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x 页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序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1H 页
士仪序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无其位而无其德。遑敢曰礼云乎哉。然论语曰子所雅言。执礼雅言也。又曰夏礼吾能言之。殷礼吾能言之。又曰吾从周。又曰好古述而不作。余虽未得为孔子徒。乃所愿则学孔子也。言之从之述之。非罪也。然又何敢曰礼云乎哉。又何敢纵言至于王朝哉。是故谓之士仪。天下无生而贵者。礼又不下于庶人。仪礼之有士冠士昏士丧礼。即此义也。
宗尧录序
六经之治。同归于道。而道之全体大用。莫有备于书。其次大学是耳。何者。书记圣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术。而其本则在乎德。其要则在乎敬。其理则出乎天。其功化则极乎民。德者仁义礼智之得于性者也。敬者主一无适而事物之成始成终者也。天者道之大原。而为万化之主宰者也。民者人之众而天地之心。而吾之同胞而邦之本者也。是以书五十八篇之中。言天者二百八十二。(曰帝曰上帝皆言天)言民者二百六十五。(曰人曰众庶曰百姓曰万姓者。又六十馀言。)言敬者二百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1L 页
六十一。(曰钦曰恭曰寅畏曰祇惧皆言敬。)言德者二百一十五。(曰心曰性曰仁义礼智信之类。又六十馀言。)其馀数万言。(书凡二万五千七百文。)皆主此四者而推衍之也。大学则曰明德曰新民曰天之明命曰缉熙敬止。(大学一经十传。凡一千七百五十一文。)无不从四代书来。而尧典乃其宗也。然则尧典虽不言五性。九族睦而万邦协仁也。嚚讼吁而侧陋俞义也。恭让礼也。历象智也。二允字信也。此其见于日用者。而其体则包在一德字矣。故书集传首言德性之美出于自然。所谓性之者是也。大学明言仁义信而兴让以礼而言。故朱子曰礼让以感之。致知兼智而言。故程子曰知者智也。故大学序特表其仁义礼智之性者是也。盖尧之时。风气纯全。但言其德。而性之理自明。故不复纷纷然曰仁曰义。虞夏则已降矣。舜典始言礼。皋陶兼言礼义。禹谟乃有人心道心之训。至仲虺并举仁义礼智信。商汤特言性。以启性学之源。夫二帝三王之道统心法。尽在于是。而孔氏曾氏之传。亦惟在于是矣。然世愈下而道愈微。则孰知夫书学之宗旨所归哉。传之愚陋。不揆僭妄。乃敢提挈而表章之。为天民敬德图说。既又为心性图说。遂复蒐辑经传及先儒之言凡有益于修己治人者。汇分类聚以附之。合而名之曰宗尧录。
受廛录序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2H 页
以百亩之不易为忧者。农夫也。使余有百亩则亦农夫之忧而已。无百亩。故以天下无百亩者之忧为己忧。忧之如何。忧先王之道不行焉耳。先王之道。均田而养民为先务。养而无教则禽兽也。教民次之。养与教。待贤而立。故官人次之。礼乐则王道之成。故以终之。其间。许多节目。皆推此而详之。此周官制度之遗也。周官制度。周公相成王而行之。无周公之位而言周官制度。涉乎滥矣。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之道也。人生十五岁入太学。此非有位之时。而所学之大已如此。则非如后世之人。初不学焉。而今日得位。明日为政者。鲜有不颠倒错乱。昧然不知其明德新民之为何所本末也。昔程氏两夫子尝与张子厚论井地。亦周官大学之意也。或谓井议不可轻示人。恐人取之以为己功。子厚曰有能者则己愿受一廛为氓。亦幸矣。
送东莱伯序(李明迪)
