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云石遗稿卷之十六
云石遗稿卷之十六 第 x 页
云石遗稿卷之十六
 谥状
  
云石遗稿卷之十六 第 326H 页
纯宗大王谥状
国王姓李氏。讳▣。字▣▣▣。恭宣王之子。 恪悯王之孙。 庄顺王之曾孙也。始 恭宣王晚未有嗣。高宗纯皇帝。特赐福字宸翰。庸示企待之意。庚戌六月十八日。 嫔朴氏生 王。是日。有瑞虹起于内苑之井。人谓异兆。 王妃金氏。取而子之。将待其稍长。建为储副。先奏于大朝。高宗纯皇帝。嘉而许之。 王以聪睿绝异之姿。仁孝特出之性。孩提嬉戏。恒不离 父王左右。婉愉有深爱。根于天赋。 恭宣王甚奇之。而又克养之以正。一言一动。罔不躬加提教。遂底于德器夙著。问学渐就。因妙选宾僚。用资讲习。质疑问难。迥出思表。国人皆延颈焉。至庚申。 王年十有一。冠而见于 庙。据前降旨意。请封世子。已蒙仁宗睿皇帝恩许。册敕未及发。而 恭宣王遽薨。 曾祖母庄顺王妃金氏。命 王权署国事。具奏请袭封王位。大朝降敕曰。念尔世笃忠贞。夙昭恭顺。藩维济美。懋绍先猷。是庸俯循舆情。允玆吁请。封尔为朝鲜国王。继理国政。并赐彩币等物。尔其率由典常。以介景福。
云石遗稿卷之十六 第 326L 页
亹荷龙光之渥。贲弥昭燕。誉以绳承。克勤于邦。宗社笃苞桑之固。聿修厥德。本支诒磐石之安。钦哉毋替朕命。 王自 先父王违豫之初。亲奉药饵。日夜焦遑。暨罹大忧。哭泣之哀。执礼踰成人。近臣卫卒。举呜咽失声。不忍仰视。及大臣百官伏閤请摄位。 王固不许。旋奉 曾祖妃暨 母妃敦劝。乃勉循焉。 王冲年嗣服。虽未有所作为。亦不遑暇逸。内则隆养于宫闱。晨昏洞属。慈孝无间。外则笃诚于奠馈。朝晡攀号。哀敬备至。而诸凡敬天恤民毖祀诘戎之政。惟 祖先以来。相授之范训。与 先父王成宪。是遵是承。罔或有坠。日御讲筵。讨论经史。以求古圣人精一相传之心法。历代人辟。治乱得失之迹。比于明习国事。厉精图理。于是。大小臣工兢兢相戒。民以大和。翕然称盛德。国制。凡掖署奴婢。世世不得齿平民者殆累万数。 王矜之。首以 先父王遗意。命焚其籍于通衢。使得自乐其生。百姓为之鼓舞感泣曰。吾君之仁至矣。庶可以导扬和气。迓续休命。推以及于劝课农桑。以厚民产。撙节经费。以裕国用。征敛之不急者。每议省减。欠逋之已久者。频赐蠲免。一切以不扰不烦。休养涵育。为先务。凡系赒赈。豫加讲究。或捐内帑。或
云石遗稿卷之十六 第 327H 页
停公税。宫府常膳。州县正供。亦皆裁损。以补其不给。无所顾惜。恒饬方伯守宰之任刍牧者。时遣按廉。考其勤慢而黜陟之。故虽遐澨穷陬之民。莫不如在阶前。而荒年饥岁。终无沟壑之忧焉。其遘疠者。普济以医药。露骸者。广施以掩瘗。婴儿之弃于道者。给料以养之。流丐之离于乡者。裹粮以还之。以实心行实政。一念如伤。蔼然有不忍人者。常以刑狱者。民命所关。而为辅治之具也。大寒暑。辄行疏放之典以为例。大辟则必三覆之。恐一夫有冤。哀矜恻怛之至。民皆悦服。或至囹圄尽空。岁辛未。关西有土寇发。诖误者多。王命将讨之曰。是不可不致王诛。及官军戡定厥乱。又亟命歼其魁。其胁从者悉赦不治。关西平。咸服 王大度焉。 王于治国。每以明正学斥异端为本。时有西洋学之流播者。一种邪妄之徒阴相传习。渎乱彝伦。 王赫然怒曰。玆乃干纪悖理之甚者。必殄灭之无遗。然后国可为国。人可为人。遂穷覈而痛锄之。大揭邦禁。俾无得更污焉。 王之家法素严。于奉先之节。上下神祇之礼。仪文品式。灿然明备。 王祇奉之。不敢有越。当躬享也。自致斋散斋。至于粢盛牲器礼币工祝。克敬克慎。未或少忽。使之摄事。则令侍臣
云石遗稿卷之十六 第 327L 页
