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x 页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书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6H 页
上从叔立斋
今日忽已中宵。伏不审诸位候节如何。旅馆寒灯。怅黯之怀。益不自胜也。从侄入邑谒本倅。其见待颇款。现道能言其详矣。现道不能决别。联辔到四街店。因同宿耳。家事商量已烂。别无可言。而辛儿乃爷未发前。精神已浮若干。发后又当高耸几许尺。大抵叔父虽十分以严为政。比乃爷则终是一循吏。以此著思惟如何。现道兄弟长时。叔父教诲之方甚疏。其坐立诸节。不甚著意董敕。此甚不可。今彭甲又长。两儿要当使之行步安详。坐立恭谨。此是养蒙第一件事。又使之勤习写字。此为古人以六艺教学之法。若读书则何必通昼竟夜耶。只使宽畅涵泳。俟其自得好矣。虽然叔父方主。不必勤读法门。而侄又所言如是。无乃以水济水耶。来时使读孟子。少其行数。使其融熟为佳。且使两儿净写此札。使之观省如何。不必此札。朋友书札间若有近道理者。使其读而熟之为妙耳。馀外行色。当于人马还时详细。姑不备。伏惟下鉴。
上从叔立斋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6L 页
叔父病里。多作代草。侄亦欲效颦者屡矣。傍无阿买何。此语亦当蒙嗔。然嗔边有笑。顾何妨也。所患尚尔弥留。每一度得书。辄增一层忧虑。初以为病浅而虑过深。故略有戏语耳。若真是胀渐。则何等恶證耶。熏脐有效。效固可喜。而终恐治深于病。此无医方。虽不能考知胀證源委。以意揣之。必是下元大段受病。淤塞不流而后有此。窃量不至于此。故意其为胃气不和而止耳。况叔父原来胃气不平乎。妄以意思得一方。神曲白朮炒黄为末。桑枝茶调服如何耶。又暑令诸病。小便当利。不知曾服利小便之药否。凡此不论他事。于进食。似当见功。教大巫舞。固知见笑。贡愚以备择耳。又叔父虽近药饵。而每向药味中拣择取舍。厌进苦口之药。此是大病。须先治此病而后。病乃可医也。如何如何。侄之暑感。果何足道。惟内气虚败。不病时已自难支。譬如木根素蹶。一绪风便可拔。叔父不能随人论病。岂是深于医者耶。近日连饮酒颇得力。从此又将为酒券中人。可笑。又有一件大呵事。侄之有病难医。叔父岂不知。曩时如蚊虫咬肿患时。有所触犯。自后以报复之私。一向挥斥了。侄则不如是。随病论病。不故作低昂于话头也。叔父每以侄为肠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7H 页
肚未充而然。其体之不可谓不深。然亦有未尽然者。世间之吃饥饿。倍蓰于我者何限。其断粒已久。不能出户庭之前。何尝有神气猝然虚陷。若坠入无底坑者乎。若言其皮粗一證。则平日素有相如之疾。今年益甚。非饮冷数十杯。则不能过一日。此岂佳兆。末后之胀。恐真难免柰何。只得俟造物者处分耳。又有一事可仰质者。近日下书。辞气似颇索然。病中固不免如此。然而叔父平生所自担负如何。门子弟之所仰望而依赖者如何。而使吾堂堂之气。输了二竖子一阵乎。吾亦今年败绩。不无自慊于心者。故不能无区区之仰虑耳。怀思郁郁。强起书此。
答族叔(师贤)
昔年迁窆时委唁。感镂在中。宁敢或忘。特以抱痾牢闭。脚不从心。迄不能谋一日之閒以谢厚眷。罪也。况年前期年之戚。在主祀之地。凡在同根。咸有匍匐之义。而如族侄者。情在人先。礼在人后。苟非深原。难望善恕。乃于去秋苏君经过。辱赐手书劳问如平生。怛焉惊愧。继之以感叹也。荏苒失谢。新春已半矣。伏惟萱闱宿患。即以康复。省馀诸节。并膺万休。不任伏溯。族侄前冬。闻姑母丧讣。情理恸陨。而未及奔哭耳。凡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7L 页
