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肃斋集卷之六 第 x 页
肃斋集卷之六
书
书
肃斋集卷之六 第 110H 页
答申幼安(应朝)
自闻兄升守湖郡。若将更奉清仪。而地既不近。势且无因。则又未尝不憧憧瞻仰而已。匪意远致存讯于僻乡穷村。此意良厚。何敢忘。何敢忘。谨审伊时腊寒。侍馀政体。不至有损。区区慰贺不已。于焉月改而岁又新矣。伏惟奉欢饯迓。茂膺多祉。来教。以书课间断为叹。此固然矣。但见金渼湖答任鹿门书。有曰。吏役鞅掌。固解汩没了人。然尝闻子恭。在完府日。逐日簿牒之馀。犹能了纲目一卷。未尝或辍。吾友笃实。岂至于旧闻皆忘。如所云哉。恐是过谦而然耳。又曾见老洲吴文元公。尝称兼山以为虽混迹禄仕。不为禄仕所累。毕竟成就。如彼卓然云云。秉德愿老兄于古人所谓禄隐者。毋取其名。而务求其实。未知如何。先贤虽云仕而优则学。而朱子与刘子澄书曰。居官无修业之益。若以俗学言之。诚是如此。若论圣门所谓德业。则却初不在日用之外。只押文字。便是进德修业地头。不必编缀异闻。乃为修业也。晦庵书。是老兄所厌饫。而敢诵所闻。庶几谅恕。而勿深诛也耶。
自闻兄升守湖郡。若将更奉清仪。而地既不近。势且无因。则又未尝不憧憧瞻仰而已。匪意远致存讯于僻乡穷村。此意良厚。何敢忘。何敢忘。谨审伊时腊寒。侍馀政体。不至有损。区区慰贺不已。于焉月改而岁又新矣。伏惟奉欢饯迓。茂膺多祉。来教。以书课间断为叹。此固然矣。但见金渼湖答任鹿门书。有曰。吏役鞅掌。固解汩没了人。然尝闻子恭。在完府日。逐日簿牒之馀。犹能了纲目一卷。未尝或辍。吾友笃实。岂至于旧闻皆忘。如所云哉。恐是过谦而然耳。又曾见老洲吴文元公。尝称兼山以为虽混迹禄仕。不为禄仕所累。毕竟成就。如彼卓然云云。秉德愿老兄于古人所谓禄隐者。毋取其名。而务求其实。未知如何。先贤虽云仕而优则学。而朱子与刘子澄书曰。居官无修业之益。若以俗学言之。诚是如此。若论圣门所谓德业。则却初不在日用之外。只押文字。便是进德修业地头。不必编缀异闻。乃为修业也。晦庵书。是老兄所厌饫。而敢诵所闻。庶几谅恕。而勿深诛也耶。
肃斋集卷之六 第 110L 页
与申幼安
伏惟庚炎。寿闱诸节。颐摄万安。侍馀荣体。连卫珍重。老兄端雅精明。迥绝侪辈。文学才具。富有日新。然贱子则每愿其遵养时晦。岂料今日。乃于后生丛中。出一口气。如陈龙川也。出身事主。由此权舆。便不碌碌则异时事业。亦可卜矣。晦翁此说。兄能自许否。愚意窃为公朝贺得人。而于老兄分上。计以荣为惧。相爱之情。不能不为之仰念也。顾今私意怀襄。世路百歧。其以何术济之耶。利诱于前。威怵于后。苟非志节刚毅。能不丧其所守者几希。故曰富贵易求。名节难保。如老兄有读书本领者。应不以时势而有所迁就也。古人云绝利己之心。可以行利物之事。且曾看静庵集。有曰。国家病痛。在于利源。此八个字。真觉劄人肌肤。读之令人流涕。环顾世界。果有何人可语此耶。念之。痛苦痛苦。苟使今日士大夫。先绝去便身自营之意。 国家庶几其有赖矣。敢恃知照。中心所存。信笔抒摅。不自知其言之妄猥也。
答申幼安
块坐穷山。灰冷万缘。每奉兄教。如获天上消息。为之心开目明。初九所惠书。承拜于十三日。间已过一望。
伏惟庚炎。寿闱诸节。颐摄万安。侍馀荣体。连卫珍重。老兄端雅精明。迥绝侪辈。文学才具。富有日新。然贱子则每愿其遵养时晦。岂料今日。乃于后生丛中。出一口气。如陈龙川也。出身事主。由此权舆。便不碌碌则异时事业。亦可卜矣。晦翁此说。兄能自许否。愚意窃为公朝贺得人。而于老兄分上。计以荣为惧。相爱之情。不能不为之仰念也。顾今私意怀襄。世路百歧。其以何术济之耶。利诱于前。威怵于后。苟非志节刚毅。能不丧其所守者几希。故曰富贵易求。名节难保。如老兄有读书本领者。应不以时势而有所迁就也。古人云绝利己之心。可以行利物之事。且曾看静庵集。有曰。国家病痛。在于利源。此八个字。真觉劄人肌肤。读之令人流涕。环顾世界。果有何人可语此耶。念之。痛苦痛苦。苟使今日士大夫。先绝去便身自营之意。 国家庶几其有赖矣。敢恃知照。中心所存。信笔抒摅。不自知其言之妄猥也。
答申幼安
块坐穷山。灰冷万缘。每奉兄教。如获天上消息。为之心开目明。初九所惠书。承拜于十三日。间已过一望。
肃斋集卷之六 第 111H 页
伏惟寿闱诸节万安。侍馀兄体无损。仰慰区区。推恩之荣。莫非兄致孝处。献贺不已。多少示意。仰悉尊意。第念士君子立身第一义。独名节耳。名节一败。馀不足观。虽博学多闻。以为知。小廉曲谨。以为行。何异娼家之礼哉。任鹿门此语。足以为警省之资。昔杨诚斋。尝请教于张魏公。魏公曰。元符贵人。腰金拖紫者何限。而惟邹志完,陈莹中姓名。与日月争光。诚斋得此言。终身以名节自励。出鹤林玉露。此又寒泉与闵贞庵书也。此世以此言进者。有几人耶。亡友宪文若在。亦如此矣。未知如何。向请小学室记。窃自以渼湖门下任小学为比。老兄须谅此苦心。必有以俯副。千万千万。昔赵浦渚。为同春记其堂而书揭。弟虽不敢以春翁自况。兄则岂或让于浦翁耶。梅山先师尝曰。 国朝科目出身。有学问而登庸者。思庵,浦渚,睡谷,丈岩,丹岩是已。无愧为儒相也。士当以圣人自期。则兄之以浦渚诸贤。为视法者。夫谁曰不可乎。千万毋自退托。切仰切仰。弟非但老而衰而已。便是老而不死。何足道哉。赘疣于世。胡不遄死。只足贻羞于士友。然而小学室三字。是苦心所在。兄其谅之。渊翁于 肃庙因山下玄宫。望哭于山中。同春亦曰。在朝哭于朝。
肃斋集卷之六 第 111L 页
在野哭于野。在深山穷谷。哭于深山穷谷。弟之所居距本官四十里。病若难强。则 国练日。只得望哭于山中。易服为计。则果无世间许多是非耶。幸回教焉。
与申幼安
曾见闵贞庵书。有曰。从前下谕而后。始上辞疏者。盖必招之。然后方可陈不敢进之义。不待其招。而先进辞章。失先后之序故也。此乃贞庵除职时事也。假使带官。无下谕。则不敢上疏。况弟今无职名。则以军衔忽上贺疏。极涉突兀。在家女。虽已许嫁。而不待来迎。先往从夫。又或不待其书。而先言夫家事者。其不有违于尤翁所戒身不出而言出之正论耶。幸望详谅回教。千万千万。既不得奉慰于 国哀。则又不敢进贺于 邦庆者。恐为同一义谛也。未知如何。如我辈虽千不似万不似。而所当遵守者。岂非我尤庵先生。所教于寒水斋者耶。寒水斋及渼湖集详之矣。除非除是。只是同一义也。近思录三编致知第八条。除非烛理明五字。可以推知。故考诸大学或问传五章。引程子语处除非二字。翻以惟其二字。而近思释疑。载龟峰说。亦以除非。谓与除是同义。农岩集与金竹泉书。所谓除非妄男子。亦如龟峰意矣。宋子大全书牍。
