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自动笺注)
性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序
  
平庵集序
公元1826年
塞乎二儀之間。
宇宙萬世而不漓者。
其惟至大至剛純正之氣也。
在天爲日星
在地河嶽
人爲特立篤行之士
然而得是氣者盖寡矣。
其或得之而以直養而無害者。
百世不肩比矣。
先生得之養之者歟。
得之養之者也。
嗚呼
先生莊獻世子侍講說書也。
當某年某月某日
先生胷中
已判一死。
危死之矣。
危死之矣。
不死之。
不死猶死也。
故于後正宗大王親製顯隆園玄宮誌文
特書宮官權正忱拚死不出者。
爲此也。
變出。
公露戟門外。
號泣于天。
殊而甦。
匍匐南歸
土室草薦
冬不煖突。
夏不凉簟
杜門掩抑
隣里罕窺其面。
哀至則加服西向痛哭
丙戌以世孫宮僚屢召不起
作一䟽。
擬伸睿誣。
未及徹而沒。
先生之貞忠大節
有以模寫無遺
之無竆。
爲人臣之勸。
樊巖蔡文肅公
其孰能任之
文肅正廟所托以爲義理主人也。
况公之始終耳目之所逮。
是以行狀碑碣誌銘
有意焉。
而爲其直書不忍言不敢道也。
闕而不書則反不如無書。
思量輕重
未克卒業
木稼告菑。
可恨也。
先生玄孫今兵曹參判泳
奉遺稿。
不佞傳。
泫然出涕先祖棄子孫。
百有餘歲。
遺文迄未刊行者。
當日事。
多有所諱故耳。
由是遷延則終無已時。
懼夫愈久而泯滅
今其諱者諱之。
刪之又刪。
編爲若干
將付剞劂氏
願得弁首之文。
而世無其人。
竊惟念子之先君子執守義理
全嶺之所景仰
而吾先子嘗道之。
子是先君子之子
不朽吾祖
其在子乎。
其在子乎。
不佞於是役。
不敢當
然稱親以託之。
戚戚有感焉。
拜受之。
盥手擎讀筵說,記事書筵講義諸篇。
益見先生啓沃之切忠愛之深。
而所著中庸總論近思錄講說
自強不息說,勿忘勿助辨,四端七情辨。
皆本於德性純粹
學問正大
經術高明
至若吟弄諸篇。
直百行之餘事耳。
泰華之高。
培塿可遺。
河海之大。
涓滴可捐。
惟忠孝義理
天地鬼神聖人矣。
使天下爲人臣子者。
先生之風。
未有遺其親而後其君者也。
後之讀是書者。
先生心跡
亦定以得其大略矣。
至某年事
三復於邑者。
非人心也。
大瑕齋實記序
人之所欲。
甚於生。
所惡亦莫甚於死。
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
與其不義而生。
捨生取義
然不有素養。
尠有不臨亂慌㥘。
其所守。
嗚呼
大瑕金公
惡有甚於死。
取義捨生者也。
盖當龍蛇之亂。
率其從子應虎倡義兵。
公元1837年
忘憂堂郭公以御賊。
丁酉遇賊於三嘉。
賊見公儀表
槖中書籍
意其非凡人也。
欲降之。
公曰我死當爲我國鬼。
不願生爲賊窟虜。
揮戈以劫。
不屈不絶口被害
年三十九。
賊亦義之。
爲文以侑。
有殷伯夷宋之天祥之語。
先是公知有難。
書方伯。
預爲保障之計。
方伯以爲騷動民心
繫公犴數月。
公於獄中讀易。
鄕邑人士
訟公賢明
乃得釋。
未幾倭果大至
始服公先見。
公諱景謹字而信。
商山之世。
曾祖進士諱光礪
翰林諱達生
進士諱浚
號三足齋
有文章行誼
當時所稱金氏八君子之一也。
少學于河覺齋小學
儀禮
以不南冥先生之門爲恨。
李日新天慶,吳思湖長,朴知足明榑,都病隱敬孝,李梧月堂惟諴相從遊。
討論經傳
識達古今
議論英發
諸友敬畏之。
名聞于朝。
將擬以臺職
爲人沮毁而止。
惜哉。
公嘗避亂于星州。
石潭潤雨李浣亭彦英
亦以道契相善矣。
之後孫琫,𤧣及聲
以公詩若干遺事墓碣
裒輯成書曰實記。
屬余爲序。
𤧣遣其子聲鐸。
聲鐸從余遊數年。
不遠千里請益懇。
祖先有美而子孫之者
其是之謂歟。
石陵金氏派譜序
廬陵歐陽氏。
帝王世次圖曰君子之學。
不竆以爲
能。
而闕其所不知
愼所傳以惑世
孔子三皇五帝世次
未嘗道者
以其世遠而愼所不知也。
堯舜商周世次下上
司馬遷本紀之謬也。
陳留謝氏論姓氏分合之義曰同出支分
愈繁而愈不可考。
名世君子不能擧其宗者。
家譜之法。
宜載知者而闕其疑者。
漢高天子
而呼祖爲豐公
名字不傳
尙有古之遺意焉。
以是徵諸石陵金氏之派譜。
而知其爲君子之闕其疑而愼所傳也。
石陵
安東府也。
安東金氏亦曰石陵金氏
然其族譜安東者。
統合一之也。
石陵者。
派分而別之也。
一之
又別之何也。
金氏新羅之世也。
歷代旣久。
文獻無足
忠烈公方慶以下四世
在前代。
事有未詳
譜猶不譜也。
令公諱萇以後
昭穆爵秩德業文章
未有遺漏
故別之爲派譜。
此老隱公正立之志。
秋山承旨諱𥙿憲之留意繼述未遑者也。
孫上舍生宇善能追孝前人
圖惟厥終。
謀及同宗
卜日
余言其事弁其卷。
義亦矣。
宇善十世祖弘文正字公諱誠立夫人
九世尊姑蘭雪軒也。
蘭雪文章聞於天下
正字公子至今通家講戚。
秋山秋山之子石公承旨諱會明
視余爲至親
故宇善有是請。
有感焉。
忘其拙陋
謹依本孫秀崙氏舊序。
述其槩云爾
金海金氏新刊派譜序
金海之金。
駕洛首露王之世也。
首露十子
二人錫姓許。
八人錫姓金。
金之裔多於許。
自首至今千有餘年。
繁昌
神聖積累之報。
詩所稱其麗不億者。
不足以盡之也。
然則不可以一譜悉載。
能無能無紊。
故自禮賓同正諱灝以下別爲一譜。
以興武王以上祖則焉耳
實爲其專一詳密也。
父之族四。
母之族三。
妻之族二。
亦皆擧之。
此周官所云典系世昭穆之灋也。
戴記所云親親尊祖之義也。
夫子云管天下人心。
宗族風俗之道也。
豈不美矣乎。
是譜之一合一分
或闕或補。
具著於舊序。
可見追先惇倫至誠苦心也。
嗚呼
傳亦首露普州大后之姓也。
金氏又豈與路人同哉。
其後孫時燦講信修睦久矣
於其請。
不可辭。
是爲序。
承旨北亭柳公遺蹟
承政左承旨柳公世章卒二百年。
六世孫文裒輯行錄李參判元八爲時報牒。
鄭相國晩錫爲繡衣書啓
判書承輔所撰世烈祠奉安
崔寧豐君遇亨所撰墓碣銘示余。
一言弁其首。
遂按其而序之曰。
公字晦卿
其先文化人也。
本朝有曰曼殊
政府贊成
三傳至自湄。
殿中御史莊陵忠臣
劗髮首陽山
因號西山
子輊贊成文陽謚平簡
寔公之七世祖也。
曾祖澍當光海廢母時。
布衣抱䟽叫閽
遂庵墓碣
祖軒一出后文原君泗之六世孫謐。
考𥢗武科早世
公幼而歧嶷
稍長器局宏大
二十六登武科
考官見容魁傑大奇之。
試問三百六十石米幾車能均載。
卽應曰以棋局推之。
十九矣。
考官歎賞
公嘗自反曰吾才智不及古人
豈肻以一武夫貿貿平生乎。
操心飭躬
足跡不到權貴之門。
靜坐兵書
夜以繼晷
辛酉以射隊哨官
從上武安王
御製詩。
以見爲國盡節之義。
仁顯王后遜處私第時。
聞御供不繼
日以白鑿米三升盛之新布囊
外書臣謹封三字。
潛投墻內
公職宣傳官。
寄書其弟世彰可歸不忍歸。
目見國母遭變
臣子罔極之心。
如何哉。
豈有爲母棄父者乎。
其後母后復位
訪問供米之人。
而公絶口不言
竟因其舍人碩言之。
知公所爲也。
世以比之丙吉不道前恩
先是定齋泰輔嘗書有酒盈樽四字贈公
定齋死後見其書輒垂淚
後爲興德縣監。
治理廉平
解紱數月。
其所乘馬資糧
人謂古之淸白吏
其所居亭曰拱北
愛君之心。
雖在散地未已也。
