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x 页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记
记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6A/ITKC_MO_0626A_A308_300H.gif)
主人号其所居之室曰性斋。客有难之曰号之与名殊。号亦所独也。故人必取己所独有者而表称之。亦使人表称之。天命之性。夫人而有之。夫人而有之则夫人而为号可也。何子之敢独有也。曰吾恶夫独有者。故是之取尔。今夫天下之患。未有甚于独有者。井地废而阡陌连则农困于独富。学校弛而荐选杂则士困于独贵。榷沽独利而商不出器。祅独巧而工不通。独异端而儒道泯。独小人而君子沮。独私而灭公。独名而亡实。独文而乱质。甚者子遗亲而独。臣倍君而独。小大轻重。一不馀力而让独。若是乎独有之患也。是性也。人与人同。生与生俱。我仁而人仁。人亦我也。人义而我义。我亦人也。礼焉而均是人也。智焉而均是我也。何必独然后为吾有哉。且子但知夫人而有之。不知夫人而失之。夫人失之。故彼独有之患。由而生焉。客曰人失而我有。是亦独有也已。曰子以为一人不有而坠于地可乎。人非由我而失之。我非攫人之有而取之。人苟复之。岂取诸我而还之。我又岂还诸人而自失耶。人皆失之。故吾恐鲍化而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6A/ITKC_MO_0626A_A308_300L.gif)
愚石记
灵乎其人也。离于物远矣。灵之灵乎其圣人也。离于人又远矣。此大幸。乃大愿耳。今夫灵之反焉。而漠然无知者物有之。石其尤也。灵之灵之反焉而昏然没觉者人有之。愚其下也。使石而能知。自伤其为石也必矣。愚而能觉。自伤其为愚也亦必矣。彼大不幸而愿之乎。舍大幸而不愿。愿其所大不幸。具性者断不为已。噫。三代以前。未之或有焉尔。斯其不幸而后世者乎。曰我既不得为离于人者群矣。不足谓离于物。既不足谓离于物矣。不足谓灵。无宁取彼之反焉者。以群吾不幸乎。况愚有不可及者。夫子与之。石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6A/ITKC_MO_0626A_A308_301H.gif)
挹清亭重修记
西安府(今海州)之西十里。有挹清亭。许氏之世有也。(许氏忠贞公琮之后)人遂名其地为许亭。或言亭旧安氏池氏之址。其兴废延促无传焉。奈今并泯其氏之裔也。夫国之都邑宫室。家之闾里屋宅。其大小殊。其所以肇基守成均也。肇之守之之道。在乎人而已矣。是亭也。盖山之崒然高者曰首阳。其阳则善女。右迤而为陵为阜。遇湖而止。左迤而为冈为堆。又遇湖而止。水之清者曰朋川。自首阳出于善女而左。为涧为濑为潭为溪。又遇湖而会。湖之内沃野。湖之外有山蔚然。横互(一作亘)于大海之口。于亭湖为西南。海为东南。因潭为深。践岩为亭。沙碛尽白。古木多槐榆。花则踯躅生岸。鱼则锦鳞出穴。岫云洞霞。共蜃气而幻形。峰雪壑冰。与鲸涛而争光。雁有时而下汀。鸥有时而戏渚。烟蓑出而呼邪兴。风帆泊而欸乃发。是皆亭之有也。吾闻天下之名区非一二计。景各万像。而不侔者存。故岳阳不能有林泉之胜。滁山不能有湖海之乐。无乃地亦有所不足者欤。若挹清可谓兼之矣。然许氏不以为足。乃聚族日于斯。修其孝悌忠信。肄其诗书六艺。代不乏闻人。使亭之名。益显于无穷。其在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6A/ITKC_MO_0626A_A308_301L.gif)
观海亭重修记
记言谒桧原庙文曰风雨霜露。无非天地之教。而万物沾被。各遂其生。此先生之德。至大而备。至简而约。殆后贤后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6A/ITKC_MO_0626A_A308_302H.gif)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6A/ITKC_MO_0626A_A308_302L.gif)
晚晦亭记(李敦禹)
