省所喻。第审暮春旅体无损。甚慰思仰。喻以学问二字。进寸退尺。此正顽愚之
尊宗家立后事。老兄之主论。恐有许多唇舌窃。为之仰念。盖次养二字。礼无可据。圃隐先生立宗议之载于类辑附录者。陶庵正论。多有傍照之可證。仰惟已入俯谅矣。
答朴元吉(亨求○丙辰)
稽颡匪意。贵里三贤。误自远方来。袖致手教。陈义过高。寄意郑重。感与愧并。不省所喻。第审暮春旅体无损。甚慰思仰。喻以学问二字。进寸退尺。此正顽愚之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1H 页
所忧。贤者岂有是哉。殆所以警我昏惰。还用悚恧。三士足以上人。正今来诸贤之谓。而不远千里。虚为此行者。为可叹。盖以贱子有门人之名于梅山老先生。或意其有一个半个传得师说。而古人所谓只见伊川面者。虽从游累年。了无所得。其何以副其远来之意耶。其厚诬一时之罪。有不可恕矣。
似闻高明以师服说俯询。而忘未记得矣。方与三士语及于此矣。秉德之于老洲吴文元公。祭酒洪先生两先师。视若父兄。事之如一。而心丧期年。只依沙,尤旧例。加麻三月。依备要说。然而终有所未尽分者。每以为愧耳。
答朴元吉
季春。仙乡三士之来往也。虽有一番奉复。而厥后无缘以动静相问。匪意令胤奉其大人命。不远千里。贲顾于陋居。袖致心画。致意缱绻。欣幸之私。固非不深。而愧恧先之。何也。窃尝奉教于紫阳夫子矣。父兄有爱其子弟之心者。其为求明师良友。使之究义理之指归。而习为孝弟驯谨之行。以诚其身。而禄爵之不至。名誉之不闻。非所忧也。座下既不以禄爵名誉。愿之于子弟。则明师良友。求之贵乡而有馀。求之家庭
似闻高明以师服说俯询。而忘未记得矣。方与三士语及于此矣。秉德之于老洲吴文元公。祭酒洪先生两先师。视若父兄。事之如一。而心丧期年。只依沙,尤旧例。加麻三月。依备要说。然而终有所未尽分者。每以为愧耳。
答朴元吉
季春。仙乡三士之来往也。虽有一番奉复。而厥后无缘以动静相问。匪意令胤奉其大人命。不远千里。贲顾于陋居。袖致心画。致意缱绻。欣幸之私。固非不深。而愧恧先之。何也。窃尝奉教于紫阳夫子矣。父兄有爱其子弟之心者。其为求明师良友。使之究义理之指归。而习为孝弟驯谨之行。以诚其身。而禄爵之不至。名誉之不闻。非所忧也。座下既不以禄爵名誉。愿之于子弟。则明师良友。求之贵乡而有馀。求之家庭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1L 页
而自在。何必远费跋涉。以见此有名无实千万可笑之穷乡老学究耶。于是乎贤者未免为误其子弟。而贱身之自误而误人。至于此极。尤无以自赎其罪也。鳌各道兄观化。不料其天夺之速乃尔。在昔襟溪丈席。每以沙溪之慎独斋。渼湖之三山斋拟之。而贱身受其资益。不翅如尤翁之春翁。殆若潘叔度之于吕东莱。而今遽失之。伥伥斯世。靡所止泊。无往非穷命所累。为之奈何。
师服一节。愚所取例于沙,尤,遂三先生所行。只服期年心制于两先师者。果有所未尽于义者。年前丧中。偶因考礼。而傍及此义。遂加熟复。于孟子滕文公上篇四章十三节集注所引檀弓二条说。而始信其为不易之道也。则已往之失。今不可追改。而吊服加麻之制。亦当如厚斋说矣。但淡墨布笠带之制。未知其稳当。恐不必引本生亲心丧服色而为例。盖此是无服之服。而在于五服之外者故也。徐当更考矣。若夫期九月以下之制。乃礼之末失。而栗谷以下诸先生之未及照勘者也。此则任鹿门。已言之矣。老洲吴文元公先生。答梅山先生书。愚与张周源。同闻于负笈之时。而其曰栗谷差等之论。亦犹程子之意。以下一
师服一节。愚所取例于沙,尤,遂三先生所行。只服期年心制于两先师者。果有所未尽于义者。年前丧中。偶因考礼。而傍及此义。遂加熟复。于孟子滕文公上篇四章十三节集注所引檀弓二条说。而始信其为不易之道也。则已往之失。今不可追改。而吊服加麻之制。亦当如厚斋说矣。但淡墨布笠带之制。未知其稳当。恐不必引本生亲心丧服色而为例。盖此是无服之服。而在于五服之外者故也。徐当更考矣。若夫期九月以下之制。乃礼之末失。而栗谷以下诸先生之未及照勘者也。此则任鹿门。已言之矣。老洲吴文元公先生。答梅山先生书。愚与张周源。同闻于负笈之时。而其曰栗谷差等之论。亦犹程子之意。以下一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2H 页
段。今见老洲遗集。无之。似是旋觉其未安。而删去于原书中者也。又愚所亲承于老洲者。每以为程子说。与栗谷说。所指不同。而愚则谓虽程子说。亦恐不如孟子注之可据也。事之大小四字。固非专为传业之师而设也。其曰情之厚薄。又曰。各有浅深云者。与栗谷说颇相似。恐难区处。未知如何。盖既曰道义之师。而有生三事一之义。则心丧三年。若丧父而无服。是其律令也。成己之功。有浅深云者。朱子大全语类。未尝引之。惟于勉斋通解续第八卷补服心丧三年条。载焉。无乃有权度于其间耶。其外可證说话。令胤所看。而姑俟后便录呈。
答朴元吉
尤庵影帧事。既奉安于道峰。则何必更生他议也。昔静庵赵先生。每患学者务外而志不笃。时金公湜为大司成。学徒争集。斋舍常满。每日于大成殿。焚香谒圣。时以为斯文盛事。莫不嘉叹。先生闻之曰。孔圣只一天理。学者敬守此心。对越上帝。则可不背吾夫子矣。不必纷纭日日展拜。然后为得。静庵先生此言。愚每钦诵服膺者。故玆以奉闻矣。今欲学尤翁。则尤翁之道。载于小学,近思录,四书,三经及朱子大全矣。且
答朴元吉
尤庵影帧事。既奉安于道峰。则何必更生他议也。昔静庵赵先生。每患学者务外而志不笃。时金公湜为大司成。学徒争集。斋舍常满。每日于大成殿。焚香谒圣。时以为斯文盛事。莫不嘉叹。先生闻之曰。孔圣只一天理。学者敬守此心。对越上帝。则可不背吾夫子矣。不必纷纭日日展拜。然后为得。静庵先生此言。愚每钦诵服膺者。故玆以奉闻矣。今欲学尤翁。则尤翁之道。载于小学,近思录,四书,三经及朱子大全矣。且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2L 页
尤翁文集。亦为百馀卷矣。学者终身读之。终身行之而有馀。何必朝夕瞻拜影帧。然后为学尤翁耶。愚意此为尊慕尤翁之末节也。千万深加谅察于千虑之一得。切仰切仰。假使我先师。与亡友在世。亦只此所见而已。当仰禀而获蒙印可也。未知如何。自今以后。虽老先生宗孙。亦不必以此等事相关也。可谓无事中生事。徒惹人唇舌也。申望更入三思焉。
答朴元吉
承读中庸。间已卒业耶。此书不比他书。朱先生已云难读。又曰。圣贤之言。意旨深远。仔细反覆。十年二十年。尚未见到一二分云云。又于序文末所谓沈潜反覆。盖亦有年。至于六十岁。始作此文云者。固先生自道之辞。而其曰恍然如有得其要领者。岂非难又难乎。如我蒙学。正黄氏所谓童而习之。今犹有白首纷如之叹者也。何敢容易措舌于其间耶。幸望深加理会于章句,或问,语类,大全之中。随时俯教焉。则或可为贱身收之桑榆之一大助也耶。
