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云石遗稿卷之十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x 页
云石遗稿卷之十
 记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190H 页
清平山记
直春川府北。昭阳之水贯焉。溯流行且四十里。其名山曰清平。舆地考曰。洞壑泉石之美。岭西罕有。春之号山水邑。以清平故。清平。古庆云也。新罗末。释承玄。自唐还。作宝贤院。是为文殊寺。高丽之际。希夷处士李氏资玄者。隐其中。三十七年。清净守道。人与物俱化之。山无盗贼。谷薮屏猛兽。故改名以清平。志实也。闻性之堂。见性之庵及夫仙洞息庵。閒燕之所也。庵之下石二洼。旧时盥盆也。庵之左瓦缶而函者。瘗遗骸也。洞镌仙洞息庵四字。手迹也。府志盖如此。而院有遗墟碣。金富辙为之记。而希夷之徒坦然书之。其文有互出者。承玄作永贤。宝贤作普贤。普贤之前。有白岩院。实永贤所刱也。普贤刱于宋熙宁元年。本州使李觊。因白岩故基而设置也。文殊。希夷子易之。希夷。觊之子云。富辙当时人。识其事颇详。足徵也。其府志之讹乎。逮元人崇佛。藏经于寺。铭之碑。益斋之文。杏村笔也。懒翁高禅也。住此山者久。寂而浮图存焉。入本朝。妖僧普雨。兴工役重建。沁都之石。和国之丹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190L 页
漆。穷壮丽无度。院之始末也。别院曰细香院者。清寒子之逃世也。尝居之。佛宝曰养神庵者。在芙蓉峰侧。今俱废。鹤灯,卵镜,铁杖。铁杖。懒翁物也。八松台。在谷口。兄弟瀑次之。石二级。级数丈。级间称龙潭。级上下分。两行悬流。若比肩焉。西川据一山之中。瀑之上流也。芙蓉峰最高峻。而影池寺门前也。深不能尺。方不能十步。旱之不缩。霪亦无以加焉。其水清澈空明。而见性庵从半山里泻影。一草可辨。由是得其称。夫大岭以西。山莫尊于寒溪。水莫盛于谷云。而是山甲乙者。岂水石云乎。高士尊宿之迹。为独多也。地以人名。不其然乎。然而希夷。史臣多贬之。比之樊英之盗虚名。种放之累晚节。信斯言也。箕颍可羞也。退溪李先生。独序列之。辨史诬而表章其贤。系以诗曰。东韩隐逸谁修传。莫持微疵屏白珩。盖嗟惜之也。太史公云。伯夷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又曰。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希夷之见称于由光幸矣。近代隐居者尚矣。永贤,懒翁之徒。亦不可得而见欤。山川未尝变也。寺院碑碣。虽残毁不复葺。古事犹可想。路愈荒。缁徒日以鲜少。使玆山埋没者。三百年于玆。盛衰固气数欤。为之彷徨而不能去。悄然有旷世之思云尔。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191H 页
盘谷精舍记
洪川西六十里。有太行之山。其下有谷。盖与古李愿之盘谷。同其名云。高灵申氏世居之。生于是耕。死于是埋。桑梓松桧蔚然。皆百年间物。而舟车之所凑。井臼之所聚。又是愿之谷之所无也。夫古之盘谷。处荒徼绝人境。非乐土也。李愿。勋贵子弟耳。不足为之轻重。而有昌黎氏之文。故后之人从而称之。真以为隐者之谷。苟使今世人能文章如昌黎氏。则于是谷也。赞述之。铺张之。将复何如。且其歌盛道盘之乐。而乃曰膏吾车秣吾马。从子于盘。此去之之过也。盘之为言。非一道而已。诗曰。考槃在涧。易曰。鸿渐于磐。是二字者。其意皆与盘通。槃者。盘桓也。退而乐也。磐者。盘纡也。进而吉也。世乱俗渝。贤者在野。天下之至不幸。固不可与彯缨结绶羽仪明廷者。同日语也。然则何必舍盘纡之盘。而取盘桓之盘乎。申氏而字景命者。我知之。其还也。要我为壁上记。若隐居之事。昌黎序既尽之矣。又何述焉。昔淮南小山。作琴操以招隐士。而王康琚之辞。大失本旨。故朱夫子为之赋续招隐。复反之正焉。余于昌黎氏。亦欲反其意。以招谷中盘旋之士云尔。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191L 页
僧伽寺访碑记
北汉之南。有僧伽寺。其上峰曰碑峰。自京师云从街迤北。见峰巅一柱兀然如人立。俗传丽僧道诜碑。今没字云。岁丙子秋。秋史金元春语余曰。吾上碑峰。碑有残字。实新罗真兴王碑也。余闻之狂喜。约与之共寻。越明年六月八日。始践之。工执墨拓具以从。由僧伽寺后麓。转石磴数百武。得壁刻佛像甚伟。夹像而右。循岭脊攀厓腹登焉。东自龙门诸山。南西至于海。可一举目尽也。遂令工拓之。细加审定。除全缺不可强解。馀点画可辨确然无疑者。凡九十有二字。如真兴王三字。巡狩二字。南川二字。皆实事可證。而与史文经纬者也。按三国史。真兴王十六年。王巡幸北汉山州。拓定封疆。二十九年。废北汉山州。置南川州。碑盖纪其迹也。碑文有真兴二字。而据智證王本纪。新罗谥法始此。智證之后。历法兴至真兴。则真兴时。不应预称其谥。似真兴后所立。据真平王二十六年。废南川州。还置北汉山州。而碑文有南川二字。则又似南川废州之前也。真兴王元年。在梁武帝大同六年。真平王元年。在陈宣帝大建十一年。则要之梁陈间刻者。又按咸兴府之草芳岭。有真兴王北巡碑。今佚。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192H 页
但拓本在耳。字体似楷似隶。极古雅。与此碑。若出一手。意同时所刻也。历数罗丽碑目。洵为上乘。然舆地胜览北汉志诸书。并阙之。何哉。乃镌名于碑之左侧。以识月日。始秋史寻碑时。东篱金时显偕之。
活来亭记
岭东多水。滨海而湖十数。镜湖为最。环镜湖三十里。勾栏层榭。蔚然相望。而林泉足以适性。田园足以乐生。不待水而自成一区。则又以乌竹轩,海云楼称。是离于湖数里地也。乌竹,海云之间。有李斯文伯兼仙桥庄。冈回溪抱。土沃宜谷。果窳鱼错。致之不以价。兼有山海之美。昔余自枫山归路过湖。与伯兼遇。携酒泛月。因叩其庄而乐之。每欲卜地于此。约以为东道主人。虽尘埃乾没。未能自办。意未尝不在湖海间也。今年秋。伯兼来言。于庄左筑堤而贮水。以钱塘莲种之。置亭其上。取晦翁诗活水来之义。扁曰活来。晨夕逍遥以自娱。吾之居。子所赏也。其为我记之。余曰。盖晦翁以心而喻诸水。水固虚境也。今子真以是清澈沦涟者。为活水乎。且以水名者。皆活物也。泉流而不息。井用而不竭。江海之大。波浪万状。不活不足为水。况镜湖东溟。君家户庭之所有耳。万壑同注。浩浩汪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192L 页
汪。无增无减。不见其涯涘。乃天下绝特之观。而水之活者。无过是也。何必规规于堂坳盆盎之涓滴者乎。然人之心。本无有不活。而患不能活者。由其有外物累之也。仕宦者。忧宠辱。庶民循利。士无以为衣食之奉。舟车之资。伯兼则不然。屡上春官。虽不中。辄夷然不以为意。处乐土据名区。已自脱洒而无拘挛矣。故东地诸胜。能恣其游。崇岭巨浸。反为之厌饫。此斯亭所以敛迹息机。欲寓其活于心者。然则会心处。正不在远。而方塘尺水。亦湖与海也。若其花树掩映。桑麻铺棻。白露苍蒹。鱼鸟亲人。即临眺之槩而未之述。姑俟我复游东海之上。
