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肃斋集卷之八 第 x 页
肃斋集卷之八
书
书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49H 页
与洪宪文
前见宋祭酒。每笑宋文吾之笃信陶庵说。而壬寅年间。家兄将冠第四子。请宋祭酒为宾。三加毕。与秉德酬酌之际。以宋文吾之所后内艰。只称哀子。为大不可。秉德云。愚见亦如文吾同。因引朱子答郭子从书及家礼题主祝式。母丧称哀子两条。以明疏状式。俱亡二字之不可不属于并有丧。则宋祭酒。沈吟少顷曰。吾则家法。从先祖云云。故秉德。因不复言矣。厥后转闻。宋祭酒激恼于宋文吾之不从其论。乃著一说云。而不得见矣。今番吊问后。连有人便。又以书诘其只称孤。故不复提起前日事。而祇举吾之只称孤。所以遵师说而已。俱亡之属于并有丧。备要便览。皆不著焉。而宋祭酒之引便览而云云者。直是郢书燕说也。盖永感人之称孤哀。其来久矣。亦非大悖于义者。然而礼意。则恐不然矣。退溪沙溪以下诸先生。未及细勘。于俱亡二字。则今从朱子之意而改之者。正所谓退,沙复起。亦必莞尔而笑者也。同春答郑景式书。甚欲为宋祭酒一诵之。而不可得矣。论礼固当恭敬
前见宋祭酒。每笑宋文吾之笃信陶庵说。而壬寅年间。家兄将冠第四子。请宋祭酒为宾。三加毕。与秉德酬酌之际。以宋文吾之所后内艰。只称哀子。为大不可。秉德云。愚见亦如文吾同。因引朱子答郭子从书及家礼题主祝式。母丧称哀子两条。以明疏状式。俱亡二字之不可不属于并有丧。则宋祭酒。沈吟少顷曰。吾则家法。从先祖云云。故秉德。因不复言矣。厥后转闻。宋祭酒激恼于宋文吾之不从其论。乃著一说云。而不得见矣。今番吊问后。连有人便。又以书诘其只称孤。故不复提起前日事。而祇举吾之只称孤。所以遵师说而已。俱亡之属于并有丧。备要便览。皆不著焉。而宋祭酒之引便览而云云者。直是郢书燕说也。盖永感人之称孤哀。其来久矣。亦非大悖于义者。然而礼意。则恐不然矣。退溪沙溪以下诸先生。未及细勘。于俱亡二字。则今从朱子之意而改之者。正所谓退,沙复起。亦必莞尔而笑者也。同春答郑景式书。甚欲为宋祭酒一诵之。而不可得矣。论礼固当恭敬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49L 页
退让。而义理天下之公。非一人之私。则何可依违苟且乃尔耶。无论内外艰。后丧中。自称孤哀子。盖自退溪以前皆然。而前辈多疑之。宋祭酒五月十三日书云。今见书疏中。只称孤。似据陶庵说。而俱亡之必属于偕丧。恒所有疑而未能质言者也。秉德答书曰。家礼疏状式。俱亡二字。谓指并有丧者。愚所承教于先师吴文元公。而非据陶庵说也。曾于先师座上。见有来问者曰。母先亡而父有继室者。父丧称孤哀子乎。先师答曰。母虽亡。既有父之继室。则母道且在。是称俱亡之称。恐涉未安。称孤子。不害为宛转忠厚之道欤。因曰吾尝有蓄疑于中者。家礼题主祝云。母丧称哀子。盖母丧。父在父为主。而母亡题主祝之称哀子者。岂非父已先亡乎。世皆不察此。认为永感人之通称。毋论父母先后丧之相距久远。若是永感之人。则辄称孤哀。窃恐礼意不如是矣。若于此整顿。则今玆所询。亦在无碍矣。又曰。孤哀之称。当与大至孝一例看。即朱子所谓不欲混并之意也。因以答任忠州丈书示之。故窃有所录置者。玆以别纸移本以呈。而愚之所据只此而已。来谕陶庵说云者。未详何谓。遍考其本集及便览。而不得见。高明所看。抑别有寒泉他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50H 页
文字耶。大抵永感人之自称孤哀。其来久矣。备要题主祝孤子下注。母丧称哀子五字外。俱亡称孤哀子以下。见于家礼疏状式者也。且以俱亡为并有丧。先师以前。亦多有疑及。则亦非今日刱说也。愚虽从师说而义理无穷。人见有限。未知其十分无疑。则何敢自以为是耶。幸执事详细回教。以解此惑。千万。赵冶谷三官记。记沙川金公之说曰。家礼题主祝云。母丧称哀子。而疏状式。乃云俱亡称孤哀。则祝文不可称孤哀也。或疏式所谓俱亡。即并有丧之谓也。南塘论家礼疏式。俱亡称孤哀子六字曰。俱亡。谓并有父母丧也。世俗。前丧虽过三年。而后丧犹称孤哀。恐误也。又曰。父丧称孤。母丧称哀。皆是丧中之称。则俱亡称孤哀。亦指并有丧之称。可知也。且非并有丧而称孤哀。则何以别新旧之丧乎。朱子答郭子从书曰。孤哀子。温公所称。盖因今俗以别父母。不欲混并之也。且从之。亦无害。老洲吴文元公答任忠州丈书。孤哀之称。古礼。非特无分。亦无并称之文。士虞记云。哀子某哀显相云云。杂记曰。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此不分父母丧而为言也。至开元礼。始各分称而温公书仪。取之。朱子尝曰。父丧称孤子。母丧称哀子。温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50L 页
公所称。盖因今俗以别父母。不欲混并之也。家礼因书仪。备要从家礼。皆取诸是义。则曰孤曰哀。即居丧所称。而随其所遭而异称者。今引久远之旧丧。与持服之新丧。并称。非但无情意。自不知者见之。则是持父丧乎。是持母丧乎。安在其不混并之义哉。窃尝思之。俱亡。乃并有丧之省文。非前后丧而俱亡。题主祝。母亡称哀子一节。足可为明證。且夫毋论孤与哀。既皆当丧之称。则父母之先后亡者。居后丧而并前丧所称。犹无义也。祖父母之先后亡者。居后丧而并前丧所称。犹无义也。祖父母之先后亡者。或有其父生时。先已服丧而已。则服期。今于父死之后。忽引曾所服期之丧于承重之丧。称孤哀孙者。是何礼意耶。向来鄙说中。与大至孝一例看者。特谓其分别之意同也。非欲其节节照例也。既并持内外艰。则虽各慰各答。并称孤哀。岂至衡决耶。至于来谕。所谓偏侍之嫌。未知果如何矣。秉德近偶看退溪集答李平叔书曰。题主条。母丧称哀子。未详何意。或者。虽父母俱没。于母丧则止称哀子乎。若此处。须更问于知礼人为佳。此一条。不入于类辑。龙田七月晦日答书曰。书疏。或有孤哀之各称者。恒所蓄疑。故信笔偶及。而有此提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51H 页
示之勤。近来精力昏愦。此等剖辨。无以如意。又不可以有问无答。则真是为法自弊者矣。吴文元公答任忠州丈书辞。援据的确。不容更赘他论。而但若据古礼而通称哀。则犹或可也。而书仪之随俗分称。文公教以无害。注于家礼。退溪尝引文公循俗无害之训。并哀字称之无害矣云。而黄朽浅问母丧称哀之文。沙溪亦引退溪之教。以为不妨。盖分称。即唐宋之俗。而并称。又多于我东之俗也。既非礼中所定。而或分或并。各因俗规。则或曰无害。或曰不妨。皆是一般语训也。以文公,退,沙之力量。礼疑不敢质言。而不得已仅下无害不妨等字。则其在后学。亦何敢窥其一斑而硬立定论乎。今亦若有各称并称者。则依文公退沙之训。当曰无害不妨而已。至于鄙家。则自文正先祖以后。并称因成家规。尤翁之并称孤哀。亦屡见于书牍。文公,退溪之论。两文正。必无未详之理。而犹为如是。则到今历久。便成家间旧规。自他观之。则亦或谓之无害不妨否耶。未能自信。所以蓄疑者也。前所谓似据陶庵说。不是别有深意。四礼便览。亦有俱亡称孤哀之文故也。此亦有可疑者。题主祝之孤哀。若必属于并有丧。则旧墓告辞式。何为特言孤哀耶。此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51L 页
或未过三年之旧墓耶。是未可详知也。
与洪宪文
禫月虽行吉祭。吉祭后。遽着常服。有未安者。吉祭后。还着微吉之服。以终其月云者。其意自好。昔我老洲先生。答先师书。亦以为得礼之正。幸考见如何。近斋礼说。禫服从渼湖。而先师每曰。不敢从。此则四礼便览。为我两先师所遵。无容更议。近斋曰。禫后。岂有服制。而自称禫服人耶。禫后自称。当如常时矣。禫月吉祭。吉祭后。还着微吉之服。终其月则白氅衣。似无妨。(甄复后。自当服青。)而黑带似好。以方在慈侍下故也。未知如何。递迁条。当更俟详考以呈计。而递迁于庶派。则非但祝辞。题主。亦当书庶字。此有先贤定论耳。祥而外无哭者。则禫前受吊。似无哭矣。礼疑类辑原编六册。除丧后受吊条。可考。先师于尊王考丧毕后。不撤庐。盖从闵氏家礼。而就正有所为教耳。吉祭盛服。何必用黑团领。虽曾经县官。而见无所带故也。只用青道袍,宕巾,木靴。似无妨。未知如何。癸卯秋。亲承先师之教。有曰。庶孙奉祀而替行者。若嫡派则虽属卑。不可用使字。当用属字云矣。
与洪宪文
与洪宪文
禫月虽行吉祭。吉祭后。遽着常服。有未安者。吉祭后。还着微吉之服。以终其月云者。其意自好。昔我老洲先生。答先师书。亦以为得礼之正。幸考见如何。近斋礼说。禫服从渼湖。而先师每曰。不敢从。此则四礼便览。为我两先师所遵。无容更议。近斋曰。禫后。岂有服制。而自称禫服人耶。禫后自称。当如常时矣。禫月吉祭。吉祭后。还着微吉之服。终其月则白氅衣。似无妨。(甄复后。自当服青。)而黑带似好。以方在慈侍下故也。未知如何。递迁条。当更俟详考以呈计。而递迁于庶派。则非但祝辞。题主。亦当书庶字。此有先贤定论耳。祥而外无哭者。则禫前受吊。似无哭矣。礼疑类辑原编六册。除丧后受吊条。可考。先师于尊王考丧毕后。不撤庐。盖从闵氏家礼。而就正有所为教耳。吉祭盛服。何必用黑团领。虽曾经县官。而见无所带故也。只用青道袍,宕巾,木靴。似无妨。未知如何。癸卯秋。亲承先师之教。有曰。庶孙奉祀而替行者。若嫡派则虽属卑。不可用使字。当用属字云矣。
