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x 页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杂著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404H 页
溪上随录三
凡读书穷理。宽着心胸。明着眼目。教本文义理平铺。安放在地上。徐徐或上下推究。或左右校雠。或颠倒看。或离合看。仔细缜密。浸涵浓熟。自然有一条正义呈露目中。自有本来定形。更不移易。
仁礼显诸外。道之面目也。义智藏诸内。事之骨子也。侮天命侮圣言侮大人。便是凶祸兆萌之根柢。所谓天命。如叙秩命讨仁义忠孝。万事万物所当行之道皆是也。所谓圣言。如经传所载典训注解及寻常所接朋友酬酢中所举圣贤一句一言皆是也。所谓大人。自兄长以至年高位尊有德有行之人皆是也。
汉高祖天姿甚高。子房以为殆天授是也。入关中未久。为项羽所逐。狼狈入蜀。而秦民大失望。惟恐沛公之不为王。此何故焉。所谓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十字。即忽地活人之大手段也。天下之人。尽化赤渭之血。嗷嗷就尽之馀。瞥地揭出此十字号令。于是乎黑死之一局尽活矣。天下之生。不归此而焉往矣。此便是天下神雄手段。非张萧诸人所能赞助处也。孟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404L 页
子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汉高未必读孟子而得之。故曰天姿甚高。
骄人天下之恶德也。敬人天下之至德也。坐在骄人地界。回望敬人地界。不翅若越人望燕。自骄变为不骄。自不骄变至无骄。自无骄变至敬人。自敬人变至笃敬。中间曲折。有千万里远近。古人所谓望道而未之见者。即此类也。然心者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欲之则至。夫何远之有。
士食德农食力。工食技贾食货。故士养德农养谷。工养技贾养货。心无两用。利不双食。此天地致一之道也。(己酉)
为一事上下四方表里本末。周足完备。才有些儿欠缺处。则全局狼狈必由此而生。如有造物着意祗戏者然。此必有故。思之可得。譬如陶铸一器。无不周足。才有一针孔。一器水渗漏泄尽。盖事必有理。理无不周。而但其事物有不周处。则便包罗盛载那理不过。是以破绽而不可遏。此亦理也。
余少时读诗传。后赴试。诗题适出诗注中语。仓猝思不起。故归而检所读本。则本章缺小注而初不经目。柳正言丈熟诵四书三经。并注解不错一字。但未读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405H 页
周易系辞。人劝赴讲。及其抽栍则出系辞。不能应讲。诵过系辞然后登第。此等处最好看。
人之体道。如大瓮盛水。才有一线渗漏处。便走泄不住。
培养一花一木。是何等小小事。然而远则天地日月风雨霜露春夏秋冬之属。近则水火土壤之属。不可阙却一物。若一物不备。则便养不得那一花一木。况其大者乎。人之为学。虽一细事小物。莫不具此理之全体。便关通天地鬼神。以为此小物而忽之者。非知道者也。
孔子曰。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朽。朱子曰。雕冰镂脂。盖气质虚薄。主宰不立。虽有一时意见。终不能有所成立。
人或有言曰。为善者未必获福。为恶者未必得祸。此言大狼狈也。今夫有生之物。莫不明知其得食则生。不得则死。故莫不至诚而求之矣。然而天下犹或有不得而死者矣。若不知食所以养生。而不知求焉。则天下必无幸而得生之物矣。其可乎。善者生之本也。食者生之具也。况有轻重大小之分者乎。其知如此。岂非大狼狈乎。此虽寻常閒说。得失如此。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405L 页
金台山咏蜂诗。丹成阖族饫黄芽。露宿山椒趁早衙。只为分甘恩浃髓。一生飞挽死君家。○精细工致。但蜂所以致死其上。恐非出于分甘之恩浃髓而已。盖为物精笃。故能全其所赋之天者如此。
程子曰。城朔方而猃狁之难除。御戒(一作戎)狄之道。守备为本。不以攻战为先也。○按御海寇之方。尤宜筑城坚堡。来则清野深沟。去则屯田习武。此永久守战之策也。
