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x 页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记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0H 页
性斋记
主人号其所居之室曰性斋。客有难之曰号之与名殊。号亦所独也。故人必取己所独有者而表称之。亦使人表称之。天命之性。夫人而有之。夫人而有之则夫人而为号可也。何子之敢独有也。曰吾恶夫独有者。故是之取尔。今夫天下之患。未有甚于独有者。井地废而阡陌连则农困于独富。学校弛而荐选杂则士困于独贵。榷沽独利而商不出器。祅独巧而工不通。独异端而儒道泯。独小人而君子沮。独私而灭公。独名而亡实。独文而乱质。甚者子遗亲而独。臣倍君而独。小大轻重。一不馀力而让独。若是乎独有之患也。是性也。人与人同。生与生俱。我仁而人仁。人亦我也。人义而我义。我亦人也。礼焉而均是人也。智焉而均是我也。何必独然后为吾有哉。且子但知夫人而有之。不知夫人而失之。夫人失之。故彼独有之患。由而生焉。客曰人失而我有。是亦独有也已。曰子以为一人不有而坠于地可乎。人非由我而失之。我非攫人之有而取之。人苟复之。岂取诸我而还之。我又岂还诸人而自失耶。人皆失之。故吾恐鲍化而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0L 页
失之。书诸斋。欲常目而有之。亦欲使人常目而勿失也。客曰何如斯有之。何如斯复之。何如斯失之。曰乐天知命。有之之谓也。好学力行。复之之谓也。自暴自弃。失之之谓也。客曰有之者几人矣。曰由孟子以上。率五百岁而有之。由孟子以下。盖千有馀岁而往往有有之者矣。客曰千百岁而往往有有之。则其为独有也。孰大于是。曰是独有也。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我非曰能有之。愿复焉。客曰乃今真得独有之术。吾亦愿之。曰诺。客出。遂书诸性斋之扁。
愚石记
灵乎其人也。离于物远矣。灵之灵乎其圣人也。离于人又远矣。此大幸。乃大愿耳。今夫灵之反焉。而漠然无知者物有之。石其尤也。灵之灵之反焉而昏然没觉者人有之。愚其下也。使石而能知。自伤其为石也必矣。愚而能觉。自伤其为愚也亦必矣。彼大不幸而愿之乎。舍大幸而不愿。愿其所大不幸。具性者断不为已。噫。三代以前。未之或有焉尔。斯其不幸而后世者乎。曰我既不得为离于人者群矣。不足谓离于物。既不足谓离于物矣。不足谓灵。无宁取彼之反焉者。以群吾不幸乎。况愚有不可及者。夫子与之。石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1H 页
有介而贞者。大易称之者乎。居士金士集书其室曰愚石。余记其言如此。
挹清亭重修记
西安府(今海州)之西十里。有挹清亭。许氏之世有也。(许氏忠贞公琮之后)人遂名其地为许亭。或言亭旧安氏池氏之址。其兴废延促无传焉。奈今并泯其氏之裔也。夫国之都邑宫室。家之闾里屋宅。其大小殊。其所以肇基守成均也。肇之守之之道。在乎人而已矣。是亭也。盖山之崒然高者曰首阳。其阳则善女。右迤而为陵为阜。遇湖而止。左迤而为冈为堆。又遇湖而止。水之清者曰朋川。自首阳出于善女而左。为涧为濑为潭为溪。又遇湖而会。湖之内沃野。湖之外有山蔚然。横互(一作亘)于大海之口。于亭湖为西南。海为东南。因潭为深。践岩为亭。沙碛尽白。古木多槐榆。花则踯躅生岸。鱼则锦鳞出穴。岫云洞霞。共蜃气而幻形。峰雪壑冰。与鲸涛而争光。雁有时而下汀。鸥有时而戏渚。烟蓑出而呼邪兴。风帆泊而欸乃发。是皆亭之有也。吾闻天下之名区非一二计。景各万像。而不侔者存。故岳阳不能有林泉之胜。滁山不能有湖海之乐。无乃地亦有所不足者欤。若挹清可谓兼之矣。然许氏不以为足。乃聚族日于斯。修其孝悌忠信。肄其诗书六艺。代不乏闻人。使亭之名。益显于无穷。其在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1L 页
人之谓也。往年余有公事于西安。因访焉。许氏同闾甚盛。共登于亭。亭方三间者三之。九分其轩。以其三为室。会者殆不能容。余乃执酌而美之曰僻而不陋。君子之居。俭而不治。君子之师。视人之专尚侈大。自速瞰室之灾者。相去远甚。大丞相之德其不替。而承宣公之善庆未艾矣乎。越二年冬。许氏联牍以请曰吾亭将圮。隳先人之功是惧。图所以久完。瓦之裂者改之。础之倾者正之。杗桷之朽败者易之。无变于古而新其观。且可垂几十稔。但旧阙记识。是为恨耳。先祖县监公当光海末。谓首阳可居。超然退隐于此而肇造之。至孙某公若某公肯构之。其志甚勤而其事亦伟矣。窃意祖先之心。以为身既隐矣。则将并隐其志与事而不之记耶。抑谓以我视今则不记亦犹记也而不之记耶。为祖先且作之于我者。虽不夸张之可也。为子孙且继之于后者。无一辞以颂之。今往纵栋宇之岿然。与二氏之泯而不称。何殊哉。子为之记。无遗我羞。无遗我后人疑。其书以请者。曰湜曰淮曰穫曰秷曰琉曰馥。或劳心或殚力。或不爱其费云。
观海亭重修记
记言谒桧原庙文曰风雨霜露。无非天地之教。而万物沾被。各遂其生。此先生之德。至大而备。至简而约。殆后贤后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2H 页