千尺楼记
楼于海之岸。岸高而海深。其势自尊。故命之曰千尺之楼。一说楼之延五十尺。厥袤据五之二。计其积为尺者千故名也之。二者。未详其孰是。而其望之也穹崇。即之也轩敞。亦可推也。是楼也。即三道统制使李侯石求刱也。既落之。三致书要余为记。盖余于去年秋。因行部抵侯之营。与侯同舟泛海。指右一麓曰彼陡然而爽垲者可楼矣。楼即乎其地故也。或曰。统制之营。多伟馆巨厦。其胜甲于国中。又奚以楼为。余曰。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193H 页
水师之要。最海瞭也。而统营之为形。冈回峦抱。自成内港。于藏船甚宜。然外洋帆樯。一踔千里。隐现出没。来去无常。故虽远斥堠。谨烽燧。常患其瞭望之未得便也。惟此楼则不然。所直者。海门之冲也。涛泷浩渺。四达无碍。鲸鲵鲛鳄。不若之物。莫敢遁其形焉。岂止临观之美而已哉。或曰。是固然矣。今国家升平垂二百年。桴鼓不警。狃于宴安。边圉将兵之臣。无所用其材力。徒以歌儿舞女。为自娱资耳。其曰。此楼之为瞭海。吾未信也。余又应之曰。侯于是职已三世矣。先绩茂著。昭布人耳目。罔或以恬嬉隳戎备。而侯方祇承厥美。兢兢乎自厉也。士固不可以一槩论也。且其南望闲山。东望乃梁。指顾之间。若有所兴感。皆李忠武百战之馀也。英风壮迹。森列如昨日事。使后之懦夫。皆欲抚剑而起者。此楼之力为多。况乎莅此营。任此职。而登此楼也乎。或者唯唯而退。遂录其问答。以为千尺楼记云。
孤云影堂记
伽倻之为名山。以先生也。史称先生带家入伽倻山以终老。今曰学士台。曰手植松。曰题诗石。曰书堂。曰棋阁。皆其迹也。是虽尸而祝之可也。然先生。百世师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193L 页
也。肇倡斯文。配食圣庙。吾儒之尊之也固宜。而学仙者曰。先生吾师也。学佛者曰。先生吾师也。杖屦所及。竞为之崇奉焉。彼崇奉焉者。徒欲得先生重耳。乌知其诬贤也哉。始先生游学中州。泛海而还。曷尝不以经济自任也。及其不幸而遇唐之季罗之末。道不得行。身将隐矣。二氏之汎滥。殆寓言也。若以吴门之卒。庐山之社。拟议于方外。则不亦失梅陶之本旨乎。山之海印寺。旧有先生小像。与梵塑缁真相杂也。识者病之。知咸安郡事崔侯祉铉。先生二十七代孙也。慨然欲矫之。就本寺。搆一阁。新其颜曰孤云影堂以自标焉。盖其混于寺。则近于亵。离于寺。则又无以护守之也。斯举也诚义起而合于礼者。工既讫。要余记其实。余惟先生之文章声名。洋溢天下。非末学可赘也。窃恐夫后之入此山者。疑先生于仙佛之间也。不得不为之辨。
如在阁记
祭墓之礼。昉自中世。经无据也。或曰庆都之冢。尧所祠也。而武王上祭于毕。毕。文王墓也。此可證古人祭墓云。而皆出于传记之不经。礼家多难言之。夫鬼也者。归也。神也者。伸也。人之死也。魄归而魂则伸。故为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194H 页
之主。为之庙。为之依归。古之专精于庙祭者。此也。先儒曰。鬼神。如何可合而为一。非确知鬼神之情状。不能道此。然亦有为之说者曰。祭于奥足矣。复祭于祊。何也。孝子之心。不知神之所在。故博求之。恐其或在彼或在此也。则祖宗体魄之藏。又安知其神不有时而在乎。信斯义也。虽圣人。不能易之。玆墓祭之成俗已久。而自程,朱以来。莫之有违也欤。郑侯东老甫。一蠹文献先生祀孙也。世其家于岭之咸阳郡。近以书千里。谂余曰。先祖左尹公及文献公两世坟墓。在本郡升安洞。惟岁时牲醴之所。未遑焉。今始鸠材募工。创一阁。名之曰如在。盖取祭如在之训。而自文献公之葬三百有馀年。祭阁成。其难有如此。不可无贻后者。子其识之。寅永曰。是所谓或在彼。或在此之义也。祭于庙。固如在。祭于墓。亦如在。乃无往而不致其如在之诚也。安可以古无墓祭疑之。郑侯纯笃人也。今年已垂八耋。有五丈夫子。或处荫路。或列馆阁。颔问安者。亦几人。世以厚德归之。而每谓先正之裔。与凡人殊。以先正事。日训迪于厥家。是阁之经纪。即其一也。凡为先正之裔而承侯之训者。有不恪遵于此者哉。且文献公以盛德大业。配食于孔子。惟我血气之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194L 页
属。莫不致力而尊奉焉。则其卫护马鬣者。又不专在郑氏也。虽一草一木。亦当相戒勿剪。况乎祭先生与先生之考之墓者。在是阁乎。
湖山影堂记
湖南之省城。在完山府。舟车人物。襁至而辐凑。既富且庶。号称一大都会。然其临观之美。无称意者。最万景台,飞飞亭。载地志耳。台于城南才五里。亭于城北为三十里。台之状峻拔宜眺望。圃隐郑先生尝题诗。后人刻之岩石间。亭今毁。旧崔氏物也。层崖陡起。大川横之。可为亭。尤庵宋先生命其名而记之。手书湖山清致四字。镌于石台。亭之益显。由两先正也。夫以两先正盛德大业。俎豆尸祝。殆遍一国。而此邦尚阙焉者。士之耻也。况诗文遗躅。百世不磨者乎。于是。众议所以尊奉者。就亭之北。爰刱影堂。扁以湖山。以两先正真像妥之。盖经纪者屡数十年。而成之于 当宁己丑也。其以影堂为号。不敢用位版者。为嫌于书院也。书院之新设。邦禁也。至若笾豆之品。灌献之节。又视宣额之例。不敢隆杀者。两先正皆已配食圣庙。其礼特重故也。礼既讫。黄斯文仁源。李斯文荚臣。谓寅永职忝巡按。俾为文识其事。寅永俗吏。何敢自与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195H 页
于儒林盛典哉。窃幸其因是而士趋正。学术明。不但舟车人物富庶而已。则实守土者与荣也。遂为之记。
尊德堂记
书院。所以尊先贤也。先贤之德既远。不可以亲炙。则必为之院以尊之。笾豆鼎俎。欲其齐整。牲醴粢盛。欲其丰洁。跪拜拱趍。欲其敬饬。春秋以致献灌。月朔以供洒扫。勿使不学无赖游閒之流。厕于其间。则斯可谓尽诚于尊先贤也。虽然。是仪也。非其本也。本也者。何也。在于讲修而已。讲而修之。所以尊吾德。尊吾德。所以尊先贤。士之欲尊先贤者。苟能讲先贤之所讲。修先贤之所修。惟日慥慥。务得乎先贤之心。则吾之德自尊。而先贤之德。不期尊而尊矣。不然。虽家尸而户祝。犹为未尊也。况器物品式之末哉。湖南之井邑。有考岩书院。享先贤尤庵宋先生,遂庵权先生。盖井为尤翁后命之地。遂翁治其后事。故其始刱也。亦由朝家特命。凡系义例。亚于校宫。与他院迥殊。洵章甫之依归也。于是。陶庵李先生作讲规贻之。院制大备。而所欠者。独肄习之一屋子耳。来湖赵公讳晸。以陶门旧学。宰于邻。因管院事。有意于此。而未克就。为士者以为恨。李雅士鼎奎。邑之选也。任院务。蓄院财。方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195L 页
经纪之。古阜守金侯裕淳。泰仁监沈侯能淑。亦院任也。乐闻而助其功。不几月。堂告讫。扁其楣曰尊德。要不佞为记。不佞即来湖公兄之孙。而曾因行县。历谒此院。适又忝主院席故也。其义不容以湔劣辞。略识颠末。庸备故实。因附讲修为本之意。以勉一院之尊先贤者。至若渐摩成就之方。有陶翁之讲规在。
