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 第 x 页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月城金正喜元春著)
 笺
  
大殿诞日。内阁进笺。
芝检膺图。阐有为之至治。金鉴懋诫。颂无逸之永年。日月同光。天地齐寿。恭惟 主上殿下。功参位育。福膺康宁。茂胄侍迩英之筵。星海腾瑞。甘膏洽勃苗之泽。川岳效灵。肆当震夙之庆辰。益迓泰来之遐祉。伏念臣等。职忝西省。颂切南山。荐琅签于螭墀。钩河擿洛。延宝箓于虹渚。畅垓弥寰。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 第 129H 页
冬至。内阁进笺。
松茂竹苞。膺九如之鸿禧。荔挺芸生。考四分之凤律。五纬合璧。一阳延圭。恭惟 主上殿下。德叶清宁。功参位育。重离符明两之庆。景运昭彰。屡礼颂绥万之休。闿泽布濩。迨令节载届建子。而茀禄益迓用申。伏念臣等。迹忝迩班。躬逢嘉会。鲁云纪瑞。素乏演纶之才。尧日迎长。敢效贡履之悃。
冬至进笺
临如日月之照。庶绩咸熙。复见天地之心。百禄并凑。君道寝长。阳德方亨。恭惟 主上殿下。禹畴锡民。虞衡齐政。瑶扆懋对越之念。雨旸寒燠若时。铜闱勤贻燕之谟。左右前后皆正。肆当缇管之叶律。益膺绵箓之无疆。伏念臣等。职忝演纶。材愧坼线。云近五色。先验候台之祥。天保九如。倍切祝冈之悃。
冬至进笺[二]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 第 129L 页
群品播元亨。阴骘无射。千岁致日至。阳复不迟。履肇斯长。益引其永。恭惟 主上殿下。三元调烛。七政齐衡。嗣岁康功。徵瑞雪于先腊。懋时典学。喜舒晷如少年。万户值雷开之朝。千官整山呼之列。伏念臣等。叨居近密。偏沐恩私。补衮视纶。才虽愧于前哲。献袜添线。诚宜倍于他人。
冬至进笺[三]
抚五辰而出治。至化旁溢。应一阳而叶律。景禄咸遒。雷开千门。山呼万岁。恭惟 主上殿下。基承艰大。运启雍熙。实德弭灾。惕圣念于一风一雨。康年呈瑞。囿民生于不饥不寒。肆当阴消阳复之辰。益膺日升月恒之庆。伏念臣等。材惭坼袜。职忝演纶。凤池沐恩。恒切瞻天之喜。龙楼承候。倍激祝冈之忱。
正朝进笺
抚铜浑而明时。(一本作跻黄道而抚辰。)三元迎甲握璇枢而茂对。(一本作辟青阳而致化。)百禄用申。八域同春。一年上日。(一本作凡在照临。举切欢抃。一本作君道体仁。阳德布化。一本作匝域欢雷。霞霄瑞霓。一本作祥应昌期。庆丛上日。一本作物物皆春。熙熙之世。)惟恭 主上殿下。尧德天大。汤敬日跻。(一本作日新。一本作大德必扬。至道难名。一本作箕裘敛福。汤盘懋工。一本作克建人极。茂对天时。)齐政出治。验休徵于时寒时燠。燕谟垂裕。懋睿学于正事正言。肆当履端之会。诞膺泰来之体。(泰来一本作鼎至。)伏念臣等。条冰联衔。尺天荷庇。(一本作职忝龙图。诚切鳌抃。一本作职忝西清。诚悬北极。一本作儤值摛文。迩班联武。)笋班染翰。愧乏黼黻之才。椒觞(一本作椒斝)介眉。倍切冈陵之祝。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月城金正喜元春著)
 铭
  
仁政殿铭
泰壹仰运。黄图拹纪。恭惟我 后。向明图理。嵬彼法殿。昌德丕基。玄龟遗文。紫纬宏规。媲农天府。仪轩合宫。左城右平。九室八窗。通之天苞。流以地符。粤昔经营。 英陵盛谟。 圣子神孙。是搆是堂。式阐 先烈。大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 第 130H 页
道克昌。载斡璇枋。众宿环辰。何以出治。发政以仁。姒德好生。勋烈光被。周流贯彻。无远不暨。包育万汇。体元为德。洪化诞敷。厥施也博。蔼如春旸。汎若醴泉。蠕蠢仰化。纮埏涵恩。猗欤盛哉。大德无名。矞矞皇皇。文治休明。载瞻璿楣。宝扁辉映。旁引涵仁。左挹宣政。九重匪深。譬天听卑。民瘠可虞。民困可思。民心无常。有仁斯怀。沐以金膏。囿以春台。仁化所推。邦箓无疆。吉祥齐臻。降福穰穰。于千万年。康哉熙哉。臣拜作铭。献于彤墀。
汲古泉铭
饮泉读书。书香泉香。是龙鱼之图八海之文。媵大庭而包柏皇欤。且无论抔饮与结绳。致人于初素之上。藐然下视。虮虱龙象。
性铭
周初召诰。肇言节性。周末孟子。互言性命。性善之说。秉彝可證。命哲命吉。初生即定。终命弥性。求至各正。迈勉其德。品节丌行。复性说兴。流为主静。由庄而释。见性如镜。考之姬孟。寔相径庭。若合古训。尚曰居敬。
番琴铭
小疋尽废。乃至此音。谁返乐本。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月城金正喜元春著)
 颂
  
汉十四经师颂(并序)
 易四家。沛施氏雠长卿,东海孟氏喜长卿,琅琊梁邱氏贺长翁,东郡京氏房君明。尚书三家。千乘欧阳氏高子阳,鲁大夏侯氏胜长公,小夏侯氏建长卿。诗三家。鲁申公培,齐辕固生,燕韩太傅婴。礼二家。梁大戴氏德延君,小戴氏圣次君。春秋公羊传二家。东海严氏彭祖公子,鲁颜氏安乐公孙。右经师十四人。其源流授受。具于孟坚汉书。其训诂著录。载诸子骏七略。即范蔚宗所云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所立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 第 130L 页
凡十四博士是也。当是时。赤符之运甫隆。新室之图已谢。费氏之易。伏以未行。左氏之传。立而旋废。谷梁洎毛诗俱罢。周官与古文并省。虽未遑广励微学。扶翼湮坠。亦可谓兼收博采。无所偏重者焉。夫说稻梁之美者。略种殖之艰。溉江河之润者。昧疏𨗩之力。况乎人情厌故而喜新。学者数典而忘祖。阅年渐远。道术屡更。爰自束发受书。以迄离蔬筮仕。咸以为垂范者五经。载道者四子。洙泗既往。仅传其辞。洛闽而还。始释其义。间有不安于所习。不溺于所闻。探贞观之璇囊。启永徽之宝笈。寻玄珠于孔氏。捡赤玉于贾君。然而当阳之麟史。第行于江东。仲真之蝌文。晚传于河北。王辅嗣之虚诞。范武子之乖迕。非当涂之攸述。即金行之别刱。就令好古者阐荀虞研马郑。搜景伯之残文。缀子慎之逸简。究亦建初以后之流风。非元始以前之古则也。譬如神禹导灵源于积石。人以为九河穷始而不知有昆仑之墟。成周配后稷于先农。人以为百谷报功而不知有厉山之子。彼夫决渠荷锸。自诩其劳。沾体涂足。自神其术者。又无足深论焉矣。且夫五经之初立也。非惟章句耑门不相假借。即在经文传习。亦有异同。故三岁宦女。鲁诗特别于齐韩。邾娄盟昧。公羊迥殊于左谷。礼经编次。二戴互歧。卦象纠纷。九师各判。熹平石经。悉尚书之今文。祭酒说文。皆周易之孟氏。就其所存而验之。家法如此其严也。师承如此其重也。若乃文学盛于东都。真儒兴于北海。易宗费直。书述杜林。诗祗毛公。传惟左氏。周官引先郑之解。礼记为小戴之注。酌彼群论。订为汇归。未显立于党庠。实私行于家塾。迨夫永嘉板荡之际。旧训靡遗。大兴草创之初。新经聿建。盖株守之陋。由是而破。名家之学。自玆亦亡。行之既久。南北殊尚。华朴莫齐。郑学将微。正义乃出。唐所立之五经。已非晋所立之五经。晋所置之博士。又非汉所置之博士矣。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 第 131H 页
