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x 页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序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3H 页
平庵集序
塞乎二仪之间。穷宇宙亘万世而不漓者。其惟至大至刚纯正之气也。在天为日星。在地为河岳。在人为特立笃行之士。然而得是气者盖寡矣。其或得之而以直养而无害者。百世不肩比矣。先生得之而养之者欤。得之而养之者也。呜呼。先生 庄献世子侍讲院说书也。当某年某月某日。先生胸中。已判一死。危死之矣。危死之矣。天不死之。不死犹死也。故于后 正宗大王亲制 显隆园玄宫志文。特书宫官权正忱拚死不出者。为此也。变出。公露伏戟门外。号泣于天。殊而苏。遂匍匐南归。土室草荐。冬不煖突。夏不凉簟。杜门掩抑。虽邻里罕窥其面。哀至则加服西向痛哭。丙戌以 世孙宫僚屡召不起。尝作一疏。拟伸 睿诬。未及彻而没。先生之贞忠大节。宜有以模写无遗。垂之无穷。为人臣之劝。舍樊岩蔡文肃公。其孰能任之。文肃 正庙所托以为义理主人也。况公之始终耳目之所逮。是以行状若碑碣志铭。常有意焉。而为其直书则不忍言不敢道也。阙而不书则反不如无书。思量轻重。未克卒业。而木稼告菑。尤可恨也。先生玄孙今兵曹参判泳夏。手奉遗稿。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3L 页
授不佞传。泫然出涕曰先祖弃子孙。百有馀岁。遗文迄未刊行者。以当日事。多有所讳故耳。由是迁延则终无已时。惧夫愈久而泯灭。今其讳者讳之。删之又删。编为若干。将付剞劂氏。愿得弁首之文。而世无其人。窃惟念子之先君子执守义理。全岭之所景仰。而吾先子尝道之。子是先君子之子。不朽吾祖。其在子乎。其在子乎。不佞传于是役。实不敢当。然称亲以托之。心戚戚有感焉。谨拜受之。盥手擎读 筵说,记事,书筵讲义诸篇。益见先生启沃之切忠爱之深。而所著中庸总论近思录讲说。自强不息说,勿忘勿助辨,四端七情辨。皆本于德性之纯粹。学问之正大。经术之高明。至若吟弄诸篇。直百行之馀事耳。泰华之高。培塿可遗。河海之大。涓滴可捐。惟忠孝义理。建天地质鬼神俟圣人矣。使天下之为人臣子者。闻先生之风。未有遗其亲而后其君者也。后之读是书者。于先生之心迹。亦定以得其大略矣。至某年事。不三复于邑者。非人心也。
大瑕斋实记序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所恶亦莫甚于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与其不义而生。宁舍生而取义。然不有素养。鲜有不临乱慌㥘。失其所守。呜呼。大瑕斋金公。所恶有甚于死。而取义舍生者也。盖当龙蛇之乱。率其从子应虎倡义兵。从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4H 页
忘忧堂郭公以御贼。丁酉遇贼于三嘉。贼见公仪表。橐中有书籍。意其非凡人也。欲降之。公曰我死当为我国鬼。不愿生为贼窟虏。贼挥戈以劫。公不屈骂不绝口竟被害。年三十九。贼亦义之。为文以侑。有殷之伯夷宋之天祥之语。先是公知有难。贻书方伯。预为保障之计。方伯以为骚动民心。系公犴数月。公于狱中读易。乡邑人士。讼公贤明。乃得释。未几倭果大至。始服公先见。公讳景谨字而信。商山之世。曾祖进士讳光砺。祖翰林讳达生。考进士讳浚。号三足斋。有文章行谊。当时所称金氏八君子之一也。公少学于河觉斋通小学。质仪礼。常以不及南冥先生之门为恨。与李日新堂天庆,吴思湖长,朴知足明榑,都病隐敬孝,李梧月堂惟諴相从游。讨论经传。识达古今。议论英发。诸友皆敬畏之。名闻于 朝。将拟以台职。为人沮毁而止。惜哉。公尝避乱于星州。李石潭润雨,李浣亭彦英。亦以道契相善矣。公之后孙琫,𤧣及声秋。以公诗若干遗事墓碣。裒辑成书曰实记。属余为序。𤧣遣其子声铎。声铎从余游数年。不远千里而请益恳。祖先有美而子孙扬之者。其是之谓欤。
石陵金氏派谱序
宋庐陵欧阳氏。序帝王世次图曰君子之学。不穷远以为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4L 页
能。而阙其所不知。慎所传以惑世。故孔子于三皇五帝世次。未尝道者。以其世远而慎所不知也。尧舜夏商周之世次下上。司马迁本纪之谬也。明陈留谢氏论姓氏分合之义曰同出而支分。愈繁而愈不可考。故名世君子有不能举其宗者。家谱之法。宜载知者而阙其疑者。汉高为天子。而呼祖为丰公。名字不传。尚有古之遗意焉。余以是徵诸石陵金氏之派谱。而知其为君子之阙其疑而慎所传也。按石陵。今安东府也。故安东金氏亦曰石陵金氏。然其族谱称安东者。统合而一之也。称石陵者。派分而别之也。既一之。又别之何也。金氏新罗之世也。历代既久。文献无足。自忠烈公讳方庆以下四世。在前代。事有未详。谱犹不谱也。掌令公讳苌以后。昭穆爵秩德业文章。未有遗漏。故别之为派谱。此老隐公讳正立之志。而秋山承旨讳𥙿宪之留意于继述而未遑者也。今秋山之孙上舍生宇善能追孝于前人。图惟厥终。谋及同宗。卜日灾枣。请余言其事弁其卷。义亦厚矣。宇善十世祖弘文正字公讳诚立夫人。我九世尊姑号兰雪轩也。兰雪文章闻于天下。正字公子孙至今通家讲戚。秋山与秋山之子石公承旨讳会明。视余为至亲。故宇善有是请。余有感焉。忘其拙陋。谨依本孙秀崙氏旧序。述其槩云尔。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5H 页
金海金氏新刊派谱序
金海之金。驾洛首露王之世也。首露有十子。其二人锡姓许。其八人锡姓金。金之裔多于许。自首露至今千有馀年。益繁昌。神圣积累之报。诗所称其丽不亿者。殆不足以尽之也。然则不可以一谱悉载。而能无遗能无紊。故自礼宾同正讳灏以下别为一谱。其以兴武王以上为祖则均焉耳。实为其专一而详密也。父之族四。母之族三。妻之族二。亦皆举之。此周官所云典系世辨昭穆之法也。戴记所云亲亲尊祖之义也。程夫子所云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之道也。岂不诚美矣乎。是谱之一合一分。或阙或补。具著于旧序。此可见追先惇伦之至诚苦心也。呜呼。传亦首露王普州大后之姓也。于金氏又岂与路人同哉。况其后孙时灿氏讲信修睦久矣。于其请。不可辞。是为序。
赠承旨拱北亭柳公遗迹序
赠承政院左承旨柳公世章卒二百年。其六世孙文吉裒辑行录及李参判元八为晋牧时报牒。郑相国晚锡为绣衣时书 启。李判书承辅所撰世烈祠奉安文。崔宁丰君遇亨所撰墓碣铭示余。乞一言弁其首。遂按其文而序之曰。公字晦卿。其先文化人也。入本 朝有曰曼殊。议政府赞成。三传至自湄。殿中御史 庄陵忠臣。剪发入首阳山。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5L 页
因号西山。子轾赞成文阳君谥平简。寔公之七世祖也。曾祖澍当光海废母时。以布衣抱疏叫阍。权遂庵尚夏撰墓碣。祖轩一出后文原君泗之六世孙谧。考𥢗武科早世。公幼而歧嶷。稍长器局宏大。二十六登武科。考官见容貌魁杰大奇之。试问三百六十石米几车能均载。即应曰以棋局推之。十九矣。考官叹赏。公尝自反曰吾才智不及古人。然岂肯以一武夫贸贸终平生乎。乃操心饬躬。足迹不到权贵之门。静坐读兵书。夜以继晷。辛酉以射队哨官。从 上武安王庙。赓 御制诗。以见为国尽节之义。 仁显王后逊处私第时。闻御供不继。日以白凿米三升盛之新布囊。外书臣谨封三字。潜投墙内。时公职宣传官。寄书其弟世彰曰可归不忍归。目见 国母之遭变。臣子罔极之心。为如何哉。又岂有为母弃父者乎。其后母后复位。访问供米之人。而公绝口不言。竟因其舍人太硕言之。乃知公所为也。世以比之丙吉之不道前恩。先是朴定斋泰辅尝书有酒盈樽四字赠公。定斋死后见其书辄垂泪。后为兴德县监。治理廉平。解绂数月。卖其所乘马为资粮。人谓古之清白吏。名其所居亭曰拱北。其爱君之心。虽在散地未已也。平生不好酒色。醇醇有儒者气像。而风采动人。吏曹书吏有一女甚美。要备洒扫。公绝不许。 纯祖朝因启闻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6H 页
