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肃斋集卷之十
肃斋集卷之十 第 x 页
肃斋集卷之十
 书
  
肃斋集卷之十 第 194H 页
与韩文五(运圣)
一自托契。便作同门。义若兄弟。一念瞻往。未尝不憧憧。尚不得以一书见意。且有年前巍牍。要以为师门协力声讨。而事多窘碍。未克如意。常以久阙仰复为闷。如负大何。不自意今者。亲奉清仪。披心腹。道情素。以至两宵联枕。豁然无间。两忘饥渴。真是此生一快事。何幸何幸。但恨归期促迫。未能尽摅满腔之怀。而后会又查然。不觉茫然自失。伏惟旅体万卫。日侍函筵。应有许多名理可开如我蒙蔽者。幸望因便示下。千万千万。窃念我先生。岿然独存于万屋俱烬之时。如鲁灵光之为万目所瞻。日光而玉洁。地负而海涵。非但为吾辈所尊仰而已。其将为昏衢之日星。颓波之砥柱。而门人弟子。顾无以承当其教之万一。此所以致先生道学失传之忧也。幸望益加担夯。毋负其至意。俾鄙陋如我者。得以观感而与起。未知如何。明德说系是大原大本。不可不亟加讲明。以牖彼之昏。而天下公理。岂可著得一毫私意耶。曾闻寒泉之言曰。朱子章句。为万世标的。反是则异端也。或有可疑。
肃斋集卷之十 第 194L 页
即是己见不到处。就章句。熟读烂思。必知其的确不可易而后已。然则朱子说之见于大全语类者。虽极浩穰。特其绪馀。而或问又多推说。只可参證。而不可以大全语类等说之有所参差。反疑章句之有所未尽也明矣。杨根李伯钦。以明德。为心之理。力主己见。谓章句不得则或问。或问不得则讲义。讲义不得则语类。字字细绎。一一勘合。然后毕其说。以俟可否云云者。即其书大槩也。姑未知其说之将作何如别层讲解。而其不以章句为主。必欲得一说可證己见者。以为角胜之意。可见于言外矣。亦堪一笑。
朱子答林德久书曰。知觉。正是气之虚灵处。农岩先生因此而立论曰。大学明德注。虚灵二字。人多分属理气。非朱子本意。又其答芝村及道以诸书。皆所以发挥此义也。卅二之廿九末。儒者之学。性命而已条。亦可参看。大全续集答李继善书。论明德者。即此义也。愚尝以是思之而有说。幸望详商回教。
勉斋曰。说虚灵知觉便是理。固不可。说虚灵知觉与理是两项。亦不可。须当说虚灵知觉上见得许多道理。此即语类所谓心与性。似一而二。似二而一。本来贯通为一之义也。然毕竟具是理者。心也。而心为主
肃斋集卷之十 第 195H 页
焉。故朱子之论大学明德。与孟子尽心之心无异。而每称张子心统性情之语为精密。其元亨利贞说曰。性者。心之理也。情者。心之用也。心者。性情之主也。可谓八字打开。十分分明。更无可疑者也。明德章句。虚灵不昧。以具众理应万事一句。当以此意看。虚灵不昧是心。具众理应万事。是包性情在其中。以是心而包是性情者。非所谓明德乎。由是则农岩所谓本指心而性情在其中者。语又精约。易见要领。可谓深得朱子之旨矣。说虚灵不昧便是性。固不可。说虚灵不昧与性是两项。亦不可。须富说虚灵不昧上见得具理应事之妙。当如勉斋论心之说也。
与韩文五
伏惟中秋。经候万卫。秉德顽甚木石。去丧不死。忽闻洪友宪文云亡。亡以六月二日。而七月三日。始承讣。拟以伸情于窀穸之前。而又未及焉。今月八日。始克负笈赴吊。将以明日复路矣。贱子于亡友。托契三十一年。相依为命。便是兄弟。但姓不同耳。且以潘叔度之吕东莱。申颜之侯无可拟之。事事质疑。心心相照。况先师易箦后。家学有传。吾道有托。岂意今者。失我右臂。擿埴冥途。无所向望耶。先贤所谓心胆破碎。风
肃斋集卷之十 第 195L 页
味陨坠者。正为吾准备语也。讵可但以良契永已吾道益孤二句。了之已矣欤。此友既亡。后死之责。在于尊座及贱身矣。适以万不获已之事势。姑未可留连此中。而顾今先师遗稿删定。为第一急先务。然卷帙浩大。未易下手。必于明春。为会于鹭湖。然后可以相议凡事矣。千万深谅。
与韩文五
华藏山房。联枕联床。披心腹道情素。几近二月。月再圆矣。托契三数十年。未有之奇会也。未知此生。更有如许好事耶。不审果以何日返驾。撼顿馀经候。更何似。一室团栾。其乐融泄。经生学子。列侍訚訚。如我孤坐无朋。忧恼为日。只以尘编。时作消遣之资。浮浮沈沈。半上落下者。仰望尊座。如卷中人已矣。何足道哉。先师文集。虽不可以中撤其役而少忽于心。然落落相望。第有恨叹之弸中。未知向后事。将何以收拾耶。秉德前月十七日。发自鹭江。廿一日归家。廿二日祇受 谕书。中间困阨。莫非负乘致寇之兆。岂可但以无妄二字了之耶。还山漫吟数十绝句。付之一笑。近思录一之廿一条首段。性即气。气即性之性字。以气质之性看者。郑守梦释疑及老洲答闵扩斋书如是。
肃斋集卷之十 第 196H 页
而细绎语类本篇。终难作本然之性看。此固不敢改见。以从高见。姑俟更思。何敢以墨守为主也。
与韩文五
向于先师文稿中。有兰谷书院记。而未详其事之本末矣。今忽以宋子影帧奉安事。蔚山儒林有书。冒炎专来。初未知其里面。且傍无先生诸文字。况平生未尝作如许文字者耶。不文之罪。姑置之。欺世盗名。自误而误人。愧悚之极。置身无地也。方劝其具由。请文子两宋儒贤。未知如何。近思录生之谓性章。性即气气即性之性字。任安州则一如高明。苏纯汝。以近斋集答李善长书及语类为主。与鄙说无异。未知孰为定见。而第此仰告耳。俞全义。以中庸所说天道人道章。颇不斋整致疑。又以鬼神章之上无所承。下无所续。突然中间为疑。亦可合商量者也。
答韩文五
岁末铨衔。极切愧恧惶蹙之私。而适足为儒林羞耻事也。乃者。循俗例致贺语。窃为尊座慨然耳。初无▦下谕。又非驲召。而在乡闻报之日。即自 上许递之时也。何待辞疏之呈也。但东谷及石村。俱有陈贺于 元良之应庆。而贱身之独为阙然。虽甚惶悚。历考
