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云石遗稿卷之九
云石遗稿卷之九 第 x 页
云石遗稿卷之九
 序
  
云石遗稿卷之九 第 172H 页
奉赆三从第九兄敬汝(彻永)氏东游序
高城,通川之交。有千佛洞。一名万物草。石皆状物。故名。其迹。自鉴湖杨万古始。然土人衲子常讳而不言。世莫得其真焉。今所谓万物草之在温井岭者。盖非也据鉴湖所记。洞府虽甚邃。尚可寻也。径路虽甚险。尚可蹑也。好奇如刘阮禽向之辈。宜若有涉其境者。自三渊诸公。皆未之及。何哉。鉴湖。故高士。游方之外。斯言也。殆寓言也。抑果有之。而非凡夫可到。故为造化者所珍秘也耶。其或如释氏之多宝。道家之还丹。非明师的传。则终不得其门而入耶。又或如海楼山市。恍惚然疑。望之若存。就之若无者非耶。岭东人言亲见者甚多。及叩其状。言人人殊。莫之适从。吾尝东至于海上。考图志摭传闻。庶几遇之。而重峦叠嶂。流云杳霭之间。到底皆凿空耳。归而忽忽若有失。今已十有馀年。每秋风乍高。意未尝不在此也。今吾第九兄。将遍阅岭东之胜。其行也。问吾以曾所见者。凡吾所见。夫人而皆见。何问之有。吾所未见而疑未决者。乃千佛洞也。吾欲以吾九兄之行而取徵焉。九兄有
云石遗稿卷之九 第 172L 页
心人也。试因鉴湖记而觅之。吾方理屐以俟。不然。千佛之说荒矣。
送内兄洪痴叟学士(起燮)行台之燕序
书状之职。匪专命而已。尤以观上国为重。故其回也。以耳目之所及者。录闻于朝。号曰别单。实故规也。此周官小行人。使适四方。所采风俗善恶。各为一书。以反命于王。而春秋之大夫。相朝聘也。亦必以刑政典礼。觇其国者也。然而异国之人。既不能以言语相通。傧飨会同之际。恒慥慥乎礼仪之或愆。而乃其城阙之壮。人民之殷。绮罗珠贝之富且丽。洵足以应接不暇。尚奚论于治乱之数哉。是以。虽询之以象胥。购之以银货。每患其不得要领。而闻见别单。遂为应文之具。惜也。尝试论之。今日天下之事不难知已。授历。大政也。冬至舛差。月无中气而莫之正。书云。俶扰天纪者。殆近之。经学文章。关世运者也。近日东来之书。典雅之作盖绝罕。而藻华粉饰。诗为甚焉。其经术者。刬裂笺注。号为考订。而理与义反晦。世衰文弊。至是极矣。奇技淫巧。先王所禁。而侈靡玩好。无用之物。日骛燕市。或波及于海外。若其邦币商货。渐至薄劣。较之近古。万万不逮。此正叔向所谓故室美而新室恶也。
云石遗稿卷之九 第 173H 页
夫何待入国而后。其教可知也耶且康熙之建元。六十载矣。乾隆之建元。六十载矣。相继而享天下。若斯之久也。地东至于黑龙江。西踰哈密。北则沙漠之外。而南之缅甸台湾。并为内服。幅员之广。又莫盛乎此时也。崇极而圮。天之道也。意者。华夷消长之运已届。而中原恐自此多事矣。吾东方最近辽沈。天下有变。实先受之。漠然无阴雨之备。有以自彊者。此计之失。而觇国之术亦疏矣。是可与不知者道哉。内兄痴叟学士。以才智辞令。膺行台之选。将赶燕。故余自忘其迂且僭。而为之说若此。盖不敢以众人望痴叟也。痴叟识时务者。其于古行人之职。必思所以举之。而能不以汗漫琐细之言。归复乎吾 君。则斯幸矣。
颐斋集序
以词章名家。而不能究理气象数之原者。曰舍本而取末。以训诂专门。而不能考名物制度之实者。曰有体而无用。皆非通儒也。儒之可通者。夫有量哉。本末该而谓之学。体用备而谓之道。博于斯二者。而谓之通儒。虽然。不加之以反约之工。则实与圣人法门相差。此真正吾儒之难也。以余所闻。黄颐斋先生。殆庶几焉。公以特异之姿。厉志穷格。治易既成。推其馀。以
云石遗稿卷之九 第 173L 页
及历象,乐律,字义,算术之类。靡不覃思研精。冥搜默会。洞贯源流。作为著述。凡数十馀种。多有前人未发。至于性理释疑。群经讲义。劄录诸篇。又皆平日体认心得之程课。而一以紫阳定论为宗者也。岂古通儒由博而反约者非耶。公奋海陬。少工于诗文。名声藉甚。及学渼湖之门。同门者莫或先之。时朝廷修文献备考书。以公谙练国朝典故。多就质焉。大臣为总裁者荐于 上。屡赐对。盛加奖谕 正庙在 春邸。公列于僚属。而 文孝世子之册也。廷议公可备辅导。特召之。既殁。湖南人有颂其先世忠节者。引公言为證。部例将道查。 上曰。黄某博闻稽古。道臣采实。不如某一言。遂 赠其人。呜呼。公虽位卑迹疏。未克有所展施。其见重人主。乃有卿相大夫不敢望者。非公实德实行。其能之乎。亦可谓儒者荣也。然今之为士者。或不知颐斋为何如人。独遗书之寂寥者耳。公之孙秀琼甫。惧其愈久而遂泯也。删繁选要。付诸剞劂。徵序于寅永。盖我先人好易。尝与公往复论辨。故疑其有得于绪馀也。记昔童丱之日。侍先人语易。先人曰。吾于易。见一黄永叟。永叟名儒。今亡矣。为之叹惜者久之。永叟。公字。讳胤锡。寅永由是得闻公姓名。而