监之。每岁春秋。必历拜 先寝。克展霜露之慕。以至异代坟墓祠庙禁护之方。亦加提饬于守土者。俾勿坏。 王于燕閒之中。常加戒慎严恭寅畏。潜心对越。以尽钦崇之道。或值象纬之告警。水旱之为灾。则惕然兢惧。引咎责躬。有足以孚格天心。而求助之诚。溢于辞教。凡廷臣进言者。翕受敷施。犹恐听纳不广。台省经幄之间。有及于君德阙失。则未尝不温颜而称善。其关系民国事务者。未尝径情独断。必使宰执参酌其可否。然后处之。设有不概于中者。亦皆优容以开言路。以是终 王之世。未有以犯颜直谏获罪者。亦未有下情壅阏而不通者。若其微眚薄过虽小官。率多庇覆。使之自改。不以威怒加焉。而其或得罪于名义纪纲。不得以赦宥者。一裁以法。无所假贷。由是。群下爱而畏之。近习不敢招权。掖属不敢犯科。其临政用人也。尊任耆旧。敬礼大臣。旁求林下读书之士。列于旌招。而尤以培养人材。扶植元气。为一副规模。奖恬退而抑侥倖。甄淹滞而拔孤寒。用能董正于百僚。若先儒名贤忠臣节士之未及褒扬者。博采舆论。加以爵诔以风厉学者。孝烈之尤异者。虽编户匹庶。或旌其闾。或复其家以表之。嗣服以后。小心翼翼。尤
云石遗稿卷之十六 第 328H 页
谨于事大。时节贡贺。使价必选。方物必检。皇华奉诏之行。爰命上卿。傧之国界。郊馆之迎送。必躬将之。宴飨之酬接。必躬陪之。或有本国犯境之民。大朝漂海之人。则必恪遵侯度。罔敢少违于钦定约束。是以。蒙被两圣朝字小之眷。夐出寻常。视以内服。大庆大典。辄颁诏谕。礼遇殊绝。宠赉便蕃。而有恳必奏。有奏必许。以至曩年西寇时。不待陈乞。特发援师。屯于境上。而辛巳以钦定皇朝文献通考中本国事有先诬辨正者。专价具奏。特赐釐改。至以新本颁降者。即皆𨓏牒所未有之大德旷恩也。环域兆庶。咸以为 王之忱诚有以致此。 王素性俭约。痛祛奢靡。法章之外。不御锦绮。服着累加浣濯。帷帐或至补缀。奉 先王宫室。敝则改之仍旧而已。不以一椽一础有所增饰。入而无宴游之私。出而绝般敖之乐。苑囿舆马。声色器玩。一切芬华之物。举无纤毫自累。澹泊与儒素无异。若不知处南面之尊。享千乘之富也。每于听断之暇。玩绎篇籍。或至夜分。不以为劳。探赜乎天人性命之原。剖析乎王霸义利之分。间有述作。多寓箴警。皆足以准则乎盘盂。宪章乎典谟。发以为崇儒右文之治。则表端而影直。源清而流洁。人服洙泗之教。家诵
云石遗稿卷之十六 第 328L 页
洛闽之书。 王所以成己成物。自家而国。尽君师之道者。盖有本矣。 王敦厚寡言。临朝渊凝。不以察为明。而明有以照临庶物。不以猛为威。而威有以总揽宏纲。穆然有君人之度。而虽值有不安节。不以燕服接臣邻也。 王既免丧。壬戌冬。始行嘉礼。册金氏为妃。膺大朝诰命。正位中宫。即永安府院君 赠议政府领议政祖淳之女也。生一子曰▣。壬申册封 王世子。庚寅卒。有嫡嗣。 王世孙▣是也。甲午十一月十三日甲戌。 王不豫。薨于庆熙宫之正寝。在位三十四年。春秋四十有五。临终。命大臣及近臣礼官。入侍。正其终也。内自王宫国都。至于深山穷谷。男妇髫白。莫不奔走号哭如丧父母。而 世孙已以皇命主鬯。令仪令德。一国系望。故中外晏然。无缀旒之危。苟非 王深仁厚泽积累沦浃。固结乎民心。以基 宗祧无疆之休。则曷能致诒燕而垂裕如此哉。 王本之以躬行心得。达之以天德王道。笃百行之源。而准四境于推放。澄万化之本而导一世于平荡。民以蕃息。国以靖谧。保有太平。三纪于玆。则今于于戏不忘之馀。虽欲以区区文字。摸画其万一。不可能也。然而试言其德行事功之著人耳目者。则事之以礼。祭之
云石遗稿卷之十六 第 329H 页
以礼。 王之所以致孝也。不闻亦式。不谏亦入。 王之所以检身也。临下以简。御众以宽。 王之所以出治也。天既畀之以纯粹之质。恭俭之德。光大之化。亨嘉之运。而不使之寿考悠久。啬之以中身。此东土含生没世之悲也。传曰。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夫岂非亲贤乐利之有由也欤。噫。其圣矣。
高丽户曹典书多义堂蔡公(贵河)谥状
我 圣上二十有五年乙酉。岭儒崔奎镇等上言言。高丽忠臣蔡贵河。即杜门洞七十二贤中一人。而松都志十贤中第五人也。一身而担纲常。只手而扶名节。当时同节之士。俱蒙庙食易名之典。而贵河独不及。亟施 赠谥。仍命合食于表节祠。则在贵河。虽无所损益。于国家励俗扶教之道。未必无补矣。事下春曹。越四年戊子。即又我 王世子代听之翌年也。宗伯臣赵钟永覆奏言。蔡贵河当丽运之告讫。遁世全节。没齿自靖。观于松都志所载。诚与杜门诸贤。相为伯仲。今此多士之齐吁。益见公议之久郁。特施节惠恐合事宜。祠享一款。有难并议云。许之。于是其裔孙必勋。以公事实。请状于寅永曰。吾先祖遗迹。载于达勾故志。达勾今大邱也。子曾按是地。知其事甚悉。盍