我地东南尽于莱。莱尽于海。海不知其尽也。其岛夷曰倭。禹迹所不掩。其人难化。土瘠少利。利为寇。故辄生心于我。虽船道千里。得利风可一日而至。故往往边患出不虞。逮壬辰。猾夏棘矣。我 宣庙惟八年图恢。爰暨天师。驱而出之境而止。遂策久安。约以信之。币以悦之。乃质其人数百于莱而馆之。仍置都护府使。常选用文臣重人以殿之。其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2L 页
有水使佥使万户。皆武卫惟以备急。又不若府使之专任德教柔之也。然倭于狡诈天性也。犹欲伺衅窃发。仅仅面之所革。不足以解忧。况馆倭必其国之耳目。宜先推心置腹。使信义渐于彼邦而可。挽近官或偷安。译亦舞弄。以而不乐。非一非再。是岂为国家长远虑者哉。今其岛主违约索币。训导匿不以闻。甚非细故。朝廷罪府使而罢之。更荐经幄之臣足为弹压中外者。乃以李承宣洵甫代之。于其行。荐绅章甫咸送之。其贺者望重也官荣也禄厚也。不贺者边远也外轻也。物重地险而难治也。为私者家室不并以随也。稚子离膝。惟疾之忧也。惜别者。吾侪少一也。性斋居士曰人臣之义。国耳公耳。洵甫岂以是数者之云动心哉。且不遇盘错。不别利器。洵甫其必有所试矣。况吾念之。岭南古称邹鲁。至今多君子者。洵甫以听治之暇。能广张礼罗。勤访善道。于以扶植风教。闻于邻国而兴感之。然后式遄其归。以君子之道。告于 君上而行之。以君子之人荐于公卿而用之。则岂徒莱民安而倭夷服。将见 圣朝之德化。讫于西海北海而不知其尽也。
追赆耽罗牧序(李源祚)
海岛。天下之孤也。限于水。而水之大无有限。与中华文治德教之域。判然若二天地。一有夔之怪焉蜃之幻焉。天吴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3H 页
之秘焉。横生之蠢焉。倒生之无知觉焉。绝俗殊伦。如推结雕题之类焉。漏网梗化。如萑泽潢池之聚焉者。以窟以棷。则是直终于孤而已矣。必也冠裳之人居之。又有长上者为之承流宣化。内之能顺治。外之能御侮。域之文治德教之中。始乃得不孤。而凡天下之有群者。无是孤敌也。我东匝域皆海也。其不可孤而孤者不为鲜。海浪为芝龙逋逃之薮而孤。对马为黑齿侏俪之乡而孤。羽陵为草木禽兽之区而孤。志乘所载。而犹如此。况大瀛以外。不复有往往几万里而孤者未易断也。乇罗海岛也。在南瀛海道千馀里高厚者。国号耽罗。今曰济州。其民二男三女。俗痴騃。其谷黍秫。其畜与冀北埒。其竹笠国中皆须焉。其蠙珠柑橘文木。取之有赡用。颇有商贾之利。资于外。其地比古附庸不翅倍蓰。 圣朝远德。迭用文武臣为牧。弛张之也。间者牧滋恬嬉不事事。其不胥而为孤者无几焉耳。迫卒异寇至。船长百丈。往来如飞。火炮重四五十斤者能及远。以而掠民畜产而去。踪迹无验。物色之。盖蛮夷之种云。牧以警闻。朝廷忧是任。荐吾子除为牧。时吾子为临瀛(江陵)属耳。且秩卑。实选擢而升之也。吾子之有望于世如是也。夫吾子文学士也。负岭重世邹鲁根于性。以才艺称。已在弱冠。展素蕴。济其不孤乎。昔屏窝李公为是牧。至今言治首。是岭南贤士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3L 页
也。吾子之行。余出在西。不厕饮饯之列。冬以书来。嘱余赠言。并告治以兴学为务。是欲章甫越而干羽苗耶。倘所谓承流宣化。顺治御侮。凡天下有群之无敌者是耶。是余愿。吾子已获之。何言之赠。亦勉之哉。揆文教奋武卫。绥服之治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攘猃狁之颂也。
浑溪言行录序