云石遗稿卷之九 第 174H 页
顾学识浅短。何能有阐发者。惟先人言历历在耳。尚可曰吾有所受欤。
俛仰集序
岁己丑仲冬。余在湖南之察营。有昌平人宋君在悦。自京师还。以我从祖兄北海公书为介。乞序其先集。时公殁浃旬。而其行滞道路间。不知公已逝。公之书于余亦止此。余发书而泣曰。遗托也。不佞固不文。何忍辞。谨按其先集。盖古名臣议政府右参赞讳纯所著述。而末附遗事。标以俛仰者也。俛仰。亭号。在潭阳府南十里。即公暮年退居云。公仕于 中 仁 明宣之际。凡六十有馀年。跻九耋践正卿。为朝野所尊仰。其齿爵有如此者。公之庭对也。考官静庵诸公。咸曰。季云后无此作。季云者。濯缨金公字也。逮 明庙中年。闻诏使至。驿召公与退溪,石川。将应之。其文章有如此者。虽然。齿爵之于人。亦有偶然相值。而文章末艺也。皆不足以古人不朽者拟议。而有所轻重于公也。公始忤于衮,贞之党。几不免。中为安老所挤。而元衡用事。竟至窜逐。惟彼三四权奸方鸱张也。指顾而荣辱判。睚眦而死生决。刀锯桁杨。项背相续。夫谁有异同于其间。而公终始一节。棘棘不阿。涉历之危
云石遗稿卷之九 第 174L 页
且险。有甚于瞿塘邛崃。其能全保安享。天佑耳。非公所自料也。然则公之所以不朽。在此不在彼也。昔刘宾客。一诗人也。史以历事六朝为盛典。刘元城名在党籍。犹谓之完人。以公名德之盛。福寿之隆。方诸二刘。可谓兼之而有加焉者。是集之必传无疑也。世以栗谷 经筵日记一段语。或疑之。乃铨长洪昙。引公为都宪。欲攻士流也。但其所欲攻之士流。无过乎松江郑公。而松江之于公。敬慕推重。殆以门生自居。则松江非匿怨人也。公所见疑。无或如日记中休庵白公之历辨者否耶。又或公为其所引而不与之诡随。心迹之间似然而实不然耶。有不敢强论于百世之下。而窃以其书法考之。正讥乎洪氏也。曷尝有臧否之及于公也哉。公生平以道义相诩者。如退溪,听松执友也。后进则河西,玉溪,思庵,松江也。北海公撰公状。至此释之曰。观其所与。噫。斯言也。可以尽之矣。
生六臣先生合集序
呜呼哀哉。士当 庄 光之际。惟有死耳。为 上王可死。为君臣大义可死。其不死者。虽铭之以旂常。享之以钟鼎。天经人彝。固已绝矣。欲无死。得乎。今以 先王御定 庄陵配食录考之。正坛之祭。三十有二
云石遗稿卷之九 第 175H 页
人。别墠之祭。二百三十有六人。要皆死其死者。然成朴六臣。为之最。是所谓死六臣也。六臣既死。复有六臣焉。其人虽不死。其节与六臣之死相上下。故世遂称生六臣以别之。盖耕隐李靖简公孟专。渔溪赵贞节公旅。观澜元贞简公昊。梅月堂金清简公时习。文斗成靖肃公聃寿。秋江南文贞公孝温是也。或托于盲聋。或沦于渔钓。或杜门而断交。或弃伦而逃禅。或痛祸而趾先。或上疏请复 昭陵。随其所处。制行各异。而至于自靖其身。自尽其分。撑天地炳日星。则死生犹粗迹也我 先王尝于致侑之文。历叙诸臣而褒之曰。死六生六。为臣尽臣。呜呼。百世之后。尚论者。庶可折衷于圣人也。耕,渔两公之裔。相与谋曰。吾祖与观澜诸公。生同志。死同传。赠同秩。享同院。独不以遗稿同其编辑。缺典也。而况死六臣合集义例。可为据乎。遂撮诸公诗文之涉 庄陵事者附以记实。总为一集。集既成。耕隐十四代孙湋。因两家佥议。千里踵门。问序于寅永。寅永窃以为六君子之德至矣。固无论已。乃若配食录 御定也。考之以金匮之秘牒。参之以石渠之博询。既详且备。宜无所遗佚。而 圣教犹曰忌讳弘多。传闻易爽。以此观之。当时斧锧之
云石遗稿卷之九 第 175L 页
下草泽之间。成仁取义。而史失其名姓者。又当不知为几人。太史公曰。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名益彰。愚于六君子之于我 先王。亦云。
彝斋实记序
盖自程朱继作。圣人之道复明于世。欲求入道之门。惟程,朱书是已。然而圣人之道载于经。经之所传。有源也。有委也。源也者。如言易自菑川田生。言书自济南伏生。诗礼春秋。莫不各有所自也。委也者。如马,郑,贾,服诸大儒。因其传得有笺解。然则虽程,朱之绍圣统述圣学。非是。无以据也。故学记曰。祭川也。先河而后海。即源委之义也。譬之醴酒之于玄酒。割刀之于鸾刀。筦簟之于藁秸。其用与尚有不同焉。则礼之贵本也。亦久矣。我东方程,朱之学。兴于圃,冶。以暨本朝群贤。既倡明之。复演绎之。至于今。家诵户习。而其源实出于白彝斋先生。先生名颐正。高丽忠烈王朝登第。官佥议评理。封上党君。谥文宪公。尝从忠宣王如元。得程,朱书东还。益斋李齐贤。耻庵朴忠佐等。皆从之学。世以海东夫子称之。夫以程,朱书。上溯圣人者。由先生始。此其功岂汉儒传经下哉。当是时。九斋之教莫振。八关之俗已微。戎马在郊。海酋在岛。士不遑
