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沙矶集册四
沙矶集册四 第 x 页
沙矶集册四
 序
  
沙矶集册四 第 121H 页
申石泉先生六十一岁寿序
人寿八十以上。至百二十。有三等。是特计数之恒言。抑有君子之办。岁月日虽同。而心境之嚣静不同。则舒促之分。由是而生焉。苟非自足于天。无求于外。则莫不身绊世故。心驰荣利。措欣戚于得丧。战冰炭于方寸。终身逐逐。不知现前有安闲界。若是者。百年犹瞬息也。先生天机湛静。泊然无世俗累。凌晨盥颍。拭几展卷。见檐影而惜阴。揽烛跋而留光。人尚鼾睡。我已齐明。人方休歇。我独征迈。发既纷如。俛犹不已。夫红女之一月夜绩。尚得四十六日之益。则先生之自幼耽学。今六十一年矣。非徒朝昼所为常有加倍之功。又于人所玩愒之顷。积其夙宵之馀分。增拳石于嵩华。添涓流于溟渤。则先生之一日。不啻人二日也。且夫士之为学。非独嗜好然也。所以养其性命之正。固其筋肤之会。因是而摄生延年。亦有是理。则其将明而益融。舒而愈泰。大耋耇齿。绵历无疆。此固修报之恒轨。感召之明据也。先生之寿。由前而言。有兼人之享。由后而言。又有执契而俟。则虽使隶首布算。弘
沙矶集册四 第 121L 页
羊司计。亦无以综其要而执其总也。况先生有兄弟。为良师友。有二子世其美。切磋则功易倍而日月裕。教授则学不替而流泽长。韶颜皓发。承跗鄂而弥辉。彩裾青衿。列兰玉而交荫。故观其容者。知有典刑。入其室者。熙若春台。凡其修于内而彪于外者。莫非造德之弘基。难老之休徵。则宜其发黄齿鲵。勿替引之。极天伦之乐事。备人世之隆祺。今此绛甲周回白华庆喜之筵。即是楚南之句芽。海屋之经营也。此实大雅之明哲。君子之仁智。岂与修鍊之徒拘拘于服食之末。而收效甚零者。较哉。
实斋申先生六十一岁寿序
上之二十四年春。实斋申公膺旄钺之 命。留守沁都。沁即公读书乡也。故宅在镇江山下翁逸里。公生之甲子。又周于是岁。而七月廿四。实为悬弧之日。中表后生李▣▣。敢徵张老之颂。以侑百年之觞曰。吾家在椒山下。距镇江十里而远。尝过容安书室。周览旧迹。黯然如历玄晖之村。登仲宣之宅。益叹其生之苦晚。不及公读书日也。今于三十年之间。公已登大科。入金门上玉堂。翱翔逶迤。而弭节于玆都。则公之寿已六十一矣。天道于是始周。而冥祐之理。若环之
沙矶集册四 第 122H 页
相寻。昔荀卿劝学。期于皓天千岁之后。公乃几式于中寿之前。昼锦之荣。不下于魏公之归相州。而筋力犹少壮时。红颜白发。双瞳炯炯然如画图所谓古仙人者。则其所以继往而开来者。将邻彭祖而轶洪崖无疑也。此岂公一家之福哉。 国家培养之化。涵濡浸渐。汪濊渟滀。至于四五百年之久。而天将兴寿域于吾东方。则宜其为兆于公家。俾知读书之必有报。仁者之必得寿。故公兄弟三人。长公六十九岁。仲公六十六岁。一室同老。皓发相映。公叔父歙谷公。今七十九岁。尚无恙在座。天伦之乐。耆英之盛。咸萃于一堂。于是。牙纛旖纷。丝管轰轕。酒欣炙芬。笾楚筵秩。靺韦雁鹜之俦。蹈舞饰喜。里叟村童。扶鸠而骑竹者。填街咽闾。莫不讴谣仁政。共祝冈陵。则推此环海数百里之内熙。然有登台享牢之乐。而协气之所冲融。休光之所覆被。能使旸雨时若。百谷无疵。则虽畏垒之尸祝。藐姑之神凝。不是过也。然公退然不敢当。人有贺者。则曰 圣上之赐也。以寓华封天保之祝。则是宜播之歌咏。形容太平之象。以演皇极锡保之义。而顾余芜拙于文。不能发挥宣扬。如王褒之歌中和。只叙其幸居于玆乡。而又忝异姓之亲。得睹盛巨之美。则
沙矶集册四 第 122L 页
古人所谓与有荣者。其是之谓乎。
奉送叔父晚圃公按节岭南序
昔魏牟。居江湖而心悬北阙。谢公。处廊庙而志在东山。是知何藏随其时宜。素以经济为己任。富贵正恐来逼。岂将印绶詑乡闾。惟公牧溪主人晚圃居士。出而翔武于表著。则簉羽鹭鹓。处而栖迟于林泉。则矢心鱼鸟。此羲易所谓不失其正。孟子所谓绰有裕馀者也。方其休沐言旋。偃息自在。渔湾钓步。于以放浪闲踪。野老山翁。相与歌咏 圣泽。客满御寇之户。綦絇互交。人游伯昏之门。形骸相忘。若将丘壑之终老。不知轩冕之为荣也。及夫起应时措之宜。进担当世之务。则两藩之旌节辉映。指挥堂皇之中。八座之茀舄雍容。论议岩廊之上。未尝有羞涩龃龉之态。嗫嚅趑趄之容。视诸放浪渔钓之时。歌咏田野之日。今之我古之我。初无隐几之殊。彼一时此一时。岂以注金而拙。是以神机随其张翕。则并毕雨于箕风。武库富其包含。则兼春华于秋实。陶侃之剖决。笔翰如流。黄琼之谙鍊。台阁无比。用能扬历遍试而茂绩著。望实益隆而舆论归。 重离继明。华衮之褒屡及。南藩须代。简心之眷特纡。古云知臣莫如。不意于吾亲见。维
沙矶集册四 第 123H 页
彼岭臬巡按之任最重良牧剸理之才应接纠纷盘错。以第一数望紧布列管辖。至七十馀殷故家之善政遗风。素称文献之地。汉西京之先畴旧德。尚传勤俭之规。 列祖懋培养之仁。棫朴桢干斯为盛。先正留明清之训。国家都邑赖以宁。此乃东国之翰屏。左海之齐鲁也。虽然。大朴散而浮华作。淳风漓而浇俗兴。黄卷下帷之工。人言家塾之渐懈。白衣踰岭之戒。我恐士风之或渝。况值去年歉荒之馀。尤急良手抚绥之政。飞佛乳于百道。若为赤子之解悬。分 宸忧于九重。政合丹忠之陈力。历群彦而无右。当时属之子乎。敌八面而有馀。治国视诸掌也。范孟博之揽辔。举推风裁之激扬。贾刺史之搴帷。愿闻施措之先后。噫。成都之薄田自在。孔明了债于身家。苏州之义庄已营。仲淹专忧于民国。则公一邱之措置。三径之规模。人虽曰子孙之巩基。江山之清福。然公之雅意。则私计粗足。百口不累于人。居室苟安。万钟奚加于我。于是专致心志。仰答 丹扆倚毗之隆。聚会精神。下副苍生想望之切。顾今司臬而陈事。憩茇而宣风者。必有以苏万品之焦枯。洗一世之耳目。由此而支拄厦屋。推是而点化盐梅。则黄霸之功名。岂损于鼎鼐。韩
沙矶集册四 第 123L 页
琦之事业。可奠于盘泰。余方翘足而望之。
四从兄怡室君六十一寿序
四从兄怡室君。贻书于予曰。吾今年回甲。知旧或以诗文相赠。此心于贤弟。思念更切。可以一篇寄来也。予素芜拙于辞。况病卧海曲。久废笔砚。藻华贲饰。无异于瞽者之丹青。吾兄之眷眷于此者。岂以其小少擩染于家庭。或得先世劬学力行之实。而今日后属之所以教诲儿孙。尚传读书之种。掇拾科宦。复随绂冕之后者。莫非馀庥之所及。则吾兄秉烛之意。盖在于武公之懿戒。小雅之式谷。此非外人之所知也。昔南朝王氏七叶名德。人人有集。沈休文至谓开辟以来未有也。吾家始祖德泉君。邃礼积德。实为我东之河间东平。而奕世济美。名硕辈出。万石之质行。齐鲁之文学。集成家法。天性自然。中经荡析。衰替虽甚。一门考翼以为士大夫学问。即安身立命之所。不可以颠沛而懈也。或杜门陋巷。贯穿坟典。或白首穷海。大于厥辞。声气熏袭。举族奋兴。莫不从事阨困之中。深造道义之域。鸿厖巨丽。俊伟高明。合璧联珠。磊落相望。故布素没身。爵位未融。而膏馥之所沾丐。绪馀之所传授。荫庇后人。尚有典刑。识者之论。皆谓皓天百
沙矶集册四 第 124H 页
年。若有是理。当在此家三世不食之报。果然权舆于吾兄。晚境福履。人所艳羡。而方兴未艾之庆。实有不可量者。吾兄之一生积绩。到老不倦。亦足致此。而寿席颂祷之语。宜本其所以然。庸寓在莒之义。且使弟子之为学者知劝。此乃吾兄之雅怀也。吾闻读书者多寿。故鲍宣之言曰。白首耆艾之士。论议通古今。汉世专经。如申公毛公辕固生。皆高年耆宿。或年九十馀。降观唐宋之间。隐而为旧于襄阳。出而会英于洛阳者。大抵多力学之人。而东京临雍。天子之执爵而酳者。即是陈绶之桓荣。则稽古之力。非直为青紫之阶梯而已。笙镛黼黻。贲苍姬郁文之美。大耋耇齿。兴奎华寿域之盛者。罔非学也。今日蕲祝于吾兄者。不止于现前之圆福。家门之私庆也。其将继此而中寿上寿。名位益隆。百禄具足。则庠塾之士。闻风而起。搢绅之家。取法而来。弦诵洋溢。耇德蔚兴。他日虞庠。引年居于老更之位者。当是吾兄。则桥门圜听之亿万生徒。举皆诵周王寿考之诗。而归美于棫朴之化。必有鸿工巨匠执笔而纪其事者矣。
皇华说。送壶山朴尚书赴燕。
上之六年。梧墅尚书为贺正使将行。以病免。壶山尚
沙矶集册四 第 124L 页
