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x 页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书
书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5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56H.gif)
送友兼送岁。作如何怀也。雪程无挠跋涉。返面气候。迓新增卫。浑閤均康。向时所忧。旋即消霁。不至甚妨团乐宁静之趣否。光老业不期退。齿不期添。病不期深。有此三不期。未知所不期者复有何事耳。一段期望朋友之心。日益眷眷。幸吾贤友上念世传师承之业。下副朋侪器重之意。振拔淬砺。矻矻孜孜。不负皇天畀付之衷。千万至祝。窃瞷贤者介特之操。清高之志。非所敢少。幸加沉细精研之工。竿既尽矣。而更进一步。毫既析矣。而更加一破。日引月益。自有四门八窗。玲珑穿通之日矣。不敢谓吾友已能于此。而亦不敢不以此期之也。越中山川同游之约。不可少迟。已失之早。又少吾友。则尤没意趣。玆先驰报。幸即惠临。自此直往。归时视缓急。作文秀之游。或更期晚和再举。恐未晚也。伊时欲并观华城。仍拜寝郎丈。叙数十年阻抱矣。未知意下如何。
与白圣泽(必洙○戊子)
刘平甫名坪。晦翁之师门子弟也。新年。尝贻书云新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5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56L.gif)
答安学仁(敬寿○己丑)
知止而后云云。
虑是处事精详。得是不虑而得之地位。自虑至得。学之之序也。至于得则无所事虑矣。以此意更加推究。
文王为人君云云。
在君臣上说则仁大于敬。在父子上说则孝难于慈。故语序似然。
补亡章云云。
因其所发而遂明之。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正是朱夫子开示人路脉。极有精彩。须更着眼。
与朴圣绥(履赫○庚寅立春)
所课做甚读甚。此日可惜。幸及时勉进。以慰朋友悬悬如何。贫不能读。多事不能读。是自不好读人例语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5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57H.gif)
与洪聚汝(承谟○辛亥八月二十七日)
华玉先生易箦几岁。幸赖左右暨诸贤不住心力。始得以此丈再从兄第二曾孙入后。过夏津遣来到。旋即授书习墨。虽有失晚之忧。而安详勤敏。亦足不荒青毡。近又诸长老不辞析薪之劳。议亲迎相。礼将垂成。且其闺英甚有令闻。预喜车辖之章。但此间佥议以为不先告 君立嗣。径行见祖醮妇。大非知礼家模范。亲知与有失焉。持之甚坚。此说良是。顾此事主管无人。如何则好耶。窃念畴昔。东井沈丈。专管此丈家事。其辞官隐山后。养生丧死。尽心经纪。与愚书面。娓娓以此为忧。今已矣。九原难作。不得见此事出场。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5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57L.gif)
与朴三汝(光铉○壬寅十一月二十二日)
献寿仪节。用温公书仪如何。人家行得一两礼节。子弟自然渐近拘检。因此期会。事父母数三大节目。详定力行。牢守勿失如何。
与朴承汝(台铉○庚戌六月二十八日)
社坛事既蒙询荛。而忙未尽腔。追觉歉忸。玆又续陈。盖古社制坛壝。陛门坎道树木。斋庐方位长广。皆有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5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58H.gif)
答卢粲兼(龙奎○己酉四月)
行夏之时云云。
授时之政。主于人事。故一岁之首。始自人统。
言忠信行笃敬云云。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5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58L.gif)
图解曰。中即礼正即智。不曰礼智而曰中正何也。
图本易说。故言中正。中正二字出易书。
心主宰一身。理散在万物。而先儒有心到物物到心之说云云。
心与理一也。虽不可以内外精粗分。然自有主宰运用者言之。则曰心。自无情意无造作者言之。则曰理。所谓至者。谓自此至彼。无不尽之谓也。非此往彼彼来此之谓也。愚伏请客客来之说。尤庵辨之已明。其看册册尽之譬尤明。
