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肃斋集卷之七 第 x 页
肃斋集卷之七
书
书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26H 页
答洪宪文(一纯)
八月旬间伏承惠书。乃其前月初三所出也。伊时荷慰之私。不容名喻。细审其间。慎节快复。优入安域。而厥后书尺仍阻。虽自憧憧瞻仰之极。有时乎发于梦寐。而犹不如亲接心画。则所谓何以慰相思者。始知其亲切有味。窃想兄亦不无如许时。而恐不如我之甚也。日者。见沈君宪九月望日书。以便遽。虽未能说及彼中诸节。而槩审其大都平安矣。伏问即日。冬冱。先生气候若何。侍馀经体若何。区区慕溯。不敢少选少弛。盛课近在何经何篇。君宪诸君子。几度约会。经史子集微言大义。讲究得几许耶。顾此落在遐土。没溺于卑污苟贱丛中。拘滞执泥坑里。抬头不起。转身不得者。安能无昧昧驰羡于诸君子高明广大之域耶。已矣此生。自分为乡里之陈人。而无由振拔于樵牧之群也。伏望诸君子恻然念及。时惠书字。俾不至永弃于士友之列。千万千万。夏间适因考阅。偶见朱子答石子重书。论人心之不可属于天理。颇明白。足可以證贱说。故录诸片纸。夹之历书间矣。今始寻得。
八月旬间伏承惠书。乃其前月初三所出也。伊时荷慰之私。不容名喻。细审其间。慎节快复。优入安域。而厥后书尺仍阻。虽自憧憧瞻仰之极。有时乎发于梦寐。而犹不如亲接心画。则所谓何以慰相思者。始知其亲切有味。窃想兄亦不无如许时。而恐不如我之甚也。日者。见沈君宪九月望日书。以便遽。虽未能说及彼中诸节。而槩审其大都平安矣。伏问即日。冬冱。先生气候若何。侍馀经体若何。区区慕溯。不敢少选少弛。盛课近在何经何篇。君宪诸君子。几度约会。经史子集微言大义。讲究得几许耶。顾此落在遐土。没溺于卑污苟贱丛中。拘滞执泥坑里。抬头不起。转身不得者。安能无昧昧驰羡于诸君子高明广大之域耶。已矣此生。自分为乡里之陈人。而无由振拔于樵牧之群也。伏望诸君子恻然念及。时惠书字。俾不至永弃于士友之列。千万千万。夏间适因考阅。偶见朱子答石子重书。论人心之不可属于天理。颇明白。足可以證贱说。故录诸片纸。夹之历书间矣。今始寻得。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26L 页
姑未及考其本文。敷衍为说。幸望详量回教。千万千万。未能各书于君宪。而此兄若与我。共论于高明之座。则必当受尊兄印可而后乃已。都俟合并时耳。
与洪宪文
三宵联枕。承诲叙阻。非不万幸于私分。而三载积怀。无以尽摅。路上分袂。因成阔睽归来。怅仰憧憧。愈往愈甚。未知何以安顿此身心耶。伏问间者。侍馀经体更若何。开正后。风寒之酷毒太过。念前后。庶有解冻底意矣。又忽为不测风雨。连日大作。撼屋动地。天意之不可知乃尔。中夜起坐。子细点捡平生所作过恶。不胜惶恐。恨不与执事说此怀耳。司马公云。吾与景仁兄弟也。但姓不同。吾于执事。亦云而有甚焉者。兄弟虽有骨肉情爱之不能已者。而求其志同道合。则亦千百载一二人而止。岂易言也哉。责我勉我。知我罪我。知心输心。期欲其不陷于不义。偕至于大道者。执事之于我。可谓有苦切之血腔。此可与世所谓如兄如弟之交契比拟耶。然所摅者情浮于义。而责善之道有未尽。此则在我而不在于兄耳。且或弟之量狭。不能容受执事之良药。而使执事。有不可则止之义。则弟虽坠于千仞坑堑。更谁有救拔耶。幸望勿以
与洪宪文
三宵联枕。承诲叙阻。非不万幸于私分。而三载积怀。无以尽摅。路上分袂。因成阔睽归来。怅仰憧憧。愈往愈甚。未知何以安顿此身心耶。伏问间者。侍馀经体更若何。开正后。风寒之酷毒太过。念前后。庶有解冻底意矣。又忽为不测风雨。连日大作。撼屋动地。天意之不可知乃尔。中夜起坐。子细点捡平生所作过恶。不胜惶恐。恨不与执事说此怀耳。司马公云。吾与景仁兄弟也。但姓不同。吾于执事。亦云而有甚焉者。兄弟虽有骨肉情爱之不能已者。而求其志同道合。则亦千百载一二人而止。岂易言也哉。责我勉我。知我罪我。知心输心。期欲其不陷于不义。偕至于大道者。执事之于我。可谓有苦切之血腔。此可与世所谓如兄如弟之交契比拟耶。然所摅者情浮于义。而责善之道有未尽。此则在我而不在于兄耳。且或弟之量狭。不能容受执事之良药。而使执事。有不可则止之义。则弟虽坠于千仞坑堑。更谁有救拔耶。幸望勿以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27H 页
弟无受善之量而弃之。随事随处。痛加针砭。千万千万。执事。是吾之华扁。执事之言。是吾之神丹妙剂。使吾不至于膏盲。执事之赐也大矣。如此然后始为吾子之爱以德也。而姓不同之兄弟。有如是矣。晓起有怀。信笔至此。不知作何语。而乃其本心所存。庶可谅得。不必烦人眼目。惟老兄方寸中。置之如何。书成后。待天明。始开户视之。庭前雪已深尺馀。而户外事。茫然昧然如是。山外事。又何以知之乎。亦可见其昏愚之一端。足令人喷饭。
与洪宪文
间阻金玉之音势也。而向风引领。瞻仰之私。靡日不勤。即因鍮山。伏承下答前后两度。盥手擎读。如亲奉谆谆之诲。感仰之极。不知攸喻。愚于执事。非世俗所谓指天日誓生死。拍肩执袂。以为气合者类。则固当责善辅仁。切切偲偲。以尽朋友之道。毋负圣人之训。然后始可免夫阳浮慕之之讥。但兄之勉戒于贱身者。不为不多。而弟果无所益于高明。历历追思。诚如来喻。然而贱子岂或无纳忠之诚于兄而然也。诚以老兄天资近道。自无显过之可言故耳。每念渊翁所讥沧公书面足谀辞之句。岂敢虚为此赞美。以失了
与洪宪文
间阻金玉之音势也。而向风引领。瞻仰之私。靡日不勤。即因鍮山。伏承下答前后两度。盥手擎读。如亲奉谆谆之诲。感仰之极。不知攸喻。愚于执事。非世俗所谓指天日誓生死。拍肩执袂。以为气合者类。则固当责善辅仁。切切偲偲。以尽朋友之道。毋负圣人之训。然后始可免夫阳浮慕之之讥。但兄之勉戒于贱身者。不为不多。而弟果无所益于高明。历历追思。诚如来喻。然而贱子岂或无纳忠之诚于兄而然也。诚以老兄天资近道。自无显过之可言故耳。每念渊翁所讥沧公书面足谀辞之句。岂敢虚为此赞美。以失了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27L 页
真实道理耶。弟恨老兄精神气魄。禀得不强。忧患事务。多所妨夺。未能尽力于文字上工夫。悉如其志之所欲为欠尔。然比诸如我远去师友之益。局在乡曲。而恒抱离索之忧。将未免汩没一生于卑污苟贱之中者。则岂非所谓天地悬隔也哉。信手引笔。不觉覼缕至此。而未暇修起居者。极为悚惶。书发已过一念有馀。而霖雨才收。麦风益凉。不审侍馀经体更若何。近日尊阁。果在何书。区区溯仰。不任憧憧。弟老亲以去月初。返驾于鍮山。间承安信。而一自闰月成子妇执笲之礼以来。家室和平。内外安好。宛然人道之克备。正宜最乐于为善。而眩晕眼眚。阅月愈苦。针药之节。医无可人。只是因循度日。废却佔毕者居多。其亦天之所命。惟当顺受已乎。所俯示体认存遏之方。敢不服膺。而愚又以为先须于道理功利关。透得过。要置此身于富贵贫贱利害祸福之外。然后穷理居敬之工。始有可施之地。而体认克复之方。乃可议到。彼口诵圣贤之言。家传诗礼之业。自以为先辈事功。亦只如此。而居之不疑者。何尝不曰体认。曰克复乎。夷考其实。类未免堕在利欲。胶漆盆中焉。则与其如此而欺世盗名。以贻害于世道。曷若应举觅官。同流合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28H 页
污。好衣好食。以没其世。为善为恶。白直做去之为愈也。此皆吾辈所宜交相警戒。勿使得罪于喜阳恶阴之天也。未知兄意。以为如何。后世所患。只是文灭其质。此所以我夫子欲从先进。而庄周之愤世激俗。亦岂不在于诗礼发冢者耶。老兄之对人说话。必勿称道同志诸人之长处好处。以助世人之风声鹤唳。千万千万。愚所最闷切者。先生之称誉人过度。反为其人之害也。幸望随时仰达。毋至如前伏望。
与洪宪文
近阅近斋礼说妾子为所生母条。因考本集。以及其十五卷十四板所论。而终有所未能分晓者。幸望仰禀于丈席。兼问于沈友。以为详教之。千万千万。盖庶子之于其所生母改适者。犹为之杖期。而今以父在之故。不许其披发而杖焉。则恐有所如何。又若都无分别于正室子父在母丧之例。则又多未安。所以难决者也。幸细入思量。未知如何。
与洪宪文
来喻溢幅。一一承领尊意。而若其存问贱身。以及儿辈。勤勤恳恳。有若家人兄弟之间。继之以诱掖切磨。极其真诚。一句一字。罔非卓然理到之言。而情亦至
与洪宪文
近阅近斋礼说妾子为所生母条。因考本集。以及其十五卷十四板所论。而终有所未能分晓者。幸望仰禀于丈席。兼问于沈友。以为详教之。千万千万。盖庶子之于其所生母改适者。犹为之杖期。而今以父在之故。不许其披发而杖焉。则恐有所如何。又若都无分别于正室子父在母丧之例。则又多未安。所以难决者也。幸细入思量。未知如何。
与洪宪文
来喻溢幅。一一承领尊意。而若其存问贱身。以及儿辈。勤勤恳恳。有若家人兄弟之间。继之以诱掖切磨。极其真诚。一句一字。罔非卓然理到之言。而情亦至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28L 页