书代之行。盖梧墅之病。同朝所知。故忧梧墅者。喜其居息。壶山尝再为是役。故劳壶山者。悯其屡贤之。二说。未知二尚书之心者也。壶山之行。犹梧墅之行。梧墅之居。犹壶山之居。二人同心故也。然则壶山未始不居。而梧墅未始不行也。汲长孺之病。何与于严助。而上前请告。有足感动。柳刘之交。未必道义。而让夷趋险。传为美谈。则壶山其将乐赴而不惮劳矣。为命一事。四人同之。则梧墅虽病。讨论润色。靡不用极。如己之躬行也。在鹿鸣之三曰。皇皇者华。于彼原隰。又曰。载驰载驱。周爰咨询。及其变也。则北山之诗曰。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又曰。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故群贤效度询之忠。则征夫忘驰驱之苦。我友有息偃之逸。则士子发鞅掌之叹。彼非独忠厚。而此非欲处薄也。同出于忧国之忠。而所遇之时异也。惟我 圣上。承五百年熙洽之业。事大保国。畴咨臣工。克享天心。秋乃大熟。其在周室。为礼年绥邦之庆。时则宜有同德之贤。如四辅之奔奏先后。而专对之命。始简于梧墅。终畀于壶山。则两人者或行或处。惟义之比。譬一身之心手耳目。痒疴呼吸。感触相应。各效其官交济。其所不及。则梧墅之居。岂若北山之燕息。而壶
沙矶集册四 第 125H 页
山之行。无让皇华之周咨。熟路轻车。长驱出疆。而肆好之风。赋式遄而慰永怀者。不是别人。则申伯之出外。吉甫之在内。不必专美于古。而意智相益。胸襟恢旷。则辽野之宏阔。日月出入。玉河之骈咽。梯航凑会。皆可以弘我之范围。博我之闻见。能赋而为大夫。谋获而为辞命。将使琉球之使。又惊东方有伟人。则此行之有光于 国家。岂少补之哉。毛公说皇华,原隰之义。忠臣奉使。能光君命。无远无近如华。不以高下易其色。夫既不以远近措怀。高下易色。则又焉计较于疏数之间乎。春秋重使命。郑侨,晋肸,鲁叔孙,吴季子之流。结车轨。接冠盖。朝晋而夕楚。昨会而今聘。或年九十馀。而不已于行。靡盬之义。惟视其力所及而已。贯鱼之次。行雁之序。非君子之言也。壶山时有层峰之戚。情理甚悲。以往役义也。必无几微见于色。梧墅卧閤。恐不能自力于执盏之席。而别意之黯然。可想而知也。故书此说。两解之。时十月上旬。沙矶渔父叙。
送荷居李尚书朝正赴燕序
本朝交邻有道。朝正以时。皇华之职。不过虔壤奠娴年例。非若春秋出疆。事变无穷。可专之也。尚书读书
沙矶集册四 第 125L 页
万卷。于是役何有。然东俗喜燕物。其利害国家甚大。识者忧之。昔尹稚泉尝为副使。归橐惟寝具。虽以清阴金文正之砥砺。不能无愧色。以言于完平李公。完平。即以尹公荐金瓯之卜。不知者以为取其廉也。若完平之微意。岂徒然也。廉乃一节。非相业所存。老子不云乎。邻国相望。鸡犬声闻。甘其食。美其服。不相往来。盖言怀,葛以上之世也。天地之运。自朴略而趋文烦。足迹接于天下。车轨结于万里。亦自然之势。梯航玉帛。以小事大。今日之当务也。老子值衰周之时。非不知玄古之不可挽。而五千言之卒章。慨然有反本之意。诚以力遏波靡。逆流寻源。可以养生。可以治国。下至申韩之卑卑。一切以富强为务。亦未有舍此而能成事功者。其要在不贵难得之货。不以可欲乱心而已。朔漠之地。无禾麻菽麦。无丝纩绵枲。所产只马牛驴骡橐驼耳。有奇男子中行说。以汉一郡之大。与汉为敌。得汉锦绣。曳敝榛棘中以为不如毡裘之安且耐久也。得汉酒醴。闭口而不饮以为不如湩酪之甘于口也。城郭宫室。不若逐水草。革笥木荐。足以当利兵。是不近人情。若不可教化其下。而悍然立志。信令必法。卒能一其民而用之。跃马饮河而四海震动。
沙矶集册四 第 126H 页
引弓出塞而万乘宵旰。虽以文帝之贤。武有绛,灌。文有贾,晁。竟不得缨其颈而笞其背。其智谋意虑。可以同传于申韩。而闇合于老氏之糟粕。及其衰也。利汉和兑。贪汉财贿。艳羡中国之华靡。解辫发袭衣裳。而漠南之庭犁矣。我国称小中华。堪舆家言。昆崙,南戒,东循,塞垣。峙而为长白。融而为鸭绿。地势蜿蜒。深入海中。如悬瓜状。右夹碣石。左界日本。南望荆吴。北接肃慎。处震维而并受五行之全气。四方物产。无不赅存。五谷桑麻丝枲枣栗橘柚箘楛之美。大同于中华。服食器用。养生送死之具。不资邻国。自足于域中。是亦天地之奥区。陆海之珍藏。而五百年熙洽之泽。又极中和位育之盛。击壤含哺之民。举有自得之欣。若能去健羡黜利诱。扫栀蜡而归真实。弃纂组而崇质素。庶可以挽回大朴。复见清净。而游心于竹素者曰。奇文秘笈。不可不购于燕肆。不然则固陋。而闻见不博。从事于刀圭者曰。名品希材。不可不贸于华局。不然则偏枯。而服饵无效。二说最近之。然异书鳞萃。未闻文雅之蔚兴。南药山积。只见庸医之费人。是知丌册优于为学。乡方足以对證。譬良将用兵。务在精习。无取冗多书与药如此。其他可勿言也。 列圣朝勤
沙矶集册四 第 126L 页
俭立规。卑宫菲衣。宜有草偃之验。而被墙缘履。侈习日靡。此贾生所以流涕于汉文也。奈何掷银蔘而耗实用。博取绮罗香茶奇邪淫巧之属。不旋踵而变为尘土。山河之气。萧索悽怆。金膏玉烛之光。不融于青邱者。职此之由。上古淳朴。尚矣莫论。国计民产。浸弱侵贫。将不免见笑于功利之徒。则完平之推毂稚川。有若逆睹于数百年前。而稚川以后。冠盖织路往来至今。归橐之萧然如稚川者。未知几人。而廊庙吁谟。必有如完平之用心。明年反节。若有报于沙矶者曰。上使之归。不以一燕物自随。则吾知国家得一贤相。他日燮理之功。回淳反朴。远师玄元。若汉室之曹参。使可欲难得。不得以乱我民志。则甘食美服之俗。复见于我东。而区区富强之术。亦不足道也。余将以此行。卜之书之为左契。
送梅园侍郎巡按湖南序
梅园侍郎。按沁节三年。大治。沁之民老壮妇孺。里里家家。口口心心。无不俎豆尸祝之。及瓜。持一鞭。归松冈破屋中。垢衣弊衾。图书萧然。知与不知。皆叹息曰。真廉吏也。明年春。庙荐湖南伯。遂膺 心简。湖南素称雄藩。望紧布列。管辖殷繁。舟车之会。其俗羯羠。稻
沙矶集册四 第 127H 页
鱼之乡。厥民浮靡。能剸理者难之。乐芬华者艳焉。 除目初下。向之叹息之知与不知与此邦之俎豆尸祝者。莫不贺朝廷之崇廉谨。喜湖南之得贤刺史。而乐梅园之益展布也。然梅园安枯淡。守恬静。持身如苦行僧。凡人所艳羡喜乐。皆梅园所不欲也。吾知其闻宠若惊。超然荣观之外。如有贺者。必有忧色曰。 委畀至重。吾何以堪之也。沙矶非梅园。而质言若是者。濠上之知。盖有深契。梅园尝过沙矶。观钓问俗。因言治郡按臬之难易曰。宁可尽佩列郡符。兼管其事。不可作方面之任。梅园岂不能也。盖谦谦之意。自附于孟公绰尔。梅园之治沁。杜钻径。破奸蔀。飞耳走目。发摘如神。绳墨井井。万目毕张。其任使。专取重厚质直者为之主。而寸长一艺。皆效于前。未尝以蜂气喜事倾危之徒。参于其间。则梅园已得古人之治体矣。诸葛武侯躬亲细罚。而各尽人才。故全蜀之民。安于衽席。陶士行综理木屑。而慎简僚佐。故广部数千里。路不拾遗。要在得人乎尔。从未有独运聪明。而能无遗照者也。梅园以此试于沁而验矣。于湖南亦不过推此而广之也。然而犹谦焉退托于不能。是乃猗顿之不誇富。扁鹊之不矜医也。以梅园之明达治体。济
沙矶集册四 第 127L 页
之以谦山泽虚受。茅茹汇拔。则鞠躬之下。争效勤攻之忠。运甓之幕。必有惜阴之贤。行无越思。如农有畔。岁计之功。居然可知。况梅园沁府之绩。远过望之之试。三辅冰檗之声。所至流布。揽辔之初。全省登清。贪墨望风。奸猾敛迹。不待积累时月。始著威望。则搴襜帷而询利瘼。据堂皇而发号令。譬犹顺风而呼。凛凛有破竹迎刃之势。未见其难。而沙矶之言。不敢专以揄扬为事。美其谦而因寓加之意者。何也。说在李固与黄琼书。
送梧墅朴尚书赴燕序
上之十二年。悟墅尚书以贺庆赴燕。而沙矶渔父之叙其行。已在七年前壶山相公朝正时。是庄生所云。今日适而昔至者。得不大径庭乎。然其说可与知者道。而追述于今日。更胜于当其时而道其事。盖梧墅当行而病不能行。壶山代之行而不惮屡贤。若一人之心目手臂相为用。有契于阳明子所谓皋夔稷契视如一身。痒疴呼吸感触相应之言。可医世俗龌龊者计较自他。避趋利害之曲见陋识。故渔父喜而书之。并寄于二公曰。居者。视行者如己之自行。行者。视居者如己之躬居。则居未始不行。行未始不居。壶山
沙矶集册四 第 128H 页
戏以齐物。梧墅许其恻怛。梅园侍郎旁观而印可。为作古体诗以见志。数岁。荷居尚书。又作是行。渔父为言。尹稚川副使归时。不持一燕物。而完平李公荐之瓯卜。蕲荷居之如是。因及燕物为病国之源。书册药料。虽最切于人。亦可断绝而为国也。梧墅然其言。而以东人不能造缝刺之针为难。遂作书牍。间闲酬酢。每罢钓之暇。意想注向。往往发箧。莞尔以代面谭。俄而稚川卜相之事。先验于壶山延登鼎轴。坐论吁谟。渔父之闻而喜。犹其言之验于荷居也。壶山行后七年。梧墅之昔疾愈。往年为傧使。留滞龙湾。谙练疆域之情。周旋应接之际。有若许相国之为馆伴。十尺风仪。万卷胸秘。固已属目于满汉。流传于象胥。今又膺皇华之命。熟路轻车。长驱出疆。无异于壶山之再赴。而行居互换。意思略同。则梧墅必无几微见于色。而壶山执盏之饯。亦犹前日之梧墅也。讨论润色以为命。诹咨度询必于周。其可知也。荷居方储望于历试。蹑踪台司。指日可俟。悟墅归装之淡然无疑。其亦如稚川。而梅园已升八座。又将朝暮是役。则渔父之言。不但已验于壶山。将见其次第入相。而前识之称。不敢以僭猥辞矣。嗟呼。道术之裂久矣。家殊俗。人异见。