圃隐固为东方理学之宗。而倡明表准。实自静庵始矣。退陶之沉潜阐绎。栗谷之发挥运用。次之。农岩之言也。其后沙溪,尤庵诸贤。皆承三贤之统者耳。
答朴元吉
承读中庸。间已卒业耶。此书不比他书。朱先生已云难读。又曰。圣贤之言。意旨深远。仔细反覆。十年二十年。尚未见到一二分云云。又于序文末所谓沈潜反覆。盖亦有年。至于六十岁。始作此文云者。固先生自道之辞。而其曰恍然如有得其要领者。岂非难又难乎。如我蒙学。正黄氏所谓童而习之。今犹有白首纷如之叹者也。何敢容易措舌于其间耶。幸望深加理会于章句,或问,语类,大全之中。随时俯教焉。则或可为贱身收之桑榆之一大助也耶。
圃隐固为东方理学之宗。而倡明表准。实自静庵始矣。退陶之沉潜阐绎。栗谷之发挥运用。次之。农岩之言也。其后沙溪,尤庵诸贤。皆承三贤之统者耳。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3H 页
答朴元吉
尤翁尝以同门有兄弟之义。累形于文字。今贤者每有便辄有书。岂不以同门义重而然耶。一自尼尹背师之后。师生之道衰。浸浸至于今。师生二字。为世大忌而斁绝。夫百工技艺。皆有师。独于人道。可无师乎。生养教育最为重。师道诚不可一日而废也。苟为无教。虽生养。其何以做人。宜乎世道之日趍于下。莫之挽也。此吾先师老洲吴先生之言也。惟其无师道。故亦无友道。责善辅仁。只为纸上之空文。识者见之。其不以为痛哭而流涕乎。所以欲与同门诸贤。共讲此个义。幸贤者。随处规戒。千万千万。
答朴元吉
贵乡弦诵之声。洋洋乎言足听闻。幸与洪斯文文杓。短长相辅。克修我梅山老先生遗业。劝勉后生。一视前规。不懈益勤。俾一方。尽为邹鲁之乡。则我先生之道。庶几不坠于地。而亦可曰吾道北矣。岂不休哉。如秉德者。非不厚被教育之恩于老洲吴先生。兼又卒业于梅山先生。而行之不力。老而无成。直是无学而为有学。罪至欺天者也。每一念至。寘身无地。非直愧汗之沾衣而已。所以向望于同门诸贤者。多矣。千万
尤翁尝以同门有兄弟之义。累形于文字。今贤者每有便辄有书。岂不以同门义重而然耶。一自尼尹背师之后。师生之道衰。浸浸至于今。师生二字。为世大忌而斁绝。夫百工技艺。皆有师。独于人道。可无师乎。生养教育最为重。师道诚不可一日而废也。苟为无教。虽生养。其何以做人。宜乎世道之日趍于下。莫之挽也。此吾先师老洲吴先生之言也。惟其无师道。故亦无友道。责善辅仁。只为纸上之空文。识者见之。其不以为痛哭而流涕乎。所以欲与同门诸贤。共讲此个义。幸贤者。随处规戒。千万千万。
答朴元吉
贵乡弦诵之声。洋洋乎言足听闻。幸与洪斯文文杓。短长相辅。克修我梅山老先生遗业。劝勉后生。一视前规。不懈益勤。俾一方。尽为邹鲁之乡。则我先生之道。庶几不坠于地。而亦可曰吾道北矣。岂不休哉。如秉德者。非不厚被教育之恩于老洲吴先生。兼又卒业于梅山先生。而行之不力。老而无成。直是无学而为有学。罪至欺天者也。每一念至。寘身无地。非直愧汗之沾衣而已。所以向望于同门诸贤者。多矣。千万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3L 页
俯谅。勿以人废言切望。今日。即 大行大王小祥也。痛廓罔极。率普惟均。贱身。即旧日名忝侍从者也。益切冤霣之忱。而既不得赴临于阙门外哭班。又因病未能入县门易服。虽有退溪,尤庵,同春,三渊诸先生故事可据。而惶悚不安则极矣。我先生易名之典。姑未延谥。虽极闷悚。此与文集之尚未印行。不啻悬殊。最可忧者此事也。
答朴元吉
中庸未发说。近思生之谓性。其义精微。有非如我陋拙所敢妄肆笔舌。而洛闽以来。至于我东。发挥明白者。不啻多矣。或有牴牾者。则类多不辨地头。西引东拖。失其本旨者。愚之些少会疑。何敢自为喜同恶异而然也。只欲徐徐更思为计。而不同处。正好讲论归一者。非心公眼明。虚己受人者。不能也。以是自省。不敢尤人。而若有归一之好消息。则亦当相报。
与洪文杓(理禹)
山颓之后。惟有同门诸贤。可与共理先师绪言。而落落南北。无由合并。相望千里。杳若涯角。只自对册兴叹而已。匪意朴雅来访。袖致惠书。殆若参对披心。岂胜感荷。况审伊时季秋。学履动靖。对时万卫。尤切欣
答朴元吉
中庸未发说。近思生之谓性。其义精微。有非如我陋拙所敢妄肆笔舌。而洛闽以来。至于我东。发挥明白者。不啻多矣。或有牴牾者。则类多不辨地头。西引东拖。失其本旨者。愚之些少会疑。何敢自为喜同恶异而然也。只欲徐徐更思为计。而不同处。正好讲论归一者。非心公眼明。虚己受人者。不能也。以是自省。不敢尤人。而若有归一之好消息。则亦当相报。
与洪文杓(理禹)
山颓之后。惟有同门诸贤。可与共理先师绪言。而落落南北。无由合并。相望千里。杳若涯角。只自对册兴叹而已。匪意朴雅来访。袖致惠书。殆若参对披心。岂胜感荷。况审伊时季秋。学履动靖。对时万卫。尤切欣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4H 页
慰。德病益深。衰益甚。读书捡身。无异全废。窃恐因循汩没。终为乡里之陈人而已。奈何奈何。洪始兴。以梅山先师之肖子。为老洲先师之高弟。不佞之出入两先生门下。惟此丈是倚。况自两先生易箦后。尤有所资其责善辅仁者。不啻如潘叔度之于吕东莱。今忽先我而逝。则朱子之如失右臂于南轩之亡者。不足以喻其悲苦孤孑之甚也。悲哉悲哉。痛矣痛矣。且无实盗名。宜其得罪于神明。而反致贵乡诸贤之远来。自误而误人。至此极矣。示喻为己之学。圣贤所示。如日中天。程,朱以及我东静,退,栗,农诸先生说备矣。按而行之。平易明白。无片言半辞之可疑。然亦不可不致其读诵究索之许多工夫。乃可以脚踏实地。不失圣贤门庭所以有居敬穷理不可偏废。如鸟两翼。如车两轮之训也。千万益加勉旃于涵养致知。如何如何。近思录为学大要。第五十八条十一字。为朱子平生论学之第一义。大全语类。无往非此个义谛。愿与诸贤。共用死工夫。如朱子之训。以无负我先师教导之苦心。则他日地下。可以归拜而有辞矣。未知如何。
答洪文杓
语类所谓夷齐所为。都不是庸了者。甚可疑。朱子尝
答洪文杓
语类所谓夷齐所为。都不是庸了者。甚可疑。朱子尝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4L 页
