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x 页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月城金正喜元春著)
考
考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09H.gif)
易之彖象及大象。惟取义于本卦健顺动巽险明止说之德。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之象。无不各如其本卦。义至明也。虞以卦之旁通释之。虽极意弥缝。于经未必尽通。如履彖曰。履柔履刚也。虞曰。坤柔乾刚。谦坤藉乾。故柔履刚。又履帝位而不疚。虞曰。谦震为帝。坎为疾病。五履帝位。坎象不见。故履帝位而不疚。此谓履与谦通。谦上体有坤。互体有震坎也。然经云说而应乎乾。谓下兑上乾也。若取义于下艮上坤之谦。则是止而应乎坤矣。岂说而应乎乾之谓乎。豫彖曰。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虞曰。小畜乾为天坤为地。如之者。谓天地动而成四时。又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虞曰。豫变通小畜。坤为地。动初至三成乾。故天地以顺动。变初至五。离为日坎为月。皆得其正。故日月不过。动初时震为春。至四兑为秋。至五离为夏。坎为冬。四时位正。故四时不忒。又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虞曰。动初至四。兑为刑坎为罚。坎兑体正。故刑罚清。坤为民乾为清。以乾乘坤。故民服。此谓豫与小畜通。小畜下体有乾。互体有离兑也。然经云顺而动豫。谓下坤上震也。若取义于下乾上巽之小畜。则是健而巽矣。岂顺而动乎。离彖曰。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虞曰。乾五之坤。成坎为月离为日。日月丽天也。震为百谷。巽为草木。乾二五之坤。成坎震体屯。屯者盈也。盈天地间者唯万物。万物出震。故百谷草木丽乎土。此谓离与坎通。坎二至四。互成震也。然经云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09L.gif)
其子考
蜀才从古文作其子。其古音亥。故读为亥。亦作箕。刘向曰。今易箕子作荄玆。淮南子曰。爨萁燧火。高诱注云萁音该备之该。该荄同物。故三统历曰。该阂于亥。孳萌于子是也。五本坤也。坤终于亥。乾出于子。用晦而明。明不可息。故曰其子之明夷。俗儒不识传易之大义。以彖传有箕子之文。遂以箕子当五。五为天位。箕子臣也而当君位。乖于易例。逆孰大焉。谬说流传。兆于西汉。西汉博士施雠读其为箕。时有孟喜之高弟赵宾述孟氏之学。斥言其谬。以为箕子明夷。阴阳气无箕子。其子者万物方荄玆也。宾据古义。以难诸儒。诸儒皆屈。于是施雠,梁丘贺咸共嫉之。雠,贺与喜同事田王孙而贺先贵。又传子临从雠问。荐雠为博士。喜未贵而学独高。施梁丘皆不及。喜所传卦气及易家候阴阳灾异。皆传自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1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10H.gif)
明夷之箕子明夷。中李之其子和之。鼎之其子无咎。同是一义。尤可证箕子之为其子也。
天文考
日与天会而多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五(一作三)十五者为气盈。月与日会而少五日九百四十分(分日)之五百九十二者为朔虚。十二重天。最外者为至静不动。次为宗动。南北极赤道所由分也。次为南北岁差。次为东西岁差。此二重天。其动甚微。历家姑置之而不论焉。次为三垣。二十八宿经星行焉。次为填星所行。次为岁星所行。次为荧惑所行。次则太阳所行。黄道是也。次为太白所行。次为辰星所行。最内者太阴所行。白道是也。旧说诸天重重包里。皆为实体。乃细测火星。能割八(一作入)日天。金水二星。又时在日上。时在日下。使本天皆为实体焉。能出入无碍。故但以重数解之。又不如诸圜解之为得也。然既各有一圜。圜有大小。以生高下。是又善言重数者矣。
日月交食考
日月在地心所对之线为实会。则在人目所对之线。不得为实会而特为似会矣。○合朔论实会。交食论似会。实会似会之线在日月。本天无度分而全依宗动。天上黄道圜十二宫之度分。则必当极论会线至黄道之处。实会线所至。谓之实处。似会线所至。谓之似处。○日月似会之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1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10L.gif)
距度广狭。实为月食大小迟速之分。故望日之月。视其进地影厚处则其食迟。进地影浅处则食其食速。朔日之月。视其似会少偏日躔。或似会大偏日躔。而其故总由日。日月远乎龙之头尾也。望日之月。在头尾正躔。则月食至大至深。若少偏而躔影之半径。与月体之半径等。则虽全食而即复。若距躔影又远则食不全也。若日虽全食。亦不能因月径之似处。小仅能遮日体而须臾便过。故但能全掩。不能久掩也。今欲知食分大几何。必须定其分数几何。盖西洋取日月本体。为十二平分。移此分寸。量月所径之处。若日月食十二分有馀者。是谓至全至大之食。但欲精察不谬。月食则究食甚时月道距躔道为几何。日食则究食甚时月似处距实会几何。○问。日食有或全食经侯多。而见食多处者。或全食而经侯不多。而食不在多寸者。其故何也。曰。天文家正据此。以验日有不同心圜。
新罗真兴王陵考
太宗武烈王陵上。有四大陵。邑人以为造山也。凡所谓造山皆陵也。凤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1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11H.gif)