光山金氏三纲门记
曷言乎三纲门也。一门而有忠臣有孝子有烈女也。曷言乎一门而有忠孝烈也。金氏贯于光。家于阜者也。有讳南式号义村。高丽章荣公讳稹之后。府使讳弘宇孙也。以宗门生。从慎独斋先生学。甫弱冠。当丙子乱。倡义旅。至清州。闻南汉媾成。恸哭而归。隐于桂岭山下。扁其室曰 大明遗界。世称崇祯处士。 当宁戊子。礼臣以道儒言请褒之。 赠吏曹参议。此忠也。其子讳履成。尤庵宋先生门人也。父病祝代。斲其指注血。延二日。及丧。庐于墓。石之当伏处。为之穿。草之当泣处。为之枯。既阕月。犹再省焉。人指其所憩之树曰孝亭。命旌闾。此孝也。有讳允文。即两公之曾孙若孙也。其妻李氏。出于 定宗别子长川君普生。丧夫而无育。欲下从。姑力止之。遂矢于灵曰。为姑所挽。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196H 页
抑情姑留。事其姑益诚。姑既没。继嗣者立。然后乃绝食自殒。克成其素志。亦命旌闾。此烈也。曷以證其然也。颐斋黄公胤锡。南州之望也。表其两世之墓。而李氏事。载在地志。足以徵也。曷为乎题其门。而或曰崇祯处士某之遗墟。或曰孝子某之闾。烈女某之闾也。旌者曰孝子某之闾。烈女某之闾。典也。未旌者。异其书法而别之。礼也。曷为乎未旌而混之于旌也。布衣而自靖献于 明天子者。其义可百世也。故有特 赠也。虽未旌。君子谓之犹旌也。此其所以义起也。曷为乎为此门也。李氏之次叔之子性溵甫。既受其高曾与叔母之 赠旌也。为此门以识其宠。俾此邦之人。有所矜式也。其祖乎义村者。于三纲也。固已世笃之也。曷知其世笃之也。道儒之言曰。金氏有节行者七。赐 赠旌者二人而已。其五不及也。其五不及也者。曷故也。礼臣以一门并褒姑靳之。盖俟来后也。
徐氏五旌门记
癸巳晋阳之役。徐公礼元以知州死。其义。与倡义诸公一也。然 赠最卑。谥亦不及。君子惜之。世或谓公为恇㥘。以为上洛金公在。晋可守也。上洛。壬辰守晋者也。固一代伟功。而时我全力也。敌偏师也。虽危尚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196L 页
可为也。徐公之所对垒。清正也。最悍而最健斗。兵号累数十万。乘忿而来。义师与 天朝群帅。举左次避之。黄公进。张公润。皆一城倚重者。次第中丸而殒。其城遂不能支。以是咎公。公不冤哉。夫以睢阳之事。诬许远者。非公论也。昌黎氏所以发愤而为之辨也。使昌黎氏复起。当以公为如何也耶。况公阖门殉难。妻死于烈。子死于孝。若妇若女。莫不视死如归。即公有以先之也。若此者。又倡义诸公所未有也。呜呼悲哉。至 当宁丁丑。公七代孙。宥吁其事。始命公及夫人全州李氏。旌表其门闾。盖公殁二百二十有五年。复十有五年。因道启。并以公之子生员继圣。其妻丰川卢氏暨公未笄之女旌之。于是。搢绅大夫。咸知公家之忠之孝之烈。而宥以寅永为同省人。俾记之。寅永窃按。公既死于王事。在法应谥。且公次子继哲。掳十三年而还。其至孝有格感处。终不可灭。是又有俟于后日者也。岂止以五旌。称塞其树立乎哉。公利川人。高丽名臣甄后。后孙居关东之横城县云。
归来亭重修记
光陵盛际。有恬退之士。曰归来申公。公讳末舟。高灵府院君叔舟弟也。以文武材。廷臣迭荐之。 君上待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197H 页
以不次。将与相可立致。乃黾勉而就之。又未尝淹于其位。知公者。谓公不慕荣利。不知公者。惜公之不能究其用。公则或进或退。自托于仲长统,陶元亮之间。世无有得其志者。悲夫。盖当靖乱之世。高灵及韩上党诸人。为之左右。钟鼎旂常赫赫也。而杀身如成朴六臣者有之。自靖如梅月秋江者有之。是诚为旧 君效节。为百代建彝伦耳。虽然。六臣受 先王之凭几。恩深而义重。不可贰也。梅月,秋江。布衣也。皆可自行其志。公不然。公之释褐。在 端庙甲戌。明年弃官归。又明年。六臣之祸作。而公已在野。公虽欲死之。固无其所。且以高灵为兄。未忍以名节独洁己也。故其事宛转而委曲。其心若有隐痛者然。其出处皆粗迹也。公居在淳昌郡之南山台。尝立短碑。以官号镌之曰全州府尹。遗书戒后世子孙。毋或掩其实也。其微意可知已。台有亭。扁以归来。即四佳斋徐公居正所命而记者。慵斋成公伣。私淑斋姜公希孟诸名硕。各为之题咏。泛称其归田之乐。于素志槩未及焉。抑当时尚有所不敢颂言欤。亭旧毁。今公后孙锡玄甫。惧遗址之久而遂泯也。鸠材葺之。并揭旧记若诗。属寅永以识之。寅永僭猥。何足阐公志也。尚论者。观公所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197L 页
处与所以处之者。斯识其人矣。
光州乡校重修记
州县之政。有本有末。而近世号治行高第者。大抵是姑息苟且之末耳。若使税不甚滥。籴不甚欠。签不甚阙。亦可谓今之良吏。然于为政之本。远矣。国家以七事课牧守。学校居农桑户口之次。即古昔圣人富之教之之意也。民而不富。无以生也。富而不教。无以为人也。然则学校者。教化之本也。今光州牧赵侯彻永。以岁辛丑秋。始莅于州。州校之明伦堂及东西两斋俱灾。侯惕然曰。圣庙事不可缓也。亟命鸠材募匠。涓吉日兴役。才月馀。功告讫。堂之楹二十有四。两斋之楹十有二。用缗钱几何。皆出于廪。敛不及民。因延耆德诸生。行乡饮酒礼。谕之以孝悌之义。讲学之道。斯举也。其知本矣。明年政成。登绣褒。朝廷锡马以嘉之。而州仍大熟。获四歧之麦。五穗之禾。三穗以下累累也。又获三颗并蒂之木绵。民曰上瑞。颂声作焉。其为儒教兴而协气应。理或然也。不然。何必于是州是年。有是祥乎。凡此皆可为校宫故实。而谨按重修之役。自弘治戊申。主守权公守平始。后七十有馀年。主守柳公景深。因以拓之。高峰奇先生大升。为之文。又二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198H 页
百有馀年。 纯宗癸亥。主守金公铣三重修。而高峰之后孙校理学敬。踵其事述之。今为四重修矣。在权公以前。虽不可考。高丽忠烈王时。江陵按廉使金承印。始刱文庙。此东国乡校之权舆。而我 太祖元年。命诸道。以学校为考课法。则湖南之山。莫尊于瑞石。瑞石之下州也。其地气之应文明。人物之禀灵秀。蔚然为省内上州。校宫之设。必先他邑。由是言之。其刱也必于丽末国初也无疑矣。寅永于侯。为从曾祖弟。故侯贻书来命为之记。寅永有不容辞。遂叙州县为政之本。次于刱修沿革。谨载之。不敢漏。俾后之为此邦者。溯其事。思其义。勿之有弛废焉尔。
龙洲馆记
今昌平宰任侯翼常。前宰张侯照。并寅永铨拟也。张侯任职五载。绩用成。升郡守去。任侯继之。因其治。加之以儒化。县之百务毕举。均良吏材。余闻之。为昌民喜。私又以剡牍不谬。自幸也。二侯者。尝同辞谓余曰。县之治。旧在无等山下。中迁之县东甑山。垂五十载。至 上五年己亥。客舍之号龙洲馆者成。自三月起。讫于八月。宰于前者刱之。宰于今者落之。其材与瓦。以县之废寺撤。其工稍之需。以缗计者二千有六百。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198L 页