肃斋集卷之十 第 196L 页
先辈已例。别无只因献庆而上章者。所以不敢如彼也。先师状文之尚未及者。是为贱身之一大罪也。寤寐不敢忘。而犹未克如诚。未知何以为之也。虽以勉斋之贤。犹资同门诸人之文。凑合于朱先生行状。以成完本。则愚所恳乞于高明。宜有恕察。而何其不谅之太甚也。
集考考据古礼。虽极精详。而泥古处甚多。不可从。且以父在母丧及本生父母心丧之礼言之。便是天经地义之不可废也。而集考之不满于此礼者。甚害义理。又以忌墓祭之非古。而不满于程朱定论者。极为未安。此等处。不可不明著眼。未知如何。苏纯汝必藉口于集考。而将欲證成其父在为母禫后。当饮酒食肉之悖说。是甚可闷。尤翁论师服曰。饮酒食肉。则心丧之意安在。又曰。师服未尽前。不饮酒不食肉。居处于外。一如子为父母心丧之制。则婚礼。何可冒行乎。其曰子为父母心丧。是并举出后人。为本生父母者而言也。非特指父在母丧也。退溪曰。为本生除衰后。禫服以终丧。乃心丧已成之例。而居处饮食。一以丧礼处之云云。若如纯汝说。则为父母心丧之礼。将废而不行。其异于宰我之欲短丧者几希。此说若行。则
肃斋集卷之十 第 197H 页
其为世教之害。当如何。此等讲礼。不如初不知礼之为愈。惜矣惜矣。可闷可闷。
尤翁答尹拯书。论坤复两卦。俱属未发者。固与末年所论不同。则初年说。不可以为定论。而其答朴景初书以为所谓未发者。分明以君子之用功者而言。非谓人人皆如此也。愚恐尤翁此说。亦恐非定论也。朱子答吕子约书及中庸或问。与此不同。未知尊座。亦已讲论及此否。忙甚不得详告矣。
近思录一之廿一条。大全语类之论此义者甚多。而以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为人物未生时者。是为南塘同异考所谓定论。然老洲杂识一条。谓当属之未发者。亦本朱子之意也。且语类陈才卿录。分明以答严时亨书。为觉得未是。玆以录呈。从后更教为仰。
中庸未发说。只当以吕子约书及或问为正。而先贤说。未能尽记矣。
农岩杂识。因林沧溪说。而论定性书者二条。来教何以置疑。愚则每谓以不可易矣。更商以示为仰。
朱子大全答黄商伯书。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云云。田彝叔。以气异二字。谓不合说于一原云云。累烦书问。愚以栗谷理通气局之说同看为答。而又
肃斋集卷之十 第 197L 页
曰。朱子说与栗谷说。所指不同云云。而终未解惑云矣。高明于此。亦下一转语如何。老洲所云。理之一原。气亦一原。气之分殊。理亦分殊十六字。的确不可易矣。气亦一原之气。与气之分殊之气不同。而朱子所云理同者一原也。其曰气异者。分殊之气。而不可混入于说一原处云者。亦似有理。未知何以解得朱子本意耶。
答韩文五
俯赐寿序。非不感仰至意。而先看赵先生三字。已是不敢当。其下以朱子易箦后几年庚申。设弧云云以下许多铺张。只可见尊座文章之富丽。举一世无可当者。都是虚假之词也。泡花影子。无一实际语。直是唤做别人。贤者其不见退溪集论李履素碣文示金而精者及农岩杂识论欧阳玄称许鲁斋者乎。称道前贤。亦不可如是。况同门切偲之地。尤宜相责以善。相规以失。假使对人说及。亦当须要真实的当。岂可一味推诩。无复斟酌耶。殆近于俗所谓相赞稧。窃为贤者。不取也。务实二字。是吾辈所当终身从事者也。为己为人。皆当乃尔。未知尊意如何。言出衷赤。庶可以俯谅而勿诛矣。昔我梅山先生与我书。有天青有
肃斋集卷之十 第 198H 页
归语。老洲先生以此语之。为三渊称农岩者为未安。因以称人善而过于实者为戒。又以称道先贤太过者。将致堂陛不严等说。谆复焉。其著于杂识者。录上耳。
执事答新阳书。强为大谈曰。吾辈既有多少未了事在前。则造物者。必不遽死了吾辈云者。虽是善谑。亦可仰认老而益壮之盛。愚亦当学此语法。以宽衰退之怀。不必以一笑了之也。未知如何。
新阳服斩之说。幸而归一。大抵老洲先师之以不继祖三字。亦主长子身看者。终不敢信及姑以前辈祖祢已三世长子为主也。故果遍考通解诸处注疏。终未见其端的可据者于继祢之必斩也。然任友之归一。特以其不娶无子。不可谓传重而服期。至于继祢服斩。则犹以老洲及先师说为是而下。正犹为庶之说。终有所难解者耳。陜川游览之说。恐不可如意。深恐被讥于他人及家内故也。田彝叔所疑黄商伯书。理同气异之俱属于一原。今见盛谕甚反复。而此气字。不可与气之一原者。混说也。一原之气。气之本也。与理合一者也。黄书盖以理同谓一原。而非以气异。为一原也。然而此等往复。惟田彝叔发之。高明好与
肃斋集卷之十 第 198L 页
贱身往复也。虽以新阳之笃信好学。而及于经说者无几。诚可叹也。幸望随处教之以经说。俾开蒙蔀于将死之年。则其惠当如何。
定性书无内外之义。每以农岩说为至矣。今承有致疑之端。所理会者。极其详密。愚于此。终未瞭然。适值纷挠。便又被促。姑俟更商。以为仰报计矣。
中庸章句。以含忍之力胜人。以果敢之力胜人两句。高明所解固好。农岩所释。与高见。似异而实同。反复思之。终未见农岩说之有异也。未知如何。
中庸费隐之义。只以用之广而曰费也。以体之微而曰隐也。非如性道仁义礼智之直说理义名目也。则鸢鱼与鬼神之气上说理处。以费隐言之者。可以见其意也。所谓费。可谓费。可所二字。移易不得也。若换置则恐皆不稳贴。细绎可知。未知如何。
中庸慎独之义。与大学慎独。少异。恐盛见。得其指矣。谨当奉以周旋也。
耶稣之教肆行而莫之禁。此实穷天地亘万古所无之一大变怪也。京有一官书云。自燕中消息之恶。举世汹汹。皆以彼夷之朝夕临境为大惧。而至于其所谓教者。则反不为异。人心之陷溺如此。直令人不欲
