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x 页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诗
  
同遂安使君韩彦学(镇庭)宿旅舍(庚子)
青石溪边舍。丹枫叶落时。故乡半年事。忘却五更迟。
遂安白试。示韩彦学。
辽城太守爱风流。丰乐筵开放鹤楼。岩邑百年文士起。邮丞三日酒人游。雪嫌尽夺溪山色。云欲全空岁暮愁。自是达观无物我。当前欢笑即吾求。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5H 页
赠新榜进士赵国明(锡龙)归抱川(壬寅)
才子西游战艺鸣。杏坛风雪十年更。诗名一榜应无敌。公道今时或有行。鹤发慈亲偏爱少。白眉学士最难兄。还山正趁新元日。和气团圆满室生。
漫占鱼字
灶有笙蛙釜舞鱼。天机在在自成渠。教人火食无穷患。寿世金丹未信书。贩籍十三轻莫减。漕仓千亿费犹馀。墦间醉饱谁家子。白日扬扬过里闾。
华阴李承旨(明迪)宅夜会(甲辰○汕樵郑承旨德和,毫宇李承旨源祚,淡菊申正言佐模,俞正言致崇,丁都事馨教共赋。)
刚怕骄风挟雪腾。随人一会病犹能。谁教有酒同归侠。苦说还山未若僧。坐久寒钟如旧识。衿虚明月不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5L 页
相憎。梅花早得先春色。为折高枝寄远朋。(毫宇将归星州故云)
九日社会(乙巳○郑醇一德和,李洵甫明迪,申左人佐模共赋。)
弊履犹存步当车。商量筋力出门初。邮筒酒到江州使。(平昌倅柳厚祚送酒债)庭树声来永叔书。纵作神仙住平地。还从世界有幽居。痴人谩说蘧蘧梦。不免缁尘日染裾。
柳西赵侍郎(亨复)宅共赋
文章强敌怕神魂。旗鼓森岩对垒屯。一束生刍高士榻。千金结绿故人门。心如冰雪何须洗。舌有风䨓未必扪。到晓三杯催更进。重裘不煖睡魔奔。
抱川族兄家遇雨二日。酬郑侯(道和。○丙午)
驺徒寡约夜肩舆。椽烛生光雪缟庐。洛社衣冠乡社屐。官厨鱼肉野厨蔬。久从吏卒抛诗酒。暂为宾朋却簿书。几日东游今日乐。客居还复胜家居。
因赠二族兄(俨,伊。)
固穷谁比二难兄。清白家庭不坠声。平日何知言偃室。当时惟有董生行。文章虚老非天意。邑里群居似世情。可笑栖栖何事者。衰年孤寄汉阳城。
和李慈山(源祚○丁未)
使君诗句使君政。奇绝三篇奇绝歌。传与关西新乐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6H 页
府。宣人壹郁脱沈疴。
我无奇字人无问。尘里生涯独自閒。官阁春梅传信早。书中相见李慈山。
病情非㥘诗情㥘。世味无如道味馀。不是衰年犹好读。家中惟有古人书。
明山李丈(灌夏)宅上元会(韩百拙,赵竹下,李一轩诸老皆会。)
化晷舒迟不肯曛。氤氲一气约相分。老人强健青春戏。高阁喧呼白日闻。世界有如圆满月。神仙无复是非云。长安今夜纸应贵。绘画流传千百群。
和许士奎(熽)白鹿洞书堂韵
乡里衣冠日往还。琴书真乐托于山。愿言无坠名家训。于室于堂造次间。
红旂黄纸竟无成。绿水青山便适情。六十年来閒趣味。不为和者不为清。
春草馆柳丈(玉鸣)回卺
郎骑白马御娘回。十四时年此卺杯。行地神仙偕老在。周天日月并明来。后生小子犹霜发。同学先人已夜台。翁衣黻衣儿衣彩。腊梅春色画屏开。
西林亭(亭在扶安。县监赵然明所刱建。)
霜鳌背上一高亭。秀色蓬莱万古青。羽化天仙魂又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6L 页
梦。风流地主醉能醒。虚明云日烟霞气。呈露山川草木形。为语三岩功力厚。丹枫黄菊几秋星。(赵号三岩)
赠别申书状(辙求○辛酉)
星轺俄返釜山馆。玉节遥遥又热河。异域干戈几时定。中原将帅忆廉颇。
奉别朴安岳(来万)
清朝字牧选廉公。咨尔卿班地望隆。淮北吏民须汲黯。蜀西人士见文翁。徒劳白首风尘里。何忍苍生水火中。黄鸟友声三月暮。征车迢遰巷如空。
典牲署酬金直长(熙永○李耕云基镐,韩紫厓致肇共饮。○二首)
疏桐斜日听蝉寒。白露澄光夜已阑。一束青刍絷驹客。千茎白发廪牺官。峥嵘秋色诗无敌。慷慨风流酒不乾。有限人生无限世。别时容易会时难。
跳丸乌兔迅于飞。为惜良宵故不归。湖面风来清几簟。山头月上照裳衣。忘忧曲糵今生并。得意英雄万古稀。时节炎凉天莫问。小虫唧唧自几微。
南沙李癸一(秉祖)晬日
行年六十一重阳。诗酒风流老上庠。君子好逑黄发老。天伦乐事白眉良。心坚怡悦箪瓢巷。身健逍遥杖屦乡。力办玆筵儿辈孝。华觞不断菊花香。
遥寄石城使君李承臣晬日
闻说生朝倍感秋。黄花不醉卧官楼。他乡今日谁青眼。吾弟同庚尔白头。华萼相辉魂梦远。蓼莪三复涕洟流。百年偕老儿孙愿。馀庆君家是自求。
挽权生(承有)
东方高世士。人谓下南翁。有子承先业。于书无不通。春秋与孝经。裘冶而箕弓。遗文在巾衍。可以垂家风。天胡啬其年。使我恸无穷。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7H 页
谢尹景佑(致贤)送酒
故人时送酒。和我槁枯形。竹叶频成晕。椒花更觉馨。虽无穆生醴。(自谓不饮故云)愿学屈原醒。贫病谁能恤。深情肺髓铭。
和张致甫(锡焕)
从古峤南士。优游道德林。春宜铿尔瑟。风可薰兮琴。近日长悬榻。何时更把衿。生涯俱白发。努力保初心。
观水楼
川上高楼在。千秋阅几人。云将黄鹤去。江与白鸥亲。虚阁嫌无主。他乡喜有宾。悠悠观水者。彷佛见于身。
