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x 页
果斋先生集卷五
书
书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1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13H.gif)
近默窃闻之。古之为教。惟天则是迪。天理是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皆所以明人伦也。年四十以上。无非学底事。四十以下。无非教底事。入则孝出则悌。而德日进矣。仁之兴慈之劝。而业日广矣。斯亲亲为人道之大。而亲亲之杀。而重宗法焉。祭祀以合族。酒食以合欢。礼所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者也。程子曰。古人有韦家花树会法。可取也。虽无事。当每月一为之。使骨肉之意常相通。吾先祖沧浪公著宗会法式。引程子此言。而俾无废替。又尝曰。士之生于世德之家。有可负荷而继述者。岂不尤幸矣哉。文简公遗书曰。文献诗书。不绝于后。则余目可瞑。呜呼其至矣。然家学尚矣。文简之庙不毁。则族无可散之理。而玆会之废而不讲。宁不慨然耶。近默弱冠时。尝闻先大父疏翁公在直川。讲明宗会法。兼行学规。纵未能详。而吁其美矣。在昔盛时。师道立而人伦明。无人不为学。无家不成教。宗会特其一事。而今时则人尽名利之习。家无孝谨之风。子弟之从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1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13L.gif)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1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14H.gif)
二。过失相规。过失者。德业相反之事。不可蹈非礼之场。不可作非礼之事。随其所失轻重。必须指陈开喻。而无或挟杂私意。面从而背毁。无或恶闻善言。阳许而阴嫉。如以支忘宗。以庶凌嫡等事。皆当规警。使之必改。若不改。则其大者割名。小者槚楚。
三。礼俗相交。礼俗者。乡约必遵古规。乡饮必以时行。问丧必趁初终。贺庆亦勿怠缓。其有嫁娶丧葬之过时者。必发文而助成。新正拜先庙。远无过七日。时节墓享。少不下五员。凡为支孙者。在官助需必谨。登科甲者。虽远荣扫无阙。
四。患难相恤。患难者。如水火盗贼疾病横厄等事。虽不可枚举。而登时先闻者。发文于公员及有司。大则京外救助。小则本乡收合。以尽扶护之道。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1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14L.gif)
定山,青阳,洪州等邑士林。以艮谷李先生乡祠事。来采公议。甚盛举也。夫以李先生德学之懿。尚阙乡社尸祝之论。实为吾党未遑之事也。且念戊申之正。即先生弃后学之一周甲。感典型之愈远。叹师道之永圮。盘湖尹公于先生遗集。兴慨于学术内外之辨。寓慕于渊源规模之正。而其所谓斯文一线之馀。不可复寻者。自今日论之。则奚啻尹公之时之为可悲也耶。建院虽有禁令。祭社不干公家。况近例亦多可据。凡在平昔景慕之列者。可无设厅鸠财之道乎。门人录。不幸入于本家回禄中。而先生之葬。加麻者旧传为三十馀员。虽未可历数。而家庭闻见。各自有知。师友交游。亦有可徵。传相告语。勉各助成。以传百世之芳。以扶一线之脉。则吾党之幸。关系甚大。况吾家有受乎嘉惠者。尤当不后于人。则以此传诵于堂内。俾得及闻于同声之地为宜。原通以乡社外兼营墓道之役为辞。并乞照谅。转告于可告处。以答士林之美意。幸幸甚甚。(戊申四月)
答从弟圣发(退默)
从营便。承去廿八出书。极慰悬悬之怀。清白云云。果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1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15H.gif)
答从弟圣就
少辈行色甚忙。为虑困步之迫暮。今承所示。知横向山映楼去。得非观感此汉山水狂兴而然耶。迨此暇日。讲心近书。则若非有益于我。亦未必无补于若辈。而意不到此。乃为此亲命外横走。乌在其来见吾之本意耶。此莫非吾自反处。而既以自反。又为此责勉语。以此布示。而洪友亦示之无妨。
与宗侄士亨(载淳)