百惟鬓边丝。是年来所得。有何一分堪把玩者。纸尾惠韵。当有奉赓。而其措辞遣语。颇欠情实。揆以相爱。不应有此等语。实有未破之讶惑。故姑效金缄耳。
答再从兄(允镇○乙卯正月)
岁初。绫溪侄妇之惨逝。悲怛无已。致谦素是心弱者。病中心怀。必有添伤之虑。顾此坐废。不能一辞面慰。虽在阳界。与黄壤中。何以大远哉。即承下状。谨审雪寒乖宜。体节安宁。是慰是慰。再从弟喉中咳喘。尚此咆哮。而子妇经过危境。多方救治。目下虽无死生之忧。而完合无期可闷。第所教祭田事。今始刱闻。不知其谁所发论。辞意云何。今何以臆度而质其有无耶。第以事势揣之。设有斥卖之议。必无和买之人。何至于费辞如此耶。至于报债之道则既有此某样道理。则兄何不发论归结。而使诸人有此坐谈耶。但某样道理中乍看。亦有极难成者。不度其事之成不成。而徒为发论则亦归于白地上文书矣。幸须仔细商量。身自担当。使此浮议自息如何。弟于此等事。非不极费思量。极费唇舌。而素无才办心力。不能救纷纭之万一。自分以黄壤人自处。若此者门内虽有千百辈。何能为有无耶。惟在兄恢弘胸次。勿避小小嫌疑。惟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8H 页
公惟正。以镇定其波浪耳。过此者有非书字可喻。
答三从弟子九(重镇)
阻头承审履用之安。慰喜可知。从女儿近经痘證。尚未完耳。第移安告辞。礼无本文。故随意措辞用之。当曰某不能奠居先庐。移寓于村之西边。今以吉日。敢修移安之仪云。而干支朔则如常法矣。量宜书之如何。欲为进参。而适有冗未遂耳。
答三从弟稚受(禧镇○壬戌正月)
雪意殿寒。承审近节之安。甚慰甚慰。满纸辞意。前此未曾有。必有大警动大奋发而然也。喜消息孰过于此。但所可疑者。闻所不闻见所不见此八字。似尤人之意。自此以下。皆反己之语。尤人反己。势不两立。尤人详者。反己必略。反己重者。尤人必轻。大抵为公之计。尤人二字。全然扫却。则自然胸次安静。反己精明。进德修业。在其中矣。先觉之称过矣。吾亦七十年堂下人。今也日迫崦嵫。伥伥迷涂。愿公视以为戒而已。呵冻付谢。其详俟面谈。
答稚受
一日内两伻。勤莫勤焉。慰豁固多矣。而还为赤脚不安。雪色未霁。君之行何可望也。乃久在此破两日寂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8L 页
耳。二十八字亦贵物。不可无谢。小奚何事走空山。饼裹诗筒各一味。也知腾六关人情。劳者倍劳慰者慰。不成说可笑。
与三从弟浚卿(禹镇)
来时别意。极是忉忉。最所回首者。以念君有失耦之叹也。虽然吾岂能久于是哉。聊且试富时月。归与诸从谈笑以为乐耳。寄语猿群鹤友。且莫相嘲。留待末后看也。闭门程课。能不为他事所挠夺否。亲患侍汤致忧。缅礼自有期限。暇日自当求吾志。其有疑晦处。若诚心愤悱。则傍人必有能为我告之者。思而不得通之者。岂惟鬼神哉。
与再从弟致谦(益镇)
四月南觐。前此虽闻其语而不能深信。今乃果能办得云。喜过于望。况闻远役之馀。四大便利耶。伯嫂氏丧变。想在京闻之。人事之梦幻。忧喜之无常。昔非不知。而君之远游。曾未几月。乡里亲戚为鬼者几人。可为怆悢。吾亦三月以前。自分落阎罗。环顾万事。无足恋恋者。但以致谦在远。不得相面。为一恨耳。今吾病少差。君又下来栗里情话。其乐如何。再明日欲为下山。君可来会于卓洞耶。
与致谦