与申幼安
曾见闵贞庵书。有曰。从前下谕而后。始上辞疏者。盖必招之。然后方可陈不敢进之义。不待其招。而先进辞章。失先后之序故也。此乃贞庵除职时事也。假使带官。无下谕。则不敢上疏。况弟今无职名。则以军衔忽上贺疏。极涉突兀。在家女。虽已许嫁。而不待来迎。先往从夫。又或不待其书。而先言夫家事者。其不有违于尤翁所戒身不出而言出之正论耶。幸望详谅回教。千万千万。既不得奉慰于 国哀。则又不敢进贺于 邦庆者。恐为同一义谛也。未知如何。如我辈虽千不似万不似。而所当遵守者。岂非我尤庵先生。所教于寒水斋者耶。寒水斋及渼湖集详之矣。除非除是。只是同一义也。近思录三编致知第八条。除非烛理明五字。可以推知。故考诸大学或问传五章。引程子语处除非二字。翻以惟其二字。而近思释疑。载龟峰说。亦以除非。谓与除是同义。农岩集与金竹泉书。所谓除非妄男子。亦如龟峰意矣。宋子大全书牍。
肃斋集卷之六 第 112H 页
亦多用除非字如此矣。今见金台山劄问标补论除是人间别有天处。以除非。作非字义看。盖近来先辈皆然矣。愚意决非本意。幸详细回教焉。
与申幼安
汪订论语季氏十二章附注。明文衡王直夷齐十辨云云。此是唐宋八大家文抄中。王安石论敷衍出来者也。明文衡。是书名。王直。是姓名耶。是何时人。为人果如何。幸详教之焉。兄每以此辨。为如何也。愿闻平日定论。以解寡陋之惑耳。乡中书籍极贵无可考。故玆敢仰请。近见岭南小学增解明伦篇。题付沧溪之言曰。明伦之明字。是修明之意。与立教敬身。语意一同。明父子之亲以下。至明饮食之节。此明字。是发明之意。盖修明者。指事言之。发明者。从书言之。家无沧溪集。无可详考。而愚意则两明字。似无不同。而敬身二字。恐与立教明伦。语意不可谓之一同也。未知如何。
答申幼安
前书。喻以先辈晚年。不废读书。诚之所至。气力随之。所以年益高而学益进。于此可以仰认。老兄不欲作俗下时彦。此世此言。惟有执事一人。因而下问曰。晚
与申幼安
汪订论语季氏十二章附注。明文衡王直夷齐十辨云云。此是唐宋八大家文抄中。王安石论敷衍出来者也。明文衡。是书名。王直。是姓名耶。是何时人。为人果如何。幸详教之焉。兄每以此辨。为如何也。愿闻平日定论。以解寡陋之惑耳。乡中书籍极贵无可考。故玆敢仰请。近见岭南小学增解明伦篇。题付沧溪之言曰。明伦之明字。是修明之意。与立教敬身。语意一同。明父子之亲以下。至明饮食之节。此明字。是发明之意。盖修明者。指事言之。发明者。从书言之。家无沧溪集。无可详考。而愚意则两明字。似无不同。而敬身二字。恐与立教明伦。语意不可谓之一同也。未知如何。
答申幼安
前书。喻以先辈晚年。不废读书。诚之所至。气力随之。所以年益高而学益进。于此可以仰认。老兄不欲作俗下时彦。此世此言。惟有执事一人。因而下问曰。晚
肃斋集卷之六 第 112L 页
暮得力。何书为可。又窃仰德盛礼恭。乐取诸人之意。出寻常万万。虽孤陋寡闻。不敢当盛眷。亦何敢有问无答。归于倨傲。近见尤翁答郑丈岩书曰。今人得一第。便以为所期止此。遂与书册相疏。甘于下流。以负平生。可胜叹哉。又答农岩金先生书曰。为士者。既已出身。则自谓能事毕矣。不复以读书开心为事。故万事之成。咸不逮古人。以是观之。金,郑两贤之毕竟成就。真不负尤翁之训矣。老兄从游于梅山先师许多年。必已耳熟于此等说。而自期以追踵先辈者久矣。今于垂老之时。始于后生丛中。出一口气。盖未足为深贺。诚如朱子之训。而既往勿说。兄虽少日多读古人书。而老而好学。又岂不为美事。圣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今执事虽衰矣。视如卫武公。岂不犹眇然少年。而况志气之刚健。又过人者耶。陶庵谓鹿门任公曰。当今世衰道微。正是多读孟朱书之时也。尤翁言必称朱书。逢人辄劝读。弟所欲仰助于高明者。惟此而已矣。兄于经书。循环熟读。如诵己言。然而四书。不可不更加诵念。然后可以与朱书。互相发明。何但孟子已矣乎。大全劄疑标补。可谓精约。或不无疏略处矣。兄若始工于此书。则当随便举疑仰质矣。贞庵集
肃斋集卷之六 第 113H 页
答从子百奋书。称瑞山金奉朝贺。日看纲目三板曰。笃老读书。犹胜于不读。虽一日三板。苟无作辍。则岂不能了得七十馀卷耶。其后已了纲目。而又日看朱子大全三板云云。此其为享得大耋之徵。而气象殊不草草。亦可敬也。兄以金奉朝贺为法。亦好矣。覼缕至此。极知僭猥。而老兄问寡之意。不可孤也。故不觉妄发之甚也。兄须勿挂人眼。知我罪我。惟高明谅察而已。
答申幼安
先师吴文元公恒言。有为国一死之心。又谓贱身曰。士亦当有为孔子死之道云矣。 明太祖时。有欲为孟子死者。今如我辈生既无益于世。而死又无闻于后为愧。则如为国一死。为先圣一死。亦岂非大幸耶。幸老兄善教我。俾不陷于夷狄禽兽之域。则受恩也大矣。申望勿视以过去之迂说。千万千万。
与申幼安
顾今邪术猖獗。肆行而无忌。则诗人所谓知我如此。不如无生者。正是实际语。惟愿早填沟壑。无闻无见之。为大好快活也。自 上策问三政矫救之道于八方。以及于草野。是乃询于刍荛。谋及庶人之意也。如
答申幼安
先师吴文元公恒言。有为国一死之心。又谓贱身曰。士亦当有为孔子死之道云矣。 明太祖时。有欲为孟子死者。今如我辈生既无益于世。而死又无闻于后为愧。则如为国一死。为先圣一死。亦岂非大幸耶。幸老兄善教我。俾不陷于夷狄禽兽之域。则受恩也大矣。申望勿视以过去之迂说。千万千万。
与申幼安
顾今邪术猖獗。肆行而无忌。则诗人所谓知我如此。不如无生者。正是实际语。惟愿早填沟壑。无闻无见之。为大好快活也。自 上策问三政矫救之道于八方。以及于草野。是乃询于刍荛。谋及庶人之意也。如
肃斋集卷之六 第 113L 页
我冒忝儒选者。固不敢以官人自处。而亦不可泯默于询荛谋庶之际。然身不出而言出。终非道理。诚如尤翁之训。未知何以处之。则为无害于义耶。前二十九日 谕旨祇受。而连因多挠。尚未草出封章。极切悚闷。
答申幼安