大乐云缺。五经是传。五岳镇地。五纬丽天。去圣日远。攸赖后贤。书芽于伏。易茁自田。高堂礼经。浮丘诗篇。春秋胡母。公羊最先。师承不紊。汉兴已然。夺诸秦火。厥绩伟焉。施君谦让。恪守冲虚。不敢教授。长陵徒居。率业王孙。杂论石渠。结发事师。众莫之如。弟子知名。门人获誉。丞相列卿。沾溉其馀。兰陵孟生。独用易显。穷极阴阳。推求灾变。万物荄玆。高议宏辨。轻改师法。终以病免。少府小心。望重梁邱。孝宣行祀。剑堕旄头。乘舆马惊。筮有兵谋。通经足用。近幸有繇。尊崇施雠。排抑孟喜。證明枕䣛。各成一是。甘露之中。临乃继起。士孙邓衡。世传博士。君明好学。占验尤长。吹律易姓。谶纬滥觞。极论巧佞。谲谏帝旁。奏法考功。课诸循良。宵小忌之。卒为中伤。飞伏世应。五行六日。纳甲归魂。后世有述。卜仪筮法。厥制久失。求礼于野。火珠遗术。陋者揲蓍。妄言可黜。
千乘欧阳。代为巨儒。爰及子阳。后生竞趋。地馀其孙。林尊其徒。递相推衍。朴学不孤。直哉长公。为学精熟。已究洪范。更说礼服。俯拾青紫。胥甲诵读。爵登列侯。仕至光禄。张霍废立。阴罚豫明。武皇庙议。耻徇公卿。受诏撰书。身贵道行。天子赐金。时以为荣。奕奕长卿。从师问故。博考五经。与书相附。出入牵引。以次章句。独抒心得。无必无固。议郎起家。太子少傅。
申公受诗。为楚宾臣。王戊胥靡。退归终身。远方问业。至千馀人。事纪青简。名达紫宸。束帛加璧。安车蒲轮。明堂召对。素志未伸。辕固齐人。黄生伯仲。争论汤武。帝为色动。马肝无食。彘心能中。平津阿世。正辞托讽。大传精悍。于诗素深。内外二传。博通古今。齐鲁异趋。燕赵同钦。尤长说易。不厌推寻。
大戴彬彬。曲台弟子。与沛庆普。同出后氏。小正明堂。传记尚尔。惜哉训释。史莫之纪。别录见遗。咎在中垒。小戴岳岳。声望特著。以礼作郡。挂议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 第 131L 页
而去。宾客为盗。其子何与。史有明文。孰闻引据。庸夫论世。鲜克平恕。姬公制作。炳若日星。自冠迄觐。篇目未零。吉凶宾嘉。百代犹馨。四十九篇。非礼本经。后人尊信。无乃径庭。
严傅廉直。不事权贵。品异脂韦。性成刚毅。修行先王。振厉士气。天不胜人。此语隳操。薄彼宰相。经谊诚高。苟少勉强。曷足以豪。公孙贫家。笃学见称。眭孟姊子。具有师承。质问疑谊。暨严偕升。精力匪懈。历官郡丞。冷任都路。公羊勃兴。仰溯汉初。圣涂方辟。惟专一经。畴兼六籍。历久乃迁。匪伊朝夕。传易而疏。注加以释。性命肇开。封畛爰画。传道者今。传经者昔。九原可作。愿侍几席。我思古人。颂之无斁。
金福奎。孝子也。 纯宗癸未。 赠参判旌闾。颂曰。
灵芝之根欤。醴泉之源欤。孝子有孝子。绰楔 恩荣世世光。
金箕钟。福奎子也。世其孝。其父旌闾后二十九年。今 上辛亥。 赠童蒙教官。越二年癸丑。复旌其闾。颂曰。
烝烝孝子。肫肫之仁。洁白之养。于陔之兰。吁嗟乎感通草木而不华兮。猛鸷柔伏而自来亲。一片贞珉。万世不败。传告后民。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月城金正喜元春著)
 箴
  
箴妄
苍苍茫茫。勇于一往。谓是胜情。莫非妄想。汝何一艺之有成而妄以自名。汝何一善之可录而妄不自恧。仿偟班马。怊怅韩欧。时而自喜。倏尔为忧。杳冥万古。孤笑生愁。乌虖古之人。与其所不可传者。皆已死矣。汝孰恃矣。汝孰与质而孰与美訾矣。
箴傲
民有三疾。狂居其一。狂犹可教。不闻以傲。傲为凶德。实惟民慝。汝何不肖。而承斯号。谓誉有真。毁岂无因。汝傲君子。汝所耻矣。汝傲小人。召祸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 第 132H 页
而已。汝今坎坷。宜造嗤骂。虽人言过。汝无自赦。
箴惰
汝惰不起。朝日如此。汝惰于昏。鬼来窥人。汝惰作书。汝不如胥。汝惰为文。汝终无闻。矧有惰行。则陨而命。苟曰委蛇。惰来不知。耽閒乐静。乃与惰期。惟勤惟敏。以锄其本。汝既知之。胡不发愤。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月城金正喜元春著)
 上梁文
  
乌石山华岩寺上梁文
盖闻须达九千精舍。信心布祗苑之金。阿育百万浮图。神力摄天宫之匠。斯皆度众生以沙算。龙象空门。超三界以岸登。金汤净土。遂使星龛月殿。苞罗四部之区。绮桷雕甍。藻绘三韩之境。末流像法。崇饰弘多。有漏小乘。祖师悲悯。曷若因释教而稗世法。宏愿力而恔人心。如龙山华岩寺哉。惟华岩寺乌石钟灵。龙山标胜。片云中起。慰四郊霖雨之望。层壁后环。宛九叠屏风之象。火宅超焚如之厄。石像点头。塔轮现舍利之光。法醐灌顶。十笏维摩之室。世界差宽。三间广严之居。家风具在。粤惟我曾王考贞孝公。爰就瑕邱之乐。为营防墓之藏。地卜牛眠。吉宅奠万年之兆。松无鹿触。美阴环十里之封。丙舍菟裘。右军有担墓之志。午桥檀越。晋公占福先之基。于是招提仍作斋宫。楸柏近连祗树。晨钟瞙磬。警在樵苏。春露秋霜。證成夏腊。素灵献龙井之地。法界重修。𦃓(一作缁)侣洒鲛人之珠。中宸垂奖。非藉未来之报应。祗要外护之功行。第以年代屡迁。道场寝毁。成住坏空之任运。非禅力之有亏。栋梁欀(一作榱)桷之垂颠。嗟法身之无庇。然而随身楼阁。无法可颓。发愿布施。即心是道。高曾遗矩。引之子子孙孙。尘刹报恩。担以生生世世。铜山入橐。喜宰官回向之心。铁干呈材。感昔日栽培之力。遂乃诹吉日选良工。奂轮开林壑之荒。般獶献技。厦屋识屏幪之利。经象妥虔。宝座庄严。欢动失家之子。香厨功德。普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 第 132L 页
供持钵之人。碧窗纳百里之坪。东张珠网。朱栱接千寻之巘。西振绣幡。奚徒净界之重新。实幸佳城之愈巩。夜摩忉利。长瞻云汉之昭回。白足赤髭。亦戒甘棠之剪拜。南阳京兆吉阡。并须弥无骞。华表桓楹仪物。共金刚不坏。岂止于虎邱舍宅。珣珉求福田。庐阜入林。宗雷结净社而已哉。恭成短引。助举脩梁。
抛梁东。毫光普照十方同。遥山环作青螺髻。隐寂香泉指顾中。