云石遗稿卷之十六 第 329L 页
为之撰次。以谂于太常氏乎。寅永曰。诺。大邱之北。有建院而俎豆之。扁曰西山者。非公之享耶。不佞闻之熟矣。敢以不文辞。谨按平山府志。曰多义岘。在府南一百里。丽末户曹典书蔡贵河。不事本朝。自杜门洞来居于此故名。有遗墟碑。松都志曰。宝凤山北十里。有杜门洞。俗传革命后。丽臣遁入此洞。誓以同死。至今有洗身亭。会盟台之称。而当时全节之人。吉再,车仁頫,闵普文,蔡贵河,具鸿,李孟芸,朴湛,金冲汉,闵安富,朴门寿,赵狷。俱表表可称。续志曰。林先味,曹义生,孟氏,闵郡事普文,蔡典书贵河,李典书孟芸,朴典书湛,具政丞鸿,金礼议冲汉,闵礼议安富。或死或遁。俱著忠义。达勾志曰。蔡贵河户曹典书直提学。夫邑之有志。所以补国史之阙也。公之罔仆之义。虽不著见于史。而今观平山松都达勾等诸志。皆凿凿有据。足以争光乎日星。有辞乎千秋。则不刊之案。孰过于是哉。若以诸家记述之杂出者考之。其曰与蔡典书。读伯夷传云者。典书边公肃也。其曰与蔡典书贵河。共遁海西云者。典书徐公辅也。其曰朝访朴湛。暮寻蔡贵河云者。典书李公孟芸也。其曰与蔡典书,李典书,徐典书。同渡碧澜云者。典书朴公湛,典书朴公忱也。
云石遗稿卷之十六 第 330H 页
其曰与蔡典书近邻。相随云者。典书赵公安卿也。此世所称八典书。同渡碧澜者也。其曰与蔡贵河。唱和有诗云者。牧隐李先生穑也。其曰与蔡贵河,朴尚衷。倡议于朝。兴学校。斥佛老云者。侍中禹公玄宝也。其曰与蔡典书。杖屦相从云者。宗簿令申公晏也。呜呼。今距胜国之末。为四百有馀年矣。当时多讳。固未尝有直笔之表出者。零编断简。又日远日亡。传闻异辞。不可摭实。然要之皆忠臣烈士矢心不贰之迹也。况有邑志之足徵者乎。又况边公肃。遁于延安。李公孟芸。遁于海州。申公晏,徐公辅。同遁于平山。亦载地志。则此尤可以證公事也。公仁川人。上世有讳先茂。仕于丽。官至枢密院事。生讳慎徵。大将军。生讳宝文。礼部尚书,大提学。封锦城伯。以文学鸣于世。于公为七代祖也。曾祖讳环。都祭库判官。祖讳允臣。佥议评理。考讳元吉。阶匡靖大夫。官刑部尚书。配开城高氏。上将军天瑞之女。公生于达城之后洞。天资孝友。文艺夙就。时圃隐郑先生梦周。讲学于永阳。与公居为邻乡。遂往从之。质问经传。琢磨道义。以自奋于为已。及仕典提学。至户曹典书。或曰。登第。历开城少尹。而又尝航海朝天。路过丰川。命其西楼曰皇华。盖亦寓尊
云石遗稿卷之十六 第 330L 页
周之义云。及鼎革之际。圃隐郑先生死之。公痛哭曰。时事已矣。可以去矣。作书送子曰。泳。归故乡。谨奉先祠。浮去箕都。敬服父师遗教。东阳,明阳。随我后也。遂与同志诸贤。挂冠于不朝之岘。入杜门之洞。又自杜门之洞。渡碧澜之津。转至平山。处于牧丹山之多义岘。其曰不朝。曰杜门者。皆纪实也。其曰多义者。以公自号曰多义堂故也。公于是乎自誓曰。东非我土。谁更再踏。西望首阳。忍忘一心。日观采薇之图。以寓其志。至没身不出山。及卒。葬于弓位面佛谷子坐之原。配贞夫人盆城裴氏。典客令裕之女。郎将斯佑之孙。墓橐驼洞艮坐之原。两窆亦皆平山地也。有四男。长泳。军资少监。次浮。洗马。次东阳。次明阳。节度使。后之达者。曰弼善伦。曰参判寿。曰判书绍权。曰大谏洛。曰献纳无逸。以仕宦显。曰澄。曰应麟。曰应龙。曰宗荣。曰先觉。曰先吉。曰先见。曰先容。曰先修。曰梦砚。曰得沂。曰纲。曰楙。曰以恒。曰仁龟。或以学行。或以忠节。著名于世。磊落相望。而曰 经筵官之洪。其尤贤者也。蔡贯氏于仁川者。皆祖乎公。寔繁而昌。不可胜数。天之佑福忠臣。可推也已。昔者丽社之屋也。吉冶隐,元耘谷诸公之节。最先著。至于今炳炳涂人耳目。而杜门
云石遗稿卷之十六 第 331H 页