取诸县土所收。费不上烦。役不下调而钜役就。在蕞尔之县。未始不为盛事。是可记也。且旧馆之在旧治者。曰鸣阳。其刱也。虽不得考。其改也。即子六代先祖景穆公宰县时也。其再重建。在 英庙乙酉。即又子先大父文翼公所记之也。况我二人者。子所举也。斯举也。我二人实终始之。则今玆记实之文。不求之子。将谁之求。余作而谢曰。然。虽然。余不佞不能为两祖役。今欲以区区文字。猥追先武。不已滥乎。抑余于是邦也。窃有介然而未能忘者。余曾忝叨完闑。以春秋行部。而或迫于赈事。或为官道所迂。终不能驻节于县。攀慕遗迹。县又苦籴。贱民不聊生者久。余请于朝。岁排几包减估而移之。邑皆称便。后来者未之遵。弊复如前日云。尚奚以文为哉。特其不可孤者。二侯之托。不可泯者。二侯之政。而临观之美。有馆于斯者在。
岭南楼重修记
岭之南。以属邑计者七十有馀。其楼台亭阁之号称有临观者。不可殚记。独于密阳之楼。额以岭南者。意其山水之胜。翚革之美。足以押岭南一路。非特为府志所载。因岭南寺旧址而然也。不佞曾行部至此。顾瞻踌躇。不啻若滕阁,岳楼也。特文采风流未能及。前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199H 页
人无所述作。及归数十年。凡此楼之树色云影。常在梦想间也。虽然。不佞衰且病。不足以竹杖蜡屐。而又非宦迹之更到处。故每为之翘首引领。惆怅而不能忘。近闻其再燹而再改建。将落之。府伯李君寅在甫。久款也。要不佞识之。不佞于此。窃有为公事幸者。其役不民烦。费自邑办。一幸也。政有馀暇。及于修举。二幸也。杰搆宏制。能复其旧。三幸也。而使不佞着名于其间。以续夫未了之缘业。则谓之私幸也亦可矣。夫州郡之事。固以农桑,户口为课最。而楼观之饰不在也。然自古楼观之饰。在于良二千石。不在于俗吏之拘文法者。如此楼之刱。即元至元时。知郡金侯凑而其重修者。 有明天顺时。知府金侯叔卿。嘉靖时知府朴侯世煦。我 英庙甲辰。知府李侯熙畴。 纯庙壬辰。知府赵侯基复也。然则李君之治。以此楼又可推也。至于长川旷野大江列岫之环挹者。皆详旧记。玆不更赘云尔。
鯈鱼阁记
伯氏石厓先生。近于墨溪山庄。跨水为阁。悬其额曰鯈鱼。盖濠梁意也。适大旱有雨。先生喜。与客饮于阁。余亦与焉。先生见水之分流而合于一。石之双劈而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199L 页
中为洼。顾而乐之曰。此在闉阛内耳。若使此得之乡园。则岂非吾所有乎。余笑曰。兄言差矣。凡物之成毁盈亏。各有其时。谓之以吾所有者妄也。谓之以非吾所有者。亦妄也。吾所有而谓之以非吾所有者。吾所非有而谓之以吾所有者。均之为妄也。昔者。蒙庄氏颇解此理。以鯈鱼二字寓之言。今先生以是名阁。固将外事物超尘壒。与造物者游。岂以此一勺水自私哉。先生哑然笑曰。吾固妄耳。君言亦妄也。盍以此姑为吾鯈鱼阁记。余拜曰。诺。
花树楼记
木觅之北。从左顺数至第几冈。有楼曰在山。即潜谷金文贞公旧基也。地爽垲。洞壑窈而深。宜眺望盘桓。其下为会贤之坊。是惟东莱郑氏聚族而居者也。楼今归郑氏。郑氏之长曰经山相公。公既解相印。养閒于第。见楼傍有环植花树者。曰可园也。买其地。别搆一楼。仍以花树颜之。余闻而谂公曰。公俭约冠一时。游涉绝户外。又何园与楼为哉。意公慕前哲之遗躅。耽玆邱之美景。以此为晚年逍遥计也。其必名花杂于奇石。嘉树交于异禽。雕窗曲栏之连。而凉台燠室之列。为世人所歆艳。吾恐我公之志荒矣。公哑然笑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200H 页
曰。使我真能如子言之富且丽。阶庭几席之间。集有钱塘莲,广陵芍,上林橘,梁园椑诸品。极天下栽种之盛。而又使华亭之清音。菱溪之诡观。左右晨夕。以供佳赏。则古贤者亦乐之。吾何为不然。吾之楼。非无花也。非无树也。非无石与禽也。皆山中恒有物。岂如子所夸侈哉。子独不以峰瀑云月不待价而得者。又为之铺张。何也。无或以址之隘室之陋。反辞而讥之欤。我群从兄弟。皆此坊人。故欲以一区小筑。作寻常会。而花树也者。韦家故事也。仿以名焉。其意不在花树也。子何疑焉。余起谢曰。鄙人愚卤。实不知我公敦宗族若是也。请以此问答。付之壁。以解众惑。且备木觅下一胜事可乎。公又笑曰。诺。
龙泉馆重修记
龙泉馆。瑞兴衙也。尹甥大受致容。宰是府未半载。来言曰。馆将圮。有不可支。是以捐俸廪。雇工役。不敢费公货。不敢烦民力以新之。此当有记实者。愿舅幸以一言徼惠之。为他日邑观也。余笑曰。天地。蘧庐也。万物。行旅也。君何为此斯须计。纷然自疲于斧斤木石间哉。且君之邑。素以孔路剧繁称。君之任无几。赋役必未均矣。粜籴必未完矣。儒化民风。必未淳矣。尚奚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200L 页
以廒廨为。大受曰。是非好为事然也。不得已也。苟如是也。凡为守令者。遂无修举事乎。舅言殆戏之也。余漫应之。未副者且三年。余固有死丧也。疾病也。不遑及此。于心终耿耿焉。今大受移牧于光。将南行矣。又言曰。向所谓龙泉馆者。已属他人。譬如逝水流云。倏忽过眼。无足系恋焉耳。但后来者。不识何状人作此室。殊可怅也。余又笑曰。君曾以此涂塈者翚革者。谓可为姓名徵信地耶。史所称循良吏龚,黄,召,杜之政。不在此。光亦大州也。大受勉乎哉。虽然。若以近世龊龊。视公馆倾颓。如行路人。漠然不动念曰。我何关焉者较之。岂但曰贤不肖也。是可记。
明伦堂重修记
上之十四年戊申春。大司成臣㘾疏言泮宫久不修将圮。请葺之。 上曰。可。仍命庙堂划财费。度支董力役。凡五阅月。工告成。盖费缗钱一万七千。发内府钱三千以助之。瓦础材铁不与焉。甚盛举也。臣㘾又奏言明伦堂异于他所。自 上有视学试士。于是乎驻。春宫入学之时。亦于是乎驻。所重自别。不可无记实之言。 上又可之。仍命臣寅永记之。臣惶惧不敢辞。又不敢终孤 圣旨。遂为之说曰。明伦堂者。即我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201H 页
圣祖开刱之初所建也。崇德之化。实基于此。历五百年于玆矣。此屡毁屡改。而其所以记之者。即古大提学臣卞季良。故相臣李廷龟也。扁之者。即朱夫子笔与 明天使朱之蕃笔也。其严重若此。以臣愚騃。何敢当乎。虽然。臣窃尝闻父师言矣。朱子之言曰。此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馀。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诚哉言也。虽圣人复起。不易之矣。二帝三王之道。不外于此。洙泗洛闽之学。不外于此。盖伦明则化成。化成则民国平矣。过此以往。非臣攸闻。臣敢以是为 上献。又以是为诸生劝。
云石遗稿卷之十
 跋
  
璿源谱略跋文