理在上气在下。则得尊卑之序也。气反在上。理反在下。则失尊卑之序也。理居内气居外。则得宾主之序也。气反居内。理反居外。则失宾主之序也。乾在内为主。坤在外为客。则为泰为君子。坤在内为主。乾在外为客。则为否为小人。即一理也。
善恶分自一处。但顺之则为善。反之则为恶。
君子之心。不倚于事物而卓然自立。小人之心。倚于事物而不能自立。不倚也。故有栗栗危惧之象。有倚也。故不骄矜则戚戚。
仁人之责人也。开人为善之路。不仁人之责人也。闭人为善之路。观其语脉归宿处。则仁不仁亦可知矣。
一阴一阳之谓道。此大纲说。继之者善阳也。成之者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406H 页
性阴也。此举物之始终说。仁者见之谓之仁阳也。智者见之谓之智阴也。此就人气质说。显诸仁阳也。藏诸用阴也。此就发用上说。盛德阳也。大业阴也。此就事业上说。
理积则气生。气积则形生。形积则大生。大积则化生。随其所向所积。而吉凶祸福。各以类应。
明德譬之器中之水。则器如人之形体。水如心字。水之静处如性。水之用处如情。性情与心。不可分作二物。如水与静用不可分为二物。
献子忘五人之贱。故五人与之友。五人忘献子之贵。故献子与之友。文义本自如此。而正说反说。或少一句。或多一句。此则文势如此。文势虽若不齐整。而文义则未尝不齐整。细玩可见。(庚戌。)
理与气初不相离。而亦不相杂。初学若猝难分晓。只以当然者谓之理。以不当然者属之气。只以达之天下而所同者属之理。以人人所不同者属之气。只以出于天而不可易者属之理。以出于人而不可为法者属之气。只以善属理。以不善属气。则虽不中。不远矣。
今之说理说气。不就一物上分看。欲觅出一物于一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406L 页
物之外。而唤做理唤做气。则天下本无是物。非独看理字不出。亦看气字不出。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所谓性者。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也。合当恻隐而恻隐。则天之恻隐可知也。合当羞恶而羞恶。则天之羞恶可知也。辞让是非皆如此。性外无天。天外无性。然一毫私意为之蔽障。则人与天贰矣。
心也性也天也。各有所指。不知其所指之不同则浑沦无别。心也性也天也一理也。不知其为一理之实则眩乱无定。浑沦与眩乱害事一也。
事物之所当然者。即理也。事物之所以然者。亦理也。理则一也。亦有浅深。当由浅及深。亦不可失其序也。失其序则反惑矣。故孔子曰。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不惑以所当然者言也。知命以所以然者言也。易曰知几其神乎。几者物之微也。神者理之妙也。有几动而知及者。有神动而气形者。圣人所以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盖用此道也。
虚灵不昧指心也。具众理指性也。应万事指情也。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心也。是则出于天而非人之所能为也。故曰得于天。天则理而已矣。然此理之所乘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407H 页
者气也。气亦禀于有生之初也。故曰气禀所拘。既有气禀则不能无欲。欲者必生于人生之后。故曰人欲所蔽。若泛曰明德而不能精察气与欲之为害。则吾所谓明德也。乃气禀人欲也。
理气之分有两㨾。以理之本体言。则理为统气之主。而气为载理之器。此则不可离之说也。以气之万殊言。则理为至善至中之准则。而气为偏倚过不及之缘由。此则不可杂之说也。于不可离者。昧上下之分。则君臣无序矣。于不可杂者。昧彼此之分。则子贼无别矣。
知是人人固有之德也。理是物物固有之道也。知之尽与不尽。只在致与不致。理之至与不至。只在穷与不穷。
一理万物已具。一物万理咸备。
鬼神者天地阴阳屈伸往来之迹也。即其本体之良能也。天地万物之始终。莫非阴阳合散之所为。上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云露霜雪。莫非神也。下而出川邱陵坟衍原湿江淮河海。莫非神也。人之形貌脏腑心志性情起居语默。莫非神也。物之动植飞潜开落荣悴来往升降。莫非神也。天地万物。合而言之。则谓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407L 页