洞之名。始自我 英庙起感。至建碑而表之。我 先大王御极之后。乃刱表节祠于故都。而所啜享者。不过林先味,曹义生,孟姓三人而已。其一又没其名。文献之不足。不其然乎。至若成思齐,朴门寿,金冲汉,闵安富四公之追配。又在于 当宁戊辰壬午之间。则斯皆七十二贤中。幸而传者耳。生相并也。义相若也。而或显或不显。虽显矣。而亦有先后之殊。其或有数存乎否乎。彼七十二贤者。未必皆尊官闻人。容有朝不坐燕不与。而慷慨就义。则其不能以姓名爵里毕著于后世也明矣。至于公则不然。起自乔木之胄。位列卿。掌词垣。固已蔚然为名臣。而又尝周旋乎圃牧两先生之间。清标雅望。取重当世。则虽欲自泯其声迹。不可得也。惟其操弥确而名则晦。义弥高而事则湮。盖以前朝之臣。为 圣代所褒。非其义也。故公之后。参判仁川君寿。贤宰相也。于公为玄孙。而亦不以公之事称述焉。岂公遗志然也耶。然而大节终不可不暴也。幽光终不可不阐也。此又百世之公论。而今朝家特加奖谥者。乃所以上追 列圣故事。永树风教也。呜呼休矣。
赠吏曹判书濯缨金公(驲孙)谥状
云石遗稿卷之十六 第 331L 页
金公驲孙。戊午冤死之首也。尤庵宋先生时烈序其集。略曰。濯缨先生。以文章节行冠冕一时。不幸遭逢燕山。身弃东市。祸延山林。实祟于吊义帝一篇。未知毕斋之作此文何意。先生之录是文。又何欤。皆非后学所敢窥测。岂定哀微其辞事者。非圣人达权大用。则终不可师法。而秉史笔者。惟直是职欤。先生。宇宙间间气也。其生也非偶然。其死也岂人所能哉。噫。斯言其尽之矣。虽然。自公昭洗之后。既 貤赠之。又俎豆之。所以为崇报者。靡有憾矣。惟谥典未及焉。此 圣朝之缺事。而学士大夫之耻也。 上之三十年庚寅秋。三道儒生李浚等上言言之。事下攸司。吏曹判书臣徐能辅请议大臣。欲重其体也。于是。领议政臣南公辙以为金驲孙惨被史祸。而师友渊源。百世可徵。文章气义。照耀至今。加 赠正卿。施以节惠。允合崇儒奖义之道云。而左议政臣李相璜。右议政臣郑晚锡议略同。 上允之。盖公殁之三百三十有馀年矣。公于 中庙改玉之初。首蒙复爵。 显庙朝。以筵臣言。特 赠都承旨。至是加 赠吏曹判书。兼衔如例。公字季云。系出驾洛国王。在新罗。大角干庾信以功业大显。而高丽之季有讳管。仕至版图判书。于公
云石遗稿卷之十六 第 332H 页
为六世祖也。曾祖讳湑。荫县监。是生节孝先生讳克一。荐拜持平。有至孝。事载邑志。考讳孟。文科执义 赠吏曹参判。公以天顺甲申生。未弱冠。闻佔毕斋金先生宗直居忧密阳。与仲兄翰林公骥孙。往从之。得闻为学之方。而所磨砻而浸灌者。即惟寒暄金先生宏弼,一蠹郑先生汝昌也。方是时。我 成宗大王尊尚儒术。作兴人材。上自朝廷。至于乡党韦布。彬彬多宏博雅饬之士。号称国朝盛际。而公裒然为众论所推。甫二十三。中生员第一。进士第二。其冬。擢文科第二。公之夙就。由此可知。明年。出补晋州学官。时仲氏乞养。监昌宁县。公为便省母计也。戊申。病辞。己酉。以非罪幽金宁。旋赦。召为辽东质正官。赴京师。辛亥。又朝元正。夏。由龙骧司正。选隶纲目校雠。癸丑春。奉旨颁谕岭南。又赐暇湖堂。而前后践履。今虽未得其月日之详。大槩在翰苑最久。历遍三司。而末职天官郎也。岁戊午。公新除内艰。养疾于咸阳之乡庐。而史狱起。始公为献纳。疏论李克墩,成浚互相倾轧。将成牛李之党。暨修 成宗实录。克墩管史事。见公史草。书其秽行甚悉。且载 世祖朝秘事。欲因此为修隙地。议于总裁官鱼公世谦。鱼公愕然不应之。乃与柳子
云石遗稿卷之十六 第 332L 页
光谋。子光阴险乐祸者也。视以奇货。相与怂恿于尹弼商等。告公以诬 先王激主怒。时燕山政荒。性猜暴。尤恶文士。思因事一逞。遂令金吾郎驰传往拿公鞫之。而别遣掖隶。察道中迟速云。今以野乘之杂出者考之。公之爰辞。有曰。贵人权氏事。闻于贵人之侄许磐云。有曰。请复 昭陵事。欲 圣朝行仁政云。公尝为忠清都事。上疏请复 昭陵故也。有曰。后殿曲事。昔在西湖也。茂丰副正总。携琴相访。弹后殿曲。其曲哀。非治世之音。故并及之云。又问其同议史草之人。公曰。既输情矣。请独死。凡此事实。皆得之。断烂之馀。无以究其颠末。而毕斋所著吊义帝文。亦在史草。子光摘其语。自为注释。逐句解之曰。某之恶。皆宗直诲而成之也。其祸遂至滔天。公竟以大逆论。处极律。毕斋戮及泉壤。而一代搢绅以名流为号者。诛窜殆尽。即是年七月十七日也。是日昼晦。雨下如注。大风起。拔木飞瓦。都市人无不颠仆股栗。儒林丧气重足累息。学舍萧然。数月无诵读声。而公所居前川。血流三日云。公尝与郑文翼公光弼。同受两南御史之命。同日辞朝。同宿于龙仁之馆。公慷慨论时事。语多激。文翼累止之曰。言不可若是。公奋曰。士勋。亦为此卑
云石遗稿卷之十六 第 333H 页