论语曰。有始有卒。此始为初卒为终。而始卒之中间为中。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此则初为前终为后。而初终之中间为中。今先生见教云凡事之始作处。是为中半。此似与古语相反。
果如盛言。则律吕。当以角为中声。而以宫与黄钟为中声。何也。琴长之半。设龈腭。始起黄钟。而黄钟。即中声也。中半以前无声处。当中半以后有声之本。譬之人心体用之妙。则未发之前。当已发之半。则已发之初。乃理之中也。推之事物。无不如此。此最可观。请玩味。
与李士国(秀贤○癸巳二月)
问后进朋辈所业。非贩鬻儿则牧猪奴戏耳。忽闻左右留东床读邹夫子。令人耳根顿醒。奚翅若凤鸣喙喙中也。先为士国喜。次为三汝喜。又将以劝吾儿辈也。饱煖逸居而无教者。便呵叱以禽兽。此孟子七卷中劈初话头也。如此而不知耻。虽孟子起坐而面命。亦将如之何哉。喜心猛起。敢赘一言。奉助走马鞭。悚悚。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5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59H.gif)
干蛊绸缪之暇。不废咿唔讲诵。此真吾友贤于人一等处。胡不欣跃。但韩昌黎,欧六一。岂不是高世文章。伟然人物。岂贤于孔孟程朱者哉。贤友馀力读书。既不可以汎滥百家。俱收并览。参互折衷。则曷若取孔孟程朱书。一字明一字之意。一行得一行之力者哉。譬之饮食。读他文。如吃草根木实。或有异味。亦或有毒。要不可信口恣食。至若圣贤说话。如菽粟鱼肉。无可拣别。吃便受益。无智愚贤不肖。而对症投剂。逐疮施丹。莫不立神。舍此而汎求之他文。譬如货章甫于文身之乡。沽橘柚于淮水之北。不亦左乎。喜吾友之不吾忘也。又喜不忘其读书也。语不知裁。幸吾友之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5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59L.gif)
答金章叔(基宪○丙午九月)
心之为物。虽曰本于天理。而初无内外精粗之可言。然人心道心。既有一理一气之对分。则不可不分作两脚开说。由此则舜。由彼则桀。兆坼于此。其进退消长之几。有此毫发顷刻之间。譬如楚汉相持对垒于荥阳广武之间。楚进一步。则汉退一步。汉得一尺。则楚失一尺。决不可玩愒优游也明矣。今如来示云云。则理气道器。浑为一物。公私善恶。漫无界域。宜乎座下究之愈勤而得之愈邈也。试将人心道心。判作两路。一一准此而求之于孔,孟,程,朱之书。则字字句句。分明痛快。此属道心境界。彼属人心境界。不翅如黑白昼夜之相反。虽欲混之。不可得也。试以此用工体验。未知何如。
答金章叔(丙午十月十七日)
向禀瞽说。恭俟斤正。蒙此不鄙。辱赐反覆。为幸殊甚。鄙说中由此则舜。由彼则桀。兆圻于此云云。实由所受。孔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上达非指性命之理而何。下达非指形气之欲而何。又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朱子曰。义者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60H.gif)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60L.gif)
答李伯五(建畴○戊戌九月)
所示随卦彖传随时之时字。程传则只据旧本解释。而意味文势不亲贴照应。从王肃本作之。而下文时之二字乙互。则义理条畅。文势顺例。故朱子断然舍旧误而从王本矣。盖易之为书。其体则原于天地阴阳象数之自然。其用则断其吉凶。示其当否。使天下之人决其疑而定其志。系辞传所谓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者此也。彖辞所以断一卦之吉凶者也。爻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61H.gif)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61L.gif)
答李伯五(乙巳十二月九日)
盖学问固非一端。而求放心则非有别法。才觉其放时。便是不放。朱子所训三节看者。谓无时不看也。看之为言。谓照检其放与不放如何耳。求之又求。无时不求。自然习熟。心不至于放焉则纯矣。求之甚易。接续无间断甚难。试以此用功如何。
答李伯五(丙午正月二十七日)
