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x 页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记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05H 页
爰斯二柏记
冬青不一其种。而松柏首题。盖其木品贞劲秀异。匪他冬青之可拟也。汉挐在东海为钜洲。世称三神山之一。然全山无柏。村秀才入学。于书见柏字。而老白首。竟不知柏为何状。此殆造物留一欠事以俟人焉。五六年前。安君行五将归汉挐。盆阶前一植而去。盖其意欲使海中之洲。为后凋之林。吾奇其意而闵其远。不保其无恙入海也。其后消息一年一再传。枝叶之困殆者敷荣矣。身干之不盈尺者寻丈矣。落子丛生者十馀株矣。自今日汉㧝之为后凋林。可保其无虞。而所未知者。柏也能忆旧时主人否。柏虽相忘。主人安能忘汝。乃遥字其原干曰爰柏。其种生者曰斯柏以寄之。且为之记曰。人以中土为贵。而以过海为恶地。然时有不同。则师襄入海。仲连蹈海。况于柏乎。木之为生。遥天绝壑。乃其本土。柏之汉挐。可谓爰得我所。爰柏取诸此。爰柏乎无恋其故土。一木之枝。无以笼尽钜洲。必生子生孙而后可。斯柏之斯。取诸诗之螽斯羽也。斯柏乎于吾虽分疏。各全其生。相忘于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05L 页
山海。爰与斯字虚而义长。必有知音者。
栎窝记
栎始见于诗。诗固草木渊海也。亚于诗者屈骚。而骚无栎。骚之称物也芳。栎为子云书中西蜀富人无怪。至南华以无用之用。遂为天下名木。然名益著而实之丑益露。栎之遇南华。幸欤不幸欤。今日夏卿之栎。遇夏卿。可替南华洗栎之冤屈。何者。使他人有此栎。则伐以为槱可矣。斯以为篱可矣。童之以为捕鱼之梁亦可矣。夏卿乃爱护之扶竖之。斗室于其下。锡名不以他。偃仰屈伸。绰有馀地。春以迎禽鸟。夏以取绿阴。秋冬以遮乖雨密雪。治家事接农邻。各随方便。扶疏之稍宽处。即酒席也。筋节之稍奇处。即诗坛也。于是痈肿而不中绳墨者。卷曲而不中规矩者。莫不效其器能。惟主人所求而无阙事。孰谓栎无用者。南华无乃巧于用瓠而拙于用栎耶。夏卿之栎遇夏卿。可替南华洗屈者。此之谓也。芦沙子曰。栎于夏卿。固有用矣。适幸得地故也。若移十武之地。则依旧无用矣。名实贵于相称。栎之为窝。欲求主人之相称。惟如我老物可以当之。夏卿早年才华。虽身命迍邅。白发被面。言其年力则犹未迈也。出而需世则一日长安花。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06H 页
非分外事也。退而加勉则挺然大冬柏。亦前头事也。援栎枝而自庇。嫌于太早计。愿夏卿归撤窝扁。持赠百无用之老物。君之窝更择良名。
睡云亭记
天下事有无相禅而已矣。有之趋于无也。有少须臾之久近。执据少须臾之顷。得丧荣辱生焉。昧者溺焉。达士悲之。今夫睡霎然而凝。瞥然而觉则无有矣。今夫云油然而作。廓然而消则无有矣。方其有也。有若真有。及其无也。知其本无。有无之禅于最近。而知愚之所共见。在人惟睡。在天惟云。然则睡云翁名亭之意可知已。盖欲超物我外形骸。而与造物者游。不役志于得丧也。物我既空。作亭者谁。形于我犹外。亭复何有。翁之观化后三十年。翁之季子氏悼遗迹之将堙。因其址。稍恢其间架。又欲瓦而寿之。卜寿之几何。虽不能预定。无乃与睡云之名。不相当乎。噫不然也。翁之睡云其亭。达观也。季子氏之欲寿其先人遗迹。孝思也。易地则然矣。抑吾闻之。物有有无。而物物者未尝有有无。不以有是物而始存。不以无是物而遂亡。此之谓未尝有有无。然则天下长久。莫物物者若也。亭非物乎。欲寿其先人遗迹。其心非物物者乎。亭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06L 页
