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肃斋集卷之三
肃斋集卷之三 第 x 页
肃斋集卷之三
 书
  
肃斋集卷之三 第 46H 页
上亲庭
向因鸿山便。伏承间有欠宁之节。虽云少有差度。下怀惊虑。不任下诚。日前。始因善业。伏承前月初旬亲笔下书。伏用喜幸。况伏审患候。快复常度。尤切伏慰。第便发有日。伏未审间者。寝睡进支之节。更若何。区区下诚。不敢少弛。子。客中凡百。无往非苦状。所幸者。师门患节。比前显有减势耳。归待之道。惟待两奴上来耳。章熙。果勤督其课。其妻父之为渠严师。岂不诚大幸事。而渠之欲归。多有细谈。是秉德。不善教导之致者。诚如下教。而当姑观来春还归为言。则渠安得违拂耶。二芝之善痘为幸。而龙熙之弄瓦。可谓欠事。亦复奈何。但有乳肿之虑云。甚为之代闷。今晓忌日望哭。与龙熙,章熙为之。而今饭后。又为往江门。惟待奴来。即发伏计耳。高祖考谥望已下。伏想荣怆极矣。以定献为首矣。子之归时。当直向鍮山。告庙之文已就质。而以茶礼行之下谅。若何。
上伯氏
山清禹生及洪哥便。两度上书。次第入鉴否。旱气太
肃斋集卷之三 第 46L 页
甚。伏未审仕中气体候更若何。閤内诸节。亦若何。区区伏慕不任下诚。都令尚未递。而五品升差。亦未能耶。此中父主诸节。种种欠和。焦迫之极。无容尽达。而见今入室之沴气。讫无乾净之期。第二庶妹。又痛数日。而小同馀祟症涉。可闷。未知何以为计耳。旱既如是。而麦又失稔。日用益窘。堂上之忧。不一其端。而昼宵寤寐所望者。惟兄主一麾。而事势又如彼。其亦家运之尚否而然欤。虽知那中调度之极艰。而无可变通。其将束手俟命而已耶。舍弟姑免大病为幸。而心气不和。虽痛抑强遏。而种种气动。顿无清通洒落底意思。离群索居之中。忧恼之交攻而然矣。未知何以药之也。洪洗马丈。已搬移于西江。而虽书送书简。必难付之故。于今三月。不修一候。玆敢忙裁一札以上。如有可付之便则好矣。不然则奈何。大抵中外骚讹。日甚一日之中。死亡相续。哭声相闻。生丁不辰。命在何时。未死之前。窃欲求得一片乾净地。永窆亡室。以为永归之所。而坐地不迁。措手不得。柰何。
寄明熙
古人戒子弟云。名门右族。莫不由祖先忠孝勤俭以成立之。莫不由子孙顽率奢傲以覆坠之。成立之难。
肃斋集卷之三 第 47H 页
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言之痛心。尔宜刻骨。此在小学嘉言篇广立教条。每常诵味。警省于此言。故玆又提说。须于顽率奢傲四字。内自省。惟恐己亦有是恶。夙兴而思之。心心念念。勉旃慎旃。此等书必谨藏之。无如伯鲁之简可也。
寄明熙
古人云事亲奉祭。岂可使人为之。此载于文公小学书。而为千古为人子之大节。不可踰者也。吾既穷居事农亩。则在家之时。汝辈当代我之劳。出外之时。亦宜夙兴夜寐。躬干凡事。以无负圣训。而一日十二时。念玆在玆。可也。吾出外后。汝辈有事母一节。最可审慎。近思录居家篇干母之蛊一段。须深体之。然而苟有实心于孝亲之道。则何待吾之申戒也。勉之哉。栗谷先生之于庶母。重峰先生之于继母。盖处于难处之处而善处者也。后学之所当法者。其不在玆乎。于庶母。犹不可不得其欢心而后已焉。况继母如母。而汝母不是难事者耶。日用之间。一毫之顷。不可少拂其意也。汝辈本以善事汝母自期。人亦以是有称之者久矣。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须于此一事。慎终如始。毋令有孝衰之叹。以贻汝父之忧也。
肃斋集卷之三 第 47L 页