去留分张。已成过去事。久离怀绪。岁换益复黯黯。递到得书。以知客状平卫。此外复何望哉。书发亦有日。齑盐攻苦。新得益富否。归乡未有卜期。则惟加餐食简出入。寻常自爱。以副区区之望也。此处大小宅。皆无失宁节。但吾曩时病。便成痼證。其间虽有渐差稍剧之相禅。大槩如在京时矣。气貌之澌败。不言可知。柰何。所示政目。震凛而已。复何言哉。看此罪负日积。而君反庆幸语耶。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9H 页
答族弟(恒锡)
吾宗邻近乡或有之。区区悬念。未尝不偏切于左右昆季。以为同根之常情乎。则属有迩于此者矣。以为承枉之感也。则前乎承枉而已然矣。盖念先大父积行累德。理宜有不食之报。而左右昆季。果翩翩有声。继家扶坠。庶将有望也。今春幸赐贲然。若可以倾倒底蕴。而时值久病夺魄。四大不收。语言少气力。一宿而别。含情而已。茹怅抱缺。至今耿耿。即承一幅远到。长夏潦热。侍做晏谧。书中所未言。苏友又能详言之。喜可知也。而小愆自当有无妄之喜。第承临贶之计以病而辍。为可恨也。曩时贱疾。如胶漆相黏。无术可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9L 页
医。入山饮泉。出于穷计。去以四月上旬。七月犯晦始来。其间差剧果无常矣。吃常饭今满一朔。而凉序适届。或将渐次离却。顾念平生。以一病字自绕。好年光既消磨尽。成就一朽株木偶。桑榆馀景。能得几时。祇自怜也。月初。遭宗家堂叔丧事。情地摧恸。难以形喻。
与再从弟现道(凤镇)
相去日远。关情何已。屈指完城发日。今明间。似可戾汉师。不审行事珍重。其间虽经一番苦雨。旋又晴朗。大抵一年之间。阴阳适中。难得此时。于远近瞻眺日。况能不为行劳所撼伤否。麒也固惺惺。而系是儿松。在途眠食。亦如何。羽用东堂。有志竟成。而观其试卷。令人眼明。极可慰悦。然而门户大望。正在来头。则亦不能不为之关虑。只当修人事无渗漏而待之。他有何容力之地哉。吾所嘱者。劝其自笔而已。归程既不可式遄。则汉北游赏之债。庶可乘暇了当。此亦一快然。而江山自可不出户而知之。逢迎一事。宁简无烦如何。吾病终有根柢。数旬间半减平饭。始得镇抑以过耳。最是心绪烦惫。妥伏无策。柰何。
与再从弟羽用(文铉)
相送经年。无一字问。旅邸寒暄。盖自去冬危疾以后。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0H 页
气息虽存。形神都离。步屧尚不能出三径三五步。实无心力可及于笔札。摧颓至此。君亦何知。试役系是危地。自见注拟。一念忧虑。昨闻场屋消息。果然矣。使人如醉如痛。经夜而犹不瘳也。大抵一双喇叭声中。七尺已非吾有。虽有夷险之大于此者。皆为分内事。无足惊怪。而但恐吾所以应之者。未免有所挠夺。而出于应副人情之归。则此为可恨耳。复 命之日。或当以人微望轻。不能镇压。伤一路士风自列耶。详量处之。若与乱人争曲直于唇吻之间。则所谓有扁斯石。履之卑兮。言议之间。慎之慎之。此行归宁。浅见本谓不可。况今日则非可论。虽已出路文。停之直上。别作归程可也。
答羽用(丁巳)
旅宦不免离违。情事可念。笔颤忒甚。经年不能作一问书。谅恕否。即承耑幅。审知锁直。免生疾恙。满心慰慰。贱名外 除。覆载生成极矣。感泣罔喻。微命虽仅比虮虱。亦伦理中一物。曷尝以辜 恩负国自愿。而不知不觉。坐在里许几年矣。今日事又将添戴一层罪过。柰何柰何。示意非不平正。而自吾观之。极有不相悉者。以羽用不能悉我。则相悉者何人也。羽用量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0L 页
