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x 页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杂著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H 页
读伊川先生上太皇太后疏。(元祐二年春。疏在二程全书卷之六十十七板。当与初疏参看。)
臣颐倾竭愚诚。冒闻天听。狂妄之诛。非所敢避。伏念臣草莱贱士。蒙陛下拔擢。置之劝讲之列。夙夜毕精竭虑。思所以补报万一。昨于去年六月中。尝有奏陈言补导人主之事。已踰半年。不蒙施行一事。臣愚窃思所言甚多。如皆不可用。其狂妄亦甚矣。虽朝廷宽大。不欲以言罪人。然主上春秋方富。宜亲道德之士。岂可以狂妄之人。置之左右。彷徨疑虑。不能自已。况臣所言。非出己意。皆先王之法。祖宗之旧。不应无一事合圣心者。臣窃疑文字烦多。升下不能详览。或虽蒙览而未察愚意。臣不敢一一再言。止取一事最切者。复为陛下陈之。臣前上言乞于延和殿讲读。太皇太后每遇政事稀简。圣体康和。时至帘下。观讲官进说。不惟省察主上进业。于陛下圣聪。未必无补。兼讲官辅导之间。事意不少。有当奏禀。便得上闻。臣今思之。太皇太后双日垂帘听政。只日若更亲临讲读。亦恐烦劳圣躬。欲乞只就垂帘日听政罢。圣体不倦时。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L 页
召当日讲官至帘前。问当日主上进学次第。讲说所至。如何开益。使天下知陛下于辅养人主之道。用意如此。延对儒臣。自古以为美事。陛下试从臣言。后当知其不缪。此一时之事。且非定制。如其无益。罢之何晚。自来经筵。赐坐啜茶。盖人主崇儒重道之体。今太皇太后省察主上进业。虽或使之讲说。亦无此礼。臣所以再言此一事者。盖辅导之间。有当奏知之事。无由上达。若得时至帘前。可以陈说。所系甚大。陛下必谓主上幼冲。间日讲读足矣。更无他事。此甚不然。盖从前不曾有为陛下。极陈辅养少主之道者。故陛下未深思尔。愿陛下圣明。不以臣之微贱而忽其言。察臣区区之心。岂有他哉。惟欲有辅于人主尔。臣披沥肝胆。言尽于此。伏望圣慈采纳。天下幸甚。○初疏云。延和殿讲读。后楹垂帘。帘前置御座。太皇太后每遇政事稀简圣体康和时。至帘下观讲官进说。不惟省察主上进业。于陛下圣聪。未必无补。兼讲官辅导之间。事意不少。有当奏禀。便得上闻。亦不可烦劳圣躬。限以日数。但旬月之间。意适则往可也云云。
 余病卧丹山三仙岩下。适念及伊川先生上元祐太后疏。虽未能记起全篇。而至请太后亲临帘下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H 页
观讲之意。未尝不三复击节也。先生学问。诚通神明。知格事物。故随时知要。神妙不测如此。非至诚爱君明达事理者。孰能知斯言为母后视政时万世龟鉴也。惜乎吕马诸公。无一言赞明之也。盖知不足以及此也欤。乙未闰夏旬日。书于黄檗溪斋。
先天后天图卦说
삽화 새창열기
自震至乾顺布。所谓数已生之卦。自巽至坤逆布。所谓数未生之卦。阳仪所生之卦凡四。居东南。阳爻八阴爻四。合十二爻。阴仪所生之卦凡四。居西北。阴爻八阳爻四。合十二爻。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乾父坤母。震长男坎中男艮少男属乾。巽长女离中女兑少女属坤。乾与三男居东北。阴阳爻皆六。坤与三女居南。阴阳爻皆六。
或问于余曰。朱子曰先天伏羲所画之易也。后天文王所演之易也。先天后天何谓也。余曰。未有卦画之前。原其天理之自然而著于象数。不容毫发思虑作为者。先天之谓也。卦画已生之后。观象玩数。参以人事之当然而定其位置。以致财辅发挥之妙者。后天之谓也。故先天之卦所以明体也。后天之卦所以致用也。然先天中已具后天之用。后天中自有先天之体。此乃圣人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之能事极功也。曰。然则明体致用之义。可得闻欤。曰。总天地万物之理。只是一太极而已。太极只管一动一静而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5H 页
已。动是阳静是阴。是谓太极生两仪。两仪既立。则两仪各具一太极。两仪又各生一阳一阴。是为四象。四象既立。则四象各具一太极。又各生一阳一阴。是为四象生八卦。八卦各具一太极而生十六。十六各具一太极而生三十二。三十二各具一太极而生六十四。是为六画重卦。两仪立而奇耦尊卑之体判矣。四象立而阴阳老少一二三四六七八九之数。与夫阴阳互根之象具矣。八卦立而三才之道。与夫进退消长之数备矣。因以重之。八卦各生八卦。而六十四卦以次而列焉。则六位既成而两其三才。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于此毕备矣。以横图言之。则阳必居上。阴必居下。而两仪之尊卑。四象之六七八九。八卦之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之序。不可易矣。以圆图言之。则阳仪居东。而阳仪所生之四卦。随序而顺布。震始于北东。次离次兑次乾而乾极乎南。此皆得已生之卦也。阴仪居西。而阴仪所生之四卦。随序而逆布。巽始于南西。次坎次艮次坤而坤极乎北。此皆得未生之卦也。截分其中半。一顺一逆。布列循环。而阳进阴退。互相消长。推之于前而不见其始之所起。引之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5L 页
于后而不见其终之所止。于是乎乾坤居南北而天地定位矣。坎离居东西而水火不相射矣。震兑巽艮处乎四隅。而山泽通气。雷风相薄矣。此所谓先天之学明体者然也。后天之易。则自八卦既成之后。而观其象玩其数。而乾坤有父母之象焉。以坤交乾。得乾之初爻而震有长男之象焉。以乾交坤。得坤之初爻而巽有长女之象焉。得乾之中爻也。坎为中男。得坤之中爻也。离为中女。艮得乾上。兑得坤上。故为少男少女。父母男女兄弟之伦既著象。则于是乎原之以道理。参之以事势。自有处之之方。而亦必有节文位置之不可易者矣。是以处乾坤于西隅。西即成熟受养之方。而隅乃无事休退之地也。分处六子以用事之地。即有酒食先生馔。有事弟子服其劳之义也。乾阳。君道也父道也夫道也。皆面南而居北。北非始事之方欤。坤阴。臣道也子道也妇道也。皆面北而处南。南非服事之方欤。宗庙之礼。太祖居西向东。昭穆南北之序。取象于此乎。曰。然则四正四隅之序。可得闻欤。曰。河图明生成始终之数。故生数(一二三四)居内而为四虚。成数(六七八九)居外而为四实。乾(九)(六)(七)(八)居四实。兑(一)(二)(三)(四)居四虚。乾坤坎离全成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6H 页