矣。惟其理到而情至也。故其感恩而起敬者深。敢不洗心从事。期无负吾兄所以吃紧为人底至意耶。但老兄之年将不惑。而尚未有血胤。又常苦二竖者。固所不任其闷虑。亦当付之无可柰何。顺受乎天之所命已矣。来谕。似不无些少戚戚底意思。窃恐此非乐天知命之道。虽太上之忘情。有非可以袭取模拟。而吾辈既欲以第一义自期。则何可与世俗怨尤者。同归乎。且老兄之勉人则至矣。而自贬则恐或过矣。虽不可妄自尊大。亦不宜苟且贬薄。且了债残书。以遂朝闻之愿。即矢心奉尘刹之意。诚如所教。第恐天下之书籍无穷。一身之精力有限。其何以看读得尽。非但才不逮力不及而已。又或忧病相妨。形势有碍。所以不能读尽天下好书。如古人所愿者多矣。以故愚尝自知自量。只欲于耕田之暇。从事于四书三经程朱诸书。(程朱书亦难尽致)循环诵读。不敢自暇自逸以为依本分。作好人底规模。以毕馀生为计。此非欲自怠而退托也。万一赖天之灵。儱侗黑影间。如或窃得一斑道理则幸矣。纵或终未闻道而死。亦不至为色取行违欺世盗名之类。生一日。做一日好人。是乃矢心所存。未知如何。天下至不可强者。才具力量耳。顾安得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29H 页
不自量。而过自担荷耶。
与洪宪文
仪礼疏四种说。或有所更加商确者否。吾辈以眇然后生。识薄见浅。何敢入此丛。委有所议到也。然不妨记忘传疑之如是。未知如何。先生疏本。谨玆还上。而▦▦陋居。不得见前后邸报。幸以当初大臣筵奏以后诸文字。录成一册。以为日记。兼示于如弟聋瞽者。甚好耳。大禹谟惠迪吉从逆凶章小注朱子说。曾见载于宋名臣录及朱子学的。似是语类。搜觅不得。幸望考示。千万千万。
与洪宪文
今番幸行时。先生入对。固出于迫。斯可见不为已甚之意。而世之哓哓不已者。有许多说话云。岂非痛愤之切者耶。窃欲委进函丈之下。详承伊时诸节。而末由遂诚。是切闷郁。幸望因便录示。千万千万。出于朝纸者。皆不分明故耳。沈友稚文家事。又多是非之敢到于先生者。而秉德亦未免于怨谤云。夫以陶庵正论。而被末俗之唇舌。则吁亦怪矣。然而稚文之因激相失者。亦似未十分稳当耳。稚文以未发前气质性有无之说。有多少问难。至于形诸文字者。连编累牍。
与洪宪文
仪礼疏四种说。或有所更加商确者否。吾辈以眇然后生。识薄见浅。何敢入此丛。委有所议到也。然不妨记忘传疑之如是。未知如何。先生疏本。谨玆还上。而▦▦陋居。不得见前后邸报。幸以当初大臣筵奏以后诸文字。录成一册。以为日记。兼示于如弟聋瞽者。甚好耳。大禹谟惠迪吉从逆凶章小注朱子说。曾见载于宋名臣录及朱子学的。似是语类。搜觅不得。幸望考示。千万千万。
与洪宪文
今番幸行时。先生入对。固出于迫。斯可见不为已甚之意。而世之哓哓不已者。有许多说话云。岂非痛愤之切者耶。窃欲委进函丈之下。详承伊时诸节。而末由遂诚。是切闷郁。幸望因便录示。千万千万。出于朝纸者。皆不分明故耳。沈友稚文家事。又多是非之敢到于先生者。而秉德亦未免于怨谤云。夫以陶庵正论。而被末俗之唇舌。则吁亦怪矣。然而稚文之因激相失者。亦似未十分稳当耳。稚文以未发前气质性有无之说。有多少问难。至于形诸文字者。连编累牍。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29L 页
而以若短少精神。有难一一条辨。当于归三溪后录上。幸望一一剖析以教如何。然而彼之中毒于南塘说者久矣。恐难竖其降幡也。
与洪宪文
往善州时。付候于转递。未知已达否。伏惟午热。侍馀经体。对时万护。区区瞻溯憧憧不置。先生入对后。又有上疏。而筵本疏本。俱未得见。幸望详细下示。千万千万。师生岂异于父子也。渊翁谓以子而昧父。人事之甚阙然。则以弟子而不知师门之事。其将作如何貌样耶。向往陜川。参拜于老洲先师延谥之日。归路邂逅吴尚州丈于黄涧。至沃川。曾若逆旅而分路矣。虽因吴丈。槩闻而未详。幸深谅此切迫之情。未知如何。向遣数字书于任景文,沈君宪。而难望其详报也。弟去月二十八日。自善离发。今初三到家。家内身上姑安。而骚讹聒聒。镇心无术。顾无定力而致然矣。在善州时。与沈稚文。论未发前。气质性有无之说。而未合矣。一日稚文。作书以问。故答之如此。其后逐条辨说。殆近数千言。大抵皆袭南塘之说。其后又面说。而终不能归一。当归家裁答为言。而毕竟藉重于儒先之论者。皆南塘所尝引者也。退溪,栗谷,尤庵三先生
与洪宪文
往善州时。付候于转递。未知已达否。伏惟午热。侍馀经体。对时万护。区区瞻溯憧憧不置。先生入对后。又有上疏。而筵本疏本。俱未得见。幸望详细下示。千万千万。师生岂异于父子也。渊翁谓以子而昧父。人事之甚阙然。则以弟子而不知师门之事。其将作如何貌样耶。向往陜川。参拜于老洲先师延谥之日。归路邂逅吴尚州丈于黄涧。至沃川。曾若逆旅而分路矣。虽因吴丈。槩闻而未详。幸深谅此切迫之情。未知如何。向遣数字书于任景文,沈君宪。而难望其详报也。弟去月二十八日。自善离发。今初三到家。家内身上姑安。而骚讹聒聒。镇心无术。顾无定力而致然矣。在善州时。与沈稚文。论未发前。气质性有无之说。而未合矣。一日稚文。作书以问。故答之如此。其后逐条辨说。殆近数千言。大抵皆袭南塘之说。其后又面说。而终不能归一。当归家裁答为言。而毕竟藉重于儒先之论者。皆南塘所尝引者也。退溪,栗谷,尤庵三先生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30H 页
之说。为其所主。又举朱子说以压倒。此皆非刱出者也。且牛溪说从人生受形以后而言。则未发之性。亦应有善恶之一定云者。不为栗谷所驳。故浦说。每每藉口于此矣。今皆为沈稚文所引。未知此以何说而辨其惑耶。幸望商量回教。千万千万。与君宪相议似好耳。
以气质之性。属之发后。则彼乃曰性情之界分自别。不可以情谓性云云。而说出许多疑难。毕竟归宿于此。无怪其说之至此。而鹿门集论气质性之说。大槩录示如何。
向往善山时。以沈氏家移宗事。厚招人言。且闻先生。亦被唇舌者不少云。又以河西宗统事。是非亦多云。幸以其本事。详细下示。如何如何。此亦格物之一端。不必以为是非蕞中事。而不复讲究其真个是非也。谅察为仰。近来动称前例。凭藉先辈。做出许多。舞文手段者甚多。其为世道之害。岂浅浅也哉。
与洪宪文
虽曰再卜夜话。都未稳洽。缘我惫病。未克承当佥兄之意而然耳。归来怅仰。岂可以尺纸寸管。形容得万一之怀耶。匪意转便下复。盈幅纚纚。屡回披读。如更
以气质之性。属之发后。则彼乃曰性情之界分自别。不可以情谓性云云。而说出许多疑难。毕竟归宿于此。无怪其说之至此。而鹿门集论气质性之说。大槩录示如何。
向往善山时。以沈氏家移宗事。厚招人言。且闻先生。亦被唇舌者不少云。又以河西宗统事。是非亦多云。幸以其本事。详细下示。如何如何。此亦格物之一端。不必以为是非蕞中事。而不复讲究其真个是非也。谅察为仰。近来动称前例。凭藉先辈。做出许多。舞文手段者甚多。其为世道之害。岂浅浅也哉。
与洪宪文
虽曰再卜夜话。都未稳洽。缘我惫病。未克承当佥兄之意而然耳。归来怅仰。岂可以尺纸寸管。形容得万一之怀耶。匪意转便下复。盈幅纚纚。屡回披读。如更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30L 页
奉诲。感幸万万。第伏审汤候尚未复常。慎节从以闯肆。区区伏虑。不任贱私。信后又过一月。伏问侍馀诸节。更何如。幸望因便更赐数字之教。以纾我郁闷之忱。千万千万。多少下谕。谆谆恳恳。秉德虽顽。宁不知尊兄爱我厚至于此极耶。谨当奉而周旋。以卒承嘉惠也。向读原道十馀遍。遍数甚少。姑未知其味之如何。而第其卫道辟邪之功。只此一篇。亦可以无愧于从享文庙。不必以其所引大学经文之不及格致而苛评之也。盖大学或问及语类所训。即朱夫子统论学之始终而讥之者也。农翁及我老洲先生。特取其抵排异端之大体而言也。茅坤评以元不知佛氏之学者。以农翁说观之。非但不知韩文公已矣。明儒之于释氏。每欲回护者。于此亦可见其一端。未知如何。弟连以滞气及目疾。看书不得。读书不得。每于朝夕食后。颓卧昏睡。其将为梦死之鬼已矣。奈何。月前。家亲来临数十日。日前。又以仲侄荣归。被兄嫂所招。兼为觐省。往留四五日。昨始归家。离违之情。果难自裁。而又以其扫坟许多事。担着于贱身上。奔汩无暇。将为八九日之扰恼。但时时披阅朱子语类数十板。可以医得许多病痼。而掩卷辄复茫然。神思之衰落。乃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31H 页
尔矣。每羡沈君宪,李乐汝才气精力之过人数等。可以不劳于用工夫。则如我者流。只欲随其后拾其馀。以为残年零星计活为计耳。四邻耒耜出。何必吾家操朱子。所举两句。正是说尽此汉心中事。愚每恨世儒小有佔毕缀文之才者。辄被其务胜护前之恶念所误。弃却圣门克己求仁。与人为善之真实道理。而高自标置。低视他人者。不可与入尧舜之道也。未知如何。愚虽早而失学。晚又懒废。无足比数于人。而于此个义谛。自谓有一得之见。故不觉放言至此。幸望一笑。而付之丙丁。勿挂人眼。千万。
与洪宪文
尝闻论性。有一原分殊之不同。未发则为一原。而本然之性。是也。已发则为分殊。而气质之性。是也。本然之性。自尧舜至于涂人。一也。气质之性。智愚贤不肖。有千万之不齐也。以未发。谓非一原则已矣。谓是一原。则气质之有万不齐者。不可言于未发地头也。以已发。谓非分殊则已矣。谓是分殊。则此性之随气质而自为一性者。乌可不属之已发地头耶。未发非无气也。而气未用事。故主于理。而谓之本然之性也。已发非无理也。而气已用事。故主于气。而谓之气质之