沙矶集册四 第 128L 页
朴散之叹老氏已云。渔父乃以尸居馀气。操三寸管。牵连书诸公。远说虞廷都俞之美。妄欲圆融彼我。平等行住。推广宇宙。已分万物一体之意。谓使事相业。皆可以是心行之。虽蒙四公者。恕其狂僭。讵不亦彻底愚騃乎。渔父既以送壶山之意。送梧墅。又以赠荷居之说。赠梧墅。而梧墅昔日尺牍中语。可以补其说之罅漏。故演作末后一转语。以申前见。要之燕物。不可不禁。缝刺。不可无针。夫针之为用。已自上古紩绣时。衣被四海。功利甚广。况我国冠裳带履之盛。缝缕之工名天下。如田绵移种及弹花去核抽绪之器。皆传巧于中国。独于针尚未学其法。诚为欠阙。考之字书。针字最后出。箴与针。屡见于戴礼,左氏传。针与箴同。针又针之省也。春秋时。鲁以执针人赂楚。则荆楚之用针。亦自中国流布。东俗固工于执针。但未娴于造针耳。针之义。又通于药石。是亦贤相医国之一事。若輶轩归时。得其方而东。虽以千金求之。远胜于宋人之不龟手。非直为红女之庆。将使一燕物。更不渡鸭绿而无所难。其功又过于种绵。此非渔父之说。梧墅已发之。而渔父特敷衍之。傥令壶山相公。荷居,梅园二尚书。寓目于此。则必抚掌笑曰。是乃吾三人者
沙矶集册四 第 129H 页
之说。不独为渔父与梧墅说也。时丙午仲春。沙矶渔父。述。
书卢左溟赠尹孺人(一作文)序后。送正使成尚书。赴燕。
尹副使之赴燕也。西洋天主之术。未及波荡于我国。而卢左溟逆睹而深忧之。可谓见伊川之被发。知其百年而为戎矣。近年红毛佛朗之船。频泊于我境。佛朗之再至。变称佛兰。自谓西洋属国。用救世年号。多载炮具兵器。外示夸眩。阴规和市。问其所往。答以周流天下万国。保护本国人民。盖指崇奉天主之西国人民。布在天下万国。故周流保护也。然则果已合三教而一之。遍天下行其道。而左溟之先见。验于今欤。考之明史外国传。万历间。大西洋人利玛窦。泛海九万里。抵广州之香山澳。转入京师。献万国全图以为域中大地。有五大洲。而耶稣生于第一亚细亚洲西。行教于第二欧罗巴洲。假如其说。使欧罗巴诸国。悉奉其教。其外四大洲许多国。在在处处。安得遍有西国人民。亦何可以小小舟楫。略略兵器。周流保护乎。是不过假天主之名。横行海外。神异其迹。以售其陇断之欲。而利之所诱。亦心生奸诈于其间。将见番舶纵横。蛮人杂沓。而濠镜台湾之事。复起于南澨。未知
沙矶集册四 第 129L 页
左溟见此。又以为如何也佛郎佛兰。皆佛郎机之变名。而红毛一名和兰。则佛兰之称。无或并取二国之名。而新其号耶。嘉靖初。指挥柯荣等。破佛郎机于新会之西草湾。得其炮。遂名佛郎机。副使汪鋐。请用之于墩堡。亦尝流出于我国而不能用。火炮之有佛郎机。此其始也。佛郎机。以诈力。灭满剌加巴西吕宋又与红毛分裂。美洛居交结。奸商因缘。污吏闯入。香山澳濠镜。遂为巢窟。尽笼闽越海上之利。红毛效之。亦据彭湖屿台湾。而佛郎机尤凶狡。中国贱恶之。每番情叵测辄。疑佛郎机假托西洋人之初来。亦虑其与澳中番通谋。庞迪我等。至上书自明。则亦迪我之所不屑也。佛郎机始则伪称满剌加。又称蒲都丽家。又称于系腊国。今又再变其名。为佛兰者。岂亦自厌其名而欲讳之乎。其曰。西洋属国。亦非其地真在于西洋也。平秀吉之方横。威胁佛郎机。使贡奉。以为东南声援。美洛居又在东海。满剌加,吕宋。皆在南洋。而吕宋距漳州甚近。乘风扬帆。不目而至。澳满剌加。虽稍西。尚在占城之南。安得为属国于西洋。若以奉其教。不论东南北。皆为属国。则向所谓天下万国。皆为西洋属国耶。永乐初。太监郑和以舟师。通西洋诸国。始
沙矶集册四 第 130H 页
知佛教外。又有回回,天主等教。然其教自行于其国而已。未曾流布于震朝矣。自玛窦之来中国。始闻耶稣之说。而其徒庞迪我,熊三拔,王礼,肃阳,玛诺等诸人。继而至。是时。倡议驱逐者。徐如珂,沈㴶晏,文辉,金懋孳也。首先引接者。翁正春,徐光启,李之藻也。斥之者。谓其煽惑群众。有如白莲,无为诸教。好之者。取其明习推步。谙鍊器械。可以修时宪之疏舛。助兵农之径济。则斥之者。是也。好之者。亦不可全非也。然崇祯历。未尝不精于大统。而未有钦若之效。西洋炮。宜为城守之一助。而东北用兵。迄不得其力。但见其流波怀襄。今至滔天。小慧曲识。窭人穷子。往往陷溺于其说以为大可以资事功而致富强。小可以救冻饿而营衣食。骎骎于鬼魅之幽窟。风气日浇。异类斯感。至使网利之番舶。横骛于左海。文明之域假称属国。敢肆诳惑。若使正春,光启至今存。其愕眙惊顾。奋然排击。岂在如珂之后乎。史称洋人东来者。盖多聪明特达。而或谓迪我所著七克。闇合于吾儒克己之意。但其天主鬼神之论。诞妖不经。此可以圣人之道。救药而胜之。惜乎。东林君子如泾野景逸。何不以濂洛关闽之正学。发其蒙蔀。导入名教。进夷狄于门墙。迁南
沙矶集册四 第 130L 页
蛮于乔木乎。近闻清人梅文鼎历学疑问考言。佛教变而为清真。清真变而为天主。然则天主教。其亦佛之支流也。佛氏之学。吾所未晓。然其说曰。先以欲句牵。又以火宅羊车。诱引群儿。为譬喻入门初地。即以欲利为主。无乃此为受病之源。而其害之见于再传之后者。乃至此极乎。自满剌加西行。顺风九昼夜。至苏门答剌。即汉之条枝,黎靬。唐之波斯,大食。自古多贾胡又善幻。岂天主之徒。挟幻而为稗贩。馀波汗漫。南入于佛郎机红毛耶。 皇明诸臣。于此二番。其处之之道。有得有失。亦惟君子小人义利之辨而已。如邱道隆,何鳌,王希文,朱纨,张鸣冈,陶拱圣,南居益。南镜心。皆君子而义者也。或奋扬威武。应机挫殪。或严申海禁。使之自去。如吴廷举,黄庆,戴耀,高寀,陈谦。皆小人而利者也。或阴以为外府。或显受其厚赂。启衅纳侮。毒流生民。观其已然之迹。则知所以御番舶。知所以御番舶。则知所以辟异端矣。嗟呼。今之闽越。犹万历之闽越也。今之天主观。亦左溟所言之天主观也。天主术之祸吾道。已无可言者。中国士大夫。设有惑溺于前。其排斥于今。无疑。则玉河班荆。自有具眼者定论。又何必自损威重。与诡异之类。究诘其同异
沙矶集册四 第 131H 页
出入也但未知濠镜,台湾间诸番之盘据。市舶之交横。何如于万历时。而其所以应变控制者。果义而得乎。或利而失乎。闽浙士大夫。多仕于中朝。当有深晢利害者矣。上使成公以贺正赴燕。 国家安利之责。儒术阐明之事。其在是行。则皇华咨询。不可以年例易之。未知肤浅之见。果或犁然于季文之三思乎。
  
(附)左溟送尹副使(东升○孺文)李书状(致中○稚和)
 自儒教衰而老氏之道起。老氏驳而佛氏之法流入。此世道污隆之机也。近又有天主说者。自西洋来。其言恢荡。盖将以合三教云。夫三教冰若炭也。不可以强合。不待明者而知之。老与儒。生同中国。言语同。衣食同。特其见道有偏全。操术有粹杂。千里之谬。起于毫釐。犹之乎同流而异流。彼佛者。生于西域荒远之地。言语不通。衣服异制。犹弱水于大河。故虽以其宏胜之言。思欲易震朝。而但不敢拉儒教而一之。今所谓天主者。果何为者。地则神州环瀛之外。人是鬼怪异物之类。天所以限而绝之者也。而奄然号于中国曰。我将以合三教云尔。则岂非万万可骇乎。呜呼。今世愈下而道愈衰。宜其异言之日豗也。佛之初亦甚微矣。马,郑诸贤。不
沙矶集册四 第 131L 页
以为意。卒之怀儒襄老而滔天矣。安知今之天主。不如昔之佛耶。为世道者。亦可以知惧矣。余尝有所疑。绵花。佛土之产也。自汉入中国。遂衣被天下。而佛法与之炽。今烟草。起自西洋。遍诸海内久矣。又有甘藷。亦洋草也。浸浸蔓延于四方。既能使天下同食而甘之。则其术之行于天下也几矣。此其兆也。余虽不知天主之术果能合三教与否。而固疑其术之将行也。尝闻燕京有天主观者。即洋人所邸也。不知洋人来留者。直以其国之物。贸易交迁而已乎。亦有精其术者。阴以诱化中国之人欤。中国多学士大夫。亦能排斥之如二氏否。抑多惑溺者否。闻我人之游燕者。间尝往来于所谓天主观。而观中所有谲怪要妙。使人眼眩而心骇。故类多惝恍芒然而归。莫肯以其术之同异。出入反复究诘明辨而逆折之。其为世道之利害何如哉。今冬至副使尹公。书状李学士之行也。要余赠言。顾此役年例也。既无可喜。亦无可劳。暂游千里。小别五月。不足动吾怅然之色。故以平日所疑者问之。考验咨访。行人之职也。是为告。