示天理人欲同行异情之说。本出于胡五峰。而朱子引用于孟子集注。来谕云杨氏说恐考之未精。赚连看却也。所谓天理人欲。如兰榝凤鸷之异类。㓒雪矛盾之相反。彼剥则此复。此盈则彼朒。所谓同行者。非谓齐头而发并脚而走。如鹣蟨鱼虾相待而足也。等是路也。贼由是而行则为贼路。主人由是而行则为主人路。何以明之。让国一也。尧舜天理也。燕哙人欲也。征伐一也。汤武天理也。桓文人欲也。下士一也。周公天理也。贼莽人欲也。货财一也。九府天理也。青苗人欲也。同一饴也。养老天理也。沃枢人欲也。同一刀也。报仇天理也。行劫人欲也。仁义天下之正理也。由之则圣。行之则贤。勉而行之。亦不失为士。假之则霸。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62H.gif)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62L.gif)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63H.gif)
答李伯五(丁未五月三日)
老子所谓有生于无。无在先有在后。尖斜有穷。周子所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动静循环。理气无间。二说之不同。如昼夜之相反。请更玩索。
答李伯五(丁未五月十日)
问人心人欲之分。
人心人欲之辨。以朱子中庸序观之。则于人心则曰虽上智不能无也。于人欲则曰二(指人心道心)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天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矣。以此推之则人心是人生不能无者也。但比之道心。则极小极轻者也。人欲是人心之流而不循天理者也。一则不能无。一则不可有。何可一之也。然以人欲对天理则即指人心之流而为恶者也。若单言欲字则是七精之一也。包理气兼善恶。此亦不可混言也。
晦翁论理气。或曰无先后。或曰有先后。或曰动静者气而理不能动静。或曰理有动静。其言若相反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63L.gif)
曰无先后者。明理气无间也。曰有先后者。明理为气主也。曰有动静者。明气本于理也。曰无动静者。明理无形体也。言虽不同。各有发明。请更玩索。原头指阴阳所生处而言。流行指动静循环处而言。
答李伯五(丁未五月二十八日)
正心章注。欲动情胜云云。欲者七情之一。情者七情之总称。则不曰情动欲胜。而曰欲动情胜何也。
自外溯本。故先言欲后言情。
礼记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注。群妾以礼御于君所。女史书其日月。授之环以进退之。生子月辰则以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进之。着左手。既御着于右手。事无大小记之。金银环之意何也。
女子以指环记忘。想与男子搢笏记忘之意一般。而必以金银环进退之者。想亦招大夫以旌。招士以旂。招庶人以旃。招虞人以皮冠之类也。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云云注。饶氏曰。大人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64H.gif)
言信行果。礼也义也。然有时乎言必信行必果。则反害于礼。反害于义。故是为非礼之礼。非义之义。来示以必信必果。同于非礼非义。恐失本旨。盖礼义即天理之节文品制也。察理不精。则或为礼义名目之所蔽。而反失天理之所在矣。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章相参看。其义可见。
讲说曰。孔子于冕衣裳者。如是尊敬。而孟子又说藐大人何也。曰。此各有所指。故不同。然于其作趍之中。自有藐底意。不妨。愚谓圣人之心诚实内外如一。而此答则恐有表里不一之意何欤。乞赐明教。
朱子曰。孟子何尝不畏大人。特勿视其巍巍然者耳。愚按所谓巍巍然者。即下文所指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之类也。作趍之敬勿视之。正两行不悖。若为畏敬所蔽。而并与其巍巍然者如般乐饮酒驱骋田猎之乐。皆歆艳而慕悦焉。则岂非四有五辟之病。而失其天理本然之则。人心当然之正者耶。此所以正见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64L.gif)
与李伯五(庚戌八月)
向示通草。未克尽诚修润。追思愧汗。窃听于乡党。公诵柳公瓘年十七委禽。而临就馆将币之前。有老妪质言闺材之有疾。主昏人动心搜问。人无辨质其不然者。则不得已命公不聘而还。公不听曰。吾今临门破约。则此闺有永癈不售之虑。且事之吉凶。默有天定。不可巧免。仍行礼迎归。举四男而后承繁衍云。此与涵斋徐公嶰所行之事。前后一辙。通文决不可阙此段。故玆以录呈。座下商订。若非误闻。则柳公脚下。添入此条。未知如何。