与洪宪文
尝闻论性。有一原分殊之不同。未发则为一原。而本然之性。是也。已发则为分殊。而气质之性。是也。本然之性。自尧舜至于涂人。一也。气质之性。智愚贤不肖。有千万之不齐也。以未发。谓非一原则已矣。谓是一原。则气质之有万不齐者。不可言于未发地头也。以已发。谓非分殊则已矣。谓是分殊。则此性之随气质而自为一性者。乌可不属之已发地头耶。未发非无气也。而气未用事。故主于理。而谓之本然之性也。已发非无理也。而气已用事。故主于气。而谓之气质之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31L 页
性也。今若以气质之有万不齐者。搀论于本然之地。而曰未发之时。亦有气质之性。则便是安气质于大本。更无讨本然之性处。天命之性。亦有万不齐。而不得为一原矣。岂理也哉。除却许多说话。更请试看清浊粹驳昏明强弱等字之体貌意味。则是果可言于未发大本者耶。才说气质二字。已就发后说。而未发之时。则气质善恶。一似都无了。愚故曰气质之性。当属发后。而不可言于未发也。
与洪宪文
洪公正名辨诸说。极有甚未安者。令人惶恐。盖以本生父母。为伯叔父母。非但司马公诸贤而已。程夫子定论。不啻炳如日星。而混称以后。世之洪儒硕师。语势太快。几于无忌惮。真自家所谓诚不知其何说也。辨说及往覆书中。一未有举程子二字者。果何意耶。纲目汉宣帝元康元年五月。追尊悼考处所载程子说句字。略加点化。一如四书注例。则此果以程子说。置诸可否取舍间。而姑存于此耶。无乃此亦非手笔。而为未定之论耶。
朱子代刘玶。述玶之兄珙之行状。而末段有曰。从弟玶谨状。盖珙与玶。是子羽之子。而出后于子羽之弟
与洪宪文
洪公正名辨诸说。极有甚未安者。令人惶恐。盖以本生父母。为伯叔父母。非但司马公诸贤而已。程夫子定论。不啻炳如日星。而混称以后。世之洪儒硕师。语势太快。几于无忌惮。真自家所谓诚不知其何说也。辨说及往覆书中。一未有举程子二字者。果何意耶。纲目汉宣帝元康元年五月。追尊悼考处所载程子说句字。略加点化。一如四书注例。则此果以程子说。置诸可否取舍间。而姑存于此耶。无乃此亦非手笔。而为未定之论耶。
朱子代刘玶。述玶之兄珙之行状。而末段有曰。从弟玶谨状。盖珙与玶。是子羽之子。而出后于子羽之弟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32H 页
子翚。故朱子以从弟称之。通解续不杖期章。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传。夫为人后者。其妻为舅姑大功条注。先师朱文公亲书藁本下云云。此则分明以本生舅姑。比之于夫之伯叔父母矣。此果非紫阳之笔。而勉斋所假托耶。
语类论濮王礼。谓非朱子手笔。则固无奈何。而所录有非一二。则又岂可一切委之于未定之论。记录之误耶。除非谓朱子之论。亦不可从云尔。则可也。未知洪公见之。以为如何。九原难作。恨未及于其在世时。使人就质而归一。然其辨论中许多自信之说。虽使朱子复起。恐难竖其降幡矣。
与洪宪文
书成未付。而省楸往来后。又折一简于沈友君宪兄。其一番经览后。送于沈友如何。所恨者。儒门衰败。一无奋发底意。而如我亦未免老洲先生所戒奄奄泉下人气力。而终未克出一口声讨。则其他又何论。此非少事。不可视若寻常。若于此而不知所以愤激。则正朱夫子所讥便是刀锯在身。不知痛了者也。更何足与言也哉。幸以此说及乐汝兄。俾有所逐条辨斥于沈书。以示后人如何。此不可置而不论者也。在后
语类论濮王礼。谓非朱子手笔。则固无奈何。而所录有非一二。则又岂可一切委之于未定之论。记录之误耶。除非谓朱子之论。亦不可从云尔。则可也。未知洪公见之。以为如何。九原难作。恨未及于其在世时。使人就质而归一。然其辨论中许多自信之说。虽使朱子复起。恐难竖其降幡矣。
与洪宪文
书成未付。而省楸往来后。又折一简于沈友君宪兄。其一番经览后。送于沈友如何。所恨者。儒门衰败。一无奋发底意。而如我亦未免老洲先生所戒奄奄泉下人气力。而终未克出一口声讨。则其他又何论。此非少事。不可视若寻常。若于此而不知所以愤激。则正朱夫子所讥便是刀锯在身。不知痛了者也。更何足与言也哉。幸以此说及乐汝兄。俾有所逐条辨斥于沈书。以示后人如何。此不可置而不论者也。在后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32L 页
世则为师辨诬。自是一个大义理也。未知乐汝。以为如何。见无礼于君亲。而拱手坐视。是乃朱夫子所严斥。则弟子之于先生。宁有一毫异同乎。若曰少异则生三事一之义。扫地尽矣。农岩之于尤庵。非有师弟之义。而其于慎无逸之参攻尤庵疏也。严辞斥退者至矣。此在本集二十卷二十三板以下矣。幸望取览。千万。固高明已见之昭陵。而亦不可不更加详阅讲论。得真义理也。未知如何。
任容叔书云。间得一友人书。云拜老江。禀质明德说。而所教以为明德。是气也。是形而下者也。心之本体。湛然纯善。与理为一故也。其大意如此。然则愚之所疑。不独在于主心之或失于一偏也云云。鄙人答书曰。一友人。未知为谁。禀质说。未知如何。而愚之所闻于师门者。大槩以为明德。是心之尊称。心与气。合有分别者。以其有本末之殊也。所谓虚灵底物事。虽不离于气分。而亦不囿于气质。惟其虚灵不昧。故能具众理。能具众理。故虚灵不昧也。此可见明德上心性。宾主之分也。此往复书。幸回教其可否。千万千万。将欲更加演绎。以为长书计耳。一友人。是谁也。兄或记存否。前以气质之性。属之发后。言于任容叔。而似有
任容叔书云。间得一友人书。云拜老江。禀质明德说。而所教以为明德。是气也。是形而下者也。心之本体。湛然纯善。与理为一故也。其大意如此。然则愚之所疑。不独在于主心之或失于一偏也云云。鄙人答书曰。一友人。未知为谁。禀质说。未知如何。而愚之所闻于师门者。大槩以为明德。是心之尊称。心与气。合有分别者。以其有本末之殊也。所谓虚灵底物事。虽不离于气分。而亦不囿于气质。惟其虚灵不昧。故能具众理。能具众理。故虚灵不昧也。此可见明德上心性。宾主之分也。此往复书。幸回教其可否。千万千万。将欲更加演绎。以为长书计耳。一友人。是谁也。兄或记存否。前以气质之性。属之发后。言于任容叔。而似有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33H 页
听莹矣。今见鹿门集。论此义甚详。无容更赘他说。将以此说。书报于容叔计耳。彼之信否。非吾所可必矣。老洲先师。所辨鹿门说。盖见其不可易。而其集中南塘礼说辨。真是有数文字。当与栗谷立后议。寒泉立宗议。同条共贯。传之无弊也。未知如何。
与洪宪文
便览忌祭祝文注。妻弟以下。当改感怆以他语。而他语无可考据处。未知何以措语。父告子。改感怆。为悲念如何。悲字或过。则感念二字。无妨否。父告子。书官衔当否。父告祝。或只云父告。则不书为宜否。夫告妻。亦如何。大抵丧中。主丧不书官衔。故如是耶。
中庸十六章。渼湖所论。峻洁可读。而栎泉之谓鬼神为理者。恐有逊于金濯溪之看得精深。未知如何。老洲所谓鬼神。是天地之明德。明德。即人之鬼神。其实一也一段。近复深绎。益信其不可易。而人多听莹。此真不可与不知者道也。大抵濯溪之说鬼神。可谓深造独得。不可轻看。老兄于此。寻常说得如何。但其论人物性不同者。恐极未安。而渼翁答书。无以见焉。殊叹殊叹。
与洪宪文
与洪宪文
便览忌祭祝文注。妻弟以下。当改感怆以他语。而他语无可考据处。未知何以措语。父告子。改感怆。为悲念如何。悲字或过。则感念二字。无妨否。父告子。书官衔当否。父告祝。或只云父告。则不书为宜否。夫告妻。亦如何。大抵丧中。主丧不书官衔。故如是耶。
中庸十六章。渼湖所论。峻洁可读。而栎泉之谓鬼神为理者。恐有逊于金濯溪之看得精深。未知如何。老洲所谓鬼神。是天地之明德。明德。即人之鬼神。其实一也一段。近复深绎。益信其不可易。而人多听莹。此真不可与不知者道也。大抵濯溪之说鬼神。可谓深造独得。不可轻看。老兄于此。寻常说得如何。但其论人物性不同者。恐极未安。而渼翁答书。无以见焉。殊叹殊叹。
与洪宪文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33L 页
近看渼湖,鹿门,近斋及老洲先生明德说。当从近录呈。彼李伯钦,任容叔之专以理看而非议主心之论者。盖由于气之一源。欠了见解也。恨无发挥之笔力以晓之耳。君宪于时祭。以前期三日告庙。固出于要诀。然通计祭日而为三日者。未知有何可据之文。而渼湖杂著。论时祭前期三日齐戒曰。齐者。当在祭之先焉。通祭日而为三日齐者。非也。又集考冠礼告祠堂条。引仪礼注。前期三日空二日。而曰如甲日冠。则前三日是辛日也。后皆仿此。然则时祭章之前期三日。果如渼湖之言也无疑。幸以此更询于沈兄。如何。在前初拜老洲先生时。已闻前期三日之义如此。其后證之前辈说者。如右故耳。君宪每主古礼。而至于告庙。必用要诀者。何也。愚则于古礼注疏。全所昧昧。每被君宪讥笑者多矣。家无注疏文字。只集考所载如是。玆敢仰闻其孤陋。诚可愧。又可闷。适有录来在行具中者。付呈。
老洲答权珍山中缉书曰。云坪文集。年前偶一约绰寓目。多是粗心閒气。全无儒家文字规度。且其欲突过前辈之意。着在肚里。终始为祟。今春所坐。亦职此之由也。然若直断以侵辱沙翁。则彼亦不心服其罪