赠左承旨。子孙微而不振。世且久远。事迹散佚无传。仅捃摭于断烂者。百不一焉云。
义城金氏六孝录序
大凡物有可宝者。或可为一家之私。而未易传世世。世传尤未易。故薛烛之门。不见世守青萍。封父之家。未闻袭有繁弱。况有大于青萍繁弱万万而为人人所宝者乎。夫孝者。百行之源也。以之为仁。以之为忠。以之为天下。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故子曰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此天彝之性。而人人所固有也。然能尽其性分之所固有者。率土而千不百也。举国而百不十也。一州县而十不二三也。今见义城金氏六孝录。何其盛哉。谨按德滩讳斗南。直提学讳巅之曾孙。大护军讳允佑之孙。佥中枢讳守一之子也。孝行卓异。 仁庙朝赠宗簿寺主簿。 孝庙朝命旌闾。磻谷讳克敏,无为堂讳克亨。德滩公二子。芦村讳八和。磻谷子。守口斋讳八休。无为子。开岩讳八举。守口弟也。俱以孝闻。 肃庙丙戌。并复其户。呜呼。何能以孝为一家之私宝。而三世相传若是之易也。德滩之事二亲也。养生则供为子职。哀死则几绝复苏者累矣。而庐墓三年。爱庶母加于父在时。后世子孙绳武继志。俱以德滩所以养生哀死者。养生哀死。传所云以身教者易从是耶。如开岩公歠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6L 页
粥泣血。竟至不胜丧而毁灭。何其孺子也。何其孺子也。六孝实迹。具著于诸君子所撰述。愚焉用赘焉。此非特天性然也。抑亦平日持养之方。有得于家庭者。故能不失其良心如此。
竹庵集序
元年甲子。不佞为金官驾洛国首露王古都也。徵诸文献。采之风谣。南冥三十年藏修之地曰新山。因以建院啜享。院燬于龙蛇之乱。倡议重建。请额号定斋名立学规。以南冥之道私淑。自治治人。学者称竹庵先生者。首露王太后许氏之姓孙讳景胤也。并世诸贤如李畏斋厚庆,韩钓隐梦参。皆称其尊师卫道之功。而自以莫及也。梧里李文忠公荐行谊于 朝。初授 顺陵参奉不赴召。星湖李先生铭其竁曰孝之永忠之盛。孩提伊始。毙而正。梧里大贤也。星湖宗师也。见而暴名于当时者。知德深也。闻而立言于后世者。信道笃也。二君子之于先生。可谓善始之善卒之矣。后人又立祠龟川而俎豆焉。今于数百载之下。遗文散佚。零金琐玉。存者无几。五世孙柱捃摭若干。七世孙默庵■(亻冈),太初堂恁相继裒辑。而众子孙方图剞劂。校雠之役。及于不佞。并以弁首为托。顾何敢追蹑梧星之后尘。一辞妄赞也哉。惟正其已三而已。集凡诗三十书十杂著四。其附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7H 页
录则言行录行状志铭及龟川设享颠末。昔人谓两晋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一篇。盖取其乐天知命而云尔。后之读竹庵集者。宜有以自知之。
四佳堂遗迹序
书美孝友。易称尚志。庸赞辞爵。舞雩之风。夫子又与点也。有其一犹难。而况兼之者乎。余观四佳堂遗迹。事父母尽职。生死以礼。孺慕终身。里名老老。泉名孝水。人之所感也。兄弟三人。同居共财。长枕大被。拊背之爱也。尺布斗粟。因心之友也。至于屡辞旌招而固守林樊。虽叔父判书公劝之出仕。亦不为之改路。谢书云留取小子在山中。咬菜读书。以成古人学优之志。所居醉香之亭。种梅竹莲菊曰梅性清奇瘦古。竹性圆通正直。莲性不染泥滓。菊性凌傲霜雪。因以四佳为号。亭上置书一卷酒一壶。觞咏以自适。鹅溪李相国赠诗曰知君纯德出天真。曾闵千秋有一人。又曰梅竹与莲菊。皆为君子友。寒冈郑先生诗曰万叠云山世念微。图书一室圣贤依。此可以见公平生也。所著文弃而不收。今所存若干。捃摭于散出者也。公讳云嵘。姓崔氏。又号芝谷。官军资监奉事。后孙翼铉。从我者也。以其遗迹为余言之。是为序。
我笑堂序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7L 页
有大人先生。精凝二五。神发四七。恢廓侔天地。无私效日月。雨露霜雪。其恩威也。风云雷霆。其变化也。导迎和气。跻一世于春台。徵召嘉生。囿群品于乐土。明大义则辞严春秋。辟异端则功配禹孟。棐迪笃于姬公。自任重于伊挚。 宗社赖之而安。朝野倚以为重。尊之至也。亲莫大乎。受玆介福于天。必得大德之寿。养以千乘之孝。奚止百年曰期。然而散明烛幽。超然玄览。通乎原始反终之理。达乎存顺没宁之道。乃谓圣焉而死仁焉而死贤焉而死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知其必不免而犹求久视者惑也。不知其必不免而犹冀延历者愚也。惑与愚。不贰以俟命者所笑也。于是蚤虞不备。物土于西湖之孔德里。不为若堂者若夏屋者。裁令流水而止。昔人所谓永宅者耶。化台者耶。茧室者耶。土馒头者耶。(唐姚崇孙勖自为寿藏曰复真堂中有化台。○王樵预卜为窌。名茧室。刻曰以虞不备。○陶渊明自祭文。永归于故宅。○范至能营寿藏诗云终须一个土馒头。○傅永买墓地数亩。饬子叔伟曰此吾永宅也。)为堂于其数十弓地。名以我笑。向所谓惑与愚者之所不能笑。而我则笑之云尔。遂系之以颂祷之词曰。
巨灵赑屃以壮趾兮。华山峻极于苍苍。阳侯砐硪以高肩兮。汉水源远而流长。上下神祗之悭秘兮。肇我故宅于中黄。有堂有堂。临川上兮。龟筮协从焉允臧。爰居爰处。爰笑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8H 页
语兮。君子庄敬而日强。 圣主亿万年天休兮。寿域熙熙乎八方。与国咸休以永世兮。乐夫天命乐未央。
梦斋集序
梦斋集者。梦斋居士自言己志。发于咨嗟咏叹者也。集凡三篇。分为初中晚稿。五七言绝句十之八。朴而实。无雕刻绮丽之态。自鸣天机而已。又不专为风花月露之汗漫吟弄而止。亲则父祖而开口辄思。尊则君师而举笔不忘。忠孝之诚。慕仰之意。溢于篇章。其次非自警之辞。乃训戒子弟也。以耕读为本业。以宠禄为外物。兢业之心。恒存乎三恩。(君师父)安乐之志。不外乎四可。古所谓遁世无闷者。是耶非耶。余观其晚庵自序。居士之平生。可以槩矣。少之时自以为天下壮观可尽。遍游境内之名山川大都会。西渡鸭绿。见中国之繁华而归。卒无所得。乃追悔曰子长之文章。不在游而在子长也。皋鱼周流天下。反为风树之感。于是卜筑于西山之笃才洞。为眉翁旧址。慕先生之风也。日讲卫武公懿戒诗至万遍。因读其先大人所藏书。矢心曰九复圣人朝闻夕死之训云尔。
李忠简公实记序
虞夏之书。虽元凯之贤。不过皋陶谟益稷数策。然千载之下。不以其文之少。少之也。昔在我 康靖盛际。在位多名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8L 页
硕。时则有若延原君李忠简公。为国荩臣。历扬清要。出典藩臬。入掌铨衡。德行文章。茂绩洪伐。宜有所不胜记载者。而世历十三。祀踰四百。文献之不入于兵燹郁攸者。惟是黄麻铁券 御题谕书及碑文等若干而已。亦足以徵信于百世矣。比诸三谟。不已多乎哉。故文衡洪公贵达常诵成左尹士元之言曰今之世不闻希圣者。必欲目其人则如延原无乃是欤。遂以铭其乐石曰既经既史。是擅大名。赞成至治。登于大平。谦谦自牧。居宠若惊。家虽不赡。周于道德。此可谓形容其心迹气像。又足以徵信于百世矣。比诸三谟。不已多乎哉。后世子孙。捃摭成书。犹恨其不多也。乃以世系及年谱。加诸篇首。以影堂祠院营立时文若诗。附之篇尾。名曰忠简公实记。惧其愈久而愈失其传也。将锓诸梓。命其门子弟学性,铉汶。远来千里。徵序于不佞。不佞嘉其显亲之孝。敬受而读之。遂就卷中所有。以实其言如右。
传述录序
传少小闻南冥曹先生之风而愿学焉。甲子谒驾洛之新山书院。院在先生三十年藏修之山海亭后。三面泰山岩岩。前有大江三匝曰三叉江。不惟俗音所不到。亦无一点尘埃。乃想见先生之气像胸次。丙寅往谒晋阳之德川书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9H 页