我素来材力。又看近年摧剥。一分有可以竭蹶自效于职事否。痼病比年前相别时。又不啻下梯跌渊矣。肢节乍动。痛楚成声。肺嗽久痼。喘息危浅。抬此污秽形壳。尚可入谢班。退见士大夫而临民庶乎。负乘之咎。冒进之愧。设使倚阁不论。只此一款。已是万万不敢承当之实事也。幸有羽用在。故㬥此衷恳尚有地。幸即呈辞。无使我重得罪。大望大望。
  别纸
曾见 内除肃命前。不用辞状。但远道限满则自递矣。今此则非閒职。且 传教催促之下。敢尔稽缓以待罢黜期限。则分义实有万万惶窘者。辞状恐不可已也。辞状当于此便书送。而穷乡且未曾经。格式素昧。君既在京。察此事势。即为呈出辞状如何。辞意则以贞疾羸悴喘息危浅为之足矣。吏吏亦必习熟于格例。相议为之好矣。吏吏处答书传之也。千忧万窘。都在默会中。不能一一。
答羽用
日前书。足见收拾精神。吾所云者。皆过虑也。是慰是慰。服制吾以为当期者。据疏说也。今见东儒所论。以疏说为非者。不一其家。皆以为继后子。亦当为其长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1H 页
子服斩。此甚惶悚处也。柰何柰何。然而吾之愚见则终觉不然。疏说既为诸儒所攻则姑勿论。但观传文本意可也。传文曰。何以三年也。正体于上。又将所传重也。正体二字。若但以己身言之。则曰正体于己可也。或但言正体。亦无不可。必曰正体于上者。岂非以继父与祖而为其正体言耶。然则疏说恐不可遽攻也。但疏中嫡承之必以三世为限者。无甚来历。此所以开诸儒之疑也。东儒诸说。出于家礼增解。汝三所誊来。故玆送去耳。其中南溪说似主期年之论矣。不能多及。
李桐湖所论传文文义。极其剖析。所云长子为正体于父祖己者。亦非不是。而但继后者之长子。于己固正体矣。于父与祖。亦正体乎。此处终恐有一膜隔子。且正体于上者子也。谓长子为正体于上者己也。则所谓上者。自己而指其上也。指其上而己在不言中矣。今以父祖己三字。一例连说。恐有可议。
答族弟景和(一镇)
前和出地。如新之恸可想。及其卒襄。则虽藉阴护。亦诚孝所感。岂胜万幸。族人此时。虽不得致力于其间。事当留在近地。与闻其成败。而果以不得已事作远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1L 页
行。匆匆回归而到马项洞。日已与葬日适值矣。从风传口语。颇闻其有纷纭。虽欲前进。似已后期。故但抱疑虑而返。到家翌日。诸人始来传其颠末矣。大事既完。则小小曾经险艰。不须追提。而屡日焦擗之馀。生病可虑。是为悬悬。今闻无佗。何慰如之。自此当有相问。而倒承伻讯。不安。
与栗里护丧所
景和奄至于此。风灯若是忙耶。其所苦固知有根蒂难治疗。而既非寒热之證。则犹将以年岁论其剧歇。奚至旬月之间。一跌而不复起。吾非近族也。偶然绸缪。晚年相恃。如手如足。今焉已矣。瞽无相矣。陨涕痛怛。曷其有既。抱病掩关。既不能一进于问医之日。就木前赴哭。又将不谐。尤所忉忉。初终何以经纪。凡事从约。称家有无。是所望也。
答族弟圣一(中铉)
开正。是小往大来之时也。君与我同在忧挠中。不得出脱柰何。书后夜谢。不审吉庆快至否。是所望也。此处多少。李君既见之。又有儿书。此不一一。惟冀一者贲然。
与族侄敬文(东灿)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2H 页
日间风雨颇乖。不审省馀诸节一安否。顷承一幅书。非徒问意可感。字画也辞意也。足见谨敕勉修之心。慰悦甚多。其时以魏君忙发。未有谢字耳。族人能自支吾。馀无足言也。凉意已生。或能一者乘隙贲然耶。
答三从侄乃久(准衍○乙亥二月)