经山相公七十入耆社序
沙矶集册四 第 132H 页
寿不称其年。称其德也。万物之寿者多。而必曰蓍龟者。以其有德故。取譬于君子之寿。虞夏殷周庠序学胶。所养之国老。乞旅言书惇史者。皆有爵有德。而其他屡见于诗书。曰元老。曰老成。曰耇造。曰考翼。曰黄发。莫非齿德爵兼备之人。而至东京老更。如桓荣李躬。并以稽古之邃学。执经问难。耸桥门之观听。鲍宣之言。亦曰。朝有白首耆艾之士。言议通古今。喟然动众心。然则德必得寿与位。而学又进德之基也。若使岩廊丞弼之地。耇德济济。耄期好学。则其国兴隆。其俗淳厖。而春台熙皞之象。其在是矣。 我朝耆所。仿三王养老之礼。其名则取宋之耆英。而规模尤宏远。洪惟我 太祖亲入耆社。书 御讳于壁上。 肃宗,英宗。重兴寿域。建灵寿阁于耆所之东。 三朝徽牒宝墨焜耀。式至今休。而至若有周之亦世。元凯之济美。莫如东莱郑氏之六世五耆。磊落相望。事功炳朗于史乘。家法楷式于搢绅。文翼,林塘。并 赐几杖。水竹,济谷,翼宪。继登粉绘。则沈休文所谓南朝王氏七叶名德。开辟以来未有者。而黄耇引翼之祺。又王氏之所未曾也。翼宪后六世。原任领议政经山相公。又以鼎司元老。寿跻稀龄。 恩隆优养。岁首米帛。凤泥
沙矶集册四 第 132L 页
临宣。而一体颁 赐。并及鱼轩公。与夫人同甲子而俱康宁。皓发辉映。玉树青葱。为一世艳叹。时则 圣上即祚之三年。亲总万几。 养隆千乘之一初嘉会也。范金镂玉。阐扬 慈徽。匝域含生。咸囿于长乐春晖之中。而公之七十春秋。适与邦庆相凑会。乃以正月丁卯。秪肃于灵寿阁。公具威仪盛服。而前长子金带乘轩。仲子佩符拖绶。季子亦以乌帽绿袍。雁翅左右。长子之子年二十。清秀有文。以上舍生陪其后。昆弟懿亲戚属。绅佩衣冠而从者。自好贤坊至云从街。纚纚然相属也。是日观者。儿骑竹老扶杖。走者如奔波。立者如堵墙。见公韶颜炯瞳霞标亭亭。咸曰。此画图中仙。真非世所睹闻也。公既肃就社。题名帖中。遵社规。书祖先五公。以次注其世。心画遒劲。眄睐精采。社中老吏叹曰。耆帖所载。曾有此继世之盛乎。虽然。彼路观者。瞻望光辉于车尘马迹之间。岂知公之实德。有以致此也。社吏之所叹。只以门阑之赫舄。吉祥之凑集。为希有而已。又安知公慥慥之有以基其德也。余尝娴公于燮理之暇。手未尝释卷。又置花树书楼于紫阁山下。以为覃思坟典常棣讲睦之所。有书于余。辄以秉烛相勉曰。公事滚忙。得片隙展书。如见
沙矶集册四 第 133H 页
故人尤有味非深造则无以道此矣。故公于己酉奉迎之日。首陈勉 圣学之要。以赞元祐初政。廊庙吁谟。居家事为。皆自读书中体认。凡于为善惜福崇俭等事。至诚无为。有足观感。与人酬对。怛无畦畛。而自然文采。劝人为治。以安民为主。而其相业亦然。恻怛之意。如救赤子入井。故虽不见运动之迹。而功利之所及甚博。人言郑氏先世多阴德。而公之迈种又如此。宜其匹休前人。传风流于摸画。袭芬芳于谱牒。仁寿之理。于是不忒。而统而归之于皇极锡福之天。和气之所召。祯祥之所感。可以贲升平而祈永命。化国之日迟而又久。玉烛之光明而益融。则殷宗之旧劳于外。典学享国。岂非我 圣上前后一揆之事。而尚衣授几。 玉趾亲临。继述 三朝徽轨。当在公就问珍从之时。则今此七旬之庆。乃筹海之滥觞。朋陵之拳石。而方来遐龄。将邻彭祖而轶乔松矣。他日国史立传。事业拟司马君实。福禄譬郭汾阳。耆宿迈文潞公。寿其传于永永无穷者。非公而谁。亦惟曰学之修。德之积之故也。余十年病伏。芜弃笔砚。近縻分司。因缘公事。谬蒙许与。谓其家庭擩染。不甚卤莽。命之以操觚记述。而不敢以湔劣辞者。骥尾托名与事为荣。故
沙矶集册四 第 133L 页
妄以其管蠡于平素者。敷衍为说以寿公。且为读书者劝。
郑景执寿序
唐时有李愿者。出于西平之家。高蹈远引于土肥泉甘之地。昌黎壮之。与之酒为之歌。祝其寿康。又欲膏车而从之。其序则送也。其意则寿也。自李愿后以文字寿人者何限。而其事之相类者。余于郑景执见之矣。景执门阑赫舄。才气俊爽。自阙帻时。已以文词拔萃。驰骋场屋。长老朋侪。皆期朝暮决科。将大展布。竟不如意。低回荫路。屡为郡县吏。往往以酒钱。问余于荒滨。自言簿领碌碌。非衰年可堪。俄闻拂衣归温阳草屋。时余适膺崧京分司之 命。景执亦有事上京。邂逅旅次。相见已二十六年矣。齿豁面皱。皤然两老翁也。问景执居家何事。曰。劝妇绩。课奴耕。手一卷坐。复坐听儿辈读书。倦则睡耳。盖欲农圃于晚境。而兼治经生塾师之业。以遗子孙也。余为置酒。道怀抱。景执尚能轰饮大噱。酣畅以往。濡毫作草书。击节诵古诗。扬眉拊掌。意气流动。有若羽士剑客。与向所谓农圃塾师。不啻相反。然观其容。颓然无矜夸之色。挹其胸。泊然有夷旷之怀。余心窃异之。意其闲居修养。有
沙矶集册四 第 134H 页
所得也。一日。余坐分司营。暑雨连月。忽见晴旭。幕佐入告。郑公州来坐门外莲亭矣。余惊喜出迎。景执欲观朴渊雨后瀑。率尔命驾。不顾沾湿也。遂设小酌于亭上。是夜月色甚朗。荷华盛开。天明。偕入朴渊。飞湍喷沫。气势宏放。坡公所谓大略如项羽破章邯时者也。余有中年哀乐之感。在崧三年。未尝为南楼之玩。莲亭之会。渊瀑之行。非景执。无以起也。余平生少惬意事。在家常病。或黾勉出脚。则龃龉不合。每败兴而归。独与景执一游。若有造物者相之。可书而传于两家子孙也。凡事之可传者。谓之寿。上自德功言三不朽。以次而降。至于风流气槩赏心乐事之动。以天机脱去凡近。写出有精采。皆可随意拈来。以为寿语之羽翼。然则景执之可寿者。非直为盘旋得所如李愿也。将不一其书。但恨无昌黎文耳。今年五月日。即景执六十一岁悬弧之辰也。东俗重还甲。情亲者。皆为寿。如余之相与深者。欲其寿。岂有量哉。若使景执易地。则必一鞭驰去如飞鹄之堕前。相视而笑。把杯倾倒。而漳滨婴疾。无由以筋力为事。乃沿袭昌黎寿李愿之意。序以寿景执。愿景执。稼肥土而汲甘泉。采山茹而钓水鲜。饮则食寿而康。为地行仙。匹马奚囊。忽
沙矶集册四 第 134L 页
然访我于沙矶之上。使驯鹤入报游鱼助乐。则其惊喜惬意。更奇于莲亭,渊瀑。又可以敷衍为说。寿景执于七十八十至于百岁而不已矣。此为寿序之第一篇云尔。
大冢宰壶居李尚书回卺序
牉合而偕老。至于耆耋。自古希有也。若乃旭朝雍雁。复回冰泮之期。伐柯践豆。重颂我觏之仪。则是尤罕见之祥也。虽在委巷匹士綦缟耨馌之间。亦将歌咏其事。而绘画之以图。寿传于后。矧夫齿德之尊。名位之隆。如周元老宋耆英。而兼之欧阳子之文章。房次律之儒雅。若是之人。有若是之福。而于吾亲见。则其为厚幸。岂但如苏源明之不虚生此世乎。余年今六十七。不可谓樗栎之不寿。见人之寿而祺者亦多矣。若求其尽善美于身家。为光辉于邦国。则得大冢宰壶居李尚书一人。岂不盛哉。回卺非古也。然星回岁周。自是记时之恒言。春秋时。以岁星之返次。至卜休咎。却成子之会承筐。叔孙氏之名二子。皆可以其事记其年。而无忘于七十三年之后。则家国之吉祥善事。摄提再贞。干支复环。宜有志喜之称。如易所谓庚甲之先后。故国俗重之。有回甲回榜回卺之名。皆是
沙矶集册四 第 135H 页
寿考之休徵然三回之中。室家之大庆。有国之上瑞。尤莫如回卺矣。合卺见于士昏礼。释之者曰。卺。匏也。夫匏之为物微。其义甚广。方其系而未剖也。包涵元气。及其虑而为樽也。浥注泂酌。郊祀之与陶并陈。自古已然。而苍姬绵箓。实基于公刘之用匏。故五两之币。非不合卷。同牢之鼎。非不合升。而特书合卺于房户之篚实。则匡衡所谓生民之始。万禄之源。其在于斯。而东人之尤重回卺。其有得于周公制礼之本旨矣。公之甲子七十有四。于今年而合卺之日。周回于二月干支。公少而善病。未尝以高年自期。至是寄书相报曰。此非始望所及也。通人朴始卿。即公会文之久要也。谓余曰。以尚书之清𦡱文弱。得此遐福于桑榆之景。何不以一文字随喜乎。此盛德事。余何敢当。然窃瞷公平生。有所执契而俟者。冲而不盈。虚而能受。胸包秘书。而不以富夸人。位跻崇秩。而不以贵加人。见人之寸善微长。辄敛衽曰。吾不及也。推毂慰荐。必尽其力之所至。故隐鳞戢羽之奖成于齿牙。脱颖而剖璞者。指不胜搂。是皆集庆储祥之本。而若其言简而意尽。则始卿所谓清癯文弱。殆近于有道之言。而闇合于仙佛之大意。此岂非致福之基欤。公之养
沙矶集册四 第 135L 页