老洲答权珍山中缉书曰。云坪文集。年前偶一约绰寓目。多是粗心閒气。全无儒家文字规度。且其欲突过前辈之意。着在肚里。终始为祟。今春所坐。亦职此之由也。然若直断以侵辱沙翁。则彼亦不心服其罪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34H 页
也。大凡论人。当原其情。如非病风丧性以尤翁之系。岂遽至此耶。至于所谓朱子七十而天。彼引用奇僻。自陷不敬之科。以此以彼。恶得无罪。诎其书毁其板。固可也。而削逸则乃是死后一律。无已过乎。大抵斯文是非。要当以士论为主。恐非遽为推上朝廷之事。顾近来士林衰败。大小言议。无所取裁。不能折衷于过不及之间。人各以己见主张。此特其一事。令人喟然也。适有录来在行具中者。玆付呈。盖与函筵。向日献议。大同小异。幸览过焉。
与洪宪文
近思录一卷乾天也条注解中。妙用言其理一句。大全语类诸书。亦考不得。甚可闷郁。向见芝山李哀保汝所问太极图说。五行各一其性。此性字。为本然之性。为气质之性云云者。老洲杂识第二篇。有三四条。又见渼湖集答玄子敬书皆可考。而其为本然之性。果无疑矣。兄意以为如何。老洲杂识第三篇。大学之明德。孟子之尽心。俱是心也条。及或问曰。此德之明。日益昏昧云云条。老兄看得如何。愚以此累入思议。终不犁然。甚可闷。盖孟子之尽心心字。即明德也。非有二也。此心之灵。其所知者。不过情欲利害之私。即
与洪宪文
近思录一卷乾天也条注解中。妙用言其理一句。大全语类诸书。亦考不得。甚可闷郁。向见芝山李哀保汝所问太极图说。五行各一其性。此性字。为本然之性。为气质之性云云者。老洲杂识第二篇。有三四条。又见渼湖集答玄子敬书皆可考。而其为本然之性。果无疑矣。兄意以为如何。老洲杂识第三篇。大学之明德。孟子之尽心。俱是心也条。及或问曰。此德之明。日益昏昧云云条。老兄看得如何。愚以此累入思议。终不犁然。甚可闷。盖孟子之尽心心字。即明德也。非有二也。此心之灵。其所知者。不过情欲利害之私。即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34L 页
承上文气质有蔽之心而言之。则明德。即本心也。情欲利害之私。即此心之挟气质以后事也。然无论本心与人欲。皆就发后说者也。而其为灵觉则一也。心主灵觉而言云者。不能无疑。未知何以解之耶。朱子答詹兼善书。幸取览如何。沈礼安丈心气质说。老洲先生签论者。及以明德说。与朴监察郑在絅往复书甚好。幸取考如何。汪增大学大体则好。而其以陈北溪理与气合而虚灵为是者。极涉未安。未知如何。李伯钦任容叔。明德说。是全然不识心之本体为何许境界。妄肆浮说。固不足辨。而顾今举一世无眼目于此焉则已矣。不者。必有以处之者也。未知老兄以为如何。
老洲先生曾教之曰。士须以枯死穷山自期。然后可以为学。此即志士不忘在沟壑之义也。愚今年已五十。无闻见恶。仍作无志无学底一弃物。而饿死穷巷。则其将与草木同腐。真负老翁之教。每念及此。悚惶之极。非直愧汗沾衣而已。然而其杂识中诸说。时时披读。恍若更亲謦欬。倍切羹墙之思。近又以老洲人道心说入思。而栗谷人心亦道心之说。亦可以会通而无疑。盖有大全语类说。可据者故也。且周子所谓
老洲先生曾教之曰。士须以枯死穷山自期。然后可以为学。此即志士不忘在沟壑之义也。愚今年已五十。无闻见恶。仍作无志无学底一弃物。而饿死穷巷。则其将与草木同腐。真负老翁之教。每念及此。悚惶之极。非直愧汗沾衣而已。然而其杂识中诸说。时时披读。恍若更亲謦欬。倍切羹墙之思。近又以老洲人道心说入思。而栗谷人心亦道心之说。亦可以会通而无疑。盖有大全语类说。可据者故也。且周子所谓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35H 页
轮辕饰而人弗庸。朱子所谓意中了了。而言不足以发之者。正为如我设。恨不早从事于修辞一事。以致晚暮之受困耳。
先妣墓缅礼时。秉德则当据便览说服缌而长侄奉事凤熙。是祖在为祖母。亦当与贱身无异耶。非谓今将迁窆也。适无家内相议者。故敢此仰禀。洞内一友家。有丧中立后者。练祥之节。依小记祭不为除丧之义。使之撤筵于本祥日。而仪节一依常例。然其禫祭。亦当于大祥后。间一月行之耶。当以过时不禫之义处之。而只行吉祭于二十八月耶。丧出七个月后。始立后。故有多少疑难云耳。
与洪宪文
朱子论光武追废吕氏。亦有未尽者。只论吕氏之当废与否。未及论薄后追配之罪也。汉文帝赐南粤王书曰。朕高皇帝侧室子也。此乃据实直书。而其天资之美。暗合圣人者。可见。又其春秋笔法。真是自然自其口中形容出来。此其三代以后第一贤君。见称于后世者也。光武之敢以其先祖之妾。追配于先祖者。末免为败义灭伦。贻祸于后。而同归于唐宣宗及我朝光海君追崇私亲之罪矣。致堂胡氏。论宣宗之说。
先妣墓缅礼时。秉德则当据便览说服缌而长侄奉事凤熙。是祖在为祖母。亦当与贱身无异耶。非谓今将迁窆也。适无家内相议者。故敢此仰禀。洞内一友家。有丧中立后者。练祥之节。依小记祭不为除丧之义。使之撤筵于本祥日。而仪节一依常例。然其禫祭。亦当于大祥后。间一月行之耶。当以过时不禫之义处之。而只行吉祭于二十八月耶。丧出七个月后。始立后。故有多少疑难云耳。
与洪宪文
朱子论光武追废吕氏。亦有未尽者。只论吕氏之当废与否。未及论薄后追配之罪也。汉文帝赐南粤王书曰。朕高皇帝侧室子也。此乃据实直书。而其天资之美。暗合圣人者。可见。又其春秋笔法。真是自然自其口中形容出来。此其三代以后第一贤君。见称于后世者也。光武之敢以其先祖之妾。追配于先祖者。末免为败义灭伦。贻祸于后。而同归于唐宣宗及我朝光海君追崇私亲之罪矣。致堂胡氏。论宣宗之说。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35L 页
纲目宣宗大中二年五月。太皇太后郭氏㬥崩条。取考则光武之罪著矣。惜乎。以光武之贤。而有此无知妄作之失也。朱子答李晦叔书。取考如何。閒静堂集春秋论四篇。亦可参考光武追废吕后。纲目汉光武建武中元元年冬十月。尊薄太后条小注。亦可以取览矣。且嫡庶之分。磻溪随录可考。夫以磻溪之公心。欲不拘门地。许通庶孽。而其言乃尔。士夫家嫡庶之分不严。则其为有识之所叹。容有极哉。且明德说。先辈所论。非不明且尽矣。当此万目俱暗之际。不知明德为何物。则栗谷所叹论思之际。至发性情无心之说。将复见于今日矣。以老兄所处。不可不逐人开示。幸望勿泛焉。
老洲杂识。论鹿门处。一一参验。无一不吻合于朱夫子定训。而其发挥神理二字之义。正所谓圣人复起。亦必莞尔而笑。不得不点头。而此世此说。向谁开喙耶。惟吾老兄。亲受音旨。默契于深微之义理。幸勿自轻。期有以阐发。千万千万。寂寞山中。独对遗篇。不禁羹墙江汉之思。今当修候之际。自不觉覼缕。而神昏气乏。不省作何语。是用愧悚且叹。大全答林德久书曰。知觉。正是气之虚灵处。此可见心之虚灵。只属于
老洲杂识。论鹿门处。一一参验。无一不吻合于朱夫子定训。而其发挥神理二字之义。正所谓圣人复起。亦必莞尔而笑。不得不点头。而此世此说。向谁开喙耶。惟吾老兄。亲受音旨。默契于深微之义理。幸勿自轻。期有以阐发。千万千万。寂寞山中。独对遗篇。不禁羹墙江汉之思。今当修候之际。自不觉覼缕。而神昏气乏。不省作何语。是用愧悚且叹。大全答林德久书曰。知觉。正是气之虚灵处。此可见心之虚灵。只属于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36H 页
气。而不干仁义礼智。但四者之性。具于虚灵之中也。谓虚灵不昧。便是理。固不可。谓虚灵不昧。与理是两项。亦不可。须当说虚灵不昧上。见得许多道理。此正语类所谓心与性。似一而二。似二而一。本末贯通之意。然毕竟具是理者。心也。而心为主焉。故张子心统性情之语。朱子每于论心明德处。累言不一言。而其元亨利贞说。有曰。性者。心之理也。情者。心之用也。心者。性情之主也。明德之意。当如此看矣。向闻李乐汝明德说于任明老。大槩与任容叔相似。岂料此友许多年从先生。而乃于大学开卷第一义。其差如是。直是咄咄怪事。幸于逢场救拔此人。千万千万。
任容叔谓心之所谓虚灵。毕竟有是理具焉故耳云云者。以答德久书观之。可知其误。而农岩杂识及答道以。答芝材。答正庵书。不可不考矣。虽于公故倥偬之中。岂无此个义可以入思之时耶。千万留念。圃隐集明德说。渼湖鹿门。似若有不足之意。然而愚意恐不然。当俟后便更报矣。彼以先生谓明德为气为形而下者。大加惊怪。而其实则先生说。无害于义也。语类大全中。可證者不可胜记。或问中。直言心者亦多。而彼乃曰大全语类诸书。初无明德是心。明德是气
任容叔谓心之所谓虚灵。毕竟有是理具焉故耳云云者。以答德久书观之。可知其误。而农岩杂识及答道以。答芝材。答正庵书。不可不考矣。虽于公故倥偬之中。岂无此个义可以入思之时耶。千万留念。圃隐集明德说。渼湖鹿门。似若有不足之意。然而愚意恐不然。当俟后便更报矣。彼以先生谓明德为气为形而下者。大加惊怪。而其实则先生说。无害于义也。语类大全中。可證者不可胜记。或问中。直言心者亦多。而彼乃曰大全语类诸书。初无明德是心。明德是气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36L 页
之一语云者。亦是妄率之甚。而不可与言经中奥义者也。
与洪宪文
