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x 页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记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9H 页
盐池记(丁丑)
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相通。无所碍而不流。即其阴化淖濡。密润暗施。随科之大小而盈焉。而其性之寒则天下之水同。故水无有不寒。然而有温泉焉。不爨自沸。热若焦燃。烂毛而瀹卵。煮绢而濯鲜。岂合水火之德而然欤。然非水性之真也。其为味也。海咸而河淡。源泉之水。尤清洌皎洁。䓑旨醴甘。冰凝镜澈。因地势之上下而其味别焉。是亦水之性也。然剑南西川。盐出于井。大同横野。盐出于池。又有永康临邛之盐井。并州西夏之盐池。不劳煮沷而成之自然。此曷故焉。润下作咸。水之理也。天以火为用。地以水为用。故经火之水。其味必咸。是乃因湿为烈而致然者也。火焦则液。水深则温。即坎离之理。故火在水中。鱼性属火。水在火中。鉴月取水。是以天下之水。入于海者。融汤上下。达乎三阳之火。故其味咸。比诸人则水谷之汁。化液升降。而经三焦之阳。故其流下者亦咸也。以故煮海为盐。为国大宝。是则理之常也。井池之水。亦具卤性。煮则为盐。不煮亦和百味。挹不损而取不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29L 页
渴。玄德之所潜盛。灵液之所潜滋。莫诘其端由。讵非理外之理哉。郭景纯达理之士。尚云烂然汉明。晃尔霞赤。望之云蒸。即之雪积。其所以赞美盐池者如此。岂谓以景纯而为驾虚之语。以张大其事乎。吾东盖有盐井云。而不知在何处。关西一士(宣川人姓朴者)闻在五台山中。由杨口葛岭入。微径中断。无从认取。蹑巉岩披蒙茸。遍寻岭东西。风餐露宿。历几昼夜而达焉。有十数家。依山成聚。篱落萧疏。客自惊疑。村人见客至。亦惊怪。不闻所从来。久而后迎接。自云挈妻孥相先后来。一入绝境。不复出焉。来时抱犊。养成大牛。烈山而焚之。勤力菑畬。积粟以自活。秋熟靡税。冬至无籴。阅岁年绝无外人至者。不知山外更有何事。因相与昏嫁。便一朱陈村也。客问何从取盐。居人指山閒汇泽而曰是为盐池也。配幽菽以为酱。酌沈菜以为馔。客呀曰是为盐池村也。临池而观。池上石壁矗立千仞。下临不测。水由地中行。达于东海。海水亦往来。若潮汐然。故其味咸。客尝之。其味鹾如盐。即所谓䴚也。就盐池而环视。亦有开朗平旷。可以卜筑者。不直见在村落为可居也。客乐而忘归。归时留后期。将为全家之隐。居人送至山门曰。莫为世人道也。纵令其人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30H 页
再往。亦难必其不迷也。凡嵁岩隐遁之士。长往而不返者。殆若与世相忘。无所干涉。而终不能隔断者。牵于生理耳。饭蔬水饮。亦可以聊生。而无盐则不可为食。无食则无生。既不能蝉腹龟肠。又不能木食涧饮。则盐其可无哉。苟能即盐泉以为邻。虽在穷山绝峡不通人烟之地。采山钓水。可以调味。岂复有外慕哉。昔桃源顺昌之士。咸宅幽势阻。安知不赖是以为生乎。盐之出。或在于井。或在于池。池与井皆即卤地则宜也。乃在于灵岳崇丘丹梯青壁之间者。是又何理哉。所以俾抱朴含真之士。高谢人寰。萧然成凌霞之举耶。塞兑息影。不出户庭。即余之所永矢。而城市嚣尘。使人心昏。每叹身世之拙。如杜少陵北征末句语。会当登五台酌盐泉。仍毕生于其间。玩心研理。益究水性之所以然。先述所闻。用识吾志。
严户长 旌闾记(丁丑)
烈士赴难。知死而不知生。忠臣殉国。见义而不见利。怵于威福者。为德不卒。疚于利禄者。为忠不诚。要须矢节于无望之地。尽分于不报之所。然后方可为无所为而为。无所为而为者。即义之至耳。从古成仁之士。苟能以节义而包事功。则此之谓两美必合。岂不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30L 页
贤于徒死已矣哉。昔杨髡之役。唐玉潜林景熙两义士。躬拾寒琼。自筑珠丘。闯贼之变。孙繁祉白绅群义士。尽捐家赀。用完山陵。不俾珠襦玉匣。㬥露于草莽。兰亭之冬青依旧。鹿冈之柏城不改。是为遗民之自献于先王者也。朱子曰复雠之大义为重。而掩葬之常礼为轻。是固然矣。既不能开己屋之社而延邦命于长绝。则毋宁收髑髅于堕地。凫雁不成埃。蝼蚁不敢穴。形骸藏而神灵安。则厥功诚韪矣。吾东 庄 光之世。宁越户长严公兴道。敛葬 玉体于乾坤震荡之中。阅三百年而 乔山之剑舄无恙。逮 肃宗戊寅。即其地而封之曰 庄陵。庄陵之复。虽出于出寻常之 盛举。而微公属椑而安之。因山而藏之。则端庙一抔土。无因而存。崇冈 象设。其将何所施乎。呜呼。若公者。岂非所谓以节义包事功者耶。当时为上王死者三十有一人。咸 王室之懿亲也。 顾命之大臣也。读书知义理之学士大夫也。家国共休戚。臣主同存亡。则其死固也。若至严公。即下邑之一小吏耳。食君之食者。死君之事。而公平生不沾寸禄。敦诗礼者。明熊鱼之取舍。而公所事不过刀笔。即不忍其祸炎之烈。而无所于归。仁恻所发。气义自奋。忘九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31H 页