论泰伯事曰。其心即夷齐叩马之心。而又以泰伯。为处君臣父子之变。而不失乎中庸。语类。又多说武王夷齐。并行而不相悖焉。则都不是庸了者。岂指非其君不事。望望然去之类。而非谓让国叩马事耶。不敢质言。而来喻之以了字。作了毕看者。恐未然。更详之如何。天下岂有无母之子耶。既无正妻。只有侧室。则为之子者。只当母其庶母。既母其庶母。则服丧如母已矣。更何容他说耶。如有正妻。则妾子升嫡可也。今初无正妻。则继后之子。安得服庶母服。说不去行不得者也。未知如何。贤者之记吾言。无或有爽实者多耶。
答洪文杓,洪子京
古有二程夫子。我东又有农渊两先生。皆兄弟共学。炳炳乎后世。幸佥座益笃好学之诚。并美于一家。则岂不诚为尊先之好子孙耶。然为己则实。为人则虚。虚则伪。实则诚。诚伪之分。君子小人判焉。不可但以谈经说礼。徇外饰貌。为为学之道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舜之徒也。而朱子云孳孳为善。亦有多少浅深。又曰。不是圣人之徒。便是盗贼之徒。又曰。亦有读书识文理底。盗贼之徒。又与杨子直书。论陆棠曰。彼其
答洪文杓,洪子京
古有二程夫子。我东又有农渊两先生。皆兄弟共学。炳炳乎后世。幸佥座益笃好学之诚。并美于一家。则岂不诚为尊先之好子孙耶。然为己则实。为人则虚。虚则伪。实则诚。诚伪之分。君子小人判焉。不可但以谈经说礼。徇外饰貌。为为学之道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舜之徒也。而朱子云孳孳为善。亦有多少浅深。又曰。不是圣人之徒。便是盗贼之徒。又曰。亦有读书识文理底。盗贼之徒。又与杨子直书。论陆棠曰。彼其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5H 页
挟诈欺人。是乃敬之贼耳。愚每读至此等处。不觉悚惧。玆敢以自己所戒者。奉闻耳。
答徐景襄(赞奎)
一自华藏寺奉别。耿耿瞻恋。未尝不憧憧。匪意枉问存抚勤挚。三复以还。如更良觌。感荷且慰。不容毫榰。可尽其怀。第审汤忧匪细。解带靡遑。已极贡虑。况又佔毕。由是而间断。尤为之闷叹。间已易月。想应复常。楷翔依旧矣。韦编。方到何篇。可能辨得来瞿塘三十年万山中潜心静坐底工夫否。服人。二月旬后。为第三儿。从容就亲。往来于京。劳悴未苏之际。青坛新阳及数处同门诸贤。方到鄙所。所事者。先师文稿雠校也。恨不致座下而共其劳。然昨夏。既不得挽留于洛旆之时。今安敢望惠然于初未措意之后耶。猥与座下。有同门之义。诚心期望。自是事理之当然。而座下端雅精明。安处善乐闻过。殊异乎寻常。有不可忘者故耳。至若说及贱身者。类多不着题。此则不能无憾也。吾辈之承受师旨者。即惇本务实四个字。不啻丁宁反覆。则恐不当虚假乃尔。昔退陶先生有云。凡自处太高。或妄为推重他人。皆无实得也。愚与座下。所当志戒也。愚于先师。固有所在致死之义。而今于侯
答徐景襄(赞奎)
一自华藏寺奉别。耿耿瞻恋。未尝不憧憧。匪意枉问存抚勤挚。三复以还。如更良觌。感荷且慰。不容毫榰。可尽其怀。第审汤忧匪细。解带靡遑。已极贡虑。况又佔毕。由是而间断。尤为之闷叹。间已易月。想应复常。楷翔依旧矣。韦编。方到何篇。可能辨得来瞿塘三十年万山中潜心静坐底工夫否。服人。二月旬后。为第三儿。从容就亲。往来于京。劳悴未苏之际。青坛新阳及数处同门诸贤。方到鄙所。所事者。先师文稿雠校也。恨不致座下而共其劳。然昨夏。既不得挽留于洛旆之时。今安敢望惠然于初未措意之后耶。猥与座下。有同门之义。诚心期望。自是事理之当然。而座下端雅精明。安处善乐闻过。殊异乎寻常。有不可忘者故耳。至若说及贱身者。类多不着题。此则不能无憾也。吾辈之承受师旨者。即惇本务实四个字。不啻丁宁反覆。则恐不当虚假乃尔。昔退陶先生有云。凡自处太高。或妄为推重他人。皆无实得也。愚与座下。所当志戒也。愚于先师。固有所在致死之义。而今于侯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5L 页
芭之役。不得尽其情。是叹是叹。昔三渊论后学之于朱先生。尊阁其言。如尸祝之奉宗祏云云。而今于先生后事。龃龉乃尔。有愧于渊翁者多矣。别纸供对。姑未及焉。留俟后便。三渊以杜保之意气。张毅之执中。讥韩文公。又刘元城以温公门人。温公作相。过门不入。而至若以先师文集事。与同门诸友共其劳。非此等之可比。未知如何。
答徐景襄
人道心说。昔承老洲之教。谓当以中庸序。为定论。加减一字不得。由是则来喻名目既异。两下对说。岂可嫌其为二心者。恐与吴先生之意同矣。其下一说。终有所难解者矣。大全黄子耕书。正见此说。而似不如中庸序之攧扑不破也。且虚灵知觉之贯动静而兼体用。又可通看于人道者。农岩集答道以书及杂识。可考。幸详之焉。
答徐景襄
来喻中庸序虚灵知觉下小注。程勿斋之分属体用者。先儒之因袭也久矣。至农岩先生。始据朱子说。而明其不可分属而二之。然序文则只因人心道心而论之。人心道心。皆从发后立名者也。其曰心之虚灵
答徐景襄
人道心说。昔承老洲之教。谓当以中庸序。为定论。加减一字不得。由是则来喻名目既异。两下对说。岂可嫌其为二心者。恐与吴先生之意同矣。其下一说。终有所难解者矣。大全黄子耕书。正见此说。而似不如中庸序之攧扑不破也。且虚灵知觉之贯动静而兼体用。又可通看于人道者。农岩集答道以书及杂识。可考。幸详之焉。
答徐景襄
来喻中庸序虚灵知觉下小注。程勿斋之分属体用者。先儒之因袭也久矣。至农岩先生。始据朱子说。而明其不可分属而二之。然序文则只因人心道心而论之。人心道心。皆从发后立名者也。其曰心之虚灵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6H 页
知觉一而已矣一句。亦当以人心道心之心字看。而不必以论心之体用者解之也。凡看文字。只当寻其所言之地头。方可以见得本意。此乃老洲先生之教。而愚所服膺者也。今农岩答道以书。则只以虚灵与知觉之不可分体用者而明之。至若序文之就此心发用处。言虚灵者。则答道以第十九书。可考。盖人心也是虚灵知觉底物也。道心也是虚灵知觉底物也。则其为虚灵知觉一也。至其人道之所以分者。其所知所觉之或因人形而生。或因道理而发者。为不同也。是乃道以书所谓知觉云者。指其实也。其下又曰。人心道心之分。只在于所知所觉公私之异。故专以是为言云云以下之说。详玩细究焉。则亦可见朱子立言之本意也。愚所谓序文虚灵知觉之专属于用一边者。亦以农岩说先入而然也。未知如何。前在京城时。抄出鹿门及圃阴本庵说者。倩录以呈。幸详考焉。家礼增解所论。祖先亡父后亡。不承重云者。先入于云坪说而然也。愚之以为不可从者。亦以先入于尤庵,遂庵,陶庵诸先生及近世近斋先生说而然也。当别录。以俟来喻之取舍也。近见常变通考。盖午人所编。与增解互有得失。然本生舅姑服期年。必以退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6L 页