云石遗稿卷之九 第 176H 页
读书者。垂四十年。独先生卓然自立。辟破昏蒙。以启斯文之关键。则其为东儒之源。不可没也。先生后孙东赫甫。录遗诗一篇及联句之出于东文选者。附以丽史所载诸家记述。合成实记一𢎥。要不佞序之。不佞不学。后先生且五百有馀岁。而先生讨论探索之旨。皆逸而不传。乌足以发挥之也。谨按先生。是文简公文节子。而文成公安裕高弟也。擩染薰陶。已自有本。苟非然者。何由能真知圣人之道在程,朱书若是乎。嗟乎。文简。贤父也。文成。贤师也。人而无贤父师。其有成就者鲜矣夫。
西斋集序
昔在 英宗初元。群贤汇进。惩讨略行。而辛壬源头。尚未及洞劈。朝野守正之臣。莫不以此为第一义。而上方务包荒之度。欲咸宥而并生之。直言谠议。多格而不用。然亦无置极典者。 上于忠逆界分。已毕烛也。若故司宪府掌令特 赠吏曹参判西斋任公之祸独何也。公之上万言疏。在丙午惩讨时。其大旨无异也。其罪至于诬 先王。其律至于窜而棘而鞫而瘐。终 英庙世。莫有能更辨者。天乎人乎。其玄孙宪晦甫。抱其集新印者。踵门而请曰。我祖幽冤。百有馀
云石遗稿卷之九 第 176L 页
年矣。逮 正 纯两庙。丹书洗矣。华诰宣矣。惟玆遗集之成。不有弁卷者发挥。则其何以徵信也。且当藁尸之出也。子之曾王考景献公实庀之。此谊不可孤也。余拱手曰。有是哉。寅永固不敢辞。况 两朝授受之正。百世义理之严。咸于是可證乎。尝试论之。公之死。非 英庙本意也。党人搆之也。非党人搆之也。天也。苟使公言得行于当时。则丁未之局。未必变。戊申之役。未必兴。乙亥之案。未必勘。而朝廷士大夫囫囵混淆之患。亦无从而起矣。由其祸未悔而乱未艾也。故 英庙始教。既曰非某诬之。渠辈诬之也。又自嫌疑之说入而狱日急。元老诸公力争之莫能获。岂非天哉。虽然。党人之搆公。不过一乱一治之寻常一句语也。何尝彷佛于诬 先王。而必以抉摘捏合者。为可居之货。可操之把乎。公疏固光明峻正。党人之所深仇。而其意不在疏也。不以诬 先王为罪。不足以胁持上下。掩讳疾之罪。灭建 储之功也。古有用此术以济其奸者。章,蔡之于祐符群贤。魏忠贤之于杨左诸人是已。搆公之计。盖祖于此。若是者。谓之由于人。亦可矣。呜呼。天所以成就公。以此疏也。人所以陷害公。以此疏也。天人之理。有若相舛。而及其公论定
云石遗稿卷之九 第 177H 页
直道伸。其为鬼为蜮者。无所逃于霄壤。则彼欲以人胜天。不已讹乎。宋綦崇礼撰邹浩复官诰曰。英爽不亡。想生气之犹在。奸谀已死。知朽骨之尚寒。是言也殆为是集设。
东国阙里志序
阙里。鲁曲阜地。而圣人之旧居也。后之志其地。以述圣人固宜。此 明弘治间阙里志所由辑也。然吾东之又有阙里志。抑何哉。粤在我 正宗大王。以圣人尊圣人。就圣人之后之基。建祠以祀圣人。额曰圣庙。命其地曰阙里。在今水原府之南九井里。即圣人六十三世孙文献公瑞麟讲学处。孔氏之居吾东。自元翰林学士绍始。而文献公为其后也。然则因孔氏之基。表圣人之祠。亦可谓阙里也。夫子曰。吾其为东周乎。释之者曰。兴周道于东方。鲁非周也。而曰周也者。由其为周道之可兴焉耳。今我阙里之称。与鲁之为东周。何以异哉。夫子欲居九夷。释之者曰。箕子封于朝鲜东夷之地也。则圣人之意。未始不以吾东为可居也。此可以质圣人矣。文献公后孙明烈甫。遵 先王之义。起仿旧志之发凡。首之以圣像庙制祀享之式。次以国史野乘凡为孔氏典宪者。旁搜博采。编成
云石遗稿卷之九 第 177L 页
一帙。以为东国阙里志。以寅永先人。尝铭文献公墓。述其谊。俾为序。寅永不敢辞。拱手言曰。昔柳若谓子思曰。子圣人之后也。四方于子乎观礼。子盍慎诸。推是义也。凡为圣人之后者。当如何也。其学易也。其志春秋也。其行孝经也。其言诗书执礼也。六艺之义。尚可考也。四教之旨。尚可遵也。苟不于斯乎慥慥。而徒以庙堂礼器仪文之末。与 列朝之恩泽后承之派系。谓可辉映于百世。则此家史也。非圣人书也。圣人不云乎。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金海金氏族谱序
金氏贯金海府者二。其一出驾洛。驾洛。今金海也。其一出新罗。即敬顺王后孙金宁君讳时兴裔。金宁。亦今金海故也。自金宁君八传。而得吏曹判书忠毅公讳文起。殉于丙子六臣之祸。长子玄锡。死之。其事载庄陵配食录。而考之谱。公有五子。长派与第五子。并入于收孥。馀三子。幸而免。其孥也。固宜。其免也。不可详。或者逃窜四方。藏匿系胄。如汉李燮之事否欤。当时亦有惨被诛夷。能保其宗祧者。于公奚疑焉。然公之子姓。多已降在皂隶。不敢与古名阀齿者。盖三百