浑溪先生之世。至今三百年。而学者称浑溪先生。传十世祖文集中。有先生墓碣铭。传尝读之。敢知先生之德业。非独传知之。虽百世亦将知之。铭不泯庶几矣。然当时抠衣唯诺于先生之门者屡百人。其必有所记载。如乡党之画者。世变既多。多乱且多年所。散佚不守。家藏书籍亦然。先生之后孙上舍生廷实。恨耳目之未逮。慨来仍之何述。冀于日用云为动静语默之间。得其遗。博蒐国乘。穷探闾史。裒辑成书。谓之言行录。以永世不朽之计。访于传。传遂乃遍告我士林同志。与之雠校。合力鸠财。即付之剞劂。功既讫。廷实甫又书于传曰吾以述先之诚。嘱序于君者。以追仰草堂先生也。君亦以述先之诚。续旧铭而作序。则岂非两家之同幸。复光先德者乎。矧惟铭亦附焉。传何敢辞。传何敢辞。呜呼。先生之德之学之践履。铭尽之矣。传何敢赘。传何敢赘。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4H 页
不谖斋实记序
自神市檀君。兴于帝喾唐尧之际。夫娄朝于涂山。午会文明之治东渐。历岁千馀。中间作者。寥寥何也。岂真无一二人为之开万古群蒙者而然耶。抑孔子所称文献不足故也者耶。当殷之末周之兴。箕子罔为臣仆。出朝鲜。我东诗书礼乐之教所由始也。仁人之化既久。在下者亦宜有杰然为当世师表者。而泯灭无闻又何也。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新罗有薛弘儒作九经训义。崔文昌以文学闻天下。丽代有二白文学。推言尧舜六经之治。崔太师文宪公教九斋弟子敦礼俗。安中赞文成公建议增学。修礼乐之物。具经史百家之书。易东禹文僖公启易学于东方。学者称易东先生。圃隐郑文忠公建五部学。讲明经学。与李文靖公称之为东方理学之祖。稽之史乘。皆彰明较著者也。呜呼。易东之后圃隐之前。有曰不谖斋申文贞公。(名贤与贤同。大明太祖以忠贞臣三字为贤赐名。)而后生只知其名号爵谥。不知其为举一世君臣上下之所共宗师者垂五百年。五百年而其行迹发于世。世拟之安釐汲冢之书。然尊信过之何也。谓其撰辑出于元耘谷云而尔也。耘谷伯夷之伦。而百代之师也。其言乃百代之言也。百代之师。有百代之言。则尊之信之。不亦宜乎。是故其言一发。岭以南冠儒服儒之人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4L 页
悉心寓慕。万口同声。不曰斯文之显晦有数。则曰吾道之正气不死。不曰义理学问定天下之趍向。则曰名节文章树百代之风声。不曰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伯。则曰斥异教卫正道攘夷狄尊华夏。以及乎畿甸两湖关东之士。国学乡校书院之议。无不仰之如泰山北斗。图所以阐扬崇奉者。民彝好德之实有不能自已者如此矣。今余冒受其诸孙之托。幸得其书。读之未半。不觉掩卷而太息曰嗟乎。遍照,普雨之毒。何其酷也。石滩,矢直之祸。何其惨也。(石滩李存吾矢直斋文贞公孙伯清)党籍之穷搜岩林。遗文之尽入煨烬。又何其媢疾之已甚也。此非惟先生之不幸。乃世道之不幸也。窃尝闻之。耘谷有藏书六册。言亡国故事。戒子孙勿开。后有子孙一人开之。惧而烧之。又江陵古刹岩壁间。有耘谷藏书处。僧言之子孙。子孙往搜而燔灭之。书遂不传。先生志状之不在其中。亦岂非大异耶。不然则必将与檀箕数千年寥寥无闻者同归。而先生之道。几乎长夜也已。
云冈诗帖序
友石李君谓余曰古诗三百篇其徵信。故其传久。为有小序以发明其旨也。吾家耕云之藏。有云冈诗帖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吟咏性情之遗也。窃欲其信而久。是在子矣。且子乡不在外职。岂少一于是哉。此又不可无一言。余辗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5H 页