抛梁南。峰头玉露滴青岚。招招近浦行人渡。着处津梁佛力参。
抛梁西。层巘岧峣象纬齐。肤寸云能兴雨足。老龙閒却钵中栖。
抛梁北。礼碑遥对相轮直。定知佳气歇无时。宸翰昭回云五色。
抛梁上。慈意大云常愿仰。稽首耆婆尺五天。圣人之寿同无量。
抛梁下。桑麻黍稷开膏野。尔曹安得有贪嗔。自是熙熙耕凿者。伏愿上梁之后。风雨无灾。天龙护法。钟鱼肃穆。永奠大方丈禅居。松桧葱茏。长小蓬莱仙境。
伽倻山海印寺重建上梁文
窃以大云普被。火宅回凉。法月重轮。宝刹涌瑞。灭三毒而超三界。更见欢喜之天。现十德而證十门。永奠坚牢之地。赤熛阅阳九之厄。金粟增大千之光。盖闻一大事因缘显妙用于虚空者。法海之相续也。万有行功德贯真谛于尘刹者。密印之相传也。是故未尝颠倒减增。宁有作止任灭。七仙扬殊胜之表。六祖嘱秘密之要。广大之华严宝藏。玄奥之陀罗圣果。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之所影现。无边无量。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之所住持。正等正觉。此圆法珠之三昧。妙杂华之一宗者也。夫伽倻山海印寺。白毫示光。东方为不动智境。金髻留像。南国竖无上等幢。继释迦成道之场。山王标秀。符大乘说经之处。地德献祥。在昔新罗。哀庄王转仁王宝轮。圣穆妃握天妃金镜。红流涣八德之水。牛头张广施之林。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 第 133H 页
摄神匠于忉利天宫。俨然檀旃瑞相。弘愿力于极乐世界。巍乎莲华宝台。雾欱霞喷。接金绳于像殿。波谲云诡。交珠网于香城。孤云结文字之禅。絜家遁迹。朗空说菩提之义。选场寻师。种种光中。遥抗芬皇火珠之塔。非非相处。对映佛国七宝之池。爰有丽代旧镵内典大藏。包东山北山之部。该唱吒唱嚩之音。祛卢神书。玄言无尽。毗尼秘笈。白法难穷。如如觉后之诠。的的西来之意。饰之以赤堇髹漆。承之以大厦深檐。础液流甜。钻纸之蜂许酿。屋危嫌污。诵呗之禽禁翔。神物护持。宝气充溢。在于震旦。无此汗漫。不见藏经。那知富贵。且如殊锡侈于宸翰。恩光耀于禅林。唐宗弁圣教之文。宋帝留名山之墨。龙章凤藻。既施外护之玄功。羊乘鹿车。爰畅 内赐之盛典。帝机斡而慧日朗。 圣泽覃而法源澄。十方之瞻视既尊。大众之皈依亦久。乃玆融风起陆。烈焰炀空。华观鹫园。可怜焦土。天界龙窟。尽归沉灰。法有所不通。无赖清凉之神力。运有所适值。亦燬慈恩之金身。然而独留庋阁之书。不泯持世之具。龙树之口海。波澜永安。玄奘之性门。关键无恙。意者嘻出之警匪偶。度化之旨孔彰。镕嗔炼痴。爇金刚之智焰。销邪熄恶。煽光音之慧芒。所以山狂谷狠。不侵接廊之檐。玉焚石焦。能保溢宇之帙。是将标圣谛于现劫。宣法曜于无方。虽空如来藏碎祖师关。犹有不灭者在。出断常坑登真实际。岂为无明所焚乎哉尔乃悔忏普圆灾障随豁鸠工不惮于裹足发誓并根于信心。遂汰愆而淘尤。永筑功而基福。幻华界上。板荡之悲同赍。祗树园中。回向之愿齐奋。铢累青凫紫贝。粒聚银粟金星。善女信男。析货而赡力。宰官居士。归珍而裕工。于是理法基袭奋观。回真照于颓运。随灭即生。握妙圆于隳机。由丧复显。整顿三千净土。严饰五百宝楼。慈像瞻奇。慧路仰异。初佛后佛同名。日月灯明。过因来因悉现。百千亿妙。栏楯幢塔交错。玛瑙车渠匝环。或以圆相或以胜相。千灯续燃于一灯。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 第 133L 页
或如树形或如华形。彼界复明于此界。神众则妥其幢盖。阇梨则安其瓶筇。铁瓦苔函古春。宝炉香盘旧篆。夬见正果之脱恶道。譬如瑞莲之出火坑。如是我闻。以偈伟唱。
儿郎伟抛梁东。东方阿閦鞞。须弥光妙音。金刚胜菩萨。最降伏邪魔。
儿郎伟抛梁南。南方虚空住。德云法慧佛。次复须弥灯。次复日月灯。
儿郎伟抛梁西。西方无量寿。精进无畏行。及大光大明。正观日没处。
儿郎伟抛梁北。北方云自在。云自在王俱。众生荫慈覆。无心无着故。
儿郎伟抛梁下。下方名闻佛。名光复达摩。大放狮子吼。撑天竖法幢。
儿郎伟抛梁上。上方金团天。香光大焰肩。无上波罗树。杂色宝华严。
种种诸色相。悉从此地现。此是光明海。此是般若海。此是清净海。此是妙法海。此是圆觉印。此是首楞印。此是金刚印。此是法华印。愿长住此界。此海而此印。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月城金正喜元春著)
 祭文
  
仲母淑夫人郑氏祭文
维岁次壬辰十月癸卯朔二十二日甲子。仲母叔夫人迎日郑氏之柩。引向于礼山乌石山之先陇。前二日壬戌。从子正喜谨具菲薄之奠。哭告曰。呜呼小子。神遁魄丧。夫人之德中珩璜。母仪光光而一不能偷(一作揄)扬。旧哀新恸。弸中填臆。哀兄孤孑。病姊乖隔。鸾飘凤泊。惨然满目。而又不能暇及有一语。可以仰质于大诀之辰者。窃尝闻圣人之言曰。众生必死。其气发扬于上。又曰魂气归于天。呜呼今夫人之气。必发扬于上。归于天矣。亦我祖父母暨我先亲仲父暨我二母在天之精爽。欢迎团洽。不异昔年。伏愿夫人。明告吾父三载瘴海。重围戴盆。贯高穹彻厚坤之至恸至冤。且告小子不孝无状。罪戾丛身。不足以仰格神天。爰惟我夫人。左右我祖父母暨我先亲仲父暨我二母。上诉帝阍。抉雾披云。俾出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 第 134H 页
吾父坎险屯艰。此夫人在世时苦心血诚。必不以扬上归天而有间也。呜呼哀哉。尚飨。
祭南海神文
维青龙己酉某月某日干支。某十年垢滓。身发未净。尚不敢唐突神明。谨具牲醴之品。使某甲虔诚祈告于海神之庙曰。高人过海。百神扬灵。海若天吴。莫不驯仁。藐玆去来。 王灵寔依。昔贬魑御。今恩环归。于赫王灵。神且不违。祥风一帆。安澜千里。利涉太平。在神作使。敢荐菲悃。神鉴垂只。
下坛祭文
有渰者魂。郁而不上。昏潮晓汐。万古沉冥。夭矫蟠屈。谁与导畅。维酒维食。昔所饱嗜。饮以和风。餐以协气。同囿太和。庶无祗悔。
夫人礼安李氏哀逝文
壬寅十一月乙巳朔十三日丁巳。夫人示终于礼山之楸舍。粤一月乙亥朔十五日己丑夕。始传讣到海上。夫金正喜具位哭之。惨生离而死别。感永逝之莫追。缀数行文。寄与家中。文到之日。因其馈奠而告之灵几之前曰。嗟嗟乎。吾桁杨在前。岭海随后。而未尝动吾心也。今于一妇人之丧也。惊越遁剥。无以把捉其心。此曷故焉。嗟嗟乎。凡人之皆有死。而独夫人之不可有死。以不可有死而死焉。故死而含至悲茹奇冤。将喷而为虹。结而为雹。有足以动夫子之心。有甚于桁杨乎岭海乎。嗟嗟乎。三十年孝德。宗党称之。以至朋旧外人。皆无不感诵之。然人道之常。而夫人所不肯受者也。然俾也可忘。昔尝戏言。夫人若死。不如吾之先死。反复胜焉。夫人大惊此言之出此口。直欲掩耳远去而不欲闻也。此固世俗妇女所大忌者。其实状有如是者。吾言不尽出于戏也。今竟夫人先死焉。先死之有何快足。使吾两目鳏鳏独生。碧海长天。恨无穷已。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月城金正喜元春著)