平生不好酒色
醇醇儒者氣像
風采動人
曹書吏一女甚美。
備灑掃
絶不許。
純祖朝因啓聞
左承旨
子孫微而不振
世且久遠
事蹟散佚無傳
捃摭斷爛者。
不一焉云。
義城金氏六孝錄序
公元1886年
大凡物有可寶者。
或可爲一家之私。
未易傳世世。
世傳未易
薛燭之門。
不見世守靑萍
封父之家。
未聞襲有繁弱
况有大於靑萍繁弱萬萬而爲人人所寶者乎。
夫孝者。
百行之源也。
以之爲仁。
以之爲忠。
以之爲天下
天下之爲父子者定。
故子曰孝始於事親
中於事君。
終於立身
天彝之性。
人人固有也。
然能盡其性分之所固有者。
率土而千不百也。
擧國而百不十也。
一州縣而十不二三也。
今見義城金氏六孝錄。
何其盛哉。
謹按德灘諱斗南
提學諱巓之曾孫
護軍諱允佑之孫。
中樞守一之子也。
孝行卓異
仁廟朝贈宗簿主簿
廟朝旌閭
磻谷諱克敏無爲堂諱克亨。
德灘公二子
蘆村諱八和
谷子
守口齋諱八休。
無爲子
開巖諱八擧
守口弟也。
以孝聞。
肅廟丙戌
並復其戶。
嗚呼
何能以孝一家之私寶。
三世相傳若是之易也。
德灘之事二親也。
養生則供爲子職
哀死則幾絶復甦者累矣。
廬墓三年
庶母加於父在時。
後世子孫繩武繼志
俱以德灘所以養生死者
養生哀死。
傳所云以身敎者易從是耶。
開巖公
泣血
竟至不勝喪而毁滅
何其孺子也。
何其孺子也。
六孝實蹟
具著於諸君子撰述
愚焉用贅焉。
非特性然也。
抑亦平日持養之方。
有得家庭者。
能不失其良心如此
竹庵集序
公元1924年
元年甲子
不佞爲金官駕洛國首露王古都也。
徵諸文獻
采之風謠
南冥三十年藏修之地曰新山
因以建院腏享。
院燬於龍蛇之亂。
倡議重建
請額號定齋立學規。
以南冥之道私淑
自治治人
學者稱竹庵先生者
首露王太后許氏之姓孫諱景胤也。
幷世諸賢如李畏齋厚慶,韓釣隱夢參
皆稱其尊師衛道之功。
而自以莫及也。
梧里李文忠公行誼于朝。
初授順陵參奉赴召
星湖李先生銘其竁曰孝之永忠之盛。
孩提伊始
斃而正。
梧里大賢也。
星湖宗師也。
見而暴名於當時者。
知德深也。
而立言於後世者。
信道篤也。
二君子之於先生
可謂善始之善卒之矣。
後人立祠龜川俎豆焉。
今於數百載之下。
遺文散佚
金瑣玉。
存者無幾
五世孫柱攟摭若干
七世孫默庵■(亻岡),太初堂相繼裒輯
衆子孫方剞劂
校讎之役。
及於不佞
幷以弁首爲托。
何敢追躡梧星之後塵。
一辭妄贊也哉
惟正其已三而已
凡詩三十書十雜著四。
其附
錄則言行錄行狀誌銘龜川設享顚末
昔人兩晉文章
陶淵明歸去來辭一篇
盖取其樂天知命云爾
後之讀竹庵集者
有以自知之。
四佳堂遺蹟
書美孝友
易稱尙志
贊辭爵。
舞雩之風。
夫子與點也。
有其一猶難。
而况兼之者乎。
余觀四佳堂遺蹟
父母盡職
生死以禮
孺慕終身
里名老老
泉名孝水
人之所感也。
兄弟三人
同居共財
長枕大被
拊背之愛也。
尺布斗粟
因心之友也。
至於屢辭旌招固守林樊
叔父判書公勸之出仕
不爲改路
書云留取小子山中
咬菜讀書
以成古人學優之
所居醉香之亭。
種梅蓮菊梅性淸奇瘦古。
竹性通正直。
蓮性不染泥滓
菊性凌傲霜雪
因以四佳爲號。
亭上置書一卷一壺
觴詠自適
鵝溪李相國贈詩曰知君純德天眞
曾閔千秋一人
又曰蓮菊
皆爲君子友。
寒岡鄭先生詩曰萬疊雲山世念微。
圖書一室聖賢依。
可以公平生也。
所著文棄而不收。
所存若干
捃摭於散出者也。
公諱雲嶸。
姓崔氏
又號芝谷
官軍資監奉事
後孫翼鉉。
從我者也。
以其遺蹟余言之。
是爲序。
笑堂
大人先生
精凝二五。
神發四七。
恢廓天地
無私日月
雨露霜雪
恩威也。
風雲雷霆
變化也。
導迎和氣
一世春臺
徵召嘉生
羣品樂土
大義則辭嚴春秋
闢異端則功配禹孟。
棐迪篤於姬公
自任重於伊摯
宗社之而安。
朝野以爲重。
尊之至也。
莫大乎。
受玆介福于天。
必得大德之壽。
養以千乘之孝。
奚止百年曰期。
然而散明燭幽
超然玄覽
通乎原始反終之理。
達乎存順沒寧之道。
乃謂聖焉而死仁焉而死賢焉而死勇焉而死。
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
知其必不免而猶求久視者惑也。
不知其必不免而猶冀延曆者愚也。
惑與愚。
不貳俟命者所笑也。
於是蚤虞不備
物土西湖孔德里。
不爲者若夏屋者。
裁令流水而止。
昔人所謂永宅者耶。
化臺者耶。
繭室者耶。
土饅頭者耶。
(唐姚崇孫勗自爲壽藏復眞堂中有化臺。
王樵預卜爲窌。
名繭室
刻曰以虞不備
陶淵明祭文
永歸故宅
范至能壽藏詩云終須一箇土饅頭
傅永墓地數畒。
子叔偉曰此吾永宅也。
)爲於其數十弓地。
名以我笑。
所謂惑與愚者之所不能笑。
而我則笑之云爾
遂繫之以頌禱之詞曰。
巨霛贔屭以壯趾兮。
華山峻極蒼蒼
陽侯砐硪高肩兮。
水源遠而流長
上下神祗之慳秘兮。
肇我故宅中黃
堂有
臨川上兮。
龜筮協從允臧
爰居爰處。
爰笑
語兮。
君子莊敬日強
聖主億萬天休兮。
壽域煕煕八方
與國咸休以永世兮。
樂夫天命樂未央
夢齋集序
夢齋集者
夢齋居士自言己志。
發於咨嗟詠歎者也。
凡三篇
分爲初中晩稿。
五七言絶句十之八。
樸而實。
雕刻綺麗之態。
自鳴天機而已
不專風花月露汗漫吟弄而止。
親則父祖開口輒思
尊則君師而擧筆不忘。
忠孝之誠。
慕仰之意。
溢於篇章
其次非自警之辭。
訓戒子弟也。
耕讀本業
寵祿外物
兢業之心。
恒存乎三恩。
(君師父)安樂之志。
不外乎四可
所謂遯世無悶者。
是耶非耶。
余觀其晩庵自序
居士平生
可以槩矣。
少之時自以爲天下壯觀可盡。
遍遊境內名山大都會
西渡鴨綠
中國繁華而歸。
無所得
追悔子長文章
不在遊而在子長也。
臯魚流天下。
反爲風樹之感
於是卜築西山之篤才洞。
爲眉翁舊址
先生之風也。
日講衛武公懿戒詩至萬遍
因讀其先大人藏書
矢心九復聖人朝聞夕死之訓云爾
李忠簡公記序
虞夏之書。
元凱之賢。
不過陶謨益稷數策
千載之下。
不以其文之少。
少之也。
昔在我康靖盛際
在位多名
碩。
時則有若延原君李忠簡公
爲國藎臣
歷敭淸要
出典藩臬
入掌銓衡
德行文章
茂績洪伐
宜有所不記載者。
世歷十三。
禩踰四百。
文獻不入兵燹欝攸者。
惟是黃麻鐵券御題書及碑文若干而已
足以徵信百世矣。
比諸三謨
不已乎哉
文衡洪公貴達常誦成左尹元之言曰今之世不聞希聖者。
必欲目其人則如延原無乃是歟。
遂以銘其樂石曰旣經旣史。
是擅大名
贊成至治
登于大平
謙謙自牧
居寵若驚。
家雖不贍
周于道德
可謂形容心跡氣像
足以徵信百世矣。
比諸三謨
不已乎哉
後世子孫
捃摭成書
猶恨其不多也。
乃以世系年譜
加諸篇首
影堂祠院營立時文若詩。
附之篇尾。
名曰忠簡公實記。
懼其愈久而愈失其傳也。
將鋟諸榟。
命其門子弟學性,鉉汶。
遠來千里
徵序於不佞
不佞嘉其顯親之孝。
敬受而讀之。
遂就卷中所有
實其言如右
傳述錄序
公元1566年
少小南冥曺先生之風而願學焉。
甲子謁駕洛之新山書院
在先生三十年藏修山海亭後。
三面泰山巖巖
前有大江三匝三叉江。
不惟俗音所不到。
亦無一點塵埃
想見先生氣像胷次
丙寅往謁晉陽德川
院。
院在先生六旬以後講學山天齋右。
智異之山秀而幽。
德川水澄而泓。
山海又倍之。