族而为之。毕竟无死。亦幸而免也。即其置身于利害祸福之外。而天理当然。吾不得不然耳。诗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讵不信哉。呜呼。同时之死于忠者固众矣。而戮力以当大事。为永世安固久远之图者。惟严户长一人而已。有若萃三十一人之忠于公之一身。以毕其义。以尽其节。三十一人为花为叶。而公则为实。假使作群贤于九京。虽为公执鞭而不辞。于是乎万世之为君臣者定矣。呜呼岂不盛哉。 复陵日。 特赠公工曹佐郎。 英宗癸亥加 赠工曹参议。戊寅以 复陵周甲。又 赠工曹参判。始并侑于越之彰节书院暨忠臣坛。又专享于蔚山之圆冈祠。而 旌其闾曰忠臣之门。则丙午岁也。方设绰楔于越。时旧宅里无传者。将树于府治。忽有虹起。蜿蜒向 陵外而止。就其所止而门焉。呜呼异哉。抑公精神奕奕在 仙寝松柏间。左右 陟降。随所感而应耶。即公百死丹心。阅百劫而不化。其将与华山锦水。同其悠久耶。呜呼。当其窃负 梓宫。即夜而堋也。已不有其身。岂知有 复位。又岂知有乌头赤脚。用焕其门闾乎。然则 列朝崇报。虽靡有馀憾。自公而观。不啻太虚浮云。是曷足以重轻公哉。呜呼。泰山鸿毛。无所较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31L 页
于中。故所欲所恶。无所为而为。此所以为严户长。而无愧为 庄陵臣也欤。公之云孙硕宪。世守圆冈祠者也。千里入京师。谒余以述旌之文。谨书所相感者。用劝为人臣而尽于义者。
 原记为公后孙硕宪而述者。已有年矣。岁庚辰随家君越州任所。访清泠浦子规楼。心境相触。自不觉饮泣吞声。亦不知何为其然也。及过 庄陵。寝园肃清。松柏萧森。 珠丘象设。俨临于其上。仰瞻冈峦。周遭体势。尊严若有百灵拱护。真 圣人之葬也。抑天作高山以有待也欤。呜呼。繄谁之功也。苟非严公效事于 终事者。岂有是哉。岂有是哉。即斯地想斯人。寻厥遗墟而无存者。惟丹门岿然于 仙寝之外。有旌忠碑阁而戢之。即阁而施绰楔焉。有祠在北名彰节。有墓在南名八溪。祠墓俱密迩 园陵。林樾交荫。云烟互接。剡剡扬灵。御 龙驾载霓旌。翱游于蓬岳锦水之间。即神理之所必然。公之尽忠竭诚。感天地而格神祇者。于是焉靡有遗憾矣。每凭故纸。想像当日事。犹不堪抚卷兴怀。继之以屡唏。况痛心在目乎。过玆土而不下泪者。是真无人心者也。呜呼。是孰使之然哉。适会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32H 页
公 旌闾告圮。用图厥新。尸事者谋揭记文。追识数行于下方。
太学生尹公遗墟记(戊寅)
直国都之南。有山曰木觅。穹然而崇。为京邑之颜。或称以终南者。借名于长安也。南山一支。西迤而北为紫阁峰。又东北为独松亭。介于两间。而辟小洞府焉。即故太学生尹公志述老彭攸宅也。公卜居数世。有亭曰拱北。以其地之朝于 紫宸而名。仍自号北亭。亭之上有万松森列。参天倚云。矫矫郁郁于严霜积雪之中。左右层岩巨石。峭峙而腾踔。其上镌尤翁笔。磨灭而不记。犹馀凤丌二大字。宛留壁面。余为宅玆山之趾。距北亭遗墟数帿而近。每春秋暇日。步屧屡及。岩居川观。无复可寻。而尚有颓垣破础。埋没于荆榛。挹晚翠则想大冬独秀之姿。攀攒碧则想千仞壁立之节。若有奕奕精神。存乎其閒。低回久之不能去。尝闻公之考司御公有所忧者三。家临大麓。易致崩压也。性喜乘骡。易致蹄齧也。独子而好士论也。公竟以士论被士祸。其所以虑患者。不幸而有中矣。公首斥尼尹背师之罪。以扶斯文。次论君臣服制。以正邦礼。又请祠董养,何蕃,陈东,欧阳澈。以激厉士气。斯事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32L 页
也。固足以不朽。而至若庚子捲堂所怀。则辞严而理正。义精而仁熟。其所谓 先王先后受祖宗付托之重。传序于 殿下。为社稷生民之主。则 殿下之不敢复有私亲云者。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今人遇小利害。便生趋避计较之心。而公则置身于祸福之外。视刀锯鼎镬如无物。朱先生所谓方寸之閒。全是天理。虽有大困厄。有致命遂志而已者。非公之谓欤。呜呼。人皆有一死。而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公之死。磊磊落落。明白而正大。以尺纸寸管。用能扶天经立人纪。为天下万世法。时年未三十耳。一何壮哉。国家养士三百年。乃得公一人。一人之死。关世教污隆。其功大矣哉。当是时。世皆以讳亲为义。缄朝野之口。而无一人敢言。苟无公者。来世笃论之士。岂可曰国有人乎。如公者。可谓勇士不忘丧其元者耶。过涉灭顶。凶无咎者耶。公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而挑危祸陷极刑。以罹父母之戚。或云得于忠而失于孝。愚则以为忠孝一致也。苟非然者。圣人何以云战阵无勇非孝乎。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斯岂非孝之大者乎。然则司御公所以忧公者。即成就一个是。要其归则可喜而不可忧也。呜呼。南岳之蜿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33H 页