真兴二碑考
咸兴真兴王巡狩碑(无额)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1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11L.gif)
右新罗真兴王巡狩碑。在咸镜道咸兴府北一百一十里黄草岭下。碑今亡失。余得拓本只二段。合而观之。为十二行。其长广不可得。今以拓本观之。外为栏格。而下段第二行朕字。第三行应字下。即接以格应字。与第五行下
第一行 二十字全。 最上八字。比第五行。缺四字。 最下也字。与第五行之第二十四
第二行 字全者二十八。不全者一。(合二十九字。) 最上世字。比第五行。缺二字。 下极朕字。与第五行同极。
第三行 字全者二十七。不全者一。刓者二。(合三十字。) 最上绍字。比第五行。缺一字。 下极应字。与第五行同极。
第四行 字全者二十六。不全者一。刓者三。(合三十字。) 最上四字。比第行。缺一字。 下极化字。与第五行同极。
第五行 字全者二十七。不全者一。刓者三。(合三十一字。) 最上未字。此碑中最高者也。 下极
第六行 字全者一十九。刓者八。空格一。(合二十八字。) 最上𠃌字。比第五行。缺二字。 最下
第七行 字全者一十八。不全者二。刓者一。空格二。(合二十三字。) 最上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1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12H.gif)
第八行 字全者一十九。不全者二。(合二十一字。) 最上
第九行 字全者一十六。不全者三。(合一十九字。) 最上阝字。比第五行。缺九字。 最下冖字。比第五行。缺二字。
第十行 字全者一十四。不全者二。(合一十六字。) 最上乀字。比第五行。缺一十三字。 最下𠆢字。比第五行。缺二字。
第十一行 一十三字全。 最上典字。比第五行。缺一十五字。 最下舍字。比第五行。缺三字。
第十二行 一十二字全。 最上喙字。比第五行。缺一十六字。 最下尹字。比第五行。缺三字。
已上凡十二行。字全者二百三十九。不全者一十三。刓者一十七。空格者三。总二百七十二字。
碑之上段既亡。则其圭首与篆额。未可详知。然北汉之碑。与此碑同时而不为圭首。此碑似与北汉碑同例矣。
碑文云八月廿一日癸未。又云岁次戊子秋八月。按新罗真兴王二十九年岁在戊子。即其改元大昌之年也。当高句丽平原王十年。百济威德王十五年。在中国为陈废帝伯宗光大二年。北齐后主纬天统四年。后周武帝邕天和三年。后梁世宗岿天保七年也。据北史齐后主本纪。天统四年六月甲子朔大雨。甲申大风。又周武帝本纪。天和三年六月甲戌有星孛。南史陈废帝本纪。光大二年六月丁亥彗星见。则是年六月初一日为甲子。二十四日为丁亥也。周武帝本纪。七月壬寅。杨忠薨。陈废帝本纪。七月戊申。新罗国遣使朝贡。壬戌立永阳王。则自甲子至壬戌。为五十九日。其间必有小尽之月也。则七月晦日。当为壬戌。八月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1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12L.gif)
新罗王之谥。起于中叶。其初皆以方言称之。故称居西干者一。次次雄者一。尼师今者十六。麻立干者四。据三国史。智證麻立干十五年。王薨。谥曰智證。新罗谥法始于此。自是王薨之后。必书其谥。故真兴本纪。亦于三十五年。书王薨。谥曰真兴。然此碑系真兴所自作。而其题俨称真兴大王。及北汉碑。亦有真兴二字。以此观之。法兴真兴之称。非葬后举谥。乃生时所称。故北齐书武成帝河清四年。诏以新罗国王金真兴。为使持节东夷校尉。隋书开皇十四年。新罗王金真平遣使来贺。唐书贞观六年。真平卒。立其女善德为王。据此则真兴真平之等。明非谥号。至太宗武烈王以后。始有谥法。故唐书所记。不称金武烈而称金春秋。斯可知也。则此碑之称真兴。亦生时所号也。
今之咸兴府。古东沃沮地也。汉武帝置玄菟郡。后汉初。为不耐侯国。后属于高句丽。据魏志濊传。不耐,濊汉。末更属句丽。又东沃沮传。国小迫于大国之间。遂臣属句骊。东沃沮,不耐者。今咸兴也。三国史高句丽本纪国祖王四年。伐东沃沮。取其土地为城邑。拓境东至沧海。当汉光武中元元年也。咸兴之地。明自后汉时。已属句丽。而此碑云巡狩管境。则真兴时。咸兴又为新罗之所管也。碑又云四方托境。广获民土。邻国誓信。和使交通。则真兴时。新得此地。其云邻国者。高句丽也。三国史新罗本纪。真兴王十七年。置比列忽州。二十九年。癈比列忽。州置达忽州。比列忽今安边府也。达忽今高城郡也。据此则比列忽。亦真兴所新得。故称广获民土也。此碑亦在二十九年戊子。其巡狩之事。史必逸书耳。然则此碑之立。与高句丽定界也。今自安边北至咸兴三百里也。咸兴北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1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13H.gif)
东国地志曰。新罗真兴王。以今安边府为比列州。高原为井泉郡。咸兴黄草岭及端川。亦有巡狩碑。则沃沮亦有时为新罗所夺有矣。(出文献备考。)正喜按井泉郡。今之德源。非高原也。端川之有巡狩碑。亦无明据。
新罗本纪。法兴王二十三年。始称年号云建元元年。真兴王十二年。改元开国。二十九年。改元大昌。此时盖用天子之制。故此碑称朕。又有帝王建号之语。以是年改元大昌也。
真兴王本纪云。王幼年即位。一心奉佛。至末年。祝发被僧衣。自号法云。以终其身。又职官志云。国统一人。一云寺主。真兴王十二年。以惠亮法师为寺主。(句)大都唯那一人。真兴王始以宝良法师为之。大书省一人。真兴王以安藏法师为之。此碑所记沙门道人。亦惠亮安藏之类耳。云法藏慧忍者。二僧名也。录于大臣之上者。以其尊之欤。
