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x 页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记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17H 页
不倦堂记
倦者。万事之所由废也。倦一日则有一日之废。倦一时则有一时之废。不可少忽也。虞书曰朕耄期。倦于勤。汝惟不怠。舜禹大圣也。必无倦怠之理。而其禅授之际。丁宁告戒。犹以为言。则况于中人以下者乎。愚也鲁。聪明不及人。读书不百遍不能诵。作文不数日不成篇。是以自少鸡鸣而寤。夜以继日。非圣贤经籍。不接于目。非圣贤事业。不留于心。然而至白首无所成名者。犹有少忽于倦怠之戒也。心尝兢惕。年至耄耋。遭逢明时。猥厕 经筵。尝于侍讲之日。上教若曰卿之文学。予已闻知。老而不倦。手不释卷。于后侍讲。又 教曰卿之文章。世皆知之。每于入对。详说文义。理明而易晓。予心豁然。此博学之致也。于后侍讲。又 教曰以卿文学。尚未经文任。讲官予意有在。即 命授弘文馆提学。仍差日讲官。使之频频登对。于后侍讲。又 教曰卿老而不倦。手不释卷。眼精得无昏暗耶。窃自惟念虚名之误彻旒纩。诚为凛凛。而学问虽未得不倦之效。蒙被 恩遇。不可不谓不倦之力。恃书不倦二字于堂之颜。以为毕生之警。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17L 页
我石亭记
天地之生。久矣夥矣。其不有杰然而秀。巍然而大。不遇而湮灭无称者乎。在人犹如此。况于物乎。而况于物之为石而人所易忽者乎。然则仅仅见于书亦奇矣。如太湖,零陵,平泉等石。可谓百千载一遇。然不遇章崔李诸贵公。石何能自致也。今大岭之南洛江之左。其邑曰昌宁。其洞曰石门。其亭曰我石。昌宁者。成君之贯乡而重世也。石门者。所居洞口有巨石屹然当门也。我石者。晦庵诗曰居然我泉石也。君爱山水喜静僻。自楼浦徙入于洞中。筑亭以自谓云。圭镐君名也。圣会君字也。读书君业也。应举而不汲汲于进取君守也。从先觉而闻为学之方君志也。君亦奇士也。石门之石。由奇士而显其奇。奇益奇矣。愿君居是亭顾是名。高则仰之。坚则钻之。磨不磷转不动。学曾氏之壁立。孟氏之岩岩。则石之奇可泐。名之奇不可泐。勉之哉。
屏潭精舍记
屏潭精舍者。渭城(咸阳古号)少年进士卢生泰铉读书之所也。其山曰霜山。霜之石白。霜之水清。洞邃而幽。源远而长。回而为八九曲。曲曲奇绝。可以濯缨。可以流觞。可以洗心。九曲之下。自然成潭。澄泓可爱。潭之右。石若素屏。相联而壁立者八叠。潭之名为此也。精舍面屏而临潭。溯而上。湫曰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18H 页
龙。沿而下。台曰凤。未知何代何人居于斯名于斯。今皆为精舍之管领。鱼鸟乐其乐。云霞起于起。满山之花。垂堤之柳。霜后之枫。雪里之松。皆足以供四时之吟弄而养心目舒精神。消遣世虑者云。余闻而乐之曰岭外胜地。不为不多。而此可以擅名于一方矣。地不自显。待人而显。显名之本在立身。立身之本在进修。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则生之名显于无穷。将与屏之石不泐。生其勉之。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生其观于屏潭哉。潭哉潭哉。
土窝记(金熙永)
盖自雷天之象阐而橧巢营窟。易之以栋宇。风雨攸除。颠病攸去。大朴散而小窦凿。大厦耽耽。重屋䡾䡾。雕楹镂槛绣栭文㮰藻棁绮疏之奇奇怪怪。杂然并起。般倕之指攦则已。终不馀力而让巧矣。今夫大岭之南东海之滨。有以土窝名其居者。谓余记之。余诘之曰窝者穴居也。子真穴居乎。曰鸡林之北土城之里。是我世负也。中年转徙他邑。近复还乡。萧垣兰庐。亦无有其旧。乃结搆数椽。徒四壁。穴居不异。名以是也。余笑曰子故为之俭耶。使之俭者势耶。昔夏亭柳公位至台辅。茅屋床床。以雨伞避漏曰无伞之家。何以过此夜。眉叟先生亦位至相国。退居田舍。未能伸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18L 页
腰。名以伛偻庵。铭曰橐驼之穹其背耶。禾实之垂其颖耶。今子为义兴数月而归。郁林之石。亦未暇载。其为土窝不亦宜乎。居是窝每念两相公事业道德。而并以俭约垂裕于子孙。则后必有高大门闾者矣。
云北轩记
泰山之阳。鲁地重多君子文学天性也。洙泗之间。有孔子遗风龂龂焉。小白之南。鲁兴宁洙泗。兴宁之白云洞。绍修书院在焉。晦轩文成公安先生俎豆之所也。东方学教之兴。自晦轩始。书院之设。自绍修始。故学者尊之。吾党之士有内舍生郑君昌翼。居白云之北。君以药圃,牛川为祖。真法家子也。以晦斋,退溪为宗。真儒门人也。言动举止。不问可知为岭南人也。尝游太学半岁。见儒风衰而士气委靡。慨然叹曰反而遂吾初服可矣。山可耕可樵。水可饮可濯。读古人书言古人言行古人行。是亦古人也已。遂行。是为记。
鹤皋斋记
鹤城(蔚珍古号)之治南二十里许。松老山中。有村名九皋。岩名鹤巢。斋名鹤皋者。斋之名。因县名村名岩名而得者也。县人林生基杓居之。敦行孝弟。读书务耕稼。乡人拟之以董邵南云。生之弟基膺为求鹤皋斋记来见余。余见其容仪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19H 页
端雅。动止谨饬。虽未见其兄。而可知其兄矣。遂为之言曰诗不云乎。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盖谓诚之不可掩也。夫诚者真实无妄。反身而诚则于为善也何有。常目乎斋之名而思其义哉。