李仲执(允祚)晬日
今岁春回昔岁春。老年人似少年人。红旂黄纸风云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7L 页
晚。玉叶金枝雨露新。更活几时为卺甲。长存此日作弧辰。伯康七十能康健。乌帽白眉乐我宾。
城北(酒隐李民秉,南沙李秉祖,晚樵郑焘,圆下洪必谟及安生廷植,郑生应哲共会。)
山南城北一牛鸣。好鸟嘤嘤亦友生。万树繁阴来洒落。群峰秀色入虚明。三春呻呓无谁语。四月清和与子行。扰扰尘间还往者。焉知物外有閒情。
上元(二首)
去年上元月。行踏广通桥。士女熙熙乐。金吾夜禁饶。
今夕知何夕。停杯欲问天。邻鸡鸣喔喔。孤烛不成眠。(阴云不见月晓微雪)
次李公麟(定会) 章陵斋居韵
风流疏旷爱文章。始仕为郎白发长。象设百年濡雨露。骏奔三月焫萧香。斧斤日入忧湘赭。筇屐时巡喜茂苍。浊酒一杯成独醉。桑蓬旧甲属青阳。
次黄孝子(基亨) 赠职韵
天伦至行笃于亲。没世名褒 宠命新。青史载书光宇宙。黄麻宣诰感神人。于今乡里称其孝。自此家庭继是仁。刺史竟申多士议。风声初树 圣明辰。
次李南沙
幽居巷南北。逼侧与为邻。谁附青云士。相看白首人。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8H 页
何须千日酒。自足四时春。意在无言处。浑然若饮醇。
洛坡柳判府事(厚祚)庆寿诗
位极三公警侑卮。忠君一念便忘私。西厓世德思无忝。大岭儒风赖不移。绿野早占休退地。苍生复望起庸时。子孙弟婿俱簪绂。和气怡声入寿诗。
竹下崔尚书(遇亨)宅小会
寒后劲松倍觉青。荻花枫叶几空汀。百年有限那能住。两曜无端不暂停。真率杯樽今日乐。升平歌诵八方宁。迟迟晓鼓盆梅发。一醉一吟还一醒。
履露阁(咸阳卢氏坟庵)
密迩佳城见斧堂。白岩山秀蘫溪长。春秋每感天时变。夙夜常思世德光。先祖子孙同里闬。百年桑梓绕园场。屋隅无愧斋居日。追述家风永不忘。
赠李佥枢(寅恭○三首)
墦间醉饱世滔滔。所谓伊人志尚高。嚣尘咫尺如千里。独也醒醒不啜糟。
皓白须眉等绮黄。绯袍紫带映春光。上庠儿子宜承荫。馀庆从今日炽昌。
中年为友两贫穷。淡淡长江一味同。当日焉知今日寿。成周盛际幸逢躬。
和南监役(廷灏)
不耻耆年学少仪。君非泰友泰之师。今人莫肯从先进。千载谁能觉后知。夜气生生山木蘖。春风在在野花枝。相逢已晚相居远。樽酒开颜复几时。
次金监役(学秀)儿孙痘后识喜韵
皓首抱玆一小儿。蚌珠麟角未专奇。家传忠孝要无忝。天赋聪明愿不移。心孔夙开犹欲速。身长日益每嫌迟。名门馀庆祈昌大。百福溱溱寿至期。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8L 页
次李南沙梦中韵
甚惜光阴分寸流。生涯何短世何悠。百年富贵黄粱枕。上界神仙白玉楼。海内弟兄无楚越。卷中师友有渊游。如环物理周而复。水则资车旱则舟。
次李舜举(喜元)稚子读书有喜韵
形端气秀又神清。识字一千无足惊。物欲未萌先觉觉。家声勿坠善鸣鸣。丈夫亦喜婴儿戏。孩子真知父母情。天俾尔昌而尔炽。太支百世作宗城。
挽李都正(承德)
伊昔乙丑春。故人登第日。相见更相亲。如入芝兰室。一北而一南。千里心惟一。不绊名利缰。怡然卧蓬荜。木石与之居。渔樵以为匹。美哉宅里仁。遗风慕佔毕。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9H 页
床有圣贤书。皓首窥奥密。盐车上太行。契需嗟齧膝。天道佑善人。大耋三品秩。玉树长孙枝。德门馀庆必。以子托于余。余何有儒术。尺牍时伸情。慇勤如面悉。洒泪歌虞殡。忽焉永相失。
次崔竹下病中诗
伏枕犹馀报国恩。平时况敢有其身。人间无债生涯乐。诗酒风流一任真。
贞徽大妃金氏挽(六首)
英孝哲王德合天。 贞徽淑女顺承乾。二南风化仁为本。百行源头孝在先。
尧女观刑戒曰钦。挚妊思媚嗣维音。六宫歌诵房中乐。肃肃宵征喜抱衾。
奇珍宝玩帑藏虚。大练粗絺服饰疏。远佞容奸成内治。令仪棣棣不胜书。
铜箭迟迟日似年。金釭耿耿夜无眠。静中赖有缥缃在。前代贤妃共后先。
治命有如皦日临。廞仪同设鲋山阴。 至尊号哭天心动。三殿悲哀日色沈。
玉露金风素月凉。铃歌乱动九天阊。刍灵竹马诚何补。厚夜无晨杳彼苍。
寄赠赵云樵(锡龙)
白云岭上白云深。云出云归一古今。老骥能无千里志。冥鸿应有九霄心。高山流水琴谁奏。空谷生刍玉尔音。采采紫芝怀赤斧。头边霜雪奈相侵。
次权君▣▣回甲韵
扶桑初日复升天。化旭舒长似少年。谢氏词章群季秀。陆生歌瑟五男传。功名富贵皆身外。寿考康宁即眼前。更活四旬期满百。淑人君子福如川。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9L 页
追和李操翁(基有)
没世穷居德裕(山名)中。山风上九李操翁。寡人欲处存天理。修道心时学圣工。万壑烟霞朝暮拥。一床书籍古今通。谁知当日嗟哉董。不遇昌黎草木同。
金进士(凤植)花树亭
佳城密迩一鹪栖。桑梓松杉雨露齐。花下正怜春日永。酒中偏惜夕阳低。家风世德传相守。幼子童孙共抱携。特使后人师我俭。不为丹雘不榱题。
次卢汉若(佖渊)父祖追爵韵(考奉文祖禹寿。俱以孝学赠台职。)
黄麻降自五云天。两世潜光一日宣。南国士民观感地。风声兴起几多贤。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10H 页
光卢世世述家风。百行源头实地工。先代儒宗东岳老。后生师表沃村翁。