院。院在先生六旬以后讲学之山天斋右。智异之山秀而幽。德川之水澄而泓。较山海又倍之。乃益见先生道体之大矣。盖先生以尧舜君民之志。视天下外至如屣芥。特立独行。善其身而不顾其馀者也。在他人犹尚百世景仰而慕效之。矧乎继其血脉者哉。然莫为之后。虽盛不传。道之全体大用。虽未易得焉。得其一二。亦可以不隳家声矣。子孙克遵先训。至五世天弼,良弼兄弟。以孝友卓绝。俱 赠司宪府持平。兄子命勋亦以忠孝著闻。 赠童蒙教官。教官之子龙现,龙珣。又以孝俱 赠持宪。夫孝者百行之源也。一世二世三世而相继。非但所性存焉。学问之力亦有以成之也。大贤之后。有异于人者。其如是夫。持宪之曾孙玑承裒辑其事迹。编为一卷。名曰传述录。乞一言弁首。千里而至再。亦阐扬先休之孝也。是为书。
松窝遗稿序
南方学者多出于南岳李先生之门。蔚然为一世之洙泗。松窝处士安公亦为其徒。而薰炙成德。至今百有馀年。称之不已。古所谓鲁无君子。斯焉取斯者是耶。李大山状公之行。安顺庵铭公之碣。其曰朴实者美其质也。其曰仁孝者嘉其行也。学问进修则曰论语大学中庸西铭等书也。朋友讲习则曰埙叟,篪叟,霁山,谷川诸益也。大君子立言。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9L 页
欲使之徵信于后世者如是矣。有遗稿四卷。诗凡五百馀书七十馀祭文八十馀。又有质疑录远游录上下篇。有发之性情之正者。有得之思辨之切者。有各尽意于乐生哀死之际。而于人情天理。皆不容已者。故其文无雕刻靡丽之态。有如古之瓦尊醇醴。盖自得于天机者也。公之玄孙孝和。与其族人上舍生孝完。图所以寿其传者。将付剞劂氏。持其稿跋涉千里。托余为弁卷之文。余生后于百年之下。何足以知百年之前。而窃惟葛翁是退陶传授。顺庵是下庐师承。二先生之文。并载附录。余有感焉。其敢辞诸。
外兄李令公庆寿宴序
青城之西。其山镇曰海龙。我外氏之居负焉。我家亦从而寓百弓而近。公生四岁而我生。自为儿时同游学。我往外家则受书于外祖。公来我家则受书于我曾祖。公聪明绝伦。未成童。文艺夙就。我则不及焉。尹无号李石轩尹平庵诸君子皆奇之。以为八旌之门有人。后我先子徙居于汉阳之西郊药田。公始西游同学。而词章有名。擢庭试初解。竟下第。我先子不幸早世。舅氏年近七耋。舅母亦老而善病。舅母乃公之继母。公生七月而失乳。养于继母。视继母如因母。至诚养之。然菽水难继。公决意而归。不得专心于举业。务耕稼勤樵采。竭力于孝养。及二亲不在。尤无意于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0H 页
进取。不求富贵利达。暮年益悠悠然与世相忘。玩心书籍。惟以教子孙为事业。恶言不出于口。怨言不归于身。一乡咸曰善人也信人也。十馀岁时。过里社见屠牛。恻隐惊悸。自是遇肉辄心动不忍食。天性之仁皆此类也。石坡大院君闻公有文学行谊。荐于 朝。拜匠作少监。其日超阶通政。除副护军。此礼所谓贵德而尚齿。孟子所谓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者也。恭惟我外氏。自永膺,莲峰,一竹诸先生。以忠孝清白。为世业。子孙守而勿替。其积累之报。岂止是哉。胤子汉宁以三月之花辰。设宴饰喜。传有掣肘。未能进参席末。略叙平生如是云。
永嘉世考帖序
永嘉世考帖者。永嘉权氏十有三世行状碑铭墓志祭文挽词等。历考而裒辑成帖者也。其言出于贤人君子。如阳村(权近)止斋(权踶)保闲堂(申叔舟)退溪(李滉)东皋(李浚庆)寒冈(郑逑)炭翁(权諰)野泉(李栻)樊岩。(蔡济恭)一言一字。皆可以徵信于后世者也。亦有子孙之所撰次其耳目所逮者。则无非是髭似。而所谓祖先有美而扬之为孝者也。盛矣夫。谨按右政丞公(上佐)之进贤辅国。典书公(法和号知足翁)之全节立名。永平公(补)之极言谏诤。节度公(守纪号松溪)之御侮折冲。参赞公(允仁)之忠孝专美。翼宪公(宗孙)之文武为宪。学问德行则掌令公(克孝号菊庵)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0L 页
直公(居敬)父子也。孝友文章则校理公(敏中)承旨公(任中)兄弟也。参奉公(梦应)乐正公(梦协号景菊)若参判公(大胤)参议公。(豪胤号东滨)俱以尊周大义。终遂蹈海之志。暨参判公(义烨)同枢公(铉号镜潭)相继而袭家学。呜呼。德行名节文学。固非一家之私也。且莫为之后。虽盛不传。故箕裘小业也。不过曰弓人子冶人子。而未尝及于孙若裔也。今永嘉之世世以为私。抑何道欤。后孙泰荣奉帖而至。为余言此五世祖镜潭公所捃摭手书也。屡世事迹。宜不止是。而五百馀年。变故多难。仅仅所存。而家藏一本。惟遗失是惧。将锓诸梓。愿得一言弁首。以信于世。余惟权氏之世若是其舄奕。而云仍微而不振久矣。各自勉励。以克绍乃显祖为心。则是帖也又将至十世百世而继续不穷矣。
孤村集序
有老白首儒生裴君锡一。自星山跋涉踰岭而至京师。为言其五世从祖承政院右副承旨孤村公文章德行气节。有足以不朽于世者。而公没二百年。后孙几绝。惟遗集在巾衍。恐亦泯灭而无闻。方与诸支派图所以剞劂者。欲求大君子一言以表章之。亦未易得。至于今阙然。窃不胜悯伤。是以来请。余辞非其人。裴君阅屡月旅食频见曰。不得序则不归。余乃戚戚然有感曰善乎峤南之俗也。尊祖之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1H 页
诚。推以及于旁亲如此。非夫人而可能也。乃敬受其书遍观之。原集及附录凡十篇也。立志见乎箴。力行见乎书。气节见乎疏。性情见乎诗赋。博学见乎杂著。后之读是集者。参之以默轩李公所撰行状及诸先辈挽诔。则公之负望于时而为峤南学者之师表。可知矣。余又何赘焉。所可为太息者。以若公之才之德。通籍三十有八年。曾不能以时月安于 朝。奔走于绝塞极边寒苦炎荒之地。非黜补则乃窜逐也。甚矣党人之烈也。然公惟安于命。而无一辞怨尤于天人。是遵何德哉。公早游眉叟许文正公之门。后又从葛庵李先生学。读是集则亦可知为先生弟子也。
绫州牧使乡饮酒礼序(韩致肇)
王道之本。孝弟而已。昔者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或贵德而尚齿。或贵爵而尚齿。或贵亲而尚齿。其尊高年一也。年之贵乎天下久矣。故曰次乎事亲。乡饮酒之礼。亦养老尚齿之义。而孝悌之推也。其曰先生曰宾主曰介僎。是大夫及致仕若处士之贤者。如三老五更是也。此孟子所称达尊。周礼之乡三物教万民以宾兴之者。亦不外是矣。故 朝廷则敬老于国学。乡党则敬老于乡学。皆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1L 页
所以明人伦也。猗我 圣朝。比隆三古。修明先王之典。彬彬郁郁。治教休明。带方以南。有若李一斋,柳眉岩,奇高峰,高霁峰诸先生出。皆领袖乎当时。师表乎后代。蔚然与大岭之邹鲁并称。一经己丑之祸。崔守愚,郑困斋,曹鼎谷,李东岩,南溪众君子。酷被其毒。善类一网打尽。自是以后。士气挫沮。儒风扫地。垂三百年而无复有风迹。长民者宜思所以振作之。而其如滔滔胥溺。又何哉。今我韩使君学优则仕。老而作吏。迁转五州。辄以治理最。人谓清白公明。能继其先大夫之志业也。莅绫州牧之明年。政成人乐。于是有意教化人。以孝弟为先务。行乡饮礼焉。四民聚观之。咸曰天地阴阳三光四时之象著。而贵贱明尊卑辨敬让立。一献百拜。又以备酒祸也。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者。其谓是欤。其杖者叹息言我生以前不知已。我生以后始睹此盛仪云。余闻而善之曰鲁论不云乎。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大学曰一家让一国兴让。乡饮之礼。仁让之道备矣。庶乎其有观感而兴起者乎。
东州崔氏增修族谱序
盛矣哉。其贯东州之崔也。在丽太祖世。有统合三韩功臣三重大匡太师讳俊扈。是其肇祖也。嗣是以后。七世十相二尚书二侍中。赫赫炳炳。而誉肃公,文淑公,靖安公,文懿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2H 页