蟺。扶舆磅礴而郁积者。即其淑灵和清之气。不专钟于松柏岩石。而乃钟于人。得公而宅其址。所树立如此。鸿名卓节。与玆山争高。抑将为玆山之灵。同天地悠久欤。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余于公云。
看羊岛记
我之北鄙。接壤于胡。限以一带水。厥初为萧慎氏之国。降而为挹娄韎鞨渤海。间又入于北匈奴东女真。以故金人幽宋徽钦二君于会宁之云头山。即所谓五国城也。二君死而葬焉。至今号为皇帝冢。徽钦不类不辟。稔祸速乱。国破而不能殉社。身为俘虏。举族蒙尘。而腼然不知为耻。以堂堂万乘之尊。相率而拜犬豕。至于易服行酒而不辞。重为天下僇笑。虽阅千劫。垢弥甚耳。曾狗彘之不食。而髑髅犹归于土。亦幸也。厥土属于我国。则适足以污却乾净之地。斯不亦可羞乎。自会宁而南。至镜城府之渔郎社。有五湖焉。飞鸿湖乃其一也。湖北临沧海。延袤四十里。大麓迤入于其中而为屿。苦寒无人居。世传谓苏武牧羝之地。故名之曰看羊岛。按汉书单于幽武大窖中。绝不饮食。大雨雪。武卧齧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此其所也。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33L 页
其后汉使者诡单于。言天子射上林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在某泽中。单于惊谢而还之。飞鸿之名。其以是欤。不曰某所。而曰泽中者。以湖而云尔欤。苟其然者。其为苏典属杖节牧羊之所也审矣。呜呼。苏公非以儒学进者。固未始敦诗说礼。以讲君臣之大义。而自秉天彝。以立人极。出万死不顾一生。全节于十九年之久。其视奋一时意气而慷慨杀身者。岂不尤难哉。真所谓无求生以害仁。非直不辱君命而已。子思子云素夷狄行乎夷狄。无入而不自得。公实有焉。岂不重可休哉。每读本传。激昂兴慕。九京可作。虽为之执鞭而不辞。今闻看羊飞鸿。名实相符。想像其掘野鼠食草实。恍若足斯境目斯事。慨然以相感。呜呼。玆土之归吾邦。讵不为左海之耿光乎。抑我邦以君子之居。而为忠贤著节之所乎。昔泰伯仲雍窜于荆蛮。而荆蛮之地得二子而开荒。人文宣朗。班乎中华。关北之化左衽为衣冠。其亦苏公有以启之欤。斯已奇矣哉。洪皓朱弁。冒锋镝斧锧之威。临不测之虏。而矢死不屈。卒不自污。完璧而归。是则闻苏公之风而作者欤。然而以徽钦为君。臣主不克俱荣。时命不遘。哀哉。呜呼。宋主汉臣。同其僇辱。存乎一域。而或粪秽于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34H 页
抛地。或日星于丽天。是孰使之然乎。岂人之爱憎尔殊哉。即善恶之所受报者不同耳。为人君父而不知国亡君死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知成仁取义之道者。必陷死罪之名。呜呼。可不戒哉。
游道峰记
己卯夏。澄岳丈人。移薖轴于钟山。余造就而请道峰之游。丈人谓我是野外閒汉。可以真率为也。及秋更證前约。丈人折简相期于小青门外苍松白沙之间。是日重阳之翌也。蓐饭而作。出郭而候于逆旅。俄而丈人至。尺驴短仆。行色极清楚。立路次叙寒暄。相将而行。飘飘有凌云之想。游神于万丈峰头矣。至汶村。丈人少憩于店。因道子冈来拜时说话。叹不与之偕。非直少一之为可恨也。望芦原问丈人旧隐。丈人指阿那而曰。村中立鸭脚树者是已。延伫者良久。时严霜夜零。游氛净尽。天益高气益清。若万象俱空。余曰即此光景。真所谓秋杀尽见。丈人曰唯。至道峰洞口。班荆而坐。枫林凋伤。岩径萧条。临流叙话。移晷而入书院。登枕流堂之霁月楼。少休拜庙。仍访昭旷亭。亭在西麓陡绝处。寻壑渡溪而至直亭之北。穹岩层瀑。汇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黑。峻者沸白。时水落石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34L 页
出。泉声铿锵。如鸣佩环。幽幽然似大似细。丈人曰山水有清音。古人诗意尽然。仍云往哲以川流喻道体。亦善形容。余为诵晦翁观澜词以道意。已而暮色苍然。洞天向暝。四顾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绝。不可以久留也。丈人先起。沿涧而上。以溯水源。余亦随之。翠树碧蔓。蒙络轇轕。而乱石堆叠。塞断川流。尤庵,同春,谷云诸贤银钩之蜿蜒石面者。亦不知所在。尽乎高岸深谷。贸迁无常也。因登光风堂。堂之南有楼。楼傍有藏书阁。面势圆净。窈窕而宽敞。自成体局。为一洞胜观也。少焉月华上栏。入夜益晃朗。仰视玉宇。峥嵘寥廓。两仪同静。万籁俱寂。有未判鸿濛底意思。悠悠乎如凭灏气而莫测其涯涘。洋洋乎如参造物而不知其所穷。形超神越。若将与万化冥契。丈人要余诵书。余诵伊川易传序。喘急而止。丈人为举其中体用一原显微无间一句语。讽咏不已。仍诵邹经牛山熊鱼二章。声气舒缓。高下有韵折。令人竦听。用当韶頀。朱先生晚年。每与学者讲此章。丈人之特举斯两者。其亦衰世之意也。夜将分止宿楼下房。室有四五儒生。为帖括役者。读经书于邻房。而讲声繁促。殆不堪听。余曰苟革科举则先从明经科变了。丈人以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35H 页
