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x 页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杂录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77H 页
[杂录]
诗书不言理字。惟见于易系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又曰察乎地理。并无一字训诂。至说卦传曰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本义始释之曰理谓随事得其条理。析言之也。理之得名。条理之谓。随事而析其条理。是为穷理也。孟子始言理义之悦我心。则认理为善。荀况不苟篇亦曰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况知理之为善。而不知性之纯善。其将分性与理而二之乎。惜哉。
阳精之宗。积而成乌。阴精之宗。积而成象。兔蛤孔雀。闻雷而孕。象闻雷而花其牙。犀见月而纹其角。皆是感应而然。非惟物也。人亦然。气化者专禀天地之气。而形化者男女构精。天地之气。亦为之感应而成人也。禀天地之正气多而受父母之气少者。舜禹是已。有父𥌒鲧而为圣人也。禀天地之游气多。而受父母之气少者。朱均是已。有父尧舜而不肖也。
圣人主理。释氏主气。不惟释氏。凡异端百家之流。咸主乎气。认气为理。故其流之弊。至于惑世诬民。充塞仁义。气之本。岂恶哉。任其杂糅不齐。而靡所准则。故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77L 页
流而为恶耳。
尚气节者易致粗豪。工文章者多归浮誇。二者皆妨于造道。是为古今所通患也。聂双江困辨录有云气节文章二家。是学者二魔。圣贤既远。道学不明。士大夫不知用心于内。以立其本。而徒以其意气之盛。以有为于世。斯言痛切。可作徇名忘实者之戒。
德者才之体。才者德之用。无德而有才。即无体之用。何所行而能周。何所施而克利乎。甚则凶国祸家。吁亦可怕也哉。
文生于质。质亡则非文。才生于德。德丧则非才。
体用一也。有体则有用。有用则有体。而康节谓老子得易之体。孟子得易之用。是分体用而二之也。老聃无其用。是无体也。孟子有其用。是有体也。体用俱全。所以为圣人。而康节秖许其用。无亦浅知孟子乎。
苟志于道则不遑为摸拟假借。摸拟假借者皆伪也。扬雄述太玄法言。用仿易论语。龟山所谓诳后学是也。王仲淹一生僭拟孔子。中说续经。亦仿论语诗书。晦翁所谓小儿竖屋。无容改评。扬王俱未闻道。见识甚卑。不识孔圣地位之不可袭取。六经文字之不可复作。秖见其愚妄也。若至许穆则名其稿曰记言。亦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78H 页
出于摸拟论语。騃哉。
紫阳之学。一传为黄文肃。再传为何北山。三传为王文宪。四传为金文安。五传为许文懿。金许两贤。以有宋遗民。毕生自靖于铁木之世。六传为宋文宪。值 大明之中天。赞一初之制作。其功亦韪矣。七传为方正学。以一身而任万世纲常之重。是为朱子正学之所究竟也。
古所谓诗礼发冢者。即以假借经术。行凶作恶。如椎埋者之为也。扬雄刘歆之失节丧躯。马融王安石之戕贤害正。其不为诗礼发冢者几希。得志则流毒馀烈。靡有纪极。读书者知所以戒之哉。
学术之偏正。关世教之污隆。 皇明中叶以还。王守仁湛若水辈为邪说之嚆矢。喙喙争鸣。猖狂恣睢。以致夷狄之乱。是所谓凶国祸家也。清人入主中国。以尊信朱子。为治法之第一义谛。用此为赚得英雄之术。以毛奇龄之工诃朱子。罪其人而毁其书。厥享国数百年。即是崇奖正学之功也。近来有所谓阮元者。以吹觅宋儒为宗旨。其所著述。无复伦理。又有汪中者。著所云述学。讥斥孔圣。无所不至。是何异于诟天骂日哉。自有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而天覆地载。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78L 页
无不尊亲。古往今来。诐淫邪遁。亦复何限。而犹不敢向孔子刺贬。至汪中而靡所忌惮。世界方入长夜。便是天壤易处。而造妖捏怪。至于斯极。几何不人类消尽也。虏运将穷。故致妖孽之先见耶。
古人云神仙造化之贼。霸术王道之贼。党论国家之贼。文弊政教之贼。而党论有阴阳淑慝忠逆邪正之分。小人之党不可有。戕贤毒正。驯致于凶国祸家。君子之党不可无。矜式标准。驯致于尊主庇民。何可混称党论之贼国哉。
濮议之初。欧阳公引丧服为人后者为其父母之文。谓自古无以所生父改称皇伯者。即不辨不贰本之义而云尔。非要其追崇私亲。迎合君心也。韩魏公尝诩欧为天下文章。故于斯礼也。惟欧说是信。至欲尊濮王为皇考。即见不到耳。其心岂欲与璁萼辈同归哉。然见讥于马范两贤宜哉。温公议中言政府云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服者。不谓之父母。不知如何立文。此政府欺罔天下之人。谓其皆不识文理。斯言痛切。不可易也。然温公为作魏公祠堂记。称其有大功于社稷。为神祇所相佑。知其心断断无他。故不嫌其误礼也。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79H 页
韩欧苏三公。俱不真识孔孟。故韩退之并称孟荀而曰二儒者。优入圣域。其读荀文则曰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犹在轲雄之间。又并称孔墨而曰不相用。不足为孔墨。又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此外种种丑差。莫之胜说。若至欧阳公则以系辞为经师所作。以性谓非所先。而东坡谓五百馀年而后得韩愈。以配孟子。三百馀年而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子。未知所配者何道。所达者何事。韩则虽云因文入道。而可谓望道而未之见。况体道乎。欧阳则本领犹不及韩。而苏之赞美。几于圣人。其曰论大道似韩愈者亦过矣。不惟不知孔孟地位。亦不知韩欧分数。其见之误。至于认武王以非圣人。而认荀彧以圣人之徒。苟不闻道。虽以三子者之文章。而其蔑识如此。况其下者乎。
司马涑水不信邹圣。至著疑孟。而涑水之子公休为哲宗言孟子为书最醇正。陈王道尤宜览观。至为孟子节解以进。刘器之平生喜读孟子。刚大不枉之气。得于是书。苟其得正。则不苟徇父师者乃尔。如是者方可为永世法也。今人谓出于父师。不计其是非得失。惟绍述是务。往往彰前人之愆。而增后世之谤。曷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79L 页
不以马刘两公为则哉。
廉节著经世书。题曰尧夫呈。尧夫作无名公传。问于天地。天地不对。此便是把弄上天。而以天自处也。程子之讥以无礼不恭。即以此也。花潭赞其所著曰见到千圣不尽传之地头。勿令中失。可传之后学。遍诸华夷。知东方有学者出。自信太过。其言不让。与康节同。两贤皆由数而入道。故同一證情欤。盖主理者顺理而安行。故其辞逊。主数者任气而自用。故其辞誇。陆象山天质粹美。嗜欲不行。历选并世。鲜与伦比。而阔略问学。多欠见识。尚论人物。全无准则。有曰李白杜甫陶渊明。皆有志于吾道。陶杜谓之近道则可矣。谓之志道则未也。至若李白。赞永王璘叛逆。可忍以志道许之乎。又记王介甫祠堂曰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道术必为孔孟。勋绩必为伊周。介甫之毁经乱道。执拗误国。固不免万世之罪人。可忍赞美以圣人乎。孔子曰不知言。无以知人。非子静之谓乎。司马迁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纯厚二字。下得甚真。不纯则杂糅。不厚则浅薄。薄且杂者。何所于妙契俯仰乎。终古圣神。多少制作。莫不本之纯厚。
经世史云孙权袭荆州。关羽死之。康节扶抑之意。凛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80H 页
然乎其间。纲目获羽斩之四字。不能无憾。惜乎。不从经世笔而袭通鉴文也。经世云建成元吉作乱。秦王世民诛之。几与通鉴诸葛入寇同科。纲目则曰秦王世民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此为得正也。以两贤明睿眼中。宜无遁理。而善恶之易见者。犹不免得失乃尔。尽乎尚论古人之难也。
作史要有剪裁。而宋史氄杂繁碎。全欠权衡。殆不成义例。脱脱辈所作为。宜其然也。 皇明太祖设局改䉵。命宋濂总裁。以濂之窜而其事遂已。惜哉。有王者作。必举 皇朝未遑之典也。所谓辽金史。亦与宋史同山于脱脱。尤无体裁。更正宋史者。当附辽金于载纪。如晋书五胡之例。用存华夷之大分。