之卦。而兑震巽艮反对之卦也。何谓全成。乾坤坎离正看反看。只成一卦。何谓反对。兑反为巽。震反为艮。四卦只是二卦。是故四实用其全。而四虚用其半也。洛书明尊卑贵贱之序。故四正皆奇。而四隅皆偶。乾坤坎离居四正。震兑艮巽居四隅。乾坤坎离用全故为奇。震兑艮巽用半故为偶矣。此皆伏羲八卦方位所自出也。至于后天之卦。则以交者为用事之卦。不交者为不用事之卦。何谓交。阳本在上。阴本在下。阳在上阴在下则为不交。阳在下阴在上则为交。故震一阳在下而二阴在上。兑二阳在下而一阴在上。坎一阳在二阴之中。离一阴在二阳之中。四卦为交。乾纯阳坤纯阴。巽二阳在上。一阴在下。艮一阳在上。二阴在下。是为不交。交者居四正。不交者居四隅。阳主进故以长为先而震居东。阴主退故以少为贵而兑居西。坎进之中也居北。离退之中也居南。乾坤纯卦既老而退居不用之地。故乾居西北。坤居西南。父尊母亲。故母犹半用。乾全不用也。艮巽不交而阴阳杂。故艮居东北。巽居东南。女将有行。男未就傅。女稍向用。男全未用也。居东者未及于用。而居西者不复用也。父道主严。尊不可踰。母道主静。居不欲露。父位三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6L 页
男之首。母隐三女之内。少女周旋父母之间而承顺其意。少男居游伯仲之间而习成其业。此皆本于天理。参以人情者也。以四象之次言之。则巽坎少阳而乾兑太阳也。一阳居东南而三阳并居西北。即阳奇用全而径一围三之象也。艮坤太阴而离震少阴也。二阴居东北。二阴居西南。阴偶用半而径一围二之象也。以卦画之多寡言之。则先天方位。阳仪之居东者。阳爻八而阴爻四。阴仪之居西者。阴爻八而阳爻四。消长饶乏之数。各居三分之一。后天方位则乾男坤女。阳爻各六。阴爻各六。奇偶刚柔之势。均平等齐。此亦体用之分也。然则先天后天各有所明。而不可废一而不讲。若但知彼原于天理。此参以人事。而不究其参互贯通实相表里之妙。则亦非所以合天人该体用也。问答讫。仍录首尾。俟知者讲质焉。丙申五月下弦。书于华西书室。
南北阴阳转运之枢。东西日月出入之门。先天主体故重在南北。后天主用故重在东西。
坎离阴阳之中也。在先天居东西。所以著阴阳进退消长之中也。在后天居南北。所以主阴阳终始交际之中也。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7H 页
先天二纯为经而坎离持纬。后天二反(震反为艮。兑反为巽。)用事而坎离秉轴。
坎为水离为火。水火气神而质虚。在阴阳造化之间。用事最多。
上经二纯为首。而坎离为尾。下经二反之交为始。而坎离之交为终。当与先天后天参看。
삽화 새창열기
天一生水。成于地六。故坎居坤位。地二生火。成于天七。故离当乾位。离火炎上。决开上画而成震。故震居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7L 页
离位。坎水润下。连合下画而成兑。故兑居坎位。雷是火之奋迅而发于天者也。泽是水之聚会而钟于地者也。兑反为巽。巽居兑位。震反为艮。艮居震位。此乃反覆交易而成用也。乾居艮位。艮少男也。少男就事而父乃老退。坤居巽位。巽长女也。长女代用而母自閒养之象也欤。
西南阴方也。坤居西南。其统阴之象欤。北东阳方也。乾居阴阳交接之间。其统阴统阳之象欤。震始于正方而艮终于隅方。阳极变阴之象也。巽起于隅方而兑终乎正方。阴极化阳之象也。四正阳位。四隅阴位故也。
阴阳皆自下而进于上。震阳之始。坎阳之中。艮阳之终。巽阴之始。离阴之中。兑阴之终。震主乎东而艮成于东北。阳统乎阴而循环复始之象也。巽起于东南而兑终乎西。阴不得统阳而用半之象也。
阳始乎震而成乎艮。长中少之序不易也。阴始乎巽而终乎兑。长中少之序亦不易也。男女各序。而其先后之截然不乱也如是夫。
兑开口之象。艮合尖之象。万物之生。属乎阴者成熟则开坼其口。其兑之象乎。属乎阳者充实则尖圆其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8H 页
顶。其艮之象乎。
草木谷实之熟。房壳坼开而仁在其中。阳根阴之象也。生气充实而两叶萌动。阴根阳之象也。
万物到兑方秋成时。皆罅房脱蒂。果谷皆然。谓之阴成则可也。谓之阳成则不可。盖历乾坎而至艮然后。生气充实而阳功毕成。所谓成言乎艮也。
西北方位九十月之气也。在先天剥坤之时也。在后天兑成之次也。阴盛之极。疑于无阳也。故坤之上六。称龙战于野。文王后天卦位。乾居西北。又曰战乎乾。盖万物之情。尊卑之位。刚弱之势。贵贱之等。上下之分。截然而无所疑。则陵犯争斗之心。何由而生。必也进退消长之际。彼衰此盛而卑敌于尊。弱抗于强。贱踰于贵。下陵乎上。至若疑似。而无所分别而后。始致争竞战斗何也。阴虽盛而疑于无阳。然阳未尝无。而其尊而无对。贵而无敌。截然不可犯之实则自如也。是故。必至战而克之。凡天下之战。原其由则皆出于疑也。无疑何战。人之疾病寒战亦如此。以其阴沴之气骎盛。疑于无阳。故必致寒战。战胜则落汗回生。即一理也。
山河影辨(丙申)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8L 页
凡物之形于天地之间者。莫不有阴阳之象。如天之有日月星辰。日星是阳。月辰是阴。地有山水石土。山石是阳。水土是阴。人身有骨有肉。果实有肤有核。莫非刚柔屈伸为之体也。月之有魄有明。亦一理也。魄中有刚柔之质。明中有明暗之分。即其本体有此两仪之象。谓之山河影者。恐不精切。影字若以象字意看。则亦可推解否。余寻常疑此。适滞雨人家。偶见古纸。有论此譬之水陆之象。于是推究得之。录待知者质问。
明德理气人物性同异辨
或问于余曰。人有言大学之明德。实合理气而言之也。若单指理而言则不当下明字。曰明德则可。曰明理则可乎。朱子释之曰。虚灵不昧。以具众理应万事。虚灵不昧。非心之谓乎。故曰明德合理与气而言之也。此言似得之。而若与昔日所闻于吾子者不同何如。余曰理气本不相离之物。何待人去合之而后始合乎。但理者气之根本也。气者理之形迹也。理者气之准则也。气者理之器具也。本不相离。亦不相杂。然圣人设教。皆从形气不离上。指示其道理之不杂者而言之。其故何也。气之根枢准则在理也。理自纯善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9H 页
无恶。而气不能无清浊粹驳偏全通塞之别。若杂而言之。则无以见理之本体之卓然者。而亦何足以为气之主脑准则而统率之乎。是以太极即阴阳四象八卦之本体也。而太极云者。非杂阴阳四象八卦而为言也。道即器之所载。而道云者非杂乎器而立言也。则不离物而物与则亦不相杂。仁不离人而人与仁亦不相杂。推此而往。莫不皆然。非卒徒。无以得将帅之名。无将帅。无以见卒徒之用。然则将卒本不可以相离也。然就其中指其号令统率主张指挥者而言之。则亦将混将卒而称之乎。抑将单指其将帅而言之乎。此非难辨之说也。而每从人单指处。必以不离者诘之而曰。惟如此而后。方为识得理气合一之妙云尔。则乌乎其可哉。(此当与答李长汝书参看。)又问曰。中庸曰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此性字指本然之性乎。指气质之性乎。余曰。此说有来历久矣。然余则以为就气质不同之中。循其本然所同者而言之矣。曰然则人有人之道。物有物之道。循其本然而有此不同。则其所谓本然者。非不同而何。余曰。此不难辨。有一瓮水于此。水一而已矣。或分而注之于盐则为咸水。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9L 页