子孙追慕怅居先。旷世 恩荣及九泉。人爵元从天爵至。何论身后与生年。
何换亭(周公宰成所筑)
幽居卜筑几多年。一鉴方塘小槛前。满壁图书閒日月。绕庭花竹好风烟。朱门黄阁羞交臂。樵叟渔翁喜比肩。欲识先生清意味。亭亭秀出水中莲。
挽赵致养(兰植)
赵君端正人。天生美性质。行年五十五。雍容向儒术。一床晦翁书。暮暮又日日。董生自隐居。原子亦空室。(缺)情谊以而密。(缺)含哀以泚笔。
赠许拾遗(元栻)
二五之精太极真。皇衷均是赋于人。谁能寡欲盆无漆。尔欲全仁鉴未尘。台阁还羞乌噤久。朝廷相贺凤鸣新。欲将只手擎天柱。 宗社千秋又万春。
识喜
霖霪稼穑痒。万姓忧捐瘠。 仁君一言善。如响天心格。晨禜四方门。云开其日夕。庶几秋有熟。太仓红腐积。
挽郑同敦(夔和)
百年曾有约。胡乃遽先归。岂弟君子行。吾友其庶几。于人无圭角。处世不脂韦。温恭其容仪。子谅是心德。治郡辄遗爱。居官必尽职。三子二文荫。诸孙兼翰墨。日诵圣贤书。殁齿犹不息。爵跻二品尊。寿亦近九耋。了债人间世。安卧青山穴。贺语作好歌。与之终天诀。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10L 页
日行
日行日周天。疾于坂丸走。无始亦无端。岁尾则岁首。是月也戊寅。是岁曰乙酉。倏忽瞬息间。行年八十九。此生能几何。人或谓我寿。少年拜于前。熟视不辨某。况复蝇头书。三豕与科斗。老马岂为驹。散樗亦易朽。斯世已矣夫。夕死可顺受。天欲丧斯文。尼父千载后。吾道寄于书。程朱没已久。南有陶山翁。北有鹿峰叟。真绪坠茫茫。谁能承而授。异言日喧虺。谁能援以手。如何沮溺贤。隐居耕而耦。如何尚玄人。空自叹覆瓿。天地春已来。我有樽中酒。
新春
太和元气四时行。青帝东来德曰生。万木发荣风有信。百泉流动雨无声。昔闻碧海曾三变。今见黄河又一清。平地神仙谁似我。閒中日月养真精。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疏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11H 页
请服深衣疏(为人作○甲申)
伏以五帝不同乐。三王不同礼。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百世可知也。夫礼乐制度之因革损益。乃大易所云变则通之义也。今我 殿下。以天纵之睿智。悯风俗之颓弊。特轸琴瑟更张之道。爰发衣服改制之令。涣汗之号。孰敢不行。而上下疑怪。外内骚动者。无他。所言者习惯于今世之常着。所改者乖舛于先王之古制故耳。大抵东俗所着之衣制。有非先王之法服者多。其所谓道袍𧝟衣昌衣中衣同衣者。不见于经传。而或广袖长裾。不便于周旋。或坼开后面及左右。不能以蔽体。而重重袭服。徒尚侈靡。虚费物财。何所为而为此乎。此 圣上所以革祛之诚是也。然而新定式中周衣云者。亦无古制之可据。且其质则或白或青或黑。无一定之色。恐不可为不易之法也。都不如一遵先王之制。通用深衣。合古而宜今也。文言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即此深衣也。其法该备于戴记之玉藻深衣二篇。其文曰圣人服之。先王贵之。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为摈相。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11L 页
可以治军旅。故上下不嫌同名。吉凶不嫌同制。男女不嫌同服。其质则布也。其色则白也。故曰完且不费。善衣之次也。其裁制则方领以应矩。圆袂以应规。负绳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裳幅十二。以应一岁之大数。又况缘之以缋以青以素之别者。盖人伦莫大于父母。故特以其大父母父母之存殁。表以出之于上衣也。至哉。圣人制服之义也。且其用布不过针尺二十四五尺。长无被土。短无现肤。袖亦不过针尺九寸。则又非太广。而其于举手揖让之际。绰有礼容之可观。岂不善哉。 殿下若早知深衣之制若是简便。则必以此下令。而惜乎。无一人以告于 旒纩之下也。 成命今虽已下。亦无难处之端。周衣之周字。改以深衣之深字。则一字之中。先圣王衣制焕然复明。上而法二帝三王之规。下而服八方万民之心。惟圣明深察焉。臣布衣韦带之贱也。无足齿数于衿绅之伦。而其性则与人同耳。冠章甫之冠。衣缝掖之衣。羞与皮卉鳞介者类为群。故不揆僭妄之罪。敢以平日所受于师者。冒万死胪列焉。并以所制深衣一件赍进。伏乞天地父母。俯垂鉴谅。勿以人微而废言。则未必无少补于尚俭法古之万一矣。
辞考试命官疏(乙酉)
伏以臣学术灭裂。见闻謏寡。本不合于文苑之任。而况考试之职。非藻鉴明而位望尊者。不堪承膺。玆敢短章冒渎。伏乞 圣明俯垂鉴谅。亟赐镌改。以存公格。以安私分焉。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12H 页
请佔毕斋,濯缨二先生从祀文庙疏。(甲申○为士林作)