紫山精舍记
凤城(奉化古号)治南一舍善谷之界。有山曰太紫。礼乐在其北。搴芝在其南。左清凉右龙头。皆峤岭奇峰。洛江之水或远或近。舆地胜览云旧有僧寺。新罗王太子留宿。故称太子山。山下有溪。溪上有盘石。退溪先生尝游赏于此。改子为紫。有诗曰数层滢净石成洼。寒水粼粼縠漾波。又曰千劫沙磨与溜穿。滑于冰玉白于毡。其流风馀韵。至今存焉。居士琴君佑烈搆数栋精舍于山溪之间。以其平日所集我东名贤墨帖数千本藏之。名其室曰尚友。居士乃退溪门人梅轩公后孙也。笃志好古。内守家训。外承师教。以永厥世云尔。
涧岩记
子之事亲也。生则致其爱。没则致其哀。祭则致其敬。色不忘乎目。声不忘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此孟子所谓终身慕而商颂之思成者也。夫然后可谓之孝矣。李君容休出为人后者也。其所后父没于君为后之先。墓在尚州。母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19L 页
墓在湖西之黄涧。本生父墓在安义。母墓晋阳之青岩。盖两家遭时多难。屡迁其居。随所居而葬。葬不能以昭穆。不翅若天湖之于白水。然亦无滦齧之患。不敢举下缅离附之礼。然尚与安地近。哀省每随时。僾然见肃然闻。洋洋如在。涧与岩。地远瞻扫或旷。岁有不能存著者矣。于是题涧岩二字于扁。以寓终慕思成之诚云。
浮查亭记
传尝南游至德川书院。谒南冥之庙。诸儒生为言院之刱建者崔守愚也。兵燹后重建者成浮查也。俱是南冥高弟。守愚己丑之狱。为党人所诬而被祸。浮查与郑桐溪叫閤伸其冤。于后得见安顺庵所撰浮查集序文及行状。有曰先生蚤游南冥龟岩之门。得闻敬义与孝悌忠信之训。终身服习。博究六经性理之旨。发为文章。以兴起斯文为己任。值世昏乱。隐遁高卧。笃于为学。俛焉孜孜。毙而后已。士林追慕之。俎豆于临川。呜呼。浮查亭其藏修游息之所也。在晋阳之月牙山下南江上流。遗芬剩馥。擩染于林樊汀沚之间。迄二百有馀载而未艾。过者必式。岂不为吾儒之师范也哉。后孙上舍生瀷肯堂搆者也。屡请于余曰亭尚未有记。待子之文而不朽也。余遂以曾所闻见者书之。且勉之曰世世守浮查之亭。修浮查之学。则浮查之名。将愈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20H 页
久而愈显无穷云。
朝阳斋记
宜春安斯文钻。后生之可畏者也。始来京师从余游。余爱其学问才器。为吾党之望。未几升上舍。遂还乡里。读书修行。不复出山门。十有年所。日有书言先祖止轩公(起宗)仕于昭敬王朝。为军资判官。及当龙蛇之乱。倡率义旅。据险遏贼。朴津岐江之间。赖以安业。江上人至今说当时奋忠敌忾之事。今洛江之右朝阳之山。即其地也。况公衣履之藏在焉。子孙之感慕。当何如哉。是搆松桷数间于佳城之东南。以为岁事时齐居之所。吉蠲馨香之假。焄蒿悽怆之感。僾然若见乎其位。肃然如在乎其上。于斯焉敬宗收族。于斯焉燕毛序齿。叙天伦之乐事。悦亲戚之情话。以其无事之时。藏焉修焉游焉息焉。或书一卷。或琴一张。或酒一壶。或山而樵。或水而鱼。不知山外更有何乐可以易此者乎。愿为之记。俾祖先之美。不朽于世。为法于家。则受赐也大矣。余嘉其追远之诚裕后之意。遂书之。
三然斋记
退陶先生。我东夫子也。小白以南洙泗也。士之生于斯乡而欲为君子者。言退陶之一言。行退陶之一行。虽未得其全体。犹可为善士。于乎盛哉。先生尝有言曰山自然水自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20L 页
然我自然。此太和与天地同流气像也。夫仁者乐山。山自然则仁自然矣。智者乐水。水自然则智自然矣。万物皆备于我。我自然则万物皆自然矣。大哉自然之义也。太学内舍生许君鉐。 国朝名相文敬公之玄胄也。为人端正谨饬。承家业有文行。而所愿则学退陶也。敢先生所尝称之三言。合以题之曰三然。颜其书室。以为常目之戒。请余记之。余益之以三言曰先养吾浩然之气。然后乃可以不期然而然。终至于莫知然而然矣。
永慕斋记
天岭(咸阳古号)之西白云之东。上瓶之里。斋宫之洞。旧有山亭一所。省斋朴公藏修之地也。公七岁读孝经。已知孝友之为惇伦大本。长通于六艺。既登上庠。绝意荣涂。笃志于养亲教子。以其馀力训诲后进。刺史荐其名声。为寝即不起。固守山樊。好学不倦。尤精于易。尝曰易之理。尽在人事上。以时啸咏于泉石松竹之间。悠然有自得之乐。有风咏录三卷。自发于天机之活泼泼处云。今去公之世三百有馀年。亭之坏久而遗址无改焉。后孙永臣在文在根等。与诸宗合议图所以肯构者。重建十数楹以新之。扁其楣曰永慕斋。斋以永慕名者。非特为先祖杖屦之地。衣履之藏亦在是故耳。春露秋霜之感。精灵陟降。冬诗夏礼之教。玆歌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21H 页
洋溢。于斯焉聚族。于斯焉读书。万子孙世世守弓冶之业。省斋之孝。锡类不匮。永慕之诚。顾名思义。则朴氏之槐未艾也。
无悔庵记
无悔庵者。河阳许氏墓前斋舍也。名以无悔者。取大雅生民诗庶无罪悔之义也。庵在渭城郡北井甃里之东白岩山下。许氏在 国初敬庵文敬公相我 世宗。致太平兴礼乐。贞简公继而为名臣。至孙开宁公始居渭城。因葬其地。乐簿公,仆正公,直长公昭穆相承。堂斧罗列。众多子孙又世葬其山。世居其乡。真所谓五患不入之地。百世不拔之基也。作舍之年代。今不可考。而盖云数百有馀年。屋旧而弊势也。础倾瓦解。风雨无所盖障。于是本支苗裔。愀然有履霜之感。深惧夫先人追养继孝之意替。后昆报本反始之诚懈。合议鸠财。制度则因其旧焉。土木则易而新之。嗣是以往。堂构轮焕。奕叶勿坠。则无悔之义。将无穷焉耳。今正言元栻及榆烨廷斗主是役者也。功既讫。书于余请记之。