练祥禫。自是一串底事。既为应服三年者。行大祥则禫祭。亦似行之为宜。然而禫祭。如或不行。则当禫者。于其月初吉。设位哭而除祥服。服禫著于礼。而妾为君禫。不见于礼。考之不得。无乃包在于妻为夫而然耶。小记疏曰。禫者。本为思念情深。不忍顿除故也。不忍顿除之意。妾为君。何间于妻为夫耶。然禫者。本是生人除丧之祭名。非为亡者而设。故练祥则虽过时。而必为追行也。禫则过时不祭。不必追祭也。然则禫与练祥之轻重。可知矣。此汉立促。谓汝今已束装。故不得详考。可叹可叹。无主人未合椟之前。不可不各设交椅。朔望参亦各设。忌祀。皆以无祝单献行之。以待立后之日为宜。兄告弟。虽书亡者名。而读祝时。不必举其名。只以属称官衔。读之为宜。丧不可一日无主。礼家说也。而大祥。不可废。故先告其由。后行祥事也。前后有丧。则前丧禫祭。不可行于后丧中。亦不忍于凶时行吉礼意也。又不可追行于后丧毕后。盖过时不祭也。进士禫祭。不得不废之也。
寄明熙
工课果更始邹传否。毋论读书与作文。必昼宵孜孜。勿虚度了。难得底少壮时节。以古人所谓当惜分阴
肃斋集卷之三 第 48H 页
之语。自励至可。汝之年纪。今几何矣。耳目口鼻。不如人乎。地处门阀。不如人乎。饱食煖衣。无所忧于饥寒。而终岁优游。无所成就。则岂非愤痛之大者乎。以此思之又思。磨砺精神。奋发志气。常常自问自责曰。我亦人也。何为不如彼也。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如此则自有感发之意也。此所谓彼。即指圣贤也。孟子道性善章并集注。熟读深思。疑必审问。不知不措。可也。馀外琐琐。皆不足道也。汝虽年大。而不学无识。然苟能自今日为始。痛自刻责。猛著工夫。读书如嗜欲。则将来岁月许多。岂无成就之道乎。勉之勉之。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在汝加之意如何耳。
孝友勤俭四字。是保族宜家安身立命之第一义谛也。若不学无识。则自以为孝友。而未必为孝友。自以为勤俭。而未必为勤俭。此所以读书作文。惟日孜孜。不可一日放慢也。汝勉之哉。当惜分阴。勿为虚掷一世也。吾于先妣丧。只以中单衣。行朝夕哭。而朝哭虽于鸡鸣后未明前行之。然葬前后。俱不得以衰绖。且葬后。不待盥栉。如葬前。厥后虽觉其大违礼节。然已无及矣。故甲寅外艰时。一切反是。葬前葬后。俱以衰服。行朝夕哭。而又皆于未明前矣。葬后。亦必著衰服。
肃斋集卷之三 第 48L 页
在于盥面著巾后矣。前丧小祥后。则己卯庚辰年间。未及细考礼书。只以备要晨昏展拜几筵。为据而行之。即退溪说也。后丧则依农岩,陶庵说。行瞻礼之仪。而未知其十分稳当。家礼增解。亦如陶庵说。而少有异同矣。集考则展拜与瞻礼之说。一不参入矣。渼湖则其言论。与集考意同矣。尤庵,遂庵。则皆以展拜为是。此一事。惟在当之者参酌如何。从彼从此。俱无所妨。无论瞻礼与展拜。皆于盥栉后。衰服行之。可也。汝两弟许。亦以此言及也。
寄章熙
纲目。甚好翻阅。其历代治乱兴亡。人物贤否长短及处事之是非得失。无非可观。而长我识见。多在于此。汝兄今归矣。须与之逐日同工。不必多看。只要精熟。可也。近见一册。载颜氏家训曰读书。纵不能大成就。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朝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此一言。甚有警悟人处。汝辈须自知自己身世之不可抛弃。惟读书作文。如嗜欲。念念在玆。孜孜不已。以毋负吾言也。
寄章熙
汝之此行非他。即负笈从师也。汝之视先生犹父。则
肃斋集卷之三 第 49H 页
先生亦安得不视汝犹子耶。勉斋之于朱子。同春之于愚伏。农岩之于静观斋。皆以先生称之。而自处以门人。事之如父。终身依归。则汝于汝岳翁。亦不可不以此为准则。勉旃勉旃。毋孤此昼宵悬悬之望。汝虽失学。年过志学。尚未免不辨银根。而二十前精力。不至大减于十五以前。则须汲汲做工夫。期有实效。千万千万。如或自谓我为蒙学。岂敢学勉斋,同春诸贤二尔。则不如早自归农。与下贱同归。只求充腹。一身安之为愈也。小学嘉言篇。陈忠肃公之训。不可不念也。悠悠岁月。不肯待人。穷庐之叹。只在目前。汝父之无闻见恶。专由于立志不高。因循不振。汝须视我为戒。惟汝先生之言是听。惟汝先生之行是法焉。
寄章熙