为然。天明而作。复上楼。招功令生开书阁。出两先生文集。读静庵经筵诸启。无一句支辞蔓语。不蹈袭洛建名理。一出于己。而亦粹然忠爱溢发。非苟为观美也。当与伊训,说命相表里。转及尤翁看书杂录。丈人云昔年与闵元履来。共读朱文戊午谠议,王梅溪文集两序。余为之拈出而读之。用追山中故事。因下楼出洞门。丈人三十年而后至。余亦二十年而至。而丘壑岩瀑。若经浩劫。无复旧观。山水固无情者。而不历一世。变幻乃尔。况大化纵浪之中。其生若浮者乎。然磷峋之势。泠瀯之响。尚可与耳目谋。悠然而虚。渊然而静者。亦可与心神会。是则不随地而化。千岁而一致也。且是年即赵先生殉道之岁也。感甲子之复回。叹微言之莫绍。是行也岂专为泓峥樽俎役哉。窃附高山景行之慕云尔。
游水落山记
澄岳丈人尝云清节祠前水石之胜。胜似道峰。自道峰随丈人寻清节祠。祠在水落山下西溪之上。有亭翼然。临于其间。凭栏少憩。入祠庭而拜。升堂而审厥像。即头陁形也。削发而存髯。亦可异焉。余谓金密庵之不拜固也。然当从农岩而拜。仍诵昔年经过时诗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35L 页
愧君头上不存毛之句。丈人以为然。祠仆进审院录。余问题名当否。丈人谓不必书。遂不书。其微意可知也。更憩于亭上。下亭而倚岩临涧。丹崖翠壁。清泉白石。无一不可意者。而其流若织文。其响若弹琴。风动山顶。韵动陵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尤与秋容相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使人乐而忘返也。旧有澄潭。黛蓄膏渟。沈沈无声。值大水为乱石塞破。坏了一区形胜。是为欠事。且当局峭崄狭隘。水源亦浅短。此固少逊于道峰也。不论其大小偏正。秖论体势则果胜于道峰。丈人之评。真善观也。直洞门之西。有山杰然特立。势若来朝。即所谓万丈峰也。其淑灵清淑之气。扶舆磅礴。委积于两间者。他山之所不能得。而若专属于玆区。参我几案。以极万类。譬诸人则卓荦魁奇。独立于万物之表者也。余指点曰此所云壁立千仞。士生末路。当认取此气节。不然则怵迫而倒东坠西。失身乃已。因言生六臣不下于死六臣。丈人曰当日自靖之道。生者难于死者。呜呼。斯其为金悦卿也欤。斯翁早得盛名。至以五岁童子。为通国之所知。苟不毁冠裂冕。罔克守身远害。托迹空门。所以自靖献于英陵者也。不降志不辱身。如殷夷齐。身中清废中权。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36H 页
如吴伯仲。伯仲夷齐。合为一人。人极既立。天纲不坠。生六臣中斯翁为尤难也。呜呼。金悦卿人中之万丈峰。万丈峰山中之金悦卿。气节相参。当与天壤俱弊也。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苟使玆区不遇斯翁。则即此寥廓泓渟。芜没于空山草树之中矣。中间被匪人所占。云林泉石。若被污蔑。几使盛迹郁堙。是为玆山之羞。然水落一区。依旧属梅月翁为主。则畴敢干乎其间哉。时适有过僧。盛说金流玉流诸胜。距此为数十里。直欲随飞锡往赏。而限于日力。相将出洞。留约山中。为异日了债之资云。
长鬐竹林书院重修记(己卯)
维峤南长鬐县之竹林祠。即文正公尤庵宋先生妥灵之所也。 肃庙乙卯。先生自德源移配于鬐而棘㰚焉。马山村乃其地也。己未移棘于巨济。此先生所云自南而又南者也。岁乙酉鬐之人士。建祠于马山之西东岳之下。名之曰竹林书院。距己未为二十有七年也。为岁既久。院廨圮歪。 当宁戊辰。院儒吴喜采等。与一乡儒林。捐财鸠工。改而新之。不踰月而告讫。颓者完隘者辟。焕乎有轮奂之美。而邑之章甫咸奔走瞻谒。翕然起感慕之心。走喜采百里入东京。请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36L 页
识厥事。又千里入京师而申之。直弼辞不获。乃进而告之曰。呜呼。先生之道。天下之达道也。达之天下。天下之人。当知爱敬。况吾东土乎。一时杖屦之芬芳。犹存尸祝。而况五载逊荒之地乎。即其流风馀韵。荡然被于岭海之间。耘夫红女。尚知其仰止。而况渊源所渐之诸贤乎。今诸贤之竭蹶宣力。如子弟之趋父兄宜哉。凡衿绅之为先贤表奖崇饰者。固将以伸尊尚之诚。振扬风声。扶植名教。所谓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者也。然或有懋其实而为之者。或有慕其名而为之者。又或有仿其迹而为之者。理义充诸中。思有以喻诸人。因之表厥祠院。则是懋其实者也。徒想其美而不有诸己。姑整釐其宫室。表章其事实。是慕其名者也。饰之于祠屋藻棁。而忘诗书礼乐之源。纷然于文具云为。而离仁义忠信之本。是仿其迹者也。今诸贤之为之也。其出于懋实乎。慕名乎。抑出于仿迹乎。太上未易言。诸贤之意。莫无在于其次乎。然慕其名者。将以服其实也。直弼为院儒。道得其实可乎。噫。先生道德文章之盛。事功树立之正。铭彝鼎播声诗。以垂耀于无垠。未可一言而尽也。惟卫朱尊周。为其大节。先生常以朱子为孔子后一人。尊信敬服。如父兄如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37H 页
