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二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二 第 x 页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二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二 第 325H 页
拾遗(原集编辑时。见删诸篇中。有一二节当存。或已入雅言者。别抄为此卷。)
程子之学。如明镜莹玉。触处洞然。无物不通。朱子之学。如大地巨海。持载万物。无所不具。
康节之学。据程朱所论而观之。果有未尽合底。就此处正好仔细研究。看出其到底根源。将来体认。不要糊涂放过。是乃格致切要工夫。
吾与点也此章。四子之志。毕露无隐。子路好勇。故曰可使有勇。冉有理财。故曰可使足民。公西华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故愿为会同相礼。曾晰狂者。志大而行有不掩。故有冠童咏归之愿。观此则孔子所谓不知言。无以知人者信矣。
鬼神以理言之。则理之功用显处也。以气言之。则气之运用隐处也。
自家精神祖考精神。初非二物。故集于此则感于彼。即所谓诚也。
穷则变变则通。天下之正理也。故事当更改。则不得不更改。然不当改而改之。与改之不得其道。则人不从而世益乱。是以易曰先庚三日。后庚三日。盖言更新之事。须顺推其事之所从起。逆推其事之所当止。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二 第 325L 页
明知其合乎天理顺乎人心然后为之。
讲书。只合各就本文。仔细玩索其本文意思脉络。了了分明。不必先揽他书。捏合比并。较其同异轻重。如此则志分力困。彼此连累。尤易错会其本义也。
四端仁义之心。指理而言也。气之湛一气也。若曰气湛一时仁义之德发见则可。直指气之湛一而谓之仁义之心则不可。
君子一出言一举足。不敢忘忠孝二字。寸长片善。虽在沉沦幽暗之中。必惓惓采掇。亹亹阐飏。惟恐其或遗或泯。其故何也。追鉴成迹于既往。而奖劝来善于无穷也。
先生语人读二南者曰。读诗者不可不论其世也。此时弥满天下者。朝歌之风也。其淫佚之俗奢侈之习琼宫瑶台酒池肉山之间。想像陶复陶穴采葛采桑剥枣断壶勤俭忠厚一般气味意思。如阴崖冰雪之中。蔼然是阳春消息。自然有感发人处。自然有竦动人处。不如此。不会读诗矣。
仁是人心生生之道。而元无间断者。故求仁之要。莫如勿令间断。
人有恒言太极难理会。愚则以为易理会者。莫如太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二 第 326H 页
极。有一物于此。是物也有性有情。有声有色。有气有质。有向有背。观此则是物乌可隐也。太极亦如此。元亨利贞。太极之德也。春夏秋冬。太极之时也。仁义礼智。太极之性也。爱敬宜知。太极之情也。抱阳背阴。太极之常也。福善祸淫。太极之命也。金木水火。太极之形也。青黄赤白。太极之采也。宫商角徵。太极之音也。甘酸辛咸。太极之味也。一二三四。太极之生数也。六七八九。太极之成数也。天下之物。何莫非太极之所蕴乎。天下之事。何莫非太极之所生乎。终日言之。有不可穷者矣。虽然苟能下学其有形之事。而上达其无形之理焉。则太极之全体大用。咸备于我一心之中。而无大小内外之间矣。
大学曰致知曰诚意曰正心曰修身曰齐家曰治国曰平天下。一切是攻己之恶。无攻人之恶也。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裁其有馀。补其不足。万物之至诚也。知寒之有馀则求不足之热。知热之有馀则求不足之寒。生物之情。莫不如是。惟国奢示俭。世乱思治。君子为然。形气易知。道理难明也。
乾坤生我一也。乾统坤而坤不得统乾。父母恩我一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二 第 326L 页