昨知有书。而方苦眩掉。未之答。此书自笔乎久病中。精神首末如一。非料所及。十分可恃。山亭云云。数日前始到耳边。乍闻颇讶惑。还复思之。泡花浪沫世界。本是若此。且况青城山竹床坏之者。岂费孝先乎。此地此亭。不能长久。乃是自带之沧浪。吾心中无此亭久矣。何足介意。但乃久以先人精神所到。不欲一朝遽见泯没。至欲别起数椽。此在当人权其轻重处之。吾亦不能作画一之论耳。以薄如纸轻如发之事。劳心添病则大不可。慎之又慎可也。
沧浪之说。或有未悉。故申言之。亭榭之起。必先买山而后可议。而族人家禁护一局。无端犯入。赭其山而畬其坂。若彼我易地则云何。西楚霸王不云乎。纵彼不言。独不愧于心乎。此一事也。地理说外耸千重。不如弯弓一抱。此地远山虽佳。近麓背走。若地理可信。此决非长久之地。此又一事也。泉眼新奇。水味清洌。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2L 页
而内有空穴。每时雨过后。腹中澎湃。客水毕落而后止。凡地中空处。为虫蛇之窟。一瓢之饮。终有不洁之虑。此又一事也。其外事不欲索言之。可推类矣。始谋之不审。弃之上也。然而人见各自不同。所谓不能作画一之论者此也。
答再从侄子敏(阳衍○丁卯十二月)
书来。知于路于京。艰楚多端。及与尹令说语。如亲面相对。孰谓书不如面也。岁色已尽。旅馆寒苦。不至生病。且自量气味。与衣麻时奚若耶。曩时或有同甘苦者。今则天地间只身。吾曾一直典设。每灯下顾影自伤。子敏今日情况。似亦无以异此也。看朱书甚善。而大凡看书不得力。皆由看作古纸堆。吾能反其道。一言一事。皆若眼前撞著。则不患不得力矣。赐教之云。虽微君言。吾之心岂有穷已也。然而毛举细微。未必合于受用。其头胪处。又有前人成法。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大抵慕古人则师古。慕今人则师今。决无腰钱跨鹤之理。柰何柰何。尹令禄米之论。终有未爬之痒。盖以自家处地。算佗人处地也。然而则必不遗馀力。吾将忘之矣。
答子敏(辛未五月)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3H 页
旅食栖屑。虽微来书。如目击焉。今年又是一丙寅。海路不通之扰则过之。在外垂死之喘。犹忧愤失寐。身在都下。剥床之灾。何堪何堪。眩气之生固当。虽然生非儿女子。当以铁石为心肠。经一难长一智。所宜自勉者。不在于此耶。苍苍犹在上。岂使一脉东方。复底沦陷。勿遽生陨穫。病人待人扶持而登溷。身事可怜。向也㬥癨几暝。其回苏怪事。无乃债业未尽。使重听之耳复闻多少不平语耶。馀在别纸。不一。
  别纸
鱼将军颇闻其快死。羞辱中亦一色泽也。但京兵以其将与贼。所可大忧者。不在于一衄。柰何柰何。夹纸缕缕。定见忧深思远。然而老人皮袋中事。云雾犹属歇后。一似窣窣黑夜。此来海报。盖反覆数过。而茫然不得其要领。有形迹实事犹然。况道理边无形迹事。千差万别。变动不居。安能与人上下议论。裨补万一耶。子敏以京为家已久。不知吾昏耄若此。抑四顾只影。方寸无可告诉处。觅野鹜而不得。还寻家鸡。子敏情事。亦云悲哉。进退语默。立身大节目。岂非所当讲明者。然在今日爻象此四字。恐是閒漫说话。邦国有急。奔问自是道理。虽在外閒散。苟非癃老废疾。此个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3L 页