溪,慎斋为主。而终之以尹拯说者。极涉未安。农岩亦有是疑。而老洲尝曰。农,渊两先生。于礼未熟。每恨此条之未经删。在于集中。其孙渼湖先生。答赵汝五书。此妇之服大功。上自周公朱子。下至文元老先生。皆未之有改。谁敢有异议于其间耶。慎老之言。恐一时未思耳。渼湖不从先祖说。心公眼明乃尔。而濯溪集有曰。问解续。是尹拯之刊行也。所以多可疑处。陶庵亦言之矣。南塘,屏溪。亦如退溪说。而鹿门尝曰。江门诸贤。于礼未甚下工。而硬加剖判。故其说类多粗疏。恐难遵行。今此本生舅姑服期之说。亦可见矣。常变通考。姑未细考。只举一端奉告。至若冠礼之简便行礼仪。则鹿门斥之甚痛快。老洲,梅山两先师。皆称之矣。增解与通考。皆载焉。删之为宜矣。但通考一册二之廿一板末。避乱埋主之节。所载尤庵说。是在宋子大全二百十五卷十一板末壬辰乱离云云条。即宋氏家传也。常恨其说之见漏于类辑矣。今幸见于此。须细考焉。幸以此等说。转送于青坛韩老人。千万千万。韩,郑两生。真是后来之秀。若得其终始力学。有进无退。至于有成。则直可谓吾党之幸矣。如愚老矣。果无振拔之力。惟贤者。善为奖劝。俾有实效焉。寥寥此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7H 页
世。此等往复。非吾同门友。谁复如是。所以于贤者书札。频频披复。以替面话。此情此话。贤其谅之。
祖丧中父丧。适孙代服者。虽在练后。父丧成服后。即为祖丧成服。服其馀日。通服三年而除之。与诸父同。祖祥。若在父丧未葬之前。则当退行于葬后。而诸父亦不敢先除。有故退行。与闻丧先后。不同也。禫则期不过则祭之。过则不祭。此亦诸父同之。书疏当称哀孙。此南塘答人书。祖丧中遭父丧。承重代服之节。尤翁所谓服祖斩衰。当在成父服之日云云者。极好。可谓俟百世而不惑矣。在大祥前。则虽一日。不可不代服其馀日。而大祥后则已之可矣。此鹿门答人书。鹿门说又一条。与南塘大司小异。退溪说载类辑者二条。与尤翁说同。厚斋从退,尤两先生。屏溪又从尤,遂两先生。而皆以祖先亡父后亡。嫡子当承重为是。而独云坪之说。不然增解主张。云坪甚重退溪集。答李仲久。答李宗道所载。收入于礼疑类辑。
答徐景襄
新搆书室土木之役已毕。则正所谓一日茅栋成。居然我泉石者也。岂胜贡贺。如我拙谋。营立数间屋。拟以馀生栖息之所。而有意莫遂。则又不觉企羡。而自
祖丧中父丧。适孙代服者。虽在练后。父丧成服后。即为祖丧成服。服其馀日。通服三年而除之。与诸父同。祖祥。若在父丧未葬之前。则当退行于葬后。而诸父亦不敢先除。有故退行。与闻丧先后。不同也。禫则期不过则祭之。过则不祭。此亦诸父同之。书疏当称哀孙。此南塘答人书。祖丧中遭父丧。承重代服之节。尤翁所谓服祖斩衰。当在成父服之日云云者。极好。可谓俟百世而不惑矣。在大祥前。则虽一日。不可不代服其馀日。而大祥后则已之可矣。此鹿门答人书。鹿门说又一条。与南塘大司小异。退溪说载类辑者二条。与尤翁说同。厚斋从退,尤两先生。屏溪又从尤,遂两先生。而皆以祖先亡父后亡。嫡子当承重为是。而独云坪之说。不然增解主张。云坪甚重退溪集。答李仲久。答李宗道所载。收入于礼疑类辑。
答徐景襄
新搆书室土木之役已毕。则正所谓一日茅栋成。居然我泉石者也。岂胜贡贺。如我拙谋。营立数间屋。拟以馀生栖息之所。而有意莫遂。则又不觉企羡。而自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7L 页
叹已矣。然朱夫子不云乎。许多纷纷。都从十二咏首篇中一我字生出来。此字真是百病之根。若斫不倒。触处作灾怪也。此见别集六卷与林择之书矣。愚于此说。寻常诵味者。故敢此奉烦。幸勿以陈腐而忽之焉。此汉每于当暑。窄室卧病。壅塞之际。辄又朗读朱未(一作夫)子答陈龙川书中掀却卧房。亦且露地睡之语以自宽。今又未免发一羡字于座下。亦可见一我字之着根于心田者。未易斫倒也。书屋额书及柱椽之请于此身者。实是求画于盲者。而况韩友在焉。则座下之求于我。窃恐为傍人之所笑也。
来书中气之本领领字。不如体字之为稳。其曰造作之际云云者。指心而言耶。指气而言耶。似不分心与气质而混说者。则恐当更详。惟狂。克念作圣者。以变化气质而言也。则不必搀论于未发地头。且气质浑化。则与本然无间云者。亦未安。又曰。其实本然气质。非有二也。亦恐失于照勘矣。但有一段语甚好。曰众人一似无未发。若有俄顷间未发。此时与圣人同耳。此与朱子说同焉。未知如何。
答徐景襄
吾辈同门也。所讲者何事。只宜以道义相与。而道义
来书中气之本领领字。不如体字之为稳。其曰造作之际云云者。指心而言耶。指气而言耶。似不分心与气质而混说者。则恐当更详。惟狂。克念作圣者。以变化气质而言也。则不必搀论于未发地头。且气质浑化。则与本然无间云者。亦未安。又曰。其实本然气质。非有二也。亦恐失于照勘矣。但有一段语甚好。曰众人一似无未发。若有俄顷间未发。此时与圣人同耳。此与朱子说同焉。未知如何。
答徐景襄
吾辈同门也。所讲者何事。只宜以道义相与。而道义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8H 页
由读书出。谨问景襄所读者何书。新警名理。可以及于如我贱陋者几条。愿闻之。未发说之见于宋子大全者。别无可疑。平生所诵念。而只是答朴景初别纸。有曰。中和说。只以中庸本文观之。则始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云云。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然后乃言未发之说。则所谓未发者。分明以君子之用功者而言。非谓人人皆如此也。每到此。甚致疑。因以或问常本二十板。不以圣愚而有加损也。廿五板。众人之心。莫不有未发之时。亦莫不有已发之时。不以老稚贤愚而有别也。两段参看。又以大全答吕子约书。见于四十八卷三十板第十六书之六条及语类六十二卷三十七板末录淳及他条为据。敢付鄙签于纸头者。有年矣。昨春益山文会所。偶见先师答李拱五书。正如尤翁此说。故语及会中诸贤。而苏友忽谓此说非误。多费辞说。盖其自前所见如是。非因尤翁及先师说而始然也。因又力主此义。观其头势。有非衰懦者所可抵当。故以更思答之。更不发说。而苏友则与诸贤吃吃不已。未二日还归。适因往复书。语及此义。然素不娴于文词。正朱子答陆子静书所讥。悤遽急迫之中。肆支蔓躁率之词者。而所录送者。则朱子及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8L 页