不睡云。则有无之本形晦矣。睡云不重修。则未尝有有无之精义隐矣。两世一亭。不出户而道存。金氏子孙。世守两件事理。勿坠失焉则善矣。翁讳乐显。系出鸡林。季子氏星彻其名。
农窝记
客有难农窝主人者曰。盖自茹饮之世降。而食土之教兴。易橧巢以栋宇。烟火相接。鸡狗之声相闻。二亩半在邑。二亩半在野者。无𨓏而非农窝也。主人之窝。乃以农自标榜。岂主人之农。有别异乎人耶。主人曰。有心哉子之问也。客亦知夫世间有三农欤。客曰。上中下农夫食九食八。以至于五六人者。非三农耶。主人曰。是农也三则三矣。而非吾所云三农也。请为子言之。农之上焉者。以心灵为田地。以学问为农器。以典谟盘盂为农书。以孔孟程朱为农师。仁义以为菽粟。道德以为仓箱。水旱风霜之所不及。盗贼攘夺之所不犯。有不思。思之无不得。有不为。为之无不成。成己成物。可以两尽。其次。用天之道。因地之利。孜孜矻矻。思不出百亩之外。耕之恐其卤莽。耘之恐其蔑裂。一年勤苦。仰事俯育之是资而赢。不复费。或外灾所侵。馁在其中。然而生命之本。无利之利。经远而无弊。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07H 页
此农之中也。又其次。倚市门以竞锥刀之利。驾海舶以赴贵贱之息。立心本出于计较。思量不越乎得失。时或奇羡多于本业。而俄而覆败生于反手。又有酒肆茶店盐户渔家陶烘冶灶。皆倚市之别歧。厥或游閒公子文墨秀才。伺候以为巧。迎合以为敏。倚冰山以为障。指画饼以望饱。又驾舶之馀饕总言之。农之下也。生非鸟兽鱼鳖。既不能不农而为生。则于斯三者。择而处之可也。主人亦有一片羞恶之心。于向所云农之下焉者。耻而不能为。上焉者所愿非不在此。而一身上有春夏秋冬。与历书之春夏秋冬异。二十以前。一身之春也。以后夏也。四五十以后秋冬也。耕播耘耔。宜及春夏。今主人不幸而皆失其时。呜呼已无及矣。退托于农之中者。以自讼其愆耳。虽然于其上者。岂遽忘情乎。惟幸北山愚公。有子有孙。若有一个半个。因其窝号。知乃家翁退托之本意。则生死无憾。然何可必也。客唯唯而去。正镇也于农窝主人晚交也。虽不足以尽其底蕴。而大抵诚心爱物。非礼不履之吉士也。今闻其一场答客难说话。愈信。乃自忘其耄昏。写出一通。以遗主人之胤子见焉。主人顺天朴氏。鼎铉其名。胤子名海量。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07L 页
澹对轩记
澹对轩。所对者谁。登斯轩者自知之。对上加澹何。登所登对所对。耐久坐一饷或半饷时。则亦自知之。古云无独必有对。何地无对。何时无对。而对亦有甘澹之别。对易澹。对难一。只澹易得。两澹难遇。对而不澹。犹无对也。此吾轩之所以不得不名欤。今夫山之于人。非择人而对。所对者千百变于前。而山之澹自若。天下之澹莫山若也。人之于山。欲择山而对焉。只此一念。其澹已不若山矣。虽然以己之不若。不厌人之莫若。惟澹者能之。热闹者不能也。此亦可反求而得之。不必摇笔舌以害吾澹也。瑞石为山。