公,文肃公,文景公,文信公尤著。继而有名臣硕辅。迄于季五百年。入我 朝簪缨亦不绝。以至中叶。今其子孙衰微不振。大虑世德之泯而族记之散。乃重修谱系。以垂裕于后。非特为尊祖敬宗收族之道。盖亦述前人德行文章勋业之可以为法为训者。俾各因是而感慕兴起。克复家声。百世为东方之显姓。则又岂不盛矣哉。
玉洞集序
士生大岭之南。亲炙乎大贤之门。友交当世之大君子。业修于身。名流后裔。学者尊之。庙食俎豆。则可谓天下之乐。无踰于是。而能事毕矣。陜川之道渊书院。啜享周慎斋以下五贤。其一曰玉洞文先生。十七得闻为学之方于慎斋。二十五师事南冥。后又游学于陶山。一时名儒吴德溪,奇高峰,柳西崖,崔守愚,郑寒冈,河觉斋皆以道义相善。故李息山铭其墓曰修身用力。兼通文艺。笃孝友恭。息山之于玉洞。岁后百年。而言行之传闻于世者。犹有不泯。大书特书如此其致意焉。玆非其徵信欤。谨按其年谱曰 明宗乙酉中司马两试。辛酉登文科。丙寅捷重试。屡转州牧。官止成均司成。位不称德。时人嗟惜云。以子司谏励。壬乱宣武功。追爵都承旨兼直提学。遗迹失于兵燹。只有诗赋墓文行状杂著策铭若干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2L 页
篇。其文正大温雅。有邹鲁之风焉。后孙景纯郁纯秉祚裒辑成书。乞为文以弁卷曰吾祖亦尝从游于草堂先生。岂不有感于世好耶。义不敢辞。谨述其槩。
卢氏义庄序
人道莫大乎亲亲。亲亲始于父子。父之父曰王父。王父之父曰曾王父。推以上之皆父也。子之子为孙子。孙子之子为曾孙子。顺以下之皆子也。以至世父叔父从祖祖父。从祖父昆弟之子。从父昆弟之子。从祖兄弟之子。虽分别之差殊。均是祖宗之骨肉也。天彝之性。安得不相爱哉。苟爱之则于人事。宜无所不尽。而所谓人事者。养老慈幼娶妇嫁女。疾病死亡患难是已。先王之世。制民产业。使养生送死无憾。后世田皆为豪强私占。民无片土。能自衣食者鲜矣。奚暇于所谓人事哉。岭之昌宁县。卢氏之世居也。宗族甚盛。是东岳,沃村,月村,菊潭四贤之后也。四贤俱以忠义勋德学业。为世所重。啜享于东山书院。戊辰有 朝令。升圣庑以外之院。并撤罢。东山亦在其中。院撤而祭田则在。后孙秀愚与诸族议曰尊祖收族。其义一也。乃以其田为义庄。将以资一门中穷乏者得也。于是亲亲之道尽而人事从而无憾矣。卢氏之槐其未艾也夫。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3H 页
哲命篇序
乾为父。位乎天德。震为长子主器。后王之有世子。乾震之道也。自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贰极重光。宗社之所传重。臣民之所系望。故曰太子国之本。本一正而万方正矣。本一固而万方固矣。故曰一有元良。万方以贞。其要在乎早教谕以善道。薰陶德性。期至于为尧为舜也。其法具载经籍。而莫不以孝仁礼义为先。文王世子之礼。所以为万世睿学之原。后代之事。杂出于传记。有可以为师者。有可以为戒者。恭惟我 列朝。圣子神孙。继继承承。辅养之方。教导之术。著于 国朝宝鉴。载于羹墙录。见于常训补编文献备考等书者。实万亿年祈命定命之道也。臣于是乃敢蒐而辑之。以为此篇。极知僭逾。无所逃罪。然盖尝有奉教于家庭者。追成未卒之志。庶几有补于 圣代教胄之万一云尔。
勿斋集序
岁甲戌之夏。孙君致范由忠州至。以其先祖勿斋公文集序托之曰。文集刊行已久。屡经兵燹。在世几希。惟子孙仅守一二秩。此之永存。亦未可保。将重锲诸梓。以广而寿。传以卤莽老耄固辞。孙君留置文集而去曰待序成而复至。明年春。孙君之子锡来累然衰服而至。泣曰父没前冬。有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3L 页
恨于文集序之未及躬受。故敢以先志来。传戚然大感。乃为之言曰勿斋卒三百馀年。世莫不钦慕未已者何为也。公七岁已通小学。长益致力于庸学。存心性理之工。及其成就。卓卓然有所树立者。一皆得之躬行心得也。其立朝事君也。由国学艺苑。以至于贰相。至诚忠荩。亶出于性分之所固有。只知有国。不自有其身。最是阳醉而登 御榻。附耳语云云。有非人人所可为者。而至承 圣上丹情无他之教。此可见君臣际遇之迥出寻常矣。若其文章事业。俱载集中。不赘焉。集凡二卷。词赋诗杂著各若干。上疏最多。可以为鉴。附录又一卷。是为序。
朴氏两旌闾序
父母德。昊天罔极。孝子尽事亲之诚。君臣义。春秋谨严。清士守尊王之节。三纲炳日。百世树风。窃惟晦谷处士。凝川世家。花林名阀。文宪公之邃学笃行。贻厥孙谟。知足翁之雅望高标。绳其祖武。诗书礼乐。是冶弓之箕裘。泉石烟霞。乃考槃之薖轴。况天性得之仁孝。而人道尽于爱亲。良知良能。自七岁孩提有识。养志养体。至五旬孺慕不衰。祷星斗以代身。报生以死。依垩室于羡道。事死如生。内行既全。高节并著。篁林风洒。人称鲁仲连倜傥之生。菊花露零。家有陶元亮义熙之史。亦粤默庵。乐有贤父。惇行彝伦。凡于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4H 页
滫瀡甘旨之供。能竭其力。以至温凊定省之节。不敢有身。视无形听无声焉。志在承顺。病致忧丧致哀也。孝有始终。有义有亲。是父是子。若其六艺之术。实地功程。惟是百行之源。根天德性。始也观感于乡党。终焉升闻于 朝廷。黄麻双擎。 恩彻泉台之下。朱楔并峙。荣动里闾之间。奚但君子锡类之休。实为 圣世成教之美。
重修玉溜庵序
崇祯纪元二百四十九年三月十九日。 毅宗皇帝登遐之旧辰也。我 圣上躬行望阙之礼。爰发风泉之感。遹追 列圣朝盛典。乃命侑祭于丙子殉节守义诸臣。杜谷洪先生居其一焉。盖当南汉讲和之际。义严春秋。超然遁世。深入太白山谷中。杜门自靖。 仁庙六徵。至泰仁县监,司宰主簿。终不就以没齿。 英庙追爵吏议。教旨之首。特书崇祯处士。 正庙列于尊周录。又为之立传。 纯庙加赠吏判赐谥介节。国家之崇奖节义。所以劝百世也。先生所居玉溜庵。眉叟许先生篆额。大山李先生作记。岁久而废。后孙今肯搆之。谓不佞曰我祖。子之九世祖岳麓先生之外孙也。不可无一言。不敢辞为之序。
洪氏家藏 御书帖序
帝王之书。莫高古于伏羲之画。莫奇逸于神禹之碑。自玆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4L 页
以后。历千百岁而几希矣。至宋武齐高欲擅书名。王僧虔虽拙笔取容。然犹云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意有在也。若其以手墨赐臣下。始于唐太宗。李靖家藏大字诏书及玄武门飞白字是耳。宋仁宗亦以飞白赐群臣。欧苏二文忠皆作诗序以赞美之。当时以为荣。后世以为胜事。恭惟我 正宗大王天纵睿圣。卓冠百王。自在 世孙宫衣尺之时。日御书筵。讲读馀暇。犹惧弃日。无他玩好。留心翰墨。游艺超绝。睿龄九岁。书奉先思孝。待师必礼。接下思恭十二字。以 赐翊卫司左长史臣洪应辰。时 英庙三十七年庚辰也。式至今一百一十有八载。笔势肆而精神活泼。墨光润而元气淋漓。可以三二曜而六五纬矣。奚直轶苍史而扫钟王而已哉。夫古帝王之书落在人间者。虽只字片画。人莫不珍玩而宝藏之。况我 先王之笔。而我先人所受赐者。爱敬之宜何如也。于戏。洪公以文学重望。受知于 圣明。爵至知敦宁府事。际遇之盛。又可以想见矣。公之孙燮读古书好古道。心古貌亦古。是以畸于人。晚暮得一命。未几落职。遇邦庆以年老阶通政衔都正。不谓传今人与居。数以古事来扣。日为言 御书帖事。因于邑不自胜曰老夫穷独。漂泊靡依。近幸得族家儿嗣为亡子后。宗事有托。顾此 御书帖。既未敢藏诸金石而匮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5H 页
室焉。又未能刻之琬琰而款识焉。则窃惧夫后生莫知是为何。而圣人神妙之迹。先祖昭融之契。殆将无徵。思得大君子一言。示信于后。愿赐之序。传浅陋耄荒。固不敢赞天地之高厚日月之光曜。然至若前王不忘忠也。追孝于前文人仁也。燮氏其有之矣。是为序。
菱山诗集序