 墓表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 第 134L 页
朴仲恢墓表
君讳弘量。字仲恢。其先安东人。自前朝世居松京。曾祖枝光。祖遇彬。考宗馥武科。妣洪氏李氏君李出。以 英宗乙丑八月二十五日生。 正宗壬寅中武科。庚申正月二日卒。葬于松京多肥岘胎峰西麓寅坐原。从先兆也。初娶朔宁崔氏。继娶晋州姜氏。分祔墓之左右。有彦,有恒,有干,有渐,有宰,有华,有象,有秀,有成,有根。金彦亮崔有奕。十男二女也。时烨,时赫,时燮,时荣,时炯,时庆,时翰,时敦,时正,时泰,时礼,时柏,时徵,时谦。观基,天基,永基。孙曾也。馀幼。君有至性。幼时替母井臼之役。母止之不能得。己丑庚寅。连遭巨创。祖母朴尚在堂。年高废视。朝夕不离侧。燠其衣。梳其发。每御食。殽胾酱醓。口以陈之。手以奉之。问所欲而进之。数十年如一日。终朴之世。绝意游宦。而君遂老矣。一妹早寡。友爱笃挚。保护如婴儿焉。疾革。家人问后事。夷然答曰笃人伦。请益。曰更无可言。噫君之终始。于是可见矣。今君子姓昌衍。恪奉先矩。异宫而并一篱。析产而无异财。和气盎盎。鸡犬安乐。人知是为林氏村庄。乡里艳诵。琬琰发皇。天之所以报施于孝友之仁者。不于其身而必于其子孙欤。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月城金正喜元春著)
 杂著
  
秋风悔心萌论
臣谨按悔者。吉之渐。过而能悔。善补过也。然人主不可有悔。一日万几。生民之休戚系焉。邦国之安危判焉。一事之悔。民国已受病矣。是以明君哲辟兢兢业业。罔敢荒宁。何尝闻敕天赓和之时。有可悔之事云乎。臣尝论轮台一诏。武帝之善补过。而其渐实萌于秋风三叠。惜乎武帝之不能典学也。南轩张氏称轮台之悔。以其平日犹知诵习六经之言。听儒生之论。故善端有时而萌。然则武帝未尝不志学也。特不能实用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 第 135H 页
其力扩充此心。而稽古右文之政。终莫胜其多欲之私。以致海内嗷然。几蹈亡秦之辙。若使终始典学如殷宗。缉熙光明如成王。则承文景富庶之馀。泽漉群黎。光垂竹帛。岂可量哉。轮台补过。仅足救其覆败而已。至于民国已受之病。虽继以昭,宣休息安养之治。竟难以尽苏矣。臣故曰人主不可有悔也。盖武帝天挺英毅。雄武果断。意之所注。靡向不遂。移此心于问学。勉勉自治。汤武反之之效。即一转移间事。而尧舜时雍之化。不外于此学矣。人主一心。为万化之源。故先儒有言曰。一念之善。景星卿云。一念之差。疾风怪雨。臣故于秋风三叠。美其悔而惜其不能典学也。
论小学书
小学是刘子澄编辑。而非朱夫子手录也。其往复事实。昭载于朱夫子书中。不可诬也。旧有文章一门。改定为内篇外篇。特朱夫子序之题辞之而已。如纲目之出于赵师渊。亦非朱夫子手录也。而后学不甚省辨。仍冒以朱夫子。是不可知也。似若托重之意也。托重者未免有心术之病。初学立教之先。未免于心术之病。而不之察焉。恐非立教之义也。朱夫子岂或有掠美而取以为己书也。此盖尊朱者之过也。凡书只看其面目体裁而已。况又小学不可以出于刘而为轻。出于朱而益重也。且小学家始见于汉书艺文志。小学者。是诂训字义之书。是以尔雅为小学家之首。此是古经师家法之不可变改者。即亦七十子微言遗义之相传于秦火之后。不绝如线者也。如弟子职幼仪等属。附见于孝经之下。未尝以小学标目也。今小学即弟子职幼仪之支流。而儒家养蒙之书。与小学家有异焉。属之儒家则可也。属之小学家。恐不可臆定也。吕东莱之少仪外编。亦以外编二字。别之于少仪。不敢臆定以少仪之目。又不敢越俎而及于小学家。此吕东莱之精核。非刘子澄之可及也。今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 第 135L 页
刘子澄之编定。与吕东莱之少仪外编。无少异同。俱是立教明伦敬身稽古之书也。吕书不甚著。亦显晦有数欤。许鲁斋之神明父母。独在刘书而不在吕书。抑又何欤。
戏述赠某衲
妙喜所辑正法眼藏。幻寄所刻指月录二书。采取若干则公案。以示后学。祗尚语句尖新。机锋敏捷。未具透关眼。所以拈提。自先失利。未契真宗者。夫此不了言句。历代明眼善知识。非不知其为非第一义谛。或以祖父所遗。只得传为家珍。或因诸方捡点。恐起争端。不无曲互。不但不肯明以指斥。且弃短取长。附合拈提。将方寸之木耸。令高于岑楼。亦不过无奈。聊作门前之绕。岂寔谓祖师在玆也。初机后学。未能人人具生知慧眼。则不无误人。如傅大士。如大珠海。如丹霞天然。如灵云勤。如德山鉴。如兴化奖。如长庆棱。如风穴沼。如汾阳昭。如端师子。如大慧杲。如弘觉范如高峰妙。皆宗门中历代推为提持后学之宗匠。奈其机缘示语。无一可选者。聊举数端。以见其旨。如傅大士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点同居止。及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之句。长庆上堂曰。撞着道伴。交肩过一生。参学事毕。僧问兴化。四方八面来时如何。化曰。打中间的。如此语句。皆是祗识得个照照灵灵耳。即傅大士所云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亦祗到得脱凡情执着见耳。如普化云明头来明头打。暗头来暗头打。四方八面来旋风打。虚空来连架打。此语虽亦非究竟。较兴化打中间语。奚啻霄壤。如庞居士一口吸尽西江水。乃从来多传为极则者。却不知但只会得个光吞万象而已。岂曾脚跟点地。所以五祖演云一口吸尽西江水。万丈深潭穷到底。略约不似赵州桥。明月清风安可比。此颂可谓补庞缊之欠缺也。如庞婆百草头边祖师意之句。尤为粗浅。而无知狂参。亦称为究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 第 136H 页