磅礴杰特。南土之望。苟可对也。人皆曰瑞石乎。在不佞正镇。则又有别异于人者。先考妣四尺之封。托于玆山之麓。千斯万斯。不骞不崩。惟山是赖。虽呼石为丈。望峰辄拜。未足以表情私之万一。然而樗栎之年。积于鬓上者如榴核。户庭之步。亦待人双扶亲茔不扫。于焉四五年。眼中不见吾瑞石。其柰斯何。听孙不恒厥居。蜗牛之庐。成于瑞石的对之地。计程虽六十里强。颜面殆若膝促而咡诏矣。初为林薄所翳。开基立柱时。犹未之见。及斧斤略入。则山之特立于前。固已久矣。一生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08H 页
多魔。众厄丛身。八十年经历。皆云雷水山。今此一件大事。乃以不意得之。有若神助者然。入地之前。朝夕瞻望。亦可以少慰风树之情。不恨于脚跟之无力矣。垂怜默相。岂非山灵。呜呼。此亦以人情言耳。山岂私厚于一人哉。澹焉已矣。天下之真腴。自真澹出。触石而起。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非澹而能之乎。吾之情私。非可与登轩之每人同之。所可同者。澹对而已。
月坡精舍藏书楼记
凡储蓄生于笃好。曰余攸好此。而问其所储。则曰未始有也。殆好之未笃欤。走性气歇后。百无著好。惟于书。自量好之不落人后。非徒自量如此。人亦或以好书目之。然老白首八十年。家无一卷书。每瞿然自失曰。孰谓余好书者。穷乡罕储书家。近邑士友。惟中原朴氏家为最。朴氏讷斋先生裔孙。旧藏缥缃。经乱则厄于丙丁。年久则困于蠹鱼。盖荡然矣。近时其门中之选曰月江君。慨然发愤。为划财谷而经始焉。未及大成。月江君不幸下世。其同产子花汀大雅。因其踵武而绍述焉。噫。人家好事。每恨绍述无人。苟有其人。愚公之山可移。况于编简之易求乎。吾知朴氏之储。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08L 页
方进而未艾也。月江君。正镇也畴曩猥厕交游之末。娓娓者亦数矣。顾于其储书规模。未及话到。今日始获窥其条例一通。可谓盛水不漏。虽非月江遗墨。足见月江遗意。门人之述。犹云曾子之意。况花汀之于月江乎。月江君其于书。真笃好者欤。抑吾于条例中。得一事可敬。不觉敛衽。人家蓄数十卷经史者。大抵认为一家之私藏。薄于学子而厚于蠹鱼。优为之朴氏立规。乃公一世而为心。若将储此以应后学无穷之求。此李邺侯家所未尝梦到。而公择尚书意者以此为得鱼之筌耳。天之生才俊何限。天能生之而不能成之。苟赖朴氏之藏而有得焉。大之可以活国寿民。小不失于澡身善俗。其功利所及。岂可量哉。吾虽老不及亲见。不能无期待焉。月坡精舍。据湖山之胜。此地有此楼。亦相敌云。耄老之极。何有于文字。夙心所在。幸朴氏之有成云。
松庵重修记
身居渊洞之里。而重修凤栖山之庵者。为其先王大人旧居也。重修者金山人钾。其王大人讳烺。身后六十年。以孝 赠教官。诗曰。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言桑梓而不言室庐者何。室庐之比于桑梓。桑梓轻。言轻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09H 页