生如老氏之婴儿。无嗜欲无健羡。而致守虚静。其居家似禅门之法。喜无烦恼无嗔恚。而具足慈慧。其清也如水受影。愈清而愈涵。其臞也如酒泲滓。愈臞而愈真。天下之武力。无以胜之。而风行水涣。彪而为自然之文。则公之学贯天人。博综坟典。即其收效之一事。而修母致子之理。宜其吉庆之凑集。则不徒随会家事之治。王凝闺门之正也。皓首相敬。彩服趋庭。黻冕并衿帨同陈。春萱与兰玉交映。譬之物类。则树木之连理也。播之词曲。则凤凰之将雏也。传曰。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天将以关雎,麟趾之应。兴寿域于青邱。而为兆于公家。是岂但同朝之喜。臭味之悦而已。遂忘其芜拙而乐为之言。
桂察访遗集序
桂君南龟。尝千里访余于沙矶之上。出其袖中卷曰。此吾祖察访遗藁也。请子叙以弁卷。余辞以卤莽。因翻其诗文若干篇。典雅有法度。皆自出机杼。不蹈袭陈。凡盖志于载道。而非苟为栀蜡于外也。桂君曰。吾祖自五六岁受业。则咀嚼字义。块坐思索。及长。益肆力于学。始自推广于诸经。汎滥于百家。每有所得。必图之。使心目瞭然。藏于椟。皆琐纸也。今多疑缺。无以
沙矶集册四 第 136H 页
综其绪而寻其源。奈何。余又寓目于其图。但知其幽眇入鬼神。宏博无涯涘。茫然自失。惜其阙漏。笈而还之。俾俟后世子云矣。后十年。余在咸兴观察营。桂君重茧越岭。又以遗集定本来示曰。邻境有处士金济勉。素慕仰吾祖。故托以脱稿之事。处士刻意研覈。补苴罅漏。觿解奥结。历累月而卒业。今成完书矣。余惊喜览。其内外集十六卷。灿然若列眉睹掌。可按而知也。郑掌令篆博雅士也。尝亲炙于公。撰公言行录。处士檃括而为行状。益详密。又作学源序。深得察访为学之本。察访之殁。今八十馀年。风流绵邈。篇翰断烂。无异汉晋人。而其孙追远之诚。能使声气相应。得来金处士。使几晦者复明。将泯者得传。恍若复起察访于九原。其事甚奇。可书而传后。余虽不娴于文。何可又辞。然但因处士之缀拾点定。粗寻其句读行墨。若其奥旨妙解尚昧昧也。昧而强说。不诚也。察访之学源。处士之序。已详矣。余复有一说。察访。吾宗参奉公所畏也。参奉公。尝言桂元涉。生长西关。了无西土芬华之意。独能通经学古。真豪杰之士也。又称元涉与人论文。击节谈笑。听者洞然。心无碍障。参奉公德行文学。仪表士林。而敬重察访如此。则察访之贤。可知
沙矶集册四 第 136L 页
也。察访读书。不假师资。潜心玩索。直求圣贤立言之本旨。冥悟默契。发之于文。以理胜为本。措之于事。以有用为主。文则可徵于遗集。事则未及试。察访以文学。拔萃筮仕。而浮沈微官者五年。为道科壮元。时已六十七岁矣。自幽谷亟移青丹。未几卒。有何用不用之可言乎。然余质言有用者。岂无所据哉。噫。观于乙丑轮对事。一言深契。光 圣德于恶旨。垂衮褒于记注。永祛内资寺积痼之瘼。所处之地。若进于此。则事功必有大于此者矣。观于辛卯鞠狱事。 天怒震叠。祸机不测。三木囊头之下。孰不丧气褫魄。而乃能雍容置对。追绎三十年前册侩之姓名。条理详明。辞令整暇。竟蒙旷绝之 特恩。一世惊叹。至有感泣者。余谓察访之学深造自得。左右逢源。小用则小用。大用则大用。因其已验而推之。则经纶优于论议岩廊。忠足以谈笑鼎镬。其跼而未展。命也势也。然察访以遐乡冷迹。直以诚意学力。得此特达之殊眷于 圣主当时照人耳目。后世传为美谈。虽谓冲星象而感帝王。未为过语。非间气而能之乎。其小试。不必羡人之大用矣。参奉公皇考西涧府君。负当世重望。得其容接者。有登龙之喜。尝谪居宣川。闻察访名。邀见之。伟
沙矶集册四 第 137H 页
其状貌。奇其文墨。大许与。察访感其知遇之深。后入京。径造盘松第。与参奉昆季。以道义相切磨。足迹更不向他家。铨官求见而不肯往。荐除礼宾参奉。 上于政席。问桂德海何如人。铨官郑羽良对曰。臣闻其文名。欲见而不来。臣知其有行义故荐之。 上曰。政官不见其面而荐之。正道公道。缙绅诵传。闻者荣之。昔常建。沈沦一尉。而遗诗五十七首。往往与王维,孟浩然抗行。所唱和交游。非惟无一显官。即知名之士。 仅王昌龄一人。论者以为恬淡寡欲。泊然声利之外。宜其所造之独深。察访宦迹之沈屈。无异常建。而其遗集中诸人。皆乡老塾师。独参奉二公。与其时文会之胜流一二人而已。盖自足于内。无待于人。其事亦与建同。然九皋鸣鹤。终能上彻云霄。酬酢屡及于厦毡。宠眷至纡于帐殿。则我东右文之化。远迈于唐世。而亦由察访用心勤苦。穷造化而贯天人。不止于诗人之专攻一艺。故学既成而诚有不可掩者。不亦盛哉。其名位之升沈。又何足计较哉。
史补略序
史补略者。岭南伯李公。因李氏史选。略加添删。以补少微史之阙。自上古止周考王。合三卷。公以大冢宰。
沙矶集册四 第 137L 页
出按岭南节。才踰年以病。上疏辞。寄声于沙矶生曰。吾将归矣。岭南文学。东国之邹鲁也。 朝家崇儒之政尤重。经籍镂板印布。以广弦诵之教。旧有补刊米屡千石。为剞劂之需。挽近渐致枵罄。只馀三十石。不足以营大役。然旧典。不可自我废坠。方拟召工锓梓。以留宿桑之迹。偶借李氏史选于私塾。即安东李正言锡宙曾祖时善所辑选也。上自太古。下至 皇朝永历。合曾,江之二史。宗紫阳之笔法。凡三十五卷。东人蒙求。皆以曾氏之史略。江氏之少微鉴。为读史之初程。而威烈以前。江氏因涑水编年之旧。初不槩及。曾氏欲兼该首尾。又欠太简。李氏之意。盖欲圆融而润色之。可为蒙士下学之津筏。实效近功。远胜于奇文秘笈。故意欲尽刊全秩而力不赡。又欲刊其始终。合十六卷。以补江史上下之阙而又不得。岭南素称雄藩。而倒悬如此。国计之哀痛。民力之凋瘵。可以举隅反也。乃节取太古以后威烈以前。附于少微史之首。其所增损。或有异同于李选。则不可因史选之旧名。又不能并及五代以后。则所补者亦略而已。然李氏纂述之意。不可没而不书。子其为叙史补略命名之意。而归美于李氏。则庶免于僭妄之咎。沙矶生敛
沙矶集册四 第 138H 页
衽而答曰。李氏史选。吾未之见。然考其原序。盖老而不倦。其用心亦劳矣。公于治簿须代应接纷忙时。尚不忘文翁之儒化。补苴史阙。嘉惠后学。其言温恭退让。乐取为善。而或恐掩人之美。易称谦谦君子。书美休休。有容公之谓矣。若使公。久于旬宣之职。教育岭南之英才。则可以赞 圣化于棫朴菁莪。而未及展布。乃以数卷绣梓之役。眷眷于解龟之日。岭南人士如有识公之意。而淬砺于文学。蔚兴于庠塾。则苏州之经义治事。权舆于此书。而继公后者。若并刊五代以后。又补江史之末。汇为十九史一部书。该首尾于历代。缀菁华于事实。使学者。乐其详备。而便于涉猎。玩索而益意智。发挥而著事功。则斯可谓克成厥终。而卒公未了之志。将见石室之祠。并列高朕矣。乃乐为之说。
徐美几六十一岁寿序
国都之南松(岘之)上。大屋岿然。古木苍然。达城都尉之古宅也。插架万卷。牙签秩然。晚静相公之手泽也。主人秀松都正。与其弟安州。一室湛翕。天伦之乐。到老益笃。余与秀松。总丱论交。白头不渝。有师友之谊。安州文行。又可畏。或有事入城。辄至其家。至则不能即
沙矶集册四 第 138L 页
起。自喜姜衾扬幔。复见于今世也。秀松与余同庚。今七十六。安州亦六十一。大陵李尚书贻书于余曰。徐美几周甲。盍以文字为寿乎。美几。安州字也。东俗重周甲。盖十干十二支。错综轇轕。摩荡推迁。至六十一。则甲子一周。家人庆焉。亲朋贺焉。大陵之意。非劝我随俗作颂祷语也。夫寿之说不一。龟之寿。寿之灵也。鹤之寿。寿之清也。松柏之寿。寿之贞也。金石之寿。寿之坚也。吾何执而为寿于美几乎。其亦以人事之当然。事理之无疑。證其必得而已。兄弟一体也。美几之于秀松。友爱天至。痒疴呼吸。感触相应。犹君实之于伯康。而美几之寿。今已望七。秀松若过二年。即伯康,君实。真率会之岁也。贺美几之周甲。即祝秀松之遐龄也。仁者之兄弟并寿。又在于古家世族。则是岂但一家之庆也。实为搢绅之楷范。 圣世之祯祥也。凡在臭味所同情亲世好之间者。乌可同声相贺乎。美几悬弧之辰在六月。而縻宦西邑。孔路冠盖。应接鞅掌。不得乞暇归家。秀松示疾。无以往会。及冬美几解绂还松岘第。陪秀松邀亲戚故旧。追设小酌。以余病卧荒滨。崎岖寄声。深致怅然之意。默想座中诸老。多余久要。须眉颜面。历历在心眼中。秀松玄晏之祟。近
沙矶集册四 第 139H 页
闻小胜。其髭发起居益恨不得目击也。美几皓首偕老。又有佳子佳妇。而使其子。子于秀松。使其孙。孙于秀松。使其夫人。庇于秀松。而不自为家。非甚病。不离秀松之侧。虽低回郡县。茂著声绩。非其好也。卒能于迟暮之年。遂其闲居对床之乐。此韦苏州,苏颍滨兄弟。平生之愿而未得者也。凡事之可以垂训于子孙。流传于久远者。皆寿之属也。美几之日用云为。在法当寿。则不待乔松之服食。熊鸟之屈伸。而楼萼长春。庭荆不老。筹海屋而唱恒沙。中寿上寿。永永无量矣。以是寿美几。以贺秀松。
尹幼兰六十一岁寿序