答洪敬禹(舣○甲子四月十二日)
贤允袖示乡约一通。有以仰见执事仁孝实积。发于邻里乡党之间而不但已。何等钦服。窃念此事本出周礼读法之制。而朱子修润蓝田旧规。我东则栗谷行于海西。及见 纯祖初年。颁行八路。令甲掌故章章。当今 圣明临御。修举废坠。似不可缓。病伏废事之馀。不觉气涌。托士友就本规。略加增删。使简而易行。易而易知。真谚翻誊。以便大小民轮读。未知何时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65H.gif)
答李元一(寅杓○丙午六月四日)
向承历顾。窃瞷其沉静纯笃。有足以克绍家学。阐发幽贞。所以眷眷馀怀。愈久深深也。座下亦姿非不厚。才非不长。但似择术不精。立方不固。优游仍循。未易回头劄脚。若与令从氏弦韦相益。恐无所损。未知如何。人生天地间。悠悠度日。真可惜也。座下如以愚言为有理。一切扫去前日所爱恋图书篆刻万里镜三才都会之类。不留根株。试将小学击蒙要诀大学中庸章句或问等编。交换了沉潜反覆。必有可好可学之实。见得如是则可以为人。不如是则不可以为人。此理如大路然。非无目者。皆可睹也。非相爱之深。狂言何自而发。恕之恕之。
与梁鲁瞻(泰洙○癸卯三月七日)
座下日夜咿唔之声。洋洋在耳。虽万里一席也。春府丈临细。承隔岁气候。喜如何也。闻贵麟大已诵天皇氏。小亦识之无字。此亦弓冶之力也。但座下千之万之不已焉。则座下攸宅。瓦砾见佛。鱼鸟识字。林木泉岩。皆锦绣藻绘矣。何况于人乎。鸾凤翔其宇。芝兰茁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65L.gif)
答李𥠧久(升溥○庚戌)
窃想两庭大小之务。吉凶之礼。似专担着在一身界分。若事大而力小。务广而谋小。则不能无矛盾窘束之虑。而或亏仁爱恻怛之全矣。盖明德新民。其名虽殊而其理一也。齐家治国。其地虽异而其揆一也。得其理得其方。则一身不为小而天下不为大。一家不为寡而亿兆不为众矣。失其道失其方。则一身奈何不下。况家国天下愈众愈广者乎。其狼狈之势。随而尤大可知也。天下之人。各明其明德。天下之人。各守其职业。则德业之盛。愈光愈广。愈众愈远。夫何患乎力之不给知之不足哉。然此理具吾方寸内。不待外求而足。愿座下勿分读书应事为两段事。一以随处穷格为主本。如何如何。职在忠告之末。不敢不虑切言详。想不为异也。夜枕思及于此。书付胤友进之。
答李𥠧久(庚戌八月)
潜友言座下熟读邹夫子百遍。掩门深山。味无味之味。何其盛也。夫子胸中。只有百姓二字。论心亦必曰百姓。论政亦必曰百姓。告君教人。亦必曰百姓。至诚恻怛。都在于是。吾辈读此。视若寻常说得冷淡。未知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66H.gif)
答李稚久(辛亥正月十三日)
上元讲会。势不得不退定。但孟子孳孳为善。子思远色贱货之义。不可一刻退步。退步便是坑堑。座下以为如何也。闻洛中朋友怪我不作书。何不引座下在洛时。亦如此云尔以明之也。懒作山外书。是拙者打乖法门。奈何奈何。
答金元履(在兢○癸丑六月二十八日)
下示岁差说。其紧要眼目。祗在日月星辰四者各为一物。虽同一转运。而四者之体。各有轻重高下。故其行亦不能无疾徐先后之差焉。所谓辰者即天也。特以其分限界破。异其名耳。日月之差相悬故易见。星辰之差甚微故难察。是以或认星为辰。不知星与辰之为二物也。说愈多而理愈晦者。无足异也。今承躔次自躔次。星宿自星宿之教。此则仰见聪明卓越处。不觉敛衽起敬也。尧舜典。已明此义。而但自汉以来。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66L.gif)
答梁敬甫(宪洙○丁酉)
昼讲武事。夜读经文。可见用心勤苦。贤于左右推诿。彼此交病者远矣。愚以为无问文与武。志不定体不正。力不固心不精。必无学成之理。昼而习射。则亦足以坚人肌肤之会筋䠹之束。而有变化气质之渐矣。夜必讲明诵习圣贤之文。则亦足以穷理进学。然则不见其彼此交相妨夺。不然而射时以不能读书为恨。读时以恐或妨射为虑。积下一团悯叹。鲁莽横却在肚里。却不济事。以为如何。
答梁敬甫(辛丑)
窃念哀座情地。四壁徒立。百忧丛集。使古人处此。诚亦难矣。而哀能不废讲礼。又于居贫养老之职。曲尽其劳。士贵于读书讲道者。定为其欲其如此耳。居富居贫。各有其道。处忧处乐。自有其方。人之所患。患失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67H.gif)
答梁敬甫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此亦言其效也。为仁之效。当先家而后及于邦。今先言其在邦者何也。