云石遗稿卷之九 第 178H 页
年于玆矣。掌故家殆不知金海之金。原有驾洛,金宁之异。呜呼悲夫。至我 英庙朝。始复公爵秩。 正庙朝。又赐节惠之典。然后公家乃复与朴醉琴,郑忠庄诸公之后。无差殊焉。世谁以中经沦废少之哉。今其五派之散处者。合力成谱。以推其本。以达其支。又以自别于驾洛之谱。洵金宁氏之再盛也。谱既刊。公之十三代孙上舍翊龙甫。自海西之凤山。远来访余曰。昔者忠毅公遗事之编也。子之先人。实有所论撰者。子于我谱事。复为弁卷之文。则足以述先好也惟子图之。上舍君。余之久要也。勖以义。有不容辞。遂作而言曰。忠毅公之精忠大节。轩耀宇宙。可百世勿替也。是以。往往有杜正伦,郭崇韬辈。妄托门望。至冒籍投牒。不知其为耻也。斯由宗法坏而族师失其职焉耳。是谱也。溯源于新罗。而不敢祖敬顺王者。大夫之礼也。谨锡土之义。肇于金宁者。所以辨族类也。严分房之规。统于忠毅者。所以明亲疏也。自是以后。浇滥眩惑者。将不能复容于其间。而阖宗之昭穆。秩然有叙。其于敦伦厚俗之政。不可谓无少补也。岂止金宁氏之幸也已乎。
长兴马氏族谱序
云石遗稿卷之九 第 178L 页
氏姓之本。以远为贵。故晋范宣子亟称于豕韦唐杜。而太史公自序。上陈重黎。则氏姓贵远。固尚矣。我东巨族立谱。系述祖先。槩自丽朝以来。而马氏贯长兴者。独以箕圣从东之臣为肇祖。古所云。韦杜重黎。不足道也。然玆事不载史牒。虽略之可也。中世有马黎者。佐百济始祖。职左辅。名列十人。受封于马斯良县。县属长兴。其子孙因为长兴人。稽之志乘。确有可證。非如箕圣从东之臣传疑也。然则历于丽溯于济。以守其氏姓者。凡几族哉。本朝有长兴府院君讳天牧。用材武。事我 太宗。策佐命勋。际会隆盛。而近世寖微不振。或以其源甚远。不能无兴替而然欤。夫自箕圣从东之臣。至百济左辅。为千有馀年而得一人焉。自百济左辅。至本朝长兴府院君。为千有馀年而得一人焉。何其阔也。此其间岂真无英俊贤豪之杰然不朽者。而譬如逝水浮云。凘尽而莫之徵。靡他也。谱不明也。余少与马氏之裔祥麟甫有雅分。而其先世有殉节事。亦尝为文字役。今其胤廷赞。方修其谱。千里茧足。请所以弁卷者。余旧柱下也。其职在辨别氏姓。且念昔谊。尤有所不可辞。遂拱手言曰。子毋以近世寖微为也。马氏之先。尝显矣。显者之后。将复有显
云石遗稿卷之九 第 179H 页
者。而谱既成。皆当赫赫彰著于世。有不待千有馀年而始得一人也。子毋以近世寖微为也。是可序。
忠州朴氏族谱重修序
朴为三韩著姓。郡望数十。总谓之新罗之后。盖朴之得姓。自赫居世始也。虽然。惟景明王子诸派。能證其源。而其一贯忠原云。按是说也。质之史。殊不合。谱以高丽副正公讳英。为肇祖。其上世亦传疑也。是知古之人疏于谱也。新罗之制。王族曰真骨。爵秩仪章。与凡人截异。如幰用文绫纱。鞅用絁绢。布用二十六升。室长广二十四尺。而分理国内。号州主郡主。是也。此其间。必有伟人杰士之卓然可述者矣。而莫之传。岂非谱不立之过欤。入本朝。系始可详。讷斋先生其尤著者也。至其犹子。又得思庵先生。当 穆陵盛际。位上相。清名峻节。蔚为士林领袖。至于今论贤大臣事。莫有居先生右者。忠原之朴氏。遂称名阀。无待乎徵之罗丽之远也。且国家熙洽。甄拔故家。修名臣后祀。而思庵故无继。族亦不振。殆无簪缨之显者。君子惜之。今其宗人以前谱已经一甲。后承益蕃。因其旧例而续修之。问序于余。记昔尤庵宋文正公。铭思庵之墓文。既成碑。未及刻。思庵之旁孙。有防御使瑬。将捐
云石遗稿卷之九 第 179L 页
俸经纪。要我先大夫书之石。先大夫嘉其义。乐闻而许之。未几防御公殁。其事便寝。余以是窃有感焉。不敢以不文辞。
节度使李公(益达)遗稿序
不佞尝任完闑。与府人士李生荚一熟。因得其先祖节度公讳益达遗稿。读其书。想其人。盖亦肮脏而负气义者。故于心未能忘也。后几年。生袖是编。款门请弁卷者。不佞以心所未能忘。诺之。然荏苒迁就。且十年矣。今年春。生又来谒曰。某今不利于礼围。归且老。愿奉原本。藏于家。不佞既愧谢已。取而叙之曰。公即仁 孝间名臣之不幸者耳。方是时。国耻未雪。天下事未判。而西北之衅。讹骚日棘。材勇武力之臣。为国家所急。故公乃舍笔就弧。慨然慕班定远宗元干之为人。而事已乖矣。斯所谓不幸者非耶。第其寂寥文字中。有上 孝庙疏曰。受辱北庭。不啻会稽者。千载之下。足令义士赍涕。而未始不启发 圣祖之志事也。至若与金公佐明书。论湖南贡额。比湖西为偏重。悱恻痛切。悉中时宜。有素抱经济者。不能及是。固我先王干城腹心之所作兴。而公亦由是而自见。则虽谓之幸可也。而言议事功。竟无所有施。名姓不称于