之一神亦得。分而言之。则谓之万神亦得。语其常则至正而不可易。至实而不可罔。语其变则容有邪曲而不可诘。诞妄而不可测。是以在昔圣神。洞见天人之心性鬼神之情状。曲尽其事神之方。而立教于万世。使天下万民。咸由于正而不陷于邪。咸趋乎吉而不丽乎凶。礼乐刑政之属是也。内则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洞洞属属。临渊履冰。无非事神之工也。外而一言一动。揲蓍灼龟。禀其吉凶。一饭一饮。必祭必荐。后其口腹。无非事神之道也。家而冠昏丧祭。国而社稷岳渎。天下而郊天禘祖。无非事神之等也。大而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小而优优乎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非事神之为也。善则爵之禄之。恶则刑之威之。玉帛圭组。车马衣裳。缧绁桁杨。狱辟流窜。无非奉神祸福之器也。曰。圣人致诚于事神。如是其曲尽周悉。而于谄祭淫祀非类僭渎之类。严斥而痛诛。不遗馀力何也。曰。神与人。名虽二而理则一也。养贤养愚。尊卑有章。待善待恶。劝惩殊位。违之则乱。反之则祸。事神事人。夫何异焉。
人皆以未充所欲为病。殊不知充所欲时大祸立至。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408H 页
人欲与天理。互相进退消长。人欲长一分则天理消一分。人欲充满时。天理消灭。天理消灭则奈何。
人所以一日生活。天命也人力也。不知有天。不知有人。只知有己者。譬则籧篨戚施也。
年饥用不足。天下之通患也。哀公以君不足为忧。有若以民不足为忧。君臣父子。天下之大伦也。孔子以不尽道为忧。景公以不食粟为忧。此人心道心之大分也。
人欲食色最切。不透此两关。异端邪说。无由辨别。
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之正理也。小役大弱役强。天下之成势也。理正之后势成。势成之后正理复行。此亦天理循环不息之机也。
今年食去年之成功。明年食今年之成功。故目前勤慢丰凶。与目前饥饱饶乏不相干涉。故人多愚惑。
夏热冬寒常也。夏寒冬热变也。常者千万年皆如此。变者千万年或一两时。故觅花于春。觅冰于冬。则无不得之理。觅花于冬。觅冰于夏。则无必得之理。善恶祸福之应如此。
不常则怪。不治则乱。当求怪于常。求乱于治。不知常则亦不知怪矣。不知治则亦不知乱矣。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408L 页
心是火脏。而为一身之主万事之纲。何也。曰。阳为阴之统。上为下之主。火为阳之盛上之极。故为五脏百体之主。即天日统照万物之象也。书曰亶聪明作元后。亦此理也。在上者必照下。照下者非至明不能。火性炎上而至明。故火精在天则为日而照临万方。在人则为心而主宰万事。同一理也。
君子之学。心与理而已。然心必操而后存。理必穷而后通。其故何也。心囿于气。理具于物。故若不克去气禀而涵养一源。则无以复心之本体。若不研究事物而通达万变。则无以见理之妙用。心与理会则乃理之全体。所谓复初者是也。
气有万变。何变不有。何怪不生。但天地本情鬼神功用。以正为祥而以变为灾。以常为福而以怪为祸。君子之学。只在守正而御变。履常而绝怪而已。
君子格物穷理。当问其邪正。不当问其有无。存心处事。当视其善恶。不当视其能否。
子莫执中。所执者道也。执一而废百。故为道之病。况物欲为主而固执不通者乎。其害理何可胜言。
身外都无一物。心中都无一事。只有一团天理含具万象。亹亹不可遏。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409H 页
阴阳五行之精。心之气也。健顺五常之德。心之理也。所谓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也。若只指阴阳五行之精以为心。而不知健顺五常之德以为心。则千古圣贤说心。只说得气质而已。乌有是理。
孟子牛山章。于山言性。于人言心。性与心通言者多。大学言心而性在其中。中庸言性而心在其中。故朱子序大学则言性。中庸则言心。所以明心性同实之妙也。