昔人有谓晚唐诗人类多穷士。又或言非诗之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于诗。盖指孟东野,贾浪仙之徒而云尔。然皆不通之论也。夫诗心声也。心和则声和。心不和则声不和。故治世之诗。欢忻悦豫。其声正。乱世之诗。忧愁怨咨。其声变。国风二雅之有正变是已。降于汉。靡于六朝。溢于唐。正声微茫。变亦不善变。至律诗出而愈巧愈密。无复古人之风矣。然发于性情一也。苟如或说则古诗三百篇。抑谓之何哉。夫郊之寒岛之瘦。直命也时也。穷何与于诗哉。其诗之如种稻耕白水。负薪研青山。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之句。亦足以见心和声和气像矣。何可一归之穷而工乎。于乎。性斋之故人有菱山金君。名凤会字景元者。是 肃宗朝名相休谷公之云孙也。文章其弓冶也。君蚤以词艺名。庶几继其业。复振家声。晚而落魄失意。以其所慷慨者。辄寓物起兴。舒其精神。宣其壹郁。未尝为闵时病俗之语。尤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5L 页
人怨天之辞。亦可谓得性情之正。而卒穷饿而没奚哉。太史公所谓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有成者。是耶非耶。君为诗。多弃而不收。有承重孙东翼捃摭为二卷。乞弁首之文。以图不朽。亦善述家风者也。君少我九岁。可肩随而犹以父之齿事我。孝子敬亲之推也。笃行类如此。我益爱重之。遽归九京。于玆八年。今见其诗集。怆然若复相对而论文。书以识之。
初学文序
教小儿。当于其能言之时。知觉始开。凡有见闻。遇物辄问。人欲未生。外至不蔽。先入者主于心。习于善则为善。故礼曰幼子常视母诳。贾谊曰自为赤子。教固已行。盖早导则无捍格之谓也。夫文字者。形容言语之所不能模画者。以名万事万物者也。详其音义。辨其点画。然后乃可分别。否则豕亥鱼鲁。伏猎杖杜。终亦为没字碑而已。余为是抄出字书中四千五百四十字。汇分成编。为目一十有六。散之则各有字义。合之则自成文理。循序而教之。则由是而可进于孝经小大学论孟云尔。
斗岩遗稿序
率循乎天赋仁义之性。惇叙乎日用彝常之伦者。君亲一体。忠孝同涂。沿袭于家庭诗礼之教。擩染于师友讲学之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6H 页
工者。文质兼备。才德具全。斯乃人道之所当为。天理之所必然。而能尽其道理者盖几希。斗岩赵公。其庶几乎。余观李应教家淳氏所撰行状曰先生十二岁。受孝经于篁谷李先生。篁谷吾祖退溪先生门人也。学有渊源。又从朴篁岩齐仁,李独村佶讲习不倦。善事父母。生死以礼。庐墓三年。 宣庙时有倭乱。公兄弟奋忠倡义。从红衣将军郭忘忧鼎津,火旺之役。多建奇功。已事不自伐。敛迹洛江之斗岩。亭曰伴鸥。与忘忧之沧岩亭相望。扁舟往来。相与相羊。丁未寒冈,旅轩两先生。与一时诸名儒。同会舟游。世称龙华泛舟。事载咸州志。又与赵月川,郑愚伏,朴大庵最为丽泽。有遗稿数篇。文虽不多。如立志勤学事亲事君诸作。皆可以垂训立教者也。
东游录序
苏子由谓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名山大川。故其文疏荡有奇气。马子才亦云史记一部。在名山大川。世多信其说。然余窃惑焉。使子长而不有山川之助。则其将萎薾消沮。不能出一气成文章而作史记耶。其三长。固天才也。十岁诵古文。已非常矣。而南游江淮之前又十年。则丘索坟典诗礼易春秋语孟左国百家之类。如何不一经于目。而先事乎游观然后始乃通其慧窦耶。其自序不曰上会稽探禹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6L 页
穴。浮沅湘窥九疑。讲业齐鲁。乡射邹峄乎。夫九疑,会稽。舜禹所葬。有古册文存焉。故必曰探之窥之者为是也。邹鲁又圣贤之迹所在。故低徊不去。此所谓天下之遗文古事。毕集太史公者也。于是乎贯穿天人。驰骋古今。负其豪迈之气。发其迢逸之才。非有外物袭而取之也。况自重黎以来。世掌天官者乎。吾闻东海上有山曰金刚。名于天下。豪杰之士。辄以子长之游。藉口而往观焉。不亦可笑乎。然山形奇奇怪怪。不可名状者。有万不同。有若造物者独费精▣于此。虽谓之天下之山。无与之齐名。非过语云。余亦欣然以人言为然。思欲一涉其上。发舒精神。而荏苒至老矣。匠作少监赵君舜华。游金刚而归。有东游录一卷。余取视之。凡足可至目可及心可悦可怕可惊可疑者。一一记之序之诗歌之赋敷之。真有声画也。余览讫曰奇哉。君之文也。能使余坐而游内外金刚。洒然若濯清风羾寒门。奇哉。君之文也。虽然。君亦藉子长之游者耶。子长之文。自子长之文。君之文。自君之文。山川自山川之山川。文之于山川。二而非一也。
睡轩遗稿序
我阳川之许。世所称文章大家。观于世稿一秩。非惟东国之罕比。抑中华之所未有盛也。尚友堂忠贞公,眉叟文正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7H 页
公。皆有名于世。睡轩俱祖忠贞文正。承家庭之学。六经百家。皆通习之。又善词章。举于乡擢于泮试。而辄屈于南省。素性温良谨拙。不与人长短是非。默然独守。不求人知。真可谓隐居自乐者也。年至七十九。固穷岩穴之下。人莫不嗟惜之。有遗稿三卷。诗五百四十馀篇。记序祭文杂著若干。可见其居业也。其二孙宖,𡩄裒辑成编。嘱余序之。余受而览之。追感夙昔之情好。含悲以书。
月城李氏派谱续修序
族谱之盛。未有如我东。东谱之盛。亦未有如今日。盖 国家以彝伦教化人垂五百年。人莫不尊其祖敬其宗收其族。大家著姓。阀阅蕃衍。世且百而丽不亿。有不能悉载一谱者亦有之。月城李氏。即其一也。李自上祖杨山村长讳谒平。佐罗氏开国得姓来。历高丽至 本朝。显者相继。白沙相公尽聚六十馀世以上下之。为一统大谱。自是以后又至十叶。云仍益繁。而石滩公兄弟之苗裔最盛。大谱难期于增修。诸族易至于各散。故不得已自鸡林君以下。分为派谱。谱成于 纯庙戊子岁。今又经五纪矣。本本支支。亦不可胜计。乃定议续编。石滩公后孙裕钾以其诸宗之命。要不佞为弁卷之文。顾不佞不惟不文。年且九耋。不事笔研久矣。何可为役于如此重大之文乎。屡辞而屡请不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7L 页
已曰不得文。犹不谱也。乃强策耄荒书之。乃曰世之言族谱者。必称苏明允。然苏谱不过高祖以下四世也。今月城之谱。由始祖至于今七十一世二世。岂不诚盛矣哉。昭玆来许。承承继继于千百世。受禄于天。其本在乎孝弟云尔。
经礼类纂序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损益者。因时制宜之谓也。故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其人周公也欤。孔子曰吾从周。周礼仪礼。是周公制度也。礼记亦先王之礼。而世或以间有汉儒之傅会为疑。然大体古经也。有志于三代之治者。舍是三礼。奚以哉。噫。礼之坏久矣。眉叟文正公生乎数千载之后。庶几礼乐。盖当岩处山潜之日。虽有其德。实无其位。何敢作礼乐乎哉。然在居丧读礼之时。犹拳拳于节文仪则之间。乃就三礼中采其丧祭礼千有馀条。汇为五卷。名曰经礼类纂。盖亦吾夫子述而不作之意也。然礼有古今之异宜。有时俗之不同。有可用于王侯而不可用于大夫士者。有可用于大夫士而不可用于王侯者。妄意先生将以是参酌修润。以别贵贱。以辨上下。以定民志。而未及成书者耳。是以藏在巾衍。迄未锓梓。非但事力之未遑。抑恐有违于先生之本意故也。然此先生亲书藁本也。岁愈久则纸烂蠹蚀。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8H 页
手泽与心迹俱泯。不亦可惜乎。于是本孙宪与儒生权泰荣。抄出一本。谋所以寿其传。既而旧嵋渊院儒许佑,安休老,姜镇秀,李根玉诸耆老。闻而感叹曰剞劂之役。不可徐缓。即遣后学李洪锡等。以序文属之传。传何敢犯汰哉之诮。而窃自幸厕名于大贤之书。略道其槩。遂为之言曰后之君子。因是书而损益之。俾补时王之制之万一焉。则未必非先生之志云尔。
灵光金氏族谱增修序