道理免不得。虽新获重谴。不敢入城者。犹或栖泊城外。见事定而归。设或不幸死于奔问。非无名也。子敏入京几朔矣。孰所挽而久留。何所见而轻去。于心安乎。大义所在其佗勿论可也。苟或桂玉至于万分地头。则不得已而往山下。为墓直食客。其或可乎。进退字。事定后徐思之未晚也。语默亦然。今日所可言者。非海面利病乎。利病吾未之学焉。则不期默而自默。非欲其语默合宜而然也。下面做好人一段。尤不谐昏浅之见。量而后入。不入而后量。此一著出身前。宜有措处。待疆域骚扰。始入思量耶。若灶突炎上之时。不思扑灭之当如何。而追算薪突之往事则大妄人也。岂可萌于念头哉。虿蜮之情。虽不可以人理测度。而古语不云乎。飘风不朝。骤雨不日。奔突者岂有耐久之计。一则恐喝。一则报怨。但益严其在我者。示之以不可夺之情。则见晛曰消矣。好相见。似不出七八两朔。是之俟耳。眼眩手麻。设有说话。不得不停止。况胸中烦惑。岂有一句话。可入裁择者。知之为望。
答三从侄景道(弘衍)
闻汝有向学之志者久矣。至今不能扣其底蕴。非但病慵而然。盖有待矣。昨见时偶然语势横发。多拖到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4H 页
不紧处。而最初一著。尚未劈破。别来为郁。反深于前。即见手滋。既以平安为慰。而方寸一段说话。能于过去处紧切看。若闻人每语句。皆不泛听若是。则其进岂有量乎。喜不可形。所问略布下方耳。
汝之所问者事亲也。吾且以接人为答。假令吾与人言。人言虽非。吾言虽是。不能忠厚恳恻。引入于善。而先以不平之气发之。则所失甚大。其所谓言之是者。反为不是。况于事亲乎。天下无人尽非我尽是之理。此处极力打破。勿使自是一念横著胸中。则自然见功效矣。
庶祖母云云。韩昌黎幼失母而鞠于兄嫂。故服嫂以期。今父母俱存。而称庶祖母以昊天罔极。恐是过重。若感其乳养字育之恩。则当于奉养承顺之节。一倍致力。出入之拜。栗谷亦拜其庶母。拜之无不可。丧后之服。不可拟议非伦也。汝之言似厚而失于称停。过犹不及。此之谓也。
圣人有叹世处。有勉人处。若以叹世之言。看作勉人之辞。则岂不大碍乎。祝鮀宋朝云云。是岂欲人巧言令色乎。巧言令色鲜矣仁。岂非一句括尽之要言乎。
答景道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4L 页
三弟又病云者。向者轮證。抑别祟。可郁。此处忧故。岂可以旬日言其进退也。知开大学疑不能读。此是入佳境消息。不疑。何由进步也。掘泥水多后。自当有清泉迸出矣。理气之说。是子贡所谓性与天道。岂有卒乍可闻之理乎。姑就先贤所已说底本子。反覆参验于吾心。若有一条路可通。便是商量路脉也。今者虽欲奉答。或恐言辞未莹。反生病痛。设或说得是。未必信得及。姑更思惟以俟面话如何。或可以朱子所解太极图说参看耶。思量为之。
答景道
见书知夜来一安。为慰。况不得不措之意。满在纸面。尤非嘉悦者耶。第立说非难。而有难轻易下手者。一则心神不能宁息。必不能有所发明。一则道理说得易差。恐徒归乱道也。大抵五谷百物。无昨日生今日成之理。必优游渐渍。积以日月而后。乃可望其成熟。姑勿生躁意。试自平易处游心。时时玩习之。盖心中有碍。此是用工处。不必以都无碍为急也。
答景道
手字知奉筵无疾恙。为慰为慰。礼曰居丧废业。朱子以业字为簴业之业。盖朱子之意以为诵读之业。不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5H 页
可废云尔。高声大读固未安。而披阅默念。何不可之有。设烛恐无不可。尚幽之说过矣。叔如前土木。杳无就毕之期。而风色如此。柰何。
与景道