乾隆著 皇明纲目。不与弘光隆武永历三帝以正统。又著通鉴辑览。而于德祐以下三帝亦如此。在宋乃尔者。所以为刊去 明三帝正统之张本也。宋明虽皇舆败绩。国步播迁。而中华之正统则自在也。讵可以输黄图于戎虏。而甘自处于屋纛自娱乎。乾隆不知用夷变华之为罪。居然以春秋之处吴楚者处宋明。天下万世。岂肯信其笔而不辨华夷之大分哉。老酋其亦无忌惮之甚者哉。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80L 页
历代称天下户口。为近世最。则乱亡辄随之。如隋文帝时天下户口岁增。以致京辅三河地少人众。衣食不给。府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庑。至辟左藏院以受之。宋徽宗时户口之盛。载籍所未有。吾东光海君在位十六年。无一岁告歉。而三君者灭身覆国。不在于其子则在其躬。即所谓死于安乐也。骄泰以失之者。涂辙相寻。而曾莫之戒。哀哉。世以屡丰为光海之雠。以其自绝于天。天不警告也。隋宋亦莫不然。可但光海乃尔哉。
凡出而需世者。做说不相侔。以时势然也。始终条理。如合符契者。惟韩信诸葛武侯两人耳。韩信拜将之日。已陈传檄馘项之策。及举兵东出。遂定三秦。以成帝业。诸葛武侯亦举荆益之图于三顾之日。及出草庐。竟如其计。英雄皆知时识势。故其所以揣摩一世者。非閒商量也。前哲许张子房以了债人。而如韩葛者。亦可谓不负其言也。
子龙辞成都田宅。引霍去病凶奴未灭。何以家为之云而曰。今国贼非但凶奴。未可求安。其谏东征则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先灭魏则吴自服。其见识力量。非关张所逮。抑亦有所受于先(缺)乎。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81H 页
系辞曰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又曰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马迁所谓拘羑里演周易。似出于此。而至云孔子厄而作春秋。诗三百贤圣发愤之所为作则谬矣。陈蔡之厄。在将赴楚聘之时。时则孔子六十三岁也。哀公十四年庚申。西狩获麟而作春秋。时则孔子七十一岁也。史记即有所据。春秋之作。何尝因陈蔡之厄。而马迁云尔何哉。诗之二南。被文王之化。得性情之正。故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至若雅颂。即朝廷郊庙乐歌之辞。和而庄。宽而密。雅之变者。亦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而出于忠厚恻怛。陈善闭邪之意。何尝发愤而作耶。发愤则已失性情之正。岂所谓思无邪者耶。以史记继春秋。自拟于孔子。而适会奇祸。以就极刑。故必援古圣贤之遭变事者。以其著书谓皆因忧患而作。以方于己事。而全爽其实。不觉其驱率而附会。是亦文人习气。而几何不归于无忌惮之科乎。左邱国语孙子兵法。亦未必在失明膑脚之后。且吕览之成。不韦悬诸咸阳市上。有增损一字者与千金。何曾在迁蜀之馀乎。
上不御殿。太后不当独坐一句语。允为守经之正论。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81L 页
万世不可易者也。非伊川不敢道得。而其不容于朝者。即以此耳。以宣仁之圣。而不能容伊川。明良际遇。若斯其难乎。若使司马公而在者。必应上告下谕。不致狼狈去国也。宣仁后为苏孔辈所误者。当为帘政之累。惜哉惜哉。
王安石雅爱冯道。唐子方面驳曰道为宰相。使朝易四姓。身事十君。玆得为纯臣乎。安石曰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者。正在安人已矣。苟为安人则虽失节丧义。为狗彘之行。亦可为欤。使安石而处冯道之地。则其必做冯道也审矣。何其没见识乃尔也。宜其传法护神于惇京。驯致亡宋而后已也。
薛文清贡举于建文之世。而从政于永乐之朝。佔毕斋之于 光庙亦尔。揆以出处之义。恐欠得正。是为责备之意也。
三代之礼。嗣王即位。在先君丧后翌年。故自从即位为元年。是为正经也。后世则以为危疑之际。易致觊觎。嗣位不可淹迟。而亦当待成服。如 本朝典礼已矣。宋英宗崩。神宗当日即阼。当是时天下晏如。亦无近宗嫌逼。而君崩之日。即行嗣位之礼者。恐非天理人情之所当然也。盖是宋朝邦礼。而终不能釐整者。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82H 页
窃有憾于群贤也。西汉高祖惠文之崩。嗣皇皆葬而后即位。斯为得正也。景帝之丧。武帝当日即位。继是以往。惟先帝弃群臣之日。即储君纂大宝之辰。承误袭谬。以汔于宋明。玆乃景帝短丧之所为致。而武帝亦安得逃其罪哉。神宗即阼之翌日赦。固已大失。而翌日以所生日。为同天节者。亦非山陵前所可为者。惜乎。韩欧诸公之不能引君当道也。
天王大渐。嗣子侍疾。即天理人情之所当然。非直防非常之变也。李唐诸君。死于宦寺之手。任将神器。临时与夺。以致门生座主之目而极矣。赵宋亦不法姬周之顾命。英宗初晏驾。急召太子未至。英宗复手动。曾公亮亟告韩琦欲止召太子。韩公拒之曰先帝复生。乃一太上皇。愈促召太子。其达权通变乃尔。真社稷之臣也。迨宁宗凭几。亦不许济王侍疾。至使史弥远肆凶于易树。宰相贤如韩琦则授受得正。恶如弥远则储嗣不保。是为王家之所宜识戒也。
宋理宗为史弥远所拥立。非宁宗遗命也。虽云建白太后。太后为弥远所胁制。非太后本意也。济王无失德。故宁宗不易树。宁宗只知有济王。不知有理宗。太后何敢擅自废立乎。然则理宗之立。非篡而篡也。真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82L 页
西山处宾师之位。与建成之王魏不伦。固无为济王自靖之义。但理宗不可事也。不当事而事是为失身。惜乎。西山之思不及此也。力请褒恤。不容而去。恐未足以赎愆。退溪称以大贤所为。众人固不识。无乃过与而太恕乎。傅伯成,杨简独被召不至。此时出处。当以两人为正耳。
周世宗改年号显德而殂。其岁被宋太祖篡夺。宋至帝㬎而亡。年号德祐也。显德之符应乃尔。可见天道之好还也。
亡国之事非一。而外戚宦官为祸最酷焉。 皇明祖训不许母后临朝。故外戚不敢用事。冲辟当宁。任教刑臣坏弄天纲。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四凶。终致亡国而后已。鉴戒 皇明者。未知如何处之。可得时措之宜也。贤士大夫朝夕左右。则庶无宦戚之祸。而每患疏远。辄被近君者所制命。操纵与夺。惟其所欲。所谓士夫者。听进退于其手。而恬不知耻。呜呼。尚忍言哉。
章陵追崇之论。权承旨涛始以为是。而终恐为清议所弃。争执不已。此先病而后瘳者也。李圣求始欲守经。终恐见忤 上意。甲戌祔庙迎合而取大拜。此先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83H 页
贞而后黩者也。士当以保晚为正。(权号东溪。世居丹城。)
轩车。命德之器也。古者宗英仪宾。虽跻崇班。亦不敢张轩。郑东溟诗长安道上骑驴客。不是东阳即锦阳。锦阳东阳不乘轺。故骑驴。近世则妙少驸马。皆乘轩轺。命车之亵越乃尔。亦可以观世道也。
英庙爱养元元。至诚格天。临门痛哭。变通良役。减一匹之布。蠲寺婢之贡。公私贱之俱从母役。皆可以祈天永命者也。但均役设施。出自赵显命,洪启禧。 英庙尝曰当观两人子孙之荣枯。两家果俱亡。可认均役之为生民切骨之冤也。两人者不善对扬。仰副諴民之至意。惜哉。
从鱼有龟从孙擎玩 英庙东宫时下札。若曰余叨此位以来。夙夜忧惧。不遑宁处。幸蒙 圣上眷爱。感戴罔极。不意今者宦官女侍辈。从中作梗。欺蔽日月之明。而手握造化之权。方欲屠戮 先朝旧臣。其将不已。国不为国。 宗社亦危矣。以 圣上至仁至孝。岂意其如此。而所可痛者。此辈用事。罔有纪极。 两殿何以知之。卿亦何以知之哉。三百年 祖宗社稷。将亡于此辈之手。兴言至此。宁不痛哭。小子一身。虽不足恤。仰念 先王在天之灵。则卿必痛泣。以 慈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83L 页
圣过慎之意。此等大事。决难裁处。不敢仰达。而所恃者惟卿。何以则奉 三殿而以致太平。 宗社亦得安保乎。小子一身。专托于卿。临纸臆塞。不能成说。须以一字答云云。又有一札。若曰即承问札。展读未半。不觉失声痛泣。噫。余之一身。固不足惜。其于 宗社国事何。言念及此。宁欲溘然而无闻。呜呼。 国舅为国丹心。余岂不知。而若言善荣。事系余身。焉敢发口乎。 国舅之深量。见此而知十。馀不须多言。手战心挠。不能成样。公其恕量焉。公若为国扶 宗社。善达而处之之外。无他道理云云。群凶交结宦妾。谋废 东宫。百计诬逼。 英庙将不保储位。危急存亡。迫在呼吸。故告闷于鱼有龟者如此。此时事可以仰想。读此两札而不下泪者。真无人心者也。余特传写一本。用警为 元陵臣子而忘辛壬义理者。