注之于蜜则为甘水。煎过附子则为热水。煎过芒硝则为冷水。水则一也。有此咸甘热冷之不同何也。所乘之器(指盐蜜附子芒硝)不同也。故咸水甘水用各不同。热水冷水施各不同。此所谓率性之道也。曰然则咸甘热冷。味已不同。用亦不同。则将于何处见其所同乎。曰。咸甘热冷。虽随其所乘之气质而不能不异。而其水则一也。故无论咸水甘水而润湿则同。无问热水冷水而就下则同。此则本然之水一也。故就其气质不同之中。循其本然之所同者而已矣。是以本然者虽同。而所值之气。不能不异。而有万殊之别。所乘之气虽异。而其本然者则不害为同。此所谓异中识其同。同中识其异者也。何可胶于一偏而转见支离迷误乎。问答讫。录待知者质问焉。丙申腊八日。
南八滩启蒙八图说质疑
   余自童观。陪游雪下丈。习闻其三世家学邃于易说也。而时未省事。未能请学而承闻绪馀之一二。追切恨叹。一日睡翁南丈临余黄檗溪舍。谓有先大父八滩公易说。愿与子互讲焉。旋即瓻到。余欣然拜受而读之。盖八滩公。即雪下之从父。而传受于其考弄丸翁。又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10H 页
尝休官隐学于寒水斋权先生之梓乡。想像其渊源既深且长。薰染又近而详。薄名利安穷约。专意覃思于家传羲文邵朱之奥。幸而得之则书之。书之不足则又图之。不厌不倦。毫分缕破而未之或止。此非后承末学所当模范钻仰者耶。既而久读屡玩。有非钝根謏见所可容易领会者。则思欲洒扫质疑而不可得矣。旋又掩卷愤悱。而继之以太息者屡也。既不能及门而请学。则劄录其未达者。而私与公之贤孙。讲劘切磋。抉破蒙蔀。而务得至当乃已。曷可已也。亦睡丈不鄙而惠教之意也。玆敢录出疑义大槩。以为续次求教之资云尔。丁酉初秋五日。书于黄檗精舍。
 图说序略曰。盈天地之间者只是理气而理气不过曰阴阳五行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运行四时。上而天道之成。下而人道之立。莫不由是而兆眹焉。又曰。后世见六十四卦生于河图。便以河图为易之祖。而不知子思之明性情。尧舜之敷五教。皆仿于河图也。夫五行之理。具于心而为仁义礼智之性。发于心而为喜怒哀乐之情者。思传之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10L 页
大要也。人伦之有亲木之道。有义金之道。有别火之道。有序水之道。有信土之道者。圣人之大经也云云。
愚按大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者。即道也理也。而两仪四象八卦者。气数也形器也。一阴一阳。即指两仪之对待循环者。而道即指太极流行者而言也。理为两仪四象八卦万物之根柢枢纽。而无一物不体。而无一事或遗。故谓之太极。而理本无形象无造作。故谓之无极。今曰盈天地之间者。只是理气。则理涉于有形之物矣。理气不过曰阴阳五行也。则二五无极。似涉无别而杂矣。天道也人道也。即在天之极在人之极也。而今曰莫不由是而兆眹焉。是字非指上文理气二字而言欤。指理欤则不成理由于理而兆眹矣。指气欤则不成道由气而兆眹矣。其下又曰声臭莫闻。形象不可模。则又似涉气同于理而无分别矣。子思性情之说。尧舜五教之目。与图书卦象之理。同出于一本。故无彼此前后之不通则然矣。而谓皆仿于河图则恐似未然。何也。大传曰。古者庖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11H 页
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朱子曰。大抵圣人制作所由。初非一端。然其法象规模。必有最亲切处。如鸿荒之世。天地之间。阴阳之气。虽各有象。然初未尝有数也。至于河图之出。然后五十有五之数。奇耦生成。粲然可见。此其所以深发圣人之独智。是以仰观俯察。远求近取。作易之由非一。而不害其得此而后决之也。又论河洛卦畴之同异。亦曰理则一也。但易乃伏羲之所先得乎图而初无待于书范。则大禹之所独得乎书而未必追考于图耳。夫以卦范之互为体用。犹谓未必相待参考而成。何况圣贤立教垂训。各自有范围规模之不同。而谓一切依仿河图。则恐亦伤偏。至于五伦分配五行。则夫妇有别。恐当属水。长幼有序。恐当属火。而今曰有别火之道。有序水之道。恐亦未安。何谓别当属水也。以二物合并而浑然无隙者莫如水。截断阻隔而分限切严者亦莫如水。水又生物之最初本原也。故属为夫妇之别。火之为物。文明发散。其入物也。薰蒸融液。自有积累次序。故于时属夏。于德属敬。然则长幼有序。敬礼之本也。似亦只当属火。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11L 页
中心者。何谓也。邵子曰。心为太极。又曰。图自中起。万化万事生于心。盖心之属太极者。以万事之生于心。如八卦之生于中。故比心于太极也。以心为太极。则太极便是杂乎阴阳者也。且以自中起观之。极虽训至而亦带中之意。又曰。此图之中。是心也。且阴阳五行之理。为健顺五常之德。木之理为仁。火之理为礼。金之理为义。水之理为智。土之理为信也。四象八卦流为四端七情。木之少阴为仁之端。金之少阳为义之端。火之老阳为礼之端。水之老阴为智之端。木之离震为喜。金之巽坎为怒。火之乾兑为乐。水之艮坤为哀。爱属喜恶属怒。喜怒哀乐皆带欲。故不言爱恶欲云云。
愚按邵子曰。图皆自中起。图指伏羲六十四卦圆图方图而言也。所谓自中起者。圆图则震巽为两仪交接之中。而自震而始。终于乾。自巽而反。尽于坤。邵子所谓天根月窟也。方图则震巽二卦及相交二卦恒益四角相对。坎离既济未济四卦。兑艮咸损四卦。乾坤否泰四卦从震巽。四卦之外。次次相对为四重。是所谓两图皆从中起也。中即心之位也。即太极之象也。心是理气妙合。主于一身而神明者也。从理言则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12H 页
可见其不杂之本也。从气看则可见其不离之妙也。今曰太极便是杂乎阴阳者也。恐未安。所谓太极者。在阴阳四象八卦之中。而为阴阳四象八卦之主。以其居中而应外。四方八面。合辏将来。到此筑底。更无去处。过些子不得。不及些子不得。南北东西皆然。故虽谓之中。而但极字之意。只当训至而无中底意何也。今夫乾是在上之物。而坤是在下之物也。若以上训乾。以下训坤。则无以知乾健坤顺之正当性情气味也。极亦如此。只是至极之意。至极云者。大之极精之极。真实之极。神妙之极。无处不至。无物不具。而实无形象可描写。无方所可安顿。故只谓之太极耳。今曰亦带中之意。恐亦未安。阴阳五行之理。具于心而为健顺五常之性。发于心而为喜怒哀乐之情。此段语极分晓。但七情分属。恐未精当。盖尝思之。太极之体用。不过一动一静而已。动底是阳。静底是阴。阳上也有动静。阴上也有动静。是所谓四象。四象上也各有动静。是所谓八卦。即太极生两。两生四四主八者是也。故天下万物。总而言之则不过曰四象也。四象一阴阳也。阴阳本乎一极而已。以人心所具之理言之则健顺阴阳之象也。五常五行之象也。以发于心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12L 页