牛溪先生云。世间。惟有青山绿水。不带利欲。向人无厚薄耳。栗谷有诗曰。江上秋山看。不厌世间交。道在无情。令人讽咏。而重发长叹。愚于老兄。老兄之于愚。平生相与。初无所利。又无所欲。而只是襟期之不甚相远而已。则正是无情而有情。夫何厚薄之可言耶。接人浑是利欲窠窟。出门尽是利欲坑堑。人耳入目。无往非利欲物事。利欲说话。虽在深山穷林之中。犹尚如此。况市朝胶扰之中。科官争夺之场。何处更见超出利欲之外者哉。此所以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者也。奈何奈何。明日。即仲秋月夕也。昔我老洲先生。尝爱静夜看月。每举三渊集闵老峰墓文中语曰。仲秋月夕。浴兰着新衣。焚香诵诗。气象自别云云。此个意思。当常存于胸中。然后私意物累。庶几其减省矣。邵康节先生于百源山中。月夜正襟危坐。养得至静。退溪先生独寝玩乐斋。中夜拓窗。见月星明。槩江山寥廓。想得鸿濛未判底气象。盖皆一例意思也。愚非不闻此等说。而奈此家间。愁恼交攻一心。摆
与洪宪文
牛溪先生云。世间。惟有青山绿水。不带利欲。向人无厚薄耳。栗谷有诗曰。江上秋山看。不厌世间交。道在无情。令人讽咏。而重发长叹。愚于老兄。老兄之于愚。平生相与。初无所利。又无所欲。而只是襟期之不甚相远而已。则正是无情而有情。夫何厚薄之可言耶。接人浑是利欲窠窟。出门尽是利欲坑堑。人耳入目。无往非利欲物事。利欲说话。虽在深山穷林之中。犹尚如此。况市朝胶扰之中。科官争夺之场。何处更见超出利欲之外者哉。此所以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者也。奈何奈何。明日。即仲秋月夕也。昔我老洲先生。尝爱静夜看月。每举三渊集闵老峰墓文中语曰。仲秋月夕。浴兰着新衣。焚香诵诗。气象自别云云。此个意思。当常存于胸中。然后私意物累。庶几其减省矣。邵康节先生于百源山中。月夜正襟危坐。养得至静。退溪先生独寝玩乐斋。中夜拓窗。见月星明。槩江山寥廓。想得鸿濛未判底气象。盖皆一例意思也。愚非不闻此等说。而奈此家间。愁恼交攻一心。摆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37H 页
脱不得。不得寻知此个好意味。殊可愧叹。
明德说。间或与人商量耶。任容叔与李伯钦往复书。未尝得见。而李伯钦书。则节节破绽。无一字成说话处。曾闻此人淹贯朱子书。而其谓以大全语类讲义或问等书。无一字言明德是气。明德是心一句语者。似乎全不见朱子文字者。甚可怪叹。除是以朱子说。为不可从。章句或问。为不可用。然后乃可曰明德是理也。未知如何。此是紧要处。不可不同者。而大头脑处。筑底处。不可不亟加明辨。未知如何。栗谷论浩气处曰。圣贤之千言万语。只使人捡束其气。使复其气之本然而已一段。甚明白可證于此也。其气之本然。与本体之明。无异故耳。
与洪宪文
大学不曰心而曰明德。故朱夫子于章句。亦不露出心字。然而既曰虚灵不昧。则虚灵不昧。即言心也。又曰。具众理而具之者。心也。又曰。应万事。而应之者。心也。心惟虚灵。故能具众理。能应万事。是所谓明德也。然则明德。非心而何。或问中。虚灵洞澈。万理咸备八字。即章句二十四字之约而言之者耳。近斋先生曰。朱夫子不下心字于章句者。盖以为既释明德。则虽
明德说。间或与人商量耶。任容叔与李伯钦往复书。未尝得见。而李伯钦书。则节节破绽。无一字成说话处。曾闻此人淹贯朱子书。而其谓以大全语类讲义或问等书。无一字言明德是气。明德是心一句语者。似乎全不见朱子文字者。甚可怪叹。除是以朱子说。为不可从。章句或问。为不可用。然后乃可曰明德是理也。未知如何。此是紧要处。不可不同者。而大头脑处。筑底处。不可不亟加明辨。未知如何。栗谷论浩气处曰。圣贤之千言万语。只使人捡束其气。使复其气之本然而已一段。甚明白可證于此也。其气之本然。与本体之明。无异故耳。
与洪宪文
大学不曰心而曰明德。故朱夫子于章句。亦不露出心字。然而既曰虚灵不昧。则虚灵不昧。即言心也。又曰。具众理而具之者。心也。又曰。应万事。而应之者。心也。心惟虚灵。故能具众理。能应万事。是所谓明德也。然则明德。非心而何。或问中。虚灵洞澈。万理咸备八字。即章句二十四字之约而言之者耳。近斋先生曰。朱夫子不下心字于章句者。盖以为既释明德。则虽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37L 页
不言心。而人自知其明德之为心也。愚于是。有一善喻。语类有曰。如收得一诗。其间。说香说白说寒时开。虽无题目。其为梅花诗必矣。章句自明德者至者也二十四字。亦当以此意看了。栗谷答安应休书曰。合心性而揔名曰明德。又语录曰。合心性而总言之也。其曰合心性者。非不为善矣。而渼湖以为语意浑沦。似若少宾主之分。未若直云此心之具此性者。老洲亦曰。栗谷说。诚无容更评。但恐殊没主客之分。章句虚灵不昧具众理之间。下一以字。实有精义著眼于此。其主心之义可见。盖虚灵不昧。故便能以之具理而应事。然理不离心。苟无是能事。亦奚贵乎虚灵哉。渼湖及老洲说明德意者。至矣。但考栗谷议论本末。则未尝不主心而言者。有二大證。圣学辑要第一卷。统说章所载玉溪。只是本心之说。一也。其下按说曰。天命之性。明德之所具也云云。二也。此其分明易晓者。而语录论小注之误曰。具众理。指言心而乃指性。未稳矣。以是观之。栗谷先生之本意。可知矣。尤庵答金厚斋书曰。所谓明德者。是心性之总名也。此与栗谷合心性而总名者。无异。而其答沈明仲书曰。心是光明底物。而兼统性情。其实一而已云云。据此。尤翁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38H 页
之说明德。亦何尝不主于心而言之乎。农岩答李正庵书曰。明德。本指心。而性情。在其中。又答吴大夏书曰。明德二字。本以心言。而性情。自在其中。二书。皆以心兼性情。或主性而言。或兼心性而言者。谓不察宾主之分。此即章句之意。而初未尝有违于栗,尤之意也。如任容叔诸人。乃以农岩主心之论。谓失于一偏。而不如尤庵总称之训。尤为该备云。甚可异也。农岩以心言而性情在其中云者。何可谓之有欠于该备耶。语类曰。良心。便是明德。即指其所发而言也。又论语为政篇第四章章下注。胡氏不失本心一段。语类说。亦如玉溪只是本心之意也。大全续集李继善问目。直以虚灵为明德。又以知觉为本心。而朱子不以为非。反以为是。则可知李说之不悖于章句或问正义也。又大全答张钦夫书所示彪丈书云云。释氏虽自谓惟明一心。然实不识心体云云。又答詹兼善书。示喻儒释之分云云。答张钦夫书。且如释氏云云。及答方宾王论识心之弊。此等说。当与农岩杂识儒者之学。性命而已条。参看。又廿五板说心云云条。正说着明德章句或问之义也。向见任容叔所亲东皋后孙李公麟名定会者。来宿。傅杨根李处士之言曰。以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38L 页
明德为心。虑其近于陆象山心即理之说云云。愚于是。益加详考于章句,或问,大全,语类,讲义等文字。尤觉彼说之全无着落。有若初未见朱子诸书者然。何为其然也。盖彼于此气本体。与性为一处。全无眼力以致如此耳。若实见得理气分合之妙。则以明德。属气边为形而下。亦无所妨。但谓之理。谓之形而上。则正是彼所谓陆氏认心为理之见。而与阳明良知即天理之说。毫无所异。此当明目张瞻。极意明辨者也。光明二字。大全语类。皆以心言。而其或言性者。盖皆指其理之形于气而言也。容叔每以光明底物事。为性者。实不足辨。而环顾一世。无人知此说之非者。则亦不可置而勿问也。语类传五章刘圻父说条。以张子心统性情者也六字。为说得精密。其下复论性与心之义者。无非所谓主于心而言之也。语类易系类曰。明德与表德相似。渼湖,近斋两先生。心之表德云者。盖本于此矣。语类。以太极为表德。而又曰。太极只是个一而无对者。又曰。惟心无对。大学之明德。正是一而无对之心也。但太极以理言。而气在其中。明德以心言。而理在其中。栗谷论气发理乘处。有曰。夫理上。不可加一字。不可加一毫。修为之力。理本善也。何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39H 页
可修为乎。圣贤之千言万言。只使人检束其气。使复其气之本然而已。气之本然者。浩然之气也。充塞天地。则本善之理。无少掩蔽。此孟子养气之论。所以有功于圣门也。鹿门论复其气之本体者。正与栗谷说互相发。然则明德注所谓本体之明。所谓复其初云者。分明是指气之本体。与理为一者而言也。彼之以明德为理为性者。盖皆全不识此义而然也。中庸二十章末。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亦所谓复其气之本然也。吕氏所谓德胜气质之德。即大学所谓明德也。由是则学者。所以变化气质者。岂非欲复其气之本然乎。馀外大全语类及我东诸贤说。必多有可證者也。书籍不备。且今被忙。不及尽记。俯谅如何。
中庸鬼神章。语类端蒙录曰。二气之良能。是说往来屈伸。乃理之自然。非有安排布置。故曰良能也。老兄必以此段。有理之自然四字。欲以良能。兼理气看。然此恐不然。能者。能为也。理无为而气有为。良能。当属气。不当属理。朱子之言。亦为良能。只是能往能来。能屈能伸者。则此乃理之自然而然者云尔。是推源说也。是活络说也。不必泥理字。谓与灵字有不同也。请以朱子他说明之。语类小戴礼祭义条。铢录曰。二气。