君使臣以礼。故士之报礼重。而 明朝熹宗之世。凶宦执 国命。廷杖贤士大夫。系锒铛婴桎梏。以致五毒备极而死。是为载籍所未有之大变。然而为 明朝殉节之多。亦旷古之所创闻也。即 神皇豢养之恩。 毅宗拊循之效。有以致之欤。近检唐史。玄宗与宰相拟勘广州都督裴胄先之罪。张说曰臣闻刑不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84H 页
上大夫。为其近于君。且所以厉廉耻也。故士可杀不可辱。臣向闻杖姜皎于朝堂。皎官三品有微功。其罪应死则死。应流则流。奈何轻加笞辱。以皂隶待之。事往不可复追。胄先讵可复蹈前失乎。张嘉贞不悦。说曰。宰相时来则为之。若国之大臣。皆可笞辱。但恐行及吾辈。此言非为胄先。乃为天下士君子也。后夷州刺史杨浚坐赃当死。玄宗命杖六十流古州。裴耀卿以为决杖赎死。恩则甚优。解体受笞。事颇为辱。止可施诸徒隶。不当及于士夫。二公此论。见识卓绝。且其言仁厚。故为君上所服从。岂不为为人君臣者所宜取法乎。 明朝士大夫。无一人谏斯事。俾君上不知以礼义廉耻待士。 邦命中绝。未必不由于此也。 本朝有杖法。亦有杖笞收赎之典。栗谷先生已言于朝。而尚袭其谬。何由痛革。俾士大夫尊礼养廉乎。 本朝有三件事。旷绝千世者。陪臣为天子死。三学士诸贤是也。朝绅为 母后死。己巳三忠是也。门生为师死。宋石谷是也。是则三代宋明之所未有者。所以为君子之国。而可以藉手而拜圣哲者也。
宗汝霖降山东盗累十万。匡复汴京。而高宗终不渡河。岳鹏举破兀朮兵累百万。重恢中原。而高宗必杀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84L 页
乃已。徽钦有必可还之势。而或恐其归者。为虑让国而失位也。以故称臣称子于不共戴天之雠虏而甘心焉。即无父无君之人也。徽钦见拘于会宁之五国城。建炎三年。高丽入贡。高宗谓辅臣曰丽使将至。闻上皇遣内臣宫人各二人来。一喜一悲。吕颐浩曰此必金人之意。若非彼意。此数人虽至。高丽必不肯令来。乃诏止之。仍不思所以通问。可谓无人理者也。
许衡刘因生长中土。而罔识华夷之大分。服事胡元。是之谓失身也。以其非事二姓。故先儒秖斥以失身。而失身者丧义。名节扫尽。是亦失节已矣。有明群儒不惟不加辟廓。爱敬尊慕。靡极不至。薛敬轩则曰视富贵如浮云鲁斋其人。又曰鲁斋朱子后一人。继朱子之统。又曰善学孔子。真仕止久速气象。又曰出处合乎圣贤之道。又曰刘静修百世之下闻其风者。莫不兴起。足以廉顽立懦。有凤翔千仞气象。罗整庵则曰鲁斋学行。平正笃实。有功于斯文。鲁斋似曾子。静修似子路。高梁溪则曰鲁斋有用夏变夷之才。与子见南子意思同。其所赞美。一何盛也。薛高则直与孔子并称。贻辱圣人亦大矣。其见识不明。自归于无忌惮之科。非直为月朝之无准也。敬轩决科于永乐之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85H 页
世。不知失身之为辱。与许刘辈殊涂同归。宜尚论人物之乃尔也。终明之世。道术为天下裂。驯致夷狄之祸。三代民庶。尽化犬羊。衣冠文物。尽蒙腥臊。推极召乱之本。则薛高诸公恐不得辞其责耳。
天子。华夷之所共尊也。以故渊勒之于怀悯。女真之于徽钦乜(一作也)。先之于英宗。亦不敢直加弑逆。而 弘光隆武永历三皇。俱被弑于清虏。自有夷狄以来所未有之大变也。罪大恶极。固覆载之所不容也。
徐乾学以 皇朝世阀。甘作康熙亲臣。而腼面不知失身之耻者也。四海九州。都是左衽。惟吾东独保三代衣冠。而乾学劝康熙薙发东人。必欲使一线微阳。消灭乃已。是岂可忍乎。真胡种子也。所著读礼通考。非不博洽。而礼岂为其用哉。亦非所谓娼家之读礼者乎。以何颜对乃舅顾亭林乎。
康熙自谓尊慕朱子。壹遵其名理。而及编古文渊鉴。班蜀汉于三国。而反置曹魏之下。与纲目义例相反。李光地辈不知所以正之。未知华夷之辨。故亦迷汉贼之分而然欤。
李光地罔识华夷之大分。自誇不世之遭逢。其所谄媚。靡极不至。老不谢事。伛偻龙庭。固不免后世之唾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85L 页
骂。而其答刘国昌书。劝其叛 明归虏。至云令贵君臣服其黼冔。宾于王家。非区区亦莫肯担负也。所谓王家。即清人也。己虽不能倡义讨贼。忍令 皇朝君臣屈膝投降乎。渠亦 皇明化育中物。是岂可忍乎。身化为戎。牿丧真性。至于斯极。其所云读书研理。亦何为哉。
中州士大夫之服事龙庭者。请复汉衣冠。疏堆公车。而清人以祖训所载而不许。至以元魏之忘本促亡。为藉口之资。亦可见坐在里许。终不免井蛙海蠡也。五胡猾夏。亡不旋踵。而独元魏享国近二百七十年之久者。以进于中国也。苟使清人革夷虏之陋。复汉明之旧。则穷山绝海。终身自靖者。亦或有于于而来者。当为清人延祚之道。 皇明遗黎之愤懑欲死者。非直以思明薙发故也。清人之胶守不改者。不亦愚且妄乎。
清人。即女真部落中最卑贱者。故其地虽属于 皇明。而其酋长受我 朝职名得嘉善通政等告身。则感戴称谢。才十年而为丁卯之讲和。又十年而为丁丑之下城。从古夷狄之㬥起㬥贵。未有如清虏者。宜其㬥亡。而厥享国二百年。天覆地载。尽入版籍。是亦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86H 页
开辟后所创闻者。玆岂天道之常哉。气数推敚至于斯极。是所云理外之理欤。
节义之盛。莫京于 皇明壬午。为建文死者以万计。方孝孺十族。坐死者八百七十人。邹瑾之案。被戮者四百四十人。练子宁之狱。弃市者一百五十人。司中之姻娅从死者八十馀人。董镛之逮。姻亲死者二百三十人。以及卓敬黄观齐泰黄子澄之徒。多则三族。少则一族。殆不可胜搂。而皆视死如归。湛宗而不恤。甲申下从 毅皇者。范景文等二十七人。弘光,隆武,永历三朝。卿士立慬者三千五百三十七人。士民效节者一千七百二十八人。薙发令下。全家死者亦不记其数。即载籍所未有也。盖 太祖创业。 毅宗殉社。俱得其正。故上行下效。捷于影响。是所谓风草之偃也。然溯本而论之。则程朱倡明正学。章君臣父子之伦。知亲上事长之义。以致然耳。
天下之势。离则合合则离。是为天地之气数也。自元人统一区宇。历明清近六百年。至清人而天覆地载。尽入版籍。是亦开辟后所创有也。今焉道光殂而虏运穷矣。行将见蒙古闯入。如金元之相承。纵令中国有若 明太祖者作。其能廓清腥秽。混一九域。亦未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86L 页
可知。其势必如东晋南宋阴盛阳微。理为气掩。不知何时。可复尧舜三代之旧。呜呼。天亦何心哉。
黎遂丘 明未义士也。甲申后佯狂自晦。尝题诗燕京之琉璃厂曰。平生不事求神仙。愿上东海求仙船。童男童女各三千。教之歌舞及管弦。逍遥行乐二十年。遂令婚配同力田。可得万人驰九迁。大雪国耻铭燕然。老夫须眉图凌烟。结屋花国临酒泉。名儒侠客列四筵。等閒诗赋人争传。乞得一字十万钱。其所以寓意者深。可以不言而喻也。李正观稚舒入燕而见此诗。闻遂丘本未于艾畅。而传诵如此。
皇明得国之正。当与两汉匹美。而亡国之正。非直两汉之所不及。即载籍以来。所创有者也。盖其宫闱之内。世无惭德。故不秘实录。不禁野史。是亦历代之所未闻。国亡君死。守经而不贰者。亦原于闺门内行之真正。为帝王者所宜师法也。
余每以陪臣祭天子。谓无可稽。则金在晋明叔以为明社既屋。四海九州。尽化为戎。惟吾邦独保汉官威仪。而崇奉 皇朝。出于至诚。 大明乾坤。长临左海。则是遗民。非陪臣也。 皇朝存则当云陪臣。 皇朝亡则即是遗民。以遗民而祀旧君。岂为无稽乎。斯言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87H 页
得正。
从古帝王家女子之下嫁。而能尽孝敬者鲜矣。至 宁陵诸贵主。尽礼于舅姑。为所天下从者。惟有 成庙朝清宁尉韩景琛妻恭慎翁主。 英庙朝月城尉金汉荩妻和顺翁主而已。亦可验 圣朝身教之正也。
金竹泉自少砥砺名行。靡所放忽。尝步出时。天雨路泥。光城津送鞍马雨具。竹泉徒行而归。光城问何为不乘不衣。竹泉曰绣鞍䌷衫。不宜于士子。光城愧叹不已。其高识雅操。已见于此矣。有如此本领。故能自树立乃尔也。
金氏家法甚正。光城兄弟致位崇显之后。犹式日省谒于叔父。光南公服事如奴仆。亲执盥帨。是为沙翁诗礼之传。当为士大夫轨范。
归乐堂性刚严。教陶庵以义方。不少饶假。一日陶庵慈母闵夫人买饼以食之。归乐堂不悦。遂不劝课。闵夫人问其故。归乐堂曰馈小儿以沽饼。则习熟日偷。何以成人乎。敩亦无益。故不为也。闵夫人摧谢不已。陶庵天分才气。固已卓绝。而得于父兄之教亦多。吕荣公有云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87L 页
岂不信哉。
夏材后妻未知为谁家女。而始为婢于黑山岛。终又处绞。绞时金吾下隶欲牵出沙场。其女严辞拒之曰。虽为罪人。吾是士夫。讵可被牵于汝辈乎。吾手可断。不可见执于隶也。躬自结绞。雍容就死。岛人称述不已云。其子为奴珍岛。居囹圄门侧。捆屦为生。口不道鄙俚之谈。坐必危跪。接人恭谨。一毫不以非义干人。人皆爱而矜之。得官婢生一子。教谕谆谆曰吾家虽至此境。岂可行非理之事。以辱祖先乎。其妹幼龄分配罗州。长为常贱之妻。家力稍优。制新衣一袭送助于渠。则辄涕泣而取火焚之。戒勿更通。夏材虽狂逆失性。自致凶祸。而其家世传诗礼。故其妻子之守贞乃尔。是可以见世类也。