近世礼坏。冠昏亦多俗谬。而俗有不得不从。礼有不可不行者。以大小轻重论也。则其节目之大者。决不可舍礼而从俗也明矣。礼制本于圣人。俗谬出于委巷。今也以圣人则弃之。以委巷则慕之。若此不已。则几何而不夷狄之归乎。冠昏不备礼。而成人之道废矣。夫妇之伦轻矣。礼曰。坏国亡家。先去其礼。此岂小事哉。况五礼仪所载私家礼。未尝不以朱子家礼为准则。时宜即礼也。何故偭可徵之国典。而效无稽之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1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15L.gif)
三加。 程子曰。冠礼废。天下无成人。或如鲁襄公十二而冠。此不可。冠所以责成人事。十二年非可责之时。既冠矣。且不责以成人事。则终其身。不以成人望之也。今俗之甫离龆龀。便即加冠。何能责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1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16H.gif)
笄。 今俗不笄而嫁。嫁后谓以冠礼。乃于舅姑之前。梳栉分髦。不然则犹是在室㨾子。岂不可耻。当日宜蚤行。而无具则借用何妨。
亲迎。 孟子之论不亲迎不得妻。虽以亲迎为礼之轻者。而其所云不得妻者。指其终身不娶。而固非泛指其可亲迎。不亲迎者也。今以小华之人。我祖之孙。贫不至于破落。则何必不亲迎而娶乎。又况宗子宗妇。所重迥别。端本正始。明示礼意。有不容已也。一家仁让。可兴一国。大宗秉礼。可率诸房。于不美哉。按礼曰。女氏使人张陈其婿之室。今以张陈于女家者。移设于婿家。亦为从便之道矣。人之难之者。以为亲迎之费。比三加尤多。此以观美论也。若如右行之。何难之有。但务俭约而不失孝敬可也。
与族侄士修(载崇)
文献志一款。何如是漫应。殊泄泄也。先集文献志序曰。请刊行族谱。并以此编次之于其下。伏读此一句。未始不惕然兴感。但所云体段。果不无更商者。然此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1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16L.gif)
答族侄保叔(载明)
即承耑翰。从审静履履端增福。岂胜欣贺。膝下滋味。宜若忘忧。而亦不免冻馁之老。安得无忧也。吾尝以孝字之从老从子。为老人子之可见孝养之义也。后见古人书。有偶合斯言者。此不妨示及佥胤也。族从今而后有岁况。幸孰大焉。第方以儿忧为闷。文叔之行。出于笃友。令人钦叹。来月有相逢之期。可企。(己酉正月)
寄子载琼
昨行不至迫暮。而今已肃拜出来乎。凡事无容更言。而图报 国恩。无忝先美。不可顷刻忘之。东莱博议。果借去乎。虽知其以宿證难于声读。而得力之深。读胜于看。不须高声读。低声玩味而讽咏之好矣。吾有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1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17H.gif)
巡山即职分内事。虽劳奈何。图所以令行禁止则尤好。而此岂易耶。间间追逐。不得不谐俗。而若自言其见识之不及人。亲命之不可违。永夜之良可惜。则其谁非之乎。试更勉之。吾齿痛或剧或歇。尚未能善饭。可苦。替真事何必以京行之难。退至旬间耶。所重之地。当出便出。不必加留也。蟾岩巡山。亦以时申饬好矣。(十一月)
供职中永夜暖突。能不虚度好时节耶。家内一安。儿辈稳读是幸。崔医来见。以吾喉乾證之愈加大以为忧。劝服归脾补心汤。方报自家所亲药局。以乾材觅来。而且言汝曾有约云。故任之而已。然价从何出。可闷。
本病虽幸少愈。调摄等节。得无难乎。积雪中巡山。徒自苦耳。另饬该掌。且以时别加廉察亦可。吾喉乾證。颇有药效。而齿痛当寒添苦。苦哉。方企汝出来。今见所报可叹。替直既约以旬一。则初七得假官替直为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1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17L.gif)
祀事未参。在汝情礼。诚缺然而公事故也。奈何。祭需之助以宦味可幸。昨日大雨。那中亦然乎。廿九日又或大霔。或川涨则率儿往山下。少待稍晴可也。凡渡川之方。涨过人腰处。切不可涉危。(庚戌六月)
忌祀事。莲洞则以为停止可矣。而有不然者。若居在同闬则不得不停。今居相远矣。丧馀之祭。又与吉祭异。前日姑氏丧。葬前亦略设行忌祭。以礼说之初无本房孙出嫁女之分别故耳。(十月)
答从侄载瑗