伏以盖自圣神继天立极。而既作之师。又设之学。明天理正人伦化民成俗。置天下于仁义礼乐之中者。所以开万世太平也。是以先王之世。崇儒重道。凡为斯文之宗师者。其人生则尊显之。殁则祀享之。夫子之庙。配享七十子之徒。非惟崇德而报功。实使人观感而兴起也。历代相因。至于本 朝。道统之正嫡。学术之真诠。并皆从祀焉。 国朝五百年休明之治。实本于此也。然而天地之大。犹有所憾者。先正臣文忠公金宗直文悯公金驲孙。实为东方大贤。其继往开来之功。国乘载之。野史记之。群贤述之。邦人景慕之。尚未升庑。则岂非 圣世之阙典。士林之赍郁者乎。臣等敢举其大槩而陈之。惟 圣明之垂察焉。宗直始受学于其父文康公臣叔滋。早有求道之志。年才舞象。能通揲蓍布卦之法。弱冠而力探性理之本源。惟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12L 页
日孜孜于诚敬之工。始入星州之学宫。见大圣以下五圣十哲之塑像。剥落黯黮。慨然作赋。遗之诸生。俾用洪武栗主之制。 启闻于朝。改造位版。列邑从而效之。后又建白罢士夫殡厅法席之风。食斋僧斋之俗。立程朱家庙之规。禁墓所行祥之失。一洗丽代之累。其辟异卫正之功。已肇于此矣。盖其倡道兴学。在于郑梦周之后。国朝五贤之前。尽是体用兼备之真儒也。故文匡公臣洪贵达书其墓曰德行文章政事。自孔门高弟。未有骈之者。若公则行为人表。学为人师。生而 上眷遇。殁而众哀慕。何公之一身。关轻重乃尔。名臣李鼋上谥议曰身任斯道。以兴起斯文为己责。其为学也。贵王而贱霸。其教人也。博文而约礼。事亲尽其孝。事君尽其诚。清而不隘。和而不流。文章道德。高出于世。文宪公臣奇大升论渊源疏曰郑梦周以程朱之学。为东方理学之祖。而传袭梦周者。金宗直也。学问有渊源。行又端方。诲训后学。用其至诚。金宏弼,郑汝昌。是宗直之弟子也。赵光祖又金宏弼之弟子也。名臣宋惟善伸赵光祖疏曰光祖受业于金宏弼。宏弼受业于金宗直。宗直受学于其大人淑滋。淑滋受学于吉再。再受学于郑梦周。此其学问之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13H 页
渊源也。不幸而有身后戊午之祸。当时之士。以道学为讳。文忠之平日所著述。无人收拾。所存者只是彝尊录,东文粹,青邱风雅,舆地胜览等书。而独其小学门路之传心于金宏弼则犹有可考。有曰作圣根基。光风霁月。盖宗直一生自称以小学童子。故先正臣金安国观察岭南。为诗劝善山学者曰治化曾经佔毕公。至今惇厚有遗风。愿添濂洛渊源教。庠塾先教小学功。又劝咸阳学者曰金公治化郑公乡。庠塾薰陶尽善良。小学功夫更勉力。两翁遗范讵能忘。以此观之。宗直之门。专以小学开示学者。金宏弼,郑汝昌同得其传。而金驲孙之发源受用。亦此书也。臣等谨按金驲孙遗事。则始受学于宗直也。闻明伦尽人道者为圣贤曰。吾亦可为也。于是笃守师训。覃思研精。博大宏深。至有经术则董广川。文章则韩昌黎之称矣。尝入中国。名儒礼部员外郎程愈一见心服。临别以书赆之曰韩欧文章。洛闽渊源。又赠其所撰小学集说受之以归。 启闻于上。刊布一国。 成庙嘉之至下有功斯文之褒。其后 列圣朝训义增编之嘉惠来学。未尝不以集说为宗也。若其伽倻贤堂之讲。头流真面之咏。亦足以想见其气像性情矣。是以先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13L 页
正臣宋时烈曰先生生乎程朱之后。寒暄一蠹诸老先生磨砻浸灌。择之精而无有驳。此其践履之实也。其出而立朝也则有尧舜君民之志。七弊之陈。四事之戒。十有二条之劄论。四十八咏之规谏。无非引君当道。匡时救俗之诚忠血悃也。又如 昭陵请复之疏。鲁山立后之启。尤有所扶纲常立人极者也。文清公臣南孝温曰季云章劄。如长江大海。论议国事。是非人物。如青天白日。驲孙时年未三十矣。自以为翰苑玉署史官铨郎之并叨清要。极涉竽滥。且有妨于进学修道治心养性。乃上疏乞退。 上意不许。则遂复躬执史笔。殚心尽节。校纲目而明紫阳劝惩之本旨。祖春秋而法宣圣笔削之大义。将以兴 圣代右文之治矣。不幸而 成庙宾天。群壬用事。史祸作而诸贤薤粉。驲孙及宏弼汝昌同被惨祸。祸延于师门。呜呼痛哉。未几而天日复明。斯道大阐。诸贤之冤郁伸雪。而宗直驲孙之崇终尸祝。次第俱举。则先正臣李珥撰宗直常享祝曰学问渊深。文章高古。领袖当时。山斗后世。先正臣宋浚吉请驲孙院额奏曰道学文章。贞忠直节。冠冕一世。此数君子必不为阿好之言也。噫。金郑二先正已先跻于瞽宗之享。而独宗直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14H 页
有开示之功。驲孙同得其传。而迄未升配。抑有待于圣明之世而然欤。臣等窃稽前代升庑之仪。如有宋周子之与两程并享者。师弟子之齐举也。朱子之配享在于理宗淳祐元年。其师文靖公李侗之从祀。在于度宗咸淳年间。其不拘于师弟之先后。年代之久远。有如是矣。臣等玆敢齐声仰吁。伏乞 圣明俯垂鉴谅。文忠公臣金宗直文悯公臣金驲孙。 特命升配于圣庙。以光斯文焉。
请南冥先生从祀文庙疏(癸未○为士林作)
伏以渊源乎洙泗濂洛。贯穿乎阴阳性命。道成德立。志伊尹之志。学颜渊之学。合于君子出处之义。称东方大贤。为吾儒师表者。先正臣文贞公曹植实其人也。其生也。 明宗称道德之高而屡徵之。其卒也。 宣祖谓斯文之椓而震悼之。是以卒之数年而多士追慕。刱立三书院以享祀焉。曰德川曰新山曰龙岩。并 赐额号以崇奖之。继而有从祀文庙之请。始于门人文穆公臣郑逑。而朝野相先相后而陈劄疏。玉堂一两司二馆学十二岭南十三湖西八湖南四开城一。畿湖岭联章二。八道联章二。凡四十五度。自初至今三百馀年。而举国人士并为一谈。俱无异辞。公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14L 页