伊川与康节同里巷三十年。而一言不及数。恐不若明道之闻说甚熟。推算而旋忘。此等处政伊川所云不及家兄者也。康节尝语其子曰张巡,许远。同为忠义。两家子弟互相攻。并为退之所贬。凡托伊川说议吾为数学者。子孙勿辨。亦可见康节度量也。邵伯温尊信伊川。靡存芥滞。是为述先志而然耳。后世之辄托先故而修隙嫌怨不戢者。视程邵事。能不愧杀乎。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88H 页
汉高帝以马上得天下。不知儒学之为何事。至惠帝始除挟书之律。因之黄老于文景。即高帝不事诗书之所致然也。武帝作。首举董仲舒。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又推毂赵绾。招延申公。虽缘窦太后不悦儒术。以致不承权舆。而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有功于圣门者大矣。苟非然者。大经大法。终于亡灭坏乱。纵欲区区修补。亦不可得耳。其穷心志之欲。极耳目之娱者。几蹈亡秦之辙。而始皇以焚经坑儒而亡。武帝以崇儒重道而兴。以延邦命。再绝而再续。皆武帝之力也。党锢诸贤。趋死不避。虽云光武明章之烈。而不有武帝辟异端明正学。则何以知名节之为贵。而趋舍之得正哉。世教之污隆。国祚之脩短。咸系于儒道之兴替。为人上者。知所以鉴戒哉。
流俗之视儒学如仇雠。觅疵索垢。靡所不至。其所以害世教者。有甚于异端。在吾道为毂下之羌戎。
朱子尝云必革三十年科举。可以兴复中原。甚言其弊也。不革科举。则虽有尧舜禹汤文武之为君。皋夔伊傅周召之为臣。亦无如之何矣。诗赋取士。出于杨广。糊封出于武瞾。舍三古乡举里选之正法。而胶守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88L 页
杨广武瞾之所为者。不知其何说也。
西京之初。用人以孝悌力田。故治道尚质。靡所虚假。文景之世。几致刑措者。殆以此也。
节嗜欲者。方节用度。故治家则曰谨身节用。道国则曰节用爱民。匹庶不节于用则辞受无度。帝王不节于用则掊剋无量。是为古今上下之所志戒者也。昔任昉仕宦洁清。不治产业。俸入恒散亲交。然时人讥其多乞贷以惠人。所谓徒取彼以与此也。此孔子所以不直微生高之乞邻也。魏冰叔有云有名进士。馈遗门生故旧笃厚。而所负人辄万馀金。先君尝戒诸子曰先辈云结新恩。不如赏旧债。不足学也。斯言得正。盖曲意徇物。掠美市恩。非君子之常行也。近世居官者。专事苞苴。取用公物。举无限量。以致无邑无逋。吏民俱残。国将空虚。言之痛哭。程子云圣人于一芥之取予。而千驷万钟。从可知焉者。岂不信哉。
光武昭烈。再造汉室。而俱是景帝之后。景帝皇后太子无罪废易。而夫妇父子之义绝。晁错周亚夫以无罪死。而君臣之义乖。刻薄任数。诈力御下。应无德厚流光可以垂裕后昆。然而乃尔者。即文帝宽厚恭俭。利泽普施之所为致也。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89H 页
典略汉常侍唐衡。欲以女妻汝南傅公明。不娶。转以女妻荀彧。彧父绲慕衡势。诚彧娶之。为论者所讥。按史谓绲为荀氏才子。而与八龙之列。彧亦举孝廉。人称其为王佐才。而父子羡慕纷华。甘心权势。身名不之惜也。岂爱其至轻。而忘其至重乎。纵不畏圣贤。独不畏傅公明乎。然则非龙也乃鳝也。非王佐也乃庸奴也。其甘心于阿瞒固也。一时之誉幸致也。终身之玷难磨也。是以君子慎之。此出于风月堂杂识。其言痛切。若使李光地见之。其将以为如何。
张曲江雅言女不私人。可以为妇。士不苟进。可以为臣。是可为不易之经训。而自己科名在武照之世。不免失身。则行不掩其言。惜哉。姚宋韩张。俱是开元贤辅。而不耻出身之不正。习俗之污人乃尔哉。
张茂则尝请诸名公啜茶看画。诸公皆往。独伊川不往。辞曰某素不识画。亦不喜茶。或有以伊川此事为隘。是不知伊川也。张茂则宦者也。焉有君子而赴寺人之招乎。谢以不能于画茶者。即托辞也。是所谓不恶而严者也。三渊亦以伊川不啜茶不观画。似没人情者。恐未详茂则之不可接而云尔耳。王驩嬖臣也。孟子未尝与言行事。况刑馀之贱乎。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89L 页
端庙之逊位于越也。畿内民庶。至欲输纳田租于越中。竹山之人至今有传说者。亦可验不死之人心也。芝所黄公素讲节义。莅云峰日。闻 仁祖改纪。挂绵布于宾馆柱而待之。时权公霔以獒树察访。为探反正消息往云峰。黄公喜曰吾将报于君。君来幸矣。权公曰何事也。黄公曰即闻国家已亡云。吾方自缢。而死生之际。不使闻知旧。恐成遗恨。故要见君也。权公曰闻国亡而死是义也。而死生亦大矣。得其详而死。未为晚也。黄公深察逆顺之辨果不死。后黄公竟办大节。非一朝袭取。可见于此矣。权公遂庵曾祖也。
己巳 仁显圣母之巽位也。阳谷诸贤谏而死。而章甫犹伏阙号哭。至有诸武士议疏吁天。是则历代之所未有也。有沈季良者。请治诸武士之议疏者。是岂可忍乎。时午人乘轩者。过 圣母所处私第而不下。市童争投石大骂曰彼其之子。岂不知我 中宫在是乎。秉彝之所同得。在于巷竖。而不在于所谓士夫。是与半日廷请而止者。均是无母之类也。午人中能不丧名义者。惟李后定,李东标数人而已。
元陵初服。辛壬群凶。充满朝著。危疑万端。而李公义渊应 旨抗疏。首讨诸贼诬君不道之罪。竟致群枉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90H 页
毕伸。国是大定。其功亦韪哉。片言无伤于 景庙。而为凤辉辈所扑杀。视死如归。安之若命。奇哉奇哉。崔奎瑞年谱曰李义渊托以儒疏。诬辱 景庙。公尤不安于一日在京。诬辱二字。即是胁持之辞。要为群凶自脱之计。亦见其无忌惮之甚也。
遂初堂权公忭 明陵己巳登第。唱榜于 仁显圣母逊位之日。拜其妇翁苏月洲斗山。苏公闭门不见。权公惶闷莫知其故。使人叩问。则苏公曰吾所期望者何如。而乃于 坤位罔极之日。有此出身之举。是岂士君子立扬之时乎。不许入。即此故也。权公大觉其非。跪门外请罪曰。既闻命矣。继自今更不出脚。自靖其身。为平生究竟法。苏公始许纳拜。切责书遂初堂三字以赠。权公毕生佩服。官至副提学。而不复着帽。克保晚节。用扶世教。其所自致甚盛。而月洲有以启之也。鲁无君子。斯焉取斯云者。讵不信哉。
赵泰万痛其弟泰亿之为逆党。一日赴群少之会。大叱曰汝辈为逆则当自为之。何为诱吾弟谋逆乎。其徒群起愤骂而不恤也。尝故犯夜禁被捉。送人于泰亿所。呼其小字曰汝兄在囚。急来见救。泰亿知其兄所为。提灯护还云。及二忧堂被祸。入庙痛哭曰。一人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90L 页
为忠则一人为逆。逆指泰耇泰亿。忠指二忧堂也。以侍直持被。常常号泣。 英庙在春邸。知其为泰万而心异之。凶徒恶之。竟致汰去。
任敞之死。死非其罪。故志士赍恨。弥久而弥深。昔有一高士鞶囊中有血染之痕。人问其故。答云此是义士任敞之血。其为人所感服者如此。此与蜀人藏苌弘之血。颜鲁公舐卢奕之血。同出于苦心也。
郑日焕染迹戚里。同受其败。固清论所不与。而以 元子宫僚属。入参讲筵。讲罢 正庙宣饭于讲学厅。郑辞曰臣外臣也。不敢当内馔。 上申谕曰以旧宫僚之谊。特为赐馈。何苦辞乃尔。郑对曰臣有常禄。不敢食赐饭。终不进。信斋尹公以谕善同席受赐。尹公责郑曰君何每事异于众也。吾之所食。君则不食。其可乎。郑曰谕善与僚属差殊。谕善在所不辞。僚属在所必辞。两相不下云。此事亦足可称也。
南秋江请复 昭陵疏。可以感天地泣鬼神。读此疏而不下泪者。真无人心者也。其曰丙子岁。群奸煽乱。惊动中外。几倾我社稷。已而相继伏诛。芟刈殆尽云云。与为六臣立传。以数寸之管。扶义气于一发者。指意不伦。抑将说及馀祸所及。 昭陵见废。故为此权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91H 页
宜之辞欤。何遣辞之不少顾藉也。梅月翁即秋江知已。文字之出。应与之商确。而靡所裁择何哉。不如此。将无以感回 宸心欤。终不能无憾于秉法义之地也。
杨荣言侍上读千字文。上云天地玄红。未可遽言黄也。至再三问。对曰本黄未知是否。如是为言可也。人臣事君。当言即言。曷可依违苟且乃尔乎。荣也工于谋身。犹恐忤旨。其顾瞻计较。哫訾脂韦。至于此极。宜其狗彘其行也。如此者。可谓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贞陵 庄陵之追复。即天经人彝之所不容已。而李景奭南九万强生崖异于献议者。是乃常情之外。李则出于意见之汗下。南则识足以及此。而故为携贰。自归于背驰名义之科者何哉。弘光之世。追复 建文景泰二帝。至加庙号者。是为南渡后第一事功。有足以祈天永命者也。南若以此事。为身擒国亡之资斧者然。何其言之无伦乃尔哉。农岩所云悍愎不仁。恐无容改评也。
明朝张总戎诫子诗曰银灯剔尽自咨嗟。富贵繁华有几家。红日难消头上雪。黄金都是眼前花。时来言语风吹草。运去田园水搏沙。寄语儿曹须努力。各人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91L 页
寻个活生涯。活生涯。即文行也。张是何许人。而诗教警绝。没身于名利窠臼。知进而不知退者。当书此诗为座右铭。