维金氏远有代序。肇乎阏智。兴于新罗。七世而至味邹。受禅昔氏为王。传世三十有八。历年五百八十七。敬顺王子孙。分贯诸道。一国之金。不可以亿亿计。平章事文安公讳审言。爵封灵光。遂世为灵光之系。逮至 本朝。保功将军讳该。开城少尹讳贵逊最著名。自是以后浸以微弱。岂时有盛衰。理有循环而然欤。夫人道亲亲为大。仁率而上之。义率而下之。孝乎父母。以及于诸父母。友于兄弟。以及乎远兄弟。本本支支而咸若是。承藉乎积仁累善之世德。修饰乎敦睦恩爱之家风。则金氏之复兴。如执左契矣。盖其谱牒所始。则荷潭讳时让修之而未卒业。其后裔孙万硕及以瑞克成其志。又其后海湖诸宗族增修之。今居在凤山者允泽笃于尊祖敬宗收族之义。出谋发虑。将以重刊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8L 页
而广布之。乃命其门子弟行权贤奎等。请弁首之文。余已耄矣。不足为役。而固恳不已至于三四。故谨按崔相公锡鼎,金辅国羲淳旧序。述其大槩云尔。
竹石遗稿序
余尝闻岭右济昌(居昌古号)有竹石尹处士。隐居好学。思一识之。远莫之致。往岁遣其子胄夏。请业于余。观其辞气动止。有家庭之教者也。孔子所云不知其父。视其子者也。韩文公所云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者也。再经年而胄夏使其弟柄夏奉竹石遗稿一卷。致书曰先人慕仰门下。常有从事之心。凡有疑义。辄欲就质。老病未果而殁。长逝者魂魄有遗恨矣。所著述多。而小子不肖未及收十之一。仅存若干。幸为之校勘删正。并赐序文以弁首。则先人平生之愿遂矣。于余心有感焉。开卷遍阅之。其学问之博。践履之笃。瞭然在目。古人所谓读其书知其人者是耳。处士赋性纯粹。文行兼备。潜心为己之学。好读朱子书。手不释退陶集。理气四七之辨。毫分缕析。探颐蕴奥。而谦光自晦。高亢介洁。晚暮终全赤子心。此皆处士丽泽之友朴酉涧熙典,张四未福枢之祭文及挽词也。朴与张俱宿儒耆德。必不至阿其所好。是为序。
金兰契帖序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9H 页
友友其德而辅吾仁也。丽泽讲习。盍簪勿疑。皆为是耳。人孰有离群索居。孤陋寡闻。无偲切忠告之导。而能独成其身。以自立于世者哉。此圣人所以敕天叙而为惇伦之一者也。然则三益三损。不可不择也。于是乎有道交义交贫贱交势利交之别。又有石交死交市交面交之称。友之于人道。所系亦大矣。洛下少年文士某某人。皆法家子弟也。年相若也。居相近也。志相合也。日与之讲诵讽咏。因修契帖。名之曰金兰。盖取大易同人之象也。夫金虽至坚。而不坚于人心。故同心者断之。兰虽至馨。而不馨于人心。故同心者似之。金兰之义。岂徒然哉。夫子又必以出处语默。为同心之大关系而首言之。夫易之教。圣人使人不迷于吉匈悔吝之道者也。(李命教,李得宁,郭琦,金东翼,赵仲允,韩辅源,李庆秀,洪祐奭,洪正憙共九人。)
柏后遗稿序
圣朝启休明之运。上文教重儒术以为治。若大专之槃物。于是乎岭以南多君子。尤盛于 明宣之际。于玆数百有年所。世虽远而人虽亡。其遗风馀韵。犹有存焉。往往豪杰之士不待教而兴。岂天之降才尔殊。而地之灵特秀而然欤。娥林之乡。有金君讳基洙字致远号柏后者。江右之士咸推以为巨匠。驰誉于近远。铛耳亦有闻焉。今春有金生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9L 页
友铉者。行士相见之礼。乃以柏后集四卷进于前。呜咽涕泣而言曰。此先人遗稿也。先人少业功令。然七分志道。师事柳定斋先生。先生汲。失其依归。亦欲游于门下。而贫病不能自力于千里之外。奄忽弃小子已六霜矣。先人心迹具在集中。乞赐之序文。俾幽冥无憾。孤之愿也。余乃感其意悲其言。受而读之。不觉蔗佳而脔味。一昼夜忘寝食而毕览焉。其诗则性情之正也。其文则义理之明也。本之六经而泛滥乎百家。参之人事而该贯乎物则。非聪明才智之特达者。能如是乎。惜也。生于草茅之野。没于林樊之间也。余尝读虞书。至野无遗贤。辄九复而叹曰。士之贤者。遭遇明时。共天位也治天职也觉天民也。泽被于当时。名垂于后世。此易所谓利见大人也。及见周书有曰唐虞建官惟百。又不能无疑焉。以九州之博大。四海之广轮。有德有才之人。必不止于百而已。而官以百定数则以有限之位。待无限之士。安能以一无所遗邪。抑所谓贤者。特指其有若元凯之伦。而虽为其次者。不数而然欤。然则唐虞之世。犹或有怀材抱器。终老岩穴。独善其身者。箕𤃡之外。复何限焉。若夫得失荣枯。又何足较量轻重于其间哉。但君子所疾没世而名不称也。柏后之文行于世。则柏后之名。亦将不朽于世矣。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70H 页
启蒙覆绎序
天地之道。一阴阳而已。动静无端。循环无始。形体之不可见也。影响之不可执也。上古圣人。拟而画之。强名之曰奇偶。列之八卦而为六十四。重之六爻而为三百八十四。连山归藏。虽无杞宋之可徵。而至于有周。文王周公暨孔子系之以辞。然后凡天下万物万化之情。可见于此。而吉匈悔吝决嫌疑定犹豫之道。靡有遗策。苟非聪明睿知达天德者。孰能窥其蕴奥哉。噫。世远人亡。九师已分门。而焦氏则增为四千九十六卦。自以为得象数之妙。而犹未免驳杂之讥。至若太玄元包洞极潜虚等诸作。各用人意。而不由乎自然之天。则其违易之本旨远矣。呜呼。启蒙覆绎者。负暄堂金公所作也。盖推衍康节加倍之法而以及乎朱夫子启蒙之遗诀。又复裒辑诸儒之说。参以己见。互相发明。言之不足而书之。书之不足而图之。一生用心。专在于是。故公于经史子集。无不贯通。为文章宏肆旁沛。变化有精采。故权清台,李大山以铭以状。极其赞美之。而至于易也特谓之易旨有解。多发前儒之所未发。余于是有以知公之为间世之弘儒。而覆绎之书。亦可为彖象之羽翼也。
云樵序
山潜岩处。木食涧饮。与鹿豕同群。岂人人所愿欲哉。然而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70L 页
考槃之歌。永矢薖轴。衡门之乐。不食鲂鲤。抑何欤。夫士也不得于朝则山林而已矣。故君子得时则天蜚。失势则渊蟠。处无道之世则视轩冕如绣牺。譬钟驷若刍狗。当有道之世则缊袍华于佩玉。饮水甘于列鼎。此古今之通义。贤知之常行也。洞阴之白云山。圻内东郡之大山也。尝观记言有曰水洞有卧龙台过石场。山益深水益清。其上有白云寺。新罗僧道诜初刱之。崇祯间五台僧索凛重建之。其穷僻可推而知也。是以山则秀矣。水则甘矣。土则肥矣。木则美矣。士大夫鲜有居之者。故其地无由以显焉。友人赵国明年老失意。乃自青城入处焉。曰火耕可致粟。岁饥可拾橡。钓可鱼采可药。松明可以读。何陋之有。遂混于白云之樵夫。为余言之如此。
见山郑公实记序
死何容易哉。死何容易哉。孟子曰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又曰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所欲有甚于生者。故舍生而取义。死何容易哉。死何容易哉。今按见山实记。盖当贼之傅南原城也。城中惟有杨元麾下及李福男兵。合三千馀人。危亡迫在呼吸。公之职则接伴而已。避去则可以无死。况杨元劝之先去者乎。然而公知元之劝我先去。乃自为身谋之意也。公去则元去。元去则无复馀望。于是慨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71H 页
然曰吾则有死而已。是将以固元之心。而抵死相守。以待援救之至。未几城陷。元突围而走。公遂死之。真可谓可以死而舍生取义者也。公之忠义。非仓卒立判于围城中一死也。已自折节读书时。立志。及夫壬辰之以书状官朝天也。闻岛夷抢攘。 宗社播越。痛哭乞师于午门外。碎首流血。 帝遗参将郭梦徵,戴弁朝,游击将军史儒等。领兵往救。是在西川郑公未及请兵之先也。及夫丙申再请兵也。左相金公应南白遣公。 上从之。委以专对。亦无副价。中朝有和议。不欲再发兵。公呈文于掌兵之臣。又立于午门。碎首流血。如壬辰之为。 帝闻而哀怜之。命大将麻贵,揔兵杨元,刘綎,董一元等。率辽东兵数万讨之。及到辽东。杨元有逗留意。公至诚开谕。元亦进兵。 宣庙嘉之。策勋进秩。及杨元兵至。将出镇南原。以公为接伴使。南原贼路要冲。人皆视以死地。无不巧避。公无几微色。闻 命遂行。至则修城壕励士卒。为备御计。杨元辽将也。但知防胡。不习倭情。且看作小丑。谓无如我何。日纵酒张乐。七月贼大入南原。彼众我寡。外救不至。公知事去。乃作书送其庶叔己生告诀于父。居数日而殉身于军中。呜乎。此真义士也。事闻 上悲之。特赠礼曹判书。后加赠左赞成。又 命录效忠仗义宣武功臣。追封莱城君。旌表门闾。立忠烈祠于南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71L 页