议之定。不亦大乎。不亦久乎。若其诸先儒赞述之论。则文纯公臣李滉曰修己养志。得之之钜。积之之厚。施之于世。无往而不利。徵士臣成运曰笃学力行。修道进德。追配前贤。宗师后学。文成公臣李珥曰挽回世道之功。不在诸贤之后。文忠公臣金诚一曰退溪南冥。并生一世。倡明道学。以扶人纪。以淑人心。文贞公臣金宇颙曰所得于性分之内。亘万古而不磨。文简公臣郑蕴曰专精敬义之学。已至圣贤之域。文正公宋时烈曰士林愈倾。如斗在北。泰山既颓。邦无典刑。有识之思先生益甚。况复 列圣朝侑祭文。有曰河岳正气。宇宙精英。远岂忘世。尧舜君民。天椓斯文。士失所导。光烛一代。功存百世。有曰何幸南冥。乃生东国。洒洒落落。岩岩屹屹。直方不渝。表里交养。是气配义。内省自慊。大哉 王言。皦如出日。此岂特国人之公议而已哉。盖东方名理之学。最盛于峤南。金文敬宏弼,郑文献汝昌,李文元彦迪。相继而作。曹植实与李滉。并世同德。存殁哀荣之施。褒崇尊尚之举。一体无憾。而惟此从祀之典。显晦殊涂。历世未伸。多士之所以感慨郁悒者此也。人或谓今日国家多事。未遑于大礼。然唐文宗时。藩镇梗化。而从祀董仲舒于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15H 页
舞佾之下。宋理宗之世。戎狄乱华。而追享张栻于释菜之列。今我 国家之多事。未甚于唐宋。而曹植之道德贤于董张。则在 殿下赫然英断。一下教之间耳。且夫今之时。异言喧虺。邪教横流。吾道之微。凛凛如一发千匀。诚以此时。表章真儒。示民趋向。则其于裨益儒化。扶树名教。当如何哉。 正庙丁巳。下教曰朝家非以文贞道德谓不合于升庑。 纯庙甲戌至有令庙堂禀处之命。 圣意则不靳其施。而当时在下之臣。不克奉承。以至于今日。伏望 圣明特轸继述之念。亟举缛礼。文贞公臣曹植。升配圣庙。以示崇儒重道之义。则 圣德有光于天下万世矣。
请寒冈,旅轩二先生从祀文庙疏(为士林作○癸未五道合疏)
伏以臣等。俱以草野微贱之类。全昧僭越之嫌。冒渎崇严之下。极知死罪。然忝在缝掖之列。斯文重大之事。举国公共之论。不可不殚竭诚意。申复陈吁。得请而后已。故玆敢相率覼缕。伏乞 圣明恕其狂妄。更加 审察焉。窃伏惟念文穆公臣郑逑,文康公臣张显光二先正。道心传授之统。学行践履之实。近日岭外多士之章奏。已经 乙览。至承可见士林公议崇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15L 页
贤重道之 隆批。臣等聚首庄诵。不胜感激。然谓其事之重而 靳施焉。则臣等亦非不知事体之重也。而以其事之重。比诸道之重。则奚翅道重而事轻。夫所谓道之重者。天人性命。民彝物则。日用事为之穷天地亘万世而不变者也。自二帝三王孔孟程朱。以迄于李文纯滉。而文穆文康嫡嫡相承。心经发挥之篇。洙泗言仁之录。五服沿革之图。家礼之注。郑文穆之密切精约也。宇宙要括之帖。易学图说之书。晚学要会之篇。性理之说。张文康之崇深博达也。盖此数篇。吾道之正𧖴。先圣之心法。而继往开来之功。舍两贤而其谁哉。是以 正庙朝筵说曰予以岭南故事言之。户户程朱。家家诗礼。玄风有金文敬。咸阳有郑文献。庆州有李文元。礼安有李文纯。晋州有曹文贞。星州有郑文穆。仁同有张文康。湖山千里。杖屦相寻。又曰先正经术行谊。予所钦尚。岂后于尔等。大哉 王言。俟百世而不惑矣。臣等伏见 国朝屡行此典。而未尝有一疏便许者。虽出于难慎乎其人。严敬乎圣庙。毕竟有允从者。深信诸贤道德之实而然也。今此两臣升享之请。发于士论者。数百年之久。登诸章奏者。七八度之多。而又况 正庙戊午。相率陈疏。则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16H 页
特命下该曹禀处。礼曹回 启以为郑逑张显光之道德学问。实为士林之宗仰。其所尊礼。岂有异辞。大臣献议亦曰郑逑张显光。学问德行。实为 朝家之尊礼。士林之宗仰。由此观之则下之所以彰其美者尽矣。上之所以重其礼者至矣。惟我 殿下以上智之圣。有尊德乐道之性。右文之化。崇贤之义。上轶三代。旁洽一世。且 东宫邸下睿学将就。尊尚儒术。此正千载一遇之会也。臣等不避烦屑。复陈诚恳。伏愿圣明亟断 圣衷。俯循群请。 特降文穆公臣郑逑,文康公臣张显光二先正从祀文庙之 命。以追 先王尊贤之盛意。
请西厓先生从祀文庙疏(癸未○为士林作)
伏以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夫子之圣。从古帝王。建庙俎豆。以致崇极之礼。盖以明正学敦世教。必在于尚贤。而尚贤之道。莫尚于典祀。是以孔门诸子。攀睿化奉弘规者。咸与配食。而如汉之董仲舒,郑康成。唐之韩昌黎诸儒。从又列焉。其崇儒右文之道。所来久矣。昔在宋朝。因著作郎李道传之请。又以周张,二程,朱文公。从祀夫子庙庭。此后世升庑之所以为美典也。逮夫我 朝。休明之运。比隆有宋。儒贤之教。匹休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16L 页