言工夫则由近而远。言功效则先举其大。
治民。当先教化然后民信之。而今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食则固可矣。又必足兵而后。民信之者何也。
以君子之立本处言之。则德固居先而财用居后。自治民上言之。则先富之而后教之。此则事势然也。然所重在此而不在彼。故宁死而不敢失信者此也。兵不足则无以御寇难。安得有所恃而无恐。
桓公以夫人事。有宿愠于蔡。乃因伐楚之师。侵蔡而溃之。有若掩其逞怒之迹。文公欲解围于宋。伐卫曹以致楚。此兵家之术也。此二君之事较看。则不当特为文公谲而不正。而今夫子独许桓公正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67L.gif)
春秋所谓攘夷狄尊周室。专指楚而言也。楚以夷服之国。渐渐强盛。侵逼上国。故桓文所以有功于中国者。以其能抑楚之强也。然桓公正言不贡包茅及昭王不反之事。是则正名之举也。文公阴谋取胜而已。则非正名之举也。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此言其世降才衰。只有此数者。亦可以为今之成人也乎。然则在上世。虽有此忠义与信。亦不足为成人乎。
程子曰。成人之名。非圣人孰能之。观此则虽有忠信而才知。礼乐有所未备者。非成人之至者矣。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今问君子。而夫子答之以修己以敬。又再问如斯而已。则其亦能行其已闻。故复请益耶。
子路未达修己以敬之极致。故少之而问之不置。此恐是子路知未及处。非勇不足也。
志士是有志之士。仁人是成德之人。则固有等分矣。至于杀身成仁。还可同归欤。
杀身成仁。亦有安行利行勉行之分。
凡礼字。皆释之以天理之节文。而于动之不以礼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68H.gif)
凡字同训异处。正好玩索。何独礼字为然。原本而言则曰天理节文。在德行而言则曰义理节文。
逆天理则当速亡。而此章言自诸侯出。十世希不失。无乃迟缓耶。
逆理有甚不甚之渐。得失有迟速缓急之别。然逆天理则失之一也。此通论天下之大势而已。
答梁敬甫(丙午十二月)
来书惟读圣贤书最为急务云云。岂待左右推究。参以时宜然后知耶。人生天地间。无论穷达死生。只有一个道理而已。得此则生顺死安。无复馀憾。不得此则生不顺死不安。无安身立命之地。所以汲汲于读先觉之书而求之者也。是岂待较量利害。互参得失而为之者哉。如知此则天下无不可读书之人。天下亦无不可读书之日。不必远引。贵宗鲁瞻及鄙邻申伯殷是也。损末死日不长。但恨在世时。读书不得足。亦能言之。鸟也足。可羞也。
答梁敬甫(丁未十二月)
辛苦一第。不足谓阐左右之才学。且山中老农。首先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68L.gif)
与梁敬甫(甲寅十月三日)
曾伏闻尊王考水使公遭昆弟丧。递官奔哭。 圣上虑其过哀生疾。命留城外数日休养乃入。哀今日所遭加重于彼时。而 仁君闵下之天。宜深欲生之德。且闻萱堂愆和之日。医殚其诚。药尽其方。无复馀憾。皋复之后。邹母之衣衾棺椁。美于前丧。秋毫泰山。莫非 圣德也民力也。哀亦克体此心。图所以保活身命而报答国恩。以全孝道之终始。如何如何。窃听彼邑赤子驩天喜地。已誊来何暮之谣。已而雁鹜之戾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69H.gif)
答梁敬甫(己未四月一日)
俯询礼疑。固陋未讲。何敢猝对。然窃观古人私讲邦礼。亦非所戒。故玆敢略陈所疑。览即隐之如何。谨按祔礼。所祔之位生存则中一而祔。自有明文。盖神当祔神。不可以祔人。故生存则中一而祔也。今则 祧迁与生存不同。而舍当祔之亲而用中一之例。用中一之例而又无所祔。则又推而上之。尤觉未安矣。未知别有援据。可合礼意欤。窃以为当祔之位。虽在祧迁。亦不可不祔。如是则克追宗庙之典章。而允惬神人之情理矣。何可以远近坛墠差殊论哉。及其行祔之时。旧新两位设享之地。虽有于此乎于彼乎之疑。而亦有傍照可据者。祫是邦国之礼。而古制群庙之主。无论祧与不祧。咸聚太祖之庙。祫享既毕。各还旧庙。故仪礼祔章贾疏。引用此说。可考而知也。然古礼则藏祧主于太祖之夹室。故祫则聚享一庙。而今则原庙 祧庙。既安 二殿。分合迎送。有若猥屑。此一疑也。古礼则祖先之主。不藏于子孙之庙。而今则奉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69L.gif)
答梁敬甫(辛酉二月十九日)