王世贞文章。固不害为有 明大家。而亦是古文之赝者。不免为韩欧之罪人也。嵬然自大。处韩欧于坛坫之下。亦见其愚且妄也。至若义理则殆不辨名目。而强解理气。其异乎痴人说梦者几希。又以阳明谓真识心性。诋毁宋儒。靡所忌惮。秖见其可哀也。
崔简易居恒藉锦而坐。击牛而食曰。我身葆至宝。不容不自重。是为文人习气。而欠见识之致也。龟峰虽过自尊大。未尝发若个说话。学与不学。奚翅较三十里哉。
肃庙朝有司试士。出题拟宋高宗通问北塞诏。郑寿浚居魁。而其文哀痛恻怛。欲令人感涕。起高宗而读之则能不腼面乎。高宗即寿浚之罪人也。世以高宗之忘亲事雠。归罪于秦桧。而桧觑得高宗之心。逢恶而致然耳。三渊过五国城赋诗云。江左英雄千百辈。终无寸策使生还。其言警绝。而纵有千百英雄。其奈手足无措何哉。陆务观诗百万貔貅江上老。两宫环佩梦中归。真可以泣鬼神也。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92H 页
汾厓申文肃公特立独行。玩世自娱。有若游方之外者。亦可谓风流人豪也。诗又俊逸多可诵。及病革壶谷南公来访。申公问曰闻公近编箕雅云。亦载我诗否。南公曰未也。申公曰吾尝自岭藩载一梅而归。有诗云短短寒梅树。相随度岭来。不知人已病。犹向枕边开。南公朗唫不已。归载箕雅。
尼尹门徒有毁尤翁文章于尼尹座上者。尹曰不然。吾尝在傍。见其出十馀家状而述碑志。各出机轴。一气呵成。令人口呿。尼尹向尤翁索垢觅疵。靡所不至。而犹不敢讥斥文章。其亦可谓公心欤。
朴世堂思辨录事后。为赋蠹鱼诗曰蠹鱼身向卷中生。食字年多眼乍明。毕竟物微谁见许。秖应长负毁经名。即自况也。霁月堂宋公作诗而辨之曰蠹虽食尽经中字。本旨何曾毁一毫。寄语世间迷路士。早归无作陆王曹。斯义真正。使朴而见之。能不颡有泚乎。肃庙戊寅己卯间大饥。崔锡鼎以时相请粟于清人。时海州士人全万举作诗云闻道燕山粟。东输五万斛。莫馈海西民。首阳薇蕨绿。其后海州士子受清圣庙碑文于崔锡鼎。栗谷傍孙斗翼题碑文之背曰公之祖纳拜于龙骨大军前。是岂叩马之义乎。且公请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92L 页
粟于燕京。是岂不食周粟之义乎。若用此文则二子之灵。必不安于冥冥之中。故玆还送。锡鼎大恚。称李公以狂妄。李公集经传中者字。自称八者翁。是亦奇士。此两事之出于海州者。亦可验栗翁遗风馀韵之不泯也。
近俗粗解文理者。见前辈文稿。不会作者义谛。而辄称无足观。片言以了之。衣服成器。犹不宜苟訾。况往哲遗唾乎。伊川见人论前辈则曰汝辈且取他长处。言行当取其长。论著亦岂无舍短取长者。而不少顾藉。抹摋乃已者。非有德者之事也。
回回国人有诗云释言极乐在天上。道说蓬莱住海中。惟有孔门真实地。面前无处不春风。能知宗孔氏而斥道佛。其言极醇。并世陈王之徒。滔滔是聃竺传法。其不得罪于斯人者几希。恨不进斯人于中国而唤醒迷涂也。姓名无传。惜哉。
权阳村文章经术。并世之所罕俦。所著礼记浅见录及入学图说。亦多可取。丽末 国初。能说得及此者。惟有阳村。苟从圃隐殉国。亦当并享文庙。而终致白昼阳村谈义理。世间何处不生贤之句。惜哉惜哉。慕斋纳拜于阳村影帧。圭庵则不拜。慕斋非不浑厚。而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93H 页
恐不及于圭庵之直截也。
东岳李公伤痛祖芑之戕贤毒正。常思盖愆。每赴人宴集。进先而退后。或恐座上说及乃祖事也。及尹庆州。将谒晦斋书院。入玉山洞门。晦斋庶孙之居院傍者。皆徒跣而逆之曰。城主不可入吾祖祠院。东岳亦徒跣而谢之。抱庙碑而泣。碑铭即高峰笔而诛芑者也。东岳自言如可改此碑。虽题名院仆之案。亦不敢辞也。仍修葺院宇及故宅。靡不用诚。余尝游玉山。晦斋之后孙道斯事甚悉。东岳之贤。真不系世类者也。
沧海力士姓名。太平广记称黎明。西汉演义称黎黑。未知孰是。而出于吾东之江陵者。其事尤奇。当与张良并传。不朽于天下万世者也。
洪启能之㬥尸也。祸色弥天。人皆掉臂。惟李公圣模散财募人。收殓而埋之云。其笃于故旧。不为死生祸福所动者如此。此真金石之交也。竟以启能切友。流窜北塞。是皆国荣所媒孽也。
徐德修被祸。门户荡覆。孤寡漂泊乡外。时祸色燔穹。水火不通。生者饥饿滨死。忽有持饭羹置门外。不告而去者。其家畏㥘亦不敢出应。久而后进食。如是者屡。赖而不死。后跟其来者。则乃陶庵所使为也。是亦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93L 页
求仁中一事。而无所为而为者也。
郑康成七十四岁。为袁绍所强迫到元城。卒于军中。曹操至谓郑康成为袁绍行酒。伏地气绝。用作声讨袁绍之资斧。行酒一节。未可准信。然康成之不能自重。致误晚节。不可但为小德出入也。顾亭林论斯事而曰后之为处士者。幸无若康成。其待处士者。幸无若本初。是可以唤醒千古也。如亭林者洵行掩其言者也。李延平先生赴汪应辰之辟。亦卒于所馆者。揆以责备之义。恐欠正终之道。然未宜与康成一视而并称也。
陆宣公本领甚正。济之以经济之才。极醇无杂。即是诸葛孔明后所未有者。非直为全唐第一人物而已。但所事非所遇。不克尽其才。且处谪畏谗。秖集医方而止。苟使著经国之文。必应精密周遍。裨补世教。惜哉惜哉。
明道尝举不杂者三人。而司马君实居其一焉。不杂云者。不染于禅也。温公雅言佛者。其微言不出儒书。而家法则云十月就寺。斋僧诵经。追荐祖先。以温公之严于辟佛。而犹承袭不经。习俗之难变乃尔乎。陆象山知荆门。上元当设醮。乃诵洪范锡福章以代之。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94H 页
曷不自从设醮而去之乎。设醮至宋而极盛。经程朱大贤而犹莫之革。抑亦不能自专而然欤。
富郑公身都将相。三达俱尊。而晚年居洛。为邵尧夫所激发。其所尊信。无异父师。尝云某不遇邵先生。不过一村汉。以年则富高于邵者数十岁。而屈己虚心者如此。可见其心量也。富公八耋。犹书守口如瓶防意如城八字以自警。其亦有得于邵子欤。其视今人挟年位藐视儒者者何如哉。
真西山固是紫阳后大儒。尊慕紫阳。靡极不至。而又或云象山先生阐明大道。其赞述杨简,袁燮。亦或有太过分数者。盖西山素性温厚和平。秖知崇奉前辈。而不事树帜偏袒。然恐有欠于扶抑轩轾之义。此其所以失身于理宗欤。
黄山谷有云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纯不欲杂。务博常不尽意。不纯汔无全功。斯言也当为为学之真诀。
吴澄赞朱子曰义理玄微。蚕丝牛毛。心胸恢廓。海阔天高。此两句善形容朱子气象。述朱子像赞者多矣。未有若斯其真切者也。澄论朱门末学之弊。而偏重于尊德性。其载于心经篇末者。不免伊蒲塞气味。而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94L 页
其称述朱子则乃尔。盖其人颇有英气。见处或高人。而自用亦太过。以致失洛建之尺度。失节而不知悔。惜哉。
王伯安辈天资过高。故不涉阶级。专务凌躐。其言或不无超越透悟者。而咸从灵觉虚荡中说出来。即是佛经注解。与洛建平实门路。一切相反。所以弥近理而大乱真也。
陈白沙比阳明差近平实。而不知主静以持敬。以静中养出端倪。为学问之义谛。以静而失静。同归于虚荡。与阳明胡叫乱攘。靡所忌惮。纵或差殊。其为正路之榛芜则均也。
清儒中学术醇正者。无如陆陇其,汤斌,熊赐履三人。而近古又有朱止泉泽沄笃信朱子。御侮之严。亦出苦血。而著书太少。立论太略。恐靡足以抗衡毛甡辈乱贼之势。然邪正之判。亦岂系于多寡哉。
河西退溪并世。交契甚敦。河西赠诗至云夫子岭之秀。李杜文章王赵笔。而乙巳后出处殊涂。河西则终身自靖。退溪则黾俛进取。河西对土亭说与退溪事。为之慨惜。土亭拜退溪而道之。退溪怃然若不自容。亦可验受善之量也。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95H 页
栗谷以甲申正月十六日卒。海州人士每逢是日。如奉亲讳。以至妇女皆食素。不用是日嫁娶。久而犹然。是则终古圣贤之所未有者也。
沙溪夙负盛望。名实纯粹。白洲李公问于乃翁月沙曰。苟于生者。求可以从享文庙者。谁可为也。月沙曰其惟金铁原乎。沙溪又尝参释菜。周旋进退。自中规度。泮仆相顾赞叹曰如此者。后必跻文庙之享。竟如其言。
国朝道学。至退栗而始阐。礼则犹微矣。沙溪出而创用专门之功。所论邦礼契小宗。不可合大宗之旨。可以有辞于天下后世。且问解备要辑览等书。发挥礼教。有裨于世教。当为吾东之周公。
癸亥反正功臣。皆出于沙溪门下。而沙溪子孙宗族无一人与者。亦可验沙溪盛德也。
重峰知倭寇必动。 宗社邱墟。持斧伏阙。必要感悟君心。至九死而不恤。是为时中。或以为过于忠者。是不知时者也。
元相斗杓与闻癸亥 反正之谋。往拜梧里李公于仰德里。时李公逊荒在野。不许迎接。元公力请入谒。止宿于侧。而自言睡性不稳。常发狂谵。夜枕若梦呓。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95L 页
而曰主德日昏。天命人心。咸归于 绫阳君。如是者三。李公听若不闻。元相夙兴而曰夜枕应作谵言。仍告归。李公曰更不向他所说斯事也。李公因元相而已知有拨乱之举。特无所劝沮也。 仁祖改玉后。人心危疑。不知顺逆之辨。及李公造朝。民志始底定。若是者真社稷之臣也。