肃斋集卷之十 第 199H 页
生耳。兴亡自古有之。而变天下人类。直驱之禽兽之域。而恬然不以为异者。开辟以来所未有者。兴亡固小事。而但以兴亡为大事者。岂不甚谬耶。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元气虚而外侵至。木心腐而虫蠹生。今日气数。真无可奈何耶。此即斋洞申令书也。见今名官之得见梅山先师者。惟此一人在耳。大抵先师文字。无论某文。说及邪教之害者。一一录出然后可也。今见我老洲文字说及者。书牍中二三处及近斋集中数三处。录送于申令矣。幸望详考以教。千万切仰。
朴思庵嗣孙调用。已有大臣 筵奏。而朴君养即与。为其后者也。嗣孙调用。亦其所周旋。而遍考礼书以来者。皆无可證。君养期欲得贱身一语。故以不敢自我杜撰之意作书。何足观也。又往质于桐谷。而桐谷虽有依俙可据之说。至于笔之于书。则不可为也云耳。
禫祭参神。不见于家礼。而便览。主人以下皆哭下。注以再拜。恐是补入。故向于丙辰年鄙家行禫时。遵行矣。先师说。未知其有无。而今承有家礼文未备处之教。窃幸贱见之盲直也。未知如何。
肃斋集卷之十 第 199L 页
心丧中。不可从师之说。详报于答张生书矣。恐当以朱夫子晚年定论为准。若以心丧。谓有异于身有衰麻者。则恐尤未安矣。如何如何。
中庸二十六章。是天道之至诚无息。而总结者也。其下复以人道三章。天道三章继之。而以天道终之。先人后天故也。盖中庸。是圣门传授极致之言。专以明道为主故也。至若三十三章。是一篇之要。而先儒所谓小中庸也。中庸三大支之义。皆具于其中。而为一大支也。则不必但以廿七以下六章之总结。为言也。第一大支十一章。总结也。第二大支。十二章十六章二十章。皆无包费隐大小。而鬼神章。为骨子也。第三大支。天道人道之总括者。廿一章。而廿二章。则德无不实。廿四章。则明无不照也。廿三章。则先明乎善。廿五章。则后能实其善也。而廿六章。乃极言至诚无息之为天道。所谓人而天也。以此而言。则卅三章。无一不齐整矣。廿六章则只言天道也。卅三章一支。下学上达之义也。则中庸也。费隐也。天道也。人道也。一章之中。皆可得而言矣。未知如何。(岂可与廿六章。专言天道者比之耶。)
英庙朝 鱼大妃服制。只是齐衰三年。 真宗大王。以孝章世子升遐。当时礼讼纷纭。毕竟归正以祖母
肃斋集卷之十 第 200H 页
之于孙服服之。而金厚斋疑之。至著服制私议。此与退溪,栗谷,沙溪,尤庵不同。诚可叹也。 当宁之于 纯元王后。齐衰三年。是承重曾祖母服也。而以 纯庙为考。 纯元为妣。大违礼经。知礼者。皆归咎于先师献议。甚可叹也。只是先师献议中。谓 真宗祧迁者。可以有辞于百世矣。
与韩文五
中庸廿六章或问曰。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之事云云。非谓在己之德。亦待积而后成也云云。岂积累渐次之谓哉。中庸集解序曰。读此书者云云。庶乎优柔厌饫。真积力久。而于博厚高明悠久之域。忽不自知其至焉云云。愚意此与章句或问之意。不同。章句或问。则朱夫子六十岁也。此序四十岁也。则无乃初晚之不同耶。栗谷圣学辑要读书法中庸条。亦载集解序此段。而大全之退溪记疑。尤庵劄疑。农岩问目。金台山标补。并无有疑及此。无乃愚见之妄耶。反覆思之。终难会通。妄谓决是初年说也。未知如何。向者所仰答黄商伯书。近又考观。而理同而气异者。论中庸章句也。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者。论孟子集注也。以此区处为好。而来谕之说。可以会通矣。语类沈
肃斋集卷之十 第 200L 页
僩录先生答黄商伯书云云条。其他更推不去以上。入于圣学辑要穷理章。而论万物之一原论字。辑要误作观字。遍考皆然。此当改正者也。老洲所云理之一原。气亦一原。气之分殊。理亦分殊者。高明所释。得其旨矣。然而一原之气。气之本也。分殊之气。气之末也。当析其本末而不可混同也。未知如何。沕合无间之沕字。遍考字书。义有未详。前辈亦多用此字。是何出处也。无乃吻字之误为沕耶。幸详教焉。
答韩文五
濯溪心性说。多有受病于南塘之论。至若鬼神说。则只是渼湖先生说之注脚。而较多发其未发者。但有一欠。朱子所谓妙用言其理一句。只见于易传小注及近思录注解。而大全,语类。考之不得。自前辈皆疑之。但老洲先师。又疑其误录矣。且易中神字。多有理字边混合说。而毕竟是气之灵也。不可谓之理也。濯溪说中。此一条。不可从也。其于阴阳合散。无非实者之者字。极力发明者。可谓深知朱夫子注解之本心也。愚每于此。不觉击节叹赏。此可谓发前贤之所未发也。中庸鬼神章。栎泉先生。亦未免看作主理者。如尤翁说矣。甚矣。说经之极难也。昔承老洲之教。每以
肃斋集卷之十 第 201H 页
濯溪为难者。恐指此等处而言耳。
答苏纯汝
令胤三加之礼。已卜吉期。尤切贡贺。秉德之于座下。同门之情义。非可与寻常论交者比。而彼此各以事牵。落落难合。所以致许多岁月之睽违。每一念至。直欲一筇勇往。以做三四日讲讨之乐。而不可得。既有意莫遂。而又未能以书字叙怀。不过百馀里之地。莫往莫来。其异乎弱水相隔者几希。势也。亦复奈何。今因枉屈令季。又继以委垂盛速。谆复乃尔。虽非其人为愧。不敢当。不敢当。而获睹盛礼。兼摅积阻之怀。岂不诚私分之大幸哉。然而事势又有巧违之端。摆脱不得。令季氏想必详道其由矣。庶可俯谅而勿诛否。非但虚辱盛意之为大未安。因此一会之期。又如是纬繣。则即是咄咄不已者耳。奈何奈何。
与苏纯汝