自有 璿谱以来。凡吉庆大典。必命宗正增修之。又命馆阁之臣。记其实。盖重之也。 上之三年春正月乙酉。既即吉。祔 纯宗 翼宗于庙。越四日戊子。加上 明敬大王大妃尊号曰文仁。上 王大妃尊号曰孝裕。又踰月。行 王妃拣选礼。三月丁酉。大婚成。于是援故例。谨载之于谱。以臣寅永。职忝太史。俾识之。臣惶惧不敢辞。遂拜手稽首而言曰。夫玄衮赤舄。致美乎访落者。敬之至也。金绳玉检。致隆乎长乐者。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201L 页
爱之笃也。关雎琴钟之和。而麟趾仁厚之应者。即又我万亿年无疆之兆也。天地䜣合。神人胥悦。四庆同凑。有光简牒。皆可以大书特书也。岂不休哉。臣窃惟后妃之德。莫尚于周。太姜基之。太任承之。太姒衍之。三妃相继。以昭受天休。此思齐之首章所由作。而释之曰。上有圣母。所以成之者远。内有贤妃。所以助之者深者也。以今视古。若合符节。而矧惟我 太母殿下御帘帷。抗裘冕。回缀旒之危。奠磐泰之安。环东土血气含生之伦。莫不自得于涵濡覆育之中。盛德丰功。与天靡极。其在于易晋之繇曰。受玆介福。于其王母。寔我 殿下今日之事。而抑周家之未能有也。虽然。子孝而后。显其亲。身修而后。齐其家。天下之通谊也。周之三妃固至矣。若其丕阐徽音。永垂鸿名者。则皆本之于文王也。今我 殿下所禀之姿。文王之圣也。所践之位。文王之尊也。方且勉勉于典学。翼翼于治谟。以允迪乎文王之道之德。然则云汉之咏寿考。榛楛之颂福禄。其将继此而兴。与思齐一篇。相表里矣。臣请以是俟之。
璿源谱略跋文[其二]
臣闻太任有思齐之颂。而太姒能承之。故其诗曰。嗣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202H 页
徽音。文王有丕显之谟。而武王能承之。故其于中庸曰。善继善述。皆言孝也。然则自古哲妃明王之欲保守统绪者。宁有过于迪前光而缵先美乎。昔我 纯宗大王冲年嗣服。我 贞纯圣母临朝同听政。保护之提导之。比及春秋鼎盛。益明习庶事。则爰撤帘帷。颐养长乐。于是乎隆以尊称。贲以缛礼。而我 纯庙久道化成之美。由 贞纯圣母赐也。肆惟我 殿下嗣服之年。未及乎 纯庙。我 太母殿下临朝之日。多于 贞纯圣母。则其艰危之势。忧勤之念。不啻倍之。然今 殿下亲总。 太母释务。无一事不与 先后 先王相符。此所谓前圣后圣其揆一也。虽诗中庸所载太姒武王之盛。何以加之。矧惟我 太母申膺天眷。 圣寿无疆。以至于跻五旬开六帙。今又 母临四纪。则刻镂琬琰。摹画日月。以丕昭景命。乃彝典也。而深执谦挹之衷。常存丰豫之戒。鸿名骏休。让而不居者屡矣。既又以斯庆也异于是。 纯庙所仰格也。 贞纯圣母所俯循也。予曷敢不率而行之。遂加上 尊号曰光圣。 亲进册宝如礼。命宗正谨书于 璿牒。仍谓臣寅永曾忝太史。俾记其实。臣拜飏言曰。我 太母厚德丰功。盖将史不胜书。而若徽号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202L 页
之或受或不受。尤以仰 大圣人作为至精至微。无往非时中义也。前日之不受。属 慈躬也。今日之受。遵旧事也。岂不于 贞纯圣母。益有光哉。臣历溯宫闱之治。惟宋宣仁太后为最。号称女中尧舜。若以我太母垂帘撤帘之际。经权合宜。监于成宪者观之。未足多也。臣窃又伏念。我 太母之于 贞纯圣母。固已克嗣之矣。我 殿下又当以 纯庙至仁之心为心。 纯庙至善之政为政。日乾夕惕。儆戒无怠。使我宗祊巩而本支昌。卿士协而庶民宁。然后可以尽继述之孝。而我 太母翊运锡福之至意。亦可副也。臣敢攒手以献。
璿源谱略跋文[其三]
惟我 圣上即阼之十有四年戊申月正元日。以我大王大妃宝龄光跻六旬。我 王大妃宝龄恰开五帙。进笺颁教于 法殿。仍议追上徽号于我 纯宗大王曰体圣凝命。钦光锡庆。加上 大王大妃徽号曰隆禧。追上我 翼宗大王徽号曰体元赞化。锡极定命。加上 王大妃徽号曰献圣。越三月望日。 上亲上册宝于 宗庙。既望。加上册宝于 两慈殿。受群臣贺。又明日。进馔于 大王大妃如礼。适又我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203H 页
正宗 纯宗 翼宗三宗宝鉴告成。奉安于 太室。于是宗正按旧例。请修 璿谱。 上以臣曾忝太史。命之以跋文。臣于是役前后三奉教矣。天休邦箓。何时不然。而至若今日所睹。合七庆颂万寿。古未尝有也。此诚皇天之所赐。下民之所祝。而皆由我 圣上诚孝所推也。夫以玉牒瑶觞。备物而致仪。金鉴宝训。阐徽而承谟。扬 先王之洪烈。祝长乐之遐筹者。实显亲之盛节。而亦可验大德得位得禄得名得寿之理也。曷不休哉。虽然。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有不匮之思而后。有锡类也。又云。宜民宜人。受禄于天。有宜民宜人之德而后。有受禄也。斯乃万亿年无疆之基也。臣敢以是祝。
璿源谱略跋文[其四]
呜呼。我 大行大王即阼之十有五年己酉夏。升遐于昌德宫之重熙堂。春秋二十有三。天既畀之以聪明睿知之姿。邦国生灵之责。又何为违弃臣民若是之遽乎。天崩地坼。万姓皇皇。继嗣不立。莫保朝夕。于是我 大王大妃召见诸大臣。呜咽掩泣而下教曰。宗社事重。不可不择贤。又不可不择近属而立之。书下我 今上殿下初讳曰。是 英宗大王之玄孙。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203L 页
庄献世子之曾孙。 正宗大王之从孙。以亲以贤。允合事理。且以旁支入承大统。于古礼多有之。卿等之意何如。大臣以次仰奏曰。 慈圣此教。实合于天意人情不易之典。臣等惟有钦仰攒叹而已。遂命大臣。奉迎于江华府邸次。及诣阙。加元服。践宝位。以典丧礼。进号于 先王妃为大妃殿。而 大王大妃殿。 王大妃殿。以古例无可依仿。命因前日称号而行之。祝式则曰嗣王臣。而属称则皇考于 纯庙。皇兄于翼庙。皇侄于 大行王。仍以 东朝之命。 赠本生皇伯父以 全溪大院君。皇伯母以 完阳府大夫人。 铃原府大夫人。寔遵我 宣庙之于 德兴大院君故事。皆礼也。由是一国帖然。造次俄顷之间。转危而为安。回咷而作庆。皆我 慈圣殿下再造之隆功盛烈。亦由我 主上殿下毓德潜光。克享天心。丕承无疆之大历服也。岂不休哉。旋因宗正所奏。继修璿谱。以臣寅永曾经太史。命以记跋之文。臣惶陨不敢辞。谨稽古史。如殷之高宗。旧劳于外。汉之宣帝。民安其业。多历年所。号称中兴。实由于艰险之备尝。疾苦之洞察也。傅说曰。念终始。典于学。周公曰。明德恤祀。召公曰。能祈天永命。此三代贤圣之臣爱君格君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204H 页
之至诚切语。而寔当我 殿下今日之事也。臣虽无似。敢以是窃附祷祝之愿云。
世谱三重刊跋