竟之说。如汾阳昭。除十智同真之外。其他语句。无一可取。似此见地。则十智同真之设。亦从解路中得来耳。若欲如是推演敷布。岂有底止。十智同真。亦奚足重。若为启初学之疑情。何必如此多言。徒使真参实悟之人。牵连入于解路耳。如德山。乃从来历代推崇之古锥。详细搜求其垂示机缘。却无一则可采。不过会得个本无言说之理。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地位耳。未踏向上一着在。所以沩山之语。泥里有刺。道德山向后孤峰顶上。盘结草庵。呵佛骂祖去在。可谓将德山数语判尽也。如托钵公案。亦只可启发初学疑情。与本分毫无交涉。况亦有何奇特。直得数千百年提唱。殊不可解。如岩头雪峰。寔乃见过于师。然亦未到圆通处。较伊法嗣玄沙。犹欠百步在。如大珠顿悟入道要门论。不过提唱初机。全未具顶门正眼。其马祖赏叹之说。未必确实。如妙喜。乃数百年望重海内之人。其武库全录。详细披阅。其示语机缘中。一无可取。其拈提古德处亦间有透脱之论。而支离谬误处甚多。则非具真知见者。亦乃认得个本来微光。用解识学问。勉强扩充之所致。非实透关之侣。如灵云青山原不动白云任去来之句。亦属一流。至风穴录中所载。不过点悟三玄指要。其语句如老僧阇黎祖师教意。皆左右两拍之说。家国与野老。老僧与阇黎。岂有两个。虽将左右两拍解路粉饰。似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者。其颦蹙安贴。话成两橛。如何盖覆。如答随缘不变云披蓑侧立千峰外。引水浇蔬五老峰。又如壁立千仞谁敢正眼觑着之句。皆从玄要中知解得来。不问可知。不但非第一义。而且贻误后学。与佛法毫无稗益。此真伪之辨。若遇眼明人。断不能逃影。如丹霞烧木佛。观其语录。见地只止无心。据丹霞之见。木佛之外。别有佛耶。在丹霞以为除佛见。立奇扫相。而通身泥水。自不知也。如一古德。殿前背佛坐。又一古德入殿向佛唾。傍僧云何得背佛坐向佛唾。答云将无佛处来。与某甲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 第 136L 页
唾。指无佛处来。与某甲背。此等见解。与丹霞同。但知扫月前一像。却不觉自执千像万像矣如弘觉范。指月录中。采其拈提处甚多。其支离谬妄。与幻寄同。可谓同病相怜。更不必论者。至如三吃侍者,婆子烧庵,吃汕糍,野狐,斩猫,犀牛扇,台山婆子,子湖狗,香岩上树,云门扇子,禾山鼓,慈明榜等公案。皆古今丛林中日日举似者。亦悉不取。盖虽言语道断。不过启发初机。非是究竟。但此等公案。尚不至榛芜。向上一路耳。总之此事。如杲日光。如大火聚。提则全提。印则全印。丕乃不达佛之正旨。尽属夺弄精。其言虽皆数千百年以来人人之所提唱。其人虽皆数千百年以来人人之所推崇。皆置之不论。盖历代震于其名。无人指出。后学岂能尽具参方眼。其目光如豆者。必致金鍮莫辨。皂白不分。到此地位。自以为已造某古德所造之境。妄为参学事毕。岂不是尽九州铁。铸成这一大错。此等语句。虽于提掇初机。发人净信。未始为功。然其功甚小。能令真正发心参学之人。中止化城。过由伊造。其过甚大。
读丧服徵
丧服徵。是不刊之书。序文中枚举诸条。具系精确。大有功于礼家。但于为长子斩一条。不能无疑。其庶子不为三年。述正体于上。述数篇。恐合有商量。盖此义已见于徐健庵读礼通考。秦味经五礼通考二书。始误于谯周刘智。如李良年,盛世佐诸人。从而和之。未免背郑义而凭臆说也。郑之所以微破先师焉融之义者。为据不继祖之文。贾疏,孔义。明言其世数。郑义较然明白。夫为长子斩者。至重至严。服术之中。未有如此服之比例者。父母之服。犹以恩加。长子之服。专以义重。此天经地义之不可容以一毫私意者也。是以雷次宗。以陵天地混尊亲为说。其严且重如此也。正体之或属之自己。或属之长子者。俱似有据。然正体若非先祖之正体。长子之正体从何见之乎。此郑注所以当先祖之正体者。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 第 137H 页
是不可易之义。其称先祖者。为长子服之人所自称。而祖字上。又加以先字者。又明白。若以为长者服之人。为其长子称。称以祖云尔。只称祖亦足。何以更加以一先字耶。此郑注之非自己为说。即从不继祖之义。演之为说。其称祖者。当以为长子服之人所自称为定。恐是也。小记所云庶子不祭祖。明其宗也。又其下连云庶子不为长子斩。不继祖与称也。不祭祖之祖字。不继祖之祖字。恐无异同。其不为属之长子身上。又恐无可疑。盖此服。即出于尊祖之义。专以祖正祖重而极服之也。孔贾疏说之父适祖适云者。亦非孔贾自为之说。即传来之师说。恐不可易也。且服术穷于四世。为长子服斩者。必继祖然后乃服。祖于长子之身。为四世之数。此又服术之穷。而无以增减损益于其间也。至如适适相承然后乃服之义。又至严至重。此所以其下又有四种之说。重为发明者。如体而不正之子。虽传重。如服众子。其义严且重如是也。且体而不正之子。今日为子而体而不正。则他日为祖而亦为体而不正之义。无为子为祖而有所异同。其子与孙。若又服其长子也。恐不可以父适祖适之义。同服极服。说者以为以子孙论父祖之适庶而轻重不可也。此又大不然。此是天经地义。特特自在。撑柱于宇宙之间。圣人所以制服。不敢容以一毫之私也。岂子孙所以自制其服而服之者也。如此之说。便不知大义也。奚足与论于说礼也哉。
书某衲笺
三处传心。俱无明證。双跗一案。尤无的确。即不过以意臆造。无论锡兰真身之尚存。如菩萨处胎经云如来涅槃后。举金臂觅迦叶牛呞二人。阿难以不在为答。若以双跗一例言之。举臂与示跗。似无异同。未知于此亦以传心欤。传于迦叶欤。传于牛呞欤。是不可知也。又智度论佛涅槃时。以无上法付大阿罗汉。不欲灭度。佛三问阿难。而阿难默然不对。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 第 137L 页
遂为涅槃。以阿难之三问三不对。使佛早为灭度。责以突吉罗罪忏悔。若以示跗为传心。则迦叶何以佛之早即灭度。为阿难突吉罗罪欤。无上法付大阿罗汉。又非迦叶一人而已也。又如又佛于示跗后。迦叶说偈。以我行道绝向。惟恨不见佛为语。其偈语无传心之影响。而以传心为牢不可破之大案。至以为杀活齐云云云。此果何据也。此所以传心者无明證也。又如拈花一案。如慧泉大师以为大藏之所不见。此果何据。而如龟谷以下七葛八藤。承谬叠讹无一顶上眼人道破。宁不可叹。
书示金君奭准
右军所书黄庭经。乃汉魏神仙家相传之法。其言精实。非如齐梁道士所造内景黄庭经之浮诞也大抵人身鼻受天气。自咙喉而降下通前阴。共有七门。谓之庐间。五脏之所居也。日受水谷。自咙喉而降下通后阴。亦有七门。谓之三焦。胃脏之位也。养生家以心神贤(一作肾)神交于脾地。其地谓之黄庭略。与脐相对。黄庭下有关略。与胃肠之交关相对。庐间七门。此门最要。呼则关开而心气通于肾。噏则关阖而肾气达于心。此处开阖呼噏调。而通身关节。无有不调矣。关下有丹田。是谓精海。神仙家多以心肾交而胎结于黄庭。升丹田之精以养之。丹成婴长。至于升举。然吾见世之学此者。率中道而败。盖此事非离绝人间。屏除七情。故不能专精。以致成功。此一病也。神仙不似此。达天之事。其人无功德于世。何以居不死之寿。故必兼功与行而后成仙。行不足者功虽专。天所不许。此又一病也。若常人。第调摄呼噏。恬澹以安心。戒欲以保肾。差得无病。以尽天年。斯则可矣。