渊翁所云。士生衰末。无一事可乐。诚哉是言也。此身所处。比诸尤翁。自是不同。则今番不敢陈贺于 邦庆。各有其义。而贤者混而比之。恐未及细入思也。尤翁出身而担当世道。则 邦庆陈贺可也。而其时以情势之难安。不敢拜章。午人及金清风。捏造飞谤。是
肃斋集卷之十 第 201L 页
为祸心也。同春亦如尤翁之出世而在外。未赴贺班。乃于经月后都宪驲召。而陈辞疏献贺语矣。至于寒水斋以后。儒者未尝出而膺命。故其处义诸节。与尤,春诸先生有异。而身不出言不出六字。为其大防限矣。苟非事关斯文。不得不言。则一以言不出为主。故 国家哀庆。一无径先慰贺。只因辞职。而先举奉慰陈贺之节。历考前贤事迹。可知也。虽以文缨言之。除官后。因牌招而陈辞。则况在外者。岂可于无下谕无驲召。而遽上辞疏耶。况以军衔上疏陈贺。岂非突兀而无所据耶。愚之不敢陈贺。盖以义有所不敢故也。寒水斋之受教于尤庵也。以身不出而言出。为不可曰。身不出而言出。譬如未嫁女。先言夫家之得失。故寒水斋终身守此戒而不变。后来诸贤之不出者。皆遵此义。所以不敢以官自处。而寒水斋官至左议政。年已八十一。未曾推 恩矣。 景庙辛丑六月。始因筵臣陈白。有追荣之典矣。金厚斋官至右参赞。八十七岁考终。而未有追荣。下世后八年。又因筵臣以寒水斋前例。陈白而推 恩矣。为人子追荣其父祖。是何等事也。而无所入心者。盖以义有所不敢。而未尝一萌于心故也。近思录七篇卅一条及朱子答邓卫
肃斋集卷之十 第 202H 页
老书。详考则可知也。见今 邦庆。跛躄皆耸。则如我忝在世臣之列者。岂不欲陈贺也。顾以军衔。无所辞免之官名。而特然陈章。只以献庆为主。恐有所大未安者。且古之君子。同其忧不同其乐。如我在野逋命之踵。惟当与村夫野老。相告欣忭而已。何必陈章献喜。专事循俗也。如有不合于尊意。更示之如何。
答苏纯汝
纲目凡例。果与感兴诗意不同。然观其序文所论。只是因袭温公通鉴。而增损檃括。以寓笔法而已。故名之曰资治通鉴纲目。此其放春秋之因鲁史。述而不作底意思者也。然大全,语类。论及纲目诸条详览。则可知先生之本意。而其不敢显然擅改先正成书之凡例。亦后学尊畏前辈之意也。未知如何。
大全答吕伯恭书。论通鉴曰。如汉建安二十五年之初。汉尚未亡。今便作魏黄初元年。夺汉太速。与魏太遽。大非春秋存陈之义。恐不可以为法。答蔡季通曰。通鉴只名纲目。取举一纲众目张之义。条例亦已定矣。三国。竟须以蜀汉为正统。方得心安耳。答廖子晦曰。经世纪年。其论甚正。然古人已尝言之。如汉高后之年。则唐人已于武后中宗纪。发之。蜀汉之统。则习
肃斋集卷之十 第 202L 页
凿齿汉晋春秋。已有此论矣。
语类论自注书通鉴纲目条。大雅录问纲目主意曰。主在正统云云。历代一升卿录曰。温公谓魏为正统。使当三国时。便去仕魏矣。
陶士行事。愚尝以大全乞封陶威公状为据。每疑尹氏起莘之论。恐有未详者。盖晋史之诬笔不少。而朱子于纲目。未能尽行改正矣。然则梅陶说虽过。而陶士行之忠义才略。有足褒扬也。未知如何。
答苏纯汝
婚书纸。侧室子。与他侧室女结婚。则乌得不以庶子庶女书之耶。礼者。所以别嫌明微故也。栎泉先生集与人书。论庶派之为最长房奉祧祀者题主傍注。有曰。庶字当书。其不书者非礼云云。则况生者之礼书乎。
祭妻祝文。不书姓。是备要所定也。故昔老洲先师主此论。然渼湖先生。据尤翁具书姓名之例而为之云矣。谅处之如何。感怆二字。此外。更无可措语之可考。故人家皆书以感怆。恐宜从俗为之。而无悖于礼矣。父在母丧者。初忌虽曰再期。只是忌祭。则恐只当如忌祭例矣。家礼增解。可考。同春先生谓有三献辞神
肃斋集卷之十 第 203H 页
之哭云者。恐难以为据。未知如何。
答苏纯汝
石潭书全部。今已尊阁丌上。想切秋阳江汉之思。牛溪先生。尝称以山河间气。三代上人物。此乃心悦诚服。而非阿私之言也。昔我老洲先生。谓我东文庙从享。若欲只举一人。则栗谷先生当为之云。盖其洞见大原。发挥道妙。克成继开之功者。实紫阳后一人。况其圣学辑要,击蒙要诀二书。即吾东之小大学。而朱子后著述。未有可以伦比。真是天地间有数文字。若其抱尧,舜君民之志。而不得施于当世。即孔,孟,程,朱之所不能免焉者也。为之奈何。孟子曰。所愿则学孔子。此一句。立万世为学之标准。然栗谷先生所谓先学朱子。然后可学孔子一语。实所以开万世学孔子之门路也。栗谷又尝自信曰。吾幸生朱子后。学问庶几不差矣。愚则曰我东学者。亦可谓幸生栗谷之后也。栗谷自警文曰。一毫不及圣人。则吾事未了。我梅山先生。因此而立论曰。一毫不及天。则人事未了。幸望纯汝。直以栗谷所以自警者。自期高山之仰。健天之仰。以承我先师至诚训迪之至意。千万千万。己所未能。愿同门友勉旃。申须勿以人废言。毕生从事于
肃斋集卷之十 第 203L 页
栗谷先生全书。未知如何。吾今老矣。纯汝亦老矣。朝闻一事。岂非可以相勖者耶。梅山先生。恒言栗谷一段公心。与天同大。想纯汝亦当耳熟焉耳。间传轻包重特之义。终未分晓解得。而尤翁所论。载于家礼增解者。似与彝叔说相近。而通解续及礼记集说。参看。未及的定其为正义。盖愚之前日。果如贤者所见。而今又有廊柱再数之惑而然矣。
答苏纯汝
仪礼通解续丧服。为长子斩传。不继祖三字。吴先生,洪先生。皆属长子身看。已有成说。今任友明老。亦以吾之疑为非。则愚何敢背师说也。然贾,孔疏说。俱主祖,祢,己三世之义。郑注下正犹为庶。亦似以庶子。不得为长子斩者而言也。未知将何以会通为一也。姑不敢质言耳。大抵继祖,祢。通己三世。即得为斩者。不可但谓疏说之误解而斥之也。未知如何。恨不面罄多少也。 英庙之于 景庙斩衰三年。即为人后之服也。则于 鱼大妃。亦齐衰三年。自是不易之礼也。春秋四传。皆以僖公父视闵公为是。则今何有他说耶。慎斋遗稿及宋子大全中沙溪行状所载。皆此意也。宋子大全中可据者。非止一二。此无可疑者耳。