下之论耶。达一宵。竟不相契。士勋。郑公字也。南秋江孝温之言曰。公真希世之才。庙堂之器。论议国事。是非人物。如青天白日。曹南冥植之言曰。公生有凌霜之节。死有通天之冤。野乘又云。公倜傥有大节。魁伟有器局。文章汪汪若河海。在书堂。著秋怀赋。气像于此可见。其立朝。好尽言。不避权贵云。公所以为公者正在此。而亦所以取祸也欤。公于著述。立草千言。沛乎无碍滞。见者望洋。中华人至以东国之昌黎称之。每腹藁成。磨墨满砚。一笔挥之。不复视。投之箧中经累月。始出而点化之。或问之。曰始起草。犹有私意。不自见其当改。久然后私意除。公心生。乃明知其醇疵也。其用工之精如此。尝与两兄赴别举。欲以状头让之。公则不制焉。伯氏遂魁。仲氏联之。而后围初场。公醉眠曳白而归。中场亦如之。至终场。尽粘三场试券。连数十幅而入。考官问策以中兴为目。而宋高宗齿焉。公卷其题诣前曰。宋高宗偷安一隅。忘亲释怨。乞和于犬羊。岂与殷宗周宣。并列于中兴之主哉。考官大惭。改之。公乘半酣挥洒。日未斜矣。榜将揭。使人觇之曰。第一名非我。勿复观。果然。其后静庵赵先生光祖掌试。得宋公纯对策曰季云后无此作。公之为世
云石遗稿卷之十六 第 333L 页
企慕。又如此。及殿试。考官忌而置第二。公耻之。常以坡公之居第二自拟焉。足见公平日气槩也。配礼安金氏。参奉尾孙女。无育。伯氏直提学公骏孙次子县监大壮主其祀。其兄三足堂大有命之也。公葬始在木川。与夫人墓同冈。而公墓后返清道之上北。以从先兆。尹公凤朝铭其碑。而学者即其旧居。又建祠享之。礼堂之请宣额者。尹公绛,宋先生浚吉,赵公复阳。而郎官金公寿兴也。李公殷相撰侑文。至以趍义之勇有过黝贲。正气不泯。撑拄乾坤赞之。世以为确论。公禀绝异之姿。抱有为之志。蚤得贤师。学有指授。所与交。皆当世之选。而妙岁蜚英。翱翔乎珥笔横经之列。清裁峻议。倾动朝野。不啻若圭琏之登庙。鸾凤之仪庭。精粹之蕴于中。足以格君。彪炳之著于外。足以华国。进足以谋谟岩廊。退足以领袖士林。斯可谓河岳英灵之所钟聚。而反以厄运乘之。淫刑酷罚。中途摧折。千载之下。闻公事者。莫不掩抑呜咽而不忍言。不能不致疑于天道人事之际。呜呼。殆非公一人所关也。然而当时群奸如墩光之类。搆诬酿祸。诩诩然自为得计者。或于其身。或于其子孙。皆不免刀锯之典。情状毕露。昭在史牒。虽妇孺下贱。皆为之唾骂。而
云石遗稿卷之十六 第 334H 页
公之一节秉直不回。弥久而弥彰。磨灭不得。则天人之理。信不舛矣。寅永先祖恭肃公。亦以毕斋门人罫史案。今于公请谥之状。义不容辞。略掇前辈记述之可据者。以备太常氏采择焉。
赠吏曹判书松崖朴公(汝龙)谥状
栗谷先生既没。其门弟子著录者八十有馀人。或以道统传。或以忠节著。以至名德勋业经术文章。各由其所受之浅深。所造之高下。蔚然皆能有成。洵东方儒运之极盛。而我先生时雨过化之妙。自有不期然而然者。呜呼至矣。有如朴公讳汝龙。即其一也。始公五世祖讳谌。国初以黄海道巡察使。退居于海州之立岩。子孙因家焉。故栗谷先生之讲道于石潭也。公以乡里子。首以师礼事之。先生以公天资近道。期待之甚重。授以性理诸书。公薰炙服习。以为己之学自任。疑必问。闻必记。自天人格致之原。礼乐政刑之用。与师友间一言一行。有关于进修者。辄皆手劄成帙。名曰石潭语录。先生之微辞奥旨。多由是书而著。然中经兵燹。逸其半。今所传者。非全稿云。公又欲近先生所居以便从学。移家于石潭之第四曲松崖溪上。因号松崖主人。其后刱隐屏精舍。仍作绍贤书院。享
云石遗稿卷之十六 第 334L 页
朱夫子及静庵退溪两先生。即先生遗志而公成之也。后又追配先生。而倡同道士疏陈先生学问出处。请恩额。得准施焉。至先生遗集之役。公盖专任其事。殚心竭诚。往复就质于牛溪沙溪两先正者。首尾为二十年所。及集成而公遂终。公于师门。亦可谓信之笃服之勤。而关终始者也。公殁之后。遂庵权文纯公尚夏。芝村李文简公喜朝。首发公俎豆之论而未遑焉。久之。乡人士就绍贤之傍。立祠享之。公字舜卿。上祖讳得宜。相高丽初。后有严毅公讳述熙。以开国功。配 庙庭。封沔城君。后为沔川人。曾祖讳居信。官郡守。祖讳文善。副司直。考讳守义。 赠户曹参议。以公从勋推恩也。妣 赠淑夫人平昌李氏。 赠参议允华之女。公以嘉靖辛丑生。未成童。连丁两忧。蔬食居庐如成人。十七。忽奋然曰。吾以零丁之生。不学何以自立。即从塾师于数十里外。课日往还。虽雨雪不废。尝寓山寺。习水笔字。楼板尽朽。又聚树叶而书之。指肉消。犹不撤。其攻苦如此。癸酉。中司马两试。辛巳。先生秉铨。以卓行拟公。为 厚陵参奉。贻书曰。为薄宦别泉石。固知其非愿。而往来之时。可得源源耳。时先生或住坡州之花石故也。夫海西士从先生之门者
