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x 页
肃斋集卷之十一
书
书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15H.gif)
岁换新旧。益切瞻仰。昨拜下覆。乃初六所赐也。急坼疾读。如更合并。况审元正。经体饯迓万祉。进修与岁俱新。何等贡贺。来教盈幅。无非格言。钦赞不已。盖讲论不同处。正好往复归一。而如或有一毫私意参错。则反不如不讲之为愈。朱子不云乎。讲论义理。只是大家商量。寻个是处。初无彼此之间。不容更似世俗。遮掩回护。爱惜人情。才有异同。便成嫌隙也。退溪先生。又曰。道同则片言足以相符。不同则多言适以害道。又曰。其心求胜。而不揆诸道者。终无可合之理。只待天下之公论而已。志在明道。而两无私意者。必有同归之日。此非好学达理之居子。不能也。愚尝诵味乎。朱李二先生之言。每于与人讲辨。辄念斯言。参前倚衡。欲学之而未能矣。如或彼此豁然无间。则终日连夜。讲之而不足。连纸累幅。论之而不尽矣。曾于两先师。每承湖洛论互相攻击之失。累累指示者多矣。故今又不觉引笔张皇矣。
答尹天赉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15L.gif)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16H.gif)
与尹天赉
曾受大学于我吴文元公先师也。至传十章曰。财者人所同欲。而专之则乱也。故从古亡国败家。其道不一。而要其终。则未尝不由于渎货无厌。往古来今。滔滔一辙。此章之拳拳于财用。其旨微矣。先师说如此。今适有远方士子有来问字者。至此书此章。恍然觉得先师之言。而不觉长吁永叹也。故敢以仰闻。且昔者宋帝之泊舟崖山。亡在呼吸。而陆秀夫。犹书大学。日与劝讲。诚以流离颠沛之际。人不知亲上死长之道。则不能一朝居也。此乃赵重峰先生上疏中语也。今于平安无事之时。曾未见有以此书劝讲于吾君者。而士大夫家。无一不束阁此书者久矣。如是则士习安得不偷薄。世道安得不坏败耶。朱夫子平生精力。尽在此书。以垂教于万世者。至于今日。其将湮灭乃尔耶。若于大学序文细玩。则此书之显晦。关于世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16L.gif)
与尹天赉
重峰赵先生上疏。有曰。昔者。宋帝之泊舟崖山。亡在呼吸。而陆秀夫。犹书大学。日与劝讲。诚以流离颠沛之际。人不知亲上死长之道。则不能一朝居也。尹谷于围城中。行冠子礼。今人于平常之时而废之。先辈以为叹。昔在丙子。金虏之入寇也。同春先生。避兵入公洲沙寒里。流离窜伏之中。忌祀及参礼。未尝废阙。今人之慢先而废祀者甚多。愚窃痛之。以此言之。士子之从事经礼。岂可以一日或间断也哉。我国专尚科举。非此则无以扶持门户。非此则无以出身事君。所以举世奔蹶。若河决而海移。只知有此事。不知有学问。世道之坏败。至于此极。莫可收拾者。专由于此。吾辈无以救得一半于危乱之世者。事势固不得不然。而其于教导后生之际。不可不深知此弊而亟反之。然后庶几不至于坏了后生。未知如何。中庸鬼神章之主理看者。决非子思朱子之本旨。已经先辈勘破。而犹有如此说者。甚可怪也。从当更以愚之所闻仰浼矣。至若大学正心章。金圃阴所论有所者。亦有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17H.gif)
与尹天赉