肃斋集卷之十 第 204H 页
答苏纯汝
青坛书曰。邪教之忧。非独近在萧墙行。将见四海胥溺。谁有任距辟之责者。痛辨严斥。激励一世。且使吾党能言距之徒。知人皆可诛底春秋法义。其各勉乎内修而外攘耶云云。盖人无有不死。国无有不亡。而至于三纲五常之道。则不可一日无于天下。而见今邪教肆行。三纲五常殄灭无馀。堂堂礼义之邦。将不免归于禽兽之窟。生而见此。必不如无生。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邪说㬥行。人人得而攻之。诚如韩立轩之言矣。纯汝亦吾同门同志者也。将何以处之也。先师文稿中。语及尊周之义。斥邪之道者。幸望随见录送。千万切仰。为长子斩者。尤庵云。居处饮食。及其他百为。当有与父丧异者。出入时。粗生布为衣。而着裹布笠。绞麻带云云。未及细考他书。而只此一言。可遵无疑。亦多见如此行之者。近来习俗之群骇众非者。何足恤也。近世邪学之徒。人不以为异。而宋子原于周,孔,程,朱说者。亦为流俗所排耶。来示之忧。何其胆弱之太甚耶。不胜慨然也。此当不疑其所行者也。墨布笠。终不如白布笠。向见任持平明老之言。亦如是矣。
肃斋集卷之十 第 204L 页
答苏纯汝
家礼增解斩衰章。祖先亡父后亡条。力主不承祖重之说。乃镜湖李公。笃信其师宋云坪故也。幸广考礼疑类辑及近斋集七卷二十板。如何。愚尝以不承祖重之说。为大不可矣。景襄于此亦听莹。力主增解说。高明以为如何。人见有限。义理无穷。不必偏主先入。只当虚心平气。务求实是。虽与我相反之说。亦当参考详究。幸望详量回示。千万千万。
中庸序。虚灵知觉之义。农岩集答道以书。详言贯动静而兼体用之义。然愚意泛言之。则动静体用。皆可言虚灵。皆可言知觉。而至若中庸序文。则只以明人心道心之心字。而人心道心。皆从发后立名。故向对徐景襄说与此意。而归后六月十九日书。谓终未释然。愚之此说甚长。不能尽记。贤者平日定论。果如何。此是师门在世时。已所仰禀。而未及究竟者耳。程勿斋说。固未允。而我东先贤之先于农岩者。只主程氏。后于农岩者。多弃勿斋说。而终未见分明说其义者。愚则只欲主农岩。未知如何。
与苏纯汝
老洲先生杂识曰。人之魂魄阴阳也云云。因引先儒
肃斋集卷之十 第 205H 页
有言。所云先儒。即潜治(一作冶)也。曾见其集答李方叔书。有此言。今无此集。不可考矣。又老洲杂识四篇十一条。薛敬轩曰。性非特具于心者为是。凡耳目口鼻手足动静之理。皆是也云云。三篇百一条曰。今人却将性命。做一件事看云云。结之以孟子曰。形色天性。其下百二条。亦可考。又读书随记曰。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是直指在形色之理为性也。孟子言性本自活化。此亦可见其不是把性只做方寸内物事。凡天性实体之发其耳目手足容貌颜色。皆可谓之性也。而特其统会运用之妙。在心也。后儒之胶守从心从生之见。而局此性于心窍者。未免太滞。盍于此体会也。老洲此等说。见于杂识者多。而曾见梅山先师。每以老洲说。为俟百世而不惑。而以形气神理说主张。而发明心性理气之义者。亦从老洲而言也。今见梅山集答宋景虞书。深斥潜冶耳目有心之说。宋公耳目有性之说。此盖承袭尤翁说而然也。然而考诸宋子大全答李汝九书。看其问目。引朴潜冶说者。虽似未妥。而老洲所引者。则无可疑矣。盖宋子附录十五之十八末及二十板。皆与答李汝九书。同一意也。梅山先生此书。是在三十一岁。则只是初年说也。此书删之似
肃斋集卷之十 第 205L 页
好。而恨不与韩立轩及贤者。共商也。梅山先生晚年。笃信老洲先生。常以经说之出于杂识者。谓溯而上之。罕与为比。农岩后初有云云矣。高明既以老洲杂识。誊出为意。则须子细商量。因便回教。而亦言于青坛新阳。如何如何。老洲之因形色天性。及形气神理而明之者。梅山先生必曰。大有见于性命之理也。未知高见以为如何。老洲杂识三篇八十五条。闵元履曰。从古学问之差。皆由于性字之误认也。四篇百五十九条。朱子曰。天命之谓性。不只是这处有。处处皆有云云。亦可参考。答吴晦叔书。答潘恭叔书。答朱飞卿书。皆论践形。而与老洲说吻合。则梅山说。恐与老洲说。不同也。未知愚见得错而然耶。程子曰。凡解经不同无害。但紧要处。不可不同尔。此乃吾辈所当讲之紧要处。不可曰不同无害也。千万详量以示。切仰切仰。
答苏纯汝
老洲杂识所论形气神理处。详加寻思。如何。性即理也。心即神也。潜冶所谓一心之神。散殊为百体之神。百体之神。统体为一心之神。此语。当与老洲论敬轩性说条。参看。则自可会通无碍矣。且禫月行吉者。祭
肃斋集卷之十 第 206H 页
后合椟。自是备要未及考正者。而吉祭后。还着微吉之服。俟来月吉日纯吉。可也。合椟亦当在此日。仪礼通解续注疏。历历可考。但先师与老洲书中。少牢二字。当作士虞记。而贤者付签中。士虞礼之礼字。已自常板通解续误印矣。当作记字也。未知如何。十书不如一面。都在奉叙时耳。
答苏纯汝
人心道心。只是情也。不可以兼情意说。栗谷与牛溪往复及安应休书,圣学辑要。皆兼情意为说。但人心道心说。承命制进者。在晚年。与初年不同。恐是定论。未知如何。其曰情之掩乎形气云云。曰理亦乘其所变之气云云。恐皆不可以谓之人心。此亦无乃初年说耶。恐当以晚年定论为主。未知如何。
气之一本者。理之通故也。理之万殊者。气之局故也。此一语。与老洲杂识三篇八十三条。所谓理之一原。气亦一原。气之分殊。理亦分殊等语。参看如何。鹿门以栗谷此语。谓可见其本意。又曰。至于湛一清虚之气。多有不在。恐只如程子所谓三见。则一二亡者。非谓气外有物也。但句语间。或不无成语病。读者详之而活看。可也。盖湛一清虚之气。即神也。神岂有不在