永守亭重修记
浴川(谷城古号)县治东五里许。天德山下锦溪之上。有亭焉。德庵安处士济远暨一乡同志之士赵洹,吴章淳,柳廷模诸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21L 页
人营立。乃取虞书身修思永之永。邹传守身为大之守。合以名之曰永守。于是参酌蓝田乡约及白鹿洞规。定为十二条。盖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其大纲也。以每岁四仲月。讲信修睦于斯亭。时复游焉息焉。讽诵焉歌咏焉。使近者擩染而观感。远者听闻而兴起。此大学所谓一家兴一国兴。戴记所谓移风易俗者也。然则斯亭之作。岂与寻常台榭楼观为骚人墨客往来吟弄之具而已者。其可比而同之哉。亭久而倾颓。德庵之子秉衡又与其乡人赵昌和,吴▣烈,卢光烨重修之。此真肯构肯堂。永守而勿坠者也。德庵之孙重燮。跋涉千里。谓余记其事。
稽古堂重修记
天地之间。一阴阳迭相盛衰而已。泰往则否来。君子小人之道。一消一长。亦犹是耳。阳一而阴二。人于其气数之不齐何也。呜呼。南坡先生禀纯正之性。养刚大之气。读古书慕古人行古道。以一身担世道。置生死于度外。乃为媢疾者所捏诬。大耋之年。流窜边塞八载而卒于鵩舍。使尧舜君民之志。不得少施于世。岂非阳九百六之厄耶。俄而日月复明。爵秩如故。衿绅仰德。推为宗师。虽以古道见忤于一时。终以古道为法于百世。其于消长盛衰之理。又何如哉。先生少日尝筑一书室。名曰稽古。自记之。稽古之义具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22H 页
在记中。不佞何敢赘焉。今读其记。先生一生所行。真不负稽古之初心也。堂之岁久而毁势也。子孙暨多士增修而新之。谓不佞曰先生岳麓先生之外孙也。子之向慕。宜非馀人比。其记之。遂感而书。
河氏世庄记
晋阳治西五十里。尼丘之南泗水之内。有村曰馀沙。后改沙月。河氏自高丽司直公肇基于玆土。奕叶显达。为晋著姓。晋川府院君元正公松轩,晋山府院君苦轩。俱闻人。苦轩之子兵曹判书号木翁。仕 本朝。有五子长亦兵判。次观察使。次领议政文孝公。次大司谏。次县监 赠右议政。岂尼丘之精泗水之灵。钟毓于河氏之门。若是其昌大欤。庄陵时大司谏公避世于湖南。而旧庐间为他人有。数世辅德台溪先生复旧业。今府使兼洛府使承洛,宣传官锡洛凡二十七世。历年千馀。美矣哉。是果积德为基。安仁为宅。俾尔昌而炽。悠久无疆者耶。盖岭南地重。多君子。风淳俗朴。安土重迁。前人刱之。后人守之。宗党聚居。屡世相传者多矣。然而七十一州之内。年代之久远如河氏之馀沙。未知有几处哉。昔圬者王承福曰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其子孙不能有也。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22L 页
或曰归之官也。彼不能少延二三世者也。河氏长有馀沙。是遵何德哉。继继承武。警戒不怠。
修睦斋记
人道亲亲为大。仁率义率。亲亲之道也。厥初生民。始祖一人。生子众多。则各为别子。子之子。孙之子。曾孙之子。至于云仍。本本支支。源源派派。世愈远而族愈疏。分异离析则殆行涂人不若也。故程夫子曰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须是立宗子法。宗法坏则人不知来处。流转四方。不相识。此周官奠系世辨昭穆之义也。济昌之梁项里。有新搆斋舍一区。坡平尹氏聚族之所也。作宗案。自其先祖司谏公(耕)瀯湖公(景男)诸孙。散在昌陜之间者。凡胜冠以上皆书之。世一修是案。岁一会是斋。诵行苇之泥泥。咏棣萼之韡韡。继以韦家花树之歌。申以蓝田吕氏之约。献酬交错。燕毛序齿。真可谓叙天伦之乐事。悦亲戚之情话。孝弟之心。油然而生。敦睦之谊。蔼然而感。于是乎春夏教以礼乐。秋冬教以诗书。此莫非修身及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岂不美哉。斋在心稣亭之东。是华谷公(孜善)杖屦之遗址也。桑梓可恭敬也。松竹可爱惜也。矧乎尊祖敬宗收族之地哉。万子孙勿替引之。福禄其未艾也。
丽泽斋重修记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23H 页
丽泽斋者。顺庵安先生所建也。在广州府之西南二十里许。德谷先生十二世先茔之下。宗族聚居之地也。春秋祀飨。行事于斯。燕父兄耆老于斯。旅酬逮贱于斯。修其孝弟忠信。然后以其无事之时。聚学子。设学约讲小学。行乡射乡饮仪。无非所以讲习之义。故名之曰丽泽。呜呼。先生星湖夫子之嫡传。而慎河滨尹邵南李贞山。皆同门道义之友也。平日相与之切磋琢磨。必有所自得者。故特取丽泽二字表以揭之。垂训于来裔欤。斋岁久而隳敝。玆者复修葺之。先生之玄孙钟晦以其一门之意。来言于传曰苟无记识则窃惧夫世愈远而先祖之志事无徵焉。顾吾先祖之学。下庐先生独得其宗。吾子又及于下庐之门。是斋之记。舍吾子而其谁也。传自惟愚陋耄荒。不足以言先生之道学。而但托名于扁楣之末。亦云幸矣。且斋之为斋之实。不可不书。遂不辞而略叙其槩。尾附一言曰天之丧斯文久矣。孔子之术。六经之教。廑廑名之所存。而异端炽邪说作。民不知有人伦之叙天道之常。先生尝以是忧之。辟之甚严。其功不在抑洚驱猛膺狄之下矣。今去先生之时百有年所。而邪术之盛百倍于前。凡百君子。可不为圣人之徒。以明先王之道哉。夫先王之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生亦尽其礼。没亦尽其礼。祭亦尽其礼。皆所以长其仁恩。化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23L 页