先师老洲。尝以贵行贱知之论。瞎人眼目。为叹曰。从古经之不正。邪慝之并作。皆由于大本之不明也云云。此盖承受朱门旨诀而然也。陆子静不喜人说性。朱子曰。学而不论性。不知所学何事。此则语类璘录也。学虽以躬行力践为极。然未有不由讲学穷理。而今恶人言仁言恕言西铭言太极者之纷纷。而吾乃不能一出其思虑以致察焉。是恶人说河而甘自渴死也。岂不误哉。此则大全答杨子顺书也。向者。湖洛论之互相攻击也。实有口耳之学。可闷底事多。故先辈之申戒于后生者。不可不警省。而至于近日并与出入四寸之学而无之。则举世贸贸。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少日所闻于先生长者者。每愿与老兄。质其可否而不能矣。安得从近合并。大开眼看觑。大开口说话。以快其彼此胸襟。则岂不识好事耶。弟间又往韩山光村而归。尚尔咳嗽。食念亦减。百味俱淡。惟以经传中性理说。时时温过。而终无以穷得其真意。为之奈何。
与尹天赉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17L.gif)
与尹天赉
孟子云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此乃君子之所以易子而教也。又曰。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然若使听松之牛溪。沙溪之慎独斋。渼湖之三山斋。当之。亦可用此语耶。师是友之尊者。所以以责善之道。属之于师承。而分则伦于君父。近世全昧师友之义。吾辈所当极力明之也。尤翁封事中节哀保躬条。极言严内外之防者。可为帝王之法。亦可通于士庶人。其曰不惟孝思无憾。聪明日开。志气日强。大有所益云云者。居丧。谨内外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18H.gif)
与尹天赉
尤庵先生。尝告寒水斋先生曰。身不出则言不出。有如未行之女。不当先论婿家之得失。此乃儒家法门也。是故。尤翁之未出也。只是辞职而已。未尝一言及时事。及其出而当之。则天下事无不以为己责。而极言竭论。死而无悔。故渼湖先生以为此实士君子出处语默之大防。而昔我先师老洲吴先生。亦以此为准。其前后辞职之疏。虽勉圣学一事。亦因辞职之意。而牵连及之。愚敢效之。未尝以勉 圣学。特然言之矣。至若年前三政策间之时。疏陈数条以对者。非但为草野孤臣毕义愿忠之意而已。诚以其时策问之馀。有此 敦谕者。实是谋及庶人之义。故愚虽不敢以官自处。便同庶人。而不得不言者。或冀其万一之提醒于当路宰相也。毕竟徒归文具。则愚之此事。便是不当言而言也。然事关斯文。义系纲常。则不可专以不言为主矣。盖念今此 恩除。虽甚感祝。而实则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18L.gif)
与尹天赉
偶考常变通考父在母丧祥后上食条及类辑祥后馈奠当否条权许说。则必欲与沙,尤,春三先生说。相反而然也。寒冈,旅轩之亦为其说之所本者。尤可叹也。至若玄石说。则直是两可之论。真所谓礼说之亦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19H.gif)
与尹天赉
见今洋贼暂退。有平乱 朝令。比诸往日。人心少安。是为目前之幸也。无论如此如彼。吾辈所当讲求者。只是格致诚正四字而已。况儒者之告 君。岂有舍此言。而可以格君者乎。惜乎。俗儒之弁髦于此也甚矣。弟间以从孙冠首之期。自古阜欲其来见。辞甚恳恻。不得已以前月十八日。力疾冒寒而行。念日到侄衙。其翌见其加冠后。数日添病深卧。病小愈。往楚山之茅川。拜考岩书院。老先生祠版及寒水斋配享处。奉审其小影。因一读院庭碑。寒水所撰之文。不觉哽咽流涕。盖多感怀而然也。归路。历拜宋泉谷祠版妥享之旌忠祠。此乃壬辰倭乱首先立慬。鼓唱一时许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19L.gif)
答尹天赉