书以见心画。故曰心正则笔正。且伯程子书字时甚敬曰。非要字好。即此是学。吾虽言之。而吾之所行。有愧于程子之训。故汝辈无所观法。而至于如此。咎实在我。谓之何哉。且尚未开读云者。何故。须思圣人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之训。而自加策励也。才说姑待明日。便不可也。子路衣蔽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耻恶衣恶食。学者之大病。善心不存。盖由于此。此等
肃斋集卷之三 第 49L 页
说。吾所以为常茶饭。无日不在口。而汝不能念其父之苦心。惟衣服饮食之不如人是耻。苟如是。则读得经传。亦何用焉。殊为之慨然不已。闻将受读大学云。此书。固当先读朱子平生精力。尽在此书。金河西先生。读之千遍曰。欲为学问。而不先读大学。如作室而不先筑基址也。汝须以金先生为法。然后可以不负大学也。七书中读数易多者。莫如大学。必务精熟。毋致泛忽。至可至可。经一章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于此。可见学问。无贤愚无贵贱无大小。皆可为也。须宽著期限。大施功力。必期于实效焉。
寄章熙
读书作文一事。是汝本分内事。而书册。不可一日释手也。朱门。以小学,近思录及四书。为士子饮食裘葛。此言。不可须臾离之意也。汝须深体此意。以四书三经。为命脉所关。可也。多读书。多作文。为一大儒。毋似汝父之有其名而无其实。虚送一生也。富贵贫贱。死生祸福。都是命也。皆不足动心。孟子所云顺受其正。修身以俟之之训。正可体认也。汝父虽不足法。而所闻于先生长者之格言甚多。不无随时提说于汝辈。
肃斋集卷之三 第 50H 页
而汝乃不信汝父。偏信流俗之说。于此。益可验流俗之害。甚于异端也。
寄章熙
在昔宋子之被诬辱于群小也。门人无一不上疏辨诬。而寒水斋则未尝预其间。至于家礼源流序跋事。始乃明辨痛斥。且白休庵,李延平。一生以辨师诬为事业。而听松,沙溪则不然。此义也。见于农岩答罗良佐书中矣。辨先贤之诬。讨国家之贼。虽曰人人得以诛之。自有体貌。自有次第。固不当若是苟艰也。汝以许多年纪。全昧此等义理。岂非可闷也。
寄章熙
圣人云父母。惟其疾之忧。朱子释之曰。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孝乎。程子曰。告武伯者。以其人多有可忧之事。汝之使我忧也。不胜其多。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诚如朱子之训戒者。故隐忍不发者。一日之间。亦不知为几次矣。汝之使我忧也。何其多耶。汝当忧我之疾。可也。反使我。忧汝之疾。莫非汝之自取。言之何益。贡之何益。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同春
肃斋集卷之三 第 50L 页
先生曰。人间万事。莫如有好子孙。吾既不得为吾先父母之好子孙。则何可望吾子孙之好耶。惟愿未死之前。不失晚节。以为归拜先父母之道而不可得。所以饥寒因苦。莫如我甚。而战战兢兢。临深履薄。惟恐陷于罪过。而吾之子孙。无一可以全身保家者。则死不得瞑目。为之柰何。人皆以有子孙归福。而吾则只以史略所谓多惧二字。为吾著题语也。然吾生前如是已矣。瞑目之后。不属自己界分者。诚如朱子之训矣。
寄章熙
古今异宜。则仪礼立后之法。今不必提说。而以通典所谓绝父以后大宗之义。则进士家。虽非大宗。而于吾辈。为祖曾奉祀。岂可以妄称古礼。而有所前却耶。假使广判有长孙。则不待多言。可以为祖曾之后。而今既姑未生矣。既以吾孙出言。则吾岂可以吾之将来奉祀孙。而有所多少商量计较之私耶。士大夫行事。当如青天白日。况为祖先立后。是何等大事。而可容私意于其间耶。吾意则断断如此。自谓质诸圣人而无愧也。未知识者以为如何。汝兄明熙。则每以太汲汲为言。而此有不然者。可定则可定。不可定则不
肃斋集卷之三 第 51H 页