也。父统母而母不得统父。天子诸侯君我一也。天子统诸侯而诸侯不得统天子。以此推之。天下无无对之物。亦无齐头之对。
心者理与气妙合而自能神明者也。以理言心则心之所乘者气也。以气言心则心之所载者理也。
理是命气之帅也。不通则无以统下。气乃载理之器也。不局则无以承上。
天地好生之心。至诚无息。
后天阴阳配合之义。各为一㨾。乾坤皆居隅。以隅同也。震巽皆居东。以方同也。坎离皆居正。以中同也。艮兑皆居终。以终同也。阴阳配合之妙备矣。一乾二兑三离四震阳仪也。五巽六坎七艮八坤阴仪也。阳仪卦当位。阴仪卦不当位。尊卑之等也。阳卦中乾独不当位。纯阳也至尊也。阴卦中坎独当位。阳中也至正也。乾虽不当位。实统阴阳终始。故居西北之间。坎虽当位。犹未离阴也。故当北方无事之位。其义微矣。
愚本昏昧。不识心性为何物。从先辈获闻尤翁之言。以为言言皆是者朱子也。事事皆当者朱子也。朱子实为孔子后一人也。于是乎读其书求其志。非朱子之言则不敢听。非朱子之旨则不敢从。读之之始。茫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二 第 327H 页
然不识其向背同异。而他人之言如彼。而朱子之言如此。舍他人而从朱子。朱子之言或有彼此同异。则舍门人所录而从朱子亲笔。朱子亲笔有彼此同异。则舍议论时说而从折衷后定论。至于后贤发明道义之说隐之于心。而合乎朱子之说则从之。违乎朱子之说则舍之。或大义合乎朱子而微言差乎朱子。则大义则慕向而微言则修补。此盖愚拙用工之大略也。
天也易也。道也神也。一理也。非二物也。但于一理之中。所指不同。各有发明。盖原其所自出则曰天。指其体用之实则曰易。即其体而用无不具者谓之道。即其用而体无不在者谓之神。
或问。太极之生阴生阳。即道之体用也。何尝有不善。而易必扶阳抑阴何也。曰。以道言之则在阴在阳。无往而不善。以气言之则阳生阴杀。不能无淑慝之分。是以健顺仁义之属。以道言者也。故有善无恶。阴阳刚柔之属。以气言者也。故有善不善。凡易之大义。言道理则必主静而节动。言形气则必扶阳而抑阴。此乃参赞之要妙。财辅之微旨。学者当一一潜心焉。
心之一字。兼包形气神理。故有以形言。有以气言。有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二 第 327L 页
以神言。有以理言。当随文异看。不可滞泥。
尤庵所论气禀之善恶。以优劣等差言。情意之善恶。以是非得失言。优劣等差与是非得失自不同。若混合说。大不是。
仁义礼智。本于人心上立名。其馀推类而言。
朱子曰。道义别而言。则道是物我公共自然之理。义是吾心之能断制者。所用以处此理者也。义即性也。亦可以理言。今曰处此理者是义也。则亦无以理处理之嫌乎。明德章句。以具众理之训。及云峰胡氏智则心之神明。所以妙众理。及番易沈氏智者。涵天理动静之机之说。俱无以理具理以理妙理以理涵理之嫌。盖心与理相对说。当如此。心与性相对说。亦如此。道与德相对说。亦如此。细究圣贤之训。无往而不如此。
道体无穷。未易窥测。不如举程朱成训。沉潜反复。不敢别生新解。则随其才禀工力。久当自有至处。如此则畏慎迟钝。虽若不甚快活。而比诸卤莽粗率。卒无所得者不同。尤翁所以大戒好新尚奇之病者为此也。
每事无问忧乐得丧。惟观在我者尽与不尽。馀不足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二 第 328H 页
挂心也。
怀德则无入而不坦坦。怀土则无往而不戚戚。
教以人伦之人字。正对禽兽字说。人所以为人。只在与禽兽异处。告子所谓性。只是与禽兽同处。孟子就其间发挥出人与禽兽不同处说了。教人理会其所以不同于禽兽者。是果什么物事。常常存察而使勿失去了。是所谓人之伦也。是所谓人之性也。想来当时。不独是告子如此说。人皆以知觉运动识寒煖饥饱恶死好生趋利避害等数者。为为人底性分职业如是而已。不复知有五常五伦天叙天秩。是乃人则而求而行之也。几何不襟裾而牛马也哉。孟子特明言而痛辨之。人伦二字。亦发前人之所未发而大有功于斯人也。