与洪宪文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52H 页
三年后。上墓哭。南轩松江。终身行之者也。先辈皆以为过于礼。而以朱子语类考之。论语慎终追远章第四条。胡叔器问云云。义刚录常板八册二十二卷一板左。恐似不然。远祖墓哭。犹以为好。况父母之墓乎。曾见栎泉集引此条。为五代祖承重之一證矣。近世任忠州丈吴文元公。皆如南轩故事。然文元公尝言。亲山皆远。许久旷省。一年往来。不过一再。始到展瞻。及其辞归。不觉怵然触感于中。自不容不哭。中间留侍日子。则只依家庙晨谒例。无哭而拜云云。秉德窃谓墟墓。异于家庙。且出于至情。哀至则哭可也。何可以非礼贬之哉。南轩,松江故事。与朱子说。正可为法。但哀至之哭。声泪俱出则可也。不者。先辈所戒。无哀之哭。是伪也。不可不戒。未知如何。
答洪宪文
近与李令。以书以面。论学论性之说。盖不少矣。其书曰。所谓各气本然者。出自何处。若云各气。则已不是本然。此言。恐不足以御人矣。此言甚好。又曰。理通上。见得气不用事。气局上。见得理为所囿。一本分殊。约而尽矣。此亦看得是。不料此友之见。见到于此也。细推其来由。则毕竟以老洲先生杂识。为其开路之门
答洪宪文
近与李令。以书以面。论学论性之说。盖不少矣。其书曰。所谓各气本然者。出自何处。若云各气。则已不是本然。此言。恐不足以御人矣。此言甚好。又曰。理通上。见得气不用事。气局上。见得理为所囿。一本分殊。约而尽矣。此亦看得是。不料此友之见。见到于此也。细推其来由。则毕竟以老洲先生杂识。为其开路之门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52L 页
也。于是乎老洲先生之说。易以入人乃尔。恨不早从斯翁。得以亲炙之也。陆子静。不喜人说性。朱子曰。学而不论性。不知所学何事。曰圣人。只是识得性。百家纷纷。只是不识性字。栗谷先生。与崔时中书曰。吾东方学者之病。正坐于不穷其理。而务以礼法自守。绳趋尺步。但制其外。只守此为持身之法。而不致力于穷理。则何以见其实理之本乎。此所以终不能有所见也。又曰。盖于事物之理。真知其实。如知饮食衣服之切于身而不可废焉。则虽欲已。得乎。栗翁此说。真是不可易之至论也。然自湖洛分流之后。只是口耳之学。而无得于身心者多矣。此又不可不戒也。
答洪宪文
俯教文字事。何敢容易下笔。且长夏暑滞。泄痢不止。精力末由收拾。每念此事。殆若泰山压头。石块撑腹。抬不得。吞不得。但欲稍俟凉生。闭户谢客。除却百事。始敢更加详阅于执事所撰家状。以为细商议到为计。今则束之高阁。不敢开视者。已数月矣。伏望哀怜此状。千万千万。李令时时往来。以面以书。互相慰藉。挨过岁月已矣。何足云乎。谥状。果托之何人。开政定谥。当在何间。文字下。以何字承之耶。幸望预为下示
答洪宪文
俯教文字事。何敢容易下笔。且长夏暑滞。泄痢不止。精力末由收拾。每念此事。殆若泰山压头。石块撑腹。抬不得。吞不得。但欲稍俟凉生。闭户谢客。除却百事。始敢更加详阅于执事所撰家状。以为细商议到为计。今则束之高阁。不敢开视者。已数月矣。伏望哀怜此状。千万千万。李令时时往来。以面以书。互相慰藉。挨过岁月已矣。何足云乎。谥状。果托之何人。开政定谥。当在何间。文字下。以何字承之耶。幸望预为下示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53H 页
焉。碣胜于表。诚如盛意。但碣铭体重。尤不敢当。未知何以则可耶。
与洪宪文
黄勉斋答人书曰。来教缕缕。以贫为苦。此吾人所通患。然平生亦只有此一字。可以上答吾君与父师耳。必欲求足。则须是弃其所学乃可。是何异持千金之璧。以易一瓦缶耶。投老来归。颇觉乡俗。大不如二十年前。足下父子。生平自负。卓卓如此。苟未至饥饿不能出门户。亦不如且伸眉之为愈也。勉斋集落帙者数卷在此。甚多好语。恨不仰请执事共详其文也。近以目疾。不甚看书。而时时披阅茅选八大家中。欧文甚好。然语类不云乎。人到五十岁不是理会文章时节。前面事多。日子少了。若后生时。每日便偷一两时閒。做这般工夫。若晚年。如何有工夫及此。顾弟已五十二岁矣。如何理会文章。只作一不文无识之类而止矣。为之奈何。
大全聚星亭画屏赞及与刘子澄,孙季和,曹立之等书。及张南轩,黄勉斋说。多有牴牾处。尤庵年谱。又与谷云共作此图。而其跋文。以无宋子大全及尤庵集。未及考矣。今便忙。姑俟后便。幸望详禀于先生前。预
与洪宪文
黄勉斋答人书曰。来教缕缕。以贫为苦。此吾人所通患。然平生亦只有此一字。可以上答吾君与父师耳。必欲求足。则须是弃其所学乃可。是何异持千金之璧。以易一瓦缶耶。投老来归。颇觉乡俗。大不如二十年前。足下父子。生平自负。卓卓如此。苟未至饥饿不能出门户。亦不如且伸眉之为愈也。勉斋集落帙者数卷在此。甚多好语。恨不仰请执事共详其文也。近以目疾。不甚看书。而时时披阅茅选八大家中。欧文甚好。然语类不云乎。人到五十岁不是理会文章时节。前面事多。日子少了。若后生时。每日便偷一两时閒。做这般工夫。若晚年。如何有工夫及此。顾弟已五十二岁矣。如何理会文章。只作一不文无识之类而止矣。为之奈何。
大全聚星亭画屏赞及与刘子澄,孙季和,曹立之等书。及张南轩,黄勉斋说。多有牴牾处。尤庵年谱。又与谷云共作此图。而其跋文。以无宋子大全及尤庵集。未及考矣。今便忙。姑俟后便。幸望详禀于先生前。预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53L 页
为讲质以教。如何如何。语类所论陈仲弓事。亦多矣。勉斋说。载性理大全者外。又与人书甚峻切。愚则窃喜勉斋说。比朱子说。尤有力也。未知如何。
与洪宪文
大全续集答黄勉斋书曰。人若不透得上头一关。则万事皆低。所谓上头一关。何谓也。语类云。人须是于大原本上看得透。自然心胸开阔。见世间事。皆琐琐不足道矣。此条上面。屡举中庸首章第一节性道教三句曰。是乃天地万物之大本大根。万化皆从此出。朱子又告黄毅然曰。世间只是这个道理。譬如昼日当空一念之间。合著这道理。则皎然明白。更无纤毫窒碍。故曰天命之谓性。不只是这处有。处处皆有。只是寻时。先从自家身上。寻起所以说性者。道之形体也。此一句最好云云。又大全答袁机仲曰。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若不见得。则虽生于天地间。而不知所以为天地之理。虽有人之形貌。而亦不知所以为人之理矣。以是数条观之。中庸性道教三句。岂非所谓上头一关。而吾辈所欲闻者。正在于此矣。然而此只是日用事物当然之理。而非所谓窈冥昏默者。颜子所谓卓尔。曾子所以一唯。孟子所
与洪宪文
大全续集答黄勉斋书曰。人若不透得上头一关。则万事皆低。所谓上头一关。何谓也。语类云。人须是于大原本上看得透。自然心胸开阔。见世间事。皆琐琐不足道矣。此条上面。屡举中庸首章第一节性道教三句曰。是乃天地万物之大本大根。万化皆从此出。朱子又告黄毅然曰。世间只是这个道理。譬如昼日当空一念之间。合著这道理。则皎然明白。更无纤毫窒碍。故曰天命之谓性。不只是这处有。处处皆有。只是寻时。先从自家身上。寻起所以说性者。道之形体也。此一句最好云云。又大全答袁机仲曰。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若不见得。则虽生于天地间。而不知所以为天地之理。虽有人之形貌。而亦不知所以为人之理矣。以是数条观之。中庸性道教三句。岂非所谓上头一关。而吾辈所欲闻者。正在于此矣。然而此只是日用事物当然之理。而非所谓窈冥昏默者。颜子所谓卓尔。曾子所以一唯。孟子所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54H 页
谓跃如。程子所谓活泼泼地。而体用一原。显微无间者也。虽如是蹈袭掇拾。笔之于书。而其中则只是黑窣窣地何处。可见洒落如光风霁月气象耶。语类沈庄仲录。又曰。看得道理熟后。只除了这道理是真实法外见。世间万事。颠倒迷妄。耽嗜恋着。无不是戏剧。▦不堪着眼也。又答人书云。世间万事。须臾变灭。皆不足置胸中。唯有穷理修身。为究竟法耳。然则道。非可以强探力索而闻之者也。只当俛俛从事于程朱教法。以居敬穷理。为终身节度。死而后已。是乃究竟法也。老兄所示真乐。其庶几乎。幸老兄回教其可否。千万千万。信笔书去。想多谬误。亦望恕谅。上天生我。上天死我。一听于天。有何不可。此十六字。击壤集中语。只以此自慰自宽。而又以任疏庵鬼不容两役。为至论也。
先生献议及上疏草。伏地敬览。而愚见。从初以不敢戚君为主。故每以沙溪同春说。谓当遵无疑。而今乃因事釐正祝式。自此以后。媢疾者之哓哓不已。必欲售其丑正之计者。可以一扫而无虞矣。秉德则自承此报。始释多少细虑矣。未知兄意以为如何。易坤之六四曰。括囊。无咎无誉。否之大象曰。俭德辟难。不可
先生献议及上疏草。伏地敬览。而愚见。从初以不敢戚君为主。故每以沙溪同春说。谓当遵无疑。而今乃因事釐正祝式。自此以后。媢疾者之哓哓不已。必欲售其丑正之计者。可以一扫而无虞矣。秉德则自承此报。始释多少细虑矣。未知兄意以为如何。易坤之六四曰。括囊。无咎无誉。否之大象曰。俭德辟难。不可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54L 页