应于事者言之。则七情也。喜怒阴阳健顺之象也。哀乐爱恶欲五者。五行五性之象也。若推而分配则喜属阳属健。怒属阴属顺。哀属水属智。乐属火属礼。爱属木属仁。恶属金属义。欲属土属信。若推此而配之卦象。则以先天言之则喜也乐也爱也。阳之奇也。怒也哀也恶也。阴之偶也。欲即河图之五与十。洛书之五也。以后天言之则喜乐爱。乾与三男之象也。怒哀恶。坤与三女之象也。其情之目虽有七。而统之则不过喜怒两端而已。犹五常之统于健顺。五行之统于阴阳。乐也爱也统于喜。而爱之著为乐。哀也恶也统于怒。而恶之极为哀。是犹阴阳老少之象也。哀生于乐。恶生于爱。即阴根阳阳根阴之象也。欲居七情之终。而无专主而无所不该。无定名而无所不包。亦犹五数之居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之中。而一六二七三八四九无不待五而成。土居金木水火之中。而金木水火无不资土而行。信居仁义礼智之中。而仁义礼智无不由信而立。
 卦配节候云云。
朱子答周谟之问曰。伏羲易自是伏羲说话。文王易自是文王说话。固不可交互求合。先天卦气盈缩疏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13H 页
密。皆出自然。不当无说。当更思之云云。愚按以十二辟卦分配十二月。如复一阳卦配子月。临二阳卦配丑月。泰三阳卦配寅月。大壮四阳卦配卯月。夬五阳卦配辰月。乾纯阳卦配巳月。姤一阴卦配午月。遁二阴卦配未月。否三阴卦配申月。观四阴卦配酉月。剥五阴卦配戌月。坤纯阴卦配亥月。此即文王易说话也。何以谓文王易也。观卦彖可见。以震八卦接坤而左旋。历离八卦兑八卦。至于乾八卦。为阳生长之序。以巽八卦接乾。而亦左旋。历坎八卦艮八卦。终于坤八卦。为阴生长之次。此即伏羲易说话也。何以谓伏羲易也。观图象可验。至于疏密不同。盖尝思之。复卦一阳始生于五阴之下。阳微阴盛。微者难进。盛者难退。故历十六卦而后得临。临二阳四阴之卦也。二倍于一而四减于五。其进退消长之迟速难易。视前居半。故历八卦而后得泰。八即十六之半也。泰三阳三阴之卦也。强弱均而进退消长迟速难易。又折半于前。故历四卦而得大壮。四即八之半也。大壮四阳二阴之卦也。彼弱此强。弱者易消。强者易长。故历二卦而得夬。一卦而得乾。二即四之半。而一又二之半也。自姤至坤之疏密亦如之。盖自乾之消长循环。周而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13L 页
复始者言之。则历六十四卦而复得乾。自下爻一画消长言之。则自姤一阴之生。历三十二卦而复得复卦下画之阳。自复一阳之生。历三十二卦而又得姤下爻之阴。自一阳至二阳三阳四阳五阳六阳。自一阴至二阴三阴四阴五阴六阴。其所历之卦。每减其折半。盖自太极生两仪。至六十四卦。即加倍之数也。故揲蓍得卦也。得初一爻则六十四卦之中。除三十二卦。得第二爻则三十二卦之中。除十六卦。得第三爻则十六卦之中。除八卦。得第四爻则八卦之中。除四卦。得第五爻则四卦之中。除二卦。六爻既成则二卦之中。斯得一卦矣。自根达干。由枝溯本。其数加减。同一法象。卦气盈缩之数。恐亦如此。
 邵子曰。阳上交于阴。阴下交于阳而四象生矣。(止此)盖左为下右为上。故交阴曰上交。交阳曰下交。(释之意止此。)
愚按圆图以南为上。以北为下。何为南上也。乾当南也。何为北下也。坤主北也。左边阳交过右边阴仪之南畔。是谓上交。右边阴交过左边阳仪之北畔。是谓下交。有图在下。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14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左为下右为上之说。本出于玉斋胡氏。而若以阳在方为下。阴在方为上。则已乖尊阳卑阴之大经。且圆图象天而天道尚左。方图象地而地道尚右。皆尊乾卑坤之义也。不可一也。且圆图截断横图之中半。以阳之上头接阴之上头。以阴之下尾接阳之下尾。故两仪之生四象也。阳画上头交过阴之上畔。阴画下末交转阳之下端。不然而只将横图硬直环曲。则乾与坤接。巽与震接而已。何以见转环交过之妙也哉。盖横图则分作二段看。自乾至震是一段。自巽至坤是一段。将这两段物事齐头齐尾。合并在一处。而阳则上行。阴则下行而接过了。自成往来转折顺逆尊卑之势。弯回圆曲周全循环之妙。有不期然而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14L 页
然者矣。若但以交阴交阳。谓其上交下交。则何以见阳顺阴逆之妙也哉。不可二也。玉斋之说。恐或差误。故不敢不辨如是。
 又曰。朱书中初爻二爻之四。今又分为八矣。初爻之二分为四。已言于上。则于此只当言二爻之四分为八矣。初爻二字恐衍。
愚按得四象时。下面两仪分为四段。是所谓初爻之二分为四。得八卦时。下面两仪之分为四段者。及四象之四又分为八。是所谓初爻二爻之四。今又分为八矣。初爻二字恐衍之。意未晓。
 
盖阳在阴中。阴在阳中。阳在阳中阴在阴中者。皆以四卦定之。首一卦阴而下三卦有阳则是阳在阴中也。如坤艮坎巽之类是也。首一卦阳而下三卦有阴则是阴在阳中也。如乾兑离震之类是也。首一卦阳而下三卦亦有阳则是阳在阳中也。如震离兑乾是也。首一卦阴而下三卦亦有阴则是阴在阴中也。如巽坎艮坤之类是也云云。
愚按阴中之阴阳中之阳。指图之左右也。左为阳而右为阴矣。阳在之阳阴在之阴。指画之奇耦也。奇是阳而偶是阴矣。顺逆云者。阳本上行。故图左则上为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15H 页
顺而下为逆矣。阴本下行。故图右则下为顺而上为逆矣。阳在阳中顺行云者。以四内卦言则下始于震一阳。而历离二阳兑二阳。上极乎乾三阳。以三十二重卦而言则自震八卦二十阳。历离八卦二十八阳兑八卦二十八阳。上极乎乾八卦三十六阳。是所谓顺行也。阴在阳中逆行云者。以四内卦言则上自兑一阴。历离二阴。下至乎震二阴。以三十二重卦言则上自乾八卦十二阴。历兑八卦二十阴离八卦二十阴。下至乎震八卦二十八阴。是所谓逆行也。左以上行为顺而阴反下行。故谓之逆。阴在阴中顺行云者。以四内卦言则上起于巽一阴。而历坎二阴艮二阴。下究乎坤三阴。以三十二重卦言则自巽八卦二十阴。历坎八卦二十八阴艮八卦二十八阴。下究乎坤八卦三十六阴。是所谓顺行也。阳在阴中逆行云者。以四内卦言则下自艮一阳。历坎一阳。上至乎巽二阳。以三十二重卦言。则下自坤八卦十二阳。历艮八卦二十阳坎八卦二十阳。上至乎巽八卦二十八阳。是所谓逆行也。右以下行为顺而阳反上行。故谓之逆。且外重八卦。左方则自坤而上至乾。自坤至巽为逆。而自震至乾为顺。右方则自乾而下至坤。自乾至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15L 页
震为逆。而自巽至坤为顺。数说皆通。其义始备。
 邵子曰。坎离者。阴阳之限。离当寅坎当申而数常踰之者。阴阳之溢也。然用数不过乎中也。朱子曰。离当卯坎当酉。但以坤为子半。可见矣。盖阴阳限者。玉斋所谓春阳始于寅。寅为阳之限。秋阴始于申。申为阴之限者此也。然愚则以为阴尽于寅。寅为阴之限。阳尽于申。申为阳之限。始生而谓之限则可乎。已尽然后。可谓之限也。离当寅坎当申者。蔡氏所谓离之所生。已起于寅震中。坎之所生。已起于申巽中者此也。数常踰之阴阳之溢者。起于寅申而尽于卯酉也。用数不过乎中者。以寅申为中而不取其溢也云云。