乃益見先生道軆大矣
先生堯舜君民之志。
天下外至如屣
特立獨行
善其身而不顧其餘者也。
他人猶尙百世景仰慕效之。
矧乎繼其血脉者哉。
然莫爲之後
雖盛不傳
道之全軆大用
未易得焉。
得其一二。
亦可以不家聲矣。
子孫克遵先訓。
五世天弼,良弼兄弟
以孝卓絶
俱贈司憲府持平
兄子命勳亦以忠孝著聞。
童蒙敎官
敎官之子龍現,龍珣。
以孝俱贈持憲
夫孝者百行之源也。
一世二世三世相繼
非但所性存焉。
學問之力亦有以成之也。
大賢之後
有異於人者。
其如是夫。
持憲曾孫璣承裒輯事蹟
編爲一卷
名曰傳述錄。
一言弁首
千里而至再。
闡揚先休之孝也。
爲書
松窩遺稿
南方學者多出於南岳李先生之門。
蔚然一世洙泗
松窩處士安公亦爲其徒。
薰炙成德
至今百有餘年。
稱之不已
所謂魯無君子
斯焉取斯者是耶。
大山狀公之行。
安順庵銘公之碣。
其曰朴實者美其質也。
其曰仁孝者嘉其行也。
學問進修則曰論語大學中庸西銘等書也。
朋友講習則曰塤叟,篪叟,霽山,谷川諸益也。
大君子立言
欲使之徵信後世如是矣。
遺稿四卷
詩凡五百餘書七十餘祭文八十餘。
又有質疑遠遊上下篇。
有發之性情之正者。
得之思辨之切者。
有各盡意樂生哀死之際。
而於人情天理
不容已者。
故其文無雕刻靡麗之態。
有如古之瓦尊醇醴
自得天機者也。
公之玄孫孝和
與其族人上舍生孝完。
所以壽其傳者。
將付剞劂氏
持其稿跋涉千里
托余爲弁卷之文。
余生於百年之下。
何足以知百年之前
竊惟葛翁是退陶傳授
順庵是下廬師承
二先生之文。
幷載附錄
有感焉。
敢辭諸。
外兄李令公慶壽宴序
靑城之西。
山鎭海龍
外氏之居負焉。
我家從而百弓而近。
公生四歲我生
自爲兒時同遊學。
我往外家受書外祖
公來我家受書於我曾祖
聰明絶倫
未成童。
文藝夙就
則不及焉。
尹無號李石軒尹平庵諸君子皆奇之。
以爲八旌之門有人
後我先子徙居漢陽西郊藥田。
公始西遊同學
詞章有名
擢庭試初解
下第
先子不幸早世
舅氏年近七耋。
舅母亦老而善病。
舅母乃公繼母
公生七月而失乳。
養於繼母
繼母因母
至誠養之
菽水難繼。
公决意而歸。
不得專心擧業
耕稼樵採
竭力孝養
二親不在
無意
進取
不求富貴利達
暮年悠悠然與世相忘。
玩心書籍
惟以敎子爲事業。
惡言不出於口。
怨言不歸於身。
一鄕咸曰善人信人也。
十餘歲時
里社屠牛
惻隱驚悸
自是遇肉輒心動不忍食。
性之仁皆此類也。
石坡大院君公有文學行誼
薦于朝。
匠作少監
其日超階通政
副護軍
此禮所謂貴德尙齒
孟子所謂修其天爵人爵之者也。
恭惟外氏
自永膺,蓮峯一竹先生
忠孝淸白
世業
子孫守而勿替。
積累之報。
豈止是哉。
胤子漢寧三月花辰
設宴飾喜
傳有掣肘
未能進參席末
略叙平生如是云。
永嘉世攷帖序
永嘉世攷帖者。
永嘉權氏十有三世行狀碑銘墓誌祭文輓詞等。
歷攷而裒輯成帖者也。
其言出於賢人君子
陽村(權近)止齋(權踶)保閑堂(申叔舟)退溪(李滉)東臯(李浚慶)寒岡(鄭逑)炭翁(權諰)野泉(李栻)樊巖
(蔡濟恭)一言一字
可以徵信後世者也。
亦有子孫之所撰次耳目所逮者。
則無非是髭似。
所謂祖先有美而揚之爲孝者也。
盛矣夫。
謹按右政丞公(上佐)之進賢輔國
典書公(法和號知足翁)之全節立名
永平公(補)之極言諫諍
節度公(守紀號松溪)之御侮折衝
參贊公(允仁)之忠孝專美
憲公(宗孫)之文武爲憲。
學問德行則掌令公(克孝號菊庵)司
直公(居敬)父子也。
孝友文章校理公(敏中)承旨公(任中)兄弟也。
參奉公(夢應)正公(夢協號景菊)若參判公(大胤)參議公。
(豪胤號東濱)俱以尊周大義
終遂蹈海之志。
曁參判公(義燁)同樞公(鉉號鏡潭)相繼而襲家學
嗚呼
德行名節文學
固非一家之私也。
且莫之後
雖盛不傳
箕裘小業也。
不過弓人冶人子。
未嘗及於孫若裔也。
永嘉世世以爲私。
何道歟。
孫泰榮奉帖而至。
余言五世鏡潭公攟摭手書也。
世事蹟。
宜不止是
而五百餘年。
變故多難
僅僅所存
家藏一本
遺失是懼。
將鋟諸梓。
願得一言弁首
以信於世。
惟權氏之世若是舃奕
雲仍微而不振久矣
各自勉勵
克紹顯祖爲心。
則是帖也又將至十世百世繼續不窮矣。
孤邨集序
有老白首儒生君錫一。
星山跋涉踰嶺而至京師
爲言五世從祖承政右副承旨孤邨公文章德行氣節。
足以不朽於世者。
而公沒二百年。
後孫幾絶
遺集巾衍
恐亦泯滅無聞
方與諸支派所以剞劂者。
欲求大君子一言表章之。
未易得。
至于闕然
不勝憫傷
是以來請。
余辭非其人。
裴君閱屢月旅食頻見曰。
不得則不歸。
余乃戚戚有感曰善乎嶠南之俗也。
尊祖
誠。
以及旁親如此
非夫人而可能也。
乃敬受其書徧觀之。
原集及附錄凡十篇也。
立志見乎箴。
力行見乎書。
氣節見乎疏。
性情見乎詩賦
博學見乎雜著
後之讀是集者
參之以默軒公所行狀及諸先輩輓誄。
則公之負望於時爲嶠南學者之師表
可知矣。
余又何贅焉。
所可爲太息者。
以若公之才之德。
通籍三十有八年。
曾不以時月安於朝。
奔走絶塞極邊寒苦炎荒之地。
非黜補則乃竄逐也。
甚矣黨人之烈也。
然公惟安於命。
而無一辭怨尤天人
是遵何德哉。
公早遊眉叟許文正公之門。
後又從葛庵李先生學。
讀是集則亦可知爲先生弟子也。
州牧使鄕飮酒禮序(韓致肇)
王道之本。
孝弟而已
昔者有虞氏國老上庠
庶老下庠
夏后氏國老東序
庶老西序
人養國老右學
庶老左學
周人養國老東膠
庶老虞庠
貴德尙齒
貴爵尙齒
貴親尙齒
尊高年一也。
年之貴乎天下久矣
故曰次乎事親
鄕飮酒之禮。
養老尙齒之義。
孝悌之推也。
其曰先生賓主介僎
大夫致仕處士賢者
三老五更是也
孟子稱達尊。
禮之三物萬民賓興之者
不外是矣。
朝廷敬老國學
鄕黨敬老鄕學
公元1829年
所以人倫也。
猗我聖朝
比隆三古
修明先王之典。
彬彬郁郁
治敎休明
帶方以南
有若李一齋柳眉巖奇高峯高霽峯先生出。
領袖當時
師表後代
蔚然大嶺鄒魯幷稱
一經己丑之禍。
守愚鄭困齋曺鼎,李東巖南溪君子
酷被其毒。
善類一網打盡
自是以後
士氣挫沮
儒風掃地
垂三百年而無復風迹
長民者宜思所以振作之。
其如滔滔胥溺
何哉
今我韓使君學優則仕。
老而作吏
遷轉五州
輒以治理最。
人謂淸白公明。
能繼其先大夫志業也。
莅綾州牧明年
成人樂。
於是有意敎化人。
以孝弟爲先務
鄕飮禮焉。
四民聚觀之。
咸曰天地陰陽三光四時之象著。
貴賤尊卑敬讓立。
一獻百拜
又以備酒禍也。
觀於鄕而知王道易易者。
其謂是歟。
杖者歎息我生以前不知已。
我生以後始覩此盛儀云。
余聞而善之曰魯論云乎
一日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
大學一家一國興讓
鄕飮之禮。
仁讓之道備矣
庶乎其有觀感興起者乎。
東州崔氏增修族譜
矣哉
其貫東州之崔也。
在麗太祖世。
統合韓功臣三重大匡太師諱俊扈
是其肇祖也。
是以後。
七世十相尙書侍中
赫赫炳炳
而譽肅公,文淑公,靖安公,文懿
公,文肅公文景公,文信公尤著。
繼而有名碩輔
迄于季五百年。
入我朝簪纓亦不絶
以至中葉
今其子孫衰微不振
大慮世德之泯而族記之散。
重修譜系
垂裕于後。
非特尊祖敬宗收族之道。
盖亦述前人德行文章勳業可以爲法爲訓者。