神明。自其语默动静进退行藏。以至于辨异端辟邪说。是则是述。烂用其名理。持守其丈尺。出而立经陈纪。处而立言垂训。壹此为准。以立人极。俾天下后世。知尊朱子则为圣人之徒。背朱子则为斯文之贼。斯其为朱门之宗嫡也。丙丁以来。天地闭矣。冠屦倒矣。先生自靖穷山。若将终身。遇遭 宁陵大有为之会。自任以三纲五常之重。虽弓剑遽遗。功烈罔究。而至诚贯金石。大义悬日星。俾我 皇灵血食于屋社之后。俾我衣冠不改于左衽之馀。斯其为 大明之忠臣也。玆二者。塞两仪广四海。通人物亘古今。靡有乎不行。靡有乎不同。亦靡有乎变易。是为大经也。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所以自三韩以来。未有盛于先生。而厥施之普。将永赖于万世。诸贤有见于此义。则识先生之为先生。可但想其美慕其名哉。呜呼。祠院之生久矣。朱子修之于白鹿。退溪继之于白云。俾为士者。尽藏修游息之实。为倡明培植之本。谓将活国新民。开太平于无穷。嗣是书院之建。几遍天下。在吾东益盛。然行久而弊生。俎豆所享。众瘼滋繁。甚则为儒生酒食之场。为民丁逋逃之薮。往往有不堪闻者。朱李两先生为世教一腔苦血。其欲如是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37L 页
而止乎。盖设院者。所以讲学。而弦诵之绝已久。此弊之所由生也。兴替衰旺。自有相因之势。替因于兴。衰因于旺。亦乘除之理然也。兴之于既衰。拨之于将废者。亦惟以实心讲实学而已。然则为竹林诸贤者。劬先生所读之书。求先生所传之心。而于卫朱尊周二者。先立其大者。毋徒慕其名。而益懋其实已矣。不然而惟屑屑于祠庙之役。则虽栋宇齐云。丹雘耀日。明粢蠲饎。牲币醴齐。极芳馨而尽丰洁。其违先生之道已远矣。异乎毁瓦画墁者几希。先生之灵。其肯肸蚃于斯哉。若是者不几近于殄祀乎。先生尝记西原县学而曰。登此堂者。精白一心。服洛建诚敬之学。以窥乎邹鲁之门墙。则其观法也。岂但规规于堂制之美而已。呜呼。居先生之院者。宜讲先生之教。式克钦承如横经马山之日。则庶几不迷于所由。诸君子其亟洗心。以践述我先生明命。
观澜亭记(庚辰)
君子行。素乎患难而不失其正者。死而已。当死而死则心安而德全。是之谓有重于泰山也。亦有以时则必死。而以地则不必死。不求生以害仁。而生有难于死者。或死或生。殊涂而同归。要尽其义之所至。而蒙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38H 页
难以正则一。是固无入而不自得者也。粤若 庄 光之世。为旧君死者。前后数百人。而六臣最著焉。有全身自在。不被昆冈之炎。而能守铁石之贞衷。励松柏之苦操。视鼎镬其如归。蹈参夷而不恤。与六臣异体而同肠者。即所谓生六臣也。集贤殿直提学元先生昊。乃生六臣中一人耳。先生知有靖难之变。谢病归乡。逮 端庙逊国于越。先生亦窜身于越之府西沙罗坪而宅焉。前临二水合流。有石壁特立于其上。即其地而台焉。又亭于台傍而曰观澜。默寓朝宗之义。每晨自亭而台。东望 行在。吞声歔欷。随日而入。不以风雨寒暑而辍焉。里中有孀妇。日洴澼于川边。每往先生已出临矣。其女怪而问。先生泫然曰烈女不更二夫。忠臣不事二君。吾君方在越中。故出而展望美之怀耳。其女泣曰妾将不日改适。临流浣衣者。即为此也。妾虽卑贱。闻公言自然激感。不忍为此行。遂泣下如雨。全节以毕生云。逮丁丑之变。先生服方丧三年。坐必东向。卧必东首。遂不出户庭而终焉。余游越中。得其事甚悉。屋毁已久。而尚传为元先生遗墟。老石苍秀。蘸影于水心。想像先生英灵。赫赫在亭台林壑之间。乘云御风。日朝于 仙寝。与六臣者列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38L 页
侍 珠丘玉栏之傍也。呜呼。并时之东峰秋江诸贤。毁形以逃世。登山以采薇。而俱是韦布少年耳。其出处行藏。由己而不由人。若先生者。已登显仕。蜚英声矣。既不同死于丙子之祸。则窄径窘步。不自蹎跌者。斯已难矣。而用能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因之潜随荆蛮之行。瞻依日月之光。自伸其所在致死之义。是所谓远不违君。死不忘国者欤。经夷险而一节者欤。六臣之死。死非得已。先生之生。生亦得所。然则死固不重于生。生且无愧于死。俱得实理于心。而成就一个是而已。然六臣之一时殉国。即所云慷慨杀身。先生之没身自靖。即所云从容取义。如先生之为者。讵不尤难哉。天地变化而我得其正。岂不诚大人哉。村妇至无知也。才服一言。即发善心。临再嫁而自悔。完一节而靡他。苟不固得声气之相感者。孰能与此。其入人深而化人速者。殆影响不翅。其非以不以言而以身欤。呜呼。靖难诸人。或有闻此寡妇之行者乎。曾谓朝廷之君子。不如下邑之贱女乎。
清泠浦记
清泠浦。在宁越府治之西。八里而近。西江之水。发源于五台。屈折东流。至是而益大。泓渟萦回。环山趾三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39H 页