学所不可及者。某初从先生于泗上。后葬先生于新安。今至南海上。谒先生之庙。始得其所依归而从之。卒而丧其所依归而哭之。至今追其所依归而慕之。其心如一日。欲竭力从之。至白首而不渝。挽郑先生词曰宜义精而仁熟。穷神化而自得。致广大而精微。接陶山之正脉。记言序曰如天地之化育。日月星辰之运行。风雨寒暑之往来。传读是书。敢知寒冈眉叟两先生之盛德大业。为百世之宗师而已。更不敢以一辞赞之也。桧原先有观海亭。在昌原府治西二十里。南临大海。前有月影台数里而近。其记所谓月蓖山成影。月影在海中九十七亿三万八千尺有奇而极者是也。盖有崔孤云遗迹云。而两先生杖屦所尝逍遥。故立庙于观海之东。以妥两先生之灵。且为诸生游学之所。因其地以桧原为额号。观海属焉。亭与讲堂。相为左右。其兴也其废也。实关吾道之盛衰。而年深世旧。亭将圮矣。乡之士惧夫后生之瞻慕靡向。藏修失所。相与经纪。亟图所以久远者。使土木重新。丹青改观。庙貌因之以益严。士气因之以复振。苟非尊德乐道之心。出于至诚。能如是乎。工既讫。八百馀里而颛嘱于传。俾记之。呜呼。寒冈先生生于嘉靖二十二年。少退溪先生若干岁。眉叟先生生于万历二十三年。少寒冈先生若干岁。相继亲炙。道统之传。得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2L 页
其宗矣。而传生乎此数百馀年之后。常恨未得为先生徒。今以名附于先生之庙之庑为幸。遂书之如此。
晚晦亭记(李敦禹)
晚晦亭者。苏湖李学士作之而名之者也。晚晦之义。奚取焉。晦者显之反也。凡人之情。莫不恶晦而好显。故诗曰凡周之士。不显亦世。夫士生圣人之世。明良契合。使是君为尧舜之君。使是民为尧舜之民。身享富贵之乐。名垂宇宙之间。光辉发越。赫赫显显。君子之所愿欲也。学士亦岂恶显而好晦者哉。其心必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吾夫子之道也。由我者我。不我者天。昌黎氏之言也。是其通籍三十三年。年至七十三。踰岭者不几步。立朝者不几日。难进而易退。安贫而乐天。固守山樊。说读古人书。家而继述乎大山先生之世德。乡而擩染乎退陶夫子之遗风。位不显而名则显。身虽晦而迹不晦。晦也显在其中矣。且况月朓则为晦。肭则为朔。此贞而复元之理也。
静窝记(李得鲁)
静窝居士造余而求静窝之记曰大白之山鹿洞之地。是负而重世也。距京华于千里过半。岩穴之邃。卉木之幽。轮鞅之远。市喧城嚣之隔绝。世故得失之不睹不闻。凡属外物。无一可以触形而动心者。无动则无事。无事则简。简则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3H 页
静。静以名窝识也。余应之曰无所触而无所动者。一有所触。不能无动。其必有触无动。乃可以为静也。故曰静制动。静可以无欲。可以入于敬。可以养性。此学之之事。非性之也。若夫性之者。兼动静者也。性即理也。理也者。太极之体用也。动静互为其根。静极而动。动极复静。其于天地也。春而夏夏而秋秋而冬冬而复春也。其于圣人也。仕而仕止而止久而久速而速也。故曰静者动之本。子其有意于动乎。然静不极则不动。子其极于静乎。
芰田记(洪民学)
物各得其所然后遂其性。故云之龙。其兴也渊。风之虎。其负也嵎。嵎而龙。渊而虎。能云乎风乎。宛珠藏而川为之媚。昆玉蕴而山为之辉。珠山而玉川。可媚乎辉乎。岂惟龙虎珠玉哉。参天拂霄成栋梁之材则均是松也。养于匠石之园者用。协阳谐阴中律吕之器则均是竹也。生于伶伦之谷者取。凌霜傲雪守杰特之节者。均是菊也。莳于渊明之篱者采之。数者托非其地。孰谓其梁栋乎律吕乎气节乎。今夫芰菱也。水草之品也。江淮之产也。涧曰芰涧。来需之水也。湖曰菱湖。五湖之一也。其实加笾之实也。可荐于庙而可羞于王公。故尔雅释之。水经载之。周公书之典。(周礼)戴氏记之礼。其为品贵而其为水物昭昭也。昔禹治鸿水。九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3L 页
州乃田。厥田无水亦昭昭也。然则芰而田。吾未敢保其叶之能大于荷而实之如鸡头雁头也。虽欲为屈到之所嗜。尚不可得。况可望荐之庙而羞之王公乎哉。若曰桑海之变。有人三见云尔。则吾又未敢保其必无。而芰亦将得其所而遂其性欤。
一林斋记(李承九)
中州之治。其山镇曰大林。磅礴之势所蟠踞。冲和之气所亭毒。我 圣祖(正宗大王)所称士大夫之东都也。士皆修身洁行。喜朴素不喜势利。务耕读重为邪。盖周公孔子邹孟氏既没。圣人之道不行焉。而家诗礼人春秋语孟。惟大林之士为然。有隐君子在而刺史不能荐。朝廷不闻名姓。昔唐尧盛时称野无遗贤。然箕𤃡之间。盖有巢父之伦。岂不惑哉。余有友人居大林。自谓大林之一逸民。而扁其游息之斋曰一林。
午山堂记(洪祐显)
旧闻洪南仲之名。愿一识之。晚而相见。盖其人脱然不以世故乱其心。遍游域中名山川。西过箕子故都。临鸭绿水登妙香山。东至枫岳。历南沃沮。踰岭观退陶遗风。大小白诸胜区。皆目涉而足履。岂欲学子长之游者欤。癖于诗。至老不休。六十年间万首诗。不独古人然也。午山其自号也。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4H 页
午山何。其鼻祖曰洪厓。洪厓公窀穸之藏在安东府之午山。晦庵所谓好风水三重案也。慕之心而寓之堂。善乎追远之孝也。余乃为午山堂记。以应其求。
赵氏两世旌闾记