寿之为言久也。凡可久之道。皆寿也。古之君子。老而好学。又欲寿其学。于子孙。教诲不倦。使血气之属。世世好学。则其为寿也。岂有量哉。幼兰今六十一岁。已下寿矣。幼兰文足以华国。才足以需世。而穷老于寂寞之滨。士友惜之。然商瞿晚福。子女满前。大儿课诵经传。小儿聪明渐开。环堵之室。读书之声。常闻于外。入而见之。则幼兰秉烛而据其奥。两儿隅坐而执册。礼乐文物。自足于绳枢之内。华屋之念。不起于心。古有内重外轻者。幼兰之谓也。余有三孙。幼兰其外祖
沙矶集册四 第 139L 页
也。其十三岁者。颇有文性。其次七岁。未就学。最幼者。生未周岁。非哺乳。常在其祖怀抱。虽病卧涔涔。每见其森罗于眼前。围绕于膝下。辄解颜而笑。自谓天下之至驩。求其所自出。则幼兰之赐也。及幼兰周甲之弧辰。其母率其三子而归觐。无人于余侧。块然颓卧。悄然愁寂。形骸之苦。来攻其心。呻呓之声。自发于口。非病添于前也。所乐不在也。因思幼兰此日劬劳之思。哀乐之感。触境回薄。无以为怀。而其所以黾勉杯酒。随分取乐者。姊弟团会。侄甥齐集。交贺而胥庆曰。晚年多男之庆。可以保门户而传箕裘也。内外子孙。咿嚘满堂。幼兰之大儿。与余长孙生同年。其八岁者。与余七岁孙。骑竹吹葱。相嬉于前。供欢饰喜。则幼兰此日之乐。即余前日自乐于病中也。始则幼兰以此惠我。而今以我乐。助乐于幼兰。可以一盏相贺也。余于十五年前。亦尝过周甲矣。其日心怀悲伤。弟侄儿甥。所进之觞。并受以饮之。凡十三觞。遂昏醉不省。至夜半始醒。座客尽散。灯火荧然。默数过去日月。自檐晷阶阴。积其分寸。至于六十一岁。则筹已盈屋。而浮云逝水。尽归虚无。但见发白面皱。了无分毫之益于身心实际。乃喟然太息。其后连抱三孙。暮境含饴之
沙矶集册四 第 140H 页
乐。人称有福。瞿然自省。则年侵耄及。而蒙然尚騃。恐不得为小学童子。将何以为人父祖乎。幼兰天机湛静。早用力于为己。则躬行心得于六十年。而为训于子孙者。必合于小雅之式谷。以此寿幼兰。而幼兰又以此交相勉。使余收拾于桑榆。得为寡过人。而勖余子孙。庶几为谨饬之士。则幼兰亦有宅相矣。吾侪之努力于皓首者。其在此欤。其在此欤。
沙矶集册四
 说
  
沙矶集册四 第 140L 页
苟庵说
苟庵。崔国宝之自号也。国宝欲无苟而未能也。乃寓儆于庵名而加垆锤。期至于无苟而后已。又作记以解难。遍求切磨于同志。其意非苟然也。然国宝只取其儆于苟而已。则铭于座书于绅。无不可。而必于其所居之庵者。何也。是宜有说而不自槩见于其记。岂有待于叩击。而使我为莛乎。且国宝既以苟名其庵。又窃窃然务去。苟而就不苟。得无异于公子荆之居室乎。夫苟之为戒。屡见于经传。而其著于曲礼者。尤深切。訾笑。细事也。得免大节也。或绝而无之曰不。或禁而勿之曰毋。则焉有君子而苟者乎。一苟。尚不可许。况子荆之三苟。夫子与之曰善。不亦径庭于礼训乎。说其义者曰。聊且之苟。异于苟且之苟。然要是一字也。非若黑白之别色。曲直之殊形。则假有浅深之略不同。岂至于若是天渊乎。譬人面之有靥。在辅为好。在额为丑。若以其好者为靥。丑者为非靥。则不亦颠乎。今有人。见得而曰聊且思义。见危而曰聊且授命。则必为陇断之贱商。不可事君之鄙夫。子荆岂其然
沙矶集册四 第 141H 页
乎。天下万事不可苟。而独居室可苟。颜子之陋巷苟也。仲蔚之蓬蒿苟也。天子而茅茨不剪。得志而榱题不为。亦苟也。于此而不能苟。则天下之苟至矣。于此而能苟。则天下之不苟至矣。故以不苟对苟而击去之。不若以苟助不苟而并存之。且置苟不苟。先论当不当。苟而当。则苟亦不苟。不苟而不当。则不苟亦苟。恶乎苟。苟于苟。恶乎不苟。不苟于不苟。于是乎鲁论,戴记。圆融无间。而苟与不苟。异而同矣。然则子荆之苟。其诸异乎人之苟。而凡属苟之事。若大若小。其亦日远于其身矣。考之春秋。子荆之事功无传。然让国之季札。称之曰君子。则观其臭味之近是。必泊然无分外之营求。而迹之见于居室者如此。人方以不苟为善。而子荆曰苟矣亦佳。苟合而止。不必其尽合也。苟完而可。不必其全完也。苟美而足。不必其极美也。若是则天下万物。无以累其心。不期于无苟而自无苟。如子荆者。可谓巧于不苟矣。故夫子未尝善人之不苟。而善子荆之苟。以子荆之所守约也。国宝之苟于庵。其犹子荆之苟于室乎。余之摩尼草屋。至朴陋也。然尝有欿然不安于心者。其所以欿然者。非欿然于子荆之居室也。盖欿然于国宝贤祖忠贞公之居
沙矶集册四 第 141L 页
室也。忠贞晚年。侨居沁中。所栖息之睡云轩。在镇江山下。距余家十里而近。一亩环堵。数间茅茨。梁栋皆挛曲之材。墙壁绝圩墁之饰。余尝舒肘而量其广狭。屈指而计其间架。归而视余屋。户牖之疏豁。轩楹之恢敞。居然广厦也。国宝近送忠贞年谱。又知少陵第。本亦草盖。其间因 御书旌褒。始易瓦。嗟呼。子荆之室虽苟矣。然犹曰完曰美。则其所谓苟矣者。不可谓俭矣。忠贞之名位何如。德望何如。其居室乃如此。若使并世于子荆。夫子之许之。必不止于一善字。此所以弊屣荣利。浮云勋名。鱼肥一丝。超然富春之清风。而功利之所及。竟办扶鼎之伟烈。不苟之能事。于公而毕矣。其本则要在于不以外物累其心而已。国宝之窃比于子荆。而自名其庵。渠不亦善于肯构乎。国宝束脩砥砺。老而不倦。虽黾勉缨绂。常有晞发朝阳。振衣高冈之意。甚有忠贞遗风。其于居室。亦必有似之者。然余居远。无由往见其苟庵。而忠贞之镇江宅。则尝目击而叹息。以此想像。可以瞑目而得之矣。余使国宝书送而已屋三字。以为破屋颜色。盖取玉川子故事。而国宝乃以苟庵记属余言之。国宝之意。非取余能文。余何敢辞。遂书其说。以赠国宝。因以为求
沙矶集册四 第 142H 页
安之自儆。
瘗狗说
孔子之埋畜狗。与之席而戒子贡勿陷其首。此不但圣人及物之仁。为其有恋主之忠。不可无报也。孟子谓犬牛人性不同。然犬之性。亦有忠之理。故盗而窥者吠之。以主人之有盖藏也。客而熟者迎之。为主人之所款接也。主人出而归。则低回入衣。喜可知也。此皆犬之恒性而忠之事也。至若归乡传书。如陆机之黄耳。濡尾朴火。如传奇之义狗。尤其禀性之特异。而尽心于所事者也。又有主人之贤。喣之以仁心。熏之以和气。能令众喙待归。异类相哺。可以愧薄俗而裨风教。则昌黎以为异瑞。文公著于小学。乌可以畜物而忽之乎。汉廷大臣。独汲黯有死义之忠。而其言曰。臣有狗马之心。马之神骏而进狗于前。则其与狗亦至矣。季弟子罕。有一狗。生以癸卯三月。死以庚戌三月。其忠于吾。无异忠于罕。倏去倏来。盖未尝终日终夕不见于目中者。或摇尾绕行于拄策之边。或帖耳蹲伏于栖息之窗外。往往过不及于两家。食时恒饥而不恤也。罕居隔冈。可两牛鸣。每兄弟来往。辄自阶庭林草间。跳出而导前。远近不失尺寸。如街路辟人
沙矶集册四 第 142L 页
状。察其意。若以为主人之兄弟一体。则所在尽忠。不当有分别也。狗之年过八。则老丑甚而寿限随至。此狗则形完毛泽。未见死之兆矣。今年三月。数日不见来。怪问之。已埋矣。罕之佣曰。狗之将死。忽盘旋号叫于冈下小石桥边。俄而走冈上。择其阳坂而卧。遂以死。因其地而瘗之云。桥盖在两家之中。而阪又高敞。可以南望罕家。北望吾家。亦异矣。吾家甚贫。无以为生计。使两弟饔飧。而糊其口。环堵之室。三区而已矣。未有产业什器之可分。其势不得不各私其眷属。而各自营生。有假则不久而归之。窘急乏绝。不能尽周生于意而发于口者。龌龊鄙琐。无异秦俗之分赘。默然思惟。时或伤感下泪。为兄而薄恶于其弟者。莫如吾。畜物之豢于其间者。宜亦各私其主。岂知兄弟之为一体乎。数见则驯扰固也。又岂知一体之不可分别。至欲分身于两家。而竟死于两家之间。自择其埋处于两望之地乎。罕有三子。其首生者长养于吾怀中。才学。因以耳目口鼻等字。为蒙求之始。今年二十三。能诵经览史。其十八者。亦无外傅。而吾衰倦甚。不能如其兄之幼时之督课。最小者。今九岁。娇騃不离母怀。自去年冬。忽来学字。因不去。视吾如父。视吾家
沙矶集册四 第 143H 页
如其家。若使吾兄弟之子。如汎稚春之诸子。视其父之兄弟。如其父。视其从父兄弟。如其兄弟。则此狗之为祥于吾家。不虚矣。不然则狗之不若。负狗之苦心矣。其埋也不及知。追书其事。以示弟儿侄。因爇其纸于瘗前。而益厚其土。俾无狐狸之患。狗既有忠之性。亦有不昧之魂。知吾执笔而屡唏乎。
沙矶集册四
 记
  
记金公厚根事
沁府老吏申宽轼,崔时权。为余言曰。金公厚根。安东金氏之左族也。居北山下。固穷读书。宗党多显达。为守令监司。辄力请邀去。以裨其政治。则或黾勉应之。非其所好也。其为幕僚时。弊衣破衾。默然端坐。容仪严冷。酬酢简要。然任使之下属。导之以善。惟恐其或陷于罪。常诲之曰。见义则进一步。见利则退一步。期无过悔矣。金相公弘根。始以荫仕。为义城。约与同去。翌日。金相公履乔。除箕伯。为其贫甚。将畀幕职之最腴窠。辞曰。已与义城约矣。义城亦力劝。舍此取彼。终不听曰。岂可以利害变其已定之心。义城后赴科上京。金公亦随行。义城密令所信吏。船载米钱布绵以遗之。而不使知也。船遇风浪臭载。义城叹曰。何其抹摋至此。义城于永安府院君。为堂侄。直往乞二千金