原以祀之。 国家之待之也亦厚矣。公之十世孙观镇奉其实记及樊岩蔡文肃公所撰谥状。跋涉踰岭而来。乞弁卷之文。不佞晚生也。且耄耋也。何能备详数百年已往之迹乎。固辞不敢。而亦不获。盥手读一通。谨撮其篇中事叙次之。以为实记序。
懒隐集序
不佞传。窃尝闻山南学者称懒隐李先生为小退溪。夙所景仰。而地之距也。世之后也。且坐固陋。未能窥先生学问德行之蕴奥矣。及见其年谱谥状及书疏。然后乃知是夫子之旁孙。复得懒隐也。夫君子之学。蕴之为全德。行之为时中。孟子曰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斯义也。退溪以之。懒隐袭之。语默出处。一视其当于理适于时而已。不以利害祸福动其心。是以盖当 肃庙己巳。 坤殿巽位之时。先生才闻事变。以为彝伦不可不扶。 天意不可不回。即治章疏。颠倒入都。时禁令申严。窜殛相续。人皆危之而挽止。先生竟诣阙呈疏。 天威震叠。事将不测。赖筵臣救解。谴罢而止。墓志所云吴朴诸公。言之于禁令之前。犹可易也。先生言之于禁令之后。尤所难焉者。正谓是也。庚辛两疏所陈格君心正纪纲恢公道立清议之直言切谏。特立独行。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72H 页
有如此者矣。通籍十六年。立朝不满二百日。自被蓑南归以后。日与学者讲劘圣贤书。所著太极辨说,心经注解,易道论,礼说辨。皆所以剖析精微。开示后人者。而尽入于癸酉回禄。实斯文百六之厄也。先生四代孙敬庵汉膺。捃摭其遗文为三卷。又有及门诸公所裒辑附录二卷。犹云幸矣。先生之德之行。不佞何敢以形容其万一哉。权相国大运始荐于 上曰。文学行谊。当世无双。权副学瑎继进曰经国大才。如用之三代可致。朴相公世采筵奏曰学问实是岭南之巨望也。蔡相公济恭铭其碑曰使公行其所学。展布肢体。致泽君民之业。奚止一二名节之煌耀来许。徐尚书有邻状其行曰高明正大之识。充养笃实之工。究极乎天人性命之原。辨覈乎公私义理之分。数君子岂有一毫阿好者哉。当时之实事。百世之公议。大可见矣。是为序。
书巢集序
庄献世子诞生之再回甲乙卯之岁。 哲宗六年也。岭南儒生万馀人上疏言典礼事。一路多士咸推书巢公制其疏。德望之重。义理之正。文章之谨严。于是全备矣。余尝得见其疏。有山仰之心。公没奄忽十有五年。惟遗稿三卷在。真有德者之言也。布帛出自机杼。实而不华。蕴籍平铺。如辨论诸作。观书劄疑。多发前人之所未发。至于太极图说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72L 页
解。益可见上达之工矣。盖公之学。自八九岁已通孝经小学大学论语等书。矻矻讲读。尤专心于性理书。至于八十四岁。不知世间有所谓名利者。谦谦自牧。虽不以学问自居。喜奖进后学。开示儒家门路。亦令兼治举业。皆有程式。生徒之占大小科者三十馀人。此文词之一段。然其成就人才之功。曷可少哉。四十入内舍。屡登荐剡。竟不得一命。终老于林樊。公则自乐。知公者惜之。呜乎。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余亦曰人当于身后名验之。今观附录中诸君子祭文。一则曰扶植正论。斯文以赖。一则曰南士宗之。仰若星斗。一则曰目瞭千古。胸藏万卷。一则曰刍豢坟典。草芥钟鼎。一则曰粹盎精神。玉洁永清。一则曰百世之儒。吾党宗师。以此数者。可见其践履之笃实。心学之精微矣。公讳宗炰字圣浩。金氏礼山人。鹤沙之嗣孙也。鹤沙昆弟八人。俱以文学世其家。式克至于公。为峤南巨匠。于乎盛哉。公之孙世洛赍遗稿。来示余。请为弁卷之文。余以昏耄固辞不获。受以读之。略叙其槩。
清隐集序
骊兴之李。一何多鸿儒硕士也。盖自大司马敬宪公以德行文学世其家。历世至议政府左赞成小陵公,成均馆祭酒清隐公。昆弟四人。大放厥声。清隐公于序为季。幼而好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73H 页
读书。喜敦修。既长成文章。二十五六岁连登进士及第。由内翰升奉教。扈 驾西狩而不有其躬。奉节朝天而不避其难。居谏院则思尽言责。处春坊则诚心辅导。东壁亚长,中书舍人,关北御史,岭南巡按。所在称职。咸宜时措。遂擢承宣。骤跻知申。旷绝之宠。当世罕比。历户兵参议成均祭酒。再长薇垣。尝以冬至使赴京。乞宽焰硝之禁。 天子许之。得贸三千斤以来。 宣庙大悦。嘉赏曰使乎使乎。进阶嘉善。俄而拜庆尚道观察使。仅有小试而因病辞递。官止小宗伯而终。得年四十七。人莫不惜其未究用也。月沙李相公同甲同道同朝。情亦同兄弟。铭其羡道之石。大君子名德。可以永垂无穷矣。所著述散佚不收。惟有诗百馀篇疏劄数章。后孙典籍命九捃摭成编。托余叙其事。
密阳孙氏族谱重修序
远矣。孙氏之世。兴于新罗。始祖讳顺。有孝行。事载三纲录之首。旧谱称孝子公。五世大显。而间代失其传。有讳兢训事丽祖。拜大匡封广理君。密阳之孙。皆以广理为中祖。其后相继为卿大夫。若左仆射讳抃,密城君讳赟,纠正讳若水最著。入 国朝代有闻人。清操则翰林讳昌。文章则副学讳比长,校理讳洙,郡守讳尚长,监司讳润生。名节则待教讳弘绩。忠烈则判书讳仁甲,承旨讳承善,判书讳承义,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73L 页
水使讳应智。学行则抚松讳天祐,逸斋讳敬俭,锦隐讳锡胤,寒溪讳弘禄,主簿讳弘秀,进士讳绰,府使讳汝诚。孝友则鸠峰讳尚隆,承旨讳蘅,执义讳汝谐。直谏则执义讳倜尤著。若夫外裔外外裔之有十八 妃嫔。益验其积庆育祥之迥异他姓也。盖孙氏自得姓至于今千五百年。本本支支。系世昭穆。有不可奠辨。于是乎作谱。谱始于庚寅。修于戊子。重修于壬戌。间者分而为派谱。今则合而为大谱。派谱欲其亲而近也。合谱惧其疏而远也。均是收族之义。然分谱则如异宫割户。各率其子孙也。合谱则如一室同堂。祖子孙团会也。合固贤于分矣。人之言。谓疏之甚者必曰路人。然燕人之越。路逢一人故国人也。欢然有相爱之心。路又逢一人故里人也。爱心尤倍焉。而况于同祖者乎。祖者父之父也。推以上之皆父也。由父祖视之。夫何有亲疏之间焉。后世子孙。宜以父祖之心为心哉。
周菊潭庸学讲义序
圣贤之言。其远如天。其近如地。义理无穷。旨意深奥。非熟之益熟。精之益精。未易窥其际也。愚尝见十三经。大学中庸二书。混入于礼记编中。有郑康成之注,唐孔氏之疏。而孔氏之前。梁简文谢节饬赍中庸讲疏启曰天经地义之宗。出忠入孝之道。实立敬之关键。德行之指归。自非千载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74H 页
有圣。得奉圣门。无以识九经之伦。禀二门之致。唐李翱复性书。节节尊尚。见得四书规模。宋张横渠年十八。范文正劝读中庸。明道程夫子特表章之。晦庵朱夫子章句以尽发其蕴奥。若夫大学则明道伊川改正经文之第次。各自不同。明道则自康诰曰克明德至与国人交止于信。移在则近道矣之下。古之欲明明德之上。自古之欲明明德至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移在与国人交止于至善之下。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之上。自此谓知本至为天下僇矣。移在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之下。诗云瞻彼淇澳之上。自诗云殷之未丧师至失众则失国。移在此谓知本之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之上。伊川则自子曰听讼吾犹人也。至此谓知之至也。移在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之下。康诰曰克明德之上。自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至为天下僇矣。移在与国人交止于信之下。诗云瞻彼淇澳之上。自诗云瞻彼淇澳至没世不能忘也。移在为天下僇矣之下。康诰曰惟命不于常之上。自康诰曰惟命不于常至骄泰以失之。移在没世不忘之下。诗云殷之未丧师之上。自诗云殷之未丧师。至亦悖而出。移在骄泰以失之下。生财有大道之上。朱子改正则又有补亡章。宋槐叶丞相梦鼎自知止而后有定至则近道矣。移置于听讼吾犹人也之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74L 页