死生之于人。大矣。故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凡可以求生而避死者。孰不为也。而所欲亦有甚于生者。所恶亦有甚于死者。知其甚与甚之界分。而断之若斩钉截铁然舍生取死。有非人人之所可能。惟禀得天地之正气。养成仁义之本性者为之。如斯人者。兆人而不指屈也。千里而不肩比也。百世而不武踵也。如咸安赵氏之一门十三忠。穷天地亘古今而罕有者也。呜呼。有为 端庙全节者讳曰旅号曰渔溪。人谓孤竹之风。祭之西山院。其后本支诸孙。相继立慬于南蛮北塞之乱。渔溪五世有讳俊男。始以孝行拜昭格署参奉不仕。丁酉倭再寇。祸及公曾祖执义公墓。公冒入贼中。负土掩柩。贼胁欲同归。公骂曰汝辱我 国家。掘我坟茔。不共戴天之雠。岂从汝苟活耶。乃北向四拜。拔刀自刎而死。贼亦义之。以衣覆尸而去。有子曰继先。万历癸卯武科。后值昏朝。屏居田里。 仁祖改玉。起为宣传官。时 朝廷患毛文龙(明将)之移镇宣川。(自椵岛移)以李莞为义州尹。莞素知公为人。辟为幕宾。与议军事。丁卯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4L 页
虏兵猝至。公奋身先登。射杀贼甚多。矢穷力竭而死。 肃庙丙戌事闻。父子俱命绰楔。故别为阁以旌之。 哲宗甲寅。参奉 赠司仆寺正。宣传 赠兵曹参议。宣传公之奴某甲自义州还。未至家五里许。讣于公族家。流涕言战亡事而曰主死之日。岂欲独生。恐主之名不显而忌日不传。忍而至此。然不能救夫子于危。无面目到家。遂投水而死。忠奴又生于忠臣之家。
道川祠记
夫孝弟至行也。忠义大节也。学问广业也。是皆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有不能人人率此性尽此职。惟仁川李氏能世以为箕裘何也。盖身教者易从。目逮者先入。父诏兄勖。孩识幼肄。莫善于家庭也。谨按道川祠者。李氏一门五贤妥侑之所也。其最尊位曰乌泉先生。(文和)官大提学 赠领议政谥恭度。自幼孝友。师事尹栗亭。(铎)以礼律身。文章德行。为李牧隐权阳村所推诩。其次三休堂。(郊)乌泉之五世孙也。以孝旌闾。 赠左通礼。郑寒冈曰一家孝烈继踵不孤。士大夫咸颂郑栖岩之麟师友录曰文章德行。为世所重。其次啸皋。(元盛)三休之子也。服父丧六年。君丧食素三年。此孔子所谓加于人一等者也。以忠孝 赠工曹参议。善行具载咸州志。其次琴溪。(元佐)啸皋之从弟也。以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5H 页
文行著名。前后丧亲。凡六年庐墓。以孝 赠右尹。其次养拙亭。(休复)啸皋之孙也。少游朴篁岩(齐仁)之门。习六艺之文。究圣贤之旨。壬辰之乱。从红衣将军郭忘忧(再祐)倡义旅。甲子适变。以前郡守为别将。从戎鞍岘。录振武勋封仁原君。追爵户曹判书。盛矣哉。真天叙之模范。人道之师表。庙食百世。不亦宜乎。后孙尚斗从余游。示其家藏文献录。求为之记。余擎玩而钦慕焉。敬书其槩。
云岩书院记(朴公身润)
列圣作而德教隆。五贤出而学术明。大岭之南。独称邹鲁。崇儒重道之风。蔚然兴行。虽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生而尊之为长德。没而称乡先生以祭之。祠院相望。俎豆并享。岂不诚美盛矣乎。桧山有云岩之院。乃愚谷处士讲道之地。而因以为妥灵之所者也。处士初从洛滨李公(是樟)学。又从若虚斋辛公,(梦参)恒斋李公(嵩逸)游。其学本之事亲敬长。而持身大要不外乎不欺心三字及持敬一段。南岳李先生所为墓表。具著其德行事为。南岳百世之师。而其言乃百世之言也。
苇溪书院重修记
铁城县治北文昭之南。有曰苇溪书院者。巴山李氏六君子妥灵之所也。一门六君子。何其盛也。谨按梅轩,杏轩昆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5L 页
弟。俱佔毕斋门人也。学问气节。为世所推。官大司宪。被戊午史祸。有子翎擢贤良科。官修撰。己卯与静庵赵先生同被北门之祸。杏轩之子曰展敬斋。笃行孝友。文艺超绝。弱冠登上庠。毕斋诗所云泂泂秋水神已师古圣人者是也。杏轩曾孙又有号卧龙。师事眉岩柳先生。壬乱之后。开修学校。扶植斯文。新川斋亦杏轩曾孙。龙蛇之变。治高原郡。与郑农圃文孚,李沧洲成夏。有战功录勋二等。戊午再任高原。白沙李先生丧柩至境。操文致奠。为时所忤。解官不复仕。其实迹具载 国乘邑志野史。于乎盛哉。 宪宗甲辰。并俎豆于是院。奉安文常享文。皆定斋柳先生致明所撰也。岁久重修。后孙锡驲奉其遗迹新编。请余为之记。至于再三。嘉其诚意。不敢终辞。
万和亭记(朴时默)
清道之云门。山之名者也。元气之所磅礴。巨灵之所盘踞。其南曰剡旨。滁之环皆山。而武陵之旷望平陆兼之矣。沃野十里。润屋百家。朴氏之里也。居中最胜之地。有新亭临于苍壁之上。后林园左闾阎右溪潭。溪曰若耶。源出于月城之西山。南驰百里而近。至此成潭。潭深无底。澄泓可舟游。游鱼泼泼。榆柳阴翳于汀沚。花竹藻绘于阶庭。所谓除是人间别有天者是也。饮而乐之。顾谓主人曰天之于人。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6H 页