可定已矣。姑息苟且四字。岂可于天理人伦移定处用得耶。天不可移。伦不可移。而以出继为移天移伦。此何等事。而更容多少说耶。周之士也贵。秦之士也贱。周之士也。非独上之人贵之也。士亦知自贵黑。秦之士也。非独上之人贱之也。士亦轻且贱焉。自秦而来。迄于今千有馀岁。士之知自贵者。何其少。而轻且贱者。何其多耶。盖古之士。虽一介之贱。厕于编户齐民之间。短褐不完。含菽饮水。裕然有馀。而不知王公之为尊。与夫膏粱文绣之为美也。三㫌之位。非其道也。有不屑焉。万金之馈。非其义也。有不受焉。夫如是。上之人。虽欲挟贵自尊。以轻天下之士。其可得乎。后世之士。颠冥利欲。而不知有贵于己者。故守道循理之志薄。而偷合苟得之行多。伺候公卿之门。奔走形势之涂。胁肩谄笑。以取容悦。其自处如是。而欲人贵之。其可得乎。故愚窃谓士之贵贱。虽视世盛衰。然其所以贵贱者。皆其自取也。此乃龟山杨氏语也。张南轩又曰。君臣之分。固为截然。而后世之士益贱而君益肆者。正以在下者急于爵禄。而上之人持此以骄其下故耳。其所守在义而不以利。则岂可得而骄之哉。此固君子之所谨而立身之始。尤当审者。大抵士
肃斋集卷之三 第 51L 页
当自重自贵。而轻爵禄。守贫贱。然后方能堂堂立天地之间。吾每念杨龟山,张南轩。而有所定者。故玆于百忙中录送。须细看也。
寄章熙
孟子曰。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此一语。岂可易言耶。其上文。有曰。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汝今自谓诚实。自谓忠信。而吾反不悦。则汝果贤于尧舜。而吾之顽甚于瞽瞍也。盖圣人。亦曰君子之道四。某未能一焉。伯玉之使对孔子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朱子门人包敏道者。自谓粗心浮气。剥落向尽。朱子责之曰。自许如此。他人复何所道。区区但觉欲寡其过而未能耳。今汝自以为无过。则他人何以能告过耶。虽以颜子之圣。而但曰不贰过。未尝言无过。子路所以为百世之师。以其喜闻过也。汝于汝父。亦自以为孝。自以为无过。则上下千古。岂有如许圣人耶。此无他。汝之平生病痛。只是自以为是。恶闻其过。则于其亲。已有物我。又不肯屈下。而逐日所接。无一善人。终年不读一字书。故自足其智。不嗜善言。至于此极。则虽十生九死。万劫千生。永无做人之理。可不哀哉。以诸葛武侯之聪明才智。不知有
肃斋集卷之三 第 52H 页
馀在己不足在人。犹须人勤攻阙失。可见其心之公。诚坦荡优于天下也。勤攻阙失四字。宜著眼看。苟欲闻过。但当一一容受。不当复计其虚实。则事无大小。人皆乐告而无隐情矣。若切切计较。必与辨争。恐非告以有过则喜之意也。大全答陈明仲书。采入于圣学辑要辅德章改过条。吾所诵念。不敢须臾忘者也。
寄章熙
士生衰末。无一事可乐。三渊先生。真先获语也。徐孺子。躬自耕稼。非其力不食。常所愿学而不能者也。老洲先生。每称孺子而曰。是何等高风。每从卷里。缅仰叹赏。而恨吾之未能也。世之许多熙穰炎劫。揔是皆有分外之愿欲也。苟使人人各存得自食其力之义。何患乎民风世道之不与三古并也。渊翁云。世间万事。尽属虚伪。惟春日野田。叱牛躬耕者差可人意。学者务实当如此。老洲先生。又每举此以教之曰。余诚有味乎斯言也。又曰。今世真士夫。当于朝耕夜读人中求之。吾之定居于乡者。专为此也。而汝兄弟无一个知我心者。不读书不安分。惟学世之利往利来者样子。而毕竟有命存焉。不可容一毫人力则无益。徒取辱也。
肃斋集卷之三 第 52L 页
寄章熙
尤翁答谷云金公书曰。尝记昔年。慎斋金先生闻同春有某事。以书规之曰。君读小学。未熟耶。此可见诸老先生。拳拳于此一书者如是矣。以诸先贤。犹如是。况我辈耶。橧巢金公性至孝。以不识慈颜。为没身之悲。幼受小学于叔父圃阴先生。至祭义雨露怵惕之语。呜咽不成声。泣下沾襟。圃阴称其仁。橧巢常曰。知当以行为重。而行当以孝悌为先。吾先世教子弟之法。虽不能尽如古人。亦自有观感竦动之效。及至今日。吾辈已作前辈。而后生无所观法。不知小学之为何事。今当先从吾始。以矫此弊。故公之居家孝友。自有至诚著见处云云。此乃金公行状中语也。橧巢。即文谷之孙。文谷。即清阴之孙也。尤翁所撰文谷墓文曰。石室老先生。身任天下纲常。名闻华夷。第考其根基。则文公小学也。公受家庭学。最主于小学云云。今日金氏。果能善继善述与否。吾所不知。而金氏之先世则如此矣。汝须深体此意也。