愚按坎离阴阳之中。乾坤阴阳之极。限之为言。犹中也分也交际也。谓其升降消长之际。阴阳平分均适。而其盛衰多寡。以是为界。犹书所谓日中宵中。月令所谓春分秋分。璿玑玉衡之卯酉黄道交过之界也。王斋阳始生阴始生之释。固已失之。而今阴尽阳尽之辨。又未得当。何也。阳始生于子半。阴始生于午半。则以寅申为始生之限者已失之。而阴尽于巳中。阳尽于亥中。则以寅申为已尽之界者。岂得乎哉。所谓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16H 页
离当寅坎当申者。子为一阳。丑为二阳。寅为三阳。午为一阴。未为二阴。申为三阴。则阴阳之数。不过六爻。而阳至三画则阴之退者。亦止三画。阴至三画则阳之消者。亦馀三画。故其多寡强弱。平分均敌。是所谓离当寅坎当申矣。以此推之。则乾当巳而坤当亥。震当子而巽当午。亦可知也。然此图则坤当子半。乾当午半。震当丑寅。巽当未申。而离亦当卯。坎亦当酉。是所谓数常踰之者也。其故何也。阴阳之溢于本数之外者也。是故卦气每差一辰。而次第转移。然坤不过乎子中。而才过乎子中则属之震矣。离不过乎卯中。而才过乎卯中则属之兑矣。馀皆仿此。是所谓用数不过乎中也。按图可见矣。朱子既许以此更宜思。故姑录此以备扣质。
 朱子曰。中间白处。便是太极。三十二阳三十二阴便是两仪。十六阴十六阳便是四象。八阴八阳便是八卦。盖八阴八阳。言图左是阳。左四卦乾兑离震为阳。而重乾重兑重离重震合为八阳。右是阴。右四卦巽坎艮坤便为阴。而重巽重坎重艮重坤合为八阴。左右卦各四为八卦。故曰八卦。十六阴十六阳。言左重乾之外。又有外卦三乾。重兑之外。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16L 页
又有外卦三兑。重离之外。又有外卦三离。重震之外。又有外卦三震。四乾四兑四离四震。合为十六阳。右巽坎艮坤亦仿此。四巽四坎四艮四坤。合为十六阴。左十六二八。右十六二八。故曰四象。三十二阳三十二阴。言左三十二卦属阳。右三十二卦属阴。故曰两仪云云。
愚按此从六十四卦圆图既成之后。而原其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说也。三十二阳三十二阴。指左右六十四卦之第一爻也。即两仪之一阴一阳也。生四象后分为四。生八卦后分为八。生第六爻成重卦后。分为六十四者也。十六阴十六阳。指第二爻也。八阴八阳。指第三爻也。此本白直简易之义。而反生疑难。恐甚未安。
 盖三图方位不同。夫乾本配南。重卦之画。亦自南乾而始则横图之乾。亦当属南。横圆之图。无彼此之殊。然后一横一圆。方位不易。乾自为南。坤自为北。何必以为昔北而今南。彼南而此北哉。吾故曰圆图乾南。横图乾亦南。盖横图以乾为南则复自为北。以坤为北则姤自为南。一如圆图。至于方图则不然。自下八八叠成。故乾在西北。坤在东南。复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17H 页
在东姤在西。虽有邵子之诗朱子之解。终似未稳。未详其义。盖后世之人。依横图安排而失横图之本意者欤。
愚按阴阳非方圆。无以著其形。奇偶非方圆。无以见其实。圆之不可无方。犹天地昼夜之不可废一而立也。圆者象天。方者象地。天以运行言。故其一往一返之势。自成周回圆曲之形。地以对待言。故其一上一下之势。自成平直方隅之质。何谓一往一返。始震终乾往也。起巽止坤反也。何谓一上一下。雷风相薄而雷出风入。上下之初也。水火相射而水润火炎。上下之中也。山泽通气而山静泽动。上下之成也。天地定位而天刚地柔。上下之极也。圆者气也。气有寒热。热居南而寒居北矣。方者形也。形有刚柔。刚处北而柔处南矣。是故圆图乾南坤北。方图乾北坤南。若以昔南今北之相反为病。则昼阳在午。夜阳在子何也。春木阳在末。秋木阳在本何也。耳目左明。手足右强何也。礼男重首女重腰。非轻重之倒乎。吉尚左凶尚右。非尊卑之易乎。堂有两楹。以内北上。以外南上。阼阶西上。宾阶东上。彼焉尊之者。此焉卑之。昔焉贵之者。今焉贱之。不惟是也。独不疑河图乎。自一至五生数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17L 页
也。阳为主。故水木属天。金火属地。自六至十成数也。阴为主。故水木属地。金火属天。生数则奇居北东而偶居南西。成数则偶居东北而奇居西南。洛书亦然。生数则水木居正而金火居隅。成数则金火居正而水木居隅。且河图无四隅。圆之象也。洛书有四隅。方之形也。河图外圆故内方。洛书外方故内圆。方圆之不可相离也如是。故夫子十传。发明羽翼者。无非此理。而亦惟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余故曰圆图。阴阳之道也。方图。刚柔之道也。后天卦位。仁义之道也。
삽화 새창열기
 朱子曰。日月皆从角起。日则一日运一周。依旧只到那角上。天则周了。又过角些子。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18H 页
愚按角指地面一方而言也。即韩文所谓天之涯地之角也。朱子语类。亦曰一角头攻将去是也。假如今日辰时。从地面辰方一角头志之。明日辰时。日则依旧到那辰上角头。天则过了角头一度。日日如此。日则辰时。只管周到那辰角而已。天过之差。日远一度。积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分而后。所过之数。恰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复与日会。月又不及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在日不及十二度十九分度之七。然则日到那角与否。当视日而知矣。天过与否。当以何知之。曰。以经星知之。经星即角亢以下二十八宿是也。以是步天。而角亢以下七宿主东方青龙。斗牛以下七宿主北方玄武。奎娄以下七宿主西方白虎。井鬼以下七宿主南方朱鸟。皆从右逆布。而二十八宿之外。更无步天之物矣。故天行只以星视。然则日到那角时。天明星不见则奈何。曰。故以日没后初昏时。以南方正中之星为标。所谓仲春星鸟。仲夏星火。仲秋星虚。仲冬星昂是也。知昏中则日之所在。亦可推知。故月令记日在之辰。今以角字作角亢之角。则不成次第。若以角星看。则日则一日一周。不及那角星一度矣。岂有依旧到那角之理乎。天与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18L 页
星一也。而岂有过角些子之理乎。一字之误。转辗差缪。并日月所会十二辰及六合之说。赚连迷了。日则万古只得胶粘在角星上。此非细病。虽犯径直而不敢不辨。
  卦蓍说(附)
八卦二十四爻。阳十二阴十二。
八重卦四十八爻。乾三十六阳。十二阴。
     震坎艮二十八阴。二十阳。
     兑离巽二十八阳。二十阴。
     坤三十六阴。十二阳。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阳一百九十二。
     阴一百九十二。
先天方位。左三十二卦一百九十二爻。阳一百十二。
     阴八十。
    右三十二卦一百九十二爻。阳八十。
     阴一百十二。
之卦十二画。四千九十六卦。爻凡四万九千一百五十二。阳爻二万四千五百七十六。