成天下者也。其法具载于易书诗礼乐春秋。此丽泽之实也。
育英堂记
陜川之北伊溪之东。旧有伊渊书院。寒暄一蠹两先生啜享之所也。庙焉而祠先师。堂焉而教后生。道之所尊。学之所存也。丙寅之岁。有 朝令凡书院之叠设者毁之。伊渊亦在其中。一乡多士请只存讲堂。以资学者之肄业。郡守善而从之。于是复修前规。每以春夏之交。敦请齿德俱尊者。设皋比之席。道内文学之士。无论远迩。济济而会。执经问难。或课试较艺。仍行乡饮之礼。圣经贤传之旨。将由是而复明。科文程式之功。将由是而益熟。孝弟逊让之礼。将由是而兴行。是堂之岿然若灵光。岂不为世教之幸哉。噫。自邹孟氏没。圣人之道。不传久矣。世俗所谓儒者之学。局于章句文词之习。或杂于异端邪诞之术。其于明伦修道之本。未有能造其域者。可胜叹哉。凡百君子。先自下学乎日用常行之事。渐次上达于天人性命之理。则居可以善身而学颜曾程朱之道。出可以事君而致稷卨伊傅之业。可不勉哉。可不勉哉。郡人尹进士炳九始与乡中士友合议。以定学制。设契以置学田。终又极力扶护。为永世乐育之图。其劝学崇文之功可书也。余尝一至伊渊。观先贤遗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24H 页
躅。游览其形胜。在伽倻弥崇之间。地幽而野旷。山明而水丽。如小学堂咏归亭志同庵。皆寒暄藏修游息之处。是又可书也。
太虚楼记
金君圣夫始来京师。以士相见之礼谒余。余奇其聪颖绝人。举止安详。居数月。登明经科。时年二十。分隶槐院。数年不调。见古道不行。遽谢世而归。晴蓑赵轩卿爱其才而嘉其志。常常为余言圣夫高士也。岁丙寅之半夏节。余自金官历遍峤南院宇。观先贤之遗风。访士于林樊之间。至于丹溪。户千人亿。有破屋数椽。徒四壁立。茅茨不蔽风雨。外无横木之门。内有读书之声。乃圣夫家也。余叹息而归。自是十有五年。音闻相续。亦有往来人言圣夫依旧读书于破屋中。近得书有所谓请记太虚楼者。余不觉辴然曰圣夫果有楼乎。无楼而曰有楼。其欲自托于乌有先生亡是公之伦欤。抑将避世之污浊。而游于无何有之乡欤。又或比拟于邵尧夫之空中楼阁气像欤。横渠张氏曰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惟尽性者一之。君其有得于正蒙而云尔耶。然而太虚之说。终不如圣人之言。形而上形而下。又不如周子之言无极而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24L 页
太极。太极本无极。君其思之哉。
慕先斋记
岁庚辰之天中节。崔生龙弼。自云水(任实古号)跋涉五百馀里而来。为言其九世祖讳得仁事亲至孝。修德励志。友交善士。智谋过人。器局峻整。屡登乡道荐。年七十而终。墓在县北岭村虎岩山负艮之原。众子孙居其下。举切追远之思。今春营立茅栋数间于茔域之外。名曰慕先斋。盖于时节享祀。齐戒于斯。陈器具馔于斯。聚族燕饮于斯。以尽尊祖报本之诚。敦宗仁亲之道者也。崔之门其昌大乎。斋之主峰曰国士。案山曰独岩。云江横带于其前也。地理家所称好风水云尔。
丁孝子旌闾记
阀阅双阙。乌头正门。门安绰楔。左右建台。夹树槐柳。是古旌闾之式。而所以彰善表宅树风声者也。夫善莫善于善事父母。孝经备言事亲之道。自天子诸侯卿大夫。以至士庶人。一是以孝为保天下国家之本。大哉。孝为百行之源也。父生之母育之。恩斯勤斯。教之诲之。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天彝之性。出于良知。故孟子曰事亲若曾子者可矣。不别以孝字称之。盖养其父母。子职也。是以于虞舜则称大孝者。以其有嚚母也。闵子骞则曰孝哉者。以其有继母也。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25H 页
圣人何尝于其所生父母。特谓之孝也哉。然世降而人伦不明。教化不行。或有不能尽人子之道。于是乎有善事其父母者则施以旌表之典矣。任实县有丁孝子讳圣汉。自孩提已知爱亲之道。稍长竭力服勤。致养无方。适口之味便身之物。莫不毕给。及父病屡月不解带。号泣祷天。请以身代。竟遭大故。则哀哭顿绝者数矣。居庐闻邻儿呼父之声。辄泣血哽咽。常以早孤为至痛。事母一如事父。至诚不懈。一日采薪于山。心忽惊动。忙步归家则母遘急病。未暇医药。斫指灌血。幸得延命。寿至八十。以天年终。庐墓三年。有虎守之。岂不是孝感所致耶。真可谓尽其性分之所固有而职分之所当为也。此非但天质之美而已。孝子之八世祖讳焰号晚轩。尝为灵城守。为治专尚孝理。湖南人至今言丁氏家风。盛矣哉。乡邦称诵之。营邑褒奖之。以其行谊登闻于 朝。是有旌表之 命。
樛园记(赵龙九)
上洛之曲木里。侍读学士赵君景羲桑梓之乡也。夫木之枝。曲而下垂曰樛。国风之樛木。美君子之德逮下也。学士取其义名其居曰樛园。善乎逮下之义也。书曰为上为德。为下为民。大学曰明明德于天下。德修于身而惠及于下。致君泽民者之所能也。学士之志。其在斯欤。今之时好德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25L 页
者鲜矣。惟岭南有古君子遗风焉。学士自少时从余求入德之门。既出而仕。犹拳拳乎为己之学。源源而来。问业论道。余亦老而忘倦。已而见吾道日孤。士风日坏。浩然有归志曰樛园之土可以耕。樛园之木可以庇。樛园之室可以读。因拜辞而去。余无以赆行。乃书此为樛园记。