谷莠之分。梓棘之别。在于种与根。而人则有煅炼变化之道。未知尔所播植者。果是何㨾种何㨾根也。须更加勉而思所以变化焉则幸尔。
答从侄载玮
月已旬矣。情绪可念。所读书得示。已告尽。未知几月工夫。到得如此。熟读了未可知也。录纸答去。若续有所得则幸也。(壬寅十月)
杞柳章小注。真西山曰。使告子之言行。世之人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1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18H.gif)
世人若从告子之言。以仁义譬之杯棬。则是认仁义为戕贼人。而不能知仁义之顺此性。故其弊将如此云尔。盖谓世人误认仁义而不肯为也。既误认矣。则必将以绝仁弃义。为本然之理。
公孙丑问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邹夫子答云云。
贤者为人臣之问。意盖指伊尹而言。故答之如此。必曰无伊尹志则篡也者。所以虑后弊也。以后弊论则不贤者。亦以贤者为口实。故问者虽专以贤者为言。而答之兼言不贤者之弊。
右说其果会意。而有可破疑者否。盖于起疑处。欲言而不能形言者必有之。然更如是问难。似有寻绎之效。
禫服。慎斋先生则以为方当国丧。白笠騣巾。与凡人无别。网巾以白布为之。而鄙意则騣巾不用单毛。则自别于平人。况衣亦有异乎。(癸卯九月)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1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18L.gif)
与宗孙鼎镐
平壤有箕子遗迹。而尊箕子者。莫如我沧浪先祖。先祖尝曰。我东自箕子来。立我民极。建周末。馀教已泯。而孔圣犹发欲居之叹。则我东之进于中国久矣。士生天地间。不幸而不生于邹鲁之乡。则生于我东。亦足以无憾。又曰。士之生于世德之家。有可负荷而继述者尤幸矣。近默尝诵吾先祖之言。知为先祖之后之为幸。而又幸而为箕子之遗民也。所愧未能读箕子之书。明箕子之教。如吾祖攸行。然窃闻其所谓外城。有箕子都。有箕子庙。有箕子攸画之井。有箕子攸饮之泉。八教有门。九畴有坛。凡此遗躅之一睹为快。亚于观周。又闻其有读书不干禄。纷华声伎。若将浼焉者。是则其遗风馀韵。尚有以兴起后人者。夫以吾祖之孙。宦游于此者。有能显吾祖志事。以与外城士及鲜于氏。讲先圣之道者乎否。顾此蹩躄之老。徒抱远游之想者久矣。乃者吾重三为主人。此殆天所以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1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19H.gif)
果斋先生集卷五
杂著
小学斋规
立师长
古者闾塾党庠。各有师长以教之。则师长不出其乡。然今既吾为之主。就吾宾友之来。而礼之为斋师斋长。是亦一道也。入是斋。师是师者。必有礼币。无拘厚薄。而斋员年最少者。于斋长亦可受学。则长亦师也。其或未必受学。则只以长处之。
会侪友
斋置一册子。愿入者书姓名年甲。而以二十岁为限。至若亲属往来讲读者限三十。凡民俊秀之愿入者。亦试可而许之。凡入斋后。信义不立。学业间断者。则疏而外之。甚者黜籍。
定课程
凡入斋之初。师长授席。斋员拜师。师坐揖。又向斋长揖。斋长答揖然后就坐。坐必有定处。
会日必先讲小学一章。次讲他书。必跪读。问答文义。待明朝背诵而新授。以所诵先后为次。朔望会讲。前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1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19L.gif)
学规及书室仪书揭。常目行之。
所授书。必依朱子读书法读之。文义未通。从侪友互相讲劘。又未通质于师。必透乃已。食后少顷游泳。读馀间以习字。必楷正。
置小册子。每日所诵。只记通与不通。句读虽通。文义不通者悬不。
每日日未出。必起盥栉后。诵读如仪。而师长役使及堂室净扫。年最少者行之。月内通多者。每日新授。必先他人。居不多者。一朔行最少者之役。无故阙课者。应一朔纸笔之需。不应者。会坐面责。
读不如法。且有违于书揭之法者罚同。童蒙则施以槚楚。朔望会讲。如初入仪。每朔所讲书。前期呈名帖及册名。其居也。预究可讲文义。不可徒临时取办而已。留讲者随淹速终日读。
给赡养
斋规既成。则必须有供馈之节经远之图。主家出钱二十缗。以为财母。入斋者随力入钱缗。定有司取息。而财如满百数。则师友可量宜居斋。到稍赢则或月一行会讲之仪。凡入籍者咸参。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2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20H.gif)