盘缠其间有区画。而程发当以何日完定耶。节日隔宵。而风色颇低。前头日气可卜。是则可慰。枫溪奠物及祭文送去。酒则临时取用。虽或用玄酒。何妨也。到丧家。若有行廊。则先入行廊通名。名纸曰长城幼学姓某。将命者必曰欲行吊礼乎。答曰吾于生死。俱无面分。吊礼则不当。奉某处致奠而来。当入灵位行礼而去矣。如无行廊。则直入见丧主。拜礼致慰则随俗为之。因通行礼之意。将入灵筵。致辞于主人曰鄙生遐外之致。于先大监。不能一次纳名。猝然入哭。事甚径庭。当以长城幼学姓某。奉某处祭文。请入行礼。如生人相见时纳名样。主人曰可则通之。此后凡节周旋。主家必有之。不知死则不哭。而此则代我哭。入灵筵。当哭六七举音而已。哭后进奠。当十馀举音。再拜而退。其焚香酹酒等节。主家当有商祝行之。如或主人不在。又无祝官。则皆当自行。凡进退皆详审而为之则寡过。单再拜似草率。献酌读祭文后再拜。哭后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5L 页
又再拜。若辞神样似当。丧礼备要吊礼条考见如何。非欲尽用此礼也。当有傍照处矣。祭文草不可不先见。儿辈去时当送去。祭物则枣柹雉鳆也。
答景道
掩竁之事已过。凡节似稍安静。可慰。吾则待尽而已。所问可见用心之详密。其有窒碍何妨也。盖先窒后通。始真通透。无窒而遽通。则恐其通非真也。所论虽多项。大抵看理气为两头之病。是以互为强弱胜负。宜其多窒也。今姑除却一理字。但看一气字。先天地后天地。若大若小。都是气也。何处有一块物别称理耶。须知此不过其然。必有所以然。是之谓理。然则善恶虽不同。岂有无所以然而然者耶。此之谓善恶皆天理。恶亦不可不谓之性。虽然就其中深探而究言之。则善者其本然也。恶之归咎于气。非不知恶亦自天理来。而其语意如曰非其本然。非欲以流放窜殛之典加于气。造化本自如是。何呼冤之有。此处细入思量。自当有一条路可通。岂俟黑窣窣者强费辞说耶。水之过颡在山。亦非理外之事。则气之听命于理信矣。而谓是本然则不可。故气执其咎。
 第一节因气而生。第二节草木倒生。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6H 页
右两节是一意。从古说理气者。其言大槩如此。语非不是。而只说得如此。便已微有理气两头之病。一差则骎骎入于近世学问气夺理位。要知理气一体。气之不齐。亦理之使然。天下宁有理外之气也。
 第三节气生于理。第四节恶之所由生。第五节归咎于气。
右三段。与曩时所言浅见大同。别无可言。然而第五节为古人言语分疏。稍涉牵强。见自家之犹不能自信意味。
 末段物性之偏云云。
偏全一事也。一名为理。更无多寡增减。故曰物我同春。故鸢飞鱼跃。为君子之道。阴阳五行。男女万物之圈。个个圆满。无一尖斜欹侧。然则缘何而有偏全之说。曰偏全本非自上顺下来底说话。自形迹之可见者分而言之。又逆推进一步而名其本体耳。虽然逆推。既有此名。则岂可曰在天。原无此分。原无此分。则人与物何处得来。而有此偏全。此处难看。亦难言。盖物则滞一而不化。一物容处。佗物不得容焉。理则圆通。故万理即一理之所涵。一理即万理之实体。若一而阙万。万而妨一。则是死太极。非活太极。是故原有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6L 页
之分。是理之本面如此。非此圈之外。别有佗圈而然也。小间随形器而结裹。则又只是此物事无半分增减。故朱子论物性之偏。有曰谓之全亦可。谓之偏亦可。朱子此句语。若自今人口中出。则听之者必大笑以为模糊熟鹿皮。此坐自家无见理眼目耳。有眼目者见之。必以为八字打开。更无馀蕴矣。然则虽曰天所赋然而何害于万物一原。虽曰物所受然而岂可曰失其本然乎。惟信得及者信之。非可强人人使从己也。
理无不全之理。而自物之膺受此理而言。则不能皆全。故朱子之论。果有似左右佩剑者。此我东湖洛说所本也。程子曰。人则能推。物不能推。只此一语。是理全而物不得全之苗脉也。看来看去。久后有归宿。仓卒之见。非实见也。