月华堂重修记
月松亭在草溪之中方里。我 仁祖朝徵士卢公藏修之所也。徵士隐居求道。学成而德立。有乡邦之望。 仁庙微时尝至议政府舍人沈光世铁城寓居。访问岭南贤士。光世对曰某县有卢克复者。真君子儒也。其后亲临其家。见徵士。面背粹盎。辨论精微。大异之。 赐号曰月华堂。盖仍其旧亭而新其名也。及癸亥改玉之后。初徵为参奉不就。再徵为鳌树察访又不就。三徵为吏曹佐郎。黾勉出膺。而固辞请还乡。 上许之。教曰尔家月华堂甚好。予不忘也。善为保守。于是日与生徒讲学于斯堂。相传数百年。往在戊寅。郁攸为灾。本孙及一乡多士同心合力。方图修葺。徵士乐道之实。 圣祖好贤之诚。后辈慕德之义。皆可记也。
大明花记
岁丙寅之五月。余往晋阳之德川。谒南冥先生庙。登矗石楼。文生显纯,郁纯,国铉来候于此。因与之到嘉坊。嘉坊文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26H 页
氏世居。有书室名曰慕明斋。问慕明之义。主人指庭边一树曰此大明花也。花则已落。枝干不茂盛。长不过一寻。其叶未敷。花自正月蓓蕾。三月乃发。其色红其葩重叠。其萼似踯躅而稍大。其心虚而无蕊。其臭香。盖异花也。其始安平大君传之沈尚书詻。沈公传之柳尚书蓂。柳公传之南平文公斗徵。文公于国铉七世。其所由来者远矣。而皆以外裔得之。事亦奇矣。今距文公之世数百年。而依旧一株。或傍生一两蘖。他人取以移种则不活云。其亦异哉。余尝观眉叟记言。有大明红说云大明红者。东方无此花。红花紫蕊黑茎叶小。高数尺。七月间花开。花叶五出如裁。香冽为异。花出自中国。东方传植之。谓之大明红。今以慕明斋前之树。较诸记言则大相不同。窃意此二种花。其自中国来则一也。而大明本非花名也。东人特以尊周之义。寓名于花者也。
鹿鸣斋记
有斋于大良(陜川)郡西二十里鹳岭之下。龙洲牛峰之问鹿洞村后。因其鹿洞之鹿。又取小雅诗鹿鸣之鸣。合以名之曰鹿鸣斋。此是退密堂尹公所居也。公隐居行谊。孝行卓异。至诚事亲。亲没庐于墓侧以毕三年。后遂构小斋于其地。扁其夹室曰永慕。亦寓追孝之意也。日与生徒讲学于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26L 页
斯以终老。此可谓董生之安礼。李愿之盘谷也。岁久而有回禄之菑。后孙永钟重葺之。比旧稍广。复修家业。亦继述之孝也。是为记。
百榴园记
植物之中。最为人所贵。花之美者也。然古今不同。名实有异。芍药牧丹。肇于神农之经。其根用之为医药而已。花之名则盛于唐。梅虽咏于诗著于书。以实不以华。至于南北诗人辈之好风流者。花之名章章乎世矣。若夫鞠之华。正色之黄。表出于月令。而散芳于楚骚。陶渊明以其霜下之杰。为花之隐逸焉。莲之濯清而净植则濂溪周子为其有君子之象。爱之重之。独异于众芳。物之遭遇。亦各有所待而然欤。道州云门之南仙岩之北。朴氏世居也。其间有曰百榴园者。上舍生在馨手种百榴于园中。因以名之。榴亦可谓有遭遇矣。夫榴本安石国之产。而张博望致之上苑者也。故曰石榴。其物禀正阳之精。朱明之色。花似红绡巾。实如紫锦囊。万木青葱之时。丹萼韡韡。千林黄落之日。赤颗离离。发于外而文章焕烂。积于中而珠玑璀璨。名实相副。文质彬彬。宜其为君子之所爱也。余尝至桧渊见百梅园。乃寒冈郑先生遗芬剩馥也。百榴园。闻先生之风者云尔。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27H 页
安仁斋记
仁岂可易言哉。仲尼之门。奉弘规而入室者七十有二人。未尝一以仁许之。独于颜子称三月不违仁。又诏之以为仁之目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亦未尝专以仁许之。仁岂可易言哉。夫仁者。包五常而贯万善。浑然天地生物之心也。惟性之者安而行之。安而行之者。生知之圣也。然圣凡均是人也。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虽有分焉。及其知之一也。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虽有分焉。及其行之一也。苟以第一等人。为不可几及而自画者。安于暴弃也。故曰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谓下学而上达。此升高自卑陟遐自迩之道也。权生敦渊承其大人之命。请业于余。尝问成德之方。余应之曰孟子曰所愿则学孔子。余则曰欲学孔子。先学颜子。欲学颜子。当学不违仁之术。过于不违则可以安仁。虽不及。不失为依仁之君子矣。其以安仁二字。书诸室。常目在之。
学稼亭重修记
秋江南先生之世。于玆三百有馀年。闻先生之风者。靡不起登西山蹈东海想者何也。夫君臣之义伦常之纲。天叙人伦之本乎自然之理。而有不可容易者也。盖当 庄陵逊位之时。有若杀身成仁之六臣。世称死六臣。又有遁世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27L 页
守义之六臣。世称生六臣。其迹虽若不同。其心则无贰。易地则然耳。先生乃生六臣之一也。先生杖屦之地。在今宜宁县西二十里许。清明山之南蓼岛之北。旧有学稼亭临于川上。退陶先生尝游赏于此。故其村呼为小陶山。亭之废久矣。士人南璟祐圭复慨然兴怀。即其遗址。重建十数楹。一以寓景仰之诚。一以为讲学之所云尔。
崇德斋记