荣以禄。如贱身者。只欲以此从事而已。彼沮溺辈。岂不诚一世之高士。而力量不及圣人。只得退藏草木衣食。苟度岁月。又岂非延平先生训耶。近来每思宁斋先生所称千古高士三人事。而早夜不觉喟然。安得与兄。面说此怀也耶。
与洪宪文
近偶看文谷年谱中尤翁所撰墓志。有曰。公从朱子道。而不获其利。岂朱子之道非耶。又曰。老先生诸孙。皆喜读朱子书云云。盖指农渊诸贤也。又曰。朱子临箦。授诸生直诀曰。天地之生万物。圣人之应万事。直而已。翌日又曰。道理。只是如此。但当坚固刻苦。此岂非孔孟人生直。以直养之正法耶。公之一生言行。无所屈曲回互者。其有得于此耶。此一段。尤翁楚山临命时。又诵传于寒水斋者也。文谷后孙及宋氏诸人。无非善继述其先祖。而可合于抄选者。则何必汎及于他人也。此非如我辈所敢言。而偶有所思。玆敢仰告。兄毋厚诮我出位之言。此岂非屋下合说底话耶。
与洪宪文
近考鹿门集。司马公以毋改子一语。终是妄发。而无人指擿说出。今 睿教所云云。真是卓冠百王之明
与洪宪文
近偶看文谷年谱中尤翁所撰墓志。有曰。公从朱子道。而不获其利。岂朱子之道非耶。又曰。老先生诸孙。皆喜读朱子书云云。盖指农渊诸贤也。又曰。朱子临箦。授诸生直诀曰。天地之生万物。圣人之应万事。直而已。翌日又曰。道理。只是如此。但当坚固刻苦。此岂非孔孟人生直。以直养之正法耶。公之一生言行。无所屈曲回互者。其有得于此耶。此一段。尤翁楚山临命时。又诵传于寒水斋者也。文谷后孙及宋氏诸人。无非善继述其先祖。而可合于抄选者。则何必汎及于他人也。此非如我辈所敢言。而偶有所思。玆敢仰告。兄毋厚诮我出位之言。此岂非屋下合说底话耶。
与洪宪文
近考鹿门集。司马公以毋改子一语。终是妄发。而无人指擿说出。今 睿教所云云。真是卓冠百王之明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55H 页
识正见。而妇人无专制云云一段。尤洒落明透。此一语。似在云湖书筵日记。而亦或著于 正宗纪事耶。幸望回教焉。周易困卦象传大象传。并程传。向于夜中取考。甚好体认。而近思录出处义利篇。人苟有朝闻道夕死可矣之志。则不肯一日安于所不安一章。尤觉其亲切有味。论语卫灵公篇首章圈下注。当行而行。无所顾虑。处困而亨。无所怨悔十六字。当与中庸第十四章。参看。未知如何。向者。偶更考中庸鬼神章诸说。朱子章句。十分分明。而七圣皆述。惟渼湖说最得本旨。其后沈霁轩,金濯溪。又极详核。但濯溪于妙用谓之神一句。不能如老洲先生之致疑于近思录注解。是可叹也。阴阳不测之谓神。神妙万物。神无方而易无体。诸神字及通书动静章神字。皆不可以理字当之。只当曰理之用。乘气以出入者也。姑俟后日。详录仰质。盖金濯溪鬼神章劄录。论妙用言其理一条可疑。其外无不吻合于章句或问之义。岂可少之哉。语类曰。才有作用。便是形而下。岂不明甚矣乎。
答洪宪文
上蔡谢氏有曰。透得名利关。方是少歇处。迩来学者何足道。能言。真如鹦鹉也。朱夫子以此举似于与人
答洪宪文
上蔡谢氏有曰。透得名利关。方是少歇处。迩来学者何足道。能言。真如鹦鹉也。朱夫子以此举似于与人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55L 页
书者。非止一二。而至若吴伯丰。朱门之颜渊也。尝疑其失脚权门。至有桓司马家臣之语。秉德虽欲为桓司马家臣。而不可得。只是穷乡穷儒也。故乃上下人唇吻乃尔耶。如我亦不免于鹦鹉耶。然而言亦不能也。为之奈何。
解绂閒居。非不仰贺。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古所谓不孝之一。而菽水难继。百口颔顑之忧。在所不免也。未知将何以善处也。然而退溪先生有所教。敢以奉闻。其答李刚而论朱书王近思甘旨有阙之问答。有曰。盖圣贤看得义理至大至重处。极明无疑。不容毫发。有所回挠迁夺。故甘旨之阙。虽人子之心所甚忧者。亦不以是而别生意思。别求方法。以要必得之也。无他。知此为极重。则彼不得不轻故也。今人每以荣养藉口。而受无礼义之禄食。若充类而言之。与乞墦间而充甘旨。目以为孝。殆无以异。故君子虽急于奉养。不以是变所守也。又曰。如毛义奉檄之喜。张奉以为亲屈美之。此别是一说。盖毛公。本有高退之志。今为养亲而屈意。故叹美之。若以非义求得而喜之。则奉将唾之而去矣。又与金而精书曰。颜子在陋巷。甘旨或阙。岂无慨然之忧。然别无枉己求禄以为孝之理。
解绂閒居。非不仰贺。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古所谓不孝之一。而菽水难继。百口颔顑之忧。在所不免也。未知将何以善处也。然而退溪先生有所教。敢以奉闻。其答李刚而论朱书王近思甘旨有阙之问答。有曰。盖圣贤看得义理至大至重处。极明无疑。不容毫发。有所回挠迁夺。故甘旨之阙。虽人子之心所甚忧者。亦不以是而别生意思。别求方法。以要必得之也。无他。知此为极重。则彼不得不轻故也。今人每以荣养藉口。而受无礼义之禄食。若充类而言之。与乞墦间而充甘旨。目以为孝。殆无以异。故君子虽急于奉养。不以是变所守也。又曰。如毛义奉檄之喜。张奉以为亲屈美之。此别是一说。盖毛公。本有高退之志。今为养亲而屈意。故叹美之。若以非义求得而喜之。则奉将唾之而去矣。又与金而精书曰。颜子在陋巷。甘旨或阙。岂无慨然之忧。然别无枉己求禄以为孝之理。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56H 页
故只付之无可奈何。惟曰孳孳于博约之事云云。愚于退翁此等说。常所钦服。必已经老兄之眼。而临纸不觉输写。幸恕谅焉。兄之作宰果川。 先大王所以惠养老臣者。则固非枉己求禄之比。而今乃为人所夺正。所谓贫贱。不以其道得之者也。只当付之无可奈何而已。亦复奈何。
与洪宪文
纲目长课。方到何篇。三渊答鱼杞园书曰。高明偏于理精。而略于事粗。颇似北溪规模。朱子所教以广游四方。博览诸史。盖随證发药也。左右既了研经看史。诚得序矣。又当剂矣云云。鹿门答云湖书曰。纲目虽与经书有异。上下千馀年之间。治乱兴亡。进退消长。万变无不有。又其间。或有相撞著目前者。亦或有旷世相感者。苟能善读。恰恰是格致实事。与前所读经书。贯通为一。更无精粗之别云云。此皆老兄所已稔知。而偶有所入思。玆敢奉闻。休咎如何。然而吾辈既不熟于经。又与史生疏。所以触处窒碍。伏望勿以过去说了之。千万千万。向见大全答蔡季通书曰。闻有在陈之厄。不能有以相周。为之叹息而已。答黄仁卿曰。从官两世。清贫如此。盖见家法之有传。足使贪浊。
与洪宪文
纲目长课。方到何篇。三渊答鱼杞园书曰。高明偏于理精。而略于事粗。颇似北溪规模。朱子所教以广游四方。博览诸史。盖随證发药也。左右既了研经看史。诚得序矣。又当剂矣云云。鹿门答云湖书曰。纲目虽与经书有异。上下千馀年之间。治乱兴亡。进退消长。万变无不有。又其间。或有相撞著目前者。亦或有旷世相感者。苟能善读。恰恰是格致实事。与前所读经书。贯通为一。更无精粗之别云云。此皆老兄所已稔知。而偶有所入思。玆敢奉闻。休咎如何。然而吾辈既不熟于经。又与史生疏。所以触处窒碍。伏望勿以过去说了之。千万千万。向见大全答蔡季通书曰。闻有在陈之厄。不能有以相周。为之叹息而已。答黄仁卿曰。从官两世。清贫如此。盖见家法之有传。足使贪浊。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56L 页
知所愧矣。所恨自困涸辙。不能少致濡沫之助。但有叹恨耳。又答黄勉斋曰。艰窘之状。令人恻然。自困涸辙。无力相赒。深负愧叹也。夫朱先生之于蔡西山黄勉斋兄弟。亦以自救不给。未能周急。则世间不能安贫者。每怨亲戚朋友之无恩者。恐其不能量人之情者多矣。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盖以舜自期也。舜饭糗茹草。若将终身。颜子箪食瓢饮。不改其乐。本原之地。同一无累如此。则颜之进于舜也。其孰能御之。孟子曰。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此希圣希贤之第一义也。此语甚好。幸望说与后生辈焉。彼不愿闻则已。不者。学者须先着眼于此。然后可以做工夫。未知如何。秉德平生。无他所长。只是好看此等语。期欲免夫堕坑落堑而已。所谓抄选云云。视之如死地者久矣。岂料今日。乃有此所遭耶。朱子与陈同父书曰。且莫相擸掇。留取閒汉在山里。咬菜根。与人无相干涉。了却几卷残书。与村秀才子。寻行数墨。亦是一事。又曰。将欲强僬侥以千匀之重。而不忧其覆跌狼狈。以误知人之明也云云。先生之于我。有此意外之擸掇。实是千万梦寐所不到也。吾事先生如父。先生视我犹子。而何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57H 页
为有此事也。栎泉宋公。尝言平日读书。至山人隐流欺世盗名者。心诚痛恶。有甚于宵小匈憸矣。不料自家遽入此套。某之罪。从此益甚云。今日贱身所遭。正是此境界。虽千思万量。终无善处之道。伏望一一细细。指教其出脱之路。千万千万。
与洪宪文