然曰吾尝过云冈之野。见耕云之居矣。无泉石之奇。无壑谷之幽。无卉木之佳。里之萧条尔。园之荒芜尔。室之空尔。壁之徒尔。凡世俗所谓娱心意悦耳目者。欲求其彷佛。难矣。非有取于是数者之外者。不谓之陋且穷焉而厌丑之者几希矣。然云自忘己之穷而遂忘居之陋。取于云者。又不知人之穷而并不知地之陋。云哉云哉。岁辛丑春。京都韵士选日清和。风乎武溪之上。怅然有云树之怀。相语曰此间无耕云一唱可乎。远莫致之。盍往从之。于是即收笺即携杖即渡江即踰岭。且吟且行。日未斜。不觉已到于云之柴矣。即与钱即沽酒即呼韵即觅句。即邀槐阴于千弓之地。因竟夕达朝而还。云从之社中长老如李华岩,尹芹泉李明山诸公。见而叹曰起余者也。和而题之。此云冈帖也。帖中称芝谷何。郑圣路也。月圃,酒隐,苍霞何。李玉汝,彝献,敬献也。华岩之子若从子也。蕉下李舜五也。茶圃洪叔象也。晴蓑赵轩卿也。葛巢尹孝仲也。小山金光之也。晚山李殷卿也。晚樵郑普汝也。云逵曰槐阴。文都曰耕云。希民曰友石。伯仲季也。诗凡几篇。长老之作于后而置之先者。敬其所尊也。呜呼。今十馀年。其人已多为古人。存亡之感深矣。人愈古而诗愈古。则余之言亦将古矣。果能徵之信而传之久欤。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5L 页
阳川许氏世谱增修序
圣人明人伦尽人道而已。故尧亲九族。舜敦五典。文王止于孝慈。孔子曰惟孝。友于兄弟。后之有族谱。有忧之也。族谱作。而始祖以下本支之世毕举焉。恍然若始祖在座。而众子孙列侍。始祖以视之。仁爱无间矣。呜呼。先君子笃于孝友。推以及于袒免之外。咸加仁爱。不肖虽不克继其志。亦不敢不欲继其志也。今修谱而四方宗族。日聚于一堂。岁且一周。远者以近。疏者以密。亲睦之意。不能不油然而生。因相与勖之曰我阳川许氏之兴有由焉。孔岩村主三十有馀世。道德文章之盛。勋庸事业之大。必皆本之以忠孝。守之以勤俭。名公卿贤大夫达人善士。叶叶踵踵。为东方大姓者尽在是书。其性情气像。又足以想见矣。凡我来裔。敬慕而感发焉。则许氏之复兴。其在是欤。
金海金氏族谱序
人莫不一祖而分。然至系愈远属愈疏。由某祖而有某宗。由某宗而有某族。举昧如焉。此谱所以一之也。然氏丽繁衍。不能随世而一谱。则亲亲本本之伦。寝以泯焉。此又派谱之作也。呜呼。首露王十子之姓尚矣。盖自仇衡王逊国。大角干为亲罗名臣。数世而载籍不详。故金氏大谱曰年代苍茫。世系难寻。各以中祖为宗。又曰咸不失为仇衡后。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6H 页
咸平县有以金宁君为中祖者相赟。致其诸族之语曰金宁君赫赫于丽代。文简公,文忠公炳炳于我 朝。踵武功德。奕叶簪绅。此祖宗积仁累善之报也。夫尊祖在敬宗。敬宗在收族。其贯金海之族。殆遍国中。俟其一谱。恐寝以泯焉。派谱乌可缓乎。昔许草堂,许默斋,许眉叟于首露王及普州太后墓与碑。皆笃于修治。今谱役始而子适莅吾县。子草堂之孙也。盍为之序。遂感而书之曰首露王驾洛国君。或曰化生。为生民之祖。或曰少昊金天氏之后。太后一号皇玉夫人。或曰阿隃陁国君女。或曰南天竺国君女。或曰许国君女。有十子。其二人传后姓为许氏。亦一祖而分。
困六斋文集序
困六斋集者。省庵先生之弟困六斋公遗稿也。诗凡二百五十馀。赋十五。书三檄一文六。尝读记言东溟遗卷序曰其诗赡丽雅正。不杂时俗浮靡媚艳气。深得古人声韵。意者省庵之门多文章。诗又自成一家之法欤。若书若檄若文。是当龙蛇之乱。代撰王言。而论事达意于上下之间者。片言只辞。大关国家之安危。而剖析义理。辨别利害。正直明切。宛转感激。各尽其意。可以奋忠臣之心。可以励志士之气。可以动天地而格神明矣。昔郑之为命。裨谌草刱之。世叔讨论之。子羽修饰之。子产润色之。若公兼之也。其所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6L 页
存槩可推知已。呜呼。我 明宣之世。文明之化甚盛。省庵先生出。亲承陶山之教。学问气节。为当世士流所推重。困六斋公肆力于术艺。早有时誉。使其得志而兼善。则利泽将何如也。不幸党论歧贰。为媢疾者所深中。于是乎兄之位不称其才德。弟之官不过外而按廉。内而辅德。然且不能久于朝。顾何所展布其万一耶。直道之不容。有识至今恨之。今学士益容。于困翁为后孙。而省翁其本生也。窃伤困翁之文采既没。而不与省翁集并行于世。裒辑其断烂馀草于三百年之下。为上下二篇。属之不佞曰子之先。儒门之师表。清议之宗主。而与我通家且十世。我先集舍子而谁为之识。愿得一言以为不朽之图。善乎能尽子孙之责。又能全旧好之谊也。是不敢辞。