仁祖反正后。旅轩被敦迫赴 召。及登对。仰问 殿下参闻反正事乎。 仁祖商量而答之。似若与知者然。旅轩惊曰呀嗟呀嗟。盖与知不与知。是系善利之界分。故其言乃尔。亦可验明理之功也。
慎斋尝出入荆围。终日跪坐。与在家时无异。亦不以得失动心。如此者虽终日应举。亦不累人也。
尤翁尝临餐。将进河豚汤。闻尼尹言。至下箸而却之曰理到之言。不可不从。又尝止宿龙仁。邑倅具一行夕饭。金厚斋独不食。尤翁问故。厚斋曰与本倅素昧。无食其食之义。尤翁曰吾亦素昧。且此私行。见君之不食。吾亦无可食之义。遂却食。是可见取人为善。岂浅量所敢议到哉。
尤翁胤子修屋于苏堤。或有言其稍大者。尤翁曰吾孙曾繁衍。非小屋所可容。房室不得不增广。从容诫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96H 页
责胤子。即父隐子过之义也。
尤翁自耽罗被拿。涉层溟冒炎热。气息如缕。而犹力疾作文谷墓铭。笔力奇壮。议论峻正。当为碑志中冠冕。斯已奇矣。而临命告诀书毕。必敛笔纳管而后进药。其学问功成。于此细节。亦可见也。
朴公泰辅以尹宣举外孙。制儒疏对辨。而语逼睡翁。尤翁常所痛惋。及己巳 坤宫之巽位也。朴公谏而死。尤翁闻而叹之曰伦常赖以不坠。命孙畴锡自己文字中语及朴公者皆删去。盖为其殉国。而忘嫌褒赏者乃尔。
同春严于淑慝之辨。尝观朱书节要。亟取刀割去黄俊良所著跋文。又与尹宣举说及寒冈癸丑疏。而大有未安者。尹曰一时时势之论。岂得尽违。同春曰时论何可苟从。如此者方为不易之言。尤翁所云温厚和平之中。自有正直刚大之气者。真知德也。
同春御家有度。而亦不遗微细。夜则必躬检门扃锁钥。其慎密如此。当为后人所法也。
李处士晋茂。许穆之友也。隐居熊渊之上。许穆当国劝之仕。李还书云终南素多荆棘。芝兰岂安其性。遂终身不出。亦深藏不市之人也。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96L 页
遂庵承华阳衣钵。故闻华阳之风而作者。皆登黄江之门。且遂庵惇德纯行。孚感髦誉。彬彬多成材。寔近世儒门之所未有也。有若韩南塘,李巍岩,蔡凤岩,李华岩,玄冠峰,尹泉西,崔梅峰,禹孤山。即所云八学士。而皆以居湖西者而言也。外此如尹屏溪,成秋潭诸贤不与焉。屏溪门徒。亦有五学士之称。金密庵砥行,朴立庵俊钦,宋纲村明辉,金奎五,金宗溟诸公是已。
厚斋专从朴实头用功。而论理诸说。亦皆得正。非雇耳佣目而得者也。且袖劄七条。俱一一中窾。至若请出南尹崔于 肃宗庙庭者及尼尹事。尤系正名。可谓知所先务也。
农岩于讲辨之际。无一点争心胜气。公听并观。曲尽人言。虽使其人对辨。不敢容一喙于其间。秖应言下点头而已。如思辨录辨及知智说之类是已。
三渊自雪岳入京。秖观疏劄与政目。有问其故者。渊翁曰疏劄要见其忠言嘉谟。政目要见其进贤退不肖也。亦尝览科作近体诗。用占其人之穷达贤邪。往往奇中云。
三渊神于知几。丁卯戊辰之间。处楮岛登楼赏雪。嘘唏曰江山虽清旷。而世路日益险巇。吾恐其不保此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97H 页
居。未几家国之祸罔极。及丙申丁酉以来。常叹善类将尽刘。竟如其言。壬寅下世。先于梦窝。不被收连之律。亦可异焉。
三渊于群子侄。笃信橧巢。尝属以后事。命作行状。橧巢问其立论宗旨。渊翁答曰富贵如浮云一句。吾庶几无愧。橧巢未及状德而殁。止庵追述。而以斯义为之真谛云。
三渊少时游枫岳归。作诗寄僧曰梦中皆骨玉层层。象外清游更未能。秋来万二千峰月。应照山僧礼佛灯。农岩改照以伴。梦窝改照以作。文谷取见曰照伴二字。亦足以留名。而未若作字之必致远到也。文谷鉴识亦高矣。
崔慎服衰绖耕于会宁之野。老峰闵公以北伯巡部六镇。见而异之。与语大喜。送学于尤翁。如郭林宗之于茅季伟。崔公生长穷荒。居丧尽礼。闵公甄拔下流。作成人才。俱可为后世法。
北轩见农岩抵竹泉书不甚怒。及编农岩文集。三渊圃阴议及此书存删当否于北轩。北轩以为农岩文字皆似睡似觉。若不载斯札。则无以唤醒人心目。本家仍其言不删。北轩亦非浅量哉。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97L 页
陶庵天分极高。文辞夙就。如游鱼思碧海。睡鹤梦沧洲。即八岁所作也。
睡谷丙申一疏。微婉其辞。而义理自明。皆从神閒气定中所从出也。以故开悟 圣衷。大定斯文是非。有辞于天下后世。真纳约自牖也。睡谷告退。止宿于广津。时疏斋诸贤送至于江上。同宿村舍。村舍狭隘。铺睡谷衾枕于上。诸贤将向睡谷所卧展足。丈岩为言吾辈当头戴此翁。讵可展足于寝处乎。皆以首向上云。其为上下所敬服如此。
南塘拜农岩于三洲。农岩问黄江信息而曰。近读何书。曰中庸。曰知而读之乎。南塘归告遂翁。遂翁笑曰不知故读之。其言浑厚。不露圭角。亦可见德量之宏也。
南塘气象甚好。济以雄辩。有足动人。老樵李公尝云吾见韩公胸藏群书。言语文字。亦可以遂非。李彝章以绣衣潜行。止宿南塘所。听其言论。归语其党类曰韩某有学问底诸葛亮云。
静坐窝沈公潮以江门晚进。卒业于南塘。常笃信南塘。有言南塘门人无如泉门之朴圣源,杨应秀者。沈公曰宋能相,金谨行诸人。何渠不若乎。沈公素非争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98H 页
长竞短者。其言亦非出于务胜也。
屏溪幼而入学。口钝不能通句读。塾师欲辞去。屏溪涕泣不寝。塾师感其意复施教。屏溪亦努力不已。竟底有成。真以鲁得之者也。
英庙戊申。 命丹岩及李光佐同对。 上执两人手。勉其保合。丹岩力言其不可。竟不承顺。退而有自得意。说与丈岩。丈岩答曰素日苟见重于君上则岂以大臣而至被握手乎。丹岩怃然自失云。丹岩之面斥光佐。不承 上旨。固为得正。若不可尚已。而丈岩之云甚高。义理尽无穷矣。
渼湖与知守斋俞公。卜邻而居江上。尝对食。渼湖尽吃水浇饭。无一粒遗者。俞公亦进水浇饭而多遗粒。渼湖言其㬥殄天物。俞公曰为其恩及鸡犬也。盖云浇饭馀泽。将为鸡犬之食也。宜其为大臣之言也。两贤所处气象。大小不侔。而当以渼湖为正也。
密庵金公以华阳碑事。抵书渼湖者为数千言。辞气太激。至云孔子有是事乎。孟子有是事乎。而渼翁所言才数行。而其言浑厚。至曰万一赖天之灵。终若有悟。又何惮于舍己见而从之乎。是可见识量之大也。
栎泉,云坪少时契好綦笃。因两文正从享时先后之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98L 页
论。至相告绝。后邂逅于路次。两家执鞚者。不知睽阻曲折。引马首互接。两公相对掩泪。无语而别。及云坪殁。栎泉为位而哭。亦可见旧谊也。从享先后。未知两家所执之如何。而至于终身不复相面则无已过乎。其不曰故旧无大故则不绝乎。况非直为故旧已矣乎。
元陵之世。儒贤出脚者。厚斋,南塘,屏溪,黎湖,栎泉。而厚斋,南塘在乙巳初服。世道清明之时。有凤仪鸿渐之美。黎湖在荡论横挐。邪正混淆之时。而袖劄讨逆。粗伸既晦之义理。有裨于彝伦。栎泉所遘之时。益复艰危。而感 临轩十使之礼。援不为已甚之义。言人之所难言。言无不尽。以致 恩礼无终。狼狈去国。而炳然为斯文世教之光。当为五十年中儒者出处之结局也。屏溪赴召于温泉 行朝。因赐侑尼尹。投章而去者。亦为得正。
黎湖之学。专务敦实。故语默动静。亦极简重。尝遵程门一髭发不似。便是别人之训。宗族门人。咸请写真而不听。近庵尹公汲,退轩赵公荣顺。率画师至。苦恳不已。而亦为谢遣。斯事亦可法也。
英宗朝大训之颁也。有言其不可者。当用极律。悬法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99H 页
象魏。人莫敢措舌。独宋云坪上疏还纳。道伯邑倅。恐及祸。皆不受。云坪送奴直呈于政院。政院亦不捧。适会遭艰。其事遂已。而其舍性命而为之者。举一世惟有云坪一人而已。
山水轩权公初拜咨议。上章辨遂庵赴召时事之载诸裕昆录者。 英庙震怒。即栫棘于耽罗。公闻 命怡然。无几微色。通宵安寝。鼾息如常。止庵金公与之联枕。叹其不可及。君子之所养可知也。
山水轩习于礼。亲懿有丧。必躬自敛袭而曰。吾穷无以助襚。当以筋力代货财。今人畏尸柩恶凶事。忌讳多端。不与于至亲初终者众矣。见斯翁能不愧汗乎。
李公行祥,宋公煓,成公德明俱居龙仁。而为泉门高弟。一乡称三处士。宋德相之被敦迫也。三处士闷其将失身于国荣。力劝其勿出。竟不可回。则齐往德相所叙别。仍言此行既不可止。则到江上一疏径还。犹可及也。德相又不听。三处士相顾忧叹曰致使吾君轻蔑儒者。必此人之故也。竟如其言。
申直庵尝访渼湖。渼湖迎接叙寒暄毕曰。吾两家在昔。世好甚敦。而壬寅后有难讲旧。仍不复与言。即以直庵之父圣夏参凶贼虎龙会盟祭也。直庵靡所强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99L 页
辨。亦无愠色。从容辞去。两贤所处。各不失其宜也。
直庵为学。朴实头用工。专务践述。见于言语文字者。无一毫虚夸。每上辞本。必百拜。晚暮不能筋力为礼。则减五十拜。如张旅轩之为云。
直庵为南溪辨明心迹。亦出苦血。而不如一任公论之为正。孝子慈孙。犹不能掩其父祖。况外祖乎。