省礼。今番既不得亲承我先生渊冰之戒。固为千古至恨。而奔哭后。又才经一宿而归。虽所遭非常。莫可淹留。而哀痛悲冤之情。贯彻于骨髓。结轖于肺腑。无地可泄。无术可解。方欲趁襄。奉时更进。而八耋老亲。凡节凛缀。则伊时小康。有未可必矣。归侍后谛视动静。大不如月前辞退时。盖闻先生易箦之报。悲泣不自胜。老人心弱。自应乃尔。而旋以滞泄欠损。今虽复常。其何敢一刻放下焦虑耶。史官迎送。必于家亲所在之舍者。亦以不可咈意而然也。此所以不可自必于会下耳。不审间者。侍奠气力。更何如。大夫人诸节。亦若何。区区哀溯。不敢暂弛。礼书以不胜丧。比之不慈不孝。故曾子曰。丧有疾。食肉饮酒。必有草木之滋焉。以为姜桂之谓也。小学嘉言篇。载温公之言曰。五十以上。血气既衰。必资酒肉扶养。又曰。久而羸惫。恐
与洪宪文
省礼。今番既不得亲承我先生渊冰之戒。固为千古至恨。而奔哭后。又才经一宿而归。虽所遭非常。莫可淹留。而哀痛悲冤之情。贯彻于骨髓。结轖于肺腑。无地可泄。无术可解。方欲趁襄。奉时更进。而八耋老亲。凡节凛缀。则伊时小康。有未可必矣。归侍后谛视动静。大不如月前辞退时。盖闻先生易箦之报。悲泣不自胜。老人心弱。自应乃尔。而旋以滞泄欠损。今虽复常。其何敢一刻放下焦虑耶。史官迎送。必于家亲所在之舍者。亦以不可咈意而然也。此所以不可自必于会下耳。不审间者。侍奠气力。更何如。大夫人诸节。亦若何。区区哀溯。不敢暂弛。礼书以不胜丧。比之不慈不孝。故曾子曰。丧有疾。食肉饮酒。必有草木之滋焉。以为姜桂之谓也。小学嘉言篇。载温公之言曰。五十以上。血气既衰。必资酒肉扶养。又曰。久而羸惫。恐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57L 页
成疾者。可以肉汁及脯醢。或肉少许。助其滋味。此皆圣贤明训。而哀执事执礼太过。已是未安。况今气力凘败。多日侍汤之馀。奄此大故。全不收拾精神。而又有病患者耶。朱子亦有肉丸之权制。夫岂非礼而朱子言之哉。且哀执事。今已五十。而礼有五十不致毁之言。则可见圣人忧患后世之意至矣。千万更加节抑。自护自保。无至以孝伤孝。以慰慈念焉。哀执事担负果如何。庶可俯谅此情也。
曾见大隐丈于我先生居忧时。引尤翁于完南。亦有葬前往复事而请之。先生依其言。答疏矣。后考渼湖集。与人书曰。亲旧书疏。未葬不答。固是也。但哀辈于此。恐不必用此例。尤翁于完南。朋友耳。亦尝有破格往复。况于吾与哀之间也。久不得手字。此心不堪悲郁。略与报来。以慰此怀云云。贱身之于执事。岂但如完南之于尤翁间耶。幸望因便赐答。千万千万。先生所已行也。先贤事有可据。则岂敢以非礼仰恳哉。渼湖集论居丧之礼者。此一书。亦多可考矣。如谨言笑严内外之戒。固当极其礼节。而至于饮食之末。不必太执云云者。亦可认先辈为人之意深切也。先生门下诸人。加麻之节。何以为之。加麻三月。心丧期年。是
曾见大隐丈于我先生居忧时。引尤翁于完南。亦有葬前往复事而请之。先生依其言。答疏矣。后考渼湖集。与人书曰。亲旧书疏。未葬不答。固是也。但哀辈于此。恐不必用此例。尤翁于完南。朋友耳。亦尝有破格往复。况于吾与哀之间也。久不得手字。此心不堪悲郁。略与报来。以慰此怀云云。贱身之于执事。岂但如完南之于尤翁间耶。幸望因便赐答。千万千万。先生所已行也。先贤事有可据。则岂敢以非礼仰恳哉。渼湖集论居丧之礼者。此一书。亦多可考矣。如谨言笑严内外之戒。固当极其礼节。而至于饮食之末。不必太执云云者。亦可认先辈为人之意深切也。先生门下诸人。加麻之节。何以为之。加麻三月。心丧期年。是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58H 页
吾辈所已行于老洲先生丧时者也。今亦依此行之。而不应举。是哀报事所教。而先生及大隐丈所印可也。不与妻妾同处。不与宴乐。固心丧之节。而向见退溪言行录。其门下诸人。皆如是执丧。而赵月川诸丈。皆心丧三年。毕竟三年为是。方丧心丧之称。陶庵不许自称。当如常日矣。朔日有许多事。继以病惫。不得望哭。悲叹何极。
与洪宪文
寒水斋答郑丈岩书曰。弟之于当世事。不出一言。已四十年矣。到今破戒。则从前所守。不亦可笑乎云云。又曰。弟本凡陋之人。意外儒名。万万不近。人乃不谅。或以世道之责相期。而弟则常蹙蹙不敢闻。此非皮面语也。昔者戊辰年间。侍坐华阳。其时极有可言事。弟意谓身既不得进。欲以一疏。仰答 圣恩之万一。禀于先生。则先生以为身不出而言出。先儒非之。非道理也。自是之后。不敢为一言计。乃者。礼官来时。则其不敢终默者。亦有所以。窃尝见论语不在其位注。程子曰。若君大夫问。而告者则有矣。妄遵此训。略陈荛说。而然于政问。则亦尝一辞再辞。迫而后言。非所得已也云云。又答李君晦遇辉书曰。老先生。尝以为
与洪宪文
寒水斋答郑丈岩书曰。弟之于当世事。不出一言。已四十年矣。到今破戒。则从前所守。不亦可笑乎云云。又曰。弟本凡陋之人。意外儒名。万万不近。人乃不谅。或以世道之责相期。而弟则常蹙蹙不敢闻。此非皮面语也。昔者戊辰年间。侍坐华阳。其时极有可言事。弟意谓身既不得进。欲以一疏。仰答 圣恩之万一。禀于先生。则先生以为身不出而言出。先儒非之。非道理也。自是之后。不敢为一言计。乃者。礼官来时。则其不敢终默者。亦有所以。窃尝见论语不在其位注。程子曰。若君大夫问。而告者则有矣。妄遵此训。略陈荛说。而然于政问。则亦尝一辞再辞。迫而后言。非所得已也云云。又答李君晦遇辉书曰。老先生。尝以为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58L 页
身不出而言出。有如处子预论婿家得失。甚为出处之大禁忌。又窃观前辈所为。虽未出仕。必有前头出当。然后方可有言事之章。今若如来教。则无乃犯出位之戒耶。若夫收议时仰对。愚亦有所受。程子于论语不在其位注曰。若君大夫问而告者则有矣。此与不问而自衒者。有间矣云云。又答郑景由书曰。云云。身未出而言出。老先生每常以为不可。故从前辞本。只㬥情病之实而已。今何敢辄变初计耶。渼湖先生尝以身不出而言出。有如处子预论婿家得失。为大不可。故非但上疏不言事而已。并与收议问礼。一不仰答。其本集疏议及书牍。皆可考。未及誊上者。盖方在亲侧。只携遂翁集书牍而来。玆敢随所见誊呈。近方借此册。极多可考者耳。身未出而言出。先儒非之者。见于何书。终难考其出处。甚可闷人。然而尤庵之训。今何可违耶。
先生。与老洲先生。往复论初次上疏格式者如有之。幸望一一命誊以教。千万千万。弟子之于先师。或有时义不同者多矣。但疏头格式。则必欲用渼湖老洲及先生之例耳。然此身之尚无一番辞本。毁誉不一。莫适所从。然以义言之。一番上疏。系是不可已者。而
先生。与老洲先生。往复论初次上疏格式者如有之。幸望一一命誊以教。千万千万。弟子之于先师。或有时义不同者多矣。但疏头格式。则必欲用渼湖老洲及先生之例耳。然此身之尚无一番辞本。毁誉不一。莫适所从。然以义言之。一番上疏。系是不可已者。而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59H 页
已蹉过矣。向后果无难处之端耶。
与洪宪文
继讲册子献议。不得不以圣学辑要读书次第带说去。而终之以不敢仰对之意。未知如何。然中庸。是千古帝王相传之心法。大学或问所谓不会其极于中庸。则又何以建立大本。经纶大经。而读天下之书。论天下之事者。正可备陈于附奏中。而有所不敢者。以身既不出。言不可独出故耳。宋彦道之舍大学或问及大全,语类中许多定论。而必举近思录者。何也。其致知篇。中庸在诗书之后。必是错简也。假使非错简。与朱子晚年定论。大故不相似。何可以此为据耶。郑相之一时误定。而与此偶合者。甚可怪也。小学嘉言末。亦以中庸。置之孟子之后六经之前。盖近思录。朱子四十六岁所编也。小学。五十八岁所编也。大学或问。六十岁所著也。语类大全之语及四书次第者。皆为晚年也。况栗谷先生。以至尤庵,同春。其道统之相传。犹人家之祖子孙三世。适适相承者。然而皆本于朱子。则在尤庵之后者。安得不以栗谷为主。而彼乃以朱子所编四字。冠之于近思录之首。隐然投合于时相者。可谓不思之甚也。不觉覼缕至此。幸望秘之。
与洪宪文
继讲册子献议。不得不以圣学辑要读书次第带说去。而终之以不敢仰对之意。未知如何。然中庸。是千古帝王相传之心法。大学或问所谓不会其极于中庸。则又何以建立大本。经纶大经。而读天下之书。论天下之事者。正可备陈于附奏中。而有所不敢者。以身既不出。言不可独出故耳。宋彦道之舍大学或问及大全,语类中许多定论。而必举近思录者。何也。其致知篇。中庸在诗书之后。必是错简也。假使非错简。与朱子晚年定论。大故不相似。何可以此为据耶。郑相之一时误定。而与此偶合者。甚可怪也。小学嘉言末。亦以中庸。置之孟子之后六经之前。盖近思录。朱子四十六岁所编也。小学。五十八岁所编也。大学或问。六十岁所著也。语类大全之语及四书次第者。皆为晚年也。况栗谷先生。以至尤庵,同春。其道统之相传。犹人家之祖子孙三世。适适相承者。然而皆本于朱子。则在尤庵之后者。安得不以栗谷为主。而彼乃以朱子所编四字。冠之于近思录之首。隐然投合于时相者。可谓不思之甚也。不觉覼缕至此。幸望秘之。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59L 页