黄庭外景经。山谷老人以为吴通微书。此言信然。山谷鉴赏。别具一眼。独造精谐处。虽如来元章。瞠平后矣。盖石本不可准。今此外是停云所谓与原本对證。别无甚差。亦非停云书好。是石刻使然耳。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 第 138H 页
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方不变。谓之斗。圆不变谓之环。一生笔。兔毫圆健。须经写过。收贮待用。二生纸。新出箧笥。畅润受墨。三生研。临用研墨。毕则洗而乾之。不可浸润。四生水。新汲清泉。五生墨。随用随研。六生手。功夫不可间断。常令筋脉振动。七生神。情怀畅适。神安务间。八生目。寝息初兴。眼明体静。九生景。时和气润。几净窗明。以腕着纸。则笔端有指力。无臂力也。提笔亦可作楷。乎元章索纸。书其所进黼扆箴表。笔画端谨。字如蝇头。而位置规模。一如大字。自今以后每作字时。无一字不提笔。久当自熟矣。小棠东门之役。大肆力。收我大小墨字。盈笥不足。又僮肩赪而坟矣。粤一月。又理山屐。从我清溪山中。复借禅榻。纸窗灯火。佛幌甚适。又作书不及东门。而亦无外缘相侵扰。汎览净名所说经。唐僧塔铭。是周菊人所藏。而马丹书。以冯注苏诗易去。又转以东来。此铭即褚派。而又近于三龛。是唐一代书法。非欧即褚。此两派外。殆无门户之分异者。至于吾东罗丽金石。一切皆欧法。而平百济塔。为褚体也。马丹书跋。以为唐书之一种。何不考之如此欤。与小棠相对一笑。亦金石考辨之一难也。山夜多闻。天籁地籁人籁。无不备具。雨声松声。窍窦号恕声。寺僧梵呗声。钟板磬䈭木鱼声。互发齐奏。西天笠所谓声教一门。即皆从此化现而起。不如吾东近日一种哑羊辈。但于话头一法。头出头没者。直一执相死句耳。净名之点然无言。即此声门之一禅林中。竟无一人解澈者耶。亦使云句旁参。
今人俗书。皆以虚憍。专尚腾翥。至于草书。遂作一镇宅符。小棠独于沈静处得力。虽学颜平原。而敛其粗犷之气。如文弱人深得颜书拙意。此为学颜上乘。南宫所以却顾者。董思白之独拈妙谛也。
书赠洪祐衍
书法有南派北派。自索靖以下。姚元标,逍文深,丁道护等为北派。今所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 第 138L 页
存北朝诸碑。可按而知之。如刁遵墓志,贾使君高贞高湛诸碑。为球图琬琰。而郑道昭碑与诗刻等。尤为剧迹。皆北派也。兰亭一纸。齐梁间未有称之。至唐始大行。然如欧,褚。皆从北派而来。虽有临抚兰亭诸本。而欧是欧兰亭。褚是褚兰亭。未知右军茧纸真影。果复如何。唯虞永兴。自南派而来。然如庙堂碑。尚存北碑规则。今舍北碑。无以言书法。至于我东罗丽来。专习欧碑。本朝以后。安平始以松雪。别开门径。一代靡然。而有若成,申诸人。亦不改罗丽旧法。今崇礼门扁。即申樯书而深入欧髓。又成任书弘化门扁大成殿扁。皆北朝碑意。又如成达生书法特出。世无有知之者。皆非松雪门户中出。此数公皆龙腾虎骧。非石峰可及。石峰尚为松雪所囿。下此以来。鄫之无讥也。至以乐毅论,东方像赞,遗教经为晋体者。实可笑。乐毅海字本之徐氏所藏。王顺伯所见石迹。世遂不传。通行俗本。即王著所书。而李圆峤平生所习。乃王著伪本。遗教经是唐经生所书。岂晋体如此乎。放笔一笑。为洪祐衍书。啖面老人。
书诀
书之为道。虚运也若天然。天有南北极。以为之枢纽。系于其所不动者而后。能运其所常动之天。书之为道。亦若是则已矣。是故书成于笔。笔运于指。指运于腕。腕运于肘。肘运于肩。肩也肘也腕也指也。皆运于其右体者也。右体则运于其左体。左右体者。体之运于上者也。而上体则运于其下体。下体者两足也。两足著地。拇踵下钩。如屐之有齿以刻于地者。然此之谓下体之实也。下体实矣而后。能运上体之虚。然上体亦有其实焉者。实其左体也。左体凝然据几。与下贰相属焉。由是以三体之实。而运右一体之虚。而于是右一体者。乃其至实。夫然后以肩运肘。由肘而腕而指。皆各以至实而运至虚。虚者其形也。实者其精也。其精也者。三体之实之所融结于至虚之中者也。惟其实也。故力透乎纸。其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 第 139H 页
虚也。故精净乎纸。点画者生于手者也。手挽之向于身。点画之属乎阴者也。手推之而麾诸外。点画之属乎阳者也。一推一挽。手之能为点画者如是。舍是则非所能也。是故阴之画四。侧也弩也掠也啄也。皆右旋之。运于东南者也。阳之画四。勒也趯也策也磔也。亦左旋之。运于东南者也。吾之手生于身之西北。故能卷舒于东南。若运于西北。弗能也。强而行之。纵谲怪横生。君子不由也。
书赠尹生贤夫
书法自钟索来。有一定不易之典则。虽有随时变格。自立己法。然拨镫布白等式。至于近日大家之王虚舟,张得天,刘石庵诸人。如印印泥。未敢一毫出其圈子中。且右军大令真迹。尚有见存。具證明白。东人皆未曾梦及。向辟虚造。专以臆说自欺而欺人。如乡曲僻远。尤为此辈所迷误。深可叹惜也。青城尹生。颇具慧识。得宋大观古泉一枚。爱其书体。大肆力临习。能得其意。若其领解泉面四字。可以当百看。千偈一炷之妙具足无欠。今二王真迹。惟快雪时晴送梨三百若干字而已。犹可以见棐几风流。问津山阴。泉面四字。亦无异相耳。泉字是宋道君瘦金书。此为河南神髓。可以上溯西汉铜甬字。见尹生书。不觉惊异。不禁喜欢。缘书此赠之。尹生旧藏肃慎石砮。得此已足夬剔俗物酸腐气。况兼之习大观泉字者耶。勉旃勉旃。
书赠郑六
东人书。罗丽间古碑皆欧法。直可以上溯山阴。又有写经金书者。罗书尤古。非丽可及。尝见东京废塔中所出墨书光明陀罗尼经。一字不损。如昨书者。即唐大中年间所书。在金生前六七十年以上。笔法极古雅。当与文武神行鍪藏诸碑甲乙。金生亦当逊一筹矣。自本 朝以来。安平,姜成犹不违失前规。百馀年来一种书法。尽扫欧褚。直欲上探钟,王。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 第 139L 页
又未见钟王一字妄自拔帜登坛。商君之尽废井田。虽为秦人富强。后世亦不能复。然三代之沟洫畎浍。遂不可见耳。
书示佑儿
书法非醴泉铭。无以入手。已自赵彝斋时。以醴泉铭为楷法圭臬。其时岂无右军书之黄庭乐毅论也。皆转转翻讹。不可准则。不如原石拓取之真迹。所以不得不俛首就醴泉化度等碑也。化度今无原石。如宋拓范氏书楼本。非东人所可得见。尚有醴泉之原石拓本无恙。设有残泐过甚。非此无以上溯于钟索旧规。何以舍是他求也。汝所谓才书数字。字字各出。终不归一云者。是汝可以入门之进境处。须潜心力追。忍过此一关然后。可以快得悟处。切勿以此为不成而退转。益加用工可也。吾则六十年。尚不得归一。况汝之初学者乎。第汝此语。吾甚喜之。以为必有所得。在此一语。切勿泛看漫过。为妙为妙。