俾各因是感慕興起
克復家聲
百世東方顯姓
則又豈不矣哉
玉洞集序
公元1885年
士生大嶺之南。
親炙大賢之門。
交當世之大君子
業修于身。
名流後裔
學者尊之。
廟食俎豆
可謂天下之樂。
無踰於是
能事畢矣。
陜川之道淵書院
腏享周愼齋以下五賢
一曰玉洞文先生
十七得聞爲學之方於愼齋
二十五師事南冥
後又遊學陶山
一時名儒吳德溪,奇高峯西崖崔守愚鄭寒岡,河覺齋皆以道義相善
李息山銘其墓曰修用力
兼通文藝
篤孝友恭
山之於玉洞
歲後百年
言行傳聞於世者。
猶有不泯
大書特書如此致意焉。
玆非其徵信歟。
謹按年譜明宗乙酉司馬兩試
辛酉文科
丙寅捷重試。
屢轉州牧
官止成均司成
位不稱德
時人嗟惜云。
以子司諫勵。
壬亂宣武功。
追爵承旨兼直提學
遺蹟失於兵燹
只有詩賦墓文行狀雜著策銘若干
篇。
文正溫雅
鄒魯之風焉。
後孫景純郁純秉祚裒輯成書
爲文以弁卷曰吾祖亦嘗從遊草堂先生
豈不有感世好耶。
義不敢辭
謹述其槩。
盧氏義庄序
公元1928年
人道莫大親親
親親始於父子
父之父曰王父
王父之父曰曾王父
以上之皆父也。
之子孫子
孫子之子曾孫子。
以下之皆子也。
以至世父叔父從祖祖父
從祖父晜弟之子
從父晜弟之子
從祖兄弟之子
分別差殊
均是祖宗骨肉也。
天彝之性。
安得不相愛哉。
愛之則於人事
無所不盡
所謂人事者。
養老慈幼娶婦嫁女。
疾病死亡患難是已。
先王之世。
民產業。
使養生送死無憾
後世田皆爲豪強私占
無片土。
能自衣食者尠矣。
奚暇於所謂人事哉。
嶺之昌寧縣
盧氏之世居也。
宗族甚盛。
東岳,沃村,月村,菊潭四賢之後也。
四賢俱以忠義勳德學業
爲世所重。
腏享于東山書院
戊辰有朝令。
聖廡以外之院。
幷撤罷。
東山亦在其中
院撤而祭田則在。
孫秀愚與諸族議曰尊祖收族
其義一也。
乃以其田爲義庄
以資一門竆乏得也
於是親親之道盡而人事從而無憾矣。
盧氏之未艾也夫
哲命篇序
乾爲父。
位乎天德
震爲長子主器
后王之有世子
震之道也。
三王家天下
家以傳子。
極重光。
宗社之所傳重
臣民之所係望
故曰太子國之本。
本一正而萬方正矣。
本一固而萬方固矣。
故曰一有元良
萬方以貞
其要在乎敎諭善道
薰陶德性
至於爲堯爲舜也。
法具經籍
莫不以孝禮義爲先。
文王世子之禮。
所以萬世睿學之原。
後代之事。
雜出於傳記
可以爲師者。
可以爲戒者。
恭惟我列朝。
聖子神孫
繼繼承承
輔養之方。
敎導之術。
著於國朝寶鑑
載於羹墻錄。
見於常訓補編文獻備考等書者。
萬億年祈命定命之道也。
於是乃敢蒐而輯之。
以爲此篇。
極知僭逾。
無所逃罪
然盖嘗有奉敎於家庭者。
追成未卒之志。
庶幾有補於聖代敎胄之萬一云爾
勿齋集序
公元974年
歲甲戌之夏
孫君致範由忠州至。
其先勿齋公文集序托之曰。
文集刊行已久。
屢經兵燹
在世幾希
惟子孫僅守一二秩。
此之永存
未可保。
將重鍥諸梓。
以廣而壽。
傳以鹵莾老耄固辭
孫君留置文集而去曰待序成而復至。
明年春
孫君之子錫來纍然衰服而至。
泣曰父沒前
恨於文集序之未及躳受。
故敢以先志來
戚然大感
乃爲之言曰勿齋卒三百餘年。
莫不欽慕未已何爲也。
七歲已通小學
長益致力於庸學。
存心性理之工。
及其成就
卓卓然有所樹立者。
一皆得之躳行心得也。
立朝事君也。
國學藝苑
以至于貳相
至誠忠藎
亶出於性分之所固有
只知有國。
不自有其身。
最是陽醉登御榻。
附耳語云云。
非人人所可爲者。
而至承聖上丹情無他之敎。
可見君臣際遇迥出尋常矣。
若其文章事業
俱載集中
不贅焉。
凡二卷
詞賦雜著若干
上疏最多。
可以爲鑑。
附錄一卷
是爲序。
朴氏兩旌閭序
父母德。
昊天罔極
孝子事親之誠。
君臣義。
春秋謹嚴
淸士尊王之節。
三綱炳日。
百世樹風
竊惟晦谷處士
凝川世家
花林名閥
文憲公邃學篤行
貽厥孫謨
知足翁之雅望高標
繩其祖武
詩書禮樂
是冶弓之箕裘
泉石煙霞
乃考槃之薖軸。
天性得之仁孝
人道盡於愛親
良知良能
七歲孩提有識
養志養軆
五旬孺慕不衰
星斗代身
報生以死。
堊室羡道
事死如生
內行旣全。
高節幷著。
篁林風灑。
人稱魯仲連倜儻之生。
菊花露零
家有陶元亮義煕之史。
亦粤默庵
樂有賢父。
惇行彜倫
凡於
滫瀡甘旨之供。
能竭其力。
以至溫凊定省
不敢有身
無形無聲焉。
志在承順
病致憂喪致哀也。
孝有始終
有義有親
是父是子
若其六藝之術。
實地功程
惟是百行之源。
天德性。
始也觀感鄕黨
終焉升聞朝廷
黃麻雙擎。
恩徹泉臺之下。
朱楔幷峙。
榮動里閭之間。
奚但君子錫類之休。
實爲聖世成敎之美。
重修玉溜庵序
公元1876年
崇禎紀元二百四十九年三月十九日
毅宗皇帝登遐之舊辰也。
聖上躳行望闕之禮。
發風泉之感。
遹追列聖盛典
乃命侑祭于丙子殉節守義諸臣。
谷洪先生居其一焉。
盖當南漢講和之際。
義嚴春秋
超然遯世
深入太白山谷中
杜門自靖
仁廟六徵
至泰仁縣監,司宰主簿
終不就以沒齒
英廟追爵吏議
敎旨之首。
特書崇禎處士
廟列於尊周錄。
又爲之立傳。
純廟加贈吏判賜謚介節
國家崇奬節義
所以百世也。
先生所居玉溜庵。
眉叟許先生篆額
大山李先生作記。
歲久而廢。
後孫今肯搆之。
不佞曰我祖。
子之九世祖岳先生之外孫也。
不可一言
不敢辭爲之序。
家藏御書帖序
帝王之書。
高古於伏羲之畫。
奇逸神禹之碑。
自玆
以後
歷千百歲而幾希矣。
至宋武齊高欲擅書名
王僧虔拙筆取容
然猶云臣書臣中第一。
陛下書帝中第一。
意有在也。
若其手墨臣下
始於唐太宗
李靖家藏大字詔書玄武門飛白字是耳。
宋仁宗亦以飛白賜羣臣。
歐蘓文忠作詩序以贊美之。
當時以爲榮。
後世以爲勝事
恭惟我正宗大王天縱睿聖
卓冠百王
自在世孫宮衣尺之時。
日御書筵
講讀餘暇。
猶懼棄日
無他玩好
留心翰墨
遊藝超絶
睿齡九歲
奉先思孝
待師必禮
接下思恭十二字。
以賜翊衛左長史洪應辰。
時英廟三十七年庚辰也。
至今一百一十有八載
筆勢肆而精神活潑
光潤元氣淋漓
可以三二曜而六五緯矣。
奚直軼蒼史而掃鍾王而已哉。
古帝王之書落在人間者。
隻字片畫。
莫不珍玩寶藏之。
况我先王之筆。
而我先人所受賜者。
愛敬之宜何如也。
於戱
洪公以文學重望
受知聖明
至知敦寧府事。
際遇之盛。
可以想見矣。
公之孫燮讀古書好古道。
古貌亦古。
是以畸於人。
晩暮得一命。
未幾落職
遇邦慶以年老通政銜都正。
不謂今人與居。
數以古事來扣。
爲言御書帖事。
於邑不自勝老夫竆獨
漂泊靡依。
近幸族家兒嗣爲亡子后。
宗事有托。
顧此御書帖。
未敢藏諸金石而櫃
室焉。
又未能刻之琬琰款識焉。
則竊懼夫後生莫知是爲何
聖人神妙之迹。
先祖昭融之契。
將無徵。
思得大君子一言
示信於後。
願賜之序。
淺陋耄荒
不敢天地高厚日月光曜
至若前王不忘忠也。
追孝前文人仁也。
燮氏其有之矣。
是爲序。
菱山詩集
昔人有謂晩唐詩人類多竆士
又或言非詩之竆人
殆竆者而後工於詩。
盖指孟東野賈浪仙之徒而云爾
然皆不通之論也。
詩心聲也。
心和則聲和。
不和則聲不和
治世之詩。
懽忻悅豫
其聲正。
亂世之詩。
憂愁怨咨
其聲變。
國風二雅有正變是已。
降于漢。
靡于六朝
溢于唐。
正聲微茫