寄章熙
冬至隔夜。一阳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朱子曰。在人则此静极而动。恶极而善。本心几息而复见之
肃斋集卷之三 第 53H 页
端也。同春曰。在夫道则有阴消阳复之理。在时运则有乱极思治之数。在人事则有反善自新之义。善观天者。信其理。善知时者。惟其数。善修人事者。察其义。吾自少时。常常爱诵此数行文子。而到今老白首不敢忘。行之不力。老而无成。虚作欺世盗名之人。每念之。愧汗沾衣。寒粟遍体。汝须谅此。自今以后。须思反善自新之义。一出言一举足。一衣服一饮食。一以为善去恶为心。迁善改过为主。以无负上天降生之衷。至可至可。
寄章熙
孟子虽云不以天下俭其亲。子贡问丧具。孔子曰。称家之有无。颜渊之丧。门人欲厚葬之。孔子曰。不可。朱子曰。贫而厚葬。不循理也。今番葬礼。石灰外。一切以俭约为主。可也。礼曰。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注。贫困。犹不取恶人物。以事亡亲。然则凡属葬事所入。一毫涉于不义。则便非所以事已没之亲也。戒之戒之。
寄章熙
圣人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子又云。亲丧固所自尽也。人子所当自尽其诚者。只是以
肃斋集卷之三 第 53L 页
礼二字也。天子有天子之葬礼。诸侯有诸侯之葬礼。以至于士庶人。亦有士庶人之葬礼。而庶人亦有贫富之不同。则贫者之葬礼。安得如富者之葬礼乎。贫者。若欲效富者。则必至于悖我无礼之归矣。须深思其不辱其身。不辱其亲之道。千万切望。
寄章熙
栗谷全书之圣学辑要击蒙要诀。汝欲还推。故依汝言。专人以送。而此若不能看读诵念。讲习讨论。以为体认服行之资。则推来何益之有。反不如只当任彼看读之。为与人为善之道也。此两书。是栗谷先生著述其平生精力片片赤心说与人者也。果能著念尽力于此两书。则汝虽晚学。亦可做人。吾所望者。只此而已。汝若一变前习。从事于此等书。则吾虽今日死。死无馀恨也。
寄章熙
闻汝看左传云。何不于四书,三经及程,朱书及我东如栗谷全书。而枉用心力如是耶。左传。只可资考据而已。只是史事也。朱子于门人。问左傅疑义也。大段警戒曰。所谓弃却甜桃树。巡山摘醋梨。又曰。天之所赋于人者。如光明宝藏。不会收得。却上他人门。教化
肃斋集卷之三 第 54H 页
一两钱。岂不哀哉。又以吕东莱令诸生读左氏及诸贤奏疏。而不教诸经论孟者。为未安。其著于书牍者。极其谆谆。又以程子教人。先读论孟。次及诸经。然后看史者。为好矣。
寄章熙
汝虽年过四十。而比之于我。则亦可谓年富力强矣。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当如邹圣所云。可也。然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八字。念念不忘。终身行之。然后始可谓动忍增益也。所可戒者。机心客气也。客气。固所取怨取祸之最速者。而阴病里證之不可救药者。乃机心也。有机心者。必有机事。如陈平之六出奇计。虽为渠取富贵立功名之资。而此岂君子之所为乎。是故。先儒谓以受阴祸也。吾家今日所遭。无乃吾有隐慝之见恶于神明者耶。大抵吾之儒选。是为祸胎。百病百害。皆从此出。是所谓欺世盗名。祸及于子孙也。吾所最恨者耳。
天之生人。其性则有善而无恶。使之为善去恶而已。然善者必福。恶者必祸。亦天之正理也。人君之代天理物。赏善罚恶。亦理也。而君子之为善去恶。岂为祸福而然乎。只是天理当然。而吾不得不然耳。人若透
肃斋集卷之三 第 54L 页