闽洛。数百年之间。先贤之追配文庙。前后相望。猗欤盛哉。窃惟峤南一道。素以名贤辈出之乡。至于先正臣文纯公李滉。号为海东夫子。儒化大阐。学教愈明。当日及门之贤。得正𧖴而传嫡统者。即先正臣文忠公柳成龙是也。其渊源之端的。学问之醇正。行谊之卓越。文章之浑厚。可以为百世之儒宗。可以享瞽宗之报典。一体尊奉。已有公共之议。一路缝掖。齐发从祀之论。 英庙丙辰则伏閤而未彻 天听。 纯庙乙丑则构疏而未及封进。迄今数百馀年。尚未蒙升庑之 命。则舆论之抑郁。愈久而愈深。亦岂非 圣世之欠典哉。惟我 殿下践阼以来。崇儒重道。化理清明。 东宫邸下睿德日新。典学夙就。此正明正学尊先贤之大机会也。臣等玆敢不避猥越。追惟 先朝未遑之典。复伸圣庙从享之请。伏乞 圣明。恕其僭妄而垂察焉。谨按文忠公臣柳成龙。自在童丱。便自淬励。十岁读孟子书。至伯夷目不视恶色。慨然想慕其人。至或梦寐见之。又尝喟然发得游圣门之叹。及长登李文纯之门。文纯一见异之曰此子天所生也。他日树立必大。因授近思录等书。其付托之重。期许之深。可以想见矣。盖其为学也。以精思力践为要。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17H 页
以存心养性为本。庄敬笃实。为律己之则。礼乐教化。为经济之具。存之为令德。畜之为弘量。气大而发之于正。才广而用之于厚。尝曰圣贤之学。以思为本。不思则口耳耳。又曰学则思辨省察克治。固是急务。然若无培养涵蓄之力。则亦何所凭据。此可见平日真知实践之工。而及其出而立朝。以格君心为己任。入对之际。开陈义理。剖析精微。论易神之理则云气雨泽之说。究竟于子思不诚无物之旨。语天人之妙则寒暑裘褐之对。反复乎夫子知人知天之训。辛巳之劄。恳恳于实德治体之要。而至蒙非副学不能为之之褒。乙未之 启。拳拳于明体适用之学。而特承缮写屏入座右之 命。十行之札。奖之以一德无瑕。筵臣之 批。称之以当今大贤。知卿莫如之 教。望之起敬之 褒。至今炳若日星。发之事业则宏谋洪猷。无往非格致诚正修齐之功也。尝以圣节使书状官赴京也。斥僧道二流之班。而快革鸿胪之陋规。辨王陈两家之谬而特尊辥文清之正学。能使皇朝多士。知趋向之邪正。至有新安人吴京之赠诗致书。以为若在孔门。即七十子其人云尔。文纯以书贺之曰陆禅怀襄于天下。公能发此正论。点检其迷。不易得也。天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17L 页
使司宪上 宣庙书曰柳某忠诚固硬。仁义笃信。文忠公臣李恒福曰此老盛德。不可以一节名。又以诗诔之曰此道久沦没。斯人今又亡。文忠公臣李廷龟曰经术醇儒。文章宗匠。文康公臣李睟光曰统绪陶山。渊源洙泗。其他名贤硕儒之尊慕而赞美之者。有曰日星中天。乔岳大川。又曰工兼博约。理契鸢鱼。论其学诀则曰庄敬之工。表里如一。论其文章则曰锦绣河汉。精义流出。论其气像则曰万古和风。一川明月。或曰涵养既久。践履斯笃。或曰受天间气。为世宗儒。肆惟 宣祖大王赐祭文曰早托贤师。克承善诱。学究渊源。道问仁义。亦粤 正宗大王于皇朝诸将往复书帖。 特赐题跋曰奎华焕发。云汉昭回。 列圣朝推奖之重。至于如是。则固可为柳成龙千古公案。且以当时及门诸贤言之。如文庄公臣郑经世,文简公臣李埈,忠简公臣全湜,参议臣金应祖。莫不亲炙薰陶。蔚为一世宗师。则柳成龙继往开来之功。实斯文大宗匠也。呜呼。臣等尝伏见先儒之言。志节行谊之美。足以维持名教。训迪著述之善。足以羽翼圣经。则皆已从祀 圣庑。今此柳成龙之于三者。可谓俱有。而又况成德传心之学。著书垂训之意。多发前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18H 页
人之所未发。大有功于开来者乎。凡其所著书。有曰永慕录慎终录者。言孝亲之仁也。曰惩毖录 圣谕录者。寓忠君之义也。丧礼考證者。酌古今而达情礼也。读史蠡测者。卞是非而严褒贬也。阳明集序则本之则物穷理之学。而痛卞禅家换面之非。知行之说则深见精微诣格之理。而打破俗儒口耳之学。其卫道辟异之功。实有光于圣门矣。且伏念大岭以南。称为邹鲁之乡者。盖以李文纯倡道于前。柳文忠垂教于后。凡厥冠儒服儒之伦。无不知孔孟程朱之当师。忠君爱国之当务。而咸以为陶山心学。文忠受之。流传百世。久益无弊云者。真的实论也。大抵文庙从祀。自有定典。只观学问道德之深造高明。则柳成龙之醇正笃实。正合升庑。伏愿 圣明特降允俞之命。上以体 列圣推奖之盛意。下以副多士尊卫之舆请。以为明 朝典振士风之道焉。臣等于陈请升庑之章。不宜复犯他渎扰之罪。而书院之兴废。亦大有关于吾道之盛衰。先圣先师之释奠于黉舍。先王之礼也。乡先生之祭于社。亦历代之所行也。故蜀有文翁之庙。闽有常衮之祠。又如应天府之书院白鹿洞之学馆。莫非讲学论道之所也。我东顺兴之绍修书院。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18L 页
周文敏刱之。李文纯修之。自是以后。儒宫学堂。相继而起。蔚然有洙泗淹稷之风矣。一自撤罢之后。士失讲道之所。乡无尊德之俗。可不为寒心哉。臣等以为凡大贤跻享之院。亟下复设之 命。以慰多士之心。断不可缓也。此亦宗孔氏崇仁义之一大义也。臣等岂可以渎扰为惧。而不为 殿下一陈之哉。
请愚伏先生从祀文庙疏(癸未○为士林作)
伏以丕显我 恭宪 昭敬两圣朝。德教休明。右文之化。如日中天。时则有若先正臣文纯公李滉出。而修德凝道。以接夫程朱之统。上承乎孔子之绪。故升配夫子之庙。而啜享于程朱之后。至矣国家崇儒重道之意也。文纯之门。得其嫡传者。曰文忠公臣柳成龙。其道义德行。毕陈于日前多士之章奏。已经 圣鉴。不敢更事烦渎。而若夫文忠之嫡传。则曰文庄公臣郑经世也。臣等请略举其实德实学而白之。惟 圣明之垂察焉。文庄生而秀朗。七岁读小学才一卷。文理自通。他书皆迎刃而解。词章夙就。落笔惊人。十六岁。已能知俗学之外。有为己之学。作从善如登诗以自勉。乃执礼谒柳文忠请业。文忠一见异之。告以为学之方。遂敬受而服膺焉。以未及李文纯之门为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19H 页