云石遗稿卷之十六 第 335H 页
多矣。独举公焉。则公之见推于先生。可知也。先生殁。即弃归。壬辰倭寇起。公以前奉事。倡义兵于海州。闻上西狩龙湾。与同门赵公光玹。募愿从者。兼程勤王。特旨拜司饔院直长。转升司圃署别提。仍差往海西。收聚谷物。由缮工监判官。除同福县监。不赴。旋出监青阳县。政平事简。不劳而治。未几。忤上官罢。县民诉庙堂。请复得公为宰。事虽未施。公之莅官。才二百馀日。其仁化所及。可推也。戊戌。录扈圣原从功。连拜军资监判官,户曹佐郎,平市署令。辛丑。以工曹正郎。谢官归。不出。明年。又录宣武原从功。辛亥七月十日。考终于第。寿七十一。戊午。用原从例。 赠承政院左承旨。 纯宗庚寅。本道儒生金象渊等上言。言公学行之实。请加赠。命大臣议。大臣南公辙,李相璜,郑晚锡等皆言公早从贤师。闻道志学。壬辰之乱。倡旅奔问。卓有所树。宜有褒嘉。特 赠吏曹参判例兼。至 当宁乙未。又因儒吁。该曹覆启请加赠。 赠吏曹判书兼成均馆祭酒。越五年己亥。该曹援山林赐谥之式。以公 赠为正二品请谥。许之。于是乎朝家尚贤之典。始无憾矣。公葬于州西栗枝坊艮坐原。配 赠贞夫人清风金氏。学生德温之女。有妇德。先公四年卒。
云石遗稿卷之十六 第 335L 页
祔其右。一男荣。师事牛溪先生。早殁。侧出男策。公后裔初颇微弱。今蕃衍不能记。公自梁摧之后。伥伥若无所归。与乡中同志倡同门契。约以春秋会讲。参用先生旧仪。作序而识之。使此邦之士。至今诵先生之泽者。公之力为多。公家居。日必冠带谒庙。丧祭一遵击蒙要诀。雅不以师道自处。而亲戚士友之及门者。必谆谆诱掖。多所成就焉。公以大贤高弟。早闻大道之要。精思明辨。慥慥不已。及其年益卲德益茂。平居。终日危坐。不辍讲习。沉潜研究。皆纯如也。故牛溪先生尝致书曰。君子好学。日新不已。乃如此乎。重峰赵文烈公宪亦曰。吾友舜卿。砺志笃学。其所撰述文字宜多可传者。而第其遗集。出于断烂掇拾之馀。只寂寥数篇而已。则今以末学管蠡之见。妄欲窥测于君子状德之地。不已难乎。然而以语录所载先生之所答问。同门诸贤之所讲劘者推之。其禀质之纯。进修之勤。践履之笃。皆有确然不可诬者。故尤庵宋文正公时烈常曰。朴松崖造诣得正。真豪杰之士也。老峰闵文忠公鼎重。铭其阡曰。自奋为学。来就有道。渼湖金文敬公元行赞其址曰。正学高风。百世可忘。后贤之尊仰推重皆如此。此可以谂太常而节壹惠也欤。
云石遗稿卷之十六 第 336H 页
赠吏曹判书竹川朴公(光前)谥状
肃宗丁亥。宝城儒任致堂疏陈本郡 赠左承旨朴公光前道义之实。请祠额。下礼曹。忠翼赵公泰采时判曹事。覆奏。许之。宠其额曰龙山书院。 纯宗戊子。道儒复请加 赠赐谥。又下吏曹。曹言正二品系超赠。请议大臣。大臣以为难。只请加 赠。实 翼宗代理时。而越七年甲午。下 赠诰为吏曹参判兼成均馆祭酒,侍讲院赞善。始以儒贤之礼贲之也。翌月。三南诸儒。又言 赠谥事。至 当宁乙未冬。吏曹请 赠资宪大夫吏曹判书兼如例。而谥事仍请礼曹禀处。又越七年辛丑春。礼曹判书臣徐憙淳筵禀。蒙许。法当以状告于太常。于是。其后孙仲弘以寅永曾忝太史。请为文。寅永窃惟师友渊源之正。后贤崇奉之盛。皆合于国典所载儒贤赐谥之文。而儒吁曹覆。历二百年始得施。艰哉。虽然。国家尚贤之典。固不轻。公议久而愈好。此所以迟之迟欤。昔者李文纯先生。倡道于陶山也。堂室门墙之间。大抵多岭南人。而湖南之学者。能谨守师说。不失规矩。卓然有树立者。惟公是已。是以公之门人安文康公邦俊。为公状曰。湖南文献之地。以学名世者。惟金河西,奇高峰,李一斋,柳
云石遗稿卷之十六 第 336L 页