送姜子敬序
石公爱文士。文士亦爱石公。石公爱贫贱士。贫贱士亦爱石公。以此远方士至焉。余尝于石公所。见一布韦。其言谈举止。不问可知为峤南也。石公使之见余而曰此姜必文子敬者也。盛称其文词行谊。余遂以石公之爱爱子敬。于后石公退隐于忠原。未几没。其家转而入青阳山中。剥落无可观。子敬不远千里。徒步而往哭之。因访余于穷巷寂寞之滨。子敬亦以爱石公者爱余。而于石公生死不贰者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7H 页
也。此义曷可少哉。于其归。请得一言。余感而识之。石公吾友金学士先之之号也。子敬自言海山居士。
竹溪志新刊序
我东方学校之盛。自晦轩始。书院之兴。自绍修倡。此竹溪志所以作也。志凡若干篇。篇中曰行录者。取文成公及文贞文敬以下子孙贤者家状本传碑志。如李谷,李穑,权近,尹淮,卞季良诸君子立言也。曰尊贤曰学田曰藏书曰杂录者。取朱子所记有宋儒贤祠庙事实及他所著可以砺世标俗者也。曰别录者。稽圣经订贤传。溯洙泗沿濂洛。撮其微言要旨之切于修治者也。此慎斋周先生文敏公所编。而其祭文祝文歌曲诸作。慎斋自述。以垂世立教者也。尊德乐道育英牖后之至诚苦心。为何如哉。呜呼。圣人既没。吾道仅寄于文字之间。而老庄杨墨刑名百家。杂然兴行。儒坑典籍燔。浮屠闯而肆。民乃愚而重愚。闇而重闇。至于丽氏。佛之迷人极矣。文成公建议修太学之教。纳藏获增土田。遣博士入中国。求先圣及七十子高堂生以下诸儒像以祀之。具礼乐之物。经传子史。荐文学士李㦃,李瑱教授学教。于斯为盛。虽谓之功不在邹孟氏下可也。是既从祀文庙矣。嘉靖年间。慎斋守礼基郡。慨然兴高山景仰之慕。得地于文成公读书之小白山白云洞者。(宿水寺故址)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7L 页
祠建院。俎豆以享文成公。益书赡田。以教养士。退陶李子继守是郡。陈书道伯。启请 赐额颁经籍。依白鹿洞故事。自是以后。学士彬彬。儒术焕然复明。于国家右文之治。岂小补云哉。竹溪在白云南。本兴宁地。兴宁中废。合于礼基。后还为兴宁府。安氏世居也。安氏自神虎卫上护军讳子美。修德而大。筑坛其地。祀以为始祖。子曰永儒。枢密副使。子曰孚。太师。于文成公为曾大父大父父也。文成讳裕。(后改珦。又后避本朝 御讳还为裕。)晦轩其号也。文贞讳轴。文敬讳辅兄弟。文成族孙也同时跻配本院。慎斋讳世鹏。后亦追配焉。传自少时窃意私淑而未能焉。今读是志。恍然若攀小白入白云。亲承謦咳于函丈之前。且幸托姓名于其间而为之序。
篁谷集序
有德者必有言。言者心之文也。先生之心。已自七岁咏松而文之矣。其诗曰老龙高干耸天中。六月寒声动碧空。驾得万牛应有日。不须憔悴困霜风。此林石泉(得蕃)所以知其他日之必做大人事业者也。葛庵李先生撰行状曰十馀岁。已博通经传。好学不倦。又曰性理诸书。专精讲习。为文章取辞近而理达。不以藻华为尚。所纂辑礼书及书札诗文杂著甚多。又曰早游南冥之门。闻君子立身行己之方。又至退陶门下。益闻古人为学之要。先生之德之言之心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8H 页
之文。不待传之言。而葛翁已文之矣。但恨俱失于兵燹之中。百不一遗。今所存若干篇。乃其曾孙时昌捃摭于师友间所藏及诸贤遗集中记载者也。此足为一脔而知全鼎之味者也。奚用多为哉。先生后孙文甲。不知传之不文。而来恳弁首之文至再至三。非但重违其请。托名于先贤文集。亦后生之幸也。
梅竹轩集序
陶山之门。盖多成德。篁谷李先生其一也。有子曰梅竹轩。从寒冈学。学者尊之俎豆于庐阳之院。柳江皋寻春撰常享祝曰渊源之正。性理之工。淑我后人。报祀是崇。李修撰家淳撰墓铭曰金纯玉温。立本进德。篁谷以得闻于吾先祖者传之先生。于此二说尽之矣。传何能复事形容之也。其所著述。亦与篁谷草稿。并入兵燹。惟诗文残篇在耳。其中学规十七条。于为学次第。日用彝则。略而备。是世教万一之幸也。篁谷以遗逸荐为司宪府持平。梅竹轩进士。俱以学问为世师表。盛矣哉。