云石遗稿卷之九 第 180H 页
掌故家。云仍流落未振。则洵又不幸之甚者也。古人曰。韎韦之君子。不佞于公亦云。
青城集序
寅永先祖父文翼公。尝使适日东矣。幕府宾从号称当时之选。然余能逮及者。惟徐大将军有大。任节度屹。元玄川重举与成青城讳大中耳。徐大将军。貌魁梧。音吐洪亮。嶷然有山岳不可拔者。任节度。如野老恂恂。而尚气节意。不可壹世。元玄川。喜言诗。笃于故旧。每酒酣。辄感慨下泪。而青城之风流文采。即又神仙中人。皆余幼少时耳目睹记。而忽忽五十年矣。呜呼。世复有髣髴此典型哉。虽然。余所最习者。青城也。青城美容仪。善谈论。方其神𨓏意浃。倾倒淋漓。纚纚数千百言。根柢六经总括百家。而和易之气。弘长之韵。又足使听之者。自然乐而忘疲。余虽不才。犹能识文章家有此门路。青城之馀也。窃谓文。载道也。诗。言志也。欲载其道。欲言其志。则自有当然之则。不易之理。不容人私智曲见。穿凿作为。故夫子曰。辞达而已矣。书曰。辞尚体要。达者。通也。体要者。典重也。舍此它求。非所闻也。青城之言曰。古文简而鬯。今文俚而晦。古文质而腴。今文华而枯。又曰。聚材博而用之约。会
云石遗稿卷之九 第 180L 页
意实而施之虚。取辞险而脩之夷。鍊字奇而安之驯。又曰。文谓之文。诗谓之章。诗文不备。未可谓文章也。又曰。古文所禁者三。稗史也。语录也。俚谐也。三者不去。古文不可复也。以此平昔所论。味其旨意。岂所谓达与尚体要者非耶。青城用文章最受 正庙恩顾。尝赐之御评曰。醇醇也者。正而不驳也。为文章。正而不驳。亦可矣。青城所著述甚富。其胤研经斋海应。约为十卷。将入梓。未就而殁。其孙宪曾于持衰中。成其志。问序于余。余浅学也。何能于前辈有秤量也。其托名不辞者。槎上谊也。
太湖集序
洪吏部大深。既编其王考太湖公集。将以其先考参三斋君诗抄附之。洪氏旧有耐斋集。附其从祖弟爱懒斋稿义例。而爱懒公。乃公曾王考。故取而仿焉。盖亦公遗意云。大深谓余为公中表昆弟。尝以弁卷者相托。今其墓草已宿。而集始成。其季父参判君。又以其所托者申之。余有成言于逝者矣。何忍辞。嗟乎。太湖公。举一世称金玉君子人也。顾未能展施于廊庙馆阁之间。参三斋。伟器也。不幸而夭。而大深敦厚有长者风。又未获年。夫太湖公以下三世位与寿。皆不
云石遗稿卷之九 第 181H 页
称其德者也。虽然。吾外氏自乘朱轮绾墨绶。至逢掖丱角之长就者。无虑为数十人。人文之盛。方未可涯量。是惟公子若孙曾。而即公纯于孝。而不食之馀也。公胞而失怙。事慈夫人。能以色养。至老白首。如婴儿。故我先人侑之曰。使天下孤呱之母。莫不愿有子如斯人。呜呼。可谓孝矣。况以韦平之阀。潘卫之姿。渊云之誉。不啻如麟祥凤瑞。而栖迟荫途。阶不过下大夫。其施诸后。有不博且厚哉。古者不朽之叙。立德先之。立言为末。孝也者。德之原也。文也者。言之著也。则公所不朽。在于此。不在于彼。固不待言与文而传之也。然而公于斯。亦自有必传无疑者。公禀质绝异。少好学。未弱冠。已厉志为古文辞。凡有述作。必自出规矩。不欲处前人廊庑下。故其属辞也雅而则。其造语也奥而洁。一有涉于卑鄙陈腐诡奇不典者。必扫绝之无遗曰。与其华也宁质。与其秾也宁淡。铲采敛藻。精光内腴。咀嚼之久。可得其真趣。是以。其诗与文。发之愈简。选之愈约。今所编定者。因公手自存删而撰次。则是集之传。公已命之也。余于甲子春。拜公于梨湖之上。公欢甚。挽之宿。为言其生平著述甚悉。烛跋未已。时参判君与大深在傍侍。后未得从容陪奉更如
云石遗稿卷之九 第 181L 页
此。而忽忽四十年所。文术无所底。猥叙公所以传后者。感念畴昔。恍然若有会于心。无或公以尧夫先生自居。而视我如欧阳棐者非耶。
青松诗集序
狂。病心也。人谁欲病其心。以为狂也。虽然。士生非命之世。往往有佯狂而避祸者。佯狂自箕子始。易所云箕子之明夷。利贞者也。箕子。圣人也。佯狂。权道也。惟圣人。能权而不失其经。不然。未或不放倒昌披。长往而不可回。又或终不免于祸。故夫子曰。邦无道。危行言孙。此吾儒不易之法门。而亦所以避祸也。曷尝以佯狂训哉。以余所闻如郑公子堂。即佯狂中一人也。公以妙年材学。发轫于 成庙作兴之际。与金濯缨李忘轩诸公。相上下。蔚然如麟祥凤瑞。而不幸值废主失德。乃以谑戏嘲傲卑秽之行。自甘于陆沉。至偷梨窃饼而不顾也。能以是独免于戊午甲子之斩伐。世谓公为佯狂。以其时考之诚然。然 中庙改玉。朝著清明。亦足以无狂矣。公之为狂自如也。其所谓佯狂而避祸者。其然乎否乎。可以狂而狂。犹可及也。可以不狂而狂。不可及也。呜呼。是难与俗人言也。扬子曰。明哲煌煌。旁烛无疆。此公前日之狂也。孟子曰。归