  阴爻二万四千五百七十六。
本卦支卦合十二画中。两仪四象八卦之象具备。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19H 页
(本卦属阳。支卦属阴。)两仪。
 
(本卦有内卦外卦。支卦有内卦外卦。)合四卦四象。
 
(本卦六爻。支卦六爻。)合十二爻。八卦十二阳十二阴之象。
参天两地为五。即五行之数。河图洛书之中数。太极图之五也。两五行为十。五行各具一阴一阳。河图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也。洛书一含九二含八。三含七四含六。五自含五也。太极图说二五也。天一至地十也。生数五成数五合为十。奇数五偶数五合为十。所谓五十有五其积数也。其位只是十。十是天地之成数。以五乘十。即五行各具十数也。河图中五点各具一河图。洛书中五数各含一洛书。太极图所谓五行之生。各一其性。各具一太极也。是所谓大衍也。大衍之数五十。以五乘为体。以四分为用。五十除一以象太极。挂一以象三才而不用者二。馀四十八。四分得十二者四。以五为体则五各含十。以四为用则中土所乘之十。除了虚一挂一之数则只馀八。四为二而各寄于四个十上。即为十二则四季土寄旺之象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19L 页
也。四十八。二分为二十四。老阴挂揲之数。四分为十二。老阳挂扐之数。八分为六。老阴之数。
蓍一根百茎。可当大衍之数者二。而揲蓍之法。只用其半五十。何义也。百者全数也。五十折半之数也。天下之物。莫非全体而半隐半现。以天地言则天半覆地上。半入地下。地上常现。地下常隐。地上面常现而地下面常隐。人则面前常现。背后常隐。草木枝干常现。根柢常隐。一日间昼明宵暝。幽明死生之象。莫不如此。故见其现者则可推其隐也。是以易只用本卦六十四。而支卦之六十四者。可以推也。蓍之百茎。亦只用五十而足也。五十置其一不用。以象太极。即河图五十五虚五。洛书四十五虚十之象。太极图中白。无物之象。横图三画八卦。六画六十四卦。去太极一层。不用之象。为两仪四象八卦万事万物之根柢枢纽。而无为而无所不为。无用而无所不用者也。用四十九策。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四千九十六卦之象悉具。而混沌未分之时也。分而为二。左属阳右属阴。即天地肇判。而多寡盈缩。一彼一此之机已决矣。左手执策而挂右手一策于左手小指之间。即阳变阴合。生人物之象也。先左即乾道无为。万物资始之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20H 页
象也。取右之一策。即坤道代成。品物资生之形也。必挂于左者。统于阳之义也。揲之以四。即四时流行之象也。分两所以横分也。揲归所以纵分也。横分则左为阳右为阴矣。纵分则左右各生一阴一阳而为四象矣。成数属阴。奇数(揲四之馀)属阳。阳尊故挂之扐。而阴卑故反之地矣。曰成数在先。奇数在后何也。并前挂一而同为奇数。故即折首折尾而有阳包外阴在内之象矣。四营为一变。何谓四营。分一二也。挂一二也。揲四左右合三也。归奇左右合四也。归奇之策。左一则右三。左二则右二。左三则右一。凡三㨾。并挂一为五。以四约之则得一。一是奇故为阳。左四则右四只一㨾。并挂一为九。以四约之则为两。两是偶故为阴。五用四而不用其一。九用八而不用其一者。即去一不用之义也。又用过揲见存之策。或四十四或四十策。合而分挂揲归一如前。但归奇之策。左一则右二。左二则右一凡二㨾。并挂一为四为阳。左三则右四。左四则右三凡二㨾。并挂一为八为阴。是为二变。又用过揲见存之策。或四十或三十六三十二策。合而分挂揲归一如前。合三变挂扐之策而初变五。二变四。三变四。凡十二㨾。为十二策。则以四约之而为奇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20L 页
者三。用参天两地之法。参其三而为九。过揲之策。三十六策。亦以四约之而亦为九。是为老阳位。一含九之象也。其画为。初变五二变四三变八。(兑象)或初变五二变八三变四。(离象)或初变九二变四三变四(巽象)凡二十八㨾。挂扐为十七策。以四约之。为奇者二。为偶者一。参其二为六。两其一为二。合为八。过揲之策三十二。以四约之。亦为八。是为少阴位。二含八之象也。其画为。初变五二变八三变八。(震象)或初变九二变四三变八。(坎象)或初变九二变八三变四。(艮象)凡二十㨾。挂扐二十一策。以四约之。为奇者二。为偶者二。参其一为三。两其二为四。合为七。过揲之策二十八。以四约之。亦为七。是为少阳位。三含七之象也。其画为。初变九二变八三变八。凡四㨾。挂扐二十五策。以四约之。为偶者三。两其三为六。过揲之策二十四。以四约之。亦为六。是为老阴位。四含六之象也。其画为。老阳之。所谓重也。有单者重而为之象。少阴之。所谓坼也。即阴偶之象。少阳之。所谓单也。即阳奇之象。老阴之。所谓交也。有坼者交而为之象。阴阳之老者变。而少者不变何也。阳根阴阴根阳。阳之初生。阴尚多。阴之初生。阳尚多。故二阴一阳为少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21H 页
阳。二阳一阴为少阴。少者渐长而强壮。未至于极。故不变。三奇纯乎阳而三偶极乎阴。强盛壮大之极。便有向衰转移之势。是以进之极者。无复更进之地。而却退一位。退之极者。无复更退之路。而却进一位。故九进极而退八。六退极而进七矣。五十大衍之数。虚一以象太极。而既入用分揲之后。复置初变挂一之策而不用何也。曰。凡天下之物。不可遽用其初头。故乾之用九。首发无首之戒。初九先明勿用之占。复姤阳生阴生之初也。故有闭关羸豕之戒。六十四卦之初爻。莫不有谨慎含蓄之意。莫不有轻先躁进之害。盖河图洛书。皆藏一于下。所以示无首之义也。太极图从左右两仪上模画而虚其一。是乃所谓藏头底物事也。一变而四八奇偶之数已判。则三变足以定内卦之体。六变而足以定外卦之体矣。必三变而后得爻。十八变而得卦何也。曰。但观卦体之奇偶阴阳而不得每爻之六七八九。则无以考其进退消长之妙。察其交易变化之几。决天下之疑。成天下之务。故每得一爻。必三变而考之。三变则足以定六七八九老少阴阳之数。而三其六则至十八变之多。于是乎卦之阴阳。爻之老少。一时俱到。六十四卦之中。可定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21L 页
一卦。而一卦皆可以之六十四卦矣。始可以尽天下之变而应天下之故矣。得老阳者十二㨾。得老阴者四㨾。得少阴者二十八㨾。得少阳者二十㨾。何谓也。曰。此不过推见其自然法象之妙。以明先儒二变以下不挂之失而已。亦足以见天然法象玲珑不隔之妙矣。何也。左右之策。揲之以四而归其奇。则自一至四。其参差不同之数。不越乎四㨾而已。然而初变则挂一之策。不在数内。故一二三皆为奇而阳得其三㨾。四独为偶而阴得其一㨾。自二变以下。则挂一之策。同在数内。故一二为奇。三四为偶。而阴阳各得四㨾之二焉。故老阳则初变之三㨾。乘二变之二㨾三变之二㨾而得十二焉。老阴则初变之一㨾。乘二变之二㨾三变之二㨾而得四焉。少阴则二阳各十二㨾。一阴四阳。合为二十八㨾。少阳则一阳十二㨾。二阴各四㨾。合为二十㨾。盖揲蓍之策五十内。除一挂一。馀八用者为四十八。而以四揲之则为十二。然则十二者揲蓍之大数也。四者揲蓍之小数也。阳得其大数。阴得其小数。且四象之㨾。合为六十四。而与卦数吻合。此亦足以见法象之无所不通者也。曰。五十之策之中。七八九六奇偶老少之象。无所不备。及其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22H 页