栗谷服中行祭仪曰。期大功则葬后当祭如平时。未葬前。时祭可废。忌祭,墓祭。略行如上仪。上仪云者。三年之丧。卒哭后则于四时节祀及忌祭,墓祭。使服轻者行荐。而馔品减于常时。只一献不读祝云云者也。又曰。今人以俗制丧服。着而出入。若无服轻者。则丧人恐可以俗制丧服。行祀。栗谷说。既如此。则今令从子妇服是大功也。若异宫则未葬前忌墓祭。当单献无祝而行之也。若同宫则礼曰虽臣妾。葬而后祭。况今从子妇乎。然既以事势之难处。至于渴葬。则礼所谓还葬而无椁。伤哉贫也者耳。然报葬者报虞。三月而后卒哭。礼也。而大夫与士。无所异同。亦礼也。则前月晦葬礼者。今日便是葬前也。虽忌墓祭。乌可行之如平日乎。亦当以一献不读祝。馔品减于常时。如栗谷说也。未知如何。但出生时。不可无告祠堂云。今以某亲某官府君。远讳之辰。当伸奠献。而前月某日。遭从子某之妇孺人某乡某氏之丧。虽已还葬。而丧在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20H.gif)
与尹天赉
晋平公谓师旷曰。吾年已七十七。欲学恐年耄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为人臣而戏其君可乎。师旷曰。盲臣。何敢戏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如昧行乎。公然之。朱子语类论小学曰。纵待八九十岁。觉悟也。当据现在劄住将去。大全戊申封事曰。且以卫武公言之。其年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以求规谏。而作抑戒之诗。以自警。使人朝夕诵之。不离于其侧。此其年岂不甚高。而其戒慎恐惧之心。岂以是而少衰乎。况陛下视武公之年三分未及其二。而责任之重。地位之高。又有十百千万于武公者。臣虽不肖。又安敢处陛下于武公之下。而直谓其不能乎。朱子七十岁己未四月。告休得请之时。答刘德修书曰。比来閒中。何以过。老来。始觉读书有味。所恨。来日无多光阴。真可惜也。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子曰。诗之好仁如此。向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20L.gif)
尊宗家立后事。老兄之主论。恐有许多唇舌窃。为之仰念。盖次养二字。礼无可据。圃隐先生立宗议之载于类辑附录者。陶庵正论。多有傍照之可證。仰惟已入俯谅矣。
答朴元吉(亨求○丙辰)
稽颡匪意。贵里三贤。误自远方来。袖致手教。陈义过高。寄意郑重。感与愧并。不省所喻。第审暮春旅体无损。甚慰思仰。喻以学问二字。进寸退尺。此正顽愚之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21H.gif)
似闻高明以师服说俯询。而忘未记得矣。方与三士语及于此矣。秉德之于老洲吴文元公。祭酒洪先生两先师。视若父兄。事之如一。而心丧期年。只依沙,尤旧例。加麻三月。依备要说。然而终有所未尽分者。每以为愧耳。
答朴元吉
季春。仙乡三士之来往也。虽有一番奉复。而厥后无缘以动静相问。匪意令胤奉其大人命。不远千里。贲顾于陋居。袖致心画。致意缱绻。欣幸之私。固非不深。而愧恧先之。何也。窃尝奉教于紫阳夫子矣。父兄有爱其子弟之心者。其为求明师良友。使之究义理之指归。而习为孝弟驯谨之行。以诚其身。而禄爵之不至。名誉之不闻。非所忧也。座下既不以禄爵名誉。愿之于子弟。则明师良友。求之贵乡而有馀。求之家庭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21L.gif)
师服一节。愚所取例于沙,尤,遂三先生所行。只服期年心制于两先师者。果有所未尽于义者。年前丧中。偶因考礼。而傍及此义。遂加熟复。于孟子滕文公上篇四章十三节集注所引檀弓二条说。而始信其为不易之道也。则已往之失。今不可追改。而吊服加麻之制。亦当如厚斋说矣。但淡墨布笠带之制。未知其稳当。恐不必引本生亲心丧服色而为例。盖此是无服之服。而在于五服之外者故也。徐当更考矣。若夫期九月以下之制。乃礼之末失。而栗谷以下诸先生之未及照勘者也。此则任鹿门。已言之矣。老洲吴文元公先生。答梅山先生书。愚与张周源。同闻于负笈之时。而其曰栗谷差等之论。亦犹程子之意。以下一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22H.gif)