云石遗稿卷之九 第 182H 页
洁其身而已。此公后日之狂也。虽曰反经合道可矣。乌可以吾儒法门之不若是小之哉。公有诗集几卷。累经兵燹。几无完本。其后孙潞甫。惧愈久而愈泯也。就旧刻略加證正。将重印行之。问序于余。余读之卒业。叹曰。斯诗也。淡而雅。正而有体。殆非病心者所能为也。既又悲世人只知公佯狂。而不知公不专出于佯狂也。略为之辨。以俟尚论之士云尔。
林处士状后序
行莫高于孝。孝莫尚于显亲。显亲莫尚于立身扬名。为人子者。孰不欲出而事君得禄位。以光宠厥父母哉。父母之望子。亦惟在是。是以。有奉檄而喜者。有不择禄而仕者。不如是。不足为子职也。然而枉道而干进。屈志而趍利曰。吾所以为此。为亲耳。虽轩冕钟鼎。日进于前。君子不谓孝也。君子得则三牲之养。不为泰。不得则菽水之欢。不为俭。适于义而已。昔尹和靖撤举业。安贫乐道以养亲。亲悦之。师诩之。至后世称其孝。由是观之。道义之显其亲大矣。何必仕宦。然后为孝乎。湖之南。有林处士。纯孝人也。家虽贫。亲极滋味。既老居忧。哀毁踰于节。而冰鱼血指。犹疏节也。处士为文章。早有声誉。科与宦。可俯而取之。甫十八。赴
云石遗稿卷之九 第 182L 页
礼闱。忽折券而出。去之若浼也。专意事亲。隐居以没身。古所称内修重于外慕者非耶。使斯人者。从事乎贤师之门。如和靖之于伊川。则其造诣成就。将何如也。余于处士之玄孙启洙甫。有世好。得其遗事而读之曰。此真以义而养。不以非其道苟于显亲者也。既又惜其久而或泯也。略为之叙。处士讳象和。晚而筑亭。号泉石。诗以志之。尚论之士。多追和云。
赠权学士(大肯)赴北幕序
窃尝以为仕宦当作评事。游览当入六镇。而今人槩谓之苦衔苦役。避之不赴。可慨也已。夫以家国之恋而羁旅之久。冰雪之冒而关塞之远。较之于房闼安閒。帷幄雍容。则诚苦矣。若其所当之职。所临之地。异于是。戎衔而管学政。文服而赞军筹。监蕃市则可以抗督抚也。阅秋防则可以辖防团也。近例尤高。其选非经翰阁记注之任者。无得拟议。而六镇处东北一隅。左白山。右瑟海。极天下杰特茫洋之观。故曰仕宦当作评事。游览当入六镇也。余曾按廉到此。而潜形匿影。辛楚万状。且其公家所干。纷纶忙迫。不胜其酬接。则奚暇以宦游论哉。时余强仕也。苟使余作评事入六镇。其裘带之所以怡神。桑蓬之所以快心。断不
云石遗稿卷之九 第 183H 页
然也。是以。虽老不能忘也。权学士季搆。停金华之步。撤兰台之班。以是任向是地。是固常情之所苦也。余未知季搆苦欤否欤。季搆杰士。必不为流俗取舍之态。余故道余尝所经历者。以慰其行。季搆归当自知之。不待余言也。余记 正宗盛际。季搆之王考尚书公。分司于沁。沁有史阁。适余先人奉 王命考史。而申通判光河。吴内翰泰曾。皆一代诗人也。宾主唱酬。传为美事。今于季搆之行。余又乌可无一言以述先谊也。
伯氏石厓先生周甲寿序
寿。酬也。酬其养也。养之以可久其寿。长寿之理也。人老曰寿。物久亦曰寿。其寿于物也。龟以息寿。龙以神寿。鹤以玄寿。鹿以苍寿。此动物之寿。而植物之寿。莫有寿于灵春之寿。道家曰。桃寿三千年一结实。芝寿而肉。梵家之栴贝。亦最寿木也。石坚故寿。金刚故寿。玉润故寿。琥珀轻而滢故寿。甲寿三百。画寿五百。书寿倍画寿。况人以道养寿。寿可量哉。勾漏之人寿。砂也。南阳之人寿。菊也。抱精者寿。食气者寿。吸日月之华者寿。餐草木之英者寿。南极。寿星也。所临之地。其民多寿。玆岂非养寿之證耶。放品经云。豪林之墟寿
云石遗稿卷之九 第 183L 页
四百。洞阳之野。寿三百六十。浩素之垄。寿六百。朔阴之庭。寿三百。阿含经云。忉利天寿千。燄摩天寿倍之。兜率天寿四倍之。至有想无想天寿八万四千劫而寿极矣。然犹二氏诞语耳。人寿百岁曰上寿。八十曰中寿。六十曰下寿。自六十以上。皆可谓寿也。凡传记所载。列仙之寿固勿论。已至若太公寿百五十二。召公寿百八十。毕公寿百有馀。确有可据。又若汉张苍之寿。魏罗结高允之寿。蜀范长生之寿。唐于伯龙之寿。宋谯定之寿。皆以久寿闻。其馀耄期之寿。不可偻数。而 皇明魏骥刘健两公。尤以德称寿。香山之会。自寿七十四。至寿百三十六。至道之会。自寿七十一。至寿八十五。耆英真率之会。寿七十九寿七十八为首。则其终极年寿之盛可推也。是皆何养而寿哉。其必禀质厚而寿。心地静而寿。饮食起居节且谨而寿。夫岂有他道也。子曰。仁者寿。董子曰。得天地之泰者。其寿引而长。寿之先于诸福也。久矣。中州人多有寿序。以寿六十。寿七十。寿八十九十。恰满之岁为寿。而吾东则尤以周甲称寿为重。今皆行之从俗也。岁丙申。即我伯氏领敦宁府事石厓先生以降之甲。而弧辰在重午。 上念其寿。加恩赐衣食需甚优。 东朝