雄德山者。金陵之镇也。在郡北一舍而远。磅礴峻极于天。逶迤而西。为大小丁峰。因开旷为平陆。有斗湖之水自北来。包其原野而滚滚长流。其中有村曰文德。乃柳氏重世之居。而其先茔俱在焉。子孙六世七世。咸聚一闾。其家风世德。为乡党之望。美矣哉。近者诸宗合议。营立一屋。密迩丘墓。祭祀以时则齐戒于斯。燕飨以节则旅酬于斯。以其无事之日。春诵夏弦。秋礼冬诗于斯。彝伦由是而惇叙。文学由是而彬郁。则夫奚逊于古所谓庠序之教耶。柳氏本晋州著姓。 国朝以来。显者相继。有都巡问使地官司徒政府舍人县监司议。簪组奕世。而云仍流落遐土。微弱不振。可胜惜哉。今其后孙万馨,万成,明五慨然有追先之志。刱建是斋。斋以崇德名。因其山名村名而名之也。德崇则业随而广。嗟嗟来裔。肯构之哉。肯构之哉。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28H 页
尺木斋记
物之灵而能变化不测者龙也。然其始之腾翥也。必阶尺木然后。潜者见见者跃跃者飞而云从之。其亦异哉。海西之平山地。有曰尺木岘者。其面曰舟岩。岩曰珠岩。洞曰龙田。夫舟者水物也。珠者龙之所宝也。岂古者有神龙变化于其地。而海变为田欤。龙洞之处士朴光锡。营立书室于此。其子台淳肯构之。名之曰尺木斋。堂曰之而。楼曰灵云。轩曰片金。亭曰先阶。于是章甫八十一人。应龙鳞之数。相与修稧。名其稧曰攀鳞。京华数才子亦载名于其间。永作肄业之所。时知府尹侯𣇍,道伯闵公台镐闻而嘉之。捐其廪俸。以助学田。亦足以有补于 圣朝右文之治也。台淳笃志力学。后数年擢文科。是谓登龙也。向所谓始腾翥而阶尺木者是耶。八十一龙亦次第变化。则尺木斋兴学之功。将与尺木之岘。相无穷矣。
永慕堂李公旌闾记
人道莫大于孝。孝者善事父母之谓也。子之事亲。天之经地之义。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故孝莫如曾子之养志。圣人不称其孝。但曰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其或有不幸而遭非常之变。如舜闵而能尽其道。然后特以孝称之。世降而人或有失其本心之正。而不顾父母之恩者。口体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28L 页
之养。温情之节。犹不能尽诚。甚或有贻羞戮而陷危殆者。则矧肯服勤竭力报生以死者乎。呜呼。粤在 肃宗之时。有若孝子永慕堂李公。天性纯至。爱父母多有异行。年才十八。痘疫大炽。随其大人避痘山村。一夜火贼猝入。凶锋及于大人。公惊起以身蔽之。遍体受创。手腕已断。因以气绝。贼去后村人来救。仅得回苏。然病创八年。遂以不起。此乃不幸之尤者也。报生之极者也。古今能为此者几人哉。乡邦哀感赞叹。公殁后十二年。以公实行诵于方伯。转达于 朝廷。命旌其闾。允合于先圣王彰善树风之典也。公讳胤玄。星州之世。陇西郡公讳长庚之后。景武公讳济之八代孙。梅月堂讳贺生之曾孙。通德郎讳苓国之子也。奕世簪绅。而忠孝其世德也。公之卓行。不惟得之禀质之为然。家庭箕裘之业。有以擩染之也。是可以为百世人子之劝也。平日事行。具载秋山学士金公所撰行状中。亦可为徵信之笔也。
卧龙亭记
古有隐士刘君者。居于庐山之卧龙庵。辟谷木食涧饮。年过百岁。而神清眼碧。阅世既久。庵废坏。而泉石之胜。独不改矣。晦庵朱先生因其地缚屋数椽。榜之曰起亭。以为龙之渊卧者。可起而天行矣。画汉丞相诸葛公之像。置之堂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29H 页
中。遂作卧龙庵记。以识其意焉。余尝读其记。想像庐山之胜。在于开先之瀑㳍。康王之水帘。愿一见之而不可得也。我东岭南之沙罗(咸安古号)郡。有山曰匡庐。潭曰龙潭。岩曰龙岩。亭曰卧龙。亭之东曰仁乐。西曰义方。室曰德中。门曰由斯。台曰起台。南栖黄公所刱建而名之者也。公少好学。不事功令之业。专心向里之工。遁世晦迹。日与士友及生徒讲学啸咏。不知老之至。而以没世焉。公有子曰基永。亦佳士也。能守其世业。而欲显扬先大人之志。叙其作兴本末。嘱余记之。
烈妇许氏旌闾记
有天地。便有夫妇。夫妇者。彝伦攸叙。纲常所重。故曰妻乃天夫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者。语人道之大也。然夫妇义合者也。是以先王之制。有出妻之礼。无再嫁之禁。而特言其卓异之节行则曰烈女不更二夫而已。惟我东国。粤自 圣朝以来。以礼义化民成俗。虽乡曲愚妇。闾阎贱匹。咸能贞信自守。虽青孀无依之类。之死靡他。故凡人之视寡妇。犹等闲人也。惟以夫死而殉身下从者。特谓之烈女。旌表其门闾。比屋可封。何其盛也。然而三从既绝。一息苟延。悲莫悲焉。痛莫痛焉。只有死则同穴之心。而断送残缕。溘然无知。情则戚矣。节则高矣。而今有万万岁所未有。兆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29L 页
兆人所不为之为其夫代死赎命之妇人。学生姜公时周妻许氏是也。许氏籍金海。士人讳女。都事讳燉七世孙也。性贞一端庄。自幼不烦姆教。循蹈闺范。及归姜氏。礼敬自持。舅姑爱其孝。宗党称其仁。不幸于某岁舅为恶人所驱击。气息顿绝。时周兄弟急起而捍御之。恶人毙焉。当场之举。便是为父复雠也。翻成杀狱。时周兄弟并被逮系。弟先瘐死。此已痛冤。而按狱者谓兄为正犯。牢囚重刑。命且垂尽。许氏匍匐竭蹶。奔趍于营邑。号泣鸣冤。一诉再诉。齧其左手指右书之。齧其右手指左书之。十指俱血。观者无不惨恻。监司非不哀恤其情。救以药物而慰谕之。然而狱久不决。又将瘐死。许氏乃至狱门外。见夫而归。手书原情。呈于官乞自裁以赎夫命。官恝不垂怜而退斥之。许氏痛哭曰无复望矣。是夜饮毒而死。枕畔有遗书曰诚未格天。不能赎夫之死。不若代夫而先死。勿殡勿葬。暴尸于宜宁县东门外。以见决狱之如何。何其烈哉。何其烈哉。向所谓万万世所未有兆兆人所不为者。是耶非耶。许氏无子。姜门诸宗议以族家子镇贵为后。孙万馨进士。曾孙性熙,性熙。以许氏妇人烈行。上闻于 跸路。特蒙旌闾之命。