分挂揲归而得九。则挂扐之数。为九之母。过揲之策。为九之子。而除其一象太极者。亦为九上所具之太极而已。则五十策皆变为九。而所谓七八六者。不可得而见矣。得六得七得八。无不如此。非加减一策于本数五十之外。而有此随时变化之不同者何也。曰。其体则全。而其用则偏。自寂然不动者而言。则冲漠无眹之中。万象无所不备。万数无所不足。自感而遂通者而言。则周流贯通之际。各成一象。各赋一形。而太极无不在焉。然其全者既非加些于其初。而其偏者亦岂减数于其后哉。故天地之气。无所不备。而及其流行。则在春为春。在夏为夏。在秋为秋。在冬为冬。阴阳之数。无所不全。而及其赋形。则水自水火自火。木自木金自金。人物之性。无所不足。而及其禀受。则清浊粹驳不同。偏正通塞不同。然象数形器有万不同。而其所具之理则一太极而已。又未尝不同也。故随其所在而各为一物之极。夫可以为九可以为六。可以为七可以为八者。蓍之体也。为九为六为七为八。而不能相通者。蓍之用也。七八则守其常。九六则通其变者。爻之体用也。太极只管一动一静。故虽有在七在八在九在六之不同。而七八九六之体已定。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22L 页
则所谓太极者。于是乎立而又未尝不全也。故九之上。又可以生九生六生七生八。六之上。亦可以生九生六生七生八。七八亦然。故一合一分。一全一偏。足以尽天下无穷之变矣。
饭含说
或言于余曰。丧礼饭含。楔死硬之口。实生腥之粒。无已渎乎。近闻知礼家亦多已之。子谓何如。余曰。余寡闻。何敢议礼。然饭含孝子养亲之终也。三代以来。莫之改也。礼不能无沿革废举。卫布鲁縿。幕随地变。殷楹周阶。殡以代殊。碑繂悬棺。以有无不同也。设重束帛。以古今相沿(沿恐误)也。此类何限。惟饭含夏殷以贝。天子九诸侯七。大夫五士三。周人用三。天子玉诸侯珠。天(一作大)夫璧士贝。庶人钱。历汉晋诸儒宋司马温公两程朱子。以至我东先辈。皆未有贰之者。今何敢擅专。不唯古也谷食生之性也。孝子之于亲。体欲常暖。口欲恒饱。庸有极乎。虽病革。点水苟可以下咽者不撤进。既不可以下咽。尚不可以纳诸口乎。形既附木。不可以建其口矣。尚不可以设之几乎。木既入地。不可以逮其柩矣。尚不可以享之神乎。仁人之欲其亲之食。其心庸有已乎。仁人之心以为百祭不如一含之尚可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23H 页
逮口也。百含不如一养之逮生也。谓之无益而废欤。则奚独饭含。谓之不屑而已欤。则凡百近情之事。皆可已乎。奠以馀阁。实口以稻。沐以黍稷。承汁以秫。纳苞以脯。葬以筲罂。虞以馨香。下室以馈。享以岁时。谷道人之终始也。舍此曷以焉。汪氏克宽有言曰。不忍虚亲之口。不忍二字足以破此说矣。此说浸广而充类以尽。其害顾不大欤。客唯唯而去。仍录其说首末。
秫灰说
棺底铺以秫灰者。所以承尸汁者也。必用秫者。为人身血肉。与谷同气也。必用灰者。人阴为土。谷烧为灰。同气相求。而且能涵渍流汁而不泄不败者。惟灰为然也。或曰。秫是谷之粘者也。能绝虫气。使不生也。研极其细。铺必其厚。家礼云厚四寸。四寸周尺也。以今尺二寸当之。备要云用灰七八斗。用秫米八九斗以上。当烧末为七八斗。此事于慎终虑远之道。其紧重不下于衣衿冒襚之属。而悤剧之中。多付之工匠之手。不问其细粗厚薄。或以炭末代用。或用不至厚。或废之而不以为大阙。终至尸汁无所淹渍停畜之地而渗漏狼藉。委弃于地。乌在收聚敛束掩埋久长之图乎。且父母生时涕唾垢腻。亦皆洗弃。使不触人眼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23L 页
目。以取厌恶。一爪一发一齿之落。亦皆囊封纳柩。使同归藏。而况全身血肉津液。腐烂为水。而其为承受含藏之谋。岂可少忽而不加十分谨慎也哉。慎终之物。何者不然。此非目前利害。而又未必识其所关之亲切若是。故特言之。
五行生成之序流行之序不同说
或问于余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何谓也。余曰。此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之序也。有此理故有此象有此数。此自然不易之序也。曰。然则推之易知者而验信否。曰然。天地一元之初。混沌未判。那时未有一物。只有那一团湿气混混濛濛。逼拶斡回而生温底意思。湿气得温气。絪缊薰蒸。便有滋长生发之意。滋长生发之不已。则便有凝合结聚之意。既凝合结聚矣。则斯成形质。湿底是水。温底是火。生发底是木。结聚底是金。形质底是土。此以天地阖辟之始而言也。天开于上。地辟于下。阴阳五行。化生万物。万物始生之初。不得那湿气。则枯燥不能发生。得湿气而一向寒冷。亦不得发生来。湿气须得温气相合而后。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24H 页
斯有萌动发生之意。既萌动发生矣。则旋旋凝聚坚刚。凝聚坚刚则斯为形质而为土矣。五行生成之序。就五行上看。只如此。就一物上看。亦只如此。所谓总一太极各一太极是也。邵子亦谓五行各具五行。细推皆可见。曰。此则然矣。四时之序。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同一五行也。而生之次序有此两㨾何也。余曰。古人亦有是疑也。然余则只见其同。未见其异。何也。天一以下举阴阳终始之全体。故明其对待(水与火对。金与木对。)生成之妙。而不两不立之实。于此而显。四时继序。是阴阳流行之妙用。故以阳统阴。以阴从阳。继续循环。生生不已。而不一不行之妙。于此而著。天一生水。于时为冬。天一水下得地二火以生。天三木是为春。天三木下得地四金以生。天七火是为夏。天七火上合地六水以成。天九金是为秋。天九金上合地八木以成。天一水而为冬。冬春非无火金而以阳统阴。故只言水木。此以生数言也。自天一止天五之数。已具于此。(谓冬春。)夏秋非无水木而以阴从阳。故止主火金。此以成数言也。自地六止地十之数。毕具于此。(谓夏秋。)以大分言之。冬春水木属阳主生。夏秋火金属阴主成。以小分言之。冬兼天一水地二火。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24L 页