来教云。人皆欲处其身于乐地。而独不知去私为最乐。何为而自陷于利欲胶漆盆中。终身没头没尾。而不自知其为苦。诚亦何心哉。愚于此数语。三复而有馀味。钦仰感叹。而不能自已。自吾先师梅山翁见背后。始闻此至论。将欲书诸座隅。以为警戒子孙之道也。三南白巾贼。诚是载籍以来初有之变也。士夫家之到处被其烧毁者。莫非名以士夫者之自取。而往往有不忍闻者。如我无似。亦忝在士夫之名。人皆谓必有收司连坐之律。危懔遑汲。朝夕待变。或以藏置书册为言。然愚意我若一动。则举洞俱扰。必致自中之乱。莫可收拾。所以静而俟之。幸有巡相之严处。绣衣之禁断。邻近之聚会者。欲发而旋止云尔。则真所谓罔之生也。幸而免耳。彼乱民之起闹。由于结敛。而又忽以每结二两钱。加纳为定者。未知果何如。查丁
答申幼安
来教云。人皆欲处其身于乐地。而独不知去私为最乐。何为而自陷于利欲胶漆盆中。终身没头没尾。而不自知其为苦。诚亦何心哉。愚于此数语。三复而有馀味。钦仰感叹。而不能自已。自吾先师梅山翁见背后。始闻此至论。将欲书诸座隅。以为警戒子孙之道也。三南白巾贼。诚是载籍以来初有之变也。士夫家之到处被其烧毁者。莫非名以士夫者之自取。而往往有不忍闻者。如我无似。亦忝在士夫之名。人皆谓必有收司连坐之律。危懔遑汲。朝夕待变。或以藏置书册为言。然愚意我若一动。则举洞俱扰。必致自中之乱。莫可收拾。所以静而俟之。幸有巡相之严处。绣衣之禁断。邻近之聚会者。欲发而旋止云尔。则真所谓罔之生也。幸而免耳。彼乱民之起闹。由于结敛。而又忽以每结二两钱。加纳为定者。未知果何如。查丁
肃斋集卷之六 第 114H 页
查陈。无处不然。民间骚扰。有甚于前。毕竟利归于奸乡滑胥。而害流于邦本。昔同春。以民边国边之说。为亡国之言而曰。民即国。国即民。分而二之。宁有是理。此乃有子所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也。陆宣公奏议以为损上益下则曰益。损下益上则曰损云云。今于查丁查陈。结敛之事。窃不能无疑也。此亦时运所驱。莫之然而然耳。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兄则引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之句。愚则谓知我如此。不如无生也。未知如何。鄙疏所谓生民膏血。将尽于胥吏之手者。今将亲见之矣。
与申幼安
大全中庸集解序。所谓高明博厚悠久之域云者。决是与章句或问不同。二十三章小注。以颜子,孟子地位。论明动变化。是为答张南轩问目者。而此亦决是初年说。与戒慎恐惧与慎独。合为一事者。同为未定之论。而劄疑及标补。并无所论。未知高明以为如何。考诸或问此二章所论则可知。敢以仰问耳。此亦客中。傍无此册。未能详告。俯谅如何。素患难。行乎患难。岂不讲究也。大全答寥子晦书。所谓若著些利害。便不免开口告人。与不学之人。何异云云一篇。亦所诵
与申幼安
大全中庸集解序。所谓高明博厚悠久之域云者。决是与章句或问不同。二十三章小注。以颜子,孟子地位。论明动变化。是为答张南轩问目者。而此亦决是初年说。与戒慎恐惧与慎独。合为一事者。同为未定之论。而劄疑及标补。并无所论。未知高明以为如何。考诸或问此二章所论则可知。敢以仰问耳。此亦客中。傍无此册。未能详告。俯谅如何。素患难。行乎患难。岂不讲究也。大全答寥子晦书。所谓若著些利害。便不免开口告人。与不学之人。何异云云一篇。亦所诵
肃斋集卷之六 第 114L 页
念。而今所遭患难。果有难堪者。未知终能副朱先生所训耶。是虑是虑。
与申幼安
省礼岁改矣。伏惟抚时哀霣。益复如新。不审春峭。气力何似。仰用悲系。不任区区。秉德。居然滚到于邵先生观化之岁。虽昧道矇学。罔生幸免。有愧于康节之俯仰无愧。而寿则同焉。愚之敢以此自拟。殆近于冯道之与孔子。同其年矣。我朝则同春寒泉。皆如安乐翁矣。思之及此。方饰巾待尽已矣。台山丈未发说。虽本于三渊。命辞精密。引喻曲尽。而窃恐有不敢信者。盖梅山先师。答李拱五书。本于近斋近翁说。又本于尤翁。然窃意其与程朱真诀不同。而苏纯汝力主戒慎恐惧慎独后。始有中和之说。此非细事。台山说。虽与此不同。而亦未免听莹。用是为闷。未知盛意。以为如何。
与申幼安
苏纯汝以未发辨。来示誊册为五十六张。而力主戒惧慎独后。可得为未发之说。自信甚笃。牢不可破。是说也。本自尤翁一时之误勘。而近斋主之。先师又承袭焉。则纯汝之见。自谓有契于此矣。然谓以原头未
与申幼安
省礼岁改矣。伏惟抚时哀霣。益复如新。不审春峭。气力何似。仰用悲系。不任区区。秉德。居然滚到于邵先生观化之岁。虽昧道矇学。罔生幸免。有愧于康节之俯仰无愧。而寿则同焉。愚之敢以此自拟。殆近于冯道之与孔子。同其年矣。我朝则同春寒泉。皆如安乐翁矣。思之及此。方饰巾待尽已矣。台山丈未发说。虽本于三渊。命辞精密。引喻曲尽。而窃恐有不敢信者。盖梅山先师。答李拱五书。本于近斋近翁说。又本于尤翁。然窃意其与程朱真诀不同。而苏纯汝力主戒慎恐惧慎独后。始有中和之说。此非细事。台山说。虽与此不同。而亦未免听莹。用是为闷。未知盛意。以为如何。
与申幼安
苏纯汝以未发辨。来示誊册为五十六张。而力主戒惧慎独后。可得为未发之说。自信甚笃。牢不可破。是说也。本自尤翁一时之误勘。而近斋主之。先师又承袭焉。则纯汝之见。自谓有契于此矣。然谓以原头未
肃斋集卷之六 第 115H 页
发。则众人亦有之。此恐未及细审其文上下语势而云耳。若论原头下华本有圈。今按原头下有一则字。则其意分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岂非原头未发乎。纯汝谓原头未发。非第四节未发之中也。此乃君子之用功者云云。或问大全,语类及先儒许多说。姑置之。只以语类一条。大全一条及近斋说一条。随今所见。暂此录上。此亦可證。苏友所谓原头未发之异于第四节未发之中也。全不成说话矣。
与申幼安
即见龙冈士人罗君时钟来访。谓于三月。因中和士人李生载庸。闻明刚丈席撰梅山洪先生行状。而历见洪得老。则裁上明刚书。付之罗生同行李生昌显。托以信传云云。罗生即此去人。而罗掌令时镛之弟也。曾与其兄来见。留止多日。又于癸亥夏秋。来留数月。而书牍之。因便往复者。亦多矣。今番入明刚门下。适值其缅礼。自尔留连十许日云。又谓明刚丈席。果已撰梅山先生行状。门下诸生。已有誊出者云云。罗生将又往明刚。奉其文。传送于洪得老云云。贱子则俗所谓今始初闻者也。盖此事。即亡友洪宪文。于先师易箦后四年。以其所作家状。托于贱子。使撰行状。