松窝记
秋城之万德山下福川之内曰松山里。处士金仲浩居之。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30H 页
有读书之室。数间茅栋。因其里名而名之曰松窝。余闻而美之曰有心哉。若人。其顾名而思义者欤。夫松者众木之长也。以言乎材用则景山之松。为殷寝之旅楹。徂徕之松。为鲁庙之舄桷。以言乎孤节则岁寒而后凋。以言乎风标则夏寒而落落。以至旧叶新叶之承承继续。则如福禄之方进不已。意者仲浩抱寝庙之材。守后凋之节。树落落之风标。而求方进之福欤。此数者笃学力行。修德积善。然后而可几也。君其勉之哉。君名濡。本原州人。斗岩相公之裔孙也。斗岩 宣祖朝名臣。德行事业。赫赫至今。惟尔云仍。毋念尔祖。是为记。
鹤皋亭记
鹤皋亭者。宋生晦元(在注)所筑而居之也。在驾洛古都之东北一舍许。其山镇曰无只。四明富媪之所磅礴。巨灵之所赑屃。山有九谷谷。谷多奇观。故或比之武夷九曲。亦曰九皋。名亭之义。盖取诸鹤鸣于九皋之诗云。里曰都要。大江经其东。是大岭以南众水同会而入海之咽喉也。江之外密阳之天台山为正案。可谓好风水也。亭之有庵钟棹歌牧笛渔唱嘉卉修竹皆是也。真遁世无求自乐者之所也。晦元其得乐土哉。晦元端雅安详人也。有志于学。年今而立有四。不汲汲于名利。惟悦读古人书。请一言可以终身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30L 页
行之者。余语之曰君之所居。既以鹤皋为名。鹤之闻于天者诚也。君其至诚无息乎。诚者天道也。思诚者人道也。晦元曰谨从事斯语矣。遂书之。以为鹤皋亭记。
南厓书室记
司马子长之肇发轫也。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夫子长之距孔子五百岁。而可观者尚有存焉者。则圣人之化远矣。我东之岭南。古所称邹鲁也。 国朝以来。儒贤辈出。倡明道学。流风馀韵。至屡百年而不衰。家诗礼户弦诵。真天下之乐国也。余自十七八岁。叨陪仁山之庭。五年之间。与其文学之士交游。习熟闻见。莫非陶山南冥以来诸先生之德行言议也。三十后又一至。甲子之岁知金海府。学徒日聚。益觉岭南之儒风。可以增士气而扶国脉也。于是甚欲居之。时有外夷之乱。因漂泊东西。至今恨焉。江右金陵之士。笃于文行。从余游者非一二人。而崔生昌洛请学亦有年所。千里负笈。非诚于求道者。能如是乎。余观其庸学说。微言奥旨。穷理之深。探赜之力。有若不明不措也。苟有贤师友陶镕琢磨。则庶几乎成德之君子。勉之哉勉之哉。余年虽耄。余言非耄。书之以为南厓书室记。
鹤山书堂记
江右丹溪之东。有山曰白鹤。朴生尚台读书行义于其中。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31H 页
有志为己之学。负笈从余者有年所。兼治博士弟子业。屡举失意于有司。今年连赴监试东堂应制。辄屈于山外。乃浩然而归曰复遂吾初服可矣。于其行。乞言于老人。老人耄矣。因以座右所常目之神明舍铭为赠。并序其事。为鹤山书堂记。
鹤西山房记
鹤西山房者。丁秀才兴燮读书之室也。在原城法泉里黄鹤山之西。因以名之也。法泉旧有新罗古刹。不知其成毁于何年。而石碑尚存。铭之者郑惟产。书之者安民厚也。碑在荆棘中。其崇十馀尺。卑者可见而高者不可见矣。丁氏重世而居是里。愚潭先生倡道兴学。为世宗师。海左公文章儒术。继述家风。子孙宗族。比闾成党。余自既冠。往来交游者有年矣。秀才之曾大父进士公昆弟。爱我偏甚。秀才之大父昆弟亦尝同砚肄业。及夫晚年。秀才之大父僦屋于汉城。同闬而居十馀年。情好益密。惜乎固穷安分。独善其身而没。使余抱后死之悲。其于命何哉。秀才服承重丧。返榇于故山。制既阕。来见我泣而言曰孤露馀生。靡所依归。成立为难。所仰望者先契也。愿受先生之教。余感而嘉之曰不亦善乎。程夫子曰一月之中。十日为举业。馀日足可为学。易曰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念之哉念之哉。遂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31L 页
书之。以为鹤西山房记。
张孝子苏孝妇旌闾记
人伦明于上。教化行于下。故尧舜之道。孝弟而已。孔子作孝经。上自天子诸侯。以至卿大夫士庶人。皆有等节。以为万世事亲之法程。朱夫子于小学书。必采为人子妇之善事父母舅姑者表章之。盖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无有大于孝也。我 圣朝尤重敦典之化。凡有一行一事之卓异者。则表其闾。锡之爵。以树风声。治教大行。比屋可封矣。湖南之南原。有张公讳士明者。其先兴德人。公之六代祖参判俶。五代祖判书升世。高祖府使㬇。俱以忠孝著名。父宇铉早卒。母金氏孀居无子。取公以子之。公天性至孝。善继家风。先意养志。定省之馀。退居私室。诵习诗礼。妻苏氏柔顺端淑。克承夫子之志。至诚事姑。勿逆勿怠。竭力奉养。金氏素患头风。积年成痼。病至危殆。百药无效。有言正月鸠为当剂。时积雪弥山。求之不得。夫妇晨夜祝天。忽有二鸠飞入。炙以进之。病遂差。后以天年没。公毁几灭性。及其葬也。天雨作霖。公与苏氏临圹号哭。下棺之时。忽地开霁。得以安窆。窆后雨复大注。会者惊叹。莫不曰孝感所致。乡党久益慕仰。以公行谊。上闻于朝。追 赠公司宪府监察。旌闾之典。并及于苏氏。国家之褒扬至矣夫。余尝读鲁论曰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32H 页