恨。潜心性理之学。有思问录。以寓羹墙之慕。又采朱子大全中疏序碑记箴铭祭文为十卷。名曰朱文酌海。与李文纯所编节要。相为表里。早岁立志已如此。盖其为学。本之以六经语孟。参之以洛闽群书。贯彻天人之微。洞辨利义之分。故其出而立朝也。必以经术陈于 王前。 宣庙朝尝入 侍。言古者大有为之君。所以根本治道者。不过曰学而已。所谓学者。不用敬则无以维持此心。为涵养之本矣。 上怡然倾听。又尝进讲周易。 上问程传与本义异同。对曰画前之易。奇耦之未形者也。伏羲之易。奇耦之已形者也。文王之彖。周公之爻辞。孔子之十翼。皆出于伏羲先天之画。而朱子之本义。亦明乎此耳。若程传则虽不释先天之画。义理精深。所以发经旨之微奥。此其同异之别也。又问揲蓍之法。应对如响。挂扐之数。无一差忒。 上惊异之。称为国士。文忠公臣李恒福自 经筵出语人曰郑某。真待讲才也。 仁祖更化。初首膺旌招之 命。以师礼遇之。出入 经筵。启沃论思。若以疏以对屡万言。皆是圣贤嘉谟。故事玉堂长官。无依次入 侍之例。至是 经幄诸臣。合言郑经世读书长德人。请频数引接。 上从之。由是益感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19L 页
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因讲起义。愈出愈新。发前未发。 上曰赖卿辅导。惩窒迁改处多。文忠公臣李元翼曰郑经世侍讲之名。岂惟今之第一。古亦难得也。又承 问荐文康公臣张显光,吏参臣柳袗文学行谊。其为江陵也。新经大难。人不知冠昏丧祭之礼。事多无伦。乃选邑士讲学。教之期年。风俗一变。去后立兴学碑。建祠俎豆之。其为大丘也。治化日闻。文穆公臣郑逑曰大丘之治。皆从学问中出来。时有唐将好学者过庆山孤山书堂。闻其道德。请与讲学。会讲四书十日。唐将曰东方大儒也。县人立祠尸祝之。其道义之交。文元公臣金长生也。文元每以群书邃奥疑礼等说。逐段论辨。讲质同异。务合经旨。文简公臣李埈。同门丽泽之人也。尝言愚伏聪明绝人。识处极微。见处极高。文敬公臣金集尝曰愚伏礼学。可为近世真儒。愚伏即文庄之别号也。文正公臣宋浚吉撰状德之文曰立志以忠厚宽仁为本。进学以精思力践为本。私淑于退陶。溯本于考亭。充养既厚。英华自发。以辅养君德为己任。义利公私之辨。天德王道之分。援引经传。出入古今。至于隧道之碑则文简公臣赵絅所撰。而曰或疑公遭所贤之主。不能铸做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20H 页
至治。不佞曰两程朱子亦不能有为于庆历淳熙之朝。公独奈何。虽然使吾君不杂以伯。伊谁之力也。节惠之诔。则文正公臣宋时烈所撰也。历叙进道成德之工。孝亲忠君之行。成己成物渊源传授之统。乃曰时烈未及洒扫于先生之门。然尝闻沙溪金先生之言曰愚伏自是质直人。其礼学淹贯。当今之可论。惟此一人云尔。则其禀赋与学问。固皆可见矣。若夫相绋斥苦之讴。则曰经术儒林重。词华哲匠工者。文忠公臣金尚宪作也。文章经学迥难俦。当世群贤让一头者。文贞公臣金坽作也。高门邃学早蜚英。敛退丘园士望倾者。文忠公臣张维作也。直溯考亭承道统。晚生东国冠儒林者。大提学臣蔡裕后作也。凡此诸君子所言。皆其耳目所睹记。决不至阿其所好也。至若 列圣朝侑祭之文。则大哉 王言。尤有以敬信于百代矣。 仁庙朝若曰灵惟拔萃。早事经籍。潜心正学。服膺考亭。 肃庙朝若曰伊洛真源。有传有授。铁门玉钥。洞辟关纽。践履纯笃。无愧屋漏。 正庙朝若曰观于酌海。得卿所存。淑诸退陶。忠于紫阳。真讲官才。极高处见。斯文定评。当世莫先。是所谓间世之真儒。后学之宗师也。著于竹帛者如此。勒之金石者如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20L 页
此。合有文庙跻配之典。而迄今未遑者。士林所赍郁也。伏乞 圣明特下 允俞之音。以光 圣德。以卫斯文。
请眉叟先生从祀文庙疏(为士林作○癸未七道合疏)
伏以道之大原。出乎天而存乎人。人不可须臾离道也。然天岂能谆谆然命之哉。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则天必命之。为之师而立之教。使人人得其道焉。于是二帝三王。以是道相传。执中建极。以化天下。若吾夫子则自生民以来未有盛。而位在下焉。不得行道。然其为千圣之宗万世之师。则可谓建天地而质鬼神也。故由颜曾思孟。以迄于濂溪周氏,横渠张氏,河南两程子,考亭朱夫子。道统之传。有自来矣。至于我东。文纯公臣李滉。上绍考亭之绪。文穆公臣郑逑。亲受业于文纯。而文穆之门。得其嫡传者曰先正臣文正公许穆是已。穆天挺异姿。颀而长。凹顶眉长过眼。手握文足履井。气像恬熙。其状已出类拔萃矣。及就外傅读书。不百遍不成诵。甫一卷毕。文义无滞。乐闻前言往行。已有志于圣贤之学。从从兄徵士臣厚。讲为学之方。及长往师郑文穆。遂成大儒。尝作自警四箴。一曰自私者欺人。天理昭著。人不可欺。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21H 页