晚晦亭者。苏湖李学士作之而名之者也。晚晦之义。奚取焉。晦者显之反也。凡人之情。莫不恶晦而好显。故诗曰凡周之士。不显亦世。夫士生圣人之世。明良契合。使是君为尧舜之君。使是民为尧舜之民。身享富贵之乐。名垂宇宙之间。光辉发越。赫赫显显。君子之所愿欲也。学士亦岂恶显而好晦者哉。其心必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吾夫子之道也。由我者我。不我者天。昌黎氏之言也。是其通籍三十三年。年至七十三。踰岭者不几步。立朝者不几日。难进而易退。安贫而乐天。固守山樊。说读古人书。家而继述乎大山先生之世德。乡而擩染乎退陶夫子之遗风。位不显而名则显。身虽晦而迹不晦。晦也显在其中矣。且况月朓则为晦。肭则为朔。此贞而复元之理也。
静窝记(李得鲁)
静窝居士造余而求静窝之记曰大白之山鹿洞之地。是负而重世也。距京华于千里过半。岩穴之邃。卉木之幽。轮鞅之远。市喧城嚣之隔绝。世故得失之不睹不闻。凡属外物。无一可以触形而动心者。无动则无事。无事则简。简则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6A/ITKC_MO_0626A_A308_303H.gif)
芰田记(洪民学)
物各得其所然后遂其性。故云之龙。其兴也渊。风之虎。其负也嵎。嵎而龙。渊而虎。能云乎风乎。宛珠藏而川为之媚。昆玉蕴而山为之辉。珠山而玉川。可媚乎辉乎。岂惟龙虎珠玉哉。参天拂霄成栋梁之材则均是松也。养于匠石之园者用。协阳谐阴中律吕之器则均是竹也。生于伶伦之谷者取。凌霜傲雪守杰特之节者。均是菊也。莳于渊明之篱者采之。数者托非其地。孰谓其梁栋乎律吕乎气节乎。今夫芰菱也。水草之品也。江淮之产也。涧曰芰涧。来需之水也。湖曰菱湖。五湖之一也。其实加笾之实也。可荐于庙而可羞于王公。故尔雅释之。水经载之。周公书之典。(周礼)戴氏记之礼。其为品贵而其为水物昭昭也。昔禹治鸿水。九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6A/ITKC_MO_0626A_A308_303L.gif)
一林斋记(李承九)
中州之治。其山镇曰大林。磅礴之势所蟠踞。冲和之气所亭毒。我 圣祖(正宗大王)所称士大夫之东都也。士皆修身洁行。喜朴素不喜势利。务耕读重为邪。盖周公孔子邹孟氏既没。圣人之道不行焉。而家诗礼人春秋语孟。惟大林之士为然。有隐君子在而刺史不能荐。朝廷不闻名姓。昔唐尧盛时称野无遗贤。然箕𤃡之间。盖有巢父之伦。岂不惑哉。余有友人居大林。自谓大林之一逸民。而扁其游息之斋曰一林。
午山堂记(洪祐显)
旧闻洪南仲之名。愿一识之。晚而相见。盖其人脱然不以世故乱其心。遍游域中名山川。西过箕子故都。临鸭绿水登妙香山。东至枫岳。历南沃沮。踰岭观退陶遗风。大小白诸胜区。皆目涉而足履。岂欲学子长之游者欤。癖于诗。至老不休。六十年间万首诗。不独古人然也。午山其自号也。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6A/ITKC_MO_0626A_A308_304H.gif)
赵氏两世旌闾记
死生之于人。大矣。故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凡可以求生而避死者。孰不为也。而所欲亦有甚于生者。所恶亦有甚于死者。知其甚与甚之界分。而断之若斩钉截铁然舍生取死。有非人人之所可能。惟禀得天地之正气。养成仁义之本性者为之。如斯人者。兆人而不指屈也。千里而不肩比也。百世而不武踵也。如咸安赵氏之一门十三忠。穷天地亘古今而罕有者也。呜呼。有为 端庙全节者讳曰旅号曰渔溪。人谓孤竹之风。祭之西山院。其后本支诸孙。相继立慬于南蛮北塞之乱。渔溪五世有讳俊男。始以孝行拜昭格署参奉不仕。丁酉倭再寇。祸及公曾祖执义公墓。公冒入贼中。负土掩柩。贼胁欲同归。公骂曰汝辱我 国家。掘我坟茔。不共戴天之雠。岂从汝苟活耶。乃北向四拜。拔刀自刎而死。贼亦义之。以衣覆尸而去。有子曰继先。万历癸卯武科。后值昏朝。屏居田里。 仁祖改玉。起为宣传官。时 朝廷患毛文龙(明将)之移镇宣川。(自椵岛移)以李莞为义州尹。莞素知公为人。辟为幕宾。与议军事。丁卯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6A/ITKC_MO_0626A_A308_304L.gif)
道川祠记