答朴元吉
尤庵影帧事。既奉安于道峰。则何必更生他议也。昔静庵赵先生。每患学者务外而志不笃。时金公湜为大司成。学徒争集。斋舍常满。每日于大成殿。焚香谒圣。时以为斯文盛事。莫不嘉叹。先生闻之曰。孔圣只一天理。学者敬守此心。对越上帝。则可不背吾夫子矣。不必纷纭日日展拜。然后为得。静庵先生此言。愚每钦诵服膺者。故玆以奉闻矣。今欲学尤翁。则尤翁之道。载于小学,近思录,四书,三经及朱子大全矣。且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22L.gif)
答朴元吉
承读中庸。间已卒业耶。此书不比他书。朱先生已云难读。又曰。圣贤之言。意旨深远。仔细反覆。十年二十年。尚未见到一二分云云。又于序文末所谓沈潜反覆。盖亦有年。至于六十岁。始作此文云者。固先生自道之辞。而其曰恍然如有得其要领者。岂非难又难乎。如我蒙学。正黄氏所谓童而习之。今犹有白首纷如之叹者也。何敢容易措舌于其间耶。幸望深加理会于章句,或问,语类,大全之中。随时俯教焉。则或可为贱身收之桑榆之一大助也耶。
圃隐固为东方理学之宗。而倡明表准。实自静庵始矣。退陶之沉潜阐绎。栗谷之发挥运用。次之。农岩之言也。其后沙溪,尤庵诸贤。皆承三贤之统者耳。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23H.gif)
尤翁尝以同门有兄弟之义。累形于文字。今贤者每有便辄有书。岂不以同门义重而然耶。一自尼尹背师之后。师生之道衰。浸浸至于今。师生二字。为世大忌而斁绝。夫百工技艺。皆有师。独于人道。可无师乎。生养教育最为重。师道诚不可一日而废也。苟为无教。虽生养。其何以做人。宜乎世道之日趍于下。莫之挽也。此吾先师老洲吴先生之言也。惟其无师道。故亦无友道。责善辅仁。只为纸上之空文。识者见之。其不以为痛哭而流涕乎。所以欲与同门诸贤。共讲此个义。幸贤者。随处规戒。千万千万。
答朴元吉
贵乡弦诵之声。洋洋乎言足听闻。幸与洪斯文文杓。短长相辅。克修我梅山老先生遗业。劝勉后生。一视前规。不懈益勤。俾一方。尽为邹鲁之乡。则我先生之道。庶几不坠于地。而亦可曰吾道北矣。岂不休哉。如秉德者。非不厚被教育之恩于老洲吴先生。兼又卒业于梅山先生。而行之不力。老而无成。直是无学而为有学。罪至欺天者也。每一念至。寘身无地。非直愧汗之沾衣而已。所以向望于同门诸贤者。多矣。千万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23L.gif)
答朴元吉
中庸未发说。近思生之谓性。其义精微。有非如我陋拙所敢妄肆笔舌。而洛闽以来。至于我东。发挥明白者。不啻多矣。或有牴牾者。则类多不辨地头。西引东拖。失其本旨者。愚之些少会疑。何敢自为喜同恶异而然也。只欲徐徐更思为计。而不同处。正好讲论归一者。非心公眼明。虚己受人者。不能也。以是自省。不敢尤人。而若有归一之好消息。则亦当相报。
与洪文杓(理禹)
山颓之后。惟有同门诸贤。可与共理先师绪言。而落落南北。无由合并。相望千里。杳若涯角。只自对册兴叹而已。匪意朴雅来访。袖致惠书。殆若参对披心。岂胜感荷。况审伊时季秋。学履动靖。对时万卫。尤切欣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24H.gif)
答洪文杓
语类所谓夷齐所为。都不是庸了者。甚可疑。朱子尝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24L.gif)
答洪文杓,洪子京