沙矶集册四 第 143L 页
以与之。东俗所谓二千金。即中人数家之产也。金公以其无名。不肯受。强之终不可。金参判迈淳。为沁留时。恳请入幕。始辞以病。终以其诚心。相与力疾而来。参判涖任已三朔矣。该掌吏张世五。以三朔幕料之积置者入告。金公惊曰。举行幕职。然后始可受幕料。三朔举行。必有代监。非吾所当受也。代监亦不受。其病支离屡朔。竟不可医。出寓于崔时权家。将出。招府吏某。给一器红柿九十九个曰。汝虽馈此。吾病无以食生冷。始满百。今除一。汝其持去。此外。只弊破寝具而已。居幕者。例受媚灶之苞苴。金公所还给。只此不满百之柿。则其简严可知也。诸镇将为老人调病需。或馈生鱼。则皆却之。临终。遗戒三子曰。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吾一病沈绵。毫无裨补。尸素之惧。孤负之愧。无以瞑目。我死之后。敛以所著之服。棺用薄板。不日葬我于仙源先山下。(仙源。即沁府地。仙源先生所居。)汝辈勿制衰服。只一单衣。一方笠。步归桂山弊庐。自本营。虽给雇马。慎勿乘也。及没。参判时在京第。大衋伤。欲厚其送终之节。诸子曰。父命为重。营门之教不敢从也。一依遗命。可谓是父是子矣。
宗正卿题名录记
沙矶集册四 第 144H 页
古之宗正。一人。而今之宗正卿。无定员。凡宗姓而位卿者。先后同升。盖 圣朝惇亲之特恩也。名列于其中者。自幸忝居属籍之末。蒙被旷绝之泽。此题名录之所以作也。夫明德亲族。即帝典开卷第一义。而虞官掌礼。其名秩宗。礼以宗庙为主。而宗庙以序昭穆为本。上以观德于七世。下以讲睦于九族。故传曰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周之宗伯。亦虞之秩宗也。亲亲之道。至周大备。大宗伯。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疏。秦汉以后。始置宗正于宗伯之外。专掌纠合族属。董正谱牒。训导以德行。规正其愆违。后汉书百官志。有宗正卿。宋时有大宗正,同知大宗之号。皆推宗室中位高属尊有德望者一人。领其事。其表表著称者。汉之刘德,刘向。唐之李勉。宋之赵不息。皆宗正之选也。然则虞之秩宗。周之宗伯。秦汉以后之宗正。顾名思义。则皆本于宗庙之序昭穆。而继别而为百世之宗。继祢而为五世之宗。莫不统于一宗子。其在 我朝。宗亲府。主封爵。宗簿寺。掌图牒。是亦周官大小宗伯之分职。而挽近世。异姓提举。掌簿事。殊非国典设官之本意。钦惟我 圣上。光承宝历。追 列祖本支之盛。悯后属疏远之
沙矶集册四 第 144L 页
甚。元年甲子。移建宗簿寺。合于宗亲府。又命 璿潢支派。阶嘉善以上。为宗府校正堂上。是岁四月辛卯。祗谒 太庙。召见校正堂上于斋殿。玉音琅琅。视如家人。又使同姓之文武韦布。迎銮觐光。入参骏奔之末。圜庭忭蹈。油然兴感。今又特设宗正卿。以授臣等。其为实为兼。视他官。有无渥泽汪濊。恩光焜耀。佥拜稽首曰。是不可无记实之文。以备宗府之掌故。盍为题名录乎。夫题名。非古也。然有比类而引喻者。昔召穆公纠合宗族于成周。作常棣之诗曰。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富辰释之曰。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邦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此乃宗亲题名之原起。而可以援例于今。非如文人之俗习。詑科名于雁塔。记慢司于厅壁也。虽然。昔之膺是任者。皆选于德望。而今以吾侪之无能为役。衮衮旅进。诚万万不敢当。然入而正色于朝。恒念倚毗之眷。出而为善于家。无坠忠荩之风。相戒于兄弟胥训于子孙。尚可勉而为也。古之八元八凯。皆是王室之亲降。至春秋列国名臣。多出于公族。 国朝五百年。关雎,麟趾之化。比隆宗周。而 圣上笃叙之德。如日方升。和气之所感召。将见振振之美宗英
沙矶集册四 第 145H 页
辈出。则行苇之忠厚。伐木之亲睦。不独专美于古。而颂绵箓于瓜瓞。祝巩基于磐石。即今日不报之报也。
录金贞女事
江华府民金基永。有一女。年十七。将嫁于通津朴仁珏之子。癸亥十月十八日。即奠雁之期。而九月二十七日。先行纳采矣。忽自仁珏家。专人急报曰。新郎于九月二十九日。得疾。翌日不救。两家之不幸也。所纳之采。觅还可也。基永举家惊惶。将欲还采。其女掩泣曰。既纳采。则此身已许人矣。今其人已死。而复嫁于人可乎。此身必归夫家。因闭户蒙被。而卧绝饮食。父母兄弟邻里亲戚。慰诱万方。终不听。乃治送奔丧之行。至其家。先拜祠堂。仍往其墓。一恸尽哀。成服馈奠。孝养舅姑。今年为终祥。至其日祭毕。舅姑虑其办节。于隐屏处。扶携执持。不使暂离。贞女泣曰。吾意本不如是。吾若下从于地下。何以代夫终养。以慰吾夫逆理贻戚之遗恨乎。愿舅姑。勿以吾为虑也。辞气雍容。有足感动。舅姑信其至诚。不为戒。贞女自其后。滫瀡缝纴。竭力供养。是其志不屑为烈女。盖欲为死夫之贤妻。而为孝妇于舅姑也。昔汉陈孝妇。受托于其夫。卒养其姑。于夫死之后。以终天年。其事卓绝今古。然
沙矶集册四 第 145L 页
谷则同穴。所天之义既定。皦日之誓已明。临别悲苦之语。握手丁宁之托。可以感鬼神而透金石。则诺而践之。是固人情天理之不得不然者也。故朱夫子特书于小学善行篇。至若贞女。则虽行俪皮之仪。未设同牢之席。颜面不接。情意未通。礼有婿妇亲死。相吊之礼。皆是纳币之后。而又曰。纳币有吉日而女死。则婿齐衰而往吊。既葬而除之。夫死亦如之。然则圣人未尝不许嫁矣。贞女之终身守节。不其过乎。是有不然者。易有大过小过之卦。三仁之死生。异而同归于仁。无于礼之礼。圣人所许。则为仁而过。何可曰过乎。曾子问一篇。皆变礼之疑难处。盖婿妇之名。始定于纳币。相吊于父母丧。若不幸而婿死妇死。则两家相吊。而更议婚姻。即事势之不得已。然婿死而返其已纳之币。复结异姓之好。于礼未有槩见。则圣人或有难言耶。况既为夫三月齐衰。而复嫁于既葬之后。得无碍于不更之义乎。丧礼或有疑文。此其一也。嗟呼。贞女生于穷岛委巷之中。教训不习于衿鞶。闻见不出于蚕织。而自得于天赋之直心。办此绝俗之卓行。其事则古人之所未曾。礼经之所未见也。盖其纯一洁净之性。清明正直之气。禀畀特殊。立心制行。闇与
沙矶集册四 第 146H 页
道合。岂不伟哉。夫褒烈旌淑。将以劝也。夫死从死。乌头朱楔。岂不为树风声扶人纪之政。而其父母舅姑之情。戚而又戚。若使死者有知。怛然衔恤。益增穷天之憾。古之烈女。只以之死靡他。终身自誓。近世必以身殉。如印一板。东俗之末失也。岂若贞妇但知纳币之仪已定伉俪之重。又欲节孝双全。追其夫未卒之志。慰其夫不瞑之恨。使其舅姑。安其孝养。而自宽丧明之恸。其义起之难。实有大过人者。若使生于汉唐宋之间。则朱夫子所以叹美褒奖。必不居陈孝妇之后矣。
  
(附)张氏女贞节记(明归有光)
 张氏女。湖州归安人。都御使孟介孙。通州通判弘裕女也。少许聘乌程严大临。嘉靖七年。大临试浙闱。遘疾。明年疾甚。弘裕往来诊视。归语其妻。女闻之。悉敛平时女工凡装送衣物。尽焚之曰。吾无用此矣。语闻严氏。遣妪视之。女谓妪曰。病不可为。当归汝家。舅姑感之。遣人往迎。父母难之。湖州太守梁君。县令戚君。高其义致书劝成其美。而大临已没。张氏服其服。往哭之。遂居次不迁。是时。大临年二十。女年十九。严氏因为置嗣娶妇。嗣子。亦没。遂
沙矶集册四 第 146L 页
姑妇相守。归严氏今三十六年矣。年五十四。余常论女未嫁。夫死。终身守节。非先王之礼也。曾子问曰。昏礼既纳币。婿之父母死。则如之何。孔子曰。婿葬。致命于女氏曰。某之子。有父母之丧。不得嗣为兄弟。使某改命。女氏诺而未敢改也。婿免丧。女之父母。使人请婿。不取而后嫁之。礼也。言婿免丧而不取。则可以嫁也。曾子曰。女未庙见而死。则如之何。孔子曰。迁于祖。不祔于姑。不杖不菲。归葬于女氏之党。亦未成妇也。未成妇。则犹不系夫也。先王为中庸之教。示以人情之可循。如女许人矣。免丧而不取则嫁。未见而死则归葬。其不言婿死而嫁者。此曾子之所不必问也。虽然。礼以率天下之中。行高明之性。有出于人情之外。此贤知者之过。圣人所不必禁。世教日衰。穷人欲而灭天理者。何所不至。而一出于坏奇之行。虽不安于理。岂非君子之所乐道哉。微子,箕子,比干三人者。其所以处之不同。而孔子皆谓之仁。若伯夷叔齐。舍孤竹之封。隐于首阳。未有禄位于朝者也。于君臣之道。亦微矣。而耻食周粟而死。孔子曰。谓之仁。嗟呼。世之论人。亦当取法于孔子而已矣。
  