上有司主管出纳。明其簿书。下有司亦择家力人品差定。
坡山书院斋规
一。凡我坡乡儒林。无非尊慕我四先生。则皆吾同志之士也。苟能讲习遗书。饬行劬学。则亦莫非圣贤之徒也。鲁西先生与坡山斋儒书曰。瞻依松竹之遗径。游泳道德之馀波者。将复见于今日。于不美欤。如或出入斯院。而无向学之实。则将何颜周旋庙宇。依归门墙乎。
一。院斋之所以待藏修者。即圣贤之学。而非科业之云也。居接之方。宜另有定规。就院籍中。以文学为众所推者。定为训长。定讲会之期。轮回讲读于训长家。行之数年。考其勤慢。以居接焉。则庶乎有兴起激劝之效。
一。居接之规。必主乎读书。间以科工。而其不能以礼律身。怠惰荒嬉者。有司及训长。摘发出斋。
一。青衿录中前后有司之著事功(如用有赢馀。修改院宇。增置学田等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2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20L.gif)
一。祭享中日。讲长与执礼升讲堂。会入斋诸生。以四书中一大文面讲事。
一。祭享时前一旬斋会。分定诸执事。如期入斋。而执事外。如或称以参班而无诚意。坐院村讨酒食之类。切勿接待。
一。献官以下入斋后。必具巾服。不离斋所。无得杂谈喧哗。饮酒变貌。若有使酒喧哗者。勿拘年齿颜私。即为出斋事。(西斋与守仆辈。有一毫犯科则别加惩治。)
一。掌色之轮回焚香。即校院通行之规也。闻本院谬例欠诚莫甚。此不可不改革。自今掌色中一员。趁夕斋宿西斋。其或当次不来者施罚。(若为省弊地。则掌色一窠。例属于近处儒生。以重事面。)
家训
存本心歌
人生受形异禽兽。为有善心得之天。得之天者为本心。好善恶恶莫不然。抑何善人少恶人多。只缘私心胜本心。私心如阴本心阳。阳气残时入纯阴。恶之利己自谓善。善之妨己反为恶。是为心病失本心。如𨠯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2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21H.gif)
三纲五伦说
三纲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者总众目之谓。则目不可以为纲也。三纲不立。则天地乱而万变生矣。其立之之道。各正其心以统之而已。
五伦者。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夫伦者等分之谓。若父子不相爱。君臣不相得。夫妇不相敬。长幼相慢侮。朋友相导恶。则虽或有一于此。五者相随而斁绝。是故合而论之曰五伦者也。五伦之重。与三纲并称。若五伦不明。则人不可以为人矣。其明之之道。亦惟各正其心以顺之而已。
一家同心歌
一家人如一人身。气脉不通身即病。一家人咸善心同。纲立伦叙家有庆。一家财产同心又合力。生者众食之寡。为者疾用之徐。然后一家同忧乐。心平气和融融如。嗟我一家众。心同善力同劳。听我家训。不愆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2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21L.gif)
上下之分。长幼之序。
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君者臣之天也。上莫上于天。而敬之如天。则其严可知。推之父而祖父母。及诸父兄也。推之夫而舅姑。及诸尊属也。推之君而官长。及奴婢之于家长也。长幼之序则兄弟也老少也。若下不敬上。幼不敬长。则国不国家不家。而人不人矣。此三纲五伦。为人道之最大者也。
子弟之职
子弟之职见经传。此不别录。而修身大要。具在小学。宜日夕讲习。
男女之别
自幼至老。礼防当峻严。古人从祖母于从孙。䦱门而与语。男子十岁。居宿于外。男女少辈之情亲嬉戏。交手相接。由不知礼也。○凡内外不同衣椸。不共厕。不相传衣。沐浴异器。故曰夫妇有别。○夜必谨内户。古有盗触妇人身。而妇人决死者。妇人持身之严如此。凡行役。尤当加慎。○妇德处常则柔顺。而处变则不可忘贞烈。○内不窥外客。与外不窥内何异。亦可戒也。○妇女之乳育者。衣必紧束。不使肤见。容饰服著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2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22H.gif)