古有二程夫子。我东又有农渊两先生。皆兄弟共学。炳炳乎后世。幸佥座益笃好学之诚。并美于一家。则岂不诚为尊先之好子孙耶。然为己则实。为人则虚。虚则伪。实则诚。诚伪之分。君子小人判焉。不可但以谈经说礼。徇外饰貌。为为学之道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舜之徒也。而朱子云孳孳为善。亦有多少浅深。又曰。不是圣人之徒。便是盗贼之徒。又曰。亦有读书识文理底。盗贼之徒。又与杨子直书。论陆棠曰。彼其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25H.gif)
答徐景襄(赞奎)
一自华藏寺奉别。耿耿瞻恋。未尝不憧憧。匪意枉问存抚勤挚。三复以还。如更良觌。感荷且慰。不容毫榰。可尽其怀。第审汤忧匪细。解带靡遑。已极贡虑。况又佔毕。由是而间断。尤为之闷叹。间已易月。想应复常。楷翔依旧矣。韦编。方到何篇。可能辨得来瞿塘三十年万山中潜心静坐底工夫否。服人。二月旬后。为第三儿。从容就亲。往来于京。劳悴未苏之际。青坛新阳及数处同门诸贤。方到鄙所。所事者。先师文稿雠校也。恨不致座下而共其劳。然昨夏。既不得挽留于洛旆之时。今安敢望惠然于初未措意之后耶。猥与座下。有同门之义。诚心期望。自是事理之当然。而座下端雅精明。安处善乐闻过。殊异乎寻常。有不可忘者故耳。至若说及贱身者。类多不着题。此则不能无憾也。吾辈之承受师旨者。即惇本务实四个字。不啻丁宁反覆。则恐不当虚假乃尔。昔退陶先生有云。凡自处太高。或妄为推重他人。皆无实得也。愚与座下。所当志戒也。愚于先师。固有所在致死之义。而今于侯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25L.gif)
答徐景襄
人道心说。昔承老洲之教。谓当以中庸序。为定论。加减一字不得。由是则来喻名目既异。两下对说。岂可嫌其为二心者。恐与吴先生之意同矣。其下一说。终有所难解者矣。大全黄子耕书。正见此说。而似不如中庸序之攧扑不破也。且虚灵知觉之贯动静而兼体用。又可通看于人道者。农岩集答道以书及杂识。可考。幸详之焉。
答徐景襄
来喻中庸序虚灵知觉下小注。程勿斋之分属体用者。先儒之因袭也久矣。至农岩先生。始据朱子说。而明其不可分属而二之。然序文则只因人心道心而论之。人心道心。皆从发后立名者也。其曰心之虚灵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26H.gif)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26L.gif)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27H.gif)
祖丧中父丧。适孙代服者。虽在练后。父丧成服后。即为祖丧成服。服其馀日。通服三年而除之。与诸父同。祖祥。若在父丧未葬之前。则当退行于葬后。而诸父亦不敢先除。有故退行。与闻丧先后。不同也。禫则期不过则祭之。过则不祭。此亦诸父同之。书疏当称哀孙。此南塘答人书。祖丧中遭父丧。承重代服之节。尤翁所谓服祖斩衰。当在成父服之日云云者。极好。可谓俟百世而不惑矣。在大祥前。则虽一日。不可不代服其馀日。而大祥后则已之可矣。此鹿门答人书。鹿门说又一条。与南塘大司小异。退溪说载类辑者二条。与尤翁说同。厚斋从退,尤两先生。屏溪又从尤,遂两先生。而皆以祖先亡父后亡。嫡子当承重为是。而独云坪之说。不然增解主张。云坪甚重退溪集。答李仲久。答李宗道所载。收入于礼疑类辑。
答徐景襄
新搆书室土木之役已毕。则正所谓一日茅栋成。居然我泉石者也。岂胜贡贺。如我拙谋。营立数间屋。拟以馀生栖息之所。而有意莫遂。则又不觉企羡。而自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27L.gif)