夫孝弟至行也。忠义大节也。学问广业也。是皆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有不能人人率此性尽此职。惟仁川李氏能世以为箕裘何也。盖身教者易从。目逮者先入。父诏兄勖。孩识幼肄。莫善于家庭也。谨按道川祠者。李氏一门五贤妥侑之所也。其最尊位曰乌泉先生。(文和)官大提学 赠领议政谥恭度。自幼孝友。师事尹栗亭。(铎)以礼律身。文章德行。为李牧隐权阳村所推诩。其次三休堂。(郊)乌泉之五世孙也。以孝旌闾。 赠左通礼。郑寒冈曰一家孝烈继踵不孤。士大夫咸颂郑栖岩之麟师友录曰文章德行。为世所重。其次啸皋。(元盛)三休之子也。服父丧六年。君丧食素三年。此孔子所谓加于人一等者也。以忠孝 赠工曹参议。善行具载咸州志。其次琴溪。(元佐)啸皋之从弟也。以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6A/ITKC_MO_0626A_A308_305H.gif)
云岩书院记(朴公身润)
列圣作而德教隆。五贤出而学术明。大岭之南。独称邹鲁。崇儒重道之风。蔚然兴行。虽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生而尊之为长德。没而称乡先生以祭之。祠院相望。俎豆并享。岂不诚美盛矣乎。桧山有云岩之院。乃愚谷处士讲道之地。而因以为妥灵之所者也。处士初从洛滨李公(是樟)学。又从若虚斋辛公,(梦参)恒斋李公(嵩逸)游。其学本之事亲敬长。而持身大要不外乎不欺心三字及持敬一段。南岳李先生所为墓表。具著其德行事为。南岳百世之师。而其言乃百世之言也。
苇溪书院重修记
铁城县治北文昭之南。有曰苇溪书院者。巴山李氏六君子妥灵之所也。一门六君子。何其盛也。谨按梅轩,杏轩昆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6A/ITKC_MO_0626A_A308_305L.gif)
万和亭记(朴时默)
清道之云门。山之名者也。元气之所磅礴。巨灵之所盘踞。其南曰剡旨。滁之环皆山。而武陵之旷望平陆兼之矣。沃野十里。润屋百家。朴氏之里也。居中最胜之地。有新亭临于苍壁之上。后林园左闾阎右溪潭。溪曰若耶。源出于月城之西山。南驰百里而近。至此成潭。潭深无底。澄泓可舟游。游鱼泼泼。榆柳阴翳于汀沚。花竹藻绘于阶庭。所谓除是人间别有天者是也。饮而乐之。顾谓主人曰天之于人。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6A/ITKC_MO_0626A_A308_306H.gif)
显忠祠记
昭敬大王世。有岛夷之乱。俘我民男女髦倪无数。而至东莱。 王下谚教于被俘者。命征南将士赍往谕还。莫有能者。时权公某以布衣率义旅守盆城。奋然曰 王言恻怛。可感豚鱼。此岂臣民顾死生计利害之时乎。乃扮作被俘者家人装束。用夜半船至贼垒数百步外。伏壮士数十于林薮中。将奇计诱引守倭四十馀尽斩之。遂载我民而归。未及论功行赏。公病创死。 景庙壬寅。始 赠掌隶院判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6A/ITKC_MO_0626A_A308_306L.gif)
高山书堂重修记
圣上元年甲子秋。 命致侑于金文敬公。文敬寒暄堂先生也。助祭之士五百馀人。余忝为都执礼。齐之日。有儒一生在相礼之列者进而拜。其容貌辞气。休休老成。问之宜宁安休老也。余笑曰名不虚得也。遂与之语。又问其年。少于我十三岁。因为忘年之交。归犹不能谖。明年春至盆城之馆。以高山书堂重修记。嘱余申申曰堂本我曾大父雪山斋藏修之所也。刱建在昔戊戌。而其后甲子改葺之者。吾祖宜庵之力也。乙亥重葺者。宗叔父与吾先子之力也。又其后癸丑之重修者。诸子孙之力也。凡吾所以尽力于斯者。孝友于斯。忠信于斯。修业于斯。进德于斯。读书于斯。无非是继先志述先事者。至若山川之胜。卉木之嘉。鱼鸟云烟之景。不过寄兴取适之各一其时耳。盍为我下一转语。俾作后承之鉴法也。余拜而言曰。雪山斋之儒雅笃行。曾于岭外学者。闻之久矣。今就堂而覈其实。子真肯堂者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6A/ITKC_MO_0626A_A308_307H.gif)
思成斋记