者则重者可知。自井田坏而民无常产。室庐迁徙。或以年月计。于是人情不古。大抵弁髦于旧居。今山人曰笃不忘。其迁居与众同。而追远之情与众异。可尚已。然山人之孝。实有所受。入此庵而不知教官孝行之槩可乎。七岁。赴其父百里危疾。血指以回阳。则其天姿可想。业医而不足。投身乡任。以养偏慈。则致养之靡不用极可知。前后丧。居庐如一。致恶兽傍护之异。身后 天褒。非虚降矣。教官之后。继以山人。诗云孝子不匮。非是之谓欤。
清溪亭重建记
曰。珍原别为县也。以山水乡名于南方。然选胜亭榭绝少。盖亭榭多与富贵而徇虚名者谋。不然则幽赏出人然后有之。非是二者。则峨峨者洋洋者。越人之章甫。于我何有哉。是以虽有佳山水。管领无人。古与今。一丘之貉。既而县废。地入长城。光州亭榭之仅有者。又圮而不修。自此郡邑志无珍原。珍原无山水矣。沿革殊制。而地名随而变迁。郡邑志无珍原固也。山水与天地相终始。珍原无山水可乎。曰。善哉子之难也。天下皆聋。谁与之论宫商。天下皆𥌒。谁与之论黼黻。吾之曰无山水者。非真无山水也。子乎已见大意。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09L 页
无待吾之索言。亭于山之左者曰清溪。隐居行义于其中者。我朝 中明间处士朴公讳元恂字信而先生也。处士以名臣故家。早自收敛。私淑得地。取友必端。文籍厄于毒燹。只字不遗。虽其远者大者。不可槩见。即此一亭而幽赏所在。有隐约可领会者。此地乃神仙窟宅。瑞石一山。浑厚隆重。一方群峰。无与之等者。而至此始露其真面。白岩下十馀邑之水。大聚于当面。锦城月出列炬照天。为之门户。朝霞夕阴应接不暇。而名其亭。必以如绅之一溪。此近思之义。大军之游骑出太远而无所归。何用哉。积而至于观化三年。坛杏不叶。泉眼忘喷。是果孰使之然也。孚信岂止豚鱼哉。柳州席王官之重。又惊动祸福其民。以食其土。而犹为退之称述。处士一生员耳。俎豆于多士。又岂此比也。到此则山水之胜。又落第二义。于乎休哉。亭子非重建。何能与山水久长。流光厚。不患无似述者。清溪亭之重建。盖已久矣。自夫始有此亭也。未尝授简于一时名胜。此亦嚣嚣自得。无求于外之一端。重建之日。家规不衰。迄无记事之文。虽以正镇之近在数牛鸣而未之闻也。年间侨寓于珍原古邑治之南。距亭趾咳唾相及也。宜若可以朝夕攀登。醉饱昔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10H 页
贤之馀芬。而老病锢之。户庭蹩躠。亦未能焉。以洞中人。记洞中事职耳。无曰毁人家规也。重建者朴斯文文原。处士九世孙也。今为古人。斯文胤子万相。须发皤然。幸不鄙与我游。
百花亭记
顾语莳花童子。满百种以告。吾将借隙于书而伴春游焉。百花翁之遗迹。我闻如是。童子之告未告。未可知。而百花之亭先成。前辈风韵。百载之下。有可像想者。百之云也。举成数以董其广植耳。初何尝拘拘于数爻哉。亭一番回禄而重修。今其主人翁之五世孙贯一其字。吾尝问于贯一曰。旧莳花尚有几种。贯一曰可五十种矣。吾曰此即易大衍之数也。伴春游绰绰。伴春游绰绰。则继先业在此。百何必多。五十何必寡。苟得其养。无物不长。愿贯一善养之而已。抑吾闻之。花有活花。有剪䌽花。花非不同。在乎人焉。吾胸中。长有四时春。则虽剪䌽花。亦活花也。不然反是。君之五世祖。既以活花为亭。君常常著念。勿使此花为剪䌽花则几矣。文公先生尝以文字事答人书。有曰不合先寄陈叶二诗来。田地都被占却。教人无下手处。君之亭子泚笔几人。非但陈叶二诗而已。吾晚后续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10L 页