變亦不善變
律詩出而愈巧愈密。
無復古人之風矣。
發於性情一也。
如或說則古詩三百篇
抑謂之何哉
之寒之瘦。
直命也時也。
何與於詩哉。
其詩之如種稻白水
負薪靑山
柳塘春水漫。
花塢夕陽遲之句。
足以見心和聲和氣像矣。
何可一歸之竆而工乎。
於乎
性齋故人有菱山金君。
鳳會景元者。
肅宗名相谷公雲孫也。
文章弓冶也。
君蚤以詞藝名。
庶幾繼其業。
復振家聲
晩而落魄失意
其所慷慨者。
寓物起興
舒其精神
宣其壹鬱
未嘗爲閔時病俗之語。
人怨天之辭。
亦可謂得性之正
而卒竆餓而沒奚哉。
太史公所謂非附靑雲之士
能有成者。
是耶非耶。
君爲詩。
多棄而不收。
承重孫東翼捃摭二卷
弁首之文。
以圖不朽
善述家風者也。
君少我九歲
肩隨而猶以父之齒事我。
孝子敬親之推也。
篤行類如此。
我益愛重之。
遽歸九京
于玆八年
今見其詩集
愴然若復相對論文
書以識之。
初學文序
小兒
當於其能言之時。
知覺始開。
凡有見聞
遇物輒問。
人慾未生。
外至不蔽。
先入者主於心。
於善爲善
故禮曰幼子常視母誑。
賈誼自爲赤子
敎固已行。
盖早導則無捍格之謂也。
文字者。
形容言語所不模畵者。
以名萬事萬物者也。
詳其音義
辨其點畫
然後乃可分別
否則豕亥魚魯
伏獵杖杜。
終亦爲沒字碑而已
爲是抄出字書中四千五百四十字。
分成編。
爲目一十有六。
散之則各有字義
合之則自成文理
循序而敎之。
由是而可進於孝經大學論孟云爾
斗巖遺稿
率循天賦仁義之性。
惇叙日用彜常之倫者。
君親一軆
忠孝同塗
沿襲家庭詩禮之敎。
擩染師友講學
公元1847年
工者。
文質兼備
才德具全
斯乃人道之所當爲
天理之所必然
而能盡其道理者盖幾希
斗巖趙公
庶幾乎
余觀李應敎家淳氏所撰行狀先生十二歲。
孝經于篁谷李先生
篁谷吾祖退溪先生門人也。
學有淵源
又從朴篁巖齊仁,李獨村佶講習不倦
善事父母
生死以禮
廬墓三年
宣廟時有倭亂。
兄弟奮忠倡義
紅衣將軍忘憂鼎津,火旺之役。
多建奇功
已事自伐
斂跡洛江斗巖
亭曰伴鷗。
忘憂滄巖相望
扁舟往來
相與相羊
丁未寒岡,旅軒兩先生
一時名儒
同會舟遊。
世稱龍華泛舟
事載咸州誌。
又與趙月川鄭愚伏,朴大庵最爲麗澤
遺稿數篇。
文雖不多
立志勤學親事諸作
可以垂訓立敎者也。
東遊錄序
蘓子由太史公行天下。
周覽名山大川
故其文疎蕩有奇氣
馬子才亦云史記一部
名山大川
世多信其說。
然余竊惑焉。
使子長不有山川之助。
則其將萎薾消沮
不能一氣成文章而作史記耶。
三長
天才也。
十歲古文
已非常矣。
南遊江淮之前十年
丘索墳典詩禮春秋語孟左國百家之類。
如何不一經於目。
先事遊觀然後始乃通其慧竇耶。
自序不曰會稽探禹
穴。
沅湘九疑
講業齊魯
鄕射鄒嶧乎。
九疑會稽
舜禹所葬。
有古冊文焉。
故必曰探之窺之者爲是也。
鄒魯聖賢之迹所在
低徊不去
所謂天下遺文古事
畢集太史公者也。
於是乎貫穿天人
馳騁古今
負其豪邁之氣。
發其迢逸之才。
非有外物襲而取之也。
况自重黎以來
世掌天官者乎。
吾聞東海上有山曰金剛
名於天下
豪傑之士。
輒以子長之遊。
藉口而往觀焉。
不亦可笑乎。
山形奇奇恠恠
不可名狀者。
有萬不同
有若造物者獨費精▣於此
雖謂之天下之山。
無與齊名
過語云。
余亦欣然人言爲然
思欲一涉其上。
發舒精神
荏苒至老矣。
匠作少監趙君舜華
金剛而歸。
東遊一卷
余取視之
凡足可至目可及心可悅可怕可驚可疑者。
一一記之序之詩歌之賦敷之。
有聲畫也。
余覽訖曰奇哉。
君之文也。
能使余坐而遊內外金剛
灑然若濯淸風寒門
奇哉。
君之文也。
雖然
君亦藉子長之遊者耶。
子長之文。
子長之文。
君之文。
自君之文。
山川自山川之山川
文之於山川
二而非一也。
睡軒遺稿
陽川之許。
世所稱文大家
觀於世稿一秩
非惟東國之罕比。
中華之所未有盛也。
尙友忠貞公,眉叟文正
公。
皆有名於世。
睡軒俱祖忠貞文正
承家庭之學。
六經百家
通習之。
又善詞章
擧於鄕擢於泮試。
而輒屈於南省
素性溫良謹拙。
不與長短是非
默然獨守
不求人知。
眞可隱居自樂者也。
年至七十九。
固竆巖穴之下。
莫不嗟惜之。
遺稿三卷
五百四十餘篇
記序祭文雜著若干
可見居業也。
二孫宖,𡩄裒輯成編。
囑余序之。
余受而覽之。
追感夙昔情好
含悲以書。
月城李氏派譜續修序
公元1828年
族譜之盛。
未有如我東。
東譜之盛。
未有如今日。
國家彜倫敎化人垂五百年。
莫不尊其祖敬其宗收其族。
大家著姓
閥閱蕃衍
世且百而麗不億
不能悉載一譜者亦有之。
月城李氏
卽其一也。
李自上祖楊山村長諱謁平。
羅氏開國得姓來。
高麗本朝
顯者相繼
沙相公盡聚六十餘世以上下之。
一統大譜。
自是以後又至十葉
雲仍益繁。
石灘兄弟苗裔最盛。
大譜難期於增修。
諸族易至於各散。
不得已雞林以下
分爲派譜。
譜成於純廟戊子歲
今又經五紀矣。
本本支支
不可勝計
乃定議續編
石灘公後孫裕鉀以其諸宗之命。
要不佞爲弁卷之文。
不佞不惟不文
年且九耋。
不事筆硏久矣
何可爲役於如此重大之文乎。
屢辭而屢請不
已曰不得文。
猶不譜也。
強策耄荒書之。
乃曰世之言族譜者。
必稱蘇明允
然蘇譜不過高祖以下四世也。
今月城之譜。
由始至于今七十一世二世
豈不誠盛矣哉
昭玆來許
承承繼繼於千百世。
受祿于天。
其本在乎孝弟云爾
經禮類纂序
殷因於夏禮
損益可知也。
周因殷禮
損益可知也。
損益者。
因時制宜之謂也。
故曰禮儀三百。
威儀三千。
待其人而後行。
其人周公也歟
孔子曰吾從周
禮儀
周公制度也。
禮記先王
而世或以間有漢儒之傅會爲疑。
大軆古經也。
有志三代之治者。
捨是三禮
奚以哉。
噫。
禮之久矣
眉叟文正公生乎數千載之後
庶幾禮樂
盖當巖處山潛之日。
雖有其德。
實無其位。
何敢作禮樂乎哉。
然在居喪讀禮之時。
拳拳於節文儀則之間。
乃就三禮中采其喪祭千有餘條
彙爲五卷
名曰經類纂。
盖亦吾夫子述而不作之意也。
有古今之異宜
有時俗之不同
有可用於王侯不可用於大夫士者。
有可用於大夫士而不可用於王侯者。
妄意先生以是參酌修潤
以別貴賤
以辨上下
以定民志
未及成書者耳。
是以藏在巾衍
迄未鋟梓
非但事力未遑
抑恐有違於先生本意故也。
然此先生書藁本也。
歲愈久則紙爛蠧蝕
手澤心迹俱泯。
不亦可惜乎。
於是本孫憲與儒生權泰榮。
抄出一本
所以壽其傳。
旣而舊嵋淵院儒許佑安休老,姜鎭秀,李根玉諸耆老
聞而感歎剞劂之役。
不可徐緩
卽遣後學李洪錫等。
序文屬之傳。
何敢犯汰哉之誚。
而竊自幸廁名於大賢之書。
略道其槩。
遂爲之言曰後之君子
因是書而損益之。
補時王之制之萬一焉。
未必先生之志云爾
靈光氏族譜增修序
金氏遠有代序
肇乎閼智。
興于新羅
七世至味鄒。
受禪昔氏爲王。
傳世三十有八。
歷年五百八十七。
敬順王子孫。
分貫諸道。
一國之金。
不可以億億計。
平章事文安公諱審言
爵封靈光
遂世爲靈光之系。
逮至本朝
保功將軍諱該
開城少尹諱貴遜最著名
自是以後浸以微弱
豈時有盛衰
理有循環而然歟。
夫人親親爲大。
仁率而上之。
義率而下之。
孝乎父母
以及于諸父母
友于兄弟
以及遠兄弟
本本支支咸若是。
承藉積仁累善世德