云石遗稿卷之九 第 184H 页
又别赉帑货。即体我 慈殿至意也。先生既辞不获。竦然曰。不材之寿。曷以致此恩也。此年国制也。此日斋辰也。敢宴饮。为其姊若弟。咸曰。此 圣朝所以锡寿也。涓别日。具小膳。召族党诸人。以奉德意。孰不可哉。于是。其弟寅永奉灵寿之杖。擎眉寿之酌。演养寿享寿之说。放古寿序以寿之曰。诗不云乎。寿考维祺。以介景福。盖言君子之德。宜于寿也。寅永不敢以彭之寿聃之寿无量之寿。寿先生也。亦不敢以太,召大老之寿拟之也。愿先生之德之寿。如耆英之文富。暨明魏刘诸公。则斯幸矣。敢为寿。
李白涧(晦渊)周甲寿序
古之君子。贵乎德。不以贵为贵。故易赞元吉。书叙五福。诗人之旨。多颂寿考。皆所以形容君子之德。而贵不与焉。贵也者。外至者也。今人反是。切切以科目之荣。爵秩之尊。谓之贵。举天下竞之。惑之甚矣。岁己亥仲秋二日。即我白涧文丈周甲之弧辰也。其族戚亲朋。聚而觞之。咸曰。盛矣。涧翁也。聪明罔愆。四体康彊。若子与侄。罗列成行。而埙篪之唱。又皆华首无故。经所云吉也福也寿考也。并凑毕臻。无有一事不备。固盛矣。然而所欠者。惟贵耳。夫端良以为本领。坚贞以
云石遗稿卷之九 第 184L 页
为操履。淹雅以为学术。赡丽以为词华。翁所有也。洵足以粉泽皇猷。翱翔岩廊。以赞鸿朗之治。而顾乃栖迟荫涂。用吏事进。名实之舛。有如是乎。其友有赵寅永者。敛袂而起。择辞而前曰。此非可欠也。凡物之理。有乘有除。无两大。无十全。故佛氏谓此界为缺陷。有识之士必避盈亢。则天之厚饷于翁。翁之消受于身者。特以未贵为德也。翁岂以世所贵者为贵乎。且翁伯氏希谷相公。方以伟量硕望。独当匀轴。叔氏海谷尚书。志经济。位度支。同时而显。可谓贵矣。然寅永或趋承于门屏。陪奉于樽俎。则神采眉宇之间。常若有未能展舒者。岂其贵不足而然欤。任之重而责之大。虑之深而戒之切也。退而造翁之室。左图右史。几案修整。扬扢千古。欢然无累。然则贵而忧。不贵而乐。其必有辨之者。而昔人曰贵不如贱。诚有味言之也。寅永。无德而贵者也。其未贵也。固亦以贵为愿。既贵之后。虽悔莫及也。是以。不敢以不贵欠君子。从以为之幸。斯亦祈祝之意云尔。
奉朝贺渊泉金公(履阳)回榜宴序
致政尚书渊泉金公。以 正宗癸卯式生员壮元。至今 上九年。公年八十有九。而为司马榜旧甲也。 
云石遗稿卷之九 第 185H 页
上嘉公阅 三朝。再赴琼林。命度支致饮食。费梨园导乐近臣。宣法酝以宠之。门下生赵寅永与于宴。拱手曰。人之所不可期者。科与寿耳。科也者。得失系于人。寿也者。脩短存于天。俱非我所能自期也。有一于此。亦足多焉。况兼之乎。又况以耄耋之龄。当唱名之年乎。若是者。百载而一人。犹比肩也。是岁与公同年而回是榜者且三人。古未尝有也。此固希世之瑞。而其荫庇之者。我公也。譬之凤翥而鸾翔。松茂而柏荣。气类相感。理有然矣。虽然。彼三人者。不过蓬荜之微而薤盐之困也。唯我公班亚三事。年至而退享。有清閒之境。已数十年所。夫岂与三人者论。而公所期哉。今有人问公曰。公何所修而致此乎云尔。则公必茫乎不知为答。而寅永能知之。寅永以通家子。撰杖屦而奉咳唾者最久。窃覸公官虽尊。而不见其自尊也。禄虽厚。而不见其自厚也。寄形于事物之表。驰情于云霄之上。所受而顺。所遇而安。旷然如空中楼阁。与造物者游。虽风流文采照映一世。不朽之业。下上千古。而皆寓焉尔。吾之光明。藏自在也。是以。心无所累。百体从令。聪明神识。不以年数衰落。较始拜时无甚殊。公非有服食喣嘘养生之术。而要之养生之术。无
云石遗稿卷之九 第 185L 页
过于此。世皆以有心求之而不足。公独以无心致之而有馀。此有不期然而然者。特公不能自知。而寅永则知之已审。亦所期也。抑尝伏闻 正宗大王奖公以花未开月未圆。 纯宗大王于公谢事之日。特洒宸翰曰。恩许归休。永锡难老。寅永敢追衍之曰。未开未圆者。未济之象也。休者。佚之也。难老者。不可量也。今公之事。 圣人已命之矣。然是小成也。公若以前所不能自期者。恬愉汗漫。又涉一纪。则当为公红纸上题名之岁。而恰过期颐之数。于是乎先王就见之礼可行矣。我朝五百年所未有之盛典可见矣。寅永敬以是为公祝。为国家祝。
经山郑相国(元容)周甲寿序
庆必有颂。颂必有诸福之言。然必有德而后可言其福。故言福不言德。其说偏。言德不言福。其理虚。颂之言福。盖以德也。夫德与福俱备者。不为不多。至若十全无欠缺。则未易也。故又必曰诸福。诸福也者。谓福之并凑也。是岁癸卯。寔我相公经山郑公周甲之年。而弧辰在仲春之旬有八日。族党宾友。颂以庆之。相与曰。人之德与福有不备。故颂之也。惟我公不然。即所谓十全无欠缺者。虽欲以善颂加之。无所措其辞