得此理。则假使为善者。不幸而遇祸。亦当安而受之。岂复有怨天尤人之心乎。如或自反。而有可受祸之本。则亦当自青内讼。期于迁善改过已矣。然必先读书明理。以深知其善恶之所由分。然后可以去恶必尽。为善必力。而无忧于处事之难也。
寄章熙
孔子曰。主忠信。此乃万世不可易之道也。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为恶则易。为善则难。故必以是为主焉。盖人道惟在忠信。不诚则无物。且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者。人心也。若无忠信。岂复有物乎。是故。孔子之教。只以四者。文行忠信而已。而忠信。是本也。虽曰学文。而不存忠信。则文非文也。虽曰修行。而不存忠信。则行非行也。须以真实心地。刻苦工夫八字。申申教训于德述也。既以报于都事。故又此提告汝。亦以忠信二字。日日时时事事物物。念释在玆。可也。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汝欲教子而不以身先之。则子何取法于汝乎。
寄章熙
君子之为善去恶。非为求福避祸。而善则福。恶则祸。理之常也。末世则善者未必福。恶者未必祸。故人皆
肃斋集卷之三 第 55H 页
乐于为恶。而不乐于为善者。以物欲之交蔽也。为利欲所迷。不能自觉而陷于夷狄禽兽之域者。可不哀哉。先儒云耻恶衣恶食。学者之大病。善心不存。盖由于此也。吾每诵念。不敢少忽也。父丧中母亡。当服三年。陶庵有定论矣。疏家说。先贤非特疑之而已。斥之甚严。不可用也。出继人于本生父丧。练后当服墨笠墨带。而 国恤中。只以白笠布带易服。而并有本生内艰者。易服时转著白笠布带。而祭后。即还服母服也。何可待翌日耶。 国家哀庆。以吾之无奉慰陈贺。人皆致疑。而吾独不为者。有所受而然也。吏议新除时。辞疏当呈之说。镇川屡屡言之。而吾不为之者。亦有所执之义理故也。此皆汝所知也。若无 下谕。则虽有官。无辞疏。义理然矣。顾无 下教。而乃自纳扶助钱于户曹。则尤何形状也。
寄章熙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朱子注。天。即理也。其尊无对。非奥灶之可比也。逆理则获于于天矣。岂媚于奥灶所能祷而免乎。言但当顺理。非特不当媚灶。亦不可媚于奥也。论语八佾十三章。详考可也。凡事。只当以获罪于
肃斋集卷之三 第 55L 页
天为大戒。而战兢临履。不敢少忽。则岂复有人道之祸耶。吾所谓自取者此也。止谤莫如自修。又曰。无辨此。皆自反之意也。汝且谅之也。
历观古人。于出处语默之节。多有贻讥于当日。见非于后世者。甚有恐惧之意。而于今日事。终未能快然透得其是非之极处。无一人可与同议者。是甚闷郁。俗人。惟知利害祸福之趋避。真所谓惟利是求。不复知有仁义。而有识见之君子。无处可遇。嗟呼。吾何以遭此世界也。大抵是穷格之功。未至而然也。自反自愧已矣。如尹夭赉。固是流俗中稍欲自好者。而任明老。又未免固陋执滞。为之奈何。生丁不辰。悲哉悲哉。知我如此。不如无生。正为今日吾事而说也。
霁月堂宋公。于尤翁以礼论栫棘海上。春翁亦被遂谪之时。欲上疏而为大夫人所挽而止之。陶庵撰其神道碑铭。有曰。括囊有咎。君子或恕。以此见笑于后世矣。彼桐谷新阳。皆有上疏。而吾独寥寥者。无乃近于括囊有咎耶。然而姑俟两处受 批而后。乃可入思也。
寄章熙
古人生子。自能食能言。而教之小学之法。以豫为先。
肃斋集卷之三 第 56H 页
此乃伊川先生为崇政殿说书时。上太皇太后书。欲其补养幼主如此。而可以通于上下。故近思录教学篇亦载之。而小学总论之首。又可考。然总论则脱了虽未晓知。且当薰聒八字者。甚可叹。盖编此说者。见未到而然也。昔我先师吴文元公。每谓以小儿不能谛听之时。亦以格言至论。常常提说。然后可无长大后捍格不胜之患也。 纯庙乙亥。先师以桂坊。入对 翼庙书筵。因讲文义。有所敷陈。时 翼庙才七岁。方读小学。而宾客则李公肇源也。及退顾谓先师曰。 储宫方幼。文义非其时。安能谛听耶。先师答曰。苟或到谛听之时。则已有捍格之患。故养子之道。愈早愈好云云。而因以虽未晓知。且当薰聒之意。作书于春坊上下官者。是我先师为国忧君之苦衷至意。而无人知得此义矣。昔我受教先师。每以此意。申复于我者。至今入思恍若昨日。而吾既于家内。不能遵率。则顾无以身教之道。故使汝辈。无一人识道理。是为痛患。而莫非吾所自反处。无论贵贱。教人之道。皆然矣。汝何为以其不能谛听。而不告以格言耶。吾家既衰。无以振起。而所望于儿孙者甚多。故如是矣。方正学有曰。国之本。臣是也。家之本。子孙是也。忠信礼让。