与申幼安
即见龙冈士人罗君时钟来访。谓于三月。因中和士人李生载庸。闻明刚丈席撰梅山洪先生行状。而历见洪得老。则裁上明刚书。付之罗生同行李生昌显。托以信传云云。罗生即此去人。而罗掌令时镛之弟也。曾与其兄来见。留止多日。又于癸亥夏秋。来留数月。而书牍之。因便往复者。亦多矣。今番入明刚门下。适值其缅礼。自尔留连十许日云。又谓明刚丈席。果已撰梅山先生行状。门下诸生。已有誊出者云云。罗生将又往明刚。奉其文。传送于洪得老云云。贱子则俗所谓今始初闻者也。盖此事。即亡友洪宪文。于先师易箦后四年。以其所作家状。托于贱子。使撰行状。
肃斋集卷之六 第 115L 页
而其生前屡书督促。又托以墓志。而以贱子不文不肖之故。未能副其意于亡友在世时。此固莫大之罪也。得老之每书督促。又至十馀年。而尚今未就。尤为难贳之罪。今焉得老与任友。相议撰出。而一不言及于贱身者。可知其意。然此文之托于贱子。非但得老知之。同门诸人之所共悉也。韩处士文吾答书于贱身。谓以了债之一大事。不可不速图。相逢时面话。亦然。任执义景文。是亲查也。其生时。相逢于露湖得老家。以此劝之如韩文吾而曰如此大文字。岂可容易成完粹之本耶。勿论吾文之精粗。不顾吾才之工拙。而草出一本。修饰润色。则多费日力。广议士友。可以成之云云。今韩文吾与任老友。皆不在世矣。宪文所送家状。恒置座侧。年前因事上京时。亦携去。台座亦尝借看而还之。以此一事之未成。成一大病。寤寐结轖者。十四年于玆矣。此文之迁就。虽家内子侄之知此事者。无一不咎我。无一不悯我。家侄南原古阜兄弟之言。又不胜其喧聒。而亦不能趁即滋笔。甚矣不文故也。无才故也。而不敢使人代撰。亦理势之不能然也。情义之不敢尔也。亦无可使代撰者。而志铭之昨春构出。即迫于缅礼之期。而妄率塞责。以致得老
肃斋集卷之六 第 116H 页
之私自窜改。而贱子之罪。又不容诛矣。贱子之所以不敢容易起草。别有其故。盖伊川撰明道行状。事为先入之见而不可改矣。朱子曰。明道尝为条例司官。不以为浼。而伊川所作行状。乃独不载其事。明道犹谓青苗。可且放过。而伊川乃于西监一状。较计如此。此可谓不同矣。然明道之放过。乃孔子之猎较为兆。而伊川之一一理会。乃孟子之不见诸侯也。此亦何害其为同耶。大全答刘子澄书可考。朱子谓学者。只当以伊川为法。则庶乎寡过矣。窃念梅山先师。德性宽大。规模广阔。庶几近于明道气象。而贱子识浅文短。不能形容其万分之一于志铭者。是为一生之大恨。没身难化。而负愧于万世矣。至若行状。则有甚难处者三事。宋云坪复逸当否献议也。(甲辰九月。年谱可考。) 哲宗登极后。 孝定殿, 徽定殿祝式。献议也。(己酉六月)又壬子六月抄选事回启也。此三事中复逸献议。虽有宋氏,金氏两家许多是非。而存删俱非大害于义理。若祝式及抄选。则窃欲依伊川先生不载条例司官之例。而族叔校閤丈。因风闻之以为不可不载。得老亦谓贱息以当载告于贱身曰。是公论也云云。而愚见。终难解惑。未能决其存否。因循至今者此也。大抵
肃斋集卷之六 第 116L 页
农岩行状。三渊使杞园作之。未知鱼公之竟如渊翁之教与否。而今此任友。可谓得其人也。得老事。固无害矣。贱身亦释重负。幸非不厚。而任友与贱子。同事先师。得老又是宪文之子也。其父之所托者。移之于他人。且同门之义。当如勉斋之于朱门诸子。相议撰其行状。则此皆非小事也。贱子虽千不似万不似。无足为先师之脚下。又于此事。迁就至今者。固可罪也。而初不言及于贱子。便是以已死之人处之也。此何故也。闻此言后。愚欲书问于任友及得老。而罗生云今番明刚丈席。作书于此。初不言及。而自此忽有此问。恐致许多纷纭。贱息辈。亦言其行状之行于世。然后言之未晚。今不可径说云。愚意实幸其已所不能成之文。得成于任友。则今乃自此漏泄。恐近于沮戏。不得已。将于答任友书及与得老书。一不提及为计矣。在昔戊午年。同门几人。齐会于鄙家。校勘师集也。愚以先师行状。虽姑徐徐。墓志墓表两文中。欲先撰出以送。而笔不从心。请老兄代我成篇。任友快许以为墓表为好。因而下笔。未半日做出。今其本在此。而愚意恐其疏略而寘之。昨春。被得老督促。草出志铭。送于台座而刊正。厥后。自得老再次专人。而最末也。
肃斋集卷之六 第 117H 页
愚谓不必更为专人。只愿台座之修润。而台座则初不知得老之私自改本为教矣。其时。未及送人相议于任友者。非他也。只是汲汲修送。而恐其不及于葬期故也。而其后追报于任友已矣。无乃此又为一罪也耶。此事不可不使台座知之。先为覼缕至此。行状未布之前。恐不必出诸口矣。此纸。幸览后还之。千万千万。
与申幼安
前后修候。皆免乔沉否。春尽夏届。伏惟台体若序万卫。区区溯虑。不任卑私。弟衰病多端。无日惺惺。日昃之离。宜其鼓缶而歌。而时或烦闷。自奉之节。涵养无素。以致如此。程子所谓不学便老而衰。何其紧著题于贱身耶。此病渠自知。愧非傍人所可觑也。儿时受读唐音小诗于先人。至借问问津者。谁知沮溺贤。详闻沮溺事。甚爱之。而汩没于俗臼。未能做朝耕暮读底节度。及其受业于老洲也。有曰。今日真士夫。当于朝耕暮读处求之。又举三渊语世间万事。尽属虚伪。惟春日野田。叱牛躬耕。差可人意一段。而赞其高尚。贱子因以嘐嘐斋深病世之假真售伪。应举从官。以避名者为可法。则老洲不以为然曰。少时见此丈座
与申幼安
前后修候。皆免乔沉否。春尽夏届。伏惟台体若序万卫。区区溯虑。不任卑私。弟衰病多端。无日惺惺。日昃之离。宜其鼓缶而歌。而时或烦闷。自奉之节。涵养无素。以致如此。程子所谓不学便老而衰。何其紧著题于贱身耶。此病渠自知。愧非傍人所可觑也。儿时受读唐音小诗于先人。至借问问津者。谁知沮溺贤。详闻沮溺事。甚爱之。而汩没于俗臼。未能做朝耕暮读底节度。及其受业于老洲也。有曰。今日真士夫。当于朝耕暮读处求之。又举三渊语世间万事。尽属虚伪。惟春日野田。叱牛躬耕。差可人意一段。而赞其高尚。贱子因以嘐嘐斋深病世之假真售伪。应举从官。以避名者为可法。则老洲不以为然曰。少时见此丈座
肃斋集卷之六 第 117L 页