貂。柰亭子何。若其吾二人过从之陈迹。则或者赖此文而传。
银石山斋室记
不忧轩丁公。于我 朝名贤庚降最先。又适居住湖南。嗣是而湖南名硕辈出。一路始彬彬焉。气化人事必有倡焉。湖南之文明。不忧公岂非倡耶。是以私心向慕。有若同时乡里。亲承謦欬者。银石山在古泰山县。一名竹寺洞。公之寿宅在焉。碣铭是江汉黄太学士笔。而昨年始入石。盖公考终后三百有馀年而铭始成。铭成且将百年而石。子孙之贫而无以为礼。居然可见。有镇兑者以公十三世。锐然发诸族殚心力。事乃获完。此亦非一倡耶。役未净了而镇兑死。其孤相铉。又能继其志事云。斋室一区。亦石役缩节所成石。又斋墓貌略备矣。丁生泳奎来请记其事。吾虽老废文墨。心乎乐闻。其可辞诸。因向泳奎道。丁氏以此役谓丁氏门内事欤。吾谓执役者丁氏。而所成就者。一路士林光色也。外此吾复何语哉。
敬义斋重修记
正镇甫十四五。从楚山金乃渊。始闻金堤郡。有郑畏庵丈人。年可八十内外。聪明不衰。劬经不懈。因及其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11H 页
少壮时复雠颠末甚悉。又言其与季氏丈人。联榻墓下斋舍。昼宵不暂离。季氏病聋。凡值有客得四方异闻。必属耳高声告某处有某事。正镇固已艳闻之。厥后几年。权信元话次言及湖南若求笃行之士。则郑畏庵其人也。于是益信曩所闻于乃渊者不爽。盖权亦楚人也。楚于金沟渎相连。故闻风为详。乙亥年间。正镇自淳化絜家归长城。距丈人所居益远。竟失拜床。而丈人又以辛巳观化矣。敬义斋者。即昔年丈人劬经联榻之山斋也。始也拮据于丈人之手。其命名曲折。间架制度。原记备矣。今年罹回禄之灾。重修者丈人之曾孙秉朝。盖间架因其未燬之旧楹。堂室或推移以便用。莲塘花坞。皆丈人手泽云。谨按敬义之为言甚大。惟实用力者。可以知之。正镇白首无闻。直方之旨。尚在捕风系影中。于先德命名之意。其敢妄有所论说乎。特叙五十年来慕仰之情。以塞秉朝之请。丁卯仲冬。芦下散人。
精窝记
今之言圣人者。必曰尧曰舜曰禹。言尧舜禹之为圣人者。必曰中曰精曰一。是三言者。尧舜禹既相与授受。以为治天下之成法。后之哲人达士。又传而守之。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11L 页
虽千百世而莫之改也。要言微辞之所以发明斯道者。虽千百言而莫之外也。士而不志于道。则余不敢知。志于道而不用力于是三言者。则亦非余所闻也。虽然中则出于天而非人力之所可与。惟精与一。为所以用力于中者。而惟精必先于惟一焉。盖精者所以择也。一者所以守也。精而不一。固非所以为中。不先于精。守无所施。假而能守。未有不守庑而以为厅者。自世之衰。学者各以其见为学。其间岂无能于守者哉。惟守非当守。故近者少醇多疵。远者伤伦败理。皆不先于精之过也。夫水火之能杀人也。人惟知之明。是以畏而不敢亵也。其生人也。亦惟知之明。是以不劝而奔走之。人能辨于危微之际。如水火之能生人杀人也。虽不欲守此而绌彼得乎。故精而不能一者。世盖未之有也。东溪郑公茅窝既成。即名之曰精。盖于是三言者知所用力。而精一者知所先后矣。苟执斯义而充之。斯道之归于斯窝也有日矣。奚徒歌哭于斯而已。
鲁庵记
鲁庵子既以鲁扁楣。题其傍曰。鲁钝也。钝莫吾如。故自号曰鲁庵。吾谓此三句十三言。含蓄而渊永。天下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12H 页