孝哉闵子骞。邹经曰事亲若曾子者可。闵子如母之义合也。曾子生我之天属也。今张公之母子。苏氏之姑妇。义合之亲。而尽天性尽子职。无异天属。非贤者能之乎。特书之。以为后人之鉴法焉。
竹林精舍重修记
余尝读记言。有竹林精舍八景诗。想见茂才公为人。真山风之上九考槃之硕人也。其诗曰陶然想太古窈窕无俗情者。言其高尚之志也。其曰岂有尘累婴閒居喜幽独者。言其自乐之道也。其曰拔俗巢与由千载追清芬者。言其芥千金屣万乘之义也。其曰凤鸟久不来嗟我抱琅玕者。言其有德无命也。其曰赖有山中人与我同怀抱者。言其心知之深也。于此数句。茂才公之心德形容气像举之矣。眉叟先生百世之师也。不妄交人。一言半辞。又未尝轻以与人。余于是诗。尤有所信焉。公姓田氏讳蓍国。文元公祖生九世孙。判吏曹勋玄孙。军资监佥正遇秋子。南冥门弟李陶邱济臣外孙也。学道为文章。隐居宜宁之阇崛山中。朝廷屡徵不就。竹林精舍。读书之室也。岁久颓废。后孙相稷相学与其宗党肯构之。请余书其事。
文山亭记
余尝于閒居时。静观鸟云飞而鱼川泳。有活泼泼气像。乃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32L 页
知两仪间群动之物。莫不各自以遂其性。况人其灵者也。天所以赋予于我者。率性而修之。则非惟遂其性。亦当尽其性。然士生斯世。不立身于朝则山林而已。此兼吾独善之分。即其遂性均也。吾党之士。有李生洪锡者。居在山南之宜春乡。世守箕裘之业。好读书。笃行己志。自适于岩穴石泉之间。乃构茅栋数间于陶岘之下文谷之中。凿池种鱼。卉木成列。葛巾萝带。游焉息焉。日与村秀才子讲业论文。良朋萃至则杀鸡为黍。陈鱼果以娱之。吟弄风月。消遣世虑。不知林樊之外。更有甚事在。而乐其所自乐者。余嘉其志而书之。
伴鸥亭记
处士赵公作亭于洛江之斗岩。名其亭曰伴鸥。因自号斗岩。斗岩显而伴鸥显。其显也。于龙华泛舟录徵之矣。万历丁未岁。寒冈郑文穆,旅轩张文康,忘忧郭忠翼。同舟相访。时如李独村,成鹊溪,李葛村诸君子三十三人在焉。江在龙华山之下。故当时录之。传以为美事。传曰不知其地。视其草木。不知其父视其子。不知其人视其友。视公之师友。可以知公矣。公早事李篁谷。篁谷陶山高弟也。李应教家淳氏所称学有渊源者是已。龙蛇之乱。与兄判官公倡义兵。从忘忧于鼎津火旺。数立功。不自伐。归卧江上。以没身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33H 页
而无悔焉。岂不高于人一等哉。夫乐富贵而喜功名者。进而不退。托长往而果忘世者。处而不出。惟公则不然。见危则为国奋忠。事定则敛迹尚志。不言平吴之事。固守东冈之志。伴鸥亭之显名于世。不亦宜乎。亭旧在上浦。与忘忧之沧岩亭相望。岁久水激而颓。后孙改建于合江亭之右。合江公之从子涧松之所居也。平沙十里。苍壁千仞。风帆烟钓。翠松绿竹。景各不同。灵山,昌宁,㓒原数郡之名山川。皆在眼下云。十世孙性珏从余游数十年。以公遗稿徵序。又请为亭记。遂书以应之。
八景亭记
八景亭。在镇海县治南五里许。南则曰洞庭。镜面平湖。▣碧万顷。其景秋月。西则曰潇湘。严冬冱寒。万绿猗猗。其景雪竹。东则曰姑苏。城楼衙阁。有声相闻。其景画角。北则曰寒山。绝顶孤寺。晓夜礼佛。其景钟声。风顺波恬。景远浦之归帆。日暖江晴。景平沙之下雁。闾阎扑地则村烟为景。枫林隔浦则渔火为景。此谓亭之八景。而四时之不同者也。作亭者。乃 太宗大王别子孝宁大君九世孙大邱府君李公(讳祥)也。公有勇武。万历辛卯登科。壬辰之乱。往属于留都相鹭渚李公。鹭渚卒。佐巡边使李公镒。战平壤有功。超授训鍊院正。是年从白沙李相国使 天朝还。乞觐亲于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33L 页
元均军。十月有大邱之命。丙申黄秋浦使日本。荐公才器与之俱。乙巳录宣武勋。遂退归乡里。日与乡里人。讲武事行射礼于是亭。岁久而颓圮。后孙伤之。将营重建。以 经筵官任宪晦所撰碣铭,国子长申应朝所撰墓志及诸文士八景诗示余。请为之记。元敏硕敏居负旧址而今来见余者也。
烈妇韩氏旌闾记
有天地然后有夫妇。夫妇人伦之本。故适人从夫。三从之大义也。是以不更二夫。仰望而终身。圣人称之。然世或有孤孀贫穷。怕寒饿死。不能守节者。岭南固城故士人金致穆妻韩氏。卓然独立。能尽其性分之所固有者也。致穆本以畿甸之人。荐遭家祸。赘居于韩氏家矣。壬申西贼之乱。仓卒奔窜。夫妇相失。莫知所向。韩氏泣吁其亲曰良人之生死无期。义当匍匐往求。冬月冰雪。跋涉而行。其父挽之不得。韩氏曰夫家神主。不可弃置。裹之衣褓。头戴而行。昼夜不息。幸而邂逅于铁城之仓湖。因以居焉。纺绩资生。若当先祀。不得仁者之粟则截其发而买酒食以祭之。丁亥其夫遘难医之疾。阅月委卧。百方救护。靡不庸极。而渐至属纩则自断手指。灌血数顷。气息回苏。三日之后。竟至遭丧。韩氏抱尸痛哭曰薄命女子。遭乱离违。相逢于落落之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34H 页
乡。吃苦食贫。奄遭此变。殉身同穴。此吾素志。而四顾无视。夫死妻死则诸稚儿。孰能收养。祖先神灵。不其馁而。因擗踊数日。绝而复苏。居夫丧以终三年。子敏哲性至孝。奉母竭力。后丁忧。以善居丧称。奉先祀致敬尽礼。乡里为之感叹。壬午夏。韩氏事行闻于 朝。特蒙旌闾之典。敏哲子龙善北走千里。恳乞旌闾之记。余方耄且病矣。固辞不得。嘉其节义。伏枕呼草。以应其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