虽物之至微者。有命存焉尔。昔余行过此地。只见荒林茂草。天下之生几甲子。何无一人卜筑于此。朴氏之世几云仍。又何无一间茅栋于此。有若悭之秘之。以待于今也。夫家国之大小虽殊。基业之创开相似。主人之意匠规度。此可以验矣。庋书千卷。置酒一壶。宠辱俱忘。是非不到。歌瑟过四子之家。花树会十世之族。朋来则尚论千古。客去则静观万物。夫奚但元亮之成趣。长统之乐志而已哉。三公不换。神仙不远。其此之谓也。愿闻名亭之意。取诸乾之大和欤。庸之中和欤。孔夫子之太和欤。程夫子之一团和欤。抑心和气和形和声和。天地之和欤。主人曰吾岂敢。吾岂敢。亭之西曰万和之野。因以名吾亭。余笑曰万和则向所言群和举之矣。
显忠祠记
昭敬大王世。有岛夷之乱。俘我民男女髦倪无数。而至东莱。 王下谚教于被俘者。命征南将士赍往谕还。莫有能者。时权公某以布衣率义旅守盆城。奋然曰 王言恻怛。可感豚鱼。此岂臣民顾死生计利害之时乎。乃扮作被俘者家人装束。用夜半船至贼垒数百步外。伏壮士数十于林薮中。将奇计诱引守倭四十馀尽斩之。遂载我民而归。未及论功行赏。公病创死。 景庙壬寅。始 赠掌隶院判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6L 页
决事。后乡人立祠于盆城之西兴洞里。额曰显忠。旁有御书阁。以奉谚教。恩言如昨。御墨淋漓。今去龙蛇之岁垂三百年。公之贞忠大义。炳日星焕丹青。使人兴感。呜呼壮哉。公之后孙湜。持权大谏馥所撰实记墓碣铭及柳参奉致皓所撰庙碑。屡请为之记。故遂书其槩。
高山书堂重修记
圣上元年甲子秋。 命致侑于金文敬公。文敬寒暄堂先生也。助祭之士五百馀人。余忝为都执礼。齐之日。有儒一生在相礼之列者进而拜。其容貌辞气。休休老成。问之宜宁安休老也。余笑曰名不虚得也。遂与之语。又问其年。少于我十三岁。因为忘年之交。归犹不能谖。明年春至盆城之馆。以高山书堂重修记。嘱余申申曰堂本我曾大父雪山斋藏修之所也。刱建在昔戊戌。而其后甲子改葺之者。吾祖宜庵之力也。乙亥重葺者。宗叔父与吾先子之力也。又其后癸丑之重修者。诸子孙之力也。凡吾所以尽力于斯者。孝友于斯。忠信于斯。修业于斯。进德于斯。读书于斯。无非是继先志述先事者。至若山川之胜。卉木之嘉。鱼鸟云烟之景。不过寄兴取适之各一其时耳。盍为我下一转语。俾作后承之鉴法也。余拜而言曰。雪山斋之儒雅笃行。曾于岭外学者。闻之久矣。今就堂而覈其实。子真肯堂者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7H 页
也。从此高山益高而雪山益重。
思成斋记
思成斋者。琴斋,介庵两先生墓前斋室也。墓在渭城治南十里华丈山下木果负亥之麓。距旧居一舍而近。斋成于三百年之后。后孙追远之孝也。琴斋先生年十六。名闻于朝。以白衣为接伴使从事。后监知礼,高山两县。儒化大行。燕山时弃世入头流。探赜圣贤书传。及史祸起。超然独免。郑蠖溪,(玉坚)权睡轩,(五福)郑湖阴(士龙)皆出其门。金慕斋拜之曰公非安国之友。乃安国之师。梁九拙(喜)状公之德曰遏人欲而存天理。内六经而外百家。本孝悌而体敬义。此士林所以啜享于龟川者也。介庵先生以琴斋之孙。善继善述。远宗乎一蠹。近法乎南冥。以卢玉溪吴德溪金东冈诸大儒。为道义之交。而值戊甲士𥚁之后。奋然以道学为己任。使既绝之绪。焕然复明于世。有功于斯文大矣。而官止昭格署参奉。位虽不称。于先生何损焉。郑桐溪状行曰。学之正守之固。执德之广。任道之方。又曰不得行道于当世。天夺之遽。痛矣哉。以是观之。配于灆溪。庙食百世。不亦宜乎。然则思成斋之作何。子孙之心也。昔无而今有何。墓之岁一祭。今昔无异而斋之设。追先人未卒之志也。且龟院之中撤。由于邦禁。则尤有感慨。而寓慕于是斋云。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7L 页
晚全洪公影堂重修记
晚全洪先生。我 昭敬王圣世名儒也。学行文章。卓异于众。早登剡荐。始由乡署。历践台省。出入 经筵。策勋靖难。位至崇政。引年休退。朝廷倚以为重。士林宗以为师。文简公龙洲赵先生铭神道碑曰绝类离群。义精仁熟。南岳李先生请谥于太常氏曰。公从草堂许先生学。又游杏村闵公之门。从事圣贤之学。及谒退陶李先生。观感之益多。得明体适用之学。文正公眉叟许先生序其文集曰。非圣贤之书不读。文学德行。足以教后世。此可以槩先生之平生矣。不佞何赘焉。宁仁之大谷望德山。先生之世居也。有堂有室。奉安先生之真像矣。岁久而倾圮。庚辰春。祀孙健裕与其诸族人修葺之。请识其事于不佞曰。吾子草堂之孙也。于吾先祖之事。不可舍子而他求。虽耄不敢辞。
麦溪崔氏庄记
富林县治之南五里而近。有村曰麦溪。清溪之山。自东而南而西。环三面而惟一路北通于南台岭。其地险僻。无泉石之胜亭榭之美。故距京师不过一舍。而不为势家所夺。苟使巢许居之。可以为箕𤃡。园绮居之。可以为商雒。李愿之盘谷。董生之安礼。足为彷佛矣。崔氏自丽至本 朝。开国功臣领议政平度公及判尹公及吏曹判书公吏曹佐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8H 页
郎公。传之郡守公承旨公参议公生员公。以孝仁忠义为家法。八世九旌。并列于一闾。邻里乡党。慕其风声。山川草木。皆有精采。前古所罕比者也。今其胄孙宽澈能述其家风。一乡称为善士。有子五人。谨饬敦厚。入孝出恭。言谈行动。自成一门之规范。余甚爱之重之。并书之。
墨圃白莲池记
未始有物之时。物皆气化。气化以后则形化。形化常也。气化非常也。故李树生李。芋头生芋常也。土阶之丹蓂。甘泉之紫芝。非常也。非常则谓之祥宜矣。今华城有山名紫凤者。竹亭崔公之墓在焉。墓前百弓而近。旧有池。池废积有年所。竹亭之孙德峻修治之。盖追远之义也。适有白莲无种而生。亭亭出水。此所谓非常之祥耶。越明年德峻登上舍。俱曰白莲之符也。然则其池源源而莲种种。则崔之祥将屡发也欤。