中庸鬼神章。语类端蒙录曰。二气之良能。是说往来屈伸。乃理之自然。非有安排布置。故曰良能也。老兄必以此段。有理之自然四字。欲以良能。兼理气看。然此恐不然。能者。能为也。理无为而气有为。良能。当属气。不当属理。朱子之言。亦为良能。只是能往能来。能屈能伸者。则此乃理之自然而然者云尔。是推源说也。是活络说也。不必泥理字。谓与灵字有不同也。请以朱子他说明之。语类小戴礼祭义条。铢录曰。二气。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39L 页
即阴阳也。良能。是其灵处。又老氏类论修养条。寓录曰。横渠二气之良能。说得好。问良能之义。曰。只是二气之自然者耳。大全答廖子晦书曰。鬼神。便是精神魂魄。程子所谓天地之功用。造化之迹。张子所谓二气之良能。皆非性之谓也。然则良能。乃以气之灵处言。亦形而下者也。盖良能二字。本出孟子与良知并言。以发明性善之义。是合下天理上文字。然而罗整庵。以王阳明良知即天理之说。谓陷于释氏之见。其意岂不曰良知。虽是性善发见处。而其所谓知者。即是心之灵觉。可谓之气。而不可谓之理也哉。良知既非天理。则良能亦不可作理字看。盖良知良能。以天理人欲分言。则良知良能。固当属天理。若以心性理气分言。则当属气。又当属心也。愚之此言。盖有所本老洲先生杂识第三篇。论良知之义。实出于农岩说。而南塘濯溪。又皆引农说而衍之。亦可考矣。然则只是二气之自然云者。当为语类之定论。其曰。理之自然。亦当活看。不然则或恐其记录之有误。而良能与灵。恐不可以二之。未知如何。
老兄以我明德说之始终辨明不已者。谓亦为为师门苦心云者。实是秉德心中所蕴者也。盖愚自儿时。
老兄以我明德说之始终辨明不已者。谓亦为为师门苦心云者。实是秉德心中所蕴者也。盖愚自儿时。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40H 页
读小学。笃信其所在致死之训者久矣。既委身事我老洲先生。则寤寐尊慕。视若君父。实由于先生实心教诲。视若子弟故也。今乃有幺么数三村学究。敢肆讥议于栗,尤,农,渊以下诸先贤定论之所传。已是可骇。况以农,渊异视于栗,尤者。益可见其躁且妄矣。所以必欲明其义理之本于栗,尤者。此也。且彼数人。只以朱,宋为主。农,渊以下。敢尔低看。有姑舍是底意。故愚之所以欲破其说。必以朱,宋为主者也。向见老兄以农岩答闵彦辉书中。以理具理之语辨之。而愚不欲举似于答彼之书。有由焉矣。彼之迷暗胶固。实不足辨。而渊翁所谓万目俱暗者。正可深虑。所以不免吃吃不已者也。未知如何。
语类论明德处。每以良知良能言之曰。良心。便是明德。亦可见明德之主气言。而鹿门与渼湖书。论明德处。善说能字。老洲亦称之。此在本集。可考矣。平天下章。先慎乎德注。德即所谓明德云云。性字理字。亦可下谨字慎字乎。鹿门集大学劄录。论此颇详。可考。但鹿门之以一气字。冒天下之理云者。诚如老洲之教。此则不可不审察也。偶有所思。忙草以呈。俯谅何如。
与洪宪文
语类论明德处。每以良知良能言之曰。良心。便是明德。亦可见明德之主气言。而鹿门与渼湖书。论明德处。善说能字。老洲亦称之。此在本集。可考矣。平天下章。先慎乎德注。德即所谓明德云云。性字理字。亦可下谨字慎字乎。鹿门集大学劄录。论此颇详。可考。但鹿门之以一气字。冒天下之理云者。诚如老洲之教。此则不可不审察也。偶有所思。忙草以呈。俯谅何如。
与洪宪文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40L 页
近考太极说。尤庵先生。以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两生字为疑。南塘于记闻录。论此一段。愚因遍考先辈说。录送于德里。而亦好商量矣。兄顾滚汩于朱墨。且因许多应接。未暇念及于此。是为吾之大闷不聊者也。以老兄之灵心慧识。于穷理路径。几乎了然不差。而见许于老洲先生及大隐丈者久矣。今乃不得接续用工。使真正一脉。将坠于地。则岂不深可惧哉。千万勿泛。至仰至仰。韩文吾许有书者。无或浮沈耶。老兄向以鹿门发挥神字为功。而惟其见到处有病。所以有老洲之辨也。语类中鬼神说。神化说。心性说中。发挥神字者。亦甚多矣。
与洪宪文
向见鹿门集。南塘礼说辨。仍及沙溪年谱论典礼疏。尤庵年谱中。疏论 仁明两大王昭穆者。及唐宣宗禘于太庙文祝及左传所论跻僖者。而典礼全书。沙溪遗稿。尤庵文集。俱不得见矣。只据鹿门说。妄意 当宁于 大行大王。是以叔继侄。既曰继体。则沙溪所谓承统。有父子之道。不可谓考位阙也。故当以为父斩衰之服服之也。然则后王之于先王。只当自称曰嗣王臣。而宗庙祝号。亦宜依此。无复有他疑。唐宣
与洪宪文
向见鹿门集。南塘礼说辨。仍及沙溪年谱论典礼疏。尤庵年谱中。疏论 仁明两大王昭穆者。及唐宣宗禘于太庙文祝及左传所论跻僖者。而典礼全书。沙溪遗稿。尤庵文集。俱不得见矣。只据鹿门说。妄意 当宁于 大行大王。是以叔继侄。既曰继体。则沙溪所谓承统。有父子之道。不可谓考位阙也。故当以为父斩衰之服服之也。然则后王之于先王。只当自称曰嗣王臣。而宗庙祝号。亦宜依此。无复有他疑。唐宣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41H 页
宗似可引例。而今此皇侄皇侄妃属称。未知别有可据者耶。叔继侄时。称曰皇侄。则以祖继孙。如晋之简文者。又当称先帝为何也。尚未见朝报。又不得承览献议本草。则贱子之有此疑。势所难免。幸望以两次献议草。下示。千万千万。 宣庙于 恭懿王妃。承重三年。 明庙于 恭懿。退溪初定以嫂叔。后改以期年继体之服也。尤庵答李择之书。论此甚分明。此见经礼问答礼疑 国恤条矣。家无书籍。乡曲又无可借处。而素昧此等礼文。只以见今所考者仰质。无由面商。幸仰禀于先生。详细回教。未知如何。
显宗元年庚子三月十九日。 上御熙政堂。昼讲大学衍义序。李翊曰。此序文。即 世宗皇帝之所制也。 皇考。乃兴国献王也。 武宗无子。故 世宗自藩邸。入承大统也。宋浚吉曰。献王。即 孝宗之弟。 武宗之叔父。 世宗承统。追尊为皇帝。其时张璁,桂萼等。首倡此论矣。 上曰。追崇非乎。翊曰。非矣。其时尚书以下数百人。力争之。至于守阙痛哭。 世宗大怒。皆系狱杖配。其为过举大矣。 上曰。追崇不可。则胡乃谴责之太过耶。浚吉曰。 世宗欲成其事。故不得不尔也。继序之义。至严且重。其于先君。有臣道焉。有
显宗元年庚子三月十九日。 上御熙政堂。昼讲大学衍义序。李翊曰。此序文。即 世宗皇帝之所制也。 皇考。乃兴国献王也。 武宗无子。故 世宗自藩邸。入承大统也。宋浚吉曰。献王。即 孝宗之弟。 武宗之叔父。 世宗承统。追尊为皇帝。其时张璁,桂萼等。首倡此论矣。 上曰。追崇非乎。翊曰。非矣。其时尚书以下数百人。力争之。至于守阙痛哭。 世宗大怒。皆系狱杖配。其为过举大矣。 上曰。追崇不可。则胡乃谴责之太过耶。浚吉曰。 世宗欲成其事。故不得不尔也。继序之义。至严且重。其于先君。有臣道焉。有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41L 页
子道焉。虽叔侄兄弟之间。不得以亲属称。而 世宗乃称 孝宗为伯。 武宗为兄。其越礼踰分甚矣。权諰曰。帝王家。非私家之比。 世宗虽于 武宗为弟。而既有君臣之义。当称先帝。不当称兄耳。浚吉曰。 世宗年才二十。制此序。可谓奇矣。而不能辨于公私义利之分。乃为非礼之礼。而张璁,桂萼。奖用入阁。谴斥忠直。至令殒于杖下。不免万世之讥刺。岂非可惜。厚斋年谱。己酉正月。著服制私议云云。今 上是景庙之弟也。自在贰极。称以 王世弟。未尝称以 王世子也。 践阼后。 宗庙祝辞。以 景庙为皇兄。以 肃庙为皇考。则其不以继体之故。而变其天属之称者。可知也。又曰。继体虽重。称属自别。又曰。继体之君。虽以叔继侄。以兄继弟。传授之际。皆有子道焉。然所谓有子道者。是谓有子之道。非真以为亲子也。(厚斋集)以祖继孙。以叔继侄。以兄继弟者。不可称考之义。不特沙溪之论然也。厚斋说。亦可考矣。然厚斋说。亦似承袭沙翁也。
学者。但念天下之忧乐。而不计一身之利害。但惧百世之公议。而不忧一时之毁誉。以此立心。则所存大而公。所守确而正矣。南塘此说甚好。(南塘答沈信夫书。亦云云。)而
学者。但念天下之忧乐。而不计一身之利害。但惧百世之公议。而不忧一时之毁誉。以此立心。则所存大而公。所守确而正矣。南塘此说甚好。(南塘答沈信夫书。亦云云。)而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42H 页
为洛中所驳也。礼说之为鹿门所辨也。将不免百世之公议。甚可叹也。
与洪宪文
中庸鬼神说。我东儒先。皆未有端的道得者。惟渼湖杂著中庸鬼神说最好。而沈霁轩金濯溪。皆因是推衍。皆有发明。而鹿门则终未免理气之混。不如渼说之为正也。大学明德说。亦然矣。近斋及老洲。果与渼门诸说无异。未知兄平日以为如何。近思录注。妙用言其理一句。先贤皆依违宛转。委曲迁就。不敢分明辨说者。以其为朱子语故也。然此与朱先生雅言不合。只当以中庸章句或问为主。此等则疑以传疑可也。于此。盖可见老洲先生为只眼也。向见市南别稿。有心性说。恰似南塘说者。而先生教以不可信矣。朱子辨戴主簿麻衣心易之为伪。大全语类。累言不一言。伏望以此仰禀。明著一辨伪文字。以解将来之惑。未知如何。世间伪书甚多。而此不可不辨矣。