妇人之行
妇人之行在小学者。当谚翻观省。○妇人最以偏性为心之病。去其病。惟在自治而已。人若有以病痛为言。则必喜闻而改之。或闻人过失。而悟其己亦有是过而勿忘改过之心。或见人善行。而愧其己则无是善而每存迁善之心。如是则爱憎不偏。喜怒不偏。而偏之病可去也。○凡子弟妇女接人应事。各以易地为念。则可认其得失。○一以柔顺恭敬慈惠安详为主。教子女。严立义方。勿长其过失。詈婢仆。先以温言开晓。不可高声愤怒。若终不改。则小者命笞。大者与奴仆。则要外舍严治。
妇人之职
纺绩裁缝烹饪酒浆等节。必勤必精。祭祀宾客之奉。必诚必洁。古之贤妇人。虽贵且老。女功不去手。宜以为法。
嫡妾之分
嫡妾之分当严。为妾者若与嫡等。则安有婚姻之礼夫妇之重乎。所以首饰盛服称呼。莫不异也。古贤妾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2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22L.gif)
婢仆之职
上之视下。犹父母之于子女。则下之视上。亦犹子女之于父母。贵贱虽殊。情义则一。彼犬马亦知爱主。况人乎。当念念必敬。事事必勤。遇难而不避。见利而不欺。○婢仆各以长幼为序。呼兄呼叔。宜相劝以善。相戒以恶。务相雍睦。其或相讦相斗则杖治之。理曲者杖多。禁之而一止一不止。则杖其不止者。○家风厚则古有鸡狗相孳其雏者。今各私其子。而其父母相閧者可耻也。人之恶行。莫甚于淫乱盗贼。盖男女非其耦而潜通者。是淫乱也。无论轻重。与狗彘何异。是故古有男女异路之俗。今宜知此。绝潜通之念也。财物非其主而潜取者。是盗贼也。无论大小。与穿窬何异。是故古有道不拾遗之俗。今宜耻此而绝潜取之念也。婢仆耻为婢仆之贱。而独不知狗彘穿窬之为尤贱乎。凡两面二舌。饰诈造谗。离间疑乱者。尤当重治之。而亦惟在各房之防微杜渐。盖禁之于已然。不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2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23H.gif)
日用常规
每日未明。婢仆咸起。开门栉靧后。仆净扫阶庭。(雪则扫至门路厕路。)内门开则入内时。声必扬头有著。净扫如外。(阶则自下仰扫。)侍僮侍㜎净扫堂室。
男女长幼日出前咸栉靧。(八岁以下日出后。)以待家长起省问。(命坐则坐。不可出入遽忽。)冠者勿以便服。
家长率长男谒庙。而家长出则长男行之。
大小祭(条失不录。)
朝夕饭有定时。夕不至举火。侍僮或㜎先告乃进。
饭必精。馔不兼肉。若有羹汤则一楪亦可。
供宾客。主客馔品必均。(于卑幼。或不必然。)若尊于主人者。则虽稍加可也。
饭毕。主妇或主者。照检器皿。各安其处。上下内外。各执其事。毋敢游惰。(家长老则长男考其勤慢。)
夕后家长长男。量度明日事。预有指挥。
夜亦各执其事。婢仆分授以职。(如丝絮蒉屦之类。)朝必现呈。终日夜炉火不可使熄。瓮水不可使乏。朝夕戒火。作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2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23L.gif)
夜长男监视内外扃锁。以防不虞。
内言不及外事。外人不闻内声。
无论内外。异色人(如女僧女商凡殊常人。)必远之。切勿许宿。
日间尊卑长幼之安不安。交相察识。医药无或失时。若病甚则董婢仆勿怠。
治产以耕织为本。财用必量入为出。称家之有无。以供祭祀宾客。及上下衣食。皆有品节而莫不前定。裁省冗费。禁止奢华。莫不有定规。
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内外。使家训必行。
每月朔望献寿之节
家长(父母或长兄。)及尊长盛服。位于堂北南向。(父处左。母处右。)众男处其左。(西上)诸妇女处其右。(东上。左右以家长左右言。)皆北向。以长幼为序。(妇以夫之长幼为序。)为位毕。家长(夫妇)相向鞠躬而坐。(嫂叔则相拜。)众男及诸妇女以次向家长再拜。(诸卑幼在。以次之中。)拜毕各就位坐。各受卑幼之拜。(兄于弟立受。)
先设酒注盏盘于床。○子弟之长者。进立于家长前。卑幼一人执盏。立于其左。一人执注。立于其右。各跪授盏斟酒。长者奉酒盏。向家长祝曰。伏愿某亲。备膺五福。保族宜家。(保族二字。若非宗子则异辞。)尊长饮毕。授幼者盏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2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24H.gif)