或问。萃九五既中且正。又有正应。以顺悦之德。当萃聚之时。宜其辞无不足。占为大吉。而尚有无咎匪孚悔亡未光等未足之戒何哉。曰。居天下之尊位。任天下之大萃。则其德极乎无偏无党至公至仁。然后孚及天下。使之心悦诚服。自南自北自西自东。无思不服。如众星之拱极。百川之朝海。苟或带些偏重。才有所向。则无显比普施之象。致朋从睽孤之咎。盖坤主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二 第 328L 页
聚合。故不能无求萃之志。兑专喜悦。故不能无喜合之情。则易致咎悔而有元永贞之戒焉。元者仁而无私之谓也。永者久而无倦之谓也。贞者正而不易之谓也。此皆坤兑之所未足也。特以其居中得正。故因其所可及而勉之以所未及。视其所可能而益之以所未能。即圣人忧患设戒之至意也。禹征三苗。益进满损之戒。汤有天下。虺设慎终之诰。武王即阼。召陈旅獒之训。皆此意也。非惟王者萃天下之道为然。凡物终始。莫非萃散之所为也。观其所萃之始。苟有不仁不久不正之失。则必不能亨其萃。此理不可诬也。续纲目。以奇渥温直接大宋正统。施于中国天子者。不疑而混用之。此何识见。坤卦之六爻皆阴而疑于无阳也。故于上六称龙焉。曷尝以阳尽剥之故。而遂没其贵阳贱阴之实哉。
贤者其德在己则不以通塞参欣戚。其德在人则必以举错占否泰。其故何也。道德在己。故乐而忘忧。道德在人。故好而无斁。在己不能尽乐道之乐者。在人必不能尽好贤之诚者也。
张子订顽之铭。心统性情之说。与夫神化之释气质之性之类。发前人之所未发而有功于圣门矣。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二 第 329H 页
诚则明是性也。明则诚是教也。而大学之道教也。象山误着在此矣。
或问。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信然乎。曰。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安有圣人手制戏器。自贼其子也。教子有法。命夔曰。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圣人教子之术盖如此。丹朱所病在嚣讼。则非聪明知思之不足者也。乃慢游是好。朋淫于家。罔昼夜额额者也。而尧却教此无益之戏。以长其傲。则顽夫痴人。尚不忍为之。以尧之仁而为之乎。
君子之心。无一不反求于己也。而有当忍者。又有不当忍者。当忍者。何也。人心之属是也。不当忍者。何也。道心之属是也。
天地之间。亘乎万古而一定不易者。理也。邪正虽曰互相消长。而正者常胜。是非虽曰互相胜负。而是者常主。
理有本有末。有经有纬。论道则有天道人道之分。论德则有大德小德之分。论礼则有经礼曲礼之分。论仁则有专言偏言之分。论智则有大智小智之分。是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二 第 329L 页
皆合内外包大小而言也。今也就全体上。每每分割其一半。一属之理。一属之非理。是何异于草木之割根培干。布帛之存纬去经耶。知此则理之一本万殊。不可阙一者。槩可知也。
思事亲。不可以不造端乎夫妇。
父子天性也。凡有血气之物。孰不爱亲。孰不养亲。但其所以爱之养之之道。有至与不至而已矣。是以或爱踰于敬则有养犬之讥。敬不知爱则有色难之戒。惟诚物俱到。情文咸备。内外本末。钜细精粗。纤悉周遍。无复馀欠。然后庶几不得罪于事亲之道也。然是岂自外铄我而有一毫所加于方寸之天者哉。
人于事亲上。有多少不尽分处。是犹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出而事君事长交朋友之间。无非苟简草率。臲卼生梗。不成貌㨾。虽或仅仅略略补缀掩覆。弥缝挨过。亦不过悖德悖礼之归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