之至文也。足使邹枚噤口。柳韩阁笔。第恨天下。知言者寡。不知言者多。或将误谓鲁庵子之一于钝也。遂自忘其菲陋而为之说曰。造化之神也。雨旸寒暑。不能双备。日月之明也。山南山北。不能均照况于人乎。有所钝而后有所敏。无所不敏者。必无所不钝者也。斯义也南华老人已见之。其言曰。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爵禄不入。可谓极钝矣。饭牛牛肥。敏孰加焉。吾闻鲁庵子钝于言。其敏于行可知也。钝于利。其敏于义可知也。钝于争。其敏于让可知也。吾不知鲁庵子之钝。钝欤敏欤。噫。安得子之钝而分之于后生少年也。申君济模。鲁庵子之季方也。间尝从余道子志行甚悉。有善而名誉不扬。朋友之罪。是以撮其所闻于济模之一端。乐为后生少年诵之。若过此以往。则必非鲁庵子所愿闻。故不敢也。
孝子 赠教官梁公旌闾记
当宁庚午九月。进士赵台燮等。以近故孝子 赠教官梁一诲实行。 驾前上言。该曹覆 启。旌闾 成命始降。谨按其状。公于前后丧。皆庐墓三年。服既阕。月朔必往省焉。既省不忍遽离。因留墓下者辄旬月。每朝上冢。哀动樵牧。至于相戒勿犯养山。公之有深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12L 页
爱于其亲。斯可验矣。其外尝粪吮肿。血指致甘。在公皆疏节也。公八十二而终。其省坟一似少时。行步轻健。见之者以为神助云。公之(缺)亦有孝行。锡类不匮信欤。公之玄孙某。以绰楔既具。徵文于不佞。不佞谨复曰。宗族称孝。圣人有云斯已孝矣。积而至于乡邦称之。又至于 天旌降焉。则其实行之孚。不待笔舌。况此老昏眵翳。其柰公何。第旌闾之有记。近世以来。未之有废。以此备数焉可也。
节妇元氏旌闾重修记
古云非死之难。处死为难。若故节妇元氏之逃难。分路以全其夫。骂贼不屈。母女并命。设使宋伯姬当之。所处恐无以易此。可谓处死非耶。元氏本全州士族。嫁为处士密阳朴以恒妻。其承顺惇睦。多人所难能者。瓶无储粟。而不妄受邻米之馈。其廉介又如此。 万历壬辰。倭寇充斥。素定于心者已坚固。竟以丁酉再燹殉节。翌年戊戌。事闻 旌闾。绰楔之初。丁公焰为作传。其后重修。李公颐正又记之。丁李二公。皆闻望士。又居相接也。时相次也。所得必详。 当宁丙寅。六世孙荣祐复重修焉。闾里改观。若新受旌焉。间又重趼半千里。问记于不佞。不佞谨对曰。公所欲记者。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13H 页
夫人之节行也。则丁李二公既尽之。世虽有能言之士。恐无所容喙。重修之年月也。则公亦自记之有馀。何劳远访昏耄为。虽然公既来访不佞矣。不佞既读公之先祖妣节行矣。今日事不容无一言为记。
淑夫人柳氏旌闾移建记
楚山县东沙岘之下。里曰上里。旧有绰楔焉。其榜曰 赠通政大夫李许梁妻 赠淑夫人高兴柳氏之闾。正镇未老时。追逐友生。屡次经由其下。随众起敬焉。顾以謏闻。柳氏成节首末及夫家乡贯未之详也。今年癸酉。绰楔移于县南九岩。后孙家户所在也。役既竣。李君奎烈,台植,秉瓘。抱牛峰李司御,恩津宋祭酒笔墓志若表。来徵记事之文。正镇老。废文墨。顾以闻昔所未闻为快。不敢默。谨按通政公字擎彦。系凤山。文靖公随。其十世玄祖。生员贞仁,从仕郎敏孝。其祖若考也。柳夫人英密公清臣后。希渚女也。通政公性至孝有志节。 万历丁酉。倭奴再突。覆于稷山。奔而南。沿路恣杀害。公愤忿。不为避贼计。团结闾里少年。期于遮截剿戮。始也杀数十贼。而末以贼势浸大。不能支。遂遇害。夫人时在围中。贼欲进劫之。夫人大骂曰。有死义之男子。岂无死节之女子乎。斥以犬羊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13L 页