修飾敦睦恩愛家風
金氏復興
如執左契矣。
盖其譜牒所始。
則荷潭諱時讓修之而未卒業
其後裔孫萬碩及以克成其志。
又其後海諸宗族增修之
今居在鳳山者允澤篤於尊祖敬宗收族之義。
出謀發慮
將以重刊
廣布之。
乃命其門子弟行權賢奎等。
弁首之文。
余已耄矣。
不足爲役。
而固懇不已至于三四。
謹按崔相公錫鼎,金輔國羲淳舊序。
述其大槩云爾
竹石遺稿
公元1876年
余嘗聞嶺右濟昌(居昌古號)有竹石尹處士
隱居好學
思一識之。
遠莫之致。
往歲遣其子胄
請業於余。
觀其辭氣動止
有家庭之敎者也。
孔子所云不知其父。
視其子者也。
韓文公所云不拘於時
能行古道者也。
經年而胄使其弟柄竹石遺稿一卷
致書先人慕仰門下
常有從事之心。
凡有疑義
輒欲就質。
老病未果而歿。
長逝魂魄遺恨矣。
著述多。
小子不肖未及收十之一。
僅存若干
幸爲校勘刪正
幷賜序文弁首
先人平生之願遂矣。
於余心有感焉。
開卷遍閱之。
其學問之博。
踐履之篤。
瞭然在目
古人所謂讀其書知其人者是耳。
處士賦性純粹
文行兼備
潛心爲己之學。
好讀朱子書。
不釋退陶集。
理氣四七之辨。
毫分縷析
探頤蘊奧
謙光自晦
高亢介㓗
晩暮終全赤子心。
此皆處士麗澤之友朴酉澗煕典,張四未福樞之祭文輓詞也。
朴與張俱宿儒耆德
不至阿其所好
是爲序。
金蘭契帖序
友友其德而輔吾仁也。
麗澤講習
盍簪勿疑。
爲是耳。
人孰有離羣索居
孤陋寡聞
無偲切忠告之導。
而能獨成其身。
自立於世者哉。
聖人所以天敍而爲惇倫一者也。
然則三益三損
不可不擇也。
於是乎有道交義貧賤交勢利交之別。
又有石交死交市交面交之稱。
友之於人道
所係亦大矣
洛下少年文士某某人
法家子弟也。
相若也。
相近也。
相合也。
日與之講誦諷詠
因修契帖
名之曰金蘭
盖取大易同人之象也。
夫金雖至
不堅人心
同心者斷之。
雖至馨。
而不馨於人心
同心者似之。
金蘭之義。
豈徒然哉。
夫子又必以出處語默
同心大關係而首言之。
夫易之敎。
聖人使人不迷於吉匈悔吝道者也。
(李命敎李得寧,郭琦,金東翼趙仲允韓輔源李慶秀,洪祐奭,洪正憙共九人。)
柏後遺稿
聖朝休明之運。
上文敎重儒術以爲治。
若大專之槃物。
於是乎以南君子
尤盛於明宣之際。
于玆數百有年所。
世雖遠而人雖亡。
遺風餘韻。
猶有存焉。
往往豪傑之士不待敎而興。
豈天之降才爾殊。
而地之靈特秀而然歟。
娥林之鄕。
金君諱基洙致遠號柏後者
江右之士咸推以爲巨匠
馳譽近遠
鐺耳亦有聞焉。
金生
友鉉者。
行士相見之禮。
乃以柏後四卷進於前。
嗚咽涕泣而言曰。
先人遺稿也。
先人少業功令
七分志道
師事柳定齋先生
先生汲。
失其依歸
亦欲遊於門下
貧病不能自力千里之外
奄忽小子六霜矣。
先人心迹具在集中
乞賜之序文
幽冥無憾
孤之願也。
余乃感其意悲其言。
受而讀之。
不覺蔗佳而臠味。
一晝夜忘寢食而畢覽焉。
其詩則性情之正也。
文則義理之明也。
本之六經泛濫百家
參之人事該貫物則
聰明才智特達者。
如是乎。
惜也。
生於草茅之野。
沒於林樊之間也。
余嘗讀虞書
野無遺賢
九復而嘆曰。
士之賢者
遭遇明時
天位治天職也覺天民也。
澤被於當時
名垂於後世
此易所謂利見大人也。
及見周書有曰唐虞建官惟百。
不能無疑焉。
九州博大
四海廣輪
有德有才之人。
不止於百而已
而官以百定數則以有限之位。
無限之士。
安能一無所遺邪。
所謂賢者
特指有若元凱之倫。
而雖爲其次者。
不數而然歟。
然則唐虞之世。
或有懷材抱器
終老巖穴
獨善其身者。
箕𤃡之外
復何限焉。
若夫得失榮枯
何足較量輕重其間哉。
君子所疾沒世而名不稱也。
柏後文行于世。
柏後之名。
亦將不朽於世矣。
啓蒙覆繹序
天地之道。
一陰而已
動靜無端
循環無始
形體不可見也。
影響不可執也。
上古聖人
擬而畫之。
強名之曰奇偶
列之八卦而爲六十四。
重之六爻而爲三百八十四。
連山歸藏
雖無杞宋之可徵。
至于有周
王周公孔子繫之以辭。
然後天下萬物萬化之情。
可見於此
而吉悔吝决嫌疑定猶豫之道。
靡有遺策
苟非聰明睿知天德者。
孰能窺其蘊奧哉。
噫。
遠人亡。
九師已分門。
而焦氏則增爲四千九十六卦。
以爲象數之竗。
而猶未免駁雜之譏。
至若太玄元包洞極潛虛諸作
用人意。
不由自然之天。
則其違易之本旨遠矣。
嗚呼
啓蒙覆繹者。
負暄堂金公所作也。
推衍康節加倍之法而以及朱夫子啓蒙之遺訣。
又復裒輯諸儒之說。
參以己見
互相發明
言之不足而書之。
書之不足而圖之。
一生用心
在於是。
故公經史子集
無不貫通
爲文宏肆旁沛。
變化精采
權淸臺,李大山以銘以狀。
極其贊美之。
至於易也特謂之易旨有解。
多發前儒之所未發。
於是有以知公爲間世之弘儒。
而覆繹之書。
亦可爲彖象之羽翼也。
雲樵
山潛巖處
木食澗飮
鹿豕同羣
人人所願欲哉。
然而
考槃之歌。
永矢薖軸。
衡門之樂。
不食魴鯉
抑何歟。
夫士也不得朝則山林而已矣。
故君得時則天蜚。
失勢淵蟠
無道世則軒冕如繡犧。
譬鍾駟若芻狗
有道世則縕袍華於佩玉
飮水甘於列鼎
古今通義
賢知常行也。
洞陰白雲山
圻內東郡大山也。
嘗觀記言有曰水洞卧龍臺過石場。
山益深水益淸。
其上有白雲寺
新羅僧道詵初刱之。
崇禎間五臺僧索凜重建之。
竆僻可推而知也。
是以山則秀矣。
水則甘矣。
土則肥矣。
木則美矣
士大夫尠有居之者
故其地無由以顯焉。
友人趙國明年老失意
乃自靑城入處焉。
火耕致粟
歲饑可拾橡。
釣可魚採可藥。
明可以讀。
陋之有。
遂混於白雲樵夫
余言之如此。
見山鄭公實記序
何容易哉。
何容易哉。
孟子可以死。
可以無死死。
傷勇
又曰生亦我所欲。
死亦我所惡。
所欲有甚於生者。
故舍生而取義
何容易哉。
何容易哉。
今按見山實記。
盖當賊之傅南原城也。
城中惟有楊元麾下李福男兵。
三千餘人
危亡迫在呼吸
公之職則接伴而已
避去可以無死
况楊元勸之先去者乎。
然而公知元之勸我先去。
自爲身謀之意也。
公去則元去。
元去則無復餘望。
於是
公元1832年
然曰吾則有死而已
是將以固元之心。
抵死相守。
待援救之至。
未幾城陷
突圍而走。
公遂死之。
眞可可以死而捨生取義者也。
公之忠義
倉卒立判於圍城中一死也。
已自折節讀書時。
立志
及夫壬辰之以書狀官朝天也。
島夷搶攘
宗社播越
痛哭乞師午門外。
碎首流血
帝遺參將夢徵戴弁朝,游擊將軍史儒等。
領兵往救。
是在西川鄭公未及請兵之先也。
及夫丙申再請兵也。
左相公應南白遣公。
上從之。
委以專對
亦無副价。
中朝和議
不欲再發兵
公呈文于掌兵之臣。
又立于午門
碎首流血
壬辰之爲。
帝聞而哀憐之。
大將麻貴,揔兵楊元,劉綎董一元等。
遼東兵數萬討之。
及到遼東
楊元有逗留意。
至誠開諭
元亦進兵
宣廟嘉之
策勳進秩
及楊元兵至。
將出鎭南原。
以公爲接伴使
南原賊路要衝
人皆視以死地
無不巧避。
無幾微色。
聞命遂行
至則修城壕勵士卒
備御計。
楊元遼將也。
但知防胡。
不習倭情。
且看作小醜。
無如我何。
縱酒張樂
七月賊大入南原
彼衆我寡
外救不至
知事去。
作書送其庶叔己生告訣于父。
居數日而殉身軍中
嗚乎
眞義士也。
事聞上悲之。
贈禮判書
後加左贊成。