大学序所谓仁义礼智之性。即解释经文明德至善之说也。所谓气质之禀。即经文章句所谓气禀物欲也。所谓以著大学之明法。明法之明。明德之明。其为理则一也。
尧,舜,禹,汤,文,武。得君师之位。故以亿兆为言。孔子不得位。故来学止三千而已。此可以见时势之不同。然孔子之道。不资位势而行。故传万世而不穷。此所以贤于得位之圣人也。
孟子曰。诗云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韩子曰。道德。合仁与义言之也。朱子曰。仁义礼智。便是明德。此皆以形而上者说德也。
孟子曰。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仁义忠信。以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409L 页
性言。乐善不倦。以心言。
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而失大也。若不分人心道心而无精一工夫。则终身所为。只是成就一个饮食之人而已。
若不分形气性命。何者是大体。何者是小体。何故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皆不可知也。
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耳目口鼻小体也。心大体也。有先立其大者。有先从其小者。小者之中。有从耳之所欲者。有从目之所欲者。口鼻亦然。陷溺不返而终身役役者多矣。
天下之说理说道者。皆执一而废百也。见得静不见得动。见得己不见得人。见得前不见得后。见得生不见得死。故倚于一偏而更推不去。合下理之本体元自充足。无所欠阙。如何有倚靠一偏处。
天地之心。只是一团生生之理也。人得是心而生。故满腔子只是恻隐之心也。其性谓之仁。其情谓之爱。爱亲谓之孝。爱兄谓之悌。爱君谓之忠。爱朋友谓之信。爱长谓之敬。知此者谓之智。宜此者谓之义。文此者谓之礼。实此者谓之信。乐此者谓之乐。此所谓元者善之长也。但为气质所拘。物欲所蔽。则此理或有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410H 页
所间断而不行。或有所阻隔而不周。此所谓已也。不克去此蔽膜。则此理无可求之日。无可复之地。故为仁之方。必以克己为要。盖此理充足时。天地生生之心充足。此理欠缩时。天地生生之心欠缩。天地生生之心欠缩时。更有何事可以济人私欲。只是不思之甚也。
仁之应。只是生道。不仁之应。只是死道。此理平直。无许多回曲。
蔡九峰曰。智则吾心虚灵知觉之妙。云峰胡氏曰。智则人之神明。所以妙众理而宰万物者也。番阳沈氏曰。智者涵天理动静之机。具人事是非之鉴。○愚按右三说皆有所明。然若依朱子训仁之例。则训以智者心之贞知之理。恐无不可。
正学与异端。互相盛衰。其源实由人之一心。天理人欲。互相消长。其流实关天运之阴阳淑慝。世道之升降治乱。天下之物。只是一理而已。故救乱世。莫先于辟异端。辟异端。莫急于明正学。明正学。只在一心辨别天理与人欲而已。(辛亥。)
人之一心。万理俱备。万善俱足。但为气禀所拘。物欲所蔽。故于是乎有所未明未尽。而即此未明未尽处。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410L 页
是为恶也。既有善有恶。则不能不相对并立。互相消长。然论其本则有善而无恶。善属阳恶属阴。此特以象类而言耳。其实阴阳皆善也。阴阳差处反处为恶也。
阳主生阴主克。阳主明主刚。阴主暗主柔。此则善恶之象类也。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太极之一名也。太极纯于善而已矣。何尝有不善。即其差谬处。是为恶也。
理非一物。万物俱备。善非一事。万事俱足。
万物阙一物。万事欠一事。便是一理未备。一善不行。苟非尽心尽性之人。未能每事皆善。苟非丧心失性之人。亦不能每事皆不善。是故君子于己。不可恃一善而懈于为善。不可耻一过而惮于改过。于人不可爱其一善而护其恶。惩其一恶而废其善。
君子心公理明。故是非善恶。各当其可而不相掩。譬如明镜平衡。应物而无差。小人心偏情胜。故利害取舍。各倚一边而不相通。譬如胶㓒粘泥。遇物则必累。掩其百善而扬其一恶。天下无可用之人。弃其所短而取其所长。天下无可弃之人。