不绝口。遂并命。家僮收二尸体。葬于县东佛觉山。墓上有青白气经日不散。土人嗟异焉。事闻。 赠公通政。夫人从夫职。且有 旌闾之命。噫。非死为难。处死为难。男子犹然。况于妇人乎。此朝家所以 旌赠而褒美之也。不有显刻楣端。何以昭示来许。如昨日事乎。今日诸君之事当矣。
再斯窝记
再斯窝。其主人许斯文圣寿氏。其额玉流居士李三晚笔。圣寿氏珍笥而不以壁。入斯窝者。不知其有额。知圣寿氏者。亦未尝唤作再斯窝主人。余谓世之拣好题目。揭楣上者何限。然徒揭而不能实践。则所得者墨上烟煤耳。今圣寿氏之窝。烟煤不湿扁面些子儿。而迹其素行。则择地而蹈。择言而发。是其为人也。必果决而不至于轻率。详审而不至于反惑。其于吾夫子再斯可之训。盖服膺而不失者欤。然则其所以笥玉流居士之墨妙者。腴其内而不欲华其外也。岂惟止于珍其墨妙而已乎。世人不知其为再斯主人。而吾独知之。则不可无一言。于是乎书。
览辉斋记
曰五章。曰九苞。曰首戴德。曰足履义。吾尝闻之。未尝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14H 页
见之。非但吾未尝见。天下人未尝见。非但今世未见。后世亦终莫之见也。然则天下卒无凤凰耶。凤凰五章九苞首戴足履。传之何人欤。易诗书春秋之所未言。吾意非徒闻其语者不见。传其语者亦不见。不见而传之。安知古之所谓凤凰者其形必如是。今与后世。设有凤凰者出。安知其形必如是耶。知凤者其惟贾生乎。其言曰。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盖凤之为凤。以德不以形。世苟有高翔而不妄下。下必以览辉者。则虽非五章九苞首戴足履。其为凤凰也决矣。贾生之后知凤者。吾于主人公见之。故于是乎言。
龟湖斋记
龟湖求礼县南湖名也。昔年。吾尝一溯蟾江。逆潺水而归。所谓龟湖者。必在其间。恨吾未之见也。非恨乎不见龟湖。恨不见龟湖老人也。老人年今七十三岁。前后再访我。而其吐出胸中之蕴益奇。吾闻龟寿而神。圣人以之决嫌疑定犹豫。人何独不然。见其步趣若少年。三冬之读。诵论语篇题。如诵己言。从今以往。年益高德益卲。烛照数计而龟卜。吾恐不在他人而在于公也。然则湖之得名为龟。安知不为此翁准备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14L 页
乎。故记而祝之。若其湖中之景物。非惟不能言。亦不必言。大渊献之岁孟夏日。六十六岁人谨书。
醉狂斋记
客有过福川之野者。遇一担夫于逆旅。担夫问客将何之。客曰。吾闻福川山水多佳绝。吾将观焉。担夫曰。山水待人而胜。子将观乎山水。而不知观乎人。吾知其未为善观山水也。客曰。吾欲观人。当谁观。担夫曰。客之所欲观者。荐绅大夫悬车高致耶。此福川所未有。高僧道人剑客悲歌之流耶。吾担夫也。知不足以及此。湖光山色之贤主人耶。此醉狂子是也。客曰。醉狂子饮几何而醉。自何时而狂。曰一杯亦醉。二杯亦醉。而非实醉也。去年亦狂。今年亦狂。而非真狂也。醉狂之外。无他长乎。曰谓无亦可。谓有亦可。曷谓无亦可有亦可。曰醉狂子才足以通经史而不求甚解。力足以挽强弓而不入射场。干办足以治产业而苟完而已。辩智足以抵卿相而未尝跬步于京洛。此之谓无亦可。居家则父母曰是善事我。兄弟曰是友爱我。处世则乡党服其信义。官长闻其谨慎。此之谓有亦可。起亭于沧波之上。曰醉狂之斋。垂钓于沧波之下。曰醉狂之矶。矶上遇客。不问其知不知。辄邀而归于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15H 页