沙矶集册四 第 147H 页
家儿自京归言。旅次借看明人文。得归震川所述张氏女贞节记。与吾乡金贞妇事酷类。读其文。不觉敛衽击节。震川亦以张氏为贤。知之过中。痛恨于末俗之穷人欲而灭天理。又以夷齐之采薇饿死同归于三仁。而折衷于孔子之定论。其说不可易也。张氏女。乃中州绂冕之世族。而贞妇。则出于海东僻陋之闾巷。尤奇矣。因付书张氏事于金氏事之后。遗其父母舅姑。以慰其心。
沙矶集册四
 跋
  
书炭翁遗事后
金君处泰。访余椒山之阳。袖炭翁遗事。示余曰。吾祖也。余读毕。始知文毅公有后。炭翁斟酌经权。窜身穷谷。一以为文毅家孝子。一以为 端庙朝遗民。其迹尤异。松树已枯。岩石不泐。搢绅君子多言之。况胤支蕃布。弦诵肄业。姚荣国所谓读书种子。得不泯绝。天理之阴骘。诚不诬矣。顾余病废笔砚。无以发辉幽光。附名骥尾。然读是卷。闻是说。塾生野老。皆慨然动于心。戚然见于面。则余之三复叹息。如佛氏之随喜。亦人情所同也。我国素称小中华。事迹与皇明相类。 太祖龙兴。并时 洪武。 光陵受禅。无异文皇之靖
沙矶集册四 第 147L 页
难。许多忠贤。血肉糜烂。宗族倾覆。琴轩青衣。仅有婴臼。鹤寺招魂。至及襁褓。则文毅之血脉尚传。宗祀不殄。岂非天幸。虽迹混氓隶。事无徵信。亦当汲汲表章。今其遗孙。执笔抆涕。赞述祖德者。至五十五人之多。而辛亥伸雪之典。戊戌悯忠之纶。寔出 两圣朝旷绝之恩。然苟非子孙之至诚感格。安能使积郁之冤。竟得昭晢于数百年之后哉。炭翁崎岖畏约之中。韬光葆洁。宜其荫庇。后人阐扬先烈。而遗事所记。卓绝惊人。麻衣蔽阳。如葛衣翁。卖炭资食。如东湖樵。吞声洒涕。踯躅盘桓于穹岩古松间。以寓苍梧虞舜之思。又似冯翁补锅之伦。采薇一篇。彷佛峨眉亭壁所题。夷齐死后君臣薄。力为吾王固首阳之句。呜呼。金川失守。天地灰烬。建文遗臣。名迹漫漶。如吴中所传致身录。大抵多出于传疑。而李温陵,谷霖苍。犹蒐罗掇拾。以补国史之阙。若使铁景方黄之裔。又有此等人。则其大书特书。揄扬潜德。岂止寥寥数句哉。余以为观于文毅三世。则可知 庄陵之德。入人深厚。观于炭翁之全身延嗣。能为颠木之㕀蘖。与前后 褒奖之举。炳焕日星。昭回云汉。则我 朝之忠厚立国。培植节义。虽中华。亦有逊焉。炭翁诗末。慇勤诏后。勖以
沙矶集册四 第 148H 页
忠孝。深得风人之馀。意凡其为云仍者。曷可不勉哉。
孙松悦初度日。书蒙求卷后。
庚戌夏。经山相公。居鼎轴。剡荐余为崧京留守。儿与妇随往。壬子春。解龟归矶上。夏。五孙松悦生。命名之意。志崧灵之冥骘。而抱送之惠。公实有焉。明年癸丑春。公之胤子侍郎。膺沁都旄钺之 命。公以原任元老。就养于分司之显允馆而悦之。初度适回于是时。非偶然也。周岁日。陈玩观志。古例也。顾余所蕲望于子孙者。不在分外之荣利。惟希世传读书种。而公平生好学。到老不倦。善庆仁寿之理。于公而又足徵。尽乎人不可以不读书也。乃请公心画数行。弁于蒙求小册。以启览揆时先入之见。因为传家劝学之宝藏。书其事于卷后。
沙矶集册四
 论
  
沙矶集册四 第 148L 页
六义论
诗序。以风,赋,比,兴,雅,颂。为六义。又以风,小雅,大雅,颂为四始。曷为详于六义。而胪列赋,比,兴。略于四始。而独拈风,雅,颂。使文不顾于上下。义不照于前后也。盖六义以列其目。四始以执其总。明四始之异体。包六义之指归。故该于彼而合于此。何以明之。今若引类比次。顺而叙之。则宜曰风雅颂赋比兴。而必错迂其文曰。风赋比兴雅颂者。举中而言之。明赋比兴之于风雅颂。无不通也。故周礼六诗之次。亦复如此。郑玄答张逸曰。赋比兴。吴札观诗。已不歌也。孔子录诗。已合于风雅颂中。难复摘别。如郑此说。始若有体段之异。篇卷之别。流转久而混为一。其说未必然也。孔颖达曰。赋比兴。诗之所用。风雅颂。诗之成形。用彼成此同名为义。此言深为得之。然引郑说以同于己。则颖达之苟也。盖触感冥于自然。而声文起于咏叹。苟无错综之变。顿扬之节。则无以极衷曲之陶写。撰一段之体裁。故有陈辞■径直者。有喻义近切者。有引物抽思者。此乃赋比兴之谓也。然言事之道。直陈为上。谲谏为次。故诗主赋焉。比兴以间之。合此三用。成彼
沙矶集册四 第 149H 页
三体。未尝墨守一法。裒为全篇譬经纬效衡从之用。织就贝锦之文。差隅得缝杀之宜。缀成七衣之制。长丝短线。属联无迹。狭领广幅。付丽为一。若缕缕而析之。则天下无全锦。片片而别之。则天下无全衣。故毛公注诗。只于首章起句。或言兴也。如车邻之二章称兴。南有嘉鱼之三章称兴。虽若不准一例。然皆举一而明上下。未尝重叠于一篇之中。至若比赋。则未有槩见。盖以赋是直陈。比或近取理切义明。无容指摘。独兴之为言。情感触遇。意在象表。时往事去。意难领要。故举其难者。略约示义。置其易者。俾人自得。苟不然者。芣苢之为赋。绿衣之为比。若此之类。今使新学少生。以意恃度。当无不中。岂毛公大儒。不解此义。阙略不言耶。良以章分句析。徒穿凿于大义。无发明于诗教故也。今若别其体段。则一篇之宗旨破坏。殊以篇卷。则四始之全部不立。然则不待季札观乐。而太师播音之初。元无别歌。不到仲尼录诗。而作者主文之日。本自混成。郑玄所言。似无意义。夫六诗之作。皆国史大夫圣臣哲民。吟咏得失。发挥性情。义类洪远。讽寄深微。言外之包含。难一槩论。故虽理有大归。而意相为用。关雎主兴。而托喻之义明。螽斯为比。而引
沙矶集册四 第 149L 页
物之思长。草虫以纪时候。兔罝亦陈见事。同异出入仅争毛发。风既如此。雅颂亦然。苏子瞻作诗论曰。关雎比也。殷其雷,扬之水类。兴也。兴与比不同。不可强说以求合。言似近是。抑有不然。比兴之不同。特微显间也。虽本人造意。难尽得也。然扬搉而论之。则莫不引其随感之物。而首起群言之旨。夫物能造感者。必其有当于心也。故六情归正。言须有归者。以其有类于事也。故片辞居要。若空荡而无当。则感不得正。泛阔而不类。则起非其要。以此为诗。愚夫妇亦将不信。乌足以范民齐俗乎。然则兴义之难晓者。不可曲说强解。若以其难晓。遂谓但引外事。兴起所言。而别无拟议。则吾未知诗人本旨果如是否也。故毛公解诗。兴兼引喻。然则康成之说。既未得其本领。子瞻之论。亦近于契剑而守株也。
沙矶集册四
 辩
  
桑林祷辩
汤祷于桑林。身为牺牲。以六事自责。言未已。天大雨。说甚诞妄。诬天与圣。不可不辩也。夫不以礼事天。是重天怒也。不以道责躬。不足以动天。以此徼福。福必不降。以此弭灾。灾必不息。安有得其善报。乃若是甚速者乎。事天有礼。澡浴以致敬。濯溉以告洁。饎爨必
沙矶集册四 第 150H 页
戒。牲牢必纯。故神示毕格。而福禄可求也。责躬有道。暗室屋漏。渊默内修。涓蜎濩蠖。深居永靖。有过未尝不知知之。未尝不改。故信行可先而言辞可后也。今弃其广牡而违礼于人。牺恝于修德。而捷应于片言。则汤失其祷。天舛其报。悖理反道。莫此为甚。若使成汤。遇灾而惧。求厥致之之由。反躬而得之。则默而行之。存乎其人。如其不得。当设置鼗磬。减膳彻乐。下哀痛之诏。发求言之音。及其荣雩群神。攘除灾沴。则亦宜修举仪物。虔奉圭璧。不当身备。六牲之一体。偃俎房之上。设此疑信不决之辞。问诸杳茫难谌之天也。昔宋襄公用鄫子于社。春秋罪之。虽王霸殊轨。仁利异趣。信斯言也。其用人牺。均也。况袭缪之过。轻于始俑。则桑祷之失。甚于宋社。然则虽令载著经史。准以理势。不敢尽信。况究厥原起。事在纬书。夫六纬之兴。出于曲儒之伪撰。䮞驳而反经。诞妖而违正。故马■迁殷纪。不载此事。绎厥微意。深得大体。士生后世。不及明晢理本。徒能取信口耳。则将以舍身为牲。出于若恫之至诚。责躬祷天。寔为明王之盛德。殊不知谶纬曲说。诬圣人于千载。淫祀夷礼。假嚆矢于后代。然驳此伪诞。宜有明据。苟欲辨桑林之诬说。在春秋之
沙矶集册四 第 150L 页
(之衍字)书宋人。
沙矶集册四
 议
  
宪宗大王祔庙时收议
四亲之限。未满五庙之次。当迁礼有变。而情有所不得伸。观于鲁史之重统序。周庙之叙昭穆。兄继弟。叔继侄。皆有父子之义。则孔朱已定之论。恐当为今日典礼之所援照。而非臣謏湔之见。所敢质言。惟在博询而审处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