来书中气之本领领字。不如体字之为稳。其曰造作之际云云者。指心而言耶。指气而言耶。似不分心与气质而混说者。则恐当更详。惟狂。克念作圣者。以变化气质而言也。则不必搀论于未发地头。且气质浑化。则与本然无间云者。亦未安。又曰。其实本然气质。非有二也。亦恐失于照勘矣。但有一段语甚好。曰众人一似无未发。若有俄顷间未发。此时与圣人同耳。此与朱子说同焉。未知如何。
答徐景襄
吾辈同门也。所讲者何事。只宜以道义相与。而道义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28H.gif)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28L.gif)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29H.gif)
国恤中。私家冠礼说。老洲书。固是也。而不能力主者。以有许多先贤说故耳。印役则来初可以讫役云。此则纯汝之诚也。韩处士之未及见。甚可恨也。苏纯汝言虽众人。岂敢谓原头未发之无也云云。无乃未能详考语类本文而然耶。以纯汝之意。则此语类一条上下文。何其互相矛盾耶。可怪可怪。无乃愚之文理不足而然耶。未发二字。出于子思。子思所言之外。将以何许别般说。谓众人有原头未发耶。
三月小尽日作书。失便未付。今始因济阳文会所遣之。未知能免浮沉否。先师答李拱五书。非苏友之故欲不删也。适值其汤忧遑遑之际。未及托其删。而不知不觉入印云。又为期欲删之。则虽入财力。欲改印其卷云。故愚果以姑罝(一作置)之意答之耳。
问目
大功以下除服月数。以成服为准。不宜以死月为计者。盖或闻讣成服之有早晚也。沙溪论。丧出月晦。成服于次月者。大功以下。以死月为计。当以为定论耶。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29L.gif)
妇为夫之本生父母及嫁母,出母。及庶子为父后者之妻。为夫所生母心丧。在于备要心丧条注。盖妇服皆从夫降一等。而今心丧。必与夫同。似无其义。
洪先生谓。当从备要。
父在为妻不杖。多有前说。而陶庵曰。家礼。不论父在父亡。通为杖期。无论父在否。而当以杖期为断耶。
师教。亦谓当从陶庵说。
沙溪曰。父死未殡而母死。则未忍变在服母期也。若父丧将竟而遭母丧。而以父丧三年内。仍服期。似未安。尤庵之意。亦如是。通典杜元凯曰。若父已葬而母卒。则服母服。陶庵曰。父先卒而母后死者。虽一日之间。亦可以伸三年。当以陶庵说为定耶。
陶庵说。当为不易之正论。
通典。有虽外亲。无二统之文。而沙溪以为人后者。为本生母党服。降一等为是者。何也。无乃因开元礼而为然耶。
吴先生,洪先生。皆以降一等。为是。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30H.gif)
便览。从同春说。恐得礼意。
小祥祝中。小心畏忌不惰其身八字。士大夫家或不用。陶庵亦云。鄙人曾亦不敢用矣。若改措。则当以何语入之耶。
当从便览。
与徐景襄
苏友未发说。尚尔力主前见。谓戒慎恐惧。然后有喜怒哀乐未发之中。至有未发辨。近闻明刚任友。以近思录一之廿一条。生之谓性。谓之本然。愚于此。亦有考出者多矣。吾道本衰败。论议又不齐。正如泉翁说。而同门之内。莫可归一。为之奈何。
答郑国乔(奎元)
昨春赐慰。不胜哀感。宜即仰谢。而因循生今。深用愧叹。乃者。又加眷念。特垂俯问。夫施之不见报则辍。乃人之情也。而贤者之于顽愚。勤勤恳恳。至于此极。仰认不弃故旧之义。出寻常万万。悚恧之外。不任赞款。第便发在梧秋旬一。而传到于其念后矣。迩来月已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30L.gif)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31H.gif)
答李玄秀(炰)