今谱。继也。非刱也。故其系世分派立纲悬注。一遵前谱。罔敢违越。如序跋附录诸编可存旧刻者。仍以用之。惟八格之约为七格。横看之参用直看。微有变通。其详载首篇。盖前谱开板。在于 英宗庚辰。我王考文翼公。因归鹿公辛亥所刊增修而再刊者也。及是岁之重回也。诸宗相与议曰。我谱义例。既明且备。虽百世不可加也。但传世愈远。子姓益蕃。今不继刊。后将安徵。于是大会而讲宗谊。别具约条。严添入之规。谨考校之法。均礼纳之式。皆告于京外诸派。而属寅永干其事。阅六岁。寅永猥叨岭藩。遂就未定之稿。而稍加釐改。将已聚之财。而略有添补。期月然后功告讫。总计一千三百五十六板。并庤于南长寺如旧。窃念我丰壤之谱。自辛亥庚辰。以迄于今。凡为三重刊矣。其刊也。每在乎是营。又每在乎吾宗按节之时。殆有不偶者存。此固我祖先积庆。笃棐后人。而实惟国家恩泽。覃及于世臣。虽寅永无能为役。亦得以 君赐之馀。追述先志。与宗人同庆也。玆岂非荣且幸欤。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204L 页
今于谱成之日。谨稽故事。略识颠末如右云。
濯缨集跋
始濯缨先生文集重刊。尤庵宋先生实序之。今以旧本漫。复刻于紫溪书院。院即先生与先生大父节孝先生犹子三足堂先生共享之所也。遂以世系与节孝门铭之跋暨三足遗诗。并载之附录。将行于世。要寅永识其后。余惟先生禀希世之姿。抱载道之文。重之以卓节危行。蹈祸于废朝。又得大贤文字。发挥之表章之。非末学可赘说也。虽然。吾先祖恭肃公。与先生同师乎佔毕斋金先生。及先生罹史狱。毕斋先生祸延泉壤。而恭肃公亦以门徒遭贬。其谊固百世好也。敢以不文辞哉。窃谓先生之于文。天畀之也。汪洋乎如江河之不穷。横绝今古。卒无有出其上者。非天所畀。其能之乎。天既畀之以此。必将假以年寿。润色鸿猷。大鸣国家之盛。而不幸而啬其命。又不幸而不获其死。此其理与气舛。不能无疑于天也。然当世词苑之号大家者。能以著述传于后甚鲜。惟是集也。不过零金片玉。掇拾之馀耳。而学士大夫。皆为之爱护。恒恐其或佚。至于屡锓而不知止。岂非诗所云缁衣之义也耶。然则。其人贤然后其言可不朽。苟非其人。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205H 页
虽有文。不足恃也。呜呼。天之所以畀先生者。其在斯欤。
春堂遗稿跋
右诗十一篇。春堂卞公遗稿也。始公著忠于前朝。而其遘祸。乃在我开国七年之后。诸家记述。故多不得其实。然即此咳唾所馀。百不能存一者。玩其辞。味其旨。有足悲焉。公以 太祖之兄之婿。当 太祖麾下之谋去圃隐也。知其机密。告于圃隐。圃隐盖公所受学也。方天命有属。大运将讫。而公乃奋不顾身。自尽于君师。则其心曷尝恋一死也。及圃隐死。公止于窜。而丽社遽屋。公于是死之固无所也。至若野乘所录。谓公以散骑常侍。请罢诸王子兵。欲附抚安之党。竟以是死于定社之际。当是时。抚安君既策储矣。使公真有是事。亦如唐王圭,魏徵。为隐太子画计耳。于公何伤。而斯言也尝惑之。公以圃隐故。素得罪于佐命诸臣。疑忌已积。衅隙已深。虽以倾夺之计。求入其党。得乎。且公欲与圃隐死而不得死。死又黯昧不章。莫有能洞辨者。呜呼重可哀已。余窃谓公之死。非 太宗意也。抑左右贪功之人。滥肆诛夷。以张大之也。苟非然者。公之弟春亭公。乌得无坐。又乌得为文苑首。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205L 页
以倡我国朝鸿朗之治乎。
正宗御制河忠烈公事迹誊本跋
右录河忠烈公与公之次子 赠持平讳珀长子讳琥事实。实出于我 正庙御撰弘斋全书杂著中 庄陵配食录。而公之十二代孙锡中甫。抄誊 圣训之关河氏处。欲以徵信者也。既又以臣寅永职内阁。要得与原本准。臣窃伏以为此录即 大圣人褒忠奖节显微阐幽之一副衮钺。则虽家诵之可也。非可与本孙秘也。遂敢为之證正讫。作而言曰。六臣事。固与日星争光。夫孰能更赘。而第惟忠烈公二子。或曰琏。曰班。曰琥。曰珀。传记互舛。迄莫有定。及配食录昭揭之后。得有所考据取舍。而破然疑之说。是岂但河氏一门所恪遵而宝藏者乎。臣于是乎又以仰 先王圣学。如金声玉振。科条灿然。凡有述作。百世不能易也。呜呼。其至矣哉。
白石遗稿跋
右白石遗稿。即故咨议柳先生讳楫所著。而附以当时诸贤尺牍及碑状挽诔撰录之杂出者也。先生以斯门高弟。当 仁 孝两朝侧席之际。列于旌招。而终不起。尤翁极其推重以为内省之密。不可及也。先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206H 页
生所以不朽固在此。有不待咳唾之掇拾。而为之轻重也已。先生殁。门人麻者累数百人。以俎豆享。寔在祥期之内。斯非真积力久。所推者广。所入者深欤。先生屡因国难举义。而丁卯号召之辟。师命也。暨媾成。公亦归闭门。无当世意。间以悲愤之蓄于中者。发为吟咏。至若书疏诸篇。多哀时恫民之语。忠厚朴实。绝不事雕饰。又不为注释语录等文字曰。圣贤之言。布在方策。以身体之。自然习与性成。又曰。吾于著述。未尝深用力焉。不足以垂诸后。吾子孙当识之。噫。先生。笃行君子也。其与高谈性命。文胜而寡质者。异矣。先生家湖南之金堤。而寅永傍先祖沧江公尝宰于是。与先生最厚。庶乎如偃室之有澹台也。后与先生。并祠之。其后孙命基。述此谊。以沧江公后孙秉常甫为介。请于余曰。此编我先人讷隐处士讳光德。手自裒辑而藏弆者。亦未遑为剞劂计。盖有遗戒故耳。今荐绅先生咸曰。昔日之训。先生之盛德也。今日之寿其传。斯文之公议也。且是集也乌可不惠我来学也。命基惟是之惧。敢以校删之役。托之子。子其图之。以卒成我先人遗志。其于沧江旧契。岂不有光也乎。余不容以浅陋辞。就其书。稍加订定。因识其缘起始末。以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206L 页
归之。
己卯名贤笔帖跋
几斋安公讳处顺。己卯人也。其后孙世居南原。尚保其当时名贤笔帖云。余因行县。敬借而奉玩。则盖自静冲以下与公赠答者。总二十人。以简札。以诗文。分作大小两帖。有西平韩公之序。河西金先生之手跋。而标题之者。石峰韩公也。褙付之者。五峰李公也。余不觉拱手整襟。作而言曰。今人或得此四公之片言只字。亦必爱而护之。珍而藏之。况此四公所以致诚之真迹乎。京洛间学士大夫。固多有翰墨藏弆者。洵无此帖与肩。此非安氏之宝而已。乃百世之所必传。一国之所共守。而三古所称钟鼎珙球希有之玩。不足喻其重也。第其小帖稍完。而大帖多弊破。不亟改将坏。故窃附五峰故事。命工重修。且作一函。谨鐍而还之安氏。安氏仍要数语识之。余屡以藐末辞。其请愈勤。遂略记缘起如右。至于诸先生谈经讲道观善辅仁之实。有不敢妄赘于旧跋云尔。
海槎纪行图跋
我伯氏所有海槎纪行图二帖。即 英庙癸未。我王考永湖公使日本时。从人卞璞所画历览处也。璞。莱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207H 页
人。名于画。尤工真境山水云。余倩工人。摸成一本。较卞帖。稍纤媚。乏骨力。渲染乃过之。不知鉴赏家以为如何。至于异国山川略以彷佛者言之。大坂以汊港匀整胜。江户以坊曲严密胜。浪华之桥。舟股之梁。以工制巨丽胜。幽靓则箱根岭也。平远则赤间关也。邃而静。峭而夐。则清见盘台诸伽蓝。而其秀伟绝特之观。则又莫尚乎富士山。皆可为域外奇赏。然而故事信行。至江户传命。故自海而江。自江而陆。舟车万里。无非吾于役之及也。逮夫庚午之通信也。岛酋惜馆费。要我使无过乎对马初境。以重贿啖译人。获伪契。藉是为言。请之强。边吏不能禁。庙堂黾勉而从之。遂为例。凡系邻媾邦猷之利害得失。固非书生可论。若帖中所载名胜之地。自此我人无有能穷之者。是岂不重可珍耶。元勿川重举。亦癸未幕宾也。归而著和国志。叙其风土。以疆域图弁其卷。洵有用之书也。若更摸得。与是帖同蓄。当尤佳耳。