慕羲斋记
子孙之慕父祖。人伦之常。天性之彝也。有德行则慕德行。有才艺则慕才艺。有文章则慕文章。有事业则慕事业。以至慕其居处慕其饮食慕其言笑。动静云为。无非是慕也。然人人有不能尽其彝常。故孟子曰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此谓随处移心。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8L 页
而于其父母。慕之终身者亦鲜焉。则况于其祖先。没世永慕者乎。巴郡(咸安)之东。有山曰匡庐。磅礴而秀丽。其阴则立谷。土肥而泉甘。坤灵所据富媪之奥区也。昔清羲堂赵公居之。清羲者。取陶靖节清风羲皇之语也。公殁而葬其麓。余尝铭其碣。知公隐德颇详焉。公之玄孙性觉筑一小斋于其下。颜曰慕羲。追慕清羲而迹其武志也。然则居是斋读清羲之读。学清羲之学。行清羲之行。乐清羲之乐。以垂裕于后昆。是乃慕清羲之实也。岂亶以梧柳松菊烟云泉石。供日涉之趣。而嚣嚣然曰我为无怀葛天之民而已也哉。
罗氏三纲门重修记
三纲门者。锦城罗氏二孝子二忠臣四节妇旌表之闾也。祖子孙三世八旌。在古盖罕有也。朱夫子作小学书。历举忠孝烈以垂教万世。如夷齐小大连奉天窦氏二女则昆弟姊妹也。至若家传而世袭则无述焉。旌闾者则又无几焉何也。周书有旌淑表宅等语。则上之所以化下者。如此其至矣。而后世不逮于古而然欤。盖有之而史有阙文欤。惟我 圣朝立国以来。仁义而已矣。孝悌而已矣。人伦明于上。教化行于下。比屋可封。是以如永膺李氏之八旌。晋阳郑氏之九旌。苞山郭氏之十二旌。不惟天性与家行然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9H 页
也。 圣人之化。有以辅相之也。今按罗氏三纲实记。有讳士忱号锦湖。年甫十六。已以孝闻。 中庙朝命旌其闾复其户。及长从宗室履素斋仲虎学。后登上庠。 宣庙朝宋西郊赞荐学行。拜 庆基殿参奉。官至县监。己丑狱受诬被逮。 上曰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名参孝子者原之。乃得释。后以三子策勋累 赠至左赞成。有子六人。曰德明,德峻,德润,德显,德慎,德宪。人谓罗氏六龙。德明禁府都事。被己丑祸谪镜城。壬辰倭乱。与北评事郑文孚谋起兵。斩边民导倭者鞠世必等。脱两大君。遂平贼。 纯祖癸亥。春曹启闻旌闾。德峻,德润俱师事柳眉岩,郑困斋。德峻西厓柳文忠公荐其学行。官至县监。德润筮仕监察。德显善事父母善居丧。我先祖岳麓公荐于 朝。未及用卒。 赠参奉。德慎由茂长县监。从忠武公李舜臣御倭于露梁。策宣武勋。德宪魁杰人也。登武科。汉阴李文翼公荐其忠孝才略。丙子奉使入沈。抗节不屈而还。擢拜三道统御使。 肃庙朝追爵兵参。 正庙尝览 乾隆皇帝御制诗。有乃有朝鲜使不拜志独乖之句。 特赠兵判谥忠烈。 教旨用 皇明年号。又命旌闾。德显妻河东郑氏及其姊忠义卫尹沆妻罗氏。丁酉倭乱势甚急。二妇人同结裙带。自投于注龙之渊。德显子得素自幼事亲至孝。十九岁丁父忧。庐墓三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09L 页
年。日溢未泣血。凘毁自尽。德峻女主簿金磼妻罗氏。壬辰之乱。夫妻相失。义不独生而即自缢死。忠烈公之子宣务郎守素妻彦阳金氏。壮武公浚女也。归宁在安州衙。丁卯之乱城陷。壮武公自烧死。时忠烈公守凤山。宣务在其庭。金氏遗书曰我只有死。他日地下相从。遂自刎而死。 仁祖朝事闻。并旌五闾。呜呼。使八旌之事。在有宋之前则断断为朱夫子所采。列于明伦之篇。其奈后小学千载也哉。然炳朗乎史乘。揄扬乎志状。擩染乎朝野。则卓行懿节。必将与穹壤相终矣。然则乌头阀阅。直是 朝家树风劝善之盛典。乡里观感。子孙慕效之一助焉耳。绰楔岁久倾圮。诸孙复修而新之。请余记其事。亦继述之孝也。
石窝记
垢是竹。解谷生六鸣之筒。均是马。冀北产千里之蹄。是以伶伦截之而为律。孙阳顾之而增价。此二物者。未遇二人之时。直与筱簜驽骀等耳。岂惟物哉。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用。用与不用。不由乎我。我何与焉。友人李相牧启汝甫峤南大家也。贤而有志。从事儒业。至白首矻矻。屡战艺于京师。竟失意而归。临行要余为石窝之记。石窝其书室名云。余诘之曰奚以石。曰昔唐李德裕爱平泉之居。作记以诫其子孙曰鬻平泉者。非吾子孙。以平泉一石与人者。非佳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10H 页
子弟。今吾先祖之号曰石潭。世居之。里曰石田。居石田之居。言石潭之言。行石潭之行。读石潭之书。继述石潭之志事。而世世万子孙。守之勿失。则奚翅平泉之一石而已哉。是名窝之旨也。余复之曰善哉。诚如是。石田之为李氏之解谷冀北也大矣。必将有伶伦孙阳者。比肩接踵而至矣。铭曰。
静而不动重如石。磨而不磷坚如石。中正而守介如石。
下下斋记(郑墧)