大等者。新罗官名。三国史法兴王十八年。年拜伊餐哲夫为上大等。总和国事。上大等官始于此。如今地宰相。下至真平王时。弩里夫为之。次则首乙夫也。善德王时。水品为之。次则毗昙也。其卒其继。史必书之。又职官志云。上大等或云上臣。仕(句)臣或云仕大等。据此则大等有二也。又色服志云真骨大等。幞头任意。此碑亦有大等。据此时则二大等之外。又有单称大等者欤。
第七行居字下所缺。只存上半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1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13L.gif)
随驾之目。称喙部者六。沙喙部者三。错杂称之。未可详也。余谓新罗六部。有梁部沙梁部。似是喙部沙喙部之变称。崔致远曰。辰韩本燕人避之者。故取㴍水之名。称所居邑里云沙㴍,渐㴍。文献备考曰。罗人方言。读㴍音为道。故今或作沙梁。梁亦称道。按㴍字不见字书。燕有涿水。㴍似啄之讹。又梁书新罗传云。其俗呼城曰健牟罗。其邑在内曰啄评。在外曰邑勒。如中国之言郡县也。国有六啄评,五十二邑勒。则六啄评似六部。而评与部相近也。唐书新罗传。啄评作喙评。盖喙与啄近。啄与涿近。涿与㴍近。㴍变为梁。方言相袭。转为讹误。喙部之为梁部似有据。若以喙部,沙喙部为阶品。则不应错杂书之。尊卑无别。其各记所居无疑矣。
三国史职官志。新罗官号十七等。一曰伊伐餐。或云伊罚干。或云角干。二曰伊尺餐。或云伊餐。三曰匝餐。或云匝判。或云苏判。四曰波珍餐。或云破弥干。五曰大阿餐。六曰阿餐。或云阿尺干。七曰一吉餐。或云乙吉干。八曰沙餐。或云沙咄干。九曰级伐餐。或云及伐干。十二曰大舍。十三曰舍知。或云小舍。十四曰吉士。以此观之。餐与干相混也。又色服志云伊餐匝餐锦冠。则匝与匝相同也。又贵山传云父武殿阿干。则阿餐是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1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14H.gif)
服冬知,比知夫知等。皆人名也。新罗本纪。奈勿时有伊餐大西知。法兴时有奈麻法知。真平时有伊餐弩知。则其时人名。多以方言也。又居柒夫传云。真兴大王十二年。王命居柒夫及仇珍大角餐,(句)比台角餐,(句)耽知匝餐,(句)非西匝餐(句)奴夫波珍餐,(句)西力夫波珍餐,(句)比次夫大阿餐,(句)未珍夫阿餐等八将军。侵高句丽。其云比次夫。似即此碑之比知夫知也。稽知吉次。官既相通。则比知比次。人岂有异乎。真兴之十二年。比次夫官既大阿干矣。二十九年巡狩之时。仍以其官随驾而行。似为宜也。
第九行之最上字。只存右傍阝。似是部字也。第三有兮字。是人名之下段也。新罗伐休时。有乙吉餐仇须兮。助贲之妃曰阿尔兮。真平王时。有上舍人实兮。则新罗人之名以兮者亦多。此所记必二字名也。又第十一行之最上典字。是官名。新罗官号称典者多。如会宫典,冰库典,锦典,药典,律令典之类是也。
从人。大舍之从人也。职官志。洗宅有从舍知二人。崇文台岳典,监典等官。皆有从舍知二人。舍知者小舍也。小舍既有从人。则大舍亦岂无之手(一作乎)。又沙干助人者。沙餐之助也。职官志。秽宫典有助舍知四人。会宫典有助舍知四人。舍知既有助人。则他官亦必有之。沙干之有助人是也。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1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14L.gif)
第九行之
第一行太王。是太与大同也。铭记下有也字。是异例也。第二行
大等喙
文献备考曰。真兴王巡狩定界碑。在咸兴府北草坊院。碑文略曰。朕绍太祖之基。纂承王统。兢身自慎。又曰四方托境。广获民土。邻国誓信。和使交通。又曰岁次戊子秋八月。巡狩管境。访采民心。臣谨按草坊院。在今咸兴府北百馀里草黄岭下。坊舆地胜览作黄。坊黄音相近。正喜案黄草岭。在咸兴府北一百一十里。岭下有院。古今记者或作草坊。或作草方。或作草黄。或作黄草。其实一也。近世俞文翼公(拓基)家所藏金石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1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15H.gif)
海东集古录云。碑十二行。行三十五字。全碑为四百二十字。而灭泐不可辨。可辨者仅二百七十八字。(出文献备考。)正喜案十二行。行三十五字。则全碑无空格然后为四百二十字也。然以今拓本现存者观之。已于第一行下。有空格七字。第六行有空格一字。第七行有空格二字。则不可为四百二十字。其说疏矣。且拓本字全者二百三十九。不全者一十三。而今云可辨者仅二百七十八字。又云行三十五字。皆未知何据。此时所见。不出于今之拓本。而以意臆之。悬空为说也。
文献备考曰。今考新罗本纪。真兴王十六年戊子冬十月。巡北汉山。拓定封疆。十二月。至自北汉山。所经州郡。复一年租。则戊子果真兴巡狩咸兴之年。而八月定界。十月至北汉。十二月还都。八月事特逸于史耳。当三国鼎峙之时。新罗之地。不得过比列忽。比列忽今之安边府也。逮三国统合之后。又不能过泉井。泉井今之德源府也。咸兴在安边之北二百馀里。端川在咸兴之北三百六十里。而以巡狩碑观之。端川以南。尝折入于新罗者可知。此国史野乘所不著。而独荒裔片石。留作千古之故事矣。正喜案真兴王元年为庚申。十六年为乙亥。二十九年为戊子。而今云十六年戊子误也。十六年果有北汉之巡狩。然此无与于咸兴之定界。史非有逸。而何如是缕缕也又误也。今自安边至咸兴。为三百一十里。自咸兴至端川。为三百八十里。则所论道里亦误也。端川之有真兴碑。不见明据。则端川以南折入新罗者。亦未然也。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1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15L.gif)