面。低者深黑。峻者沸白。使人悽神寒骨。悄怆憭慄故名云。其上有山。峭崄危绝。如剑戟森罗。杀气干霄。故名曰刀山。刀山之下。有颓垣破础。埋没于荆榛之中。即 端庙东巡时遗墟也。丙子之变。靖难诸臣。置 上王于玆所。夏潦水涨。怀襄于茇舍。 移御于宾馆之观风轩云。有 英庙御笔碑。用识其处。碑面书 端庙在本府时遗址八字。背刻 皇明崇祯戊辰后三癸未季秋。抆涕敬书十六字。建阁而戢之。 正庙辛亥。知府朴基正因 筵教剪伐荆棘。扫除垣础。而筑坛二层。又有短碑。书清泠浦禁标碑六字。即道伯尹阳来所为建也。庚辰孟夏。余与澄岳吴丈泛舟游于鹤巢岩下。回泊于斯浦。午爨碑下。坛上四面。翠树环合。但闻滩声呜咽。真所谓下峥嵘而无地。上寥廓而无天。视倏忽听惝恍。不似人閒世。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呜呼。是岂可以处人乎。绝峡穷峒。匹夫编户之民。犹不堪为生。况以南面万乘之主。而可忍处于玆地乎。是何异于松柏之閒乎。呜呼。孰主张是。而致吾君至此哉。吾闻靖难诸人中。落拓放浪者。尝游越中。得斯区而悦之。酿成移国之谋。竟致 上王于此中云。苟非然者。 光庙何以知越之有清泠浦乎。必欲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39L 页
以此所为归者。要其人迹不及。烟火不通。至不忍言而乃已焉耳。若非我 光庙之仁圣。亦何能出昏垫而占乾净。脱鬼关而奠阳界乎。每月 命守令供物膳。内侍问起居。慰藉 上王之心。而畀之以终老也。天与人归。虽不得以辞位。其为 上王扶持全安之道。亦云至矣。丁丑之祸。即奸凶辈自为计耳。岂 光庙本意哉。人臣无将。将则必诛。而为荣身肥家之图。乘时规利。卖国贩君。至于斯极。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呜呼。沧海贸易。 仙御寝邈。而国人之感慕。偏在于越。于越之中。顾瞻咨嗟。尤在是浦者。乃有所至不忍也。三百年未死之人心。于是焉可见。而虽至千世之远。其将如一日。是孰使之然哉。狐鼠辈只图当人之富贵。不恤建天之名义。生而狗彘不食其馀。死而唾骂至及朽骨。锄奸之斧。肃如霜雪。阅万劫而不贷。其多少机关。适足以遗臭无穷耳。顾何益之有哉。世教衰。利害胜而理义丧。滔滔是遗君后亲。然天定孔固。终能胜人。秖见其用心支离。欲巧而反拙也。其时金吾郎陪 翠华而至者。夜坐清泠滩上。悲歌痛哭。其歌曰千万里远远道。美人离别秋。此心无所着。下马临川流。川流亦如我。呜咽去不休。越人至今传诵。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0H 页
听者为之赍涕。苟使在位之人。尽如金吾郎之心。则岂为是哉。岂为是哉。相对吴丈。说与此事。伤心触目。几乎失声。因之为清泠浦记。
彰烈岩记
人皆有一死。死得其所难矣。苟得其所。则死有荣于生者。以所恶之甚于所欲也。然死生之于人大矣。在男子犹然。况于妇人乎。在冠冕佩玉之君子犹然。况充后宫下陈之类乎。三代之制。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婢之言卑也。未必皆敦诗礼之教。著柔静之德。彼引羊车得蝶幸者。固是贻羞彤管。而寄情边衣。题诗红叶。用纾其幽怨者。亦岂女史内官之道哉。以故历代革国之际。未闻有宫婢殉国者。岂秉彝之性尔殊哉。积郁之气。因变故而发之。所以不志于死也。当百济之亡。宫人争投于白马江。故名之曰落花岩。花岩之名。将与天地同其悠久。而扶苏屋社。犹有一段生气者。赖有是耳。粤若 端庙之逊荒于越也。旧宫人随侍于清泠浦观风轩。调护其饮食起居。备经百罹于雾露之中。而 玉体无愆者。左右服勤之功。与为多焉耳。逮 端庙陟遐。咸赴越之锦障江而死。浮尸蔽江。是日也雷雨大作。烈风拔木。黑雾弥天。经夜不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0L 页
散。即丁丑十月二十四日也。邑人怜之。名其地曰落花岩。袭白江也。设坛于岩上。有事则祷。知府洪圣辅树三字碑。即岩西十数武。建祠而祭之。悯忠祠是也。后知府曹夏望。改落花曰彰烈。镵岩壁而铭之。余来越中。游锦江亭。自亭而上。历悯忠祠抚花岩碑。泛舟锦江。摩挲彰烈岩。徘徊久之。不忍去。守祠者为言月夜环佩恍惚。往来于祠岩之间。若有睹焉云。苟其然者。芳魂贞魄。尚有不泯者存欤。不与大化同其冥漠欤。呜呼。妇寺之忠。惟服事宫闱。趋走唯诺而已。不遑讲君臣之大义。辨熊鱼之取舍。而临难致命。视死如归。无一人苟免。若斯人之为者。历选千古。靡与伦匹。讵不奇哉。当是时。背恩丧义。卖国贩君者。咸出于赤芾葱珩。而蹈节轻生。乃在于紫衣红袖何哉。所谓卿士。利害乱其中。祸福夺其外。而巧于趋避。故瞒天谰人。至于斯极。若婢子者。全理义之良心。不为怵疚。靡所计较。故决性命于危迫之际。而有所不避也。 端庙圣德罔愆。不以冲龄而或忽贯鱼之戒。以故无内宠。斯人者皆非承恩之类也。特以真诚所发。与共患难。义不可以苟活耳。岂欲与殉名之烈士。争不朽于竹帛哉。昔田横之客五百。重峰之士七百。而咸同日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1H 页
并命者。是乃男子之身衣冠之族。气义相感。至百死而不贰者固也。若至厕椒掖之侧。侍巾屣之末者。岂知泰山鸿毛之重轻哉。用能杀身成仁如此。比两者又加难矣。是所谓侍御仆从。罔非正人者耶。呜呼。目见天地崩坼。人物消尽。而鼎湖之弓剑莫攀。苍梧之巡狩未追。劫火馀焰。炎炎来逼。亦何忍无死哉。是岂可以已者乎。苟使若人。老死帷阃之内。孰知其纯忠姱节。与日月争光乎。然有知无知。亦何与当人分上哉。只是天理当然。吾不得不然耳。呜呼。天忧无疆。无往不返。 端庙复九五之位。备千乘之礼。黄流玉瓒。飨于清庙。 珠丘花栏。焕乎乔陵。死事之宗英文武。咸配食于 仙寝之傍。而侍女寺人。亦与于其间。 列朝追远之诚崇报之典。殆无亏欠。于是焉神理人情。各安其正矣。沉江化碧之血。其将怡涣而无憾乎。抑亦凝结不散。与盂山锦水。同其崩绝乎。吾不得以知之。故述以文而志之。