后。大书愿为真士夫。不愿为假道学十一字。所以此丈或有打乖事。因以大全养生。主说圣贤之道。但教人以力于为善之实。初不教人以求名。亦不教人以避名。及答郑景望书。深以好名为戒。此固然矣。然偏持此论。将恐廉隅毁顿。其弊有甚于好名云云者。以戒之。后又以避名为好之说申之。则曰有意避名。亦是私意。不可与入圣人之道。又曰。避名亦名。则与要名何异。学者。但当为己务实而已。至于名之一字。不可留滞于心胸之间。求名避名。究其终。其为心之害则一也。愚于此。不敢分疏而退矣。到今思之。避名虽曰私意。而无实之名。为害也深矣。于贱身。尤可验其然矣。
与申幼安
曾与金江东丈往复。谓定斋节义也。非学问也。金丈谓道学与节义。不可分而二之。贱子曰。道学而无节义。则便是杨雄及刘钦谷永辈也。若以节义。尽谓以道学。则恐未也。金丈不然之。故因以前所录。置南雷渊说为證。则金丈。又以雷渊说。为未稳矣。雷渊曰。伏节死义之士。未必皆知学问。如六臣三学士。岂皆学问中人乎。今若谓学问之士。乃能伏节死义则可也。
与申幼安
曾与金江东丈往复。谓定斋节义也。非学问也。金丈谓道学与节义。不可分而二之。贱子曰。道学而无节义。则便是杨雄及刘钦谷永辈也。若以节义。尽谓以道学。则恐未也。金丈不然之。故因以前所录。置南雷渊说为證。则金丈。又以雷渊说。为未稳矣。雷渊曰。伏节死义之士。未必皆知学问。如六臣三学士。岂皆学问中人乎。今若谓学问之士。乃能伏节死义则可也。
肃斋集卷之六 第 118H 页
若曰。伏节死义者。皆知学问。则恐未必然。定斋自是刚者。但性偏喜胜。谓之学问则远矣。且得于家庭师友者。多染于偏党所见。从善处入。则果于为善。从不善处入。则果于为不善。己巳一节。幸从善处入耳。然其不善处。亦不过所见误耳。非如世俗人随波合污之比。盖君子之过耳。南公说止此。鄙于雷渊集。未能尽看。看此一段而已。而甚爱之矣。金丈不以为然。未知如何。
答李承旨拱五(应辰)
东土不禄。 太母礼陟。臣民罔极。愈久愈深。向于山房再蒙枉访。其意甚真。俾也可忘。曾读朱子答蔡西山书。有云平日相聚。未知可乐。别后。乃觉阙事。每与亡友洪宪文往复。语及此意。今承来谕。引退陶语曰。相聚时。似无可言。别后。有无限欲论事。何其两先生之叹。恰恰相符。而贤者引之。乃如是著题耶。且一片心之见于一片楮者。穿过重岭复水。远及于穷巷僻村衰退放弃之人。感荷之私。岂笔舌所可尽耶。就审至冱侍学诸节。不至大损。曷胜慰仰。至若立言立教许多工夫。是贤者之事也。非愚陋所堪当。贤者于是乎未免失言也。见今贤泽湮而圣道微。声利滔天。正
答李承旨拱五(应辰)
东土不禄。 太母礼陟。臣民罔极。愈久愈深。向于山房再蒙枉访。其意甚真。俾也可忘。曾读朱子答蔡西山书。有云平日相聚。未知可乐。别后。乃觉阙事。每与亡友洪宪文往复。语及此意。今承来谕。引退陶语曰。相聚时。似无可言。别后。有无限欲论事。何其两先生之叹。恰恰相符。而贤者引之。乃如是著题耶。且一片心之见于一片楮者。穿过重岭复水。远及于穷巷僻村衰退放弃之人。感荷之私。岂笔舌所可尽耶。就审至冱侍学诸节。不至大损。曷胜慰仰。至若立言立教许多工夫。是贤者之事也。非愚陋所堪当。贤者于是乎未免失言也。见今贤泽湮而圣道微。声利滔天。正
肃斋集卷之六 第 118L 页
学坠地。并与口耳之习而亦难见焉。则况乎实心读书。实心体行者。更有谁耶。如我自不免为倒水罗汉。正如来示所叹胥溺之流。则安能有拯溺之术耶。为今计者。莫如以小学为本。贤者之勉我。亦可谓顶门上一针。愚今犬马之齿。已五十有八。而童年走作底意。尚未能摆脱得去矣。朱先生答陈同甫书曰。只今日用工夫。养病之馀。却且收拾身心。从事于古人所谓小学者。以补前日粗疏脱略之咎。盖亦心庶几焉。而力或有所未能也。同甫闻之。当复见笑。此乃先生五十七岁时书。其翌年丁未。始编成小学书。先生吃紧为人处乃尔。愚愿自今来为始。从事此书。名吾所居之室曰小学室。盖取义于古人通鉴室。而其记则大全可考矣。幸贤者为我记之。以为警省之道。千万千万。君子爱人以德。须勿泛听焉。老先生遗稿事。同门诸贤。皆有尽其力者。而愚则果无一卷书持来。姑俟诸贤往复。而进退之为计已矣。俯询礼疑。有非如我者所敢供对。谨诵所闻于两先师者。录在别纸。如有未妥。更赐反复如何。盖祧迁之嫡先于庶也。庶派之奉祀。当书庶字于傍题也。二者。自是不可易之礼也。而世或有不然者。只是不识礼意而然也。寒水南
肃斋集卷之六 第 119H 页
塘之以所后子。当服斩为宜者。恐是未定之论也。夫为妻之当除服于追行大祥时者。姑从通典及宋子说。恐无妨矣。追后闻丧。丧中立后者之祭。与除丧。不相为碍者。鹿门诸贤说。可谓前贤之未发者。后贤发之也。无容更议矣。未知如何。
通典齐高祖皇太子妃薨。皇孙闻喜王在远。承凶于丧后一月。时论或疑其众主人。亦待嫡子。复申一月而练祥退行也。仆射王俭曰。送死有己。复生有节。相待之义。经纪无闻。远还之人。自有为而未除。在家之子。立何辞而不变。闻喜王自应开立别门。以终丧纪。灵筵祭奠。当随在家人再期而毁。(此与小记祭不为除丧之义。相为表里。)追后闻丧。与追后立后者。撤灵除丧之节。鹿门所引小记说。可为的确之證。先辈论说之与鹿门不同者。以未及考祭不为除丧之文故也。盖丧死与居丧。二者不同。故曰生与来日。死与往日。曰送死有己。复生有节。此皆礼经之明文。今以死者之期。而设其祭。以生人闻丧之期。而除其服。似得礼意。两无所妨。此乃陶庵以后礼家之定论也。以故渼湖,近斋以及我先师老洲,梅山两先生。皆从此说。愚何敢更容他议于其间耶。
通典齐高祖皇太子妃薨。皇孙闻喜王在远。承凶于丧后一月。时论或疑其众主人。亦待嫡子。复申一月而练祥退行也。仆射王俭曰。送死有己。复生有节。相待之义。经纪无闻。远还之人。自有为而未除。在家之子。立何辞而不变。闻喜王自应开立别门。以终丧纪。灵筵祭奠。当随在家人再期而毁。(此与小记祭不为除丧之义。相为表里。)追后闻丧。与追后立后者。撤灵除丧之节。鹿门所引小记说。可为的确之證。先辈论说之与鹿门不同者。以未及考祭不为除丧之文故也。盖丧死与居丧。二者不同。故曰生与来日。死与往日。曰送死有己。复生有节。此皆礼经之明文。今以死者之期。而设其祭。以生人闻丧之期。而除其服。似得礼意。两无所妨。此乃陶庵以后礼家之定论也。以故渼湖,近斋以及我先师老洲,梅山两先生。皆从此说。愚何敢更容他议于其间耶。
肃斋集卷之六 第 119L 页
通典杜挹问亡妇未葬。挹服便周。既无丧主。未应得除。徐邈答曰。按礼夫不应除。即于下流。多不能备礼。今且宜变。至葬反服。亦无不可。雷次宗曰。礼不言三年而言主丧者不除。是不必惟施于子孙。殡柩尚在。岂可冕弁临奠。谓不宜除。