勿挂人眼。千万千万。窃伏见我先生三度献议。自小学至于孟子。皆引要诀。而去击蒙二字。盖辑要次序。亦如要诀。而无先读次读等字。要诀比辑要差简要。但要诀。训门人者也。辑要。进 宣庙而详论帝王之学者也。所以只引此书也。宋子七献议。因袭栎泉集 王世孙继讲册子议。而添入纲目一段。与彦道小异而近是矣。惜乎。我先生易箦后。此等事。无处可问。而致有此纷纭也。叔程子上太皇太后书曰。今日至大至急。为宗社生灵长久之计。惟是辅养上德而已又曰。自古国家所患。无大于在位者不知学。在位者不知学。则人主不得闻大道。朝廷不能致善治。又论经筵劄子贴黄曰。天下重任。惟宰相与经筵。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责经筵。老洲先生论书筵疏曰。今日宗社大计。莫急乎辅养储嗣。而帝王之学。异于匹庶。不蚤有闻于天德王道。而能兴尧舜之化者。从古未之有也。每念此等语。不觉慨然发叹。而不能自已也。盖程子虽表章庸,学,语,孟。而其合四者。名之曰四书者。自朱子始。今何可越次而讲诗经乎。
与任明老(宪晦○丙辰)
练变之节。其说不一。或葛绖布带。或带亦用葛。或熟
与任明老(宪晦○丙辰)
练变之节。其说不一。或葛绖布带。或带亦用葛。或熟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60H 页
麻绖带。衣裳或缉边或不缉边。哀执事取舍何居。朝夕哭罢后。晨昏展拜几筵。退溪集答禹性传书。备要载之。而或以常侍之义。改拜以瞻礼。瞻礼者。鞠躬作揖之谓也。农岩,近斋及我梅山先生。皆以瞻礼为宜。但渼湖以礼无所著。难之而不行矣。龟峰所谓入伏。陶庵所谓侍立。亦未见其可据。故愚则只从农,近说。以无违师训已矣。
大祥。白布网巾。便览所定。而老洲,梅山及我外翁聿修斋。皆以寒泉栎泉为是。遍考祥缟禫纤之义。惟鹿门祥服说。该备详核。顽愚方欲断而行之耳。
与任明老
练变之节。顽愚之以熟麻绖带为定者。盖以绞带之布与麻。为齐斩之大分。而今若变麻服布。则竹杖外更无斩衰之意。而尤庵曰。绞带之或用布。或用麻。俱无不可。好礼之家。亦无一定之规矣。陶庵则曰练后绞带布与麻。虽有古今之异。而俱无害于义理。(此与便览小异。而既曰无害于义。则从之为好。)且丧服。贾疏。绞带虞后变麻服布。此贾氏之见。本非经记之言也。则斩衰练后麻带。恐不悖于礼意矣。未知如何。
书面以地名。或老先生所赐肃斋二字书之。必勿更
大祥。白布网巾。便览所定。而老洲,梅山及我外翁聿修斋。皆以寒泉栎泉为是。遍考祥缟禫纤之义。惟鹿门祥服说。该备详核。顽愚方欲断而行之耳。
与任明老
练变之节。顽愚之以熟麻绖带为定者。盖以绞带之布与麻。为齐斩之大分。而今若变麻服布。则竹杖外更无斩衰之意。而尤庵曰。绞带之或用布。或用麻。俱无不可。好礼之家。亦无一定之规矣。陶庵则曰练后绞带布与麻。虽有古今之异。而俱无害于义理。(此与便览小异。而既曰无害于义。则从之为好。)且丧服。贾疏。绞带虞后变麻服布。此贾氏之见。本非经记之言也。则斩衰练后麻带。恐不悖于礼意矣。未知如何。
书面以地名。或老先生所赐肃斋二字书之。必勿更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60L 页
以官名。千万至恳。吾辈相与。岂可与世俗例套。同归耶。昔退陶有云凡自处太高。或妄为推重他人。皆无实得也。斯言真切可思。我吴文元公答梅山先生书。引此而曰。以老兄笃实。拟人若是其不伦。岂急于引而进之。姑为是假借。不自觉其言之过耶。要之不免于失言。而将见讥于退翁也。老洲此言。愚敢更献于哀座矣。朱先生于朋友交际。一主于责善。随症发药。直截痛快。无一毫姑息之意。此真吾辈所当服膺也。愿继自今。必以朱先生为法。交勉于桑榆。如何如何。吕晚村名留良。近来汪订四书纸头。吕之经说附入处。削去吕晚村三字者。以见追夺于清人文集毁板故也。此则闻诸梅山先师。先师谓其文集。多可观云。而愚未之见矣。陶翁之称晚村。似未深知其本末故也耶。盖比诸甘心失身于虏庭者。犹有足称之者耶。
答任明老
自闻洪兄之讣。茫茫悤悤。生世无乐。匪意自篁城便。伏承手疏。亦言洪兄讣闻之晚。而先于我才二日。悲哉悲哉。生我者。父母也。教我者。先师也。知我者。洪宪文也。三渊之哭农岩曰。心胆破碎。风味陨坠。吾于洪兄之归。亦云昔大隐李丈。尝以洪友。拟之于听松之
答任明老
自闻洪兄之讣。茫茫悤悤。生世无乐。匪意自篁城便。伏承手疏。亦言洪兄讣闻之晚。而先于我才二日。悲哉悲哉。生我者。父母也。教我者。先师也。知我者。洪宪文也。三渊之哭农岩曰。心胆破碎。风味陨坠。吾于洪兄之归。亦云昔大隐李丈。尝以洪友。拟之于听松之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61H 页
牛溪。沙溪之慎斋。渼湖之三山斋。而以我先师命道。为胜于当身及老洲。老洲先生闻此。亦以为然矣。金江东丈。又赞洪友有曰。生长食息于典训之内。重之以笃志励操。进修及时。将见绳武绍芬。不愧为西山之九峰。而遽此摧折。其理云何。山泉丈此语。与大隐丈语。恰恰相符。可见此世。亦有公论之不泯者矣。呜呼。如洪友之德性渊识。何处得来。愚每以申颜之侯。无可拟洪兄。而洪兄之告我过。真吾之师也。秉德欲起而拜之者屡矣。今焉破琴绝弦。不复有知我者。其不曰士为知己者死乎。吾与洪友。相许以死。洪友则不负吾。吾则实负吾洪宪文矣。哀哉哀哉。恸矣恸矣。尤翁之不加麻于沧洲金公。今依哀教。考诸年谱。果然。而服阕后哭于金公墓。此则不可以朋友墓宿草不哭例之故也。未知如何。除却许多说话。此友死后。老先生后事。秉德与哀执事及韩文五三人在焉。不可虚疏。千万深谅。切仰切仰。洪友与吾书。是绝笔也。付呈。俯览后还送。千万千万。此友之于哀执事。眷眷如此。其可不深谅耶。
答任明老(戊午)
曾传盛课。今几了当否。不必草草卒业。须以朱先生
答任明老(戊午)
曾传盛课。今几了当否。不必草草卒业。须以朱先生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61L 页
所谓专看大学。如都不知有他书相似者为法。则通贯浃洽。颠倒烂熟。无可得看底喜消息。自当久而见之矣。其不曰无某许多工夫。亦看某底不出乎极知未敢。而贱子之于尊兄。岂可一例赞叹而已耶。千万。痛加百千之功。勿以老病自诿。而一味刻苦。无少退托。切仰切仰。
庙剡筮仕。岂足为老兄贺也。为今日世道地。犹知儒者之不可弃。是可幸也。来教中。不可供仕四件事中。荐目难冒。为老兄自处之大者也。吾斯未信也。病难奔走也。二者。俱不足于斋郎为言者也。无论出与不出。惟以括囊俭德为法门。而犹或不得脱。此所谓一或不幸为人所知。便不是好消息者耶。然而去就之间。不必猛而有迹。只俟其自然递去可也。何必汲汲呈旬为也。虽欲久縻而不可得也。岂非可供有识者。一握之笑耶。
渼湖所制燕衣之许以晨谒者。老洲先生之教也。盖晨谒。用次上衣故也。然而老洲出入及他庙墓祭。必着道袍于燕衣之上矣。出入时。只著燕衣。亦胜于近俗所谓中致莫及周衣也。未知如何。曾见沈君宪。谓周衣可以晨谒云。此则未能信其可也。
庙剡筮仕。岂足为老兄贺也。为今日世道地。犹知儒者之不可弃。是可幸也。来教中。不可供仕四件事中。荐目难冒。为老兄自处之大者也。吾斯未信也。病难奔走也。二者。俱不足于斋郎为言者也。无论出与不出。惟以括囊俭德为法门。而犹或不得脱。此所谓一或不幸为人所知。便不是好消息者耶。然而去就之间。不必猛而有迹。只俟其自然递去可也。何必汲汲呈旬为也。虽欲久縻而不可得也。岂非可供有识者。一握之笑耶。
渼湖所制燕衣之许以晨谒者。老洲先生之教也。盖晨谒。用次上衣故也。然而老洲出入及他庙墓祭。必着道袍于燕衣之上矣。出入时。只著燕衣。亦胜于近俗所谓中致莫及周衣也。未知如何。曾见沈君宪。谓周衣可以晨谒云。此则未能信其可也。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62H 页
宗孙未葬之前。支孙代行墓祭。恐未安。来谕以陶庵说为正。愚亦然矣。一门内丧祸葬同先茔者。不当独祭。愚于前者。亦如来谕。从南溪说矣。今更思之。陶庵所谓一祭一否。亦似无妨者。恐当从之。无乃廊柱之再数而然耶。更思以教为仰。
答任明老
近见尤庵己丑封事。有曰。父母以性命之全遗我。而性命之中。万善毕具。一善未明。非孝也。一善未行。非孝也。必须尽去人欲而尽复天理。使父母遗体。常立于清明正大之域。虽父母没。此心不衰。然后父子之伦。方可谓尽矣。(宋子大全五之十二修身齐家条。有不可不为老兄全斋之全字注脚者。)此盖本于栗谷圣学辑要孝敬章。而其曰。爱至于全其仁。敬至于全其义。又曰。直至践其形而无歉焉。然后本体全矣云者。即其义也。此二言。虽为二先生责难于 君者。而实通乎上下。幸望老兄。更考于栗尤文字。以为全字注解焉。何必待愚陋无用之赘言乎。又尝闻退溪言行录。有曰。心无儆省之实。则箴书满壁。亦何益哉。愚于平日。每诵念而悚惧也。未知如何。
与任明老(壬戌)
潜冶所谓一心之神。散殊为百体之神。百体之神。统
答任明老
近见尤庵己丑封事。有曰。父母以性命之全遗我。而性命之中。万善毕具。一善未明。非孝也。一善未行。非孝也。必须尽去人欲而尽复天理。使父母遗体。常立于清明正大之域。虽父母没。此心不衰。然后父子之伦。方可谓尽矣。(宋子大全五之十二修身齐家条。有不可不为老兄全斋之全字注脚者。)此盖本于栗谷圣学辑要孝敬章。而其曰。爱至于全其仁。敬至于全其义。又曰。直至践其形而无歉焉。然后本体全矣云者。即其义也。此二言。虽为二先生责难于 君者。而实通乎上下。幸望老兄。更考于栗尤文字。以为全字注解焉。何必待愚陋无用之赘言乎。又尝闻退溪言行录。有曰。心无儆省之实。则箴书满壁。亦何益哉。愚于平日。每诵念而悚惧也。未知如何。