肃斋集卷之三 第 56L 页
根于性。化于习。欲其子孙之善而不知教。自弃其家也。张子正蒙云。贤才出。国将昌。子孙才。族将大。所谓才者。非独能文能笔而已也。即同春先生所谓好子孙也。而无愧于孔子所谓文行忠信四字。则始可谓之好子孙也。保全家室之道。在此矣。振起门户之道。亦不外是矣。
寄章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此是接物之要也。汝于此二句。未能体会。则何咎于人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八字。孔子谓可以终身行之。圣人之言。万世不可易矣。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朱子解之曰。如此。自治益详而身无不正矣。汝之不反诸己甚矣。其将终身忧辱而已矣。吾则朝暮且死。吾死后。无一人告汝以此等语也。可不哀哉。论语卫灵公二十三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离娄下二十八章。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云云。皆可以详考。吾平生。甚爱此章。
肃斋集卷之三 第 57H 页
念念不忘也。朱子白鹿洞规。当书付座右。字字致详。以为自修之道。则自当做得成君子矣。勿以吾言为迂。只从今日为始。从事于此可也。
寄章熙
圃阴金先生答人书曰。凡人之情。可欲之事在己则乐。可恶之事在己则忧。夫可恶之事。理所不能无。故不在己则必在人。而在己而忧。在人而不忧者。何也。是以我为重于物也。然以理观之。则物我一体。何有所彼此哉。故人于可恶之事。不当怨其在己而不在物也。程子曰。放身在万物中一例看。大小大快活。老子曰。人之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又何患。此言当玩味也。且可恶之事在己。忧之而可免。则忧之犹可也。决无益于免而犹忧之。何也。其亦妄而已矣。且以疾病言之。忧之非惟不可免。而反有以增益之。其害亦大矣。且可恶之事。固莫如死。而人之忧死者。非惟不足以免死。而未死前。先自失其有生一日之乐也。岂不可惜也哉。故以利害言之。亦不当戚戚也。(此书当玩)古人刀锯在前。鼎镬在后。视之如无物者。盖缘只见得这道理。都不见那刀锯鼎镬。此乃朱子于伪学党作祸色迫头之时。不废讲学。答人语也。朱子诗曰。大
肃斋集卷之三 第 57L 页
舜深山日。灵襟保太和。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然则贫穷患难。必以灵襟保太和。为准则可也。
温温恭人。惟德之基。谦谦君子。卑以自牧。是为士君子修己之大方也。尧舜之圣焉。而曰允恭克让。曰温恭允塞。孔子之大圣。亦曰温良恭俭让。治天下之道。亦惟曰笃恭而天下平。汉文帝。三代后第一贤君。其善甚多。而朱子以恭俭之主称之。孟子经界章。以恭俭二字为主本。周易小过卦大象曰。行过乎恭。用过乎俭。甚矣。恭俭二字之为好也。汝于恭俭二字。全不留意。吾之昼夜为汝虑者。惟在于此。
答从子麟熙
父丧中遭本生亲丧者。本生亲小祥。是不杖期除服之日也。虽重服在身。既云除服。则易服时。暂服黪布笠带。而祭毕。还服斩衰之服。可也。沙溪曰。虽于缌功之轻服。亦暂释重服。而服其服也。严陵方氏曰。服其除服而后。反丧服。以示于前丧有终也。此乃沙溪所引见礼疑类辑十七卷。丧变礼。并有丧条。又备要大祥章末所载杂记注。皆可考。