我东栗谷,农岩两先生定论也。今于第九日来顾时。作未发辨。细书成文。以与贱身。而适有被挠。未及经眼。纯汝因与在座人。极言自家说之得正。可谓壁立万仞矣。厥后偶尔略看。都是郢书燕说。几无异于公孙龙之臧三耳。孙子荆之洗耳砺齿。故日前作书。但以略略语语及。而因以朱子答陆子静书末无复可望于必同。及答袁机仲第九书。公之不能使我为公。犹我之不能使公为我之书书送。又举退溪告高峰语以继之。其心求胜而不揆诸道者。终无可合之理。只待天下之公论而已。志在明道。而两无私意者。必有同归之日。此非达理好学之君子。不能也。此岂非后学所当服膺之格言至论耶。窃念先师。只是承袭近斋之说。而近翁亦不免因尤翁之说而然也。虽千万主臣。而敢谓此皆诸先生未及细勘朱子章句或问而然也。未知如何。讲明义理。尊畏先辈。自是吾儒家法门也。所以敢有此言耳。然毕竟入于印本中者。恐是纯汝之微意。欲力主己见故也。苏友之以先师答人书。谓以未安而删之者甚多。每与此身相议。无一不从者。恐其印布后见疑于人也。今此中庸之义。愚独谓此既在宋子大全及文集经义问答及近斋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9H 页
集三册。假使无所疑也。而不必叠入于此云矣。其如愚言之不合见。何哉。新阳亦以苏友说。为是云耳。
国恤中。私家冠礼说。老洲书。固是也。而不能力主者。以有许多先贤说故耳。印役则来初可以讫役云。此则纯汝之诚也。韩处士之未及见。甚可恨也。苏纯汝言虽众人。岂敢谓原头未发之无也云云。无乃未能详考语类本文而然耶。以纯汝之意。则此语类一条上下文。何其互相矛盾耶。可怪可怪。无乃愚之文理不足而然耶。未发二字。出于子思。子思所言之外。将以何许别般说。谓众人有原头未发耶。
三月小尽日作书。失便未付。今始因济阳文会所遣之。未知能免浮沉否。先师答李拱五书。非苏友之故欲不删也。适值其汤忧遑遑之际。未及托其删。而不知不觉入印云。又为期欲删之。则虽入财力。欲改印其卷云。故愚果以姑罝(一作置)之意答之耳。
问目
大功以下除服月数。以成服为准。不宜以死月为计者。盖或闻讣成服之有早晚也。沙溪论。丧出月晦。成服于次月者。大功以下。以死月为计。当以为定论耶。
国恤中。私家冠礼说。老洲书。固是也。而不能力主者。以有许多先贤说故耳。印役则来初可以讫役云。此则纯汝之诚也。韩处士之未及见。甚可恨也。苏纯汝言虽众人。岂敢谓原头未发之无也云云。无乃未能详考语类本文而然耶。以纯汝之意。则此语类一条上下文。何其互相矛盾耶。可怪可怪。无乃愚之文理不足而然耶。未发二字。出于子思。子思所言之外。将以何许别般说。谓众人有原头未发耶。
三月小尽日作书。失便未付。今始因济阳文会所遣之。未知能免浮沉否。先师答李拱五书。非苏友之故欲不删也。适值其汤忧遑遑之际。未及托其删。而不知不觉入印云。又为期欲删之。则虽入财力。欲改印其卷云。故愚果以姑罝(一作置)之意答之耳。
问目
大功以下除服月数。以成服为准。不宜以死月为计者。盖或闻讣成服之有早晚也。沙溪论。丧出月晦。成服于次月者。大功以下。以死月为计。当以为定论耶。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9L 页
先师梅山先生谓。当从沙溪说。
妇为夫之本生父母及嫁母,出母。及庶子为父后者之妻。为夫所生母心丧。在于备要心丧条注。盖妇服皆从夫降一等。而今心丧。必与夫同。似无其义。
洪先生谓。当从备要。
父在为妻不杖。多有前说。而陶庵曰。家礼。不论父在父亡。通为杖期。无论父在否。而当以杖期为断耶。
师教。亦谓当从陶庵说。
沙溪曰。父死未殡而母死。则未忍变在服母期也。若父丧将竟而遭母丧。而以父丧三年内。仍服期。似未安。尤庵之意。亦如是。通典杜元凯曰。若父已葬而母卒。则服母服。陶庵曰。父先卒而母后死者。虽一日之间。亦可以伸三年。当以陶庵说为定耶。
陶庵说。当为不易之正论。
通典。有虽外亲。无二统之文。而沙溪以为人后者。为本生母党服。降一等为是者。何也。无乃因开元礼而为然耶。
吴先生,洪先生。皆以降一等。为是。
妇为夫之本生父母及嫁母,出母。及庶子为父后者之妻。为夫所生母心丧。在于备要心丧条注。盖妇服皆从夫降一等。而今心丧。必与夫同。似无其义。
洪先生谓。当从备要。
父在为妻不杖。多有前说。而陶庵曰。家礼。不论父在父亡。通为杖期。无论父在否。而当以杖期为断耶。
师教。亦谓当从陶庵说。
沙溪曰。父死未殡而母死。则未忍变在服母期也。若父丧将竟而遭母丧。而以父丧三年内。仍服期。似未安。尤庵之意。亦如是。通典杜元凯曰。若父已葬而母卒。则服母服。陶庵曰。父先卒而母后死者。虽一日之间。亦可以伸三年。当以陶庵说为定耶。
陶庵说。当为不易之正论。
通典。有虽外亲。无二统之文。而沙溪以为人后者。为本生母党服。降一等为是者。何也。无乃因开元礼而为然耶。
吴先生,洪先生。皆以降一等。为是。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0H 页
同春曰。家礼祀土地。无焚香一节。后土地神。只求之阴。不求之阳。义似如此。而备要引仪节。有焚香。何也。
便览。从同春说。恐得礼意。
小祥祝中。小心畏忌不惰其身八字。士大夫家或不用。陶庵亦云。鄙人曾亦不敢用矣。若改措。则当以何语入之耶。
当从便览。
与徐景襄
苏友未发说。尚尔力主前见。谓戒慎恐惧。然后有喜怒哀乐未发之中。至有未发辨。近闻明刚任友。以近思录一之廿一条。生之谓性。谓之本然。愚于此。亦有考出者多矣。吾道本衰败。论议又不齐。正如泉翁说。而同门之内。莫可归一。为之奈何。
答郑国乔(奎元)
昨春赐慰。不胜哀感。宜即仰谢。而因循生今。深用愧叹。乃者。又加眷念。特垂俯问。夫施之不见报则辍。乃人之情也。而贤者之于顽愚。勤勤恳恳。至于此极。仰认不弃故旧之义。出寻常万万。悚恧之外。不任赞款。第便发在梧秋旬一。而传到于其念后矣。迩来月已
便览。从同春说。恐得礼意。
小祥祝中。小心畏忌不惰其身八字。士大夫家或不用。陶庵亦云。鄙人曾亦不敢用矣。若改措。则当以何语入之耶。
当从便览。
与徐景襄
苏友未发说。尚尔力主前见。谓戒慎恐惧。然后有喜怒哀乐未发之中。至有未发辨。近闻明刚任友。以近思录一之廿一条。生之谓性。谓之本然。愚于此。亦有考出者多矣。吾道本衰败。论议又不齐。正如泉翁说。而同门之内。莫可归一。为之奈何。
答郑国乔(奎元)