眉岩及我先生。河西卓乎其不可及。高峰之议论明快。一斋之刚毅不屈。眉岩之博识多闻。亦世所罕见。而至论其践履笃实。则彼三贤其与我先生。未知其孰优。安公。贤者。其于师弟之间。断然非阿好。则此可定百世言也。公字显哉。系出珍原。高丽益阳伯瞻后也。本朝有讳熙中。用才学受知于 献陵。官艺文馆直提学。退居珍原。其子生员讳晖生。迁宝城为郡人。生讳文基。官司酝署直长。即公高祖也。曾祖讳胤原生员。祖讳衎宣教郎。考讳而谊。进士。妣宜人崔氏。习读命夔之女。公以嘉靖丙戌生。卒于万历丁酉十一月十八日。寿七十二。配 赠贞夫人文氏。佥使亮女。温和有妇德。称公之配。卒先公一月。合葬于沙谷艮坐之原。有二男。长根孝。次根悌。俱因义兵功。根孝拜县监。根悌拜参奉。孙曾以下。远不能悉记云。公生有美质。粹而温。与凡儿异。及八九岁。已具成人仪度。时洪相国暹谪兴阳。公以亲命往受业。所居几十里。日徒步往来。虽甚寒暑不废。洪公极嘉之。训诲有方。及洪公入相。闻公游泮。使人要之。卒不往。后为斋郎。始拜之。洪公握手曰。何不相见也。对曰。某布衣也。岂敢蹑相门耶。盖公素性如此。十岁后。进士公督以科艺。
云石遗稿卷之十六 第 337H 页
公每于课馀。私取性理大全。潜心探赜。多自得者。学问日就。不资师友。弱冠。又从松川梁公应鼎学。时去己卯士林之祸不远。人人讳言学。争尚浮华。公独慨然发愤。自任以为己之学。虽以亲意赴举。屡发解。名声噪甚。然专心经礼。造诣精深。筑精舍于竹川上。每兀然端坐。夜分明烛以为常。其后学者。称公为竹川先生。辛酉诏使之来。尹尚书毅中为接伴使。请儒生中能文而娴于礼者一人以备从事。遂荐公充其选。辞不行。至四十馀。始贽于退翁之门。退翁一见许相知。方抄朱书节要。谓公曰。立脚根基。专在朱门。许受业。业既卒。辞归。退翁以节要一帙赆之。又赠诗五章曰。晚逢好友。乌得无言。后又寄书曰。道之浩浩。何处下手。惟圣贤遗训才方是下手处。而就其中求其至切至要。莫善于朱书。苟能以为终身事业。则庶几得见人生一大欢喜事。不但如老谬徒揽虚声而卒无实得也。公服膺师训。老而弥笃。有往复质疑一卷行于世。戊辰。中进士。榜未唱。闻崔宜人病。径归。能及于药饵之节。及丧服阕。眉岩柳公希春按本道。以 上命荐学行才德之士五人。首题公曰。事亲尽孝。持身有法。舆论也。壬申。除 庆基殿参奉。移 献陵参奉。
云石遗稿卷之十六 第 337L 页
殿在省城。旧多妓类之戏。而 陵例与邑宰同猎。公以为 殿有 御真不宜亵。 陵非弋猎之所。并斥之。未几。弃归。旋丁外忧。自是无意于仕宦。独以诱掖后进为己任。南方之士多从之。庚辰。除东冰库别坐。一辞而还。是时。 上无嫡嗣。王子将就学。朝廷择可以辅导者。除公王子师傅。而河公洛为副。每讲。河公务多。公务精。 上考王子所读。曰贪读不明。当从朴师傅讲。王子尝欲问宫中事。公曰。当尽孝为子职而已。馀非敢闻。王子悚然。王子以珠玉为饰。公曰。妇女且不可。况男子乎。王子入宫。请解去之。姆曰。祓除不祥。故事也。王子曰。师傅之言。敢不从。王子。即废主光海君也。其初年令誉。亦由公训诲之力也。癸未。由司宪府监察。出为咸悦县监。慈祥乐易。民皆亲之。公退。辄诣校宫。与诸生讲论。适全州尹罫绣论。而公与绣衣有旧。巡使疑之。搆他事罢。公计程裹粮。羡馀谷至数千包。或请报营。公曰。饰以干誉。欺也。吾谁欺。欺心乎。久之。除掌苑别提。仍监怀德县。有宗亲与民讼。历十一官未决。公立断之。不为势怵。又巡使循人嘱诬寡女。欲杀之。公白其冤。巡使怒。面责之。公画地力辨。巡使愧曰。吾误矣。后忤灾伤御史罢。居数年。壬辰倭
云石遗稿卷之十六 第 338H 页
变起。公与任公启英等。传檄募乡兵七百馀人。公病甚。推任公为将。把截锦山等地。多有功。及光海君抚军完山。公以师傅旧恩。诣军门谒。陈时务十馀条曰。当此门庭充斥之时。尘土抢攘之日。乃以收人心劝耕作为言。迂远之讥。在所不辞。虽然。五十里之滕。介于齐楚。虽以亚圣之才。亦曰强为善而已。愚臣所见。不过如此。于此。可见公生平所学也。后因倡义事。拜军资监正。公曰。身不行。虚受国恩。可乎。因任公辨其实。寝不行。识者义之。癸巳。 上自西狩还。公疏陈未及扈从之罪。 上慰谕之。连除翊卫司翊卫,新昌县监。恳辞以老病乞归。丁酉。贼又犯。本道南原陷。道内士佥曰。先生长者信于人久矣。愿得先生为义将。公曰。吾病将死矣。然一息存。可辞诸。由是。应募者多。军声稍振。忌公者尼之。巡使檄公诘焉。公力疾而行。寻卒。公之事亲也。正衣冠。终日侍侧。未尝少违。亲有疾。未尝解带。其居忧。毁至成疾。而犹以礼从事。平居。循循无大异于众。而义理之际。确不可夺。其学不求诸外而求诸内。本之以孝悌。行之以恭慎。而至于理气性命之原。潜心力究。实有所契。是以宋文正公时烈有言曰。朴公以高明超卓之姿。直溯洛闽。洞究道体。