思成斋者。琴斋,介庵两先生墓前斋室也。墓在渭城治南十里华丈山下木果负亥之麓。距旧居一舍而近。斋成于三百年之后。后孙追远之孝也。琴斋先生年十六。名闻于朝。以白衣为接伴使从事。后监知礼,高山两县。儒化大行。燕山时弃世入头流。探赜圣贤书传。及史祸起。超然独免。郑蠖溪,(玉坚)权睡轩,(五福)郑湖阴(士龙)皆出其门。金慕斋拜之曰公非安国之友。乃安国之师。梁九拙(喜)状公之德曰遏人欲而存天理。内六经而外百家。本孝悌而体敬义。此士林所以啜享于龟川者也。介庵先生以琴斋之孙。善继善述。远宗乎一蠹。近法乎南冥。以卢玉溪吴德溪金东冈诸大儒。为道义之交。而值戊甲士𥚁之后。奋然以道学为己任。使既绝之绪。焕然复明于世。有功于斯文大矣。而官止昭格署参奉。位虽不称。于先生何损焉。郑桐溪状行曰。学之正守之固。执德之广。任道之方。又曰不得行道于当世。天夺之遽。痛矣哉。以是观之。配于灆溪。庙食百世。不亦宜乎。然则思成斋之作何。子孙之心也。昔无而今有何。墓之岁一祭。今昔无异而斋之设。追先人未卒之志也。且龟院之中撤。由于邦禁。则尤有感慨。而寓慕于是斋云。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6A/ITKC_MO_0626A_A308_307L.gif)
晚全洪先生。我 昭敬王圣世名儒也。学行文章。卓异于众。早登剡荐。始由乡署。历践台省。出入 经筵。策勋靖难。位至崇政。引年休退。朝廷倚以为重。士林宗以为师。文简公龙洲赵先生铭神道碑曰绝类离群。义精仁熟。南岳李先生请谥于太常氏曰。公从草堂许先生学。又游杏村闵公之门。从事圣贤之学。及谒退陶李先生。观感之益多。得明体适用之学。文正公眉叟许先生序其文集曰。非圣贤之书不读。文学德行。足以教后世。此可以槩先生之平生矣。不佞何赘焉。宁仁之大谷望德山。先生之世居也。有堂有室。奉安先生之真像矣。岁久而倾圮。庚辰春。祀孙健裕与其诸族人修葺之。请识其事于不佞曰。吾子草堂之孙也。于吾先祖之事。不可舍子而他求。虽耄不敢辞。
麦溪崔氏庄记
富林县治之南五里而近。有村曰麦溪。清溪之山。自东而南而西。环三面而惟一路北通于南台岭。其地险僻。无泉石之胜亭榭之美。故距京师不过一舍。而不为势家所夺。苟使巢许居之。可以为箕𤃡。园绮居之。可以为商雒。李愿之盘谷。董生之安礼。足为彷佛矣。崔氏自丽至本 朝。开国功臣领议政平度公及判尹公及吏曹判书公吏曹佐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6A/ITKC_MO_0626A_A308_308H.gif)
墨圃白莲池记
未始有物之时。物皆气化。气化以后则形化。形化常也。气化非常也。故李树生李。芋头生芋常也。土阶之丹蓂。甘泉之紫芝。非常也。非常则谓之祥宜矣。今华城有山名紫凤者。竹亭崔公之墓在焉。墓前百弓而近。旧有池。池废积有年所。竹亭之孙德峻修治之。盖追远之义也。适有白莲无种而生。亭亭出水。此所谓非常之祥耶。越明年德峻登上舍。俱曰白莲之符也。然则其池源源而莲种种。则崔之祥将屡发也欤。
慕羲斋记
子孙之慕父祖。人伦之常。天性之彝也。有德行则慕德行。有才艺则慕才艺。有文章则慕文章。有事业则慕事业。以至慕其居处慕其饮食慕其言笑。动静云为。无非是慕也。然人人有不能尽其彝常。故孟子曰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此谓随处移心。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6A/ITKC_MO_0626A_A308_308L.gif)
罗氏三纲门重修记
三纲门者。锦城罗氏二孝子二忠臣四节妇旌表之闾也。祖子孙三世八旌。在古盖罕有也。朱夫子作小学书。历举忠孝烈以垂教万世。如夷齐小大连奉天窦氏二女则昆弟姊妹也。至若家传而世袭则无述焉。旌闾者则又无几焉何也。周书有旌淑表宅等语。则上之所以化下者。如此其至矣。而后世不逮于古而然欤。盖有之而史有阙文欤。惟我 圣朝立国以来。仁义而已矣。孝悌而已矣。人伦明于上。教化行于下。比屋可封。是以如永膺李氏之八旌。晋阳郑氏之九旌。苞山郭氏之十二旌。不惟天性与家行然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6A/ITKC_MO_0626A_A308_309H.gif)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6A/ITKC_MO_0626A_A308_309L.gif)
石窝记