成氏世代年表总论
我鼻祖中尹公年代不可考。四传而文靖公生年始著。即元世祖至大(二年)己酉也。自己酉而溯之四世年数。略绰以一百六十五年当之。而以甲子为纪。则宋绍兴甲子。要不出中尹公世。而上下年代。槩可验矣。以经世之运论之。则绍兴甲子。即唐尧午会之第十运之第三甲子。是为癸酉运之始。以国朝则是丽仁宗。(二十二年)而粤百六十五年。是己酉年。丽忠宣王之元年也。自是厥后忠肃王暨忠惠,忠穆,忠定,恭悯以下。是我祖公历事之世也。其次甲戌运初甲子。即 皇明洪武(元年戊申)十七年。而其壬申我 太祖之元年也。列圣朝历洪武(八年)建文(四年)永乐(二十二年)洪熙(一年)宣德(十年)正统(十四年)景泰(七年)天顺(八年)成化(二十三年)弘治(十八年)正德(十六年)嘉靖(四十五年)隆庆(六年)万历(四十八年)天启。(七年)终于崇祯(十七年)甲申。而时我 仁祖二十二年。为清顺治。(元年)自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2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24L.gif)
自警
思无邪毋不敬。一念之邪。不防则炽。一事之慢。不捡则肆。所以慎几。兢兢业业。用工维何。九思九容。○毋自欺毋欺人。日月在上。鬼神在傍。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微而显隐而彰。一朝败露。为何如人。(动静交修。言行一致。)○有始有终。是为学也。前后两截。非完人也。自强不息。一此心也。天地悠久。曰惟诚也。所以学者。贵乎诚也。(择善固执。)
杂录
修身先验诸家。家人无可疵议吾身然后。家可以齐也。家人心服。而外人不服者。未之有也。家人不服。而外人心服者。亦未之有也。修身非别件事。只以心无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2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25H.gif)
伊川先生曰。罪己责躬不可无。然亦不当长留在心胸为悔。惟有过即悔。惩前毖后而已。若以悔恨之心惉懘不化。则此心清明和易之体。将何以看得耶。寻常患有此病。何幸得程子先获之训。(庚辰正月)
心弱气轻量狭智浅八字。即吾病痛。自辛未自警以后。屡发于箴儆。而终归空言。有事辄悔。到此畸穷者。亦未必非此病之为祟也。第又书此。以为馀生之戒。(丁亥十二月)
十二日晓梦。拜海隐先生。颜色分明。而体若示惫。旋以圣庙舍菜。使余替行。又行乡饮酒。先生主之。而先生所当行之礼。使余替行。余踧踖不安。其终也先生易箦。举哀而罢。余有诗。只记末句旧徒怅独来平明。惊寤。噫。此梦似为余许久颓惰而发也。怆然而记。(己酉七月)
仁德宫事迹
谨稽 定宗大王禅位教文。有曰予将退就私第。优游颐养。若稽志状。有曰居閒养病十九年。有曰 大王暨王后升遐之所。皆在仁德宫。今按宫垈已见于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2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25L.gif)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2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26H.gif)
草幕洞。在 本陵东车踰岘外嘉林洞。路近东山谷。传说 大王禅让后。结草幕以居云。
良弼岘。谚传 大王混野老。博于树下。金良弼以某地上番军。过此问路。 王与之博。留数日。良弼以点阅期迫辞。 王授一封书。俾纳内兵曹。于是太宗大王始知 王所住处。即驾临而筑宫。在其后云。良弼仍留为博徒。后改名称。经实职。及死。俾葬近处。今其墓在火巢外。墓表曰富平府使金称之墓。良弼之改名。未知何据而知也。
鸡足实。性制酒毒。 王喜饮酒。自中国移种于宫下。三十年前。尚有三株在台下。树大一围馀。叶似枫。实如鸡足状。经霜始熟。熟便自落。落乃可食。色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2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26L.gif)
御井在长庚里。尚有土墙痕。几成眢井云。
钓鱼川。在嘉林洞。 王尝钓鱼于此。今其下流。并称宫川。
封君岘。在嘉林洞。 太宗朝幸草幕洞。到此岘。封定宗王子并为君。由是名岘云。今讹称凤口岘。
姜济字美世说(乙巳)