中庸未发之义。朱子谓此为义理之根本。于此有差。则无所不差矣。然则所当极力讲究。然朱子论中庸之说曰。圣贤之旨意深远。仔细反覆。十年二十年。尚未见到一二分。岂可如此。才方拨冗。看得一过。便敢遽然立论云云。集解序曰。某之浅陋。盖有没世穷年。而不得其所以言者。尚何敢措一辞于其间。此等说。皆朱子所尝称以中庸未易读之意也。况未发之义。又其极精微处。恐不可容易说杀者也。幸望更加沉潜反复之工。如朱子所教。如何。
答李玄秀
丌上尊阁。近在何书。所愿则学孔子一句。邹圣所训。昭如日星。先学朱子。然后可学孔子一语。又是栗谷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31L.gif)
答李君明(公旼)
俭岁事育之艰。为之伤叹。然先圣不云乎。君子固穷。朱先生演其义曰。穷须是忍。忍到熟处。自无戚戚之念。又曰。贫者。士之常。惟毋易其操。则幸其。又于松相后凋章圈注。载士穷见节义之语。是皆吾辈所当毕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32H.gif)
答李君明
来喻说及贱身者。可谓拟非其伦。高明于是焉失言矣。惟座下力学自爱。俾延得斯文一脉。如何如何。此非戏言也。实心期望于同门诸贤者。如是耳。所谓李教峻。虽是既骨之人。而于我先生。便是程门之邢七。尤门之尼尹。若使当朱子时。则必将为纮继之事矣。同门不可不共知此事也。已与韩丈,苏田两友相议。而置之于师门叛徒矣。
答李君明
闻贤者。与赵经汝。克尽诚力于韩丈病患之时及丧葬之节。可谓直知实践于礼经事师之道云。是可以藉手见古人而末俗之颓败者。庶可以警惧。彼朝死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32L.gif)
国恤卒哭前。私家祭祀。前贤或有略设之论。盖以 国家无禁祭之令故也。今则丧礼补编受 教条。明有禁祭之令。是时王之制。圣人有吾从周之训也。则其谁敢违越乎。是故。近斋先生集答三山斋金公书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33H.gif)
立轩铭旌之书。以立轩处士某贯某公之柩十字。恐好矣。以家礼而言。则不书姓贯为是。而曾承吴先生之教。妇人题主之书姓贯。盖因东俗之最重姓贯。故也。而从之亦无妨。然则男子铭旌之书姓贯。亦何有害耶。
为师心丧者。不与宴乐。则为人冠宾。不可议到者。诚然矣。冠子则姑依 国恤中冠之例而行之。其或可耶。家礼增解二册四十五板可考。尤庵,南溪,南塘,云坪说。皆在其中矣。然主人则以宗子主之。其或可耶。云坪所谓当不献酬以变常礼云者可据。则婚礼亦似如此。而未见先贤说。不敢质言耳。
祖母丧中遭母丧者。母丧葬前。亦当参哭于祖母几筵。奚特于殷奠为然也。朔望。当以尊卑之次。先后行之。上食。虽或各行。然不可以母丧未葬。而阙参于祖母几筵朔奠者。来喻恐得之矣。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33L.gif)
答金汝振(玉重)
老而好学固穷守道。无愧于确字之斋额。岂胜赞叹。吾夫子所谓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八字。不外乎一个确字。固为吾辈准则。而行之确。必由于见之确。从古学问之差。皆以致知不明。致知不明。所以见之不确。见之不确。而只欲行之必确。则其确也易归于异端之执滞不通也。未知如何。贫者。士之常。君子固穷。若不安贫不固穷。则其弊将无所不至。故朱子曰。于此患难之际。正当有以自处。不至大段为彼所动。乃见学力。不然。即与世俗戚戚于贫贱者。何以异耶。(续集可考。)高明所守之确。恐当于安贫固穷四字上得力。愚虽不似。愿学高明之确字焉。
答金汝振