上。以为格物致知传。黄震,王柏车,清臣蔡清,宋若水,方孝孺,王守仁皆从之。我东晦斋李先生亦取其说。而蔡氏则以知至而后一节。物有本末一节。上下相易。此为不同。然朱子大学之章句大全。今通行于世。不可改易者也。盖圣人之心。发而为文。犹化工之妙。著于物。物可见。心不可见也。有非俗儒词章之学所能究也。大岭之南。我东之洙泗也。有若文敏公慎斋周先生崇儒术兴学教。为世师表。其从后孙讳宰成菊潭先生。自少志于学。六经语孟。皆究竟之。尤肆力于庸学。沉潜反覆。乃裒集先儒诸说。参以己见而折衷之。乃作大学讲义中庸讲义二编。盖其大体则本乎朱子章句而推衍之也。苟非学问之博践履之实。何能见道如是也。后之学者。因是讲义而开发其未发之旨。则其为嘉惠也大矣。敬为之书。
文节公李先生遗稿序
高丽艺文馆大提学文节公李先生。经术文章。大名当世。与圃隐郑先生志同道合。相与明正学斥佛教。及赵英圭杀郑圃隐也。先生上疏极言英圭之为匈人。未几见国亡。守罔仆之志。遁迹海滨。常骑牛游于山水间。因号骑牛子。我 太祖太宗屡召不出。节斋金相国宗瑞赞曰骑牛浪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75H 页
迹。叩马同伦。噫。传尝读伯夷传。窃怪夫殷有六七贤圣君。宜其德化之入人者深。忠义之报主者众。而其所谓不食周粟者。独孤竹之二子而已。诚何故也。丽运之讫。如元耘谷吉冶隐与夫杜门洞七十人之守义。又何盛也。岂我 朝嘉其义而表章。周史讳其事而不书耶。抑文献无足而然欤。其必文献无足故也。然则人之显晦。有关于文献之有无大矣。先生之节义文章。固已载之国史。著之野乘。杂出于贤人志士之记述歌咏。不可谓文献之无徵。而惟其散见者。难以会统。传写者易于讹谬。久远者失之患难。于是十一世孙之运氏。竭诚尽力。搜觅朝野文籍。若枣肉之拾汞。捃摭成篇。其后子孙相继而增益之。以为文节公遗稿。凡诗疏若干。馀皆以收拾者附焉。将以付剞劂氏。以寿其传。十六代孙钟述千里奉稿而至。徵序于传。拜受而读之。卷末所载不朝岘言志录者。乃胜国节义之士七十人行迹。而我先祖野堂先生。与先生并列于其中。有感于心。不敢辞。为之序。
月渊遗稿序
君子之文章。其海山之珠玉乎。夫珠生于海。海不待珠而益其深。玉出于山。山不赖玉而增其高。在海山虽微珠玉。少无所损。而海山之精气神采。由珠玉而著显。故人宝之。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75L 页
宝之为其生于深而出于高也。况乎君子之文章。本诸性情之正。发为心迹之明。则诵其诗读其书者。其所尊慕而兴起。又岂翅宝珠玉而已哉。昔有月渊先生李公。以邃学瑰材。自待甚重。如李聋庵,权冲斋,柳松庵,申企斋,金十清诸贤。皆讲习之友也。 中庙庚午。登词科。是岁赵静庵为进士第一。金慕斋,鱼灌圃贺得人之盛云。历扬翰苑玉署。期以黼黻乎明时右文之治。及见衮贞辈用事。知祸将不测。于是作诗见志。后又忤于安老。偕聋庵,退溪而行。浩然南归。屏居凝川之月渊。因以为号。日啸咏于其间。以终馀年。非素守之刚而见几之明。能如是乎。迹公平生事行。其书必不止诗若文若干。而世之多难且三百年。沉珠碎玉。安冀其多出于人间耶。公之五世孙万材及胄孙之复。裒辑烂纸。编之为月渊遗稿。复博采前辈名硕之唱酬记述。以附其后。后孙钟述能继遗志。方图锓梓。托余为弁卷之文。余钦先生之为己卯完人。乐为之序。
送卢生相稷序
昔韩文公为其门人李蟠作师说以贻之。盖病世之无师弟子之道。而嘉蟠之独能行古道也。今之时。比韩子之时愈下。而下之无学久矣。峤南犹有君子遗风。生生长是邦。擩染家庭之学。其性纯实。其气坚确。讷于言而敏于行。年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76H 页
少有志于学。其大人尝从我游。因托其子。不远千里。往来问业。去年春发解汉城试。蹶于南省。因留于不倦之堂。着力课工。惟日孜孜。秋而归觐。未几复来读论语一部。间以钞集成书。焚膏继晷。耐饥寒,忘寝食。我族人迩及坰二少年相与之刮磨。又有晋阳崔生翰升别定舍馆。愿受近思录。日来质疑。在诸生为丽泽之习。在老夫亦足谓育英之乐也。于其归。怅甚书此以赆之。反面之日。进告于堂上。必喜尔三馀之不虚度矣。
永慕斋序
上章执徐之岁毕皋之月。蔡生敬默自祈文来。请学于余。余奇其意而言曰曰师曰弟子云者。群聚而笑之。昌黎韩氏之所嗟叹也。况后昌黎千有年所乎。君能行古道。志可则也。然我本不足为人师。今又耄矣。奚取焉。生固留数月。诚意恳恳。余爱其才气。随其所扣者应之。于其归也。以其大人所作永慕斋记示余曰。此斋者四世五世祖墓前奉礼之厅事也。筮宅九十有二年。而吾祖竖石显刻。营立祭阁而未遑。又二十一年而吾父克卒先志。即去年春也。愿得先生之一言。俾后嗣子孙监于玆。世守追养继孝之道。则无穷之惠也。余感于心而为之言曰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诗云永言孝思。孝思维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76L 页
则。蔡氏其有之矣。是为序。
烈妇光山金氏旌闾
呜呼。惟我东国。礼教成俗。节行成性。匹庶愚妇。亦无不以贞信自守。故惟殉身之谓烈。特旌其闾。然烈女之旌。比郡相望。圣人之化远矣哉。距京师千里。大岭之南穷海之滨。河东之府大德之里。有学生金海金庆佐妻光山金氏之旌闾焉。实 圣上之十二年乙亥某月日 命也。先是多士上其行于 朝曰。金氏闺范夙著。年十八。归于夫家。事舅姑以孝。承夫子以顺。壬申春。其夫婴奇疾。凡煎药煮粥。金氏必躬执。祷天祀灶。不近巫觋。目不交睫者旬月。而其夫病革气绝。金氏血指灌口。幸延一夜之命。而竟至不淑。则金氏呕血哀哭。几绝而苏。不进勺水。毁瘠无人形。家人强令食。才及葬期。早晨拜姑。语小叔及三子曰老母终养。有可托矣。薄命之妇。已决从夫之志。因噤口断食饮。数日而殒命。悲夫悲夫。盖尝闻之。老而无夫曰寡。少而无夫曰孀。孀与寡。穷而无依者也。生之哀有甚于死之苦。故以彼易此者。间多有之。今金氏则年至五十三。子又足以供欢。而犹且忍情割爱。直以所天之不得仰望以终身。断送一缕若是其容易。呜呼。何其烈哉。遂为之于邑而序之。
屹峰集序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77H 页
峤南学者从余游者多矣。而无不称屹峰先生之德行文学曰茅溪从叔也。幼而学之。密庵族祖也。长而师之。所成就卓卓。遂为当世之模范。后生之矜式。故殁已百有年所。巴山之士。景仰不谖。祭于乡祠。余闻而钦慕。及见江皋柳公(寻春)所为撰行状。益有所徵信。乃因其玄孙寿宪之恳。铭其碣。十年之间。人事遽变。寿宪短命死。其弟寿箕奉遗集来。叹息言先祖著述甚富。而宗家数世。只有孤寡。郁攸为灾。不能救一字。先人使再从弟广栖公(有星)蒐摭于当时师友门人之家。裒成若干编。未及锓梓。赍恨而没。高祖之孙微弱不振。窃惧是集之泯而无传。方谋所以刊布者。计虽已定。世故有未可知。迨此无虞之会。愿得序文以冠首。余有感于中。谨受而读之。其文粹然一出于性情之正。无一分雕刻靡丽之意。真所谓有德者言也。苟不能本之存养省察之功。推之躬行心得之馀。何以至此。集凡三卷。附录又一卷。附录者亲戚朋友及生徒等挽词祭文。于此可以想见当日亲炙者。尊德乐道之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