肃斋集卷之十 第 206L 页
者乎。栗谷语。不可遽谓非也。但看其主意所在如何。老洲读书随记曰。传六章。韩南塘记闻录曰。好善恶恶。情也。好而欲得。恶而欲去。意也。按善恶者。情之所发也。好恶者。意之所向也。得与去。与诚字相应。夫心之直发曰情。情无事乎诚。缘情计较曰意。意则容伪。何者。情才发出。善恶始分。觉其善而知好。觉其恶而知恶者。非计较乎。故朱子尝曰。意因有是情而后用。正指此耳。若以好恶。为情。是情递下一步。窃恐未然也。且章句务决去求必得。正解自慊。若以欲去欲得。为意则诚之之工。又于何讨看耶。
语类。亦以好善恶恶。为情。然其下却云。见善而喜。见恶而怒。然则以善恶为在外。好恶作喜怒。以为情之所发。似不可与此章好恶。比例也。
更思之。从他人善恶而言之。则吾之好恶。虽属之情。亦似可通。然自修之工。恐自自己善恶。而包得人之善恶。大抵诚意之功。先就情意密切处。实用其力。以尽好恶之道也。然则情之初发。有善恶而无好恶。就此好恶之者。即所谓意。而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正欲其毋自欺。而为诚意之工也。此章好恶。若泛以在外善善恶恶当之。则缓急失序。岂足为诚身之本也哉。
肃斋集卷之十 第 207H 页
与苏纯汝
杜诗云。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正是今日着题语也。秉德 如前状。而胃气之不开。姑舍是。耳官之失职。最难堪。天之所废。为之奈何。梅月堂妥享处。名以清逸祠。 赐额之地也。而库直院生。被侵于军役。几不能支保。以其有院长之名也。故牌喻于鸿山该吏。而鸿倅为吏所压。反事迁延推托。将又有呈营呈礼曹之事。而举世不知节义之为国家命脉。视梅月如无有。为之奈何。栗谷,尤庵两先生之表章。亦至矣。而见今栗,尤之道。否塞无馀。为之奈何。我东之伯夷。与日月争光。二先生之说乃尔。而大明中天。瞽者莫之视也。愤欲死已矣。隐峰全书序头辞。即宋子大全己巳正月疏中语也。隐峰神道碑。以此为隐峰语。且其碑文头辞及碑铭末句。与河西神道碑铭。恰恰相似。决非尤翁所撰。宋台近沫之言。是矣。且谥状。是金判书羲淳所撰。而以己巳疏语。为隐峰语者。亦似因袭碑文所误也。故愚以此状删之之意书报。而愚则以疏语。为全书序头辞。未知如何。全书序览后。因便还之为仰。
新妇见舅姑时。本生舅姑。不可受挚。先师说。恐终是
肃斋集卷之十 第 207L 页
正论。此书之见漏。甚可叹也。愚欲更寻而追书入之。未知如何。
通书第六章。廓之配天地。廓之下。恐当悬吐。如来喻。盖所以廓之者。即所以充其本然并立之体而已矣。如此解之。似好。
谋道不谋食章。禄在其中之意。须与学干禄章注。参看如何。此章语类末端二条。正是农岩劄疑问目之意也。且其自然二字。非泛下者也。更详之为仰。理义之说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当与诚意章如好好色。参看。盖甘食悦色。皆属人心。则本庵知行说。益可验其深得诚意章第一节之义也。如何如何。
贞庵集所论。谋道不谋食章。更看。则愚与左右。恐失贞庵之本意矣。始知古人文字。不可轻看。且是月也。吉祭犹未配之义注疏。恐当更详。盖备要。不可不从。诚如来示。而古礼则禫前。主因在寝。吉祭始入庙。鹿门本庵。力主此说。故集考之说。如彼耶。日后又当更商于面话时矣。
祧主。埋于本墓之右边。尤翁说也。而若考妣各窆。则当并埋于考位墓否。抑各埋于两处耶。祧主有前后配。与前配合窆而后配各窆。埋安时。三位合椟之主。
肃斋集卷之十 第 208H 页
并埋于考位为宜否。抑后配之主。则各埋于其墓耶。岁一祭则各窆处。不可不各祭。末知如何。
师稿中存删。鄙所不知者固多。而抄选书启。 邦礼献议。云坪复逸献议。果是愚所主论者也。知我罪我。其惟在此。其馀礼说往复。则亦当参商。而白彝斋墓文。则姑置以待更议如何。曾承老洲吴先生之教。谓宋之陈东,欧阳澈。我朝北亭尹公。谓之烈丈夫则可也。恐非儒子之轨辙也。如任慷慨翁。亦与此一例也。愚以此商量矣。未知如何。近日忽思中庸首章章下注。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一句。恐当从南塘说。皆属于第一节章句。元本总断之语及或问论第一节者参看。则果为南塘说之得其旨矣。未知如何。大祥白布网巾。决是质言无疑者。而贤者听莹。甚可怪也。至于本生家丧慰状式。降期服人之称。及中庸鬼神章主气之说。左村尹友谓贱子之见。以为终有可疑云。此亦不可草草了当也。盖鬼神章义。我东诸贤。皆无分明说。而惟渼湖说最好。继渼湖者。濯溪之论。可谓渼湖之的传也。贤者于此。以为如何。鬼神章主理。尤翁说。南塘以为不敢知。栎泉说则老洲已辨之矣。贤者与贱身面商则可详。而恨无缩地法耳。
肃斋集卷之十 第 208L 页
答苏纯汝
令孙三加。若以寒水斋老洲说。则恐不当行于今日。而南溪说姑舍之。厚斋南塘渼湖云坪。皆与寒水不同。而近斋答云湖书。在于本集。极言寒水翁说。不必从云云矣。至若贱身。则病馀终不惺惺。重以眼疾。十馀日废视。则可知百事之都废。而儿辈以其父重病之馀。交谒更谏。谓不可作行。然纯汝之冠孙。秉德之作宾。岂有可辞之道乎。力疾往焉为计。而事多掣曳。不必尽言。深衣等事。详细说与于令胤矣。推移变通之节。备见于类辑增解等书矣。古人于围城中。行冠子礼。况于平时乎。尤翁与春翁书曰。冠仪诚不可草草。自兄草草。于何见得不草草哉。愚于座下亦云矣。
答苏纯汝