隶书是书法祖家。若欲留心书道。不可不知隶矣。隶法必以方劲古拙为上。其拙处又未可易得。汉隶之妙。专在拙处。史晨碑固好。而外此又有礼器孔和孔宙等碑。然蜀道诸刻甚古。必先从此入然后。可无俗隶凡分腻态市气。且隶法非有胸中清高古雅之意。无以出手。胸中清高古雅之意。又非有胸中文字香书卷气不能现发于腕下指头。又非如寻常楷书比也。须于胸中先具文字香书卷气。为隶法张本。为写隶神诀。近日如曹知事俞绮园诸公。皆深不隶法。但少文字气。为恨恨处。李元灵隶法。画法皆有文字气。试观于此。可以悟得其有文字气然后。可为之耳。家储隶帖颇具。如西狭颂。是蜀道诸刻之极好者也。
吾东画兰。绝无作者。惟伏睹 宣庙御画天纵。叶式花格。似郑所南法。盖于时宋人兰法。流传于东。 御画亦以临仿也。所南画。中国亦罕传。近日所习。又皆元明以后法耳。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 第 140H 页
虽有工于画者。未必皆工于兰。兰于画道。别具一格。胸中有书卷气。乃可以下笔。
春浓露重。地煖草生。山深日长。人静香透。(此条赵彝斋语。)
古人写兰。不过一二纸。未尝连㡧累幅如他画。是不可强之者。世之要兰画者。不知此境之极难。或以多纸。至以八叠强索。皆谢不能。
书赠台济
欧书出于刘仲宝。褚书出于史陵。然不必刘史。六朝碑版。如李仲璇,张猛龙,刁遵,高使君。始平像。魏齐诸造象药方。无非刘史之所自。点波间架。一无敢变改旧规。此所以上溯镜索也。不由此径。直欲接武山阴。妄标晋体。谓之兰亭黄庭。如此皆归于无知妄作耳。
书古东尚书所藏覃溪正书簇
覃溪老人正书。于率更得其圆处。于河南得其隶意。而八万卷金石之气。注于腕下。蔚然为书家龙象。由唐入晋之径路。舍是无二。石庵差可比拟。成亲王以下。皆逊一筹。古东先生以为近日书法之第一。是天下定论。今因古东先生命。题之如此。
书赠曼郎
曼郎于东门之役。大肆力。收我大小墨字。盈笥不足。又僮肩赪而坟矣。粤一月。又理山屐。从我清溪山中。复借禅榻。纸囱灯火。佛愰甚适。又作书不及东门。而亦无外缘相侵扰。汎览净名所说经。唐僧塔铭。是周菊人所藏。而马丹书。以冯注苏诗易去。又转以东来。此铭即褚派。而又近于三龛。是唐一代书法。非欧即褚。此两派外。殆无他门户之分异者。至于吾东罗丽金石。一切皆欧法。而平百济塔。为褚体也。马丹书跋以为又唐书之一种也。何不考之如此欤。与曼郎相对一笑。亦金石考辨之一难也。
书赠方老
吾辈之于隶书。平生所心摹手追。在西京东京古法。及其所成就。才是唐之韩择木,蔡有邻臼窠。至于楷体。欲探欧,褚门径。亦不过明沈氏则兄弟。若其上溯六朝之刁遵高湛高贞武平天统始平诸碑。如天上之难。又况上溯山阴耶。山阴最以雄强见长。此其神髓也。如非北碑。无以见其雄强。是岂今日通行之黄庭乐毅所可得也。
书付徐志涣
卓契顺来惠州见东坡。其归。要坡公书以为昔蔡明远。因颜平原书而得传其名。契顺若得公书。不湮没足矣。坡欣然许之。书归去来辞以付之。今徐志涣千里远来。访余于龙山丙舍。感今追昔。意挚重。引卓契顺故事书付之。至若余书之传不传。不暇计耳。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 第 140L 页
书赠刘疋
圣人作春秋。东规西矩南衡北权。中绳五则不爽。万物取裁。其本在于学易。易之本。在于谨彝伦慎言行。约之于礼。壹于礼则性复仁全。措之于正。施之于行。变化生而经纬天地之事起。此圣人所自尽。而愿天下万世同归而无歧者也。
书韩文公原道后
大学格物致知。物非他。即明德新民也。仁义道德。皆明德之事也。礼乐刑政。皆新民之事也。韩子斯文与人。溯原畅委。以既其实也。自汉以后至于唐。初学者多骛广而不究其本。是以仁义道德之寔。往往失之。然而仁义可指也。道德难名也。故曰道与德为虚位。惟其为虚位。故道非原不明也。其曰博爱谓仁。专以仁之用言之。而未彻上下表里言之者。由汉晋以来。学者承师之不一。而功用之不覈也。故曰言岂一端而已。言固各有当也。是以述圣经之文。不及于格致。盖全篇之实际。无非格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 第 141H 页
致耳。自仁义道德之旨礼乐刑政之义。至于宫室衣服粟米麻丝。可谓尽格致之用矣。格致者。体于身验于事而已矣。知此则韩子斯文于格致之功。思过半矣。且即以为文之法。虚实相乘。亦不得复引格致。以占正位也。而岂得以是为斯文疑哉。
书示白坡
閒坐次。有一侍从问云如何是小的真我。主人自指云是我。从者云小的岂敢当。主云实。话者云若然。主公将何为我。主云是你。侍者不解。主云佛法平等。无人我贵贱是非之分。者曰若然。将子孙唤祖父可乎。主云善哉此问。一切众生。皆因执幻我。故孝慈亦皆成幻。执有我。故所以有孝有不孝。有慈有不慈。菩萨因无我。故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孝敬祖父则同悲仰。慈爱子孙则同慈力。如此则只有孝慈。而觅不孝不慈。了不可得。是则名为真孝真慈。即此孝慈便是真我。推而言之。万事万理皆然。华严经云以菩提心为家。以如理修行为家法。古德云佛法不坏世间相。如井底之蛙坐井窥天之凡愚。谤释为无君无父如杨墨者。皆未见颜色之瞽论。吾儒圣人。切言世间之法。䍐言命与仁者。非弃出世间法也。恐凡愚着空见故也。佛氏切言出世间法。䍐言是与非者。非弃世间法也。恐凡愚着有见故也。圣佛微旨。非凡夫知识之所能推。口笔之所能示。惟證乃知。难可测者。禅家之公然以儒佛同异。妄生藤葛。近日白坡结社文中所说。有合我说。禅林中不可不知。
作白坡碑面字。(书以华严宗主白坡大律师大机大用之碑)书赠其门徒。
我东近无律师一宗。惟白坡可以当之。故以律师书之。大机大用。是白坡八十年藉手着力处。或有以机用杀活。支离穿凿。是大不然。凡对治凡夫者。无处非杀活机用。虽大藏八万。无一法出于杀活机用之外者。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 第 141L 页
特人不知此义。妄以杀活机用。为白坡拘执着相者。是皆蜉蝣撼树也。是乌足以知白坡也。昔与白坡。颇有往复辨难者。即与世人所妄议者大异。此个处。惟坡与吾知之。虽万般苦口说。人皆不解悟者。安得再起师来。相对一笑也。今作白坡碑面字。若不大书特书于大机大用一句。不足为白坡碑也。书示雪窦白岩诸门徒。赞曰。贫无卓锥。气压须弥。事亲如事佛。家风最真实。厥名兮亘璇。不可说转转。
作白坡碑面字。书赠其门徒。