余至南方。闻星山处士之庐有人焉。往造其庐。环堵萧然。褐衣冠带而出迎。才相见。知其为岂弟君子也。入其室。几一案一。惟编帙满架。皆圣贤经传。先儒性理书。益信其为学问中人也。仍留宿。辞气之间。谦谦自卑。是欲学颜氏之有若无实若虚者耶。其言曰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物。极于上。必复于下。君子下下吉。故所居之斋。名以下下。余应之曰子其志于上乎。夫道形而上者也。器形而下者也。上下不相离。故地本居下而其气上升于天为春。泰之乾下坤上是也。且九仞之山。一篑十也。百尺之竿。一步下也。下者上之基也。此进德之序也。故习于洒扫应对日用之事。然后明于理气性命天人之原。是谓下学而上达。子果志于上矣。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10L 页
宛在亭记
郑秀才颐基游学京师。从余数年。词藻日就。屡捷发解。辄屈于南省。犹不废业。今年又赴庭试。以一儒生谒曰此颐基乡人姓崔名熏者。其大人曰柱华。颐基丽泽也。好学安分。修行。不奔竞于俗。一乡称善士。年今五十一。犹恐入山之不深。由故居之梅里二十里而远。卜地于西峡。筑茅栋数间。引溪水圜其外。名之曰宛在亭。取风诗宛在水中央之义。作亭之意则静居读书。教子孙读书。亦有愿从而读书者则读书。然未有以识也。愿夫子教之也。曰诺。孔子云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地。视其草木。吾虽不见熏之父。今见熏仪状言谈举止。可知其有贤父矣。吾见颐基三十年。可知其有端友矣。所未见者西峡之草木。然其地有佳山佳水。则草木亦将有精采。而可以兼仁智之乐云。
忠顺堂旌闾记
天地间。炳炳然烈烈然卓卓然。与白日同其辉。秋霜比其严。泰山齐其高。穷宇宙互(一作亘)万古而悠久者。忠义为然也。然惟率天性而尽人道者能之。噫。昔在龙蛇之乱。生死存亡之几。决于呼吸之际。所谓世禄之臣。而有人民焉社稷焉。专城而拥众者。犹徒怀全躯保妻子之心。鸟骇鼠窜。不可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11H 页
胜计。于汝与何诛。时则有若忠顺堂李公。本巴山一布衣。朝廷所不识何状人也。乃能奋起草茅之间。倡率萌隶之徒。慷慨雪涕。一踔数百里。嘬锋金宁。东门一捷。贼势顿挫。此已奇矣。其奈主镇潜逃。孤城被围。外无蚍蜉蚁子之援。寡不敌众。弱不敌强。然犹厉气一呼。士无不视死如归。而竟不免力尽势穷。殒身于矢石之下。此太史公所谓奋不顾身。以循乎国家之急者也。孟子所谓舍生取义者也。孔子所谓杀身以成仁者也。真可谓百世人臣之劝。而褒忠奖节之典。阙然未及者。只以子孙微弱耳。今于数百载之下。乡论未泯。士气愈郁。采之胜览。摭之邑志。质诸三纲之录。参以鹤峰之集。于以上 闻。特蒙旌闾之 命。潜光始显。毅烈复明。呜呼休哉。后孙文琮以其诸宗之意。谓余尝铭公之墓。知公迹颇详。重以旌闾记为托。遂记之。
梁孝子旌闾记
猗欤我 国家。立极五百年。务明人伦。以化民成俗。此尧舜之道。孝悌而已者也。今 上六年。凡八路以孝子忠臣烈女 启闻者。命选其最著者。并施褒扬之典。于是或 赠职或旌闾。各称其行谊也。梁孝子居其一。孝子前年追爵教官。今又安绰楔。尤旷绝之 恩也。孝子八岁读小学。已知事亲之节。定省推及于诸父。其馀可推而知矣。未舞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11L 页
勺。父病尝药视膳。成人莫及。遭艰攀号哀哀。人不忍闻。奉母至诚。虽窭甚。滋味不乏。后丁忧。毁几灭性。馈奠殡葬。诚信无憾。晨夕拜哭于墓。草则手除。雪则手扫。风雨不废。常恨早孤。未尽丧制。欲追服衰麻。以古礼无据止。戊午移葬合祔。因心丧不食肉不御内。以终三年。祭祀必齐沐。庶几飨之。朔望往拜宗家庙。过人之行也。承袭家学。不屑屑于功名之业。讲究圣贤书。暨我东先儒说。不知老之将至。闻有善士。不远道里而从之游。尝往来于杨根学者李参判恒老。孝子讳在洙号竹岩。本南原之世。吏判兼文衡文襄公讷斋讳诚之之后也。孝子之长子柱冕。以行状及 启文示余。请为之记。亦光显德美之孝也。
芝泉精舍记
学者学圣人。将以至于圣人也。圣人与我同类者。其道只是率循天赋之性。而其体则仁义礼智。其用则事父母孝。移孝为忠。夫和妇顺。长长幼幼。韩子所云其道易明。其教易行。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为人则爱而公。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者也。此大学明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也。圣人既没。道在圣人书。生知姑勿论已。学知殆庶乎。而学非师。惑不解。久矣。师教之废也。甚矣。道之不行也。夫道不远人。不离日用。自洒扫应对。以至成己成物。无非是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12H 页
道也。而皆吾所格致也。学者学为此者也。世人学不讲。一或有焉。则群聚而笑之曰徒跪而饰其外也。独昵近要路者。盗窃虚名。坐享爵禄。遥执朝权。则名曰山林。山林古无也。如古之随光四皓两龚。所谓处士徵君。而皆遭时危疑。直不仕而独善耳。仕迟久速。吾夫子时中之义也。许君薰少有志于学。不屑举业。专心为己之工。乃筑室芝泉以居之。为其近先垄也。为其静且有幽趣也。近先垄则思贻祖先令名。为善必果。静则外物不夺耳目。有幽趣则可以发舒精神也。谓余一言教之。嘉其意。以平日所欲言者书之。