此即旧拓本碑之下段也。此本亦石折为两段。其痕自第一行巡狩二字间而始。过第二行是以二字间。迤而左下。又过第三行之违字下又字上。第四行之府字下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1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16H.gif)
僧伽真兴王巡狩碑
삽화 새창열기
右新罗真兴王巡狩碑。在今 京都北二十里北汉山僧伽寺傍碑峰之上。长六尺二寸三分。广三尺厚七寸。凿岩为跗。上加方檐。今其檐脱落在下。无篆额无阴记。凡十二行而字模糊。每行几字不可辨。下则第六行赏字。第八行沙字为字极。上则现存第一行真字为最高。而其上莫辨。全碑可辨者为七十字。而相与较对。则自第一行最高真字。准第八行下极沙字。为二十一字也。其可辨者。第一行十二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1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16L.gif)
北汉山者。汉武帝之疆域也。后为高句丽所有。至真兴王时。属于新罗。据三国史本纪。真兴王十六年。王巡幸北汉山。拓定封疆。十八年。置北汉山州。则真兴之新得也。又二十九年。废北汉山州。置南川州。南川州者。今之利川府也。至真平王二十五年。高句丽侵北汉山城。二十六年。废南川州。还置北汉山州。以此观之。北汉山者。新罗句丽之界也。此碑即所以定界也。碑灭年月。不知立于何年。然真兴本纪。南川置州。与比列置州同年。而黄草碑在比列废州之年。则此碑似当同在南川置州之时。然此碑有南川军主字。则必在南川置州之后也。且真兴在位为三十七年。则其立不出于二十九年。至三十七年之间也。且此碑第一行太王字。第五行忠信精诚字。第七行道人字。皆与黄草碑仝。又夫智者即黄草碑之大阿干比知夫知也。智与知同也。及干未智。亦黄草碑之所有也。则二碑其同时欤。
第八行及干内大智者。及干即官名。内大智即人名也。干南川军主沙者。干是官名之下段。若阿干匝干之等也。今观拓本。干字上似是匝字。然不敢定也。军主即都督也。三国史职官志。都督九人。智證王六年。以异斯夫为悉直州军主。文武王元年。改为总管。元圣王元年。称都督。位自级餐。至伊餐为之。则外官之重者也。沙是所居部名之上段。或人名之上段也。第九行大柰囗智者。大柰囗官名。职官志。有大柰麻柰麻二名。此所记是大柰麻也。智则人名之上段也。次柰者。次是人名之下段。柰是官名之上段。必柰麻也。
此碑人无知者。误称妖僧无学枉寻到此之碑。嘉庆丙子秋。余与金君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1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17H.gif)
碑之左侧。刻
此新罗真兴大王巡狩之碑。丙子七月。金正喜金敬渊来读。
又以隶字刻
丁丑六月八日。金正喜赵寅永来审定残字六十八字。
稧帖考
兰亭最难考。萧翼赚兰亭。是千古不易之说。然太宗在秦邸时。已有得其真本之一证。此自原本收藏时。其说之同异如是。及其欧,褚临摹以来。欧本即定武。自是欧体。褚本即神龙。自是褚体。褚本又不止一神龙而已。两摹各不同。若以上阴真迹言之。又别矣。如桑姜所考。皆偏在于欧摹之定武。于褚摹不甚详及。米南宫得褚摹真影。以为平生真玩。天下第一。如论由字云。犹见其楷。则此又在于褚本而不在于定武者也。不可浑称于欧褚两本矣。又如群之杈脚。崇之三点。欧褚之所同。至于迁之开口不开口。欧褚不同。太宗所书及怀仁所集圣教序。皆以开口书。太宗此从真本临书。未必学作褚法也。怀仁亦从真本集取。故皆作开口之迁字。欧本之未可确定为山阴真影。一毫不爽。所以欧摹自是欧体者也。乾隆间。内府收藏。为一百二十本之多。曾于裕府。一借出诸本。各自不同。有非常可怪。不可思议处。是又何人所摹翻。而汤,冯诸摹。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1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17L.gif)
天竺考
今日五天竺。无不相通之处。自云南腾越州。由东天竺。到中天竺。若直道计之。不过一千九百里而近。南天竺稍僻远。地势斗入海中如箕舌。即普陁洛迦山。观音石天宫殿。尚有旧迹。为西夷各国大小商船。来粤门户必由之地。中国人附舶来往如内地。楞伽山。亦南天竺。即如来说楞伽经处。古师子国也。昔日之所斗食。为今日之所目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1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18H.gif)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1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18L.gif)
海岛逸志云。穆迦滨于南海。真佛所居。山极高峻。编地黄金美玉。百神守护。不得取也。真修者必登穆迦。礼拜真佛。持斋受戒数年而出。人皆称老君。自能降神伏魔。驱邪斩鬼。手持念珠。慈可掬。见者知其有道。此云穆迦。即狼牙楞迦之转音。如印度之为天竺身毒也。真佛即释迦真身也。
法显玄奘记中丸称如佛如来者。佛非一佛。如来又非一如来而已。又不可尽属绎迦也。盖以释迦言者亦多。如云释迦太子。如云释迦弱龄龀齿等处。皆另称释迦二字而区别之。此不可混图说去。或恐有无所区别而妄證之。故特言之如此。释迦龀齿下。直接以如来顶骨。若不区别言之。一句之内岂有异文也。释迦所独。如来所同。十方如来。无非如来。何以如来单属释迦已也。释迦生灭年时。无一定论。以为周庄王九年。恒星不见时生。(魏书释老志。)又以为桓王时生(释道安。)又以为平王时生(法苑珠林。)又以为穆王时生(通鉴云佛以孝王元年涅槃。)又以为昭王时生。(一唐僧智深续集古今佛道论。二法苑珠林。三宋僧契嵩传法正宗。)又以为殷末生。(晋法显佛涅槃当周成王。则生当在殷武王时。)又以为夏时生。(唐道宜感通记。蒙古源流。又云元太祖距佛涅槃时三千三百馀年。当生于夏初。)唐玄奘以为不灭之岁。诸部异议。言佛没至唐龙朔三年。经千二百年。或云千三百年。或云千五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1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19H.gif)