尹北亭志述被祸后。夙夜斋贞庵兄弟所以处后事者。靡所不至。夙夜斋以其女妻其子一复。贞庵送其夫人终养北亭之父母。又欲教授一复。而一复不肯来学。贞庵为侨寓于数百里地而往教之。如此者方可谓死者复起。生者无愧也。
夙夜斋痛 英庙受诬罔极。要以一身出处。为辨 圣诬之义谛。累被光佐荐引。而抗志穷山。毕生自靖。若是者真 元陵之忠臣也。
贞庵少时英发。亦颇卞急。泮人来告居魁于升制。惊喜至超越屏风而应之。及勉学矫揉气质。驯致敦厚温和。一日夜有穿窬之患。招奴警盗。不少凌遽。俾偷儿自逃。其宽绰有裕如此。尝慕延平退溪。尊阁延平问答退溪言行录。用勉后生曰是可以变化气质。愚尝谓一部贞庵集。亦可使人变化气质。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600H 页
止庵晚暮病不克讲授。闵尚书钟显携其子致福造谒曰。近日师生之名。为世所贱。几乎泯绝。儿虽蒙騃。不能执策请业。蚤托名于门下。存得此个道理。亦足为美事。止庵笑而颔之。是可见往哲风义。老洲季年有请学者。举斯事以喻之。
止庵扶病造朝。入阙门步步而歇。国荣伻人要路。俾入其宿卫所而休息。止庵终不听。晋接即出。
尹信斋得孚。平生一事不苟。一步不枉。名义风节。即当世第一流。以故受知 健陵。畀以教胄之责。恩礼隆挚。终始靡替。若数 正庙朝完人。莫宜居先也。始拜谕善也。 上命占第于泮岘。赐屋价。公辞曰江上有庐。其价相当。当卖旧买新。不敢承赐第之 命。屡致申谕。终不顺旨。 上密令掖属自买公江舍。而优致其价。公因其价买屋。即泮岘之庐是已。公殁后庚申。 正庙偕 纯庙谒 閟宫。公旧第在辇路傍。顾东宫指点而喻之。至今传为盛事云。公际会始自癸卯朝参一奏。而不受 赐第。亦自重之一端也。
过斋金公弱冠时。闻宗家妇人惑于巫女。尽倾世传之物。躬往其所。则巫女传芭碎铃而神不降。无以售其术。阳刚之气。为鬼物所惮。与尤翁髫龀时事同。可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600L 页
知其为间气人物也。
李林隐敏坤抗章论事。而被严谴窜北塞。洪台象汉来别。握手嗟劳。李公无几微色。徐云虽系死生契阔。不可握士夫之手。洪台怃然。李公志气肮脏。之死不变者如此。名位之不显。寔由于此。而其不降志辱身。则无愧为当世之完人也。
宁边人尹居衡以万户退居。不复进取。读书行义。为一乡之望。称以松坡处士。陶庵以绣衣时未及有闻。竟失荐剡。为终身恨。其子济世号就岩。克世其学。除寝郎不仕。陶庵亦称善士。父子继业。可谓西土杰士。而名湮灭不称。惜哉。
嘐斋娴于礼。为士夫三加之宾。不少失仪。亦曾赴二忧堂嗣孙冠席。见其器用太侈。促驾而出。主人请其故。公责曰未有奢滥而不亡者。吾不欲与此。主人摧谢不已。即易以朴素。公始行礼。申戒而还。亦可验古人风节也。
中洲李公少治举业。临闱每有关节。辄不受。从兄李尚书益辅劝以进取而亦不应。从止庵金公定居骊州。仍不赴举。尚书责以不事科宦则为盗已矣。而不少改度。其恬静寡欲。自其素性然也。从侄述源尝叹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601H 页
吾叔即古所谓逸民云。
郑持平宗鲁以愚伏嗣孙。克绍家学。讲经子愚山故宅。从学者几遍全岭。其赠门人崔象龙诗曰。怜君千里不曾遥。石室伊吾送几朝。丹粒欲成龙虎鼎。青春已学凤凰巢。研经会使分铢缕。临事须要过木桥。更把邵翁推得尽。不妨随意答渔樵。亦警绝可诵。
郑处士赫新隐居乌栖山中。有诗云檐前习鸟冲天志。枕下鸣泉达海情等句。清绝可诵。
金竹庵直淳清夫,李竹村友信益之,闵扩斋致福元履。并世有盛名。称骊江三绝士。金李两公。名登儒选。而厄于短造。闵公晦身禄仕。又不免夭。俾其志业罔克充阐。是关吾党运气也。扩斋文章经识。超绝流辈。弥可惜也。
李圭复初谒陶庵。陶庵问其世阀。圭复以诗对曰三世骑兵价布者。百年穷峡校生身。不讳其处地卑微者。固已知分。因之实心为学。造诣亦真。奇士奇士。妻不顺于舅姑。见圭复至行。感化其勃溪。卒为孝妇。居旌善之松石。仍自号云。
尝过岭南。闻下贱咸称退溪以老先生。清州则称尤庵以大监。是可验湖岭风俗之淳漓也。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601L 页
国朝盛际。言议咸出儒者。故朝廷皆仰成于山林。世教污隆之攸系也。李尚书益辅谒其从兄晋庵曰。往拜渼湖则渼翁以从氏秉匀。靡所建白。随俗脂韦。得罪于士论云尔。则晋庵气色消沮。若将无所措躬。不敢致憾于渼湖。亦可见当时士夫风节之美也。
汉昭烈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者。此与伊训尔惟德罔小。万邦惟庆。尔惟不德罔大。坠厥宗云者。语意一揆。三代以后。帝王无此见解。昭烈游于郑玄卢植之门。故得其绪馀而然。固渊源所渐。而亦学识所造也。袭刘璋而夺其国。非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不为者也。行不掩其言。惜哉。
稗乘有所谓青野漫辑。即青阳人李喜谦所述也。喜谦即尹东洙门生。而其所编辑。入附出污。乱用手势。语及尤翁则构虚捏无。无所不至。如此者数卷。而尹光绍使秘而不出。此是合尹推杂记罗良佐杂录而益肆诬辱云。是与南夏正桐巢漫录。同其凶悖。可焚而去之者也。
清人阮元著书。造妖捏怪。靡所不至。至以为君臣夫妇朋友。非天属之亲。不当入五伦中。一扫经传成训。其言殆近鸣吠。靡足为辨。而其心之无所忌惮。至于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602H 页
斯极。清人之亡。可占于此矣。
张说为高力士作祭父文。载文苑英华。以宰执而代宦寺述家祭之文者。自有南牙北寺以后所未有者。说也忍为之乎。是出于威怵利疚固宠保位之计。以一身而坏四维。真狗彘不若也。其平生伎俩。都是诡谲。不料无良之至于斯极也。
赵师𢍰尝作犬嗥。以媚侂胄。及侂胄伏诛。有赠师𢍰谑词者曰。侍郎自谓东墙。曾学犬吠村庄。今日不须摇尾。且寻土洞深藏。若是者不可齿诸衣冠之列。而叶正则为师𢍰墓铭。称美甚重。抑不知有狗吠一事而云尔耶。纵无此一着。其失身于侂胄者。固难免法义之诛。况为狗彘之行者乎。朱子尝云正则在此诐淫邪遁四种病中。将此见识。便欲判断古今。不亦误乎。朱子已知其含糊鹘突。宜其无见于贤邪之辨也。
顾宁人,阎百诗,梅定九,万季野俱为 明朝自靖。终不被康熙屈降志辱身。其所立卓尔。无与拟伦。而李光地或为之立传。只称其博极群书。能以著述。自通于后已矣。无一言槩及其风节。渠既失身。故不敢言名义。身与心俱化为戎。其亦可哀也。
钱谦益始既失身于马士英阮大铖。终又失节于清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602L 页
人。直是傀儡魍魉汉也。上愧孙高阳。下愧瞿稼轩。如刘禅之愧父子也。闻瞿稼轩降灵。作诗用代里社迎神送神之曲。其辞悲绝。至有驱使八公閒草木。也应谈笑扫苻秦之句。然苟使稼轩有灵。其肯肸蚃于迎请乎。更将何颜归见师生于地下乎。
王鲁斋承勉斋北山嫡传。而作诗寿贾似道。颂其援鄂之功。而辞极谄谀。殊乖素守。有是乎立脚得住之难也。核之于宋史本传。无依附似道之事。而其诗之载文集者乃尔。殊不可晓也。
傅伯寿与其弟伯成。曾已师事朱子。既又奴事韩侂胄。致位通显。方伪学之禁。预草诏诋善类。其草朱子秘撰告辞。有大逊如慢。小逊如伪等语。朱子殁。伯寿适知建宁。又不以闻伯成非其兄每切责而不听。其为人如此。而真西山序其文集。称述其治绩而曰。世之以附会诋公者。亦岂尽知其中心之所存哉。其所原恕之辞。亦费心思。诚不知何为其然也。此与勉斋之祭林栗文。同一揆欤。恐难免识者之讥也。伯寿与赵师雍,胡纮。置诸伊洛渊源续录朱门叛徒。如邢恕之置程子门人之末焉。为万世背师之罪人。渠辈亦何心哉。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603H 页
李光地述其妻墓志曰。母夫人之丧。余留京守制。自宅恤至安厝。凡百哀劳。皆夫人率我诸昆经纪。所云留京守制。未知何为其然。而纵令起复。起复非金革则不可。非金革从事。而母死不奔丧。丧祭委诸妻若诸昆。已无与焉者。诚不孝之大者。所守制者何事乎。光地亦尝为送友人外艰归诗。送人奔丧。而渠则不奔。何待己不若待人耶。况戴星之行。赠诗非时乎。渠已失身于龙庭。大质已亏。亦曷责乎。
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正。在士庶犹然。况以帝王之尊。而处妃匹之际者乎。昭烈立刘瑁妻为后。娶失节者配己。是已失节也。馀人尚不可为。矧玆同族乎。渎伦乱常。不可但以失礼言。若是者将何以奉宗庙社稷。而阐阴教于天下哉。孔明之不谏东征。犹有其说。是为造端正始。系国家安危存亡者。而亦无一言者何哉。抑言之而不著欤。终不能谏止。则孔明何以辞其责乎。
毅宗末年。戚里嘉定伯姓周者。因母后进苏州名妓陈圆圆。色艺双绝。上问圆以所从来。即命遣还。此事不让美于宋仁宗之出尚姬。所以为殉社之基本也。并后匹嫡。非礼之大者。故虽以天子诸侯之尊。犹不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603L 页