沧海力士遗墟记(辛巳)
经者常也。在人有五常之道。而行于日用。故诗书礼乐春秋之书。咸名之曰经。经者所以经天地纬阴阳。仁义之陶匀。道德之橐钥也。为士者诵法其言。散于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1L 页
天下而设于四国。为永世之所表准焉。以故为邦者。修之则兴。悖之则亡。是为古今之常经也。夫嬴秦者。本西戎之一虎狼耳。蔑礼义弃仁信。专肆强㬥。以诈力屠中国。及吕政而稔恶弥酷。虐焰燔穹。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元圣之井田。固已罪通于天。而至烧除六经。坑杀学士而极矣。圣神之心法。天地之元气。于是焉刬地尽矣。其所以抑遏万世之罪。有浮于后羿王莽。殄羿恶者不必夏家。脔莽肉者不必刘氏。而人人得以诛之。是乃春秋之法也。张子房以五世相韩之故。弟死不葬。散财求客。刺秦皇。为韩报仇。虽误中副车。不克遂其志之所欲。而其气义刚大。可以塞两仪而争三光。然当是时。秦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人。措一指动一发。咸罹于辜。无事而夷灭者。不可数计。纵有贲育。靡所施其力。以其锋不可犯而其势不可乘也。夫所谓沧海力士者。濊国之一匹夫耳。不挠不逃。厉万夫不可夺之勇。锐然赴子房之招。奋椎博浪之沙。直犯祖龙之威。岂不壮哉。其误中则天也。是岂可以成败论哉。其事不遂。而吕政之魄已褫矣。沙邱之死。其不兆于是日乎。且风声所动。激发群雄逐鹿之心。以致不旋踵而亡。何必当下撞碎然后为快哉。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2H 页
意者斯人也。东海之隐君子也。与天下同仇。思欲一举而不得。得子房而行其志。讵但慕子房之义。而为其役已矣哉。微力士不能成子房之忠。微子房不能遂力士之烈。笃论者秖许子房之报韩。而不知报万世之仇。大于报五世之恩。秖称子房之志气。而不知沧海力士之为真正大英雄。余甚惑焉。能言距杨墨者。孟子犹称为圣人之徒。况欲诛二帝三王群圣人之大盗者。其有功于斯文何如哉。以故为之表章。岂直以出于吾东而私之哉。其出于吾东。亦岂非一邦之耿光乎。江陵城东门外。有大昌驿村。尚传为沧海力士遗墟。余徵于邑志。质诸邑子而为之记。用著吕政焚坑之罪。阅万劫而不革云尔。
善竹桥记(甲申)
善竹桥者。高丽侍中圃隐郑先生殉节之所也。当丽禄垂终。我 太祖威德日盛。天命人心。咸归 真主。独先生矢心守经。 太祖作歌以示意。先生亦和之以歌。喻百死不变。因之遇祸于是桥。桥上有血痕淋漓。沁入石心而注于罅。厥色朱殷。取水沃之。愈益分晓。故老相传以为郑侍中血。或有以舆志之所不载。而然疑于斯事者。至谓石文自紫非血也。若是者不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2L 页
通幽明之故者也。昔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淳于伯被杀。血拭柱。为之逆流。斛律光受祸。血在地去之不灭。练子宁书砖之血。洗涤不灭。黄夫人影石之血。昭人耳目。况吾先生满腔热血。洒尽斯桥。风雨不能荡磨。曷可归之以涉怪。而认非其真哉。桥在故都东北通衢大路。先生后孙好仁居留是府。不忍车辙马迹之所蹂研。特设石栏于桥之四围。别为一桥其左。用通行旅。桥东旧有碑。即韩濩笔也。 英庙御制御笔道德精忠亘万古。泰山高节圃隐公十四字。竖碑建阁。其傍又有成仁碑。碑阴刻一代忠义万古纲常八字。常不雨而湿。号曰泣碑。先生之致命遂志。即所谓求仁得仁。何怨之有。而至于泣乎。是与桥石之血。其义不伦。为斯言者。非所以知先生也。呜呼。先生以一身而系宗社之安危。一日身存则国存。一日身亡则国亡。隐忍不死于废立之际。至参九功臣之列而不辞者。即以此也。其有受于社稷为重君为轻之义乎。逮夫撑天而不支。则身殉以靖献者。真社稷之臣也。苟使先生而不死。则禅受之事不成。先生安得以无死乎。向使丽氏迓续邦命。恭让念乱图存。问废立之罪。则先生当幸血食之未殄。为法受诛而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3H 页
靡悔已矣。若又不幸先殒于屋社之前。则有非吾之所可奈何。惟当竭身命以殉国而已。先生所值之时。所处之地。非义精仁熟底君子。固难以道周旋不失其中。而其夷险一节。皆出于至诚恻怛。求诸殷三仁而无愧。昔贤有云天地变化。我得其正。若先生者。庸非其人耶。丽朝养士五百年。秖得先生一人。任三纲五常之重。永赖于万世。与天地悠久。而玆桥之石不泐血不渝。则先生为不死矣。甲申孟夏。余随老洲丈人。为松京游。登是桥而不敢践。摩挲石血。欲为之舌舐。呜呼。过此而不生忠义之心者。真无人理者也。归而为善竹桥记。
挂冠岘记