法溪姜先生有藐孤孙。而不幸早歾。其孤子。将传先生之重者也。奉先生书。访余于冠岳山下。距余法田行。今已十有三载矣。昔之髧髦。今焉弱冠。昔之故人稚孙。今焉干大耋之蛊。甚矣人事之变也。自言名济。要余字之。又为之说焉。且曰是先生意。余辞不获。应之曰美世斯嘉。盖取世济其美之义。遂附之以字说。须归而禀诸先生而可否之。
姜氏之世。玄胄尚矣。陶隐姱节。太白逸轨。省翁俟翁。积德委祉。法溪之水。其流㳽㳽。先生继起。克显厥美。行达家邦。诚彻终始。一庭诗礼。贻厥孙子。倚伏茫茫。云胡中圮。曾孙笃之。是续是似。先生寿考。两世承祀。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2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27H.gif)
金光三字德敬说(丙午)
金友稚秉冠其子也。余往而字之曰德敬。仍赠之以说。(途中作。未得捡韵。故只押德敬二字。)
维天明命。赋人明德。光明烁烁。人心天德。三才之极。以立厥德。万善具足。是为全德。非直赞叹。心得为德。昉于虞书。曰宣三德。范之乂用。亦惟三德。周礼思传。至德达德。三而倍之。是曰六德。宾兴浚明。可见成德。三三以加。合成九德。在位咸事。大用贤德。其要主一。然后恒德。二三则凶。懋进吉德。主一维何。曰严祗敬。要在慎独。克念克敬。以谨九思。直内者敬。以正九容。著外者敬。爱亲而敬。忠君而敬。敬兄则敬。敬长则敬。朋友久敬。夫妇宾敬。制行必敬。执事必敬。语嘿动静。无时不敬。造次颠沛。无处不敬。聚德者敬。舆德者敬。敬以据德。德乃居敬。参三为德。蔽一曰敬。敬叙表德。勉哉德敬。
周峰书院(孔夫子影堂)上梁文(庚戌)
伏以画圣人于乡党编。善观气像。讲庙制于阙里志。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2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27L.gif)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2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28H.gif)
儿郎伟抛梁东。仁配乾元妙化工。不尽王春时雨教。陶甄万品太和中。
儿郎伟抛梁南。盖闻礼乐问苌聃。眼前离作朱明象。发育元来天地参。
儿郎伟抛梁西。义以矩方道不迷。也识春生秋便遂。一般对待两头齐。
儿郎伟抛梁北。智藏坎水养成德。阳阴辟翕终相须。止艮用贞然后得。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2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28L.gif)
儿郎伟抛梁下。敬为坤道配诚者。工夫做到原泉长。昼夜混混不暂舍。伏愿上梁之后。圣道以辟。儒教大行。如复见申申夭夭之容。胥兴起而风动。殆将与訚訚侃侃者侍。咸勉励而日新。岂惟四郡江山之增清。是为一代学校之攸本。
杖铭
庚午九月清凉之行。抵陶山。祗谒院庙。登岩栖轩。室有璿玑玉衡草制及册床砚匣筵茵之属。又有先生所杖青藜杖。 先朝尝进览云。盥手敬玩。述杖铭曰。先生有杖。历世遗芬。有贞其质。有斐其文。人以道尊。物以人珍。陶山之下。退溪之滨。行止合义。植扶有伦。遵彼正路。披厥荆榛。晨歌敛迹。几百年来。若瞽有失。如梁之摧。荒途擿埴。孰导先之。道存空器。神物护持。岩栖一室。几席有仪。惜不逮古。奉玆周旋。摩挲敬玩。若拱璧然。敢铭斯杖。以诏永年。
天君箴
惟帝主宰。性情曰乾。四德五常。众理灿然。乃生烝民。乃授之心。一身攸主。三才是参。书称降衷。易赞成性。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2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29H.gif)
果斋先生集卷五
序
日月录序
荣启期论至乐有三。一得为人也。一得为男也。一得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2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29L.gif)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3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30H.gif)