垢是竹。解谷生六鸣之筒。均是马。冀北产千里之蹄。是以伶伦截之而为律。孙阳顾之而增价。此二物者。未遇二人之时。直与筱簜驽骀等耳。岂惟物哉。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用。用与不用。不由乎我。我何与焉。友人李相牧启汝甫峤南大家也。贤而有志。从事儒业。至白首矻矻。屡战艺于京师。竟失意而归。临行要余为石窝之记。石窝其书室名云。余诘之曰奚以石。曰昔唐李德裕爱平泉之居。作记以诫其子孙曰鬻平泉者。非吾子孙。以平泉一石与人者。非佳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1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6A/ITKC_MO_0626A_A308_310H.gif)
静而不动重如石。磨而不磷坚如石。中正而守介如石。
下下斋记(郑墧)
余至南方。闻星山处士之庐有人焉。往造其庐。环堵萧然。褐衣冠带而出迎。才相见。知其为岂弟君子也。入其室。几一案一。惟编帙满架。皆圣贤经传。先儒性理书。益信其为学问中人也。仍留宿。辞气之间。谦谦自卑。是欲学颜氏之有若无实若虚者耶。其言曰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物。极于上。必复于下。君子下下吉。故所居之斋。名以下下。余应之曰子其志于上乎。夫道形而上者也。器形而下者也。上下不相离。故地本居下而其气上升于天为春。泰之乾下坤上是也。且九仞之山。一篑十也。百尺之竿。一步下也。下者上之基也。此进德之序也。故习于洒扫应对日用之事。然后明于理气性命天人之原。是谓下学而上达。子果志于上矣。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1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6A/ITKC_MO_0626A_A308_310L.gif)
郑秀才颐基游学京师。从余数年。词藻日就。屡捷发解。辄屈于南省。犹不废业。今年又赴庭试。以一儒生谒曰此颐基乡人姓崔名熏者。其大人曰柱华。颐基丽泽也。好学安分。修行。不奔竞于俗。一乡称善士。年今五十一。犹恐入山之不深。由故居之梅里二十里而远。卜地于西峡。筑茅栋数间。引溪水圜其外。名之曰宛在亭。取风诗宛在水中央之义。作亭之意则静居读书。教子孙读书。亦有愿从而读书者则读书。然未有以识也。愿夫子教之也。曰诺。孔子云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地。视其草木。吾虽不见熏之父。今见熏仪状言谈举止。可知其有贤父矣。吾见颐基三十年。可知其有端友矣。所未见者西峡之草木。然其地有佳山佳水。则草木亦将有精采。而可以兼仁智之乐云。
忠顺堂旌闾记
天地间。炳炳然烈烈然卓卓然。与白日同其辉。秋霜比其严。泰山齐其高。穷宇宙互(一作亘)万古而悠久者。忠义为然也。然惟率天性而尽人道者能之。噫。昔在龙蛇之乱。生死存亡之几。决于呼吸之际。所谓世禄之臣。而有人民焉社稷焉。专城而拥众者。犹徒怀全躯保妻子之心。鸟骇鼠窜。不可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1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6A/ITKC_MO_0626A_A308_311H.gif)
梁孝子旌闾记
猗欤我 国家。立极五百年。务明人伦。以化民成俗。此尧舜之道。孝悌而已者也。今 上六年。凡八路以孝子忠臣烈女 启闻者。命选其最著者。并施褒扬之典。于是或 赠职或旌闾。各称其行谊也。梁孝子居其一。孝子前年追爵教官。今又安绰楔。尤旷绝之 恩也。孝子八岁读小学。已知事亲之节。定省推及于诸父。其馀可推而知矣。未舞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1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6A/ITKC_MO_0626A_A308_311L.gif)
芝泉精舍记