月城朴氏新刊族谱序
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故人道亲亲。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故曰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统理族人。此周官宗伯。奠系世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8L 页
辨昭穆之义也。后世此义不明。而教化不行。此族谱所以作也。然则月城之朴。肇自新罗赫居世。而族谱之迄未有作何也。盖景明王以下。以疑传疑而未谱。月城大君以下。失其传而未谱。承文著作以下。独子五世而未谱。至松岩(讳齐贤缮工监役)篁岩(讳齐仁师傅)先生。始有昆弟。然一世二世。亦不甚繁衍。谱虽未作而族自收。历曾玄。渐炽而昌。群弟小宗。派分支别。至讳𢡮言曰后属疏远。服尽则亲尽。亲尽则情尽。骨肉无异涂人。于是修谱将登诸梓。而有志未卒。裔孙永淳,仁基谋于诸族。图所以继述。尊祖敬宗亲亲之道备矣。程子曰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立宗子法。
东山实记序
金君宗海,宗镒。属余为其八世祖东山实记序曰 昭敬王时。金鹤峰奉使日本。辟我祖为从事。录彼国事甚悉。 上览而嘉之。拜坡州牧使。甲午改忠州。惩申砬之败。备军需结营垒。屡立奇功。录宣武原从一等勋。历典州府。皆有善政。 特除承旨。 肃庙朝命不祧。后士林合议跻享于道峰忠贤祠。年代久远。事迹磨灭。郑立斋作墓碣铭。述其槩。合世系及行录为一书。名以实记。柳定斋识其后。方锓诸梓。图所以不朽。子其惠弁首之文。余惟公才兼文武。勋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9H 页
载盟府。当日日本之使书状官。我先祖岳麓先生也。涉不测之地。共济王事。其谊不可不讲。是不敢辞。为之序。
晋州姜氏派谱序
父子一体也。由父有父之父。由父之父有大父之父。上之皆父也。由子有子之子。由子之子有孙之子。下之皆子也。此百世一体也。不待谱而明者也。子之昆弟。分于父。子之子之昆弟。分于父之父。又分于大父之父。大父父之父。为再从昆弟。三从昆弟。又分为云仍。所不知何兄弟。此待谱而明者也。至如祖迁于上。宗易于下。世代寝远。不亿其丽有非一谱之所能统理也。于是乎有派谱之别。然其尊祖敬宗收族一也。且谱一则卷帙繁。繁则杂。派谱亦欲简而精也。今晋阳姜氏作派谱。其言曰姜氏肇自殷烈公。至于太子詹事及直学士昆弟分焉。孝子顺孙。名臣硕辅。德行文章。代不乏人。于玆二十四世五世。本本支支。谱凡三成。渐至于繁。故詹事公派不得不分而谱之。詹事公裔孙禹铉致其诸宗之言如此。因序次如右。
痴斋集序
痴斋者。处士许公讳命申别号也。公隐居好学。从游于郑寒冈,金松庵两先生。眉叟许先生为儿时。趋高灵之庭。承亲命挟书授教而学幼仪。公没之后。犹眷眷于其子孙。屡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9L 页
书致殷勤焉。今其手笔尚存。以此数者。可以想见其平生矣。若其德性之美。名行之善。具于其门人后生所为墓志行状。亦足以不朽公也。公之遗稿。乃朴上舍庆家氏所编辑也。其诗若文。无雕刻靡丽之意。直淳古平淡而已。如人心道心性理明德新民诚正诸作。粹然一出于正。尤可为学者之模楷也。公本盆城人。后徙居高灵。今来乞弁首之文者。其六世七世孙𨥭,若潾也。
夷溪集序