宠馈三种。非不铭感。然座下牧民。上纾 丹阙宵旰之忧。下宽黎民疮痍之患。而显有成绩。则忝在朋友之列者。亦与有光矣。何必念此饱煖闲适之老而为此不急之惠耶。三物皆欲还呈。以充救荒之毫毛。细思之则令念老之情。亦不可不奉领。故鹿膏谨受试服。馀还官廪。庶谅此意也。令若以空简见答。则愚亦源源付候矣。谅之也。看羊岛寻常思及。苏中郎十九年守节于我国之界。而尚阙俎豆之享。殊为欠典。闻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70H.gif)
答梁敬甫(乙丑九月十二日)
耽罗高夫良三姓起本之地也。令监访问其地。若已有坛墠则当加修饰。若未有标志则当筑坛设飨。决不可放过也。
答裴允素(绚○丁未五月)
礼记曰。妾御莫敢当夕。夕指夫人当夕之夕。而今小星诗集传。众妾进御于君。不敢当夕。见星而往。见星而还。此云当夕之义。与礼记不同。乞赐下诲。
两说当并看。
载驰小注。庆源辅氏,丰城朱氏说云云。夫有礼义者。必有辞让羞恶之心。必有节文制事之道。许穆夫人。宗国覆亡。徒以思之至切。不度归唁之可否。仓猝行至中途。以大夫跋涉之故。无可奈何而止。不反诸己而反谓人狂。甚至于不如我之言。终无些于愧止之心。似未知礼义也。今云止乎礼义者何耶。
伤宗国之亡而奔走控诉。情之迫切也。情虽伤痛闷迫而终不敢往者。止乎礼义也。两面说去。各到其极。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70L.gif)
考槃诗云云。
贤者不遇于世。见弃于人。遁藏于幽僻荒寂之地。则宜其有穷隘困殢之势。忧悯忳悒之思。而嚣嚣自得。绰绰有裕。乐深深而悔不萌。非真贤而有德。能若是乎。孔丛子之论。朱丰城之说。不可废也。
答裴允素(戊申五月)
别来阻音纡菀。田君殖经由仙乡。得与邂逅。略道动止。兼褫付札。获闻省侍万康。旅食教授凡百咸宜。慰泻之馀。攒贺无量。四时庙祀。依礼遵行。甚善甚善。窃想事力单薄。或难于久长无替。然依本分贫素俭约。将之以诚敬则斯可行矣。如何如何。俯询诚明二字。实中庸大旨也。盖人之本性。真实无妄。万善咸备者其体也。光明洞澈。无物不烛者其用也。圣人气质至清至粹。纯于天理。故不加一毫思勉之工。而其体自无虚伪。十分真实。其用自无蔽累。十分明快。是所谓性也。众人气质驳杂。情欲炽盛。若不开发知识。分辨善恶。则无以克去诈伪虚妄之习。而恢复真实纯一之体矣。是以圣人修道之教。使人明知善恶之所在。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71H.gif)
答李善之(玄元)
诗大小雅○二雅是王者正乐之歌。故无诸国之诗。而宾之初筵及抑二诗。乃卫武公之作而独与于二雅之间何耶。其悔过自警之辞。协于正乐之歌。故特取之欤。
或云风诗采于天子巡狩之时。而行庆让黜陟之典。雅诗作于诸侯述职之时。而亦行庆让黜陟之政。此说恐亦可备一说。
云汉云如何里。○注。里忧也。与汉书无俚之俚同。聊赖之意也。此上下两释义各不同。以忧训里者。本于释文云。里本作㾖。尔雅作悝。注云悝忧也。以聊赖训里者。本于前汉书。季布赞无俚。扬雄方言曰俚聊也。许氏曰赖也。孟子稽大不理于口集注。亦引汉书释之。今聊赖聊二字古语多用之。如汉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71L.gif)
考据甚精。如是看恐宜。
按史记。尧有九年之水。而书称鲧九载绩用不成。孟子称禹八年于外。以书孟子二说合数其年。则洪水之害。积十有六年之久。而史谓九年何也。自开辟以来。已有黄河之水。禹凿龙门之前。水道自何从何而入于海耶。
史记固有与经不尽合者。不必牵合。九年之水。想亦因尧典九载绩用不成而云也。凿龙门之说。不载经传。亦不敢深信。且凿是刬拓开广之谓。非昔无水道而今始穿穴通水也。且河道自北而南。昔自碣石入海者。今南至江苏。与淮相合而入于海。禹贡以前。虽不可考。想必流北而渐南矣。
三画坎卦之有孚象。以其虚中有实。实可为孚。离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72H.gif)
实是孚之体。虚是孚之象。
蛊卦六爻。既以干父干母取义。则上爻之独以不事王侯取义者何也。乞赐镌诲。
上九刚阳居上。在事之外。取象于干家则无当。故取象于处世。恐无可疑。
答金仁叟(晋寿○丙寅)
承拜折简。谨审庚涝。尊体清谧。实符劳祝。承闻造版荐诚。从友论学。此何等盛事。虽西尘充拓。何忧之有。两位祠版。身为宗孙。不可不荐以上两位。我国宗法甚严。支孙坛墠。亦在难慎。幸博访礼意而从之也。恒老特一未冷尸耳。力疾艰写。不宣。
答崔用九(鸿锡○丙午九月六日)
金稚章回袖。褫到珍缄。披豁阻怀。今又安峡李雅续致手书。备审别来定省百福。佔毕思辨。渔采甘旨。心力俱勤。理事交熟。吾友可谓真得讲道之要践实之方矣。盖学不讲德不明。则无以知脩身事亲之节。物不备事不周。则无以尽利用崇德之方。是以伊尹乐尧舜之道而躬亲耒耜。蕫生学孝慈之行而手执渔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72L.gif)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73H.gif)