学者学圣人。将以至于圣人也。圣人与我同类者。其道只是率循天赋之性。而其体则仁义礼智。其用则事父母孝。移孝为忠。夫和妇顺。长长幼幼。韩子所云其道易明。其教易行。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为人则爱而公。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者也。此大学明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也。圣人既没。道在圣人书。生知姑勿论已。学知殆庶乎。而学非师。惑不解。久矣。师教之废也。甚矣。道之不行也。夫道不远人。不离日用。自洒扫应对。以至成己成物。无非是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1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6A/ITKC_MO_0626A_A308_312H.gif)
林一轩记(许禧)
凡天下曰山曰野之郁葱荟翳者。皆林也。耕凿渔樵栖息。寤寐于是者。皆林下人也。诗人之发于咨嗟咏叹之间。而必曰林下。何曾见一人者何也。噫。我知之矣。为此诗者。为朝廷之士。一往不返。上不能以尧舜其君。下不能以安国家利百姓。昧于进退存亡之几。暗于明哲保身之道。惟固宠乐势是贪而作也。今有布衣韦带之士。初非进步于班联者。则均是林下之人。而乃反以林一名其轩者。抑又何也。岂见世人之汩于名利。虽山野弃其业次。老少奔波。逐影朵颐于车尘马迹之间。而故为是警俗之语耶。是则责人厚以招人过。非其意也。盖其宅之里曰林隐。之州曰一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1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6A/ITKC_MO_0626A_A308_312L.gif)
吾轩记
传素善朴圣源。晚又作僚于夏官。遂益密。为余言所居之扁。愿为吾轩记。余讯之曰吾之意何。夫吾已称也。与物二之也。与人亦二之也。然则名吾以吾。文吾以吾。无乃与人物太分别欤。旁有解之者曰否否。名者实之宾也。文者道之器也。宾未尝离乎实。器未尝离乎道。人物亦何尝不备乎吾欤。子何以自其万殊之变者而观之。不于一理之合者而反之。圣源辴然而前。诵其自铭曰以吾观吾。吾不知吾。耕吾读吾。安分是吾。刚吾柔吾。律己是吾。忠吾信吾。接物是吾。进吾退吾。处世是吾。内吾外吾。吾不愧吾。余从而诵订顽之铭曰。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林亭记(为李文达作)
巴山郡。在昔寒冈先生所治。数百年流风馀教未已。余尝再至其地。闻弦诵之声。林洞处士之庐有人焉。好读书。乐观佳山水。不求闻于世。若将终焉者也。余叹曰远哉。君子之化也。贤哉。处士之行也。后数年。处士书曰近与执志十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1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6A/ITKC_MO_0626A_A308_313H.gif)
九龙斋记
岭之昌宁县。朴君虎信。家贫好读书。少游学汉阳。从我者屡年。词艺有名。生员覆试壮元。升内舍。于是浩然而归曰得免秀才幸矣。复何求哉。乃筑一小斋于所居新塘里之九龙山。因以九龙名之。同志相孚。同道相谋。同力相助。同业相居者。进士徐君相汉同里人也。于斯教子孙。于斯教村秀才子。引而勿替则二君之成就人嘉惠人。为如何哉。顷年余往助寒暄金先生 致祭。迤访朴君。环堵萧然。见野广土肥。禾稼大熟。问有几亩。曰信美非吾。余笑曰火旺道湖牛浦。江山之胜。贵富人有欲换之。君必不肯矣。
崔霁光轩旌闾记
孝经一部。言事亲之道备矣。圣人之意。以为不爱其亲。不可以为人子。不敬其亲。不可以为人子。养不能致其乐。病不能致其忧。丧不能致其哀。祭不能尽如在之诚。不可以为人子。故曰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安有外此而可以为事亲者乎。世或以古人之冰鲤雪笋刲股斲指等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1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6A/ITKC_MO_0626A_A308_313L.gif)
存著庵记
丙寅夏。余往宜山慕义里之嵋渊。谒眉叟先生庙。时儒生会者甚众。黉堂殆不能容。相与讲讨两日而罢。临发许君某等更进而前曰某所居七谷。先人坟墓在焉。近搆一小庵于松楸之下。春秋濡降之感所寓也。未有以名命之。于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1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6A/ITKC_MO_0626A_A308_314H.gif)