大白以南。于文学天性也。洙泗之遗风不泯。濂洛之馀教尚存。家诗礼而户弦诵。此非特儒贤辈出而然也。 圣朝文明之化。有以致之矣。故有成德者笃行者。出可以羽仪朝廷。处可以模楷乡党。其或有不知而不愠。遗逸而不怨。嚣嚣然曰古之人古之人者。此可谓隐君子也。夷溪处士黄公。亦其一人也。公早弃功令之业。专心向里之工。穷居林樊。超然出尘。数间茅栋。左书敬义。右书谨独。游心典籍。温故知新。不求闻达于世。诗文杂著。凡若干篇。典雅有古意。真有德者之言也。其与李密庵,金霁山,金谷川往复之书。皆学问进修之义。天人性理之论。李上舍宇錥氏状公之行曰齿德俱高。蔚然为南州士林之宗匠。一方赖公之力。尚不昧一线正学。余又何赘焉。谨依其玄孙鼎洛之托。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0H 页
是为序。
道谷集序
天下之生久矣。四海之居广矣。万物之灵兆兆矣。布衣岩处之士。行仁义语道德。而太史不能采之诗以为风雅。笔之书以为春秋。则名湮灭而不称者。何可胜数。然则祖先有美。而子孙阐扬之。可传于后世。亦贤子孙也。呜呼。道谷处士安公。隐居行义。孝且友。读六经语孟程朱书。以没世者也。其师友则寒冈,旅轩,忘忧堂,涧松,畏斋。皆当世大儒名贤也。观于龙华泛舟录。有足以想见其文采风流矣。后人立祠泰阳以奉俎豆。此古之乡先生祭社之义也。八世孙孝范孝谦。以其遗集徵序于传。凡三至而固让固请。其志勤而其诚笃矣。谨按其诗若文若干。盖屡经兵燹。不能十之一云。行状碣铭奉安文附在后。柳江皋,柳定斋,李毫宇所撰。于德行可以考信也。抑未知后之太史氏。其或有采之笔之者耶。
聋斋遗稿序
孟子曰人乐有贤父兄。又曰兄弟无故一乐也。有兄如晦斋先生。分形连气。联襟同榻。培养其气质。薰陶其德性。则其乐莫乐矣。当江界之为涪州也。塞西岭表。涯角相离。独养老母。遭故摄主。则其不乐。莫不乐矣。莫乐之乐。反为莫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0L 页
不乐之不乐。在天理人情。为何如哉。此壬子拟进之疏所以作也。今读其疏。字字刳肝。言言沥血。上而救主之失。下而伸兄之诬。忠诚可以感天地。孝弟可以通神明。非出天之性。尽人之伦。能如是乎。竟因长公力止。未得上彻。而赍志以殁。呜呼悲夫。晦斋先生为文遥祭曰夜夜焚香祝天。吾之获全躯命有以也。又曰汝寄书言古人有兄弟争死者。今欲忘生诉冤于 朝。庶有格天之理。吾止之使不得为。汝因此郁结。奄至于此。人孰无兄弟。汝之爱我念我。至陨性命。古今所未闻。公之心事。于此尽矣。谨按晦斋集伯仲间酬唱往复者居多。而公之遗稿皆逸不传。独西塞诗若干篇载焉。公著述之散佚。因亦可见。而即此见存。犹足验其性情之全体。至若杂识杂戒等书。皆本于躬行心得之馀。非如世之说性说命腾理口舌者比。则一生学问之力。又自有过人者矣。岁乙丑。传守金官。往谒玉山书院。因访其后孙前县监钟祥氏。则出示其遗稿曰子不可无一言。传辞不敢当。旋伏念吾草堂先祖尝为晦斋集跋。藐玆湔劣。虽无能踵武前人。于是托其乌敢终恝。遂为聋斋先生遗集序。大贤一室。文字叠出。于吾家亦不偶然矣。
菊潭集序
峤南学者称菊潭先生于先生没数百年之后。而俎豆于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1H 页
乡社。韦布之士。致此尊尚何也。谨按礼山柳参判台佐氏所为行状曰。先生幼英敏。寒冈郑先生携归教授。所读圣贤之书。所讲礼义之说。所交游一代名胜。如李石潭,郑桐溪,洪花圃,郑昆峰,金阳滩。文章真澹。了无浮靡巧丽之态。呜呼。想其师友。平生可槩矣。所著诗三十九书二十九论一行录一。其言一出于德性。至于丙子一疏。忠诚发于倡义之际。忧愤激于讲和之日。明大义扶纲常之苦心贞节。尤卓卓然矣。篇末附以行状墓铭及文集跋。铭与跋。骊江李钟祥氏所撰也。先生讳垓字子宏。姓卢氏。光州人也。有讳克弘参奉。号沃村。寒冈之甥也。受业于寒冈。寒冈称为善士。龙蛇之乱。与郭忘忧同举义。是为先生大父。家庭之学。又有渊源。后孙镒渊,凑渊,佖渊。请余为菊潭集序。
利见窝文集序