与任明老(壬戌)
潜冶所谓一心之神。散殊为百体之神。百体之神。统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62L 页
体为一心之神云者。不可非之。一心之神。气之一本也。百体之神。气之万殊也。黄勉斋形气神理四字。真可谓理到之言也。耳目之心。心字以神理分言。则心是神也。性即理也。耳目口鼻。四肢百体。莫不有神。则莫不有理。惟其统体于心之虚灵者。可谓之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者也。兄其更思之。先师答宋景虞书。虽难辨其未定之论。而愚见则终难决其疑也。
老先生追丧说草说跋。俱可警于薄俗。而纯汝期欲删之。愚不能强之以必入者。盖以卷数之太多。财力之不足故也。而甚可惜也。三加之不可行于国恤。斩衰服中者。老洲之言。恐是也。今纯汝谓推之太过云。此非有私意而然也。其先入之见如此。第当更入思量也。今于先师集校考之际。见答李拱五书云用工而后。可得为大本达道此一段。恐与前所闻者不同。有所云云。则纯汝之见。亦以未发之中。为戒惧。后所有坚执其说。不合而罢。朱子答吕子约书曰。上四句分别中和。不是说圣人事。只是泛说道理名色地头如此。下面说致中和。方是说做工夫处。而唯圣人。为能尽之。(止此)以此观之。先师说。恐有未安。而宋子大全答朴景初书曰。所谓未发者。分明以君子之用工者
老先生追丧说草说跋。俱可警于薄俗。而纯汝期欲删之。愚不能强之以必入者。盖以卷数之太多。财力之不足故也。而甚可惜也。三加之不可行于国恤。斩衰服中者。老洲之言。恐是也。今纯汝谓推之太过云。此非有私意而然也。其先入之见如此。第当更入思量也。今于先师集校考之际。见答李拱五书云用工而后。可得为大本达道此一段。恐与前所闻者不同。有所云云。则纯汝之见。亦以未发之中。为戒惧。后所有坚执其说。不合而罢。朱子答吕子约书曰。上四句分别中和。不是说圣人事。只是泛说道理名色地头如此。下面说致中和。方是说做工夫处。而唯圣人。为能尽之。(止此)以此观之。先师说。恐有未安。而宋子大全答朴景初书曰。所谓未发者。分明以君子之用工者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63H 页
而言。非谓人人皆如此也。又曰。不谓凡人皆有未发之时也。此即与梅山先生说。相似矣。愚于此。每以尤翁说。为未定之论。而恐失照勘矣。今纯汝力主此说。未知尊座平日定论以为如何。彼若不能回见。则不得已各从所见。不必强合也。
答任明老(乙丑五月)
不意兄书委来。虽知已决意于叫阍。而不料其已封发后有此专人也。秉德则果未及搆草。而兄之疏辞。比桐谷详且切矣。更有何别样语。可以继之耶。如欲掇拾两疏文字而搆出。则太欠诚实。只是随人后备例塞责。而反又层激。恐其徒致意外事端也。姑俟日后。拟作未言之汉阴。如渼湖所云。未知此为推托之辞耶。
答任明老(丁卯十月)
愚于未发说。数年类抄。而终未见纯汝说之得其本旨。纯汝则自立己见。可谓壁立千仞。永无归一之望。而今于生之谓性章。又与老兄各自成说。此何故也。纯汝则更不欲难。而于老兄。则虽十遍往复。可也。此是大头脑处。不可不极论归一者也。未知如何。
人物之生也。禀得五行之气均一。无多寡分数者。可
答任明老(乙丑五月)
不意兄书委来。虽知已决意于叫阍。而不料其已封发后有此专人也。秉德则果未及搆草。而兄之疏辞。比桐谷详且切矣。更有何别样语。可以继之耶。如欲掇拾两疏文字而搆出。则太欠诚实。只是随人后备例塞责。而反又层激。恐其徒致意外事端也。姑俟日后。拟作未言之汉阴。如渼湖所云。未知此为推托之辞耶。
答任明老(丁卯十月)
愚于未发说。数年类抄。而终未见纯汝说之得其本旨。纯汝则自立己见。可谓壁立千仞。永无归一之望。而今于生之谓性章。又与老兄各自成说。此何故也。纯汝则更不欲难。而于老兄。则虽十遍往复。可也。此是大头脑处。不可不极论归一者也。未知如何。
人物之生也。禀得五行之气均一。无多寡分数者。可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63L 页
谓平生初闻之说也。无乃有先贤之说可證者耶。无论有可證无可證。天之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者。若动若植。有情无情。偏正通塞。有万不同。则谓之无多寡分数者。恐有说不去者。何为而有此云云耶。
朱子答赵致道第一书。(大全五十九卷五十四板。节要八册十六卷四十九板。)语类四卷廿五板。论气质之性条。包扬录。性有偏者。如得木气多者。仁较多。金气多者。义较多。○此条上李闳祖录五十九卷。告子篇类十七板。左郑可学录。论孟子论性不论气不备条。亦如包扬闳祖录。
与沈君宪(宜德)
丌上尊阁。近在何书。近见鹿门与人书曰。古人书牍之间。必自言其功程节度造诣深浅。虽或近于自誇。不以为嫌。观于朱先生文字。可见矣。盖如此。然后可以交證互验。有流通鼓发之味。而相观之益。无间于合席也。又曰。愿自今。绝去边幅意态。凡于日用工夫文字疑晦。动辄相示。不惮烦复。有若自唱而自和者。即未论讲磨所得。其气像之和畅。意味之活络。必有长得一格于不知不觉之中者矣。此二段语。甚合于吾辈受用。弟所欲言于高明者。无容更赘他说。幸望因便赐书。详教其工程造诣。如先辈之言。千万千万。
朱子答赵致道第一书。(大全五十九卷五十四板。节要八册十六卷四十九板。)语类四卷廿五板。论气质之性条。包扬录。性有偏者。如得木气多者。仁较多。金气多者。义较多。○此条上李闳祖录五十九卷。告子篇类十七板。左郑可学录。论孟子论性不论气不备条。亦如包扬闳祖录。
与沈君宪(宜德)
丌上尊阁。近在何书。近见鹿门与人书曰。古人书牍之间。必自言其功程节度造诣深浅。虽或近于自誇。不以为嫌。观于朱先生文字。可见矣。盖如此。然后可以交證互验。有流通鼓发之味。而相观之益。无间于合席也。又曰。愿自今。绝去边幅意态。凡于日用工夫文字疑晦。动辄相示。不惮烦复。有若自唱而自和者。即未论讲磨所得。其气像之和畅。意味之活络。必有长得一格于不知不觉之中者矣。此二段语。甚合于吾辈受用。弟所欲言于高明者。无容更赘他说。幸望因便赐书。详教其工程造诣。如先辈之言。千万千万。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64H 页
今晓。偶读太极西铭解四五遍。大觉豁然。而旋复渗淡。直是石火电光底消息。何足道哉。性理大全龟山杨氏所谓杜顺作法界观㨾云者。是何谓也。其出处。详考回示如何。鹿门论单加仪节。以为非古非今。不冷不热。秪足以深中世俗苟且好径之心。正所谓非礼之礼云云一书。直是痛快如此。然后方可谓儒者之论礼。如朴南溪礼说中。何曾有一句似此者也。曾于亡弟之加冠也。果用单加之仪。自谓以犹贤乎不为。厥后。出入老洲梅山两先生门下。以此仰禀。不见印可。且老洲先师。至引鹿门所斥。而未能考见其说。继看斯集。只是忙中。略绰看过。不得记其一二矣。今始因人借瓻读至此。不觉爽然。故玆敢烦告。未知如何。
与沈君宪
明德说。老兄谓之气者。宪文以为误者。详闻其义。尽有可商者。己说与宪文。此非卒乍可究。姑徐之。未为不可。而愚于明德之辨。勤勤恳恳。重言复言者。固以此。是吾儒正法眼藏之所在。而实由于彼之迷暗胶固。不识我先生议论本末故也。任容叔前书。近又一看。全不成说话。全不成义理。虽谓之不足辨。可也。但
与沈君宪
明德说。老兄谓之气者。宪文以为误者。详闻其义。尽有可商者。己说与宪文。此非卒乍可究。姑徐之。未为不可。而愚于明德之辨。勤勤恳恳。重言复言者。固以此。是吾儒正法眼藏之所在。而实由于彼之迷暗胶固。不识我先生议论本末故也。任容叔前书。近又一看。全不成说话。全不成义理。虽谓之不足辨。可也。但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64L 页
渊翁所戒万目俱暗者。正可虑也。然则恶可置而勿论乎。所后丧中。本生亲小祥日变除之节。就质师席。亦如老兄说。归考礼说。则古礼服其除丧之服之说。终似有据。而有不可质言。故谨以书禀于先生矣。幸更入思议。千万千万。中庸鬼神之义。大学明德之旨。俱系义理本原。不可小看。虽有先贤定论。不可不实有体认。然后始可谓自见。岂宜草草了当。以为更无可疑耶。须广加考證。痛加究索。俾有实见得者。然后可以八面受敌。无所屈挠。如何如何。
与赵时仲(中植)
向因转递。忙修谢候。未知能免沈滞。而先此入览否。雨馀峭寒。伏惟兄德履连安。庭候承宁。区区溯虑。未尝一日不往来于心也。盛课见在何书。温绎之味。涵泳之乐。想必有日新又新之效。只切赞仰之不已而已。江上诸节。若何。间复几度往拜耶。吾辈虽幸得平生依归之所。顾乃落落南北。不得合并。不能尽意同研。究极仰质。其亦此身命道所系。未知天意竟如何也。洪宪文及吴子范。与执事相聚。更有何许多新得之共评者否。幸以一二因书详教焉。盖从古圣谟贤训。千函万轴。何莫非为后世立言垂教之片片赤心
与赵时仲(中植)
向因转递。忙修谢候。未知能免沈滞。而先此入览否。雨馀峭寒。伏惟兄德履连安。庭候承宁。区区溯虑。未尝一日不往来于心也。盛课见在何书。温绎之味。涵泳之乐。想必有日新又新之效。只切赞仰之不已而已。江上诸节。若何。间复几度往拜耶。吾辈虽幸得平生依归之所。顾乃落落南北。不得合并。不能尽意同研。究极仰质。其亦此身命道所系。未知天意竟如何也。洪宪文及吴子范。与执事相聚。更有何许多新得之共评者否。幸以一二因书详教焉。盖从古圣谟贤训。千函万轴。何莫非为后世立言垂教之片片赤心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65H 页