敢为者。况士大夫乎。钱谦益元配陈夫人尚在。而竟以河东君为妻。其毁破礼防。悍然不顾者乃尔。其得罪于名义也宜哉。
吾东士大夫闺门之行极正。三代之所未有。无愧汉书所云妇人贞信之称。而近世大防渐坏。往往有不忍言者。寔由世教衰。礼不兴行以致然耳。若是者何以当华人所赞礼乐之邦仁义之国哉。东俗教女子。以谚而不以文。是故生不闻圣哲成训。殆不识三纲五常之为重。至若谚稗。皆是淫亵不经之说。而妇女不知都出于虚赝。认以惇史。其反道悖德。咸从此出。自 朝家严禁谚稗。俾其父母教之以孝经小学如四书等编。则庶几移风易俗。而知斯义者寥寥。其将沦胥为夷狄禽兽矣乎。
近思录即有宋之一经。为四书阶梯。而叶平岩注太欠疏略。如太极图说。删略朱子注解者。尤失体裁。至清儒施璜作近思录发明。于叶注之精者。益求其精。其未及注者。蒐辑以补之。比叶注差胜。而犹欠财定。若经栗谷农岩删正则可成完本。而世无具眼者。未知来后孰任其责耳。既合五子近思为一书。又载薛敬轩,胡敬斋,罗整庵,高梁溪名论于各编之下。不为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604H 页
无补于学者功程也。
壬寅之变。梦窝荐棘于巨济。虐焰燔空之中。犹将节酌通编一部。日夕玩绎。及其被逮也。以此留施尤庵书院。用作后人诵读之资。闵相国百祥之流是岛也。亦读是编。书报于贞庵。贞翁云他年谁作舆地志。可将斯事作故实。梦窝老而好学。不以危祸而自休。又能为嘉惠后学之图。不可视以微事而忽之也。
余尝仿茅鹿门唐宋八大家文抄。拟选吾东文。以牧隐,佔毕斋,简易,溪谷,泽堂,息庵,农岩,三渊八家。而精力莫逮。罔克议到。用俟后世之具眼者。遂此志愿焉。若仿清人储焮十大家之例。则当加月沙象村。
古文渊鉴正集。专取关系世教底文字。而不载胡邦衡上高宗封事者。以不识用华变夷之义也。若使元魏孝文帝而处之。必不见删。而赞美不已也。
国朝将设仓于龙山江上。即今所谓别营也。开基掘土。有石椁出焉。刻曰朝鲜李氏仓库之地。葬我于栗岛。从其言移窆栗岛。后因大水栗岛崩而墓不传云。推步前知。瞭若指掌。其算数之精乃尔。而可认天下事。莫非前定。非人力所可推移也。
徐花潭数学。即吾东之康节。而终欠醇正。故其言行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604L 页
之传后者。多涉吊诡。有未可准信。或云临命欲尸解。闵杏村以非正终之道。力谏而止。未详其虚实。而苟其然者。杏村可谓尽师生之分者也。
仁祖之世。有蒋姓人通奇门遁甲之术。隐于市廛。为人佣赁。闻 朝廷杀朴烨。长叹不已。及丙子率市廛子弟尝厚于己者。避兵于鞍岘。而贼不敢近。金汗亦知其非常人。馈之以物云。
术士李懿信过尼山。见鲁城山而曰野中突起。气势固秀拔。而有反走之形。钟此山气者。必有背驰者。至尹拯而其言乃验。懿信亦可谓神术也。
文庵李公为陶庵门下先进。而文学靡与比并。陶庵每有述作。辄与之商确。一日谓文庵曰夜梦见君背后书右副宾客李宜哲。我未尝有虚梦。或者见中否。文庵以经术竟拜右副宾客弘文提学。所编辑近百卷。如朱子大全劄疑后论语类要解等书。亦有功于斯文者也。
太白山中。近世有真隐。夫妻负戴而至。故夫称负之。妻称戴之。不道姓名。有往访者。见其悬鼓于树。用两足蹈鼓而歌以自乐。有诗云东畔雉呴西畔睡。风吹鬓发剩有馀。问津何不一杖指。使知千载有长沮。其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605H 页
人遁世无名。亦可谓高于沮溺矣。
偶检道家书。有云明道先生尝憩一寺。夜闻察察有声。命火烛之。鼠于佛肠中衔一书欲出。先生取视之。乃丹书也。手抄而纳旧本于佛肠。明日召塑工补厥孔。先生依其法鍊丹月馀。见其屋有光以为火。竞趋扑之。非火也。遂不复鍊。以将成之丹。涂于银器。所涂处即成金。或讽先生服之。先生曰吾腹中安可着此。此不载于程子遗书。而其不为异术所迁惑者如此。与洞解加一倍法而旋复忘之者。同一义谛。苟非龙德正中者。其何能与此哉。
圃隐墓雷轰碑面。去 本朝赠职。只存高丽侍中者。已可验英灵赫临。而后孙多居墓下。有丧则邱木先死。用作柩材。将祭墓奴持酒瓶。中路窃饮。瓶涂于唇。至改备而后始去口。崧阳院廨失火。将延祠宇。方穿壁出位板。风雨骤至。顷刻灭燎。善竹桥石栏中折。而不陨于血痕。祠墓之间。洋洋乎如在云。讵不异哉。
江陵松潭书院。再被回禄之灾。而独庙宇全安。人以为院是栗谷妥灵之所。故得神明所助。
德兴大院君庙。庙仆早起循省。则有人伏于庙庭。昏窒不省。仆蹴起而问其故。则曰我是盗也。撤庙中之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605L 页
器。将踰垣而出。两脚重不可举。有声出庙内。仍被严刑。伏而不起。披其所担负。皆庙中仪物也。又有虎伏死于庙庭。祭馔若不洁精。辄施罚于嗣孙及具羞之婢子。祭讫嗣孙下阶而跌。则警惧出馂饭看审。每有毛发。以故斋沐致诚。倍百他祭云。
龙蛇之乱。倭贼犯箕圣墓。墓中隐隐有乐声。贼惧不敢发。孔子大圣也。通幽明之故。应无显灵之举。而 崇祯癸甲之间。曲阜县圣庙中有泣声。入视之。宣圣两泪交流。众皆惊异。报于曲阜令。令亲诣庙中省视。圣泪尚未乾。不胜骇惧。焚香拜祝。以有天地翻覆之忧乎。亦可异焉。
仁显圣母巽于私第也。夜辄有兵马声。如宫墙巡逻之为者。宫婢出而觇之则无形影。自己巳至甲戌。靡夜不然。及 圣后复位入阙而止。盖至德所临。百灵卫护。光复之兆。亦可见于此也。
巫觋之事。极其荒诞。而往往有惊异者。壬寅士祸之后。崔锡恒妇女为锡恒赛神。女巫碎铃大叫云吾是尹进士志述冤魂。急持锡恒头来。终日夜不绝其声。锡恒妇女闻其事。替送锡恒衣冠轩轺。巫咆哮踊跃。数锡恒构杀忠良之罪。而片片毁裂。其忠魂毅魄。冤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606H 页
郁不散。剡剡扬灵者乃尔。其事与豫让之击衣略同。有足称快。锡恒亦不终月而毙。当时文士。作古诗述其事云。
辛未关西土贼洪景来举兵叛。将祭鲜于遁庵于泰川鳌川祠。粢盛终不熟。瓣香终不爇。竟不成享。遁庵英灵洋洋。至不受乱贼私荐。神理之好善恶恶。亦可验也。若使遁庵而在者。应教化一路。不致昧逆顺之辨。而任自从贼也。
徐馀斋祯稷辑家居谈说。而名之以耻言。多格言至论。其曰仁生理也。故卉木实中之含生者命之仁。实即诚也。物之终始也。故卉木之既结。而又传生者命之实。其发挥程子馀意者如此。此外说理平实。无嘉隆以后诸儒虚矫之习气。令人兴感也。
壬辰倭贼至大同江。无船可渡。彷徨之际。忽见一白狗渡江而去。水不没膝。群贼见之。以为水浅。鸣鼓进军。太半溺死。后祭狗于江上。称狗首津。即今土城外閒似亭上流即其地云。斯事与高句丽时七僧之引隋兵溺清川江同也。七僧则诿以佛灵。而狗则出于忠义。亦可异焉。倭奴窃据平壤城。一夜有群鼠渡江而至。入倭贼矢韔中。齧断其弓弦与矢竹殆尽。倭贼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606L 页
不敢战。鼠队出至苍光山自死。今有鼠冢。官为之祭云蠢动含灵。咸效其性。讵但为蜂蚁之有义哉。
草木无灵。而亦能随地运相感应。己巳栗牛两先生黜享于圣庑也。甲山府埋两位版于乡校近所松树下。松自枯死。及甲戌复享。松忽改柯易叶而生。尤翁华阳草堂有梅树甚盛。己巳春枯死。甲戌春复生。花叶如旧。顺兴府宾馆前有鸭脚树。锦城大君镝居邻近馆所。而是树忽枯死。锦城被祸。至于革邑。数百年后枯根复萌。渐至成阴。而锦城大君褒忠筑坛。斯事亦已奇矣。且竹林权公山海。以 端庙戚联。殉节于顺兴。而建祀于云谷。竹林后孙宗洛。以乃祖伸冤建祠之岁。到顺兴。审锦城坛。攀再生之鸭脚树。伐其柯作柄。归插于云谷祠前。今成拱抱之材。是为莱公竹之类欤。意气相感。亦在于卉物。亦可异焉。
鱼在江中。亦随阳气上下。立春前皆附地而潜。立春后始浮水而游。是所谓鱼陟负冰也。水内水外。都是一气。非直在陆之虫启蛰而已。春寒孔酷则虽已建阳。而百蛰不动。鱼则负冰泼剌。无异盛夏。盖水中受阳。先于水外也。
众万之生。莫不返本。故花生虫。虫化蝶而采花。粪生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607H 页
蝇。蝇生蛆而嗜粪。苟体斯义。则亦可以知教子孙之术。盖人与物不异故也。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一绝。以孔明诗名世。世间凡系孔明文字。莫不援用。非直科文已矣。孔明诗只有梁甫吟见载武侯全书。草堂诗秖见于三国演义。其出于圣叹辈可知。而无人辨破。古今诗文真赝之相混。如此类者。殆不可胜数。大梦云云。有涉浮夸。决非孔明口气。不待具眼者。而可断其伪也。
程叔子与韩维泛舟颍湖一条。见载于宋名臣录及二程全书。而性理大全历代编载诸韩琦条。认韩维为韩琦。朱子答陈器之书(性是太极云云)直云潜室陈氏曰云云。好学论。即伊川所作。而曰明道。其全不考校。混沦编入如此。其馀皆可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