卦爻虽多。皆太极之蕴。孔隙杓碗。谓非本然则不可。但理之为言。譬若人蔘白朮。以其性味而名。非兼斤两轻重而言。此亦不可不知也。
 形气气质。
形气之为言也粗浅。气质之为言也精细。
 精神是心。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7H 页
血之灵曰精。气之灵曰神。即心之地盘也。其中有该载众理。方谓之心。
 心本善。
良知良能。本善可知。
 性则有五。而情则有七。
性是四而非五也。一生两两生四故四。此是从根本说话。情之七。是从外面历数。偶然满五加二。未说到根本处。
 事天著所以字。养性不著所以字。
性无著手处。故存其心。即所以养其性也。语势方凑急于事天句。若著所以等字则不成文理。
 太极有动静无动静。
动静气也。而使之动静者太极也。知者。虽曰太极有动静可矣。不知者。虽曰太极无动静。何益矣。
 物性同异。
物物不同性。又同性。此处正好看。
 五行或以相对言。或以相生言。
五行之相对相生。此所谓错综而不失其端绪。以浅心岂可卒然领会乎。
 祔祭参祖考。而不参祔位。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7L 页
三年常侍。故无参于祔位。
 俗待妻以卑幼而不相拜。
妻是敌体。不可以卑幼论。行礼时当拜无疑。
 祧埋时并椟埋之。用灰隔否。
椟是开阖之物。埋安无开阖之义。用椟恐无义。木匣甚当。灰隔似过礼。
 性字。
性字从生。性理便是生理。百药皆枯槁之物。而吞之便能补泻。
 理字中字。
过与不及。亦理所必有。理字从头至尾都该了。中字执两端最精处。
答再从侄德叟(亮衍)
病贴身若胶漆。祇残魂魄。馀存几何。去月末。孟度又弃我而去。老不死。获戾不媚。胡至此极。来书不容无答。倩手艰呼。岂免颠倒。男子入京。本非作客。况久郁之馀。兼有先垄下经营。长夏潦炎之苦。想忘却矣。序文妄著之责。蔽一言曰于我药石。摧谢之不足遑论馀外。北儒之初来。非不峻辞牢拒。渠亦见头势。不复一辞强请。及其临发。忽然昏与妄用事。陷人于良贝。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8H 页
真所谓咄咄怪事矣。石役今已下手否。殿后数语。用草去者为料耶。年行之行字未安。以佗邑有行高于我者也。以齿发二字。代年行二字为可耶。惟冀自护。以完大役。
  别纸
四时正祭谓之祭。三年废四时正祭。三年丧毕。初行正祭。因以改题递迁。此之谓吉祭。故父先亡者无吉祭云者。无改题递迁凡节也。若正祭则何可废也。今贫窭之家。素不行正祭。故谓之无吉祭。此岂礼法乎。傍题异名果难处。而因此改题主不可。一字单刮。亦未安。吾意以改名曲折及不敢犯手刮改。而后此祝板。一体以亮衍施行之意。一番告由。自此以后。虽不刮改。可以安心矣。告辞以为亮衍初名益衍。先考以上傍题。皆以益衍书之。后改亮衍。小科也以此。筮仕也以此。先妣傍题。不得不以亮衍。傍题异名。极为未安。而粉面不敢犯手涂抹。亮衍益衍。本非二人。此后曾王考以下祝板。一体以亮衍昭告之意。缘由敢告。
与长孙宇夔
子宪同行。路上事家人皆曰无虑矣。此书到。想必与先行。入城不争日。人多泮(缺)。驻泊似难。柰何。万事本
芦沙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8L 页
领。在吾腔子里。若能收拾精神。不与物俱往。则江淮浪游。亦可取益。况京都大观乎。此事易而难。又柰何柰何。苟足茧未甚。高阳先茔下往来。当费二日。一行中有愿去者。与之作行好矣。量为之。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