此皆以佛攻佛之义。若以为佞佛而作。非我本意耳。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月城金正喜元春著)
说
革卦说
君子谓善人。良善则已从革而变。其著见。若豹之彬蔚也。小人昏愚难迁者。虽未能心化。亦革其面。以从上之教令也。龙虎大人之象。故大人云虎。君子云豹也。人性本善。皆可以变化。然有下愚。虽圣人不能移者。以尧舜为君。以圣继圣。百有馀年。天下被化。可谓深且久矣。而有苗有象。其来格烝乂。盖亦革面而已。小人既革其外。革道可以为成也。苟更从而深治之则为已甚。已甚非道也。故至革之终。而又证则凶也。当贞固以自守。革之于极。而不守以贞。则所革随复变矣。天下之事。始则患乎难革。已革则患乎不能守也。故革之终。戒以居贞则吉也。居贞非为六戒乎。曰。为革终言也。莫不在其中矣。人性本善。有不可革者可也。曰。语其性则皆善也。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所谓下愚有二焉。自暴也自弃也。人苟以善自治。则尤不可移者。虽昏愚之至。皆可渐磨而进也。唯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不能化而入也。仲尼之所谓下愚也。然天下自弃自暴者。非必皆昏愚也。往往强戾而才力有过人者。商辛是也。圣人以其自绝于善。谓之下愚。然考其归则诚愚也。既曰下愚。其能革面何也。曰。心虽绝于善道。其畏威而寡罪则与人同也。惟其有与人同。所以知其非性之罪也。
汉儒家法说
汉儒家法大略有三。一曰。守师说。如易有施孟,梁邱,费京。书有伏,孔。诗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1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19L.gif)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2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20H.gif)
礼堂说
圣人之道。至平且易也。论语记孔子之言备矣。但恒言礼。未尝一言及理也。记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故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彼释氏者流。言心言性。极于幽深微眇。适成其为贤知之过。圣人之道。不如是也。其所以节心者。礼焉尔。不远寻夫天地之先也。其所以节性者。亦礼焉尔。不移谈夫理气之辨也。是故冠昏饮射。有事可循也。揖让升降。有仪可按也。豆笾鼎俎。有物可稽也。使天下之人少而习焉。长而安焉。其秀者有所凭而入于善。顽者有所检束而不敢为恶。上者陶淑而底于成。下者亦渐渍而可以勉而至焉。圣人之道。所以万世不易者此也。圣人之道。所以别于异端者亦此也。后儒熟闻夫释氏之言心言性。极其幽深微眇也。往往怖之。愧圣人之道以为弗如。于是窃取其说而小变之。以凿圣人之遗言曰。吾圣人固已有此幽深微眇之一境也。复从而辟之曰。彼之以心为性。不如我之以理为性也。呜呼。以是为尊圣人之道而不知适所以小圣人也。以是为辟异端而不知阴入于异端也。诚如是也。吾圣人之于彼教。仅如彼教性相之不同而已矣。乌足大异乎彼教哉。儒释之互援。实始于此矣。诗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说者以为喻恶人远去。民得其所。即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2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20L.gif)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2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21H.gif)
或问。士冠礼。乃醴宾以壹献之礼。壹献之礼。可以明言。而注云即燕无亚献者。又是何义。曰壹献之礼。注云壹献者。主人献宾而已。又士礼壹献。疏云士礼壹献者。即士冠及昏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皆是壹献也。以此注疑语参看。似不难知。盖注文古奥。疏说漫衍。吾辈读书颇粗特不能细心看耳。夫壹献者士礼也。冠昏饮射燕。皆以士礼者。乡饮乡射。大夫与士行礼。燕礼大射。君与臣行礼。膳宰为主人。故皆用士礼。而又注云乡大夫三献。大夫三献之礼。则今特不传。而壹献之为士礼也审矣。大抵主人进宾谓之献。宾报主人谓之酢。主人先饮而劝宾谓之酬。自献至酬而献礼始成。取饮射燕三礼考之。则自主人坐取爵于篚。至宾西阶上答再拜。此壹献之仪注也。饮射燕三礼。仪即同而文各小异。今冠礼醴宾之壹献。亦似不异矣。注所云献宾而已。即燕无亚献者。即燕之燕字。非燕礼之燕字。即壹献之后。即行旅酬也。疏谓乡饮酒。未有燕者则非也。士昏礼。舅姑共飨妇。以壹献之礼奠酬。注云凡酬酒皆奠于荐左不举。其燕则更使人举酌。疏云案燕礼献酬讫。别有人举旅行酬。疏盖误以燕礼之举旅行酬为燕。不知乡饮酒之旅酬无算爵亦燕也。士昏礼所云飨妇。则是飨礼。或飨后亦燕欤。又士冠礼注云特牲少牢馈食三礼献尸。此其类也。尸字似为宾字之误。疏又仍之。漫衍为说。盖献尸则主人主妇宾共三献。非壹献。惟祭毕献宾。乃壹献也。是以知尸为宾字之讹耳。诗小疋瓠叶。似是壹献礼之诗。酌言献之。酌言酢之。酌言酬之云云。献酢酬礼成而为壹献也。亦可为壹献之一證也。如有司彻三献。乡饮酒壹献。此士与大夫之别。特牲之献尸三献者士礼。而祭则摄盛故也欤。