先师文集印役垂毕。幸矣。年谱事。或者之说。俱难攻破以草草。使勿轻印。恐合事宜。幸誊出数本。分置脚下几许人所。似无妨矣。未知如何。来喻镇压不一之论云者。非愚之所及也。行资云云。亦反己多愧。未敢质言耳。盛作未发辨。其时挠甚。未及奉阅。近始略绰经眼。而以未发。直作性看。非愚之本见也。又曰。未发。是元来所同行底体段。则虽穷凶绝悖。无复一分人
肃斋集卷之十 第 209H 页
心者。其体长存。此果愚说耶。但平日所笃信者。朱子说后。惟我东栗,农两先生也。栗谷曰。常人无涵养省察工夫。故其心不昏则乱。中体不立。幸于须臾之顷。不昏不乱。则其未发之中。亦与圣贤无别。但未久而或颓放。或胶扰。旋失其本体。则霎时之中。安能救终日之昏乱。以立大本乎。此在圣学辑要正心章者也。以此言之。众人无未发以其昏乱。不能立大本而言也。然谓之本体。谓之大本者。不可言于众人。则孟子性善之说。为驾虚之高谈。而人不可以为尧,舜矣。子思子。何不曰君子之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而乃泛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耶。孟子以下。亦栗谷之说也。农岩曰。所谓众人无未发。只是大纲说。若细推则众人。亦容有未发时节。但随即失之。不足于立大本耳。又曰。朱子云未发时。自著不得工夫。未发之时。自尧舜。至于涂人。一也。朱子论未发之义多矣。此言最明白直截云云。杂识内篇之二也。其与寒水斋往复书所论。亦与杂识及答李正庵书。无异。此实本于中庸章句,或问及语类,大全。以此观之。众人之不能立大本。而不足谓之未发者。或可也。并谓之本无大本也。可乎。来喻所斥其体长存。人人长存。自有他
肃斋集卷之十 第 209L 页
人当之。而非我所可甘受其责也。若曰人人长存。则天下更无恶人。而许多为学之方。载于经书者。都是赘说也。苟非病风丧性者。何敢有此言耶。亦堪一笑。窃恐座下。亦近于意有不平。而反为至公之累矣。又曰。未发自是体段。则于体段。岂有工夫云者。果是愚之言耶。愚之本草。多有见失。幸以其说还示之如何。以未发为体段者。固也。以其本有如许体段。而昏乱之病。不能立大本。故戒慎恐惧。以立大本也。不可以体段而谓之工夫也。本体。即工夫。工夫。即本体。即阳明之徒。背驰吾儒之说也。此则濯溪集。痛加排斥于任云湖之主高梁溪说也。老洲先师。常称之矣。工夫与本体。果同也云。则是不知能所之别也。何足道哉。其外许多盛辨。其异乎郢书燕说者无几。今便甚忙。姑俟日后。而彼此争辨。都是不紧底事也。大全陆子静书末段。我日斯迈。尔月斯征。各尊所闻。各行所知。无复可望于必同也。此说正为吾与贤者。今日所当从事者也。未知如何。近斋集答云湖任公书。论人物性同异之辨曰。论议既已不合。则各守所见。以俟知者而已。何必枉费颊舌。徒为无益之辨哉。昔我退溪先生所教。只待天下公论者。正谓此也。谨以愚所主
肃斋集卷之十 第 210H 页
之说誊呈。而未发辨则从当以次条辨。以鄙意说去。只可藏之。以待与吾意见同者共看。不必烦于高明也。未知如何。全州院基高君德中。谓与高明书。说及未发之义云。果然否。异同条辨中。于戒惧慎独后。有中和之说。极辨其非。高明之见。已壁立。虽有此说。安能入得耶。姑置于此耳。
答苏纯汝
先师答李拱五论未发书之不删。此固座下之微意所在。而以贱身之不能明断也。昨夕偶又入思。更看其书。则全篇于论理之体。颇欠精紧。且曰。要其用功而后。可得为大本达道者。极为未妥。不知何为。而大段有违于子思,朱子之旨。如是耶。虽因袭尤翁,近翁之说。而其失照勘处。岂不被讥于后耶。若必待戒惧慎独而后。为大本,达道。则真朱子所讥道因人做。方始有者也。大本。道之体也。达道。道之用也。若曰用功而后。可以立大本。可以行达道。则可也。道之体用。自是人之所同有者。而人自不能立之行之。则正董子所谓非道亡也。幽厉不由也者也。语类中论率性之率字处。诸说遍考。亦可知矣。喜怒哀乐未发之中。非所谓同一个原头乎。此段上下文。分明如彼。而分截
肃斋集卷之十 第 210L 页
作别一段也。其可乎。昨答座下书原幅(幅下恐脱说)及座下所谓二十一条。正朱子所谓悤遽急迫之中。肆支蔓躁率之词者也。大全卅六卷答陆子静第一条。正可警省也。自今以后。置之勿论。以俟天下后世之自择。当如朱子所谓或者之说也。
近斋先生所云。众人之有未发。朱子说前后不同云者。承袭尤翁之论而云矣。尤翁以答徐彦章书。为初年说。答林择之书。为定论。其实朱子说不同者。非有初晚之别也。两书各有所主而言。故林书之谓无未发时。徐书之谓有未发时者。两说善观。则不相妨。盖众人无未发时。然其外物未接。内欲未萌之际。或有瞥乍閒寂然之时。亦无足怪也。但不能存而旋复失之。则不足谓之有也。此乃任鹿门论尤翁劄疑者。而与朱子栗翁之说。恰恰相符者也。圣学辑要正心章及答牛溪书。合以观之。可见其与朱子说无异矣。大全已发未发说。与湖南诸公书。皆在中和改见后。而终不如中庸章句或问之为定论也。此则年条亦皆可考。而或问论未发处。有曰。不以圣愚而有加损也。又曰。众人之心。莫不有未发之时。亦莫不有已发之时。不以老稚贤愚而有别也。今若曰戒惧慎独后。有
肃斋集卷之十 第 211H 页
未发。则彼厮役与赤子。亦有工夫而然耶。除是章句或问大全语类。皆为不足證而后可也。岂其然乎。栗谷全书答牛溪书及圣学辑要正心章涵养条。农岩集答道以书。论未发之义者。皆可考。且中庸首章第四节下小注。董叔重书。陈安卿书两说。汪订头注。皆有所论。所以辨明。明人所谓戒惧慎独后。方有中和之讹谬。窃恐尤翁未及照勘于此也。盖大全四十八卷答吕子约书。论未发。及五十三卷答胡季随书。论戒惧慎独者。皆为最晚年定论也。林择之书。论戒惧慎独者。自是初年说也。但其谓众人无未发前工夫而中体不立者。与晚年说无异矣。中和改见前后书。皆历考。然后可知其所以然也。未知如何。