一人之心。一善一恶之萌。似无相关于他人分界。而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411H 页
苟其善也则利必相及。苟其恶也则害必相延。其故何也。理一故也。墨氏之心。微偏于爱物而天下陷无父之祸。杨氏之心。微偏于爱己而天下陷无君之罪。此理甚微。惟识微知几者知此。譬如场市之傍。不知姓名底何汉。酗酒打人。何干人事。然而检尸覆狱之扰。公私同受其苦。草莽之间。不识面目底何人。攘夺一物。何关人事。然而巡夜防守之严。远近均受其劳。若曰物我相形而不相入者。不可与论天下之事。故曰一念之得。天下同受其福。一念之失。天下同受其祸。可不慎欤。
治天下有道。好天下之所同好。恶天下之所同恶。则天下平矣。好天下之所同恶。恶天下之所同好。则天下乱矣。今日则好而他日则不好者。非真好也。今日则恶而他日则不恶者。非真恶也。所谓真好恶。不系人与己。不系今与后。
日。火之精也。月。水之精也。水坎也。内阳而外阴。火离也。内阴而外阳。故日得阴之中气。月得阳之中气。阴阳互根相配。在天地中半而往来升降。主寒暑进退之机。司造化生成之权。自东而西谓之往。自西而东谓之来。是为一日之朝夕昼夜。自南而北谓之升。自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411L 页
北而南谓之降。是为一月之弦望晦朔。一岁之春夏秋冬。日火炎上。月水润下。故日在月上。月在日下。
凡人所欲。不合于天理者。皆祸根之所由起也。所欲在此。而求而不得则其害浅。求而得之则其害深。害不在他事。即于此事。祸根起焉。此占法也。故曰履霜坚冰至。霜冰即一物也。
心也性也情也。一理也。自主宰而言。谓之心。其体谓之性。其用谓之情。所谓心统性情是也。然所乘者气也。心焉而不察其气。则释氏之师心是也。性焉而不分其气。则告子之食色是也。情焉而不克其气。则阳明之良知是也。
禅语有曰。渡海舍筏。此与得鱼忘筌得兔忘蹄。同一语法。然渡海乘筏。人所共由也。岂可视己之渡与不渡而定其用舍也哉。渡海须乘筏。既渡又须有所乘。虽欲舍之。其可舍邪。
禅语有曰。得树攀枝未足奇。悬崖撒手丈夫儿。此与朱子所谓踏翻了船。通身堕在水中方是之语。语近而意反。盖禅之舍身。成就一个空。吾儒之舍生。成就一个是。
禅亦说心说性。儒亦说心说性。所谓弥近理也。然吾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412H 页
儒所谓心。即孟子所谓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也。所谓性。即仁义礼智是也。禅所谓心所谓性。空无一法。所谓大乱真者此也。
人禀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故仁为心德之元而统四德者也。仁道至大而其用爱而已。爱莫先于亲亲。而爱民次之。爱物又次之。此则自然之序也。礼之所由生也。爱有浅深。敬有尊卑。则施之也。有宜与不宜。此则义之所由行也。知此而觉此者智也。故人而不仁则无其本矣。无序无宜而不智孰甚焉。禅所谓心。与此相反。其亦不仁而已矣。
理不离气。犹火不离薪。火无薪则不能成其明。然不可指明为薪。理非气则不能著其神。然不可指神为气。
理一也。随其所在而立名不同。总天地万物而言则曰太极。指一物所具而言则曰性。指存乎人而虚灵神明者而言则曰心。其体之目有七。健顺仁义礼智信是也。其用之目有七。喜怒哀乐爱恶欲是也。无论在天在人。指其流行不息者而言则曰道。指其得于心而不失者而言则曰德。指其妙用不测者而言则曰神。指其真实无妄者而言则曰诚。其实一而已矣。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412L 页
心中有些病根。每事必带著那病根出来。如有些吝。言言事事带着那吝底气味。有些骄。言言事事带著那骄底气味。有些矜。言言事事带著那矜底气味。有些伎俩。言言事事带著那伎俩底气味。百病皆如此。譬如鱼鲜也则一鳞亦腥。半鳞亦腥。牛羊也则一脔亦膻。半脔亦膻。学者不可不深察痛惩也。
天理无独必有对。事事物物。必有感则有应。如牝牡盖底之相御相契。过些不得。不及些不得。过与不及。其不当于事一也。
自太极顺推至万物。则同中识其异。自万物逆推至太极。则异中识其同。同中之异。同为体而异为用。异中之同。异为体而同为用。