右录所以自警。而乙酉一年。又不免虚度。前所谓实心实事者。果。安在也。夫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惟日孜孜者。舍夫学而思奚以哉。此在吾自做得。安用空言为。然余懦夫也。若日有所记。省其勤怠。则庶或为警惰之助。自今每月朔望。就历书必书起止。庸备考验。若废却。书阙字以识之。则其进学之诚与不诚。宜有自知之者。上帝临汝。毋贰尔心。丙戌人日。追题。
东游录序
古人诗曰。游山如读书。深浅皆自得。此指山之大者。而书亦宜以圣贤书当之。程子曰。读论语了。有全然无事者。有得一两句喜者。有知好之者。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栗谷先生尝以知行譬之看山。其言若曰。圣人是山顶之胜也。下此有三层说。一则闻其胜而未识其所在者也。一则上山有两㨾人。有望见一面而欲上未能者。圣门群弟是也。有望见全体。自以为足而不求上山者。如曾点是也。一则穷其山顶而胜景皆为我有。如颜曾思孟周张程朱是也。合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3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30L.gif)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3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31H.gif)
孝经附传序
孝经附传者。近默所裒辑者也。近默罪积不孝。何孝经之敢论也。颜氏家训曰。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惕然惭惧。起而行之。盖劝孝也。呜呼。欲孝靡及。忍复忘哀。则曷为而自劝。又曷为而劝人乎哉。此近默所以深有感于孝经者也。夫孝经有古今二本。而经以传晦。本末不备。朱夫子固尝恨之。幸有刊误定本。以明经旨。而至若掇取他书。别为外传。则乃曰有意而未敢耳。又曰。学者却好类聚语孟礼书言孝者。附之后则亦异乎未敢之谓矣。近默解之曰。朱子大贤。故嫌于续经。而学者私小。故许其类附。各有攸指。无可疑者。于是窃取朱子之意。妄自类辑者有年矣。顷岁南郡之行。就质于海隐姜先生则既许之。又助成之。而若成书则未也。比来閒居。更加修润。为一卷书。发凡见例如左。若其考据编次之间。亦多一二益友之助焉。观此书者。其或悲吾之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3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31L.gif)
果斋先生集卷五
记
霞石亭记(庚子)
果川治之西冠岳之阳。有紫霞洞。洞深而窈。劈开苍崖中铺盘石。清流流其上。苍崖之转而东者。面北耸全石壁立数仞。上稍平。后高前低。反削而入。露垠堮岌岌如也。登是颠则斜对盘石。平临清流。凛乎其不可頫。而旷兮其眺望。余意甚乐之。日徜徉其上。恨无旸雨之庇。经营数月。而茅亭乃成。即岩之颠。不础不砖。超然有天成之胜。名是亭曰霞石。霞石云者。取烟霞痼疾泉石膏肓之语。而是又紫霞之石上。则斯名也庶称之矣。余不能文。只记其实。
芍药山寮记
太白之下罗浮北法溪上。海隐姜先生寔居之。其堂弟仲可学士余友也。学士于法溪书室之越冈。搆数椽屋。书来谂余曰。是搆也扁曰芍药山寮。以太白之一名芍药也。隔断闾井。管领云山。而人以拙搆少之。故有诗曰。容膝何曾窄。抬头不是低。此可知已。子其记之。余不能文。不敢当。既而学士客于京。面余辄申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3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32H.gif)
小学斋记
吾先祖文贞公每劝人读小学。文简公跋训义小学。而自叹其晚暮收拾。根本不立。所以警后学也至矣。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3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32L.gif)
果斋先生集卷五 第 53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12A/ITKC_MO_0612A_A299_533H.gif)
明伦稽古立基崇。暄老犹称小学童。愧我白纷填补晚。思将一部倡群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