而不我欺也。然一言以蔽之曰。只是教人做第一义。未尝有一处说。且做第二等底事。今不须尽言。但以四书中所载。略而言之。则如孔门之求仁。孟子之集义。中庸之致中和。大学之止至善。无往而非第一义也。是知不学则已矣。学焉而不以第一义自期者。便是自㬥自弃。更无话可说。是以孟子曰。夫道一而已矣。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可不勉哉。可不惧哉。窃愿与诸益。交修胥戒。以无负降衷秉彝之重。然后我先生期待之至意。其将不归于落空。不识兄意以为如何。然如秉德者。远去师友。而杂处樵牧。心地日以荒芜。课业从以间断。朱夫子有曰。人生有几个三五年耶。佛者之言曰。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时度此身。每诵此等语。不觉愧惧交中。中夜屡兴也。窃恐日后相奉。更无颜面可以相对。未知何以则脱此烦恼之场。怏得讲习之乐耶。仰惟高明。必以如弟者为鉴也。
答田彝叔(秉淳)
紫阳笔法。长在丌上。上下千馀年间。治乱兴亡。进退消长。万变无不有。又其中。或有相撞着目前者。亦或有旷世相感者。苟能善读。恰恰是格致实事。与前所
答田彝叔(秉淳)
紫阳笔法。长在丌上。上下千馀年间。治乱兴亡。进退消长。万变无不有。又其中。或有相撞着目前者。亦或有旷世相感者。苟能善读。恰恰是格致实事。与前所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65L 页
读经书。贯通为一。更无精粗之别。鹿门说得此意甚好。座下果能有此意味否。老洲吴先生尝曰。理与气之胜负嬴输。不但人心善恶之所由分。国家之治乱兴亡。亦有可以推知也。三代之盛。纯乎理而已。秦汉以降。理气之互相赢输。而理常输于气。至于五胡五季之乱。气胜理而理几乎息矣云云。因叹明儒学术之主气而乖张者。殆关气数云云。又曰。宋诸贤距诐息邪。继往开来之功。其要只在发挥一个理字。幸望于圣人之扶理抑气。贵理贱气之精意。深加体察如何。先贤又云理弱气强之说。即据见在之势而言也。极言其本。则理为之主。盖人身之善少而恶多。世道之治少而乱多。莫非气胜理。然毕竟变恶为善。拨乱反正。虽或不然。而是非终定于百世。则是理为之主也。愚则以为变恶为善。学者之心法也。而主张世道者之拨乱反正。亦在其心法之如何。则来教中。问答所疑。自可相说而解矣。曾见农岩集序十卷廿四板。玉堂故事。论读史之法。亦以理为主。甚好看。未知贤者。平日以为如何。朱子答吕东莱书曰。为学之序。为己然后可以及人。达理然后可以制事。故程夫子教人。先读论,孟。次读诸经。然后看史。其序不可乱也。座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66H 页
下固已熟于经书。而受业者则必以此戒之。如何。经经纬史。先经后史之意。为学之初。所宜兢兢也。未知如何。
俯询新妇未及行见舅姑之礼。而遭父丧者。来书所引大全答叶道味书。恐与此不同。玆以所考出者。别录以呈。而近斋先生答先师梅山先生书。正论此礼。有曰。如可待三年。则三年后。备礼为之。不然则以既练而归之意。用心丧服色而往拜之无妨。幸于此参酌焉。近翁以既练而归之义为答者。亦非礼之本意。而特借用其意耳。来喻亲迎二字。亦非可比于近日就亲于妇家而别为见舅姑之礼者也。既已成婚。待其丧毕而成新妇礼好矣。不然则用近斋说。可也。然变服之节。非可拟议于此。而纳贽一事。亦不可行也。盖以心丧中。不可行吉礼故也。至若必欲其练前归夫家。则此以事势而言也。惟宜量处之也。有非论礼者之所可可否也。未知如何。无所考證。而敢言不当言者。则其罪有甚于县子所谓汰哉故耳。
成婚而未及见如者。本生父丧葬后率来。只因事势之不得不然。则不必更引不当引之说以解之也。愚意少俟练后。以心丧服色而来。则恐有所据于近斋
俯询新妇未及行见舅姑之礼。而遭父丧者。来书所引大全答叶道味书。恐与此不同。玆以所考出者。别录以呈。而近斋先生答先师梅山先生书。正论此礼。有曰。如可待三年。则三年后。备礼为之。不然则以既练而归之意。用心丧服色而往拜之无妨。幸于此参酌焉。近翁以既练而归之义为答者。亦非礼之本意。而特借用其意耳。来喻亲迎二字。亦非可比于近日就亲于妇家而别为见舅姑之礼者也。既已成婚。待其丧毕而成新妇礼好矣。不然则用近斋说。可也。然变服之节。非可拟议于此。而纳贽一事。亦不可行也。盖以心丧中。不可行吉礼故也。至若必欲其练前归夫家。则此以事势而言也。惟宜量处之也。有非论礼者之所可可否也。未知如何。无所考證。而敢言不当言者。则其罪有甚于县子所谓汰哉故耳。
成婚而未及见如者。本生父丧葬后率来。只因事势之不得不然。则不必更引不当引之说以解之也。愚意少俟练后。以心丧服色而来。则恐有所据于近斋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66L 页
说也。未知如何。
练前则丧服。如在丧侧可也。练后则玉色上下衣。亦如在母家也。岂或有变服于此时耶。执贽尤不当论于练前后也。未知如何。
大全答叶味道书。详其问答。似非妇未见舅而遭母丧者也。恐是奔其母丧。既葬而归。旋悔其未练而归。有违于礼。故乃有反终其月数。补填误归之月等说也。与今令子妇。未见舅姑而遭生父丧者不同。则不可引而为證也。衣服之变。朱子之意。又指其初期阕服而言也。若以见舅姑而变其期服云尔。则恐大悖于礼也。又其问答中他人。或在母家。有所不便云者。尤庵先生注之曰。他人。恐指母之族党诸人耳。言母之族党诸人。或在于母家。则出嫁女之留在彼中。有所不便也。此义也。诗邶风泉水篇传及小注。幸望详考如何。又补填如今追服云者。先儒皆以引用于遗腹子追丧之节耳。
凡系生育之恩。皆为之心丧。则女子之已嫁未嫁者同焉。丧大记。妇人丧父母。练而归云者。以服阕也。自从除服日。当行心丧。以终二十七月之期。而即吉焉。即吉之前。不可御于夫。夫当许其自尽。用伸心丧已
练前则丧服。如在丧侧可也。练后则玉色上下衣。亦如在母家也。岂或有变服于此时耶。执贽尤不当论于练前后也。未知如何。
大全答叶味道书。详其问答。似非妇未见舅而遭母丧者也。恐是奔其母丧。既葬而归。旋悔其未练而归。有违于礼。故乃有反终其月数。补填误归之月等说也。与今令子妇。未见舅姑而遭生父丧者不同。则不可引而为證也。衣服之变。朱子之意。又指其初期阕服而言也。若以见舅姑而变其期服云尔。则恐大悖于礼也。又其问答中他人。或在母家。有所不便云者。尤庵先生注之曰。他人。恐指母之族党诸人耳。言母之族党诸人。或在于母家。则出嫁女之留在彼中。有所不便也。此义也。诗邶风泉水篇传及小注。幸望详考如何。又补填如今追服云者。先儒皆以引用于遗腹子追丧之节耳。
凡系生育之恩。皆为之心丧。则女子之已嫁未嫁者同焉。丧大记。妇人丧父母。练而归云者。以服阕也。自从除服日。当行心丧。以终二十七月之期。而即吉焉。即吉之前。不可御于夫。夫当许其自尽。用伸心丧已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67H 页
矣。所谓心丧。当以严内外。为大闲。苟或逾越。则非心丧也。或云既练而归。则御于夫。礼也。斯言全未,全未。丧大记又曰。大夫士父母之丧。既练而归。归者。即支子异宫者之归其宫者也。曷可以归宫而当复寝乎。信斯义也。妇人之归者。亦祇归其夫家而已。不许其御于夫也。然则出嫁女之申心丧三年。恐非可疑。
三渊先生遭外舅丧时。年十六。而与夫人内外之防。持守甚严。以终其十三月之制。此即练而归之义也耶。
令子妇本家丧中。不可行新妇礼者。固礼也。而既练。事势之不得已从权率来。则虽不得行贽见之礼。而还送其本家。追行新妇礼云者。恐涉无稽。不必举论。未知如何。前见家兄。亦有如此事。而未尝追行见舅之礼者。亦有所就禀于先师者耳。
答田彝叔
家礼增解成服斩衰三年条。祖先亡父后亡。不承祖重。云坪说不可从也。祝文题主。皆杜撰。恐是辗转致误也。又小祥条。所后丧中。除本亲服及亲丧中。除妻服期服此二条。亦多不可从之说。增解。是不可无之一个礼书府库也。然而多有误落处。且其按说甚多
三渊先生遭外舅丧时。年十六。而与夫人内外之防。持守甚严。以终其十三月之制。此即练而归之义也耶。
令子妇本家丧中。不可行新妇礼者。固礼也。而既练。事势之不得已从权率来。则虽不得行贽见之礼。而还送其本家。追行新妇礼云者。恐涉无稽。不必举论。未知如何。前见家兄。亦有如此事。而未尝追行见舅之礼者。亦有所就禀于先师者耳。
答田彝叔
家礼增解成服斩衰三年条。祖先亡父后亡。不承祖重。云坪说不可从也。祝文题主。皆杜撰。恐是辗转致误也。又小祥条。所后丧中。除本亲服及亲丧中。除妻服期服此二条。亦多不可从之说。增解。是不可无之一个礼书府库也。然而多有误落处。且其按说甚多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67L 页
合商量处。幸入思而详之。千万切仰。
答田彝叔