云石遗稿卷之九 第 186H 页
矣公谦以处心。俭以饬躬。襟韵疏朗。与事物无竞。祥和之气。自发于外。人皆曰淑人君子。及其弱冠策名。即受异渥翱翔馆阁。周流外内。用能致三事翊万几。而入告出宣。恳恳乎其 圣学也。孜孜乎其穷蔀之保恤也。此不过内修之细节。历试之粗迹。而亦可观其大矣。其于书。自少至老。如嗜成癖。其为文也。腴而赡彪。炳而尔雅。作为著述。皆可垂后。而入其室。琴钟协矣。过其庭。芝兰茂矣。游息乎堂庑之间。无往非唐棣之咏而春草之和矣。凡人伦之所乐。号称诸福者。罔不毕致。而其本德也。是皆公所固有。无待乎颂。而况公节起居。慎饮食。康彊宁静。疾疹不作。耄期之算。有不假灼揲。则奚以颂为。其僚生赵寅永。洗爵而进曰。何为其然也。公之德之福。诚不以颂为轻重。而抑尝闻公家文翼公相 中宗。林塘公相 宣祖。阳坡公相 仁 孝 显之际。世笃忠荩。勤劳王家。勋庸著于旂常。声名垂于简策。民到今被赐。而公又继起袭其位。述其职矣。其可不夙夜儆戒。罔亏于嘉绩。以承三先公光烈哉。诗曰。召公是似。书曰。追配于前人。皆斯义也。今不以是为勉。徒规规于寿考尊富之外至者。则甚非所以颂我公。我公之颂。孰大于是。去年。
云石遗稿卷之九 第 186L 页
公以寅永之齿如公。今年。赐以文奖诩过溢。寅永固惶惧不敢承。今当公饰庆之日。又不敢随众人作谀语。窃以箴规之意。附诸颂。
伯氏石厓先生七十赐几杖寿序
盖闻法门土净。西方之佛号无量。化域日舒。南极之星出有道。此君子应期之左契。圣人御世之上祥也。故五福俱全。必先叙寿。三王迭尚。未或遗年。至若有唐履道之坊。须眉皓白。在宋耆英之会。摸画丹青。不烦火汞之九成。天地禀精华之气。仍见海桃之三结。云烟蓄供养之资。斯皆养其厚而修其真。奚但位弥隆而德弥卲。是以民寿上中之次。人生七十者稀。贰膳常珍。不与接宾之事。韶颜儿齿。恰当致政之时。若寄以栋梁。虽及年而未许。必赐之几杖。俾适体而自安。乌皮取缉御之规。诗徵周雅。鸠筇有餔糜之制。礼载汉仪。洪惟我 圣朝。尤重七旬。特开一社。地是瑶函之藏帖。自 艺祖而暨 肃 英。官惟金榜之策名。由正卿而至辅相。敷万和于邦国。耇成联耄矣之班。同一庆于君臣。灵寿瞻岿然之阁。惟我伯氏石厓先生。以 先王之舅。为我 后攸尊。禁闼起居。素志常存兢畏。 圣躬保护。丹忱不惮勤劳。历世干城。谢
云石遗稿卷之九 第 187H 页
兵权以杯酒。满门簪笏。处宦海如林樊。缅受训于家庭。式遵教于诗礼。孝友即祖先相守。勿替引之。骄奢与富贵不期。所当戒者。乃怀多福。聿享遐龄。援故典而曰耆。缵旧题而亦世。维昔青毡之业。纵托箕裘。是年斑䌽之思。莫攀风树。涉冬无妄。忧肃礼之渐迟。计日家人。喜私情之稍慰。肆惟我 主上殿下。恩覃敬老。惠洽敦亲。遇庆增欢。体 慈诚于靡极。多仪及物。轸 圣念于同休。承眷顾于綍纶。月正元日。奉记存于粟帛。地部郎官。遂将优异之恩。爰致稳便之具。用在舒伸之际。谋长者而必操。宜于跬步之间。扶老人而可憩。聆匀天而拜跪。座设梧藤。沾湛露而献酬。序循槐棘。于时也长春驻景。平地望仙。嘉宾颂龟鹤之筹。昭代饰烟花之象。华封祝圣。已蒙锡极之仁。天保答君。应效献年之悃。寅永幸逢 圣主。乐有贤兄。名位并隆。盛眷谬当于调鼎。衰颓偏剧。微衷猥控于悬车。既殊锡于棣华。讵无辞于柏悦。
东援人物考序
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夫诗书也者。古人之粗迹也。然而既读之。又诵之。故必欲知其人而论其世。呜呼。我东之于 天朝。其
云石遗稿卷之九 第 187L 页
再造之恩。当与天地并久。而有不敢忘不忍忘者。则岂但诵其诗读其书比哉。当是时。首尾八年之间。 天朝诸将之牙纛櫜鞬。络续于道。盛绩著于旂常。遗思入于尸祝。而其姓名爵里之表表可考者。唯大帅若而人而已。其外杂出于传记者。皆茫然也。其于不知其人可乎之训何如哉。我伯氏自少笃好考古。而每以此为之慨然也。既又与朴君庆善诸人。遍阅国乘野史与诸家记述之可据。参以中原文字之杂出者。虽其事迹之详略。官秩之高下。各有不同。并皆搜入。编成几卷。是固得之于断烂零琐之馀。亦可曰知其人而论其世矣。仍名其书曰东援人物考。常以叙此书者命于我。我乃因循而未克成。今伯氏既没。阅旧箧得之。遂呜咽流涕而书此寥寥者。乌足以识缘起也。虽然。使天下百世之人。或有能读此书者。其必击节而叹曰。东方人能秉大义也。呜呼。岂少补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