士君子不幸而值革命之际。不死则去而已。作者七人。今不可求其人。而鲁太师诸公。亦踰河蹈海以去乱。至若王蠋之于齐。龚遂,梅福,逄萌之于西京。周协,申屠蟠,管宁之于东汉。未易一二数。而皆见几而不俟终日者也。或知几而未作者。一朝而见天地翻覆。桑海贸迁。则当竭性命以卫社。继之以死。死不可得则洁身自靖。以求尽吾心已矣。死与去。其事虽殊。其揆则一也。我 太祖应天顺人。正位九五。御松京之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3L 页
敬德宫。设科试士。士无一人赴举者。皆逾岘而去。是所谓不朝岘。岘之北有山。逾岘之士。挂冠于此而入杜门洞。故名斯丘曰挂冠岘云。呜呼。君臣大义。有死无贰。立乎本朝而有官守之责者。致命遂志。矢死靡他固也。虽未出而仕。生其地为其民者。腹谷身丝。皆吾君之赐耳。亦当存不事二姓之义。何必一与之齐。然后不改哉。以故东湖樵夫长洲生员之流。不识君面。不沾寸禄。而亦为之死焉。若是者湛十族而靡悔。况应举而媒荣乎。胜国挂冠之士。非不知天命人心之有所去留。而要其自尽其义。立天下之大防耳。丽氏立国。人文未畅。夷陋未革。不识以养士为贻燕之谟。而斯人也非要重报礼。秉彝根天。自不容已。所树立乃尔。天经地义。藉之以不坠。彼以纲常之身与其君父之国。掷以与人。偷生苟活。倖富贵于一时。且自以为得计者。视斯人何如哉。吴澄辈以有宋举子。腼面失身于胡元者。真狗彘不食矣。或有以斯人之名不尽传为恨。是不知其心者也。诸公者。要以一身任五百年纲常之重。其迹则东海之蹈。其恸则西台之哭。其志则子房之报韩。元亮之存晋。天经地义。于是焉存。即其平生。惟不负此心而已。何与人之知不知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4H 页
乎。然则泯然无迹。安素处变。由行于天理之中者。乃所愿存焉。讵可以名姓之传不传。为轻重哉。其不毁志以徇时者。固欲就白刃以不辞。而我 圣祖屈千乘之尊。全匹夫之谅者。即创业垂统。挈持大经。以昭示子孙臣民。为万世法。是所谓继天立极。于戏盛哉。英庙为其守礼义。为故主尽分。碑以 旌之曰高丽忠臣。亶出 继述之孝也。夫夷齐耻周存商。商不害亡。而周命维新。两人者至饿死不肯屈。卒之天下宗周。而饿死者得仁。二者并行而不悖。丽士即夷齐之类。而 圣朝所以优容者。乃扶而去之之义也。向后百年停举。即郑道传辈排毁节义。要掩其贩君卖国者之所作为。岂 圣祖本意然哉。甲申夏。余游松京。馆谷林学卿所。直屋南有冈峦特秀。体势端庄。为问其名。学卿言是乃挂冠岘。蹶然而作。注目凝情。若亲见毁冠裂冕之状。凛凛犹有生气。欲从之游而不可得。则托冥契神交于九京之下。遂援笔而为之记。
崇仁祠记(乙巳)
惟黄州治西三十里铁岛之鼎足山下。有所谓崇仁祠。即殷太师揭虔妥灵之所也。岛在济良海中。地势平旷。饶形胜。世传殷社既屋。箕子浮海而东。始止于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4L 页
玆土。后迁于平壤。武王仍以封之曰朝鲜。岛中尚有宫殿遗墟。宛然可睹。石础瓦砖。往往出于耕犁之中。有所雕铸。而字画剥落难徵。殿址东西。有文武两井。文武之名。何所取义。而文井淤塞。武井依旧深冽。方甃圆级。与平壤故宫所在者同。是所云改邑不改井者欤。昔成汤都亳。始南而终西。太师之由岛而浿。是亦述圣祖也欤。初岛中士人金勋。筑精舍奉真影。时节致享者为数百岁。岁久垂圮。而其尚志则远矣。 宪宗乙巳。岛之章甫。与一州誉髦。协心戮力。改建庙宇。春秋孟朔上甲。侑以牲璧。崇祀如礼。立讲堂。揭朱子白鹿洞规。祠院之体略具。斯已奇矣。而邑子朴履昌念享需不赡。戛戛乎为力。与安重贤,黄崙,金海,金宗点诸人。遵安文成古义。捐家赀置祭田。每岁计收租。备俎豆之需。供弦诵之资。庶几勿替于永远也。呜呼。殷之三仁。其行不同。而同出于至诚恻怛。微子之去。欲存宗祀。比干之死。欲改纣行。皆可见其至诚恻怛。而箕子之至诚恻怛。何从而见之乎。盖箕子比干。同一肝胆。而箕子不冲着纣怒。故不被杀。若更死谏无益。徒使纣有杀谏臣之名。箕子所以处之也最难。此所以佯狂为奴。以受辱而不死也。易特说箕子之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5H 页
明夷。象曰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盖晦其明者。特收敛其德以避祸耳。若其本体之明则炳然不可得以灭息。外晦而内愈明。所以正其志。而为箕子之贞也。昔人以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三者。赞太师之至德。而罔仆于周。遁世于吾东。推道训俗。变夷为华。天荒始破。人文渐辟。靡吾父师。终于被发左衽已矣。仁贤之化。与天无极。其所以尸祝而崇奉者。当与孔子一体。孔子之欲居九夷。乘桴而浮海者。以箕圣之邦也。孔子天下之大圣。箕子左海之大圣。岂容差殊观哉。若桂人之享帝舜。楚民之祭昭王。咸以旧德之不忍忘也。西士之特祀于铁岛者。用斯义也。讵可谓无稽哉。且从重新庙宫。明用享锡。岁仍大和。五谷胥熟。岛壤素无蘋藻。忽产芡实。以荐笾豆。亦可异焉。圣灵之在天下。如水之在地中。无往而不感通。况驻跸之所乎。朴履昌跋涉暑雨。谒记文。用述立祠颠尾。不佞耄癃屏铅椠久矣。窃感其慕圣之苦血。力疾以副之曰。西土之人。服九畴之叙。体八条之教。有猷有守。是训是行。驯致用章平康。乃所以报万世罔极之恩。髦士乎。其钦念哉。是为记。