又命錄効忠仗義宣武功臣
追封萊城君
旌表門閭
忠烈於南
原以祀之。
國家待之也亦厚矣。
公之十世孫觀鎭奉其實記及樊巖蔡文肅公所撰謚狀
跋涉踰嶺而來
卷之文。
不佞晩生也。
耄耋也。
何能備詳百年已往之蹟乎。
固辭不敢
而亦不獲
盥手一通
謹撮其篇中事叙次之。
以爲記序
懶隱集序
公元1869年
不佞傳。
竊嘗聞山南學者稱懶隱李先生爲小退溪
夙所景仰
而地之距也。
之後也。
且坐固陋
未能窺先生學問德行蘊奧矣。
及見其年譜諡狀及書疏
然後乃知是夫子之旁孫。
復得懶隱也。
夫君子之學。
蘊之全德
行之爲時中。
孟子可以仕則仕。
可以止則止。
可以久則久。
可以速則速。
孔子也。
孔子聖之時者也。
斯義也。
退溪以之。
懶隱襲之。
語默出處
一視其當於理適於時而已
不以利害禍福動其心。
是以盖當肅廟己巳
坤殿巽位之時。
先生纔聞事變
以爲彜倫不可不扶。
天意不可不回。
卽治章疏
顚倒入都。
時禁申嚴
竄殛相續
人皆危之而挽止。
先生詣闕呈疏。
天威震疊
事將不測
賴筵臣救解
譴罷而止。
墓誌所云吳朴諸公
言之於禁令之前
猶可易也。
先生言之於禁令之後
所難焉者。
正謂是也
庚辛兩疏陳格心正紀綱恢公道立淸議直言切諫
特立獨行
公元1873年
有如此者矣。
通籍十六年。
立朝不滿二百日。
被簑南歸以後
日與學者講劘聖賢書。
所著太極辨說心經註解易道論,禮說辨。
所以剖析精微
開示後人者。
而盡入於癸酉回祿
斯文百六之厄也。
先生四代孫敬庵漢膺。
攟摭遺文三卷
有及諸公裒輯附錄二卷
猶云幸矣。
先生之德之行。
不佞何敢形容其萬一哉。
權相國大運始薦于上曰。
文學行誼
當世無雙
權副學瑎繼進經國大才
如用之三代可致。
相公世采筵奏曰學問實是嶺南巨望也。
蔡相公濟恭銘其碑曰使公行其所學。
展布肢軆
致澤君民之業。
止一名節煌燿來許
徐尙書有隣狀其行曰高明正大之識。
充養篤實之工。
究極天人性命之原。
辨覈公私義理之分。
君子豈有一毫阿好者哉。
當時實事
百世公議
大可見矣。
是爲序。
書巢集序
公元1855年
莊獻世子誕生之再回甲乙卯之歲。
哲宗六年也。
嶺南儒生萬餘人上疏典禮事。
一路多士咸推書巢公製其疏。
德望之重。
義理之正
文章謹嚴
於是全備矣。
余嘗得見其疏。
有山仰之
公沒奄忽十有五年
遺稿三卷在。
有德者之言也。
布帛出自機杼
實而不華
蘊籍平鋪
辨論諸作
觀書箚疑。
多發前人之所未發。
至於太極圖說
解。
可見上達之工矣。
盖公之學。
自八九歲已通孝經小學大學論語等書。
矻矻講讀
專心性理書。
至于八十四歲。
不知世間所謂名利者。
謙謙自牧
不以學問自居
奬進後學
開示儒家門路
亦令兼治擧業
皆有程式
生徒之占大小科者三十餘人
文詞一段
然其成就人才之功。
曷可少哉。
四十入內舍
登薦剡。
竟不得一命。
終老林樊
公則自樂。
知公者惜之。
嗚乎
子曰君子沒世而名不稱
余亦曰人當於身後名驗之。
今觀附錄諸君祭文
一則扶植正論
斯文以賴。
一則南士宗之。
仰若星斗
一則曰目瞭千古
胷藏萬卷
一則芻豢墳典
草芥鍾鼎
一則曰粹盎精神
玉潔永淸
一則百世之儒。
吾黨宗師
以此數者。
可見踐履篤實
心學精微矣。
公諱宗烋字聖浩
金氏豊山人
鶴沙嗣孫也。
鶴沙晜弟八人
俱以文學世其家。
至于公。
爲嶠南巨匠。
於乎盛哉
公之孫世洛齎遺稿
來示余。
請爲弁卷之文。
余以昏耄固辭不獲
受以讀之。
略叙其槩。
淸隱集序
驪興之李。
一何鴻儒碩士也。
盖自大司馬敬憲公德行文學世其家。
歷世至議政府左贊小陵公成均祭酒隱公
晜弟四人
大放厥聲。
隱公於序爲季。
幼而好
公元1876年
讀書
敦修
長成文章
二十五六歲連登進士及第
內翰奉敎
扈駕西狩不有其躳。
奉節朝天不避其難。
諫院則思盡言責。
春坊誠心輔導
東壁亞長,中書舍人關北御史嶺南巡按
所在稱職
咸宜時措
遂擢承宣
驟躋知申。
曠絶之寵。
當世罕比。
歷戶兵參議成均祭酒
再長薇垣
嘗以冬至使赴京。
乞寬焰硝之禁。
天子許之。
得貿三千斤以來
宣廟大悅
嘉賞使乎使乎
進階嘉善
俄而拜慶尙道觀察使
僅有小試而因病辭遞。
官止小宗伯而終。
得年四十七。
莫不惜其未究用也。
月沙李相公同甲同道同朝
情亦同兄弟
銘其羡道之石。
大君子名德
可以永垂無竆矣。
著述散佚不收。
惟有百餘篇疏箚數章。
後孫典籍命九攟摭成編。
托余叙其事。
密陽氏族重修
遠矣。
孫氏之世。
興於新羅
始祖諱順。
有孝行。
事載三綱錄之首。
舊譜稱孝子公。
五世大顯
而間代失其傳。
有諱訓事麗祖。
大匡封廣理君
密陽之孫。
皆以廣理爲中祖
其後相繼卿大夫
左僕射諱抃,密城君諱贇,糾正若水最著。
國朝代有聞人
淸操翰林諱昌
文章則副學諱比長校理諱洙郡守諱尙長監司諱潤生
名節待敎弘績
忠烈判書諱仁甲,承旨諱承善判書諱承義,
公元1830年
水使諱應智。
學行撫松諱天祐,逸齋諱敬儉,錦隱諱錫胤寒溪諱弘祿,主簿諱弘秀進士諱綽,府使諱汝誠。
孝友則鳩峯諱尙隆承旨諱蘅執義汝諧
直諫執義諱倜尤著。
若夫外裔外外裔之有十八妃嬪
益驗其積慶育祥之迥異他姓也。
盖孫氏自得至于今千五百年。
本本支支
系世昭穆
不可奠辨。
於是乎作譜。
譜始於庚寅
修於戊子
重修壬戌
間者分而爲派譜。
今則合而爲大譜。
派譜欲其親而近也。
合譜懼其踈而遠也。
均是收族之義。
然分譜則如異宮割戶。
各率其子孫也。
合譜如一同堂
祖子孫團會也。
合固賢於分矣。
人之言。
謂踈之甚者必曰路人
然燕人之越。
逢一人故國人也。
懽然有相愛之心。
路又逢一人故里人也。
愛心尤倍焉。
而况同祖者乎。
祖者父之父也。
以上之皆父也。
父祖視之
何有親踈之間焉。
後世子孫
宜以父祖之心爲心哉。
菊潭庸學講義
聖賢之言。
其遠如天。
其近如地。
義理無竆
旨意深奧
非熟之益熟。
精之益精
未易窺其際也。
愚嘗見十三經
大學中庸二書
混入禮記編中。
鄭康成之註,唐孔氏之疏。
而孔氏之前
梁簡文謝節飭賫中庸講疏啓曰天經地義之宗。
出忠入孝之道。
立敬關鍵
德行指歸
自非千載
有聖。
奉聖門。
無以九經之倫。
二門之致。
唐李翺復性書。
節節尊尙
見得四書規模
宋張橫渠年十八。
范文正勸讀中庸
道程夫子特表章之。
晦菴朱夫子章句以盡發其蘊奧
若夫大學明道伊川改正經文第次
各自不同
明道則自康誥曰克明德至與國人交止於信。
移在則近道矣之下。
古之欲明明德之上。
自古之欲明明德至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移在與國人交止於至善之下。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之上。
自此知本至爲天下僇矣。
在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之下。
云瞻淇澳之上。
自詩云殷之未喪師失衆失國
移在此謂知本之下。
是故君子先愼乎德之上。
伊川則自子曰聽訟猶人也。
至此謂知之至也。
在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之下。
康誥曰克明德之上。
所謂誠其意者自欺也。