与洪宪文
鹿门与李敬思书。论读书穷理之法。有曰。虚心平气。使胸中空荡荡地。不但近日韩,李诸说。勿令系着。虽程,朱说。亦无先入。使吾身。如坐在唐,宋以前时相似。
与洪宪文
中庸鬼神说。我东儒先。皆未有端的道得者。惟渼湖杂著中庸鬼神说最好。而沈霁轩金濯溪。皆因是推衍。皆有发明。而鹿门则终未免理气之混。不如渼说之为正也。大学明德说。亦然矣。近斋及老洲。果与渼门诸说无异。未知兄平日以为如何。近思录注。妙用言其理一句。先贤皆依违宛转。委曲迁就。不敢分明辨说者。以其为朱子语故也。然此与朱先生雅言不合。只当以中庸章句或问为主。此等则疑以传疑可也。于此。盖可见老洲先生为只眼也。向见市南别稿。有心性说。恰似南塘说者。而先生教以不可信矣。朱子辨戴主簿麻衣心易之为伪。大全语类。累言不一言。伏望以此仰禀。明著一辨伪文字。以解将来之惑。未知如何。世间伪书甚多。而此不可不辨矣。
与洪宪文
鹿门与李敬思书。论读书穷理之法。有曰。虚心平气。使胸中空荡荡地。不但近日韩,李诸说。勿令系着。虽程,朱说。亦无先入。使吾身。如坐在唐,宋以前时相似。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42L 页
专将孔孟所论理气性命等字类聚。看玩究覈。得正义出来。庶几于性理源头。卓然有见。而程朱诸贤之教。亦可以各得其归趣矣。不然。而只规规于末流同异之间。则吾恐其所自以为得者。只是依仿而止耳。传诵而止耳。吾人许大事业。岂如是仰人颊舌而已乎。吾东之人。大抵全以寻流逐影为家计。辗转成俗。莫能掉脱。闻此言而不骇且笑者。鲜矣。以此求道。不亦左乎。此论甚高。非世儒掇拾口耳者所可及矣。然鹿门则未免先入于明儒之论。而生疑于洛建之说。若非我老洲先生一只眼。则无以辨其主张气字之误也。鹿门答云湖书。论阳明白沙曰。其用意最深处即是去道最远处。下语最妙处。即是流害最毒处。此语亦极好。而斯老之用意最深处。下语最妙处。亦恐难免于背驰程朱。甚可叹也。大抵人见有限。义理无穷。透得一重。又有一重。看得西边。又有东边。实非一时偏见。略绰讲解所可得而悉也。此义鹿门。又说得甚好。(本集答金伯高书)幸考见如何。
与洪宪文
老洲先生杂识三篇曰。圣贤所以垂世立言。不过发挥此道。欲使人。知此而行此而已。所谓此道。何也。如
与洪宪文
老洲先生杂识三篇曰。圣贤所以垂世立言。不过发挥此道。欲使人。知此而行此而已。所谓此道。何也。如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43H 页
孔门之仁。孟子之性善。曾传之明德。子思之性道。是耳云云。此一段甚好。然明德二字。恐不如至善二字之尤好。此篇末。又曰。大学之至善。中庸之中。均是天命实体。而义实相兼云云。此一段可据矣。昨春李景学。与贱身论辨之际。语及先生此条。而致疑焉。盖先生论明德诸说。槩多主气。而与此少异。幸更详商回教。千万千万。
横渠神化诸说及罗整庵论神化者。载学案数条。愚欲抄出以观。而恨未考困知记矣。老洲曰。神最难知。苟有见于神之所以为神。则此理之无形无为。而为有形有为之主者。可以推究云云。又曰。明德者。心之尊称。此其与鹿门说所异者。只争些子。幸老兄详究以示焉。
与洪宪文
明德与明命。不必分而二之也。只是主于天。则曰明命。主于人。则曰明德。或问所谓天未始不为人。而人未始不为天者。是也。然此与中庸所谓天命之性。小有不同。看这明字。是夹带气说。前承老洲先生之教如是矣。近见本章语类。因说天之明命曰。这个物事。即是气便有许多道理在里云云。以此观之。岂可与
横渠神化诸说及罗整庵论神化者。载学案数条。愚欲抄出以观。而恨未考困知记矣。老洲曰。神最难知。苟有见于神之所以为神。则此理之无形无为。而为有形有为之主者。可以推究云云。又曰。明德者。心之尊称。此其与鹿门说所异者。只争些子。幸老兄详究以示焉。
与洪宪文
明德与明命。不必分而二之也。只是主于天。则曰明命。主于人。则曰明德。或问所谓天未始不为人。而人未始不为天者。是也。然此与中庸所谓天命之性。小有不同。看这明字。是夹带气说。前承老洲先生之教如是矣。近见本章语类。因说天之明命曰。这个物事。即是气便有许多道理在里云云。以此观之。岂可与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43L 页
天命之性。专主于理而言者。同看地头乎。盖前辈之主心而言者。每于天之明命。谓之此心所具云者。恐有所未尽也。又大全答徐子融第四书曰。但其末云。性有昏明。则又将性作知觉看矣。光明等字。非所以言性者。于此亦可见矣。是以农岩。与闵彦晖书。累数千言。只是明此理而已。语类曰。知觉便是神。又曰。神是形而下者。此等说话。不可胜记。又有所谓才有作用。便是形而下者。此亦见于语类。又大全答汪长孺第一书曰。神灵二字。非所以言性云云。彼以知觉为性者。全是葱岭带来者。何足与校也。彼自谓尊慕朱子。而不觉其背驰。为之奈何。此亦时运所致。为之奈何。姑俟后便。当图所以详细仰对也。下示明德辨说诸条。可谓深得章句之意。而但欠不引大全,语类诸条而證之也。大全续集十卷。答李继善问目及语类德明录。所谓良心。便是明德云者。亦可考矣。王阳明以良知为天理。而罗整庵及我东栗谷农岩。皆辨之无馀蕴。今之以明德为理者。是阳明认心为理之见也。置之勿复道。亦无妨耶。
心之本体。即气之本体也。朱子之说。每每以复其本体为言。章句曰。本体之明。有未尝息。又曰。遂明之以
心之本体。即气之本体也。朱子之说。每每以复其本体为言。章句曰。本体之明。有未尝息。又曰。遂明之以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44H 页
复其初。或问曰。本明之体。终不可昧。又曰。即此空隙本体已洞然。又曰。得于天而未尝不明者。岂不超然无有气质物欲之累。而复得其本体之全哉。据此数者之说。气之虚灵。虽非粗底气。而亦不离于气分。则明德之属于形而下者。有何不可。鹿门曰。所谓善养气。所谓变化气质者。亦谓复其气之本体矣。故朱子释养气。亦必以复其初为言。此当与栗谷复其气之本然云者。参看。甚扰且忙。不得广考。从当搆出一说。以明我先生明德说之本于朱子及洛中诸先生也。胡致堂所论少室山人语。是士君子出处语默之大防。以故尤翁之于寒水斋。以身不出而言出为不可。而近世渼湖先生。恪守是训以为为士者。未及出仕。则如女子之未及出嫁。虽职名至。而不敢以是自处云云。老洲先生。未尝少有违越。虽寻常献议。一不仰对。按之可见。此固道理之当然。非欲占便宜而然也。所以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八字。正可合用于身未出之山人也。未知如何。少室山人之论朝廷得失。虽一一当理。以其不可言而言也故谓之非也。幸望以此义。详喻于后生辈。俾知其意。千万千万。
祥禫易服。一从四礼便览。是为老洲先生及先师所
祥禫易服。一从四礼便览。是为老洲先生及先师所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44L 页
已行者也。祥缟禫纤。此乃礼家不易之典。故先师之不敢从近斋。而平日所雅言如此。未知或有异论之携贰者耶。岭南人。大祥皆布网巾。盖其暗合于礼经者耶。
鹿门祥服说。在本集十一册。与十册互考。老洲先生答沈稚仲书。亦论祥缟禫纤之义甚详。先师于大祥。仍着布网巾。吴尚州丈以为恐骇俗。而老洲先生则亟称其得礼之正。而守之确。想必记有矣。祥后。主仍在寝。任鹿门主此论甚力。而先师每言其不可从矣。老洲与先师有往复。而又答李东莱,沈锦山书。其义一也。祥后。主虽入庙。而禫前。灵座故处。朔月哭。当在祠堂参礼之后。此乃丧大记。内哭之义也。曾承先师之教。而愚意恐望日。亦当哭于灵座故处。未知如何。祥后。虽彻灵座。而禫前。宜封锁灵座故处也。未知如何。鹿门集十册。论禫祭变服者。即散录中一条也。老洲先生。尝言其前后丧禫祭易服时。只着墨笠墨带。而不得陈吉服。亦无妨云云。玆诵前所闻以呈。
墓祭。无侑食。家礼备要。可考。礼疑类辑十一册。进馔诸节。可考。山神祭替行。亦无妨。而三年内。无论新旧山。单献无祝。是先辈所定之例也。如无可以替行者。
鹿门祥服说。在本集十一册。与十册互考。老洲先生答沈稚仲书。亦论祥缟禫纤之义甚详。先师于大祥。仍着布网巾。吴尚州丈以为恐骇俗。而老洲先生则亟称其得礼之正。而守之确。想必记有矣。祥后。主仍在寝。任鹿门主此论甚力。而先师每言其不可从矣。老洲与先师有往复。而又答李东莱,沈锦山书。其义一也。祥后。主虽入庙。而禫前。灵座故处。朔月哭。当在祠堂参礼之后。此乃丧大记。内哭之义也。曾承先师之教。而愚意恐望日。亦当哭于灵座故处。未知如何。祥后。虽彻灵座。而禫前。宜封锁灵座故处也。未知如何。鹿门集十册。论禫祭变服者。即散录中一条也。老洲先生。尝言其前后丧禫祭易服时。只着墨笠墨带。而不得陈吉服。亦无妨云云。玆诵前所闻以呈。
墓祭。无侑食。家礼备要。可考。礼疑类辑十一册。进馔诸节。可考。山神祭替行。亦无妨。而三年内。无论新旧山。单献无祝。是先辈所定之例也。如无可以替行者。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45H 页