理非混沦儱侗。已具万象。物非涣散分裂。同归一原。曰同曰异。不足尽人物之性。
健顺五常四端七情皆心也。分而言之则动静异名。阴阳异德。而灿然有条。合而言之则两在不测。万化不穷。而浑然无迹。此心之全体也。心之所乘者气也。无气则不能为心。才曰有气则已非心之本体。此处最当着眼。千古病败。皆从此处起。孟子所谓作于其心。害于其政者是也。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413H 页
三达德。只举知仁勇而不言礼义何也。曰。知与礼对。仁与义对。知仁阳也。礼义阴也。举知则该礼。言仁则包义。勇属信而亦阳也。故河图洛书之位。三不易而二易。三不易者。即知仁勇之位也。
天下之言性。一言而蔽之。曰一原万殊而已。但谓一原而不知万殊。则混沦儱侗。无以达天下之用。但见万殊而不会一原。则破碎分裂。无以立天下之本。混沦儱侗之病。如无星之秤。无寸之尺。破碎分裂之病。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人禀五行之秀。为万物之灵。故心无不周。性无不具。可以为仁。可以为义。可以为礼为智。而百德俱足。万理俱完。气质之禀。虽曰有清浊粹驳之不同。而均是人也。故苟加推明扩充之功。则亦能变化气质而可以复全其本然之性矣。至于万物则局于形气而偏于一边。有通于仁而不通于义。明于义而不明于礼。只通一路而亦无推明全体之道。是所谓偏也。然其全也。非加一于本理之外。其偏也。非减一于本理之内。特其气禀有多少偏全许多分数。而理随而不同焉耳。
五行。阙一行不得。一行之中。又各具五行。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413L 页
五行只是一个阴阳。阳主生阴主克。一生一克然后。方始有此一物。有此一物则又能一生一克。此所以成五行。而五行之理有则俱有。无则俱无。非逐旋出来底物事。
阴阳只是一个太极。太极虽曰无形。而实为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太极只管一动一静而生生不已焉耳。
八卦各具一太极。在乾健是太极。在坤顺为太极。离明坎险。震动艮止。兑说巽入。皆如此。
心无内外。只是一理而已。学者工夫。在阐发其得于内者而推而及之于天下。收敛其散于外者而退而藏之于方寸。是内非外与重外轻内。皆非知心之言也。
心是万事万物之本。其本一差。则万事万物。一时皆差。更无救援处。
心是无形之物也。其差与不差。当于何验之。意是心之动于内者。言是心之发于外者。治心之要。只在省其意。观心之妙。只在知其言。
心与性有何分别。心是性之形体。性是心之节目。其实一理也。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414H 页
心譬则帝也。性譬则天也。
人心之所同。理一故也。人心之不同。所乘者气故也。圣人千言万语。只教人核其所异而返其所同。
仁人恶人同处一世。与两人同居一室。一人日以毁撤屋宇。打破家事为事而惟恐不及。一人日以补葺修缮为事。而惟恐其不及相似。毕竟诚力多者胜了。民者君之所天也。敬君者决无慢民之理。民者天之赤子也。求福者必无罔民之政。
仁人位益高而泽益广。泽益广而福益厚。此必然之理也。不仁之人。位益高而害益广。害益广而殃益重。此必然之势也。故有德者得位为吉。无德者不得位为吉。
未发之中。指性之全体也。何尝夹杂一毫气质而言。但其所以未立乎未发之体者。气质物欲为之障汩故也。若不自省察克治。洗濯涵养。无以致中和。立其体而达其用也。谓未发之中。有善恶本色者。固不可也。不知未发之体为气所拘而不能立者。亦不可也。天下之物。不能充实盛大者。由于生意间断不接续故也。学问尤甚。间断不接续。则槁枯憔悴。何由进充实盛大之域。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414L 页
凡物积累。必生别般物事。如水积生鱼。油积生火之类是也。善恶之积。必生祸福。同一理也。
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只是天地之良能而已。何尝涉一毫人力安排也。但人于其间。略略赞助他而已。如江河滚滚流去。人则略加疏导堤坊。使不泛滥而已。如树木茁茁抽长。人则略加栽种培壅。使不摧折而已。何尝教江河使流。教树木使茁。万事皆如此。但其间有天人之分。而亦不能互换相推。天不能为人。人不能为天。不可不分也。