斋。烹其所钓溪鲜。客幸有同其襟抱者。陶然而乐。其或否者。亦不厌斁。此醉狂子之行也。客听罢。爽然自失者久之。适以掣肘。未及历访而归。以语鳌山病夫。鳌山病夫曰。向所谓道人剑客悲歌之流。岂担夫其人耶。
栎斋记
学既知所向。惟在决意而𨓏。其决与不决。父兄有不能得之于子弟者。耳提面命。不能为功。况约束规范之末。安能使朽木生文理哉。意既决矣。又不可无约束规范。盖心是活物。常变动不居。不有以守之则斯逸矣。不有以安之则斯危矣。语曰。其进锐者。其退速。天下趑趄。夫也独进。众人濡滞。夫也独锐。意未尝不决矣。卒之不免于退速。病在无一个成规持循扶策。而徒凭一时志气。少间鲜不烂漫矣。近故栎斋崔公。尝教授于楚山之东。正镇也生晚。既不亲参绪言。及门之士。今皆零落。手泽又散逸。其教条规抚之详。不可得以闻矣。然窃尝闻之。公之为教。大槩以约束为先。而遗状中亦有白鹿院古规。经义斋遗范之说。信斯言也。公其知人心之易迁。志气之难保。立定见成路陌。以为持循扶策之具也欤。公之从侄文英。暨厥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15L 页
孙观信。皆不及公教授之时。常以晚暮失学为愧。始乃整顿公之所尝居处讲授。所谓栎斋者。以为家塾。鸠财𤲔粮。将以训迪后承。事既就绪。俾正镇置一言于壁。以相其事。正镇乐闻而不敢辞。诗曰。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盖子孙之于先祖父手泽之所及。精神心术之所凑。油然兴感者。彝性然也。非必待孝子而后能也。今是斋之左右。松梧竹柏栎梓。公之桑梓。而架上经籍。又是公平生精神之所凑。则以公遗承。学于是斋者。其感慕兴起。岂与抠衣登县庠乡学。同日道哉。虽然既学矣。而不由先祖之所以教。则亦未为善于继述也。愿崔氏以白鹿洞规。为是斋之成规。悬揭讲习。使幼学之士。稔熟通晓。知步武食息不可离焉。则窃计栎斋公当日约束。亦不外是也。若夫意之不决。徘徊顾望。乃圣人所谓末如之何者。凡厥学士知本领有在。约束不可专恃焉则几矣。
书境记
苏子由以山川城郭为画笥。以此意率之。则举天下。无往而非书境。然此以深于书者言耳。若知虑未定。而遽投之五剧三条。则凡芬华声色。为众楚之咻者何限。然则书亦不可无境。雪山之南。有峰崒然以高。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16H 页
有谷窈然以深。趾平冈带长林。有屋三架。扁曰书境。名之者主人近故朴孝子元模。笔则玉流居士李三晚。非徒主人之子孙弟侄。于焉游处。远近才俊之士。多入此肄业而归。其归各开一境。则书境岂徒在雪山之南乎。吾尝一过此洞。而所谓书境未之见也。岂分疏于书。草堂之灵。不许拦入耶。追后闻之。不觉神𨓏。书此寄之。以偿前债。抑书境之名甚新。不知曾经前人口语否。愿从境中博古之士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