实事求是说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2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21L.gif)
附后叙(此为闵杞园鲁行所作云)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2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22H.gif)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2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22L.gif)
人才说
天之降才。初无南北贵贱之异。其所以有成不成者何也。凡人儿时多慧裁识书名。父师迷之以传注帖括。不得见古人纵横浩缈之书。一食其尘。不复可鲜。一也。乃幸为诸生。困未敏达。蹭蹬出没于较试之场久之气色微落。何暇议尺幅之外哉。二也。人虽有才。亦视其所生。生于隐屏寂寞之滨。山川人物。居室游御。鸿显高壮。幽奇怪侠之事。未有睹焉。神明无所练濯。胸腹无所厌馀。耳目既吝。手足必蹇三也。此三者使人才力顿尽。可为悲伤者。往往如是也。故拘儒老生。不可无文。耳多未闻。目多未见。而出其鄙委牵拘之识。相天下之文。宁复有文乎。文之妙不在步趍形似之间。自然灵气。恍忽而来。不思而至。怪怪奇奇。莫可名状。
适千里说
今夫适千里者。必先辨其径路之所在。然后有以为举足之地。当其出门而行。固伥伥何之。必询于识涂之人。迨其人告以正大之路。又细指其邪径之不可由者。恳恳然以为由其邪。必入于荆棘。由其正。必得其归。人之为言。可谓尽心矣。而多疑者迟迟不敢信也。复问之一人。又复问之一人。至其傍人之以诚居心者。并不俟问而尽举其涂之曲折。陈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2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23H.gif)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月城金正喜元春著)
辨
易筮辨[上]
夫以圣人作易。而廑以供人之筮。吾疑焉。及观春秋传诸筮法。又与圣人作易。迥乎不同。吾益疑焉。春官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春秋时筮者不知九筮。别为筮法。谬愆虚妄。私造繇辞。以为占法。陈敬仲生。则谓其昌于异国。秦伯之战。则以为必获晋君。楚子救郑。知南国蹙射其元王中厥目。穆子之生。即知谗人之名牛。是岂三易九筮之所辨者乎。惟子服惠伯谓忠信之事则可。又云易不可占险。此古占法。犹存一线。异乎诸术士之谈。而当时傅会牵合。汩没圣经。孔子所以韦编三绝。以明易之非徒卜筮之书而寡过之书也。春秋占法。大谬乎圣人。彼辛廖卜楚邱卜徒父史苏之徒。与后世京房,管辂火珠林飞伏纳甲之法相同。岂圣人作易之教者乎。
易筮辨[下]
凡为周公作爻辞之说者。必有实證可凭之经籍而后可耳。若但凭后世诸儒以意揣测之言。而反灭去汉志质言。则必其所闻见。在洙泗以前而后可耳。自唐孔氏已言纷竞不决。而宋以后诸家相沿传说。塾师习诵。以为固然。非一日矣。愚何敢断定乎。惟是说经主徵信。而所最戒其流弊者。尤在以意推衍。传为定说也。愚并非敢于轻驳诸家之说。但愚见苟非实据。则宁阙而勿质言之。凡说经者偶因一事一义。辄自立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2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23L.gif)
太极即北极辨
太极北极也。天地所共之极。舍北极。别无所谓极也。尔疋曰。北极谓之北辰。易系辞。易有太极。虞注曰。太极太一也。郑注乾凿度日。太一者北辰之神名。郑说虽为太一下行九宫之法。然太极即太一。太一即北辰。北辰即北极易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然则八卦本乎四时。四时本于天地。天地本于太极太极即北极也。朱子亦论太极曰。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朱子所论太极之旨。未尝及于北极。而凡天地不易之理。则其吻然相合如是也。
尚书今古文辨[上]
今文尚书者。伏生本也。硗典,皋陶谟,禹贡,甘誓,汤誓,盘庚,高宗彤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康王之诰)秕誓,吕刑,文侯之命,泰誓。为二十八篇。以今文字书之。故为今文尚书也。古文尚书者。孔壁本也。二十八篇与今文同。而析盘庚为三篇。析顾命康王之诰为二篇。为三十一篇。又并泰誓。以古文字书之。故为古文尚书也。又有逸书十六篇。即舜典,汨作,九共,弃稷,五字之歌,允征,汤诰,咸有一德,典宝,伊训,肆命,原命,武成,旅獒,臩命。绝无师说。不得传注者也。梅赜伪古文者。今通行本。非古文。又非今文也。真古文三十一篇之外。有大禹谟,五子之歌,允征,仲虺之诰,汤诰,伊训,太甲,咸有一德,说命,泰誓,武成,旅獒,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陈,毕命,君牙,囧命十九篇。而太甲说命泰誓各三篇。故合为二十五篇。杂厕于真古文三十一篇之中。为五十六篇。又尧典慎徽五典以下。析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2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24H.gif)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2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24L.gif)