闵士昂(泰重)问母丧过期不葬。则子当葬后行练。而夫则虽未葬。犹可除服否。尤庵答曰。夫于妻。亦有三年之义。似当与子。同其进退矣。
曾见老洲与尾洞金尚书(相休氏)丈。以大祥因 国恤退行者。禫祭当废之说。往复也。亦引开元礼再周而后葬者之义。以为祥而即吉。无复禫矣云云。则合以久不葬之说。傍照于因 国恤退祥者。不至为汰哉之归耶。
与李承旨拱五
示喻湖中章甫。孰为好学。谁为有志云云。渠既不学而无志。则何以知一世之贤者为谁耶。先师吴文元公云。读书种子。实宇宙间阳气。培养此个。即是扶阳之功也。令虽出世。而必于老洲此言留意。有以培养之。则何幸何幸。俯询栗谷嗣孙事。以宋子大全考之。与退忧金公往复。以李綖为李继之弟。而为兄亡弟
闵士昂(泰重)问母丧过期不葬。则子当葬后行练。而夫则虽未葬。犹可除服否。尤庵答曰。夫于妻。亦有三年之义。似当与子。同其进退矣。
曾见老洲与尾洞金尚书(相休氏)丈。以大祥因 国恤退行者。禫祭当废之说。往复也。亦引开元礼再周而后葬者之义。以为祥而即吉。无复禫矣云云。则合以久不葬之说。傍照于因 国恤退祥者。不至为汰哉之归耶。
与李承旨拱五
示喻湖中章甫。孰为好学。谁为有志云云。渠既不学而无志。则何以知一世之贤者为谁耶。先师吴文元公云。读书种子。实宇宙间阳气。培养此个。即是扶阳之功也。令虽出世。而必于老洲此言留意。有以培养之。则何幸何幸。俯询栗谷嗣孙事。以宋子大全考之。与退忧金公往复。以李綖为李继之弟。而为兄亡弟
肃斋集卷之六 第 120H 页
及之礼。又曰。李綖之继厚莳。既是 上命。则难可变动。一也。父子大伦既定而旋改。二也。然綖也既继厚莳而代继也。则便是兄亡弟及之正礼。继妻如果立后。则綖也归其宗事于所后。而渠仍为厚莳之次子。亦无所妨。又曰。栗谷后事。奉承成命。伦纪大定。则今日纷纷。诚所未晓。惟当初不知綖继年岁。以为綖少于继。而继为长子。故曾有继妻立后。则还奉先祀之禀矣。今闻綖长于继。綖也仍为宗子。而继妻虽或立后自当。为别宗矣云云。其下极言父子大伦。一定不可更改之义矣。 纯庙癸未。李源培以李继之孙。欲移宗统。击铮讼冤。仍有李希祖之上疏。至于收议。刚斋宋文简公。献议严斥。而其行状曰。确守先论。使大贤后事。竟得归正云云。刚斋集附录中。家状及墓志。与其往复于士友书。皆可考矣。
答沈参判周卿(宜冕)
追行祔祭者。不得不引孔子善殷之训为据。则小祥后。以至大祥前。皆可行之。庶几合于练而祔之义也。而大祥后。则尤翁曰难便。陶翁曰无义。愚于此。不敢为说。丧中立后者。丧服小记。祭不为除丧之文。既明白可据。通典所论。闻喜王奔丧。礼灵筵祭奠。再期而
答沈参判周卿(宜冕)
追行祔祭者。不得不引孔子善殷之训为据。则小祥后。以至大祥前。皆可行之。庶几合于练而祔之义也。而大祥后。则尤翁曰难便。陶翁曰无义。愚于此。不敢为说。丧中立后者。丧服小记。祭不为除丧之文。既明白可据。通典所论。闻喜王奔丧。礼灵筵祭奠。再期而
肃斋集卷之六 第 120L 页
毁之说。又为一大證。而礼疑类辑。原编所不载也。故人或听茔于此。然而礼疑当以后出者为正。以其后说之考据。比前详备故也。且丧中立后。与追后闻讣者无异。故先贤于此。皆合论之矣。
祔祭追行之节。先贤之说虽多。而尤,陶两先生之论。最可遵行。但尤庵答李芝湖之问。虽有大祥明日祔祭之云。而尤庵集礼疑祔条。答芝湖书下。有更思之云云一段。以行于祥后。谓有多少难便。此当与陶庵所谓大祥后则无义者。参看。未知如何。(见礼疑类辑。)祔祭追行告词。见于近斋朴先生礼说。玆录于下方。而又曰酒果。依告追赠例。只设于所告之位。
维岁月日干支。孝曾孙某。敢昭告于显曾祖考某官府君。家力不逮。先考某官某隮祔之礼。过时未行。极为缺然。今迫大祥。不容终阙。将用来日。祇荐祔事。不胜感怆。谨以酒果云云。(右祖庙告词。)按家力不逮四字。或改以事势所拘四字。而某官某云云下某字。删之似好。
维岁月日干支。孝子某。敢昭告于显考某官府君。家力不逮。祔事过时未行。今迫大祥。礼当追举。将以来日。隮祔于祖考某官府君。不胜哀慕。谨以酒
祔祭追行之节。先贤之说虽多。而尤,陶两先生之论。最可遵行。但尤庵答李芝湖之问。虽有大祥明日祔祭之云。而尤庵集礼疑祔条。答芝湖书下。有更思之云云一段。以行于祥后。谓有多少难便。此当与陶庵所谓大祥后则无义者。参看。未知如何。(见礼疑类辑。)祔祭追行告词。见于近斋朴先生礼说。玆录于下方。而又曰酒果。依告追赠例。只设于所告之位。
维岁月日干支。孝曾孙某。敢昭告于显曾祖考某官府君。家力不逮。先考某官某隮祔之礼。过时未行。极为缺然。今迫大祥。不容终阙。将用来日。祇荐祔事。不胜感怆。谨以酒果云云。(右祖庙告词。)按家力不逮四字。或改以事势所拘四字。而某官某云云下某字。删之似好。
维岁月日干支。孝子某。敢昭告于显考某官府君。家力不逮。祔事过时未行。今迫大祥。礼当追举。将以来日。隮祔于祖考某官府君。不胜哀慕。谨以酒
肃斋集卷之六 第 121H 页
果云云。(右几筵告词。)按卒哭时。既无隮祔之告。则当于前一日朝上食告之。
南塘集答人书。论丧中立后曰。几筵亦不可不撤。只于旧日几筵所设处。设虚位。朝夕哭临。变除之节。亦只哭而除之。神主既入庙。则服丧而已。祭则无谓也。士能以为几筵撤后。庐墓以终三年。其言尤是矣。神主久不入庙。固非神道之所宜。而神主在位。不上食。亦岂人情之所安耶。三年入庙。神道之常也。服丧三年。子道之常也。而皆礼之大闲。不可踰越者。各尽其常。无违大闲。不亦可乎。
又曰。三年内立后者。母在则母自行其练祥禫祭。子不可复行也。按此说。非不然矣。但不以小记及通典为据者。似有违于孔子欲徵杞宋之意。极恐未安。
又曰。三年内立后者。其子未终丧之前。几筵当撤与否。前辈多疑之。未有定论。愚意人死三年而丧毕。神主入庙。礼之大经。不可违也。几筵虽撤。神主入庙。其子居庐行丧。自当如礼。别处设位。朝夕哭临。练祥之节。亦哭而行之。但不设祭奠矣。(止此)云坪论追服者。练祥以丧出日。变除以闻讣日。其说甚详且备。文多不能尽记。而大意。与鹿门说无异。