昨春赐慰。不胜哀感。宜即仰谢。而因循生今。深用愧叹。乃者。又加眷念。特垂俯问。夫施之不见报则辍。乃人之情也。而贤者之于顽愚。勤勤恳恳。至于此极。仰认不弃故旧之义。出寻常万万。悚恧之外。不任赞款。第便发在梧秋旬一。而传到于其念后矣。迩来月已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0L 页
再易。而秋亦过半。因之霜风酿寒。不审德候。若时万卫。进修日益慥慥。旋用溯仰。憧憧罔弛。顾今山颓久矣。斯文阳九。人将为鬼魅。世将入长夜。不知尊周卫朱之为何事。而尤翁所传之道。所讲之义。已束之高阁焉。则宜其有百怪之层生。而莫之可遏矣。来喻所引明四端。乃安社稷之功。辟杨墨。是捍边境之功。譬如直内方外之不可偏废云者。即朱先生之训。而宋子所以言必称之也。然明四端。先于辟杨墨。而内修为外攘之本。此则历数交识。惟贤者可以自任矣。幸望深体昔者师门之期待。亟悯今日吾党之无人。德已修矣而益懋其修。学已讲矣而益勉其讲。日新又新。进进不已。期于卓然自立。不慑不惧。以为回狂澜障百川之道。则庶几已坠之斯文。将有复起之日。千万勉旃。以副士友之厚望焉。有如孤子虽尝出入于有道之门。薰炙德义。不为不久。承聆绪论。不为不多。而朽木粪土。教无所施。行之不力。老矣无闻。不知不觉之顷。犬马之齿。已近六十。而依然不离旧步。兀然为一枚痴呆罔两汉。他日地下。无往拜先师之颜矣。何足与闻于贤者修攘之义哉。然其不为高明遐弃者。窃自与贤者。有同门之好也。未知贤者。何以教我。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1H 页
顾念苫垩荼毒。待尽朝暮。言而不语。唯而不对。礼有明训。则何敢泛及外事。实感高明多少示喻。而覼缕至此耳。先师之弃后学。已四年于玆矣。安放之恸。愈往愈甚。而门人弟子。无有能发明其遗训者。其微言大义之寄于纸上者。虽于收拾。则后生之伤痛。倘复如何。酷罚馀喘。无以曳衰。躬往于洪友。所相议多少尤切悲闷已矣。
答李玄秀(炰)
中庸未发之义。朱子谓此为义理之根本。于此有差。则无所不差矣。然则所当极力讲究。然朱子论中庸之说曰。圣贤之旨意深远。仔细反覆。十年二十年。尚未见到一二分。岂可如此。才方拨冗。看得一过。便敢遽然立论云云。集解序曰。某之浅陋。盖有没世穷年。而不得其所以言者。尚何敢措一辞于其间。此等说。皆朱子所尝称以中庸未易读之意也。况未发之义。又其极精微处。恐不可容易说杀者也。幸望更加沉潜反复之工。如朱子所教。如何。
答李玄秀
丌上尊阁。近在何书。所愿则学孔子一句。邹圣所训。昭如日星。先学朱子。然后可学孔子一语。又是栗谷
答李玄秀(炰)
中庸未发之义。朱子谓此为义理之根本。于此有差。则无所不差矣。然则所当极力讲究。然朱子论中庸之说曰。圣贤之旨意深远。仔细反覆。十年二十年。尚未见到一二分。岂可如此。才方拨冗。看得一过。便敢遽然立论云云。集解序曰。某之浅陋。盖有没世穷年。而不得其所以言者。尚何敢措一辞于其间。此等说。皆朱子所尝称以中庸未易读之意也。况未发之义。又其极精微处。恐不可容易说杀者也。幸望更加沉潜反复之工。如朱子所教。如何。
答李玄秀
丌上尊阁。近在何书。所愿则学孔子一句。邹圣所训。昭如日星。先学朱子。然后可学孔子一语。又是栗谷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1L 页
先生所以开万世学孔子之门路。而自谓幸生朱子后。学问庶几不差。至哉言乎。先师遗集十五册。题栗谷全书后。以大东之孔子。称栗谷者。奚但为闵君而言也。吾辈皆可以此为准则。未知如何。遗集之误脱。不能胜记。而洪得老订误者。亦多误落。甚多遗恨。贱身于此。难免负心之罪矣。令胤间已快痊。而复始课业否。坏人心术。莫甚于科场。今番不得西行。不害为当人之幸也。朴雅真是佳士。而误其远来为愧。且归期甚促。缘此病扰忧扰之交侵。不得尽意讲讨。恨恨奈何。中庸首章第四节之义。大全答吕子约书。语类陈北溪录及圣学辑要统说章小注。与或问参看。则可知中和二字之为本然之义。而不可谓戒慎恐惧慎独后。始有者也。高德中所录送毕同条辨及陶庵书。果与或问之义相发。而纯汝及座下之力主先入者。甚可怪也。恨不得面商也。
答李君明(公旼)
俭岁事育之艰。为之伤叹。然先圣不云乎。君子固穷。朱先生演其义曰。穷须是忍。忍到熟处。自无戚戚之念。又曰。贫者。士之常。惟毋易其操。则幸其。又于松相后凋章圈注。载士穷见节义之语。是皆吾辈所当毕
答李君明(公旼)
俭岁事育之艰。为之伤叹。然先圣不云乎。君子固穷。朱先生演其义曰。穷须是忍。忍到熟处。自无戚戚之念。又曰。贫者。士之常。惟毋易其操。则幸其。又于松相后凋章圈注。载士穷见节义之语。是皆吾辈所当毕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2H 页
生服膺者也。向见先师杂识。有一条论此义曰。杨诚斋易传。解否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曰。非能忍天下不可忍之穷。则不能辟天下不可辟之难。斯言达理。当为处患难之义谛也。有俭德者。方能辟难。故苟不固忍穷到熟。亦何以无入而不自得哉。幸望更加考详于朱子本义。与此参看。以为处患难之方。千万千万。大全答余国秀书。亦与论语述而卅六章。参考如何。
答李君明
来喻说及贱身者。可谓拟非其伦。高明于是焉失言矣。惟座下力学自爱。俾延得斯文一脉。如何如何。此非戏言也。实心期望于同门诸贤者。如是耳。所谓李教峻。虽是既骨之人。而于我先生。便是程门之邢七。尤门之尼尹。若使当朱子时。则必将为纮继之事矣。同门不可不共知此事也。已与韩丈,苏田两友相议。而置之于师门叛徒矣。
答李君明
闻贤者。与赵经汝。克尽诚力于韩丈病患之时及丧葬之节。可谓直知实践于礼经事师之道云。是可以藉手见古人而末俗之颓败者。庶可以警惧。彼朝死
答李君明
来喻说及贱身者。可谓拟非其伦。高明于是焉失言矣。惟座下力学自爱。俾延得斯文一脉。如何如何。此非戏言也。实心期望于同门诸贤者。如是耳。所谓李教峻。虽是既骨之人。而于我先生。便是程门之邢七。尤门之尼尹。若使当朱子时。则必将为纮继之事矣。同门不可不共知此事也。已与韩丈,苏田两友相议。而置之于师门叛徒矣。
答李君明
闻贤者。与赵经汝。克尽诚力于韩丈病患之时及丧葬之节。可谓直知实践于礼经事师之道云。是可以藉手见古人而末俗之颓败者。庶可以警惧。彼朝死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2L 页