尚书今古文辨[下]
今文古文不同。而今文亦古文。古文亦今文也。古文有真而同者。有真而异者。有伪而异而又异者。有伪而异又伪者。今文有汉魏以后所称之今文。唐改定之今文。必先明辨乎此而后。可以言今文古文同异得失矣。伏书之称今文。以孔辟书之为科斗古字而别之为今文。以文字之为今体也。其书亦藏于秦火以前。至汉兴出之。亦未尝不为古文也。此今文亦古文也。孔辟书。史记云孔安国以今文读之。汉书则曰以今文字读之。谓今之文字也。此今文亦今文也。而今文之欧阳夏侯书。佚见于尚书大传。汉石经史记汉书三国志注三都赋注尚书纬尚书正义者。与古文异。此今文古文之不同也。孔安国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献之。藏于秘府。刘向挍录。此一古文也。安国传之都尉朝以下。至马融郑玄传注。此一古文也。杜林得西州漆书。传之卫宏徐巡。此又一古文。然安国之献之秘府。与传之都尉朝。与杜林之得之西州。虽各一古文。而同一古文。此古文之真而同也。安国以今文字读之。如古文之▼(𢦏*(山/旬))。今字作蠢。古文之▼(㲃-殳+召)。今字作断。朋之假借为堋。好之假借为𡚽。皆安国刱为之。并口说各篇大义。递传至都尉朝以下。而其奇文异字。往往见于说文解字。许叔重所为其你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然则说文所载辟中古书。存其旧文也。马郑本。安国以今字读定者也。此古文之真而异也。梅赜上孔传古文。与马郑本不同。此古文之为而异也。自唐以前。穿𨗩之徒。务欲立异。依旁字部。改变经文。盖集说文,字林,魏石经及一切离奇之字为之至郭忠恕作古文尚书释文。此非陆德明释文也。徐楚金,贾昌朝,夏竦,丁度,宋次道,王仲至,晁公武,王伯厚辈皆见之。蔡仲默亦见之。其传中所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2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25H.gif)
理文辨
圣人之心浑然一理。此义最难理会。非浅学辈所可轻易下说也。当先定理字之为何义。然后乃可的确。孔孟以来理字云者。惟文理条理义理等数语而已。朱子曰。理无情意计度造作。只是个洁净空阔底世界。无形迹他却不会造作。若以此训看之。圣人之心以理究證。宁不难言而难晓也。又或有理字之他训。或曰天曰性。而性天之义。又互相窒碍难晓焉。所以此说之极难理会也。今以在传注中。而妄引轻说可乎。所以三家村中。讲高头讲章之冬烘先生。为樵童牧竖说都都平丈。无非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2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25L.gif)
声均辨
字之声均。亦与乐之声均相似。盖声与均异。声即字之声。均所以均字之声。非字之声也。六书之形声。是字之有声之始也。字之有声。非止一声而已。以事为名。取譬相成。然后始得为声。字之为声。与他特异。以形兼声。故不可离形而言声也。离形以言声。便非字之声也。江之声以水而工声。故为江之声也。河之声亦以水而可声。故为河之声也。虽江河同声之声。即不得为江河之声矣。今以古双反为江之声。乎哥反为河之声。是离形为声。乌可得为江字河字之字声也。此于形声古义。不可但以不合言而已。孙吕诸人。虽有传声之功。而声之混囵淆乱。莫如是之大谬。今人遂不得不遵而用之。如书之以隶以楷矣。双声叠韵。即所以均声。亦非字之声也。今又以双声叠韵合而为反切。尤大非矣。如蒺藜之为茨。蔽膝之为韠。似若古有反切。而亦以义为声。非如古双乎哥之无义而为江河之声也。不可以今之反切。谓之古之反切。亦有反切之如此也。至如字母。出之婆罗门。有声无义者也。又有一节深于一节。古圣人六书之学。尽为沦入于见溪群疑之中。其祸之烈。有甚于洪水猛兽。决不可以配之中国形声之字也。而前人皆奉之如科尺。以为喉舌唇牙齿五声。为天地自然之声。不敢废焉。其为自然之声者。言非不是也。古圣人之于声。必以竹以丝而审声。未闻以喉舌唇牙齿为声之原。虽以人声为贵。必以律和声而后。亦言人声。未尝以徒声而为贵贱上下之分也。且喉舌唇牙齿。虽自然之声。南北之人。轻土重土之人。清水浊水之人。各异其声。于何为准。而且谓之自然之声乎。字母之断不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2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26H.gif)
学术辨
学术之在天下也。阅数百年而必变。其将变也。必有一二人开其端。而千百人哗然攻之。其既变也。又必有一二人集其成。而千百人靡然从之。夫哗然而攻之。天下见学术之异。其弊未形也。靡然而从之。天下不见学术之异。其弊始生矣。当其时必有一二人矫其弊。毅然而持之。及其变之既久。有国家者绳之以法制。诱之以利禄。童稚习其说。耄耋不知非。而天下相与安之。天下安之既久。则又有人焉思起而变之。此千古学术之大较也。汉兴。立五经博士。易施孟梁邱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氏。诗齐鲁韩氏。礼大小戴庆氏。春秋公羊严颜氏谷梁氏。党庠无异学。授受有专家。西京之盛。蔑以如矣。哀帝时。刘歆欲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诸儒怨恨。众议沸腾。龚胜乞骸。师丹大怒。建武初。韩歆欲立费氏易左氏春秋。范升持之为不可。陈元争之而不从。哗然攻之者。如此其众也。岂非变于始者难为力乎。当是时。数家虽不立学官。而私相讲习。亦有擢高第者。至郑君康成出。括囊大典。絅罗众家。所注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2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26L.gif)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2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27H.gif)