答崔用九(丁未二月六日)
祭馔图天产地产。盖分鼎俎笾豆之实而言也。家礼则代以俗馔时羞。未尝全用古礼。但取奇耦之数。以应天干地支。亦义起之一例也。栗谷先生祭馔图。纵横皆有五数。以应五五。亦如朱子之义起也。沙溪则从家礼而略有变动。尤翁欲一遵家礼。盖亦有意义也。鄙意欲一遵家礼而不能尽备其文。寻常歉叹耳。
答崔用九(丁未四月)
问三官章云云。
心有以气言者。有以理言者。此则以形体言。故曰大体小体。
仁人心也章小注。潜室陈氏云云。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73L.gif)
答崔用九(丁未冬)
孟子以夷齐为隘。朱子曰。既谓之偏则不得谓中。又曰。夷齐都不是庸了。而于强哉矫小注。却以中立不倚之中称夷齐。未知此中字。与时中之中。有何差殊耶。
以圣人大中至正之道。论夷惠则固有偏处。以和而流中立而倚者。论夷惠则可见其不流不倚之实。故朱子之言。彼此不同。
博学之小注。朱子曰。五者无先后有缓急。妄意五者之工。恐当如下节饶氏说然后斯可矣。如此则鸟可曰无先后也。既曰无先后。则谓之有缓急何也。缓急非先后而何欤。尤翁答芝村此问曰。朱子所谓无先后云者。恐人未博学时。谓不可审问。虽有可问者而不问故云。其实煞有先后。故或问曰。博学然后。有以备事物之理云云。此训又何如。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74H.gif)
夫子既言生今反古之非。则夫子生周之世。合用周礼。夏殷之礼。虽有徵亦不当用。又何徵不徵之足言。
学不可不博。用不可不中。此可以窥观圣人也。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窃疑上文言足以兴。默足以容。是并言有道无道所处之宜。而此则只言无道时一脚事何耶。
明哲保身。恐亦合有道无道而论其归也。
小注潜室陈氏曰。如天如渊。犹是二物。其天其渊。即圣人便是天渊。窃意上下章皆是言圣人事。而如字其字。既不无浅深之别。陈氏说又若是分开何欤。
如宇其字之浅深。非谓圣人有浅深也。谓说圣说诚。一节深于一节也。
答崔用九(戊申四月三日)
小记云为殇后者以其服服之注。殇无为人父之道。以本亲之服服之。伏未知殇亦有继后之礼。故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74L.gif)
按孔子曰。宗子为殇而死。庶子不为后也。注曰。族人以其伦代之明。不序昭穆。疏曰。伦谓辈也。谓与宗子昭穆同者也。以此观之。则宗子殇死则不可无宗子。又不可为殇之子。故必取其兄弟行。使代主宗子之礼也。然则殇者当为昆弟之亲也。
内外执事。恐是众丈夫诸妇女。而南溪答人曰。内外执事婢仆之类。其言如何。
朔参章。有子孙外执事子孙妇女内执事之文。以此推之。则恐非婢仆之类也。
同春曰。祔位于最长房。亦是至亲则并奉以祭。情理为安。(同春说止此。)妄谓兄弟伯叔父母所祔之主。必不迁矣。此不须论其当迁之主。所祔之位。即从祖父母从祖伯叔父母及族祖父母也。此等之亲。既非兄弟伯叔父母。则其中又不须分亲疏而厚薄之。或奉或否也。且祔主并迁。于礼无据。则春翁之训。果何所受耶。
据宗子亲尽者而言。则五代祖当迁。而其祔位固为疏属矣。据最长房当迁奉者而言。则或次子或次孙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75H.gif)
小大敛。当依丧大记。结而不纽矣。袭时小带纽与不纽无见。当如何结之耶。
按丧大记结绞不纽。指小大敛布绞而言。家礼左衽不纽。指袭之翌日小敛时。以馀衣掩尸者也。与袭时衣带自不相干。袭时小带依生时结纽。恐无疑。
同春曰。成坟之制。据檀弓。当以马鬣为准。马鬣何以为之。愿闻。
按孔子曰。吾见封之若堂者矣。见若坊者矣。见若覆夏屋者矣。见若斧者矣。从若斧者焉。马鬣封之谓也。注曰。若堂者。如堂基四方而高也。若坊者。上平旁杀而南北长也。若覆夏屋者。旁广而卑也。若斧者。上狭如刃。俗所谓马鬣封。马鬃鬣之上其肉薄。封形似之也。此言筑土为坟。有此四者之形。而上三者。皆用功多而难成。马鬣则俭而易就。故夫子从之。而门人用之也。以今俗制验之。则方坟若堂之类也。圆坟夏屋之类也。前方后杀。下广上狭。南北椭长者。若斧之类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75L.gif)
答崔用九
中庸明善小注。以明善为致知。择善小注。以明善为知至。芝村以为明善。乃明之之工夫。不可以功效言。尤翁曰。恐是致知之误。前冬。小子以此仰质于先生。答曰。尤翁疑之是也。然则明善不可以知至言也。尽无疑矣。第今以或问考之。明善即格致之功。又曰物格知至之事。然则明善可以工夫言。亦可以功效言。二先生之言及前日下教。无乃与此有异乎。乞赐卒诲。