当今异言宣豗。人心胥溺。惨于夷狄篡弑之祸。甚于洪水猛兽之灾。惟愿贤者之至死不变。壁立千仞。为颓波之砥柱。圣经贤传。为吾辈之命脉。一日而舍之。则天理亡人心死矣。讲论经传。寥寥乎无闻。何幸贤者有书。则必论此事。是所谓同门之义也。钦赞感叹。庸有极哉。俯喻中庸廿六章。只是天道之极致。不必以勇当之。先儒已以此说为非。盖不赖勇而裕如者。何必别设一章也。廿二章廿四章。已尽之矣。且人道则何独无勇之别为一章者。而乃于天道言之耶。中庸是圣门传授极致之言。而下学上达。是其宗旨。故许多铺叙。毕竟归宿于天道。此所以为明道之书也。虽知其大槩如此。而平生穷究。尚未得其要领。如堕烟海。如望大洋。茫然不知所以为对于贤者。幸望时惠德音。以为牖迷之道。千万千万。立轩书。每说此事。又可见其深于经义矣。但濯溪集鬼神章劄录。本于渼湖。而较甚详核。然妙用言其理一句。虽载于易传小注。近思录注中。而与朱子他语不同。先辈皆疑之。考诸语类及大全而不得矣。今不必主张此言。而濯
答田彝叔
当今异言宣豗。人心胥溺。惨于夷狄篡弑之祸。甚于洪水猛兽之灾。惟愿贤者之至死不变。壁立千仞。为颓波之砥柱。圣经贤传。为吾辈之命脉。一日而舍之。则天理亡人心死矣。讲论经传。寥寥乎无闻。何幸贤者有书。则必论此事。是所谓同门之义也。钦赞感叹。庸有极哉。俯喻中庸廿六章。只是天道之极致。不必以勇当之。先儒已以此说为非。盖不赖勇而裕如者。何必别设一章也。廿二章廿四章。已尽之矣。且人道则何独无勇之别为一章者。而乃于天道言之耶。中庸是圣门传授极致之言。而下学上达。是其宗旨。故许多铺叙。毕竟归宿于天道。此所以为明道之书也。虽知其大槩如此。而平生穷究。尚未得其要领。如堕烟海。如望大洋。茫然不知所以为对于贤者。幸望时惠德音。以为牖迷之道。千万千万。立轩书。每说此事。又可见其深于经义矣。但濯溪集鬼神章劄录。本于渼湖。而较甚详核。然妙用言其理一句。虽载于易传小注。近思录注中。而与朱子他语不同。先辈皆疑之。考诸语类及大全而不得矣。今不必主张此言。而濯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68H 页
溪不能辨。为可欠耳。盖神字只是形而下。不可以理字当之。其说甚多。不能尽记。大全及语类中。幸细考之焉。大抵鬼神章。或谓之理。或谓之兼理气。而渼湖主气之见。可谓深得朱子之意。而濯溪又因其说而推广之耳。
答田彝叔
此二书。不可草率了当。虽前所屡经读诵。恐难自谓今无可疑。大全答江德功书曰。圣贤之言。意旨深远。子细反覆。十年二十年。尚未见到一二分。且朱子之解诚意章句。是用一生精力。而易箦前数日。亦有改定句语。至于中庸。则中和改见。在四十后。盖解经之难如是。况在后生乎。虽章句或问。发明无馀。而朱子不云乎。无某底工夫。看某底不出。然则岂容易可读者乎。少时拜颖西任。 谓庸学虽一卷。当如论孟。每一年一经。紧切下工夫。可也。又因以语类。须下死工夫之说。勉戒之矣。先师老洲先生。恒言必多读庸学。而顾未能多读。孤负二先生之教。每一念至。未尝不愧汗沾衣也。
答田彝叔
录示台山金公中庸未发说。细看其理会精密。非俗
答田彝叔
此二书。不可草率了当。虽前所屡经读诵。恐难自谓今无可疑。大全答江德功书曰。圣贤之言。意旨深远。子细反覆。十年二十年。尚未见到一二分。且朱子之解诚意章句。是用一生精力。而易箦前数日。亦有改定句语。至于中庸。则中和改见。在四十后。盖解经之难如是。况在后生乎。虽章句或问。发明无馀。而朱子不云乎。无某底工夫。看某底不出。然则岂容易可读者乎。少时拜颖西任。 谓庸学虽一卷。当如论孟。每一年一经。紧切下工夫。可也。又因以语类。须下死工夫之说。勉戒之矣。先师老洲先生。恒言必多读庸学。而顾未能多读。孤负二先生之教。每一念至。未尝不愧汗沾衣也。
答田彝叔
录示台山金公中庸未发说。细看其理会精密。非俗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68L 页
儒可及。又其文章尔雅。诚如来喻。但其分未发与中。以语类及项平父书證之者。终有所听莹。虽以渊翁说为主。然窃恐此与中庸未发之中未发二字。不同。其曰块然如顽石。曰众人未发时。已自汩乱。曰未发时不昏乱。皆泛论思虑之未发。而非指子思所言大本之未发也。未知如何。农岩答道以书。见于本集。更详之如何。亡室再期之祭。前从同春。今则改见。以增解说为正。未知如何。
答田赞明(蓍淳)
苏纯汝未发说。固知其难于归一。而近思录一之廿一条。生之谓性四字。本指气质之性。质之程朱及我东先贤说而无疑矣。今明刚任友之看作本然之性者。力主其论。恐其回头之未易。故姑欲忘言也。致渊备见前后往复而去矣。义理无穷。人见有限。愚虽自谓无疑。而安知后来人不谓之误耶。只当如大全答陆子静书末。各尊所闻。以俟百世之公义。可也。何必费辞往复耶。人道心说。亦如斯已矣。如欲虚心平气。务求实是则可矣。不者。不必如他人之求胜。而不求诸道也。未知如何。朱子说虽有异同。然中庸序文。是晚年定论。加减一字不得者也。虽尧舜孔子。既有形
答田赞明(蓍淳)
苏纯汝未发说。固知其难于归一。而近思录一之廿一条。生之谓性四字。本指气质之性。质之程朱及我东先贤说而无疑矣。今明刚任友之看作本然之性者。力主其论。恐其回头之未易。故姑欲忘言也。致渊备见前后往复而去矣。义理无穷。人见有限。愚虽自谓无疑。而安知后来人不谓之误耶。只当如大全答陆子静书末。各尊所闻。以俟百世之公义。可也。何必费辞往复耶。人道心说。亦如斯已矣。如欲虚心平气。务求实是则可矣。不者。不必如他人之求胜。而不求诸道也。未知如何。朱子说虽有异同。然中庸序文。是晚年定论。加减一字不得者也。虽尧舜孔子。既有形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69H 页
气则安得无人心之名乎。但其人心。无一不听命于道心。则正语类所谓人心与道心。为一恰似。无了那人心相似者也。大全答黄子耕书。所谓人心。亦化而为道心。及在圣人分上。则浑是道心云者。亦可活看而融贯矣。未知如何。答郑子一第四书曰。道心为主。即人心自不能夺。而亦莫非道心之所为矣。农岩集。心物也。性则也一条。与此参看如何。老洲杂识。誊在那中云矣。第四编与金季容入枫岳以下。细考如何。
答田赞明
俯示人道心说。朱子答黄子耕书。以道心为主。则人心亦化为道心。如乡党所记饮食衣服。本是人心之发。然在圣人分上。则浑是道心也。贤者之所主也。栗翁人道心说。亦近此。然而所谓人心为道心者。不过以听命之人心。无间于道心。便是为一者而言也。不如中庸序文。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云者之无少疑惑。是其为小不同。愚尝以此为万世不可易之论。而黄子耕书。亦以此意活看。则可以混合为一也。所以圃阴说。为可从也。如以黄书。泥看而力主之。则大舜两下说之义。泯矣。心物也。性则也。道心虽原于性。而亦不可直谓之则。盖既曰心则亦只是个虚灵知觉底
答田赞明
俯示人道心说。朱子答黄子耕书。以道心为主。则人心亦化为道心。如乡党所记饮食衣服。本是人心之发。然在圣人分上。则浑是道心也。贤者之所主也。栗翁人道心说。亦近此。然而所谓人心为道心者。不过以听命之人心。无间于道心。便是为一者而言也。不如中庸序文。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云者之无少疑惑。是其为小不同。愚尝以此为万世不可易之论。而黄子耕书。亦以此意活看。则可以混合为一也。所以圃阴说。为可从也。如以黄书。泥看而力主之。则大舜两下说之义。泯矣。心物也。性则也。道心虽原于性。而亦不可直谓之则。盖既曰心则亦只是个虚灵知觉底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69L 页
物。特其所感动者。义理之公耳。以此而言。道心。是物之循乎则者也。人心则物而已矣。其听命乎道心。则中乎则而为善。不听命乎道心。则失其则而为恶矣。此与朱子序文参看。未知如何。此说之有甲乙者久矣。谨备少日所闻。以塞俯问。未知取舍之如何。而来示所谓非道。则气无准则。非气则道无挂搭。恐是以道心。直谓之理。而与农岩说不同也。与农岩不同。则自不得不与中庸序文相左也。虽圣人。亦有人形。则虽其人心之听命于道心者。一似专是道心无了人心者。然人道之分。则不可不辨也。此非拙笔所可形出者。只当信中庸序文。为便宜也。幸望入思更教。千万千万。惟我同门也。故有往复。不者。何处得闻此等往复耶。无论彼此所见之姑未合与否。便是馀生一乐事也。何幸何幸。
答田赞明
朱子答吕子约书曰。圣贤所言为学之序例如此。须先自外面分明有形象处。把捉扶竖起来。因此思之。如颜子之四勿。曾子之三贵。至于程子之整齐严肃。莫不于有形象处着力。而近思录四之五十一条。大全答林择之论克己复礼之礼字。别集何叔京书。皆
答田赞明
朱子答吕子约书曰。圣贤所言为学之序例如此。须先自外面分明有形象处。把捉扶竖起来。因此思之。如颜子之四勿。曾子之三贵。至于程子之整齐严肃。莫不于有形象处着力。而近思录四之五十一条。大全答林择之论克己复礼之礼字。别集何叔京书。皆
肃斋集卷之八 第 170H 页
此意也。来谕所举论语先传后倦章。章下程子说及曾子易箦之意。皆甚好。但程朱论学。每以涵养致知并言。而未尝偏于一处。此意不可不深加体认。从古学问之差。皆由于致知工夫之有所未尽也。幸望更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