至爲天下僇矣。
移在與國人交止於信之下。
云瞻淇澳之上。
自詩云瞻淇澳沒世不能忘也。
移在爲天下僇矣之下。
康誥曰惟命不于常之上。
自康誥曰惟命不于常至驕泰以失之。
移在沒世不忘之下。
詩云殷之未喪師之上。
自詩云殷之未喪師
至亦悖而出。
移在驕泰以失之下。
生財大道之上。
朱子改正則又有補亡
槐葉丞相夢鼎自知而后有定至則近道矣。
移置聽訟猶人也之
上。
以爲格物致知傳。
黃震王柏車,淸臣蔡淸宋若水方孝孺王守仁皆從之。
我東晦齋李先生亦取其說。
而蔡氏則以知至而后一節
物有本末一節
上下相易
此爲不同
朱子大學之章句大全
通行于世。
不可改易者也。
聖人之心。
發而爲文
化工之妙。
著於物。
可見
不可見也。
非俗詞章之學所能究也。
大嶺之南。
東之洙泗也。
有若文敏愼齋周先生崇儒術興學敎
世師表。
其從后孫諱宰成菊潭先生
自少志于學
六經語孟。
究竟之。
肆力於庸學。
沉潛反覆
裒集先儒諸說。
參以己見折衷之。
乃作大學講義中庸講義二編。
盖其大軆則本乎朱子章句推衍之也。
苟非學問之博踐履之實。
何能見道如是也。
後之學者
因是講義開發其未發之旨。
則其爲嘉惠大矣
敬爲之書。
文節公李先生遺稿
高麗文舘提學文節公李先生
經術文章
大名當世
圃隱鄭先生志同道合
相與正學佛敎
趙英珪殺鄭圃隱也。
先生上疏極言珪之爲匈人。
未幾見國亡。
守罔僕之志。
遯迹海濱
騎牛游於山水間
因號騎牛子
太祖太宗屢召不出
節齋金相國宗瑞贊曰騎牛
跡。
叩馬同倫
噫。
傳嘗讀伯夷傳。
竊恠夫殷有六七賢聖君。
宜其德化入人者深。
忠義報主者衆。
其所不食周粟者。
獨孤二子而已
何故也。
麗運之訖。
元耘谷吉冶隱與夫杜門七十人守義
何盛也。
豈我朝嘉其義而表章
周史諱其事而不書耶。
文獻無足而然歟。
其必文獻無足故也。
然則人之顯晦
有關文獻有無大矣
先生節義文章
固已載之國史。
著之野椉
雜出於賢人志士記述歌詠
不可文獻之無徵。
惟其散見者。
難以會統。
傳寫易於譌謬
久遠者失之患難
於是十一世孫之運氏。
竭誠盡力
搜覔朝野文籍
肉之拾汞。
攟摭成篇
其後子孫相繼增益之。
爲文節公遺稿
凡詩若干
餘皆以收拾者附焉。
將以付剞劂氏
以壽其傳。
十六代孫鍾千里奉稿而至。
徵序於傳。
拜受而讀之。
卷末所載不朝言志錄者。
勝國節義之士七十人行蹟
而我先祖埜堂先生
先生幷列其中
有感於心。
敢辭
爲之序。
月淵遺稿
君子文章
海山珠玉乎。
珠生於海。
不待珠而益其深。
玉出於山。
不賴玉而增其高
海山雖微珠玉
無所損。
海山精氣神采。
珠玉而著顯。
故人寶之
公元1870年
寶之爲其生於深而出於高也。
况乎君子文章
本諸性情之正
發爲心跡之明。
則誦其詩讀其書者。
其所尊慕興起
又豈翅寶珠而已哉。
昔有月淵先生李公。
邃學瑰材
自待甚重。
如李聾庵,權冲齋松庵,申企齋金十淸諸賢。
講習之友也。
中廟庚午
詞科
是歲趙靜庵進士第一
金慕齋,魚灌圃賀得人盛云
歷敭翰苑玉署
期以黼黻明時右文之治。
及見袞貞輩用事
知禍將不測
於是作詩見志
後又忤於安老
偕聾庵,退溪而行。
浩然南歸
屛居凝川之月淵。
以爲號。
嘯咏其間
以終餘年。
素守之剛而見幾之明。
如是乎。
公平生事行。
其書必不止若文若干
而世之多難且三百年。
珠碎玉。
安冀其多出於人間耶。
公之五世孫萬材及胄孫之復。
裒輯爛紙
編之爲月淵遺稿
博采前輩名碩唱酬記述
以附其後
孫鍾述能繼遺志
方圖鋟梓
托余爲弁卷之文。
余欽先生之爲己卯完人
樂爲之序。
盧生相稷
韓文公爲其門人李蟠作師說以貽之。
盖病世之無師弟子之道。
而嘉獨能行古道也。
今之時。
韓子之時下。
而下之無久矣
嶠南猶有君子遺風
生生長是邦。
擩染家庭之學。
其性純實
其氣堅確
訥於言而敏於行
公元1878年
少有志於學
大人嘗從我遊。
因托其子。
不遠千里
往來問業
去年發解漢城試。
蹶於南省
因留于不倦之堂。
着力課工
日孜孜
歸覲
未幾復來讀論語一部
間以鈔集成書
焚膏繼晷
飢寒,忘寢食
族人邇及坰二少相與刮磨
又有晉陽崔生翰升別定舍館。
願受近思錄
日來質疑
諸生麗澤之習。
老夫亦足謂育英之樂也。
於其歸。
悵甚書此以贐之。
反面之日。
進告堂上
必喜爾三餘之不虛度矣。
慕齋
公元1880年
上章執徐之歲畢臯之月。
蔡生敬默自祈文來。
請學於余。
余奇意而言曰曰師曰弟子云者
羣聚而笑之。
昌黎韓氏之所嗟歎也。
况後昌黎有年所乎。
君能行古道
可則也。
然我本不足爲人師。
今又耄矣。
奚取焉。
生固留數月。
誠意懇懇
余愛才氣
其所扣者應之。
於其歸也。
以其大人所作永慕齋記示余曰。
此齋者四世五世祖墓奉禮廳事也。
筮宅九十有二年。
吾祖石顯刻。
營立祭閣而未遑
又二十一年而吾父克卒先志
卽去年春也。
願得先生一言
後嗣子孫監于玆。
世守追養繼孝之道。
無竆之惠也。
余感於心而爲之言曰子曰生事以禮
死葬之以禮
祭之以禮
可謂孝矣。
詩云永言孝思
孝思
則。
蔡氏其有之矣。
是爲序。
烈婦光山金氏旌閭
公元1512年
嗚呼
惟我東國
禮敎成俗
節行成性
匹庶愚婦。
亦無不以貞信自守
故惟殉身之謂烈。
特旌其閭。
烈女之旌。
比郡相望
聖人化遠矣哉
京師千里
大嶺南竆海之濱。
河東之府大德之里
學生金海金慶佐妻光山金氏旌閭焉。
聖上之十二年乙亥某月日命也。
先是多士上其行于朝曰。
金氏閨範夙著。
年十八。
㱕于夫家
舅姑以孝
夫子以順。
壬申春
其夫嬰奇疾。
煎藥煑粥。
金氏必躳執。
禱天祀竈
不近巫覡
目不交睫旬月
而其夫病革氣絶
金氏血指灌口
幸延一夜之命。
竟至不淑
金氏嘔血哀哭
幾絶而甦。
不進勺水
毁瘠無人形。
家人強令食。
及塟期。
早晨拜姑。
小叔三子老母終養
有可托矣。
薄命之婦。
已决從夫之志。
噤口食飮
數日而殞命
悲夫悲夫
盖嘗聞之。
老而無夫曰寡。
少而無夫曰孀。
孀與寡。
竆而無依者也。
生之哀有甚於死之苦。
故以彼易此者
間多有之。
金氏年至五十三。
子又足以供歡。
猶且忍情割愛
直以所天不得仰望終身
斷送一縷若是容易
嗚呼
何其烈哉。
爲之於邑而序之。
屹峯集序
嶠南學者從余遊者多矣。
無不稱屹峯先生德行文學從叔也。
幼而學之。
密庵族祖也。
長而師之。
成就卓卓
爲當世之橅範
後生矜式
故歿已百有年所。
巴山之士。
景仰不諼
祭於鄕祠
余聞而欽慕
及見江臯柳公(尋春)所爲行狀
益有所徵信。
乃因其玄孫壽憲之懇。
銘其碣。
十年之間。
人事遽變
短命死。
其弟奉遺集來。
歎息先祖著述甚富。
宗家數世。
只有孤寡
欝攸爲災。
不能一字
先人使再從弟廣棲公(有星)蒐摭於當時師友門人之家。
裒成若干編。
未及鋟梓
齎恨而沒。
高祖之微弱不振
竊懼是集之泯而無傳
方謀所以刊布者。
計雖已定
世故未可知。
迨此無虞之會。
願得序文冠首
有感于中。
謹受而讀之。
文粹一出性情之正
一分雕刻靡麗之意。
所謂有德者言也。
不能本之存養省察之功。
推之躬行得之餘。
何以至此
凡三卷
附錄一卷
附錄親戚朋友生徒輓詞祭文
於此可以想見當日親炙者。
德樂道之意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