如五谷水田宜稻。旱田宜黍天也。种耘收藏人也。秫宜酒面宜曲天也。舂簸炊酿人也。事事如此。物物如此。
人之有事时。一事之应也。人之无事时。万事之原也。一事固不可放倒。万事之原。如何不收拾。
人者即天地之心也。人与天地初无分别。但人是小㨾底天地也。人之本心即天地之心也。人之知觉。即天地之知觉也。人之功用。即天地之功用也。然为气禀所拘。物欲所汩。则拘掣遏折。无以达其用而充其量矣。若开以扩之。充以养之。则其体用之博厚高明。即一天地而已矣。更何大小彼此之可言。故中庸首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415H 页
言天终言天。中间言中和。五道三德。九经鬼神。即其细目也。曰如天曰配天。言天人之合也。既曰如曰配则犹有彼此之别矣。曰其天则至矣。养之之方。只在慎独与无息。
天地鬼神。亦有所能。亦有所不能。如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即其良能也。若使栽者覆之倾者培之。则天地鬼神之所不能也。人之于天。望之以所不能之事。则亦惑之甚者也。天之不能使无德之人发福。譬如牛头生马鬣。马头生牛角。无此理也。
外面拓地千里。不如自家里面行一善事。外面除一彊寇。不如自家里面去一恶念。
或问。掘一坎土。还填其所。必不满限。此何数也。凡物含蓄则饱满彊盛。发散则消耗减缩。故金经一锻。必减其重。木经一曝。必减其广。花经一绽。必减其色。兰经一吹。必减其香。刀经一割。必减其利。钟经一扣。必杀其律。此皆进退消长之数也。
知言有方。凡人言辞声气不鄙陋。则悖戾由中出者极希。所谓鄙陋者。浅薄卑亵。无正大疏通之气。所谓悖戾者。诡谲喑险。无平易中和之态。根于中者。必形于音。人之善恶邪正之不可掩。如闻其鸣而知其为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415L 页
凤为枭。扣其声而知其为铜为铅。观诗尤验。
栗谷曰。理通气局。求之一念之间。亦可以验。出于天理者。四通五达。出于物欲者。窒塞不通。展拓不去。
心者性情之统名也。性者心之体也。情者心之用也。分言则三。合言则一。其所乘者气也。心之所乘者。动静之机也。性之所乘者静也。情之所乘者动也。其实一气也。
心之所乘者。动静之机也。何以谓之机。机者。可以动可以静之枢纽也。故操舍存亡出入善恶。皆由此。
心之所乘者。一身精爽之气也。所舍者火脏也。心为一身之君。故所乘者亦一身之精爽也。所舍者亦文明高显之地也。坎离为六十四卦之主。而日又为月星之宗。亦一理也。
忠信进德。譬则草木长养成材也。修辞居业。譬则草木结实而落蒂也。既成实则个个粒粒。落而复生。便无穷。居业之居字业字。下字极妙。盖人无基址屋室则无归宿处。无产业则无生生不息之用。
道之为言。行也通也。天下万古所当行之路也。所当通行之路也。若一人则行之而非人人之所同行者则非道也。一时则行之而非万古之所同行者则非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416H 页
道也。
或问。易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周子曰。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观此则理之生气。气生于理无疑矣。易又曰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邵子诗曰。天根月窟閒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周子又曰。阴阳互为其根。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观此则气生于气而不生于理可知也。却于何处。可以徵理生气之实耶。曰。二气循环。五行迭运。万物生生。是乃理之所为也。无此理则乌有所谓气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凡气之所为。即理之所为也。气著而理隐。故见道难而见气易。循理难而从欲易。诗曰。父兮生我。又曰。天生烝民。若执此而疑之则不亦误乎。