林一轩记(许禧)
凡天下曰山曰野之郁葱荟翳者。皆林也。耕凿渔樵栖息。寤寐于是者。皆林下人也。诗人之发于咨嗟咏叹之间。而必曰林下。何曾见一人者何也。噫。我知之矣。为此诗者。为朝廷之士。一往不返。上不能以尧舜其君。下不能以安国家利百姓。昧于进退存亡之几。暗于明哲保身之道。惟固宠乐势是贪而作也。今有布衣韦带之士。初非进步于班联者。则均是林下之人。而乃反以林一名其轩者。抑又何也。岂见世人之汩于名利。虽山野弃其业次。老少奔波。逐影朵颐于车尘马迹之间。而故为是警俗之语耶。是则责人厚以招人过。非其意也。盖其宅之里曰林隐。之州曰一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12L 页
善。隐于是林。为一乡之善士可矣云尔。昔人有诗曰渭水空藏月。傅岩深锁烟。好之乐之之不足。而善形容殷周之气像也。
吾轩记
传素善朴圣源。晚又作僚于夏官。遂益密。为余言所居之扁。愿为吾轩记。余讯之曰吾之意何。夫吾已称也。与物二之也。与人亦二之也。然则名吾以吾。文吾以吾。无乃与人物太分别欤。旁有解之者曰否否。名者实之宾也。文者道之器也。宾未尝离乎实。器未尝离乎道。人物亦何尝不备乎吾欤。子何以自其万殊之变者而观之。不于一理之合者而反之。圣源辴然而前。诵其自铭曰以吾观吾。吾不知吾。耕吾读吾。安分是吾。刚吾柔吾。律己是吾。忠吾信吾。接物是吾。进吾退吾。处世是吾。内吾外吾。吾不愧吾。余从而诵订顽之铭曰。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林亭记(为李文达作)
巴山郡。在昔寒冈先生所治。数百年流风馀教未已。余尝再至其地。闻弦诵之声。林洞处士之庐有人焉。好读书。乐观佳山水。不求闻于世。若将终焉者也。余叹曰远哉。君子之化也。贤哉。处士之行也。后数年。处士书曰近与执志十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13H 页
数人。搆茅栋于林洞之上最佳丽幽邃处。日与之逍遥游咏。花柳雪月是品题。余乐为之歌曰丽泽之朋友耶。涧阿之硕人耶。浚郊之姝子耶。戋戋玉帛。何时而丘园之贲耶。吾欲膏吾车秣吾马。从伊人兮天一涯。
九龙斋记
岭之昌宁县。朴君虎信。家贫好读书。少游学汉阳。从我者屡年。词艺有名。生员覆试壮元。升内舍。于是浩然而归曰得免秀才幸矣。复何求哉。乃筑一小斋于所居新塘里之九龙山。因以九龙名之。同志相孚。同道相谋。同力相助。同业相居者。进士徐君相汉同里人也。于斯教子孙。于斯教村秀才子。引而勿替则二君之成就人嘉惠人。为如何哉。顷年余往助寒暄金先生 致祭。迤访朴君。环堵萧然。见野广土肥。禾稼大熟。问有几亩。曰信美非吾。余笑曰火旺道湖牛浦。江山之胜。贵富人有欲换之。君必不肯矣。
崔霁光轩旌闾记
孝经一部。言事亲之道备矣。圣人之意。以为不爱其亲。不可以为人子。不敬其亲。不可以为人子。养不能致其乐。病不能致其忧。丧不能致其哀。祭不能尽如在之诚。不可以为人子。故曰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安有外此而可以为事亲者乎。世或以古人之冰鲤雪笋刲股斲指等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13L 页
事。藉口而傅会之曰孝感也。理或有之。是岂人人所必然者乎。父母生之。尽吾之性。为子之职可矣。近世有霁光轩崔公祥珏孝行闻于 朝。追爵童蒙教官。后一年又旌表其闾。 圣世之树风声以教化人。若是其至矣。余按其状。无傅会之语。惟曰孝友出于天性。居家尽人伦之道。事父母爱弟妹。靡不极。父年八十。为阐扬先祖事上京。公随陪至旅舍。躬执爨。饮食必在视。冰雪之程。躬自执辔而扶持之。父素患喘嗽至危剧。昼夜号泣。医药殚诚。遭丧哀毁。送终尽礼。三年不食菜羹。衰绖居庐。后丁母忧。公年已过六十。歠粥终制。服阕语及先亲。辄泫然。坟墓一舍而逾岭。朝望往省。季父少公五年。奉养如严君。生死无憾。外氏无嗣。公承母志为立后。置田宅。尝为举业。亲没守分林泉。晨必谒庙。工夫不出于日用常行。八十二病笃。亲忌隔宵。曰病不与祭。不孝也。扶坐不寐。至鸡鸣。问行祀乎。抆泪伏枕。顿绝不起。呜呼。公可谓孝有终始者也。书之以为旌闾记。
存著庵记
丙寅夏。余往宜山慕义里之嵋渊。谒眉叟先生庙。时儒生会者甚众。黉堂殆不能容。相与讲讨两日而罢。临发许君某等更进而前曰某所居七谷。先人坟墓在焉。近搆一小庵于松楸之下。春秋濡降之感所寓也。未有以名命之。于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14H 页
子属。余应之曰礼不云乎。宫室既修。墙屋既设。百物既备。夫妇齐戒沐浴。奉承而进之。洞洞乎属属乎。其孝敬之心至也。又曰色不忘乎目。声不绝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致爱则存。致悫则著。著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今君之宫室修矣。墙屋设矣。其必有致其所爱悫者。盍以存著二字书诸楣。以常目之。夫存也著也。即所谓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者也。然或不能一于敬。则存者有时而不存。著者有时而不著。君其一于敬乎。曰唯。请记之。行甚促。诺而未果。今年春璀,玏,瓛联书以督之。因以前日所语者记之。