圣道寖微。儒术不行。声利滔天。异言塞路。遗亲后君之论。肆行而无忌也。故近来列邑。民之迫逐官长。如奴仆然。此曷故焉。 国家之所以维持者。名分也。纪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34H.gif)
答赵经汝(圣权)
元良应庆。匝域欢抃。即拜本月初五日到楸川垂惠存。如更参对。恰慰昨夏未尽之怀。仍审德候不以劳顿。致有大损。非不荷慰。而比诸贵庄差近。而未能拜稳。还深怅仰。秉德。只是痴呆罔两汉。为世所弃也久矣。而病日益甚。始知又为天之所废。为之奈何。先师遗稿。姑未知何当结末。惟恃同门诸贤之善为区处已矣。栗谷全书之有先师手泽者。幸为贤者所买。其幸大矣。贤者之为我先师克肖之弟子也审矣。如我者。难免为先师不肖之弟子也。潘南山有曰。腐儒。圣门败家之子也。以若不肖。虽欲为腐儒。而不可得矣。栗谷。是东方孔子也。吾辈之知有三纲五常者。前乎栗谷而有静退。后乎栗谷而有沙尤。然栗谷所编要诀,辑要二书。实天地间有数文字。可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师尝以此。为吾东之小大学矣。高明或记有此教否。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34L.gif)
吾党不幸。尊师门立轩处士韩丈。遽尔易箦。惊怛痛惜。涕不胜抆。秉德之于立轩。事同一家。情同骨肉。心心相照。事事相议。非直以同门之义而已。岂料数年之别。仍成千古之诀耶。昨冬。因安义田君相默书。忽承幽音。失声错愕。而未详其属纩之在何时。今春。始承计车于洪得老家便。年月下。书以护丧赵某。乃尊衔也。悲咽之中。深仰贤者之能行古道于今日也。又因吴君景殷。闻贤者与李雅君明。尽其诚力于立轩丧葬之节。愚于是。尤不胜钦仰赞叹。窃以为生三事一之义。因此复明于此世。世道庶几有赖矣。来喻云法门秉败。吾道益孤。非直为一己私恸。亶系斯文气数。诚然诚然。吾与贤者及君明。亦同门也。先师梅山先生遗集一事。韩丈为主人。今焉已矣。将谁与了当其校印之役耶。
答赵经汝
先生文集中。墓文祭文删定。则秉德可谓全不干涉。十件或有一二件参商者。未可知也。礼说删定。专藉纯汝。而槩多相议者。至于其上诗卷。则全是韩立轩主张者也。若夫疏章启议。则存删全在于此身矣。贱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35H.gif)
答赵经汝
何时不憧憧。而当此岁穷。尤切瞻仰。匪意惠问。感荷不可言。旅馆逼除。雪夜寒灯。自难为情。三句来书之意。有可仰念。然贤者之今者苦状。系是为师尽力于遗稿。而正所谓至诚也大义也。既曰诚。又曰义焉。则只宜矌怀平气而处之。何必忧劳我清明正大之心体耶。濂溪周先生。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此黄太史善形容有道者气象者也。然则素贫贱。素患难。素夷狄也。亦为其所当为。无入而不自得。无慕乎其外之心者。乃能如此。况于为师集吃苦者。有何芥滞于灵台上耶。千万自宽。以诚意章心广体胖四字。体认焉。切仰切仰。
答赵经汝
立轩行状。岂敢忘诸。但未及泚笔。夫以黄勉斋之为嫡传于朱子之门。而其述行状。在易箦后二十二年。况以不文不学。为先师状文。尚未及焉。则其于他事。其何敢容易也。都在面叙时。仰㬥鄙怀耳。神理之义。
肃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9A/ITKC_MO_0629A_A311_235L.gif)
答沈汝管(能仲)
令胤负笈。愧无以堪当。而此事。惟在当人自着力而已。而所托非其人。恐无以遂其志。是为所兢兢。顾今正学坠地。声利滔天。不知穷达之有命。徒尔奔走。毕竟无所成矣。且此学是终身事。非用文武火。不可以有望于锻鍊得来。而都无一个半个此意思者。方以此。望于令胤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