而夕忘之者。在其父母犹然。则安敢望尽诚于师丧如贤者及赵雅耶。钦叹之极。无容为喻。然立轩丈。已作土中人矣。如吾后死者。其于先师之后事。将谁与了当耶。将负愧而死之外。更无好道理也。愚于贤者。亦同门也。同门之所当相与讲习者。其非先师所教之经传上义理耶。千万深谅。益加勉旃。今答张子尧书。亦以闻道为急之意。申申言之矣。然道非别件物也。朱夫子注以事物当然之理焉。则即三纲五常之道也。即载于小学,近思。又四书,三经之义也。朱门。以小学,近思及四书。为六书者。盖恐其遗夫小学,近思也。此在后学。不可不着力处也。孟子曰。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经者。万世不易之常道也。此非三纲五常之道。载于经传。而为吾人日用常行之当然者耶。愚敢以小学室三字。帖在额上者。以其明伦敬身。为四书三经之本也。未知如何。
国恤卒哭前。私家祭祀。前贤或有略设之论。盖以 国家无禁祭之令故也。今则丧礼补编受 教条。明有禁祭之令。是时王之制。圣人有吾从周之训也。则其谁敢违越乎。是故。近斋先生集答三山斋金公书
国恤卒哭前。私家祭祀。前贤或有略设之论。盖以 国家无禁祭之令故也。今则丧礼补编受 教条。明有禁祭之令。是时王之制。圣人有吾从周之训也。则其谁敢违越乎。是故。近斋先生集答三山斋金公书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3H 页
曰。单献。虽有先贤之论。于此只得遵朝令而已。又曰。惟当以禁祭前后。看出义理。若使栗,尤两先生。在于今日禁祭时。则必不令单献矣。丧礼补编。是 英庙朝定制也。继以 正庙朝传教。亦如近翁说矣。古者入国而问禁。则况居其国者。其可犯禁乎。
立轩铭旌之书。以立轩处士某贯某公之柩十字。恐好矣。以家礼而言。则不书姓贯为是。而曾承吴先生之教。妇人题主之书姓贯。盖因东俗之最重姓贯。故也。而从之亦无妨。然则男子铭旌之书姓贯。亦何有害耶。
为师心丧者。不与宴乐。则为人冠宾。不可议到者。诚然矣。冠子则姑依 国恤中冠之例而行之。其或可耶。家礼增解二册四十五板可考。尤庵,南溪,南塘,云坪说。皆在其中矣。然主人则以宗子主之。其或可耶。云坪所谓当不献酬以变常礼云者可据。则婚礼亦似如此。而未见先贤说。不敢质言耳。
祖母丧中遭母丧者。母丧葬前。亦当参哭于祖母几筵。奚特于殷奠为然也。朔望。当以尊卑之次。先后行之。上食。虽或各行。然不可以母丧未葬。而阙参于祖母几筵朔奠者。来喻恐得之矣。
立轩铭旌之书。以立轩处士某贯某公之柩十字。恐好矣。以家礼而言。则不书姓贯为是。而曾承吴先生之教。妇人题主之书姓贯。盖因东俗之最重姓贯。故也。而从之亦无妨。然则男子铭旌之书姓贯。亦何有害耶。
为师心丧者。不与宴乐。则为人冠宾。不可议到者。诚然矣。冠子则姑依 国恤中冠之例而行之。其或可耶。家礼增解二册四十五板可考。尤庵,南溪,南塘,云坪说。皆在其中矣。然主人则以宗子主之。其或可耶。云坪所谓当不献酬以变常礼云者可据。则婚礼亦似如此。而未见先贤说。不敢质言耳。
祖母丧中遭母丧者。母丧葬前。亦当参哭于祖母几筵。奚特于殷奠为然也。朔望。当以尊卑之次。先后行之。上食。虽或各行。然不可以母丧未葬。而阙参于祖母几筵朔奠者。来喻恐得之矣。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3L 页
祥后禫前。孤哀之称。不变于疏状(书首亦当云稽颡。)则不可以妻服之在身。而变其常持重服也。愚见亦如来喻。至于禫后。恐当服妻丧服带而出入矣。然禫祭。非可以妻丧葬前行之者也。
答金汝振(玉重)
老而好学固穷守道。无愧于确字之斋额。岂胜赞叹。吾夫子所谓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八字。不外乎一个确字。固为吾辈准则。而行之确。必由于见之确。从古学问之差。皆以致知不明。致知不明。所以见之不确。见之不确。而只欲行之必确。则其确也易归于异端之执滞不通也。未知如何。贫者。士之常。君子固穷。若不安贫不固穷。则其弊将无所不至。故朱子曰。于此患难之际。正当有以自处。不至大段为彼所动。乃见学力。不然。即与世俗戚戚于贫贱者。何以异耶。(续集可考。)高明所守之确。恐当于安贫固穷四字上得力。愚虽不似。愿学高明之确字焉。
答金汝振
圣道寖微。儒术不行。声利滔天。异言塞路。遗亲后君之论。肆行而无忌也。故近来列邑。民之迫逐官长。如奴仆然。此曷故焉。 国家之所以维持者。名分也。纪
答金汝振(玉重)
老而好学固穷守道。无愧于确字之斋额。岂胜赞叹。吾夫子所谓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八字。不外乎一个确字。固为吾辈准则。而行之确。必由于见之确。从古学问之差。皆以致知不明。致知不明。所以见之不确。见之不确。而只欲行之必确。则其确也易归于异端之执滞不通也。未知如何。贫者。士之常。君子固穷。若不安贫不固穷。则其弊将无所不至。故朱子曰。于此患难之际。正当有以自处。不至大段为彼所动。乃见学力。不然。即与世俗戚戚于贫贱者。何以异耶。(续集可考。)高明所守之确。恐当于安贫固穷四字上得力。愚虽不似。愿学高明之确字焉。
答金汝振
圣道寖微。儒术不行。声利滔天。异言塞路。遗亲后君之论。肆行而无忌也。故近来列邑。民之迫逐官长。如奴仆然。此曷故焉。 国家之所以维持者。名分也。纪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4H 页
纲也。而今也则不知名分之为何物。纪纲之为何事。此其故专由于士大夫之不知名节。不知廉耻之致。而虽以坑焚之后。争杀长吏者比之。少无异同。杞国之忧。固当乃尔耶。
答赵经汝(圣权)
元良应庆。匝域欢抃。即拜本月初五日到楸川垂惠存。如更参对。恰慰昨夏未尽之怀。仍审德候不以劳顿。致有大损。非不荷慰。而比诸贵庄差近。而未能拜稳。还深怅仰。秉德。只是痴呆罔两汉。为世所弃也久矣。而病日益甚。始知又为天之所废。为之奈何。先师遗稿。姑未知何当结末。惟恃同门诸贤之善为区处已矣。栗谷全书之有先师手泽者。幸为贤者所买。其幸大矣。贤者之为我先师克肖之弟子也审矣。如我者。难免为先师不肖之弟子也。潘南山有曰。腐儒。圣门败家之子也。以若不肖。虽欲为腐儒。而不可得矣。栗谷。是东方孔子也。吾辈之知有三纲五常者。前乎栗谷而有静退。后乎栗谷而有沙尤。然栗谷所编要诀,辑要二书。实天地间有数文字。可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师尝以此。为吾东之小大学矣。高明或记有此教否。
答赵经汝(圣权)