则以俗制丧服,孝巾,直领,平凉子。自行也。虽方笠。可也。大隐丈宅。虽三年后墓祭。亦无祝单献。自其先世而已然云云。大抵原野之礼。略于家庙。则此亦无妨。未知如何。
老洲答玄甫书曰。丧中行祭。古无是礼。无祝单献。乃后世义起之礼也。然义起之礼。必有准依。始成礼貌。忌祭之单献。是杀以小祀。则仪节。一仿参礼。始可谓有依据。若存侑食,阖门之节。则盛杀之间。半上落下。不成貌矣。哭泣之节。行于斟酒扱匙之后。止哭而进茶撤匙。恐成次第矣。又答闵泰镛曰。祭之炙品。惟视献数。单献则只具单炙。并设于进馔之时。恐宜矣。三年内新丧合炙。甚可疑。盖自虞及禫。既具三献。而炙则合盛一器。陈于酌献之前者。与士虞礼每献。各有肝燔从之文。不类也。(先师。亦以虞卒大小祥之合炙为非。累承此教矣。)近斋礼说丧中行祭条。可考。丧中行祭之仪。老洲说最好。可遵无疑。但依近斋说。献时祭茅。无妨。不逮事之祖考妣。若无哭泣之节。只当肃俟少项后。进茶撤羹。如何。阖门。是盛祭时事。恐不可行于单献之时也。未知如何。栎泉答李士深书。论丧中忌祭出主。不可无祝曰。鄙家。只用当时出主祝。不别措辞。又答黄士溥书
老洲答玄甫书曰。丧中行祭。古无是礼。无祝单献。乃后世义起之礼也。然义起之礼。必有准依。始成礼貌。忌祭之单献。是杀以小祀。则仪节。一仿参礼。始可谓有依据。若存侑食,阖门之节。则盛杀之间。半上落下。不成貌矣。哭泣之节。行于斟酒扱匙之后。止哭而进茶撤匙。恐成次第矣。又答闵泰镛曰。祭之炙品。惟视献数。单献则只具单炙。并设于进馔之时。恐宜矣。三年内新丧合炙。甚可疑。盖自虞及禫。既具三献。而炙则合盛一器。陈于酌献之前者。与士虞礼每献。各有肝燔从之文。不类也。(先师。亦以虞卒大小祥之合炙为非。累承此教矣。)近斋礼说丧中行祭条。可考。丧中行祭之仪。老洲说最好。可遵无疑。但依近斋说。献时祭茅。无妨。不逮事之祖考妣。若无哭泣之节。只当肃俟少项后。进茶撤羹。如何。阖门。是盛祭时事。恐不可行于单献之时也。未知如何。栎泉答李士深书。论丧中忌祭出主。不可无祝曰。鄙家。只用当时出主祝。不别措辞。又答黄士溥书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45L 页
曰。丧中祭先之节。甚多。何尝以未及改题。而不书属称耶。来说恐太滞。鄙家则从前。皆用出主告辞。盖既无祝文。而又阙告辞。则都无指适。祭如不祭故耳。近斋与任云湖书曰。出主告辞。则未傍题前。用丧人属称。如祔祭祝可见。似亦无害云云。大隐丈。尝与贱身。往复论丧中出主告辞者。正如栎泉近斋说。又面质如之。愚尝从是说。而不敢从先师及老洲先生说矣。伏望更详。
家礼增解所载读礼通考于仲子师服议云。心丧者。致其哀戚云尔。师之于弟子。恩义之间也。恩可以拟于父子兄弟。义亦可参之。君臣朋友四者之间。可以行服也。自洙泗之教衰。民不兴行。秦,汉以降。有经师训诂焉尔。晋,宋,隋,唐。有辞赋师菁华焉尔。宋元迄今。有举业师声利焉尔。皆有师之名。而无其实也。师也者。成德之莫切者也。可以继往。可以垂后。可以开人经世。皆于师而得之。则师之轻重大小。宜如何报也。昔岳武穆。学射周同。及同没。朔望。必祭其墓。终身不辍。夫武穆天性忠孝。以之事师。固宜如此。然武穆。武人也。于学射之一艺。其图报如此。矧以缝掖之伦。受圣贤之训。而生三之事。可忘哉。
家礼增解所载读礼通考于仲子师服议云。心丧者。致其哀戚云尔。师之于弟子。恩义之间也。恩可以拟于父子兄弟。义亦可参之。君臣朋友四者之间。可以行服也。自洙泗之教衰。民不兴行。秦,汉以降。有经师训诂焉尔。晋,宋,隋,唐。有辞赋师菁华焉尔。宋元迄今。有举业师声利焉尔。皆有师之名。而无其实也。师也者。成德之莫切者也。可以继往。可以垂后。可以开人经世。皆于师而得之。则师之轻重大小。宜如何报也。昔岳武穆。学射周同。及同没。朔望。必祭其墓。终身不辍。夫武穆天性忠孝。以之事师。固宜如此。然武穆。武人也。于学射之一艺。其图报如此。矧以缝掖之伦。受圣贤之训。而生三之事。可忘哉。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46H 页
择日。将具石物。设酒果脯醢于墓前。主人盥手进跪。焚香酹酒。(灌地再拜。)奠酒。(置位前。)俯伏兴跪。祝跪读曰。维岁次云云。伏以财力不逮。仪物多阙。今具碑石。用表墓道。若石床石人望柱石等物。则去碑石二字。随其所备之物而称之。又改表字为卫字。志石埋时祝词曰。今具志石。埋于羡门。伏惟尊灵。是凭是安。讫。主人再拜。祠土地行事。与改莎草祠土地仪同。行事如仪。祝版上同。但云墓仪未具。今将某物。用卫神道。神其保佑。俾无后艰。
答洪宪文
语类沈僩录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禅家则但以虚灵不昧者为性。而无以具众理以下之事。农岩杂识曰。说心而曰灵明不昧。曰惺惺寂寂。皆佛氏之所先道。而吾儒不嫌于言之者。以其理同也。曰具众理。曰万理咸备。佛氏之所未道。而吾儒独明言之。则所不同者。正在于此耳。朱子答林德久书曰。知觉。正是气之虚灵处。大学明德注。虚灵二字。人多分属理气。非朱子本意。朱子答李孝述继善问目。可考。问目曰。学者之学。恐只是求去其气禀物欲之昏。以复其虚灵之全体云
答洪宪文
语类沈僩录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禅家则但以虚灵不昧者为性。而无以具众理以下之事。农岩杂识曰。说心而曰灵明不昧。曰惺惺寂寂。皆佛氏之所先道。而吾儒不嫌于言之者。以其理同也。曰具众理。曰万理咸备。佛氏之所未道。而吾儒独明言之。则所不同者。正在于此耳。朱子答林德久书曰。知觉。正是气之虚灵处。大学明德注。虚灵二字。人多分属理气。非朱子本意。朱子答李孝述继善问目。可考。问目曰。学者之学。恐只是求去其气禀物欲之昏。以复其虚灵之全体云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46L 页
云。万人杰录曰。虚灵。自是心之本体。又曰。心之知觉。是那气之虚灵底。有这知觉。方运用得这道理。又曰。心。比理则微有迹。比气则自然又灵。感与。诗曰。人心妙不测。出入乘气机。中庸二十四章或问曰。心无形而气有物。语类问通书言神者五云云。在人言之。则如何。曰知觉便是神云云。答汪长孺书曰。神灵二字。非所以言性。答杜仁仲书曰。但谓神即是理。却恐未然。后书则曰。却将神字。全作气看。则又误耳。杜仁仲书。当与语类比性则微有迹。比气则自然又灵者。及黄勉斋形气神理说参看。语类又曰。气之精英者。为神。又曰。神乃气之精明者耳。又曰。神亦是形而下者。此皆当可考者也。
与洪宪文
闻华阳院庭碑。更始刻役。期于遂非云云。哀执事亦已知之否。渼湖先生。以此事被屏溪门人许多悖说。无复馀地。而终禁其立碑。向者。老洲先生。亦述此义而止之。且先生尝谓秉德曰。老洲虽不在世。而吾与君生前。岂可使此碑立乎云云矣。金判书洙根。即其后孙也。何可任其所为耶。极可怪也。方以此事。书报于杏洞家侄。哀执事。亦以此意。说与如何。渼湖集,近
与洪宪文
闻华阳院庭碑。更始刻役。期于遂非云云。哀执事亦已知之否。渼湖先生。以此事被屏溪门人许多悖说。无复馀地。而终禁其立碑。向者。老洲先生。亦述此义而止之。且先生尝谓秉德曰。老洲虽不在世。而吾与君生前。岂可使此碑立乎云云矣。金判书洙根。即其后孙也。何可任其所为耶。极可怪也。方以此事。书报于杏洞家侄。哀执事。亦以此意。说与如何。渼湖集,近
肃斋集卷之七 第 147H 页
斋集,濯溪集。可考处。录呈耳。宋彦道则劝其勿为云矣。
与洪宪文
罗整庵所谓神之在阴阳者。万古如一。在人心者。则与生死相为存亡。所谓理一而分殊也云云一段。此正儒释之所以分歧处。而盛稿中疑之。愚每以整庵语。为说得到底。今不能不听莹于盛说。姑俟后日。更申仰质矣。大全答徐子融书。辨枯槁无性之非者。若可为盛说之證。而有不然者。人阴为土。亦有气有性者。自与人死后魂升于天者不同。恐不可混并说去也。未知如何。
司马温公集猫虪传。朱子大全语类。俱有所称。以明物亦有近人之性者。试一览过。人之有愧于彼猫者多矣。于此。亦可验物性之亦皆同具五常。而特拘于形。拘于气。而不能发见耳。然其所谓性辨等文字。比诸濂洛诸先生所训。可谓黑窣窣地。此其所以疑孟而尊杨。帝魏而寇蜀。虽笃学力行。而不知道者也。吾辈可不鉴戒于斯耶。
与洪宪文
罗整庵所谓神之在阴阳者。万古如一。在人心者。则与生死相为存亡。所谓理一而分殊也云云一段。此正儒释之所以分歧处。而盛稿中疑之。愚每以整庵语。为说得到底。今不能不听莹于盛说。姑俟后日。更申仰质矣。大全答徐子融书。辨枯槁无性之非者。若可为盛说之證。而有不然者。人阴为土。亦有气有性者。自与人死后魂升于天者不同。恐不可混并说去也。未知如何。
司马温公集猫虪传。朱子大全语类。俱有所称。以明物亦有近人之性者。试一览过。人之有愧于彼猫者多矣。于此。亦可验物性之亦皆同具五常。而特拘于形。拘于气。而不能发见耳。然其所谓性辨等文字。比诸濂洛诸先生所训。可谓黑窣窣地。此其所以疑孟而尊杨。帝魏而寇蜀。虽笃学力行。而不知道者也。吾辈可不鉴戒于斯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