南塘集答人书。论丧中立后曰。几筵亦不可不撤。只于旧日几筵所设处。设虚位。朝夕哭临。变除之节。亦只哭而除之。神主既入庙。则服丧而已。祭则无谓也。士能以为几筵撤后。庐墓以终三年。其言尤是矣。神主久不入庙。固非神道之所宜。而神主在位。不上食。亦岂人情之所安耶。三年入庙。神道之常也。服丧三年。子道之常也。而皆礼之大闲。不可踰越者。各尽其常。无违大闲。不亦可乎。
又曰。三年内立后者。母在则母自行其练祥禫祭。子不可复行也。按此说。非不然矣。但不以小记及通典为据者。似有违于孔子欲徵杞宋之意。极恐未安。
又曰。三年内立后者。其子未终丧之前。几筵当撤与否。前辈多疑之。未有定论。愚意人死三年而丧毕。神主入庙。礼之大经。不可违也。几筵虽撤。神主入庙。其子居庐行丧。自当如礼。别处设位。朝夕哭临。练祥之节。亦哭而行之。但不设祭奠矣。(止此)云坪论追服者。练祥以丧出日。变除以闻讣日。其说甚详且备。文多不能尽记。而大意。与鹿门说无异。
肃斋集卷之六 第 121L 页
栎泉集答人书。论小祥后立后曰。此是大疑礼。自通典诸说。以至我东诸贤。皆未有定论。陶翁于浦中一士人家变礼。屡询于明钦。对以六年设筵。终非礼意。恐宜据祭。不为除丧之文。祥后撤筵。妇女除服而追服者。庐墓终丧。变除于墓前。恐为得中云云。陶翁亦以为然。而终不敢断定。今来谕。似符鄙见。而亦不敢妄为可否矣。(止此)按丧服小记。祭不为除丧之文。固为先辈所未及考。而通典一条。则栎翁亦未及考矣。
鹿门集问丧中立后。练祥撤灵。丧人受除之节。答曰。丧服小记曰。期而祭。礼也。期而除丧。道也。祭不为除。丧也。盖自初终生死与日。条件各异。祭与除丧之不相为。其义一也。六年几筵。先儒皆深疑之。至陶庵则作为题目。逢人必问。然终未有定论。今亦未敢遽然立说。然鄙意则小记说既甚明白。大小祥。则只当从亲亡日计之。而几筵不可延拖于三年之外也。丧人受服。则只当从服丧日(即公文来到日。)计之。而哀至之哭。不必拘于撤灵与否也。如是则事事皆顺。无窒碍处。非敢质言。惟在当之者。裁择行之耳。右答宋星州丈时渊书。此比栎泉说较详。按近斋礼说。答云湖任公书曰。愚尝以立后追服再期。撤几筵。质于渼翁。答曰。祭
鹿门集问丧中立后。练祥撤灵。丧人受除之节。答曰。丧服小记曰。期而祭。礼也。期而除丧。道也。祭不为除。丧也。盖自初终生死与日。条件各异。祭与除丧之不相为。其义一也。六年几筵。先儒皆深疑之。至陶庵则作为题目。逢人必问。然终未有定论。今亦未敢遽然立说。然鄙意则小记说既甚明白。大小祥。则只当从亲亡日计之。而几筵不可延拖于三年之外也。丧人受服。则只当从服丧日(即公文来到日。)计之。而哀至之哭。不必拘于撤灵与否也。如是则事事皆顺。无窒碍处。非敢质言。惟在当之者。裁择行之耳。右答宋星州丈时渊书。此比栎泉说较详。按近斋礼说。答云湖任公书曰。愚尝以立后追服再期。撤几筵。质于渼翁。答曰。祭
肃斋集卷之六 第 122H 页
与服似不同。
丧服小记再期之丧。三年也。期之丧。二年也。九月七月之丧。三时也。三月之丧。一时也。故期而祭。礼也。期而除丧。道也。祭不为除丧也。此为练祭也。礼正月亲亡。至今而期。期则宜祭。期天道一变。哀恻之情益衰。衰则宜祭。不相为也。练祭自为存念其亲。不为除丧而设。除丧自为天道减杀。不为存亲。而事虽同。一时不相为也。恐人疑祭为除丧而设。故记者。特明之。若至大祥。祭与除丧。亦同日。此亦兼言之。中殇。即七月之丧也。期而祭。谓小祥之祭。乃孝子因时。以伸其思亲之礼也。期而除丧。谓练时。男子除首绖。妇人除腰绖。乃生者随时降杀之道也。祭与练。虽同时并举。然祭非为练而设也。按此可傍證于三年内立后者。祭与除丧之节。而南塘,栎泉,鹿门诸贤。皆未及考矣。
答朴叔度(齐近)
东土不禄。 太母礼陟。八域含生。如丧厥妣。前月念六。惠复得拜于月初。慰仰至今。不审即日冬暖。侍候更何似。汤忧仰想间已。栉翔复初矣。多少示喻。恐贤者。未免失言者多矣。道德文章。岂可妄施于人人者也。座下。无乃欲玩之而然耶。果尔。亦非实心相与之
丧服小记再期之丧。三年也。期之丧。二年也。九月七月之丧。三时也。三月之丧。一时也。故期而祭。礼也。期而除丧。道也。祭不为除丧也。此为练祭也。礼正月亲亡。至今而期。期则宜祭。期天道一变。哀恻之情益衰。衰则宜祭。不相为也。练祭自为存念其亲。不为除丧而设。除丧自为天道减杀。不为存亲。而事虽同。一时不相为也。恐人疑祭为除丧而设。故记者。特明之。若至大祥。祭与除丧。亦同日。此亦兼言之。中殇。即七月之丧也。期而祭。谓小祥之祭。乃孝子因时。以伸其思亲之礼也。期而除丧。谓练时。男子除首绖。妇人除腰绖。乃生者随时降杀之道也。祭与练。虽同时并举。然祭非为练而设也。按此可傍證于三年内立后者。祭与除丧之节。而南塘,栎泉,鹿门诸贤。皆未及考矣。
答朴叔度(齐近)
东土不禄。 太母礼陟。八域含生。如丧厥妣。前月念六。惠复得拜于月初。慰仰至今。不审即日冬暖。侍候更何似。汤忧仰想间已。栉翔复初矣。多少示喻。恐贤者。未免失言者多矣。道德文章。岂可妄施于人人者也。座下。无乃欲玩之而然耶。果尔。亦非实心相与之
肃斋集卷之六 第 122L 页
道。愚虽出入于梅山老先生门下不为不久。而因循放弃。居然为只见伊川面者。则忝辱于师门。以及于渊源之地。以是负罪。无以自赎。乃贤契之不加规警。而反有此戏言者。其将羞愧欲死已矣。尊先墓文。谨当姑俟。知见稍优。图所以应命也。老先生碣文。是目下见督者。而亦不敢辞焉。然终未敢遽尔起草者此也。千万俯谅。切仰切仰。别纸躬枉云云。固知贤契之扬此虚声。恐动我之意也。然何必乃尔。吾于贤契。果欲以实心相待。以续世好。则不可用流俗外面人事。以是自矢于心也久矣。惟贤契深谅焉。
答朴叔度
瞻𨓏政切憧憧。匪意委存。谨审奉板舆。还京第。寿闱诸节。若时万卫。贤者专城之养。至于斯足。使知旧者。不胜赞叹。奚特当之者。喜动颜色。如古人而已哉。况尊先曾王考。近斋老先生。加赠有 命。继以节惠之典。此乃 圣朝崇儒重道之意。而允副士林慕贤之望。在德门攒祝之馀。又切荣怆者。诚如来谕。而贤者几多年为先颙企之诚。于是焉克遂矣。不任献贺之至。盖贱身。既托名于梅山洪先生之门。而洪先生又服事老先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焉。则今于老先生
答朴叔度