而水属阳火属阴。春兼天三木地四金。而木属阳金属阴。夏兼地六水天七火。而水反属阴。火反属阳。秋兼地八木天九金。而木反属阴。金反属阳。故冬春夏秋。皆以天数为主。而以地数为配。则未尝不同也。但有下得上从之异耳。洛书奇居四正。偶居四隅。律吕以律统吕。下生上生之伦。与此同一轨辙。若于四时。只单主一行。而生成之序。只单举生数而相准曰有此两㨾云尔。则四时流行之气。独无地六以下成数乎。曰。此则似然矣。既曰水木属阳。火金属阴。而夏秋则阳反为阴。阴反为阳何也。曰。太极生两仪。而两仪上。又各生两仪。是为四象。四象上。又各生两仪。推此以往。不可穷。阳与阴对待。而阳中也有阴阳。阴中也有阴阳。天五以上非无地数。而天数为主而主生。故属之阳。地六以下非无天数。而地数为主而主成。故属之阴。然水居火上。木居金上。则则尊阳卑阴之实。未尝易也。以天七火为夏之主。天九金为秋之主。则贵奇贱偶之名。亦未尝改也。五行上。各自有阴阳交易变易。错综经纬。以成造化之全体。夫何疑焉。曰。然则子不举土而阙其生生之序何也。曰。天一水与地二火为配。天三木与地四金为配。而天五土独无与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25H 页
配。天七火上从地六水。天九金上从地八木。而地十土独无主从。是以四行各专一气。各主一时。而唯土则兼包四气。寄旺四时。无记而无不配。无从而无不从。然以居其中也。故生成之数则天五土在地四金之次。而适当三月末寄旺之时。地十土居天九金之次。而适当九月末寄旺之时。如地家所谓三月九月不动冢之说。似出于此。一岁四时则夏秋之间为中。而冬春之际为冲。故月令。以夏季月属中央土。冬季月出土牛。似取于此。执此二说而推之。则四气无不待土而生。无不待土而成之妙。亦可见矣。遂录问答首末。仍为图下方。以待知者质疑焉。
 秋末冬初。自成数复起生数。故万物成实而复含萌芽。春末夏初。自生数入成数。故万物既生而至此畅茂。
삽화 새창열기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25L 页
四端七情图说
삽화 새창열기
情之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犹性之有健顺仁义礼智信。天之有阴阳水火金木土。音之有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
喜怒哀乐爱恶欲。只是一个顺逆。健顺仁义礼智信。只是一个动静。阴阳金木水火土。只是一个始终。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只是一个损益。
四端自性中推出说。七情就情上该备说四端只举初头说。七情该首尾全体说。
阴阳与五行。健顺与五德。合言之亦得。分言之亦得。既曰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又曰五行一阴阳也。既曰健顺。又曰仁礼健之为也。义智顺之为也。七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26H 页
情亦然。喜怒阴阳之象。哀惧爱恶欲。五行之象。凡说情之发用。有只举喜怒者。有只举爱恶者。犹性之健顺实该五常。而仁义又其大纲也。
爱者情之统。犹元者善之长。
喜者阳顺之象。怒者阴逆之象。爱属仁。木神之用也。恶属义。金神之用也。乐属礼。火神之用也。哀属智。水神之用也。欲属信。土神之用也。七情之欲。犹五常之信。
礼运曰哀惧。中庸曰哀乐。惧与乐。皆礼之发。严而泰和而节。礼之全体也。由泰与和底而言则曰乐。由严与节底而言则曰惧。
礼是仁之著。智是义之藏。乐是爱之发。哀是恶之极。天下之物。无往而非阴阳五行。然有以脉络可求者。有以象类可推者。如仁之发为爱。义之发为恶。礼之发为惧为乐之类。可以脉络求者也。如智之发为哀。虽若无脉络之可求。而以象类推之可见。贞者生则已尽而生之之理犹在。哀者爱则已断而爱之之情犹在。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见人之极是处。自然感泣。见人之极非处。自然伤衋。是亦智与哀一原之妙。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26L 页
五刑五用哉。五服五章哉。是圣人喜怒中节处。
圣人制礼作乐。立政象刑。无非导养人性情。致中致和之具。
礼有吉凶军宾嘉。吉礼所以修爱之道也。凶礼所以修哀之道也。军礼所以修恶之道也。宾礼所以修乐之道也。嘉礼所以修欲之道也。圣人之于天下。无一物不用情底。
月令。春行爱之政。夏行乐之政。秋行恶之政。冬行哀之政。孟春。布德和令。行庆施惠。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之类。掩骼埋胔。不可称兵。仲春。安萌芽。养幼少存诸孤。省囹圄去桎梏。毋肆掠止狱讼。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不用犠牲。季春。布德行惠。发仓廪。赐贫穷赈乏绝。聘名士礼贤者。田猎罝罘。罗网毕翳。馁兽之药。毋出九门之类。皆行爱之情也。凡害于爱者。不得行焉。孟夏。行赏封诸侯。庆赐遂行。无不欣说。命乐师。习合礼乐。命太尉。赞杰俊。遂贤良举长大。行爵出禄。仲夏。命乐师。修鼗鞞鼓。均琴瑟管篇。执干戚戈羽。调竽笙篪簧。饬钟磬柷敔。用盛乐。命百县。挺(宽也)重修益其食。季夏。染采黼黻文章。不可以合诸侯起兵动众。毋举大事之类。皆行乐之政也。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27H 页
凡害于乐者。不得施焉。孟秋。赏军帅武人于朝。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杰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诘诛暴慢。以明好恶。缮囹圄。具桎梏禁止奸。慎罪邪务搏执。戮有罪严断刑。仲秋。申严百刑。斩杀必当。季秋。申严号令。戮禽。执弓挟矢以猎。祭禽于四方。趣狱刑。毋留有罪之类。皆行恶之政也。凡万物之违正可恶者。皆行恶之之政焉。孟冬。赏死事恤孤寡。饬丧纪辨衣裳。审棺椁之厚薄。茔丘垄之大小。仲冬。饬死事之类。皆行哀之政也。凡系于哀恤之政者。无不举焉。季冬之月。为今岁之终。而开明春之始。故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而已。凡百祭祀享神之礼。无不修举。盖修哀之馀而行爱之原也。
乐有宫商角徵羽。欲之发而其音为宫。恶之发而其音为商。爱之发而其音为角。乐之发而其音为徵。哀之发而其音为羽。变宫属喜。变徵属怒。此则音乐与性情相通之妙也。古人制意字。从心从音。情意是乃心之音也。
君子之于天下也。不用性情。虽有礼乐刑政。亦将如之何哉。故孔子曰。居上不宽。临丧不哀。为礼不敬。吾何以观之哉。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27L 页
何。
孟子之四端。就人情意发用处。一一拣去其纳交要誉恶声等私歧而言之。故自纯善无恶。子思之七情。明天下之万事万虑皆原于天命之性。而其过与不及者为不善。故四端自不必言气。七情亦不必言气。但其不中节者。是气不循理耳。若论气发理发之别。则四端则纳交要誉恶声之类是气发。而四端是理发也。七情则中节者是理发。而过不及者是气发也。以人心道心言之。则人心是气发而道心是理发。如是看则似无碍。恐不必牵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