本生亲丧除服后。心丧服色。即家礼禫服之借用者。
肃斋集卷之三 第 58H 页
非墨缞也。墨缞。是朱子时丧中。祭先及出入之服。如今人之用方笠生布直领也。本生亲小祥除服时。虽暂服黪服。祭毕。即反丧服。则父丧未毕之前。何可服本生家心丧服色乎。直待斩衰丧禫祭后。无事于服黪。而自服黪之为宜也。更考慎独斋及遂庵说。与沙溪。恐似有异同。玆并录于下。
问。退溪曰。为人后者。服所后斩衰。当本生父母小祥。则服玉色而入。卒事。反重服。小祥后。入本生几筵。亦服玉色。此说如何。慎独斋曰。退溪说恐难从。遂庵曰。所后丧中。遇本生亲小祥。则当服期服而除之。仍著孝巾深衣。或直领而参祭。大祥时。亦然。按退溪所谓玉色者。即家礼禫服之黪色。而许用于心丧者也。四礼便览小祥章。陈练服诸具注可考。尤庵亦曰。黪色是玉色灰色之类云。则服此服而参本生亲小祥。正得古礼服其除服之服。而示于前丧有终之义也。退溪说恐当。然只言玉色。令人骇疑。若直曰黪色则似好。但退溪所谓小祥后。入本生几筵。亦服玉色者。恐未安。慎独斋所谓似难从者。无乃指此而言欤。遂庵所谓本亲小祥。服孝巾深衣云者。与古礼服其除丧之服之说。不合。甚可疑。且虽用孝也。陶庵所谓孝巾。
肃斋集卷之三 第 58L 页
非冠。当加平凉子之说。恐是。
本生亲心丧中。所后家吉祭。南溪陶庵说。明白可据。而告祝等节。便览备矣。幸详考而行之焉。不可以借吉之说。改措语也。
问。本生丧中所后家吉祭。南溪曰。此所谓以义裁恩。以礼处情者。于吉祭迁祔之礼。乃以所生之丧。而使诸父主祭。则是何以能与乎祖统为重之义耶。陶庵曰。出继者。于本生亲。虽伸心丧。而实则期服也。继体之义。至严且重。禫是变除之大者。吉祭则又有递迁改题之节。所关尤大。何敢以私亲之服。废阁而不行也。服色则只是一时借吉。恐无可疑。又曰。祭时服色。似当用微吉之服也。
寄从子龙熙
自送明儿后。虑无所不到。几乎寝食靡甘。所谓阳卜。意外入来。始可放下此心。顾以如我迂阔孟浪者。犹尚如此。则父母之恩。于此可知。所谓子能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孝矣者。真切有味。三渊先生。有曰。天下无不慈之物。未有尽孝之子。诚使为孝者。半于其慈。则庶免为豚犊之归。人之得孝之称。其亦难矣。吾常诵味此说。故信笔书去。须以解释。而示诸明章两儿也。
肃斋集卷之三 第 59H 页
昨见汝书中。追想昨年平壤到任前事。真梦难辨。至冤极痛。没世不可忘之语。不觉失声而呜咽。今又引笔到此。又不免泪随笔下。心肠欲裂。吾亦病入骨髓。徒存形壳。则几何不从先兄于地下也。但以老亲在堂。不敢言死也。汝辈须节哀自保。以为振起门户之道。千万千万。吾虽有二子之冠婚者。而俱不足云尔。则孩提者。又何可望其成就得好耶。
寄从侄夔熙
徐千万便付书。想或先此而照矣。冻雨迅雷。无非乖侯。未委此时静况。何似。重烨善课否。向书中。深以其课读为喜。屡言不一言。果尔则吾可以喜而不寐矣。朱夫子有言曰。刘元城有言。子弟宁可终岁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小人。此言极有味。老洲先师。尝举此言以教人曰。夫所谓小人者。非尽是索性也。人家傔从仆奚。俱是小人也。盖其三官所用。不出乎赀利声色之谈。苟贱鄙俚之事。若与此辈。日相狎也。不知之中。与之俱化。纵有贤师长良朋友。亦无如之何矣。须猛省于此。虽读诵之外。早晏游处。必于墩师之侧。切勿与此辈相昵。使好个资地。不为坏了。此乃闵元德名致禄儿时。吴先生与书戒之者也。其后闵元德。为吴
肃斋集卷之三 第 59L 页
先生婿也。朱子又戒长子受之书曰。勤谨二字。循之而上。有无限好事。反之而下。有无限不好事。此见朱书节要末续编。而先辈所以教人处。无不举此一段以申申焉。须以勤谨二字。使之念念不忘。如何如何。吾妻祥已过。尤觉廓然。益不胜其踽凉悲酸之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