瞻𨓏政切憧憧。匪意委存。谨审奉板舆。还京第。寿闱诸节。若时万卫。贤者专城之养。至于斯足。使知旧者。不胜赞叹。奚特当之者。喜动颜色。如古人而已哉。况尊先曾王考。近斋老先生。加赠有 命。继以节惠之典。此乃 圣朝崇儒重道之意。而允副士林慕贤之望。在德门攒祝之馀。又切荣怆者。诚如来谕。而贤者几多年为先颙企之诚。于是焉克遂矣。不任献贺之至。盖贱身。既托名于梅山洪先生之门。而洪先生又服事老先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焉。则今于老先生
肃斋集卷之六 第 123H 页
谥状撰述之役。有不敢辞也。第念无实窃名。无识不文者。顾何能冒当此重大之任乎。惶惧愧汗。罔知所以奉答也。
答金参奉(商懋)
匪意惠存。恰慰瞻仰。第伏审汤候阅月添损。近虽回棹。尚未复常。仰用惊虑。不任区区。间已月改。伏惟堂上诸节。已臻天和。焦忧之馀。栉翔复初。旋切溯仰之至。秉德罪逆不灭。三丧已讫。冤霣靡逮。益觉顽命之支离。而近患暑泄。恒不惺惺。又极自怜已矣。就第三儿婚事。家侄已完面议。尊座又赐手命。顾以蓬荜之陋。猥托瓜葛之好。虽欣臭味之相近。实愧人地之不侔。谨玆替谢。庶垂俯察。
与徐进士汝心(应淳)
金侄孟善。入此月内。尚未来见矣。贤者以此侄进学。责之于贱身。如是其恳笃。与人为善之盛心。心甚感叹。实是衰末所罕见也。昔俞著庵。以文章荒废。惧为小人之归。近斋朴先生箴之曰。夫君子固为文章矣。小人而能文章者。亦何限。君子小人之分。在心不在文。当患学不进。不患文不进也。又曰。学问。即人之不可废者。虽文章。曷尝有不学而能为好文章哉。今座
答金参奉(商懋)
匪意惠存。恰慰瞻仰。第伏审汤候阅月添损。近虽回棹。尚未复常。仰用惊虑。不任区区。间已月改。伏惟堂上诸节。已臻天和。焦忧之馀。栉翔复初。旋切溯仰之至。秉德罪逆不灭。三丧已讫。冤霣靡逮。益觉顽命之支离。而近患暑泄。恒不惺惺。又极自怜已矣。就第三儿婚事。家侄已完面议。尊座又赐手命。顾以蓬荜之陋。猥托瓜葛之好。虽欣臭味之相近。实愧人地之不侔。谨玆替谢。庶垂俯察。
与徐进士汝心(应淳)
金侄孟善。入此月内。尚未来见矣。贤者以此侄进学。责之于贱身。如是其恳笃。与人为善之盛心。心甚感叹。实是衰末所罕见也。昔俞著庵。以文章荒废。惧为小人之归。近斋朴先生箴之曰。夫君子固为文章矣。小人而能文章者。亦何限。君子小人之分。在心不在文。当患学不进。不患文不进也。又曰。学问。即人之不可废者。虽文章。曷尝有不学而能为好文章哉。今座
肃斋集卷之六 第 123L 页
下文章已优如矣。须继自今专致于学问上。毋徒为文章之士。千万千万。
与徐进士汝心
秋七月既望之游。果能蹑苏仙旧迹。则何必赤壁为可也。昔退溪先生。与子弟门生。泛月濯缨潭。咏子瞻赋曰。苏公虽有病痛其心之寡欲处。于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以下数句。见之矣。又尝谪居。载棺而行。其脱然不拘如此。愚窃谓子瞻之欲打破敬字。便是毁冠裂冕拔本塞源之心也。所以栗谷先生谓伊川先生。若见用于世。则苏东坡不可用也。观于朱子答汪尚书程允夫书。可知矣。然其长处不可没也。故退翁之言如是。载棺而行。亦未尽于脱然不拘之道也。志士不忘在沟壑。则岂可拘于载棺耶。
答洪鸿山(选容)
僻陋之居。惠然枉驾。幸遂既见之愿。而悤悤拜别。还深怅仰。阅月未已。匪意垂问盈幅纚纚。无往非缱绻之辞。既感且荷。无以为喻。仍审至冱篆候万卫。区区慰贺。曷任鄙私。第公务贻恼。是用贡念。一自老兄之莅邻境。每从尹友天赉。已细闻文学政事。回出流俗。继以拜晤一席半向。已可以仰审其为端雅君子也。
与徐进士汝心
秋七月既望之游。果能蹑苏仙旧迹。则何必赤壁为可也。昔退溪先生。与子弟门生。泛月濯缨潭。咏子瞻赋曰。苏公虽有病痛其心之寡欲处。于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以下数句。见之矣。又尝谪居。载棺而行。其脱然不拘如此。愚窃谓子瞻之欲打破敬字。便是毁冠裂冕拔本塞源之心也。所以栗谷先生谓伊川先生。若见用于世。则苏东坡不可用也。观于朱子答汪尚书程允夫书。可知矣。然其长处不可没也。故退翁之言如是。载棺而行。亦未尽于脱然不拘之道也。志士不忘在沟壑。则岂可拘于载棺耶。
答洪鸿山(选容)
僻陋之居。惠然枉驾。幸遂既见之愿。而悤悤拜别。还深怅仰。阅月未已。匪意垂问盈幅纚纚。无往非缱绻之辞。既感且荷。无以为喻。仍审至冱篆候万卫。区区慰贺。曷任鄙私。第公务贻恼。是用贡念。一自老兄之莅邻境。每从尹友天赉。已细闻文学政事。回出流俗。继以拜晤一席半向。已可以仰审其为端雅君子也。
肃斋集卷之六 第 124H 页
今承来教。以司马温公所谓平生所为。无不可对人言者。为自修之节度。则高明已占得大学诚意章工夫矣。钦仰赞叹。若何可极。况我先师一见而戏之曰。睟面盎背。都是文雅之气。再见而勉之曰。文学政事。本无二致。三见。许以友道。乃书三友二字而授之曰。一友其心。二友其行。三友其政。先师之以睟面盎背美之者。固是善戏。不可容易议到此境界也。老兄之天资近道。于斯焉可知矣。且科宦财色。自是陷人之机阱。而今乃谓财者灾也。不求财则无灾。宦者患也。不求宦则无患。至哉言乎。恨不使没溺于宦海与货泉者。闻之而有所警省也。若其少食而不饥。至老而无病。则人之称以神仙者。不亦宜乎。至于物欲不蔽于心。忧喜二字。不能动吾兄之心。荣辱苦乐。付之于天。愚虽老且死。而愿学于座下。以为收之桑榆计耳。如某者。半生科场。才钝不售。而惟其从事于释疑也。故每患四书之义。难以会通。兼以应讲照讫。著力于小学书。多所疑晦。欲其解惑。从游长者之门。期欲免夫暴弃之归。而行之不力。老而无成。穷庐悲叹之馀。竟至欺人欺天。则无学而为有学。有腼面目。置身无地。而老兄之说与贱子者。太过本分。不觉愧汗之沾
肃斋集卷之六 第 124L 页
衣也。反有深羡于老兄之禄隐。无所拘碍。而可以全保令名也。然老兄之以年老为难者。愚窃以为过矣。程夫子不云乎。少而好学。固可爱。老而好学。尤可爱也。卫武公年踰九十。力学不已。学者。不可诿以老不复进而遂止也。其不曰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乎。愿老兄。勿以愚言为迂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