云石遗稿卷之十六 第 338L 页
其后李文简公宜显。李文正公縡。尹文献公凤九。俱撰公碑志文字。而尊仰钦服之不已焉。则是岂謏寡如寅永者复容赘说也。虽然。以安公之状。考其世。论其人。则当时湖南诸老先生。非不磊落相望。而公所依归。乃在于岭南之退陶。然则其学问之沈潜。践履之纯笃。自有心悦之躬行之。不待强勉而然者。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其惟公之于退陶之谓欤。此公一传而得安文康也。节惠之议。舍此何以哉。
赠兵曹判书赵公(崇文)谥状
咸吉北道兵马节度使特 赠兵曹判书赵公讳崇文。 端宗朝忠臣也。 上之九年癸卯夏。礼曹判书臣朴晦寿。因多士上言。覆启言。忠节 赠秩。在法应谥。 上可之。其后孙基中踵门乞状。欲以告太常。此圣朝美典也。其义有不容辞。而今距公立慬之时。殆四百年。公私文迹。荡然无存。其何以徵信于生卒践历名义事功之实乎。虽然。臣寅永谨按 正宗御制弘斋全书第六十卷 庄陵配食录。首列正坛三十二人。次列别坛二百三十六人。而第七十二人。即兵使赵崇文。其次赵哲山。崇文子也。下附按说曰。按文献备考。兵使赵崇文。高丽忠臣瑜子。丙子。与子哲山。
云石遗稿卷之十六 第 339H 页
并死。并享顺天谦川祠。春官俎豆簿。谦川乡贤祠。享高丽副正赵瑜。配节度使赵崇文,士人赵哲山。昌宁成氏族谱。成胜妹婿赵崇文。淳昌人。丙子。父子被祸。淳昌赵氏家谱。 世宗朝崇文武科。 上王逊位。引疾退居。父子辄相对涕泣。丙子。与妻兄成胜。胜子三问及朴彭年等被祸。据此则崇文之于成胜。如奉汝谐之于朴彭年。既是密戚。理无独免。且其引疾退居。相对涕泣。迹之优异。父子同然。而但实录魂记。其名不见耳。予己亥尝命旌闾享祠可验。遗诵绰楔。业施表章。虽无国乘之确考。亦有诸书之可据。径刊。恐归太苛。并录。不害存疑。仍列三聘诸人之下。以见其所由坐焉。于此。有以仰 正庙显微阐幽之至意。而 大圣人金秤玉尺。可质百世。则借使启石室之秘笈。蒐草泽之逸史。岂能有加于此哉。公字武伯。状称玉川人。玉川。今淳昌也。五世祖讳璋。始显于丽。官检校大将军。再传而有讳佺。文科。追封玉川府院君。生讳元吉。文科检校门下侍中。策勋封玉川府院君。生讳瑜。文科官副正。丽氏之季。丧礼大坏。惟公与圃隐郑先生。庐墓终三年。冶隐吉先生。作传以美之。及鼎革。遁顺天之谦川。我朝屡徵以官。竟不出。 世宗旌之
云石遗稿卷之十六 第 339L 页
曰。孝子前朝副正赵瑜之闾。盖并褒其忠也。配潭阳鞠氏。生二子。公其第二也。尝于北边御野人有功。及丙子。六臣谋复 上王。事泄。公父子亦被逮。时告密人郑昌孙,金礩等。与公有旧。欲其生。以微辞讽之。公张目大言曰。生平骂食人食而忘其恩。曾犬豕不若。归见谨甫足矣。谨甫。三问字也。顾谓哲山曰。尔亦见尔父于地下。无怍颜也。配昌宁成氏。判中枢府事襄惠公达生女也。男哲山从公而死。 赠公时。亦 赠童蒙教官。二女适吴信孙,金日跻。哲山男琼。坐谪。久而后得释。自废以终。至 宣庙年间。始有丙子被祸人子孙存录之命。公之四代孙恺。除寝郎云。家状所载槩如此。寅永又按襄惠公。实吾宗石涧公云。仡侄女婿。公于丰壤之赵为弥甥。故公父子殉节事。悉载寅永世谱。亦一确證也。呜呼。丙子之事。当以成氏为主。而公即成氏之托婚姻者也。死生祸福。初无异同。势也。非特同其义也。昔者。 皇朝方正学之死。株连及于十族。况公之于成氏乎。窃谓公生于忠孝之门。平素擩染。厥有其本。而当 世宗朝。英才辈出之际。六镇开拓之时。任之以北方捍御。则其材武勇略。杰然为当时伟人。与成忠肃,俞忠穆诸公固等耳。然则
云石遗稿卷之十六 第 340H 页
公所以节惠者。宜有不易之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