耕云侨居记
古之贤人君子。盖亦有躬耕而自乐者。伊葛沮溺之伦是也。然耕者安其分也。乐者乐其道。非乐其耕也。使沮溺而有汤昭烈之聘顾。则阿衡之任。鱼水之契。所不巽矣。伊葛而为沮溺之隐则将终身耕而忘天下矣。易地则然耳。吾友有耕于云之野者。耕且读古人书以自乐。不汲汲于名利。亦不于忘世果焉。从众应举。晚而通籍。年至七十三。立朝不百日。暂为吏阆山。政清民怀。然以信心直道。忤于监司。考殿而递。无橐可装。并与琴鹤僮马而阙如也。其民借空舍留住之。亦不以为陋。而遂混于𤱶亩之中。其乐又自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1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6A/ITKC_MO_0626A_A308_314L.gif)
薇阳祠记
天地之塞。其刚大之至者乎。清而为日星。昭乎其光辉也。重而为山岳。确乎其不动也。坚而为金石。贞乎其无变也。直而为松柏。劲乎其后凋也。其在人也为忠烈为名节。是配义与道之谓也。噫。在昔 庄陵逊位之日。举一世莫不归命禅受。而独有六人者立慬殉身。是曰死六臣。又有六人者。洁己守义。是曰生六臣。其迹殊而其心一也。可以与日月争光。与山岳共重。奚啻金石之坚松柏之劲而已哉。当此之时。复有一人。添于生六臣。称为六一居士者。西冈金先生是也。先生金海人也。 端宗甲戌擢文科。历官至持平。出宰义城。乙亥 王狩于宁越。先生遂弃官归金海。名其洞曰退隐。名其山曰吾西。因号为西冈。日讲学以没。士大夫会葬。题其墓曰西冈先生之墓。其地旧无薇蕨。封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1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6A/ITKC_MO_0626A_A308_315H.gif)
完昌君一门三世孝烈旌闾增修记
猗欤我 主上殿下。德为圣人。至仁至谊。卓越千古。睦族侔唐帝。展亲拟周王。 御极以来。大明璿谱。奠系世辨昭穆。乃重修宗亲府。置宗正卿以领之。至若大君王子承统之孙。一一录用。又行大宗小宗之会。 亲临燕饮以乐之。九年壬申。 命凡为别子以下至四世。并追爵封君。于是度祖大王第一男 赠兵曹判书讳子兴。追封完昌大君。完昌子天桂追封永城大君。永城子摄追封密恩君。密恩子赞成重芳追封庆阳君。庆阳子左承旨甫追封晋平君。盛矣哉至矣哉。 大圣人敦伦之德也。晋平孝性出天。竭诚事亲。旌其闾。晋平之孙户曹参判桂遂。亦以孝旌其闾。参判之玄孙府使德智妻丰壤赵氏。事姑孝。夫死殉节。亦旌其闾。一门三世孝烈之相继。是旷世卓绝之事也。可以为百代为人子为人妇之劝也。晋平绰楔。旧以左承旨题之。今既封君。当书君号。不敢不改正。故书之以为旌闾增修记。
赠童蒙教官耐斋李公旌闾记
国家纯用德教而化民。敕天叙明人伦。凡有一行一善。无不褒扬而彰显之。以为砺世之本。唐虞之封比屋。周氏之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1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6A/ITKC_MO_0626A_A308_315L.gif)
洪氏妇人孝烈记
灵山世族故参判辛公讳礡之裔孙相铉妻南阳洪氏。自在室柔顺仁孝。二十二归于辛门。妇德妇行。闻于外。事姑李氏甚谨勤。敬夫子无违。家道雍睦。甲午李氏疾病殆不起。洪氏色忧。屡月不解带不交睫。躬执炊爨。及至纩息几绝。乃齧指出血以灌口。竟得苏。至今八十馀尚无恙。丁酉其夫遘疠。传经之际忽气绝。洪氏又斫其指。夫果回生。至今六十馀偕老。岂不异哉。夫人于其肌肤。蜂虿偶螫。不忍其痛。芒刺误触。或恐其伤。是何能自齧自斫。而不觉其伤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1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6A/ITKC_MO_0626A_A308_316H.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