士生于蓬蒿之下。老于岩穴之间。没于布衣韦带之列。则虽身通六艺之文。口诵百家之书。名湮灭而不称者。何可胜数。前人有言曰文章亦有挟贵而名。挟富而名。或因时势而名。俗尚而名。依附而名。诚哉是言也。余至南方。见近世文集。不为不多矣。而若其言简而旨要。辞达而情尽。曲畅纤悉。淮南子所谓字字挟风霜者。惟利见窝之作近之矣。集凡诗二卷。书序记祭文一卷。明伦要旨一卷。明伦裒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1L 页
辑经传中最切于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之道者也。此便是自小学之洒扫应对。而推诸大学之修齐治平也。利见之大义。亦可见矣。利见窝何。金海许氏讳东奎。初讳栽。自号利见窝处士。 恭陵参奉天山斋讳千寿。其六世祖也。曾祖潜斋荇。祖田村景任。父勿轩浣。俱隐居行义。处士世其业。为文章又如此。然处士所居大岭之外。南海之滨也。名湮灭而不称。悲夫。
晚翠集序
我先君子素下士。在昔莅任仁山。闻箕城有文学士姓李名鋧号晚翠者。穷居读书。礼而致之。款洽殷勤。传时尚少。未窥公德行之何如。而但知为先君子之所许可矣。后五十年。传来守金海。有七十老人李徽永甫。持晚翠集四册造余而言先契。请为弁首之文。传感其诚意。重感两家先人没世既久。而遗孤相对抆涕。受书而读之。其中有我先人酬唱七言绝句四首。传何忍以不文辞哉。谨按其诗若文。俱典雅无雕刻之痕。至如太极性命理气之说。裒辑先儒之论。间亦附以己意者也。苟非笃学务实之工。何以发言成章。若是之淳古也。惜乎。以若才学之美。终老于岩穴之下。独善其身也。徽永醇醇雅饬。能继家学。一见可知为贤父之子也。蒐辑先稿。将寿其传。此又孝子之心也。遂书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2H 页
之。
三滩集序
有密城文人金君志立。从余游。又遣其子鹤奎而托之。盖志于学也。居一年。以其先人滩西公之遗稿。乞一言弁之。善乎孝子之心也。人于其亲。孰无尊显褒扬之诚。而能尽其诚者。惟岭南人为最。一善一行而必赞述之。片言只字而必捃摭之。藏之巾笥。付之剞劂。布之当时。垂之后世。是以文教恒振。儒化大行。家有弦诵之塾。乡有俎豆之院。盛矣哉美矣哉。碧珍李济永状滩西之行曰滩西诗稿若干篇。其诗去华尚质。不拘格律。惟以冲澹为主。纵欠脂粉于时辈之眼。而可当刍豢于君子之口。读其诗。可知其人。又曰公之平生。一孝字为元符。风猷不足以照辉江左。文章不足以鸣国家之盛。貌不踰中人。言若不出口。但终日粥粥若无能者。而人无不爱慕之。是遵何德哉。慕亲之人。人亦慕之。呜呼孝也者。为仁之本。而百行之源也。诗若文。馀力也馀事也。可略之也。今志立慕其亲而尽其诚如此。善继善述者也。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江林斋序
先王重祭祀之礼。为不忘其亲。而尽追孝之道也。书美明禋。诗赞孝思。孔子曰祭如在。又曰祭则受福。故为宫室。先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2L 页
立寝庙。然庙制有限。大夫三士二。庶人无庙。祭祢于寝。若墓祭则不在礿祀烝尝之典。而后世义起。时节上冢。虽远祖亦有岁一祭之论。追养之孝至矣。然古者天子犹用数之仂。大夫有圭田则祭。庶人无田。稷馈而已。今也无田者。亦及四代。庙与墓并享。而墓无限节。礼成于俗。人莫不欲俯就而企及也。昌宁之洛江上。登林卢氏世葬之地。沃村,月村,菊潭三贤之墓在焉。子孙奉祀。十世匪懈。而旧无斋室。岁戊辰。东山书院以 邦禁见撤。乃以其遗材。为奉礼厅事及两序库厨。凡器用具修。报本追远之诚至矣。齐之日。克念贤祖之德行文章事业。复振家声。永世无坠。实后孙之所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