耕云侨居记
古之贤人君子。盖亦有躬耕而自乐者。伊葛沮溺之伦是也。然耕者安其分也。乐者乐其道。非乐其耕也。使沮溺而有汤昭烈之聘顾。则阿衡之任。鱼水之契。所不巽矣。伊葛而为沮溺之隐则将终身耕而忘天下矣。易地则然耳。吾友有耕于云之野者。耕且读古人书以自乐。不汲汲于名利。亦不于忘世果焉。从众应举。晚而通籍。年至七十三。立朝不百日。暂为吏阆山。政清民怀。然以信心直道。忤于监司。考殿而递。无橐可装。并与琴鹤僮马而阙如也。其民借空舍留住之。亦不以为陋。而遂混于𤱶亩之中。其乐又自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14L 页
如。非爵禄不入于心而顺天知命者。不能也。然则于沮溺乎何戚焉。于伊葛乎何欣焉。且吾尝闻之。蜀之儒化自文翁。潮之文行由昌黎。此非特二人之教使之然也。抑二郡之士好之甚而信之笃。不自知其日迁于善也。今耕云之于阆。有二人之政。而兼之为乡先生。久于其地。阆之士果能如蜀潮之好且信焉。则耕云亦将终身乐其耕而忘天下矣。
薇阳祠记
天地之塞。其刚大之至者乎。清而为日星。昭乎其光辉也。重而为山岳。确乎其不动也。坚而为金石。贞乎其无变也。直而为松柏。劲乎其后凋也。其在人也为忠烈为名节。是配义与道之谓也。噫。在昔 庄陵逊位之日。举一世莫不归命禅受。而独有六人者立慬殉身。是曰死六臣。又有六人者。洁己守义。是曰生六臣。其迹殊而其心一也。可以与日月争光。与山岳共重。奚啻金石之坚松柏之劲而已哉。当此之时。复有一人。添于生六臣。称为六一居士者。西冈金先生是也。先生金海人也。 端宗甲戌擢文科。历官至持平。出宰义城。乙亥 王狩于宁越。先生遂弃官归金海。名其洞曰退隐。名其山曰吾西。因号为西冈。日讲学以没。士大夫会葬。题其墓曰西冈先生之墓。其地旧无薇蕨。封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15H 页
茔内独生。故因名蕨岘。立祠享之。扁之薇阳。
完昌君一门三世孝烈旌闾增修记
猗欤我 主上殿下。德为圣人。至仁至谊。卓越千古。睦族侔唐帝。展亲拟周王。 御极以来。大明璿谱。奠系世辨昭穆。乃重修宗亲府。置宗正卿以领之。至若大君王子承统之孙。一一录用。又行大宗小宗之会。 亲临燕饮以乐之。九年壬申。 命凡为别子以下至四世。并追爵封君。于是度祖大王第一男 赠兵曹判书讳子兴。追封完昌大君。完昌子天桂追封永城大君。永城子摄追封密恩君。密恩子赞成重芳追封庆阳君。庆阳子左承旨甫追封晋平君。盛矣哉至矣哉。 大圣人敦伦之德也。晋平孝性出天。竭诚事亲。旌其闾。晋平之孙户曹参判桂遂。亦以孝旌其闾。参判之玄孙府使德智妻丰壤赵氏。事姑孝。夫死殉节。亦旌其闾。一门三世孝烈之相继。是旷世卓绝之事也。可以为百代为人子为人妇之劝也。晋平绰楔。旧以左承旨题之。今既封君。当书君号。不敢不改正。故书之以为旌闾增修记。
赠童蒙教官耐斋李公旌闾记
国家纯用德教而化民。敕天叙明人伦。凡有一行一善。无不褒扬而彰显之。以为砺世之本。唐虞之封比屋。周氏之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15L 页
表宅里。方之蔑有加焉。于是距京师千里南海上僻处铁城县。有若李孝子。孝子自孩识爱亲以诚。既长捆屦以供甘旨。母丧歠粥泣血以终制。父患血痢危殆。欲鹑炙则求进鹑炙。欲鳖炰则求进鳖炰。皆非时难得者也。及丁忧庐墓三年。食不盐寝不被。芐剪不绝。人所难也。乡党以是闻于郡守。郡守以是闻于监司。监司以是闻于 朝廷。追赠朝奉大夫童蒙教官。公殁后四十八年乙卯也。今 圣上八年辛未。复 命旌闾。国家之敕天叙明人伦。有如是矣。孝子讳光朝。九世祖讳义亨。官执义。以忠著。八世祖讳翃以孝荐授参奉。曾祖讳泰彬亦以孝 赠持平。忠孝其李氏之箕裘乎。
洪氏妇人孝烈记
灵山世族故参判辛公讳礡之裔孙相铉妻南阳洪氏。自在室柔顺仁孝。二十二归于辛门。妇德妇行。闻于外。事姑李氏甚谨勤。敬夫子无违。家道雍睦。甲午李氏疾病殆不起。洪氏色忧。屡月不解带不交睫。躬执炊爨。及至纩息几绝。乃齧指出血以灌口。竟得苏。至今八十馀尚无恙。丁酉其夫遘疠。传经之际忽气绝。洪氏又斫其指。夫果回生。至今六十馀偕老。岂不异哉。夫人于其肌肤。蜂虿偶螫。不忍其痛。芒刺误触。或恐其伤。是何能自齧自斫。而不觉其伤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316H 页
痛也。一之犹难。况可再乎。非只知有姑有夫。而不知有其身者。不能也。余尝闻之。古有刲股之事。刲股斫指。非必生之理。又非常行之道。而间或有万一之幸何也。盖人情于其至亲。见病革垂尽。则哀痛切迫之心宜如何。而遐乡僻地。无俞跗越人对证之剂。素问青囊经验之方。当此之时。自身之一点生血。谓可为续命之汤返魂之丹。则此所谓忘其躯而爱其亲者也。天之感应。不亦然乎。虽然天属之恩而男子之刚。犹此罕焉。况妇人而又义合者乎。洪氏胤子泳允以邻里之报于县官者。乡邑之达于道伯者。亲知之赞美于文词者。联编而来。托余记之。余又何赘焉。蔽一言。卓绝之孝烈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