徒自欺耳。故诚其身。必无自欺。二曰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毋服闇以招咎。毋履险以危身。三曰修身践言。以戒其愆。齐庄祇畏。以事其天。四曰心之官则思。亦行有九思。思则得不思则失。不庄不敬。怠惰放肆。皆不思之咎。可不慎欤。得正而毙。古人勉焉。又有十六戒。曰行言戏谑。声色货利。忿疐矫激。谄佞苟私。矜伐忌克。耻过泽非。论人訾诟。倖直倾讦。蔑人之善。扬人之愆。时讳世变。有不慎者。少则生诟。大则灾及其身。又有喜怒之戒。曰妄喜耻随之。妄怒诟随之。慎戒必敬。此可以见平日立志践实之槩也。固守山樊。不求闻达。 孝宗元年。相臣元斗杓荐剡曰博学能文。高尚其志。授 靖陵参奉。肃 命而归。八年 上思用林下人。再 除持平。有 召命。上辞疏。并陈君德时政。己亥拜掌令。上玉几铭曰君惟元首。作民父母。小民无亲。怀于有德。警戒不愆。于德于义。 显宗元年。入 侍经筵。讲中庸论天命人心之去就。文正公臣宋浚吉进曰许穆读书人。所言极是。请留心采听。又曰此人每欲决归。请诚心勉谕。又尝进讲大学衍义格物致知之义曰。心与物有相感通之理。未及毕而上问象山之学。对曰象山专主上达天理。不言下学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21L 页
人事。故入于异端。非但象山。后来无实之学皆然。古人教人。一以人事为先。故孔子之门。得闻性与天道者。惟颜子子贡数人。 肃宗元年。以大司宪被 召。进心学图及尧舜传授心法图。以勉圣学。又以古文写皋陶谟以进曰。尧舜禹之际。嘉言善政。此书最为备。遵以行之则亦唐虞之治也。岁中五迁至右议政。频对 经筵。赓进舟水图说曰。好学问明德之事。明德修身之本也。敬以持之。礼以正之。推之于家国天下一也。君犹舟民犹水。民乱则国危。水荡则舟覆。又上君德日新箴曰。万邦维新。在于君德。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故曰作新民。人君代天理物。惟以日新。此新民之本。德莫善于亲仁。治莫善于保民。德立治成。其本在新。孜孜益勤。圣敬日新。又篆书十一铭以进曰。昔周武王践阼三日。受丹书之戒于师尚父。惕若戒惧。矛釰几杖居处器皿。皆有铭。此三代之训。三代之文。三代之礼。 殿下常目在之。以义制事。以礼制心。遵而勿失。 圣德幸甚。盖其所学。不外乎诚正修齐治平。故行道之志。亶出于尧舜其君民。陈于 王前者。惓惓恳恳。非禹稷之都俞吁咈。则乃与伊训说命。相为表里。其德礼刑政劄曰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22H 页
德众善之聚。天地之正理。在心为德。在事为义。执德行义。人道之大经。君德之首也。礼人事之则而行于彝伦日用之常。圣人以礼制行。以义制事。礼贵于正名。礼坏名乱而国以治安者。未之有也。政者正也。正人之不正者也。善政本于善行。政成于公。败于私。一于是贰于非。治乱之兆也。德礼以教之。政以齐之。刑以一之。刑亦末也。然非制刑。无以禁㬥止乱。世治则罚轻。世乱则罚重。王者之治。以不杀为德。陵夷无禁。乱国之治也。人君体天理物。思以至诚。德必修礼必治政必成刑必中。以为治平之业。乃作经说十一篇以进。曰易说春秋说诗说书说洪范说礼说刑说乐说政说时令说鬼神说。又衍说九篇。其序曰教寓于言言寓于事。学者敩此者也。德者得此者也。古群圣人之书尽矣。愚昏妄意。古人自幼始学之年。勤力于古圣人贤人之书。今过八十。发愤忘食。追述经旨。成说共二十篇。皆出于唐虞夏殷周古经夏小正月令齐鲁语左国氏。庶有补于治道之万一。论理气则曰理与气。非二本。气本于理。理行于气。理者气之性。气者理之才。论天地之变则曰天命流行。万物共由。各遂其性而无终始。是为至教。礼自履此生。乐自顺此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22L 页
作。由是圣人事天。孝子事亲。圣人之教。不息不已。天地之大业。财成位育。论人心知觉则曰感于天理者谓之道心。感于形气者谓之人心。循天理则理一而气正。循人欲则气一而理变。择善去恶莫如精。笃信固守莫如一。成德教民莫如中。尧舜禹之传法。而学者之大宗也。国有大礼则据先王之礼以徵之。国有大政则用先王之政以正之。一出于至诚无私。有所辑书十卷。曰经礼类纂。自冠昏丧祭朝聘燕射巡狩征伐学校养老。以至邦国王朝大夫士之礼以附焉。有所著书九十二卷。名曰记言。自天道人事地理之大。以及乎万物万事之蕴奥精微。无不具载。其文浑浑灏噩。有非俗儒词章之比。而皆可以羽翼经传。所以 圣主倚之以王佐。学者尊之以儒宗。真是继往圣开来学而为百世之师也。故 肃宗朝致祭文。若曰箕尾降精。德宇天成。夙炙贤师。挥发道蕴。发为文章。西汉先秦。泰山乔岳。利泽默运。远猷宏谟。忠言正论。嵋江书院 赐额文。若曰惟德之秩。有卓其道。学宗典经。礼昭仪度。于论璧宫。多士式型。嵋泉书院 赐额文。若曰箕𤃡清标。洙泗正𧖴。皇王之道。天人之学。陶山统绪。寒冈衣钵。文章灏噩。天简地易。廊庙吁
性斋先生文集续编卷之一 第 23H 页
谟。厦毡讲讨。事事唐虞。言言孔孟。 圣考眷注。不替终始。 大圣人礼遇之重奖许之深。若是其旷绝矣。文正之殁。于玆数百有馀载。臣等以晚生末学。宁或有阿好者哉。惟其闻而知之。仰而慕之。所愿学者不翅如七十子之服孔子。故乃敢略撮其道德学问之发于事业者。不避猥越之诛。陈请于 旒纩之下。伏愿 圣明深轸斯文之大义。勉循举国之公议。文正公臣许穆 特命跻配于文庙。则有光于崇儒之 盛德。有补于右文之治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