四礼便览跋
继家礼而言礼者。在我东惟丧礼备要为最切。今士大夫皆遵之。然而家礼则节文。未或尽备。备要则专主乎丧礼。未可并行于古今。而通用于吉凶也。是故。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207L 页
陶庵李先生。以家礼为纲。其例仿备要。而增之以冠,昏二仪。并据古礼及先儒说。酌其繁简。订其异同。作为一部礼书。名曰四礼便览。盖亦备要。源于家礼。家礼。源于仪礼。冠,昏,丧,虞,馈,彻。咸具之义。而纲举节该。靡有底蕴。可以质圣人也。凡原书中双书而不言出处者。与双书而加按字者。为先生定论也。其按说。冠为十有一则。昏为六则。丧为一百则。祭为十有九则。按字下加圈者。又通为二十有七则。而每段注解不与焉。不其详且博哉。先生既没。传写之藁。尚有所照检未到者。不能与原集并布。好礼家多迟之。先生之孙华泉公。盖尝积校雠之功。遂为定本。华泉公之两胤文简公尚书君。继其未卒而修述之。及锓诸梓。附以图式。即又尚书君分司华都时也。是书首尾才八篇耳。阅四世百年而后。始克成编。书之难。有如是矣。寅永。俗儒也。何敢为论礼言。而窃闻为礼之方。有体有用。体也者。本也。如林放问。是也。用也者。仪文度数之末也。如曲礼,内则,曾子问诸篇。是也。苟不因其用以达其本。则乌足为彻上彻下之道哉。然则其命以便览者。寔先生自谦之也。谨因尚书君之托。略识缘起如右。以俟夫后之为恭俭庄敬之教者云尔。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208H 页
墨庄分韵诗帖跋
园林穷胜事。钟鼓乐清时。绿野堂诗也。除却三山五天竺。人间此会且应无。香山社诗也。其名德寿考风流文物之盛。辉映千代。邈然若松乔之在云霄也。其后耆英,真率诸会。莫不比仿于此。然皆一乡事耳。岂与此墨庄之集不出。王都元老咸造。可同日语哉。庄在紫阁峰下。即吾宗归鹿相公刻诗处。近吾伯氏石厓公得之荒芜之馀。疏淤剔翳。环以嘉植。俨成一名园。而旧名老人之场。故仍以老人颜其亭。盖寓佚老之义也。 上之三年丁酉孟夏。致政相国金陵南公。原任相国玄圃李公。斗室沈公相国。豆溪朴公。致政尚书渊泉金公。同会于此。惟朴公今年六十有五。诸公皆七十以上。而金公年最尊。为八十有三。吾伯氏虽最少。亦六十有二。遂以年叙分韵而识之。于时也。邦有大庆。朝野多暇。黄发赤舄。笾豆济济。都人士女。骈肩而加额。方之古事。殆过之矣。未为不及也。如寅永晚进。固不敢以司马端明。自拟班于文富之后。而至如拜跪于执爵。承奉于撰屦。为子弟者职也。乃有疾未克从。曾不若裴令白傅之仆御。犹能于君子威仪有所瞻望。不其恨欤。今因伯氏命。不揆僭妄。略记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208L 页
数语于分韵之下。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释之曰。虽不能至。心乡𨓏之。窃以是。自托于乡𨓏云尔。
御制御书赐伯氏七十寿序跋
臣寅永伏睹我 主上殿下宣赐臣兄臣丰恩府院君万永七十寿序屏 御制御书者。猗欤盛矣。臣兄何幸而得之。臣何幸而攀瞻之也。臣兄不敢以是屏设于室。十袭而奉之。作家宝。仍敬摹入雕。俾臣识之。臣谨拜手言曰。此非一人一家之荣。乃 圣人之功用而邦国之辉光也。岂但以臣兄之私自庆也。且锡寿。仁也。敦亲。恩也。优老。礼也。情真意厚。皆可以载惇史。况其焕 宸藻而洒宝墨。又万几之暇。游心于六艺也。虽风骊云凤之瑞。璧月珠星之彩。未足喻其珍也。昔周盛际。歌伐木。咏行苇。养西序东庠。即尊年也。亲亲也。然曷尝有昭回如云汉。屈曲如奎宿。自成天地经纬之文若此哉。自唐宋以降。人主亲御文房。光宠其臣邻者。亦多矣。苟求其彷佛于臣兄所蒙被者。则无有也。臣又按 御序。只一百有八字。而与古谟训简而文者相合。 御书首尾如一。无待乎心正之谏。臣于是始知天纵之能与凡人殊也。其下以 御印元轩一方稽古右文之章一方为记。夫元也者。善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209H 页
之长也。稽古也者。多识前言往行之谓也。右文也者。郁郁乎吾从之谓也。皆 明王之盛节也。臣敢以是默祷焉。
易问跋
此易问二篇。即我先大夫柯汀府君积久之工也。其曰问也者。自谦也。其多引东儒说者。自以东方人故也。凡为问十有八。为图十有三而其八。因之也。其五。刱之也。小子亦尝聆训诲绎理义。而今欲校勘入刊。乃茫然不省其津涘。其于邵氏之传皇极书。何如哉。虽然。如序杂之配二天。河图之协月卦。蓍法之用右挂。多言易家所未发者。呜呼。可易言也。姑书此。以俟夫絜静精微之君子云尔。
书致政考后
余于摛文直庐。阅群书。偶得致政考一册。即录致政诸臣之得奉朝请,奉朝贺衔者也。自国初。至 英宗丁亥。凡为五十有七人。何其鲜也。抑文献有遗佚欤。遂自 英宗丁亥。至 当宁丁亥。博采掌故。又得二十有七人以足之。手自抄誊。以资考据。顾其中有甚愿欲故也。呜呼。七十致事。礼之常也。后人鲜能行之。其鲜能行之者。各有其由焉耳。槩不可以常礼律之。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209L 页
然进退之际。亦未易言也。若我伯祖竹石公之致政也。其年未及耆也。其遇于时也甚盛也。乃毅然决退。享林下之福者。馀二十年所。窃以是编考之。或有彷佛于此否耶。扬子曰。明哲煌煌。旁烛无疆。余于是重为之三复。
书李北海麓山寺碑后
余少之燕。与刘燕庭喜海游。其从祖墉谥文清。其曾祖统勋谥文正。其人盖名家子。文翰又极佳。尝遗余以李北海麓山寺碑一帖。今三十年矣。偶于旧箧中检而阅之。虽多缺字。尽精拓也。其碑有梁天监三年。刺史夏侯公讳祥之语。考之梁书本传。则天监三年。迁使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将军,湘州刺史云。与碑文合而祥作详。又按资治通鉴纲目诸书。皆以详书之。祥详二字。未知孰是。而此碑之成。在唐开元十八年庚午。上距梁天监三年甲申。才为二百二十七岁。则如夏侯祥姓名之显著者。宜不至错误。况北海于金石文字。自是实事求是者。则或梁书诸史传写之不审也耶。是未可臆决。姑书此。以俟考据之精核者。
书杆城五儒护圣状后
丙子虏乱。太学生罗以俊。与典仆郑信国等。奉五圣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210H 页