盛说明善可并言工夫功效者。恐得朱子之意矣。非但或问如此说。大学传终注曰。第五章。乃明善之要。第五章即格致补亡章也。补亡章。先释格物致知之义。终释物格知至之义。而统论此章乃中庸明善之要云尔。则明善之可以并言工夫功效者。岂不皦然乎。左右能考出指示。极可喜幸。
意欲其实。心欲其虚。实其意则诈伪不发于用。虚其心则喜怒不留于体。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76H.gif)
正心章。兼体用之义云云。
传文若但言用而不言体。则章句及或问。兼说体用。有何发明乎。盖心本该体用兼动静者也。而体与静。无捉摸可言。故多从用上说。如孟子明性善而从四端上发明。子思言中体而从喜怒哀乐未发处指示。此意则又不可不知也。愚于答稚章书。已有所言。或未及细览耶。
大学无曰诚情者。情本善故也。然而章句有提出情处。曰欲动情胜。曰常人之情。唯其所向而不加察焉。此等处。不以意心等字释之。必以情言者何耶。
朱子曰。情是蓦直出来底。意是缘情计较往来底。观此则不曰诚情而曰诚意者。其义可知。情是蓦直出底。则何不诚之有也。但意是缘情计较底。故有诚与不诚之可言耳。情之发。虽无不诚。而其当发而不发。不当发而发。与发而或过不及则为病而流于恶矣。故有情胜与唯其所向不加察焉之戒焉。以意心等字替换。则不成文理。熟玩可见。
治国上说化。平天下上说推云尔。则于国不可言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76L.gif)
化是人自动化之谓也。推是自我推行之谓也。化则不容无远近迟速浅深厚薄之异。推则不容有彼此亲疏物我内外之隔。故自家而国。动化为主。自国而天下。推行为主。盖曰家曰国。亲疏远近之序也。曰天下平。则无一人不被其泽。而有不均不平之处也。非推之之道。则不能致此也。是以以絜矩言之。絜矩即推行之要道也。
化者兴起其善心也。推者得遂其善道也。以金仁山所谓非化则推不行。非推则化不周之语究之。化推如形影之不相离。
化推见上矣。非化则推不行。如徒法不能以自行之类也。非推则化不周。如徒善不足以为政之类也。二者不可偏废。故仁山说如是。形影之譬。太不衬贴。形影本非相离之物也。
答崔用九(戊申八月二十五日)
所询礼疑。忙未条对。续当卒业。其中伯亨所疑一款。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77H.gif)
答崔用九(丙辰)
来示沐浴请讨章文义。经明注畅。本无可疑。吃紧咀嚼。有无穷意味。何故自生横硬。转见峣崎耶。首曰陈成子弑简公。则著弑君之罪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也。夫子沐浴请讨于鲁君。则可见诸侯有声讨与国弑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77L.gif)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78H.gif)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78L.gif)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79H.gif)
答崔用九(庚申正月十三日)
所询伊川以心使心之训。叶氏非二心也。以体用言之之释。似无馀蕴。但来教所谓体用云者以性情言之者。恐似未得叶氏本旨。愚窃以为叶氏所谓体。即形体之体也。(邵子所谓性者道之形体。程子所谓其体谓之易是也。)所谓用。即需用之用也。(朱子所谓理为体则物为用。物为体则理为用是也。)以此意玩索。则可见其说之得失也。窃尝闻之。太极之道在天地。为天地之心。在人物。为人物之心。分之为万。不见其破碎分裂。合之为一。不见其混沦颟顸。其尊无对。其大无外。然此无对之中。必有对焉。至大之中。必含细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7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79L.gif)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8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21A/ITKC_MO_0621A_A304_180H.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