私蔽辨
道释自贵其神识。而儒者在善治事情。凡人之患二。曰私曰蔽。私生于欲之失。而蔽生于知之失。异氏尚无欲。君子尚无蔽。异氏之学。生静以为至。君子强恕以去私。而问学以去蔽。主以忠信。而止于明善。凡生于其心。必发于其事。私者逞己以纵欲无良。而憯不畏明无私矣。尚不能无蔽。蔽者不求诸事情。以其意见信为义理。公不能明廉洁而流于刻。记曰。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喜怒哀乐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凡有血气心知。于是乎有欲。性之徵于欲声色臭味而爱畏分既有欲矣。于是乎有情。性之徵于情喜怒哀乐而惨舒分。既有欲有情矣。于是乎有巧与智。性之徵于巧智美恶是非而好恶分。生养之道。存乎欲者也。感通之道。存乎情者也。二者自然之符。天下之事举矣。尽美恶之极致。存乎巧者也。宰御之方。由斯而出。尽是非之极致。存乎智者也。贤圣之德。由斯而备。二者亦自然之符。精之以底于必然。天下之能举矣。君子之治天下也。使人各得其情。各遂其欲。勿悖于道义。君子之自治也。情与欲使一于道义。夫遏欲之害。甚于防川。绝情去智。充塞仁义。人之饮食也。养其血气。而其问学也。养其心知。是以贵乎自得。血气其养。虽弱必强。心知得其养。虽愚必明。是以贵乎扩充。君子独居思仁。公言言义。动止应礼。竭所能之谓忠。履所明之谓信。平所施之谓恕。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2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27L.gif)
书派辨
书法迁变。流波混淆。非溯其源。曷返于古。盖由隶字。变为正书行草。其转移皆在汉末魏晋之间。而正书行草之分为南北两派者。则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也。南派由钟繇,卫瓘及王羲之,献之,僧虔。以至智永,虞世南。北派由钟繇,卫瓘,索靖及崔悦,卢谌,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等。以至欧阳询褚遂良。南派不显于隋。至贞观始大显。然欧褚诸贤。本出北派。洎唐永徽以后。直至开成碑板石经。尚沿北派馀风焉。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减笔。至不可识。而篆隶遗法。东晋已多改变。无论宋齐矣。北派则是平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而蔡邕,韦诞,邯郸淳,卫觊,张芝,杜度篆隶八分。草书遗法。至隋末唐初。犹有存者。两派判若江河。南北世族。不相通习耳。
墨法辨
书家墨为第一。凡书之使毫。即不过使毫行墨而已。纸与砚。皆助墨以相发为用者。非纸无以受墨。非砚无以泼墨。墨之泼者。乃墨华之腾采。非止一段善于杀墨也。能煞墨而不能于泼墨者。又非砚之佳者。必先得砚然后可以作书。非砚墨无所施。纸之于墨。亦与砚相似。必须佳纸。乃为下墨。所以宝墨。澄心玉版。桐笺宣笺。笔又其次耳。东人秪于笔致力。全不知墨法。试看纸上之字。惟墨而已。此百姓日用而不知也。是以韦仲将亦以为张芝笔左伯纸并臣墨。又宋时得李廷圭半丸如千金。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2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28H.gif)
格物辨
礼记大学篇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此二句。虽从身心意知而来。实从天下国家而来。天下国家。以立政行事为主。大学徒身心说到意知。已极心思之用矣。恐学者终求之于心学而不验之行事也。故终显之曰致知在格物。物者事也。格者至也。事者家国天下之事。即止于五伦之至善。明德新民皆事也。格有至义。即有止意。履而至止于其地。圣贤实践之道也。凡经传所云格于上下。不格奸。格于艺祖。神之格思。孝友时格。暴风来格。及古钟鼎文。格于太庙。格于太室之类。皆训为至。盖假为本字格字。同音相借也。小尔雅广诂曰格止也。知止即知物所当格也。至善之至。知止之止。皆与格义一也。譬如射然。升阶登堂。履物而后射也。仪礼乡射礼曰。物长如笴。郑注云物谓射时所立处也。谓之物者。物犹事也。礼记仲尼燕居。郑注事之谓立置于位也。释名释言语曰事倳也。倳立也。盖物字本从勿。勿者说文州里所建旗趣民事。故称勿勿。周礼乡大夫五物询众庶。物即与事同义。而堂上射者所立之位。亦名物者。古人即通会此意以命名也。大戴礼规鹄竖物。履物以射。其心端。色容正大射仪曰。左足履物。皆此义也。故曰格物者。至止于事物之谓也。凡家国天下五伦之事。无不当以身亲至其处而履之。以止于
阮堂先生全集卷一 第 2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4A/ITKC_MO_0614A_A301_028L.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