十哲位版。达于南汉行在。 上嘉其事。特命褒赐之。国典采之。以备学校之一故事。嗟乎。当戎马蹂躏之际。士不失其守。而至仆隶之贱。乃能舍生蹈义。以卫护于圣宫者。斯皆我 列朝教化成而彝伦叙节义之所由兴也。况龙蛇之燹。甚于丙子。内而国学。外而邑校。残毁污秽者。盖不胜其多。当是时。亦岂无秉义特立之士乎。及按杆之五儒状。是知先乎此而树立有如此者。吾党信有人哉。夫冒白刃。抱神位。庭叱贼酋。终使圣庙重新。笾豆如旧。其气节诚力。卓然有不可泯焉。掌故之家独漏之。何也。爵之朝。祀之乡。不可谓不表章矣。且太学。首善地也。士之亲沐者久。非如杆校诸儒之处遐荒。临急变。慷慨办事之为尤难。同其义。不同其传可乎。此有司之过。而文献不足故也。君子惜之。
云石遗稿卷之十
 杂著
  
续质疑录识
昔者我庚辰谱既成。取其有关于谱事。不载原编者。集为一书。名曰质疑录。盖欲羽翼乎凡例。柯范乎继述也。今于三刊之际。凡有疑事。多就质焉。故又仿旧书。以诸宗人往复文字及可资考据者并汇纂。而名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210L 页
曰续质疑录。式遵故事。且以俟后人。诗曰。子子孙孙。勿替引之。推此义也。其为书不亦重欤。抑余于谱役。有自愧者三。旧谱别编。务广宗谊。苟有可据。罔不入录。今也则不然。不敢以不入旧谱者。或有所一毫泛滥也。虽其继修之体有异乎始创。然规模气像。已不知落下几分。一也。功役之费钱以千计者六。诸宗之所礼纳。殆过三分有一。某不过添助而已。而或谓之专任其事。则非其实也。又若掠美于诸宗者然。二也。雠校编摩。浩浩穰穰。首尾期月。积费铅椠。而诸宗参證。非不多矣。至于贯彻始终。克底于成。则惟族侄秉渊甫是赖。余方日困簿书。不遑暇及。又自近年有目疾。最妨乎细字之看阅则斯事也。何力之自效焉。三也。夫有此可愧者三。而亦能就是巨役者。实藉我王考遗训也。王考于质疑录跋辞。终之曰。聊以勉后之继是役者。若使后之视今。如今之视古。则岂非吾宗之幸也哉。
霜岳辨
文献备考舆地考。言淮阳金刚山。其名有五。曰金刚,皆骨,涅槃,枫岳,怾怛。峰峦皆石色白。且石苔茸茸。常为云岚所浸。凝如雪色。山名皆骨。以此也。此言也。余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211H 页
甚疑之。石谓之骨。可也。以雪色而得此名。似无意。而金富轼三国史。新罗敬顺王纪。言王子归皆骨山。李奎报王轮寺丈六金像记。亦曰皆骨山。则皆骨之名。自罗丽然也。枫岳云者。以其山多枫故名。古无證。南秋江孝温录曰。山名有六。其五与备考合。其一为众香城。凡众香城。金刚,涅槃,怾怛。皆出内典。非真名也。然而丽时亦称金刚。故稼亭李谷。有游金刚山记。郑麟趾高丽史地理志。长杨郡。有金刚山云。长杨。今属淮阳府。河浩亭崙送僧序曰。其称金刚山。即假藏经之说。经说金刚山。在东海中。八万由旬一万二千昙无竭。常住其中。则非枫岳之谓矣。猊山崔瀣。亦丽季人。送僧序曰。俗称枫岳。僧徒谓之金刚山。以此推之。山之无定名也久矣。今按三国史祭祀志。新罗小祀载霜岳。注曰。高城郡次。载雪岳。注曰。䢘城郡。䢘城。今杆城。而其属县翼岭。今分为襄阳府。则襄阳之雪岳。即䢘城之雪岳也。霜岳。虽无可考。今枫岳之内山。属之淮阳。外山属之高城。则霜岳之为枫岳旧名。确然无疑。又按雪岳石色。皆白如雪故名。枫岳之以霜名岳。即雪岳命名之义例也。且况望秩。重典也。而霜岳序于雪岳之上。则其崇深高大。宜与雪岳等耳。今高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211L 页
城郡境内。或有他山之可以当此者耶。但后人未能博考古史。以俗称而曰枫岳。以假说而曰金刚。良亦贸贸矣。
一指大师画像赞(并序)
   师。岭外苦行禅也。尝燃四指。以祈君亲人佛。故号曰一指。余少也。相遇于永春江上。又再遇于骊州之神勒寺。及按岭藩。闻师尚存。邀致话旧。其后仍不知信息如何。有混虚上人智照者致书言。谓一指脚下。要得亡师像赞。余素不娴梵家语。而既感三重宿缘。又嘉其门徒千里裹足之诚。略缀短偈而归之。
如是我闻。大悲千手。运之以心。心本不垢。师何为者。指一而已。有相无相。孰生孰死。身亦可舍。臂亦可献。四大五蕴。恁地可顿。曰有所供。君亲人佛。以甚深力。燃此外物。菩提既證。禅照常空。法雨慈云。十方是蒙。
完山钟铭
新钟成。铣径百有二十。厥周三百八十有四。积之以准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以其径二十分之一。为厚率。十分去二。为钲率。去四为舞率。厚差视径差之率。自鼓至钲八十有一。损益之以三五变。而钲甬之间可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212H 页
得也。盖脩删凫围衍密。数生尺。尺生律云。
谢希贤堂诸生状
集青衿而广疑书。凡七十五卷。劈素笺而贻好文。是四六一篇。瓜惭报琼。琢喜攻玉。寅永棫朴赞化。枌榆宣风。蜀庠诗书。虽未及于汉守。稷闾弦诵。窃有望于齐儒。惟此州选士之堂。即诸生肄业之所。几个骏乂。闻风而来。他日龙门稽古之力。嗟功令不可无史。而纲目未能有储。百家文章。最贵彤管之实迹。千代治乱。尚阙紫阳之旧编。遂捐若干俸馀。爰印一副板本。所损者少。何足挂齿牙间哉。为益亦多。不啻作口耳资也。不料佥君子谬奖。至称古刺史美规。卫护词林。宁忽育英之愿。周旋艺圃。尤冀燃藜之工。玆贡鄙忱。庸备雅览。
谢经山郑尚书(元容)
奉新命于词坛。圈惭扬秕。修故规于文苑。笺荷投琼。是四六言。非寻常眷。伏念寅永。拾萤逊胤。倚马输皋。业坠青毡。嗟银根之莫辨。功亏绛帐。岂豕亥之可徵。多病束经。缘已疏于翰墨。倦游释褐。愿不出于丞郎。何廷议之误推。有文衡之隆选。禁中视草。既叨儒者之荣。柱下操觚。将纪 圣人之事。郊麟薮凤。先达盈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212L 页
前。裾马襟牛。后来居上。斯文辱矣。为士笑之。不图僚契之偏深。乃至贺书之过侈。嘘以云霄之表。不惜齿馀。證如金石之坚。皆由心曲。伏遇经山閤下。清庙瑚琏之器。熙朝黼黻之材。职秉中权。吉甫有文而有武。集成内制。欧阳多读而多看。蓬阁续貂。怅流光于东节。榆关赠鲤。凭壮览于北符。遂令无似之贱姿。得此不卑之厚意。寅永敢不庄严什袭。珍重百朋。玉树临风。几切伊人之想。香薇盥露。庶怀君子之音。
谢北伯郑尚书(元容)
礼称指使。忝一齿之居前。诗载德音。叨百朋之自远。故人之惠。老者以安。伏念寅永自量蒲柳之脆姿。初乏松乔之秀骨。憎三彭于关窍。丹鼎缘疏。怕二竖于膏肓。青囊技拙。何光阴之转眄。已六十之平头。化旭方舒。纵春台之敷锡。忧心如疚。奈匀轴之多瘝。指荣木而采根。白首兴无成之叹。眷若华而驻景。朱颜少却老之方。不图玉杖之祝鸠。乃有琼函之赠鲤。合五支之盈数。志益颓唐。分三稏之上珍。品宜荣卫。伏惟北伯尚书经山閤下。厌东壁图书之府。膺北门锁钥之权。晏元献词章。少日之遭逢尚记。欧文忠名节。后生之描画何论。紫诰攀恩。几托玉关之笛。青春作伴。
云石遗稿卷之十 第 213H 页
应听长乐之钟。遂令下寿之微。至荷中心之好。此时引领。只感投瓜。他日悬车。何妨扬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