百丈但得大机。黄檗但得大用。是果然乎否乎。似无无用之机。亦无无机之用。师之所以机用具足。是超百越檗欤。师必不受而不让。为此说者。即禅门所云祖病。师之机用具足。可以救药祖病欤。此如说祖病者。有并说佛病祖病。传变百出。而佛本无一病。透得此关然后。可以说祖说佛。今所称机用。固不可叠谬承讹。为百檗解嘲。亦以举似于师。老果书。时年七十。
书示虎峰
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此是金刚般若经如来之所已證者。今虎峰之手写华严经八十卷。其福当如何。近日禅林中。皆以参禅为口实。或于七佛亚房中。作闭口无言之榜样。二十年三十年。无字话头柏树子公案。尽是黑山鬼窟堕落而已。不知虎公之书写功德。即是禅之第一义。而佛之先證。已如此其的的无疑。恨无以起来大慧。喻之此个妙谛真诠。误天下万古儿孙辈。而终不回观返照也。胜莲老人书示虎公于江上寺阁中。
示云句
第一机即是第二机。月泉和尚以婢为夫人。第一机。不是第二机。豁渠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 第 142H 页
和尚以为第二月在天上。
 婢▼夫人。是羊欣书。第二月在天上。是唐摹晋帖十二部。即羊欣书。祖师西来。即唐摹晋帖。前三后三都罔措。
咄哉吾妻竟。七藤而八葛。只从见见见。那知狼牙偈。可笑心行灭。非第一极十万八千里。
参金刚三昧。持狼牙一印。云句即云见。摩醢顶上眼。
独坐高峰顶。轮蹄绝往还。可怜一双足。曾不到人间。
画理通禅。如王摩诘画入三昧。有若卢楞伽巨然贯休之徒。皆神通游戏。其诀云路欲断而不断。水欲流而不流者。是禅旨之奥妙也。至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又境与神融。诗理画理禅理。头头圆摄。华严楼阁一指弹出海印影现。无非画理之互现耳。
漫书示曼
山夜多闻。天籁地籁人籁。无不备具。雨声松声。窍窦怒号声。寺僧梵呗声。钟版磬篦木鱼声。互发齐奏。西天竺所谓声教一门。即皆从此化现而起。不如吾东近日一种哑羊辈。但于话头一法。头出头没者。直一执相死句耳。争名之默然无言。即此声门之一禅林中。竟无一人解澈者耶。亦使云句旁参。
示弥庵
舌上了无丁字。口中百叶莲花。东西十万里。南北八千里。一声无遮。
示慧庵
风穴连沼单丁七年。曰乞村落。夜燃松明。倚偶禅师住法昌。无僧徒。开炉日。挝鼓上堂。为泥塑十八罗汉说法。有偈云法昌今日开炉。行脚僧无一个。只有十八高贤。缄口围炉打坐。诸方传之。固知善知识。未必开堂领众。千百为群。如吴越间习气也。
示优昙
宗乘教乘。互相分镳。互相仇敌。今已近千年。无可合之道。宗乘每以达摩西来后不立文字。直指本心为口实而达摩之前。已有肇公不立文字之妙谛。又不可以达摩为口实也。后人全不参究。先以门户藤葛。是皆门户之禅。而非直指之禅也。乃至于荷泽贬为孽子。五宗腾翥。直指一义。遂为第二义。此学徒不可不细心处。在昔魔强法弱。在今宗强教弱。恐不免狗戒牛戒鸡戒之互相诟詈。如大慧为其祦首。世无正法眼。谁能拣病。此不独禅门流弊无以救药而已。道家鍊汞龙虎。儒门之金溪姚江。无不皆然。不觉放笔一吁。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 第 142L 页
示太虚(并序)
 太虚今于华严会上。日诵阿弥陀佛一千声。至于万声。念佛是净土法门。人或疑之。是不知华严净土。乃是自心净土。毗卢遮那,阿弥陀佛互相主伴。重重主伴。如帝网交映。即华严大义。即太虚同体。天地同用之大义。非浅徒可能思拟。又或以圆融无量妄拟者。尤不可与及于华严大义。圆融岂华严之义也。今掷笔于大千之外。不觉其自坠于华严场中。一笑。
古德云圣人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同用。令人求其义而不得。乃亿之曰。体太虚之体以为体。用天地之用以为用。此言隔囱窥日。不过见其光影而已。若言体太虚之体以为体。便是有个太虚在而着于体矣。何以能太虚。若言用天地之用以为用。便是有个天地在而着于用矣。何以能天地。然而太虚其知有体乎。其不知有体乎。天地其知有用乎。不知有用乎。太虚不知有体。而天地之用。在于太虚之体。天地不知有用。而太虚之体。在于天地之用。体其所体者。体其所用也。用其所用者。用其所体也。乃至于粉碎虚空。方为了当。何以故。盖本体太虚空也。若着虚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 第 143H 页
空相。便非本体。虚空本粉粹也。若有粉粹心。便不虚空。故不知有虚空然后。方可言太虚天地之本体。不知有粉粹然后。方可言太虚天地之虚空。究竟到此。已曾窥破虚空之本体。但未得安本体于虚空之中。即华严经云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到这里。自知道虚空是本体。本体是虚空。(太虚每要一语。书示如此。)
见香偈赠香薰衲
茫茫大地。腥浊逆鼻。眼中妙香。谁发其秘。木犀无隐。天花如意。光音互用。文殊不二。
眼偈赠霁月师
山河大地。万像森列。为是眼故。七藤八葛。尔有眼时。铁壁千重。尔失眼时。落落玄空。一眼二眼。三四五眼。乃至千眼。眼藏无尽。而清净海。复青莲华。如是尔眼。不胜其多。彼失眼者。所失者那。远离尘根。脱落臼窠。海印发光。摩尼摄影。镜镜昭彻。霁空月潆。
静偈赠草衣师
你心静时。虽阛亦山。你心闹时。虽山亦阛。只于心上。阛山自分。瓶去针来。何庸纷纷。你求静时。你心已闹。玄觉妙筌。忘山殉道。你言阛阓。不如山中。山中闹时。又将何从。你处阛阓。作山中观。青松在左。白云起前。
写经偈赠无住师
八万功德。写经其一。大觉之金。善继之血。而无住师。般若示津。六如毫相。四句墨轮。腕下宝杵。坚固如意。点点画画。天花交坠。金刚楼阁。文字瑞涌。是法非法。上大人孔。
栗师示寂偈
 栗师示寂而无迹。俗见或疑之。又或以为金刚内山。自昔无现迹者。皆妄也。示迹与不示迹。不足为师轻重。余则尝亲见师者。为宣此偈。
阮堂先生全集卷七 第 143L 页
以示大众。(刻偈金刚山摩阿衍。)
花落有实。月去无痕。谁以花有。證此月无。有无之际。实师之真。彼尘妄者。执迹以求。我若有迹。岂留世间。妙吉祥屹。法起峰青。
圣潭像偈
面门月满。顶轮花眩。噫噫圣师。宛其在玆。可以塞老清之悲欤。是大悲相欤。文字般若。互摄发光。
莲潭塔碑无铭词。其门下要余补之。遂以偈题之。其偈曰。
莲潭大师。有碑无铭。有是有一。无是无二。有非是有。无非是无。有无之外。文字般若。的的明明。是惟师之。真面自呈。(莲潭名有一。字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