答苏纯汝
中庸廿三章小注。明动变化之分属于颜孟者。是大全答张南轩书。盖如戒惧慎独之初。从诸家说而后改之者也。考诸大全或问。可知矣。集解序高明博厚之域云者。决是未定之论。未及改者也。而栗翁收入于辑要读中庸法。今当以或问与章句。为定论。栗翁恐未及细详勘而然耳。德中谓异同条辨。亦无所论。然此二章。只当以章句或问。为正也。未知如何。
肃斋集卷之十 第 211L 页
未发说。自有贤者辨说。更加详审。遍考诸说。虚心平气而思之者。久矣。贤者既自是已见。不欲回头。则不必更事纷纭。而此正程子所谓紧要处。不可不同者。故中庸或问第四五节末曰。此为义理之根本。于此有差则无所不差矣。岂非所可惧耶。幸于或问。更加详玩而以濯旧来新为主。而无或主先入而逞胜气。千万切仰。语类若论原头。则未发都一般。此未发。果与上文所谓未发之中别是一义耶。贤者既谓原头未发。不可谓无故。玆又奉烦。此条全段。详细深玩。如何。大全四十八卷答吕子约十六书之六条。与圣学辑要统说章小注。皆与章句或问。吻合无间。盖未发之中。虽因戒惧而存。不可谓因戒惧而始有。则正杂学辨所谓本然之中也。若如高明之见。则正张无垢所谓戒慎恐惧。以养喜怒哀乐。使为中者也。未知如何。大全七十二卷。张无垢中庸解辨。亦不可不考也。
答苏纯汝
郑和顺胄锡。以其先祖寒冈丁巳疏之见贬于先师。书中有所不快者。诚是意外。寒冈此疏之为后来公议所非者久矣。有非子孙所可掩覆。则在自家。只宜置之一边。不必提起。而何乃如彼纷纭耶。彼之辞意
肃斋集卷之十 第 212H 页
不恭。果有犯于先师分上耶。抑或以当删不删。而致怒于吾辈耶。幸望誊示其书。千万千万。先师所引渊翁书。考其本文。别无他语。陶谷集所载誊呈。又白沙行状中所载献议大略及吴贞武公行状中语及先师年谱所载一条。别录于一纸矣。以寒冈疏而视此等文字。则果如何。先师此书之不见删节。愚则以为幸也。后生之得闻此个议论。非小事。未知如何。
答苏纯汝
昨因家侄南原。闻先师行状。已属任全斋成出云。此何等光明正大底事。而若是其隐讳耶。且此身之不足为此事。不可与于先生脚下者。亦当明白说出而摈斥之可也。亦何可一毫近于幽阴耶。求其说而不得也。不料平生相期以勿负师教之地。乃有此事也。然不欲烦诸纸上。贤者亦姑默默恐好。未知如何。
答苏纯汝
摄祀者吉祭及改题递迁。万万未安。尤庵,陶庵两先生。论此甚严。盖重宗统之义如是。而南溪则曰似或不得不略主云者。何其模糊不分明。少无直截之意耶。此说从违。惟以近斋先生为准的矣。近见兼山集。以南溪说为可遵。姑未能录送。为贤者平日定论。欲
肃斋集卷之十 第 212L 页
知之矣。幸示破如何。此是人家变礼之类有者也。曾闻宋祭酒宋文吾。亦近于南溪说。而梅山先师。每每严戒其干统之非矣。
班附位之立主为祭也。则忌祭之三献有祝。据备要祝式傍亲例。可知。但时祭之无祝。以其祖位祝末。有某亲附食之文故也。三献则不可已矣。而便览于酌献之下注。不祭酒三字。以其压尊也。疑礼问解。礼疑类辑。沙溪答同春问。详说不祭酒之义。而正位则皆祭酒。家礼文也。宋祭酒子七。宋正熙文五。皆以卒哭后祔祭。亡者位。无茅沙为是。与陶庵,南塘及集考说不同。以其异于时祭故耶。愚意。恐当从陶庵,南塘及集说。未知如何。
答苏纯汝
任明老七月望日书。至月二十八日。同县任生。适往牙山。亲见明刚丈席。而受来云。其所撰先师行状。始来有所云云。此身之惑滋甚。然只当逊辞答之而已。何必明辨之。有伤于体面耶。大抵此事。不必烦屑。须谅此意。千万千万。
梅山集年谱末甲寅夏。家状成下其总论以下。是秉德所添入者。以宪文所送于贱身者抄出。而其曰穷
肃斋集卷之十 第 213H 页
作陋巷之韦布。而不见其戚。位跻 熙朝之宾师。而不见其泰。果是实际语。而本文位跻之位。本是达字。愚所改之以位字者。自谓稍稳。今见达字不改。而依其本文矣。先师之名位崇显。果何以达字称之耶。宪文之下此字。已是失著也。亦是俗见也。而明老又不解此意。诚可叹也。未知盛意以为如何。一字义不明。其害不少。不可不慎也。
与苏纯汝
自十月念后。经一小病。因而肢体瘫痪。坐卧起居。俱不如意。至于拜跪。则尤无以成㨾。欲依七十老传之礼。自明春告庙。而此乃宗子之事也。如我奉祧祀者。不可援此为例。未知何以则好耶。梅山先师。七十二岁告祠堂文。本集三十卷末有之。此乃朱子之例。渼湖用之。而先师因之者也。慎斋八十二岁告庙。以无嫡子。而身后移宗故也。如贱身者。奉高祖祧位者。与诸先贤事。不同矣。晨谒则废而不得行。然祭祀则使人替行。不可不告由。将何以为辞。幸详量回教。千万千万。
与苏纯汝
未发说。一自丙寅。至今四年于玆。极费工夫于考索
肃斋集卷之十 第 213L 页
体验。自谓虚心平气。未尝敢有一毫主先入之私。而许多说话。一无可为。戒慎恐惧后。始可名以未发之中底明證。盖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者。只是通圣凡说。而惟其不能于静存。故失其中者多。乃有致中底工夫。若论原头。则未发都一般者。岂非第四节耶。座下之必欲以君子之用功者当之者。反复思之。终未解惑。已断此生未能归一也。愚于近日。偶举朱子答陆子静书末一段语。以贤者。比之子美。明老。比之子静。未知失于月朝评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