元良应庆。匝域欢抃。即拜本月初五日到楸川垂惠存。如更参对。恰慰昨夏未尽之怀。仍审德候不以劳顿。致有大损。非不荷慰。而比诸贵庄差近。而未能拜稳。还深怅仰。秉德。只是痴呆罔两汉。为世所弃也久矣。而病日益甚。始知又为天之所废。为之奈何。先师遗稿。姑未知何当结末。惟恃同门诸贤之善为区处已矣。栗谷全书之有先师手泽者。幸为贤者所买。其幸大矣。贤者之为我先师克肖之弟子也审矣。如我者。难免为先师不肖之弟子也。潘南山有曰。腐儒。圣门败家之子也。以若不肖。虽欲为腐儒。而不可得矣。栗谷。是东方孔子也。吾辈之知有三纲五常者。前乎栗谷而有静退。后乎栗谷而有沙尤。然栗谷所编要诀,辑要二书。实天地间有数文字。可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师尝以此。为吾东之小大学矣。高明或记有此教否。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4L 页
答赵经汝
吾党不幸。尊师门立轩处士韩丈。遽尔易箦。惊怛痛惜。涕不胜抆。秉德之于立轩。事同一家。情同骨肉。心心相照。事事相议。非直以同门之义而已。岂料数年之别。仍成千古之诀耶。昨冬。因安义田君相默书。忽承幽音。失声错愕。而未详其属纩之在何时。今春。始承计车于洪得老家便。年月下。书以护丧赵某。乃尊衔也。悲咽之中。深仰贤者之能行古道于今日也。又因吴君景殷。闻贤者与李雅君明。尽其诚力于立轩丧葬之节。愚于是。尤不胜钦仰赞叹。窃以为生三事一之义。因此复明于此世。世道庶几有赖矣。来喻云法门秉败。吾道益孤。非直为一己私恸。亶系斯文气数。诚然诚然。吾与贤者及君明。亦同门也。先师梅山先生遗集一事。韩丈为主人。今焉已矣。将谁与了当其校印之役耶。
答赵经汝
先生文集中。墓文祭文删定。则秉德可谓全不干涉。十件或有一二件参商者。未可知也。礼说删定。专藉纯汝。而槩多相议者。至于其上诗卷。则全是韩立轩主张者也。若夫疏章启议。则存删全在于此身矣。贱
吾党不幸。尊师门立轩处士韩丈。遽尔易箦。惊怛痛惜。涕不胜抆。秉德之于立轩。事同一家。情同骨肉。心心相照。事事相议。非直以同门之义而已。岂料数年之别。仍成千古之诀耶。昨冬。因安义田君相默书。忽承幽音。失声错愕。而未详其属纩之在何时。今春。始承计车于洪得老家便。年月下。书以护丧赵某。乃尊衔也。悲咽之中。深仰贤者之能行古道于今日也。又因吴君景殷。闻贤者与李雅君明。尽其诚力于立轩丧葬之节。愚于是。尤不胜钦仰赞叹。窃以为生三事一之义。因此复明于此世。世道庶几有赖矣。来喻云法门秉败。吾道益孤。非直为一己私恸。亶系斯文气数。诚然诚然。吾与贤者及君明。亦同门也。先师梅山先生遗集一事。韩丈为主人。今焉已矣。将谁与了当其校印之役耶。
答赵经汝
先生文集中。墓文祭文删定。则秉德可谓全不干涉。十件或有一二件参商者。未可知也。礼说删定。专藉纯汝。而槩多相议者。至于其上诗卷。则全是韩立轩主张者也。若夫疏章启议。则存删全在于此身矣。贱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5H 页
身之抄选荐时书启。则愚果力主删去之论。且祝式献议。宋云坪复逸献议。亦然矣。此则虽举世非之。吾无所辞。知我罪我。在于斯矣。谅之谅之。
答赵经汝
何时不憧憧。而当此岁穷。尤切瞻仰。匪意惠问。感荷不可言。旅馆逼除。雪夜寒灯。自难为情。三句来书之意。有可仰念。然贤者之今者苦状。系是为师尽力于遗稿。而正所谓至诚也大义也。既曰诚。又曰义焉。则只宜矌怀平气而处之。何必忧劳我清明正大之心体耶。濂溪周先生。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此黄太史善形容有道者气象者也。然则素贫贱。素患难。素夷狄也。亦为其所当为。无入而不自得。无慕乎其外之心者。乃能如此。况于为师集吃苦者。有何芥滞于灵台上耶。千万自宽。以诚意章心广体胖四字。体认焉。切仰切仰。
答赵经汝
立轩行状。岂敢忘诸。但未及泚笔。夫以黄勉斋之为嫡传于朱子之门。而其述行状。在易箦后二十二年。况以不文不学。为先师状文。尚未及焉。则其于他事。其何敢容易也。都在面叙时。仰㬥鄙怀耳。神理之义。
答赵经汝
何时不憧憧。而当此岁穷。尤切瞻仰。匪意惠问。感荷不可言。旅馆逼除。雪夜寒灯。自难为情。三句来书之意。有可仰念。然贤者之今者苦状。系是为师尽力于遗稿。而正所谓至诚也大义也。既曰诚。又曰义焉。则只宜矌怀平气而处之。何必忧劳我清明正大之心体耶。濂溪周先生。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此黄太史善形容有道者气象者也。然则素贫贱。素患难。素夷狄也。亦为其所当为。无入而不自得。无慕乎其外之心者。乃能如此。况于为师集吃苦者。有何芥滞于灵台上耶。千万自宽。以诚意章心广体胖四字。体认焉。切仰切仰。
答赵经汝
立轩行状。岂敢忘诸。但未及泚笔。夫以黄勉斋之为嫡传于朱子之门。而其述行状。在易箦后二十二年。况以不文不学。为先师状文。尚未及焉。则其于他事。其何敢容易也。都在面叙时。仰㬥鄙怀耳。神理之义。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5L 页
玄秀所见得正。何待更赘。论语或问及语类外。大全答杜仁仲第四第六书。亦可参看。未知如何。未发之义。以愚蒙识。何敢妄论。而窃有所受于朱子章句,或问,语类,大全诸书及栗,农二先生说。而笃信不疑者久矣。今焉纯汝之所解。节节相反。所以自昨春以后。至于今。自谓虚心平气。期于濯旧来新。而终无奈。安于前见。不能舍己以从人。自此以后。只宜各守所见而已。纯汝之不能使贱身为纯汝之见。亦犹贱身之不能使纯汝为贱身之见矣。今见高德中所示异同条辨及陶庵答人书。正如大全合吕子约书。而汪订头注。亦然矣。愚何知识也。只是依做前言已矣。
答沈汝管(能仲)
令胤负笈。愧无以堪当。而此事。惟在当人自着力而已。而所托非其人。恐无以遂其志。是为所兢兢。顾今正学坠地。声利滔天。不知穷达之有命。徒尔奔走。毕竟无所成矣。且此学是终身事。非用文武火。不可以有望于锻鍊得来。而都无一个半个此意思者。方以此。望于令胤耳。
答沈汝管(能仲)
令胤负笈。愧无以堪当。而此事。惟在当人自着力而已。而所托非其人。恐无以遂其志。是为所兢兢。顾今正学坠地。声利滔天。不知穷达之有命。徒尔奔走。毕竟无所成矣。且此学是终身事。非用文武火。不可以有望于锻鍊得来。而都无一个半个此意思者。方以此。望于令胤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