浩然之气。仁义之气也。欿然而馁者。血肉之气也。气一也。循理则得其养。从欲则失其养。得养故大。失养故小。孟子七篇命意。皆从一物而分劈两边说。只是一㨾语。
浩然之气。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此与不忍人之心扩充则足以保四海。同一话头。盖天人同一理气。更无分别。
梁惠王问利。故孟子便从利上分说。齐宣王问乐。故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416L 页
便从乐上分说。问勇问货问色。便从勇货色上分说。此无他。孟子胸中剖判此事。分明洒落。故不论某物。撞着则便将一刀容易劈将去。无少疑难。如浩然章。亦因公孙丑问气。故不过因他所问而分说之耳。浩然之气血肉之气。有何分别。只是天人公私理欲之间而已。孟子七篇。章章如此。句句如此。更无他法。只索人着眼力看。
孔子之言。如射禽张网。上下四方。围住严密。更无一目透漏。孟子之言。如利刀破竹。判作左右两片。更无一毫牵连。
子思子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孟子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只是一般义谛。但所从以言者异耳。
心者万事之本也。事者一心之影也。推其心而知其事之得失。观其事而知其心之邪正。万无一失。
说理时不杂乎气。观理处不离乎气。
识理之言。理字活而气字死。不识理之言。气字活而理字死。
立未发之中而应事接物。则如将利刀割物。用无不和。和者谓利之至也。未发之中未立。则应事接物。如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417H 页
以铅刀割物。捲摺刓钝。彼此皆伤缺。
易一部。只是使天下之民。求一个是。求一个中。与中庸大学同一理也。但中庸大学。知道者用之。不知道者不能用也。易则无知愚贤不肖。而皆可得而用。圣王治天下之神器也。
画卦揲蓍。是一串事。
天地间。无理外之物。无心外之事。
理之健处。在气为阳。在形为天。在人为男。在心为仁。理之顺处。在气为阴。在形为地。在人为女。在心为义。两仪四象八卦万物。无非理之发用。四德五典八刑九法。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非心之运用。不可见者理也。而可见者象也。不可见者德也。而可见者行也。故欲见其理。当于象求。欲观其德。当于行徵。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是以日月运行。寒暑循环。水流不息。物生不匮。于皇上帝。明明在上。是以日月光明。雷电轰烨。万物神灵。人心有觉。此皆实理著显处。
日月照临天下。亶聪明作元后。人心主宰万事。即一理也。
理非破碎散漫底物也。有总会主宰。此处最可观。
心无限量。心无间断。惟敬可以立本。惟明可以尽用。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417L 页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何事。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是何物。
仁体此者也。礼节此者也。义宜此者也。智知此者也。信实此者也。
以之事亲曰孝。以之事君曰忠。以之事兄曰悌。以之事人曰信。
本立于身。用行于人。由亲及疏。自近及远。本立用行。性之德也。先近后远。道之序也。
所见者形也。所乘者气也。故形为之局。气为之障。是以明理为难。克己尤难。
明理到极时。愚变为智。克己到极时。柔化为刚。天命亦变旧为新。
理与气本是合一之物也。与其认气为德而恃其气之与理为一。曷若指理为德而不患其理之与气为二之为明白正大也。何也。若恃气与理一。则有时而不一矣。若就气上明其理而已。则不患无气也。
禽兽固有只通一路者。以此之故。證不禀五性之说。则物亦有全塞不通者。如草木灰土之类是也。以此之故。谓之无性可乎。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418H 页
横说如春秋夏冬。竖说如春夏秋冬。横说如交易。竖说如变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